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學校效能的極致表現,可透過教育優先區政策的持續推動,有效解決地 區性的教育問題及縮短城鄉差距,進而提升學校效能,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與公平。

綜上所述,學校效能的目的在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並致力於滿足組 織成員的需求,亦即在學校組織中的行政、教學、學習等方面,能將有限 的教育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以求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經濟有 效地達成教育目標,同時使學校內外部的各個成員,產生對學校的滿意度 與向心力,進而打造優質、卓越、精緻、創新的學校。具體而言,學校效 能的功能主要展現在以下幾方面:行政上,透過新觀念與新作法,改善學 校的領導與行政管理,促進行政革新,展現學校辦學特色與績效;教學與 學習上,提供師生良好的教育環境、設施與資源,並鼓勵教師專業成長與 進修、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等,以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就,上述 策略除了提升學校效能外,終極目的在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公平的理想。

參、學校效能之研究取向

若將效能界定為達成特定目標的程度,則一所學校能夠達成所訂的目 標,即為有效能的學校,但由於學校本身是一種複雜的組織,學校的目標 較難以具體化和量化,相較之下,比一般企業界的目標更為抽象與籠統,

因此傳統上認為有效能的學校係指智育成績(通常以閱讀和數學兩科成績 為代表)優良的學校;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有效能的學校除了有 較高的智育成績外,還應包括成員的適應力與工作滿足等方面(吳清山,

1992b)。由上述可知,過去一般常以班級或學校層級來評估學生成就,像 是測驗的平均成績或學生符合國家所規定能力的百分比,但這些資料都難 以正確評估學校效能或教師效能,因為學生成就很可能受到其先備能力與 累積的成就所影響,其他像是家長的社經地位也會有所影響,因此,評估 學校效能比較好的方式是聚焦於學校或教師貢獻多少心力,幫助學生改善 其測驗成績(Potamites, Booker, Chaplin, & Isenberg, 2009)。

學校效能研究的發展已由最初的確認影響學校效能之背景因素,到歷 程與結果導向的研究,再到改善學校的途徑,每一個階段都對學校效能的 理論知識產生貢獻;然而,必須特別注意一項近來的發展趨勢─環境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項,這是一個必須在環境背景脈絡下考量的影響因素,例如:家長參與校 務及學生的社經地位等(Wu, 2005)。追求學校效能與提升教育品質,多年 來一直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而擔當學校教育舵手的校長,便責無 旁貸地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許多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中,都發現到校長 的教學領導是影響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強化校長教學領導的 角色與功能,以提升學校效能,成為受到重視的主題(張碧娟,無日期)。

關於學校效能的研究取向相當豐富,也劃分得很細微,因此,本研究 擬從「學校組織效能與學校經營效能的研究取向」、「領導效能的研究取 向」、「行政效能的研究取向」、「教師效能的研究取向」、「教學效能的研究 取向」、「有效能學校的研究取向」、「有效能校長與有效能教師的研究取 向」、「其他種類學校效能的研究取向」等作為理論基礎,深入探討與分析 學校效能的各種取向。

一、學校組織效能與學校經營效能的研究取向

學校效能的評量途徑可歸納為兩大類:1.目標中心研究途徑

(goal-centered approach):著重於組織目標達成的評量,如學生在基本技 巧上的成就、安全和諧的環境、明確的學校任務、教學領導、家庭學校間 的關係等,組織效能被視為組織達成目標的程度;2.自然系統研究途徑

(natural systems approach):著重於組織的健康和生存(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survival),較重視組織的內在因素,如足夠的資源流動、開放而 流暢的溝通、高昂的士氣、民主式的領導、參與式的問題解決結構等,評 量工具注重內在的、組織結構和過程(吳清山,1989)。

學校是一種組織,學校組織效能乃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透過增進 學習效果、滿足師生需求、獲得家長與社區的支持、促進學校組織發展等 向度的成果來實現(吳金香、顏士程,2007)。學校組織效能也係指學校 能因應內外在環境的限制,並統整學校組織中的不同層面,以及運用校內 外各項資源,達成學校所設立的教育目標與滿足成員需求,促進學校組織 的永續發展;學校組織效能的內涵包括:校長領導、課程與教學、教師的 專業品質、學生表現、行政績效表現、社區的認同參與等(張新基,2008)。

