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Copied!
3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 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Ye"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Its Counterparts in Japanese with Pedagogical Amplications. 指導教授:陳俊光 博士 研 究 生:林曉榆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2)

(3)

(4) 謝. 辭. 終於到了寫謝辭的時候了,深切體會到「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這句話 的含意。一本論文的完成,呈現的不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包含了在學 習過程中的喜悅、困惑、煎熬等種種感受, 藉由寫論文,讓我有機會思 考生命,好好審視自己的人生,這樣的經驗,是珍貴且有趣的。 回首在華研所的日子,不論是在學校或生活上,得之於人者太多,首 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陳俊光老師諄諄不倦的教導,引導我一步步完成論文, 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蕭惠貞老師以及方斐麗老師細心審閱論文,並給予 寶貴的建議,受用無窮。也要謝謝華研所的師長們在華語教學這條路上的 提攜與指引,以及所辦人員雪妮、淑凌、瓊琳在所務上的諸多協助,點點 滴滴銘記於心。 寫論文的日子,是既寂寞又幸福的。寂寞的是,得天天獨自坐在電腦 桌前,面對與論文相關或不相關的種種難題,幸福的是,身邊始終有許多 關心我的親友,適時伸出援手,給予最溫暖的支持。在此要謝謝 0119 組員: 恬佳、苾含、冠婷、馥蘭在口試當天的互助與打氣,也謝謝史子、雅婷、 玟妤義氣相挺,擔任啦啦隊和口試紀錄,使我在口試當天無後顧之憂。還 有要謝謝美儀、宛儒、謦維、忠宜、阿傻、2L、姥、佳琪、文仁、小辜、 威姐等好友的陪伴與關懷,因為你們,寂寞不再是寂寞,而是倍感幸福。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不論在有形或無形上,總是給我最大的支持, 你們的關愛,為我帶來穩定的力量,你們的存在,是我人生旅途中重要的 資糧,謝謝你們! 心中的感謝溢於言表,無法一一道盡,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我愛的人。 2012年2月於台北.

(5)

(6)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關鍵字:副詞「也」、提示助詞、 「も(mo) 」 、漢日對比 漢語副詞「也」,在現代漢語使用頻率中,可說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詞 彙。 「也」和日文語的提示助詞「も」 (mo)有相應的部分,如: 「我也去」 , 句中的「也」可直接對應為「も」 (mo) ,而且句法位置都相同,但有時「也」 卻無法與「も」 (mo)相應,如「這張畫也還拿得出去」。不相應的部分, 常造成日籍學習者的偏誤。 有鑑於此,本文根據 Halliday (1985,1994,2004)的三大語言純理功 能為主要架構,藉由文獻探討,找出「也」的核心功能,同時透過自行建 置的漢日對譯語料庫,討論「也」在語義、語法-語篇及語用三個層面的 功能,之後與日語對比,試圖找出與「也」相對應的日語形式。 從文獻探討中得出「也」的核心語義為「異中有同」 ,內建了在同類 範圍中必有兩個以上要素的集合概念。同時進一步以「也」的核心語義為 基礎,推論「也」的邏輯語義可為「相似添加」 、 「對立添加」 、 「極性添加」 和「全括添加」四類。從漢日對譯語料庫中得知「相似添加」的出現頻率 最高,應為「也」的基本類型。延伸到語篇層面,得知「也」的管界範圍 可小自詞組,大至跨段,甚至可超出句子的形式範疇,存在於聽、說雙方 的共知中。這都是與「也」的核心概念相關。由於「也」本身具有要素的 集合概念,同時又為「焦點敏感算子」 ,其在語義上所指向的要素,就帶 有對比性。另外在語用層面,「也」具有反說話者預期並從中產生落差語 氣的語用功能。以 Horn(1984)的 Q 原則和 R 原則來看,說話者是透過預 期與事實值的落差,達到諷刺或委婉的效果。 將「也」與日語對比,發現半數以上比例可與「も(mo) 」對應,而 有 17%與「ても(temo)」相對應。由於「も(mo)」為提示助詞,主要功 能就是使文中某個要素更加顯著,並產生對比效果,這個特性使得「も (mo) 」在語篇上與「也」有很高的相似性。至於語用層面,「も(mo)」 也具有「出乎預料之外」的功能,但不具有「委婉/詠嘆」的功能。 最後分析現行對日華語教材,將對比結果落實至教學排序與教材編寫 中,以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習者學習。 I.

(7)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Ye"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Its Counterparts in Japanese with Pedagogical Amplications. Abstract Key words: adverb “Ye”, prompting auxiliary “も(mo)”,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adverb “ye” is used fairly frequently. “Ye” corresponds partly to the prompting auxiliary “mo” in Japanese. For example, in sentences like “我也去”, “ye” can be directly translated into “mo” and they both occur in the same syntactic place. However, as “ye” can not be translated into “mo” in sentences like “這張畫也還拿得出去”, Japanese students often make errors. With the metafunction proposed by Halliday(1985, 1994, 2004) as its main framework an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tries to uncover the core function of “ye”. And by establishing a Chinese-Japanese corpu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ye” from three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level. Then, a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made so as to find the counterpart of “ye” in Japanese. From literature review, it’s known that the core semantic meaning of “ye” is “likeness within difference”, denoting inherently an assembly of at least two elements in the same category. From the core semantic meaning, it is further deduced that “ye” encompasses four different logic-semantic relations, including “similar addition”, “contrary addition”, “extreme addition”, and “entire additio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Japanese corpus shows that “similar additio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one, indicating it as the fundamental type of “ye.” In terms of discourse level, the scope of “ye” ranges from a phrase to a paragraph, even beyond a sentence, shared by the two parties in a dialogue. This is all related to the core concept of “ye.” As “ye” itself is a concept of assembly and a focus-sensitive operator at the same time, the elements referred to are thus contrastive. In addition, pragmatically, “ye” functions against the speaker’s anticipation, thus creating a drop of tone. From the Q-principle and R-principle by Horn(1984), it is thr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ticipation value and fact value that the effect of irony or euphemism is carried out. Through comparison, it is foun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Chinese “ye” correspond to “mo” in Japanese. As a prompting auxiliary, the function of “mo” II.

(8) is to render a certain element more conspicuous and create contrast, resembling “ye” a lot in the discourse level. Pragmatically, “mo” also signifies “unexpectedly” but not “to euphemize/to adore .” Lastly, this study analyzes current teaching materials for Japanese students and appl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to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sequence so as to facilitate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II.

(9)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錄..................................................................................................................................................I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問題............................................................................................................. 1 第三節 本文架構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對比理論與語言類型學............................................................................................... 3 1.1 對比分析相關理論 .................................................................................................. 3 第二節 「也」的歷時研究......................................................................................................... 6 2.1「也」字的演變 ....................................................................................................... 6 2.2 語氣詞「也」 .......................................................................................................... 6 2.3 副詞「也」 .............................................................................................................. 8 第三節 「也」的共時研究....................................................................................................... 10 3.1「也」的虛與實 ..................................................................................................... 10 3.2 「也」在副詞次分類中的歸屬............................................................................ 12 第四節「也」的語義功能......................................................................................................... 14 4.1 現行語法書的討論 ................................................................................................ 14 4.2 其他學者的研究 ................................................................................................... 16 4.2.1 類同義 ........................................................................................................ 16 4.2.2 並存義 ........................................................................................................ 17 4.2.3 類同添加義 ................................................................................................ 18 4.2.4 遞進義 ........................................................................................................ 23 4.2.5 轉折義 ........................................................................................................ 23 4.2.6 條件義 ........................................................................................................ 24 4.2.7 補充義 ........................................................................................................ 25 4.3.語義指向 ................................................................................................................ 26 4.3.1 副詞「也」的語義指向 ............................................................................ 27 IV.

