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4 經濟閉關自守能撐多久?

在文檔中 西洋經濟史的趣味 (頁 74-80)

我們常聽到因戰爭而被圍城的故事,例如明末清軍圍攻揚州城的慘烈,例如二次大 戰期間,俄國聖彼得堡被德軍長期圍困,餓死幾十萬人的地獄情狀。我們較少聽到閉關 自守的事,其實稍想一下,也可以找到幾個例子:(1)明代被倭寇侵擾後,規定「片板 不准下海」;(2)日本被美國 Matthew Perry 將軍(1794-1858)強迫開國(1852-4)之前,

不就採取鎖國政策嗎?(3)中國在毛澤東時代,不就是個「鐡幕」嗎?(4)金正日主政下 的北韓,也是在自我封閉、人民飢餓、領袖神格化的閉鎖狀態。

研究經濟鎖國的文章不多,Bernhofen 與 Brown(2004、2005)認為日本鎖國(沒 有國際貿易)與不鎖國(自由貿易)的 GNP,大概會有 8%到 9%的差異。這兩篇好文 章寫得太技術性,不易轉述。Douglas Irwin 寫了一篇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分析美國在 1807 到 1809 年間(傑佛森總統時期),因為採取貿易禁運(embargo)政策,造成 GNP 大約 5%的損失。那時期美國的對外貿易(貨物出口加上船隊的運費利益),約佔 GNP 的 13%;閉關自守的代價高昂,14 個月後就廢止鎖國禁運政策。

這件事發生在英法戰爭期間,這場打了非常久的戰爭,稱為 Napoleonic Wars(注 意:有個 s)。其中有一段較持續性的爭戰,大約從 1792 年 4 月打到 1815 年 11 月,拿 破崙在這段期間(1799-1815)統治法國,就以他的名字來指稱這段戰爭。英國想要封 鎖歐陸,所以禁止中立國(尤其是美國)的船隻進出。英國海軍在美國東岸巡邏,攔阻 美國船隻、上船搜索、逮捕船員、沒收船隻、貨物和其他財物,還指控美國的水手,說 他們是英國的逃兵。法國也有類似的作為,但沒英國那麼囂張。

美國對這種欺凌的反彈聲浪日高,但因國家弱小也無法強硬反抗,只有四條路可 走:(1)屈服於英國的欺壓;(2)對英宣戰,要求英國尊重美國船隊的權益;(3)對國內頒 布閉關禁運令,保護美國的財產不受外國欺凌;(4)對英國經濟報復。

英國又引發幾次事端後,美國政府決定閉關禁運,一方面保護本國船隻與船員免於 英國的騷擾;二方面要讓英國在航運與商品上產生困擾,逼迫英國改變政策。1807 年 12 月,傑佛森總統諮請國會通過禁運條例,國會很快就禁止美國船隻航向外國港口,

也禁止外國船隻從美國運出任何貨物。

禁運的效果很好,1808 年只有很少的(走私)美國船隻在歐洲港口出現。1800 至 1807 年間,美國船隻運載到英國的總貨量,每年約在 11 至 19 萬噸之間。1807 年 12 月 實行禁運後,1808 年運至英國的貨物,陡降到 3 萬噸左右(減少 80%);14 個月之後,

禁運令在 1809 年 3 月解禁,載貨量立刻跳回原先的水準(約 17 萬噸)。

為什麼在禁運期間,還有 3 萬噸的貨物載運到英國?主要是有商人不遵守禁運令,

因為海岸線很長,走私活動無法禁絕。另一方面,禁運令阻擋許多人的財路,也阻斷不 少人的生機,工商業都希望趕快廢止,尤以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最積極。禁運令只撐 14 個月的另一項因素,是英法兩國不怕美國的威脅,完全不予理會。1808 年的美國實 力不足,本來想用禁運來要脅英法,沒想到自討沒趣,14 個月不到就破功了。

從進出口的金額來看,禁運期間(1807 年 12 月至 1809 年 3 月)的商品出口額,

從 1807 年的 4 千 9 百萬,跌到 1808 年的 7 百萬(減少 80%以上),出口利潤減少 64%。

進口方面,從 1807 年的 8 千 5 百萬,跌到 1808 年的 4 千 5 百萬(大約少了一半)。

美國那時的主要出口貨物,是煙草、麵粉、棉花、稻米,這四項貨物在 1807 年時,

佔出口總值的 2/3。在禁運期間,因為無法銷售到國外,導致稻米的批發價格下跌 50%,

棉花和麵粉跌了 30% - 40%,煙草跌了 20%左右。相反地,原先從外國進口的物品,在 禁運期間平均飊漲 1/3 以上。整體而言,這 14 個月禁運對進出口的打擊程度,相當於 美國把進口關稅提高到 60%。

Irwin 嘗試計算禁運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做了不同的假設條件與複雜的計算後,他 認為禁運大概使 1808 年的 GNP 減少了 5%。1807 年美國的 GNP 約為 6 億 8 千萬,減 少 5%等於損失 3 千 4 百萬美金,在那時候是個天文數字。2004 年台灣的 GNP 是 333,442 百萬美元,減少 5%就是損失 168 億美元,禁運一年的代價相當高。

當時的輿論界說:「禁運造成沿海各州癱瘓,然後向內陸各州蔓延。新英格蘭地區 受到嚴重打擊,物價跌了 3/4,國際貿易全部停擺。」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 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早在 1794 年就指出禁運的可能後果:「禁運對我們的貿易會有

