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山中百合花:原住民生涯復元之敘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山中百合花:原住民生涯復元之敘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宋麗玉. 立. 教授. 政 治 大. ‧ 國. 學 ‧. 山中百合花:原住民生涯復元之敘事研究. io. sit. y. Nat. A Narrative Research for Indigenous People er. n. who made a Recovery from Career Traumas a v i l C n hengchi U. 研究生:吳健瑋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 月.

(2) 謝 誌 撰寫謝誌一直是我在研究所生涯中最期待的時刻,想像著能夠在這個不用被 拘束的版面裡盡情抒發己見,將會是件多麼愜意的事啊!但實際上,這篇謝誌卻 是在被臨時通知「畢業證書逾期未繳,替代役資格可能喪失」的急迫窘境下,才 匆匆振筆,這實在是我始料未及的… 這篇論文能夠完成,第一個要感謝的莫過於我在山上的家人朋友們,這本來 就是為你們而寫的,在這裡不能公佈你們的姓名,因為你們都是我的受訪者,但 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本論文的誕生了。其次,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你們對 我的特立獨行儘管有很多意見,但卻始終讓我有家可回。再來要感謝的是在碩士 生涯當中栽培我的老師們,首先要獻上無比謝意的,當然是我的指導教授宋麗玉. 政 治 大. 老師,感謝您總是適時地督促,且即時地指正與給予建議,讓我在論文撰寫的過. 立. 程始終維持在進行式;還要感謝我的口試委員施教裕老師和王增勇老師,沒有你. ‧ 國. 學. 們在口試會場上的侃侃而談與會場外的額外指導,這篇論文的成果可能不會如此 豐碩;另外,我要感謝美娥老師、寶靜老師、立葉老師、瓊瑛老師、楊蓓老師、 王行老師和郁芬助教,雖然我停留在學校環境中接受社會工作教育的時間,可說. ‧. 是相當短暫倉促,但因為你們的用心教導與支持,讓我對於自己的所知所學與專. y. Nat. 業能力都沒有半點懷疑或沒信心。此外,要特別感謝在社工實習與非營利組織實. io. sit. 習裡,幫助我認識自己很多的哲寧哥、敏玲老師、珮瑜老師、東昌哥夫婦,以及. n. al. er. 乘風少年學園、宜蘭家扶中心和伊甸基金會的工作同仁們,我很珍惜與寶貴每一. i n U. v. 次的實習機會,而你們也總是讓「滿」載而歸,謝謝你們!. Ch. engchi. 再來我要感謝一些特別的人。謝謝博幼基金會的周前執行長與良枝姐,在我 當初決定投入社會工作領域時,妳們就給我莫大的支持與協助。謝謝淡江大學的 尤臺蓉教官、蔡英玲老師,是妳們帶領我初探助人工作的世界,還有謝謝 Наталья Юльевна 一家人對我的款待,我覺得深感榮幸。謝謝政大俄羅斯研究所的百谷老 師、永芳老師與鈺如學姐,雖然辜負了你們當初的提拔,但由於你們的諒解與鼓 勵,讓我在離開後心中沒有愧疚。謝謝補教名師張海平老師,您的幽默上課方式 與課後不吝提供輔導,都讓我顛覆補教界的刻板印象。謝謝政大社會系社工組 94 級的乃慧、惟芷、鵬宇、交換生佳琪,以及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第二期青 年公益論壇的專案經理心怡,以及「伊甸偏小一點靈」小組的筱瑜、欣儒、佳玫、 書瑋和彥安,是你們讓我度過了快樂的重考生歲月。謝謝小汪、阿政、成龍、美 女瑩、Ula、大傻、宜芬、儒霖、家瑋、家暉和偉凱,你們都是我在特定生命階 I.

(3) 段裡很重要的朋友,雖然現在沒有經常聯絡或根本失去聯絡,但我一直有把你們 放在心裡。還有、還有 96 年的志工伙伴怡霆、何家姊妹花、車太、小村、阿沈、 建宏、大眼妹和 97 年的瑋姿、彩薇、俊璋、家康、小鹿、志明、宇琦、阿丁、 淑惠、小郁,那兩年的夏天我永生難忘! 也差不多吊盡你們胃口了吧?我的政大社工所同學們。我知道你們都在引頸 期盼著自己的名字什麼時候會出現,現在我要宣布囉!偉迪你要感謝我,若不是 我給你壓力,你哪會這麼快畢業呢;謝謝杰伶,你真是永遠會照顧人的大姊大; 謝謝文滿,有你才能夠營造出當時電腦室裡的絕佳寫作氛圍;謝謝庭芸、南哥和 映潔的好氣又好笑;謝謝美磬、宜樺的凡事相挺;謝謝榕芸、伊伊、靜芳、思淳、 舒涵、雅玲、慧菁和玫馨,讓整個 97 級班上熱鬧萬分。感謝學長姐旻真、雅云、. 治 政 以及千逢、若耘、登閩、昇倍、致善、維濬,特地把你們的名字寫上來,讓你們 大 立 先爽一下。還有,感謝政大社工所吉他社的宋社團指導老師和廖顧問,以及許姓、 佳男、晏宇、譯葶和學弟妹玲巧、承揚、孟菁、吵死人三姊妹湘緣、孟儀和筠雅,. ‧ 國. 學. 李姓、廖姓、洪姓、陳姓、蔡姓、鄭姓、張姓、歐姓、楊姓和石姓社胞,雖然不 知社團在將來是否還會營運下去,但至少我們曾經在研究所的如此高齡時期,辦. ‧. 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喆喆稱奇」演唱會,現在想到都覺得亂酷、亂青春一把的!. y. Nat. 寫到最後了,卻想起自己當初在完成計畫書口試後,以將論文寫作比喻為馬. sit. 拉松賽跑並大放厥詞的故事,原先是打算將它作為謝誌的一部份的,但如今真正. er. io. 寫完了,卻覺得自己的志氣不僅愈來愈小,就連身材都走了樣,想想還真是狼狽,. al. n. v i n Ch 中的某處找到我的電子信箱來與我聯絡…不知不覺講遠了,總之回顧這段兩年半 engchi U. 所以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學得謙虛一點的好,若是有人有興趣,可以在本論文. 的生命歷程,我覺得我跑得很盡興,認識了好多有趣的人、做了好多好玩的事、 學了好多有用的東西,真得是不虛此行。最後,我還要感謝一位腦袋老是在胡思 亂想,人生時常守不住原則,做事的熱度雖然也只有三分鐘,但卻每一分每一秒 都完全投入的傢伙,因為你,我的生命才如此曲折離奇…總之,謝謝你啦! 能夠在建國百年開始的春天劃下論文的最後一筆,想想也真是件愜意的事。. 健瑋 2011 年 春 II.

(4) 摘 要 本論文採以「復元」概念,試圖瞭解原住民在經歷到生涯發展中的阻礙與創 傷後,如何進行調適與重新得力的經驗。研究設計採取敘事研究法對四位布農族 原住民的生涯故事進行蒐集與分析,並有四點發現:首先,原住民的生涯發展可 區分為「家庭生活」與「自我實現」兩條軸線,且均呈現螺旋攀升的形式發展; 其次,原住民在生涯故事中的敘說風格採以「開拓家」 、 「悲劇英雄」 、 「幸運份子」 與「被犧牲者」四種建構位置的交替,並在單一生涯主題上,會隨時間與情境而 有位置的改變,或因為不同的生涯主題,而同時擁有複數的位置;第三,原住民. 政 治 大 規範」 、 「學校與部落價值觀的脫節」 立 、「原漢關係的衝突」、「酗酒問題」、「家庭暴. 生涯故事中的創傷主題具有族群的特殊性,共包括「貧窮」 、 「父係社會下的角色. ‧ 國. 學. 力」,以及「其他生涯議題」等七項;最後,促進原住民從生涯創傷中復元的因 子,則可歸納出「個人優勢」 、 「人際關係」 、 「環境資源」與「文化與靈性」四類,. ‧. 而類別當中的個別復元促進因子會隨情境而被激發或發揮不同功能,且單一因子. sit. y. Nat. 即可能觸發不同類別間因子的連鎖反應。作者根據研究結果,對原住民族助人工. n. al. er. io. 作提出實務上和政策上的建議。.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原住民、布農族、生涯發展、復元、創傷、優勢觀點、敘事研究. III.

