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表現等級描述在高中歌唱學習評量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表現等級描述在高中歌唱學習評量之行動研究"

Copied!
1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運用表現等級描述在高中歌唱學習評量之 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ion on the Singing Learning Assess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研 究 生. : 張 瑋 倩. 撰. 指導教授. : 吳 舜 文. 博士. 中華民國 106 年 01 月.

(2) 誌謝 感謝母校讓我有機會能夠在出社會之後重拾學生身分,回到學校就讀研究 所,念書的過程是忙碌地工作之餘,讓心情轉換的愉悅時光,論文撰寫過程雖 然辛苦,卻可以從中累積許多經驗與想法,四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將畫上句點, 在論文撰寫完成的此刻,心中有滿滿的感謝。 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吳舜文博士。我與教授的相識是在大三 的課堂上,因為老師幽默風趣的上課內容與方式,讓我對音樂教育產生濃厚興 趣,也因為老師的鼓勵而繼續深造。撰寫論文總是會遇到瓶頸與挫折,老師總 是等待我最後一刻的論文檔案,犧牲休息時間與我對談,鼓勵並給予我正確的 研究方向,此外也要感謝潘宇文教授、裘尚芬教授、陳麗芬教授、陳奕秀老師 在論文撰寫期間對於我的協助與建議,還有擔任口試委員的蔡永文院長與黃翠 瑜教授細心審閱我的論文,使我的研究更加完善。 感謝我的研究所同學,能在研究所生活中遇到你們,讓我的進修日子愉快 又充實,特別是芳秀與盈方,我和芳秀總是一起搭火車通勤,一起討論學校大 小事,在論文撰寫當中不斷互相鼓勵扶持,與盈方則是一起討論考試與畢業事 宜,能一起順利畢業真是太棒了。在進修的過程中我更換過服務學校,感謝所 有與我相遇的同事,在其間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 感謝我的父母、兄嫂,給予我一個最佳的避風港,當我心力交瘁時支持並 鼓勵我;感謝我的公婆及小姑,在我求學過程中對孩子的照顧,讓我無後顧之 憂的進修。最重要的要感謝我的先生---楊安正博士,你的協助與建議讓我覺得 自己不是獨自面對所有問題與挑戰,熬夜寫論文因為有你的陪伴而更加有動 力,最後感謝我的兒子---楊雲任,你是我在研究所路程中的第一個孩子,你的 笑容是讓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力量,老公、兒子,有你們真好。 張瑋倩. 謹誌. 中華民國 106 年 1 月.

(3) 摘要 本研究利用行動研究方法將表現等級描述運用在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探 討表現等級描述在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與實施,以及評分規準於高中生歌唱學 習評量之教師省思。研究者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筆者任教之某高中二年級一 個班級的學生共 39 人為研究對象,透過兩首曲子 Yesterday 與知足進行兩循環 的教學、評量、回饋,之後再彙整資料與分析。從研究中有以下結論:. 一、透過撰寫與實施表現等級描述於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之評分規準有助於師 生瞭解學生的歌唱能力:由研究結果數據可知教師透過撰寫與循環實施表 現等級於歌唱學習評量,有助於瞭解學生的歌唱能力,另外學生也可以了 解自身的歌唱能力。. 二、教師使用評分規準於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之教學省思:. (一)經由兩次循環的實施過程,可以讓教師能掌握學生學習狀況,並且 透過兩次循環的評分過程與結果,教師能夠分析學生現階段能力,而回饋 問卷能夠看見學生對於評量之看法。. (二)現階段實施表現等級描述於高中歌唱學習評量之阻礙:教師評量知 能不足會導致評量無效;過多的評分細項會降低評分效率;個人化評語會 增加教師評量時間。.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音樂教育工作者與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字:表現等級描述、高中歌唱學習評量、評分規準 i.

(4)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ction Research (AR) method is adopted to invested the using of 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ion (PLD) on the singing learning assess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nts are thirty-nine 11th grade students who registered in researcher’s class. This action research use two songs “Yesterday” and “Jhih-Zu”, includes two action cycles, each cycle deal with progress in the order of teaching, assessment, feedback questionnaire, after that execut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 1.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LD on the singing learning assess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lp teacher to understanding students’ singing ability: through the data of research result, teachers can understanding what singing ability the students have, it also on students themselves. 2. Reflection of teacher use the scoring rubric on the singing learning assess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 Teacher grasps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via two action cycles, and after the assessment, teacher can analysis students’ ability at this stage, the feedback questionnaire display students' views on assessment. (2) The obstruction of teachers implement PLD on the singing learning assess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e present stage: teachers’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assessment cause invalid rating; too much rating item will reduce scoring efficiency; personal reviews will increase teachers’ time for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findings, the author proposed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the Music education field teachers.. Keyword: 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ion, singing learning assess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oring rubric.. 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高中歌唱教學的沿革、實施及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歌唱能力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 ..................................................20 第三節 實作評量的學理基礎與相關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9 第五節 研究程序........................................................................................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循環一之評分細項內容與實施....................................................55 第二節 循環二之評分細項內容與實施....................................................74 第三節 評分規準於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之教師省思............................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12 參考文獻............................................................................................................115 附錄....................................................................................................................121 附錄一 循環一音樂課標準作業、回饋問卷初稿與專家效度整理......121 附錄二 循環一、二音樂科評量標準作業與回饋問卷定稿..................137 附錄三 教師教學日誌..............................................................................146 附錄四 歌唱評量與評語..........................................................................152 附錄五 回饋問卷之開放性意見..............................................................155. iii.

(6) 表次 表 2-1 高中音樂科必修之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裡有關歌唱教學表..............11 表 2-2 華興丙版第一冊歌曲..............................................................................15 表 2-3 華興丙版第二冊歌曲..............................................................................15 表 2-4 學校音樂課程相關研究..........................................................................19 表 3-1 教師教學日誌..........................................................................................48 表 3-2-A 學生評分表 A......................................................................................49 表 3-2-B 學生評分表 B......................................................................................49 表 3-3 資料編碼表..............................................................................................50 表 3-4 表 4-1 表 4-2 表 4-3. 評量者信度..............................................................................................51 循環一評分細項_歌唱姿勢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63 循環一評分細項_運氣呼吸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64 循環一評分細項_演唱一致性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65.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循環一評分細項_發聲咬字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66 循環一評分細項_曲調音準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66 循環一總等第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67 回饋問卷第一部分基本資料統計表......................................................68 循環一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一題人數統計表......................................69 循環一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二題至第六題人數統計表......................69. 表 4-10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表 4-16 表 4-17 表 4-18 表 4-19. 循環一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七題至第九題人數統計表....................71 循環一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十題至第十三題人數統計表................72 循環二評分細項_歌唱姿勢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83 循環二評分細項_運氣呼吸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84 循環二評分細項_演唱一致性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84 循環二評分細項_發聲咬字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85 循環二評分細項_曲調音準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86 循環二總等第各等級之人數與百分比分布........................................86 循環二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一題至第六題人數統計表....................87 循環二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七題至第九題人數統計表....................89. 表 4-20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4-24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循環二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十題至第十三題人數統計表................90 循環一、二評量歌曲比較....................................................................92 兩循環在評分細項的人數(百分比)分布........................................96 兩循環各評分細項的眾數、平均數與標準差....................................97 兩循環評分細項男生人數(百分比)分布........................................98 兩循環評分細項女生人數(百分比)分布........................................98 兩循環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一至六題人數(百分比)分布..........100 兩循環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一至六題眾數、平均數、標準差......101 iv.

(7) 表 4-28 表 4-29 表 4-30 表 4-31. 兩循環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七至九題人數(百分比)分布..........102 兩循環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七至九題眾數、平均數、標準差......102 兩循環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十至十三題人數(百分比)分布......103 兩循環回饋問卷第二部分第十至十三題眾數、平均數、標準差..104. v.

(8)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42 圖 3-2 研究程序圖..............................................................................................53. v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聲音」是人們最自然的樂器,「歌唱」則是人類的天賦本能,無論古今中 外,男女老幼,都可以藉由歌唱傳遞訊息、集合眾人力量、讚頌以及表達情感 (楊兆禎,1987;林美智、邱英芳,2013),無論是父母對於孩童的歌唱、眾人 齊聲高唱相同理念的歌曲、歌頌宗教思想,或是包含各種情緒的歌唱,可以說是 最基本,也是在生活中最常見、受到喜愛的音樂活動(郭美女,2000;潘宇文, 2011)。. 台灣的音樂教育制度,深受美國與日本的影響,從民國初日治時期的音樂課 程稱為樂歌開始,歌唱教學從一開始就在音樂教育中佔有一席之地,民國 60 年 所頒布的國民中學音樂課程標準,加入了愛國思想的共同學習歌曲(賴美鈴, 2007),到近幾年的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標準,歌唱也是各個學習階段重要的教學 目標之一,無論從時代的縱向角度或是跨年段的橫向角度,都可以看見歌唱教學 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 研究者本身在大學是主修聲樂,進入到學校教學,除了一般音樂課程教學 外,也有指導國中與高中的合唱團,對於歌唱教學有相當大的熱誠,在教學過程 中不難看到學生因為歌唱而流露出滿足開心的表情,也有許多學生畢業後繼續在 音樂相關社團發展與進步。研究者認為,歌唱教育是開啟音樂學習最好的起點。. 在設計音樂教學活動中,皆可分為擬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 三大部分。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往往比起評量還受到老師們的重視,許多老師會 透過有趣的引導動機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對於音樂產生興趣,並從中學習到老師 1.

