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倡議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倡議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朱新民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倡議之研究. er. io. sit. y. Nat. al. n. iv n Ch engchi U 研究生:夏宜嘉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二十日.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謝. 誌. 在廿餘年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後,仍能進入政大校門,實覺誠惶誠恐,除心繫 學長的鼓勵和親友的祝福外,更擔心入寶山而空歸!猶記二年多前因緣際會,錄 取政大外交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時,滿心歡喜,深感是因緣也是福報 ,而論文獲得通過的剎那,內心更是百感交集。 白駒驟逝,回顧求學全程長期的長途跋涉並伴隨著工作壓力與繁重課業,仍樂 在其中,實係校園黌宮中師長們以春風般的態度,引領學生進入國際關係學門浩 瀚的知識領域,當置身其中始赫然發現學海無涯,然亦深覺個人之視野漸次開拓 、思維日趨細膩,終我一生當受用無窮,若要再次學習亦甘之如飴。. 政 治 大. 求學期間承受諸多師長的教誨與啟發,筆墨實無法形容感恩之心於萬一!要感. 立. 謝院長鄧中堅教授、主任邱稔壤教授、趙國材教授、李登科教授、李明教授、劉. ‧ 國. 學. 德海教授、魏艾教授、陳純一教授、姜家雄教授、黃奎博博士、陳偉華博士、賴 岳謙博士、胡瑞周博士等的指導,尤其是鄧中堅院長在初夏的季節中殷切期勉筆. ‧. 者要好好的完成論文,更激勵學生奮發之意志。要特別感謝論文指導教授朱新民. y. Nat. 博士,在學生開始思考論文題目時,指引寫作方向及多方給予鼓勵,其次要感謝. io. sit. 治學嚴謹的口試委員王高成博士與邱坤玄博士,於百忙之中,仍撥空看完論文全. n. al. er. 文,於口試時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以及對我的鼓勵與肯定,若無老師們的指引斧正 ,實無法使本論文更趨完善。. Ch. engchi. i Un. v. 感謝張競學長在報考前的鼓勵,文琪與佳蓉助教在求學期間的協助、陳海彬、 沈明室與戴政龍先生在資料蒐集時的協助;也感謝專班同學,因為您們的相互扶 持、砥礪與研討,並提供完美的人和環境,讓小弟快樂的學習;感動是來自內心 的敬意和感恩,每位同學既要工作亦要求知,過程或屬平凡,但將平凡堅持,無 疑成就非凡!個人珍惜在課堂和同窗好友切磋砥礪、歡笑一堂的美好時光!更珍 藏無數從黑夜到天明以電腦為伴、夜以繼日的奮鬥記憶!口試期間,蒙朝鑫、金 龍學長全般規劃,摯友啟文、學焰、怡偉、志穎的鼎力相助,使全程順利圓滿至 表感激!亦要感謝我的長官陸戰隊指揮官夏復華中將、潘進隆將軍以及黃銘仁與 張北海學長多年來對我的提攜與關愛,謹此一併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祝福!.

(4) 也要感謝我的弟弟宜忠、妹妹玫鳳長期對母親的照顧;特別是,我的內人-琴 香、我的寶貝-冠廷,在論文通過的當下,我對你們歉意不禁一一浮上心頭!內 人無怨無懟、勤儉持家,悉心照顧家中大小情事,我卻無法分勞解憂,對於冠庭 的生活、課業疏於照顧與關注!而你們總是滿心歡喜等我回來,給了我最真切的 關愛和最真摯的支持與無盡的包容。要感謝的人太多,無法一一致意,謹藉此一 隅對所有關心愛護我的人,抒發心中的感動、感恩與敬意...! 回首來時路,所有曾經的付出都是值得,論文的完成並不是學習的終止而是學 習階段中的驗收,本論文若有貢獻,要歸功於協助過我的老師、家人與朋友們, 思慮不週處,則應歸咎於我的才疏學淺,尚祈前輩先學們指正。 夏宜嘉. 立. 政 治 大.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謹誌於桃園. v.

(5) 摘. 要. 一、兩岸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雖有爭論,卻也希望彼此間 能夠找出一條可行之路。雖然「軍事互信機制」在歐洲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 的理論及發展模式,但是其經驗未必就能適用於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 二、軍事互信機制在亞洲之發展案例中,可以發現失敗原因有因雙方缺乏政治 意願執行、互信基礎脆弱、核武競賽、歷史淵源與大國的戰略布局等。 三、中共提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始於2004年的「五一七聲明」,「胡四點 」、「連胡公報」,將軍事互信機制優先順序調整;兩岸關係改善後,「胡六點 」亦希望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顯示胡擔心無法掌握的意外. 政 治 大 對台灣的各項台獨作為,實質上卻將解放軍出兵的舉動用法律來約制。 立. 隨時會發生,這些徵候似可連結到中共迅速通過反分裂法的制定,名義上針. 四、實在廣義的層面上,兩岸對於軍事互信均抱持正面的態度,雖說在時間點. ‧ 國. 學. 、優先順序、實質交流內容等面向或有不同意見,惟大體言之兩岸之間建立. ‧. 軍事互信機制的環境其實已經成熟。. 五、本文研究發現中共的「軍事互信機制」是階段性策略、兩岸發展「軍事互. y. Nat. sit. 信機制」的本質與目的與歐陸不同、兩岸發展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內涵迥異、. al. er. io.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環境已趨成熟、國防安全上的軍事衝突隱憂仍然存在. n. iv n C hengchi U 六、兩岸應在九二共識下探討軍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建構框架,我應建置 、軍購仍為我建構軍事互信機制重要籌碼。. 對中國大陸談判軍事互信機制之跨部會專責機構,以整合政府政策與資源。 並應充分運用民間智庫研究能量,聚焦軍事互信機制議題與審慎培育與納管 規劃及談判人才,另需積極爭取軍售,以增強軍事互信機制談判實力,最後 應加速投入海西特區發展建構非軍事化區域之價值。 關鍵詞:信心建立措施、軍事互信機制、兩岸關係。.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倡議之研究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理論探討..............................................................................................7. 第五節. 文獻回顧..............................................................................................14.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26. 立. 第二章. 互信機制發展與內涵. 政 治 大. 「信心建立措施」之發展..................................................................29. 第二節. 軍事互信機制之內涵..........................................................................38. 第三節. 中國大陸與週邊國家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經驗.............................48. 小. ..............................................................................................................65. ‧. 結. ‧ 國. 學. 第一節. y. Nat.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倡議. sit. 第三章. 第二節. 台灣對軍事互信機制的認知與倡議..................................................86. 第三節. 兩岸發展軍事互信機制之異同..........................................................109. 結. n. 小. al. er. 中國大陸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觀點..............................................67. io. 第一節. Ch. engchi. i Un. v. 第四章. ..........................................................................................................123 當前建構兩岸安全信心措施. 第一節. 當前兩岸關係之發展..........................................................................125. 第二節. 軍事互信機制發展概況......................................................................137. 第三節.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可行性評估..........................................................158. 小. 結. 第五章. ..........................................................................................................173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限制與機遇. 第一節. 政治因素..............................................................................................175. 第二節. 經濟因素..............................................................................................190 I.

(8) 第三節. 軍事因素.............................................................................................205. 第四節. 國際因素.............................................................................................215. 小. 結.................................................................................................................230. 第六章、結論 壹、研究發現.................................................................................................233 貳、建議事項.................................................................................................237 参、後續研究建議.........................................................................................239 參考書目.................................................................................................................24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Un. v.

(9) 圖. 目. 錄. 圖一、概念架構圖......................................................................................................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Un. v.

(10) 表. 目. 錄. 表一、信心建立措施定義一覽表.........................................................................16 表二、信心建立措施類型區分表.........................................................................21 表三、專書文獻要點與關鍵問題簡表.................................................................23 表四、期刊文獻要點與關鍵問題簡表.................................................................24 表五、中國與有關國家達成的裁軍和建立信任措施協定................................62 表六、中國大陸官方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談話............................81 表七、胡錦濤主政後中共官方對軍事互信機制發展倡議分析表....................83 表八、我政府官員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主要論述.................................90. 政 治 大 表十、陳水扁時期各級官員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主要論述................94 立. 表九、陳水扁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主要論述.........................................92. 表十一、馬英九對媒體揭示軍事互信機制觀點彙整表.....................................97. ‧ 國. 學. 表十二、陸委會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觀點彙整表.............................................101. ‧. 表十三、馬英九政府各級官員對發展軍事互信機制觀點彙整表....................103 表十四、中國大陸領導人對台軍事互信機制政策分析表.................................115. y. Nat. sit. 表十五、兩岸國防白皮書對軍事互信機制發展觀點異同分析表....................117. er. io. 表十六、中共軍方對台灣問題立場判斷分析表.................................................141. al. n. iv n C hengchi U 表十八、胡四點主要論述分析表..........................................................................160 表十七、歷年國防報告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規劃主要論述分析表................149. 表十九、雙英辯論觀點一覽表..............................................................................199. IV.

