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身與隱藏:初探女同志的臉書使用策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身與隱藏:初探女同志的臉書使用策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方念萱博士. 現身與隱藏:初探女同志的臉書使用策略研究 政 治. 大. Coming Out or立Not : The Analysis of Lesbians’. ‧ 國. 學. Practices and Strategies on Facebook..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蔡佩諭 中華民國一 o 四年六月. v.

(2) 謝辭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有太多想要放棄的時候。因而這本論文得以完成,有 太多需要感謝的人。以前的自己很偷懶,一旦需要感謝的人太多,我總會說,那 就謝天吧!但這一次,我希望可以好好地向一直以來給予我支持、鼓勵,以及所 有曾經對我伸出援手的人,表達我的感激。 論文寫作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個性,在這段漫長的過程中,我得以看見各式各 樣原先我並不是那麼認識的自己──懦弱的、畏縮的、膽怯的、習於逃避痛苦的、. 政 治 大 我一直沒有發現的,那個不夠愛自己的自己。我始終記得淚灑念萱老師研究室的 立. 沒有自信的、害怕讓人失望的、將想說的話包含在看不見真心的語句裡的,以及. 某個下午,老師說:「那份畏縮與膽怯,會反映在妳的文字上。」我的失語,以. ‧ 國. 學. 及一切逃避,追根究底是因為我不夠愛我自己。我也記得那天啟動我淚水的關鍵. ‧. 語句:「要愛自己,要記得愛自己。」謝謝老師一路以來的包容與理解,也謝謝. y. Nat. 老師總是溫柔地承接我的不安與困惑,以及願意嚴厲地指正我的膽怯與不勇敢。. er. io. sit. 對老師有太多的抱歉與感謝,我希望自己可以作到老師說的,珍惜生命裡所有微 小的美好,感激所有他人給予的善意,而最重要的是,學會愛自己。. al. n. v i n 謝謝論文的兩位口試委員,我總覺得自己的論文吐露了太多自己,包含我的 Ch engchi U. 雙子座個性。我始終記得被政男老師點穿我是雙子座時自己有多訝異,只因為我. 的論文很貪心,什麼都想談。也記得慧雯老師說讀我的論文會有暈船感,因為我 的論文反覆不定。兩次口試除了論文內容得以更加精實與聚焦,也謝謝老師們讓 我更加看見自己個性上的不足之處。 我想我仍舊是幸運的,儘管我曾經認為自己的生命毫無意義,可總是有人願 意在我處於黑暗的時刻,帶我看見生命的光亮之處。謝謝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所 99 級的夥伴們,在每一次的課堂上以及導讀做不完的夜晚,慶幸總是有你們, 讓所有的焦慮與失眠,都變得不再那麼難熬。謝謝芮琪,總是溫柔聽我說話;謝 I.

(3) 謝鈞彥,願意和我分享你的秘密;謝謝品葭,我懷念我們一起吃拉亞還有崩潰的 每個時刻;謝謝馨棻,妳仍舊是我心中的女神;謝謝雅晴,雖然很多時候我真的 很想揍妳;謝謝曉青,在我沒有熱水洗澡時願意接待我;謝謝依潔,給予我身為 人母特有的溫柔;謝謝韓文好戰友的育志和曼汝,沒有你們就沒有人陪我一同發 洩迷妹心;謝謝何綺、予安、育南、莉雅、文傑、林昱,因為你們讓我多次懷疑 其實我根本是廣電所的吧!也感謝傳院的許多學長姊和學弟妹,特別謝謝俊穎學 姐來幫忙我的口試,然後郭昕盈,妳知道我愛妳,我親愛的妹妹;謝謝台大政治 系女排長女團的耿玄、昱甯、靖昀、香宜、維欣、昱瑾,我相信我們就是個宗教. 政 治 大 謝如家人一般的死黨冠儀和婉若,沒有國中時妳們對我的支持,我可能根本不會 立. 互助組織;謝謝中山語研毒舌犀利每每揶揄我都能成功的宣瑜、岳珊與雅竺;謝. 活到今天;謝謝社長夫人李又欣,雖然妳已是人妻,但我知道妳還是愛我的;謝. ‧ 國. 學. 謝熱線的夥伴們,是你們讓我知道我們還可以一起做得更多,也謝謝你們,承接. y. Nat. 望我沒有寫得太糟,以及謝謝介紹受訪者給我的人。. ‧. 住不論有多糟糕的我;謝謝所有論文的受訪者願意與我分享妳們的生命故事,希. er. io. sit. 最後,我想我必須特別謝謝我的父母對我的包容與理解。我知道我讓你們擔 憂了,我也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我相信我們對彼此的愛,終能弭平所有橫亙. al. n. v i n 在我們之間的鴻溝。謝謝從跟在我屁股後面的小屁孩變成男人的明儒與明叡,你 Ch engchi U 們一定不知道我有多愛你們。. 這本論文獻給所有還處在迷惘、不安與害怕的每一個你妳妳你妳,願我們都 能勇敢的成為我們自己。喔,這本論文還要獻給讓我決定寫下這一切的人,謝謝 願意接受最好與最壞的我的妳,謝謝讓我變得勇敢的妳,親愛的貝貝,是妳讓一 切有了意義。. II.

(4) 摘要 同志身分常常是許多同志鎖在衣櫃裡的另一面貌,同志污名標籤令同志在日 常生活中,必須管理有關同志身分的身分訊息,以免他人以偏見看待。然而衣櫃 卻也有著男櫃與女櫃的差別,女同志在社會中承受的污名處境與男同志並不相同, 所擁有的資源與權力也不一樣。相較男同志,女同志有著女性與同志的雙重弱勢 身分。 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愈來愈多透過臉書賦權的例子,臉書使人們更容易自行 組織動員,賦予人們更多政治權力上的能動性。在各式各樣透過臉書賦權的行動. 政 治 大 處於性別弱勢的女同志族群來說,藉由臉書反轉污名標籤,或是試圖在臉書上管 立 中,亦包含少數族群污名化標籤的去除與對抗歧視。對於在主流異性戀社會體制. ‧. ‧ 國. 往的改變。. 學. 控自身的同志身分訊息,皆使得女同志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有了別於以. 本研究從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秩序切入,探究女同志的臉書使用策略。企. sit. y. Nat. 圖理解臉書如何成為女同志族群遊走權力縫隙的工具,甚至被女同志使用者挪用. al. er. io. 作為抗衡異性戀主流霸權的策略。研究的目的在於挖掘女同志族群使用臉書的期. v. n. 待、想法與使用感受;以及女同志族群如何透過臉書達成使用臉書的目的――有. Ch. engchi. 著哪些使用策略、挪用與棄用的情形。. i n U. 研究採用質化研究取向,使用深度訪談法,並蒐集紀錄同志的臉書使用文本, 交互分析論證。以日常生活理論中 Lefebvre 的節慶狂歡概念與 de Certeau 弱者的 力量,闡述臉書女同志使用者,如何透過戰術創造機會,並對結構展現出自身的 能動性。 研究發現臉書作為呈現日常生活樣貌的平台,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綿密交織 的各式權力秩序。臉書的女同志使用者在多元的臉書使用策略中,展現與社會監 視機制抗衡的企圖,並試圖對異性戀霸權結構秩序形成擾動。女同志族群透過臉 書平台具有的隱私控制系統,作為策略使用的主要機制。以臉書上的朋友名單篩 III.

(5) 選與分類臉書朋友、曖昧模糊的文字內容、大量按讚與轉貼分享偷渡同志議題等 方式,自行定義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與場景,讓詮釋、定義女同志的權力,下放至 女同志手中。. 關鍵字:Facebook、女同志、日常生活、出櫃、使用策略.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homosexual stigma, LGBT have to hide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to keep away from discrimination. Lesbians and gays face different social stigmas and the power and social resources they enjoy are not the same. Lesbians, as women and homosexuals at the same time, are more disadvantaged than gays in the societ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who empower themselves through Facebook. The empowerment movements on Facebook include reversing the stigma and combating against the discrimination. Lesbians use Facebook as a tool to reverse the stigma. 政 治 大 Facebook. Thus, Facebook立 has changed lesbians’ daily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gainst them and they could decide whether to reveal their social identities on. ‧ 國. 學. Based on the theories about ‘everyday life’ suggested by Lefebvre and de Certeau, this study will explain how lesbians use Facebook to overcome limitations. ‧. in their daily lives.. sit. y. Na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ather than breaking the social norms, lesbians establish a. n. al. er. io. ‘Friend List’ on Facebook to categorize their friends. By using this strategy, lesbians. i n U. v. try to undermine the heterosexual hegemony which governs their lives. The tatics that. Ch. engchi. applied by lesbians while using Facebook a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features of Facebook,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power relations.. Keywords: Facebook, lesbian, everyday life, come out, tactic.. 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我的臉書好朋友.........................................................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3 第一節 線下世界中女同志的隱現 .......................................................... 13 1.1 1.2 第二節 2.1 2.2. 同志污名 ..................................................................................... 14 女同志現身與社會處境的探討 ................................................... 16 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攻防戰 .......................................................... 22 Lefebvre 的節慶狂歡 .................................................................. 22 de Certeau 的游擊戰 .................................................................. 25. 政 治 大. 第三節 臉書與女同志 .............................................................................. 28 3.1 社群網站的特性 .......................................................................... 29 3.2 臉書與監視.................................................................................. 33 3.3 網路、臉書與女同志隱現的日常生活政治 ...............................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0. 立. ‧ 國. 學. 研究方法的選擇 .......................................................................... 50. ‧. 第一節. al. er. io. sit. y. Nat. 一、 深度訪談.................................................................................. 50 二、 文本搜集..................................................................................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 54 第四章 研究發現 ............................................................................................. 61 女同志的線下日常生活 .............................................................. 62 對自己出櫃:差異與認同的形成 ........................................... 62 對他人出櫃:同志污名與社會網絡 ....................................... 67 小結: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異性戀秩序............................ 80 同步線下日常生活的女同志臉書生活 ....................................... 81. 一、 二、 三、 第三節 一、. 臉書上同步變化的日常生活 ................................................... 82 臉書上的人際關係與人際互動 ............................................... 85 小結:臉書照映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秩序............................ 89 異性戀霸權秩序下的閃避策略 ................................................... 90 無時無刻的自我監視機制:臉書的隱私設定 ........................ 90. 二、 三、 四、 第四節. 圈內人與圈外人:臉書帳號的區隔 ....................................... 94 出櫃管制:臉書的特殊朋友名單 ..........................................102 小結:在臉書上與女同志身分生活在一起...........................106 異質空間的創造 .........................................................................108. n. 第一節 一、 二、 三、 第二節. Ch. engchi. VI. i n U. v.