(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takes “Recovery” concept to describe and understand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who made a recovery from career barriers and traumas. Research design takes narrative research to collect and analyze four indigenous Bunun persons’ career development stories. And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axes of indigenous persons’ career development stories could be generalized to “Family life” and “self-fulfillment” two topics, and both development forms tend to spiral upward. Second, interviewees take four narrative positions to construct self in. 政 治 大 these positions are often shifted 立 because of the time or situations changes, and one. their stories, including “Pioneer”, “Tragedy hero”, “Lucky guy” and “Scapegoat”, but. ‧ 國. 學. person could have plural positions on different topics at the same time. Third, career traumas in stories include “Poverty”, “Role norms under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 ‧. “Value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tribes ”, “Relationship conflict. sit. y. Nat. between the Han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Alcoholism”, “Domestic violence” and. n. al. er. io. “Other issues”, the specific effects from ethic group background are appeared on all. v. of these trauma issues. Fourth, the conducive factors to recovery from career. Ch. engchi. i n U. trauma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ver “Personal strength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Culture and Spirituality” areas, each factor could be aroused or created by situations, and every single factor can leads others to make chain reaction. Base on above findings, author gives advice on policy making and practice work for indigenous people’ career development.. Keywords: indigenous people, Bunun people, career development, recovery, traumas, strength perspective, narrative research. IV.

(6) 獻給我在山中宛如家人般的朋友 你們是山中的百合花,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美麗綻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與社會文化探討………………………………………11. 政 治 大 第三節 臺灣原住民族與生涯復元…………………………………………………36 立 第二節 臺灣原住民生涯發展之探討………………………………………………25.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1. ‧. 第一節 研究方法……………………………………………………………………51. sit. y. Nat.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55. al. er. io. 第三節 研究工具……………………………………………………………………58. v. n. 第四節 資料分析……………………………………………………………………61. Ch. engchi. i n U. 第五節 研究倫理……………………………………………………………………66. 第四章 四則生涯復元的故事. 69. 第一節 從獨自行走到攜手前進的家庭遠足-溫柔的故事………………………69 第二節 從自卑的刺到恩典的花朵-恩慈的故事…………………………………80 第三節 由下風到上風的生涯柔道賽-禮讓的故事………………………………95 第四節 族群議題上的來回思辨到身體力行-信實的故事……………………… 104 第五節 四則故事的呈現順序討論…… …… …… …… …… …… …… …… ……… 115. VI.

(8) 第五章 生涯故事中的創傷與復元經驗分析. 117. 第一節 四則生涯故事的整體發展形式分析…………………………………… 117 第二節 四則生涯故事的敘說風格分析…………………………………………120 第三節 四則生涯故事中的創傷主題……………………………………………122 第四節 四則生涯故事中的復元促進因子………………………………………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1. 政 治 大.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47. 立. 第三節 研究反思與後記…………………………………………………………152. ‧ 國. ‧. 157. al. er. io. sit. y. Nat. 附件. 學. 參考文獻. v. n. 附件一 訪談大綱(研究參與者)…………………………………………………167. Ch. engchi. i n U. 附件二 訪談大綱(研究者)………………………………………………………168 附件三 訪談筆記………………………………………………………………… 169 附件四 研究同意書……………………………………………………………… 170. VII.

(9) 圖 目 錄 圖一、台灣原住民族分佈圖…………………………………………………………18 圖二、研究架構圖……………………………………………………………………50 圖三、敘事文本分析模式……………………………………………………………61 圖四、溫柔的生涯發展整體形式圖…………………………………………………78 圖五、恩慈的生涯發展整體形式圖…………………………………………………92 圖六、禮讓的生涯發展整體形式圖………………………………………………102 圖七、信實的生涯發展整體形式圖………………………………………………113. 政 治 大 圖九、生涯復元與創傷的敘事建構位置…………………………………………121 立. 圖八、四則生涯故事的整體形式圖………………………………………………118. 表 目 錄. Nat. y. ‧. ‧ 國. 學. 圖十、復元螺旋上升示意圖………………………………………………………144. er. io. sit. 表一、一般民眾與原住民行業別比較………………………………………………26 表二、一般民眾與原住民職業別比較………………………………………………27. al. n. v i n Ch 表三、一般民眾與原住民從業身份比較……………………………………………28 engchi U. 表四、國中暨高中一般生與原住民學生升學及就業情形…………………………29 表五、非裔、亞裔、西班牙裔美國人與美國原住民社會支持比較…………………45 表六、國內原住民正向生涯經驗者相關研究列表…………………………………46 表七、四位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55 表八、四位敘事者的助人利基與模式層次………………………………………116. VIII.

(10)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生涯」一辭在中文中的解釋有二:一是指人的生命有止境,二則為個人賴 以謀生的事業;而在英文裡,“career”最早是出自於拉丁文,其意思是「給車 輛行駛的路徑」,後來引伸為一輩子所經過的路,以及職業的意思;而在科學研 究當中,可能因為不同的操作化定義而有不同的解釋,但大致上都不脫離「職業」 和「人的一生」之間的關係(Zunker, 1996;林幸台,1987;金樹人,1998)。「生. 政 治 大 工作世界之認識的一生漫長的歷程,並反映了人生各個階段中,在影響生涯選擇 立. 涯發展」則是指發展過程中的信念、價值、技能、才能、興趣、個性、人格及對. ‧ 國. 學. 及未來目標達成上,個人所發展的個別需求及目標(Zunker, 1996)。然而,個體若 在所處環境中面臨到任何會造成生涯發展困難的事件或情形時,即構成「生涯阻. ‧. 礙」(Swanson & Woitke, 1991;柳玉清,2007)。. sit. y. Nat. 臺灣原住民族雖然是目前所公認在臺灣島上最早的住民和主人,但在近代的. io. er. 臺灣原住民歷史卻是一部外來強勢民族對原住民族進行武力、土地與勞動力掠奪. al. 的殖民血淚史,原住民族在這連續的外來勢力交替中,其族群的地位日益衰微(王. n. v i n Ch 增勇,2002),又因為近代社會體制、經濟型態的急遽轉變,演變至今其在臺灣 engchi U. 社會中社經地位相對弱勢的情況(王增勇,2002;柳玉清,2007;張健豪、趙必 孝,2002;詹宜璋,2009)。國內學者詹宜璋(2009)歸納出臺灣原住民族,相 較於本地其他族群,在社會指標上有「三高、三低、三少」之特徵:三高為依賴 人口比例高、失業率高、酗酒人口比例高;三低為教育程度低、國民所得低、平 均餘命低;三少則為醫療資源少、就業機會少、福利資源少。一般學者在討論原 住民福利時,會將民國 85 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行政院原民會」) 的設立作為一個分野,原先受到政府忽視的原住民福利開始受到政府與社會的關 注與回應(王增勇,2002)。但有關臺灣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的態度,根據傅仰 1.

(11) 止(1994,2005)對臺灣民眾社會意向的調查發現,儘管大多數的臺灣民眾能理 解原住民的困境是結構因素導致,但值得注意的是,亦有相當的比例國民,包括 原住民籍者,對於其族群困境的解釋仍歸咎於個人的不努力,並抱持著明顯的族 群刻板印象,認為原住民懶惰、貧窮、笨、落後(張茂桂,2003)。 在社會心理層面,Kornblum & Julian(1998)指出,有偏見的白人會將曾有被征 服、被奴役歷史或被歸類為社會中低下階層者視作次等團體(引自 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在國內,謝世忠(1987)曾以「污名化的族群認同」來描述臺 灣原住民族的內在困境,他認為原住民的子孫從歷史中只能看見自己族群的失. 政 治 大 Solomon(1983)也指出,成年非裔美國人若接受社會負面的標籤,他們可能傳 立 敗,更讓原住民族成為一個被污名化的種族符號,造成族群內外均感到厭惡。. 遞諸如此類的想法和感受給他們的孩子,而孩子不僅可能發展出負面的自我概. ‧ 國. 學. 念,也可能使他們在認知技巧和學業成就上投入少的努力,並因為低自尊和發展. ‧. 不全的認知技巧,使他們較少發展出人際互動技巧和技術,導致他們在社會互動. y. Nat. 上的困難,或被限制在低薪資、低技術的工作當中,而這樣的負面感受在繼續傳. er. io. sit. 遞給下一代後,而形成了代間的循環(引自 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 根據行政院原民會 2008 年資料,雖然有 96.61%的原住民表示在工作場所沒. al. n. v i n Ch 有因為原住民的身分而受到歧視,但在失業率、薪資報酬、就業資訊、就業型態、 engchi U 人力資本的數據上,原住民所獲得的水準明顯不如一般大眾;另外,根據柳玉清 (2007)對 271 名原住民成人所作的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確實較漢民族知覺到較 多社會環境造成的生涯阻礙;而在原住民青少年部分,其雖然對自己的生涯期待 能保持樂觀,但實際情況與期待卻經常有相當落差(江育娟、趙善如,2007;陳 玉明;1990) 。Herring(1990)以美國原住民青少年為例,指出這與其非理性的生涯 信念有關,其包括刻板印象、對工作世界的資訊不足…等(引自柳玉清,2007)。 因此,這些來自於外在社會或內在心理的限制或困境,可能對原住民族的生涯發 展影響深遠。. 2.

