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古典到現代—陳定國的 「女性漫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古典到現代—陳定國的 「女性漫畫」"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淵洯 博士. 從古典到現代—陳定國的 「女性漫畫」. 研究生:林姿秀 2014 年 8 月. 撰.

(2) 謝誌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蔡淵洯老師一直以來孜孜不倦地教誨,在寫作的過程中, 經常關心我的生活與課業狀況,予以幫助和鼓勵,指點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這 些年中獲益匪淺,老師嚴謹治學的態度更是我學習的典範。 本論文得以完成亦得感謝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的李衣雲老師鼎力相助,您 的修改建議使得本論文能夠更趨於專業、完整。蔡錦堂老師亦提供不少關於早期 漫畫發展史方面的建議。此外,在研究期間屢次到陳定國的新埔老家拜訪,特別 要謝謝陳偉聲先生與何明星校長,因為有你們熱心地提供陳定國漫畫相關資料, 本研究才有機會問世。 修讀研究所期間,長時間跟隨所上的許佩賢老師和臺師大公領所的劉恆妏老 師執行研究計劃,不僅是我的「衣食父母」 ,也是我學習為學處世的對象。此外, 張素玢、陳佳宏、范燕秋等老師在課堂上悉心教導,使我能不斷地累積相關專業 知識與史學素養。 4 年當中雖歷經祖母與外公離世的悲傷,但在我身旁不乏許多小天使:宣蘋、 文心、映文、伊惠、Laura Kramer,在我求學、工作、生活上給予關懷與協助, 共同的生活點滴,歷歷在目,而如今我也跟隨你們的腳步,終於畢業了!也謝謝 臺師大臺史所第 7 屆全體同學、每月月底一起進行團體 meeting 的研究夥伴們: 鴻明、一昕學弟、志峰學長、君霖學姊,以及俊宇、德承、偉欽、大木言葉、芮 璇等學弟學妹們的幫忙,想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你/妳們的陪伴讓我的研究生活 變得多采多姿!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摯愛的親人們。.

(3) 摘要 漫畫乃以簡明誇張的繪圖所構成的一門藝術,除了具備娛樂的性質外,更有 傳達政令與諷刺時事的功能,而漫畫的讀者遍佈各年齡層,不失為一種大眾傳達 訊息的媒介。 日治時期不僅有日本漫畫家來臺發展,透過報刊連載漫畫,將日本漫畫的表 現形式傳入臺灣,並對戰後臺灣漫畫的文法體系構成影響。1950 年代中期以後, 兒童漫畫開始興起,與約當同時期的反共漫畫,成為戰後早期漫畫的兩大潮流。 早期本土漫畫家陳定國將地方戲曲中的服裝與鳳眼特徵應用至漫畫人物上, 且大多數以女性做為故事主角的「女性漫畫」 ,較具代表性與自我特色。他的「女 性漫畫」可分為古典與現代兩種類型的題材,研究漫畫文本以《孟麗君》和《呂 四娘》 、 《花小妹》 ,以及《大眾徵信》專欄漫畫中的女性為主,再搭配其他古典 題材的「女性漫畫」進行補充,以便討論、比較古今題材「女性漫畫」的表現形 式,以及作者所欲建構、傳達的女性形象與價值意涵。 此外,筆者嘗試比較 1950 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的陳定國古典「女性漫畫」 與日本少女漫畫的漫畫表現形式,並就當時政治文化的環境因素,進一步探討臺 灣早期為何尚未生成少女漫畫。. 關鍵字:陳定國、女性漫畫、女性形象、少女漫畫.

(4) Abstract Comic is an art form expressed by concise and exaggerated drawings. In addition to the entertainment nature, it also features conveying political decrees and ironizing current events. And because comic readers cover all ages, it becomes a mass media to convey message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Japanese cartoonists went to develop in Taiwan and introduced the manifestations of Japanesecomic into Taiwan through the comic strip in press, which posed the impact on the grammar system of post-war comics in Taiwan. After the mid-1950s, children’s comics began to rise and became two major trends of early post-war comics with the anti-communist comicsat the same period. Early local cartoonist Ting-Kuo Chen applied the costumes and Asian-ey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opera, in cartoon characters, and most of his “female comics” with female as the story protagonist were more representative with self-characteristics. His “female comic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classic and modern themes; his comic text took the women in “Li-Jiun Meng”,“Sz-Niang Liu”, “Hua little sister” and “Public jeng-xin” column comic, supplemented by “female comics” so as to discuss and compar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anifestations of the theme as well as the female image and value meaning that the author desired to construct and convey. In addition, the author tried to compare the comic manifestations of Ting-Kuo Chen’s classical “female comics” and Japanese Shoujo Manga during mid 1950s and 1970s, and further explored why Shoujo Manga had not yet existed in Taiwan in the early period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Keywords:Ting-Kuo Chen、Female Comics、 Female Image、 Shoujo Manga.

(5)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3. 臺灣早期漫畫的發展與陳定國漫畫生涯 ………………………………24 第一節. 臺灣早期漫畫的發展 …………………………………………24. 第二節. 陳定國的漫畫生涯 ……………………………………………32. 古典女性—以《孟麗君》 、 《呂四娘》為主………………………………48 第一節. 漫畫的表現形式與場景營造 …………………………………48. 第二節. 女性角色形象與敘事思想模式的建構 ………………………66. 現代女性—以花小妹與報刊漫畫的女性為例 …………………………89 第一節. 花小妹 …………………………………………………………89. 第二節. 報刊漫畫的女性………………………………………………105. 陳定國「女性漫畫」的風格特色…………………………………………125 第一節 古典女性與現代女性的比較 …………………………………125 第二節 陳定國古典女性漫畫與日本少女漫畫的比較 ………………130. 第六章 結論 ………………………………………………………………………138 參考書目……………………………………………………………………………143. i.

(6) 圖目次 圖 1-2-1:孟麗君相關題材作品的出版順序與各版本的關係 ……………………12 圖 1-3-1:費爾克拉夫的批判性話語分析框架 ……………………………………17 圖 1-3-2:羅蘭.巴特的符號表意過程 ……………………………………………19 圖 2-2-1:就讀新埔公學校時的陳定國 ……………………………………………32 圖 2-2-2:宜蘭農校時期的個人照與獲獎獎狀 ……………………………………33 圖 2-2-3:宜蘭農林學校畢業證書 …………………………………………………34 圖 2-2-4:任新埔鎮公所總幹事時期的個人照 ……………………………………34 圖 2-2-5:陳定國戰後初期的漫畫作品 ……………………………………………35 圖 2-2-6:1973 年獲蔣總統中正召見後留影 ………………………………………38 圖 2-2-7: 〈青蛙國王〉的小公主……………………………………………………43 圖 2-2-8:洪瓊文的臺灣兒童期刊發展史第一階段示意圖 ………………………45 圖 2-2-9:陳定國漫畫鼎盛至轉型期的創作主力轉移示意圖 ……………………46 圖 3-1-1: 《呂四娘》與《孟麗君》單頁格數的出現頻率圖………………………49 圖 3-1-2:三段式分格法示意圖 ……………………………………………………50 圖 3-1-3:無框分格與浮動格 ………………………………………………………51 圖 3-1-4: 《孟麗君》畫格形狀設計分佈比例圖……………………………………52 圖 3-1-5:浮動格類型的旁白範例 …………………………………………………53 圖 3-1-6:大小法製造景深範例 ……………………………………………………55 圖 3-1-7:排列式構圖範例 …………………………………………………………56 圖 3-1-8:對話框加入圖示的範例 …………………………………………………57 圖 3-1-9:挖空畫框一部分再填入旁白的範例 ……………………………………58 圖 3-1-10:特殊形狀的旁白話框範例………………………………………………59 圖 3-1-11:故事小節標題型旁白……………………………………………………60 圖 3-1-12:使用大段落文字型態的旁白範例………………………………………61 ii.