(10) 4.4 小結 ........................................................................................................................ 30 第五節「也」的篇章功能......................................................................................................... 31 5.1 管界 ........................................................................................................................ 31 5.1.1「也」的管界文獻 ..................................................................................... 34 5.2 銜接功能 ............................................................................................................... 34 5.2.1 關於銜接功能 ........................................................................................... 34 5.2.2 「也」的銜接功能 ................................................................................... 36 5.3 信息功能 ............................................................................................................... 38 5.4 焦點功能 ............................................................................................................... 40 5.4.1「也」的焦點功能 ..................................................................................... 42 5.5 連貫功能 ................................................................................................................ 43 第六節 「也」的語用功能....................................................................................................... 45 6.1 相關理論 ............................................................................................................... 45 6.1.1 預設 ............................................................................................................ 45 6.1.2 合作原則及其改良(Grice 與 Horn) ...................................................... 46 6.1.3 禮貌原則 .................................................................................................... 48 6.2「也」的語用相關研究 ......................................................................................... 49 6.2.1 反預設 ........................................................................................................ 49 6.2.2 緩調詞 ....................................................................................................... 50 第七節 「も」的相關研究....................................................................................................... 53 7.1 日語語法對詞的分類 ........................................................................................... 53 7.2 提示助詞 ................................................................................................................ 54 7.3 學者們的研究 ....................................................................................................... 59 7.3.1 沼田善子 .................................................................................................... 61 7.3.2 田野村忠温 ................................................................................................ 64 7.3.3 山中美惠子 ............................................................................................... 65 7.3.4 沼田善子、徐建敏 ................................................................................... 70 7.3.5 澤田美惠子 ................................................................................................ 74 7.4「也」和「も」的對比研究.................................................................................. 75 7.4.1 中日字典的對應 ........................................................................................ 75 7.4.2 期刊、論文的討論 .................................................................................... 7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 ....................................................................................................... 7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78 1.1 研究方法的選定 .................................................................................................... 78 1.2 語料庫建置與來源 ................................................................................................ 78 第二節 理論架構 ...................................................................................................................... 79 V.

(11) 2.1. 「也」的三大功能分類 ...................................................................................... 79 2.2 「も」的三大功能分類 ....................................................................................... 81 第四章 語料分析與討論 ............................................................................................................. 84 第一節 「也」的語義層面....................................................................................................... 84 1.1「也」的核心語義 ................................................................................................. 84 1.2「也」的邏輯語義關係 ......................................................................................... 87 1.2.1 相似添加 .................................................................................................... 89 1.2.2 對立添加 .................................................................................................... 89 1.2.3 極性添加與全括添加 ................................................................................ 90 第二節「也」的語法-篇章功能 ............................................................................................... 91 2.1 管界 ........................................................................................................................ 91 2.1.1 句子管界 .................................................................................................... 92 2.1.2 篇章管界 .................................................................................................... 93 2.1.3 語用共知 .................................................................................................... 94 2.2 焦點 ........................................................................................................................ 96 第三節 「也」的語用功能..................................................................................................... 98 3.1 反預期 .................................................................................................................... 98 3.2 落差語氣 ........................................................................................................... 100 第四節 小結 ............................................................................................................................ 104 第五節 漢語「也」與日語「も」的中日對比 ................................................................... 105 5.1 語義層面 .............................................................................................................. 105 5.2 語篇層面 .............................................................................................................. 112 5.3 語用層面 .............................................................................................................. 115 5.3.1 預期值 ...................................................................................................... 115 5.3.2 落差語氣 .................................................................................................. 118 第五章 教學初探....................................................................................................................... 120 第一節 現行教材分析........................................................................................................... 120 第二節 教學排序與教學建議................................................................................................. 124 第六章 結論............................................................................................................................... 127 第一節 研究總結 .................................................................................................................. 127 第二節 研究展望與限制....................................................................................................... 128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129 VI.

(12) 表目錄 表二-1 漢日語類型學 .............................................................................................................. 5 表二-2 語氣詞「也」的功能分類表 ...................................................................................... 7 表二-3 副詞「也」的功能分類表 ........................................................................................... 9 表二-4「也」的次分類歸屬表 .............................................................................................. 14 表二-5 語法書對「也」的分類表 ........................................................................................ 15 表二-6 赫琳、李哲語義指向分析表 .................................................................................... 30 表二-7 合作原則整理表 ........................................................................................................ 48 表二-8 十二品詞表 ................................................................................................................ 54 表二-9 「も」的功能整理表 ................................................................................................ 59 表二-10 羅素娟對「也」的分類表 ...................................................................................... 76 表三-1 中日對比語料來源 .................................................................................................... 79 表四-1 「也」的分類統計表 ................................................................................................ 91 表四-2 「也」的管界統計表 ................................................................................................ 96 表四-3 「也」的反預期功能數據表 .................................................................................. 100 表四-4 「也」的落差語氣功能數據表 .............................................................................. 103 表四-5 「相似添加」的對比統計表 .................................................................................. 106 表四-6 「對立添加」的對比統計表 .................................................................................. 108 表四-7 「極性添加」的對比統計表 .................................................................................. 109 表四-8 「全括添加」的對比統計表 .................................................................................. 110 表四-9 「也」的語用對比統計表 ...................................................................................... 117. VII.

(13) 圖目錄 圖二-1 語言對比研究類型圖 ................................................................................................... 4 圖二-2 副詞分類圖 ................................................................................................................ 12 圖二-3 「也」的整合概念圖 ................................................................................................ 19 圖二-4 對照集合顯示圖 ........................................................................................................ 67 圖二-5 例 102 預期層級圖 .................................................................................................... 68 圖二-6 例 102 PREFER 值例圖............................................................................................ 70 圖四-1 例 147 落差語氣圖 .................................................................................................. 102 圖四-2「也」的功能圖 ........................................................................................................ 104 圖四-3 中日對應比例圓餅圖 .............................................................................................. 112 圖四-4 漢日焦點位置圖 ...................................................................................................... 114. VIII.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陳小荷(1996)調查,在韓語、日語和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 中,日籍學習者對漢語副詞「也」的使用率最高,偏誤率也最高。簡秀芬 (2004)也表示,「也」在現代漢語頻率辭典中排名第十九,可說是使用 頻率相當高的詞彙。一般認為,漢語副詞「也」可與日語「も(mo) 」對 應,如:「我也去1」。句中的「也」可直接對應為「も(mo) 」 ,而且句法 位置都相同,即「私も行く」,但也有例外的時候,如「這張畫也還拿得 出去」,就不能與「も(mo)」對應,而需翻成「この絵はまあ人前には出 せる2。」 。 根據黃立、錢旭菁(1999)的調查,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語料中, 副詞偏誤最高的四個分別是「也」 、 「就」、 「不」和「沒」。關於「也」的 偏誤例句如下所示: (1)* 現在也母親跟我好像朋友。 (2)* 除了工作以外,到很多的地方也參觀了。. 黃、錢(1999)認為,日籍學習者之所以在使用漢語副詞「也」時產 生偏誤,最直接的原因是受到日語「も(mo) 」的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 究竟漢語副詞「也」有哪些功能?「也」的哪些功能能和日語「も(mo)」 相應,哪些不行?不能相對應的部分又是以什麼形式呈現?比例又是多 少?以及如何將對比結果運用至華語教學中,以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習者學 習?這些都是筆者想進一步探究的。.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問題 本文根據 Halliday(1985)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主 要架構,三大純理功能分別為概念(ideational) 、人際(interpersonal)和. 1 2. 筆者自編。 參考《中日辭典》。 1.