76

很沈重的干擾,對進出口的影響難以估算。國外的貨物價格會高得離譜,本國的貨物價 格,也會等比例地下跌。這會影響我們(國家)的收入和信用。這些狀況結合在一起之 後,會對整個社會產生最危險的不滿與失序,逼使政府不體面地受挫。這些嚴重的後果,

都不是由外在因素引發的。」

現在來看國會對禁運的態度。當時的議員有兩派:共和黨(Republicans)和聯邦派

(Federalists)。1807 年 12 月投票實施禁運時,共和黨有 82 票贊成實施,19 票反對。

1809 年 2 月表決是否要維持禁運時,共和黨有 33 票贊成維持,59 票反對。只間隔 14 個月,共和黨對禁運的態度截然相反。聯邦派對禁運的態度從頭到尾都很一致:全票反 對,零票贊成。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閉關自守的代價很高,明朝片板不准下海、毛澤東禁絕海外 關係、今日北韓的鎖國政策,事後都證明為不智之舉。

參考文獻

Bernhofen, Daniel and John Brown (2004): “A direct test of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caseofJapa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2(1):48-67.

Bernhofen,Danieland John Brown (2005):“An empiricalassessmentofthecomparative advantage gains from trade: evidence from Japa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1):208-25.

Irwin,Douglas(2005):“Thewelfarecostofautarky:evidencefrom theJeffersonian trade embargo, 1807-09”,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3(4):631-45.

2003 年初台灣爆發 SARS 時,台北市和平醫院封院的事件,以及其他醫院有醫師 犧牲的情況,許多人都還印象深刻。當時升高中的基本學力測驗還因而延期,各型的口 罩嚴重缺貨,火車與汽車的乘客銳減。各國對 SARS 全力撲救,加上天氣轉熱(SARS 病毒怕高溫),狀況才控制下來。

接下來的另一個大威脅,就是讓全世界高度警惕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或簡稱 為 bird flu)。這是候鳥在各國之間遷移,透過雞鴨、鳥類、豬隻,傳染病毒給人類的流 行感冒,有許多國家都有災情報告。台灣嚴密監控各種可能管道,撲殺不少從大陸走私 的鳥類。

目前威脅人類的是 H5N1 型病毒。H5N1 是什麼意思?H 是 Hemagglutintin(血球 凝集素),主要的功能是「與宿主細胞上的受體結合,以利病毒進入細胞中。病毒進入 細胞後,會接管細胞,合成大量的病毒蛋白質與 RNA,之後再將這些蛋白質和 RNA 組 裝起來,就成了新病毒。病毒要離開細胞時,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簡稱 N)會 切斷病毒與宿主的連結。」簡言之,H 是用來進入細胞的,N 是用來離開細胞的。(《科 學人》2005 年 12 月號頁 59)

H 有 16 種,N 有 9 種,H 與 N 的組合共有 144 種(= 16 x 9)。H5N1 表示:這種 病毒是由 H5 和 N1 組合成的。H1 到 H16 的編排順序,是依照病毒鑑定的先後順序編 號,N1 到 N9 也是依鑑定的時間順序排列。

1918 年的流感(不一定是由飛禽傳染,所以不能稱為禽流感),是 H1N1 型病毒株,

引發全球大流行,4 千多萬人喪命。1957 年的流感是 H2N2 型,全世界約 100 至 400 萬 人死亡。1997 年在香港流行的,是 H5N1 的禽流感,18 人罹病、6 人喪生。1999 年香 港有 H9N2 型流感病毒,感染 2 位孩童。2003 年在 8 個亞洲國家傳播 H5N1 型,同年

78 威脅。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的 Douglas Almond 教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把 焦點聚在:1918 年流感時受孕的胎兒,比流感之前和之後受孕的胎兒,成年之後的各

透過母體間接感染了。Almond 運用 1960-80 年間的十年普查資料(Decennial Census data),發現 1919 年上半年出生者,教育程度較差,身體殘缺的比例較高,平均所得較 差,社經地位也較低。

但這項資料沒有健康方面的數據,所以他進一步運用 1984-96 年間的 Survey of Income and Program Participation(SIPP)調查資料。這項資料共有 25,169 個樣本,都是 1915-23 年間在美國出生,在此項研究進行時,年齡為 60 到 82 歲之間的人士。

生者,這 7 項指標就明顯地改善(也是 99%顯著)。

這項研究的政策建議是:政府應該增加對胎兒健康的投資。長期而言,(1)這對全 國人力資本的健全性會有助益,(2)會減少許多慢性病的醫療費用,(3)減少許多社會福 利開支。

參考文獻

「禽流感專輯」,《科學人》2005 年 12 月,第 46 期,頁 37-60。

徐明達(2003)《病毒的故事》,台北:天下雜誌。

Almond, Douglas and Bhashkar Mazumder (2005):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and subsequent health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SIPP dat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95(2):258-62.

Almond, Douglas (2006):“Isthe1918 Influenza Pandemic Over? Long-Term Effects of In Utero Influenza Exposure in the Post-1940 U.S. Pop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4(4):672-712.

Barry, John (2005): The Great Influenza: The Epic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lague in History。

王新雨譯:《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台北:台灣商務(2006)。

Kolata, Gina (2001): Flu: The Story of the Great Influenza Pandemic of 1918 and the Search for the Virus That Caused I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吉娜‧科拉塔(2002)《流 行性感冒:1918 流感全球大流行及致命病毒之發現》,台北:商周出版。

在文檔中 西洋經濟史的趣味 (頁 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