(10) 想讓同學吸收的知識。但是,我們要如何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就需要經由 教學評量來協助,教學評量是為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檢視學生學習的表現是 否有達到所預期的教學目標,提供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成果、調整教學進度或是教 學活動,以及處理教學相關事務之依據;對學生來說,可以了解自己階段性的學 習成果,也助於釐清各階段學習之重點。(紀雅真,2006). 高國中小學的音樂評量分成認知層面的紙筆測驗、演唱奏與創作之技能層 面、情感表達與鑑賞之情意層面,其中最讓大家,也是研究者感到苦惱的便是演 唱、演奏的評分方式。目前音樂教師經常在歌唱教學活動結束之後進行個人的歌 曲獨唱考試,並且只給一個整體印象的量化評量作為歌唱學習的成績,但這樣的 評分方式,無法呈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改變與發展,學生也無法在單一的整體 成績中得知自己在不同歌唱技巧與知識上的學習(紀雅真,2006;潘宇文, 2011)。. 教育部在 2008 年所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音樂課程綱要》中有提到,學習 評量應採多元化,如紙筆測驗、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等,並考量學生個別差異, 著重思考及創造力之啟發。對於歌唱教學最適當的評量方式就是實作評量,然 而,歌唱表演的主觀成分是無法避免,也是音樂獨特之處,在評量歌唱的過程 中,每一位老師仍應力求客觀,在整體評量與分項評量之間取得平衡,整體評量 指得是對演出做一整體印象之評量,或只勾選通過與不通過;分項評量則指根據 事先擬定的分項標準,如語法、節奏、風格、音色、力度、等,採用檢核表、評 定量表或分項評語等之方式,並將之加總成為一總分(林小玉,2001)。. 由上述可知,多元評量能反映出學生在不同面向的表現;實作評量則可以幫 助教學者更能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分項評量也能讓學習者掌握自己在音樂能力的 表現。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同時,發現許多研究者針對國中、國小學生的歌唱教 育都有深入探討,但關於高中歌唱文獻上就較少被論述,另外在歌唱實作評量的 2.

(11) 部分,目前只有在國中有較多老師投入分項評量的規劃與操作,在高中方面還未 找到相關研究文章,因此想吸取國中端之經驗在高中端進行行動研究。.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行)(2015)的網站於今年公開,由專 家學者與第一線國中教師共同研發,研究者有幸於 2013 年曾實施評量標準並有 公開分享,題目為「國中歌唱評量標準作業實施---以“Country Road”為例」,在 此實施過程中,令研究者印象深刻的有下列幾點:(1)每一位教師在看待被評量 者的標準皆不同,必須透過討論來達到共識(2)如何判斷「及格」的表現是一 大難題(3)藉由表現等級的細項與描述,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方式 (4)如何撰寫一份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社會都能夠一目了然的表現等級 描述是需要經驗累積。而在此實施結束後,研究者只有把結果與評語交給協助研 究的學生,但沒有再進行回饋與討論,究竟學生能否從表現等級描述中得知自己 的能力,就成了此次論文延續想了解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實際以表現等級描述之評分規準實施於高中歌唱實作評量,以提 供高中音樂教學之參考。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表現等級描述於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之評分規準與實施. 二、評分規準於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之教師省思.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表現等級描述於高中生歌唱學習評量評分規準之內容為何?. 1. 循環一之評分細項內容與實施情形為何? 3.

(12) 2. 循環二之評分細項內容與實施情形為何?. 二、教師施行評分規準於高中歌唱評量過程中之教師省思為何?. 1. 教師對於實施評分規準之教材與實施過程的省思為何?. 2. 兩次循環,學生對於教學與評量的回饋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歌唱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經過變聲時期,聲音逐漸成熟,透過文獻探討,研究者認 為此階段高中歌唱能力需要顧及歌唱姿勢、運氣呼吸、曲調音準、節奏律動、發 聲咬字、歌曲詮釋等六項。. 二、表現等級描述. 表現等級描述(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ion)主要是用來定義評分範圍與解 釋評分結果的評量工具(Lauress L. Wise, & Leslie R. Taylor.,2007),而這個描述 是為了要讓評分者、被評分者、家長、學校與社會都能夠在評量之後,了解被評 分者在評量項目所獲得的診斷(diagnostic)與分析(analytical)。(MENC Committee on Performance Standards,1996)。. 在我國國民中學即將要推行之的評分標準,是採「標準參照」的方式,而表 現等級描述是評分標準中,透過絕對的學習成就表現標準來描述學生的學習成就 表現。其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精熟程度,即學生知道多少與知道的 程度為何。標準參照並不需注意排名或與他人的分數進行比較,學生自己的學習 4.

(13) 狀況才是標準參照關注的焦點。由於評量標準是以質性描述來說明學生的學習成 效,若教師使用評量標準來評量學生,不僅可知道學生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 後,其表現為何,並能診斷學生需要加強學習之處,即時進行補救教學,以此提 升學習成效,達到適性教育的教學目標。(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本位成就評量, 2016)。. 三、評分規準. 實作評量可依據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觀察評定方式,分成整體式(global rating 等級)與分析式(analytic rating)兩大類,而評分規準(rubrics)則屬於分析式 評定方式的一種(廖怡君,2007)。評分規準的目的是為了讓評分人在評分時能 有共同依循的標準,而不至於因其主觀認知造成評結果太大的差異(李盈葒, 2009)。評分規準(scoring rubric)為教師進行教室評量的具體評分準則,此規準 須根據評量標準訂定,以作為評估學生於特定作業表現的依據,每個標準均明列 達成程度的敘述,以確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公平、有效、具回饋性為評分規 準的三大優點與效益,透過此教學評量工具的定義,老師將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 的教學目標,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自我精進的目標(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 準(試行),2015)。. 5.

(14)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先從探討學校歌唱教育的演變開始,主要整理中學歌 唱教育與普通型高中藝術領域音樂課綱的文獻;第二節是闡述歌唱能力相關理論 及研究;第三節是探討實作評量與表現等級描述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高中歌唱教學的沿革、實施及相關研究. 壹、 高中音樂課程發展沿革及歌唱教學. 一、學校音樂課程簡史. 「唱歌」是音樂教育的要項,也是最自然的音樂表現方式(賴美鈴, 2001)。廖淑玲(2001)將歌唱教育在台灣的發展分成樂歌、正式中學課程標 準、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分成兩階段-民國 57、61、72 年三次與民國 83 年)、九 年一貫課程;林宜家(2006)則將歌唱教育在台灣的發展分成樂歌、光復、國民 中學課程標準、九年一貫課程等四個大時期,以下將整理上述兩篇論文、教育部 部史、高級中學課程標準(199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修訂經過(2008)等 文獻資料,來探討歌唱教學在中學音樂課程中發展。. (一)1906 年至 1967 年. 早在光緒 33 年(1906)所訂定的「奉定女子小學章程」的音樂科目開始, 宣統年間改名為「樂歌」,民國元年頒佈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小學校 令」以及民國 4 年頒佈的「國民學校令及高等小學校令」、「預備學校令」都稱音 樂課程為「唱歌」,直到民國 12 年頒佈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才把課程名 7.