(15)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語篇(textual)。朱永生、嚴世清(2001)指出,根據 Halliday(1985)的 觀點,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 經歷(experiences)加以表達的功能;人際功能指的是講話者運用語言參 加社會活動的功能;而語篇功能指的則是語言本身前後連貫、並與語域發 生聯繫的功能。換言之,概念功能透過語篇功能達到語用人際功能,而語 篇功能則使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得以實現,因此,概念功能可對應於語義 層面,人際功能可對應至語用層面,語篇功能可對應至篇章層面。 (陳俊 光、劉欣怡 2009:2-3;江美儀 2010:2)。 故本文在 Halliday(1985)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架構下,重新探討漢 語副詞「也」在語義、語篇及語用三個層面的功能。藉由文獻探討,瞭解 「也」的語源及核心功能,同時透過自行建置的漢日對譯語料庫,在語義、 語篇、語用中層層討論,之後更藉由語料的支持,進一步探討副詞「也」 在對應到日語中時的功能和形式,以此做為後續教學的依據。 以下為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問題: 1.「也」在語義、語篇、語用層面中各有何功能? 2.「也」的哪些功能能對應至日語的「も(mo)」? 3. 除了「も(mo)」,在日語中是否有其他對應詞存在? 4. 各功能在日語中的對應比例為何?.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一共分為六章,分別說明如下: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文的研究 動機、目的、方向和問題。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首先針對對比分析理論及 漢、日兩種語言做一簡要的說明,之後再介紹「也」在歷時文獻中的相關 討論,再來探討「也」的詞類分類與範疇,最後分別討論「也」和も(mo) 的語義、語篇和語用功能。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說明研究方法 的選定、語料來源、語料篩選標準和理論架構。第四章為語料分析及討論。 先從漢語「也」的部分進行討論,之後再與日語對比。第五章為教學初探, 以第四章的研究結果為依據,初步討論如何應用至教學中。第六章為結 論,總結前五章的結果,並提出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的研究建議。. 2.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對比理論與語言類型學 1.1 對比分析相關理論 James(1980,引自陳俊光 2007:96)指出,對比分析乃是應用語言 學中極其重要且豐富的一環,其目的在於為第二語言教學提供洞察力與應 用啟示。然學者們對古典對比分析有諸多批判,認為其在預測偏誤和學習 困難時,過於偏頗。因此,Wardhaugh(1983:8)將對比分析假說區分為 「強式」和「弱式」兩個觀點。曹逢甫(1993:121-122)表示, 「「強式」, 是主張任何兩個語言系統都可以拿來對比而其結果用來預測,以其之一為 母語的人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有的困難。而「弱式」 ,則以學生的錯誤為 出發點,認為對比分析只是用來解釋學生的錯誤而已。」換言之,強式對 比分析假說是一套先驗式的學習困難的預測理論;弱式對比分析假說,則 是先檢視偏誤,而後進行歸納(陳俊光 2007:97) 。在 Wardhaugh(1970) 提出了對比分析的強式觀和弱式觀後,語言學界又掀起了一番論戰,之後 學界對修正後的兩種對比分析可以兼容並蓄的方式重新予以評價。同時 Teng(2003,引自陳俊光 2007:99)也認為,對比分析應超越獨句法偏 誤與句法學習難點的傳統,而跨入語義結構的領域。 另外,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2001)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為對比語 言學進行劃分:從對比方法來看,可分為純描寫性和解釋性兩種。純描寫 性是只需找出兩種語言某個或某些方面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解釋性則 是需要找出兩種語言的異同,而且要分析存在異同尤其是不同之處的原 因。本文要做的是屬於解釋性一類。從時間跨度來看,可分為歷時和共時 兩類。從語言的數量來看,可分為單語和雙語或多語兩類。單語如英語中 不同地區方言語音系統的對比;雙語或多語一類,如現代英語和現代漢語 疑問句結構的對比。許餘龍(1992:2)曾用圖象表示語言對比研究的類 型,本文所做的語言對比,就是圖二-1 的第四象限,即兩種語言之間的共 時對比。. 3.

(17)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圖二-1 語言對比研究類型圖. 1.2 語言類型學 德國語言學家 Von Schlegel(1987,引自陳俊光 2007:213-214)按結 構的複雜性,將語言分為孤立型語言(isolating) 、屈折型語言(inflecting) , 以及黏著型語言(agglutinating) 。孤立型語言(又稱分析語) ,指詞形不變, 語法功能由語序和功能詞表示的一種語言。如漢語、泰語即是。而屈折型 語言(又稱融合語) ,指以詞形變化說明意義或語法功能改變的一種語言, 此種語言的分佈最廣,如英語、德語、法語即是。黏著型語言(與屈折語 同稱綜合語),指各種詞綴加入詞幹以增加其意義或改變其語法功能的一 種語言,如日語、韓語即是。 另外,美國語言學家 Greenberg(1996)從語序的角度,將語言的語序 分為 SOV 、SVO、VSO、VOS、OSV 和 OVS 六種,其中又以 SOV 、SVO、 VSO 三種最常見,佔了全部語序類型的 94%以上,但在 Greenberg(1996) 的研究中,並未將漢語納入。根據陳俊光(2007)的整理,根據量化、第 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以及漢語句子的理解研究,大抵都顯示現 代漢語的基本語序是 SVO 型的語言。至於日語,則相對而言是個較無爭 議的 SOV 語言。 再來,分別從「主要分枝方向」和「中心語參數」來看漢、日語在類 型學上的不同。 「主要分枝方向」 ,是指一個語言的主要循環結構,這個循 環結構在無標形式時,具有一致的方向性(Lust 1983,引自陳俊光 2007: 4.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9) 。 「中心語參數」則是指,一個語言規定每個短語中心語的位置,是 在其補語之前或之後。中心語在前的語言,其中心語通常在補語之前:中 心語在後的語言,其中心語通常在補語後(Richards and Schmidt 2002)。 同時陳俊光(2007:228)為免混淆,主張把兩者分開處理,將「主要分 枝方向」與「中心語參數」視為兩種相關但不同的語言類型分類。前者主 要是描述「中心語」(可為名詞、動詞或主要子句)和修飾語的關係;後 者是描述中心語(可為動詞或介詞)和賓語的關係。 按上述的定義,漢語和日語的「主要分枝方向」相同,均為「向左分 枝」 (left-branching)的語言,如例(3)和(4)中修飾語均在中心語「壽 司(すし)」之前。但「中心語參數」漢語和日語則相反,漢語的結構為先 動後賓、先介後賓,即「中心語在前」 (head-initial)的語言;日語卻為先 賓後動或先賓後介的結構,為「中心語在後」 (head-final)的語言。如例 (5)和(6) 。 (3)好吃的壽司。. (筆者). (4)おいしいすし。 おいしいすし oisi. susi. 好吃. 壽司. (5)在家吃壽司。. (筆者). (6)家ですしを食べる。 家. ですし を 食べる. uti. de susi. wo taberu. 家. 在壽司. 吃. 表二-1 漢日語類型學. 語言 漢語 日語. 型態 孤立語 黏著語. 語序 SVO SOV. 主要分枝方向 向左分枝 向左分枝. 5. 中心語參數 中心語在前 中心語在後.

