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在 2013 年 3 月 29 日,臉書掀起一股將大頭貼換成一張粉紅色等號襯著紅 色底的圖片,亦即換上「紅色平權等號」(Red Equals Sign,見圖 1-1 與圖 1-2)。

此為美國人權組織「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為聲援同志婚姻在 臉書平台發起的運動。在此活動中,使用者不論是否身為同志,皆可利用改變 臉書大頭貼的方式,表達自身對議題的態度,並以此串連來自世界各地婚姻平 權運動的支持者。由此可見,人們在臉書平台上展現了有別於以往的溝通與串 連方式。

▲圖 1-1:Red Equals Sign(圖片來源:Human Rights Campaign)

▲圖 1-2:臉書使用者將大頭貼換成 Red Equals Sign(圖片來源:Human Rights Campaign Facebook)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臉書平台不只改變了人們溝通與串連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於隱私權的 態度與想法,《Facebook 臉書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 :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Kirkpatrick,2010╱李芳齡譯,2011)裡 提及:

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啟動了一場值得我們欽佩的革命,我們並 未失去隱私,而是變得更容易控管隱私――控管我想跟他人分享的內容、

我可以跟他人分享的內容,以及我想保留的隱私(Kirkpatrick,2010╱

李芳齡譯,2011,頁 205)。

比起過往絕大多數網站,臉書提供用戶更多的資料控管機制。它使人們更 容易自行組織動員,也使人們有更多機會選擇想要展現的面貌,或得以從各式 權力關係中逃脫。臉書平台具有構築個人社群的特性,因而讓使用者能夠輕易 連結身邊志同道合的友伴。然而《華爾街日報》於 2012 年曾刊登一篇報導,內 文指出臉書的隱私漏洞,造成了兩位同志大學生因而被迫出櫃:

Bobbi Duncan 向她父親隱瞞自己是個同性戀的事實,但臉書卻告訴 了她父親一切。Duncan 加入「酷兒合唱團」的群組,但臉書無意間向 她的 200 名好友洩露了她的性取向,其中包括她的父親。Duncan 的父 親在她的電話留言中留下了刻薄的語言,要求她放棄同性關係,否則就 斷絕父女關係。

22 歲的 Duncan 在朋友的沙發上哭了整整一夜。她說:「感覺自己 的肚子被人用棒球棍結結實實地打了一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不久,她聽說,另一名合唱團成員 Taylor McCormick 因為同樣的 原因出櫃,生活也同樣被攪亂。

這個合唱團是德州大學內的一個學生團體,合唱團團長將 Duncan 和 McCormick 加入臉書群組。團長並不知道臉書會自動告知他們的 Facebook 好友,兩人已經是合唱團群組的成員。

兩名學生受到的傷害是因臉書的隱私漏洞。實際上,任何人都可以 未經好友的允許,將他們加入群組中。因此,Duncan 和 McCormick 失 去了對自己秘密的控制,儘管兩個人都是臉書的資深用戶,知道用臉書 的隱私設置保護自己的某些活動不被父母知道。(底線為研究者所加)

(Fowler,2012.10.13)。

報導中提到,儘管兩位被迫出櫃的同志學生都是臉書的資深用戶,且深諳 臉書的隱私設置,但龐大的社群互動與複雜的使用功能,皆讓個人資訊不再只 是單一使用者能控制的範圍。兩人在校內的生活,或說極力向父母親隱藏的生 活樣貌,不經意的因臉書而披露。此份報導便指出,雖然臉書一直致力加強隱 私控制,但在 2011 年皮尤(Pew)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美國社交 網絡用戶利用刪除他人評論等手段對網上身分進行控制的行為愈來愈活躍,但 調查中有一半人聲稱在管理隱私控制上存在困難。可見線上身分管理,對於許 多人來說變得愈來愈重要,也愈來愈困難。

從上述案例可發現,對於同志族群來說,臉書除了提供更多展露自我、尋 找支持網絡的管道,並製造更多與實體生活中同志社群的連結機會,卻也同時 增加了同志身分於日常人際網絡中曝光的風險。當臉書上的人際網絡成為線下 人際關係的延伸,同志身分的訊息管理,因臉書平台複雜的互動機制,產生許 多非使用者所能預期或掌控的隱私洩露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檢視國內的臉書相關研究,通常聚焦在臉書的廣告效益與訊息策略等市場 行銷與人際傳播面向,將使用者視為消費者,進行生活型態、人格特質與偏好 研究(陳志萍,2012;蘇郁涵、黎佩芬,2012;曾姸綾,2013;鄭伊純,2013);

又或者是臉書應用於教學之經驗(游志偉,2013),這些研究忽略生活脈絡,多 半將臉書使用者分成幾個年齡或性別族群,以人口統計學變項作為討論目標,

且多是量化調查探討人際網絡與其使用關聯,缺乏臉書傳播的文化意義。而針 對臉書傳播的文化意義討論的,多是將臉書視為自我展演平台,探討不同族群 在臉書上的印象整飭與自我揭露程度(楊淇淯、于富雲,2011;黃思維,2013;

曾志堯,2013),以及衍生而來的隱私權問題(劉靜怡,2012;姜彥光,2013);

又或者是臉書在社會運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唐婉珊,2013)等。然而同志族 群臉書使用的研究,仍是付之闕如。

臉書既能幫助同志族群擁有更多展露自我認同的機會、找尋更多同志社群 網絡的支持,也同時提高同志身分曝光的機率。因此,我十分好奇,承受污名、

向來藏於衣櫃的同志族群,何以在風險增高的同時,仍選擇使用臉書吐露身為 同志的喜怒哀樂?又或者在此種情況下,選擇不使用臉書平台的部份功能,甚 至拒用臉書展演同志身分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我認為觀察臉書上同志的現身與隱藏,除了能夠映射日常生活中各式人際 網絡所衍生的權力關係,也能突顯臉書此一新興媒介科技,進入日常生活後對 各式權力關係帶來的影響。因研究者自身的女同志身分,對於女同志處於女性 與同志的雙重弱勢身分有更多的共鳴,選擇臉書作為研究場域,除了因臉書對 同志身分的正面助益有所期待外,更想了解當臉書可能帶來更高身分曝光風險 時,不分公、私領域時常「不被看見」(或也可說不被了解與認識)的女同志族 群如何因應與看待此一問題。故而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挖掘女同志族群使用臉書 的期待、想法到使用感受,以及女同志族群如何透過臉書達成使用臉書的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有著哪些使用、挪用與棄用的情形。藉由挖掘各式實踐的動機與策略考量,

探討臉書上女同志的現身與隱藏所具有的意義。根據以上目的,整理出的研究 問題如下,並以圖 1-3 呈現相互關係:

研究問題一:女同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挪用、棄用臉書?

研究問題二:女同志臉書的使用、挪用、棄用有哪些隱藏與現身上的策略 考量?

研究問題三:個別女同志在臉書上的隱藏與現身,所具有的意義為何?

▲圖 1-3:本研究架構,研究者繪製

女同志的臉書 使用

使用、挪用、

棄用

創造的文本

隱藏與現身 的策略考量

臉書上的隱藏 與現身,所具 有的意義 日常生活同志身

分的隱藏與展現

研究問題 1

研究問題 2

研究問題 3 理論假設:臉書進入日

常生活後,改動原先的 人際互動方式與秩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