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Copied!
2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是在陳述本研究之背景資料,以下將分成六節來分段敘述。第一節 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 與限制;第五節為研究重要性;第六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大學教育應培養學生生涯發展所需之全人能力,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之下, 大學課程應朝向多元規劃。除了讓學生透過多面向的學習機會來習得專業知識 外,課堂外的學習經驗也應被重新重視。大學生正值生涯發展的探索階段,必 須面臨許多關乎自身未來發展的生涯抉擇。因此大學教育另一重要目的在與未 來生涯發展結合,故需培養學生適性發展,與老師、同學們互動的能力,並透 過社團活動的輔導來激發學生們的多元能力。 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中培養了許多對未來生涯發展非常重要的能力。參與 社團活動的同學可以在不同社團類別中,透過各種角色的扮演,發揮團體的各 種功能,使潛力得以發揮,在遭遇挫折時,也可學習如何面對壓力,採取合宜 的調適方法,並增強反應能力。顏妙桂(2000)指出,社團活動對教育有正向 價值,並且對增進社會經驗、領導才能、情緒管理、生涯規畫、利他價值、服 務觀念、智力與生活滿意度等皆有正向效果。因此,學校應視社團活動為學生 整體學習的一部份,非正式課程的活動,對學生生活的影響和正式課程 (formalcurriculum) 具有相同的影響力(沈六,1995)。 近年來,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似乎有銳減之勢(黃世埩、謝海平、龔充文, 1992)。根據研究指出,我國大學生在舉辦社團活動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費 和場地不足,學生參與不踴躍(姜淑華,2003;謝海平等,1992)。現代大學 生的人格特質多具趨樂避苦、自我取向、怕受挫折、不易負責的特質,反映在 社團人數上,便使社團人數少了許多,而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亦使大學生對社 團參與意願降低(顏妙桂,2000)。 6.

(2) 但透過參與大學社團,能激發學生的多元能力,並提升其適應社會的知 能。若是大學社團繼續面臨這樣的窘境,無疑是十分可惜的事情。故期待經由 本研究作為未來大學社團發展與輔導之依據,並藉此提高學生參與大學社團的 意願。 受到廣設大專院校與少子化的影響,臺灣已經成為高學歷社會。根據教育 部統計資料顯示,自民國八十三年至九十六學年度,大學錄取率從 44.35%一 路躍升至 96.28%。高學歷畢業生在短期內呈倍數成長,導致供過於求的問題, 暗藏失業危機。故如何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爭取就業機會,便成為每位 畢業生關注的焦點。 根據 2005 年《Cheers》雜誌針對一千大企業人力資源主管調查發現,有 87%的企業認為「實務經驗」有助於增加競爭力,35%的企業認為「豐富的社 團經驗」對面試有加分的效果(彭馨瑩,2006)。從《商業週刊》針對上市、 上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進行「學業與事業相關度調查」,收到 332 位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回覆,結果發現,企業負責人眼中的成功要素,九成以上 受訪者認為,他們的事業成就與「人格特質」的相關度最高,其次不到一半的 才是「學業表現」,第三是「社會資源」,第四則是「社團經驗」(陳雅玲, 2004)。 但上述的觀點為企業家自身經驗之談,缺乏系統性的深入研究。目前國內 研究有關學生社團的論文近年來有陸續增多趨勢,但多著重在探究其社團參與 態度、人際關係、行為適應、人格特質、領導能力、滿意度、社團凝聚力之主 題,但社團參與經驗對學生的影響應不止於就學階段。有鑑於此,本研究將以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為研究核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探討「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 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透過對研究對象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之了解,與現今的. 7.

(3) 生涯發展狀況來進行研究,以明瞭其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 影響。茲列舉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 二. 瞭解研究對象現今生涯發展的狀況。 三. 瞭解研究對象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問題: 一. 研究對象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為何?大學社團領導經驗是否會對其智能激 發、創造力發揮、社交關係、自我發展與物質報酬上的回饋產生影響?原因 又為何? 二. 研究對象現今生涯發展的狀況為何?扮演了哪些生涯角色?每個不同生涯角 色的扮演情形與角色之間的比重分配為何? 三. 研究對象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兩部分。.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大學曾經參與社團並擔任社團領導者的 25 到 35 歲之成 年人(成年人早期),或是參與社團並擔任社團領導者至今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共可分為研究對象與研究結果的推估範圍二部分。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屬個案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立意取樣,選取對象 僅限九零年代大學期間曾經參與社團的領導者。基於質性研究的本質並不 在於推估,故本研究結果是否適合描述其他年代參與社團的經驗,或是其 他參與社團的非領導者,則須待更多相關研究。. 8.

(4) (二)在研究結果的推估範圍方面:本研究僅以「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生涯發 展作探討,基於質性研究的本質並不在於推估,故其他個人生活經驗對生 涯發展之影響,則不在本研究之探討範圍內。.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有助於了解具有大學社團參與經驗並擔任社團領導者的成年人,在日 後是「為什麼」及「如何」影響其生涯發展,對建構社團活動之相關理論有所貢 獻。若能有更清楚的研究顯示,透過社團活動能帶給學生在各方面均衡發展,達 到全人發展的目標,並成為生涯發展成就的基礎。就能提供社團行政輔導人員在 輔導社團時有更明確的目標,並讓相關單位主管重視,進而改善社團活動的品質 與環境,提升社團活動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 藉此研究增進學術單位與學生事務處,以及學生事務處下各組的橫向聯繫與 溝通,肯定學生參與社團的意義與價值,並對其未來生涯發展有助益,才能共同 擬定一套最佳學業、社團與生涯結合的輔導方案,促進學生發展。 經由本研究若能更清楚的研究佐證,參與社團對各項能力的培養、生涯角色 的扮演及對其生涯發展有所影響,將可使此一參考指標更具意義,並提高大家參 與社團的意願。. 第六節 名詞釋義 為清楚定義本研究中的相關名詞,茲將「社團領導經驗」 、 「生涯發展」與「社 團領導者」的名詞釋義,分述如下: 一. 社團領導經驗:本研究所稱社團領導經驗係指大學生依個人興趣參與之 社團,經由學校核准與師長的輔導,從參加到融入的過程中,透過擔任 社團負責人而從中獲得社交關係、自我發展、創造力發揮、智能激發及 物質報酬的回饋等各方面的學習經驗,並對其現今生涯發展各方面產生 的影響與改變。 二. 生涯發展:本研究所指的生涯發展是指研究參與者,在其目前生涯發展中 9.

(5) 經歷的各種生涯角色選擇、轉換與進展的過程。以及這些生涯角色在工 作、家庭、學校與社區不同場所的角色扮演情況。 三. 社團領導者:本研究所指社團領導者為擔任社團負責人角色的社長。. 10.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針對「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的 主題,進行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之文獻探討。共分三節,第一節探討大學社團與 大學社團參與經驗之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社團領導者與社團領導經驗之相關研 究;第三節探討生涯發展的內涵與理論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大學社團. 本節首先探討大學社團的意涵,將以大學社團的意義、功能和分類三部分來 進行討論,其次以大學社團的參與經驗來進行探討。. 一.大學社團的意涵 大學社團的意涵包括其意義、功能和分類三大部分,以下將分述之。 (一)大學社團的意義 大學生活中,最為學生所關注的課外活動,同時也是課堂以外最為重要的學 習管道,就是學生社團活動(傅木龍,2000)。大學社團係為一群志同道合的大 學生,基於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依學校規定申請成立,並基於個人興趣而自由參 與的團體(何進財、傅木龍,2000;林至善,2004)。 由此觀之,大學社團必須具備:(1)因共同興趣而聚合;(2)因自由意志而參 與;(3)大學生為組成主體;(4)經學校相關規定核准等四項條件。大學社團活動 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多項發展,並對教育有正向的價值(顏妙桂,2000),實為學 生整體學習的一部份,而透過社團活動更為達到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林至 善,2000)。 因此,許多學者皆針對大學社團的意義提出他們的看法。楊極東(1992)認 為,大學生社團活動是典型課外活動的內涵,是同儕團體活動中的重要型態,其 具有多元的教育功能,就現代化的角度而言,民主教育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邱皓政(1996)認為,大學社團是以學生為主體,提供學生一個跳脫課本生硬知 識學習的機會,在人際互動和實際生活中來瞭解自我、社會,並追尋人生的方向 11.

