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攻防戰

2.1 Lefebvre 的節慶狂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路空間作為同志族群反抗異性戀霸權的基地,卻仍不免面對來自實體社會各式權 力機制的侵擾,相關研究亦探討同志於網路空間的集結究竟僅是一種逃逸還是對 於社會秩序的擾動?本研究想討論的便是隨著媒介科技的轉變,網路社群的互動 與集結方式也隨之變化,女同志族群的網路使用方式,在新興的社群媒體(臉書)

興起後,帶來了哪些變化?在臉書中,女同志身分的隱藏與顯現,這場日常生活 的權力攻防戰,如何映射於臉書的使用上?臉書上女同志身分的「不被看見」與

「被看見」,對於個別女同志又代表了什麼?臉書上女同志身分的隱╱現,所具 有的意義為何?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攻防戰

Highmore(2002╱周群英譯,2009)認為日常生活是生活中人們不斷重複的 行為、是一再遊歷的旅程、是人們久住的空間。因為不斷重複、一再遊歷與久住 的,日常生活因此不顯眼、不突出、往往被忽略。然而這些特色,恆存於人們每 日的生活。

本節描繪日常生活中各式權力機制,透過秩序與規範,展現權力與壓迫處於 其中的人們,也將闡述面對權力機制壓迫的人們,利用策略與戰術回應日常生活 中權力宰制的情況。本節透過回顧 Lefebvre 與 de Certeau 兩位學者的理論,討論 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攻防戰如何發生、又有著哪些具體案例可供參考。

2.1 Lefebvre 的節慶狂歡

也許,日常性的日常生活,其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特別之 處。精確來說,日常生活總是被忽略的、不顯眼的、不突出的

(Highmore, 2002╱周群英譯,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對法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 Henri Lefebvre 來說,「日常生活」是由一連串 的循環所構成,是人們的勞動與休閒、身體與機器機械性運轉。時、日、週、月、

年,自然與理性的時間循環,是一種持續重複的生活律動方式(Lefebvre, 2002)。

Lefebvre 特別著重日常生活的重複性與節奏,藉由強調循環的概念,說明生活的 所有面向之間的相互聯繫即是日常生活。Lefebvre 之所以重視「日常生活」這個 概念是出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他認為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隨著工業化、都市 化與商品化,逐漸滲透了日常生活(Lefebvre, 1988)。勞動日益片段化、編制化 與專門化,社會互動變得功利,交換價值凌駕效用性與使用價值,形成了馬克思 所指的商品拜物教與人的異化(盧嵐蘭,2005)。在前現代的社會中,人們根據 自然的「生物律動」(biological rhythms)生活,依隨固定時間用餐、就寢。進入 現代化社會後,人們必須配合工作時間起床、通勤或值班(Lefebvre, 2004)。此 種「社會律動」(social rhythms)不僅影響人們的作息,更使得家庭生活和休閒 皆與工作分離,休閒(leisure)成了人們逃避單調沉悶、日復一日勞動的解放方 式(盧嵐蘭,2005)。不幸的是,休閒在資本主義運作邏輯下,仍是一種異化。

休閒被編制與商品化,故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勞動還是休閒皆被全面異化

(盧嵐蘭,2005)。

為了突破「異化」的日常生活狀態,Lefebvre 強調以創造力轉化日常生活。

在諸如嘉年華或慶典等日常生活的「節慶」(festival)中,諸事皆宜、百無禁忌,

人們狂歡、跳舞、變裝、盡情吃喝、解除限制、沒有規則,是過度與踰越的日子

(Lefebvre, 1991)。節慶使人們得以在平凡的例常生活創造出歡欣、亢奮等情緒,

讓「異化」狀態得到「復原」。對 Lefebvre 而言「只有累積在日常生活的力量,

透過日常生活爆發出來,節慶才與日常生活不同」(Lefebvre, 1991, p.202)。換句 話說,節慶的狂歡是日常生活的重置時刻。狂歡不只是派對或節慶下的產物,而 是對壓迫者的文化反抗,因在節慶的狀態下,不僅是禮節的崩毀,更是對宰制性 的社會結構進行象徵性的、預期性的推翻(Highmore, 2002/周群英譯,2009)。

等人,2013.08.04)。以創造力對社會結構進行象徵性推翻的另一社會集體狂歡,

便屬 MC 美江事件。此事件被視為同志族群對於異性戀霸權的顛覆代表。事件起

(Music Controller,指能饒舌又能主持的人)」、「斷開系福音饒舌天后」,更有網 友比照明星官方網站,為 MC 美江製作專屬網頁,搜集網友們的衍生創作。MC 美江之名言「斷開鎖鍊」,甚至名列 2013 年十大流行語(黃芮琪,2013.12.25)。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知,縱使人們平日多是關注各自的私人問題,某些特殊話題卻 日期:2014.01.19 取自:http://www.ptt.cc/index.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