(8) 第五章. 一、. 需要破解的女同志密碼:臉書上女同志身分訊息的製作與解讀. 二、. 109 社群支持與反向宣傳:臉書上的 LGBT 社團與粉絲專頁 .. 112. 三、 翻轉人際互動秩序:臉書上的「看見」與「傾聽」 ...........122 四、 小結:當可見性不再是一種陷阱 ..........................................129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異性戀秩序 ..........................................132 臉書上女同志對異性戀秩序的抵抗 ..........................................133. 一、 臉書上既隱又現的同志身分管控策略 ..................................133 二、 臉書上盜獵而來的異質空間 ..................................................135 三、 臉書上現身與隱藏對女同志的意義 ......................................13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39. 政 治 大. 附錄一 問卷..........................................................................................................147 附錄二 訪談內容大綱 ..........................................................................................150.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我的臉書好朋友 2009 年的八月份,我加入了 Facebook(後以臉書稱之) ,在還不了解什麼是 社群網站的時候,便嘗試使用臉書提供的各式功能。從僅是玩著朋友傳來邀請信 的小遊戲,經營農場,養養寵物,接著上傳聚會照片,標記一起參與聚會的朋友, 然後為家裡的寵物照相,寫寫心情與近況,以及最常做的――在他人或自己的動 態下留言與按「讚」。我的日常生活,展露在臉書上愈來愈多,然而在關於自己. 政 治 大 狀態」那一欄。不願填寫是害怕某些秘密外漏,可能一不小心導致他人或自己受 立 的資訊區塊裡,除了生日、星座、血型之外的資訊,幾乎未填寫,尤其是「感情. 到傷害。然而在我不清楚臉書許多複雜功能是如何運作的情況下,我居住的城市、. ‧ 國. 學. 就讀過的學校、喜歡的樂團與樂手、看過的電影或書籍,一一羅列在「關於」我. ‧. 的區塊裡,直到我漸漸熟悉臉書的機制時,才發現隱藏的方法。. sit. y. Nat. 我的臉書動態消息每天充滿著來自各個好朋友談論、分享、介紹的各式資訊,. al. er. io. 像是臉書朋友彼此的出遊照片、近況消息、位置打卡。透過動態消息上的資訊,. v. n. 好像能夠拼湊出他人的生活樣貌,也似乎能更了解對方。透過留言與按讚等互動,. Ch. engchi. i n U. 拋開空間上的距離,在每個瑣碎的時間空檔與朋友相互聯繫。然而隨著自己的臉 書朋友數因使用時間日漸增長,我發現自己的朋友名單分類也愈來愈多。按照親 疏遠近、利害關係、相識地點與相處情況等分門別纇,每一則發布到動態時報的 動態可見權限,從至親好友的 20 人到點頭之交的 600 人不等。隨著爸媽與愈來 愈多親戚都相繼成了自己的臉書好朋友後,原本用來撒野的小天地,漸漸變成需 要費盡心力守護的堡壘。我開始有意識的張貼與發布動態消息,除了檢視自己在 臉書上「說了什麼」外,也篩選過濾自己分享的各式資訊,尤其是家人與親戚都 會看到的動態消息,更是精挑細選。而每一次臉書的改版或增加新功能都讓人繃 緊神經,必須仔細鑽研按這個按鈕或加入那個粉絲專頁有什麼風險──某一則選 1.

(10) 擇分享的文章,要將親朋好友完全屏蔽、開始把關他人對「有我在內的照片」的 標記、自己發布的動態中,若留言開始出現會暴露秘密的對話串,立即刪留言並 透過臉書的即時通訊和朋友說明情況。我必須小心翼翼的使用臉書,這是一場魔 鬼藏在細節裡的堡壘防守戰。防守戰需要練習與觀摩,於是我開始觀察自己臉書 朋友的臉書使用情形。 R 在臉書上發布一則動態,內容是他幾經掙扎後,仍決定請大家幫他一個忙 ──希望大家在留言時盡量不要有「gay 界」專用的露骨名詞,因其有個複雜的 大家族,兄弟姊妹外甥姪女等族繁不及備載,人數眾多,交情雖可能不深但多以. 政 治 大 勤」名單中。我的臉書朋友 立R,是個男同志;他說,他不想被動出櫃。. 臉書和他聯繫,而能看到他這則動態的人,是被他歸類在同志友善者專用的「腳. ‧ 國. 學. 而我某一個臉書社團裡的成員 Y,她有兩個帳號,平常與社團裡的朋友們聯 繫是用出櫃專用帳號。非出櫃帳號較不會發布同志相關文章,就算發布相關文章. ‧. 也會設權限只讓同志族群看到,且也避免用該帳號在公開的同志相關連結按讚,. y. Nat. sit. 因她不想讓不熟的人或同事知道自己的同志身分。會申請出櫃專用的帳號,是因. n. al. er. io. 為另一個帳號無法公開出櫃。她說她也想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但職業讓她沒辦法 這麼做。Y 是女同志,她的職業是老師。. Ch. engchi. i n U. v. 在 R 的例子裡,他雖對家庭成員公開了同志身分,且家人也都能接受他的 同志身分,但在臉書上,仍有必須隱藏自己的同志身分的時刻。臉書上的其他親 族,並非他能完全坦白同志身分的對象。R 利用臉書的好友名單,對特定的朋友 群展露他的同志身分,而對部份親戚掩藏同志身分。Y 囿於她的職業,令她選擇 以雙重帳號的方式使用臉書。她需要出櫃用的帳號,展露自己的同志身分,並以 此帳號聯繫其他同志友伴,甚或尋求社群的支持。 I 則說臉書平台的意義,對她而言是從與朋友分享的概念,轉換成公共領域。 此轉變是從意識到朋友數的大量增加以及動態時報所呈現的議題內容而來的。朋 2.

(11) 友的數量讓她開始對私領域的曝光程度有了防備心,動態消息則是讓自己接收到 許多社會議題資訊,她認為這是公共領域的展現。而因為她轉貼的資訊常與性別 (同志)相關,所以間接的她的性傾向在線下被試探與詢問,但她不排斥這樣的 發展,對她來說,同志身分是具有公共性的,而之所以會這麼想,大概是因為長 期參與同志運動的關係。 在 I 的經驗裡,臉書不只是展露生活樣貌的平台,或可說臉書所承載的不僅 只是私領域生活的事情。在她的經驗中,日常生活具有公領域的運動(movement) 潛能,而臉書上的諸多特性,承載了公共性的部份。. 政 治 大. 我觀察著臉書朋友五花八門的臉書使用方式,切換帳號、轉貼文章、更改臉. 立. 書大頭貼與封面照,每一種使用方法,似乎都揭示了我們是誰、我們的生活樣貌. ‧ 國. 學. 為何、我們的生命中經歷了哪些故事。可是,我能在臉書上看見朋友的哪些生活 樣貌?聽見哪些故事?又能更加認識哪一個朋友?而誰又能在臉書上看到我的. ‧. 日常生活?誰又被我阻擋在外了?誰能窺看我的秘密,誰又只是點頭之交?臉書. y. Nat. sit. 是窺視眾人秘密的場所、是展現自己的舞台、是與朋友嬉鬧交流的地方、是資訊. n. al. er. io. 流通與號召集結的平台。在各式日常生活中,人們於臉書或展現自我、或隱藏秘 密、或聲嘶力竭的大聲訴說各式故事。. Ch. engchi. i n U. v. 那麼我想我的故事要這麼說──一向都覺得自己是幸運兒,在衣食無虞的環 境成長,有著愛我的雙親,兩個頑皮但貼心的弟弟,一直以來也是師長和親友口 中的模範生、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我的中產階級身分和學歷,讓我在成長的路上 沒有受到太多的磨難,然而卻有著一個秘密,曾經是那樣痛苦的折磨著我。當然, 於此同時,某些時刻這仍舊是我心中的痛。 是的,那就是我的性傾向,我的女同志身分。. 3.