(7) 和目標。張火木(2004)認為,社團活動為以大學院校在校的學生為主體,由學 生自願參加,並以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作為活動內容取捨的依據,在學校有 關人員輔導下,組成的學生同儕團體所進行的各種類型的活動。 綜上所述,大學社團活動的內涵主要為課外活動,它提供了學校教育中非正 規課程的學習機會,並以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作為參與與否的主要依據。透 過與同儕的人際互動與實際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多 元發展,並經由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來瞭解社會。因此,大學社團活動對於達成大 學「全人教育」的理念具有重大貢獻,並能提供大學生正向發展的途徑。 (二)大學社團的功能 大學社團活動是同儕團體活動中的重要型態,且具備平等、自由、漸進等性 質,更具有多元的教育功能(張火木,2004),在學生的自由參與下,學生可以 從社團中得到的生活學習是大學教育制度中所欠缺的環節(邱皓政,1996),因 此,社團參與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來說,大部分的老師和學生皆肯定有關大學 社團的正向功能(林至善,2001;顏妙桂,2000;黃世埩、謝海平、龔充文,1992)。 因此,許多學者皆針對大學社團的功能提出他們的看法。楊國賜(1992)認 為,大學社團活動具有以下功能:提供發展多方面興趣和才能的機會;增進參與 社會的正向經驗,有助於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熱忱;發展組織與領導的能力,成 為建設社會的棟樑;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增進良好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自我 了解和自我肯定;提供正確而健康的感情交融的場所與機會,有助於培養健全的 人格。邱皓政(1996)認為,社團提供學生認知與服務社會的管道、人際互動經 驗與學習、多元學習與探尋潛能的經驗及試探性向與發展興趣的機會。顏妙桂 (2000)認為,社團活動對增進社會經驗、領導才能、情緒管理、生涯規劃、利 他價值、服務觀念、智力和生活滿意度皆有正向的效果。Light(2001)認為,校園 中社團對於每一位學生支持,皆有無比尋常的重要性,有無參與社團,常常影響 學生在大學中學術課業、社交生活(趙婉君譯,2002)。 綜上所述,大學社團活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發展與學習,藉由參與社團活 12.

(8) 動,接觸不同背景的同儕,從而自我瞭解、管理情緒、發展興趣、參與社會、多 元學習,進而建立人際關係、發展領導能力、培養健全人格,並影響大學學業表 現與社交經營。大學社團可以說是教育的重要環節,透過參與社團可整合學生的 學習經驗,以達生活學習的目的。 (三)大學社團的分類 隨著大學社團風氣漸興,各種類型社團也日漸蓬勃發展。由於不同類型的社 團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將影響生涯發展(Howard, 1986; Terezini et al., 1999; Aries, 2004)。因此,了解不同的社團類型有其必要性。 教育部(2002)將學生社團劃分為以下十大類別:1.系學會;2.服務類社團; 3.生命關懷類社團;4.學藝類社團;5.聯誼類社團;6.全校類社團;7.康樂類社團; 8.體能類社團;9.思潮類社團;10.綜合類社團。東吳大學依照「學生社團組織及 活動辦法」,將學生社團分為公共類、藝術類、學術類、體育類、服務類、聯誼 類等六大類社團,公共類社團為學生自治組織,其餘為自願自治組織(呂雅燕, 2004)。根據田瑞良(2004)所歸納,大學社團計有以下七個類型:1. 運動性 社團:以提升運動技術水準及培養終身運動技能或相同運動嗜好而結合的社團, 如:網球設、保齡球社、槌球社、桌球社、排球社、高爾夫球社、健身社等。2. 藝術性社團:以從事某項技藝之研究或藉由某一共同特定技藝的興趣而組成之社 團,如:英研社、攝影社、橋棋社、美術社、集郵社、戲劇社等。3. 服務性社 團:以推展社會服務為目的之社團,如:愛愛社、慈青社、資源社、環保服務社、 童軍社等。4. 康樂性社團:以提倡或培養正當休閒康樂活動為目的之社團,如: 吉他社、管樂社、釣魚社、國樂社等。5. 學術性社團:各學系(科)已對該系 同學提供綜合性服務,並從事該科系及專業學術領域之研究的社團,如:機械學 會、電子學會、工管學會、休閒所學會等。6. 聯誼性社團:以從事聯誼性活動, 促進情誼為主之社團,如、畢業生聯誼會、女生聯誼會等。7. 政治性社團:加 入某一政團,因從事某一特定活動,避免造成不便,遂以某一名稱代表之。如: 明德學社、其美學社等。 13.

(9) 綜上所述,本研究參考許龍軍(2003)之《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 研究》中的社團分類,並參酌各校對其不同性質之社團型態的規範,將社團類別 區分如下:1. 學藝性社團:以學術研究,或是特殊才藝之研習的社團組織,其 範圍涵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諸如英語會話社、美術社、花藝社、攝影社、 橋藝社、書法社等社團。2. 康樂性社團:以音樂、舞蹈、團康、休閒旅遊等為 主體的社團組織,諸如吉他社、釣魚社、舞蹈社、登山社、合唱社等社團。3. 聯 誼性社團:以從事聯誼性活動,促進情誼為主之社團,如畢業生聯誼會。4. 服 務性社團:以服務公益為主體之社團,諸如愛愛社、慈青社、環保服務社、山服 社、諮輔義工等。5. 體適能社團:以體能活動為主體的社團,諸如:棒球社、 足球社、籃球社、網球社等。6. 自治性社團:全校性或各學系(所)以對該系 (所)的同學提供綜合性服務,包括學生會、學生議會、系(所)學會等、畢輔 會等。. 二.大學社團的參與經驗 大學社團是由學生所組成的團體,經由社團中各種人際互動與學習機會的彼 此交流,讓社團參與者能獲得更豐富的學習經驗。以下將針對國內外各專家學 者,對於大學社團參與經驗的研究結果提出討論。 Kuh ,G. D., Schuh, J.H., Whitt, E.J., & Associates.(1991)的實證研究指出:一、 積極參與迎新活動影響個人人際的整合和對學校的承諾,間接影響學生對學校的 滿意度和期待;二、參與校園活動的學生對大學經驗在社交生活、生活環境和學 業是正向相關,大學的社團參與對畢業後工作的成功很重要;三、參與課外活動 所學的領導、作決定和規劃技巧,可以運用在職場上;四、參與可以獲得學習成 熟、親密的人際關係;五、有了活動領導經驗,畢業後轉換成更積極的社區和公 民領導人;六、參與課外活動是預測成人成功的唯一因素(引自黃玉、劉若蘭、 劉杏元、林至善、柯志堂與楊昌裕,2004)。羅麗雲(2001)研究發現參加社團 主要目的以學習一技之長;楊永森(2002)研究發現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 14.

(10) 營策略有正向影響,初任教師透過社團角色的學習與班級經營策略結合,影響班 級營經成效;楊素卿(2005)研究表示師院生社團參與態度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 係呈現正相關,且社團參與態度愈高的師院生其教學自我效能表現愈高。以上研 究顯示,經由社團角色扮演能增進學習智能的激發,可知社團經驗與智能學習間 關係。 楊淑娥(1996)研究發現社團參與積極者,情緒處理、認知成熟較佳。林至 善(2001)對東吳大學正、副社長發出社團經驗問卷,其中一項問題為你認為社 團經驗可以增進哪些能力,前五名為「尊重他人的能力、待人處事的能力、建立 友誼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許龍君(2003)研究發現, 不論從學校類別、院別、年級等方面分析都顯示參加社團學生的人際關係,明顯 比未參加社團學生的人際關係為佳,參加服務性及聯誼性社團的學生,人際關係 比其他類型學生為佳,參加社團時間愈長者其人際關係比參加社團時間短者為 佳,因為學生在社團中可以學到寬容、體諒、合作情感,表現出積極的人生建立 良好人際關係。姜淑華(2003)研究台東師院學生參與社團的收穫發現有,心理 社會發展任務的達成,公民訓練經驗的增長,一技之長之獲得,辦事經驗的獲得, 人際關係的改善,個人社會網絡之建立、參與正當休閒活動及提高生活品質。康 筆舜(2005)研究指出大學生社團參與活動與組織公民行為的表現呈顯著的正相 關;社團參與活動其構面之學習成長、人際關係、言行表現、能力提升、倫理文 化、情緒管理對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預測力,尤以學習成長預測力最高,顯示大學 生在社團活動有較高的學習成長,則其對組織公民行為表現越高。以上研究顯 示,經由社團參與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增進情緒管理能力並提高學習成效,可 知社團經驗與社交學習間的關係。 William與Winston(1985)指出社團參與可以增進大學生目標發展及互賴關係 的發展。Marchese(1990)在畢業校友對大學評價的研究中,發現校友認為大學中 最有意義的學習經驗是課外活動,參加課外活動最能增加個人能力與自信心,而 這二者與校友個人的生活滿意和事業成功最有關係(引自傅木龍,2000)。劉惠 15.