(19)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第二節 「也」的歷時研究 以下分別從「也」字的演變、語氣詞「也」和副詞「也」三方面進行 討論。. 2.1「也」字的演變 《說文解字》中記載:「「也」,女陰也。象形。」而《六書正譌》中 又說, 「也」,古文匜字,借為助辭之用多,故正義為所奪,又加匚為匜, 以別之,實一字也。「也」字的字源本義究竟為女陰或匜,至今雖尚無定 論,但從《六書正譌》的說明可知「也」是因為常被借用為助詞,才使得 原義喪失,從實詞轉變為虛詞。 那麼「也」究竟是在何時演變為語氣詞的呢?王力(1989:295)論及 語氣詞的發展時表示,在原始時代,漢語可能沒有語氣詞。西周時代語氣 詞還用得很少,直到春秋時代以後語氣詞才逐漸產生。潘允中(1982:169) 也說道:「在《尚書》中未見「也」字,惟《詩經》凡 77 見,其純為句末 語氣詞的即有 32 個。由此可以斷定「也」字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字。」 由上述可知,「也」很早就是個被借用為語氣詞的假借字。. 2.2 語氣詞「也」 變成語氣詞的「也」在句中有什麼功能呢?潘允中(1982:168)表示, 由於漢語語氣詞是一種只表音的純虛詞,一個詞可表多種語氣,因此使用 上比較靈活。由上述說明來看,語氣詞「也」確實如此。筆者查閱了幾位 學者對語氣詞「也」的分類,依功能、支持的學者及例句整理如下。. 6.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二-2 語氣詞「也」的功能分類表 功 能. 支持的學者 史 存 直. 1. 王 力. 例. 句. 孫 錫 信. 解釋、說  明的語 氣. . . . .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論語.憲問) 陳良,楚產也。(孟子.滕文公上). . .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揚且之 皙也。(詩.君子偕老)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莊子.逍遙遊). 苟有用我者,三月而已可也。(論語.子路) 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 (莊子.天地). 2. 判斷. 3. 表一種 情況(靜 態描描 寫). 4. 命令或 祈使. ×. . 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往也!(左傳哀公十二年)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史記.孫子吳 起列傳). 5. 感嘆. ×. . 小人哉,樊須也!(論語.子路) 野哉,由也!(論語.子路). 6. 停頓(複. . . . 句中).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故。(論語.學而) 誠如是也,民之歸之,由水之就下。(孟子.梁惠王上). 7. 停頓 (主、謂 語中間). . . 8. 疑問. ×. ×. . 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冥。(莊子.逍遙遊) 其動也天,其靜也地。(莊子.天道) 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人事)也?(語.周語) 更被妻女,說言道語,道個甚言語也?(敦變). 從上表中可知,古漢語的語氣詞「也」身兼多種功能,雖然學者們的 分類有些出入,但總的來看,表判斷和停頓功能是不爭的看法。 《馬氏文 通》說, 「也」字所以助論斷之辭氣,故凡句意之為當然者, 「也」字結之。 所謂當然者,決是非,斷可否耳。亦即「也」的主要功能是判斷句中描述 事件的肯定和否定。 柳士鎮(1992:221)表示,語氣詞「也」的使用率在先秦兩漢時達 到高峰,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卻已大幅減少。在現代漢語中,「也」已不 具有語氣詞的功能,王(1989:195)也說「也」字的用法,之所以在中 7.

(21)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古以後未在口語中流傳下來,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使用了繫詞「是」 字。也就是說在中古時期, 「也」的功能被「是」取代了。那麼為什麼「是」 會取代「也」呢?根據王(1989:184-186)說明,在現代漢語裡,判斷句 是由繫詞表現的,但在上古漢語裡並沒有繫詞,當時的判斷句一般以「也」 字煞句。例句如下: (7)滕,小國也。 ( 孟子,滕文公上). 上述例句主要靠句中的主語和謂語的語法聯繫構成判斷,置於句末煞 句的「也」則表示判斷語氣,「也」能使判斷的意味更強、更明確。因此 此一時期的判斷句,不需要繫詞。 至於「是」成為繫詞的用法,孫錫信(1992)說明「是」在先秦時期 有指示代詞和動詞的功用,但後來發展為繫詞,到了中古時期的魏晉以 後,因大量使用繫詞,判斷語氣完全由「是」表達, 「也」字就因此被取 代了。. 2.3 副詞「也」 既然語氣詞「也」被取代了,那麼為什麼在現代漢語中仍有「也」的 存在,而且是當副詞用呢?現代漢語的副詞「也」的用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其功能有哪些?它和語氣詞「也」有關聯嗎?以下將逐一討論。 楊榮祥(2005)為近代副詞做了調查後表示,副詞「也」是在六朝3時 產生的,其其本作用是表類同。在六朝之前,漢語中表類同義的副詞只有 「亦」 ,在副詞「也」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 「亦」和「也」是並存的, 只不過「也」的使用頻率很低,直到晚唐五代, 「也」的使用率才開始增 加。之後大約到了元、明時期, 「亦」就逐漸被「也」汰換了。楊(2005: 51-52)依年代考察了唐代的《遊仙窟》 、 《寒山拾得詩》 ,晚唐五代的《變 文》 、宋代的《語類》和《元曲選》、 《金》等書,統計出「亦」和「也」 的使用率,證明了唐代時「也」用得很少,到了晚唐五代, 「也」的使用 開始變多,並且有了「亦」的各種用法,但使用率還沒有「亦」高,在《變 文》中, 「亦」使用了 325 次, 「也」只有 131 次。但是在《元曲選》和《金》. 3. 六朝:指曹魏、晉朝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中, 「亦」的使用頻率就急劇下降,相對地「也」的使用頻率則急劇上升。 《元曲選》的 1-3 本中, 「也」用做類同副詞的就有 131 例,而「亦」只有 1 例。由此可知「也」的副詞使用率和用法是朝著逐漸增多的方向前進的。 至於「也」為什麼會取代「亦」,楊(2005:104-106)也做了說明。 由於「也」是新興的副詞,其靈活性和協調性都比已有固定用法的「亦」 高,因此能適應較新的用法,能夠和別的詞語搭配構成固定格式,如有「V 也 V」 ,而沒有「V 亦 V」的格式,如: (8)某老矣,無氣力得說。看也看不得,行也行不盡了,說也說不辦了。 (語類,一○四). 所以最終由是由「也」承襲了「亦」的類同用法。 至於副詞「也」的功能,筆者依功能、支持的學者及例句整理如下。 表二-3 副詞「也」的功能分類表 功 能. 1. 表示情況相. 作者. 例. 余 心 樂. 李 潤 生. 王 政 白. . . . 不能片時藏匣裡,暫出園中也自隨。. 同(類同) 2. 表示強調. 句. (北周.瘐信《鏡賦》) . . . 賊頭領,聞此語,佛也應煩惱。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 黛玉道:「連我也不知道。」 (紅樓夢第十九回). 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 (儒林外史第三回) 3. 表示讓步. . . . 4. 前後句連. . . 連 不至於太冷落,也不至於太熱鬧了。. 用,表兩事並 列. 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 了。 (紅樓夢 第二回). 詞. (紅樓夢 第八回). 從上表的例句來看,可發現副詞「也」多置於句中,這和語氣詞「也」 多置於句尾的形式不同,且兩者在句中的功能也不同。余心樂、宋易麟 (1996)表示,現代漢語沿用了副詞「也」表情況相同、強調和讓步的用 法。但筆者對於「強調」和「讓步」的用法抱持著疑慮,以「強調」來看, 9.