(12) 在許多的日常生活裡,女同志身分是我的秘密,但也在許多時刻,女同志身 分是自己亟欲展現、希望能被理解與認識的樣貌。若我的臉書隨著親朋好友數量 的增多,漸漸成了一個需費心守護的堡壘,我需要使用哪些工具?或避免使用哪 些功能?費力隱藏自身的同志身分是因為什麼?透過這個平台向他人展現自己 的同志身分又代表了什麼?在這個平台上,展現自身的同志身分具有哪些意義? 隱藏同志身分又突顯了哪些問題?於是我也開始好奇,和我一樣有著同志身分的 其他人,是如何展現自身的同志身分,又是如何隱藏同志身分?我也想知道在這 個資訊氾濫,卻總是同志盲的社會,臉書上的看不見與被看見,它們各自代表了. 政 治 大 出現,攪動了哪些伴隨現身與隱藏而產生的權力關係? 立. 什麼?更想討論在意同志身分隱現的同志們,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裡,臉書的.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要展現或不展現、要說或不要說、要洩露或不洩露、要欺騙或不欺. y. Nat. n. al. Ch. engchi. er. io. (Goffman, 1963╱曾凡慈譯,2010,頁 52)。. sit. 騙;並且還要視個別狀況,考慮到對誰、如何、何時,以及何地等因素. i n U. v. Goffman 在《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 (Stigma :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一書裡,描繪了受污名者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互動時的決策 策略,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受污名者或為掩飾污名身分以免他人以偏見看待他、 或為使自己與他人能良善互動,他們需管理與他缺陷相關的訊息。 長久以來同志族群一直背負著污名壓力,雖然美國心理學會與美國精神醫學 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 1973 年起,已將同性戀、雙性戀(lesbians, gays, or bisexuals)除病化,並主張同性戀取向本身不是病(APA, 1975, 2013),然而 「同性戀」一詞對一般大眾而言,仍持續帶有強烈醫學預設意味,指涉同性戀關 4.

(13) 係為病態行為(黃婉玲,2001)。除此之外,經由大眾媒體之渲染,一般大眾更 易從「同志」一詞聯想到疾病(如愛滋病與各式性病)以及混亂的人際關係1。 故而在同志族群的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時常面對該展現什麼、該說什麼、 該隱藏什麼,或該在什麼時候又該怎麼表露自身同志身分的抉擇處境。英美俚語 形容同志是「躲在衣櫃裡」 (in the closet) (張娟芬,2011a,頁 17) ,同志身分常 常是許多同志鎖在衣櫃裡的另一面貌,同志污名令同志在日常生活中,為使自己 與他人能良善互動,必須管理有關同志身分的身分訊息,以免他人以偏見看待他。 然而衣櫃卻也有著男櫃與女櫃的差別,張娟芬認為男同志的衣櫃較通風舒適,女. 政 治 大 風且層層疊疊。女同志在社會中承受的污名處境與男同志並不相同,所擁有的資 立. 同志的衣櫃處境則應該形容成「抽屜處境」(張娟芬,2011a,頁 99),它密不透. 源與權力也不一樣。張娟芬指出,在傳統父權家庭中,兒子通常有較獨立、不受. ‧ 國. 學. 干擾的個人生活,行動也較自由;而或出於保護或防止女兒失去貞操,一般家庭. ‧. 對於女兒便自然有較多的人身與經濟上的管控。除了家庭外,職場上男女同工不. y. Nat. 同酬、適婚女性比起男性有更多的單身污名等情況,皆使得女同志的衣櫃處境相. er. io. sit. 較男同志有著更加不利的要素。當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或西門紅樓,被視為男同 志集結的場所時,女同志缺乏可集結或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間的處境更加明顯。綜. al. n. v i n 上所述,相較男同志,女同志有著女性與同志的雙重弱勢身分。 Ch engchi U. 由於家庭與周遭他人的壓力,使得同志們即使在最私密的家中也缺乏自由, 而身為女人與同志的雙重弱勢,更使得女同志不論是在公領域還是私領域都不被 看到(Bell, 1995,轉引自鄭敏慧,1997,頁 265)。成令方、吳嘉苓(2005)指 出匿名性觸發了同志社群在網路集結的可能性。黃厚銘(2002)則提到,在網路 1. 根據吳翠松(1998)研究指出,報紙中的同志常與藥物轟趴、愛滋病、同志情殺等議題相連。 而不論在反對或贊成同性婚姻的論述當中,更一再出現同性性行為與愛滋病的相關論述。詳見: 黃玉芳(2012.08.21)。 〈非同志、沒吸毒、沒嫖妓 不代表跟愛滋絕緣〉 , 《聯合晚報》 (生活醫藥 版) ,A8 版;楊欣潔(2012.08.21) 。 〈同志婚姻合法化 疾管局副局長 公開力挺〉 , 《聯合報》 (生 活版) ,A8 版;台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2013) 。 〈同性性行為與愛滋〉 。上網日期:2013 年 11 月 13 日,取自:https://taiwanfamily.com/?page_id=58;台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2013) 。 〈反對同 性婚姻入法 6 項理由〉 。上網日期:2013 年 11 月 13 日,取自:https://taiwanfamily.com/?page_id=55。 5.

(14) 上所呈現出來的自我,往往是自己所期待、但在真實世界受到既有生命歷程及其 社會關係所羈絆而無法如願的那一個面向的自我。因此,網路的匿名集結觸發了 同志在網路上展現真實自我的可能。Egan(2000╱葉宗顯、黃元鵬譯,2012)便 指出,上網的管道對於找尋 LGBT 和酷兒聯繫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孤立與羞恥仍存在於同性戀青少年中,但現在除了他們發現自己所 身處之不溫暖的家庭與城鎮以外,還存在著一個平行的線上社群──在 網路空間中有著類似他們的人可以聊天、交換訊息,以及甚至是參與(線. 政 治 大. 上)性愛(Egan,2000╱葉宗顯、黃元鵬譯,2012,頁 113)。. 立. ‧ 國. 學. 對於不論是在公領域還是私領域皆受到壓迫與限制的女同志,網際網路更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鄭敏慧(1997,頁 268)指出:「對一個自我認同度不高、或. ‧. 不知如何打入同志圈的女同志來說,網路(絡)不失為擴大生活範圍、進入同志. sit. y. Nat. 圈的便捷方式。」她也提到,「它(女同志網站)為在真實世界缺乏連結,或無. al. n. 頁 206)。. er. io. 法現身的女同志們,提供一個『感覺像家』的替代性同志社群。」 (鄭敏慧,1998,. Ch. engchi. i n U. v. 2012 年 10 月 4 日,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在自己的臉書上宣布,在 9 月 14 日當天,臉書每月的活躍用戶數正式突破 10 億大關(吳凱琳,2012.10.05)。 龐大的用戶數,讓臉書幾乎成了世界第三大國家(同前引)。在這座臉書之國, 各式社群與個別使用者之間,構築了龐大的社群網絡。Cooper 與 Dzara(2010) 指出,臉書提供了個別同志族群更為容易找到的社群網絡支持與資訊。《華爾街 日報》的報導2便舉出許多青少年同志選擇臉書作為公開同志身分的官方平台。 對於許多年輕的美國人,性傾向可以是秘密的,但不再是一個可恥的議題。當青 2. 詳見 Fowler, G. A.(2012.10.13). When the Most Personal Secrets Get Outed on Facebook.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Retrieved December 21, 2013, from 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10000872396390444165804578008740578200224 6.

