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他人出櫃:同志污名與社會網絡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女同志的線下日常生活

二、 對他人出櫃:同志污名與社會網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始意識到同志的污名身分。受訪者 K 和 A 更是直到經歷他人對同志予以負面評 價,甚至制止她們與同性戀人交往的情況下,才感知到同志污名的影響。

女同志建立同志認同過程的最大挑戰,雖在於對抗自身對同志的負面印象與 污名感,然而此種過程卻與自己或其他同志向他人現身時所得到的反饋相關。黃 玲蘭(2005)便指出同志在現身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會使同志改變自己的生涯 選擇。每位同志每一次的出櫃現身,都影響著自己也影響著其他同志建立自我認 同的過程。他人對女同志的觀感評價,影響女同志評價自我與想像自我的路徑,

故而每一位女同志的出櫃現身,皆具有獨特意義。當女同志以現身方式,試圖反 轉同志的污名標籤,此過程不只代表女同志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也影響他人對女 同志族群的認識與理解。

二、 對他人出櫃:同志污名與社會網絡

異性戀社會體制秩序對女同志的各式壓迫,展現在以污名標籤標示女同志、

質疑與貶低女同志的生存價值,恐嚇、警告女同志需遵守主流秩序規範,甚至是 試圖改變女同志的性傾向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女同志不論是因性別氣質不符 合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與身邊同儕分享喜歡他人的心情、談述對於性傾向的 困惑,或是與同性交往,皆可能暴露自身的女同志身分。同志污名在日常生活中 對每位女同志的具體影響,是在一次又一次向他人現身的過程中漸漸顯現。因而 在女同志向他人出櫃的過程,伴隨的是人際網絡瓦解的高度風險。同志污名對於 日常人際關係的侵害,是許多女同志加劇掩藏、否認女同志身分的原因。女同志 隨著出櫃過程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也更加突顯人際網絡中有無他人支持女同志 身分的重要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1) 不可見與不可說的女同志身分

在異性戀體制下,對許多女同志來說,並沒有可供追尋的女子相戀範本。女 同志比起男同志更加的隱晦神秘,不可窺見。受訪者 G 與 J 紛紛提到,在常見 的電影與電視文本中,是可以看見男同志的,儘管媒體文本中的男同志,多是受 盡他人嘲諷與被惡意揶揄的形象:

香港的電影那個年代十幾年前,他們其實會拿男性與男性之間的同 性戀這件事情當做喜劇的電影,譬如說周星弛的電影好幾次都是這樣。

(J)

電視會播那種什麼花美男,然後他們就會比較女性,……因為它都 刻意把他很陰柔化。所以我就覺得蛤?都是這樣怪怪的?(G)

詭譎的是,在主流大眾媒體文本裡,並不容易看見女同志的身影。G 便指出:

「女同志倒是沒有常在電視上看到。」這或許可以解釋女同志在對自己的出櫃過 程中,選擇扮裝成異性戀,以及認同晚於男性的原因。女同志不僅難在主流媒體 文本裡出現,在日常人際網絡裡,也常常處於不可見的情況。鄭美里(1999)便 指出,社會大眾難以承認女性之間亦有情慾,將女同志戀情以去性化的姊妹情誼 作為解釋。

受訪者 S 提供了一個女同志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見(不被看見)的具體例子。

S 是一位國小教師,她所處的工作環境較為保守與傳統,因而同事對於他人情感 關係的想像,也是非常「異性戀」的:

其實有一個老師我覺得她是……她到現在還沒有結婚,可是她教了 大概二十年。……這個老師不結婚也沒有展現出她有任何問題什麼,我 覺得妙在這裡,她到底有沒有穩定交往的對象。可是這個時候,這個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校老師都不會覺得說她有可能是女同志……他們對於沒有結婚的老師,

他們並不會覺得她是不是同志,他們就覺得她只是沒有適合的對象,而 且還想幫人家介紹。(S)

一個人的性傾向並非他人在外表上即能判斷,在 S 的例子上可見若無直接說 明自身的性傾向,在異性戀主流的社會體制下,面對適婚女性,人們預設她擁有 異性伴侶關係;若單身,則會積極向她介紹適婚男性。在 S 提供的例子裡,女同 志並不可見,女同志戀情也不存在於大眾的思維中。女同志的不可見除了因社會 大眾難以承認、想像女性間亦有情慾關係外,更為重要的是,主流異性戀社會體 制並不認可擁有別於主流文化性別氣質與性傾向之人。S 提到,在面試時,若年 紀稍長會被問及是否結婚。她並不理解結婚與否和工作能力之間的關係,卻能隱 約的感受到,或因她的工作環境,她必須符合某種社會模範,某種主流異性戀社 會下,女性應有的生命歷程與模樣:

他們在 interview 的時候,他會看你的外表。而且他們很妙,他們 有時候,像我們這種年輕老師就不會被問,可是有一點中年以後就會問 你說,你有沒有結婚,……所以就是你可以感覺出來,某一程度上他們 是介意覺得說,你都幾歲了,你為什麼還不結婚?(S)

張娟芬(2011a)提及同志衣櫃有著男櫃與女櫃的差別,女同志在社會中承 受的污名處境與男同志並不相同,所擁有的資源與權力也不一樣。謝文宜(2009)