(23)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此用法常與連同現,如上表例句中的:「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 來。」筆者認為此例句的強調功能是由「連」這個焦點標記而來的。且這 一類用法也有「類同」之意,因此筆者認為可將其歸至第一類。而「讓步」 , 筆者認為這並非出自於「也」,如上表例句中的: 「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 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中,「讓步」實乃是從「卻」而來,故筆者不 認為「也」具有「讓步」之意。至於「也」的另一個功能,表「情況相同」, 確實存在於現代漢語中,由此可推斷近代漢語副詞「也」的用法是延續至 現代漢語中的。. 第三節 「也」的共時研究 3.1「也」的虛與實 「副詞」在傳統的語法研究中是屬於虛詞研究的一部分,張誼生 (2000:5-6)談到把詞區分為虛詞和實詞兩大類的,最早見於宋人的著作, 當時叫做實字與虛字。所謂實字大致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名詞,而虛字則 大致相當於現代的代詞、副詞、連詞、介詞、語氣詞和嘆詞等。之後到了 清代,為了研究經文中的輔助詞性的意義和用法,產生了《語助》 、 《虛字 說》 、 《助字辨略》和《經傳釋詞》等研究虛字的專書,而副詞一直以來都 被歸屬於虛詞一類。 但是到了現代漢語,由於副詞中各成員的虛化程度不一,導致副詞的 虛實至今仍無定論。林華勇(2003:43)表示,目前針對副詞的虛實問題 大致有三種觀點:歸入虛詞、歸入實詞、居於虛實之間。認為副詞屬虛詞 的學者有黎錦熙(1924)、朱德熙(1982)、呂叔湘等(1980)、陸儉明和 馬真(1985)等學者。將副詞歸為實詞的有邵敬敏(1987) 、陳望道(1978) 、 胡裕樹(1981)等學者。至於認為副詞是介於虛實之間的學者如王力 (1989) 。學者們之所以對副詞有不同的劃分,是因其切入角度不同所致, 以意義虛實來分類的,往往把副詞歸為虛詞;而站在句法功能角度來看 的,多把副詞列入實詞。張誼生(2000:6-7)還談到,即使同樣從意義或 功能出發,還是會產生分歧,而採取功能和意義相合的標準,想要都兼顧, 又難以做到,結果往往只好顧一頭棄一頭。由於副詞存在著虛、實的兩面 性,因而產生了不同的標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相同的標準也可能引出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不同結論的矛盾,因此光在虛、實中打轉,難以有明確的結論。故本文探 討副詞「也」時,亦不將其為虛或實納入討論範圍,以免落入兩難的困境 中。 為便於分析和掌握副詞,張(2000:7-8)依 1.意義的虛化或實在 2. 搭配的黏著或自由 3.句位的定序或變序 4.數量的封閉或開放 5.用頻的較高 或較低 6.讀音的變化或不變 7.內部的參差或整齊 8.發展的緩慢或迅速八項 標準,將漢語的詞分成以表示詞彙意義為主的概念詞(notion word)和以 表示語法意義為主的功能詞(function word)兩大類。概念詞包括名詞、 動詞、形容詞、區別詞、數詞、量詞、代詞。大多可充當句法成分,且符 合上述八項參照標準的後項。(意義實、自由、變序、開放、用頻低、讀 音不變、內部整齊、發展迅速) 。功能詞包括:連詞、介詞、助詞、嘆詞、 語氣詞、方位詞、趨向詞。這些詞一般不充當句法成分,且符合上述八項 參照標準的前項。(意義虛、黏著、定序、封閉、用頻高、讀音變化、內 部參差、發展緩慢)。至於副詞,張則在概念詞和功能詞的架構下將它分 為三類,分別為描摹性副詞、限制性副詞和評注性副詞。描摹性副詞以表 詞彙意義為主,主要在於使表述更生動、鮮明,重在相關行為內涵的形象 性,如:穩步、逐年等,因此歸入概念詞中。而限制性副詞和評注性副詞雖 都歸為功能詞中,但兩者所代表的意思卻有不同。限制性副詞的表義功用 主要在於使表述更為準確、嚴密,重在相關行為外延的確切性,以表語法 義為主,屬客觀性的詞。由於限制性副詞內部複雜、差異大,因此還可再 細分為語篇功能類的詞(如關聯副詞)和語義功能類的詞(包含否定、時間、 重複、頻率、程度、協同及範圍副詞) 。至於評注性副詞則屬於主觀性的 詞,主要表示說話者對事件、命題的主觀評價和態度,如:也許、根本、 難道等。 筆者認為張(2000)的觀點或許可為副詞帶來新的啟發,且其對詞的 分類方法正好可套用至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架構中,即概念詞可列入語義層 面的詞彙義中討論,而功能詞中的否定、時間、重複、頻率、程度、協同、 範圍副詞則可歸於本文語義層面的語法義中;功能詞中的關聯副詞則可放 至語篇層面探討,至於主觀性的評注性副詞則歸至語用層面討論。 綜合上述,筆者將其整理如下圖:. 11.

(25)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圖二-2 副詞分類圖. 3.2 「也」在副詞次分類中的歸屬 由上文可知副詞可分為概念詞和功能詞兩大類,那麼「也」是屬於哪 一類,亦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之一,接下來筆者將藉由學者們對「也」在 副詞次分類中的歸屬,定位「也」在本文中應歸於哪些層面來探討。 關於副詞的次分類,學者們的分法不一,但大致都包括程度副詞、時 間副詞、否定副詞、範圍副詞、頻率副詞、語氣副詞等類別,以上類別主 要是以語義來劃分的,但也有學者是依句法功能劃分的,如:Li&Tompson (1981)。由於學者們著重的面向和角度不同,所以每位學者所歸副詞次 類下的成員也有所差異。筆者依趙元任(1968) 、邢福義(2002) 、錢乃榮 (2002) 、呂叔湘(1980) 、朱德熙(1982) 、劉月華等(1996) 、Li&Tompson (1981)、張誼生(2000)等人對副詞「也」的歸類,分述如下: 趙(1968)、呂(1980:18)和朱(1982:196)皆將「也」歸為範圍 副詞,同時朱(1982:195-196)還更進一步將範圍副詞細分為二,一類是 標舉其前邊的詞語範圍的副詞,如: 「都」和「也」 ;另一類是標舉其後頭 的詞語範圍的副詞,如:「光」和「就」 。分別舉例如下:.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全班同學都會游泳 (10)小張和小李都是湖北人。 (11)小張是湖北人,小李也是湖北人。. (朱德熙 1982: 195、196). 朱(1982:195-196)表示,例(9)和例(10)的「都」分別是總括 其前的「全班同學」及「小李和小張」 ;而例(10)的「也」同樣是標舉 其前的詞語「小李」,但「也」和「都」的不同在於「都」是總括, 「也」 是分舉,因此例(10)的「小張」不在「也」包舉的範圍之內。 而邢福義(2002:89-90) 、錢乃榮(2002)、劉月華等(1996:123) 則認為「也」大致上可歸為兩類,分別為頻率副詞和關聯副詞。但這之中 又有些細部差異:邢(2002:89)認為「也」屬頻率副詞;錢(2002)則 認為「也」是歸於表示時間、頻率的副詞;而劉等(1996:124)則將「也」 歸於表示重複、頻率類的副詞,但以上三位學者都未對此進一步說明或舉 例。至於關聯副詞,邢、錢、劉三位學者都認為在詞語或分句間起關聯作 用的副詞即屬此類,而「也」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如: 「死也不投降。」 另外趙元任(1968)和張誼生(2000:47)還認為「也」具有表示說話者 對命題的主觀態度、語氣、評價的用法,因而將其歸為評價性副詞一類。 如:見了人也不打招呼。趙(1968)只指出例句中的「也」表現了說話者 的語氣、態度,但並未進一步詳細說明。 至於 Li&Tompson(1981:268-273)則從句法功能出發,將副詞分成 移動性副詞、非移動性副詞和動詞後副詞,非移動性副詞又可再細分為情 狀副詞(manner adverb,又稱方式副詞)和非情狀副詞兩小項。而「也」 屬非移動性副詞中的非情狀副詞,只能用於主題或主語後、動詞前。 Li&Tompson(1981:268)對是否為情狀副詞的定義,是以其能否修飾動 詞而定,如:「他興奮的跑進來」4中的「興奮」可修飾動詞「跑」的狀態, 因此屬情狀副詞。而「也」不修飾動詞,因此屬非情狀副詞。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可知「也」的用法不只限於一個層面,若將學 者們對「也」在副詞中的分類放至本文的架構中來看,可知範圍副詞和頻 率副詞的「也」屬語義層面中的語法意義;而關聯副詞可放入語篇層面探. 4. 擷自 Li &Tompson(1981)著,黃宣範(2007)譯本原文。 13.