(7) 圖 3-1-13:水滴與雲霧圖示…………………………………………………………63 圖 3-1-14:各種效果線圖示…………………………………………………………64 圖 3-1-15:象徵物範例:放大鏡……………………………………………………64 圖 3-1-16:象徵物範例:現代貨幣符號與手錶……………………………………65 圖 3-2-1: 《孟麗君》中年長女性圖示一覽…………………………………………69 圖 3-2-2:其他女性漫畫作品中的年長惡女角色 …………………………………80 圖 4-1-1: 〈花小妹〉單頁框格數使用頻率統計圖…………………………………89 圖 4-1-2:臉部大特寫 ………………………………………………………………91 圖 4-1-3:穿越火焰山 ………………………………………………………………92 圖 4-1-4:古典人物應用於卷頭圖之圖例 …………………………………………94 圖 4-1-5: 《花小妹》主角阿花………………………………………………………96 圖 4-1-6: 《花小妹》情節起承轉合示意圖…………………………………………101 圖 4-1-7:阿花想像共產黨統治情形 ………………………………………………104 圖 4-2-1:慈母春暉 …………………………………………………………………106 圖 4-2-2:保險套使用方法示範 ……………………………………………………108 圖 4-2-3:眼部細節的簡化過程 ……………………………………………………109 圖 4-2-4:升學之路 …………………………………………………………………110 圖 4-2-5:鴛鴦戲水 …………………………………………………………………112 圖 4-2-6:生龍子傳宗接代 …………………………………………………………113 圖 4-2-7:家庭計劃的諷刺 …………………………………………………………114 圖 4-2-8:苗栗國中杏壇醜聞 ………………………………………………………115 圖 4-2-9:婦女夜行搭車小心 ………………………………………………………116 圖 4-2-10:籲婦女勿穿著暴露………………………………………………………116 圖 4-2-11:桃花稅與風流稅…………………………………………………………117 圖 4-2-12:色情交易…………………………………………………………………118. iii.

(8) 圖 4-2-13:從原始到原始:女性時裝的變遷………………………………………118 圖 4-2-14:婚前•婚後………………………………………………………………119 圖 4-2-15:女人十八變………………………………………………………………120 圖 4-2-16:慶祝 1974 年三八婦女節 ………………………………………………121 圖 4-2-17:慶祝 1979 年三八婦女節 ………………………………………………121 圖 4-2-18:好車掌.壞車掌…………………………………………………………122 圖 4-2-19:車長小姐的臉貌…………………………………………………………123 圖 4-2-20:女權變遷…………………………………………………………………124 圖 5-1-1:陳定國古今題材「女性漫畫」中的人物眼睛簡化圖示 ………………128. iv.

(9) 表目次 表 2-2-1:陳定國寓言與民間故事類型作品一覽表………………………………40 表 3-1-1: 《呂四娘》各集的畫格形狀統計表………………………………………52 表 3-2-1:陳定國筆下男女主要角色的臉部特徵覽………………………………66 表 3-2-2:年輕婢女與平民女主角…………………………………………………70 表 3-2-3:孟麗君設法隱瞞女兒身之事蹟一覽表…………………………………71 表 3-2-4:呂四娘的原型暨 1960 年代作品比較……………………………………76 表 3-2-5:《呂四娘》其他女性角色 ………………………………………………79 表 4-1-1:《花小妹》出現的擬人化情節 …………………………………………94 表 4-1-2:反映阿花基本性格相關事蹟一覽表……………………………………97 表 4-2-1: 《大眾徵信》中文字各項功能的出現頻率統計表………………………106 表 5-1-1:陳定國古今題材「女性漫畫」的特色比較 ……………………………125 表 5-2-1:陳定國古典「女性漫畫」與日本第一代、第二代少女漫畫之比較…134.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漫畫雖長期被一般人視為休閒消遣的娛樂品,但本身除了具有娛樂性之外, 亦有傳達政令與暗諷、針砭時事之功能,而漫畫的讀者遍佈各年齡層,因此我們 可將漫畫視為一種向大眾傳達訊息的媒介。隨著臺灣漫畫出版量以及漫畫相關學 術研究的增加,更顯示出其從「小人書」的低落地位,晉升成為深具研究價值的 文本與題材。 現今我們所閱讀的漫畫有相當大的程度是受到日本漫畫所影響,但在 1950 年代中期的早期漫畫創作模式風格,與現在閱讀深受日本漫畫風格所影響的作品 截然不同。1950 年代中期至 1960 年代不僅是臺灣本土兒童漫畫發展中重要且興 盛的階段,亦為陳定國在漫畫創作生涯中的黃金時期,不僅在創作手法上承襲日 治時期之發展,並逐漸形成臺灣早期漫畫的自我特色。 漫畫家題材的選擇與主題的表達,往往傳遞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取向、價值觀 與風格特質。1陳定國所繪製的漫畫有分古典與現代兩類,其中有以男性或女性 作為故事主角。由於陳氏善繪女性,深具特色,也較為知名,而創作古典與現代 兩種女性形象在其漫畫生涯中同時並進,未因歲月流逝而有所偏廢,這些以古典 或現代題材的女性為主角的漫畫,其背後欲強調的主題理念,迎合當時臺灣社會 對女性看法的主流價值觀,且有反映時代、配合黨政之意涵。就陳氏的漫畫作創 而言,以女性作為故事主角的漫畫較具代表性,也極富個人特色,故本研究專門 以陳氏的「女性漫畫」為對象,探討漫畫圖像表現方式,以及漫畫文本中所形塑 的女性性格與言行舉止(即人物形象)。 研究陳定國的漫畫首先會遇到名詞定義的問題,洪德麟稱陳定國為臺灣首位 少女漫畫家,2而稱其作品風格為古典英雌漫畫,3這些後見之明的說法有待商榷。. 1 2 3. 黃山、饒鑒主編,《動漫角色設計》 (北京:北京大學,2011) ,頁 86。 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臺北市:玉山,2003) ,頁 34。 洪德麟,〈新竹漫畫家介紹〉 ,《新竹文獻》 ,第 55 期(2013 年 10 月),頁 51。 1.

(11) 陳定國大部份的漫畫作品雖以女性為故事主角,閱讀群上男女皆有且不限定某特 定年齡層,但就其表現手法與故事題材而言,無法分類到少女漫畫或淑女漫畫, 與現在的女性漫畫4並非全然相同,但為便於探討,並凸顯其與同時代本土漫畫 家與作品的風格取向(大多以男性為故事主角與閱讀群)特殊之處,因此仍以「女 性漫畫」作為本研究行文時便於探討的專有名詞,並試圖從漫畫形式與政治社會 背景去重新定位陳定國的「女性漫畫」,兼論臺灣早期為何沒有形成少女漫畫。 方成謂漫畫有「三性」,即「藝術性」、「政治性」、「商品性」,5而陳定國的 漫畫正兼具了此三種特性。陳定國創作生涯漫長,畫風具有相當之細膩度,而仔 細品味漫畫文本中的內容,則有配合時政、諷刺批判社會現象之意味,不僅具有 漫畫的「政治性」 ,且使之於早期臺灣漫畫界獨樹一幟,深具「藝術性」 ,為兒童 漫畫界另一種畫風的注入一股特別的潮流,其畫風對一些漫畫後進造成影響。陳 定國雖身兼教職,但漫畫創作亦為其重要收入,故其漫畫有其「商品性」。 陳定國創作漫畫長達 57 年,6造就其作品之數量、質量豐沛,在臺灣早期漫 畫中佔有一席之地,相較於同時期其他漫畫家風格明確,獨樹一幟,其繪畫風格 令筆者耳目一新,引發欲深入探討其人與漫畫作品之興趣,且陳定國取得其在臺 灣早期漫畫中的巨大成就,為新竹三大漫畫國寶之一,是故,將陳定國的漫畫在 臺灣早期本土兒童漫畫中的獨創風格與貢獻加以探討與定位,實有其必要。 然而,目前僅《漫畫大師—陳定國》主要針對陳氏之生平與作品加以介紹, 但缺乏專門性的學術研究,故探討這種異於大部份本土兒童漫畫的畫風,及其所 蘊含的思想與社會對於女性的看法、期待的女性形象,為本研究探討的重點。 之所以選擇《孟麗君》與《呂四娘》作為探討古典題材中女性形象的主要文. 4. 關於女性漫畫的定義未有定見,如陳雅暄指出女性漫畫包含少女漫畫與淑女漫畫,所包含的閱 讀群皆以女性為主,但在閱讀年齡層、漫畫表現手法以及故事題材取向皆有所不同。陳雅暄, 〈日 本「女性漫畫」中的日本女性意識之研究 : 以 90 年代為中心〉 ,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3),頁 6。 5 方成, 《漫畫藝術》(太原:山西教育,2008) ,頁 177-178。 6 1931 年陳定國時值 8 歲代表新埔公學校參加新竹州圖畫比賽幼童組榮獲冠軍,此為首次展現畫 藝被肯定的紀錄,一直到 1988 年因脊椎骨刺開刀而被迫中斷創作,全心養病為止,共歷時 57 年。 2.

