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人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相關之研究—以大學成人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成人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相關之研究—以大學成人學生為例"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韓楷檉 博士

成人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

相關之研究—以大學成人學生為例

研究生:黃瑞峯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 月

(2)

謝 辭

生命中最重要的學習歷程之一,就是研究所的訓練與體驗,所學到 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更透徹的自我瞭解,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也有了 更明確的方向。 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恩師韓楷檉老師的指導,不論 是研究觀念的釐清、研究架構的啟發、研究方向的引導及文稿上多次的 盡心修正與說明,都使我在每一次的討論中獲益匪淺,在此致上最誠摯 的敬意與感謝。 其次,感謝在計劃階段楊銀興教授的意見,口試委員魏麗敏教授在 文獻統整及書寫格式的建議,及林清文教授在統計及量表方面的指導, 因為您們的不吝惠賜卓見,讓我的思考加深加廣,論文方能更趨於完善 與周延。 除了師長們的協助外,還要謝謝周校長豐章的支持與幫忙,以及淑 雲、晴秀、佳華、洸良、俊德、阿鵲、貞淑、張簡、俊賢及所有參與研 究朋友的付出與協助,才能順利走過這段日子。 最後感激父母對我的付出,岳父與岳母的關懷,最重要的是太太姵 瑜在這段時間的體諒,與擔負照顧兒子品堯的責任,讓我得以心無旁騖 順利完成學業,謹將這本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家人與親友。 黃瑞峯 謹誌 於 台南 2006 年 7 月 20 日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相關的研 究,除探討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現況,不同背景的 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之差異考驗,也進一步分析大 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的關係。 經由相關文獻分析,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並選編「成 人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量表」作為蒐集研究資 料的工具,透過問卷調查法蒐集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等中 部四縣市大專院校 596 位 25 歲以上之大學成人學生為樣本資料,以描述 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區別分析、積差相關與典型相關進行實 徵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的表現上具中等以上(3.79)程度,其 中以「信心強度」表現最佳,次為「推論性」,「難度知覺」表現則 最低。 二、不同性別、年齡、婚姻、修業狀況的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 整體層面具顯著差異存在。 三、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轉換心理資源的表現具中等以上(3.60)程度, 在「信任感」表現最佳,次為「控制感」,而「自信心」表現則較低。 四、不同年齡的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轉換整體層面具顯著差異存在。 五、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間具有顯著的典型相關存 在。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據此提出建議,研究成果則提供 以作為生涯諮商實務工作者、回流教育與大學成人學生參考之用。 關鍵詞: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轉換、大學成人學生

(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Transition: A Case of Adult Student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transition of adult students. In additions,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 understand how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s, and working status influenced their perception of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transition. Furthermore, the author examined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on career transition for adult students.

The theory basis and research structure of this study were constructed by related techn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were inclusive of the Adult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Adult Student Career Transition Scale. Total 596 samples were all above 25-years-old, taken from colleges in Taichung City, Taichung County, Nantou County, and Changhua County in Central Taiwan.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discriminant analysis,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cluded:

1.The performance of career self-efficacy of adult students was approaching over the middle level. The highest performance to be identified was the intensity of confidence.

2.There were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and educational level in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the finding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5)

3.The performance of career transition of adult students is approaching over the middle level. The highest performance to be identified was the intensity of trust.

4.There was differences among age in career transition, and the finding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5. There was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transition of adult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成人生涯發展的理論基礎………..9

第二節 生涯自我效能及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生涯轉換的概念其模式………29

第四節 生涯轉換的相關研究………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53

第五節 實施程序………...………62

(7)

第六節 資料的處理及統計方法……….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現況與差異分析………..67

第二節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現況與差異分析………..80

第三節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之相關分析..9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4

參考文獻……….………110

中文部分………...……110

英文部分………...114

附錄………119

附錄一 88-93 學年度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入學人數…………119

附錄二 預試樣本分配情形………..120

附錄三 正式樣本分配情形………..121

附錄四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122

(8)

附錄五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現況調查表」預試問卷……..123

附錄六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現況調查表」正式問卷……..128

附錄七 生涯轉換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132

附錄八 生涯轉換預試量表預試題本刪題後保留(36)題項之

五因素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因子、斜交轉軸)…..133

附錄九 生涯轉換預試量表預試題本刪題後保留(36)題項之

四因素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因子、斜交轉軸) ….134

(9)

表 次

表 2-1 生命週期之任務發展的循環和再循環………15 表 3-1 正式樣本回收情形……….…...51 表 3-2 正式樣本之個人背景資料統計交叉表.………..….52 表 3-3 生涯自我效能信度分析摘要表………55 表 3-4 生涯自我效能正式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主軸因子、斜交轉軸)………...56 表 3-5 生涯轉換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59 表 3-6 生涯轉換正式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因子、斜交轉軸)….61 表 3-7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相關矩陣….…...62 表 4-1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各題各分量表 之平均數、標準差……….68 表 4-2 不同背景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一般狀況摘要表…71 表 4-3 不同性別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3 表 4-4 不同性別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區別分析摘要表…...73 表 4-5 不同年齡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表 4-6 不同年齡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區別分析摘要表..….75 表 4-7 不同婚姻狀況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7 表 4-8 不同婚姻狀況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 區別分析摘要表………..…..………....77 表 4-9 不同修業狀況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10)

表 4-10 不同修業狀況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 區別分析摘要表……….…………..79 表 4-11 不同工作型態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 4-12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各題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82 表 4-13 不同背景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轉換之一般狀況摘要表……85 表 4-14 不同性別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轉換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6 表 4-15 不同年齡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轉換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8 表 4-16 不同年齡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轉換區別分析摘要表...88 表 4-17 不同婚姻狀況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轉換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9 表 4-18 不同修業狀況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轉換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0 表 4-19 不同工作型態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轉換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0 表 4-20 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及總分與生涯轉換 各分量表及總分之積差相關摘要表………...………....92 表 4-21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94

(11)

圖 次

圖 2-1 自我效能與結果期待之關係……….20 圖 2-2 生涯轉換之七種狀態模式的階段及其轉型…...33 圖 2-3 個人轉換歷程………...36 圖 3-1 研究架構………...…..………48 圖 3-2 研究流程………...…..………65

(12)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社會的變化與科技的進步,使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亦影響了個體的 生涯發展,因此,成人面對生涯轉換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Herr & Cramer,

1996; Sharf, 2002)。根據民國 92 年的統計資料可知,我國勞工平均工作 年資為 13.9 年,一生平均換過 3.6 個工作(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3)。 從 Super(1990)的觀點而言,個體的生涯發展從出生到死亡,可以分為 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五大階段,每個階段的改變,就是一次 的生涯轉換。是故,不論社會變遷、個人的生涯發展與需求情況如何, 一生只做一個工作的時代已不復存在,面臨並解決生涯發展中的生涯轉 換問題儼然已成為個人生涯規劃中重要的課題之一,值得我們去詳細瞭 解與深入探究。 生涯轉換影響的範圍不僅是工作上單純的改變,還包括了個人重新 思考工作意義、價值觀、生活型態及其他議題(Robbins, 1978)。因此, 生涯轉換的改變程度自然會影響工作或生活變化,當改變較小,可能僅 是個人在組織中的升遷或職位的調整;改變較大時,則可能重新換到不 同的工作領域,又重新開始學習,連動其他生涯角色,故成人生涯發展 中一旦涉及生涯轉換,就常常帶有冒險,不確定的後果,所以通常會和 危機一起討論(Herr & Cramer, 1996; Schlossberg, 1984)。

然而,危機也是一種轉機,此危機可以經由正向的思考變成正向的

資源,成為個人生涯轉換上重要的心理資源(Schlossberg, 1984)。Heppner

(13)