(12) Crites(1969)是最早提出有關生涯阻礙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個體的生涯適應過 程是根據一連串事件的發生而來,若遭遇阻礙的情形時,將促使個體採取因應內 外在阻礙的行為(引自李詠秋,2001)。Tiedeman & O’Hara(1963)也認為個人 的生涯發展是在解決生活中連續的社會心理危機時展開,而個體也將採取回應危 機的行為(引自 Zunker, 1996),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則試圖克服,若能夠作出 適當的處理,則可以減少焦慮,並增進滿足感,進而發展出成功的生涯(李詠秋, 2001)。但 Herr 和 Cramer(1996)指出,那些容易遭遇刻板印象、歧視、偏見、 環境障礙等情況者,如:婦女、原住民、少數族裔、移民等特殊對象,其生涯發. 政 治 大 就業市場中的歧視和家庭社會化的影響,導致對生涯發展存在許多迷思與不適當 立 展需要被特別關注(引自柳玉清,2007)。柳玉清(2007)指出,少數族裔因為. 的信念,並將知覺到較多的生涯阻礙。但事實上,從國內既有研究原住民菁英的. ‧ 國. 學. 論文(王淑美,1996;林淑媛,1998;施美英,2005;郭喬心,2002;馮秋桂,. ‧. 2004;楊淳皓,2006;蔡永強,1993),或透過相關的媒體報導,或甚至在筆者. y. Nat. 自身周遭,卻都能發現不少對生涯充滿權能的原住民,筆者不禁要問:他們是如. er. io. sit. 何正向因應生涯發展中的阻礙呢?. Herring(1990)建議美國原住民的生涯發展,應提供其族群楷模作為的典範. al. n. v i n Ch (引自 Zunker, 1996) 。隨著近年來正向心理學的興起,有關人類行為的研究取向, engchi U. 逐漸從病理缺陷模式轉移至對優點與成功經驗的探討(Walsh, 2008)。Werner(1992) 曾花了四十年的時間追蹤夏威夷 Kauai 島上將近七百名貧困孩童的成長,其中有 三分之一被歸類為「具風險的」 ;然而,這些具風險的孩童有三分之一成為能幹、 關愛與有信心的「正常」青年;到了四十歲時,這些人絕大多數都過著成功的生 活,其中有許多人的成就甚至超越島上比較不貧困的孩童。這類的例子與研究不 斷地被發現與進行著(Walsh, 2008),並發展出許多相關的概念,包括:成功因應 (successful coping)、不易受傷的(invulnerable)、保護性因子(protective factor)、 堅毅(hardiness)、韌性(resilience)…等,這些研究雖然使用不同的名稱,在測. 3.

(13) 量方法上也有不同,但研究卻似乎都指向雷同的結果,其可能所指的是一個相似 的科學構念(利翠珊、蕭英玲,2008),但無庸置疑的是,這個構念即是指個人 所擁有的內外在優勢(strengths)。 社會工作學者 Rapp 在與其團隊所編撰的優勢觀點個案管理訓練手冊中,則 強調「復元」 (recovery)是其工作的終極目標。復元的概念在精神醫療和復健領 域被廣泛討論,Anthony、Cohen、Farkas 和 Gagne(2002)為其下了一個綜合定義: 「一個改變態度、價值、感受、目標、技巧、與/或角色的深沈個人過程,無論 疾病所造成的限制是否存在,個人能夠超越疾病,過著滿足、有希望、又有貢獻. 政 治 大 以相互真誠對待及如實融合,並且不斷提升與永續進步(施教裕,2009)。宋麗 立 的生活」 (引自宋麗玉,2009a),簡單的說,復元就是使個體自己和群體世界可. 玉(2009a)提出優勢和復元之間的關係在於復元是案主欲達到重建自我主體性. ‧ 國. 學. 的終極目標,以及所經歷的過程與努力,透過對復元的渴望,可以激發和運用案. ‧. 主所具有的各種內外在資源來達成目標。筆者將復元概念的運用於生涯領域之. y. Nat. 中,認為生涯中的復元並非以職業聲望、學業成就或薪資水準作為個人生涯成功. er. io. sit. 的判準,卻更關心個人是否對於自己的生活與職業感到滿意與自信,並且在需要 時,能夠連結自身與周遭的資源來促成改變;但若欲達成復元目標,則有賴內外. n. al. 在資源的運用。. Ch. engchi. i n U. v. 目前國內有關原住民成人正向生涯經驗的研究,都是以較具聲望之職業作為 選樣的標準,例如:校長(王淑美,1996;郭喬心,2002;馮秋桂,2004;蔡永 強,1993)、教師(楊淳皓,2006)、博士或博士候選人(林淑媛,1998)和文化 事業傑出者(施美英,2005),此標準雖然在現代社會中經常成為判斷生涯表現 的一有力依據,但卻忽略了生涯當中的多元面向和家務勞動的價值。此外,Bryde (1971)以美國原住民為例,指出原住民的生涯發展偏向不採取主流的文化價 值,畢竟種族之間的價值導向是不同的(引自 Zunker, 1996)。故本研究以復元作為 選樣的標準,將試圖顧及生涯的多面向和種族價值觀的適切性。. 4.

(14) 優勢包含了個人內外在的所有正向資源(宋麗玉,2009a),而 Rutter(1987, 1999)所領導的研究也顯示了韌性(resilience)是透過先天與後天元素的持續互 動所生成的,並且須考量政治、經濟、社會和種族情境的互動(引自 Walsh, 2008) , 尤其在探討所有種族差異時,像是個性、行為、成就等,都必需率先考慮其環境 因素(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所以,復元採取生態觀點中「生態利基」 (ecological niche)概念,作以在探究個人先天的內在特質之餘,亦不可忽略個 體所存在的生活情境與複雜脈絡的提醒(Rogoff, 2008; Walsh, 2008;宋麗玉, 2009a)。此外,復元的路徑是一螺旋上升的歷程,其具有動態和發展的特性,. 政 治 大 題的複雜變化情況,在面對如此情形,沒有單一的處理策略是永遠有效的,因此, 立 Walsh 即提醒,大多數的壓力不是短期的單一刺激,而是包含過去歷史和未來課. 縱貫性的發展觀點必須被考量。然而,Rogoff(2008)認為,雖然生態觀點將多. ‧ 國. 學. 個場所分離成同心圓,以利釐清多個場所之間的關係,但卻限制了個體和文化歷. ‧. 程之間關係的探討;除此之外,若要描述一個人種或族群的發展過程,我們需承. y. Nat. 認在各人類種族之間同時具有共通性和各種差異存在。因此,在研究與使用復元. er. io. sit. 導向有關的優勢與韌性時,需要考量不同種族與文化的差異;否則,將淪入 Rogoff (2008)所指的:「只以表面去理解意義系統,而忽略每個系統本身的內涵,其. n. al. i n Ch 將使任何實踐方式都會被判讀為不適當的」的圈套。 engchi U. v. 文化,此一概念雖然在科學研究中一直沒有一致的界定,但在概念上,文化. 可以被視為個人認同的核心特徵,並指定、指導和給予生命意義(Pierce, Sarason & Sarason, 1996)。Rogoff(2008)曾以圖示來說明文化和人類發展間關係的研究取 向,其指出無論對個人、人際或文化制度的研究,都應該將人和環境放在同一個 方框中理解,而這也與黑人或非洲觀點所強調,拒絕個人可以被置身於他們所屬 的團體外被瞭解相吻合(Cheatham, 1990; Goldstein, 2005; Payne, 2005; 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根據行政院原民會(2010)公佈經臺灣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 共有十四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但國內目前. 5.