(12) 本原因在於,不僅是眾人公認深具代表性的作品,7也是在許多「女性漫畫」中 連載發行時間較長者。另外,為避免部份統計現象可能有不適用於全體的問題, 故添加其他以古典題材的「女性漫畫」作品進行補充說明。 陳定國現代「女性漫畫」作品方面,則以《花小妹》最為知名,有與牛哥的 「牛小妹」較勁的意味;8此外,他在各大報刊皆有繪製報刊漫畫,惟《大眾徵 信》的〈想到就畫〉專欄中所描繪現代女性的角色與樣本數較豐富、集中,故研 究現代女性形象的範圍為現代兒童漫畫代表作《花小妹》,與《大眾徵信》刊載 有關女性議題的專欄漫畫,其所呈現的女性角色,以探討臺灣戰後早期兒童漫畫 中另一種特殊風格之呈現手法與效果,以及作者欲建構、傳達給讀者的思想內 涵。. 7. 陳仲偉在《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介紹早期漫畫週刊與兒童漫 畫興起時的一些代表漫畫家及其作品的部分提到: 「擅長描繪鳳眼美人與地方戲曲戲服的陳定國 的《呂四娘》、《孟麗君》」。洪德麟在《臺灣漫畫 40 年初探(1949~1993) 》和《臺灣漫畫閱覽》 中除了介紹陳定國及其作品之外,於《臺灣漫畫閱覽》之書末附上漫畫大事年表,此表記有關陳 定國「女性漫畫」作品的部份,只標註了《呂四娘》 、 《孟麗君》的出版年份,另外,王立青於 1994 年 3 月 1 日的《聯合報》第 15 版發表〈漫畫連環有夠看〉一文,提到陳定國的代表作品也 只舉出《呂四娘》 、 《孟麗君》 ,可見其在眾多作品中的重要性。 〈牛伯伯.阿三哥.曾伴你度過童年 嘆 如今.坊問尋.竟都是刀光劍影 如何輔導連環圖畫?〉 , 《民生報》 ,1978 年 10 月 14 日,版 5,提 到「陳定國的呂四娘、孟麗君,都成了耳熟能詳的漫畫明星,並擁有相當知名度及廣大讀者群。」。 其他學位論文凡介紹到臺灣早期漫畫發展史時,直接標註或間接引用以上論者,族繁不及備載。 從這些研究者選取哪些代表漫畫家及其作品,從而可知被選取的漫畫家與作品之於臺灣早期漫畫 圈中的代表性與份量為大眾所公認。呂誠敏在《漫畫大師—陳定國》提到: 「孟麗君的造型可說 是大師心目中最典型的美人,柔中帶剛而才情亦不讓鬚眉」 ,道出陳定國在眾多「女性漫畫」作 品中,特別喜愛孟麗君的造型與形象,他本人相當滿意的一部作品,且詢問過陳定國之家屬,亦 表示以此兩部作品深受市場民眾喜愛,足具代表性。陳仲偉, 《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 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 (臺北市:杜葳廣告,2006) ,頁 45;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 ,頁 34、64; 呂誠敏, 《漫畫大師—陳定國》 (竹縣:竹縣文化,1999) ,頁 32。 8 洪德麟,〈新竹漫畫家介紹〉 ,《新竹文獻》 ,第 55 期(2013 年 10 月),頁 48。 3.

(1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一、文獻回顧 有關臺灣漫畫的研究,可歸納出以下 5 大研究層面:漫畫發展史、漫畫語言 與圖像設計、漫畫產業文化、漫畫與教育、漫畫文本研究。隨著漫畫開始逐漸被 學術研究者所注意,近年來學界各領域在漫畫的相關研究中,以史學方面的相關 研究數量較少,但有日漸增加的趨勢,且多就臺灣的漫畫發展史、漫畫圖像設計、 漫畫文本進行回顧,而漫畫的文本討論、發展史,以及漫畫圖像設計此 3 方面與 本研究關係較為密切,加上陸續有相關新作出爐,故有必要重新爬梳整理;再者, 釐清陳定國的漫畫風格定位,將有助於本研究之開展。 (一)漫畫發展史 在進行漫畫史研究時,分期是必定會提到的議題,將研究對象置於歷史發展 之中,依歷史時序的演進來介紹漫畫史發展,將有助於理解並處理漫畫家是否受 時代潮流所影響,其作品如何呈現,而呈現的意涵為何等議題。 關於漫畫史研究,洪德麟與方成的著述數量較多,是研究有關漫畫方面的必 備入門讀物,茲舉若干加以探討。洪德麟《臺灣漫畫 40 年初探》9主要討論自民 國 38 年(1949)至民國 82 年(1993)間的臺灣漫畫發展史,期間按照各年代具 有代表性的漫畫類型與漫畫家鋪陳該書之主要內容,多呈小單元性的專題介紹, 雖有點出臺灣漫畫發展中出現若干項大事件,但此書對於臺灣漫畫並未提出明顯 分期的概念與定義。 洪德麟之後又出版了《臺灣漫畫閱覽》 ,與李闡《漫畫美學》 、蕭湘文《漫畫 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 、甘險峰《中國漫畫史》10,皆針對臺灣漫畫發展進行分 期,以影響臺灣漫畫發展走向的重大事件作為各期之分水嶺。. 9. 洪德麟,《臺灣漫畫 40 年初探(1949~1993) 》 (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 洪德麟, 《臺灣漫畫閱覽》 (臺北市:玉山社,2003) ;李闡, 《漫畫美學》 (臺北市:群流,1998); 蕭湘文, 《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 (臺北市:五南文化,2002) ;甘險峰, 《中國漫畫史》 (濟 南:山東畫報,2008) 。 4 10.

(14) 洪德麟在《臺灣漫畫閱覽》的 6 期分法,11對於臺灣漫畫界與社會政策環境 發展和影響有較多的連結,但筆者發現臺灣兒童期刊發展史與陳定國漫畫作品發 表舞臺、創作類型的出現與轉折時間,有密切關連,將於本研究第二章另行切割 出分期的時間斷限,以更貼切地討論陳定國漫畫生涯發展的情形。 同樣對於臺灣漫畫史有進行分期的研究,蕭湘文的《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 檢視》,以清晰的理論架構出討論的內容,將漫畫相關現象與傳播過程中的核心 要素結合,形成所要探討的問題,並採用深度訪談法逐一訪問代表性的漫畫家與 出版社。 《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在介紹漫畫史的部份,談到臺灣漫畫史的分 期,以國民黨撤遷臺、戒嚴與解嚴、新著作權法公佈前後作為分期的 3 大分水嶺, 藉此說明社會環境的變遷如何影響漫畫產業的運作,12但若以此作為研究陳定國 的漫畫生涯之分期模式則不太適宜,因陳定國許多漫畫作品皆集中於戒嚴時期, 所以突顯不出其漫畫發展的差異性。 不同於多數研究者以重大事件作為臺灣漫畫發展分期的時間斷限,陳仲偉的 《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13則以年代作為劃分基 礎。陳仲偉採用社會學角度來觀察臺灣漫畫發展的興衰史,在分期上,大致以 10 年一組的概念去討論,僅民國 34 年(1945)以前與民國 34 年(1945)至民國 48 年(1959)作為第一階段的劃分方式較為特別。然而,他的分期方式一樣無法 凸顯出陳定國漫畫生涯的變化,因此仍須參照臺灣曾發生過的漫畫大事,以及陳 氏漫畫生涯的重大事跡,來調整分期的時間點。 由行政院新聞局編纂《百年風華》 ,於民國 40 年(1951)到民國 59 年(1960) 專題介紹臺灣漫畫,以 2 頁的篇幅介紹眾多臺灣漫畫家,其中有關葉宏甲之事蹟. 11. 洪德麟對臺灣漫畫史分為 6 期:1945-1954 年為戒嚴時期急先鋒,1955-1964 年為人才輩出黃金 期,1965-1974 年審查制度受難期,1975-1984 年為復甦活力期,1985-1994 年政治解禁/國際交流 期,1995-2000 年為面臨挑戰與蛻變。 12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 (臺北市:五南,2002) ,頁 39-49。 13 陳仲偉, 《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 (臺北市:杜葳廣告,2006) 。 5.

