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 環境與身高

在文檔中 西洋經濟史的趣味 (頁 29-36)

吳念真導演在某個電視廣告上,說過一句引人注意的話,大意是:他最得意的事,

就是兒子長得和他完全不一樣。像我們在 1950 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在物質匱乏的 1960 年代末期之前就完成發育。我身高 170 公分,在軍隊「9 人 1 班」的隊伍裡排第 4 位,

約是同齡男性身高的 30%。我比 1930 年出生的父親高 10 公分,吳念真的兒子,依他那 種深以為傲的口氣,應該至少比他高 15 公分。

20 多年來,我的主要工作對象是 18 到 22 歲的清華學生。我常看到比我明顯高的 男孩,但我沒有具體數字可用來說明,台灣男性從 1930 年代起,隨著經濟的急速成長,

平均每 10 年增加幾公分。電視上常可看到華裔美籍(ABC)青年,比台灣青年明顯地 高,神情也較開朗活潑。為什麼同種族的人,橘化為枳之後會有這麼顯著的差異?台灣 和美國的國民所得差異,能解釋這件事嗎?

台大經濟系魏凱立(Kelly Olds)教授專研台灣經濟史,2000 年他發表一篇論文:〈身 高與台灣人經濟福利的變化,1854-1910〉。他運用 1921-31 年間,日本在台灣所做的成 人平均身高調查,比較日本治台之前和之後的差別。這項研究顯示,日治初年的男女身 高都明顯增加:1908-10 年間出生的男性,比 1887-89 年間出生的男性,平均增高 2.62 公分,女性平均增高 2.48 公分。根據這項 1920 年代的調查結果,當時就有人相信,台 灣的經濟將會很快發展起來。

研究經濟環境與身高、疾病的關係,最近已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領域,還有一份專業 期刊: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2003 年創刊,每年 3 期)。這個領域的主要議題 之一,是研究營養淨值(蛋白質和卡洛里)對身高的影響。研究的地區遍及世界各地,

基本上都支持發育時期的營養與身高密切相關。根據魏凱立的資料,1850-99 年間出生 的台灣男性,成年後的平均身高在 160.3 至 162.8 公分之間,女性在 149 至 150.9 公分

30

(2)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1527-98),曾經雄霸地中海域。1984 年我參觀他建造 的龐大皇宮時,注意到他的寢室相當高雅寬闊,風格與法國的凡爾賽宮非常不同。菲利

分(樣本數 73 人);最高的是 Cheyenne 族,平均 176.7 公分(樣本數 29 人)。也就是 說,已經有高度文明的歐洲人,平均竟然比遷移性的印第安人矮 3 至 11 公分。為什麼?

這項研究是根據 1892 年調查的數千筆資料,由當時著名的人類學者 Franz Boas 主 持,帶領一個團隊在各地區仔細調查。這些資料在 1982 年發現後,輸入電腦得出上述 的資訊。這些印第安人 8 族的總人口,19 世紀中葉時少於 10 萬,散居中西部的廣大平 原區。而在他們的分布地區,在 19 世紀時總共約有 3 千萬頭野牛生存過。主因是地廣 草肥,資源豐富,人類的威脅小;印第安人飲食中的肉類蛋白質豐富,也用野牛皮交換 其他地區的糧食與物品。

舉幾個例子,說明外人對印第安人的印象。1819-20 年間,Stephen Long 上校進入 密蘇里地區,說當地人的「身高和歐洲人差不多,或甚至還要高一些,有許多高個子。」

1830 年代,George Catlin 在上密蘇里州生活過幾年,說在那裡的 Sioux 族「又高又直」; 他說 Cheyenne 族的男人,在完全長成之後很少低於 6 呎。從當時屍骨所得的資料,也 證實印第安人的平均身高,超過當時的歐洲人。

歐洲人的科技比印第安人進步,醫療與衛生條件也明顯優越,為什麼義大利與西班 牙人,反而比北美原住民平均矮 10 公分以上?印第安人的糧食充足、活動空間大、大 幅度奔走活動,時常舞弄弓刀斧槍,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他們還有哪些優勢嗎?

(1)他們的人口密度小,可遷徙的空間大,排泄物裡的寄生蟲,較不易在人口中交 互感染。定居型的民族,例如中國和西歐,人口密集、排泄物處理不完善,流行病多,

活動空間少,肉類蛋白質不足,容易生病。(2)定居民族的財富不均,窮人比例高,營 養不足,發育不良,活動空間少。游獵民族較無累積不動產的動機,社會所得較平均,

對他人較慷慨,社會的互助性較強,較不會濫墾濫殺。

相對地,歐美人是歷史悠久的定居農業民族,積極累積各式財富,鼓勵自由競爭;

19 世紀之前缺乏社會性的互助組織,追求個人與英雄式的成就。若發生流行病,不易 群體遷徙,例如黑死病就使義大利減少 1/4 人口。而非土地固著性的印第安人,人口密 度低,又容易遷徙,流行病的威脅性較低。

我喜歡看相撲、摔角和各式競技運動,覺得這些都不是台灣能參加的項目。我們在 國際體壇上的些許表現,大都是隔著網子比賽(桌球、羽球),或是較靜態的競爭(如 保齡球),或是靠女性(紀政),或是靠未成年人(青少棒)。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賽,