(15) 少年同志改變他們的臉書設置,將基本資料中的戀愛性向公開,網站如臉書,給 他們一個機會,表達自己的性傾向,並找到社群。 然而 Cooper 與 Dzara 卻也指出,臉書的出現對於同志族群除了帶來更易找 到的社群網絡支持與資訊外,同時也形成了新的挑戰──對於個別同志來說,要 顯露多少個人資訊於臉書上?有多少資訊是直接給予的?又有多少是含蓄曖昧 的?而又有哪些策略去管理這些關於自己的資訊? 近年興起的臉書平台,因在臉書上發表的內容並沒有全部加入 Google 搜尋 引擎的搜尋範圍,且上至個人整體動態時報消息,下至每一則動態與個別照片,. 政 治 大. 皆能選擇公開或只給予(特定)臉書朋友觀看,故而臉書隱私權的可調性,使平. 立. 台的使用高度個人化、具高度隱蔽性。基於上述的特性,臉書相關的實證研究有. ‧ 國. 學. 許多針對自我揭露以及人際交友圈的探討(DiMicco & Millen, 2007;Strano, 2008; Rosenberg, 2009)。比起過往僅能在同志網站或同志論壇向他人傾吐同志身分的. ‧. 時代,臉書平台似乎提供了人們得以有更多選擇性地展演真實自我與表露現實生. y. Nat. sit. 活身分的可能。然而臉書雖被視為高度個人化且隱蔽的空間,但面對龐大使用者. n. al. er. io. 網絡,與平台上高度人際互動的特性,個人資訊的管理卻變得更為複雜。不同於. i n U. v. 過往的社交(群)網站,臉書上以真實身分註冊及現身的這項限制,使得臉書模. Ch. engchi. 糊了線上世界與線下世界的對於社群概念的分界。臉書別於以往社交(群)網站 的特點在於,大多數人的臉書平台串連了使用者的朋友、親人、同事等真實生活 中的人際網絡於線上生活;臉書上的互動是線下人際關係的延伸。此種變化,使 得線上人際網絡與線下生活幾近重疊,線下的日常生活已然與線上同步。故而受 污名者的訊息管理,不再只是線下世界的例行事務,更需在臉書同步管理相關資 訊。Cooper 與 Dzara 便指出臉書上的同志族群,可說是透過訊息管理展演了與他 人協商而來的身分。. 7.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在 2013 年 3 月 29 日,臉書掀起一股將大頭貼換成一張粉紅色等號襯著紅 色底的圖片,亦即換上「紅色平權等號」 (Red Equals Sign,見圖 1-1 與圖 1-2)。 此為美國人權組織「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為聲援同志婚姻在 臉書平台發起的運動。在此活動中,使用者不論是否身為同志,皆可利用改變 臉書大頭貼的方式,表達自身對議題的態度,並以此串連來自世界各地婚姻平 權運動的支持者。由此可見,人們在臉書平台上展現了有別於以往的溝通與串 連方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1-1:Red Equals Sign(圖片來源:Human Rights Campaign). Ch. engchi. i n U. v. ▲圖 1-2:臉書使用者將大頭貼換成 Red Equals Sign(圖片來源:Human Rights Campaign Facebook). 8.

(17) 臉書平台不只改變了人們溝通與串連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於隱私權的 態度與想法,《Facebook 臉書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 :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 (Kirkpatrick,2010╱李芳齡譯,2011)裡 提及:. 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啟動了一場值得我們欽佩的革命,我們並 未失去隱私,而是變得更容易控管隱私――控管我想跟他人分享的內容、 我可以跟他人分享的內容,以及我想保留的隱私(Kirkpatrick,2010╱. 政 治 大. 李芳齡譯,2011,頁 205)。. 立. ‧ 國. 學. 比起過往絕大多數網站,臉書提供用戶更多的資料控管機制。它使人們更 容易自行組織動員,也使人們有更多機會選擇想要展現的面貌,或得以從各式. ‧. 權力關係中逃脫。臉書平台具有構築個人社群的特性,因而讓使用者能夠輕易. y. Nat. sit. 連結身邊志同道合的友伴。然而《華爾街日報》於 2012 年曾刊登一篇報導,內. n. al. er. io. 文指出臉書的隱私漏洞,造成了兩位同志大學生因而被迫出櫃:. Ch. engchi. i n U. v. Bobbi Duncan 向她父親隱瞞自己是個同性戀的事實,但臉書卻告訴 了她父親一切。Duncan 加入「酷兒合唱團」的群組,但臉書無意間向 她的 200 名好友洩露了她的性取向,其中包括她的父親。Duncan 的父 親在她的電話留言中留下了刻薄的語言,要求她放棄同性關係,否則就 斷絕父女關係。 22 歲的 Duncan 在朋友的沙發上哭了整整一夜。她說:「感覺自己 的肚子被人用棒球棍結結實實地打了一棍。」. 9.

(18) 不久,她聽說,另一名合唱團成員 Taylor McCormick 因為同樣的 原因出櫃,生活也同樣被攪亂。 這個合唱團是德州大學內的一個學生團體,合唱團團長將 Duncan 和 McCormick 加入臉書群組。團長並不知道臉書會自動告知他們的 Facebook 好友,兩人已經是合唱團群組的成員。 兩名學生受到的傷害是因臉書的隱私漏洞。實際上,任何人都可以 未經好友的允許,將他們加入群組中。因此,Duncan 和 McCormick 失 去了對自己秘密的控制,儘管兩個人都是臉書的資深用戶,知道用臉書. 政 治 大. 的隱私設置保護自己的某些活動不被父母知道。(底線為研究者所加) (Fowler,2012.10.13)。. 立. ‧ 國. 學. 報導中提到,儘管兩位被迫出櫃的同志學生都是臉書的資深用戶,且深諳 臉書的隱私設置,但龐大的社群互動與複雜的使用功能,皆讓個人資訊不再只. ‧. 是單一使用者能控制的範圍。兩人在校內的生活,或說極力向父母親隱藏的生. sit. y. Nat. 活樣貌,不經意的因臉書而披露。此份報導便指出,雖然臉書一直致力加強隱. al. er. io. 私控制,但在 2011 年皮尤(Pew)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美國社交. v. n. 網絡用戶利用刪除他人評論等手段對網上身分進行控制的行為愈來愈活躍,但. Ch. engchi. i n U. 調查中有一半人聲稱在管理隱私控制上存在困難。可見線上身分管理,對於許 多人來說變得愈來愈重要,也愈來愈困難。 從上述案例可發現,對於同志族群來說,臉書除了提供更多展露自我、尋 找支持網絡的管道,並製造更多與實體生活中同志社群的連結機會,卻也同時 增加了同志身分於日常人際網絡中曝光的風險。當臉書上的人際網絡成為線下 人際關係的延伸,同志身分的訊息管理,因臉書平台複雜的互動機制,產生許 多非使用者所能預期或掌控的隱私洩露問題。. 10.

(19) 檢視國內的臉書相關研究,通常聚焦在臉書的廣告效益與訊息策略等市場 行銷與人際傳播面向,將使用者視為消費者,進行生活型態、人格特質與偏好 研究(陳志萍,2012;蘇郁涵、黎佩芬,2012;曾姸綾,2013;鄭伊純,2013); 又或者是臉書應用於教學之經驗(游志偉,2013) ,這些研究忽略生活脈絡,多 半將臉書使用者分成幾個年齡或性別族群,以人口統計學變項作為討論目標, 且多是量化調查探討人際網絡與其使用關聯,缺乏臉書傳播的文化意義。而針 對臉書傳播的文化意義討論的,多是將臉書視為自我展演平台,探討不同族群 在臉書上的印象整飭與自我揭露程度(楊淇淯、于富雲,2011;黃思維,2013;. 政 治 大 又或者是臉書在社會運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唐婉珊,2013)等。然而同志族 立. 曾志堯,2013) ,以及衍生而來的隱私權問題(劉靜怡,2012;姜彥光,2013);. 群臉書使用的研究,仍是付之闕如。. ‧ 國. 學. 臉書既能幫助同志族群擁有更多展露自我認同的機會、找尋更多同志社群. ‧. 網絡的支持,也同時提高同志身分曝光的機率。因此,我十分好奇,承受污名、. sit. y. Nat. 向來藏於衣櫃的同志族群,何以在風險增高的同時,仍選擇使用臉書吐露身為. al. n. 至拒用臉書展演同志身分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Ch. engchi. er. io. 同志的喜怒哀樂?又或者在此種情況下,選擇不使用臉書平台的部份功能,甚. i n U. v. 我認為觀察臉書上同志的現身與隱藏,除了能夠映射日常生活中各式人際 網絡所衍生的權力關係,也能突顯臉書此一新興媒介科技,進入日常生活後對 各式權力關係帶來的影響。因研究者自身的女同志身分,對於女同志處於女性 與同志的雙重弱勢身分有更多的共鳴,選擇臉書作為研究場域,除了因臉書對 同志身分的正面助益有所期待外,更想了解當臉書可能帶來更高身分曝光風險 時,不分公、私領域時常「不被看見」 (或也可說不被了解與認識)的女同志族 群如何因應與看待此一問題。故而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挖掘女同志族群使用臉書 的期待、想法到使用感受,以及女同志族群如何透過臉書達成使用臉書的目的 11.