(15) 談論較多,陳定國的部份只提到鳳眼、俠女的字彙,14筆者接觸陳定國的漫畫文 本發現,鳳眼為所有古裝女主角外表的共同特色,但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樣貌豐富, 並非僅限俠女一類,值得另外細分討論。 (二)漫畫語言與圖像設計研究 漫畫語言與漫畫圖像的相關研究,常見於在藝術、設計類相關領域之專書或 論文,如朱善傑的〈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 為中心〉,以及鄭俊皇的〈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閱讀順序為中 心〉 ,皆以日、美的動漫作品為研究樣本,討論漫畫語言,15這 2 篇文章經常被拿 來作為分析漫畫表現形式研究的參考資料。 雖朱善傑的碩士論文以美、日相關角色卡通動畫與改編自漫畫的動畫作品為 樣本,探討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運用,但其所歸納的漫畫符號有若干輔助類 型,其對於場景特效的分析,給予筆者靈感與參考。 鄭俊皇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擬音字不僅有描述聲音的功用,且能模擬漫畫 畫面的時間感、空間感以及情境,而分格框格可發揮引導閱讀行進的方向、呈現 時間感、緊湊劇情的功能。觀察本研究所採用的文本中所運用的擬音字與分格基 本上符合鄭俊皇的說法,但鄭俊皇所統計的連環漫畫樣本的創作時間,與臺灣早 期漫畫不同,所得出的分格格數與早期臺灣的格數也就不同,故仍須自行針對選 取的漫畫文本進行統計。 方成的《報刊漫畫學》著重於國外的漫畫與新聞報刊之關係,以及發展情形 的研究,其另有兩著:《漫畫創作方法》專論漫畫創作的呈現手法,《漫畫藝術》 講漫畫語言、形式以及表現方法,兩者皆以小單元隨筆式書寫,偏重於分享創作 心得,且漫畫創作的時空發展變化性較不突出。16此 3 本著作為前人研究漫畫相. 14. 陳玲芳,〈壁劃新局—臺灣漫畫諸葛四郎與大嬸婆〉 ,收錄於百年風華編輯委員會主編, 《百年 風華》 (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2011) ,頁 164-165。 15 朱善傑, 〈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 ,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鄭俊皇, 〈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 閱讀順序為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1999) 。 16 方成, 《報刊漫畫學》 (臺北市:亞太圖書,1993) ;方成, 《漫畫創作方法》 (北京:文化藝術, 6.

(16) 關議題之必讀書籍,但皆缺乏系統性理論架構出較具嚴謹性的論述,隨著漫畫相 關專門著述日增,所以這些著作算是瞭解漫畫基礎知識的入門書籍。 蕭湘文在《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處理的議題較多,於該著作的第三 章「漫畫內容」,研究漫畫語言,分析圖像、文字、分格此 3 個漫畫語言基本要 素,以及串聯此 3 要素的核心—劇情,建立一套探討架構,17提供筆者在分析漫 畫文本的探討變項,惟蕭湘文在漫畫類型上的分類與論述未臻詳盡,須再參照其 他資料。 (三)漫畫文本研究 以臺灣重要漫畫家及其作品作為研究題目的學位論文,如遲瑞君的〈牛哥漫 畫之研究〉 、柯瓊閩的〈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 、林佳叡的〈製造英雄—以葉宏 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洪瑞鴻的〈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 (1949-1966)〉 、劉瑤君的〈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硏究:以社會批判為中 心〉、林育薇的〈許丙丁之報刊漫畫研究—以《臺灣警察時報》、《三六九小報》 為中心〉18等論文,皆主要探討某位臺灣漫畫家其人與作品特色,所採用的研究 方法與理論不外乎有歷史文獻研究法、敘事分析、符號學、圖像學,針對不同主 題深入研究,其中以林佳叡的漫畫英雄形象研究,以及洪瑞鴻的反共報刊漫畫研 究對筆者的啟發甚大。 林佳叡的〈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討論「諸葛 四郎」系列漫畫中所呈現的英雄形象,對於研究善繪英雌人物的陳定國漫畫,提 供了一些形象研究應注意的面向。此外,洪德麟、李闡、甘險峰為戰後臺灣漫畫 所作的分期,整理出比較表,顯示政府對漫畫管理政策的擬定是對臺灣漫畫分期 2006) ;方成,《漫畫藝術》(太原:山西教育,2008)。 17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 ,頁 79-80。 18 遲瑞君, 〈牛哥漫畫之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柯瓊閩, 〈朱德 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佳叡, 〈製 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 ,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碩士論文(2010) ; 洪瑞鴻, 〈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 〉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劉瑤君, 〈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硏究:以社會批判為中心〉 ,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碩 士論文(2012) ;林育薇, 〈許丙丁之報刊漫畫研究—以《臺灣警察時報》 、 《三六九小報》為中心〉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 7.

(17) 有巨大的影響,19但並不適用於作品年代集中的漫畫家研究,因此量身打造的分 期是較妥善的作法。 雖然林佳叡採自訂分期的方式,但純粹依照諸葛四郎系列漫畫內容的創作風 格進行分期,將會發現其所分 5 期之間有部份年份未被包含進去,且未被包含但 仍有作品出版的民國 65 年(1976)未被歸類到第 4 期或第 5 期裡,而文中並未 交代,形成分期上的斷點與漏洞,因此本研究為克服此一問題,需針對研究對象 的創作生涯,並對照臺灣漫畫的發展與兒童期刊的變遷而另定分期時間。 洪瑞鴻在〈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中,除了使用歷 史文獻分析法與符號學之外,亦採用內容分析法,指出梁中銘的反共漫畫以醜化 敵人的負面形象設計。有鑑於漫畫種類定義標準之雜沓,洪瑞鴻參考各家漫畫研 究者之意見,20依據表現形式與題材內容作為分類標準,製成漫畫分類表,簡明 易懂,故本研究的「單格漫畫」 、 「單元漫畫」 、 「連環漫畫」等名詞定義即參照其 所整理之內容。此外,他還將「諷刺」與「報導」敘事手法交互運用,分出 4 大類,對於陳定國報刊漫畫的分析有所幫助。 此外,為探尋臺日少女漫畫的淵源與影響,可從研究日本 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少女漫畫發展的學位論文入手,如魏亞萍的〈戰後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與變 容〉 、賴怡伶的〈臺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 、劉平君的〈解構流行 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臺灣漫畫文化〉、李美慧的〈日本與臺灣少女漫畫的內容 21. 分析〉 、 等,以魏亞萍與賴怡伶的碩士論文有大量描寫日本少女漫畫的風格發展. 19. 林佳叡採用洪德麟, 《臺灣漫畫閱覽》 (臺北市:玉山社,2003) 、李闡《漫畫美學》 (臺北市: 群流,1998)、甘險峰,《中國漫畫史》(濟南:山東畫報,2008) ,此 3 書中的漫畫分期做比較。 林佳叡, 〈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 ,頁 6-10。 20 洪瑞鴻參考以下作者之著作進行名詞的定義整理:張有為, 《漫畫藝術》 , (臺北市:全民,1954) , 頁 25-26;黃茅,《漫畫藝術講話》 ,(臺北市:臺灣商務,1967) ,頁 87-99;臥白雲, 《漫畫的藝 術》 , (臺北市:藝術,1974) ,頁 30-41;方成, 《報刊漫畫學》 ,頁 25-27;李闡, 《漫畫美學》 , (臺 北:群流,1998),頁 309-332。 21 魏亞萍, 〈戰後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與變容〉 ,私立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 賴怡伶, 〈臺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劉平君, 〈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臺灣漫畫文化〉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 ;李美慧,〈日本與臺灣少女漫畫的內容分析〉 ,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 。 8.