(11) 琴(1994)調查研究顯示,參與社團經驗有助其自我了解與自我肯定、人際關係、 知識整合及問題解決能力。中華學生事務學會(原中國訓育學會)於2000 年舉 行「大學社團參與對我生涯影響」座談會,會中六位與談人同時提到,大學社團 具有一個深遠的意義即是多樣化,讓學生學習人格的彈性,培養能力的多元,以 及價值觀的多元化,這些會影響到生涯的選擇,也對大學生的生活、思想、觀念 以及價值都造成影響。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由於參加社團不能自我約束,除 影響自己專業所學,對於未來生涯發展亦造成不良影響。與談人鄒建中表示,由 於大學參與太多社團,雖然那種炫耀式的社團經驗在大學階段看起來還算成功, 但是最大的致命傷是前階段的經驗和學習,沒有促成後階段的學習和成長,當時 同學已經畢業,自己還要重修課業,遭受相當大的壓力和打擊。反觀同期其他同 學,只選擇一個或二個社團參加,透過專注吸收社團經驗,培養膽識和能力、培 養獨立人格與他人合作經驗,認識不同系別的文化差異,且專業學習也沒有放 棄,因此今日的表現都相當傑出(訓育研究,2000)。大學生參加社團,在成員 一同相處互相依靠滿足安全感的需求,加上社團是群興趣相投學生所組成,彼此 有共同話題相互切磋討論滿足愛與隸屬需求,在社團中經由同儕競爭、學長教導 在學習過程中滿足自尊需求,此外,社團在學校保護下,不受現實社會干擾讓個 人可以充分發揮潛能完成自我實現(竇希皓,2005)。以上研究顯示,社團參與 經驗與自我發展間具有關係。 東吳大學生涯發展組為了瞭解校友之就業狀況及在校所學與職場運用之關 係,於2000年編制85級校友就業現況及建議調查表,共寄出1,500 份,回收241 份,回收率16%,男性佔57.7%,女性佔42.3%。根據各行業校友調查參加社團情 況,有69%的校友曾參加社團;在各行業校友曾經參與社團對職場的幫助程度, 20%的校友覺得非常有幫助,42%的校友覺得有幫助,尤其以教育及學術研究 業、電子電機、資訊與科技業選擇非常有幫助以及有幫助的比例最高;在各職務 校友曾經參與社團對職場的幫助程度,22%的校友覺得非常有幫助,41%的校友 覺得有幫助,尤其以擔任業務人員、教師研究人員選擇非常有幫助以及有幫助的 16.

(12) 比例最高(東吳大學生涯發展組,2000)。以上研究顯示,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 日後的職場生涯有所助益,可知社團參與經驗與物質報酬回饋間具有關係。 《商業週刊》調查企業負責人眼中的成功要素,雖然社團經驗排名第四(林 孟儀,2004),不過仍有不少高階經理人認為「社團經驗」對他們的成就有決定 性影響。例如施振榮先生在交大時就擔任攝影社社長、橋牌社社長、排球隊隊長, 他表示學校的社團經驗深深影響他今日的事業成就。嚴長壽自認為是藉由社團活 動,及早發現自己喜愛領導與服務人群的領袖特質。舞蹈界的羅曼菲在她考上大 學後,快樂的流連於社團生活,台大外文系的大學文憑,對她的事業其實沒有太 大意義。國際通商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陳玲玉,大三時當選臺灣大學法學院學生 代表會主席,開始參與學運、保釣運動、呼籲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等,這些歷 練更加激發出她今日的律師性格。呂雅燕(2004)的研究指出,社團參與經驗對 社團參與者其畢業5至12年間生涯決策的影響有,一.成為再進修的動力或助力; 二.影響再進修學科領域之選擇;三.就業的選擇或是進入職場的加分效果;四. 影響戀愛或婚姻;五.提升面對挑戰的自信心與執行力。而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生 涯發展所需能力的影響包括,一.企劃、創意與執行力;二.情緒管理、溝通協調 與團隊領導能力;三.圓融人際關係與人脈組織能力;四. 穩健的台風與擅於表達 的能力;五.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六.具判斷力與膽識;七.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 八.充滿熱情的個性。另外,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生活素養的影響包括:一.對學校 與同儕深厚的感情,樂意為他人付出;二.社團所培養的興趣持續延伸;三.勇於 追求理想與表達意見;四.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五.成立民間社團或文教基金會; 六.認真負責與積極正向的態度。彭馨瑩(2006)研究發現,社團經驗可正面影 響內部生涯成功,其中,參與社團程度尤對內部生涯成功具顯著預測力,亦即參 與社團程度愈高者,其生涯滿意度也愈高。由以上研究顯示,社團參與經驗與個 體生涯發展具有關係。 由上述可知,可藉由參與社團活動來進行自我探索與發展,對於人際關係的 建立、膽識和能力的養成、學習良好公民行為、服務他人與社會各方面的社交關 17.

(13) 係均有所助益。並可透過社團活動增進智能和技巧上的學習,這些社團參與經驗 對於往後職場生活上的適應會有很大幫助,並進而影響到他們現今的生涯發展。. 18.

(14) 第二節. 社團領導者. 本節探討大學社團領導人對社團的影響,以及在領導社團時所具備的觀念和 能力。首先探討大學社團領導人對於社團的重要性,其次探討大學社團領導人的 特質,第三探討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社團領導基礎及影響因素,第四探討大學社團 領導人的能力,最後對於大學社團領導經驗進行探討。. 一.大學社團領導人對於社團的重要性 通常參與社團越深的社團成員越容易成為社團領導人(謝海平等,1992), 而因參與的程度非常深入,故本身對社團運作有極大的影響,同時,社團領導人 從社團中獲得的學習和發展也比非幹部的社團成員高(黃玉,2000;楊淑娥, 1996)。 因此,許多學者皆針對大學社團領導人進行研究,並對社團領導人對於社團 的重要性提出他們的看法。羅志明(1988)認為,社團負責人是社團中最重要的 領導者,對外代表社團,對內領導社員,並為社團和學校的橋樑,其行為足以影 響他人對社團的印象和信任,並且其具有協調合作,鞏固社團內聚力的作用。傅 木龍(2000)認為,社團幹部的品德、才幹、學養、性格、健康及魅力等,對社 團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王誕生、吳昌憲與葉綺文(2003)根據研 究發現,大學社團領導人的領導能力對社團的凝聚力、組織力、活力有顯著的正 相關。 綜上所述,社團領導者代表社團,為社團的指標性人物,且社團領導者代表 社團與學校、其他社團和學生接觸。故社團領導者本身的品德、才幹、學養、性 格和魅力等個人特質,將影響社團的招生、經費補助和與其他社團的合作。再者, 若是社團領導人能具備良好的領導概念,將能促進社團的凝聚力、組織力、活力, 而對大學社團的發展發揮其正面的影響力。大學社團領導者對於社團的重要性是 無庸置疑的,因此他們的個人特質、領導概念和個人能力就成為影響社團發展的 重要因素。 19.

(15) 二.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特質 社團領導者本身的品德、才幹、學養、性格和魅力等個人特質,將影響社團 的招生、經費補助和與其他社團的合作。因此,對於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特質進行 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許多學者皆針對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特質提出他們的看法。羅志明(1988a) 認為,社團領導人應有以下四種素養:對領導工作有正確的認識;具有不斷充實 自我,吸收豐富經驗的觀念;高尚的操守和獻身的志節;熟悉集會及會議的角色 扮演。根據王曉麟(2001)的研究發現,社團領導人如具備鎮靜、冷靜、訓練輔 導能力、決策能力、正直、誠實、資訊處理能力等特質,將是形成高領導效能的 關鍵。呂秋慧、胡益進(2003)針對臺灣師範大學90 學年度之社團負責人進行 問卷調查,其研究結果顯示,理想的領導特質為:有領導魅力、認真負責、勤於 聯絡社員、領導風格溫和活潑、領導能力強、與外界關係良好、目標明確、公正 公平民主化。 綜上所述,優良的社團領導人特質是具備:與社團相關的高度知能和領導能 力、平穩溫良的個性、優良的道德操守與人格、協調合作的溝通能力、明確掌握 社團發展的目標等五項特質。. 三.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社團領導基礎及影響因素 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社團領導概念,包括社團領導人領導的基礎條件和影響社 團領導人領導的相關因素這兩部分,以下分別探討。 (一)構成社團領導人領導的基礎條件 領導人的影響力通常來自兩方面:一為正式職權,即組織中賦予正式職位及 其所規定之權力;二為非正式影響力,即在群體中非正式醞釀而成的(潘正德, 1995)。其兩種皆為影響力,而所謂影響力就是權力,通常權力和領導有密切關 係,從領導人權力的基礎來看領導人通常以下有五種權力:(1)法定權;(2)獎酬 權;(3)強制權;(4)專家權;(5)認同權(潘正德,1995),這些權力將影響領導 20.