(20) ──有著哪些使用、挪用與棄用的情形。藉由挖掘各式實踐的動機與策略考量, 探討臉書上女同志的現身與隱藏所具有的意義。根據以上目的,整理出的研究 問題如下,並以圖 1-3 呈現相互關係:. 研究問題一:女同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挪用、棄用臉書? 研究問題二:女同志臉書的使用、挪用、棄用有哪些隱藏與現身上的策略 考量?. 政 治 大. 研究問題三:個別女同志在臉書上的隱藏與現身,所具有的意義為何?. 立. ‧ 國. 學 研究問題 1. ‧. 日常生活同志身 分的隱藏與展現. 研究問題 2. io. n. al. 創造的文本. Ch. engchi. y. 隱藏與現身 的策略考量. sit. 女同志的臉書 使用. er. Nat. 使用、挪用、 棄用. i n U. 理論假設:臉書進入日 常生活後,改動原先的 人際互動方式與秩序. v. 臉書上的隱藏 與現身,所具 有的意義 研究問題 3. ▲圖 1-3:本研究架構,研究者繪製. 12.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同志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因其污名而有著各式各樣的身分訊息控制策略,故而 同志身分的展現或隱藏,是與各式人群互動協商而來的。於是我好奇的是,在日 復一日的身分訊息控制過程中,這些控制的策略,是否意味著伴隨污名而有的壓 迫機制,其實存在某些裂縫?裂縫的存在是否能說明壓迫機制或許並非不可撼動? 我亦好奇,線下生活中各式身分訊息的不被看見與被看見,與在臉書上的看不見 與被看見,有著哪些不同意義? 本研究試圖透過討論女同志族群使用臉書的策略,回答上述的疑問。文獻回. 政 治 大 息控制策略,以此說明同志族群在線下世界中隱╱現同志身分所映射的權力關係。 立 顧的第一節描繪線下世界中的女同志樣貌,展現線下世界中女同志族群的身分訊. ‧ 國. 學. 第二節以 Lefebvre 與 de Certeau 的日常生活理論,討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 開與各式社會結構系統的權力攻防戰。最後一節則討論臉書平台具有哪些機制,. ‧. 對於使用者與各式權力關係的影響為何。在此章節透過文獻的回顧,初步探尋女. sit. y. Nat. 同志族群於臉書上可能的使用面貌,並討論臉書上女同志身分的隱╱現,如何成. n. al 第一節 線下世界中女同志的隱現 Ch. engchi. er. io. 為女同志與日常生活中各式社會結構系統權力攻防的可能戰術。. i n U. v. 在關注女同志如何使用臉書述說與展演日常生活樣貌前,需先描繪女同志族 群在未有臉書時的生活形貌,以此對照臉書的出現造成哪些變化,也進一步比對 臉書上與臉書之外的生活樣貌,有哪些差異。 第一小節將闡述同志與同志污名間之關聯,了解同志污名與同志日常生活間 的相伴關係;第二小節則將描繪日常生活中的女同志如何被看見與不被看見。. 13.

(22) 1.1 同志污名 希臘人設計了一些身體的標記,並以污名(stigma)一詞指稱這些符號,用 以辨識道德狀態異於尋常且不良之人。持有標記的人為奴隸、罪犯或叛徒,是有 「污點」的人。除了烙印於身的標記,污名的象徵意義更在於其所帶有的強烈恥 辱意涵,具有強大貶抑效果(Goffman, 1963)。Goffman 將污名分為三種不同類 型: (一)對於各種身體畸形或缺陷的憎惡; (二)個人性格的缺失,如薄弱的意 志、不誠實等,此類族群含括精神異常、囚犯、同性戀等等;(三)對種族、國 族與宗教的族類污名(tribal stigma),此類污名透過血統傳遞,玷污家庭中所有. 政 治 大 間的互動,指出人們認為受污名者並非完整的人,基於這樣的預設,人們施加各 立 成員。Goffman 強調污名對人的影響在於受污名者與「正常人」(不具污名者). ‧ 國. 學. 式歧視以減少其生命機會,合理化污名的施加以解釋受污名者的低劣與其代表的 危險意識形態。換言之,受污名者與他人互動時,便冒著被輕視的危險,且在人. ‧. 際上可能受到貶低與拒絕,故 Goffman 認為應將污名視為一種「關係」. sit. y. Nat. (relationships)的語言。因此對一位同志而言,真正影響他的,並不是同志這. n. al. er. io. 個身分屬性,而是因為同志污名影響了他與非同志間的日常互動。. i n U. v. 自 Goffman 提出污名概念後,許多學者投入與污名相關的研究,Dovidio、. Ch. engchi. Major 與 Crocker(2000)整理了社會心理學者對污名的定義,發現污名的形成 有兩個重要特性:一是邊緣性(marginality) ,指的是個人在社會群體中屬於少數 或不符社會主流的標準;二是偏差性(deviance) ,指的是行為或處境不符合社會 公認標準。Goffman 指出並非所有不好的身分屬性(attribute)都會造成污名, 而是與刻板印象不符合的屬性才會被討論,故一個行為或屬性被視為「污名」並 非因為此行為本身真的「不好」或「有害社會」,而是此行為或屬性不符合社會 主流的標準。Dovidio 等人亦認為,偏見(prejudice)也與污名的形成有重要的 關連,因受到污名者,幾乎都是社會偏見的對象,而偏見意指社會對某一團體或 14.

(23) 族群的負向態度。結合邊緣性、偏差性與偏見的特性來看同志污名,可發現同志 屬社會少數,亦不符社會異性戀霸權的主流價值與期待,社會上更有許多對於同 志的刻板印象,如娘娘腔、男人婆、不男不女、愛滋高風險族群、性關係混亂等, 以及諸多認為同性戀就是變態、噁心與不正常的偏見。因此,當一提及同志,人 們容易加諸負向態度與刻板印象,一位同志可能只因其同志身分便遭受了歧視與 迫害,形成了同志的污名處境。 在 Goffman 對污名者的觀察中,他指出污名有兩種情形,一是「明顯遭貶抑 者」(discredited,簡稱明貶者),身體具殘疾或缺陷可立即被辨識者屬之;另一. 政 治 大 如精神病患、同性戀等。Goffman 立 認為明貶者與可貶者面對污名所需採取的策略. 則是「可能遭貶抑者」 (discreditable,簡稱可貶者) ,無身體標記可立即辨識者,. ‧ 國. 學. 與社會處境並不相同。對於明貶者而言,需處理的是與他人相處互動時的緊張, 他人可能需要假裝不在意明貶者的缺陷,然而明貶者卻可能會時時猜想他人心中. ‧. 真正的想法;而對於可貶者來說,所面臨的則是如何控制有關本身的資料,面對. sit. y. Nat. 要不要呈現自己的身分屬性以及相伴而來的污名的擔憂。對同志族群來說,同志. al. er. io. 身分屬性並非他人以肉眼即可立即辨識,可貶者的處境對同志而言便是「衣櫃」. v. n. 困境。Smart 和 Wegner(2000)認為,如果可以的話,可能所有受到污名者,都. Ch. engchi. i n U. 希望隱藏身分以避免歧視、敵意與壓迫。在許多情況下,同志隱藏其同志身分是 必要的生存手段,因為洩露身分可能導致失去工作或經濟支持,甚而遭受暴力攻 擊。我們幾乎可以說,同志的日常生活,是一場與同志污名的抗戰史。藉由隱藏 身分,躲避因污名而可能有的壓迫欺凌,Sedgwick 即精準的描繪出了那份深藏 在每一位同志心中的恐懼:. 想要避開暴力、(矯正)治療、刻板形象的扭曲、檢查目光的欺凌、 或單純的侮辱、或對自身體液的污衊等時候,刻意地選擇暫時或永久地. 15.

(24) 留在櫃中,或者重入暗櫃,基本上都是有道理的(Sedgwick, 1990,轉 引自朱偉誠,1998,頁 42)。. 而許多研究更不約而同指出,同志在面對污名時,特別值得關注的焦點在於 與家人的關係。相較其他受到污名化的族群而言,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尤其緊張(劉 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4)。同志和其他被污名化者一樣,在與他人互動時 擔心被拒絕與歧視,但許多被污名化的族群,其最主要的情感支持來源是家人, 或至少家人不是主要的壓迫者,然而同志不僅較少得到家人的支持與保護,反而. 政 治 大 (2000)指出,個人的污名屬性如果被視為是不可控制的,如種族或先天的疾病 立. 常因同志身分受到家人的指責與迫害(Meyer & Dean, 1998)。Crocker 和 Quinn. ‧ 國. 學. 與肢體殘缺,社會對此屬性較為寬容;然若社會認為此屬性是可控制的,如肥胖, 則對此屬性易更為排斥或不接納,甚而認定帶有此種屬性全因自我放縱與缺乏自. ‧. 制。同志污名偏向後者,易被視為是不道德的行為而強迫要求改變,常見論述諸. sit. y. Nat. 如「變成」同志,或是成為同志都是「被其他人帶壞」3。因此,同志在面對家. al. er. io. 人時,這份污名標籤常被視為可透過改變而除去的身分標誌,同志性傾向被視為. v. n. 可預防與避免,或是後天可矯正,因而家人會希望或甚至以強迫的方式要求同志. Ch. engchi. i n U. 改變其性傾向。同志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家庭內外都需面對污名所帶來的結構壓 迫。. 1.2 女同志現身與社會處境的探討 同志污名使得同志在日常生活中,因結構的壓迫,選擇隱藏自身的同志身分。 同志常常是社會與家庭「不可說的秘密」,力求同志取向成為眾人「看不見的大. 3. 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的施文儀提出同志婚姻合法化之論述,收到許多反彈聲浪,施文 儀提到許多人認為自己的孩子變成同志,都是被其他人帶壞。詳見:李樹人(2012.08.21) 。 〈提 同志婚姻合法化。施文儀:同志不是〝被帶壞〞 〉 , 《聯合晚報》 (生活醫藥版) ,A8 版。 16.