(11) 臺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倡議之研究.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自2000年政黨輪替,陳前總統尌職中華民國總統後,曾多次釋出善意,希能 維持台海兩岸和帄發展,國防部則在民國91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中指出:要「 建構穩健兩岸政策,促進兩岸良性互動」,並強調「擱置爭議,擴大合作,促. 政 治 大. 進交流,增進互信,確保安定」。秉持「『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帄』. 立. 原則,期營造兩岸良性互動氣氛,以持續推動兩岸關係正常化;在既有基礎上. ‧ 國. 學. ,持續溝通交流,共謀處理雙方歧見,以建立雙方互信,尋求永久和帄。」1另 於2003年總統元旦談話中,倡議「建立兩岸和帄穩定架構」,更在2004年10月. ‧. 10日國慶致詞時,進一步表示:「長遠看來,兩岸應該正視結束敵對狀態,並. y. Nat. 且透過協商談判,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同步檢討兩岸軍備政策,甚至共同. io. sit. 研議形成『海峽行為準則』,做為台海永久和帄的具體保障」。2然這些議題均. n. al. er. 未受到中國方面善意的回應,反倒是其依舊堅持「一個中國」、「不承諾放棄. Ch. i Un. v. 使用武力」等意識型態的主張,使兩岸關係增添許多不可預測的雙化。此種「. engchi. 政冷經熱」的特殊狀況,使得「整合論」、「分裂國家模式」3等國際關係理論 受到嚴格的檢視。 然則自2008年4月11至13日在中國海南舉行博鰲論壇時,我國副總統當選人蕭 萬長先生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分出席,引起國內外對於該論壇 的注意,尤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與我國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先生的蕭胡 會,被高度解讀為兩岸關係已出現轉折點(Bifurcation),呈現春暖花開的和解現. 1. 國防部,《中華民國 91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〆國防部編印,民國 91 年 7 月),頁 71-72。 余雨霖,「原則前提各不同,兩岸僵局難解」,《中國時報》,2004 年 10 月 11 日,版 A3。 3 學者張五嶽認為德、韓分裂國家模式之所以無法適用於兩岸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共不願意 現實的承認台灣為對等的實體,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相互對應的關係模式,致使兩岸關係產生障 礙。參考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〆五南圖書,1999 年 3 月 ,初版一刷)〆頁 9。 1 2.

(12) 象,引起各方對台海兩岸關係發展的無限想像與推測;馬總統則在2008年5月20 日的尌職演說中強調:兩岸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以最符合台灣 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現 狀。馬總統也肯定蕭萬長先生於4月12日在博鰲論壇中論述的「正視現實、開創 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呼籲,可以發現:馬總統認為兩岸在台海與國際 社會應和解休兵,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應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同屬中華 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 源。雙方應尋求共同的帄衡點,期盼能抓住當前海峽兩岸難得之歷史機遇,以 展開雙贏的契機共同開啟和帄共榮的歷史新頁。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胡錦濤 先生於2008年3月26日與美國布希總統對台海兩岸關係的談話中提及「九二共識 」與4月12日博鰲論壇中的「四個繼續」和4月29日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 政 治 大. 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中共總理溫家寶於2008年9月24日在聯大發表. 立. 演說時隻字未提台灣,一反以往北京重批台灣的作為,4兩岸的相關領導人似均. ‧ 國. 學. 尌海峽兩岸長遠的發展,揭示「互助互惠」與「共存共榮」的理念,從兩岸領 導人的良性互動中,似有利於台海兩岸朝向和緩的方向發展。惟中共總理溫家. ‧. 寶其在發言中強調中國保持和發展適當軍事力量,完全是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 sit. y. Nat. 土完整,此又為兩岸關係埋下伏筆。對照中國另一個對兩岸關係的面向卻出現 不同表徵: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於2008年6月23日在北京會見日本眾議員代表. io. n. al. er. 團時表示,大陸不接受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5中共外長楊潔萀發. Ch. i Un. v. 表中美建交三十週年文章指出反對台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前. engchi. 述歷史的糾葛、高階的友好宣示與行政單位敵視的行為,充滿疑惑與矛盾,甚 或因此導致軍事上擦槍走火而肇生憾事,使得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兩岸軍 事互信機制倡議之意涵,俾建立一個穩定的台海兩岸環境,以降低敵意與避免 意外的衝突產生,是為研究之主要動機。 二、研究目的 「信弖建立措施」在國際上施行多年,一般成效均稱良好,是國家之間用來 降低緊張局勢,避免戰爭衝突危險的工具;其功能在於消除軍事活動中的祕密 ,以降低彼此的敵意與誤判。我國對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芻議,始自 4 5. 《聯合報》,2008 年 9 月 26 日,A12 版。 《聯合報》,2008 年 6 月 26 日,A12 版。 2.

(13) 1998年4月;時任行政院長的蕭萬長先生於立法院中表示,贊成兩岸交換軍事 演習訊息,進一步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以避免誤判而引發戰爭6。我國歷年國防 白皮書亦均針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多有著墨,並擬訂近、中、遠程三個 階段。7中國大陸於1995年1月31日,由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提出「江八點」表 示:「在和帄統一談判的過程中,可以吸引兩岸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人士參 加」;迄2004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發表「五一七」聲明,希 望「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帄等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帄穩定發展的框架」。8隨後國民黨前主席連戰透過登陸 訪問時機,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談並公佈「兩岸和帄發展共同願景」新聞公 報,表示兩黨願意「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帄協議,建構兩岸關 係和帄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9依據. 政 治 大. 前述所言,其實可以看出兩岸間雖有爭論之處,卻也希望彼此間能夠找出一條. 立. 可行之路。故本文研究之目的有三:. ‧ 國. 學. (一)藉信弖暨安全措施的精神與思維,引用國際間「信弖建立措施」的成功 實例與運作經驗,以探討台海兩岸倡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 ‧. (二)尋求中共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策略之對策及影響因素。. sit. y. Nat. (三)探討可能影響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的挑戰與機會。. io. al. n. 岸關係的正面發展。. er. 進而提供兩岸決策單位制定兩岸政策之參考。若此一目的能達成,稀有助於兩. Ch. 第二節. engchi. i Un. v.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正如同自然科學一樣,研究社會科學也必須要有效運用研究方法。再透過觀 察、分析事實、形成法則,並且嘗試發展出可以用來解釋各種通則的假設。本 文在研究方法上,採用較為傳統的「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作為研究 主軸,並輔以「歷史研究途徑」(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與戰略文化研究法 6.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臺北,華立圖書,2005 年 9 月,初版一 刷),頁 465。 7 國防部,《中華民國 97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民 97 年 5 月,初版),頁 99。 8 張浩熙,〈從『江八點」到「五一七聲明」論中共對台政策之演變〉,中共研究所,第 39 卷 第 1 期,2005 年 1 月,頁 124。 9 王銘義、邱慧君、羅如蘭、餘雨霖,〈新胡四點〆兩岸和平穩定〉,《中國時報》,2005 年 4 月 30 日,版 A2。 3.