(16) 人的領導,根據領導相關研究指出,領導人若以專業才能(專家權)和吸引力(認 同權)來影響部屬,通常有較高的績效和滿意度,利用法定權威(法定權)和強 迫(強制權)會降低績效和滿意度,而利用獎賞(獎酬權)則好壞不一(余朝權 譯,1983)。茲將社團中的五種權力分述如下:(1)社團中的法定權為經由社會 或合法系統所賦予的權力,社團領導人通常經由社團推選而產生,其權力受成員 認可;(2)社團中的獎酬權通常是社團領導人非實質的鼓勵或回饋的運用;(3)社 團中的強制權通常是對於社團成員不適當行為的懲罰能力,由於社團成員基於自 由意志、個人興趣而加入,社團領導人對社員的強制權不強;(4)社團中的專家 權,以個人的特殊能力或專業能力為基礎而產生的,通常在偏重技能的社團類型 的社團領導人身上出現,其社團領導人亦為該社團的佼佼者;(5)社團中的認同 權是以對社團領導人認同、喜歡或是被其吸引所發展出來的能力,領導人是因為 其個人特質而被社團成員追隨(竇希皓,2005)。 綜上所述,社團領導人是經由社員互相推選產生,具有合法行使社團之權利 與義務。社團領導人的報酬主要為非金錢上的回饋和心靈上的鼓勵為主。因為加 入社團多非強制性,因而社團領導人對社員的掌控性並不強。社團領導者多為該 社團表現卓越者,故常具備了社團中的專家權。社團領導者多因其獨特魅力和個 人特質,而讓其他社團成員產生認同感。 (二)影響社團領導人領導的相關因素 領導是一種複雜的行為。領導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表演他的獨腳戲,而是群 體全面互動關係(楊極東,1976),換言之,領導不是單方面的行為,而是許多 因素交錯為一體的。一般而言,領導通常被四種相關連的因素影響:(1)領導者 的特質;(2)被領導者的態度、需要和偏見;(3)組織特質;(4)所有與領導相關的 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處境(Lassey,1976)。在社團領導在社團中,也會因為被這四 種成分所交互影響,其四種成分如下:(1)社團領導人的特質;(2)社團成員的態 度、需要和偏見;(3)社團特質;(4)所有與領導相關的社團處境等四種成分。(竇 希皓,2005)。 21.

(17) 故身為一個社團領導人必須要注意,領導個人特質、社團成員的意見、社團 本身特質與社團情境領導這四種因素對其領導所產生的影響,並充分發揮自身的 能力以促進社團發展。. 四.大學社團領導人的能力 領導不是對事,是對人(Komives, Lucas & McMahon, 1998),社團中的領導 是指影響團體達成目標的能力。社團領導人應發揮自身影響力,帶領社團成員達 成社團發展的目標。根據鄭心雄、周震歐與廖榮利(1976)針對大學生的領導概 念的研究發現,所謂領導,即為:透過組織達成團體之共同目標,作決定且督導 執行,並促進成員間溝通、互助與分工合作的能力,這表示領導能力需包含:(1) 以組織達成目標、(2)能作決定和督導、(3)促進溝通與互惠等三部分。 在大學社團中,社團領導人的領導能力對社團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能力,社團 可以培育領導能力,而社團領導人的領導能力也直接影響社團的經營運作(李郁 文,2000;楊國賜,1992;顏妙桂,2000)。 因此,許多學者皆針對大學社團領導人的能力提出他們的看法。Conyne(1983) 認為,社團成功的條件包含:財務招募;提高社員參與;招募社員;激勵社員; 卓越領導;改善溝通;團結等七項條件,此七項條件為社團領導人應著重發展的 能力(引自呂雅燕,2004)。羅志明(1988b)認為,社團領導人應具備四種能 力:健全社團組織,明訂組織章程;妥善訂定工作計畫及設計活動內容;建立良 好人際關係;建立詳細完整的資料檔案。國內王誕生等(2003)的研究中指出, 大學社團領導人應具備的能力為:學習社團相關知能;引導社員參與決策;扮演 代表社團角色;協調內部衝突;建立合作關係;確定未來方向;善用授權觀念; 教導初任幹部;鼓舞士氣;與校內外社團合作等十項能力。 綜上所述,歸納出社團領導人在社團內的領導應具備溝通、計畫、決策、引 導、合作這些能力,這是社團領導人在領導社團所不可或缺的五項能力。. 五.大學社團領導經驗 22.

(18) 每個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都有機會學習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這兩種角色。根據 Sommers(1991)對400名大學社團領導者研究發現,在校時期社團領導經驗影響其 畢業後領導行為;呂青山與張宏文(1993)以國立藝專參與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 發現,有社團經驗者在溝通協調、必備知識及技能比沒有社團經驗者有顯著差 異;黃士招(1998)對台南師範學院學生研究發現,具幹部經驗的師院學生,其 領袖特質的表現較佳,且溝通協調能力較佳;Gerdner (2001)指出,許多學生因 為在大學中忽略課外活動,失去了往後做領袖的潛力(引自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2003);同時根據實證研究發現美國絕大多數的政治、社會、大眾傳播與工商界 領袖,大學時代就已經積極參與各種課外活動,而且美國各種公職都經選舉產 生,怎樣熟嫻辯論技巧、組織競選班底與爭取選票,在學期間競選社長,就是最 好的磨練。賴科位(2002)對參加救國團八十九年全國大專歲寒三友社團研習營 的成員研究發現,社團幹部經驗對學生社團負責人的經營管理能力具正面影響。 以上研究顯示,透過自身的社團參與經驗可以增進社團參與者的領導能力, 進而影響其日後生涯發展。因此可得知,社團領導經驗對社團參與者社交關係中 之領導能力學習有所助益。. 23.

(19) 第三節. 生涯發展的內涵與理論. 本節探討生涯發展的內涵與理論,分為生涯、生涯發展和生涯發展理論三部 份。首先對生涯定義,其次探討生涯發展的意涵,最後探討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 一.生涯 「生涯」的英文Career,根據牛津辭典(Oxford Dictionary)的解釋原有「道路」 之意,可引申為個人一生的道路或進展途徑。事實上所謂的「生涯」,應包括工 作、家庭、自我、愛情、休閒和健康等層面,可視為個人整體謀生活動和生活型 態的綜合體,也即人生發展的整體歷程(朱湘吉、陳如山、羅文基,1991)。因 此,生涯之定義不單是指職業層面,關於教育、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 進入與進展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學生學業、工作職位、角色轉換與生活經驗,也 都應該包含在生涯之中。 Super(1957)認為,生涯是指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體歷程。 Hall(1976)指出生涯是人終其一生,伴隨著與工作或職業有關的經驗和活動。林 幸台(1987)的研究顯示,生涯包括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擔任的職 務、角色,同時也涉及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即個人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 方面的活動與經驗。張添洲(1993)指出生涯是個人選擇適當的工作或事業,透 過他的工作生命去追求人生價值的課題。吳芝儀(2000)認為生涯不僅止於工作 或職業。生涯是一個有關生活風格的概念,包含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所從事的一系 列與個人工作生涯有關的所有活動。林幸台、張德聰、田秀蘭與張小鳳(2003) 指出生涯為涵蓋個人一生當中,在家庭、學校、工作與社會上各方面的活動與經 驗,而其發展則跨越整個人生,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逐漸塑造出個人獨特 的生活型態。 綜上所述,從國內外學者對「生涯」所提出的定義,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不 同,國內外學者對於生涯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每個人之間的看法也不完 全一致。生涯的定義已經從過去單指個人一輩子所從事的工作或職業的總稱,而 24.