(25) 象4」。Cain(1991)曾引用 Goffman 承繼污名(courtesy stigma)的概念,說明 西方社會男同性戀者向家庭現身的污名處境。Goffman 認為承繼污名使得與受污 名者產生關聯的人需承擔不真正屬於他們的重擔,被迫分擔與受污名者有關的恥 辱。Cain 以同志父母面對親友在假設其兒子為異性戀的前提下詢問婚姻狀況, 面臨該說謊還是揭露兒子性向的窘迫情形,指出同志如何因其污名成為家族中不 可明說的秘密。 在台灣的研究中,除了污名造成同志現身的困難外,華人社會因緊密的親族 關係而強調的面子文化,更形成了出櫃上的困難。台灣社會「面子文化」作祟,. 政 治 大 的存在。黃怡妙(2004)比較台灣與美國女同志現身情況時指出,亞裔同志的出 立. 當同志選擇現身時,因同志污名會令與其相關之人顏面盡失,被視為是「丟臉」. ‧ 國. 學. 櫃,牽涉到其他親戚如何看待整個家庭,以及家人如何向其他親戚「出櫃」的問 題,非亞裔同志因文化差距,難以理解亞裔同志何以不論年齡有多大,生活多獨. ‧. 立,皆難輕易向家人出櫃。鄭美里在針對台灣女同志家庭與圈內生活的研究中便. sit. y. Nat. 直接提到,即使父母本身並不強烈反對同性戀,人際關係中的面子文化卻是父母. al. n. 損及人際關係中的聲譽(鄭美里,1997)。. Ch. engchi. er. io. 家人難以接受自己兒女為同志的重要原因:因為同性戀污名影響到父母面子問題,. i n U. v. 然而在台灣男同志與女同志所需承受的現身壓力並不相同,以婚姻議題為例, 相較於不結婚的男同志,處於適婚年齡卻未結婚的女同志易陷入單身污名。同樣 是未婚,男性在社會上常被視為有價值的單身漢,女性卻是嫁不出去的老女人(劉 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4)。女同志不但需承受傳統父權對女性的制約,同 時需面對社會對同志的污名歧視,處於異性戀霸權與父權制度作用下雙重弱勢的 境況(謝文宜,2009)。在鄭美里的研究中更直接指出,比起男同志,女同志更 易面對家庭內權力關係的不對等。她認為漢人親屬體系有著一套規範性別角色的 4. 看不見的大象衍生自英文成語「大象在房間」( Elephant in the room),隱喻被忽略或未得到解決 的明顯事實,也適用於形容沒有人願意討論一個明顯的問題或風險。 17.

(26) 方法,家庭內的親屬霸權能夠合法化身體暴力的施行,例如:兄弟可以輕易的佔 據父親、族長的主體位置歐打姊妹的女朋友。張娟芬(2011a)也指出女同志受 到更多來自家庭對其經濟與行動上的限制。因此女同志在父權家庭裡的現身困境, 比起男同志有著物質上與生理條件上的雙重弱勢情形。 黃玲蘭(2005)指出因同志運動的發聲與網路網絡的普遍,近年來同志在現 身過程中,已較能感受到同伴群體支持的力量,但面對家人現身卻仍有困難,易 產生單打獨鬥、孤立無援之感。家人對同志的情緒與態度反應,仍是同志現身最 大的壓力來源。而在同志向家人現身的策略中,女同志常以「不說破」為準則,. 政 治 大 注意(鄭美里,1998;林欣憶,2002;黃玲蘭,2005) 。莊瑞君、陳慶福與劉安 立. 採用年紀、個性、學業、社會地位作為理由,以離家或逃避相關話題轉移父母的. ‧ 國. 學. 真(2011)的研究亦指出,女同志向母親現身後彼此迴避同志議題,時間與距離 成為彼此的緩衝劑。有別於男同志向母親現身的歷程,文獻中男同志的母親對男. ‧. 同志現身出櫃的反應幾乎都是負面的,有很多的不理性情緒與反應(張國珍,2003;. sit. y. Nat. 蘇俊丞,2007;D'Augelli et al., 2005)而在莊瑞君等人(2011)的研究中卻發現,. al. er. io. 女同志的女友影響女同志母親能否接受她們的同性戀情。在主流異性戀文化的薰. v. n. 陶下,母親會期待女兒是被照顧的,故而若女同志的女友具有照顧人的特質,母. Ch. engchi. i n U. 親會感到放心,因此對同性戀情的排斥會減少許多。. 女同志戀情除了是家庭裡難以公開的議題,也是台灣校園中不可說的秘密。 羅菁敏(2011)便提到,校園裡老師們仍有著恐同情結與異性戀思維,再製父權 異性戀主流價值。研究指出青少年女同志被認為不適合有情慾,或因社會對女性 特質的定義,女孩之間的親密與相互依賴得以被接納,女女戀情常被認定為一般 的女性情誼,是「假的」同性戀,是一種「過渡」 (張娟芬,2011a;羅菁敏,2011)。 而因同志污名的影響,台灣校園在處理校園內的同志議題時,校方典型的處理方. 18.

(27) 式便可能如北一女中校長所說的「北一女沒有同性戀」5作為代表。以視而不見 或否認校園內有同性戀學生,掩飾校園中的同志戀情。學校拒絕承繼同志污名, 以避免同志污名造成學校名譽受挫。除了否認或視而不見校園中的同性戀情,校 園裡另一種再製父權異性戀主流價值的方式,展現在對青少年女同志性別氣質的 要求與規訓。金甌女中便曾傳出校方打壓女同志學生,校方的回應則是以「只是 希望大家不要打扮怪異,能像女生該有的樣子而已,並沒有特別針對同性戀學生。」 6. 羅菁敏(2011)便指出校園中的異性戀文化,所要馴服的不只是個別學生的性. 傾向,性別氣質同樣是規訓的重點。. 政 治 大 在《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的研究中提到,受訪者的同事在公司裡 立. 女同志的同志身分於職場,則又是另外一種秘而不宣模式。黃婉玲(2001). ‧ 國. 學. 毫不避諱自身的同志身分,然而此種完全不掩飾卻造成「主流異性戀社會反倒乾 脆來個相應不理」(同上引,頁 60);以及諸如女同志員工遇到公司聚會,上司. ‧. 主動關心未婚同事,卻「巧妙的跳過」女同志員工。於上述案例可發現女同志戀. sit. y. Nat. 情或女同志身分在主流異性戀社會中是不可說的、是需要規避的,女同志不只是. n. al. er. io. 「不能說的秘密」,更是「看不見的大象」。. i n U. v. 異性戀主流社會體制對同志的恐懼或否認,除了在私人層次影響同志現身, 林賢修更指出:. 5. Ch. engchi. 「北一女沒有同性戀」相關的報導有二: (一)是 1994 年北一女資優生林青慧、石濟雅陳屍在 宜蘭縣蘇澳鎮金都旅社房間浴室內,兩人留下遺書寫著「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 ,引起 部份人士猜測自殺原因與兩人同性戀情有關。然而當時該校校長丁亞雯出面反駁兩人的同性戀情, 兩人的同班同學亦投書報紙指責大眾不該懷疑與揣測兩人的關係。詳見:姜炫煥(1994.07.26) 。 〈北一女兩學生留下遺書告別人〉,《聯合報》 (焦點版) ,3 版;北一女高三良班(1994.08.03) 。 〈青慧、濟雅同學的心聲〉,《聯合報》(民意論壇版),11 版;蔡康永(1998) 。 〈——給北一女 的一些師生〉,《痛快日記》,台北:皇冠。 (二)是 2001 年北一女校友張孟婷將碩士論文出版為 書籍,裡頭記錄了 10 位北一女和台大學生的同志情慾與校園生活。時任校長的陳富貴接受媒體 採訪時卻說「該書的內容她不清楚,不過她接任北一女中校長一年以來,校內沒有發現有女同志 的狀況,也沒有接到學生有類似投訴。」詳見:張喬婷(2000) 。 《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 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李孟蒨(2001. 02.18) 。 〈北一女校長:沒發現女同志〉 , 《聯合 晚報》 (話題新聞版),3 版。 6 詳見秦綾謙、翁士杰(2004.03.04) 。 〈打壓同性戀學生?金甌否認〉 , 《TVBS 新聞》 (上網日期: 2015.07.23 取自: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80419) 19.

(28) 同性戀者除了有這個不講就不算是同性戀者的特殊情況,他們還要 遭遇一個更為弔詭的「衣櫃言論」糾察,也就是說,社會大眾要求同性 戀者不可講,講了就要撕破臉(林賢修,1997a,頁 17)。. 趙彥寧(1998)曾指出,台灣第一個正式的同性戀組織為 1990 年成立於台 北的女同性戀社團「我們之間」,當時活動重點多為內部成員之聯誼,極少與外 在社會產生互動。許多大專院校當時亦紛紛成立類似的同志組織,也極少與其它. 政 治 大 線」 (簡稱「同陣」)於 1996 立年企圖以集體行動,爭取保留新公園(亦即現今 228 非同性戀的社會組織互動,影響範圍大抵就在校園內。然而當「同志空間行動陣. ‧ 國. 學. 和平紀念公園)作為同志歷史記憶的空間,在與國家權力代表進行抗爭及對話時, 「同陣」便面對了早前台灣同性戀組織不需面對的「現身」問題。在此事件中可. ‧. 發現同志族群的空間使用不在城市規劃者的計畫內,同陣的現身並未能解決同志. sit. y. Nat. 族群空間使用上的匱乏,台北市政府更亟欲消除新公園中同志族群的使用痕跡,. al. er. io. 並試圖以劃定特定區域與特定時間的方式,要求同志族群於紅樓內使用空間,管. v. n. 理與監控同志族群的空間使用(丁乃非、黃道明、倪家珍、謝佩娟,1997.06)。. Ch. engchi. i n U. 倪家珍(1997)與陳錦華(2001)皆指出同志運動早期具有嘉年華式的歡樂 氣氛(舉行校園同性戀日、彩虹情人週等),軟性訴求、無強烈抗爭意圖,所以 在不涉及權力結構改變與政治資源的分派等政治議題的前題上,人們對同志作為 文化現象或文化表演的包容度可說是高的。然而當同志族群要求發聲,爭取自身 權益時,卻立即成為「看不見的大象」,主流異性戀社會體制刻意忽視同志族群 的需求。同志族群因為同志污名而躲藏在衣櫃中,卻又同時面臨林賢修所說「不 講就不算是同性戀者」的困境,一旦聲張便掉入弔詭的「衣櫃言論」糾察。當代 民主社會之基礎,若說一個人頭一張選票,不被看見的同志能否成為被點算的人 頭?林賢修便曾直指這個問題: 20.