的資源愈多時,生涯轉換的歷程愈順利,反之,則會發生愈多的困難。 Zunker(2002)更指出個人的生涯轉換是生涯發展的任務之一,在面臨轉 換之時,若能適時幫助個人因應轉換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則可順利促 進個人生涯發展。易言之,個人的生涯轉換雖然受到外在社會環境因素 的影響,然而個人內在的力量也不容小覷,藉由主動積極調整心態及改 變價值觀,提昇自我能力,便能安穩度過充滿不確定感的生涯轉換期。 故研究者將探究正向思考的心理資源在生涯轉換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期能從不同的角度瞭解成人的生涯轉換。 目前以生涯轉換為主題的研究(王培瑾,1997;林美蓉,1999;張 德聰,1999;黃秀美,2002;羅寶鳳,1993; Heppner, Multon, & Johnston, 1994),雖已積極進行,然而從心理方面來探討生涯轉換的研究並不多 見。再者,有研究(林美蓉,1999;張德聰,1999;羅寶鳳,1993; Smart & Peterson, 1997)也指出對生涯抱持著不同的積極或消極的信念與正向 或負向的自我評價時,會影響個人對生涯轉換所採取的行動,對生涯轉 換過程順利與否佔有重要的地位。 與信念或自我評價相關的重要概念之一,即是 Bandura(1977)所提 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andura 認為個體若能覺察自我效能,將減 少未知或已知的預期性恐懼,並憑藉著對成功的期待,促使自己努力以 達到目標。Heppner 等人(1994)曾提出自我效能在個人的生涯轉換中扮 演著重要的地位,因為具有高度自我效能之成人,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 成功地進行生涯轉換時。 Betz 和 Hackett(1981)便以自我效能為理論基礎,運用在生涯領域 的研究,並提出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一詞,說明生涯自我 效能就是自我對生涯的一種評價,在其研究結果中,發現男女性在不同 職業上的生涯自我效能有差異,當男性在以男性為主的傳統職業上(如 工程師、高階主管、科學家等),其生涯自我效能表現較女性為佳,若

(14)

是女性在以女性為主的傳統工作上(如護士、會計、國小教師),則女 性的生涯自我效能比男性為高。這樣的研究結果解釋不同性別在相同的 職業上為何有不同表現的原因,也直接說明了生涯自我效能在個人生涯 發展上的影響力。Sharf(2002)亦指出追求生涯發展,需要技巧與專業 知識,個體具高度的自我效能對找尋成功的工作是必要的,且自我效能 愈高,所表現的興趣程度也愈高,生涯選擇範圍就越廣,生涯自我效能 比個人以往的經驗及能力更能預測生涯上的選擇和行為表現,也能更有 效的預估當事者的成就和毅力。 金樹人和許宏彬(2003)的研究顯示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能提供預 測,藉以理解生涯選擇時內在心理歷程及表現的結果。當個人具備愈高 的生涯自我效能,便有愈高的信心,愈容易展現自我的能力,自然地在 未來的生涯選擇過程中,會有積極地行動與表現(Betz, 1994; Bradley & Roberts, 2004)。Diaz(2003)的研究亦顯示在工作中,個人的生涯自我 效能表現愈高,則愈傾向待在原來的工作,反之,則容易離開原職,尋 求另外的工作。而其他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的研究中(楊宇彥,2001;劉 佳怡,2005; Diaz, 2003; Ebberwien, 2000; Johnson, Nichols, Buboltz, & Riedesel, 2002; Livingston, 2003),也顯示了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關 係密切。 生涯轉換的過程中,生涯自我效能扮演重要的角色,高生涯自我效 能者,通常具有自信,積極面對自己的生涯轉換,不以生涯轉換過程中 的挑戰為苦,反而視為正向的成長機會,相信自己能順利渡過生涯轉換 期。然而,回顧國內外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大都著重於大學生初 期的生涯選擇上(田秀蘭,2003;李詠秋,2002;許淑穗,1998;陳淑 琦,1998;厲瑞珍,2002;黎麗貞,1997; Betz, 1994; Hall, 2003; Vanevery,

1999),卻較少提及生涯轉換中成人方面的研究(韓楷檉,1996;Zunker,

(15)

1999;羅寶鳳,1993),甚少探討生涯轉換中成人的生涯自我效能。因之, 探究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心理資源之間的關聯性,有其研究上的意 義與必要性。 學習是連續不斷的過程,轉換期的學習亦是必然的,Zunker(2002) 從生涯發展的觀點提出終身學習的建議,並說明終身學習如果能建立在 個人生涯發展的連續需求之上,不僅有助於充實個人的生涯,更可以趕 上資訊爆炸的時代、符合科技的變化與升級個人的工作技巧,就會減少 衰退的機會。經由碩士在職專班歷年入學人數資料統計(見附錄一),可 知已有越來越多成人進入大學進修。更有甚者,在先進國家的大學入學 新生之中,成人學生的比例也高達三分之一(黃月純,2002;韓楷檉,

2000; Kirby, Biever, Martinez, & Gomez, 2004; Luzzo, 1999, 2000)。黃

富順(1994)就曾提到大學發展的重點慢慢地會從傳統學生轉移到成人 學生,成人學生所佔的比率將會逐年增加。大學成人學生來自於各行各 業,不論是被迫或主動面對可能來臨的生涯轉換,他們利用上班之餘、 夜間或寒、暑假,選擇重新回到大學接受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與新工 作相關的技巧、為未來的生涯做準備或是為了自我充實,追求更進一步 自我實現的理想而奮鬥(陳柏舟,2000;黃月純,2002;韓楷檉,1996; Fairchild, 2003; White, 2001)。因此,大學成人學生會利用進修的機會, 接觸新的想法和知識,積極、主動的充實自我才能,擴展視野,重新調 整自我的生涯發展,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承上所述,大學成人學生因個人的生涯發展而再度重回大學校園進 修,唯回顧國內目前對於大學成人學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成人教育的 議題上,如成人教育政策、制度(楊國賜,1998)、課程、學習特性(林 月琴、張鐸嚴、黃恆、鍾紅柱,2003;黃月純,2002)、影響學習、在職 進修等因素(陳柏舟,2000;陳進元,2003)皆有諸多的探討,但針對 大學成人學生進行生涯發展相關的研究,則付之缺如,是故瞭解大學成

(16)

人學生的生涯發展情形有其必要性。 由於研究者本身即為大學成人學生之一,於工作數年後,再度重回 到大學進修,也曾有生涯轉換的念頭,在考慮轉換的過程中,深感生涯 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心理資源兩者關係的重要性,故乃決定就兩者的關 係進行討論。 綜而言之,成人的生涯轉換已是常態,雖有引發危機的可能,卻也 是另一種正向改變的機會,而生涯自我效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影響著生涯轉換之歷程與結果。另一方面,愈來愈多的大學成人學生藉 由進修,主動追求生涯轉換的機會,重新檢視自我的生涯發展,調整生 涯規劃,創造另一種合適的生涯選擇,為個人的生涯發展盡最大的努力, 已然大勢所趨。反觀國內目前對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研究的不足,與 生涯自我效能關係的探討更是少見,也就對大學成人學生的生涯發展有 更深一層的瞭解。因此,本研究擬以大學成人學生為研究對象,瞭解其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的現況,並探討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之關 係,研究成果則提供以作為生涯諮商實務工作者、回流教育與大學成人 學生參考之用。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為: 一、 了解目前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轉換之一般現況。 二、 探討不同背景的大學成人學生其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之差異 情形。 三、 探討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兩者間之關係。 四、 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生涯諮商實務工作者、回流教育 與大學成人學生參考之用。