(20) 日漸擴大到非工作或非職業的日常層面。因此,生涯的意義也可概分為廣狹兩 義,其中狹義的生涯意義係指與個人終身所從事工作或職業有關的過程;而廣義 的生涯意義則是指每個人整體生活型態的發展。本研究採取廣義的生涯意義來進 行生涯發展的探討。. 二.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是一個終身的歷程,雖然各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狀態各不相同,各 有其獨特的需要、任務和活動目標,但自幼年以至老年,仍然具有前後相連、持 續變化和逐漸發展的類似特質。生涯發展通常被視為與工作有關的個人成長、學 習和發展過程。它是累積經驗、生涯決策和適應的個人工作生活的總括。 Hall(1979)指出,生涯發展是一個人知識、技巧、態度及行為的過程。 Crane(1979)認為,生涯發展是指個人進入組織並在組織中發展之整體性,有系統 的做法。Beach(1980)認為,生涯發展係指組織協助員工規劃個人的生涯發展, 並透過組織的工作經驗、工作要求、教育與訓練來完成個人生涯計劃。Hall(1986) 視生涯發展是個人生涯規劃與組織生涯管理交互作用的過程。Herr & Cramer (1992)指出,生涯發展乃是人一生中連續的生活歷程,在此過程中培植個人對於 生涯的認同,並進而規劃出一套生涯發展機制,且據此導出個人的工作滿意度、 工作價值、職業選擇、生涯類型、角色整合、自我與生涯之認同、教育水準及相 關的現象。林幸台等(2003)指出隨著個人年齡的增加與經驗的累積,逐漸開展 的生涯發展過程可從個人面與社會面兩個層面加以分析。個人的生涯發展過程在 各階段會因年齡、所處環境以及社會期待等因素,而有不同的需要與任務,同時 也顯現出其發展的特色。整體而言,生涯發展是指個人一生當中,關連到教育、 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與進展,其最終目標都在實現個人的自我。 綜上所述,如同「生涯」的定義一般,各學者的切入的角度不同,其對生涯 發展定義就不盡相同。本研究視生涯發展是一個終身性且連續不斷的生命歷程, 透過人生各階段目標的完成來進行自我實現,並達成不同生命階段的重要任務,. 25.

(21) 進而塑造出個人獨有的工作價值觀、職業選擇、生活型態、教育水準與角色統合。 本研究將生涯發展定義為,對於教育、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與 發展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學生學業、工作職位、角色轉換與生活經驗的總稱。. 三.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論是根據發展心理學、自我心理學的原理所提出的,其強調職業的 選擇為一長期發展的歷程,因此必須特別注重個人發展階段中,自我概念的發展 以及各階段生涯發展任務與生涯成熟的意義(邱美華、董華欣,1997)。由於各 學者切入的觀點不同,故所提出之生涯發展理論皆有所差異。本研究主要探討大 學社團參與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故須針對大學畢業生進行生 涯發展情況的討論。而生涯發展理論之主要代表人物為Super,這位學者皆曾針 對大學階段與成年人早期階段提出相關生涯發展之重要性,因此,以下將針對此 理論做介紹,以求對大學階段與其畢業後的生涯發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Super的生涯發展論是立基於Ginzberg, Ginsburg, Axelrad, and Herma 的發展 理論而做進一步延伸的,故首先介紹Ginzberg, Ginsburg, Axelrad, and Herma 的發 展理論。 (一)Ginzberg, Ginsburg, Axelrad與Herma的發展理論:職業選擇為發展性的 歷程 Ginzberg, Axelrad與Herma(1951)最早提出針對中上階層白人男性研究,得到 結論為職業選擇的確為發展性歷程。Ginzberg等人(1951)認為生涯發展是一種過 程,強調在此歷程隨時要做不同的生涯抉擇,每個步驟與前面及後續的步驟都有 關聯,前一階段的發展將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的進行,且個體在20多歲時會達到 發展的高峰(引自余鑑,1999)。此外,Ginzberg等人根據實徵研究的結果依不 同年齡層生涯發展的特性,將個體的生涯發展區分為以下三個時期:幻想期、試 驗期和實現期。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成年人早期(25至35歲,剛步入職場不. 26.

(22) 久的成年人。)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對象的生涯發展歷程正好位居Ginzberg等 人,依不同年齡層而將個體生涯發展區分的第三階段「實現期」。此時期為18 歲至成年,分為試探、具體化及專精化三個階段。以下就此三階段進行說明: 1.試探階段:根據試驗期統整結果進行探索,試探職業機會與可能的選擇。2.具 體化階段:藉著試探階段之經驗作更進一步選擇,進入具體化階段。3.專精化階 段:依照自我選擇之目標,作為各專業的就業準備。 在其理論陳述二十年後,Ginzberg等(1972)重新整理其理論,並提出修正。 首先,主張職業決策的過程並未於青年期結束,而是貫串個人整個工作生活,在 目標或工作情境改變時需要決策及再決策。其次,改變其強調職業選擇的不可逆 轉性;最後以最佳化代替妥協。此處強調的觀點是個體經常地試圖改善變遷的自 我與情境間,所需之職業的適配性,以及在準備階段(青少年時期受教育的時期) 所作的決策,有助於形塑未來之生涯(引自余鑑,1999)。 後來到了1984年,Ginzberg再度探討其在1957年與1972年所建構的理論,修 正其早期的觀點,認為個人20歲以前發生之事,會影響他的生涯,其會保留相當 大的範圍,做日後決策之用(引自余鑑,1999)。 生涯決定過程之發展性概念提供了關於職業發展中正常及偏差型態描述,但 此理論並未提供促進生涯發展或是對發展性過程作解釋,而著重於描述性而非解 釋性,因而此一理論提供了生涯發展的架構(Osipow,1983)。 本研究對象屬於Ginzberg發展理論中的實現期階段,其特徵為能力與興趣的 整合,價值的進一步發展,職業選擇的特定化,職業型態的具體化。而此一時期 正好與大學階段和畢業後的生涯階段相符合,因此探討大學階段生涯發展之情 形,對於其未來的生涯發展之影響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Super生涯發展論:年齡為人生發展各階段的依據,各不同階段各有其 發展任務,並扮演不同的生涯角色-「生涯彩虹圖」。 Super(1980)認為可以年齡來作為人生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而與職業發展配 合,且每個階段各有其發展任務。Super 認為在個人發展歷程中,隨年齡的增長 27.

(23) 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提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及生涯發展的環節模式 (Segment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將角色概念與生涯發展階段相聯,由各 階段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來瞭解其生涯發展狀況。 由於生涯發展常伴隨年齡的成長而增進,為區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性,生涯 發展論者乃將此一發展歷程劃分若干階段。Super 將人的生涯發展階段劃分為五 個時期: 成長期(growth) 、探索期(exploration)、建立期(establishment)、維續期 (maintenance)、撤離期(disengagement)。每個發展時期又可劃分為三個次階段, 以圖2-1所示、表2-1所示。. 圖2-1. 生涯發展階段與發展任務(Super,1984). 資料來源:生計發展與輔導(51頁),金樹人,1988,臺北市:天馬文化。. 28.