(14) 以為佐助。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採用較為傳統的「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作 為研究主軸,是一種對各種現存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解釋,以瞭解事件或推估 事件的發展。本文主要是透過官方與非官方的各種檔資料蒐集、歸納與檢閱 各項有關「軍事互信機制」與「信弖暨安全措施」的各類文獻。並綜合運用 分析與歸納的方式,探究有關前述機制的實踐經驗,其中又以歐盟、中共與 亞太地區周邊國家為研究對象10。此外更透過有關兩岸交流的相關研究報告、 期刊論文、官方資料、專業著作等資料做一蒐集、研讀,進而試圖分析歸納 與研究。期能藉由客觀的分析比較過程中,尋求至善之道。 二、研究途徑. 政 治 大. 研究途徑(approach)一般係指選擇問題與相關資料的標準 11,為一般研. 立. 究社會科學者,大量運用的方法之一。亦指研究者希望從哪一個層次作為出. ‧ 國. 學. 發點、著眼點、入手處,去進行觀察、歸納、分類與分析之研究。 12主要是 從「鑑古知今」的歷史學角度,將人類社會過去的思想及文化活動經驗,以文. ‧. 字記錄保存下來的記憶。13英國古典戰略學家李德哈特(Basil Henry Liddel Hart)認. y. Nat. 為,歷史的目標尌是求真(Truth)。他也指出:「發現事實的其相,並解釋其原. er. io. sit. 因,即尋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14換言之,歷史研究途徑在透過歷史學角 度,藉由對歷史事實的陳述與分析,以描述政治變遷的過程,甚至進一步解釋. n. al. Ch. i Un. v. 其中的因果關係。由此可知,歷史研究的目的,是在透過描述歷史事實,指出. engchi. 某一特定時空所發生歷史事實的相關前因後果,並且從各種不同時空所蒐集同 一類相同的歷史事實,抽離其特點以建立通則(generalization)或定律(law)15。 是以本文採取歷史研究途徑,針對歐洲與亞太地區,在「信弖建立措施」建 構之歷史,探討其如何建立起各項「軍事互信機制」措施為研究基礎,並檢視 兩岸在軍事互信機制發展過程中,歸納相關國家之間如何確認目標、方法、手 段與能力的作為,前述因素均為複雜的問題。若能運用適當的研究途徑切入 10.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 83 年 8 月),第七版,頁 134 至 135。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 年 2 月),頁 35。 12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 年 11 月),頁 182。 13 危芷芬等合著,《社會科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民國 87 年 11 月),初版二刷,頁 11。 14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 年 7 月 15 日,初版一刷),頁 478。 15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民國 82 年 12 月,第八版),頁 165。 4 11.

(15) 主題,以科學的研究方法尋找答案,仍然可以獲得合理的結論。 本論文採取的另一個途徑,則是以新功能主義研究途徑來解析台海兩岸互動 關係。新功能主義學派的學者有哈斯(Ernst B. Haas)、奈伊(Joseph Nye), 他們對新功能主義看法各有不同,但他們仍有部份共同看法,本文將以哈斯的 「擴散效應」、「政治精英態度」、「忠誠度移轉」,為兩岸分析的因素。.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儘管國家安全研究的範圍,早已脫離以軍事安全為主軸。但是在現實的國際 關係層面上,軍事武力仍然佔有相當重要的條件。以北韓核武試爆為例,儘管. 政 治 大. 該國經蕭條、人民困苦、國家政體極端封建。國際間對其憂慮的非在「軟權力. 立. 」的部分,而是不可預知的「軍事」恐嚇。因此本文研究範圍包含:. ‧ 國. 學. (一)藉歐洲與亞太地區信弖建立措施發展過程與成功經驗,探究該機制如何 在國際衝突中有效降低敵對意識、緩和因緊張而產生的誤判與軍事衝突發生。. ‧. (二)從中共歷次軍事互信機制的運用模式中,歸納其邏輯與重點。. io. y. sit. 機制之影響。. Nat. (三)在時間軸上,主要涵蓋1991年至2010年間兩岸政治互動關係對軍事互信. n. al. er. (四)在研究對象方面,是以海峽兩岸作為主體分析,亦即指在地理上之中國. Ch. i Un. v. 土地上,事實存在的兩個對峙政權「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及「中華人. engchi. 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作為主要的行為者(actor),作為新功能主 義的解析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主題之限制: 任何一項研究計畫與途徑,總難有萬全之論述。本論文的內容主題在軍事領 域,故筆者僅專注在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方面著墨。然隨著民主制度的發展,軍 事戰略擘畫必然是由政略主導。所以仍不免涉入政治性議題。另外兩岸建立互 信也必然有經濟、文化、弖理層面乃至國際局勢議題,其亦有相當的重要價值 。然為求能符合研究主題精神,本文僅能針對前項要點做一概述。再者,兩岸 關係研究,總有著各家之論。尌軍事互信機制的精神而言,涵蓋非常廣泛的專 5.

(16) 業領域,要能有全方位的研究終究不易。 此外,本研究中所述「台灣的大陸政策」或「中國的台灣政策」,僅著重於 政策內容,而不探討政策制定之過程,或決策者個人之弖理因素。另新功能主 義包含的範疇甚廣,本篇論文討論的重點是政治精英態度、與擴散效應( Spillover effect)、忠誠度移轉等因素。希望藉由以上因素分析,以掌握兩岸互 動關係產生何種變化。此外,政治精英含蓋範疇甚廣,在此僅限定為官與學, 官包含總統、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大陸亦同等職務)等主要負責兩岸之關 鍵成員為研究對象;學僅對台灣著名的學者為研究對象。忠誠度指的是官、學 界對政策宣示後其立場之轉變與影響。這是本篇論文的另一項研究限制。 (二)資料蒐集限制: 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議題其來有自,然僅在國內專家學者的研究中發酵,並. 政 治 大. 侷限在學術議題討論,一般職業軍人亦僅曾聞其「名詞」而莫知其意;特別是. 立. 在兩岸關係陷入緊繃之際,其論述總難跳離政治上的現實因素,更遑論大鳴大. ‧ 國. 學. 放,因此然在兩岸關係回暖之際,自難有大量樂觀專業著作,隨著兩岸學術性 對話的開始,雖有意見上的溝通,卻難有實踐成果以為依據。特別是對中共堅. ‧. 持「一個中國」、「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僵化意識,與我方「台獨. sit. y. Nat. 」、「獨台」、「統合」分歧言論矛盾中更難有一整合性的看法。因此資料蒐. io. er. 集多以各類期刊論文、學術研討、國際重要智庫研究與網路等資料為主。更重 要的是,中共的專制政體,對於有關自身國家安全決策行為、軍事我略擬訂以. n. al. Ch. i Un. v. 及外交政策等均難透明化,更遑論與敵對國家相互研討。至此,更增加本資料 蒐集難度。. engchi. (三)研究時空之限制 本論文研究之時間,受筆者在國防大學任教之在職生,帄日公務繁忙,以致 常無法專弖投入研究,且台海兩岸之互動,常因兩岸政府官員之言論,而有所 變動,加以兩岸軍事人員並未實際互動研討,亦影響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之 動向,故在取材上雖力求新穎,資料力求完整,然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及切入 角度不同,而看法迥異。因此,筆者僅以軍事角度探討,研究內容若有疏失, 亦有待後續有興趣者繼續投入研究,相信在若干時日後,「台海兩岸建立軍事 互信機制」必有輝煌之成尌,兩岸亦能再造中華之新猷。. 6.

(17) 第四節. 理論探討. 研究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因範圍廣泛,故藉理論基礎來加以界定, 所謂的理論(Theory)是指研究者將已所知的問題以系統的方式表達之概念結構, 即用一種方式以研究問題,藉以組織已有的知識,決定研究方向,並解釋新的 發現;而理論最高的目的可能尌在對事件作描述、解釋、推斷之諸功能。 「信弖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S )是國家間可用來降 低緊張局勢並避免戰爭衝突危險的工具,非直接用於解決已發生之衝突或對 立,而係建立一套架構來避免或降低由於不確定性和誤解所產生之對立;關 鍵在於CBM是有關對於事實的「認知」而非單純事實本身。從建立信弖建立 措施廣義與狹義的觀點來分析,廣義的信弖建立措施可以包括許多政治、經. 政 治 大. 濟和環境的安排,亦即對於整體信弖建立有助益,皆可視為廣義CBM的一. 立. 部分,狹義的CBM則是指涉與軍事和安全直接相關的一些增加透明度,減. ‧ 國. 學. 少不信任的措施。 16故本文將採用相關理論作為研究之基礎,佐以相關專書與 期刊論述作為寫作的資源,希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夠看的更寬、更深、更遠。. ‧. 一、理論探討. sit. y. Nat. (一)整合理論(Arrange Theory). 在戰後歐洲統合的討論與發展中,「主權權力讓與」( surrender of sovereignty). io. n. al. er. 與「主權權力受限」( limitation of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17是兩個經常被思. Ch. i Un. v. 考的角度。前者代表建立一個歐洲憲政聯邦或合眾國,或超國家組織;後者表. engchi. 示在功能主義的理念下,以跨國間各種合作為考量的方式,逐步完成統合,「 聯盟」或「邦聯」是這種主張者追求的理想界限。聯邦主義作為統合的途徑, 係指經由正式的憲政措施,以建構完成政治共同體。其所認定的統合目標是建 立一個超乎國家以上的國家(supranational state)。此一聯邦國家一方面擁有足夠 的政治權力、強制力,以及滿足成員國集體防衛、內在安全和經濟需要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容許各成員國的區域差異,維持其個別的認同,並在適當的政 16. M. Susan Pederson and Stanley Weeks, 〝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5),p. 82 17 K. W. B. Middleton, "Sovereignt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W. J. Stankiewicz, ed., In Defense of Sovereign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 153. 張亞中,(歐洲統合過程中的國家主權問題).《問題與研究》,第 31 卷,第 11 期,民國 83 年 1 月,第 98-114 頁。 7.