(15) 對於原住民生涯的研究多呈現以泛原住民化,將各十四個族群視為同一民族,又 以筆者曾經拜訪和接觸許多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部落和個人,認為各不同原住民族 之間的文化與價值觀確實存在差異,因此,若欲探究文化因素對個人生涯復元的 影響,採取單一民族為研究對像的取向實有必要。 社會建構主義呼籲世人摒除接受堅定和客觀基礎的約定俗成知識和語言,去 了解的世界是社會的人工製品,是文化、符號,以及在人們在歷史之中改變的產 物(Goldstien, 2005),其中包括知識的生產。事實上,現今大多數的科學研究者或 被研究對象都是白人、中產階級、新教徒(Rogoff, 2008; Walsh, 2003),這樣的研究. 政 治 大 的概推性。尤其,多年來許多研究者使用缺陷模式比較不同膚色的美國人和歐裔 立. 結果忽略了其他種族、社經背景、宗教或文化的差異,大大限制了這些研究結果. 美國人之間的差異,顯示歐裔美國人的行為和態度是「正常的」,但其他族群的. ‧ 國. 學. 不同表現則被視為是「脫序的」(Rogoff, 2008)。在臺灣也有相同的情形,國內的. ‧. 學術研究對象也以主流的閩南族群為主,而有關原住民族優勢與韌性的研究更付. y. Nat. 之闕如。事實上,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生命挑戰中,能發揮效能的過程可能不只. er. io. sit. 一種(Walsh, 2008),多元文化主義即指出人類是因為他們所屬生活環境的獨特歷 史背景、文化與社會經驗,所建構出的世界,以及瞭解世界或是身邊事物的方法. al. n. v i n Ch (劉珠利,2009),也就是說,每種文化之間其實並無優劣之分,其差別是為了 engchi U. 回應族群所在環境的條件與需要,我們甚至能說,文化對於族群自身而言就是一 種優勢與韌性。非洲觀點(African perspective)即回應了此種論述,它力圖驅散 以歐洲觀點理解黑人的狀況和行為時,對其造成的誤解與毀謗(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它與黑人觀點(black perspective)一樣,都宣揚以整體的、 靈性的、樂觀的方式來看待一個人的世界觀,它們支持了社會工作中的優勢觀點 與充權取向,以及提醒在提供不同族群的服務中的文化敏感度(Goldstein, 2005; Payne, 2005; 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 筆者自己曾因為在大學時期參與原鄉服務,而開始對原住民族群有了承諾. 6.

(16) 感,並在之後持續返回同一部落關心在地的居民和社區事務,至今已四年有餘。 透過時間的堆積,部落的族人從只和我分享歡樂的浪漫,到如今願意讓我陪伴他 們一起面對不完美的現實,其中又以生涯議題最令我關心,尤其在陪伴原住民孩 子和青少年的過程中感觸猶深。如今,雖已有與原住民生涯發展相關的協助措 施,但卻極少考量到文化差異性,以漢人的觀點來詮釋原住民社會的問題和提供 福利,這強化了在兩個不同文化間「施」與「受」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也創造了 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抱持著依賴、懶惰、不努力的負面印象,更造成原住民對於 自己族群和文化的信心喪失。然而,在筆者與原住民相識的時間裡,卻看見好多. 政 治 大 社會中,這些努力、美德卻鮮少被重視與發掘。我期待著,若能夠呈現原住民在 立 的族人們努力地生活著,以及其文化中許多美好的本質,只是在主流族群掌握的. 生涯當中復元所採取的優勢和韌性,其可作為未來在助人工作實務和政策方案設. ‧ 國. 學. 計中的參考,讓原住民能夠看見自己的能力與文化的價值,而這才是真正落實「自. ‧. 助助人」的真諦。因此,筆者將聚焦在瞭解原住民個人成功因應生涯阻礙之經驗,. y. Nat. 以及其中與文化的關連性,並同時顧及資料的豐富性、發展性和脈絡性,以萃取. er. io. sit. 能促進原住民生涯復元的優勢要素,故本研究將以原住民成人作為研究對象,並 以單一部落作為研究場域,並採取質化取向的敘事研究法以兼顧上述之旨趣。總. n. al. 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有:. Ch. engchi. i n U. v. 壹、 探究一般原住民在生涯發展中所會面臨的議題,以及因應方式。 貳、 以一般原住民的經驗為主體,發掘能夠貼近其生命的正向生涯發展例子。 參、 提供未來有關原住民族助人工作實務和政策方案設計之參考。 並依據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壹、 原住民生涯發展中的創傷主題為何? 貳、 促進原住民生涯復元的因子為何? 參、 原住民生涯復元的主體經驗為何?. 7.

(17) 第二節 名詞解釋. 壹、生涯創傷(career traumas) 朗文英文字典對「創傷」一詞的定義有二,一是指個人受到不愉快或受挫經 驗的長期影響;二則為經由驚嚇或不愉快經驗導致心理狀態上的嚴重衝擊。 依據 Swanson 和 Woitke(1997)定義,指出個體若在所處環境中面臨到任何 會造成生涯發展困難的事件或情形時,即構成生涯阻礙。國內學者柳玉清(2007) 整理相關文獻均指出,生涯阻礙可能造成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受挫,喪失自信. 政 治 大 在或未來可能遭遇的,但卻不一定實際存在,或有事實根據,而是個體的主觀相 立. 心,甚至無法發揮潛能;且生涯阻礙可以是指個體知覺到(perceived)的目前存. ‧ 國. 學. 信,進而影響生涯發展。Herr 和 Cramer(1996)也指出,那些容易遭遇刻板印象、 歧視、偏見、環境障礙等情況者,包括原住民,有較多可能意識到生涯阻礙(柳. ‧. 玉清,2001)。Solomon(1983)也表示少數族群會將環境中的壓迫內化為自己的一. sit. y. Nat. 部分,而失去權能感受(引自 Zastrow C. & Krist-Ashman K., 2007)。. io. er. 本研究中所稱之「生涯創傷」係指被研究者所遭遇到主觀或客觀的生涯阻礙. al. n. 事件,並包含所引發的負面心理狀態之統稱,係因為生涯中的創傷十分多元且眾. i n C 多,因此創傷一詞在英文的使用上採取複數型態。 hengchi U. v. 貳、生涯復元(recovery from career traumas) 「生涯」 (career)一辭,無論東西方的字典解釋,或在科學研究當中,都不 脫離「人的一生」或「職業」這兩個範疇(Super, 1967; Webster, 1986; Zunker, 1996; 林幸台,1987;金樹人,1988)。而「復元」是使個體自己和群體世界可以相互 真誠對待及如實融合,並且不斷提升與永續進步。而優勢和復元之間的關係在 於,復元是案主欲達到重建自我主體性的終極目標,及所經歷的過程與努力,透 過對復元的渴望,可以激發和運用案主所具有的各種內外在資源來達成目標(施. 8.

(18) 教裕,2009)。 本研究中所稱之「生涯復元」是指被研究者知覺到生涯阻礙,但能運用自我 或外在資源進行調適,以達對自己的生命與勞動間的關係感到滿意與自信的歷程 和狀態。. 參、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 根據行政院原民會(2010)資料,截至民國 99 年 1 月底止,經臺灣政府認 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 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等十四族,. 治 政 約有 49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2﹪,其居住地區於山地原住民鄉者,占 32.20%; 大 立 居住於平地原住民鄉,占 26.13%;而居住於都會區者,占 41.67%。 ‧ 國. 學. 本研究中所指的「原住民」乃是指居住於一山地布農族部落,並具有上述原. ‧. 住民血統及認同者,稱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針對臺灣中部一布農族部落生涯復元者所作之敘說研究,故為一質 性研究取向,研究者本身即為最主要之研究工具,則有需對研究對象之歷史、社 會、文化與心理背景有最基本的瞭解,方可貼近被研究者的生命經驗與脈絡。故 筆者於本章中瀏覽相關文獻,節次將依序對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與社會文化、生涯 發展、生涯復元概念作逐一的探討,以求能先從歷史時空脈絡來瞭解臺灣原住民 族困境的形成,並檢視傳統文化在之中的變遷,接續檢視與臺灣原住民族生涯發 展相關的議題,並試圖從優勢觀點(strengths perspective)來探討原住民生涯的不. 治 政 同面向,最後,將以圖示呈現本研究所涵蓋的概念架構。 大 立 ‧ 國. 學.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與社會文化探討. ‧. 壹、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概述. sit. y. Nat. 「臺灣原住民族」這一詞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然而,它並非單. io. er. 指一個種族(race),事實上,根據行政院原民會(2010c)公佈,目前經臺灣政 府認定的原住民族共包括十四族,以及諸多尚未正名者,但他們因為承載著相同. al. n. v i n Ch 的歷史脈絡,因而形成了具區辨力的族群(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國內學 engchi U 者王增勇(2002)曾明確指出,從事原住民社會工作的人員必須在歷史脈絡的理 解下,才能對所服務的原住民有充分的同理,也才能有更深的自覺。然而,歷史 學家的詮釋角度往往會左右後世對於歷史的認識,根據張順妹(2008)對臺灣國 (初)中歷史教科書(1952-2007)中有關原住民族教材的內涵所作之研究,發現教 材版本由 1952 年「國立編譯館出版時期」到 1994 年的「認識臺灣(歷史篇)」, 以至於現在的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為止,其中有關原住民族的 史料從無到有被閒置了 42 年之久,換句話說,在這段時間內社會大眾對於原住 民族歷史缺乏系統性的認識,端仰賴個人的蒐集與接觸。雖然,原住民族歷史在. 11.