(16) 稱改訂為「音樂」。. 光復時期(1948-1967)的音樂教材,一開始以大陸為範本,並且翻譯日本時 期遺留下來旋律優美的歌曲,將歌詞翻譯成國、台語讓學生習唱,這時期的音樂 課本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翻開課本就能看到國歌、國旗歌、中華民國童子軍歌, 並且有一定分量的愛國歌曲,樂理等音樂基礎訓練占的篇幅較為少。. 高中音樂課程在民國 18 年頒行之高中課程暫行標準中不在必修科目中,而 是到了民國 21 年所公布之中學課程標準中,在一般地區高中畢業前要上滿總時 數 6 小時,之後從民國 25 到民國 54 年的修訂中,音樂課程的時數大多在 2~4 小 時,這段時期的教育發展重心多在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的發展,並且以升學為 導向,音樂科的學習並沒有被特別被強調。. (二)1968 年至 2001 年. 自民國 57 年總統令公布〈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教育部公布〈國民小學 暫行課程標準〉、〈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之後。〈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自民國 60 年(1971)頒布,總共有三次的課程調整,分別是民國 61 年(1972)、民國 72 年(1983)、民國 83 年(1994),以第三次調整篇幅最大。前兩次的調整並 沒有太大的差別,其中提及歌唱教育的部分如下:1. 每課均以歌曲為中心,再配 以適當之基本練習、樂理、欣賞等教材。2. 每冊均增列共同歌曲,並要求背唱, 其能發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思想。民國 83 年的歌唱教材編選,除了顧及學生 生理發展差異、歌曲選擇之外,首度提到合唱曲的學習,並且提到歌唱表現為首 要評量項目,且每學期都要評一次。. 高中課程標準於民國 60 年發布,從中學課程標準獨立出來,分別於民國 72 年(1983)、民國 84 年(1995)修訂,平均每十二年修訂一次。因修訂的時間相 8.

(17) 隔較遠,所以重視的教育目的有所不同,例如在民國 60 年的「四、增加我國固 有文化教材」中有提及「增加『我國音階與調式簡介』」;民國 72 年的「一、五 育並重,均衡發展」中所提及的五育包含德、智、體、群、美這五項,音樂被歸 類在「美」這一項,主要是希望學生培養美感。民國 84 年課程標準的修訂有幾 項特色,包含重視公民課程、注重通識課程、充實藝術教育之內容、消除性別差 異、尊重個人差異、增加學校排課的彈性與自由,這次的修訂將藝能科修改為藝 術科,除了音樂與美術之外,並增加藝術生活一科。. (三)2002 年至 2010 年. 九年一貫從民國 91 年(2002)於國民中學開始實施,並於 92 年公布最新的 版的能力指標,以「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為三大主軸, 其中,與歌唱顯著相關的能力指標為「1-4-5 藉由演唱或演奏樂器,參與音樂表 演活動,發展音樂表現能力」,教材編選方面,教材內容包含音感、認譜、歌 唱、樂器、演奏等範疇,這時期並非不重視歌唱教育,而是開始強調全方面的發 展,個人歌唱技巧、樂器的學習、團隊互助、欣賞的能力都被加強。.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音樂」課程暫行綱要,於民國 90 年(2001)開始 籌畫,94 年(2005)訂定,95 年(2006)實施,主要是準備銜接第一屆九年一 貫的課程,97 年頒布普通高級中學必修與選修之「音樂」課程綱要,高中必修音 樂課程教材大綱的類別分為六項:基本練習、歌曲、樂器、音樂知識、創作和欣 賞,此分類方式自民國七十二年的高中課程標準就已確立。有鑑於以往《高中音 樂課程標準》之教材大綱敘述較為籠統,一般高中音樂教師和教科書編輯者不易 掌握教材內容,所以本次高中課程修訂,雖然依據教改的鬆綁理念,將課程標準 改為課程綱要,試圖簡化課程標準的內容,讓各校有較大的自主彈性,但是音樂 課程綱要的內容,實際上比現行音樂課程標準更詳細,期盼能解決過去的問題。 此時期音樂課程目標為:一、增進音樂基本知能,建構完整音樂概念。二、培養 9.

(18) 音樂唱奏技能,發展終身學習態度。三、鼓勵參與音樂創作,養成思考創造習 慣。四、提升音樂鑑賞素養,豐富休閒生活內涵。五、形塑音樂藝術價值,傳承 社會多元文化。. 在音樂唱奏技能方面分成三階段,必修兩階段期待學生學習歌唱表情與詮 釋、獨唱曲與二聲部以上合唱曲的習唱、歌詞意涵與語韻之探究,選修階段則強 調音樂知識的深入學習,包含學習歌曲相關知識與背景,以及指揮與伴奏之功 能、加強歌唱技巧訓練(如:發聲、咬字與發音等)、學習獨唱、齊唱、重唱、 合唱等各類演唱型態,包含宗教歌曲、民謠、藝術歌曲、歌劇、當代合唱作品、 通俗歌曲等之曲目、認識並體會歌詞意涵、增進歌曲詮釋與表達之能力。. (四)2011 年至今. 民國 99 年「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結論指出,應參酌世界先進國家國民教 育發展經驗,考量「普及」、「非強迫」、「確保品質」及「社會公義」等原則,積 極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期符合世界教育發展潮流。民國 100 年總統於 元旦祝詞宣示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同年 9 月行政院正式核定「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明訂民國 103 年 8 月 1 日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義務 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 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 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 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在十二年國教的草案之中,學習構面分為表現、鑑賞、實踐,歌唱的部分是 10.

(19) 放在表現的學習構面,在第五學習階段(高中階段)學習表現的部分提及「能運 用讀譜知能及唱奏技巧詮釋樂曲,進行歌唱或演奏」。. 研究者就教育部訂定之高中音樂科必修之課程標準(1998)與課程綱要 (2008)裡提及歌唱教學的部分作整理 表 2-1 高中音樂科必修之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裡有關歌唱教學表 提及歌唱的項目. 課程標準. 課程綱要. 目標/課程目標. 貳、發展演唱與演奏之技能,啟發音樂創作之興趣。. 二、培養唱奏能力,豐富生活體驗。. 核心能力. 無. 二、能與他人唱奏不同類型樂曲,分享 音樂經驗。. 教材綱要. 第一、 第二學年:. 音樂 I、音樂 II:. 一、 基本練習. 二、歌唱與演奏:. 二、 歌曲. 1. 歌唱. (一)齊唱(約占百分之七十)。. 1-1 歌唱基本技巧. (二)合唱(約占百分之三十)。. 1-2 獨唱曲(I) (II) 1-3 二聲部合唱曲 1-4 歌詞意涵與語韻之認識 音樂 III: 三、 聲樂演唱: 1.歌曲相關知識 1-1 學習歌曲相關知識與背景,以 及指揮與伴奏之功能。 2.歌唱基本訓練 2-1 加強歌唱技巧訓練(如:發 聲、咬字與發音等)。 3.歌曲演唱 3-1 學習獨唱、齊唱、重唱、合唱 等各類演唱型態,包含宗教歌 曲、民謠、藝術歌曲、歌劇、當 代合唱作品、通俗歌曲等之曲 目。 3-2 認識並體會歌詞意涵。 3-3 增進歌曲詮釋與表達之能力。 4.成果發表 4-1 舉辦相關之展演活動,給予學. 11.

(20) 生演出表現之機會。 實施方法/實施要. 壹、教學要點. 點. 一、一般教學要點. 二、教材編選 (五)「歌唱與演奏」之編選原則如. (一)曲譜要用五線譜,唱名採用 DO、Re、Mi、. 下:. Fa、SOl、La、Si。. 1. 歌曲宜切合學生之身心發展需. (二)教材綱要中所列之基本練習、歌曲、音樂知. 求,音域宜顧及男女聲之差異,. 識、創作、欣賞等,宜採用單元混合教學,多. 合唱曲宜注意 男女聲之適用. 方變化互相配合,以提高學生興趣。. 性。. (五)視唱教學宜採用自學輔導,以增進視唱能. 2. 歌詞、譯詞與填詞,宜講求文. 力。. 學趣味,並能陶冶學生性情者;. (六)指導發聲時,應注意音色之自然優美與音域. 外文歌曲宜附 原文,以供學生. 之合理擴展。. 欣賞或練習;以外國語文演唱之. (七)學生歌唱時,應切實注意養成良好的姿態。. 歌曲以不超過全冊歌曲百分之三. (十三)為配合各種節慶活動,宜選唱適當之歌. 十為原則,採用譯詞或填詞演唱. 曲。. 之歌曲不在此限。. 二、各學年之教學要點. 3. 歌曲選擇應含民謠、藝術歌 曲、宗教歌曲、通俗歌曲等,合. (一)第一學年: 2.複習基本樂理,應與歌曲教材取得聯. 唱歌曲應含和聲 與對位手法的. 繫。. 作品;通俗歌曲(含音樂劇選曲. 3.基本和聲學之認識,宜配合音感訓練實. 或流行歌曲)應精選具流傳價值. 施。. 者,且不宜超出全冊歌曲百分之. 貳、教學方法. 十為原則。此外,應視教學需求. 二、音樂技能之教學,應採用示範、欣賞、模仿、練. 增選補充歌曲。. 習、發表、討論等方式實施之。. 7. 音樂展演活動之規劃與實. 伍、教材編選之要領. 作,可先從班級之音樂展演活動. 二、一般歌曲之編選,應注意下列各點:. 開始,進而指導學 生進行班. (一)選擇優美高雅、雄壯活潑及莊嚴和平之歌. 際、校際音樂展演活動之參與或. 曲。. 規劃。. (二)歌曲的編輯應顧及男女聲之差異,合唱曲尤. (七)「音樂知識與練習」之編選原. 應注意男女聲之適用性。. 則如下:. (三)本國歌曲之詩詞或外國歌曲之譯詞、填詞. 1. 「音樂知識與練習」主題應融. 等,宜選擇富有文學趣味,且能陶冶學生性情. 入「審美與欣賞」 、「歌唱與演. 者。. 奏」 、「即興 與創作」三項主題. (四)曲趣與詞意相合者。. 之教材編選,不得與三項主題脫. (五)歌詞之聲韻能與曲調配合者。. 節。. (六)外國歌曲除譯詞或填詞外,宜附原文供欣賞. 三、教學實施. 或練習之用。. (二)教師宜視學生音樂能力,適. (七)宜多增選與生活有關富有趣味性之歌曲,作. 度調整或複習教材內容,以強化教. 12.