(29) 如果同志運動是個平權運動的話,那麼就應該在公領域與國家機器 裡面進行討價還價的運動,因此同志就非得現身不可,我們不可能去要 一個給隱形人使用同性婚姻權,我們也不可能去抗議資本家開除隱形的 同志員工,我們也不太可能在最高法院中向異性戀法官爭說,同性戀雖 然是不存在,但是他們的公民權也要獲得相對的保障。 (林賢修,1997b, 頁 65). 政 治 大 看見」是同志族群爭取政治權利的必要條件 。台灣第一屆同志大遊行的訴求為「看 立. 在當代民主社會「不被看見」便難以成為被人們承認的權利主體,因此「被. ‧ 國. 學. 見同性戀」7,2013 年舉行的第十屆同志大遊行,更以「看見同性戀 2.0」強調弱 勢性別族群的權益雖日漸提昇,但各式壓迫與排擠仍未消除,不論同志族群內部. ‧. 或外部,皆須看見更多元的性別族群樣貌與其需求。. y. Nat. sit. 日常生活中的同志,不論是掩藏同志身分,還是彰顯同志身分,皆受到結構. n. al. er. io. 壓迫。因此如何被看見、聽見、並爭取自己的權益,與隱藏、躲避迫害一樣重要,. i n U. 且為每一位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所需面對的權力攻防。. Ch. engchi. v. 過往研究指出網路的匿名性觸發了同志社群在網路集結,大部分的研究將焦 點放在同志族群如何運用網路作為逃逸與發聲工具,並肯定同志族群因網路空間 而能擁有更多來自同志社群的支持,建立性別認同(鄭敏慧,1997;簡家欣,1998; 陳錦華,2001;張盈堃,2003;翁喆裕,2009;李依玲,2011)。研究也指出網. 7. 2003 年 11 月 1 日第一屆同志大遊行以「看見同性戀」為主題。路線從男同志歷史空間新公園 (228 公園)出發,走向西門町紅樓廣場,將近 500 人開啟台灣同志遊行的序幕,也是全球華人 地區首次舉辦的同志遊行。(台灣同志遊行聯盟,上網日期:2014.01.05 取自: http://twpride.org/twp/?q=beforPride) 21.

(30) 路空間作為同志族群反抗異性戀霸權的基地,卻仍不免面對來自實體社會各式權 力機制的侵擾,相關研究亦探討同志於網路空間的集結究竟僅是一種逃逸還是對 於社會秩序的擾動?本研究想討論的便是隨著媒介科技的轉變,網路社群的互動 與集結方式也隨之變化,女同志族群的網路使用方式,在新興的社群媒體(臉書) 興起後,帶來了哪些變化?在臉書中,女同志身分的隱藏與顯現,這場日常生活 的權力攻防戰,如何映射於臉書的使用上?臉書上女同志身分的「不被看見」與 「被看見」,對於個別女同志又代表了什麼?臉書上女同志身分的隱╱現,所具 有的意義為何?. 政 治 大.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攻防戰. 立. Highmore(2002╱周群英譯,2009)認為日常生活是生活中人們不斷重複的. ‧ 國. 學. 行為、是一再遊歷的旅程、是人們久住的空間。因為不斷重複、一再遊歷與久住. sit. y. Nat. 日的生活。. ‧. 的,日常生活因此不顯眼、不突出、往往被忽略。然而這些特色,恆存於人們每. al. er. io. 本節描繪日常生活中各式權力機制,透過秩序與規範,展現權力與壓迫處於. v. n. 其中的人們,也將闡述面對權力機制壓迫的人們,利用策略與戰術回應日常生活. Ch. engchi. i n U. 中權力宰制的情況。本節透過回顧 Lefebvre 與 de Certeau 兩位學者的理論,討論 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攻防戰如何發生、又有著哪些具體案例可供參考。 2.1 Lefebvre 的節慶狂歡 也許,日常性的日常生活,其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特別之 處。精確來說,日常生活總是被忽略的、不顯眼的、不突出的 (Highmore, 2002╱周群英譯,2009)。. 22.

(31) 對法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 Henri Lefebvre 來說,「日常生活」是由一連串 的循環所構成,是人們的勞動與休閒、身體與機器機械性運轉。時、日、週、月、 年,自然與理性的時間循環,是一種持續重複的生活律動方式(Lefebvre, 2002)。 Lefebvre 特別著重日常生活的重複性與節奏,藉由強調循環的概念,說明生活的 所有面向之間的相互聯繫即是日常生活。Lefebvre 之所以重視「日常生活」這個 概念是出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他認為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隨著工業化、都市 化與商品化,逐漸滲透了日常生活(Lefebvre, 1988)。勞動日益片段化、編制化 與專門化,社會互動變得功利,交換價值凌駕效用性與使用價值,形成了馬克思. 政 治 大 自然的「生物律動」 (biological rhythms)生活,依隨固定時間用餐、就寢。進入 立 所指的商品拜物教與人的異化(盧嵐蘭,2005)。在前現代的社會中,人們根據. 現代化社會後,人們必須配合工作時間起床、通勤或值班(Lefebvre, 2004)。此. ‧ 國. 學. 種「社會律動」(social rhythms)不僅影響人們的作息,更使得家庭生活和休閒. ‧. 皆與工作分離,休閒(leisure)成了人們逃避單調沉悶、日復一日勞動的解放方. y. Nat. 式(盧嵐蘭,2005)。不幸的是,休閒在資本主義運作邏輯下,仍是一種異化。. n. al. er. io. (盧嵐蘭,2005)。. sit. 休閒被編制與商品化,故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勞動還是休閒皆被全面異化. Ch. engchi. i n U. v. 為了突破「異化」的日常生活狀態,Lefebvre 強調以創造力轉化日常生活。 在諸如嘉年華或慶典等日常生活的「節慶」 (festival)中,諸事皆宜、百無禁忌, 人們狂歡、跳舞、變裝、盡情吃喝、解除限制、沒有規則,是過度與踰越的日子 (Lefebvre, 1991) 。節慶使人們得以在平凡的例常生活創造出歡欣、亢奮等情緒, 讓「異化」狀態得到「復原」。對 Lefebvre 而言「只有累積在日常生活的力量, 透過日常生活爆發出來,節慶才與日常生活不同」 (Lefebvre, 1991, p.202) 。換句 話說,節慶的狂歡是日常生活的重置時刻。狂歡不只是派對或節慶下的產物,而 是對壓迫者的文化反抗,因在節慶的狀態下,不僅是禮節的崩毀,更是對宰制性 的社會結構進行象徵性的、預期性的推翻(Highmore, 2002/周群英譯,2009)。 23.