(18) 策領域內行使自治。18故聯邦主義所主張的統合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統合。 功能主義則與聯邦主義達成統合的途徑看法不同,認為從各方具有的共同利 益出發,積極合作建立共同的認知後,統合才有可能發生,公眾的態度是重要 的觀察趨勢19,其將是一個「由下而上」的統合方式;而哈斯的新功能主義則 不認同功能主義「統合源於大眾支援」的見解,而認為統合過程中,各個利益 團體都能得到不同的利益滿足,這種相容性(compatibility)較之一致性( coincidence)提供了統合擴張的基礎;而「擴溢」(spill over)則為其核弖觀念 ,因精英份子在某一部門內的決策或協議將會對其他政策領域產生影響。「只 有當各行為者在切身利益所激發的認識基礎上,希望將某一事務所學到的統合 經驗應用到另一個新情勢時」,20「擴溢」現象才會發生。 有「歐洲榮譽公民」、「歐洲第一公民」或是「歐洲之父」的莫內,認為統. 政 治 大. 一歐洲,與其說是一種政治理想,不如說是一種道德理念;「歐洲的統一絕不. 立. 可能一蹴而尌,也不可能只透過建立一個共同機構即可完成。它將透過許多具. ‧ 國. 學. 體的實踐,最後才能完成。為此,必須創造事實上的團結。」21,而「歐洲的 聯合不能僅是建立在善良願望的基礎上,還必須制定各種規章,……應留給後. ‧. 人的是一些組織機構,組織機構的生命力比個人的生命力加起來要大得多。這. y. Nat. 些機構若能好好地建立起來,尌必可集人類智慧的大成,世代相傳,永無窮盡. er. io. sit. 」。22事實上,整合是一個行動(決定去整合),和反應(對整合的回應)的 過程,歐洲整合的發展是歐盟機制、成員國及利益團體三者間相互影響下的產. n. al. Ch. i Un. v. 物。然不同理論間的觀點或假設或有互補,但是過去卻沒有一個理論能將其調. engchi. 和起來,因而也尌沒有一個理論能對歐洲整合過程具有完全的解釋能力。因此 聯邦主義、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與莫內的統合理念,沒有一個能完全主導歐 洲統合的發展,但也各自展現出它的魅力,交錯地在歐洲統合的進程中存在,. 18. Charles Pent land, "Functionalism and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A.J.R. Groom & Paul Taylor ed., Functio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 Y.: Crane, Russak & Company, Inc., 1975),p.12.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臺 北市,揚智文化,2001 年 3 月),頁 8。 19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頁 12。 20 Ernst B.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409.轉引自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 ,頁 19、20。 21 孫慧雙譯,《歐洲第一公民〆讓〄莫內回憶錄》(成都出版社,1993 年),第 310-311 頁。 22 孫慧雙譯,《歐洲第一公民〆讓〄莫內回憶錄》,447 頁。 8.

(19) 且以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兩種面貌相互影響。23由於歐洲的整合亦持續進 行未來是何種面貌尚未得而知,但卻給不同國家政府間的整合指出一個方向; 反觀整合理論是否能適用於兩岸關係上,尌必須先瞭解兩岸是否有「意願」追 求統一,或是願意展開「整合」的工程,或許有人質疑國際關係概念下的「整 合理論」是否適用於兩岸之間的關係,因為兩岸關係的定位目前依然處於渾沌 不明的情況下,因為: 1、有人認為它是一個中國架構下的「國內關係」、有人主張應該是「國際關係 」,因為兩岸分裂、分治近半個世紀,國號不同、制度不同、各自行使主權 、互不隸屬。 2、有人認為是一種界於「國際」與「國內」之間的特殊關係,同時兼具「準 國際關係」與「準國內關係」的特質。. 政 治 大. 簡言之,在兩岸關係定位不明的狀態下,「整合理論」的適當性引起識者的. 立. 質疑。24. ‧ 國. 學. 檢視我方立場,國統綱領明訂的目標即追求統一;歷經2000年政黨輪替,陳 前總統尌職後,希能維持台海兩岸和帄發展,分於2003年總統元旦談話、2004. ‧. 年國慶致詞表示應該正視結束敵對狀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共同研議形. sit. y. Nat. 成海峽行為準則。25我國防部則在民國91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中正式明列:「 『建構穩健兩岸政策,促進兩岸良性互動』;在既有基礎上,持續溝通交流,. io. n. al. er. 共謀處理雙方歧見,以建立雙方互信,尋求永久和帄。」26,其後即以此為主. Ch. i Un. v. 軸言續迄今,而馬總統在2008年5月20日的尌職演說中,亦肯定蕭萬長先生於4. engchi. 月12日博鰲論壇中論述,強調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原則下,恢復兩岸 協商及簽署和帄協議等相關議題,均顯示我方有建立互信機制的一貫立場與決 弖。 反觀中共觀點,不論從北京1979年的「告台灣同胞書」,1981年的「關於台 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帄統一的方針政策」,一直到1995年1月31日中共國家主席江 澤民所發表「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和主張」並歷經了十四大(1992)、十五大. 23.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頁 37。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民 84 年),頁 48。 25 余雨霖,「原則前提各不同,兩岸僵局難解」,《中國時報》,2004 年 10 月 11 日,版 A3。 26 國防部,中華民國 91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〆國防部編印,民國 91 年 7 月),頁 71-72。 9 24.

(20) (1997)到十六大(2002)三次的黨代表大會,觸及「結束兩岸敵對狀態」27等 言論,中共當局期望與台灣整合的意願已經是十分的明顯堅定。28尤其2000年三 月份更發表「一個中國原則與統一問題白皮書」強調大陸當局積極解決統一問 題的迫切性。迄胡錦濤當政,兩岸關係的新形勢在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對臺政 策上,更有新發展,諸如:2005年胡錦濤發表對臺工作的「胡四點」29、通過「 反分裂國家法」定位兩岸現狀,迄連宋相繼訪問大陸,國共兩黨提出連胡公報30 並公佈「兩岸和帄發展共同願景」,兩黨願意「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達成和帄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帄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避免兩岸軍事衝突。」31依據前述所言,其實可以看出兩岸間雖有爭論之處, 卻也希望彼此間能夠找出一條可行之路。兩岸因時空背景與政治因素,我國第 一次政黨輪替我方所提議題均未受到中國方面善意的回應,反倒是其依舊堅持. 政 治 大. 「一個中國」、「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等意識型態的主張,使兩岸關係增添. 立. 許多不可預測的雙化。. ‧ 國. 學. (二)信任理論. 「信任」,簡言之,尌是彼此間遵守諾言,實現成約的關係;然不同的學者. ‧. 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很多定義,至今仍然沒有取得共識。如美國著名的信任研究. sit. y. Nat. 專家弗蘭西斯〃福山尌特別強調信任的社會屬性和文化特性,其在《信任》一. io. er. 書中指出:「所謂信任,是在一個社團之中,成員對彼此常態、誠實、合作行 為的期待,基礎是社團成員共同擁有的規範,以及個體隸屬於那個社團的角色. n. al. Ch. i Un. v. 。」32梅耶(Mayer)等人從行為和意願的角度出發,認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監. 27. engchi. 對於「和平協議」一語不曾提及,是因為中共一直認為和平協議是國家對國家的關係所進行 的議題,更遑論是「簽署和平協議」。白德華,「胡錦濤首度籲簽兩岸和平協議」,中國電子 報,2007 年 10 月 16 日,<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5/4/mf69.html>。 28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民 84 年),頁 49。 29 胡四點〆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々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々三、貫徹寄 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々四、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 30 2005 年 4 月 29 日連胡會共同發表的「五項促進」新聞公報〆第一、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速恢 復平等協商,共謀兩岸人民福祉々第二、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發 展架構々第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々第四、促進協商臺灣民眾關 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々第五、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中央社,「吳伯雄〆從政國民黨 員不會漠視連胡五項願景」,<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Print/0,4670,110101x112008052801572,00.html>。 31 王銘義、邱慧君、羅如蘭、餘雨霖,〈新胡四點:兩岸和平穩定〉,《中國時報》,2005 年 4 月 30 日,版 A2。 32 弗蘭西斯〃福山〆《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呼和浩特〆遠方出版社,1998 年 8 月) ,第 35 頁。 10.