(21) 為補充教材,以供教師與學生選唱之用。. 學成效。. (八)編輯時宜多選用優良之新作品。. (三)教師實施「音樂知識與練. (九)本國歌曲不得少於百分之五十。. 習」教學應與「審美與欣賞」 、「歌. 陸、教學評量. 唱與演奏」 、 「即興與創作」三項. 二、技能. 主題充分結合。. 技能考查佔百分之三十,每學期最少評量一次,. 四、教學評量. 斟酌下列方式實施。. (一)教師應視學習目標及教材內. 1.歌唱表現。. 容,採用適當且多元之評量方法。. 2.曲譜視唱。. (二)學習評量應兼重認知、技. 3.聽音記譜能力。. 能、情意之學習需求,編配適當比 例,並斟酌於 平時或定期實施。 (三)學習評量宜採多元方式, 如:紙筆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 量等,並考量 學生個別差異,著 重思考及創造力之啟發。. 上述表格可看出,歌唱教學無論在課程標準或是課程綱要之中的教學目標皆 有明確的指示,在標準上強調歌唱為音樂表達的技巧,而在綱要之中強調歌唱為 音樂能力,強調與生活結合,培養帶著走的能力。因此在課程綱要有提及歌唱的 核心能力,是要能與他人一同演唱不同類型樂曲,分享音樂經驗,強調除了培養 個人的演唱能力之外,必須要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活用在學校所學,這是課程 標準所沒有的。. 教材綱要部分,課程標準提出基本練習、歌曲兩項,且強調是在第一、第二 學期學習,在課程綱要中將歌唱教材分為歌唱與聲樂演唱兩種,將學習歌唱的程 度區分出來,在歌唱教學當中,除了基本技巧與獨唱合唱歌曲的訂定之外,還多 了歌詞意涵與語韻的認識,另外使用音樂 I、II、III 階段性的分類,較學期制的 描述在教學上更有彈性,在音樂 III 的部分有聲樂演唱的各項學習,但學校普通 教育較少上到這個內容。. 在課程標準上,使用課程實施「方法」,而在課程綱要裡則是使用實施「要 點」。「方法」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所行的方式和步驟;「要點」指的是言詞、書 13.

(22) 籍等的重要處。由定義可以看的出來課程標準的編寫是直接給予老師方法與步 驟,較為制式化的撰寫方式,例如:曲譜要用五線譜,唱名採用 Do、Re、Mi、 Fa、Sol、La、Si。技能考查佔百分之三十,每學期最少評量一次;而課程綱要是 指出實施的重要處,要如何執行則是給予教師彈性,例如:教師宜視學生音樂能 力,適度調整或複習教材內容,以強化教學成效。學習評量宜採多元方式並兼重 認知、技能、情意之學習需求,編配適當比例,並斟酌於 平時或定期實施。課 程綱要除了給予教師在教學上的彈性之外,還有強調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與學 習成效,亦強調多元教學與評量。. 貳、 高中歌唱教學的實施. 一、 高中歌唱的教材. 在 97 年修訂的普通高級中學音樂科課程綱要中,關於歌唱教材之編選原則 如下: 1.歌曲宜切合學生之身心發展需求,音域宜顧及男女聲之差異,合唱曲宜 注意 男女聲之適用性。 2.歌詞、譯詞與填詞,宜講求文學趣味,並能陶冶學生 性情者;外文歌曲宜附 原文,以供學生欣賞或練習;以外國語文演唱之歌曲以 不超過全冊歌曲百分 之三十為原則,採用譯詞或填詞演唱之歌曲不在此限。 3. 歌曲選擇應含民謠、藝術歌曲、宗教歌曲、通俗歌曲等,合唱歌曲應含和聲 與 對位手法的作品;通俗歌曲(含音樂劇選曲或流行歌曲)應精選具流傳價值者, 且不宜超出全冊歌曲百分之十為原則。此外,應視教學需求增選補充歌曲。. 教育部於民國 87 年(1998 年)公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施要點〉之中, 強調高中教科書於隔年(88 年)起全面開放民間編輯。研究生就目前在學校所使 用的音樂教科書版本為華興文化出版的音樂(一)、(二)丙版,在每一課的最後 皆有與單元相關的完整歌曲:. 14.

(23) 音樂(一) 表 2-2 華興丙版第一冊歌曲 歌曲. 語言. 類型. 音域. 聲部. 校歌. 依各校校歌不同而有所差異. 我願意. 中文. 流行歌曲. a-d2. 單聲部. 愛的禮物. 英文另填中文歌詞. 英格蘭民謠. d1~d2. 同聲二聲部. 把握世界的脈動. 義大利文另填中文歌詞. 器樂曲填詞. g~e2. 單聲部. 憂傷與嘆息. 義大利文另填中文歌詞. 歌劇選曲. c1~d2. 單聲部. 夏日裡最後的玫瑰. 英文另填中文歌詞. 愛爾蘭民謠. c1~c2. 單聲部. Alleluia Canon. 英文. 古典歌曲改編. c1~e2. 同聲二部合唱 最後和弦有三部. 涙そうそう. 日文另填中文歌詞. 流行歌曲. c1~d2. 單聲部. 再別康橋. 中文. 藝術歌曲. a~c2. 單聲部. 神話. 卑南族語. 流行歌曲. b~b1. 單聲部. 雨衣. 台語. 流行歌曲. a~e2. 同聲二部合唱. 新竹風情. 客語. 流行歌曲. ♯f~d2. 單聲部. 奉獻. 中文. 福音歌曲. a~e2. 同聲二部合唱. 稻香. 中文. 流行歌曲. d1~d2. 單聲部. 偶然. 中文. 藝術歌曲. c1~e2. 單聲部. The Gift to Be. 英文. 美國民謠. d1~e2. 同聲二部合唱. Simple. 音樂(二) 表 2-3 華興丙版第二冊歌曲 歌曲. 語言. 類型. 音域. 聲部. 野玫瑰. 德文另填中文歌詞. 藝術歌曲. c1~c2. 單聲部. 夢田. 中文. 流行歌曲. c1~d2. 同聲二部合唱. 茉莉花. 中文. 江蘇民謠. a~d2. 同聲三部合唱. Somewhere Out. 英文. 電影歌曲. a~d2. 單聲部. 奇異恩典. 英文另填中文歌詞. 福音歌曲. c1~e2. 單聲部. I Got Rhythm. 英文. 音樂劇選曲. b~c2. 同聲二部合唱. There. 15.

(24) Yesterday. 英文. 流行歌曲. b~d2. 單聲部. Castle on a Cloud. 英文. 音樂劇選曲. a~c2. 單聲部. 西班牙姑娘. 義大利文. 藝術歌曲. c1~e2. 單聲部. 也許有一天. 中文. 流行歌曲. a~c2. 單聲部. 上美的花. 台語. 藝術歌曲. d1~e2. 單聲部. 走在雨中. 中文. 電影歌曲. b~e2. 單聲部. 水調歌頭. 中文. 流行歌曲. c1~d2. 單聲部. 知足. 中文. 流行歌曲. g~d2. 單聲部. Winter Magic. 英文. 合唱歌曲. b~d2. 同聲二部合唱. Let It Go. 英文. 電影歌曲. f~♭e2. 單聲部. 兩冊的歌曲(不包括課程中的範例歌曲)總共 32 首:純中文的曲子有 12 首、外文另有填中文歌詞的曲子有 8 首、純外文的曲子 8 首、其他語言之台灣歌 曲有 4 首。以流行歌曲為最大宗,總共有 11 首,其次是藝術歌曲,共有 6 首, 其餘分別為民謠、歌劇與音樂劇的選曲、電影歌曲等。音域大多落在 a~d2 或 e2,只有 4 首低於 a 音,第二冊最後一首補充歌曲〈Let It Go〉的音域最寬,音 域將近兩個八度,其他曲子大約是一個八度到一個半八度。合唱的曲子有 8 首, 其餘為單聲部曲子,合唱多為同聲二部,其中茉莉花為同聲三部合唱,沒有編排 混聲合唱的歌曲。. 從教科書的編排可了解目前音樂課程教材是相當重視歌唱這部分的教學(每 課最後都有安排歌曲),而選曲方面為了讓學生容易習唱,多為中文或有中文填 詞,且以具代表性的流行歌曲為主,音域的編寫,也集中在中音域,且不超過兩 個八度,減低學生歌唱時的挫折感,多聲部以二聲部為主,在一般高中可以讓男 女生各分兩部,高聲部唱上面旋律,低聲部唱下面旋律,在教學執行面上容易達 成。. 二、高中歌唱的教法. 高中音樂教育內容的發展,由單一的歌唱發展到包括唱歌、欣賞、樂理、樂 16.