學校經營效能係由兩個面向構成,一是學校經營(school

management),二是經營效能,具體而言,一是指學校所需經營的項目,

二是指學校經營所需的技術或方法,隨著界定此一概念的切入點與探究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點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觀念與內涵,歸納學校經營效能可包括幾個概 念:1.學校經營效能是領導者發揮 IQ、EQ 的歷程與結果;2.學校經營效能 是領導者與學校成員間一種互動式的雙向溝通良窳之展現;3.學校經營效 能是領導者體現身教、境教,並帶領學校成員、社區一起實現學校願景的 求好之歷程(the process of betterment)(陳煜清,2004)。與學校經營效能 密切相關的是學校經營績效,其主要係指有效達成學校所預懸的教育目 標,或是學校領導者運用領導策略,有效地整合學校內外部資源、人力及 理念,因而達成學校預訂之目標與滿足學校組織成員之需求;簡言之就是 提升學校教育成效,企圖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有價值活動之達成程度(林 國亮、吳明隆,2006)。

二、領導效能(leadership effectiveness)的研究取向

組織的成功與否,大部分取決於領導效能,而組織的領導效能也決定 組織發展的優劣,組織中的所有活動,小至簡單工作的完成,大至整個組 織的運籌帷幄,都需要「人」來執行與管理,整個組織的產能也有賴組織 所有人力的開發與發揮,而其中關鍵之一就在於主管人員的領導效能(周 宥均、曾信超,2009)。領導效能係指領導者在其責任範圍內,透過領導 行為影響員工與組織,以達成目標的程度,衡量領導效能,大多以質化和 產出指標為主,且以受測者對其主管領導效能認知的衡量(康自立、蘇國 楨、張淑萱、許世卿,2001)。簡言之,領導效能即是領導者在其領導過 程中與責任範圍內,透過個人的領導行為影響組織成員與組織的所有活 動,共同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周宥均、曾信超,2009;陳駿安,2009)。

權變理論的學者認為領導效能是領導行為與領導情境的配合程度,也 就是領導者實施領導行為的能力、工作狀態和後果的綜合;行為論者探討 領導效能最常強調的重點是組織目標的達成及個人需求的滿足,在比較單 層面與雙層面領導行為時,皆以行為方式為效能之依據(邱勝濱,2008)。

盧美貴與許明珠(2002)以 Fiedler 的權變領導理論(contingency leadership theory)為核心來探討領導效能,將之界定為團體完成其主要分配工作成 功的程度,即所謂的「生產力」或「績效」,而領導效能的測量尺度會隨 工作環境而有異,因此應採取多元標準,即透過生產力、士氣、工作滿足 和曠職等,作為評估領導效能的指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領導效能的指標方面,由於研究本身的需求或特性不同,加上組織 成員的價值觀、看法等的差異,而有不同層面的領導效能評估指標,但其 最終目的仍在評估組織目標完成的程度及成員的滿意程度,簡言之,領導 效能係指達成團隊目標的程度,而團隊目標則以滿意度、凝聚力及成績表 現,作為評估領導效能的標準(李明昭,2003)。在組織行為中,領導者 的領導效能代表領導行為的過程與結果,大多數傳統的領導理論均屬於交 易領導的範疇,領導效能觀點建立在領導者提供報償以回報下屬的努力之 相互交換過程,而新近領導理論之效能觀點則是建立在權變的角度下;測 量領導效能常以「領導結果或成效」的指標為基準,領導結果一般以「是 否能達成組織目標」來衡量,例如:工作績效、獲利力、生產力、目標達 成度等,另一項常用來測量領導效能的指標是「部屬對領導者的態度」, 包括:團體成員的滿意度、工作滿意度、離職率、領導者被部屬接納的程 度等(謝安田、蔡美賢,2008)。陳慶瑞(1991)將領導效能的指標具體 歸納為:部屬的滿足感、部屬的動機、部屬的士氣、領導者被接納的程度、

生產力(即工作績效或產出)等,衡量領導效能應採取多元標準的方式,

且應兼顧組織和個人兩層面,同時要考慮內效(internal effectiveness)和 外效(external effectiveness)的問題,準此,領導效能指標的架構應包括:

1.組織內效:生產力(含質、量、效率,如學生的學業成就、教師的教學 效率、學生對外比賽得獎數等);2.組織外效:適應力和彈性(如校內外的 糾紛案件、教師進修與研習情況等);3.個人內效:工作滿足感(如人事變 動、學生出缺席、團體氣候、溝通程度等);4.個人外效:士氣(如認同感、

主要生活興趣、忠誠和動機等)。

三、行政效能(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的研究取向

從組織的觀點來看,行政效能係指團隊領導者運用團隊管理策略,有 效提高「工作績效」、「領導表現」、「組織氣氛」、「資源設備」、「工作滿意」

等方面的效能,以達成行政目標的程度(楊國信,2005)。若將行政效能

等方面的效能,以達成行政目標的程度(楊國信,2005)。若將行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