•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壹、 本研究採用之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採用 Lieblich、Tuval-Mashiach 與 Zilber 所提出二種獨立向度,用以 進行敘事研究資料之分析,二種獨立向度分為「整體(holistic)—類別(categorical)」

與「內容(content)—形式(form)」。整體(holistic)—類別(categorical)取向:

整體指將整個生命故事視為一整體,依著整個脈絡進行分析與詮釋,而類別則是 將生命故事進行拆解,並將故事中的字詞、段落歸類於已確定的分類中;內容

(content)—形式(form)取向取決於閱讀資料時重視的部分,內容重視故事的 內容,除了表面上字句呈現的意義,也會關注故事或脈絡的意義、敘說者所欲表 達之內涵等,而形式則偏向關注故事的劇情結構、故事的連貫與複雜性、事件發 生的時間序、敘事風格等(吳芝儀譯,2008)。

而此二種獨立向度彼此相互交錯,呈現出如圖 3-4-1 之敘事研究的四種分析 模式(吳芝儀譯,2008;鈕文英,2017):

1. 整體—內容模式

關注於個人整體的生命故事,並聚焦於內容的意義,如:故事中的人物 和重要事件、敘說者的動機與意涵、敘事內容背後的意義等。在對段落的理 解上,整體—內容模式會回到整個故事脈落中,以理解該段落的意義。

2. 整體—形式模式

同樣關注於個人整體的生命故事,但整體—形式模式較聚焦於整體生命 故事中的劇情或結構,例如:敘說者使用的語言、整體劇情發展的變化等。

3. 類別—內容模式

類別—內容模式會從相關理論中或是研究者在閱讀文本後的想法註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明確定義研究主題的類別,將文本中的段落自故事中分離出來,並依照 類別將故事段落歸類於其中。

4. 類別—形式模式

如同類別—內容模式,可自一個文本或數個文本聚集而得,然類別—形 式模式將焦點置於敘事的形式,並將敘事的形式分類成一些類別,如:故事 轉折上的事件與感受。

整體

內容 整體—內容 整體—形式 類別—內容 類別—形式 形式

類別

3-4-1 敘事研究分析模式

資料來源:改編自吳芝儀譯(2008,頁 16)

上述四種模式間的關係,Lieblich 等學者認為並非絕對劃分,如整體與類別 不如內容與形式有明顯區別,有時在閱讀整體故事時,亦會有些言詞或情節凸顯 出來;反之,當我們在理解某些段落時,也很難不考量其整體脈絡,因此Lieblich 等學者建議在進行敘事資料分析時,可更為彈性(吳芝儀譯,2008)。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在於理解受訪者處於未升學未就業狀態的經驗,

以及其生涯目標形塑的歷程,並探究影響受訪者形塑生涯目標的關鍵因素。針對 受訪者如何理解過去處於未升學未就業狀態的經驗,以及形塑生涯目標的歷程二 個研究問題,採「整體—內容模式」將受訪者的生命故事進行整理,並從整體故 事脈落中,了解受訪者如何看過去身處未升學未就業狀態的想法;以及自生命故 事中,了解受訪者尋找與形塑生涯目標的過程,並從故事內容形成相關的主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再藉由跨個案的分析與比對,描繪出未升學未就業少年形塑生涯目標的歷程。而 為了整理出影響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形塑生涯目標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將以「類 別—內容模式」的方式進行,從文本中萃取出重要的類別,並進行跨文本的比較、

分析與歸納。

貳、 資料分析步驟

本研究在進行資料分析前,先將每位受訪者訪談錄音檔之內容謄打成逐字稿,

並且將每位受訪者逐字稿中的內容,分別依照段落進行編碼,並於報告中引用受 訪者逐字稿內容時,於逐字稿句末標示該段內容之編碼,例如:A-28-21,第一碼

(A)為受訪者之編號、第二碼(28)為逐字稿頁碼、第三碼(21)則為該語句 之段落碼。

而本研究之資料分析,如同本節一開始提到將依照研究問題採用「整體—內 容模式」、「類別—內容模式」進行分析,以下將依據鈕文英(2017)整理 Lieblich 等學者提出之分析步驟,分別說明本研究資料分析步驟。

一、整體—內容模式

此分析模式用於整理受訪者之生命故事,及回答本研究之二個研究問題:「曾 於青少年時期經歷未升學未就業狀態者,其如何詮釋這段經驗的影響」、「未升學 未就業青少年形塑生涯目標的歷程」。研究者進入受訪者的敘事文本中,從整體 故事理解受訪者的生命脈絡,呈現出其生命故事、生涯目標形塑歷程之重要主題 與故事發展,以及從整體脈絡、受訪者回顧其生命中,了解其如何看待過去未升 學未就業經驗。詳細分析步驟如下所示:

(一)反覆閱讀逐字稿,尋找受訪者整體生命脈絡及其生命故事的焦點。

(二)記錄與整理對研究參與者敘事文本的印象與感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自敘事文本中,決定欲呈現的特殊焦點或主題。如:本研究受訪者之成長 背景、生命的轉折等。

(四)在敘事文本中標記主題,並且反覆閱讀各部分。

(五)不斷省視敘事文本每個主題開始與結束處、出現的情境脈絡與主題間的轉 換、每個主題在整體敘事文本中的重要性,以及相互矛盾的內容與情節。

二、類別—內容模式

此部分用於回答「影響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形塑生涯目標的因素和資產」之 研究問題,將分析焦點置於敘事文本中的各段落的內容,提取出與研究問題相關 之敘事內容、摘述該段落之意義,並自相關理論或敘事文本中形成類別,再將內 容整理至相對應的類別中。詳細分析步驟如下:

(一)選擇副文本:依據研究問題,在敘事文本中標示相關的部分形成副文本。

如:以本研究來說,針對探討「影響受訪者形塑生涯目標的因素」之研究 問題,於敘事文本中標示相關之內容。

(二)定義類別:類別可自現有的理論或副文本中的內容形成,並可進行跨文本 的分析、整理與歸納。如:本研究自相關文獻的整理,以及副文本的內容,

經跨文本的比對和歸納後,形成如興趣、擅長的事、重要他人等關於受訪 者形塑生涯目標的影響因素之類別。

(三)將段落歸類至相關的類別中:在確定類別之後,將副文本中的內容放置於 相對應的類別中,意即將副文本中受訪者所說的話放入已形成的類別中。

(四)自結果形成結論:針對每個類別及其內容做描述、詮釋與討論,也可在過 程中進一步整理,如:計次、排序、整理成表格等,並提出研究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