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則生涯故事中的復元促進因子

第五章 生涯故事中的創傷與復元經驗分析

第四節 四則生涯故事中的復元促進因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體的條件。禮讓在高中班級裡只有自己和另一名原住民同學,而對方就成為他在 該階段比較的對象,他以「真是高我一等,聰明又會交女朋友」來形容這位同學,

從這裡可以發現禮讓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外表特徵的比較擴展到內在特質部分。

鏡中自我理論指出個人是透過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來認識自我的形象,從禮 讓的經驗中,由於自己童年期體格發展緩慢,這在同性別同儕互動中是處於不利 的位置,而形成自卑,並在他往後不斷與他人比較的經驗中,不斷注意到他人強 於自己的特質,而忽略了自我的優點。

第四節 四則生涯故事中的復元促進因子

無論是透過內在特質或是外部環境的協助,凡是能夠促使個人能從生涯創傷 中復元的優勢或資源,都能夠稱作復元促進因子。在本節裡,研究者歸納四則故 事中所被明確指出或雖隱蔽,但卻無形之中促進復元的優勢條件,大致上能區分

「個人優勢」、「人際關係」、「環境資源」和「文化與靈性」四個項目作探討。

壹、 個人優勢

個人特質上的優勢是指自己與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並可以增強個人的 自信與自我肯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於當事人而言是「有意義」的(宋麗玉,

2009a)。本段落中所歸納的個人優勢包括四位敘事者自行強調部分或透過故事中 所彰顯的隱喻。

首先,「堅毅」的性格表現在敘事者對於生涯信念與目標的堅持上,例如恩 慈對讀書的執著、溫柔對家庭的堅持等,且儘管受到打擊或阻礙,都能夠迅速回 復或因應,甚至能在不利的環境中將個人韌性發揮得更加熟練,「我有我的軟弱,

會痛、會哭,但在很快的時間就會在調適」。

其次,在恩慈與信實的故事中,他們都從國小開始就展現高度的「求知慾」,

這不僅讓他們在學業上有好的表現,也使他們在往後的生涯裡能夠不斷追求個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知識與能力的增長,以回應新的挑戰。

第三,高度的「自尊心」也是四名敘事者共同的特色,它表現在身處於充滿 歧視或敵意的環境裡時的個人能夠採取積極的方式回應,而非消極地接受外界對 自己的評價,明顯的例子是當恩慈、禮讓和信實在學校中感受到漢人對原住民的 偏見時,能夠採取自我檢討或砥礪的方式來讓他人刮目相看。然而,自尊心有時 也可能帶來反效果,例如恩慈與溫柔在過去因為貧困,所以害怕與同儕相處時觸 發心理上的自卑,所以採取限縮個人的生活範圍來自我保護,但卻也因此失去了 從他人處獲取正面回饋的機會。

第四,信實與恩慈在治學方法上優秀表現,以及禮讓在警察專校裡展現出來 的柔道才華,這些「才賦專長」都讓他們在當下或後續的生涯裡爭取到更多發展 的機會,例如升學、擔任教育訓練官等。

最後,四名敘事者的故事中都展現了他們對於生命與未來的「樂觀態度」, 像是恩慈始終相信自己還有讀書的機會、溫柔相信丈夫會改變,或儘管像是族群 的未來仍曖昧不明,但信實卻能肯定自己當下的行動會對其有幫助,這種樂觀特 性可能是與天俱來的,但從故事中也能獲知他是能藉由環境來激發,「我之前都 沒有這個能耐,是被磨得,被磨到看待每件事情都是為神做」。

貳、 人際關係

正向的人際關係是絕對是促進個人復元的重要因素,而在此段落中將關注四 位敘事者在不同生涯階段裡與其「重要他人」的互動與對生涯道路開展上的直接 助益。

在原生家庭當中,「父親」的形象提供了子女們學習如何掙脫先天條件的限 制,並透過後天的成就來使地位提昇的角色楷模,例如成為長老、不酗酒等。而 在社區內存在著可能對家中成員具有風險的因子時,父親的支持與關愛將減緩其 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例如部落中的重男輕女意向,因此,父親角色的功能彰顯與 否對於個人在生命早期中的家庭經驗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值得討論的是,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親角色在四人生涯故事中的缺席。如果從布農族父系社會授予男性作為家中掌權 者的角度來看,父親角色對於家中成員的生涯走向擁有相當的決定權,這在敘事 者們的升學與否,以及婚姻對象的選擇上可見一斑,因此在生涯發展的轉折上,

父親的角色經常是被突顯出來,相對之下,母親往往是在家庭之中提供建言與陪 伴的位置,這並不意味著母親對於子女的生涯走向缺乏影響力,而是在父親的強 烈主導色彩下被掩蓋。