(18) 史,予筆者在進行臺日少女漫畫比較分析前,對日本少女漫畫有清晰的概念。 賴怡伶不僅將日本少女漫畫發展依照時間發展分成 4 代,並歸納各自代表人 物及其風格特色整理成表格,也進一步提出臺灣在當時的政社環境背景下,為何 無法發展出本土的少女漫畫的原因,引發筆者思考,並在本研究中嘗試解決以下 問題:陳定國是否為臺灣第一位少女漫畫?如果不是,早期漫畫為何沒有形成少 女漫畫?真正的本土少女漫畫從何時才開始出現?然而,賴怡伶所選用的文本多 以市場熱門程度高者為主,且較缺乏客觀的統計數據去呈現漫畫文本分析所得之 結果或現象,為美中不足之處。 李衣雲在《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22一書中,談論 臺灣漫畫表現形式的演變史,分析臺灣漫畫文法倣效日本漫畫的哪些特質,如何 倣效,在何種脈絡之下使臺灣得以倣效日本漫畫。李衣雲妥善運用內容分析法, 根據大量的量化數據,歸納出臺灣早期漫畫自日治時期至 1970 年代的表現手法 通則,此為以往漫畫史研究上較為缺乏的部份,因此筆者參考李衣雲對臺灣漫畫 表現形式變遷史的觀點,搭配陳定國的「女性漫畫」文本來研究,以凸顯與上述 漫畫文本研究的學位論文的不同。. 二、史料分析 (一)漫畫文本23 本研究欲探討陳定國「女性漫畫」的形象,因此漫畫文本即為史料。陳定國 古典題材的漫畫可分成以女性或男性作為故事主角,而陳氏尤善繪女性人物,故 主要研究陳定國「女性漫畫」中的女性角色與女性故事的呈現與意涵。陳定國的 漫畫閱讀群不僅有理髮廳小姐、工廠女工、在學女學生等女性閱讀群之外,連男 生也讀,24所以陳定國的「女性漫畫」閱讀群年齡範圍從兒童至青少年以上、性 22. 李衣雲, 《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 (新北市:稻鄉,2012) ,頁 163-262。 本研究中提到的漫畫文本乃根據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對文本(text)的定義,係指漫 畫作品所承載的文字、圖像及其傳達之意義內容。 24 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頁 34;洪德麟,〈新竹漫畫家介紹〉 ,頁 51;王立青, 〈漫畫連環 有夠看〉 ,《聯合報》,1992 年 4 月 29 日,版 24。 9 23.

(19) 別男女皆有,有鑑於此,本研究對於陳定國的「女性漫畫」必須另外定義,係指 陳氏創作的漫畫故事角色以女性為主而稱之,不以閱讀群與風格作為定義根據。 陳定國所繪「女性漫畫」數量甚多,「女性漫畫」依題材可分為古典與現代 兩大類,古典題材以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地方戲曲為原型加以改編,現代題材 則為個人原創,除《花小妹》外,其餘「女性漫畫」皆屬於古典題材,包括《白 蛇傳》 、 《白娘娘》 、 《呂四娘》 、 《王宝釧》 、 〈西施〉 、 《新白娘娘》 、 《女俠夜明珠》、 《孟姜女》 、 《花木蘭》 、 《孟麗君》 、 《指腹聯姻》 、 〈相思絕命〉 、 《移山倒海》 、 《貂 蟬》 、 《彩虹仙子》 、 《女媧補天》 、 《夜郎國公主》 、 《女將軍》 、 《陳世美》 、 《雪梅弔 孝》 、 《雪梅教子》 、 《芭蕉扇》 、 《牡丹仙女》 、 《天賜姻緣》 、 《苦女成功記》 、 《仁孝 留芳》 、 《庚娘》 、 〈嫦娥〉 、 《金魚小姐》 、 《金瓜姑娘》 、 《蝴蝶姑娘》 、 《雷峰塔》 、 《孔 雀姑娘》 、 《烈女墓》 、 《包公審駙馬》 、 《海棠姑娘》 、 《蘭芝姑娘》 、 《桃花女》 、 《寶 扇》等。25 在選擇古典題材的「女性漫畫」文本時,由於陳定國的代表作品眾多,因此 根據以下兩點考量,挑選出主要討論的範例。首先,關於代表性的問題,《呂四 娘》為許多漫畫研究者凡談及陳定國,必定會提到的一部作品,26因此可視其為 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而《孟麗君》因故事劇情為所有古典題材「女性漫畫」中為 長篇鉅著之一,亦為陳定國本人最喜愛的女性人物,必定對其注入相當大的心血, 加上《孟麗君》呈現多重的女性形象,以及漫畫形式表現了陳氏本身的獨創手法, 以及與當時的普遍作法,適合作為討論陳氏「女性漫畫」與時共通、獨創格調的 例子,同時並儘量加入其他漫畫作品的相關部份作補充說明,以避免選材上未盡 周延之處。 再者,受限於本論文篇幅之故,只好對部份作品有所割愛,而無法一一詳細. 25. 〈〉表漫畫雜誌上的連載漫畫作品, 《》表雜誌集結發行單行本,絕大多數作品會發行單行本, 常見多家出版社在不同時間出版同一部作品,因此在此不逐一列舉各作品之出版社與時間,詳見 本研究「附錄 3」灰底標示之作品。 26 目前許多漫畫相關研究之專書、論文大多引註陳仲偉的《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 臺灣漫畫的興衰》第 45 頁,以及洪德麟的《臺灣漫畫閱覽》第 34、64 頁的意見,此外,在各大 報紙亦可散見以《孟麗君》與《呂四娘》經常作為談論陳定國作品時的代表。詳見本研究註 9。 10.

(20) 分析介紹,期日後能補全之,故在此筆者擬以《孟麗君》與《呂四娘》作為研究 古典女性形象之主要漫畫文本,並兼及陳氏漫畫其他相關部份。 〈呂四娘〉自民國 47 年(1958)起、〈孟麗君〉從民國 48 年(1959)起, 兩部作品皆於《漫畫週刊》連載 6 年多,在漫畫雜誌連載的原始版本因每期只會 刊登一部份,故過於分散、查閱不便,且大多在出版當時被充分使用、逸散或落 入私人收藏家之手而難以完全取得,故所採用之版本多為後來結集成冊者。 〈孟麗君〉自民國 48 年(1959)起,於《漫畫週刊》連載,日後陸續集結出 版成冊,如圖 1-2-1 的作品依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位於最前面的《再生緣》是 陳定國經過改編與濃縮的原型故事。《孟麗君》單行本與漫畫雜誌上連載之內容 一樣,惟陳定國家屬所收藏之單行本不全,將精裝本與單行本相互對比,發現精 裝本僅減少寥寥數個畫格,故本研究除參考單行本外,因涉及文本內容統計分析, 故採用使用民國 53-54 年(1964-1965)所出版的完整精裝本為主要分析對象。27 《孟麗君》尚有一部濃縮精裝的版本,為啓銘出版社去蕪存菁後所發行,共 14 冊,28此版本的故事比單行本、精裝本的內容再更為簡略一些,基本上故事主 線仍維持原型作品《再生緣》的樣貌。雖陳定國漫畫《孟麗君》各版本之間在內 容上略有差異,但主要講述學富五車的大家閨秀為含冤的夫家報仇,進而逃婚、 女扮男裝,考取科舉、當上宰相、為夫家復仇成功,最後三美團圓的故事。. 27 28. 陳定國,《孟麗君(精裝本)》 ,共 12 集(臺北市:大華文化社,1964-1965) 。 陳定國,《孟麗君》,第 14 集(臺北市:啓銘,1969) ,頁 117。 11.