(17)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問題一:目前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一般現況如何? 問題二:目前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之一般現況如何? 問題三:不同背景之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之差異情形如何? 問題四:不同背景之大學成人學生在生涯轉換上之差異情形如何? 問題五:大學成人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的關係情形如何?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依據研究問題所涉及之重要名詞,本節加以定義,使其更為明確, 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大學成人學生(adult students) 大學成人學生乃指年齡在 25 歲以上的成人,肩負著家庭、工作或其 他責任,並利用大專院校推廣教育的功能,得以在大學利用部分或全時 進修,達成個人之生涯目標。 本研究所指之大學成人學生係指年齡在 25 歲(含)以上,於九十四 學年度在臺中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中部四縣市境內之教育部 認可公私立高等教育機構修讀碩士在職專班、進修學士學位班(含進修 部、空大、進修學院)及進修學士學位班修習學分者。 二、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 生涯自我效能係指在教育與職業上,個人有信心達到獲得資訊和達

(18)

到目標計畫的活動。本研究所指之生涯自我效能,即是能成功完成與生 涯事件相關的看法、信心。 本研究所稱生涯自我效能,係以研究對象在過修齊(2004)編製之 「成人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之得分為指標,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的得分 愈高者,生涯自我效能愈高;反之,得分愈低,則代表生涯自我效能愈 低。 三、生涯轉換(career transition) 生涯轉換係指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個人因自願或非志願性地調整生 活型態或與職業有關的工作、職務、職位時,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結 合個人與社會資源,克服阻礙,提高生涯改變成功機會,實現生涯目標 的歷程。本研究所指之生涯轉換,即是大學成人學生在調整生活型態與 改變與職業有關的工作、職務或職位的生涯轉換時,所具備之心理資源。 本研究所稱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程度的高低,係以研究對象在研 究者自編之「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量表」上得分為依據,得分愈高, 代表在生涯轉換心理資源愈高;反之,得分愈低,則代表生涯轉換心理 資源愈低。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依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及變項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時、因地、因經費等因素的限制,僅以中部四縣市之 25 歲 以上於大專院校進修學士學位班(含進修部、空大、進修學院)與碩士 在職專班之大學成人學生為研究母群,而研究結果亦不宜類推至其他縣 市之大學成人學生。

(19)

二、研究內容 影響大學成人學生的生涯轉換因素眾多,本研究乃根據研究目的進 行問卷調查,問卷項目包括「背景變項」、「成人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大 學成人學生生涯轉換量表」三部分,僅適用於中部之大學成人學生,其 結果不宜作過度之推論,如需針對其他成人使用,則量表需做進一步修 改。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考量研究對象特殊性、研究的可行性與研究者時間、物力及 人力的限制與困難,故正式施測階段,採用立意抽樣方式進行調查研究; 而受試者在填答時,因外在環境或本身因素的影響,對量表內容的解釋、 填答態度等方面若有所保留,都是研究者無法經由瞭解而加以克服,因 此結果的推論自有其限制。 四、研究變項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之間的關 係,其他如社經地位、職業別、工作年資等背景因素,亦可能是重要變 項,惟因受限於人力、時間及物力,上述諸變項在本研究中並未予以探 究,如欲瞭解變項間的關係,可使用其他方法做進一步的探究。

(20)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生涯發展的概念已和個人生活的角色慢慢結合,影響著個人生命各 種不同的階段,故漸漸凸顯其重要性(林幸台,1997;Sharf, 2002)。因 此,本章首先闡述生涯發展的意涵與理論,其次,說明生涯自我效能相 關研究,接著探究相關的生涯轉換模式,最後探討大學成人學生的基本 概念、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轉換的關係。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成人

成人

成人

成人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的

的理論

理論

理論

理論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Zunker(2002)認為探討成人的生涯發展階段,應從生涯發展理論著 手,從生涯發展理論可探知人生各階段生涯轉換相關的議題,並可進一 步實際運用於生涯諮商實務之中。因此,經由探討生涯發展理論瞭解成 人的生涯轉換,實有其必要性。本節首先探討生涯的意涵,其次討論生 涯發展的意涵,最後再說明成人生涯發展的理論基礎。 壹、生涯的意涵 Super(1985)認為生涯因人而異,所以具有個人色彩。金樹人(1997) 指出生涯的意義隱含未知及冒險犯難的精神。而 Super 於 1976 年對於生 涯所下的定義,為大多數學者所採用,Super 指出生涯就是一生中生活中 各種事態連續演進的方向,結合了個人從開始工作至退休,各種職業和 生活的角色,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迄退休之後,各種有酬或無酬職位之 綜合,除了職業之外,尚包括任何和工作有關的角色,如學生、雇員、 退休者、家庭、公民的角色(引自金樹人,1997)。林幸台(1997)提出

(21)

生涯即是個人一生所擔任的職務、角色,以及個人所做的工作,同時含 有其他非工作、非職業的活動。Niles 和 Harris-Bowlsbey(2002)對生涯 的定義亦從工作擴展到持家的生活角色或從事自願性活動等生活方式的 概念。Sharf(2002)則從人與活動的關係說明生涯的定義,指出生涯乃 是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其所從事活動之間的關係,為個人終其一生所追 求。Zunker(2002)也認為生涯不但是職業、工作相關的職位等級及活動, 也包含了個人日常的生活事務。 依據上述的討論,研究者認為生涯的觀念早已突破傳統職業或工作 的觀點,具備兩種重要的意義:(1)就時間論,指個人從出生到死亡, 乃以生命連續的歷程為發展時間;(2)就空間論,直接或間接涵蓋了個 人在家庭、教育、社會、職業上各種生活相關的角色。對成人而言,生 涯以職業或工作為重心,也包括了非職業及個人生活的相關活動,因此, 想要進一步瞭解成人的生涯發展,就應該再接著探討生涯發展的意涵。 貳、生涯發展的意涵 生涯之所以有意義,乃建立於個人的生涯發展之上,蔡培村(1995) 認為生涯發展是指個人一生中與環境交互作用,並隨時間成長、改變, 包括了職業生活與發展,其中也應包括了非職業的家庭生活、公民角色、 休閒與人際關係的經驗或活動。林幸台(1997)視生涯發展為一連串抉 擇的過程,也是一生的歷程,其中涵括個人生活目標的選擇與安排,以 及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Niles 和 Harris-Bowlsbey (2002)則認為,生涯發展不僅是個人生命全期心理和行為的歷程,也 影響了個人一生的發展。Zunker(2002)提出生涯發展是終身的歷程,發 生在個人生命階段與任務需求相關的反應和目標上,而這些反應和目標 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和完成的動力,除此之外,外在的社會、文化、 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個人的生涯發展。Herr 和 Cramer(1996)視生涯發展

(22)

為思想和研究的主體,強調瞭解自由和知識的選擇,認同個人在工作方 面的演進,及影響工作轉換、引導、調適背後的因素。從教育的角度觀 之,張春興(1995)認為生涯發展即是經由學校教育,輔導學生為未來 的生活做計畫性的準備和發展,目標計畫是否能達成,則有賴學生本身 和外在環境互相配合。 由上可知,生涯發展是終身的歷程,與個人的年齡有關。就個人心 理層面來說,隨著時間的變化,個人產生統整且連貫的成長與改變,而 改變的內容不僅只是轉換工作的類型與晉升職位,也包括了滿足心理需 求和提升工作態度。故生涯發展不單限於個人的職業發展,更包括了個 人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嘗試統整個人的內外在經驗,透過工作的認同, 追求自我實踐的歷程。 參、成人生涯發展之相關理論 經由說明生涯發展的意義,可以瞭解生涯發展乃受到外在客觀與內 在主觀因素的影響,使個人在生活角色上不斷改變與調適,生涯轉換自 然發生。以下分別介紹 Holland 的類型論、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Super 的生命全期理論、Levinson 的生涯發展理論,做為探討成人生涯發 展的理論基礎,分述如下。 一、Holland 的類型論

Holland 的類型論是運用最廣的生涯理論之一(Srebalus & Weinrach,

1990)。Holland(1985)認為生涯選擇和生涯適應代表了個人人格的延伸,

並透過職業的選擇展現其人格特質。

Holland(1985)將個人人格特質與工作領域歸類成六大類型,分別

(23)