也指出,女同志易落入異性戀霸權與父權制度聯手作用下的雙重弱勢處境,導致 女同志在日常生活中需獨自承受極大壓力。在 S 的例子裡可發現主流異性戀職場 環境介意女性是否符合「異性戀女性」身分。於 S 而言,就算校方面試時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僅是出於關心,仍令她感到「很不舒服」。此種異性戀霸權和父權干涉他人的方 式,是以探詢適婚年齡女性有無婚姻關係以及對女性的外貌要求作為展現。

女同志除了需面對不易被他人看見與理解的處境,不可見的女同志身分一旦

「曝光」,在被看見同志身分的那一刻,更是極容易因污名身分導致日常人際關 係受到影響。受訪者 J 提到,她曾在國中時期因被同學懷疑她的性傾向,而遭受 班上同學集體排擠,儘管 J 在當時僅處於性向摸索階段,便已因為受污名化的同 志身分使人際關係受到影響。這經驗導致 J 愈加認為自身的同志身分難以被他人 接受,具有同志身分是不可言說的秘密:

(覺得)家人不會接受我啊,我是孤獨的,我這個秘密不可以讓別 人知道,因為太危險了。……上了高一是一個全新的環境,你可以是一 個新的學校新的朋友,你可能會覺得說萬一他們知道會不會跟國中一樣 霸凌(妳),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J)

對 J 而言,同志身分是「危險」的,且是可能令自身受到他人「霸凌」的原 因。一旦同志身分曝光,極有可能導致人際關係劇烈變化。受訪者 G 也提及,

在國中時期班上有不喜歡同性戀的言論,朋友覺得同志很「噁心」,故而曾與好 友吐露自身女同志身分的 G,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感知到自己被他人視為

「異常」對待:

因為女生好朋友通常會牽手,或是勾手,可是我朋友就不會對我這 樣做,我就會覺得有點受傷。……而且很好笑就是,我有時候看男生,

就說他好可愛喔!她們就說妳變正常囉?!(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對 G 來說,女性好友認為喜歡男性才是「正常」的,喜歡女性的她被視為 異常令她感到不舒服。因而進入高中後,面對全新的校園環境,G 選擇隱藏自身 的女同志身分,以 BL 愛好者作為同志身分的掩護:「上高中之後我就想說我終 於擺脫那種詭異的氣氛了,我就完全沒有說,我就以一個喜歡 BL 的角度去說這 件事。」扮裝成異性戀、隱藏女同志身分,成為許多女同志在踏出自己的櫃子後,

為保有人際網路中他人的平等對待,不得不為的隱身策略。在異性戀社會體制秩 序下,社會大眾除了看不見女同志外,更處罰被看見的女同志。女同志身分成為 許多女同志不可見也不能言說的存在。

(2) 自動被標示的同志身分與同伴的尋求:T 特有的處境

台灣女同志社群中的 T(Tomboy)P(婆)文化,可說是認識台灣女同志社 群的必修課程。張娟芬(2011b)以一整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論 述台灣女同志社群中 T、P 和「不分」的分類文化,故而要簡單定義與分類,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粗略而言,性別氣質較為陽剛的女同志被視為 T,性別氣 質較為陰柔的則稱為 P,「不分」則介於兩者之間。在本研究中並無意將每一受 訪者定義分類,使用 T、P 也僅為方便接下來的分析。

在實體線下世界,一個人的性傾向,並非他人觀看外表便得以確知。但性別 氣質較為陽剛、穿著打扮較為中性的女同志,無論有無向他人表明自身的同志身 分,時常僅因性別氣質就被視作女同志,進而遭受他人的責難。

受訪者 K 與 F,便分別提到在求學時,校園中的男性易針對她們的性別氣質 與女同志身分展露敵意或不認可:

就有一個很白爛的男生,...就說不要再當同性戀了,趕快當回女 生吧!趕快去當正妹吧!什麼的之類。(K)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高中的時候,……會有一些異男,就他們平常就是會講一些,同性 戀很噁心什麼的。(問:會當著妳的面?)有時候會刻意,不然就說死

T。

(F)

不論是「不要再當同性戀」還是「死 T」,皆是明確針對當事人性傾向的言 語歧視。在異性戀社會體制下,一如陰柔的男性易被視為男同性戀,陽剛的女性 也易被視為女同性戀。社會大眾缺乏對女同志的認識,T 幾乎成為女同性戀的代 名詞,具體承載人們對於女同志的想像,並擔負了同志污名。受訪者 J 就指出國 中遭受他人霸凌時,班上同學便認為「T 就是女同志的代稱」,會對當時仍留著

不論是「不要再當同性戀」還是「死 T」,皆是明確針對當事人性傾向的言 語歧視。在異性戀社會體制下,一如陰柔的男性易被視為男同性戀,陽剛的女性 也易被視為女同性戀。社會大眾缺乏對女同志的認識,T 幾乎成為女同性戀的代 名詞,具體承載人們對於女同志的想像,並擔負了同志污名。受訪者 J 就指出國 中遭受他人霸凌時,班上同學便認為「T 就是女同志的代稱」,會對當時仍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