在四則故事裡,求學階段經常是個人發展個人自信心的關鍵時期,而當中最 重要的角色則非「老師」莫屬。學校提供了一個有別於原先生長環境的場域,而 老師若能鼓勵學生,這將有機會提供原本在日常生活裡無法獲得肯定的學生有一 嶄新的體驗與自我認識,另外,在家長普遍不支持子女升學的當時,老師的推薦、

對家長的說服,以及為學生連結相關的資源,都是攸關原住民孩子能否繼續升學 的舵手。

在職涯的發展上,「主管」的賞識能讓個人突破身份上的限制(如學歷)來 得到不同生涯發展的機會,在工作中來自主管的支持也是讓個人能夠繼續留任工 作崗位上的最大助力。

而在家庭與生活層面,「家人與親友」的陪伴能提供個人抒發情緒、重新檢 視創傷和激發勇氣的作用。

參、 環境資源

從故事中,能夠發現在四位敘事者的生涯一路走來,周遭其實是蘊含著豐富 的資源,而它的多樣性涵蓋了物理的環境條件、重要他人之外的人際關係,以及 當時的相關法規等。

「幼年艱苦的生長環境」雖可能使個人感到較自卑或限制發展機會,但四位 敘事者卻也表示由於這樣讓自己變得謙卑和不怕吃苦,這有助於他們在往後的生 涯階段裡與人相處良好或得以適應其它不舒適的環境。

其次,就如上一段落所提及,「學校」提供了一個有別於原先生活環境的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域,這讓個人在當中能夠藉由學校所認可的方式來累積成就(如學業或體育表 現),並有獲得正面評價的機會。

與學校提供相類似功能的,還包括「教會」。教會作為部落中資源與政治的 中心,它提供了信徒藉由個人不同形式的奉獻來獲得名望與地位的機會(如奉獻 金錢或勞力),而教會中的團契制度,也提供不同年齡層所需的支持與輔導功能,

提供一個明確地生涯發展軌道。

另外,「與平地人的良好接觸經驗」也是四位敘事者共有的部分,儘管主流 社會確實存在著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但他們卻各自在不同的生涯場域裡接受過 漢人老師、主管、同學、同事等的幫助或與之交流,這顛覆了敘事者們記憶裡被 告知漢人不可以信任的認知,並能夠坦然地去接受主流社會與原住民社會都同時 存在著好與壞的兩部分,而可以有勇氣來面對自己族群裡值得檢討與改進的地 方,這有助於原住民個人能夠在兩種社會文化裡健康且平衡地生活。

至於「政策與法規」的部分,在故事中共有政府提供的山地公費生獎學金、

公立高中對原住民學子舉辦的獨立招生、五二○農民運動後為擴大人員編制的警 察特考,以及恩慈所工作的基金會在當時不限定相關學歷背景的人員應徵等,這 反映出政策與法規所具有與時空脈絡相呼應的特性,而生活在當下的個人若能把 握機會,將有可能開拓更廣闊的生涯疆界。

肆、 文化與靈性

文化與靈性兩者經常相互的影響或涵蓋,且其對個人所帶來的影響又多是模 糊、難以直接形容或描述的,但在故事中卻又不時能夠感覺到它們的存在,研究 者在此段落中將嘗試對這些經驗進行歸納與整理。

一、 接續過去與未來的「活在當下」信念

原住民傳統生產方式為狩獵和採集,他們相信與大自然間的敬畏與信任關 係,衍生在生活上無須憂愁食糧來源的安全感,更不必去對未來感到焦慮(王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勇,2002)。在本研究中的故事裡,敘事者對於研究者所提問對未來生涯的想像 時,他們卻都有志一同地表示「不敢想太多」、「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順其自 然」和「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等說法,這確實反應出原住民講求務實的生活態 度,但研究者卻發現,敘事者們其實仍懷抱著某一個遠景,其中最好的體現就是 期許自己在將來成為「耆老」,因此必須從現在起就不斷奠定族人對自己的信任。

信實則將此一概念更具體的說明:「我比較不會說什麼有遠大的使命,遠大的使 命是一個理想,但這個使命就是要在此時此刻要努力去實現,你現在在哪裡、你 現在是什麼,這個才是非常重要」。

原住民活在當下的存有觀不僅連結至未來,同時也接續著過去。在故事中,

敘事者們展現了對過去種種「放手」的行為,這表示個人現在的存有不應該為了 過去的成功或失敗而有所留戀或躊躇不前,但卻肯定昔日的經驗將會有助於個人 去面對現在生活中挑戰所需的智慧與技巧。因此,原住民所活在當下生存模式,

其實是一種能夠接續過去並連結未來的有效表現。

二、 以「耆老」作為生涯遠景

在四則故事中,有關成為耆老的期許,溫柔與禮讓是直接表述的,而恩慈與 信實雖未直接指出這樣的目標設定,但他們也都表示願意在往後的生命階段中,

繼續參與著部落與族群的發展工作之中。在他們的敘說中,耆老的功能是能夠以

繼續參與著部落與族群的發展工作之中。在他們的敘說中,耆老的功能是能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