(25) 器、創作等多元化的課程設計。歌曲教學不再是純粹的歌唱活動,而是以歌曲為 教材並結合音樂欣賞、音樂基礎訓練等多項課程設計而成的音樂教學活動(游雲 惠,2002). 游雲惠(2002)進一步從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來談歌唱教學。在學習歌 唱的過程中,必須要先培養「聽」與「唱」技能,透過聽辨曲調輪廓,再藉由一 開始的模仿,到最後的再創作(演唱)來表達樂曲的內容;當學習者在演唱歌曲 的時候,除了學習唱的技能之外,同時也學習到歌曲、節奏與音高的概念,更能 延伸到音樂史、音樂欣賞的學習領域(認識方面);美國歌唱教師協會列舉出十 二項說明非職業性歌唱活動的益處,其中「歌唱可以增強性格的沉著與自信心, 並發展克服困難的精神。」、「歌唱有助於情感的通暢、這是形成個性表達的一個 重要因素」、「歌唱是一種自娛的方式」這幾項足以說明歌唱教學對於學生在情意 方面的重要(楊雅惠;Nye;Marple;薛良)。. 大多數的音樂教師對於青少年變聲情形的特質、照顧、指導等,缺乏較深入 的理解與較實務的訓練,這些現象都歸因於師資職前培訓課程中,對這方面知能 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不夠完備,以至於教師們常帶著焦慮與不確定感,自行在試誤 練習中摸索著可行的教學模式,或是選擇性地放棄教導正處於變聲階段的少男、 少女們學習歌唱(潘宇文,2008)。潘宇文(2008)進一步指出音樂教師在合唱 教學需要能(1)瞭解青少年歌聲成熟過程的順序與徵狀變化;(2)瞭解青少年 個別歌聲的潛力、限制、特徵,以及獨特的音質;(3)擁有評定每位青少年歌 聲、音樂能力,與幫助他們健康且有效的透過說話、歌唱來自我表現等的實務知 識;(4)擁有選擇符合青少年變聲期間生理限制的歌曲,與分派他們到合適聲部 等的實務知識,以促進歌唱技巧的學習;(5)具備聽辨青少年在歌聲發展中多樣 的產出能力,以鼓勵其有效的運用說話與歌唱的聲音(Gackle, 2006, p. 29)。. 研究者認為這幾點除了在合唱教學之外,在音樂課堂的歌唱教學上也是可以 17.

(26) 做到。青少年在高中時期的聲音已經歷變聲期而日漸穩定,但許多學生是因為變 聲期長期不開口唱歌,導致不知道如何開口或是過於害羞,研究者認為,高中在 歌唱教學之前必須先給學生良好的心理建設,並且鼓勵大家開口唱歌,所以我在 班級上的歌唱教法並非自彈自唱,而是走到同學身邊用清唱的方式跟大家一起齊 唱,原本不開口的同學會因為你的眼神還有聲音願意開口歌唱,並且說明唱歌缺 乏音準(學生們會稱為「音痴」)是可以透過聽與唱訓練來改善,多幾次這樣的 經驗,學生也會願意在課程上大聲歌唱。每個人在歌唱會發生的問題不同,但最 大的前提是願意開口唱歌,才能接下來的歌唱訓練。. 近年來台灣音樂教育吹起了一股人聲樂團的風潮,許多高中都成立類似的社 團,並且都經營得有聲有色,在撰寫論文的同時,有幸聽到台灣合唱中心推廣人 聲樂團的朱元雷執行長將親身經歷,在師大所舉辦教育年會分享給與會的老師 們,以下就他的演講與網站文章,整理出幾個人聲樂團的教法重點:(1)人聲樂 團講求的是和諧度,所以強調相對音感。(2)老師在課堂之前要先分析曲子,使 用的是歌曲的吉他譜,若是原調非 C 大調,必須轉成 C 大調來看(首調概念)。 (3)一開始不要找和弦變化太繁複的歌曲,越簡單達成率越高。(4)使用簡譜 教學,方便容易學習。(5)聲部分配上面,考慮學生音域問題,讓 Bass、Alto 唱 根音,Tenor 唱五音,Sop 唱三音,才不會有音太高而上不去的問題,但要小心 Bass 的音是否太低,就需要高八度。(6)在歌唱前要先選好主唱與打擊同學 (7)老師要清楚知道和弦走向,也要抓到主唱學生的 Key,找到 C 音(首調概 念)好告知和聲的同學應該要唱什麼音。(8)當主唱起音不同或拍子不穩時要適 時告知(9)學生一開始還無法分四部的時候,可以從大家一起唱外聲部開始訓 練,再加入內聲部,順序是 Bass、Sop、Alto、Tenor(10)雖然人聲樂團是使用 流行歌唱的方法,但是基本的聲樂歌唱訓練(呼吸、共鳴、站姿)都還是要保 留,且不能馬虎。(朱元雷,2013~2015). 18.

(27) 研究者認為從一位非音樂科系畢業的人所提出的教材教法,很值得我們去學 習與思考,正因為他們非音樂科系出身,所以更能知道初學者從零開始的困難, 從小小年紀就開始學音樂的我們,或許已經忘記最初學習的癥結,而且我們對於 五線譜有太大的執著(因為自己用起來最得心應手),所以在教學上會經常碰 壁。人聲樂團在一般課程的執行面還有待許多老師繼續嘗試與開發,也是研究者 接下來想要挑戰的課題。. 參、 高中歌唱教學的相關研究. 一、學校音樂課程相關研究. 在國家圖書館、臺師大圖書館、華藝線上圖書館、Google 學術搜尋,使用 關鍵字「高中」「音樂」「課程」搜尋的結果共八篇,討論藝才班課程的有 兩篇,運用媒體於課程的有三篇,探討教材內容的有一篇,融入式課程有 一篇,使用教學方法的有一篇,以發表年遞增的方式排列如下: 表 2-4 學校音樂課程相關研究 發表年. 發表者名字. 論文名稱. 發表單位. 1997. 洪佳慧. 高中音樂資優班課程設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 1999. 顧如君. 高中音樂才能班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 材統整規劃之研究 2001. 黃富暖. 高中音樂欣賞課程應用網路教學資源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 習之實徵研究 2001. 游雲惠. 高中中國藝術歌曲歌樂教學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 2004. 溫愛玲. 生命教育融入音樂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意.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義感與死亡態度之影響 2005. 康嫻純. 運用作曲軟體創作音樂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 2008. 潘朝明.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 Moodle 應用於高.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中音樂課程教學之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 碩士. 效之研究 2014. 杜孟純. 學習共同體於高中音樂課程之實踐─以.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 臺灣搖滾樂為例. 所/碩士 19.

(28) 二、高中歌唱教學相關研究. 陳昱蓁(2012)整理指出,我國高中教學現場實施課程的調查中,欣賞教學 是高中音樂課程最常實施的項目,授課比例達 94.4%,接下來是歌唱與演奏、即 興與創作,最後是音樂知識與訓練。在論文與期刊搜尋的結果,在臺灣沒有完全 符合關鍵字「高中」「歌唱」「教學」的文章,大陸方面的研究文章有三篇期刊文 章:歌唱心理培養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2006)、高中歌唱模組教學要求 與評價的思考(2010)、論歌唱中情感的重要性-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 為例(2010);以「高中」「合唱」搜尋,則有兩篇論文:高中階段混聲合唱團組 訓研究(1997)、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混聲合唱選曲之研究(2014)。若是搜尋 「歌唱教學」有 16 篇論文、使用「歌唱」「教學」搜尋則有 26 篇,使用「歌唱」 「學習」來搜尋有 15 篇論文,其中以國小教育為多,國中教育次之,沒有提及 高中的部分。. 研究者在高中教學現場多年,學生向我詢問比例最高的並非音樂上的樂理知 識或是樂曲賞析,而是如何精進歌唱能力。歌唱是音樂學習的開端,並且能透過 歌唱學習到音樂上許多知識,所以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教學理論推陳出新,教材 的選用大不相同,歌唱的學習在各階段音樂教育中接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在臺灣 卻少有人在探討高中歌唱學習的這一部分,這也是研究者想要以歌唱學習作為研 究主題之原因。. 第二節. 歌唱能力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 壹、 歌唱的生理與心理基礎. 優良的演唱技巧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平衡,兩者適當地運作因果關係,歌者可 以專注於理念、感情和角色特徵的表現,而聲音以安穩及預備良好的狀態,自動 20.