(24) 表2-1. Super生涯發展階段與發展任務. 時 成長期 期 (出生至14歲) 經與重要他人 的認同結果發 階 展自我概念,需 求與幻想為此 段 時期最主要特 質。隨年齡增 特 長,社會參與及 現實考驗逐漸 徵 增加,能力與興 趣則開始逐漸 重要。 1.幻想期 (4-10歲) 需要為主,幻想 中的角色扮演 甚為重要。 2.興趣期(11-12 歲) 喜好為其抱負 次 與活動的主要 決定因素。 階 3.能力期 (13-14歲) 段 能力逐漸具有 重要性,並能考 特 慮工作條件。 (包括訓練活 徵 動). 探索期 (15至24歲) 在學校、休閒活 動及各種經驗 中,進行自我檢 討、角色試探及 職業探索。. 建立期 (25至44歲) 尋求適當的職 業領域,逐步 建立穩固的工 作地位,職 位、工作可能 會變遷,但職 業不會改變。. 維持期 (45至64歲) 逐漸取得相 當地位,重點 置於如何維 持地位,較少 創意表現,且 須面對新進 人員挑戰。. 衰退期 (65歲以後) 身心狀況衰 退,工作停 止,發展新的 角色,尋求不 同方式以滿 足需求。. 1.試探期(15-17 1.試驗-承諾穩 歲) 定期 考慮需要、興 (25-30歲) 趣、能力及機 尋求安定,可 會,並在幻想、 能因或工作上 討論、課業與工 若干變動而尚 作中加以嘗試。 未感到滿意。 2.過渡期(18-21 2.建立期 歲) (31-35歲) 進入就業市場 致力於工作上 或專業的訓 的穩定,大部 練,更重視現實 分人處於顛峰 的考慮,並企圖 時期,資深且 實現自我觀 表現優良。 念,且會由一般 3.晉升期 選擇轉換為特 (36-44歲) 定選擇。 希望能在薪資 3.試驗並稍作承 收入或職位上 諾期 獲得升遷的機 (22-24歲) 會。 職業初定並作 試驗其為長期 職業的可能 性,若不適切則 可能再經歷上 述各時期,以確 定方向。 發展自我形 1.試探期 統整、穩固並 階 象,發展對工作 職業偏好逐漸 求上進。 世界正確的態 具體化 段 度,並瞭解工作 2.過渡期 的意義。 職業偏好特殊 任 化 3.試驗並稍作承 務 諾期 實現職業偏好 資料來源:林幸台等(2003);李欣靜(2006)。 註:研究者以年齡作為劃分依據重新整理。. 1.保持 保有其工作 職位,並因應 工作壓力。 2.符合時代要 求 只維持現狀 一定不夠,仍 須要隨時代 和環境的改 變而做必要 的調整。 3.革新 對高度專業 化的工作人 員而言,即使 已經有了基 礎,也仍有必 要再探索、再 建立以求創 新。. 1.衰退 個人隨著年 齡增多及身 體老化而漸 漸地想減輕 工作負擔,並 有心理準備 退休。 2.計畫退休 個人著手進 行退休準備。 3.退休生活 停止原有的 工作,轉而向 家庭、社交和 休閒等方面 發展不同的 角色及生活。. 維持既有成 就與地位。. 減速、解脫、 退休。.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成年人早期(25至35歲)生涯發展之影 響,研究對象的生涯發展歷程正好位居Super生涯發展階段與生涯發展任務的第 29.

(25) 二階段「探索期」到第三階段「建立期」。在Super生涯發展階段與生涯發展任 務的理論中,第二階段「探索期」為15-24歲,此時期的生涯發展特徵為:「在 學校、休閒活動及各種經驗中,進行自我檢討、角色試探及職業探索。」,此階 段的發展任務為「職業偏好具體化、職業偏好特殊化與職業偏好的實現」。第三 階段「建立期」為25至44歲,其生涯發展特徵為:「尋求適當的職業領域,逐步 建立穩固的工作地位,職位、工作可能會變遷,但職業不會改變。」,此階段的 發展任務為「統整、穩固並求上進。」 依據Super的觀點,成年人早期(25至35歲)這時的生涯發展情況是影響人 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因為此階段每個人正好面臨許多的生涯抉擇,例如:繼續 升學、工作、結婚、生子等不一樣的生涯發展情況。圖2-2「生涯抉擇關鍵點與 生涯角色轉換的示意圖」可以清楚看到,成年人早期這階段所面臨的生涯抉擇關 鍵點是最多的。此階段正好位居探索期剛結束而要進入建立期的前期,並且是人 一生中尋求生涯統整、穩固和力求上進的主要發展階段。並且在另一方面,對於 人生不同生涯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成年人早期這階段所面臨的生涯抉擇關鍵點亦 是最多的。從圖中不同的生涯角色,像是父母、配偶、家長、公民、休閒者、學 生、工作者的生涯角色中,可以看出此階段所面臨的生涯轉折點是最多的。故無 論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成功與否,都將會對其日後的生涯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所以對於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的歷程,是值得進行深入研究的。故本研究針對成 年人早期這階段的生涯發展歷程進行探討,冀望能夠從中明瞭大學社團領導經驗 是否會對研究參與者生涯轉換或抉擇的過程產生影響。. 30.

(26) 圖2-2. 生涯抉擇關鍵點與生涯角色轉換的示意圖(Super,1980). 本圖由研究者翻譯自:“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by Super,D.E.,1980,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282-298. 註:♁為生涯抉擇關鍵點的圖示 後來,Super(1990)修正了一生中的發展性任務,他在發展性任務中使用了循 環以及再循環(recycling)的用詞。他認為年齡以及轉換是非常具有彈性的,並且 不一定是依規律的順序發生的。一個人可在一個或多個階段中循環,稱之為迷你 周期(mini-cycle)(吳芝儀,1996;鄭茱月,2002;Super,1990)。 此外,Super 更從社會角色(Social role)的觀點,拓展其生涯發展理論,進而 提出一個縱貫生命全期、生命空間的生涯發展觀點(life-span,life-space,career development view),Super 依據這個觀點,繪製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來說明在個人發展歷程中,隨年齡的增長而扮演著若干不同的角色,Super將此 種角色概念與生涯發展之間的關連,繪成一「生涯彩虹圖」 。以圖2-3所示,圖中 最外圈為主要的發展階段,內圈陰暗部分的範圍、長短不一,表示在該年齡階段 各種角色的份量;在同一年齡階段可能同時扮演數種角色,因此彼此會有所重 疊,但其所佔比例份量則有所不同。 角色的消長除與年齡及社會期望有關外,與個人所涉入的時間及情緒程度均 31.

(27) 有關連,因此每一階段均有所謂顯著角色(role salience)的情況,如 15-20 歲的顯 著角色為學生,30 歲主要為家長。至 45 歲時,學生角色突然再出現,工作角色 中斷,公民與休閒角色逐漸增加,此種情況正與舒波(1980)等人所謂「中年危機」 (midlife crisis)有關,面對此種情況,可能必須再學習、再調適,始能處理職業與 家庭生活中所產生的問題。 總而言之,Super 認為每個人一生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條彩色的色帶一 樣,同時扮演許多角色。這些角色包括兒童、學生、休閒者、工作者、公民、配 偶、父母、家長與退休者九項,這九個角色是分別在家庭、學校、工作場合與社 區中的人生舞台上扮演。Super將這九個生涯所扮演的角色定義如下: 1. 兒童這個角色是無思考性的被照顧者。 2. 學生這個角色為具有思考性的學習者。 3. 休閒者則為閒暇時間從事休閒活動的角色。 4. 工作者是從事職業工作的角色。 5. 公民身負社會責任,享權利並盡義務。 6. 結婚後扮演丈夫或妻子為配偶的角色。 7. 生養小孩所扮演的角色為父母。 8. 在家庭、學校、工作場合與社區中扮演領導者,負責帶領大家的角色則 是家長。 9. 不再需要背負扶養小孩、照顧家庭、上班賺錢的責任,就進入到退休者 的角色。 在彩虹圖中,每一階段都有其較顯著的角色,成長階段是兒童;探索階段是 學生;建立階段先是家長,而後是工作者;維持階段在四十五歲左右學生角色會 再出現,工作角色中斷,公民與休閒者的角色份量遂增加。角色的扮演可視為生 涯發展的一部分,年齡與個體表現這兩個因素都會影響到角色在生涯歷程中的功 能。學生角色通常從五、六歲就開始,一直到求學階段結束為止。但是進入職場 並不表示生涯歷程中學生角色的結束,經由進修課程的教育、職業技能的訓練或 32.

(28) 是其他新生涯角色的學習,學生角色的扮演將一直延續到停止學習的那一刻。有 些人即便退休後也不放棄學習的機會,在他們身上我可以深刻體會到終身學習就 是「活到老,學到老」。當結束正規學校教育的生活後,工作者就開始在生涯歷 程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工作者角色在生涯歷程中有其不一樣的定位,就好比有 些人是以部分時間打工的方式開始扮演起工作者的角色,而有些人則是到了合乎 退休的年齡卻還是繼續工作、並樂在其中。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並非每個人的 生涯歷程中都會經歷兒童、學生、休閒者、工作者、公民、配偶、父母、家長與 退休者這九項角色的扮演,有些人或許終其一生只經歷了其中幾種角色的扮演。 若某一角色受若干因素的影響而不顯著時,其它角色可能特別突出,以重新 調整並實現個人的能力、興趣與價值觀。各個角色又彼此相互有關,在一種角色 上扮演得成功,會促使另一角色也成功,在一種角色上失敗,會導至另一角色產 生困難。Super更進一步指出,為了某一個角色的成功付出太大的代價,也有可 能導致其他角色的失敗。在另一方面,不同角色之間在生命比重中的消長是相互 有關聯的。例如工作者的角色比重或許會由於結婚的關係而受到影響,隨著配 偶、家長和父母角色的出現而逐漸減少其角色比重。 Super(1982)的研究進一步以五種價值觀點對人一生中的生涯角色做深入的 分析,這五種價值觀點分別是社交關係(Associates)、自我發展(Autonomy)、創造 力發揮(Creativity)、智能激發(Intellectual Stimulation)和物質報酬(Material Rewards)的回饋,藉此方式瞭解不同生涯角色所能提供的不同價值取向為何。 Super更以工作者、休閒者和家長這三種不一樣的生涯角色,來各自說明其所展 現的不同價值取向為何。他認為工作者的生涯角色提供了社交關係、創造力發 揮、智能激發與物質報酬的回饋這四種價值,而休閒者的生涯角色則對於自我發 展、創造力發揮和智能激發這三種價值有所助益,家長這個生涯角色對社交關 係、自我發展和創造力發揮這三種價值都能有增進。 故由生涯彩虹圖可推之個人在一生當中,工作、家務、學習、休閒、社會服 務等角色的意義及對個人自我實現的相對功能。此理論分別融合了「時間」、「空 33.