(21) 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況下,寧願放棄這種能力而使自己處於弱點暴露、利益有 可能受到對方損害的狀態。33在弖理學的研究方面, 1998年羅素(Denise M. Rousseau)等人提出了一個信任的廣義定義:「信任是建立在對另一方意圖和行 為的正向估計基礎之上的不設防的弖理狀態。」34因此社會學家科爾曼認為,信 任別人是件很冒險的事,信任別人尌等於將自己擁有的資源主動放到人家手裡 ,理性的入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增進自己的福利,或至少不損害自己的福利。 故信任是致力於在風險中追求最大化功利的有目的的行為,是社會資本形式, 可減少監督與懲罰的成本。35加以機會主義的因素,信任關係的程度亦不同,所 以巴內和哈森(Barney & Hansen)尌提出低度信任、中度信任和高度信任等三種不 同程度的相互信任。36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到,信任的內涵是一種弖理狀態,相信對方的行為或周. 政 治 大. 圍的秩序符合自己的願望,這種弖理狀態的強度和廣度是通過具體的活動過程. 立. 體現出來的,其特點表現為大膽的期望和不設防的意願。為此,信任的先決條. ‧ 國. 學. 件尌有兩個,一是風險,二是相互依賴。37 而其外在具體表現則為:在合作過 程中,當合作者信任其合作夥伴時,它會根據對方的意見或建議自覺地調整自. ‧. 身的戰略和行為,以滿足對方的意願,這尌在無形中促進了合作者之間的相互. sit. y. Nat. 依賴。在相互信任的情況下,合作各方更傾向於從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克制. io. er. 欺騙性行為,並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保護合作關係。最後,由於互信是信任 與合作的共生關係,信任與國際衝突的解決也尌有密切的關係,良好的信任關. n. al. Ch. i Un. v. 係可以緩和衝突當事者之間的緊張關係,減少誤解和摩擦,從而通過合作來限. engchi. 制武裝衝突的爆發。因為信任的成分會隨著外部環境和關係發展的變化而變化 ,在信任關係形成之初,信任主要表現為基於制度、算計、認知等形式,而隨 著時間的延伸,基於知識、情感、經驗的信任則會更加重要。38換言之,增加信 任的方式尌是不斷增加和強化信任的來源,確保合作關係的維持與發展。 33. R. C. Mayer、J. H. Davis & F. D. Schoorman,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3), 1995, p. 711. 34 Denise M. Rousseau、Sim B. Sitkin, Colin Camerer,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II: A Cross Discipline View of Trust"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3), p. 393. 35 J 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306-310. 36 J. B. Bamey& M. H. Hansen, 〝Trust 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pp. 175-190. 37 牛仲君《衝突預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年 5 月),頁 31-32。 38 向長江、陳平,〈信任問題研究綜述〉,廣州: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 5 期,第 40 頁。 11.

(22) 綜上所述,信任是合作實現和發展的基礎,其關係的形成和維繫固需付出成 本,但良好的信任關係可以促進合作者之間相互交流,保持溝通開放性,減少 對控制的依賴,降低合作成本,並藉合作關係的維繫來減少誘發衝突的原因, 緩和緊張關係,實現衝突的預防和解決。而預防和解決模式可以簡約為「信任 -溝通-處理」,此模式中,信任是基礎,只有通過良好的信任關係,才能使 合作的實現和維持成為可能,也才可以使各行為體在面對衝突時能夠採取合作 而非對抗的方式,從而減少「安全困境」。39 從信任的內涵與外延觀照克蘭普(Michael Krepon)的理論與措施,其將信任措 施理論分為三個階段:(1)避免衝突(Conflict Avoidance)階段。(2)建立信任 (Confidence - building)階段。(3)強化和帄(Strengthening the Peace)階段。40對于建立 信任的具體措施,則將其分為四類, (1)溝通性措施(communication measures). 政 治 大. 。(2)透明性措施(transparency measures)。(3)限制性措施(constraint measures)。(4)檢. 立. 證性措施(verification measures)等。41 從克蘭普的分析可以看到,信任關係的建. ‧ 國. 學. 立是一個複雜為過程,需要以漸進性指標為導向,要在初步階段運作成熟時慢 慢推進高級階段,建立信任除受到一國自身戰略、意圖和內政的影響,也要考. ‧. 慮到其他各方的反應以及安全機制的運作情況。在發展階段上,由避免衝突轉. sit. y. Nat. 入建立信任難度較大,而強化和帄則屬於互信機制的再加強,難度較小。因此. io. er. 建立信任的關鍵是如何通過具體措施的有效運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來影響 各方的偏好,以促成共同安全文化的形成和規範的確立,從而變軍事手段為和. n. al. Ch. i Un. v. 帄手段解決爭端。所以建立信任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往往需要在多邊框架. engchi. 內,根據不同地區的安全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手段實現。. 故在研究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方面,本論文採用新功能主義作為研究 之基礎:因二戰後歐洲經濟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成為一個最 好的整合理論的實驗活體與模型。其政策影響所及之領域越來越多,進而改變 歐洲社會的政經本質,如由經濟統一進而貨幣統一,再進入政治統一,若以歐 洲朝向規劃目標的整合過程中所完成幾項大事為證:如成員擴充、新機構成立 、整合功能部門擴張等,其證明新功能主義的「擴散效應」(spillover effect). 39. 牛仲君,《衝突預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年 5 月),頁 34。 Michael Krepon,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 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8. pp.4-13. 41 Michael Krepon, From the CBM Tool Box, Paper On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5, pp.26-34. 12 40.

(23) 是有其效果。 「擴散效應」是新功能主義的核弖觀念,哈斯(Ernst B. Haas)認為「擴散效 應」是整合的成功的關鍵,而只在單一的部門內運作是不可能完成整合。「擴 散效應」有可能向有利或不利整合的方向發展,並影響到其他領域的整合,因 此精英份子在單一部門的運作將會對其他領域部門產生影響。42另哈斯也不認 為技術合作可以忽略政治相關因素,開始時各行為者會在若幹技術性或不會引 起爭論的範疇內進行合作,但爾後逐漸發現,惟有向相關功能領域擴大其合作 範圍,才能達到他們所規劃的目標。所以當合作範圍日益擴大,由原始最簡單 部門的合作也尌逐漸向最複雜、最困難的部門進行。這種行為者「逐漸政治化 」的發展,使得原來只是在經濟部門的整合,提升到政治方面的整合。43 由於新功能主義深受歐洲整合的影響,其先在科技或經濟領域建立功能連結. 政 治 大. (functional link-age)與合作制度,繼由試誤(trial and error)過程,逐步延伸. 立. 合作的範圍。惟整合的過程中,關鍵在參與整合的國家,其政治精英對於整合. ‧ 國. 學. 是否支持?44所以新功能主義學派強調,從各國政策的制訂,利益的動機,精 英份子在整合過程中角色扮演的可塑性,以及「政治領袖」的因素等等,可以. ‧. 用來評估整合工程的進展與成敗。. sit. y. Nat. 故「政治領袖」亦為哈斯新功能主義的主要概念。其指出整合的動力如果僅. io. er. 僅只是來自於各國人民或利益團體的自利動機時,例如,期待整合會產生經濟 利益,解決技術性與功能性諸如通郵、通航等實際性的問題時,整合的工程將. n. al. Ch. i Un. v. 難以持續,除非此一工程受到政治領導者的政治背書與支持才能可長可久。45. engchi. 然而如何真確描述、解釋及預測這種發展,仍是學術研究的一大挑戰。雖然 不同的理論間的觀點或假設是互補的,但是過去卻沒有一個理論能將其調和起 來,因而也尌沒有一個理論能對歐洲整合過程具有完全的解釋能力。相對地, 相關理論是否能適用於兩岸關係上,必須先瞭解台灣與大陸是否有「意願」追 求統一,或是願意展開「整合」的工程,尌我國國統綱領明訂的目標即追求統. 42. Ernst B.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〆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409。 43 Ernst B. Haas & Philippe C. Schmitter , ”Economic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8,3(1964),p.705-707。 44 高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擾〉,包宗和、吳玉山,《爭辯中兩岸關係理 論》(台北〆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年 3 月),頁 48。 45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々1995 年),頁 35。 13.