(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及傳統型(convention),在成人的人格 類型和工作領域之間,依照不同配對而產生四項主要關係,計有兩者之 間的一致性(congruence);類型之間差異關係的分化性(differentiation); 每個類型彼此關係之適配性(consistency);個人對於自我的目標、興趣 及天份具有明確及穩定的概念之身份認定性(identity)。 因此,Holland(1985)提出成人將選擇以滿足自我偏好之個人導向 的生涯類型,若個人已發展出強烈主宰的導向,則會在該職業中得到滿 足,反之,個人若是猶疑不決,則職業上便無法滿足。 Sharf(2002)進一步指出人格特質與工作類型的一致性提供了自我 實現的最佳途徑,兩者若無一致性,則個體藉由改變的機會,主動會尋 求一致性。Donohue(2006)亦贊同兩者之一致性愈高,其採取轉換的行 動就愈少,反之,兩者一致性愈低,則個體傾向採取生涯轉換的行動。 二、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Sharf(2002)認為 Erickson 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雖然是以人 的心理發展為主,與生涯發展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對生涯發展領域的貢 獻卻是不可抹滅,故在探討生涯發展理論的同時,也應瞭解 Erickson 的 社會心理發展論。 Erickson 於 1950 年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用以說明人生全程發展的 過程,總計有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其主要的發展任務,分別是:(1) 信任與不信任,年齡為 0-1 歲;(2)活潑自動與羞愧懷疑,年齡為 2-3 歲; (3)主動自發與退縮罪責,年齡為 3-6 歲;(4)勤奮與自卑,年齡為 6 歲到青春期;(5)自我統整與角色混淆,為青年期;(6)親密與疏離, 為成人期;(7)精力充足與遲滯,為中年期;(8)統整與絕望,為老年 期;以上每個階段並非有嚴格的年齡限制,而是以發展任務完成與否為 主(引自 Sharf, 2002)。

(24)

心理社會發展論指出兩個重要的觀念:(1)任一時期的身心發展, 其順利與否,均和前一時期有相當大的關係,若前一時期順利發展,將 為下一時期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有利於後期的發展;(2)每一時期都 是關鍵,均應視為一次「危機和轉機」的關鍵期,意即每一發展時期都 有應克服的發展危機,當問題解決時,危機化解,轉機自然出現,個人 也得以順利發展(張春興,1995)。 Erikson 所指之成人發展時期,即是成人期、中年期及老年期等三期, 與個人工作角色最有相關的生涯特色即是成年中期,此時期乃處於生產 創造和頹廢遲滯的衝突中,正向的生產創造者,其特徵是具生產力與照 顧他人、關心下一代的培育、貢獻一己之力、幫助社會進步與發展;反 之,以自我為中心或自我放縱,就會令人生厭,個體產生失落感,最後 的結果便是頹廢遲滯(引自 Zunker, 2002)。易言之,25 歲到 65 歲的成人, 若工作上擁有創意和生產力,就能為自我帶來正面的意義,反之,若是 太過在意自我的作法,就會帶來負面的感受(Sharf, 2002)。故成人的生 涯的轉換中皆會影響未來的生涯發展,每次的轉換都是關鍵,並為下一 次的生涯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心理社會發展論也為生涯發展與轉換提 供了另一種看法。 三、Super 的生命全期理論 Super(1990)之生命全期理論在生涯議題的研究上運用地非常廣泛, 其理論有下列幾個重要的基本立論,分述如下: 1. 每個人皆具有不同的能力、人格、需求、價值、興趣、特質及 自我概念。 2. 每個人不同的特質會限制職業的選擇。 3. 每種職業所需的性格組型能力、個人特質及天分等皆不相同, 但彼此間的組合具有相當的彈性,因此,個人可以從事不同的

(25)

職業,不同的人也可以從事相同的職業。 4. 人們在生活與工作當中,隨著時間及經驗的改變會調整其職業 偏好、能力及自我概念,而職業的選擇和調適即是一個持續不 斷改變的歷程。 5. 個人職業水準的程度、結果、頻率、持續的時間和穩定的工作 等生涯組型,會受到父母社經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 個人持質(需求、價值、興趣特質、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其 際遇所決定。 由此觀之,個人生涯發展中的職業選擇乃受到個人生理層面與心理 層面(如遺傳、個人需求、價值、興趣、才智及能力),以及外在層面(如 父母、家庭、教育與時間等)影響而有不同的發展。Super(1990)亦提 出了「拱門模型」(archway model)加以補充說明,個人終其一生可能經 歷到不同角色的多變性,並敘述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經濟上各種決定的 因素如何影響生涯的發展。 Super(1990)的生命全期理論,以年齡來劃分人生全期,可概分為 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其不同的發展目標,各階段與發展目標分述如下: 1.成長期:0 到 14、15 歲,特徵是能力、態度、興趣與自我概念相關之 需求的發展。 2.探索期:15 到 24 歲,特徵是選擇範圍縮小,但並未確立的試探階段。 3.建立期:25 到 44 歲,特徵是工作經驗的嘗試與穩定。 4.維持期:45 到 64 歲,特徵是為了改善工作職位與狀況的持續性調整。 5.衰退期:65 歲以上,特徵是退休前的考量,減少工作產出並退休。 Super(1990)認為上述的發展模式並非固定不變,應該視為一個循 環及再循環的模式,換言之,人的一生有五大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中 又可以從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及衰退的五階段發展而成,整個過程 稱之為再循環(recycle)。Super 將再循環的概念,應用在與成人相關的

(26)

職業發展階段,並說明各階段特徵,如表 2-1 所示。 表 2-1 生命週期之發展任務的循環和再循環 年 齡 階 段 青年期 成年初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 年 齡 範 圍 14-25 25-45 45-65 65 歲以上 衰 退 減 少 從 事 嗜 好 的時間 減少運動的參 與 聚焦於必要的 活動 減少工作時數 維 持 確 定 目 前 的 職 業選擇 使職業位置穩 固 執著自己以對 抗競爭 保持興趣 建 立 在 所 選 定 的 職 業中開始 安定在一個永 久性的職業 發展新的技能 實踐嚮往已久 的事 探 索 從 許 多 機 會 中 學習更多 尋找想要的工 作機會 確定該處理的 新問題 找一個好的退 休地點 成 長 發 展 實 際 的 自 我概念 學習和他人建 立關係 接受個人的限 制 發展非職業的 角色

資料來源:”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p. 214),” by

Super , 1990, In D. 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 pp. 197-26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uper(1990)的發展論說明成人時期包括了建立、維特及衰退三期, 不同階段的生涯發展各具特色,有其特有的生涯轉換問題。而上述三個 階段的再循環中各期所遇到的生涯轉換包括了,探索期以大多屬於可以 預測發生初次就業的生涯轉換類型為主,如開始第一份全職的工作,婦 女生完孩子再回到職場上就業或重新找工作等;建立期的生涯轉換則以 尋找合適的工作,累積工作經驗並維持工作穩定為主,其生涯轉換類型 以轉換不同的工作為主;維持期的生涯轉換則是改善工作職位和發展新 的技能為主要,其生涯轉換類型以如職位升遷或轉到不同公司任職為 主;衰退期則是涉及個人退休規劃或之後生活規劃等生涯轉換相關的問 題(Herr & Cramer, 2002; Zunker, 2002)。

(27)