32

韓國曾經名列第四(2002 年),而台灣尚無法組隊。

從前國人喜歡笑日本人腿短個子矮,其實這是阿 Q 式的精神勝利法,無濟於事。

我從報紙上看到台灣孩童的近視比例,以及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身高、體重、握力、引體 向上、百米速度,都與日本、韓國的同齡學童有明顯差距。這讓我想到民國初年,有人 提倡體育救國,想到孫中山說的東亞病夫。

歷史的結構真不容易改變:自己在進步,但別人進步得更快。目前台灣的物質條件,

和先進國家已無差別,甚至到了營養過剩的程度。現在要積極作為的,是在義務教育的 階段強化體能訓練。

參考文獻

魏凱立(Kelly Olds, 2000)〈身高與台灣人經濟福利的變化,1854-1910〉,《經濟論文叢 刊》,28(1):25-42。

Steckel, Richard and Joseph Prince (2001):“Tallestin theworld:Native Americansofthe GreatPlainsin thenineteenth centu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1):287-94.

我讀大學部時,學校有點名制度。每堂課會有個中年職員拿著班級名單,一眼望去 就可看出哪個位子缺席。做了三次記號後,就不准參加期中或期末考,有人因而要多讀 一年。我對這種制度相當痛恨,心想要是老師教得好,課堂早就擠爆了,教不好的人才 靠點名維持顏面。1979 年到巴黎後,第一次看到班上有各種膚色的同學,甚至有老師 向學生買一根煙當場抽起來,對厭惡框框的我,真是一大舒暢。

1985 年我開始教書時,感謝上天,清華沒有點名制度。有些和我同輩的教師,竟 然向學生說,點名三次不到就當掉,讓我驚駭不已。我教的科目是經濟史和思想史,最 初幾年因為是必修課,所以課堂人數還不少。改為選修課後,人數自然銳減,而我又不 點名,真正上課的人數就更有限了。

我才理解為何需要點名制度:幫那些沒有行情的教師維持基本尊嚴。在人數可憐的 課堂裡,我會在意某些較有反應的學生是否會出席。新竹的強風,尤其是冬季的東北風,

吹出好吃的米粉,也常吹得我意亂心雜,情緒低落時還會萬念俱灰。每當有強風大雨,

我就擔心我那可憐的課,會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出席。

多年的教學與生活經驗,我深知天氣晴雨會明顯影響上課的出席率。和我有類似擔 心的行業還不少:你去問餐廳的老闆,去問開業醫生,去問計程車司機,去問主辦各類 活動的單位,都會得到相同的答案。如果下雨會影響醫院的生意,除了賣傘業之外,還 有哪個行業不受影響?有許多學術報告已經證實,下雨會影響各類比賽的成績(田徑、

球賽尤其嚴重),會顯著影響情緒,降低樂觀度,連續陰雨會提高自殺率,降低協助他 人的意願。

經濟學界也提出類似的證據:天氣晴雨和股價之間,有統計上的高度密切關係。你 或許會問:現在買賣股票都透過電腦和網路,這個問題還有意義嗎?是的,這篇文章裡

34

竟然刊登在退稿率非常高的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上,原因很簡單:沒有人做過這 麼簡單的驗證,得到這麼違反基本經濟理性假說的結果。

在股價方面,他使用三種指數:(1)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ow-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1927 年元月 1 日到 1989 年 12 月 31 日。(2)紐約證券交易所指數與美國證券交

是說,在 1927-89 年間,降雨量對紐約證券交易指數的負面影響,不但是「無庸置疑」,

還甚至強烈到超乎想像。

他試過各種分切資料的方式,都得到類似的結果。接著又依不同的年代分期,得到 截然不同但合理的結果:1983 年 1 月 1 日至 1989 年 12 月 31 日之間,降雨量和股市的 表現,在統計相關度上不顯著(也就是沒有統計上的相關性)。為什麼?原因很簡單:

股票交易開始用電腦撮合,投資者,尤其是散戶,不必到交易所或號子去買賣,只要透 過電腦螢幕看股票行情,然後下單買賣;不必出門,不再受晴雨的影響。

這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一項重要觀念:經濟學教科書總是假設,人類的經濟行 為是理性的,其實未必;理性的假設,基本上是方便數理模型的設定與數學的演算。人 是情緒性的動物,處理金錢時,尚且深受晴雨的影響,處理感情與糾紛時,必然會更加 衝動。我的生活經驗一再顯示:人類是情緒性的動物,尤其是大權在握時。

就生活的層次來看,不論是相親、搬家,真的是「選日不如撞日」。所謂的黃道吉 日,還不如無大風、無大雨、無大太陽、無泥濘的普通日子。如果你看過一些戰爭片,

或是問作戰指揮官,他們都知道天氣的關鍵性。不要小看天氣的影響力,更不要低估情 緒的作用力。難道情緒的作用都是負面的嗎?未必,請上網查「emotion」,那是另一個 很有趣的議題。

參考文獻

Saunders,Edward Jr.(1993):“Stock price and WallStreetweathe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5):1337-46.

在文檔中 西洋經濟史的趣味 (頁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