(29) 的以合適的音色表現出來。如此的演唱才能為歌者與聽眾呈現出令人興奮與富於 表情的藝術。(廖淑玲,2001). 一、歌唱的生理. 凡是會說話的人,就有條件學習唱歌(薛良,1997),每個人都能歌唱,但 要把歌唱得好,必須要透過聆聽、歌唱技巧、詮釋等教學與訓練。歌唱的生理構 造為呼吸器官、發聲器官、橫膈膜與肌肉、共鳴腔、吐字與傳送(唇、齒、舌) (陳思照,1992)。. 歌唱的第一步驟就是呼吸,空氣經過鼻腔、呼吸道進入肺部,接著說話或唱 歌就是將空氣擠壓出來透過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聲帶為橫躺在氣管軟骨之間的兩 條韌帶;橫膈膜與肌肉是穩定氣息的重要關鍵,若能好好運用,歌唱的氣息可以 隨樂句長短而自由調整;若要將聲音擴大以及傳送到遠方,則需要用到共鳴腔, 一般提到共鳴腔大多指頭腔與胸腔,假聲音域多使用頭腔,中低音域則多用到胸 腔,但兩者必須互相配合,否則會有明顯轉換聲區(音色改變)的問題出現;當 聲音從口中發出還會經過舌、齒、唇,這三個器官會影響到咬字的清晰度,以及 氣息的傳送,歌唱如果前面的步驟都相當順暢,唯獨舌頭弓起,則功虧一簣,或 是有很好的共鳴聲音,聲音傳遞都相當順利,沒有使用唇齒來適當咬字導致觀眾 無法聽懂歌者想表達的內容,也是徒勞無功。. 成熟的人聲依照音域與性別可分成:女高音(soprano),音域在 c1~c3、次女 高音(mezzo-soprano),音域在 a~a2、女低音(alto),音域在 g~f2、男高音 (tenor),音域在 d~c2、男中音(baritone),音域在 B~f1、男低音(bass),音域 在 G~d1。同音域的聲音也會因音質不同又可再分類,常見的有抒情、戲劇、花 腔的女高音,以及抒情、戲劇的男高音。高中生大多已變聲,已經能夠聽出個人 音色,但聲音還未成熟,所以音域還未拓寬,大致可以唱一個八度到一個半八度 21.

(30) 的音,也有許多人對於肌肉的掌控不熟悉,無法唱到一個半八度,在這個時期若 能好好訓練,就能拓展音域。. 二、歌唱的心理. Erikson(1959)將人類發展的過程分為八個階段,12~18 歲的國高中生正處 於「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的時期,此時期的青少年發展是必須能界定自己與接 納自己的獨特感,並且學習社會中有意義的角色及定位,包括對宗教信仰、性倫 理、人生價值的選擇等等。. 高中生正屬於這個時期,在生理漸成熟,開始界定與接納自己的階段,聲帶 逐漸成熟,有人選擇閉口不唱,有人選擇每日勤練,如何讓學生開口唱歌或是喜 愛上自己的聲音,團體課是很好的開端,藉由活動讓學生習慣唱歌,再讓學生互 相示範與學習。在研究者指導學生的經驗裡,會發現有學過弦樂、管樂、唱過合 唱的學生,因為對音高的敏感度較高,所以會知道自己哪一顆音就唱不上去,有 些學生則是看到鋼琴鍵盤已經彈到他覺得很高的音就放棄,對音高不敏感或是沒 學過鋼琴的孩子,反而可以自然而然的唱到高音域,所以我常笑著跟學生說,也 對自己說,有時候不是生理唱不上去,而是心理在支配生理。. 貳、 歌唱能力的面向. 西元 1960 年左右,一個兼顧歌聲發展與歌曲學習的歌唱「技能」教學方法 (A Psychomotor Approach)開始萌芽,它強調歌唱是一個複雜的心理與生理程 式,需要多重身體知覺的協調才能完成。並建議在音樂課堂中進行教唱時,應循 序漸進地提供呼吸、共鳴、發聲、發音與表情等五種技巧的基礎訓練,且將這些 技巧帶入多聲部歌曲的演練中,讓學生能體驗與人同唱的樂趣與美感(劉秀枝, 2008;Phillips,1992) 。聆聽是運用聽與模仿來建立歌唱音感;歌唱技巧則是含 22.

(31) 有姿勢、呼吸、共鳴、發聲、咬字等歌唱基本能力。有了基本能力才有辦法詮釋 一首曲子,詮釋包含對於歌唱情意的表現與了解不同曲風的文化背景(潘宇文, 2006)。歌唱與說話的差異,在於透過歌唱技巧的運用,將文字語韻表現於更寬 廣的音域中,並可配合歌曲情意的需要,變化文字發音的長短(潘宇文, 2002)。歌唱同時是一項複雜的技能,當尚未成功掌握歌唱藝術前,需透過長時 間的學習以塑造心理與肌肉動力之間的連結反應、協調統整能力,從練唱的過程 中來建立良好的歌唱姿態與習慣,並建議在音樂課堂中進行教唱時,應循序漸進 地提供呼吸、共鳴、發聲、發音與表情等五種技巧的基礎訓練,且將這些技巧帶 入多聲部歌曲的演練中,讓學生能體驗與人同唱的樂趣與美感。(裘尚芬譯, 2009;Phillips, 2004)。. 歌唱技巧能力指的是歌唱呼吸運息、歌唱發聲成音、歌唱共鳴聲響、歌唱語 韻措詞以及歌唱表情詮釋等五大類(Phillips,1996)。薛良(1997)在歌唱的藝 術一書中提到聲音的訓練包含五的方面:發展歌唱者在精神上對聲音的控制能 力、在歌唱時形成發聲器官有規律、有調節、有穩定性、使歌唱者對於歌唱的個 有關因素都能夠操縱自如、通過正確的練習與探索,對歌唱者在聲音表現和歌曲 解釋的能力,加以調整、訓練和改善、豐富歌唱者一般的修養,提高對歌曲的演 唱能力。. 潘宇文(2006)進一步指出透過學生歌唱能力的檢核,以及教學曲目的分析 之後,培訓每位學生正確的歌唱技巧,即成為下一階段合唱教學的重心。在歌聲 的訓練中,應包含從歌唱姿勢(Posture)、呼吸運用(Breath Management)、聲區 擴展(VocalRegisters)、共鳴運用(Resonation),到發音方法(Pronunciation)等 五項技巧的教學。.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2015)提及音樂能力包含下列兩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為演唱技巧,包含歌唱姿勢、呼吸、共鳴、臺風等;第二個面向為作 23.

(32) 品表現,包含發音咬字、曲調、節奏、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之表現. 由上述文獻整理,好的歌唱能力需要顧及歌唱姿勢、運氣呼吸、曲調音準、 節奏律動、發聲咬字等,接下來就以這五個歌唱相關的能力做為表現等級描述的 基礎,做文獻探討的延伸。. 一、歌唱姿勢. 良好的姿勢能使橫膈膜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在教學現場,教師可以運用坐姿 或站姿交替進行練唱,當學習者站立時,應指導學生將身體重量平均的放於雙 腳,並以一腳前一腳後的站姿保持身體的平衡,腿部膝蓋處微微放鬆;當成坐姿 時,應請學習者雙腳一前一後平踏於地面,在此要特別注意脊椎的伸展,勿讓學 生以脊背凹陷或彎腰駝背的方式參與歌唱活動(廖悌妏,2010;裘上芬譯, 2009)。研究者自己在指導唱歌時常會使用大樹的概念(Kristin Linklater,2006) 讓學生想像,歌唱時雙腳應該向下紮根,身體的脊柱必須向樹幹一樣直挺,聲音 就會像水分從根部透過樹幹到枝頭長出樹葉或是開花,紮根太淺或樹幹偏重於一 邊,大樹就容易倒或長歪;紮根穩固,樹幹自然長的挺,聲音也能像水分一樣往 上下延伸,長出來的樹葉與開的花朵自然就美麗。. 放鬆也是歌者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關於歌唱的書籍,往往第一章節都會提 到如何讓肌肉達到平衡,因為聲帶就是由肌肉組成,R. Miller(1996)認為聲音 的種類可以分為硬發聲(hard attack)、軟發聲(soft onset)、平衡發聲(balance onset)三大類,以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來看,硬發聲的聲帶比起其他兩 種,在發出聲音之前就非常緊密貼合在一起,當聲音發出來時,聲帶會有一瞬間 放鬆再收緊;軟發聲是指聲帶呈現三角形,也就是沒有閉合的狀態,聽起來的聲 音就是耳語聲(whisper),平衡發聲是介於這兩個之間,除了聲帶的肌肉有用力 之外,肋骨肌肉與腹部肌肉同時都有用力。 24.