(21) 目前義務教育的教材中已獲得「量」的提昇,但當中選用的論述往往忽略了原住 民族的觀點和立場,編寫觀點是以「漢族」開發臺灣的史觀,呈現較多是原住民 族被教化、綏撫的歷程,鮮少見到原住民族在臺灣史上奮鬥的事蹟與貢獻(張順 妹,2008)。謝世忠(1987)也指出,原住民的子孫沒有享受過那份對自己社會 文化充滿自信的榮耀感,只能從歷史事蹟中看見自己族群的失敗。 後現代派的社會建構主義則提醒我們在接受堅定和客觀基礎的約定俗成知 識和語言時,應先去體認這個世界是社會的人工製品,是文化、符號,以及在人 們在歷史之中變化的產物(Goldstien, 2005),而非洲觀點和黑人觀點即回應了此一. 政 治 大 誤解與毀謗,因而鼓吹黑人要以自己的聲音來詮釋自己(Cheatham, 1990; Zastrow & 立 論述,它們都力圖驅散以歐洲中心觀點來理解黑人的狀況和行為時,對其造成的. Kirst-Ashman, 2007)。筆者認為,助人工作者若欲和原住民案主工作,實有必要體. ‧ 國. 學. 認其對自身族群歷史的詮釋,另外,張茂桂(2003)也指出,一般所謂的「原住. ‧. 民社會問題」都是不同殖民者、外來統治及原漢關係結構不平等下的產物,無法. y. Nat. 簡單歸因於原住民個人的問題,而必須從原住民族所處的歷史脈絡來理解。因. er. io. sit. 此,筆者在以下對臺灣原住民族歷史作概略性的整理,並引用從原住民族立場來 詮釋歷史的文獻,主要包括自王增勇(2002)、汪明輝(2001)、張順妹(2008). al. n. v i n Ch 和謝世忠(1987)等之論述,大致可將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區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engchi U 一、第一階段:原始自治時期(1624 年以前) 根據現有的資料,臺灣原住民族普遍被認為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on)的一 支,雖然其源流迄今尚未有定論,但目前的考古學證據已能證實臺灣原住民族在 臺灣島上生活的歷史至少有 5,000 年以上,是最早且居住最久的族群,也可以說 是臺灣島最早的主人。此階段雖有漢人零星居住,但人數極少,且沒有政治力量 參與,因此不構成決定性的壓迫力量。一直到十七世紀荷西入台開始,臺灣原住 民族的自主性才開始受到外來政權的威脅(王增勇,2001;汪明輝,2001;張順 妹,2008;謝世忠,1987)。 12.

(22) 二、第二階段:相對自治時期(1624-1930) 本階段歷經荷蘭、明鄭、滿清以致日本統治,長達近三百年。荷蘭為最早殖 民臺灣的國家,由於欲進入中國通商未果,遂進入臺灣大員港,在經歷了短暫之 衝突戰爭後,與原住民各村落簽訂七個條文之條約,顯示荷人與原住民族之形式 上之對等關係。荷人雖挾帶優勢的物質力量及基督宗教進入臺灣,但其統治並未 改變原住民之社會結構,甚至某種程度上反而強化了它們,例如:荷人為方便控 制原住民族,因此授予各原住民社群之長老司法權,作為權力的象徵(汪明輝, 2001;張順妹,2008)。此階段由西班牙統治區(台北、淡水、基隆)和荷蘭統. 政 治 大 影響(謝世忠,1987)。後來,荷人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中國大陸大規模引進 立. 治區(臺南、鳳山)內的平埔族部份雖失去優勢地位,但大部分的原住民仍未受. ‧ 國. 學. 漢人、牛隻及耕田農具,漢人專事種植水稻與甘蔗,以及大部份之通事、中間商, 原住民將狩獵物賣給通事轉給荷人。當時漢人和原住民的文化與社會形態是有巨. ‧. 大差異的,例如:財產權概念、文字使用、貨幣制度…等,而在原漢雜居的平地. sit. y. Nat. 由漢人制定規則,為了爭奪耕地,以武力和土地契約買賣獲取原住民的土地,使. al. er. io. 原住民被迫大舉遷徒至深山中。(王增勇,2001;汪明輝,2001)。. v. n. 明鄭王朝(1661-1683)為滿清所敗之流亡漢人政權,為了反清復明,在臺灣. Ch. engchi. i n U. 建立軍事高壓統治政權,實施屯兵制,侵佔原住民田園,驅逐不歸順之族群,並 於原住民居住領域之邊緣,挖掘土牛溝作為原漢土地界限,同時延續荷人通事制 度,立頭目,儘管平原山麓地區漢人急速增加,但仍維持傳統部落制度(引自汪 明輝,2001)。 清領時期(1683-1895)為了消弭原漢之間的衝突,於乾隆四年(西元 1722 年)立石設「番界」,嚴禁原漢互相越界,並延續明鄭以來的隘勇線,在險隘之 地設兵駐守,以防原住民掠殺,但仍無法阻止漢人越界進入山地開墾,隘勇線也 隨之東進深入(王增勇,2001;汪明輝,2001)。雖然明鄭與滿清政府是以一種 漢人人口絕對數量及更有效的農耕和土地經營技術來威脅原住民,但從原住民的 13.

(23) 立場而言,退入深山的原住民在絕少與外界接觸的情形下,仍擁有自己詮釋下的 世界(王增勇,2001;謝世忠,1987)。 日據初期(1895-1930)日本政府懼怕原住民,對原住民採取懷柔政策,同時 加強隘勇線的封鎖,而使原住民以為日本政府是友善的,但其實日人覬覦原住民 擁有的土地資源,當時臺灣為世界最大樟腦出口地,但樟腦卻大多產在「蕃地」, 因此日人挪用西方「無主地」 (terra nullius)慣例,實施「無主地官有」政策林野 調查,逐步收奪原住民土地。問了保衛土地,原住民和日人相互發動了無數次戰 役,但長久以來的勞力剝削與文化摩擦,終於引爆了 1930 年的霧社事件,賽德. 政 治 大 主性完全喪失(王增勇,2001;汪明輝,2001;張順妹,2008)。 立. 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反抗不敵自殺,原住民社會終於全部落入日人控制,族群的自. ‧ 國. 學. 三、第三階段:被統治時期(1930-1984). ‧. 這個階段是從 1930 年霧社事件之後,直至 80 年代原住民運動興起為止。 霧社事件的結束代表外來勢力的完全勝利,但也因此,讓日本政府對原住民之. y. Nat. io. sit. 控制更為嚴密,將原住民集體遷村,集中管理,並設置警察所就近監視,同時. n. al. er. 由警察指定酋長的方式確保對部落的控制,但卻因此瓦解了傳統部落的組織,. Ch. i n U. v. 此外,還在部落中設置「番童教育所」以實施皇民化,強迫原住民說日語,學. engchi. 習日本文化,灌輸對天皇效忠的思想,讓原住民的文化無以傳遞(王增勇, 2001;汪明輝,2001;謝世忠,1987)。 1945 年二次大戰日本戰敗,中國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1949 年國民黨政 權從大陸敗退,遷至臺灣,並實施戒嚴,且以「中國化」措施企圖去除日本化, 對原住民施以中國語言、改姓漢姓、文化、黨化教育…等政策,並繼承日人沒 收後之狹小山地保留地政策,之後陸續通過相關土地使用辦法,漢人從此合法 地以現代化發展為名大規模開發山地資源。60、70 年代原住民土大量租用或 頂讓給漢人,原住民再次失去他們的土地。漢人社會因為經濟發展需要勞動 力,因此部落中的原住民青壯人口大量湧入都市為漢人所僱用,從事勞力密 14.