(27)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討;評價副詞則屬語用層面。至於非情狀副詞,由於是從「也」在句中的 位置和功能來討論,因此在本文中也將其歸於語義層面的語法意義來探 討。根據以上論述,將其整理如下:. 表二-4「也」的次分類歸屬表 「也」的分類. 支持的學者. 本文的分類. 範圍副詞. 趙元任、呂叔湘、朱德熙. 語義層面(語法意義). 頻率副詞. 邢福義、錢乃榮、劉月華. 語義層面(語法意義). 關聯副詞. 邢福義、錢乃榮、劉月華. 語篇層面. 評價副詞. 趙元任、張誼生. 語用層面. 非情狀副詞. Li&Tompson. 語義層面(語法意義). 第四節「也」的語義功能 語義,可分成詞彙義和語法義兩部分,由於「也」在現代漢語中當副 詞用,其實際的詞彙義已弱化,因此本文將探討的為「也」的語法義。下 文將參考現行語法書及文獻,找出「也」的語法義,同時也討論「也」的 語義指向,以釐清「也」的語法功能。. 4.1 現行語法書的討論 有別於一般的研究文獻,語法書是為方便讀者閱讀、說明較為淺白的 書籍,本文首先先以目前最通行的兩本漢語語法書:呂叔湘(1980)《現 代漢語八百詞》及劉月華等(1996)《實用漢語語法》為材料,將書中對 於「也」的說明加以整理,之後再與其他學者們的研究進行比較,找出最 為合適的說法。詳見表二-5。. 14.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二-5 語法書對「也」的分類表 八百詞. 實用漢語語法. ---呂叔湘. ---劉月華等. 例句. 一、 兩事相同. 兩個人或事物同屬一類,有相 老師說漢語,我們也說漢語。. 表. 同動作、性狀. 相. 一個人或事物有同時具有兩.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發. 同. 種動作、性狀. 展中國家。. 無論預設成. 表同樣、照樣(與「不論」 、 「不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天氣,也要. 立與否,後果. 管」 、 「無論」或表任指的疑問 準時到達。. 相同. 代詞及正反疑問式搭配使用) 表轉折. 老鄉們消息挺靈通,雖然瞞著 也都知道了。. 二、 加強語氣. 強調程度,多用於否定句. 表某 前隱含「連」 種. 1949 年以前,長江上連一座 也沒有。. 字. 語氣 表委婉的語氣. 表緩和的語氣. 你也太嬌氣了,說你兩句就 5. 哭。. 從上表可知呂、劉等皆認為「也」有「表相同」和「表某種語氣」的 用法,就 Halliday 的純理功能架構,「表相同」為語法義層面, 「表某種語 氣」為語用義層面的探討。依這樣的分類來看, 「也」的語法義有「相同」、 「轉折」 、 「條件」等義項,而「也」的語用義有「加強語氣」 、 「加強程度」 「委婉」的用法。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對於學習者而言過於繁瑣且不易理 解,同時語法書中的解釋與例句相互矛盾,無法單以「相同義」充分說明 前、後分句的關係,如:「天亮了,風也停了」 、 「孩子大了,房子也舊了」 等例句都無法從形式層面看出相同的部分。再者,呂(1980) 、劉等(1996: 138-139)也未說明「也」為什麼具有「相同義」 ,又同時具有「轉折義」? 為什麼在語法層面可表「相同」 ,到了語用層面又可表「委婉」?這之間有 沒有連結?為釐清上述疑問,本文也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試圖從不同角度 對「也」有更全面的了解。. 5. 筆者認為此例並無緩和之意,反而帶有諷刺意味。關於此用法的進一步討論,請見本 文第四章第三節。 15.

(29)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4.2 其他學者的研究 除了上述的語法書外,有許多學者也投注心力在「也」字上,學者們 的研究,提供了筆者不同的思考面向,以下列出學者們所提的「類同」 、 「並 存」 、 「類同添加」、「遞進」、「轉折」 、 「條件」 、 「補充」等語法義,並分述 之。. 4.2.1 類同義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也」的基本語義為「類同」 。這和呂、劉的「相 同義」相同,支持的學者有呂叔湘(1980) 、馬真(1982) 、劉月華等(1996) 和簡秀芬(2004)等。呂(1980:595)提到「也」表兩事或結果相同, 而劉等(1996:138)則結合了語義和形式,認為「也」有表示兩人/一 人或事物同屬一類,或是發出同樣行為或動作,或具有同樣性狀之義。如: 例(12)、例(13) 。 (12)媽媽每天六點起床,我也每天六點起床。 (13)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 (劉月華等 1996:138). 劉等認為例(12)是兩個不同的主語,即「媽媽」和「我」具有同樣的行 為「每天六點起床」。就形式上來看,例(12)是由兩個獨立分句構成, 即「S1 也 S2」。而例(13)則是一個主語「中國」同時具有兩種性狀「社 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在形式結構上為「Sbj + VP1,也 VP2」。 至於馬真(1982)和簡秀芬(2004)都認為「也」的基本語義表類同, 同時馬還將此細分為:在有「也」的句子裡,相類同的諸項都明白說出的 「實用用法」,以及相類同的前項只是隱含而未出現,甚至是假想的,實 際上不一定能明白確切地說出的「虛用用法」兩小類。如上例(12) 、 (13) 都是實用用法,至於虛用用法則如例(14)。 (14)為什麼李四不及格也錄取了?. (馬 1982:283). 馬(1982:283)認為上例隱含了未明言的話,而隱含著的話跟明白說出的 話一定有相同的成分,因此例(14)可擴大為「張三等人都及格,當然該 錄取,為什麼李四不及格也錄取了?」 ,即「及格,錄取;不及格,也錄取」, 「也」在此的基本作用仍表示「類同」 。同時,馬(1982:283)也示,在 16.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也」的虛用用法中,「也」往往跟其他某些詞語構成固定格式,整個格 式表示某種特殊的語法意義。如: 「雖然/盡管……,也……」 ; 「無論/ 不論/不管……,也……」等。. 4.2.2 並存義 馬真等人雖認為「也」的核心義表「類同」 ,但崔永華(1997)的看 法卻正好與馬相左。崔以相聲腳本《傳統相聲集》中的三十段相聲為語料 來源,運用窮盡分析法6,主要分析不帶前提句的「也」字句7,將《傳統 相聲集》中出現「也」的 375 個句子分為四大類,十一小類,從語料分析 中,崔得出「並存」才是「也」的核心語義,而一般所說的「同樣義」, 是包含在「並存義」中的,亦即,帶有「並存」的「也」字句並不一定有 「同樣」的意思,但帶有「同樣」意思的「也」字句,一定包含了「並存」。 那麼, 「也」字句中的「同樣義」是怎麼來的呢?崔表示典型帶前提句的「也」 字句,如「他會,我也會」,其「同樣」的意思是來自前提句和「也」字 句中的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而不是來自「也」 ,以下例(15)為證明: (15)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 (朱自清《背影》). 沈開木(1984)認為例(15)的表層字面雖不同,但深層語義信息卻是相 同的, 「死了」跟「交卸了」都可看作附上相同的「不幸」之意,若抽掉 「也」 ,這種附上的相同意便感覺不到了。而崔(1997)則引用沈的說明 為反證,認為如果兩個小句中沒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把「也」插在後句 中,也不會在二者間產生相同或相似的意思。故崔認為「同樣義」並非來 自「也」字本身。 對於崔的看法,楊亦鳴(2000:114-115)又進一步提出了異議。楊認. 6. 7. 「窮盡分析」是指:在某一限定的真實語料的範圍內,對其中某一語言現象的全部例 證進行逐個分析。這種分析不放過、不回避任何用例,力圖對每一個用例都做出解 釋或提出討論。(崔永華 1997:3) 帶前提句的「也」字句指,出現在「也」字句前,在形式和意義上都跟「也」字句有 平行關係的小句。而不帶前提句的「也」字句有兩種,一種是「也」字句前沒有任何 前提句;一種是「也」字句前有某種類似前提的句子,但跟前面所指的前提句不同, 如常跟「雖然」、「即使」合用的「也」字句。 (崔永華 1997:18) 17.