期之生涯轉換可能發生的問題,尋求相關協助,將可以得到妥善的幫忙, 讓生涯轉換的傷害降到最低(張德聰,1999;Sharf, 2002)。 四、Levinson 的生涯發展論 Levinson(1996)將人的生涯發展依年齡分成四個時代(Era),每個 時代約為二十年,分別為前成年期(0-20 歲),早成年期(21-40)歲, 中成年期(41-60 歲),和晚成年期(60 歲後)。Levinson 認為各時代的發 展順序就像一年的四個季節,皆有其特定的發展特徵和任務,其中包括 做出重要的生涯選擇,追求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涯目標,而建構每個時代 約五至七年,其轉換則需五年的時間。 Levinson(1996)以年齡區分成人發展任務特性,其看法如下: 1. 早成年期轉換(17-22 歲):結束兒童期,並開始早成年期。該轉換 不單會改變生命結構,也是生命週期中主要的改變點。然而,個人 對於未來生涯發展尚無明確的概念。 2. 進入早成年期(22-28 歲):主要的任務乃是做出重要的選擇(如愛、 結婚、家庭、職業,與家庭分離,生活型態),組織個人生命,成 為一個年輕的成人,並為建立新家庭和世代而努力。 3. 30 歲的轉換(28-33 歲):該轉換提供機會重新評估個人的下一個階 段的生涯發展,並探索其他生涯發展的可能性,及早做好準備(包 括早期轉換未完成的工作),以便為下一階段舖路。該轉換期能緩 和多數女性和男性激烈的發展性困難。 4. 早成人期之後期(33-40 歲):在社會上,為自我建立一個更安全的 地方,完成年青時的夢想和生涯目標,準備迎接下一階段。 5. 中年轉換(40-45 歲):為早期與中期之成年期橋樑,也是兩個時代 的一部分。本期代表著早成人期的結束,並開始試著創造與重新評 估中成年期的生涯發展。該期之轉換對於未來生涯發展是一個重要

(28)

的任務。 6. 中成年期(45-50 歲):本期的主要任務乃以積極的態度進入中成年 期,以建立一個新的生命季節(season)。本期不同於未來 30 年後 的發展,如果此時,個人對生涯擁有不同的想法和表現,如正向的 成熟或負向的發展停滯,通常會發生戲劇性的改變,因此,與他人 相較,就算擁有相同特性(如有相同的工作、婚姻與社區),但未 來的生涯發展卻不一定相同。 7. 50 歲的轉換(50-55 歲):類似 30 歲的轉換,又再一次重新評估生 涯發展,其重點在於探索自我和世界,為未來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此時可能會因為個人曾做出不適當的生涯改變,而產生發展上的危 機。 8. 中成年期之後期(55-60 歲):將實現個人重要的抱負和預期的目 標,是一生成就的高峰期。 9. 最後的成人轉換(60-65 歲):結束中成人期與開始進入後成人期。 此時生涯發展的主要任務即是開始徹底重新評估過去的表現,並為 往後退休做規劃。 成人生涯發展的過程中,Levinson(1996)認為成人生命中有一半時 間都處於發展的轉換期。Levinson 視轉換為上一時代的結束,下一時代 的開始,轉換期的主要任務為重新評估目前的生涯發展狀態,探討自我 和世界改變的可能性,為新選擇做出重要的承諾,亦即是為未來創造出 一個新的可能性。 由上可知,生涯轉換是生涯發展的常態,生涯轉換不斷發生,從幾 乎無法覺察的改變,至轉換工作、改變想法、調整行為或角色,以適應 個體所需,最後生涯選擇的結果即代表了個人獨特的生活型態。再者, 上述的成人生涯發展理論基礎或多或少皆說明了環境與心理因素對成人

(29)

生涯發展的影響深遠,本研究也將以成人相關的生涯理論為基礎,進一 步探究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在生涯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生涯自我效能及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及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及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及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是生涯選擇上的自我評價,與個人的生涯選擇有關(許 淑穗,1998;黎麗貞,1997; Luzzo & MacGregor, 2001; Niles & Sowa,

1992)。近年來,生涯發展受到重視,而生涯自我效能是其中重要的概念

之一,因此,紛紛出現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的研究(田秀蘭,2003;李詠 秋,2002;許惠評,2006;陳淑琦,1998;過修齊,2004;厲瑞珍,2002;

Betz, 1994; Hall, 2003; Vanevery, 1999)。本節先說明自我效能的意涵、理

論與相關概念,接著探討生涯自我效能意涵與概念,最後回顧相關的研 究。 壹、自我效能意涵、理論與相關概念 一、自我效能意涵 Bandura(1977, 1997)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判斷, Krumboltz 和 Mitchell(1990)則視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為同一種說法, 兩者的意義並無基本的差異。Sharf(2002)認為自我效能包括了思考和 認知的能力,涵蓋了記憶、信念、偏好、自我認知等範圍。張春興(1989, 1995)則認為自我效能是自我實力主觀的評價,此乃個人根據以往的經 驗,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有的能力和該工作可能做到某種地步的一 種自我評估。 由上可知,自我效能乃是個人的信念,與認知的歷程有關,為主觀 的自我評價,自我效能信念的強弱則可以由個體的行為表現得知。

(30)

二、自我效能理論

Bandura(1977)是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的學者,在其「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書中指出,個體的行為表現乃受到了環境、 個人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體行為三種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行為的發生 不單只受到內在趨力的影響,還包括了經由觀察、模仿楷模的行為,形 成替代學習,並經由自我效能的評估,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外在的環 境,並表現在自己的行為上。Bandura(1997)亦指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 組織、執行行動過程能力的判斷,其目的是為了表現特定的行為,因此, 自我效能在個人的行為表現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Bandura(1977, 1997)歸納出影響自我效能的四個因素,分別為「成 就表現」、「替代學習」、「語言說服」、「情緒的引發」四個部分。在成就 表現方面,經由不斷成功而形成的經驗便能克服障礙,當熟悉感建立時, 會提高自我效能;而替代學習即是透過觀察及學習模範的表現,如果具 有不同特徵的模範都能成功,個體也會提高自我效能;在語言的說服方 面,重要他人或同儕的語言肯定鼓勵及個人和社會的說服,會強化自我 效能,但社會的說服將比個人的說服更具力量;最後則是情緒的引發, 高亢興奮的精神或沮喪的情緒作用,也會成為自我效能評估的依據,減 少壓力和沮喪,建立身體的情緒韌度,知道如何解釋身體的感覺也將有 助於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判斷,並表現在行為之上, 而個人成就表現、替代學習、語言說服及引發的情緒等四方面,對自我 效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三、自我效能相關的概念 與 自 我 效 能 相 關 的 概 念 包 括 了 自 我 效 能 期 待 ( self-efficacy

(31)

明自我效能期待和結果期待兩者的差異性,自我效能期待是自我效能信

念在行為上的表現,著重於期待行為的「表現」;而結果期待則是表現特

定行為會得到某個特定結果的信念,是期待行為的「結果」。自我效能與

結果期待之間的關係,如圖 2-1 所示。

圖 2-1 自我效能與結果期待之關係

資料來源:”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p. 97),” by Bandura, 1997,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tz(1994)、Betz 和 Voyten(1997)也曾對自我效能期待與結果期

待做進一步的解釋。Betz 認為,不論最初的行為為何,自我效能期待被

視為(1)決定個體將付出多少努力;(2)在遇到阻礙,行為將會維持多

久,換言之,自我效能期待愈高,則付出的努力愈多,行為維持更久,

著重於個人的「表現」。Betz 和 Voyten 則認為結果期待則是個人對某一

特定的行為造成某種結果的估計。

自我效能的高低,可從「困難度」(difficulty level)、「強度」(strength)、

「推論性」(generality)三個向度加以了解,而困難度係指個人對一項任 務所感受到的困難程度;強度則是個人對自己能完成一項任務所具備的 信心程度;推論性則為個人預期成功的信念能否由某一情境或任務類推 至其他的情境或任務(田秀蘭,2003;Bandura, 1997)。 不同高低程度的自我效能,行為的表現亦有所不同,Bandura(1997) 指出當自我效能愈高,行為就越積極,反之,則可能自暴自棄。張春興 人 行為 結果 自我效能 結果期待

(32)