(32) 從 Lefebvre 的節慶狂歡可看出人們在大多數的日常生活中,雖受到各種社 會條件的制約而分疏分化,但仍會在特殊時刻展現集體意識,進而可能推動社會 的轉變。而同樣的脈絡若放至現今臉書上人們展演出的日常生活,甚或是臉書外 的日常生活,可發現在多數時刻雖然看似不會投入對社會結構的反動,但若某個 生活議題能牽動大眾,似是能夠集結人們進入狂歡高亢的討論狀態。舉例來說, 2013 年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在退伍前夕死亡,由於死因疑似遭欺凌、虐待而引發 社會輿論關注。隨後由公民 1985 行動聯盟透過台大批踢踢實業坊8與臉書串連全 台各地的行動者,總計發起兩次遊行活動。2013 年 8 月 3 日的第二次遊行與「萬. 政 治 大 。以創造力對社會結構進行象徵性推翻的另一社會集體狂歡, 等人,2013.08.04) 立. 人送仲丘」晚會,距離第一次遊行不到 15 天,仍然號召逾 25 萬參與者(羅添斌. 便屬 MC 美江事件。此事件被視為同志族群對於異性戀霸權的顛覆代表。事件起. ‧ 國. 學. 於台北純福音教會的郭美江牧師講道時發表許多與同性戀、基督教神蹟相關偏激. ‧. 言論,因而引發爭議。郭美江牧師講道的影片在 2013 年 12 月開始傳佈於網路上,. y. Nat. 網友將原本影片內的關鍵字,如「網羅」 、 「靈的轉移」等以數位剪輯軟體進行重. er. io. sit. 製,搭配知名影片、圖像或音樂,產生許多衍生創作。相關的新聞與衍生創作, 在臉書與批踢踢實業坊引發熱烈迴響。郭美江牧師並被網友封為「MC 美江. al. n. v i n (Music Controller,指能饒舌又能主持的人) 」 、 「斷開系福音饒舌天后」 ,更有網 Ch engchi U 友比照明星官方網站,為 MC 美江製作專屬網頁,搜集網友們的衍生創作。MC. 美江之名言「斷開鎖鍊」 ,甚至名列 2013 年十大流行語(黃芮琪,2013.12.25)。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知,縱使人們平日多是關注各自的私人問題,某些特殊話題卻 可牽動集體的情緒,群眾得以集結抵抗原先宰制日常生活秩序的霸權,顛覆一成 不變的日常生活。. 8.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由台灣大學電子佈告欄系統研究社維護運作,是以電子佈告欄系統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為主的一系列服務。目前在 Ptt/Ptt2 註冊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尖峰時段 兩站容納超過十五萬名使用者同時上線,擁有超過兩萬個不同主題的看板,每日有上萬篇的新文 章被發表以及閱讀,為目前台灣最大的網路論壇討論空間。批踢踢實業坊。 〈What is Ptt?〉 。上網 日期:2014.01.19 取自:http://www.ptt.cc/index.html 24.

(33) 2.2 de Certeau 的游擊戰 相對於 Lefebvre 強調資本主義滲透至日常生活的最細微之處,使得日常生 活全面異化,因此人們需等待「節慶」以進行革命,推翻社會結構,de Certeau 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較為樂觀,他認為各種系統不可能對日常生活進行徹底控制, 異質性無所不在。對 de Certeau 來說,處於結構下的人們並非被動無力,日常生 活中有許多可讓弱者遊走的空間。對於支配者的箝制與封鎖,人們充滿各種靈活 的計策,可以就地閃避(escape without leaving)優勢的社會秩序(de Certeau, 1984 , 引自 Highmore, 2002, p.157)。. 政 治 大.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反抗與弱者的力量是 de Certeau 論述的重心。日常生活是. 立. 抵抗和顛覆異化的行動領域、是反抗的場所。人們天生具有反抗的慣性,但反抗. ‧ 國. 學. 不等同於對立,而是指人們使用權宜之計(making do) ,透過創造性地挪用與重 新使用各種生活事物,阻礙與消除主控能量(Highmore, 2002/周群英譯,2009)。. ‧. 在現存的秩序下努力存活,以及努力的與文化「生活在一起」 (making with) (同. er. io. sit. y. Nat. 前引,頁 41)。. de Certeau(1984)以戰爭指涉現實世界中支配者與被支配者之間的權力關. al. n. v i n 係,並以戰爭術語「戰略(strategy) 」隱喻兩種日常生活的 C h 」與「戰術(tactic) engchi U. 實踐。「戰略」是擁有權力者透過制度化的控制機器進行操縱與支配;普羅大眾 在日常生活以不同方式的權宜之計應對由上而下的控制,則稱為「戰術」。 「戰略」是權力關係的策劃與操縱。運行的條件為具有意志(will)與權力. 的主體,如企業、軍隊。行使戰略需先選擇一個專屬於權力主體的地方,佔有明 顯的物理空間(如學院、城市、科學機構),將之規劃為自己的地盤作為行動基 礎,並藉此管理與外部的關係。舉例而言,企業定義它在商業戰場的疆域,並運 用此疆域建立與外部的關係基礎。這些外部包含了權力主體所認定的標靶或威脅, 如對企業而言,外部便是企業的消費者與競爭者。由此可見,戰略主體需在周圍 25.

(34) 環境建立空間的特殊優勢,運用空間特性創造並形塑與他者之間的社會關係,行 使它所代表的權力與意念(de Certeau, 1984)。 「戰術」則與「戰略」對立,當人們施展戰術時,因沒有專屬於主體的根據 地,它必須在外來權力的法規與其所制定的場域中活動;它是在敵人的視野與領 土裡,躲避敵人的行動。戰術利用「機會」 、依賴「機會」 ;因為沒有自己的根據 地,難以累積戰利品,建立自身的位置與謀化策略,所以也不能保持勝利的果實。 無處落腳的特性,使得戰術具有流動性,必須在行動中隨時抓取可能的機會。它 在當權者的監視下,警覺地利用特殊時機所開啟的權力漏洞或縫隙,侵入當權者. 政 治 大 而「戰術」是弱者的藝術,展現的是弱者的力量。 立. 佔據的空間,在其中製造驚喜,並進行盜獵9(poaching) (de Certeau, 1984) 。故. ‧ 國. 學. 因此, 「戰略」擁有的是具體的專屬空間,相較於戰術無處落腳的流動狀態, 戰略是固定的,是掌握了資源,劃定範圍的;相對於戰略,「戰術」獲益的則是. ‧. 時間,它透過製造機會,利用時機將規範轉化為有利形勢的環境,像是打游擊戰。. y. Nat. sit. 換句話說, 「戰略」取得勝利的方式是「以空間換取時間」 ,利用空間優勢觀看與. n. al. er. io. 監視控制弱者的機巧與藝術; 「戰術」取得勝利的方式則是「以時間換取空間」,. i n U. v. 使用權宜之計順應、調整與使用強者規劃創造的空間,透過游擊與盜獵,找到獲 益的可能。. Ch. engchi. de Certeau 認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消費活動都具有「戰術」性質。戰術的 目的在使弱者獲得變成強者的可能性;弱者雖無法直接挑戰或對抗既存的權力結 構,戰術卻替弱者取得機會與好處。因此,消費者並非完全受生產者所制約,他 能夠跳脫生產者原先設計產品的意圖,重組產品、賦予產品新的意義,重構產品. 9. de Certeau(1984)提出「文本盜獵」的概念,他認為消費的潛能展現在消費者消費文化產物 時,僅盜獵有用的、愉悅的部份,挪用文化產物的意義。消費者為文本中的旅行者,漫步於文本 的表面,挪用與盜獵文本中的某些影像、文字或段落,並忽略其他部份。最具代表性的挪用就是 解讀。舉例而言,人們在重讀一本書時發現以前解讀有誤,但 de Certeau 認為不應把「誤讀」文 本視為不適當的行為,因為正確的解讀反而反映了讀者接受文本的「權威」 , 「誤讀」卻是讀者在 文本中尋找自己的愉悅與個人的意義(盧嵐蘭,2005)。 26.

(35) 的價值和功能。換言之,日常生活作為權力攻防的場域,它具有賦權的潛能。日 常生活中的各式實踐、戰術的施行,指出了人們擁有從主流社會秩序遁逃的可 能。 在過往研究中,吳姿嫻(2007)透過 MSN10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及其進入 日常生活的過程,探究 MSN 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吳姿嫻指出 MSN 雖有一套 設計者制定好的使用方式與界面外觀,使用者卻有著豐富多元、超出使用說明的 使用方法和非官方製作的多樣外掛程式、外觀面板等,使用者重組了 MSN 的使 用價值與功能。此份研究展現媒介科技進入日常生活後,它的使用腳本如何被使. 政 治 大 何挪用與翻玩臉書上的功能,找出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中屬於使用者自身的愉悅與 立 用者改寫與挪用,並賦予新的意義。而本研究試圖透過臉書平台說明同志族群如. 意義。. ‧ 國. 學. 羅紓筠(2008)則提出國、高中時期的青少女,透過使用、挪用、與棄用手. ‧. 機的方式,與成人所建立的社會結構抗衡。羅紓筠認為國、高中時期的青少女,. y. Nat. 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來自學校與家庭的各式監控。舉凡生活作息、服裝髮型、私人. er. io. sit. 物品與金錢等皆受到嚴格管控。而青少女的手機內外產生的文本(手機內的文本 為簡訊、照片等,手機外則是手機吊飾、手機保護套等),以及手機的使用方式. al. n. v i n (在什麼時候用、在哪些地方用、怎麼用等) ,展現的便是青少女在各式規範縫 Ch engchi U. 隙中的游擊與盜獵,是青少女與成人間的權力攻防。舉例來說,手機可能是父母 作為監視青少女行蹤的工具,卻也同時讓青少女得以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隨時 隨地與同儕相互聯絡。此份研究展現了處於弱勢的青少女藉由手機遊走於權力的 縫隙中,而本研究則試圖描繪處於弱勢的同志族群,如何藉著臉書遊走於權力的 裂縫。. 10. Windows Live Messenger(簡寫 WLM,俗稱 MSN) ,是微軟公司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1 日的雙 11 購物節,有部分電商平台推出書籍下殺 66 折的折扣活動,引發多家 實體書店不滿。多家獨立書店在臉書粉絲團以黑底白字

臉部辨識技術日漸成熟,也逐漸被世界各地警察廣泛使用,但是由於臉部辨識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 體、網絡等開展國家安 全教育B.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盡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