(29) 間」的發展歷程與社會角色兩大方向,提供了一個更周延的生涯發展觀點。. 圖2-3. 生涯彩虹圖(Super,1980). 資料來源:生涯輔導(43頁) ,林幸台、張德聰、田秀蘭、張小鳳,2003,臺北:空中大 學。. 發展理論的基本觀點在實證研究上大致均獲得支持(Osipow,1983),在發展任 務的認定評量方面亦逐漸充實。此一理論對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的理論研究與實 務工作均有重大的貢獻,對於1970年代開始在美國推展的生涯教育亦深受其影 響。唯發展論較忽略經濟與社會因素對生涯發展方面的影響,至於學習的因素與 整個職業發展歷程的關係亦有待進一步研究(引自林幸台,1987)。早期發展論 學者是以職業的選擇為主,強調個人與職業的相互影響;而Super卻從更寬廣的 角度提供生涯發展理論的看法,視生涯發展為終生持續的歷程(蘇鈺婷,2002)。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對象處於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中所提的探索階段至建 立階段,他們開始認識並接受職業選擇的需要,進而探尋適當的發展途徑與職業 的穩定。此時期主要的發展任務在心理層面是由不穩定善變轉進至安定;在職業 發展上則由職業陶冶、職業試探而至職業安置;在角色轉換上則由學生逐漸變為 家長和工作者。這都是按照步驟、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影響個人一生最多的時 期。發展若是順利成功,則將來可有一個順利、成功的生涯與人生;否則可能一 34.

(30) 事無成、渾渾噩噩過一生。Super(1984)亦指出學校教育的課程中,必須提供學生 們在往後生涯中扮演各式角色的能力、認知、情意與技能,進而協助他們發展各 自的生涯歷程。而大學社團活動可視為學校非正規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們透過社 團的參與能否從中潛移默化,進而習得在往後生涯中扮演各式角色所須具備的能 力,這一部分正是本研究所想要進行探討的。本研究將透過大學社團領導經驗的 探討,來深入了解影響個體生涯發展過程中的社會角色扮演與領導經驗學習的相 關因素。 (三)Tiedeman & O’Hara的生涯決定發展模式:強調自我覺察,注重環境因素。 Tiedeman & O’Hara(1963)以Super的生涯發展論為基礎,發展出自己一套的 生涯發展觀點。他們的觀點強調自我的發展,同時也不忽略個人所處的環境因 素,整個決定模式中強調自我覺察此一認知因素。 Tiedeman & O’Hara的生涯決定發展模式包括兩個階段及七個次階段,第一 個階段為預期階段,又可分為探索、具體化、選擇以及澄清四個次階段。第二個 階段為實踐或調適階段,又可分為入門、重整及統整三個次階段。 在探索階段,個人逐漸意識到自己有興趣的一些職業方向;在具體化階段, 這些方向更為明確,且範圍已逐漸窄化;在選擇階段時,個人能夠在這些已經窄 化的範圍中做成決定;在澄清階段時,個人更確信自己的決定,且能夠為自己的 選擇完成一套計畫,接下來即進入實踐及調適階段。 實踐及調適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成預期階段所訂定的計畫。所謂的入門階段 是指進入個人所決定的工作領域;而進入該工作領域後,個人對自己所定的目標 及所處環境必須做一些修正,這時即進入重整階段;在最後的統整階段裡,個人 應當能夠在工作崗位上有所貢獻,並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地位(引自林幸台等, 2003)。 Tiedeman & O’Hara強調個人需求與工作要求之間的平衡,在預期階段,個 人能瞭解自己的興趣、需求及價值觀念,並做出職業決定。在實踐及調適階段, 則必須配合現實情境調整個人的目標,以達成個人需求與工作要求。Tiedeman & 35.

(31) O’Hara後來修正原有的看法,並提出終身生涯的理論,認為生活本就是一個學習 的歷程,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建構出一套生活的現實觀及生命的意義 (Savickas,1989)。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成年人早期(25至35歲,剛步入職場不 久的成年人。)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對象的生涯發展歷程位居Tiedeman & O’Hara的生涯決定發展模式的第二階段「實踐及調適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 為完成預期階段所訂定的計畫,並經由現實情境來調整個人目標,以達成個人需 求與工作要求。 Tiedeman & O’Hara表示每個人的時間是花在生理需求、對獨立的期待與尋 求身分認同這三大部分。隨著人們將生涯與生命融合在一起時,對於某項活動所 投入時間的研究,以及特殊時間分段的研究,將可對生涯發展型態與個人發展型 態產生極大的貢獻。 依據Tiedeman & O’Hara的生涯決定發展模式可知,生涯發展是不斷的學習 過程,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我發展與環境適應的方式來建立出一套自己的生活模 式。而從每個人對於某項活動所投入時間的研究,及其對於特殊時間分段的研 究,將可對生涯發展型態有更深入的瞭解。故本研究將探討大學時期的社團參與 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的生涯發展之影響,以期能對個人生涯發展型態有更進一步的 瞭解。 (四)Loevinger的自我發展論:探討個人人格發展,不強調階段發展的前 後順序-「順序的里程碑」。 Loevinger(1966)的自我發展係以個人的自我觀念為中心,探討個人的人格發 展。相較於Super生涯發展理論的觀點,Loveringer的構念中並未強調每個階段間 的的前後順序,而只是一種具有不同層級的性質。這些性質具有連貫性,她稱之 為順序的里程碑(mile stone sequences),她認為自我發展共分十個階段(引自林幸 台等,2003)。 1. 前社會期或共生期 (presocial&symbiotic):本期的發展呈現嬰幼兒期的特徵, 36.

(32) 須要依賴他人的養育與照顧。 2. 衝動(impulsive):其與他人仍是依賴和探索的關係。對自我的感覺來自於身體 器官的衝動。 3. 自我保護期(self-protective):極度自我中心,其行為反應雖不完全取決於衝 動,但卻追求立即的快樂和滿足。 4. 轉折期 (從自我保護到順從期):在轉折期間,個人能逐漸自我了解,且認同 外在的規範。 5. 順從期(conformist):順從他人的意願且符合他人的要求,並尋求一些能為他 人所接納的行為。 6. 自我覺醒(self-aware):能客觀地審視自我,並嚐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 題。此期對自我已有一番新的認識,同時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7. 良心期(concientious):其能依據自己的判斷和標準尋求其所認可的生活方式和 價值取向。 8. 個別化階段(individualistic stage):關心社會及他人的利益和問題,了解自我須 不斷成長,並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9. 自主期(autonomous):此期的認知型態已趨向複雜化或高層次,能容忍不同的 觀念和價值,感覺自信且充實。 10. 統整期(integrated):屬於最高階段,具有高度統整內在衝突的能力,並尊重 他人。 根據Loevinger的自我發展論可以得知,人格發展在個體生命歷程中有其不 同的發展任務。每個不同時期的發展任務是依序向上建立起來的,彼此之間並不 衝突。而根據Loevinger的自我發展論,不同時期的發展任務之間並沒有先後順 序的不同,只是在於層級上的差別而已。這是相較於Super生涯發展理論的觀點 中,對於各階段發展任務間具有年齡前後次序上的排序而提出的不一樣看法。 本研究主在探討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的生涯發展任務是否有所 影響,而此階段的發展任務層級是否會因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而有所不同,此點亦 37.

