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媒體匯流:多元紛呈的 NBA(2000 年代~現今)

第一節 資訊社會與網路的興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6

第四章 媒體匯流:多元紛呈的 NBA(2000 年代~現今)

Frederick Williams 於 1982 年出版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一書時曾提 到一般認為舊石器時代的克羅馬農人已經開始使用語言,假設以此為起點,將西 元前 34000 年到紀元 2000 年共約 360 個世紀的時間化約為一天 24 小時,則在這 一天裡的前 20 個小時,人類的傳播工具尚未出現什麼太大的變化。晚上 8:40 埃 及象形文字出現;10:38 古騰堡的聖經雕版問世;11:53:24 有了電報;無線電報、

商業廣播、彩色電視機等都是在午夜前五分鐘才發明的(韓玉蘭譯,1983,頁 21-29/Williams, 1982)。

換言之,今日所熟知的傳播科技不但僅是近百年才陸續誕生的產物,且出現 的頻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那就更不用說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一書出 版之後,個人電腦價格越來越低,體積越來越小,甚至小到可以與電話結合,輔 以網際網路從軍用普及到常民生活,從有線到無線,頻寬越來越大、資訊傳遞速 度越來越快,這些發展至多也就是三十餘年間發生的事。

準此背景,本章先檢視進入 21 世紀後,台灣地區主要媒體普及度與使用狀況 的趨勢變化,接著逐一探討本地不同媒體產製 NBA 文本的情形,再來則是分析 這些 NBA 文本具有怎樣的特色,最後討論 NBA 的文化中介者有了什麼樣的變 化。

第一節 資訊社會與網路的興起

1973 年 Daniel Bell 彷彿遇見騷動將至般的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書,隨後,電腦科技大肆擴張,預言實現,大 師之名,不逕自走。但是 Frank Webster(1995╱馮建三,1999,頁 56-87)卻從 職業模式、資訊的角色、理論知識的優越性等多種面向質疑後工業社會乃至於資 訊社會是一個有效標識工業社會之後社會形構特徵的概念。

不過 Fred Block(1990╱鄭陸霖、吳泉源譯,2004,頁 66-68)認為至少有三 個趨勢是明顯迥異於工業社會中的特質。首先,服務業對經濟產能的重要性與日

DOI:10.6814/DIS.NCCU.PDC.001.2018.F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7

俱增,相對於此,第一、二級產業的產值占整體經濟結構比例逐漸式微。儘管服 務業的範疇內有相當多元異質的行業,但工廠不再是多數工作最重要的中心大概 是可以確定的事實。

其次,以電腦為基礎的自動化發展改變了工作模式。本乎福特主義與泰勒主 義的典型工業化生產模式係要求工人不斷重複同樣的動作,幾乎不需花費太多心 力即可完成。然而,新的工作型態顯然需要受雇者投入更多專注力與心思。

最後,除了父權主義式微,女性勞動參與率大增,受教育、工作、退休的線 性生命歷程不可逆轉通常也不會中斷的情況也已鬆動。不論男女,在生命過程中 的不同階段進出勞動市場的可能性已經大增。

而上述每一種趨勢都明顯不同於長期以來被視為工業化社會所蘊含的重要 特徵,所以即便如今是一個通常將決定論、進化論、以及本質論觀點視為智識上 錯誤的時代,但仍需嘗試發展出一個概念嘗試解釋工業社會所無法涵蓋的社會發 展樣態。而不界定社會是如何構成的,也不假定某一股核心動力才是最根本社會 變遷的驅力的後工業社會乃至於資訊社會概念,便是接續著工業社會後的一個新 的歷史階段。

時至今日,傳播科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與革新,誠如本章開頭所述,許多新 興媒體的出現也不過是晚近發生的事,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網路的崛起。自上個 世紀末起,網路所能乘載的資訊量與傳遞速度、廣度,相當程度地改變了原本的 時間與空間的概念,作為節點的機構或人更緊密地納入網絡之中進而形成一種新 的社會型態與秩序(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Castells, 2000)。

顯然地,網路在所謂的資訊社會或者說網絡社會中佔有核心的地位。當然,

Manuel Castells 據以論述的經驗證據不是來自台灣,那麼究竟本地的網路是如何 開展並逐步普級的呢?根據陳文生、楊建民(2005,頁 17-23)接受「財團法人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TWNIC)委託所 編的「台灣網際網路發展史」可知,本國網路的開端使自 1985 年 4 月教育部的電 算中心開起了「加強大專校院教授研究服務計畫」,並於同年 9 月完成該中心電腦 主機與八所國立大學教學研究終端工作站的連線,提供教學研究軟體服務,此即

DOI:10.6814/DIS.NCCU.PDC.001.2018.F05

1987 年,上述學術網路得以經由日本連接美國的國際學術網路 BITNET

(Because It’s Time NETwork)。也就是說,本地的資訊開始與全球同步。在經歷 了以「.tw」註冊我國網域名稱以及規劃台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 TANet)將以「TCP/IP」協定作為基礎等過程後,1991 年 12 月 3 日,我國正式連 接全球 TCP/IP Internet。此後,電子布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全球資 訊網(World Wide Web)等服務便陸續上線。

由此觀之,本地建立網際網路的時間點與報禁解除、有線電視合法相去不遠,

圖 4-1:台灣家戶網路普及率(1997~2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吳統雄(2002)

21 世紀之後的本地網路普及情況則可從 TWNIC 自 2003 年起每年皆執行的

13.5%

24.6% 24.3%

36.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DOI:10.6814/DIS.NCCU.PDC.001.2018.F05

圖 4-2:台灣家戶網路普及率(2003-201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3,

頁 101;2017,頁 76 )

進一步檢視網路使用情形,以昨日看電視以及使用網路的百分比來看,從 2001~2016 年間「尼爾森媒體大調查」可知,昨日收看電視的百分比從九成五有 餘緩步下降至 86.60%,相對地,昨日使用網路的比例則是由不到兩成一路快速攀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DOI:10.6814/DIS.NCCU.PDC.001.2018.F05

資料來源:尼爾森媒體大調查,本研究整理自徐榮華、羅文輝(2009,頁 155)、台北市媒體服 務商代理協會(2017,頁 155)

95.70% 95.40% 96.10% 95.50% 95.50% 94.50% 94.50% 95.50% 94.40% 93.40%

91.10% 91.10% 89.40%

88.30% 88.40% 86.60%

18.40%

22.50%

27.80%

33.00% 35.50%

39.10%

45.50% 48.10% 49.20% 51.80% 52.70%

57.1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電視 網路

DOI:10.6814/DIS.NCCU.PDC.001.2018.F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