(24) 集、技術性低、高危險性、流動性大的勞動工作(王增勇,2001;汪明輝,2001; 張順妹,2008);同時,平地資本家也進入山地社會,使得山地經濟毫無防備 能力地接受資本主義的洗禮(傅仰止,1994)。 光復之後,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又產生了一些特徵,包括:基督宗教大量進 入山地,填補原住民社會日益瓦解的信仰組織所造成的中空,但卻也加速原住 民泛靈信仰的流失;而傳統的部落社會組織也被公部門行政體系(鄉公所)與 民意代表所取代而沒落;傳統祭祀活動淪為觀光活動而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傳承 意義(王增勇,2002;張順妹,2008). 政 治 大. 四、第四階段:邁向新自治時期(1984 迄今). 立. 此階段的前期可以說是原住民運動的鼎盛時期,並奠定原住民族迄今所擁有. ‧ 國. 學. 的一定地位。雖然近代的山地社會仍面臨大社會的變相壓力,包括「生態保育以. ‧. 及觀光」與「工業生產與土地開發」的需求,前者例子如:不理會原住民社區參 與的情形下,在原住民傳統生活領域強制設立國家公園,或是如後者:設立蘭嶼. y. Nat. io. sit. 核廢料場、花蓮水泥工業區等例子(張茂桂,2003),但因為此時期的政治時空. n. al. er. 條件,使原住民族有機會為其族群的權益發聲。1983 年臺灣雖仍處於戒嚴時期,. Ch. i n U. v. 但當時由台大校園與校外原住民青年創辦《高山青》雜誌,使原住民族群正視種. engchi. 族滅亡危機和民族自覺這兩個議題,並促成在 1984 年成立「臺灣原住民權利促 進會」,積極從事關於原住民族權益的社會運動。隨著 1987 年解嚴所帶來的政 治民主化,原住民在選舉政治邏輯中以其「關鍵性少數人」的優勢地位,透過社 會運動的方式,使國家政策和山地行政在國家組織內有了轉變(王增勇,2002; 汪明輝,2001;張順妹,2008)。較廣為人知的原住民運動,包括:1988、1989 與 1993 年間,原權會進行了三次所謂的「還我土地運動」以爭取土地權;1992 年針對憲法中之原住民條款所提出的「正名運動」,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1996. 15.

(25) 年正式成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 ,成為中央決策中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代言人 (王增勇,2002;汪明輝,2001;張順妹,2008)。總歸來說,臺灣原住民運動 有兩條基本路線,一條是要求政府給予特殊國民待遇,如:就業保障、升學優惠… 的「福利」路線,另一條,則是推動民族自治,主張和漢民族共治臺灣的「解除 殖民」路線(張茂桂,2003)。 而在近年,許多原住民族擺脫承襲自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區分為九族的分類 法,而紛紛恢復自己原有的族名,例如: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 族和賽德克族等。在 2005 年,因為司馬庫斯部落泰雅族人將被風災吹倒的櫸木. 政 治 大 年多的訴訟,並在 2010 年司馬庫斯部落方獲判無罪,這雖然凸顯出國家與原住 立. 帶回部落使用,而被林務局冠以偷竊國有林木所引發的「櫸木事件」,雖經歷四. 民族之間仍然存在的許多政治糾葛,但也讓臺灣社會正視到原住民族捍衛族群權. ‧ 國. 學. 利的決心與能量。. ‧. 回顧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不難發現其近代的原住民族發展是一部外來強勢. Nat. sit. y. 民族對其進行武力、土地與勞動力掠奪的殖民血淚史(王增勇,2002)。過去,. n. al. er. io. 不僅統治者族群,也保括原住民族自己,對於過去歷史的認識多依據統治者的觀. i n U. v. 點,這樣卻使臺灣原住民族成為一個被污名化的種族符號,謝世忠(1987)稱此. Ch. engchi. 為「污名化的族群認同」。雖然,現代臺灣原住民族在其地位與權利已較過去獲 得相對的提昇,但直至行政院原民會成立,以及櫸木事件獲判無罪,方可真正確 定原住民族在臺灣政治和社會中主體性的展現,然而,這也只是近十四年的事 情,若要讓大多數原住民重新定義過去近四百年的殖民歷史所造成的集體記憶, 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但是這一段歷史是應該被肯定且納入原住民社會福利政 策或社會工作論述的基礎之中的(王增勇,2002)。李明政(2003a)針對臺灣原 住民社會福利所主張的「文化福利權」,其內涵就是從臺灣族群關係史的角度著 手;對於社會工作者而言,缺乏對歷史的反省,而將原住民案主與一般大眾一視 1. 2002 年 3 月 25 日更名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16.

(26) 同仁,其也將無法落實 Rawls《正義論》中所指稱具有正義感的平等。. 貳、 臺灣原住民族與布農族社會文化 「文化」 ,Rogoff(2008)曾指出其和人類發展研究之間的重要關係,並強調 無論對個人、人際或文化制度的研究,都應該將人和環境放在同一個方框中理 解,而這也與黑人或非洲觀點所強調,拒絕個人可以被置身於他們所屬的團體外 被瞭解的觀念相吻合(Cheatham, 1990; Goldstein, 2005; Payne, 2005; Zastrow & Kirst-Ashman, 2007)。對於研究而言,將不可忽略文化對於原住民的生涯發展的影 響力;就社會工作實務而言,瞭解案主的世界觀往往是社工處遇是否成功的關鍵. 治 政 (王增勇,2002)。因此,無論是從事研究或實務,都不可無視文化在當中的重 大 立 要性。 ‧ 國. 學. 雖然文化在科學研究中一直沒有一致的界定,但在概念上,它可以被視為個. ‧. 人認同的核心特徵,並指定、指導和給予生命上的意義(Pierce, Sarason & Sarason, 1996)。然而,文化卻有無法直接觀察的「隱晦」特性,但它卻會藉由社會制度、. y. Nat. io. sit. 信仰祭儀或文化藝術…等不同「形式」展現出來(瓦歷斯.諾幹,2000)。根據行. n. al. er. 政院原民會(2010c)資料顯示,臺灣原住民族約有 49 萬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 Ch. i n U. v. 2﹪,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 engchi. 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 族及賽德克等十四族,各族不僅在地理分佈有明確的範圍(如圖一),而且還擁 有相異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但同時,他們卻也存在著一定的共 通性(Rogoff, 2008)。 因此,筆者對於臺灣原住民文化的探討,著重在發現隱藏於文化形式背後的 意涵。在架構上,將先對原住民族文化特性進行概括性的瀏覽,並近一步整理出 布農族文化的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自臺灣光復以後,基督宗教大量進入山地, 其中又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最大宗,而本文研究場域的居民亦極大多數為該教 派之信徒,其對於部落內的文化與社會制度有廣泛的影響,故以下也將瀏覽基督 17.

(27) 宗教與臺灣長老基督教會對原住民部落文化的影響。.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民會(2010c)。. 學. ‧ 國. 立 圖一、台灣原住民族分佈圖 一、原住民族文化特性. ‧. 王增勇(2002)歸納相關文獻,指出原住民文化有以下幾種特性:.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 世界觀. v. 1. 與自然共融的靈性意識(spiritual consciousness)與整體世界觀(holistic. Ch. engchi. i n U. worldview) :原住民認為人應該敬畏創造世界的神祇,並相信人與世界是 一體的,這使得原住民的世界觀強調整體性,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將影 響整體,因此,在與世界或人際關係中的和諧,對原住民而言是至關重 要的。 2. 宇宙生生不息的信念與活在當下(being)的存在感: 原住民的傳統生 產方式為狩獵和採集,並在獲取食物時,只取自己足夠的量,不需有多 取一些儲存的想法,因為原住民相信,大自然只要保持平衡,食物將能 夠源源不絕生長。這種對大自然敬畏與信任,使原住民對於當下的存在 具有安全感,而不需去對未來感到焦慮,而這樣的意識也透過樂觀的天 18.