(1995)也提到高自我效能的個體,對於行為的表現具有高度的信心, 愈有把握完成工作或任務。Betz(1994)亦認為高自我效能者應具備的條 件,包括了良好的成就表現、觀察他人的行為、同儕語言的說服和鼓勵、 沒有焦慮的情緒,如此在行為表現的過程中,減少心理預期性的恐懼和 壓抑,最後還能憑著對成功的期待,促使自己更加努力。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是一種對於自我能否成功完成某項特定行為的 信念,對個體行為表現、抉擇、持續及改變,皆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經 由個人認知的歷程,評估(1)該事件的困難度;(2)個人的信心強度及 (3)推論結果成功與否等三方面,就能瞭解自我效能的高低狀態。再者, 自我效能決定個人在面對困難時,將投入多少精力及堅持時間的長短。 高自我效能者面對困難時,其信心較高,願意投入較多的精力,堅持的 時間會愈長,在該事件成功之後,則會更強化自我信念,並能形成良性 的循環。 貳、生涯自我效能意涵與基本概念 一、意涵 第一位將自我效能運用在生涯選擇影響的是 Betz 和 Hackett(1981), 兩人將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論,運用於生涯上,讓生涯自我效 能成為生涯領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Betz 和 Hackett 提出生涯自我效能係 指在教育與職業上,個人有信心獲得資訊和目標計畫的活動。Betz 和 Voyten(1997)也提出生涯自我效能即是相信自我有能力達到與生涯特殊 有關的要求。另外,生涯自我效能也是個人面對完成特定工作所需之教 育與訓練自信心程度的自評(許淑穗、張德榮,1999)。Zunker(2002) 則說明生涯自我效能影響個人思考與想像的心理功能。Hall(2003)則區 別兩者的不同與功能,自我效能著重個人相信自己達到目標的信心,較 少涉及生涯相關的選擇;而生涯自我效能則偏向職業興趣、生涯選擇的

(33)

過程及成就發展的結果,兩者可以在生涯選擇行為上彼此互補。 故由上可知,生涯自我效能係個人受到先前經驗的影響,形成在生 涯行動上的信念,該信念影響個人生涯選擇、生涯目標預期、生涯動機 等生涯相關的行為,對個人的生涯發展影響深遠。 二、生涯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 Betz(1994)指出,生涯自我效能與個人的知覺有關,表現在生涯上 的行為,則會影響到個人生涯的選擇、表現與維持。Sharf(2002)也補 充說明,生涯自我效能強調個人先前學習經驗影響之後學習的過程,並 藉由緩和或調整的認知過程,終而做成生涯抉擇,換言之,生涯自我效 能不僅重視生涯行為本身,更強調影響行為背後的個人信念體系。這樣 的信念體系,不只和生涯相關行為的掌控感有關,且與日常生活事件的 控制感亦有密切的關係(厲瑞珍,2002)。 生涯自我效能的高低,影響個人的生涯相關表現、行為與選擇。 Krumboltz 和 Mitchell(1990)說明了不同高低生涯自我效能者,在生涯 行為上的表現,高自我效能者會比低自我效能者的表現為佳。Betz 和 Voyten(1997)也提出,當個體對於預期結果不佳時,會導致低的自我效 能,容易出現無效的思考,減弱了行動的動機和降低表現,限制個人的 生涯選擇,並減少生涯探索行為的可能性,而高自我效能者具有清楚的 目標,若表現在生涯行為上,個人便朝向自我的生涯目標而努力,除此 之外,自我效能信念也是生涯猶豫者最佳的預測指標。許淑穗(1998) 的研究也指出高自我效能的大學生對未來生涯選擇的考慮較多,生涯選 擇範圍較廣,低生涯自我效能的大學生其生涯選擇的考慮較少,其生涯 選擇的範圍也較窄小。因此,對於生涯目標的設定自然會與生涯自我效 能有關,並進而影響學業、生涯選擇等其他方面的選擇(Hall, 2003; Sharf, 2002)。

(34)

對於正向生涯自我效能的發展,Hua(2002)指出,情緒上的支持、 機會與資源的提供,早期發現個人的潛能,讓個人經歷成功的經驗,都 有助於生涯自我效能的發展。Hall(2003)從家庭的觀點說明生涯自我效 能的形成,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亦即在父母的教導下,個人從小發展生 活的技巧,接受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肯定,個體便相信自己是成功的,不 只會學到如何處理相似事件的方法,未來還會期待成功的表現,故良好 的家庭環境能增強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並表現在未來的生涯選擇行為 之上。 綜上所述,生涯自我效能是一種生涯的信念,也是認知的過程,運 用在生涯發展中,即是成功完成工作的看法、信念及期望之自我評價。 生涯自我效能影響生涯發展相關的選擇、行為與決策,高生涯自我效能 者較低生涯自我效能者,更具有正向的信念與自我評價,生涯選擇的範 圍較廣。生涯自我效能的高低,受到個人心理、認知、家庭等各種因素 的影響,因此,個體面臨生涯轉換與選擇時,生涯自我效能的高低扮演 重要的角色。 參、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在國外有關成人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最早是由 Betz 和 Hackett (1981)開始,在其針對不同性別於生涯選擇和發展是否有顯著差異的 研究中,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比男性的生涯自我效能低,尤其是在以男性 為主的傳統職業上,女性比男性的生涯自我效能更低。自此之後,生涯 自我效能相關議題的研究便一直持續中,回顧相關的研究並整理如下: 一、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 在性別方面,黎麗貞(1997)以北、中、南區 1044 名大學四年級學 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35)

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男性得分高女性,而

陳淑琦(1998)、許淑穗與張德榮(1999)、黃淑敏(1999)、田秀蘭(2003)、

郭玟嬨(2003)、Betz 和 Hackett(1981),以及 Smith(2001)的研究也

都支持這樣的結果;然而,劉雅惠(1997)、李詠秋(2002)、厲瑞珍(2002)、 過修齊(2004),以及 Betz 和 Voyten(1997)等人的研究則發現男、女 之間並無顯著差異,由此觀之,多數的研究支持男女在生涯自我效能的 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不同年齡之生涯自我效能,許惠評(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有顯著 差異,該研究以高中及高職學校 418 名餐飲管理科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 採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自我效能、生涯阻礙 及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結果發現 23-27 歲與 38-42 歲兩組的生涯自我效 能表現顯著高於 28-32 歲與 33-37 歲兩組。 不同婚姻狀況方面,郭玟嬨(2003)以全國十四所科技大學 507 位 應屆畢業大學生為對象,研究生涯自我效能、工作價值觀與未來出路的 關係,結果發現已婚者在生涯自我效能的表現優於未婚者;劉雅惠(1997) 和許惠評(2006)的研究結果也與此一致。然而,過修齊(2004)的研 究則顯示已婚和未婚者,在生涯自我效能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在不同的修業狀況方面,過修齊(2004)以中部地區 541 位國小教 師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皮爾遜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 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的修業狀況有差異存在,其中 非在職進修的教師比正在進修碩士四十學分班的教師有較高的表現。許 惠評(2006)的研究結果則指出一般大學畢業之教師其生涯自我效能的 表現顯著高於技職校院與研究所程度之教師。 二、生涯自我效能與其他變項之研究 Sullivan 和 Mahalik(2000)將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

(36)