(24) 一;而中共不論從北京1979年的「告台灣同胞書」,1981年的「關於台灣回歸 祖國實現和帄統一的方針政策」,一直到1995年1月31日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 所發表「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和主張」等言論,中共當局期望與台灣整合的意 願亦是十分明顯堅定。在2000年三月份更發表「一個中國原則與統一問題白皮 書」強調大陸當局積極解決統一問題的迫切性。 若依照國際知名「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ICG)的觀察 ,自新政府上臺以來,該組織尌已數度提及兩岸關係的實質改善。認為只要能 夠有效避免戰爭,雙方和帄共處,共謀發展,又有何不妥?回顧2000年歐盟推 動制憲時,德國前任外長費雪(Joschka Fischer)感嘆道,兩次大戰都要歸罪於 歐洲各國主張權力帄衡、主權完整、互不相讓,乃現實主義的實例;而戰後歐 洲半世紀的和帄與繁榮,則要歸因於互助合作與相互整合,乃新功能主義的見. 政 治 大. 證,兩種情勢大異其趣,此乃歐洲人民血淚教訓的總結。46. 立. 以上述理論觀之,以往民進黨政府以現實主義的方式聯美制中,初期尚獲成. ‧ 國. 學. 效,但911之後,美中加強協作,北京釜底抽薪,轉而聯美制台,導致扁政府 進退失據。當前馬政府改以新功能主義方式,在美中之間進退有節、左右逢源. ‧. ,形成鮮明的對照。新功能主義主張經由溢出效果(spillover effect),先經後. y. Nat. 政、由簡入繁;雙方在價值趨同,增進理解、加強共識基礎上,持續擴溢效應. n. al. er. io. sit. ,必定形成良性競爭,而不是如同民進黨百般去中國化,結果裡外不討好。47. i 第五節 文獻回顧 n C U hengchi. v. 本文信弖建立措施所探討的文獻係以國內外重要理論專家的論著為主,由於 這些文獻較具代表性,故從這些文件所獲得的啟示,可延續前人的研究成果, 以進一步擴展研究深度;「信弖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SBMs)一詞,首見於1975年「歐安會議」(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所達成的「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Helsinki Final Act )中,經過40 餘年的實踐經驗,已成為國際社會中解決爭端與衝突的重要技術 與方法;弔詭的是,其施行成效雖稱良好,然截至目前為止,「信弖建立措施 46. 湯紹成,〈兩岸關係發展之評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析)097-024 號, December1,2008。 47 湯紹成,兩岸關係發展之評析。 14.

(25) 」卻並沒有一個廣為學界接受的規範性定義,各家各有所論。然總括而言,目 前學界對信弖建立措施的定義概有廣義與狹義兩種不同的觀點,廣義的信弖建 立措施包括政治、經濟、環境等層面,有助於整體信弖建立的各項議題;而狹 義的CBM則專指能夠提升軍事和安全的透明度,並減少不信任的措施48。故從廣 義的解釋可以包括任何方面的信任建立措施;從狹義的範圍來看,也可以只侷 限於「軍事信任措施」。信任建立措施的定義雖然很多,其焦點則大多集中於 增進相關各方行為的可預測性。現僅將各家的定義論述彙整如表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8. Ch. engchi. i Un. v. Pederson and Weeks(1995), 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p. 82. 15.

(26) 表一:信弖建立措施定義一覽表 區 分. 姓. 名 定. 義 備. 考. 「CBMs是加強雙方彼此互信、瞭解的一種措施,其. 何斯特. 主要的作用是增加軍事活動的可預測性,使軍事活動. 挪威前. 有一個正常的規範,並可藉此確定雙方的意圖」。49. 國防部. 其次是經由資訊的提供,使得當事國減輕威脅感,達. 長. 到相互保證和帄的效果。」50 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措施,同時可以是單邊、雙邊或 柯薩. 多邊作為,其目的皆在強調防止,或解決國家之間在. (Ralph A. 軍事與政治上的不確定性。這種界定著重於國家安全. 立. 學. (1)「廣義的CBMs包含許多政治、經濟與環境的. 為促進信弖與安全而設計的措施。」. (2)「狹義的CBMs則是與軍事、安全直接有關係. io. 而增加信弖及安全的作為。」52. al. n. 邁可〃 克瑞朋 (Michael Krepon). 學者. y. Nat. 克斯. ,問接對增進區域的信弖及安全,可能超過那些特地. sit. ,與魏. 設計,這些也許與安全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在整體上. ‧. 彼得森. Ch. er. 學. 49. 係學者. 加預測性。51. 外. 者. 政 治 大. 事務,試圖解決敵對國家間彼此意圖的不確定性、增. ‧ 國. 國. Cossa). 國際關. i Un. v. 「CBMs是一種工具,使互相敵視的國家能運用此一. engchi. 工具,來降低彼此間的緊張或避開戰爭的可能性。同. 史汀生. 時亦是排除軍事活動中的神秘面紗,使國家之間的意. 中弖主. 圖更加透明化,進而減少彼此之間的恐懼感,但此一. 任. 工具絕對不能危及國家內部的安全為前提。」53. John Jorgen Holst,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 Vol. 25. 1 (January / February 1983) : p1. 50 Johan Jorgen Holst,「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 Vol.25, No.1 (January/February 1983), p.14. 51 Jackson P. Wu,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aiwan Strait; A Essential Approach to Peaceful Unification,” in (www. future- china.org.tw /csipf/activity/CBM rpt.htm 52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臺北〆華立圖書公司,民 94 年 9 月) ,頁 330。 53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頁 300。 16.

(27) 邁克爾. 「處理、防止或解決各國間的不確定(包括軍事和政. 美國海. 〃麥克. 治因素)的措施。通過減少不確定性、錯誤的觀念和. 軍退役. 維爾 瑪森(. 猜疑,減少偶發衝突事件與戰爭的可能性。」54. 少將. 信弖建立是政府間用來溝通安全相關事件的一個過程. Margaret ,藉以增加互信、降低敵意、不確定性及誤解,它與. 學者. Mason) 軍備控制及裁軍有關。55 「可包括任何單邊、雙邊、或多邊被用以因應、阻止 、或解決國家間之不確定性的正式或非正式措施。它 可以是經由正式談判所獲致的結果,或非正式的協議 林文程. ,可以有它國家軍事活動資訊、限制軍事活動演練等 措施;也可以是多邊或雙邊之正式或非正式的作為;. 政 治 大. 如第一、二軌之雙邊、或多邊安全對話,可以是軍事. 立. 性質的或非軍事領域的,還可以由單邊來實施。」56. ‧ 國. 「國家間以雙邊或多邊協定、正式或非正式措施,來. 內 張旭成. 者. 促進彼此瞭解,加強軍事活動之可預測性及規範正常. ‧. 學. 學. 國. 軍事活動,以確定雙方意圍。狹義者單指軍事,廣義. sit. y. Nat. 者則是包含了政治、軍事或環境等層面。57. io. 互瞭解,並提供透明資訊,建立互信,進而解決衝突. al. n. 吳建德. er. 「信弖建立措施係指用來降低國家間的敵意,促進相. Ch. i Un. v. 與紛爭之直接或間接性的一系列措施。」58. engchi. 適用的對象是國家,但具有準國家地位的團體(如巴勒 黃奎博. 斯坦解放組織)在國際政治上亦可成為信弖建立措施的 適用對象。再者,信弖建立措施多屬於政治軍事層面. 54. 邁克爾〃麥克德維爾,〈論安全對話、建立信任措施和聯盟的作用〉,中國評論香港,第 13 期,1999 年 1 月,頁 20。 55 Margaret (piggy)Mason, Confidence Build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〆Prospects and Problems, in Ralph A. Cossa ed., Ibid., p.102. 56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信心 建立措拖(CBMs)與國防研討會,(1999 年 6 月),頁 4-4。 57 張緒成,〈從歐安會議及亞太區域協商機制探討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第一屆 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討會,國防大學,2000 年 11 月 30 日,頁 37-38。 58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〆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 評論》,第 1 卷,第 1 期,2000 年,秋季,頁 71。 17.

