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服務經驗

四、 D 的故事

「不管是在我見習還是帶隊,那都是一個很美好的回憶。」

D 為嚕啦啦 21 期服務員,大學就讀中文系。由於家庭的關係,小時候就常 常全家一起出去玩,從小就埋下對旅遊感興趣的種子。這顆種子在高中時參加救 國團的活動慢慢萌芽,而在進入嚕啦啦之後開花結果。高中時代參與救國團的活 動,開啟了 D 對戶外活動的興趣,也很羨慕那些駐站的服務員能在野外生活。

高中時代參加活動的記憶,也成為 D 上大學後想成為救國團的服務員的動機。

上大學時,在學校發現有兩個社團打著救國團服務員的名號,因緣際會下,D 選 擇了嚕啦啦。對 D 而言,讓她願意持續服務的動機來自於活動中得到快樂、以 及對嚕啦啦的回饋。

報名參與嚕啦啦時,有學長姐先向 D 說明往後一年是受訓時期,要接受數 次不同的訓練,D 則是抱持著嘗試的心態參與。從學校內的甄選開始,先考驗個 人的體能、反應、才藝,之後參與服務社的甄選,學習未來服務所需知識、技能,

以及認識嚕啦啦這個團體,並讓自己體驗不同的生活、嘗試與挑戰。

授服之後,D 為了實現自己的一個願望—能住在山上,服務地點都以山區為 優先選擇,寒假服務時都以合歡山為優先選擇,暑假則因服務社規定,女生不能 於偏遠地區做駐站人員,D 則以霧社為主要服務地點。服務中偶爾會出現一些突 發事件,這些事件都考驗著 D 的應變、協商以及決策的能力。

就見習學弟妹培訓部分,D 認為在選擇學弟妹主要是考量其個人特質是否適 合嚕啦啦,不一定是選最優秀的人。是否合群是 D 對認為見習是否適合嚕啦啦 的一個重要標準,此外,學弟妹個人的背景狀況,如經濟、家庭、學習狀況等,

也是 D 認為學弟妹是否適合參加嚕啦啦的考量因素。培訓期間,D 會持續向見 習告知合群的重要,讓他們在活動中能以團體為中,其間 D 也會對見習學弟妹 做價值的澄清,讓見習學弟妹去思考在服務中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在服務中是否 感到愉快,D 認為要讓見習清楚了解自己的心態,他們才能決定是否繼續參與服

務。

D 很清楚自己的長處在哪些方面,結合自己的長處與興趣,D 於大學時代已 大致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以傳播與文字工作為主。D 於大四時已進入報社 工作,畢業後先進雜誌社,工作幾年後考量到往後發展的因素,決定轉換職業,

進廣播電台擔任記者,偶爾為一些報章雜誌寫專欄報導。

由於專注於個人職業,D 畢業後與嚕啦啦的聯繫漸漸疏離,有將近十年未曾 參與嚕啦啦的活動。偶然的機會下,因為工作的關係,D 到蒙古採訪「尋找成吉 思汗」活動,遇上了當時為活動成員的 A,在那次採訪中,A 對嚕啦啦的深厚情 感讓 D 深受感動。採訪完回國後,D 主動與當時嚕協會的理事長聯絡,提出如 果需要幫忙,D 可幫忙其專長的部分,協會理事長請 D 協助編輯協會會訊,也 與嚕啦啦重新聯繫。

在嚕啦啦的服務期間 D 學到許多待人處事的技巧,D 原本認為是理所當然 的。不過在就業後,才發現這些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服務時期習得的這些技巧對 D 在工作上有相當大的幫助,例如團隊合作、小組分工、與人協調等。嚕啦啦的 經驗也讓 D 認清自己適合發展的路線,並為 D 留下難以取代的美好回憶。

圖 4-4   D 的服務經驗歷程圖 最初參與動機

對組織的回饋 喜好戶外活動

活動參與經驗影響

正式服務員 見習培訓 持續動機

服務獲得快樂

初識組織

學習基本能力

山區營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