(31)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為例(15)是證明了本來不同的事物,由於「也」的使用使之類化而同, 不相干的事物就有了共同點。若單說「父親的差事交卸了」 ,不一定是不 幸的事,因為差事交卸了,可能更自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可 能表示一種趨向於好的情況,但與前一分句「祖母死了」對照,並用了「也」 字,則「父親的差事交卸了」的事,就只能表示趨向於一種壞的情況了。 馬在探討「也」的實用用法時指出, 「也」的實用用法通常用於並列句 式中,有人就因此認為「也」可以表示並列關係,強調兩事並列。筆者亦 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妥當的,這無疑將「也」字所在句式所表示的語法義歸 到「也」的身上去了。. 4.2.3 類同添加義 除了上述的「類同義」和「並存義」之外,還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也」 的核心語義進行論述,相較於「類同義」 ,畢永峨(1989) 、簡秀芬(2004) 張建理(2007)和楊亦鳴(2000)又點出了「也」一詞,在「類同」之中 同時內含了「相加/添加」之意,在此筆者以「類同添加」一詞標類,和 「類同義」做區分。以下為四位學者的說明。 畢(1989:2-3)認為「也」指的是句子中互相並列的兩個或兩個以上 值之間的相似性,這是來自命題內容的實體操作,這些並列值可由該句中 的任何成分表示(可以是主語、賓語或時間副詞的並列),且每個值都有 相似特徵,都與命題內容有關,即值皆來自命題內容。如例(16)。 (16)A:你們為什麼要找房子? B:小孩子大了,房屋也舊了。. (畢永峨 1989:3). 先看例(12) ,若從句結構來看,可知其為同一個句法範疇的並列,即「媽 媽」和「我」的並列,且都具有相似的特徵「每天六點起床」。而例(16) 若單看B的回答,並無法從句面結構中看出其並列的相似性,但若將A的 問句加入,即可知 A 與 B 皆和命題內容「為什麼要找房子」有關(簡 2004: 17) 。因此不論是例(12)或例(16) ,命題內容的實體,都是在兩個(或 多個)值的對稱性並列的相似性裡進行投射,若找不到「值」與「命題內 容」間的關係,就沒有相似性,也就無法用「也」。 簡秀芬(2004:18)認為「也」在句中的功能傾向於兩者語義相加, 18.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例(16)來看,可清楚發現這兩句都和找房子的話題有關,都是要換房 子的原因,而後一分句是在一個理由上再增加另一個原因,具有語義相加 的作用。這和張建理(2007)的看法相同,張從認知角度切入,認為「也」 字句均表示其概念可添加到前一分句的概念上去。另外,張(2007:148) 也運用 Fauconnier(1997)的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來闡釋 說話者在使用「也」時的認知過程,間接地證明了「也」的語義概念。以 下為概念整合理論的介紹: 張(2007:148)表示,概念整合的過程中涉及了四個概念包和一個 概念結構,概念結構是由四個概念包組合、擴展、生成而來的。整合的過 程起始於兩個輸入概念包,這兩個概念包的元素相互跨概念映射、觸發, 便產生了第三個概念包-類屬概念包,它抽取了兩個輸入概念包的相同部 分,並規範了兩輸入概念包的核心內容,這是屬於幕後認知的部分。然後 經規範的、來自輸入概念包的元素被連接到第四概念包-整合概念包中。 以下為例句和圖示: (17)不僅產量增加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改變了。. (張建理 2007:149). 圖二-3 「也」的整合概念圖8. 從例(17)的例子來看,前一分句「不僅產量增加了」和後一分句「人的 精神面貌也改變了」分別可放入輸入概念包 1 和輸入概念包 2 中,然後在. 8. 改自張建理(2007)文中的圖。 19.