(21) •清代小說《再生緣》. 原型. 改編. •1959年〈孟麗君〉連載版 •1960年《孟麗君》單行本 •1960年《孟麗君》精裝本. 濃縮. 再濃 縮. •1969年《孟麗君》濃縮精裝本. 圖 1-2-1 孟麗君相關題材作品的出版順序與各版本的關係 說明:左側箭頭的內容為右側作品與上一欄作品間的相對關係,筆者整理自繪。 〈呂四娘〉自民國 47 年(1958)起,在《漫畫週刊》連載,民國 50 年(1961) 由少年世界雜誌社刊行單行本《呂四娘》,描述呂四娘在山上修煉後下山,為民 族大義而刺殺師兄雍正皇帝,富有濃厚教忠教孝的意涵。在智慧財產權未在臺灣 受到重視以前,當時熱門的漫畫家常會被冒名抄襲,現中崙圖書館所典藏之《江 南八俠》29為原來正本〈呂四娘〉的贗品,經實際考察後內容與畫風,乍看兩者 並無甚大差異。 《江南八俠》雖在臨摹的仿作可發現少部份筆觸線條並不是十分順暢,且在 旁白的內容上較正本多,30仿作的出現至少說明陳定國為臺灣早期受到爭相仿效 的熱門漫畫家。有鑑於盜版猖獗,筆者在此採用的版本為陳定國家屬所提供的單 行本《呂四娘》。31 陳定國描繪現代女性形象的部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花小妹〉,該作品 自民國 41 年(1952)開始在白善發行的《新學友》雜誌連載,實為陳定國之二 女兒之化身。因花小妹造型純真可愛,廣受讀者歡迎,共連載了 4 年多,單行本. 29 30 31. 陳定國,《江南八俠》 ,共 6 集(臺北市:義明,1969) 。 訪談陳偉聲先生,訪談時間:2012 年 3 月 19 日下午 8 點 30 分。 陳定國,《呂四娘(單行本)》 ,共 10 集(臺北市:少年世界雜誌社,1961)。 12.

(22) 在民國 68 年(1979)由臺中華仁出版社發行《花小妹》,32以之作為本研究欲討 論的版本。 《花小妹》中每篇小故事蘊涵了做人處事的智慧與道理,其中包含與創作時 代背景有關的反共主題,並帶有國民生活須知及禮儀範例之宣傳意味,不僅充滿 娛樂性,且故事主題應景並富有教育意義,此為「花小妹」能從 1950 年代橫跨 到 1970 年代能繼續發行流傳、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討論現代臺灣女性形象時,因《花小妹》主角為小女孩,其他年齡層的女 性圖像出現的比例明顯較少,故另外再輔以陳定國在《大眾徵信》〈想到就畫〉 專欄漫畫中女性漫畫角色,以作為詮釋陳定國漫畫筆下的現代時裝女性樣貌之研 究文本。 陳定國自民國 59 年(1970)12 月發表,至民國 71 年(1982)4 月止,在《大 眾徵信》發表時間長達逾 10 年,屬週報類,報刊每期共 4 版,報刊內容絕大數 為新竹地區的地方政事與社會新聞,雖為新竹地方之區域性報刊,其所產生大量 的社會諷刺漫畫作品,當中的女性圖像所要傳達社會對女性的看法,並不侷限於 地域性,亦可反映女性在臺灣邁向現代化社會過程中的社會地位變化。 (二)《漫畫大師—陳定國》 漫畫家陳定國的相關專門研究目前僅有《漫畫大師—陳定國》33一書,由於 該書由陳定國的學生、新竹縣內知名畫家呂誠敏執筆,陳定國及其家屬提供重要 的漫畫作品集、發表於報章雜誌的畫作與新聞報導,以及手稿、老照片等資料所 撰成,觀察該書內容主體為漫畫作品集,整體多以一手資料所架構成書,屬於資 料的編集,故筆者將其歸類於本研究之史料。 呂敏誠的《漫畫大師—陳定國》主要分成 3 大部份,即陳定國的生平介紹、 作品賞析、年表大事記。該書對於陳定國個人的學經歷、創作生涯的描述甚為詳 細,所編列的年表大世紀有助於了解陳定國的經歷與創作連載出版的時間先後順 32 33. 陳定國,《花小妹(全 1 卷)》 (臺中:華仁,1979)。 呂誠敏,《漫畫大師—陳定國》(竹縣:竹縣文化,1999)。 13.

(23) 序,對陳定國漫畫生涯的整體發展形成輪廓概念,但許多作品年代有所訛誤,必 須以實體漫畫書或周刊為主。 《漫畫大師—陳定國》所佔篇幅最大者在作品欣賞,但陳氏之漫畫創作數量 甚鉅,估計集結出版 2000 冊以上,單格或多格漫畫,即專欄漫畫粗估 1500 幅以 上,品目繁多,自然無法完全囊括在該書當中,故此部份旨在介紹作品集,選錄 《新白娘子》 、 《呂四娘》 、 《孟麗君》 、 《王寶釧》 、 《方世玉》 、 《花小妹》 、 《愚笨的 烏龜》、《白賊七仔》、《花木蘭》、《寓言漫畫集》、《民間故事》,但其挑選載錄的 漫畫作品並非全貌,只節錄了若干部作品的前 10 餘頁,並在列舉的漫畫作品的 代表圖像的右方或上方附註創作年代、連載或出版等小資訊,對於許多作品的故 事發展,以及更詳細的漫畫表現形式則不得而知。 (三)其他資料 陳定國日治時期的作品大多已湮沒難尋,僅能從獎狀證明確有得獎紀錄。他 的漫畫生涯黃金時代與其重要表現均集中於 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因此可參酌 「總統褒揚令」,但內容多褒,主要表揚其漫畫對臺灣的豐功偉業,使用上要小 心,而國史館典藏的總統文物所收錄陳定國與蔣經國的往來書信,可以作為陳定 國政治選擇正確的佐證資料。 另外,從民國 69 年(1980)至民國 88 年(1999)間陳定國接受各大報刊之 採訪並留有許多相關報導,至民國 89 年(2000)授頒「總統褒獎令」 ,因此《中 央日報》 、 《中國時報》 、 《民生報》各大報紙有關陳定國的新聞報導,亦為重要研 究資料來源。《新埔鎮誌》的「人物誌」有將陳定國收入當代人物介紹中,但只 是簡介,對於陳氏漫畫特點加以評價,曰:「其畫少創作上之立意,僅將古代故 事予以漫畫化,大多忠孝節義之教化」 ,34此評語為其創作古典美女漫畫之寫照, 但實際上並非全然如此,陳氏仍有不少《花小妹》等具原創性的漫畫作品。 在《中央日報》 、 《中國時報》 、 《民生報》 、 《聯合報》 、 《聯合晚報》等報紙均. 34. 新埔鎮誌編輯委員會編,《新埔鎮誌》 (竹縣:新埔鎮公所,1997) ,頁 485。 14.

(24) 可散見有關陳定國的報導或專訪,多半談及早期漫畫發展概況,以及相關著名漫 畫家之介紹,如王立青在《聯合報》發表了〈漫畫連環有夠看〉一文,以讀者的 角度介紹並比較當時著名的漫畫家:陳定國、葉宏甲、錢夢龍、游龍輝,他們在 繪畫風格上的差異,比洪德麟更早提出錢夢龍的繪畫風格與陳定國相近,35引起 筆者關注陳定國的「女性漫畫」風格為何,及其與當時其他漫畫家的差異。 新竹縣文化中心縣史館自民國 101 年(2012)12 月 26 日至民國 102 年(2013) 9 月 1 日止,舉辦「三大國寶漫畫特展」,展出創造臺灣第一漫畫英雄偶像諸葛 四郎的葉宏甲、樹立獨特鳳眼古典美女的陳定國,以及發明大王劉興欽,此 3 位漫畫家不同畫風的經典畫作。該展覽內容涵蓋「經典漫畫區」 、 「互動漫畫迷宮 區」、「動漫放映區」,詳實介紹 3 位國寶漫畫大師的作品以外,親子也可互動體 驗,以及透過影像播放,喚醒大家對過去本土漫畫的記憶。36 經典漫畫區中陳定國的展覽區域以年表呈現陳定國的簡歷,用 10 幅單幅漫 畫來描述陳定國的漫畫生涯,37陳氏古典鳳眼美女與花小妹時裝人物等漫畫作品 的圖文介紹,這些展示資料於呂誠敏的《漫畫大師—陳定國》一書亦有收錄,但 展覽物件中也有《漫畫大師—陳定國》書中所沒有收錄之資料,如楊貴妃與王昭 君,與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藝文研習活動漫畫班研習資料的手稿圖,另有 7 則花小妹與選舉議題相關的漫畫,38以及更多陳定國所創作的漫畫作品,可惜只 展出漫畫作品的封面,無法看到整套的實體物件。. 35. 王立青,〈漫畫連環有夠看〉 ,《聯合報》 ,1992 年 4 月 29 日,版 24;洪德麟, 《傑出漫畫家— 亞洲篇》 (臺北市:雄獅美術,2000) ,頁 23。 36 〈三大國寶漫畫人物 現身新竹〉,中時電子報,2012 年 12 月 27 日,網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09/112012122700268.html,擷取日期:2013 年 3 月 24 日 00: 15。 37 見本研究「附錄 1」 。 38 見本研究「附錄 2」 。 15.