組有 31 位大學女生,參加六週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課程,以教導、體驗、 討論性的活動為主,控制組則有 30 位大學女生,不施予任何的生涯相關 課程,結果顯示,參加生涯自我效能相關課程的女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的 得分上比未參加者有顯著的增加,對於未來職業的選擇有進一步的幫助。 Luzzo 和 Mcwhirter(2001)以 168 位女性和 118 位男性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探討教育和生涯相關的阻礙及處理阻礙效能之間的關係,結果 發現非裔美國女性面對生涯阻礙時,比歐裔美國人的生涯自我效能為低。 Johnson 等人(2002)的研究結果,指出生涯和生活計劃課程可以幫 助提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女性比男性還要顯著。 從歷年來國內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數研究結果支持不同性別的 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其他變項如年齡、婚姻、修業狀況或其他因 素上,生涯自我效能的表現則不盡相同。生涯自我效能可以經由教導或 訓練加以提升,若能對生涯未決定、猶豫等在生涯上有所困擾的人,開 設相關的課程或團體,對於未來職業選擇相關的生涯轉換問題定能有所 幫助。由此可見除了個人背景因素外,心理狀況、課程的安排與設計都 會影響生涯自我效能,故值得繼續探究。 肆、大學成人學生之相關概念與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一、大學成人學生之相關概念 大學成人學生意涵應從成人的意義談起,接著再說明成人學生之意 涵,才能對大學成人學生有更多的瞭解。成人通常指的是生理、心理、 社會等層面均發展成熟的人,不應單持其中某一的觀點作為界定成人的 標準(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以成人教育的觀點,成人學生係 指在機構或教師教導下的成人學習者,該成人已在教育制度中完成人生 第一個正規教育階段,後來再回學校接受教育,進修的方式,可能以全

(37)

時或部分時間參與有組織的學習活動(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 黃月純,2002)。

與成人學生相關的名詞,包括了成人學習者(adult learner)、非傳統

學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成熟學生(mature student)、重返學校學 生(returning student),大致而言,上述名詞代表的意義皆指學習者具成 人的身份與特質,但不同的名詞各有其意義,然而,本研究皆以大學成 人學生稱之,其原因有三,茲說明如下:(1)本研究對象具有成人與學 生兩種身份;(2)非傳統大學生乃是相較於傳統大學生的稱呼(黃月純, 2002),但考量本研究對象在大專院校進修,故於成人學生前面增加「大 學」二字,以說明研究對象特性,然而研究目的並非與一般的傳統大學 生比較,故以大學成人學生一詞代替非傳統大學生;(3)相關的「成人 學生」一詞,近年來亦為其他研究者所採用(翁雅欣,2005)。 對於大學成 人學生 在年齡的界 定,許 多研究者有 類似的 看法。 Hirschorn(1988)認為大學成人學生通常指的是 24 歲以上的高中畢業學 生,因為某些原因離開學校,在工作幾年之後,重回大學讀書者。成人 學習者就是成人學生,也是成熟學生,也是非傳統大學生,若以年齡來 界定,其年齡通常在 25 歲以上(黃月純,2002;傅啟榮、朱惠琴,2003; 韓楷檉,2000)。 成人學生進入大專院校進修,有其發展的歷史脈絡,黃富順(1994) 指出,大專院校設立之初,乃以教學為目的,再來便是研究功能的發揮, 最後出現推廣的功能,大專院校利用既有的資源來辦理成人教育,上課 方式則採取課堂教學、函授、廣播或獨立學習等多種傳授方式,提供有 組織的學習活動,參與的對象為成人,讓成人能以「部分時間學習者」 的身份前往就讀,進而達到充實新知,改進技術,獲得專業資格的目標 或在態度和行為上產生改變,以達到自我實現的最終目的;換言之,大 學成人學生即是利用大專院校的人力或物力,進行有系統的學習,以達

(38)

到個人所想要的生涯目標。 Luzzo(2000)則從成人生涯發展任務的觀點,提出相似的看法,Luzzo 認為大學成人學生散佈在成人發展各種年齡階段,其生涯議題與一般大 學生有所不同,其進修的目的為:1.拿到學位之後,決定生涯轉換;2.想 要在同一工作再求發展;3.為了第二次生涯選擇;4.單純為了完成個人目 標;5.想要更進一步追求學問上的境界;6.高中畢業,開始工作幾年,然 後再回到學校追求更高的學歷;7.尋求機會去發現和發展他們生涯的潛 力;8.期待藉由知識累積,讓自己重新決定自己早期的生涯發展。 綜上所述,大學成人學生乃指年齡在 25 歲以上的成人,肩負著家庭、 工作或其他責任,並利用大專院校教學及推廣功能,得以在大專院校中, 利用部分或全時進修,以達到個人所想要的生活與生涯目標。 二、大學成人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以大學成人學生為研究對象之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文獻,國內目前 仍無資料可供參考,在國外則有數篇研究,說明如下: Feldmann 和 Martinez-pons(1995)以 60 位在職進修的國小教師為研 究對象,探討多重角色衝突和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調節能力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多重角色衝突愈高,其生涯自我效能愈低,而生涯自我效能 和自我調節能力有關。 Peterson 和 Delmas(1996)以徑路分析模式,探討 398 位大學成人 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與學業表現、學業投入傾向、人際關係、目標承 諾及大學教育對個人重要性的關係,結果發現人際關係、學業投入傾向 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關。 Sandler(1998)以 1634 位大學成人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徑路分析 的方法,探討影響生涯自我效能的因素,結果發現性別與生涯自我效能 無相關,但是個人背景的相關變項如家庭收入、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

(39)

收入、投入學業的時間則和生涯自我效能有相關,而外在的變項方面, 對學校的歸屬感、追求大學目標的承諾、持續進修的意願及學業表現結 果的預期皆和生涯自我效能有關。 Covert(2002)訪談 92 位具有全職工作,且部分時間進修的大學成 人學生,結果發現,影響進修大學最主要因素為興趣,其次為想要學習 特別的技巧,如此可以拿到文憑及增加生涯自我效能。 Quimby 和 O’Brien(2004)以 354 位女性大學成人學生為研究對象, 探究學生角色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關係,採用 t 考驗、F 檢定、迴歸分析等 統計方法,結果發現,女性大學成人學生在學業表現上有高度的自我效 能,能適當管理學生的角色和進行追求與生涯相關的任務;社會支持則 能提升生涯自我效能的預測力,社會支持愈高,感受到生涯阻隔愈低, 而女性大學成人學生,不論是否有小孩,其生涯阻隔和社會支持合計可 以解釋 32﹪的生涯自我效能,但對於有小孩的女性大學成人學生而言, 社會支持則高達 19﹪。 從上述的研究,發現提高生涯自我效能,有助於降低個人面臨生涯 選擇時的不確定感,減少個人生涯猶豫;易言之,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的 生涯轉換,提高生涯自我效能,有助於確立個人預期的生涯目標,增加 個人生涯行動的主動性及信念,自然在生涯轉換有更佳的表現。唯相關 的文獻,國內目前並不多見,因此,實有必要繼續探究大學成人學生之 生涯自我效能議題,累積相關的研究資料。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生涯轉換的概念及模式

生涯轉換的概念及模式

生涯轉換的概念及模式

生涯轉換的概念及模式

從不同的生涯轉換理論模式,可以瞭解個人生涯轉換歷程的發展。 本節先探討生涯轉換之意涵,接著說明生涯轉換的類型,最後再討論轉

(40)

換的模式,並從生涯轉換模式中探討其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關係,後作為 研究的立論基礎。 壹、生涯轉換的基本概念 以下分別從生涯轉換意涵與類型說明生涯轉換的相關概念。 一、生涯轉換的意涵 生涯轉換一詞的使用,眾說紛芸,有的稱之為「生涯改變」(Robbins, 1978)或「生涯轉變」(王培瑾,1997;羅寶鳳,1993),但也有研究者 使用「生涯轉換」(林美蓉,1999;張德聰,1999; Schlossberg, 1984), 上述三者所指的意涵皆為個人之生涯發展所發生的改變或變動,就英文 字義而言,改變(change)強調變化後的狀態,將變化前後截然劃分開來, 轉換(transition)則強過程的意思,變化前後具有一段過渡期,兩者相較 之下,轉換之意符合研究目的,因此,本研究以「生涯轉換」一詞取代 生涯改變或生涯轉變,以下就生涯轉換的意涵加以探討。 張德聰(1999)認為生涯轉換是整個人生的改變,不單是個人所從 事的工作改變,還包括了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如工作、家庭、自我、 婚姻、休閒、健康等層面的轉換改變,皆可視為生涯轉換。林美蓉(1999) 則視生涯轉換為一系列動態的歷程,隨著個人的發展、成長及外在環境 的改變,在工作或生活上產生不同的變化,其中包括預期或非預期的、 自願性或非自願性的、階段性或週期性的改變,且會涉及到不同職業領 域的轉換,相同領域但不同工作的轉換,本來有工作但現在不再有工作 的轉換,或是生活角色的轉換。 Robbins(1978)曾提出生涯轉換即代表個人再一次重新思考工作意 義、價值觀、生活型態及其他議題。Schlossberg(1984)則認為生涯轉換 沒有終點,生涯轉換乃是從一階段轉換到另一階段的過程,是一個連續