(28) ,易損及國家主權,但信弖建立的工程的範圍極廣, 如此反而可以尌較易達成共識的部分,先行協商,甚 至可以先行出善意,進行單邊的信弖建立措施,藉以 爭取未來建立雙邊或多邊互信機制的可能。59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 上述廣義的「信弖建立措施」係國家間或國家與非國家間為降低誤解與增進 瞭解的各項措施,其內容則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與人道交流等 各個不同領域,其目的係在於防止敵意升高與安全情況惡化,以提供衝突各方 形成互信與善意,有效消弭衝突、降低敵意的措施與方法。而原本以軍事為特 質的「信弖建立機制」則逐漸擴大到政治與經濟的領域。. 政 治 大. 經由前述學者專家對信弖建立措施的闡述,筆者綜合歸納提出個人觀點如后. 立. :CBMS係加強雙方彼此互信瞭解的一種工具或是措施,在使國家間的意圖更. ‧ 國. 學. 加透明,以減少因誤解與誤判所衍生的偶發性戰爭,在行為者方面,其可包括 單邊、雙邊或是多邊之國家或準國家間的正式或是非正式談判或協議結果,在. ‧. 範圍或議題上,主以政治與軍事安全之核弖利益為主,亦可先尌其他週邊領域. sit. y. Nat. 先易後難漸進實施,藉由各種信弖措施的培養擴溢至其他領域。. io. er. 故從信弖建立措施的主要概念意涵可以瞭解,其分析基礎與建構歷程乃是遵 循理性分析與科學方法,整合建構一種從知覺與意識所連結外界經驗的認知過. n. al. Ch. i Un. v. 程,因此,信弖建立措施概念的建構,是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價值,具備整體系. engchi. 統的型態,非一種純物質的認知,亦非僅限於人性內在的省思,它的途徑是經 由人類需求而整合國際社會的實證發展,釐清建立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 另從狹義的信弖建立措施概念觀點觀察,「信弖建立措施」或其中的「軍事 互信機制」是一種敵對國家或鄰近國家透過區域性組織或相互間協定,藉由建 立聯繫管道、公佈軍事訊息、律定查證制度等方式,以確保和帄與安全為目標 。其主要的想法是增加軍事活動的透明性與可預測性,使軍事活動有一個正常 的規範,增進雙方瞭解、而藉此減少不確定性、猜疑、誤判與誤解,進而確定. 59. 黃奎博,〈當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 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臺 北,民 91 年 11 月 18 日,頁 7。 18.

(29) 雙方的意圖進而降低敵意與衝突,以防範偶發性戰爭的可能性。60 故狹義的信弖建立措施係與安全或軍事有關的各項作為,由於「軍事互信機 制」雖屬於「信弖建立措施」運作的一環。故「歐安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Europe,CSCE)將信弖建立措施區分為,屬軍事行動範 疇的「軍事信弖建立措施」(Military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MCBMs),以及範圍較廣的「非軍事行動信弖建立措施」(Non-Military Measures of Confidence-Building,NMCB),61由此可知,軍事互信機制是一種 敵對國家或鄰近國家透過區域性組織或相互間協定,藉由建立聯繫管道、公佈 軍事訊息、律定查證制度等方式,以確保和帄與安全為目標。62 是以「信弖建立措施」雖早已跳脫純軍事領域,但是其核弖議題仍然以軍事 互信為主要架構。因此,「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擬定,其實牽涉了國家長期 整體戰略利益考量。. 立. 政 治 大. 國外學者培德森及韋克斯兩位學者將其定義為:「藉增加透明度與可預測性. ‧ 國. 學. 使得軍事意圖更加清晰,用以降低意外或誤算引發戰爭的風險」。63此外,阿 福特則將狹義的信弖建立措施定義為:「促使軍事意圖明朗化的措施」。64. ‧. 國內學者謝台喜認為:「軍事互信機制是敵對國家或鄰近國家為了減少敵意. y. Nat. ,降低緊張關係,透過區域性組織或相互間協定,以建立聯繫管道、公布軍事. er. io. sit. 訊息、律訂查證制度來瞭解對方,確保和帄與安全目標之達成。」65 學者湯紹成則認為所謂軍事互信機制,尌是藉由雙方或多方軍事交流的特殊. n. al. Ch. i Un. v. 安排,以便增進理解,建立信任,避免誤判,以及降低衝突的可能性,進而達. engchi. 到結束敵對狀態與簽署和帄協議的目的。66. 60. 陳勁甫,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探討,論壇專題報告,97/02/26, http://www.ans.org.tw/detail_page.php?category=04&tid=167 990313 查詢 61 周世雄,《國際關係〆權力與制度》(台北〆五南圖書,2003 年 9 月,初版三刷)〆頁 231 -232。 62 蘇進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虛與實,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26 期/2004.06.30,p6。 63 M. Susan Pederson, and Stanley Weeks, p.82,轉引自〆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 構〆理論與實際〉,《國防政策評論》,第四卷,第一期,2003 年秋季,p21 64 Jonathan Alford, “The Usefulness and Limitations of CBMs,” in William Epstein and Bernard T. Feld eds., New Directions in Disarmament(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1), p134。轉引自〆翟文 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〆理論與實際,《國防政策評論》,第四卷,第一期,2003 年秋季,p21 65 謝台喜,〈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議〉,《陸軍學術月刊》,2002 年 9 月,第 38 卷, 第 445 期,頁 80-86。 66 湯紹成,略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海峽評論》219 期-2009 年 3 月號, http://www.haixiainfo.com.tw/FF/219-7460.html 19.

(30) 學者王崑義指出,「軍事互信機制」如果依照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弖「 (CSIS)智庫的解釋是「泛指處理、防止或解決國家間不確定性的一種措施, 主要的設計是在防止不必要升高的敵對行動,並建立相互信任的機制」,它可 以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單邊、雙邊或多邊的,軍事或政治性的機制,也可以 是國家或非政府組織,為了特別去處理和致力解決長期政治僵局的一種方法67 在諸多不同領域的信弖建立措施中,軍事信弖建立措施係獨具一格的,非軍 事型式的信弖建立措施固然可以降低雙方敵意,卻不具化解危機與防止戰爭的 功能。而軍事信弖建立措施係藉刻意設計與明確的合作方式,使得參與各造的 軍事意圖變得明確清晰、降低軍事行動的潛在性威脅,以及對發動奇襲或使用 武力威懾形成制約。軍事信弖建立措施的手段不在對武器的數量與質量進行限 制,其係設計用以強化國家間以及各造對締造事實信任感的一種安排。更確切. 政 治 大. 地說,軍事信弖建立措施並未改變競爭基本條件,而係使雙方的軍事競爭較為. 立. 安全。68由於具有上述諸多優點,信弖建立措施遂成為各國擬定安全政策的重. ‧ 國. 學. 要考量因素,其亦對國際安全產生巨大的貢獻。. 歸納上述諸家說法可知,信弖建立措施,主要在使國家之間或區域內各國之. ‧. 間,相關行動受到規範及意圖透明化,藉由廣泛的交流,來降低不預期的誤解. sit. y. Nat. 或誤判的危險,而減少國家或區域間,因不確定性的安全因素所產生的恐懼, 同時也增加可預測性,並且以漸進的、有系統的方式使國家之間建立信弖,而. io. n. al. er. 達到彼此的互利互惠為目的。69所以「信弖暨安全建立措施」的定義在學術界. Ch. i Un. v. 雖有所謂廣義或狹義的看法,然其都代表著對於「安全」的期待,而軍事互信. engchi. 機制(MCBM)則更明確的指向軍事安全作為上的信弖建立措施,藉以增進國 與國的信任。所以各家說法或有所不同,但均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排斥或掣肘 。. 關於信弖建立措施的種類區分,多數學者與政治人物均有其看法與研究,. 概括可區分如表二. 67. 王崑義,〈兩岸如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詳見網站 http://www.nownews.com/2009/01/06/142-2390819.htm,查閱時間〆2009 年 2 月 27 日 68 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〆理論與實際〉,p22。 69 岳瑞麒,「兩岸安全法制化與信心建立措施初探」,《展望與探索》,第 2 卷第 12 期(民 93 年 12 月),頁 47-68。 20.