(33)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類屬概念包中產生「發生了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變化」的概念。然後經由 連結,在整合概念包中顯示出以下內容:1.產量和人的精神面貌都產生了 變化 2.這是一種進步 3.(說話者認為)精神面貌的變化比產量增加更重 要 。由張(2007)的研究可知,輸入概念包 1 和輸入概念包 2 的「類同」 義,是產生於認知中,體現於句構中的「也」字上的,也由於認知中建構 的類同框架,使得許多具有類似的「值」可進入此框架中,而體現於表層 形式的「也」則可連接各個值,將其添加於類同框架上。由上述可知, 「也」 所具有的語義添加概念,是建立在「類同」之上的。 關於「語義添加」的概念,林碧華(2004)和洪慎杏(2006)都曾提 出相關討論。洪(2006)以 Halliday(1994)的分類為主,劉月華等學者 的分類為輔,為漢語複句的義項做了整理。Halliday(1994)是從分句間的 邏輯語義關係(logico-semantic relation)出發做分類,而劉等則以語義主 次為分類準則,洪依 Halliday(1994)的看法為基準,認為漢語關聯詞語 主要顯現的是延伸(extension)與增強(enhancement)關係。所謂延伸9, 指的是「若一分句藉著增添新的成分來擴大另一分句的意思,則此分句為 另一分句之延伸。」而增強10,指的是「一個分句藉由描述相關時間、地 點、方式、原因或條件來擴展另一分句。」洪表示,這兩者的不同,在於 延伸中的添加(addition)分句不帶有任何因果、時序上等其他意味,僅做 為新訊息的提供。增強關係11中的分句只是「說話者在其中分句之下,針 對其認為重要的詳細情況進一步提出說明」 。由上述可知,延伸關係中的 句子可帶出新信息,而增強關係則無。 在延伸關係中,洪將其分為添加(additive) 、選擇(alternative)及轉 折(adversative)三類,這與 Halliday 的分法略有差異。Halliday(1994)的 添加有三類,分別為肯定添加(positive addition) ,即兩句皆為肯定句,如:. 9. 引用洪慎杏(2006)譯文,原文為:One clause expands another by extending beyond it :adding some new element, giving an exception to it or offering an alternative.(Halliday 1994:220). 10. 引用洪慎杏(2006)譯文,原文為:One clause expands another by embellishing around it :qualifying it with some circumstantial feature of time, place , cause or. 11. condition.(Halliday 1994:220) 增強關係因與本文無關聯,故不在此多述。 20.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John ran away, and Fred stayed behind.」 ;否定添加(negative addition), 即兩句皆為否定句,如:「They didn’t offer any help, nor did they give any instructions.」 ,以及兩句語義相反的逆添加(adversative addition) ,如: 「I like the skirt, but it’s too expensive.」 。洪認為漢語沒有像英語的「nor」內建「負 極」以表否定添加的關聯詞語,故取消肯定、否定添加的分類方式。洪認 為添加關係中,兩分句間無任何因果或時間先後關係,說話者使用關聯詞 語連接兩個與某一主題相關的兩個分句,而將添加關係分為相似添加 (similar addition)及對立添加(dissimilar addition)兩類。相似添加,指 「當連接的兩項之間具有相關或相似的特性、兩者極性(polarity)相同或 具有單向性(unidirectional)的,則後項為前項的相似添加。如: (18)李冰 不但 是一位成功的工程師,也 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 X 不但 ﹝+A1﹞ 也 ﹝+A2﹞ (19) 那時,養母 不但 打他, 而且還 罵他。 X 不但 ﹝-A﹞ 而且還 ﹝-B﹞. 「同極」為「相似添加」的基本條件,例(18)的前一分句「是一位 成功的工程師」與後一分句「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 ,皆為「正極」 ,而例 (19)的「打他」和「罵他」皆為具貶義成分的「負極」,前後分句極性 相同,所以皆為相似添加。至於對立添加,指「當主語不同時,關係詞語 連接的是兩個不同的獨立事件,當主語相同時,兩分句必定為包含異極 (different polarity)成分或不具一向性(unidirectional)的成分。對立添加 關聯詞語的功用只是客觀地標明兩句差異性,並不具有標示說話者正負評 價的功能。如: (20)這裡的氣候有利於 種小麥,而不利於 種水稻。 (呂叔湘 1980:192) X. +. ﹝A1﹞. -. ﹝-A2﹞. (21)去年夏天 我 去蘭嶼的餐廳打工,而 小王(則) 跟著表哥學吉他。 X. ﹝A﹞. 而. Y. ﹝B﹞. 例(20)的「有利於」與「不利於」是兩相對立的語義,即主語相同,但 兩分句的極性不同。而例(21)則是兩個不同主語的獨立分句/事件,洪 皆將其歸為對立添加。 與上述畢、張看法相同的,還有楊亦鳴。雖然這三位學者切入的角度、 21.

(35) 現代漢語「也」與日語相應形式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表述的方式不同,但其所要表示的概念是相同的。楊(2000:146)提到, 「也」字句的類同之感,雖與前、後分句的相同部分有關,但類同的真正 原因還在於「也」字本身的語義,僅靠相同部分不能構成類同的感覺。如: (22)昨天熱,今天更熱。. (楊亦鳴 2000:147). (23)昨天熱,今天也熱。. (楊亦鳴 2000:147). 例(22)只有相異之感,而例(23)由於用了「也」 ,便產生了「類同之 感」 。楊還表示,即使兩個小句中沒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成分,用了「也」, 同樣會產生類同之感,如上例(23)。 另,楊透過對「也」字句歧義的構成,自篇章角度進行討論,認為「也」 的基本語義是任意的類同添加,且這種類同是建立在相同部分之上,同時 具有指向性和流動性。以例(24)來看:. 上例是個歧義句,至少有三個意思: (24-a)李老師教數學,王老師也教數學。 (24-b)王老師不僅學數學,王老師也教數學。 (24-c)王老師不僅教物理,王老師也教數學。. 楊表示,在(24-a) 、 (24-b) 、 (24-c)三句中, 「也」的語義指向都不同, (24-a) 中, 「也」的類同添加語義指向「王老師」 ,即在教數學的許多人裡追加一 個同類「王老師」。而句中的「教數學」是個已知信息; 「王老師」是新信 息,同時也是「也」字句著重要表達的內容,稱之為「話語中心」 。至於 (24-b) , 「也」的語義指向「教」 ,即在王老師的諸多行為裡追加一個同類 「教」 ,且「教」為「話語中心」 。再來(24-c) , 「也」的語義指向「數學」, 即在王老師教的內容裡追加一個同類「數學」 ,且「數學」為整句的「話 語中心」。由以上例句來看,楊認為「也」的語義指雖具流動性,但其核 心語義皆為「類同添加」。由楊的解釋可知, 「也」字句多帶有新信息,而 「焦點」可能在「也」前,也可能在「也」後,若以此看來,「也」在篇 章中便是個「焦點標記」。關於這一點,在下一節有進一步討論。 22.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結合前述畢、張在認知上的看法,以及楊的研究,所得共同結論是「也」 能帶出義項間的類同概念,因此才能連接看似毫無相關或相對的義項,故 「也」字的核心語義也有添加義在內,就如前簡(2004)所言,一個義項 添加到另一個義項上去,這也才能符合「類同」的說法。. 4.2.4 遞進義 另外,有些學者還認為「也」有遞進義,如屈承熙(1999) 、景士俊 (1980)和劉月華等(1996) 。屈(1999)將遞進放至「並列」義之下, 「並 列」指的是兩子句前後並列排置,遞進義和並列義的不同,在於「遞進義」 的前、後項不可隨意交換,而「並列義」的前後項可交換(屈 1999:29)。 對此,馬真(2004:220)提出了以下例子反駁: (25)世界語不僅我不會,他也不懂。. (馬真 2004:220). 馬認為,若將上例的「不僅」去掉,變成「世界語我不會,他也不懂」則 變成了一個並列複句,可見句子所表示的遞進關係跟「不僅」的關係更密 切。更準確地說,例(25)的遞進關係是由「不僅……(而且)也/還……」 這個格式表示出來的,「也」在此還是表「類同」,其所連結的是「不會、 不懂世界語」一事。. 4.2.5 轉折義 屈(1999)、景(1980)認為「也」還具有轉折義,對於「轉折」 ,一 般有兩種看法,一為語義對比,二為反預期。語義對比的學者有丁聲樹 (1961)、邢福義(2001)等;認為是「反預期」的,則有屈承熙(1999) 等。我們先看反預期的部分。屈(1999:248)認為「轉折」表示第二句 所傳遞的信息,與第一句傳遞的信息所引起的預期不合,這種預期可以是 根據一般常識所推得,也可以是根據邏輯推理獲得。如: (26)既使/就算/縱然自己吃不飽,他也要讓兒女個個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承熙 1999:248). 求溫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一般而言,吃不飽是不可能有餘力受良 好的教育的,但例(26)的後分句出現了與一般想法、預期不合的情況,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students have mastered the skills of performing addition, subtraction and mixed operation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eachings of Zen had on Shi Tao’s ar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Shi Tao’s interpretation on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聽、說、讀、寫,以 及分析、評價等能力 例:設計課業,讓學生 應用所學,並運用各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It directly models prior semantic knowledge units, which enhances the ability to learn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 ERNIE learns 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of complete concept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