(33) 如何讓歌唱者姿勢放鬆,研究者在教學時使用的相反運動,先讓肩膀肌肉緊 繃到一定程度再讓學生整個放鬆,多做幾次讓學生感受到「何謂緊張」,他們在 唱歌時就會了解為何老師會說肩膀太緊,另外的運動像是雙腳與肩同寬,一邊吐 氣一邊往下彎腰,感受脖子跟手都如同斷掉一般的放鬆,再慢慢的吸氣,從尾部 脊椎一節一節立起回到站姿,在回到站姿同時發出“Uh”的長音。. 二、運氣呼吸. 呼吸是將空氣經由鼻腔或口腔通道吸入我們的身體(裘尚芬譯,2009; Phillips, 2004)。呼吸主要是透過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ous)將空氣吸入胸 腔,再將空氣從胸腔擠壓出來的循環作用,若不去留意,我們還是可以自然的呼 吸與運用聲音,但歌唱者卻要注意自己的呼吸,為了準備好樂句的呈現要決定吸 入多少空氣,一個好的預備姿勢可以幫助歌者呼吸,正確的歌唱姿勢,為發展出 美好歌聲之首要條件(潘宇文,2002)。. 歌唱裡所需的穩定呼吸,需要靠橫膈膜(Thoracic diaphragm)這一塊隨意 肌,位於胸腔與腹腔中間,當我們吸氣時,橫膈膜之中心會往下向外移,導致下 肋骨提高及上肋骨之外推,好讓下肺充滿空間;呼出時,橫膈膜中心恢復原來位 置,同時產生壓力排擠氣流,這是歌唱裡最主要的一個動作,產生能力及維持穩 固音準過程之支持力(黃海南,1974)。橫膈膜是可以控制的肌肉,當歌者可以 用自己的意識來控制橫膈膜,就可以自己決定在歌唱之前需要吸多少空氣,並且 控制吐出來氣的量。. 除了呼吸及發聲這兩個歌唱的系統運動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系統:共鳴與 咬字(R. Miller,1996)。共鳴是當一個振動體引發另一個物體與它一起產生同音 的共振,共振的方式以兩種,一個是透過空氣的傳送,一個則是兩個物體有接觸 的狀況下產生共振,人在歌唱的時候,聽到的聲音是兩方傳達的綜合,一方面是 25.

(34) 唱出去透過空氣共震在傳回外耳,另一方面則是經由口腔肌肉、骨骼組織所傳到 內耳膜的訊息(康美鳳,2001)。歌唱的共鳴最主要是在咽腔與口腔,鼻腔次 之,咽腔從聲帶上方開始到鼻子後方,是最一開始接收到聲波訊息的共鳴腔體, 也是活動性極強的腔體。. 歌唱者在練習共鳴時,會先從母音開始練起,先把舌頭的位置擺放好,再加 上子音,最後套用在語言之中,就能夠漸漸將共鳴運用到歌唱當中,書上介紹最 常使用的方法是讓歌者發出“m”,也就是哼鳴,先把嘴巴空間找出來(R. Miller, 1996;康美鳳,2001;K. Linklater,2006),不過在研究者的教學經驗裡,使用哼 鳴,有許多學生在老師帶領放鬆運動之後,還是會將嘴唇閉的太緊或是下巴過於 緊張,反而造成反效果,所以我會先使用德文的“ü”這個母音,它的發音接近中文 的「玉」,先讓學生念玉的音,再加上音高;之後加上有聲子音 “l”,發音就會接 近中文的「綠」,一樣先用念的,在漸漸把念的位置提高,就會讓大部分的學生 體驗到共鳴。. 三、曲調音準. 歌者的音準是給聽眾最直接的感受之一,呼吸、發聲、共鳴、語韻、表情與 歌唱音準會互相影響,因此建立這些能力同時也能加強歌唱音準的準確度。然 而,如果歌者歌唱時五音不全,即使這位歌者音質再好、發聲咬字再正確、表情 再豐富,那給聽者的感受一定不舒服,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音準的建立是必要 的(方文君,2011)。. 方文君(2011)在她的文章中進一步提出影響歌唱音準,包含生理、心理、 環境與學習四大方面,在沒有先天障礙與生理損傷的狀況下,影響中學生的曲調 音準在生理上是缺少聽辨能力與呼吸肌肉的練習,心理上則是因為少歌唱而不清 楚自己是否有能力,或是國小因歌唱被指正、嘲笑而造成不願開口。 26.

(35) 在教學現場會發現,高中生聽音樂的人多,跟著流行歌手唱歌的人也不少, 但是鮮少有人會仔細聽自己的聲音與音樂是否符合,所以常會有「我覺得我唱得 很好」,但實際上嚴重走音的情況,他們少有「清唱」的經驗,當學生被要求無 伴奏的歌唱時,常會有抱怨聲音出現。但是我很堅持學生在練習時,要多用清唱 來面對自己的聲音,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另外研究者認為歌唱評量不 能只強調音準的評分,而是要與曲調做結合,多元文化的衝擊之下,有許多純律 音樂或特殊唱腔,例如各國民謠或蒙古泛音唱法,與平均律音樂的審美觀會有所 不同,使用平均律演唱這些作品,會有說不出的違和感。. 四、節奏律動. 節奏律動是從自然中所歸納的,日出月落,晝夜更替,海潮湧退,江水起 伏,四季冷暖,草木枯榮,無不都是宇宙間的節奏現象。至於生命運動,則更是 充滿了節奏,如心臟的跳動、呼吸的迴圈、形體的動作等等,節奏始終是一種最 富於活力的要素(祈欣,2009)。節奏是由聲音長短時間所組成的,初期進行節 奏教學時,著重基本步法,運用走路、跑步等肢體動作表現對節奏的感覺(黃春 嫻,2011;張統星,1999)。. 節奏的解釋為音樂中交替出現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教育部, 2015),是音樂元素之一,音高若缺少了節奏,就無法呈現優美的旋律;律動則 是指有規律、節奏的變動(教育部,2015)。而這個有規律則可以是指在音樂裡 的拍號,也可以是演奏演唱者互相的默契,最原始的音樂在記譜上是很簡約的, 甚至沒有記譜,靠的是演奏演唱者對旋律產生自然而然的速度感,而音符的長短 則是取決於說話的習慣,但是在音樂的傳遞上,往往因為記譜的簡約而讓演出者 的詮釋大不相同;爾後的樂譜,方便音樂的傳遞與溝通,但是容易被拍子框架 住,而忘掉自然而然的律動感。. 27.

(36) 李田景(2010)認為音樂節奏呼吸在舞蹈肢體是相當重要的,他將節奏分為 快與慢兩種,慢節奏的律動通常是內斂而平靜的,呼吸的方式也較注重往身體內 部延伸;快節奏的律動通常是外放與豐富的,呼吸的方式較多短促、頓點快速的 動作。對於歌者來說,對於詮釋律動的想法與舞者是相同的,準備慢的樂句,我 們的呼吸也會向下延伸,而快的樂句呼吸也會比較短促,在力道上也會做調整, 讓聽眾感受到心跳加速的快節奏感。. 在教學現場最常看見的現象,就是學生聽到音樂,即便是時下流行的音樂, 也無法自在伸展,好像木頭一樣僵住不動。所以在教學上面,應該先讓學生嘗試 節奏的練習,再從這個節奏裡面加上簡單的舞蹈動作去體驗律動。. 五、發聲咬字. 語言與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語言不僅是產生優美旋律的依據,而且又 是直接通過語言的咬字發音與動聽的音樂旋律結合,塑造出深刻優美的音樂形象 的(方麗娜,2006)。不同的語言有其獨特的咬字方式,但世界上所有語言的基 本要素包括母音與子音(康美鳳,2001)。透過吐字器官與肌肉群(包含雙唇、 舌頭、軟顎與硬顎、齒與牙齦等)彼此的阻礙與幫助,產生不同的母音與子音, 使歌聲成為唯一能傳遞語言文字的樂器(潘宇文,2006b)。. 母音是由聲帶發聲,透過聲道的共鳴產生,只要氣息不斷且聲帶保持規律的 振動,母音就可以持續不斷的發聲;而子音是由於氣息被阻擾或打斷而產生的, 由於阻擾或打斷的位置不同,人們可以發出許多種不同的子音(康美鳳, 2001)。在母音發音技巧的學習項目中,應包含(1)一致色調的母音,(2)縱向、有 深度的母音,(3)前置共鳴的母音,(4)母音位置的調節,(5)雙母音的發音規則與 技巧;而在子音發音的學習中,則強調誇張的、快速的、唱在音高上的、提早的 吐字等技巧的練習(潘宇文,2006b;Phillips, 2004)。 28.