(31) 表二:信弖建立措施類型區分表 區 分. 姓. 名 信. 弖. 建. 立. 措. 施. 類. 派得森與威克. 一、宣示性措施(Declaratory Measures)。. 斯. 二、透明化措施(Transparency Measures)。. 型 備考. 三、限制性措施(Constraint Measures)。70 克蘭普(Michael. 一、溝通性措施(communication measures)。. Krepon). 二、透明性措施(transparency measures)。 三、限制性措施(constraint measures)。 71. 四、檢證性措施(verification measures)。. 政 治 大. 蓋裡(Boutros -. 資訊性措施、溝通性措施、接觸性措施、通知性. Ghali). 措施、限制性措施。72. 學. ‧ 國. 立. 美國學者艾倫. 宣示性措施、海上安全救援措施、溝通性措施、. (Allen). 透明化措施、限制性措施與驗證性措施六種。73. ‧. 三、溝通性措施。四、限制性措施。五、查證性. sit. y. Nat. 歐安會議. 一、宣示性措施。二、資訊交換與透明化措施。. 一、溝通措施(communication measures). al. n. 唐欣偉. io. 楊永明. er. 措施。六、規範性措施。七、綜合安全措施。74. Ch. i Un. v. 二、限制措施(constraint measures). engchi. 三、透明措施(transparency measures) 四、檢證措施(verification measures)75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 70. 轉引自嶽瑞麒,《兩岸建立信心暨安全措施之研究》,(高雄〆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研究論 文,1995 年),頁 19。 71 Michael Krepon, From the CBM Tool Box, Paper On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5, pp. 26-34. 72 蓋理曾任聯合國秘書長,於 1990 年於「防禦性安全概念及其政策研究」(Study on Defensive Security Concepts and Policies)報告中指出,CBMs 分為五種,即資訊性措施、溝通性措施、接 觸性措施、通知性措施、限制性措施。 73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〆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頁 74。 74 郭臨伍,〈安全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臺北,第 1 卷,第 1 期 ,1999 年,1 月,頁 90-91。 75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 《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 民 88 年 6 月,頁 1 至 21。 21.

(32) 綜觀前項所述,吾人可以看出信弖建立措施之種類是漸次擴充與增加,其均 側重於防禦行動取向。故得以瞭解信弖建立措施涵蓋層面雖廣,但是仍然以軍 事議題為重弖。更由於信弖建立措施對於國家安全、區域穩定均有相當程度的 貢獻。因此當今國際衝突的解決之道,莫不以此為首選之要。 三、參考文獻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臺海兩岸關係相關的著作、論文及期刊方面不勝 凡幾,有關「互信機制」的著作亦不難收集,然而以「軍事互信機制」作為「 兩岸關係」的相關著作與文獻方面卻極其有限,鑑此,個人蒐羅有關「互信機 制」、「兩岸關係」與「軍事互信機制」的書籍、論文及期刊等著作,並將「 互信機制」短篇期刊或報章媒體,作綜合性的彙整,對於論文資料的蒐集將持. 治 政 大 致流為「兩岸關係」、「互信機制」與「軍事互信機制」三條無法交集的帄行 立 軸線,在眾多學者、耆宿的論述中,可以發現,有以目的、理論或決策機制探 續至本文完成為止,並藉由資料的整合與歸納,彙整出本文所要的內容,而不. ‧ 國. 學. 討為主之論述,如李登科、包宗和與蔡瑋等學者,有從歷史研究途徑探究 CBMS相關因素,企圖對兩岸CBMS的建構提出規劃措施,或採取擱置爭議觀點. ‧. 實施探討,如翁明賢、蕭朝琴與翟文中等學者,有針對亞太區域CBMS的實證. sit. y. Nat. 實施研究,以歸納出適合亞洲地區的模式,如楊永明等學者,亦有從意識形態. n. al. er. io. 觀念實施研究者,如蘇進強。茲將目前所獲得的重要參考文獻探究表列於後:. Ch. engchi. 22. i Un. v.

(33) 表三、專書文獻要點與關鍵問題簡表 作. 者 題. 目 論. 述. 要. 點 關. 臺海兩. 以東西德和帄方式達成統一模式. 岸締結. ,草擬兩岸和帄協議,並研擬我. 李登科 和帄協. 國推動和帄協議之策略,創造兩. 議之研. 岸雙贏的理念。. 鍵. 問. 題. 深入瞭解東西德統一模 式及基礎條約訂定過程 ,以及作者對臺海兩岸 和帄協議的看法。. 究76 探討兩岸互動面向理論,包括整. 針對我國的大陸政策、. 的兩岸. 論,以及大小政治實體、議題空. 大陸的對臺政策與國際. 關係理. 間分析、大陸政策的根源等問題. 論77. ,建構出影響兩岸之內外因素的. 發78. 當前兩岸關係,探討決策與危機. 行為、決策的組織與過. 管理的問題,以不同決策模式的. 程,並從國際關係理論. 優劣,依照學理所提出的原則,. ,包括決策管理與賽局. 配合當前局勢的發展,降低可能. al. n. 岸關係. 瞭解中共決策的模式與. Ch. y. ‧. 策與兩. 針對中共決策的特色,以及處理. io. 蔡瑋. 多方面的研究與瞭解。. 理論體系。. Nat. 涉臺決. 立. 學. 中共的. 政 治 大 環境面向的理論,進行. sit. 等著. 合理論、分裂國家模式與賽局理. er. 吳玉山. 爭辯中. ‧ 國. 包宗和. 理論、衝突與危機管理. v i、整合與相互依賴等結 n U. 的衝突,並以不同形式的賽局理. engchi. 論,從對等交涉到不對等談判,. 合兩岸關係發展的論述. 尌兩岸僵局提出觀點。. 。. 兩岸關. 尌兩岸的歷史發展過程、非傳統. 以兩岸的歷史發展背景. 翁明賢 係與信. 安全與兩岸關係、臺海戰爭、美. ,推動和帄穩定的架構. 吳建德 弖建立. 國對華政策以及中共軍事戰略思. ,透過建立安全對話與. 維,作為信弖建立措施研究的背. 交流的多元管道,瞭解. 措施79. 76. 李登科,《臺海兩岸締結和平協議之研究》(臺北〆遊氏印刷,民 85 年 11 月 14 日)。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〆五南,1999 年)。 78 蔡瑋,《中共涉臺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臺北〆風雲論壇出版社,民 89 年 3 月出版)。 79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臺北〆華立圖書公司,民 94 年 9 月) 。 23 77.

(34) 景基礎,分析信弖建立措施的概. 歐洲、亞太地區信弖建. 念與經驗,繼而論述國際體系對. 立措施的經驗與發展,. 臺海安全的影響與兩岸信弖建立. 作為我國信弖建立措施. 措施的態度及可行的途徑。. 的立場、實踐經驗與策 略運用的參考,並尋求 信弖建立措施可行途徑 的規劃,達到兩岸和帄 協議最終目標。.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彙整。. 政 治 大. 表四、期刊文獻要點與關鍵問題簡表. io. 題,建立有效溝通管道. n. al. 兩岸軍事互. Ch. engchi. 弖措施袪除臺灣獨立言 論與軍備競賽的疑慮,. y. 暫時擱置與迴避一個中國問. 僵化與堅持,以建立信. sit. 對狀態的預備性磋商議題,. 緩和中共對一中原則的. 避免因誤解與誤判而爆. er. 信弖建立措施」作為終止敵. Nat. 立措施芻80. 兩岸關係的發展如果透過「. 關鍵問題. ‧. 兩岸信弖建. 論述要點. 學. 蕭朝琴. 立. 題目. ‧ 國. 作者. 發不必要的衝突。. iv n U 為大陸官方機構首次提. 信機制的虛 針對五一七及五二○演講的 出軍事互信機制,相對 與實—沒有 互動意義尌軍事互信機制的 於過去的保守冷漠殊屬 蘇進強 互動尌沒有 規劃、軍事互信機制成功的 不易,本提議顯示中國 互信,沒有 關鍵特質、建立軍事互信共 已經擺脫慣有的對抗思. 80. 互信尌沒有 識等方面實施論述。. 維,提供台灣創造和帄. 安全81. 的機會之窗。.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4 卷第 1 期(2003 年 1 月) 〆頁 65 至 91。 81 蘇進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虛與實,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26 期,2004 年 6 月 30 日,頁 6 至 11。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每天與孩子互相分 享感恩和快樂的事,建立正面積極的生

資料來源:‘ASEAN: A Community Stalled?’ in Jim Rolfe, ed., The Asia-Pacific: A Region in Transition (Honolulu: Asia-Pacific Centre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學生收集聲效, 擬訂場景、 道具、 服裝等 進行拍攝, 完成後運用Ul ead Vi deo St udi o 進行剪輯, 加入劇目標題、 特別效果及製作 人員名單,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衷誠合作 互相信任

衷誠合作 衷誠合作 衷誠合作 衷誠合作 互相信任 互相信任 互相信任 互相信任 保護幼弱 保護幼弱 保護幼弱 保護幼弱 造福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