(2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除了使用歷史研究法,主要使用漫畫文本、官方資料、報章雜誌等史 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再輔以訪談陳定國之子陳偉聲的資料,另採內容分析法與 話語分析,以及符號學作為探討漫畫文本中的研究理論與方法。 內容分析法適合運用於本研究,其原因歸納如下:39 一、研究對象已逝世,無法直接面詢本人創作意圖。 二、特別適合於從事長時間的縱貫研究或趨勢研究。 三、內容分析的記錄資料是直接而自然發生的,較沒有經人為的引申與修改。 四、可作為分析的資料形式豐富。 五、大規模或大樣本的抽選研究,可針對漫畫內的某一事件或議題所發生的頻率, 如某圖像出現的數目、某特定事物被提及的次數進行統計量化,不僅能省成本與 時間,又能做出原始研究,量化後所發現的事實與數據皆能成為支持某項主張的 證據。40 雖內容分析法有諸多優點,仍有其不足之處,因此選擇為普遍大眾、學者所 公認且連載時間長的代表作為抽樣,再另補充其他亦有出現相關現象的作品為證, 儘量避免產生抽取資料之外,可能遺漏的訊息或現象,以及抽樣偏差等問題。 話語(discourse,亦翻譯為「論述」) ,也就是被使用的(說出來或寫出來的) 語言(language in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 ,對於語言及其存在情境的考察就是話 語分析的目標。英國語言學家費爾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所提出「批判性 話語分析」 ,如圖 1-3-1 所示,費爾克拉夫的批判性話語分析框架包含 3 個層面: 第 1 層位於中心的文本,即「話語」;第 2 層為話語實踐,即話語生產、傳播和 消費的過程;第 3 層指社會文化實踐,即製造和傳遞話語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 39 40. 管倖生等著,《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市:全華,2010)頁 62-63。 Jane Stokes 著,趙偉妏譯, 《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 (臺北市:韋伯文化,2008) ,頁 77-78。 16.

(26) 體制與社會結構。41. 圖 1-3-1 費爾克拉夫的批判性話語分析框架 參考資料與說明:本圖依據陳陽, 《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 (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2007),頁 325 所繪。. 對於「闡釋」(interpretation)與「解釋」(explanation)作為觀看不同層面的 研究路徑來說,費爾克拉夫認為兩者有程度上的差異,前者為詳細深入地說明某 些要素之間的關聯,不僅僅只看文本本身,還要理解作者與讀者賦予文本背後所 要傳達的目的,以及蘊含的普遍觀點;後者只能夠根據既有的資料來推斷某些結 論。42因此,透過批判性話語分析,觀看陳定國漫畫的話語如何與社會文化結構 連結而描繪出來,進一步闡釋則能重新審視社會文化霸權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 被再現、掩蓋、認可或修改所形成的某些意識形態或刻板印象。 漫畫文本主要以圖像為主,因此文字並非作者在進行分析和詮釋時的唯一要 件,還需要搭配圖像才能完全掌握漫畫家所要傳達的意思。圖像本身即為符號, 研究符號的學說(符號學)在於研究意義活動,而符號的用途為表達意義,43因 此符號學是分析文本中最具詮釋性,以及研究某事物(尤其是視覺性的媒介)的 41 42 43. 陳陽, 《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頁 321、323-324。 陳陽, 《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 ,頁 323-324。 趙恆毅,《符號學》(臺北市:新銳文創,2012) ,頁 2-3。 17.

(27) 方法,44亦可作為研究漫畫圖像意義的重要理論。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斯 (Charles Sanders Peirce)堪稱為符號學兩大源頭,前者將 semiology 稱作符號學, 而後者以 semiotics 稱之。45皮爾斯和索緒爾在符號學上關注的焦點不同,皮爾斯 對符號學的貢獻在於提出肖像性(iconic) 、指示性(indexical) 、象徵性(symbolic) 3 種符號類別,但此分類並非截然不同或界線分明,有可能 1 個符號包含不同類 別的屬性。46 索緒爾認為理解符號與其他符號之間的結構關係才是關鍵,一個是詞彙域, 關係到符號的選擇,另一個是句法結構,與符號的組成有關,47而符號由兩個部 份組成,一是物理層面可感受到的聲音和圖像,即能指(signifier),另一個則是 這種聲音和圖像帶來的心理層面所感受到的概念,即所指(signified)。48 漫畫旨在利用簡單、直接的方式傳達訊息,就是用約定成俗的、簡單的能指 來代替複雜的所指。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將「作品」與「文本」(text) 加以定義,並提出「論述」(discourse)與文本的關係密切,49因此可視漫畫作品 所承載的內容為「文本」,後面行文則以漫畫文本稱之。 巴特區辨出「作品」 、 「文本」之後,進一步將索緒爾的符號學加以發展,並 試著更廣泛應用這些研究,討論影像產製者如何使影像產生意義,而讀者如何解. 44. Jane Stokes 著,趙偉妏譯, 《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 ,頁 97。 史丹(Robert Stam)、柏戈恩(Robert Burgoyne) 、佛來特曼(Sandy Flitterman-Lewis)著,張梨 美譯, 《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 (臺北市 : 遠流,1997) ,頁 31。 46 John Fiske 著,許靜譯,《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 (北京:北京大學,2008) ,頁 41。 47 John Fiske 著,許靜譯,《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 ,頁 450。 48 陳陽, 《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頁 300-301。 49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From work to text’是一篇使文本概念獲得釐清的重要文章, 該文主要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巴特指出文本與作品之間的差異,作品是實際存在的,它佔據書 本的空間一部份,而文本則為一種方法論的範圍,是由語言構成的抽象空間,只有在閱讀活動進 行時才可介入、體會,且文本可以是一篇或涵蓋多部作品,並以語言為媒介,用來指出並說明某 些隱含在其中的社會特性。二、巴特在該篇文章討論中亦清楚地指出「作品是用手來把握,文本 則是透過語言來掌握,只有在作為論述時才存在」 ,這段話意即論述(discourse)是論證說明的 形式,而文本之所以重要是建立在這樣的形式,或是具象物及其意義之上,顯示出文本和論述之 間關係密切。夏春祥, 〈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 , 《新聞學研究》 ,第 54 集(1997 年 1 月) ,頁 143、 145、150。 18 45.

(28) 讀這些意義。50符號的選擇與符號的組成模式則共同構成意義(meaning),如圖 1-3-2 所示,意義的內涵包含了明示義(denotation)與隱含義(connotation),而 意義的界定會隨社會文化的不同而變化,51也就是說讀者解讀文本所獲得的意義, 不會永遠等同產製者原先置入的意義,符號轉化過程中會因社會文化背景,以及 時空地點的不同的人們解讀,會產生具多重性、變動性的意義。 除了沿襲索緒爾的「意義」概念,巴特將神話賦予新意,以之作為表意順序 的第 2 層面。神話由一組相關的概念所構成,這些概念組合的意義未曾言明,特 定文化的成員用它作為理解某個現象,而進行神話的分析即在揭露當代大眾文化 所隱藏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圖 1-3-2 羅蘭.巴特的符號表意過程 資料來源: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頁 304。. 索緒爾與巴特對符號學的概念,提供了筆者認識,並進而運用於討論陳定國 「女性漫畫」文本中的符號意義,以及社會文化於漫畫文本中運作、影響的框架, 以期探究陳定國在其漫畫國度中欲建立的意義與分享的訊息,解讀其漫畫中的象 徵圖案,以及其中所賦予的女性形象,並進一步推測 1950 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 50 51. Jane Stokes 著,趙偉妏譯, 《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 ,頁 97。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 ,頁 195。 19.