(33) 值得關注。又,此階段的發展任務成功與否,是否會對人一生中的生涯發展情況 產生影響亦值得探討。 (五)Hall的職業生涯發展論:證實人生各階段的職業生涯發展任務與社會需求 Hall(1976)則視生涯為一個人終其一生,伴隨與工作或職業有關的經驗及活 動,可見不同於Super,其生涯發展理論主要是以職業生涯之發展為重點,針對 不同階段之職業生涯提出了需求的相關理論,相較於Super,其似乎是將Super理 論中抽離出工作者、工作場所之角色與舞台,而將之放大來探討,進一步證實了 人一生各階段的職業生涯發展的相關任務與社會需求(引自林幸台等,2003)。 綜合Hall的職業生涯發展三階段的需求可知,無論是早期生涯時培養某一專 門能力、中期生涯時更新技術或轉換需要新技能的工作、後期生涯時重新建立自 我並準備退休,都必須要靠教育、訓練或職業進修才能達成。 本研究對象處於Hall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第一階段至第二階段。第一階段 「個人職業專門能力的養成」十分重要,而大學社團參與經驗為非正規課程的一 部分,可視為另一種教育學習的機會。第二階段「重新思考自我、定位工作和專 門技術能力的增進」是本階段的任務需求,經由社團角色扮演能習得各種技能, 可知大學社團參與經驗有助益於工作技能的學習。故研究對象於大學社團的參與 經驗是否會影響到他日後職業生涯的選擇與發展,關於此方面的研究仍有待進一 步探討。 (六)Schein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依個人年齡來劃分職業生涯發展歷程-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Schein(1978)依年齡劃分,針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歷程,提出其「職業生 涯發展理論」。從最初的「探尋者」開始,人們開始追尋自我的職業性向, 一 但進入工作職場,「學習」與「適應」成為必經的初始經驗,由此方能逐步進入 「精熟」階段,享受工作成就所帶來喜悅。然而進入到職業中期,隨之而生的則 是「中期職業生涯危機」, 這使個人須重新評估其理想抱負與實際成就間的差 距, 以決定改變職業生涯或邁向更高階層的職位晉升。在往後的職業生涯中, 38.

(34) 不斷地自我充實與學習、發揮更廣泛的影響力,將是維持其工作動機,滿足生涯 發展需求的關鍵因素。直至職業生涯發展的衰退期,維持參與某些活動的能力與 活力、學習運用個人累積經驗和智慧幫助他人、將是個人適應職業生涯型態改變 的重要方式。(引自吳芝儀,2000) 根據Schein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可知,本研究對象所處的生涯發展階段為第 二至第五階段。正好面臨職前訓練與職業選擇轉換到職業獨立與工作穩定的具體 歷程,而在角色任務這方面則是由剛入行的新進人員或受訓者,逐漸成為組織的 正式員工。但對於生涯轉換過程中,其他生活經驗對於職業生涯發展影響的討論 則尚待更進一步研究。 由上述學者的理論可知各時期的生活經驗對生涯發展的影響相當大,尤其是 重要他人,如父母、師長、親友、同儕之間的互動與交互學習作用,是生涯發展 任務的基礎。大學階段其生涯發展的主要任務為生涯探索也可說是職業探索,是 生涯發展的重要關鍵時刻,其扮演了複雜的多元性角色。因此對於大學社團參與 經驗的探討,將有助於瞭解其對日後生涯發展的影響。而成年人早期階段的生涯 發展任務在於尋求適當的職業領域,逐步建立穩固的工作地位,並透過生涯歷程 中各角色的扮演或轉換來達到生涯發展的目標。大學階段過渡至成年人早期這階 段的生涯發展過程,是代表進入另ㄧ個新角色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生涯歷程的 轉折點。故此階段的生涯發展或轉換的歷程,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 39.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將說明,為瞭解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影 響,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步 驟,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資料處理。下列將分為五節,個 別加以說明。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為研究主題, 主要在探討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社團領導者生涯發展之間的影響。針對大學社團 領導經驗中的社交關係、自我發展、創造力發揮、智能激發和物質報酬的回饋, 對於成年人早期的生涯發展中所扮演的生命角色與生命角色比重之影響進行探 討。基於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的結果,本研究基本架構擬定以圖3-1所示。.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 成年人早期的生涯發展.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中的社交關 係、自我發展、創造力發揮、智 能激發和物質報酬的回饋. 生涯發展中所扮演的生命角色 (兒童、學生、休閒者、工作者、 公民、配偶、父母、家長與退休 者)之影響 生涯發展中所扮演的生命角色 比重之影響. 圖3-1.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的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流程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依照下列之九個流程(以圖3-2所示),逐一實施。 一.確定研究主題:於了解研究問題背景之後,決定所要研究之方向與主題,來 探討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 40.

(36) 二.文獻蒐集與探討:蒐集有關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 的相關文獻,以了解專家學者們對相關主題之研究結果與發展現況。 三.建立研究架構與流程:根據研究的目的與資料蒐集,以建立研究之架構。 四.確定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了解研究對象,收集所需的相關資料。 五.確定研究對象:以大學曾經有參與社團經驗並擔任社團領導者的25到35歲之 成年人(成年人早期),或是參與社團並擔任社團領導者至今的成年人為研究對 象為研究對象。 六.設計訪談問題:參閱相關文獻及資料,擬定訪談大綱,並請專家審視與修改。 七.進行深度訪談:與研究對象聯絡並邀請參與訪談,徵詢同意後,安排時間, 進行正式訪談。 八.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針對所訪問之內容,撰寫逐字稿,將訪談資料編碼結 束後,再將其加以分類、比較與歸納,分批作深入的分析。 九.撰寫研究報告:找出核心主題,再循此核心主題寫出每個受訪者社團領導經 驗與生涯發展相關的歷程。 十.結果與討論:著手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並進行結果與討論。 十一.討論與建議:根據研究問題、研究目的與訪談分析後所得之討論結果,提 出建議。. 41.

(37) 確定研究主題. 文獻蒐集與探討.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 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 建立研究架構與流程. 選擇研究方法. 選擇研究對象. 設計訪談問題 受訪者預試、 專家檢視與修正 進行深度訪談. 針對資料不足 之處再進行訪談. 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提出研究結果. 討論與建議 圖3-2.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流程圖. 42.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的選取標準和人數、選取方式,和研究參與者 的訪談方式說明。. 一.研究參與者的選取標準和人數 在研究參與者的選擇上,質的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參與者必須是能提供「深度」 的資料為樣本標準,換言之,質的研究其研究參與者著重於資訊的豐厚內涵 (information-richness)(胡幼慧、姚美華,1996)。因此,質的研究不同於量的研 究運用隨機、分層或是其他統計機率的技術,以確定樣本的代表性,質的研究運 用的是理論取樣(theory sampling),其取樣原則傾向以經驗、理論的視角出發, 希望能藉由立意取樣(purposeful sampling)的原則得到具豐厚內涵的研究參與者 (胡幼慧、姚美華,1996;黃瑞琴,2003)。 綜上所述,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的原則,尋找符合條件且願意提供豐厚內涵 的研究參與者。 (一)年紀在25至35歲之間,並於大學階段曾經擔社團領導人。 (二)願意分享個人與研究主題相關之經驗,並願無酬接受研究之訪談者。 依據Creswell(1998)歸納相關資料指出,個案研究取向的研究參與者選取人 數在十個以內是合理的研究選取範圍,本研究為因應個案研究法上需要豐富經歷 現象其具體經驗的研究參與者之需求,抽取符合選取標準的研究參與者,並以資 料豐厚為選取的主要考量,將選取六名研究參與者進行研究。. 二.研究參與者的選取方式 基於上述研究參與者選取標準,本研究選取研究參與者的方式如下: (一)首先透過大學課外活動組老師推薦、全國大專校院社團評鑑得獎社團、各 校社團評鑑得獎社團等管道,選取符合上述兩個標準的研究參與者。 (二)隨後以電話或電子信件聯繫適合且有意願的研究參與者進行研究,並請研 究參與者簽署訪談同意書(附錄一)。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能預防天然災害(如颱風、水 災…等)對調理場所所發生 的影響及發生災害狀況的緊

有鑑於青年朋友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階段如求學、就業等抉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及發揮其性格強項 展現學生長處,增強 學生歸屬感,提升社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發展階段 嬰幼兒期 童年期 青春期 成年期 老年期 生理成長.. 智力發展

4、 提供深度就業諮詢服務,協助青年瞭解自身條件及職涯

提倡道德領導並引入經營實務界的,尚有哈瓦特( Alexandre Havard)發展的「德行領導」(Virtuous leadership)。哈瓦特 1962 年 生於法國巴黎,是歐洲領導力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