(37) 在教學現場會發現許多孩子分不清楚唱歌與說話的不同,雖然這兩者使用的 工具是相同的。康美鳳(2001)在書中提及說話與歌唱有 6 點不同:1.唱歌時有 明顯的音程、音階關係,而說話時不絕對需要根據特定的音程、音階關係。2.說 話的咬字速度比唱歌的咬字速度快很多,在說母音時,說話不像唱歌聲音一般的 延續,在說子音時,說話也比唱歌快速許多。3.說話的音高比較低。4.說話時的 音域比較窄。5.以自然音量表達說話和唱歌的時候,歌聲的音量遠比說話大聲。 6.說話若要將音量變大,必須提高音高,而唱歌可以在同一個音高上面提高音 量。如何讓學生體驗歌唱與說話的不同,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會使用邊說邊唱的方 式,從教學者本身示範開始做起,帶領學生先念歌詞在加入旋律,以流行歌教唱 來說,會先唱旋律高低起伏明顯的副歌,再回頭教旋律高低落差不多的主歌。. 由上述文獻能夠發現,學者們在發聲及咬字上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在文獻上 有看到發聲咬字、發音咬字、發聲吐字等多種文字闡述,而目前制定之國民中小 學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採用發音咬字的說法,研究者參考之後,決定使用發聲咬字 當作論文撰寫的使用,因為研究者認為發聲要發音更為接近歌唱的技巧用語,而 咬字則是沿用評量標準的說法。. 第三節. 實作評量的學理基礎與相關研究. 壹、 實作評量的定義及相關理論. 一、實作評量的定義與特色. 謝苑玫(2002)認為教學評量的角色有二:第一是被視為反映教育品質的 重要工具,學生學習表現的具體紀錄成為教育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另一方 面教學評量被視為教育改革的工具,部分教育改革者相信,經由設計良好的評量 可帶動教學的改變,評量方式的標的嚴重關係教與學的內容。因此,藉由透過評 29.

(38) 量方式改善進教學過程,提升教育品質,是每一位教師應有的認知與責任。(黃 于芬,2007). 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概念來自於多元評量,其定義:(1) 評量專業化、目標化;(2)評量方式多元化、彈性化;(3)評量內容多元化、生 活化;(4)評量人員多元化、互動化;(5)教學與評量統合化、適性化;(6)評 量結果人性化、增強化(林小玉,2001)。那麼何謂「實作評量」?以觀察和專 業判斷來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方式都可以稱為實作評量,其型式非常的多元 化,例如建構反應題、書寫測驗、書面報告、問題解決、作文、演說、操作、實 驗、表演、資料蒐集、作品展示,以及團體合作計畫等,都是實作評量的方式, 因此廣義的實作評量包含了檔案評量和真實評量(李青芬,2013;李坤崇,)。 以觀察和專業判斷來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方式都可以稱為實作評量(盧雪 梅,1998;Stiggins, 1987),而實作評量一開始在教育上的應用被稱為表現本位評 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由「實作」一詞即可窺知其工作導向之特質 —即執行或經歷(process)一個任務,或稱為作業(task),並完成該任務 (Wiggins, 1993)。因此,一般以為實作評量必定是要學生實際操作(hands-on)的 觀念並不完全正確,畢竟,實際操作只是學生學習的表現形式之一,也並非動手 操作就是實作評量的形式。如果實際操作只是簡單的肢體操作,或知識的複製 (reproduct),沒有涉入知識或技巧自我製造性(product)的應用,就沒有學生個 人「表現」(performance)的意義(林小玉,2001;李坤崇,1998;呂金燮, 1999)。. 提及實作評量方式可以了解學生能否將課堂上所學的技巧應用出來,並可評 估其運用的程度與技巧性,推測學生在真實場景的表現情形(彭森明,1996)。 實作評量具有下列幾點特徵:(1)要求學生執行或製作一些需要高層次思考或問 題解決技能的事或物(2)評量的作業(tasks)是具有意義性、挑戰性且與教學 30.

(39) 活動相結合(3)評量的作業能與真實生活產生關聯(4)歷程(process)與作品 (product)通常是評量的重點(5)表現的規準(criteria)和標準(standards)也 就是評量的重要層面與給分標準,要事先確定。(洪曉憶,2010;Herman, Aschbacher&Winters,1990)。林小玉(2001)則認為實作評量有以下特性:(1) 實作的表現:學生要在工作中應用他們所習得的知識和技巧,表現出認知複雜 度;(2)真實的情境:實作評量是在實際的情境中或模擬的評量作業中完成一個 特定的任務,呈現給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所需要面臨與解決的情境;(3)結構的特 質:為了提供適度的挑戰性與真實性,評量的題目須具開放性,學生的解題才能 有彈性,方式及結果也才能多元;(4)過程性:問題解決的表現不僅限於解題的 結果,更在解題的過程,兩者都是評量的結果和媒介;(5)彈性的解題時間:要 求學生呈現個別思考過程,彈性的時間以符合個別差異就是必要的條件;(6)社 會化互動結果:往往藉由小組討論法使學生發揮思考的廣度與深度;(7)多向度 的評分系統:評分的系統就不單一化,學生所完成的評量項目或結果,得依特定 的標準和過程做觀察及評分(呂金燮,1999,頁 177)。. 二、實作評量的實施與限制. 盧雪梅(1998)提及實作評量在國內的實施可以借助美國的經驗,有以下幾 點實施內容:. (一)建立正確的評量觀,落實多元化的評量:教學目標是多元化的,評量 目的和方法基本上也是多元的,評量者應熟悉各種評量方法的優點和限制,配合 教學目標,妥善靈活運用各種評量方式,才是正確的評量觀。;(二)加強教師 評量的專業知能:教師是班級教學和評量的主導者,在評量多元化的時代裡,教 師評量的專業知能越顯重要,此外,建立教學評量的諮詢和支援的系統,提供教 師相關的服務和協助,也是推動多元化評量的重要一環。;(三)發揮團隊合作 的精神:美國推展實作評量的經驗也非常強調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例如,鼓 31.

(40) 勵教師、課程專家、心理學家和測驗專家共同合作來研發實作評量的作業;鼓勵 教師之間、學校之間做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強調學校與社區觀念溝通與合作的重 要性,以及行政人員對教師支持的重要性;(四)呼籲更多的評量實徵研究:雖 然評量活動是教學歷程中很重要的一環,然而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中,教學評量的 相關實徵研究並不多見。希望有更多的學者、研究生和第一線的教師能投入這一 個重要且實際的研究領域,期盼透過研究來瞭解目前教學評量的現況、各種評量 方面的功能、教學評量重要課題和研究改進的方法,並累積評量相關研究的成 果。. 實作評量在實施上有些困難之處,包括正確客觀的評分規範、時間與人力的 耗費以及信度與效度的評估(彭明森,1996)。李盈葒(2009)認為實作評量是 讓學生創作答案,而不是提供答案選項讓學生選擇,每個學生的表現當然有所 差,如何評估這些表現,有賴於清楚的評分規範。但由於每個表現的產生過程牽 涉個人的思考分析、策略選擇等不同層次的影響,再加上如果評鑑人員不只一 位,大家對評分標準有有不同想法時,要達成客觀、公平與一致性的目標就會更 加困難。實作評量須花較長時間討論設計,在實施時需較長時間完成,評分時需 更多人力,在時間與人力上的花費往往比傳統測驗來的多。另外,評鑑設計必須 符合效度與信度,實作評量在設計上有取材內容不盡相同的現象,而評鑑人員本 身對評鑑規範的了解與其接受的評鑑訓練也都會影響到實作評鑑的信效度。由此 可見,建立一個有效可行的實作評量並不容易。而和客觀式試題相比,實作評量 雖是非常不經濟的評量方法,但不能為了運用上的方便或簡單的理由,把評量的 層面給窄化或偏狹,評量者應配合教學目標選擇和其目的相合的評量方式和工 具,以落實多元化的評量(盧雪梅,1998)。.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ethod and motivation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a business simulation system context: An experimental study. Four steps to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