(28) 性展現。 (二) 社會關係 1. 高度集體意識的社會關係:由於整體性的世界觀強調萬物之間息息相 關,人無法獨立地存在,而這也透過高度集體意識的社會關係來展現, 例如:以家庭及社區為依歸的自我認同、強調相互依賴與共同照顧的社 會倫理。 2. 不直接干涉的人際互助:就原住民而言,人的成功在於與世界和平相處, 而非控制或戰勝它,所以在人際互助之中,多是採取從旁協助,例如:. 政 治 大. 分享經驗,並避免直接建議或干涉彼此的生命。 (三) 思考與行為模式. 立. 1. 含蓄的情緒表達:原住民認為直接表達強烈地情緒,會被視為自我放縱. ‧ 國. 學. 與軟弱。. ‧. 2. 沉默的多元意義:原住民的沉默經常是在表達尊敬、思考,或是等待允. y. Nat. 許說話,而不一定是抗拒或沒意見。. er. io. sit. 3. 以自然事物作為比擬的溝通方式:原住民的談話中,經常會以自然界的 事物作為比喻,而不會直接說明對事情的看法,因此在表達方式上顯得. al. n. v i n Ch 委婉間接,但對這些比喻的善用,會被視為智慧的象徵,例如:以長角 engchi U 的山羊比喻孕婦所懷的是男嬰、以樹要倒下比喻人的死亡…等。. 4. 以幽默作為防衛機轉:原住民經常以笑或說笑話來作為化解尷尬的策略。 5. 以物質或環境作為意義歸因的依據:例如臺灣布農族的狩獵活動,會以 一特定鳥類的飛行方向來決定是否有好預兆。 6. 以大自然運行為準的時間觀:原住民的時間觀念是優先參考大自然的運 作,其次才是一般慣用的時鐘。筆者曾與原住民友人雖約定清晨六點一 同去從事農耕,但該友人則是以日出與否作為出發依據,並因當天早晨 天色昏暗,而遲到了一個小時。. 19.

(29) 7. 強調互助,避免競爭:由於原住民強調和諧和整體性的世界觀,因而重 視人際間的分享與互助,並避免競爭和衝突,以及過度彰顯自己的功績。. 二、布農族社會文化與變遷 布農族群可分作五個社群: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和郡社群。其 中郡社和巒社是最古老的社群,卡社群及丹社群是從巒社群分派出去的支系,卓 社群再由卡社群繁衍形成,彼此之間的語言雖有差異,但仍能夠溝通。布農族分 佈地區遍及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花蓮縣卓溪鄉、萬榮鄉、瑞穗鄉,台東縣延 平鄉、海端鄉、長濱鄉,以及高雄縣三民鄉、桃源鄉,其中又以臺灣中部的南投. 治 政 縣信義鄉為布農族群共同的發源地。布農族與臺灣其他十三個原住民族雖擁有相 大 立 近的社會文化,但同時也擁有屬於自己族群的特點,黃應貴(1992)以南投縣信 ‧ 國. 學. 義鄉東埔社布農族人為對象,進行了近二十年的定點研究,從中分析其社會文化. ‧. 的傳統與現代化的變遷,其結果可以作為研究有關布農族的有力參考:. sit. y. Nat. (一) 具可塑性的先天階序結構. n. al. er. io. 布農族人的社會關係呈現兩相矛盾的情形:一是強調父系氏族成員依天生. v. 的、年齡等所產生牢不可破的階序性關係、集體的向心力;另一特性是強調後天. Ch. engchi. i n U. 的努力與成就、人與人間平等但競爭的關係、離心與分裂。兩者之間的解決途徑, 是藉由實際的實踐過程得到妥協,例如:在傳統的父系階序性家族中,個體成員 可以透過貢獻與衝突來獲得階序地位的提昇。這種模式呈現出三個基本原則: 1. 成員的身份地位是依個人後天努力與能力而來,而不是個人與生俱來的 身份地位; 2. 個人能力是經由實際社會活動的結果,得到成員無異議之認定; 3. 成員不能得到共同意見時,必導致領導者的替換或活動單位的分裂。 而這三類原則,隨著現代社會強調個人主義與競爭的傾向而得到增強。筆者 認為,先天的階序性展現在現今布農族重視長幼有序的社會關係,而後天實踐的 20.

(30) 可塑性則促使布農族人擁有追求成就的取向。 (二) 經濟的共享性 傳統布農族人的經濟活動,不只在於為了消費而生產,它更充滿共享的社會 文化特性。但當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進入布農族社會時,原先經濟的共享特性也 因應發展出調適的模式,例如:集體儲蓄、借貸給窮人的生涯投資、勞動互助… 等解決困境的方式。儘管分享在現代經濟制度中的支配地位逐漸式微,但它仍扮 演次要的輔助性地位,作為對市場經濟大舉入侵的緩衝。. 政 治 大 傳統上,土地的價值被視作生產資源及具有男性與父系繼嗣團體地位的象徵 立. (三) 具地位象徵的土地價值. 性,但演變至今,土地雖然成為交易和投資商品,原本的象徵意義已被淡化,並. ‧ 國. 學. 被作為衡量貧富的工具,但這並不表示土地與地位象徵的連結就此中斷。. ‧. (四) 可流動的社會階層. Nat. sit. y. 布農族社會原來只包含: 「領導者」和「一般大眾」的非階級性社會階層。. n. al. er. io. 但後來外來政府力量的介入,而使布農族內部逐漸分化成富農、自耕農、半自耕. i n U. v. 農的三個新經濟階層。雖然布農族社會依據經濟力而形成了有等級性的階層制. Ch. engchi. 度,卻由於傳統文化的規範,其耕地的使用權雖然被限定,但部落中其他人仍能 無條件地使用休耕的土地,因此,族人只要願意使用這些土地加倍工作,儘管擁 有的耕地較少,但仍有機會增加財富,而這樣的文化特性也得以緩和布農族社會 中的貧富差距。 (五) 雙重原則的家庭型態 布農族的家庭同時受到父系繼嗣原則和民主多元2原則的影響。父系繼嗣原. 2. 原筆者原以「微觀多貌公議民主」來稱之,其即表示後天可塑性實踐中的三項原則,以表示家 庭型態的多樣性與彈性。原筆者亦認為該名詞並不存在於布農族語言之中,且說法不夠適切,故 筆者以「民主多元」來表示,以反應其所指的多元樣貌,並貼近原來詞彙。 21.

(31) 則的意義在於綿延子孫,而達到社會繁衍的目的;而民主多元原則是在於透過社 會團體的活動,而達到個人的自我實現。因此,布農族家庭不只有生育的功能, 同時也提供了個人自我實現的機會。父系繼嗣原則彰顯於家庭的產生與形成層 面;民主多元原則則運用於家庭產生後的實際生活運作,例如:前者認為家庭的 權力理應集中於家長一人,但實際狀況卻是家中有能力者就能夠平均分攤權力, 這即是後者的表現。但在現代化社會中,民主多元原則的家庭結構在布農族社會 中越加普遍與受到重視。 (六) 三元一體的人觀. 政 治 大. 「布農」(bunun)的意思即為「人」。傳統上,布農族人認為一個人包括了. 立. 三個部份:一是外在的身體部份,稱作 logbo,得之於母親;第二個部份是精靈,. ‧ 國. 學. 稱作 hanido,在左右肩各有一個,右肩的精靈柔和、友愛、寬仁,左肩的精靈易 怒、粗暴、貪婪,兩者都得自於父親;第三個部份是自我意志,is-ang,它是一. ‧. 個人與生俱來,與父母親均無關。. Nat. sit. y. 布農族對人類行為的解釋,是認為人的行為受到左右間兩個精靈的力量左. n. al. er. io. 右,精靈的力量除了是繼承而來,也可以透過後天的教育和培養來強化,但若在. i n U. v. 一件事情上,善靈和惡靈力量相當時,自我意志便有了決定性。自我意志可以隨. Ch. engchi. 著一個人成長變得更強和具主動性,並突顯出個人獨特的個性。雖然現在的布農 族人已不用精靈來合法化與詮釋他們對人的信念,但並不表示他們就遺忘或放棄 了。事實上,瞭解布農族人的人觀,便可以瞭解他們如何主觀地瞭解外在環境, 以及瞭解其如何影響行為反應模式。 (七) Dihanin 信仰的約束 在原住民傳統信仰中,認為萬物皆有靈,並密切地存在布農族人的社會和日 常生活裡,因此有許多傳統祭儀是與這些精靈有關,另一方面,布農族還擁有 「dihanin」的觀念。Dihanin 是指天或代表天之各別特殊能力的各種天體與天象的. 22.