(41)

性的歷程。Super(1990)則從生涯發展的概念說明生涯轉換的必要性, 在大循環中的任一階段進入到下一階段的前幾年即是生涯轉換,視生涯 轉換為調整的概念,亦即代表著個人開始進行另一種不同的生活目標。 Levinson(1996)則是生涯轉換為各時代的過程期,是這個時代的結束, 但也是下一個時代的開始,每一次的生涯轉換約持續五年的時間,其目 的乃是重新整理,並做出重要的生涯決定。Heppner(1998)也提出與工 作相關的任務、職位、職業三者之一發生改變,即是生涯轉換。 因此,成人的生涯轉換大多離不開與工作領域相關的改變,但就目 前成人的生涯發展而言,廣義的生涯一詞不應只是工作的角色,要擴大 為包含與工作有關的生活角色,簡言之,生涯轉換即是與工作相關的生 活角色改變。 二、生涯轉換的類型 不同的生涯轉換類型,會呈現不同的心理狀態,Hospon 和 Adams (1977)依照個人的自願與否為標準,提出自願型的轉換和非自願型的 轉換,自願型的轉換係指個人在自己的意願下離開原先的工作或生活, 而非自願型的轉換通常是被裁員或被解雇,通常會引發個人強烈的不安 定感及危機。 Schlossberg(1984)將生涯轉換類型分成預期型(anticipated)、非預

期型(unanticipated)、非事件型(nonevent)、長期困擾型(chronic hassle)

四類,茲說明如下: (一)預期型:即是個人預測會發生的事件,如高中畢業、結婚生 子、開始工作和退休。Duane(1995)也認為,預期性的轉換係指預想得 到的事情,包括了個人的計劃,如高中升大學、離開學校到社會工作、 結婚、生孩子等。 (二)非預期型:係指事前毫無徵兆,突然間發生,個人無法預測

(42)

到的事件,如家庭成員死亡、突然被解雇或被調任。Duane(1995)則認 為外在因素所造成非預期性事件,通常也是非志願的事件,如個人因公 司再造或組織縮編而被資遺或調離原部門之生涯轉換即屬之,再者,個 人發生意外,導致身體受傷亦是屬於非預期型。 (三)非事件型:則是指個人希望發生,但卻永遠不會發生的事, 例如某些人在職位上永遠不會晉升,或者是因缺乏某種能力,無法轉換 想要的職業,因此,不會真正造成個人工作上的改變。 (四)長期困擾型:意指連續性、無所不在的壓力,雖然不致於立 即感受到重大壓力,但卻要長時間面對及承受,如工作地點的往返耗時、 中年人關心自己的體重、家庭成員的健康、記憶力的衰退等問題,這些 長期性的困擾會降低個人的自信,不利個人往後的生涯轉換。 Schlossberg(1984)進一步指出,同一事件中不同的人在轉換類型上 也不相同。以大學成人學生為例,重回校園就讀,需要經過事先的評估、 籌劃,接下來的申請、準備、考試,最後進入學校讀書,對個人而言, 屬於預期發生的事件,但對主管而言,卻可能屬於非預期事件,個人在 進入學校讀書之後,個人與主管在工作時間、工作量上皆需有所調整, 方能適應新的改變。

Sharf(2002)則結合 Schlossberg(1984)、Hopson 和 Adams(1977)

所提的生涯轉換類型、Super(1990)的發展論觀點,並從生涯危機的概 念,提出生涯轉換可以分成標準轉型(normative role transition)、非標準 轉型(nonnormative event)和持續性的職業問題(persistent occupational problem)等三大類。其中,標準轉型包括了預期型和自願型兩種特性, 如個人的第一份全職工作,婦女在生育完成後,重新回到工作職場上, 皆屬於標準型的生涯轉換,該類事件皆可事先預知,經由事先防範與準 備,能有效降低生涯危機的發生。

(43)

個人在工作上突然毫無預警的被解雇,或者在職位上突然的晉升、調任 或降職,過程中,心理的變化及壓力會比標準轉型、持續性的職業問題 更為複雜,相對地,需要更多的時間適應改變。 持續性的職業問題係指生涯問題已經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但仍無 法獲得滿意的改善,日積月累後促成了生涯轉換,這些問題包括:(1) 不良的工作環境;(2)工作的壓力;(3)人際關係及同事之間不融洽的 相處經驗,因此,持續性的職業問題,也會影響著個人的生涯發展。 由上可知,不同生涯轉換類型,影響生涯發展甚巨,不僅會改變個 人原先計畫的生涯發展,更會造成生活上不同程度的壓力,減少個人的 心理資源,故當個人知覺生涯進行改變時,應主動自我調整個人生活角 色、人際關係、信念及價值觀,方能因應環境的改變,達成個人的生涯 目標。 貳、成人生涯轉換的模式 生涯轉換是生涯發展必經的歷程,有關生涯轉換的研究,自然是生 涯發展研究中重要的一環。目前的社會,教育機會普及、資訊的快速流 通,個人可以經由主動培養多樣的能力及專長以便具有更多的選擇,有 利於個人的生涯轉換,而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中的成人,可能自願性或非 自願性的面臨生涯轉換,必須被迫或自願放棄原有安全、熟悉的生涯模 式,進入另一個未知的領域,這也是另一種的生涯轉換類型(Herr & Cramer, 1996)。藉由瞭解生涯轉換模式,可以提供生涯轉換研究的立論 基礎,以下分別介紹生涯轉換相關的模式。 一、Hopson 和 Adams 的生涯轉換模式

數據

圖 2-2    生涯轉換之七種狀態模式的階段及其轉型
圖 2-3    個人轉換歷程
表 3-2    正式樣本之個人背景資料統計交叉表  修業狀況  背景  類別  學士  碩士  學分  性別  男  148    88    11  女  254    72    23  年齡  25-29 歲  200    30      9  30-34 歲    89    44      7  35-39 歲    59    34      7  40-44 歲    38    29      4  45 歲以上    16    23      7  婚姻狀況  未婚  234
表 3-3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內部一致性 α 係數  過修齊(2004)  本研究考驗  分/總量表  題數  題號  N=530  N=596  信心強度  7    1- 7  .82  .85  難度知覺  5    8-12  .81  .80  推論性  7  13-19  .91  .91  總量表  19    1-19  .88  .88  (二)效度考驗  量表效度方面,原量表經因素分析後,共抽取三個因素累積的解釋 變異量為 58.46%。本研究經正式樣本資料再次進行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athematical theories explain the relations among patterns; functions and maps, operators and morphisms bind one type of pattern to another to yield lasting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並養成自 律精神,以應付日常生活中,個人 衞生、個人安全及情緒的問題

成長歷程 生涯輔導課 多元學習經歷 自閉症輔導

香港生涯規劃協會 及 浩洋青年商會 2017問卷調查 2021-5-13 本港1,013 名本港中二至中六級學生

級別描述及學習成果 - S1至S9級別 學習範圍:自我與個人成長 (P) 級別 S1S2S3S4 S5S6S7S8S9 級別 描述學生認出自己和熟悉群 體,回應日 常需要. 學生了解自

讓高中學生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學生於當中學習不同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