(29) 的臺灣社會對於女性看法與期待。. 二、名詞定義 目前所談的漫畫多指 1930 年代以後的美國漫畫與二次大戰後的日本漫畫作 為代表,1950 年代中國大陸的反共漫畫家隨國民黨政府來臺,當局鼓勵推展反 共漫畫,因此臺灣漫畫不僅深受日、美的影響,還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 世界各國對「漫畫」賦予不同的概念與定義,在西方以 Cartoon、Caricature、 Comic strips 等不同字彙來表示漫畫的多種類別與表現方式。Cartoon 在美術領域 裡,源於義大利文 cartone 一字,為「紙張」之意,直到 1843 年英國新國會議院 的壁畫設計比賽與 Leech(1817-1864)在《PUNCH》(《笨拙》)畫了一系列的嘲 諷當時社會及政治弊端有關。Caricature 源自於義大利文 caricatura,意指誇張、 強化之意,通常是採用簡化方式來強調特徵,並加以扭曲、誇大的筆法來極盡諷 刺,以反映畫者本身對其作畫對象的評議,並激起群眾認可與批判的意味。52但 須注意 Cartoon 在臺灣也有「卡通動畫」的意思,53因此 Cartoon 一詞對臺灣來說, 與漫畫相去甚遠,要把對政社時事的批判諷刺所展現出不協調、誇張表現形式的 圖文作品,用一個詞來概括指涉,使用 Caricature(一般翻譯為「諷刺畫」)似乎 較為貼近。 Commics 為美國報紙專欄式連載格式排列的故事性漫畫,也適用於集結成冊 的雜誌或書籍型態者,主要特徵為以固定角色演出一系列的連環故事,而漫畫也 可稱之為 Comic strips,即我們所熟悉的漫畫形式,54本研究的漫畫文本大多數屬 於此類。 日本方面,自 12 世紀中期出現了具備漫畫雛形圖畫的《鳥獣人物戯画》— 以擬人化的動物來諷刺政治腐敗的漫畫作品,作者鳥羽僧正以細長卷軸描繪景物, 52. 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 ,頁 22。 在臺灣以往多數使用「卡通」一詞,係指稱以迪士尼此類以兒童作為主要觀眾群為代表的美國 卡通,現在因為受日本影響稱之為動畫,另一方面電腦動畫的興起,於是多逐漸使用「動畫」 (animation)一詞。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 ,頁 22。 54 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頁 22-23。 20 53.

(30) 構成具有特定意圖的連續畫面。17 世紀江戶時代的「鳥羽絵」自鳥羽僧正的《鳥 獣人物戯画》而來,以木板畫方式大量在民間流傳,是民間普遍接受與閱讀漫畫 之起源。55 文化 3 年(1806) ,葛飾北齋以日本各時期的歷史與傳奇人物為作畫主題, 「北 齋漫画」開始廣泛使用「漫畫」一詞,但其對「漫畫」定義為「畫想到的事情」、 「隨筆畫的圖畫」 ,與今日對漫畫的概念見解不同。明治與大正時期(約 19 世紀 中期至 20 世紀初期)配合當時印刷術的發展,漫畫成為大眾休閒讀物,以諷刺 時事與描繪人間百態作為表達主題。56 至二次大戰後,當時日本漫畫主流以手塚治蟲為代表與起點的「ス卜ーリー 漫画」(story manga):一種具有連環性故事、表現人類喜怒哀樂的漫畫作品,打 破以往日本以諷刺時事與人物為主的取向,並採用「映画的手法」 ,57將電影運鏡 的概念帶入漫畫創作之中,使連環漫畫的畫面呈現產生新的可能性,真正轉變為 目前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漫畫。 中國現代漫畫方面,大多以民國 14 年(1925)豐子愷的《子愷漫畫》作為 起始,是首位在中國對漫畫一詞賦予實質意義的人。在留日的過程中,豐子愷見 到竹久夢二所描繪的日本市民生活的畫作,受其影響,模仿其「初期草畫」(竹 久夢二早期作品的總稱),延續至 1940 年代,並從中創造出自己的風格,58因此 「漫畫」一詞是由豐子愷從日本帶到中國,他將漫畫的概念定義為「有感而作的 59. 隨筆畫」 、 「簡筆而注重意義」 。 由於漫畫本身簡明易懂、渲染力強,在識字率不 普及的情況下,可以收到良好宣傳效果,戰後很快地成為國共內戰的鬥爭工具,. 55. 林育薇, 〈許丙丁之報刊漫畫研究—以《臺灣警察時報》 、 《三六九小報》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頁 24-25。 56 劉瑤君, 〈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硏究:以社會批判為中心〉 ,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 碩士論文(2012),頁 21;林育薇, 《許丙丁之報刊漫畫研究—以《臺灣警察時報》 、 《三六九小 報》為中心》,頁 16。 57 陳仲偉, 《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 ,頁 23;劉瑤君, 〈敖幼祥《烏 龍院》系列漫畫之硏究:以社會批判為中心〉,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碩士論文(2012) ,頁 21;林育薇,《許丙丁之報刊漫畫研究—以《臺灣警察時報》 、 《三六九小報》為中心》 ,頁 16。 58 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 ,頁 26。 59 豐子愷,《豐子愷漫畫文選集》下冊(臺北:渤海堂,1987) ,頁 730。 21.

(31) 隨著民國 38 年(1949)國民黨政府來臺,來自中國大陸的反共漫畫家對 1950 年 代的臺灣漫畫生態造成一股新潮,並成為當時的主流。 李衣雲對漫畫的定義概念較接近本研究多數使用的漫畫文本(連環漫畫), 她認為漫畫是透過連續的圖像畫面來進行故事論說,漫畫與一般圖文結合物的差 異有以下 3 點:一、符號化,將人物對象使用變形、誇大、簡略化的方式表現; 二、連續性的表現方式,其以一頁多格的圖文組合傳遞訊息,讀者參與完成連續 性的故事;三、圖像與文字結合並用,圖像居領導地位,文字僅是輔助,但有關 圖文的地位,在李衣雲的《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一書 中,以大量的漫畫文本統計數據去印證臺灣從日治時期至 1970 年代的圖文地位, 從以文字為主,逐漸發展成圖文並重的型態。60 本研究欲討論陳定國的「女性漫畫」因定義與現行女性漫畫不同,加上本研 究所選定的漫畫文本形式多元,有單格(單幅)漫畫、單元(三或四格)漫畫, 以及連環漫畫(由多格構成連續故事性的漫畫),連環漫畫之中還有因故事篇幅 而有長篇或短篇連環漫畫。古典題材多以連環漫畫呈現為主;現代題材的部分, 出自於報刊者,漫畫形式為單幅或單元,內容較接近 Caricature(「諷刺畫」)的 概念,而《花小妹》屬於若干短篇的連環漫畫所構成。然而,不論漫畫形式的種 類,皆以女性作為貫穿故事主角的漫畫,在此另賦予「女性漫畫」一詞,表示僅 適用於本研究探討時的特殊名詞。. 60.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 ,頁 60-61。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求才登記表請勾選刊登報紙與否,若選擇刊登報紙,請填妥預定登報日期,如未於約定登 報日登報請來電告知,避免因招募期不足 14 日,違反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第

前項第八款本署 TTQS 評核證書,有效期限於所提訓練計畫 最後結訓日前屆滿者,應於申請訓練計畫時,檢附已申請 TTQS

(三)TTQS 評核證書於所提各訓練計畫之開訓日應仍屬有效,如於開訓日前效期 屆滿者,應於申請訓練計畫時檢附已申請 TTQS

「畫皮」之意 《現代漢語詞典》  【畫皮】 huà pí ㄏㄨㄚˋㄆㄧˊ 傳 說中妖怪偽裝美女時披在身上的人皮,

資料一:載於1883年7月7日《倫敦新聞畫報》的 木刻版畫,描繪了江南機器製造局生產來福槍及

( 簡 稱 系統 計畫 ) ,已 經創下最多人同 時演 奏的金氏世界紀 錄 (Guinness World Records)。系統計畫為該國工人階級家庭約 35 萬名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古典樂培訓,20

兩年舉辦一次的慕尼黑漫畫節在本月 20 日揭開序幕,將進行為期四天的展

兩年舉辦一次的慕尼黑漫畫節在本月 20 日揭開序幕,將進行為期四天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