(32) 總稱,就某種程度上,祂被視作神靈,是布農族人道德上的監視者,但由於祂與 日常生活不是那麼直接相關,所以除了大災難外,布農族人鮮少注意到祂。 而後基督教進入布農族社會,將聖經中的天父上帝與 dihanin 作連結,強化 了 dihanin 的特性,另外,又由於現代化導致山地社會的快速變遷,使布農族人 認為社會失序、失業潮…等社會困境是因為對 dihanin 的不敬所致,因而增加了 對 dihanin 信仰的崇敬與寄託。筆者認為,有別於原住民傳統上的泛靈信仰,布 農族的 dihanin 是比萬物靈更上位的存在,又由於透過基督宗教和現代化現象的 連結,強化了 dihanin 對於布農族人道德上的監督,而使得布農族人在行為與態. 政 治 大. 度上較其他原住民族更拘謹內斂。. 立. 三、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原住民社會文化之影響. ‧ 國. 學. 根據行政院原民會(1998)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 ‧. 為最多(38.29%)、其次是天主教(26.12%)、道教(10.63%)、佛教(8.90%)、 及其他(4.68%) ,無宗教信仰者佔 11.38%,換言之,大約有六成以上的原住民是. y. Nat. io. sit. 廣義的基督徒(含基督教與天主教),其中四成信仰基督教,顯示基督教與其他. n. al. er. 宗教相比,對原住民有相當的影響力(引自王永慈、劉可屏,2000)。. Ch. i n U. v. 基督長老教會對中部布農族的傳教歷史可追溯自 1945 年,透過山地醫療團. engchi. 或挾帶民生物資進入其社會生活,但每個部落接觸基督信仰和成立教會的時間不 一,但至今平均都達五十年以上。基督長老教會主張耶穌基督為教會唯一的元 首,故排斥任何在教會組織上或政策制度上的人為獨裁,但鼓勵全體信徒對教會 行政權的共同參與,因此,教會的組織與行政是以「民主共和」的原則來進行, 由全體信徒選出代表「長老」來治理教會,向全體信徒所組成的會員大會負責(內 政部民政司,2003)。正因為基督長老教會體制特性,使教會組織結構較具彈性 和民主,容易因應某些目的而組成附屬團體,而得以回應社會現象,例如:儲蓄 互助社、共同產銷班…等(黃應貴,1992)。 基督宗教進入山地社會對原住民傳統信仰和文化的影響,持正面立場者認 23.

(33) 為,教會協助山地部落紀錄與保存相關史料、語言,並將部份傳統信仰與基督教 教義作連結,使其能繼續留存下來(林素珍,1992);持反方意見者則認為,基 督教的傳入使傳統信仰崩解,相關的文化習俗也因此流失(麗依京.尤瑪,1998)。 但事實上,宗教的變遷雖然可能同時肇因於社會環境的壓力與個人心理認知的交 互作用,但唯有透過族群文化上的主觀認定而引起實際的活動才足以達成變遷, 所以社會結構原則與宗教信仰之間是具有辯證性的(dialectic)的關係,而非單 方面的造成。另一方面,宗教變遷對於布農族人而言,是具有「追求一條使自己 成為人的路」或「追求個人認為能肯定自己及其存在價值的道路」,這樣的追求. 政 治 大 人在社會困境之中,能夠重新肯定自己及其存在的意義的一種方式(黃應貴, 立. 過程不只限定在宗教活動範圍之中,也涉及日常生活的實踐,信仰的變遷亦是個. 1992)。. ‧ 國. 學. 基督教信仰對於個人的影響,我們可以嘗試從「基督教倫理」著眼,因為倫. ‧. 理牽涉到一個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因此,基督教倫理可. y. Nat. 說是對於其信徒在為人處事上的指引(廖湧祥,2003)。廖湧祥認為基督教倫理. er. io. sit. 有別於一般倫理的特色在於:. (一) 行為上效法及跟隨耶穌崇高的情操,例如:犧牲奉獻。. n. al. (二) 主動關懷眷顧他人。. Ch. engchi. i n U. v. (三) 靈與肉體的整體關懷,不單偏重於物質滿足或信仰培養。 (四) 「愛加倍」(agape) 的愛之倫理,是要求基督徒以一種沒有條件、沒有界 限、不求回報的方式去愛他人。 (五) 不只要求外在的行為,也要求內心的純淨,以達到內外在良善的一致。 (六) 不向不適當的情境妥協 (七) 個人行為不只向社會負責任,更向上帝負責。 由上述資料,可以見到布農族社會文化中具有與泛原住民族的共同文化特 性,但卻也擁有其獨特的一面與社會型態,而五○年代以後,基督宗教進入山地 24.

(34) 社會,為布農族帶來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上的變遷,但事實上,布農族文化在現 代化的大社會中亦逐漸地調整與修正,儘管現今我們很難直接地指出文化對於個 人行為的作用與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文化具有以不同的樣貌存在日常生活之 中的特性,因此,瀏覽與族群發展密切相關的文化要件,將有助於本研究後續進 行文化特徵的辨識。. 第二節 臺灣原住民族生涯發展之探討 壹、 原住民族生涯困境現況. 政 治 大 住民族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王增勇,2002;柳玉清,2007;張健豪、趙必孝, 立 目前全球各地的原住民族大多數都處於社經地位相對弱勢的情況,而臺灣原. ‧ 國. 學. 2002;詹宜璋,2009)。一般所謂的族群弱勢,除了是以某一族群與當地主流族 群人口的社會經濟指標予以比較觀察而來之外,同時,它也可能是發自於主流優. ‧. 勢族群看待其它族群的觀點,或是非主流族群與主流族群比較後,所產生的相對. sit. y. Nat. 剝奪的主觀感受。然而,臺灣原住民族在社經地位上長期處於劣勢已經過實際客. io. er. 觀資料的顯示,並累積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而中央研究院在 2000 年所作的「原. al. 住民社會意向調查」也發現,原住民的社經弱勢處境在原漢看法中是相當一致的. n. v i n Ch (傅仰止,1994,2005) 。以下係整理近年與臺灣原住民族生涯相關之社經資料, engchi U 作以對原住民族生涯圖像有概略性的認識:. 一、國民所得 依行政院主計處(2009)97 年 5 月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原住民有酬就業者平 均每人每月主要工作收入為 23,761 元,一般民眾每月主要工作收入為 36,357 元, 高於原住民有酬就業者每月薪資 1.53 倍,且一般民眾薪資收入呈現上升趨勢, 但原住民有酬就業者的平均收入則呈現下降情形,兩者薪資之差距逐漸拉大。. 25.

(35) 二、貧窮率 貧窮率是指社會救助法規定之「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 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 額者」之低收入戶數占總人口數的比率。根據行政院原民會(2007)資料,民國 95 年臺灣的貧窮率僅 0.75%,與美國、歐洲平均 15.0%至 20.0%的貧窮率相比雖 然較低,但也反映出臺灣官方界定的貧窮標準相對嚴苛(蔡明璋,2003);儘管 如此,根據 2006 年行政院原民會調查,仍有半數(49.4%)的原住民家庭每人每 月最低生活費低於我國貧窮線以下,也就是說,有近半數的原住民家庭是符合政. 政 治 大. 府所訂定的貧窮人口(行政院原民會,2007)。. 立. 三、失業率. ‧ 國. 學. 民國 97 年度臺灣一般民眾失業率為 5.03%,原住民失業率則為 7.92%,其失. ‧. 業率高於一般民眾近 3%(行政院原民會,2009)。. y. Nat. er. io. (一) 行業別. sit. 四、 行業別、職業別與從業身份. al. n. v i n Ch 97 年度原住民就業者與臺灣一般大眾之行業分佈一致,均以服務業居多, engchi U. 其次為製造業、營造業,農林漁牧業居末(表一)。但就原住民就業別比例,其 較一般民眾從事製造業比例低出 13.54%,從事農業比例高出 7.06%(行政院原民 會,2009)。 表一、一般民眾與原住民行業別比較 單位:% 總計. 製造業. 營造業. 農林漁牧業. 服務業. 一般民眾. 100.00. 27.57. 7.80. 5.24. 59.39. 原住民. 100.00. 14.03. 13.89. 12.30. 59.51.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民會(2009)。.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or novice writers, a good strategy is imitation: choose a well-written paper that is of a similar flavor, analyze its organization, and sketch an organization for your results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The research outcome is to systemiz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ourism factory into 4 dimensions and 5 types, which are: “typical tourism factory” (includes extended and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a specific laser configuration to obtain complete knowledge、technologies and experiences to transfer to the project initiator for

But the dissertations about the benefits which four-dimension construction simulation contributes to engineering are still insufficient.This research takes a reinforc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stimulus factors of work pressure (i.e., work stressors) are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are how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a GeoGebra-base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method affect

In order to reach this research purpose, this research was probed into and gathered together to exactly happen in such four dimensions as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