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悅納老人課程對國中生老人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悅納老人課程對國中生老人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

Copied!
1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游自達博士

悅納老人課程對國中生老人態度

影響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洪嘉男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2)

I

謝誌

獻給身邊所有人:

嘉男就讀研究所期間,非常感謝游自達老師這兩年來的指導,感

謝自達老師總在嘉男一片混亂中,給予指引,才能在研究當中邁向正

確的方向前進。自達老師追求完美的個性與原則,是嘉男學習的目

標,著實感激,同樣感激兩位口委,楊銀興老師、王慶福老師,因為

兩位老師的專業、深入建議,讓嘉男的論文更加周延。

在這兩年期間,與在職班的同學相互學習與討論,重回學生的

生活,讓自己的教學專業所有成長。在過程中,感謝學校伙伴的協助,

總為我加油打氣,謝謝致遠、閔傑、若琪、念家、威岑、建良、丰苓、

慧芳、馨文,因為有你們,嘉男才能順利完成論文,當然不僅上述的

夥伴,還有超級配合的學生們,祝福你們未來的路更加順利。

最終,感謝大家對嘉男的包容、關心與照顧。謝謝大家,嘉男做

到了!

洪嘉男 謹誌 101 年 7 月

(3)
(4)

III

悅納老人課程對國中生老人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設計悅納老人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七年級學生老人態度之影 響。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之結果,設計八個單元的悅納老人課程,並以臺中市一 所國中之七年級29名學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3人)為對象進行教學。 本研究依據以實踐體驗所知、省思個人意義、擴展學習經驗、鼓勵多元與尊 重之目標,並參考態度改變之理論觀點進行悅納老人課程之設計。整體課程結合 影片、討論發表、體驗、訪談等活動,共計有八個單元,歷時十二週教學活動。 本研究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秉持行動研究「規劃、行動、評估、反省與修 正」的循環模式,解決教學時所遭遇的問題。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透過觀察、訪 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各項資料以瞭解學生參與悅納老人課程情形,並於實 施課程前、後一週以自編之「國中學生對老人態度量表」進行測量,以了解學生 對老人態度的變化情形。 綜合學生在態度量表上分數的變化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各項表現資料,本研 究有以下之研究發現: 一、悅納老人課程之實施對參與之國中生的老人態度有正面之提升。 二、經由影視教學、主題演講等活動,學生對老人產生正向認知。 三、透過課程所設計的代間接觸活動增進了學生與親輩間的的情感。 四、透過課程所設計的議題討論與分享,激發學生反思動機。 五、透過輔具體驗、角色扮演活動,體驗老人生理情形與心理層面,進而與老人 正向互動。 關鍵字:悅納老人課程、老人態度、國中學生

(5)
(6)

V

An action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n elderly-appreciation

program on seventh graders’ attitude toward elderly adul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n elderly-appreciation program for seventh graders’ attitude toward elderly adults. An elderly-apprecition program was developed and administered by the researcher. Twenty-nine seventh graders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 including 16 male and 13 female student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Instruction of the elederly-appreciation program lasted for 12 consecutive weeks in 2012. Students took the “Questionnai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elderly ad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results after introducing an elderly-appreciation program.

After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transcripts, field notes of observation, the reflection journal of the researcher, and the transcripts of the teaching video, the study had following findings:.

a.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elderly-appreciation program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venth graders, students improved their attitude toward elderly adults significantly.

b. Classroom activities (e.g. experience-sharing by elderly adults, dream-pursuing films of elderly adults) eh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ositive images toward elderly adults.

c. By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s, students established friendly relationships and positive ineractions with elderly adults.

(7)

VI

d.By discussing in the elderly-appreciation program, students inspired motivation to reflect on their attitude toward elderly adults..

Key words: elderly-appreciation program, the attitude toward elderly adult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8)

VI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對老人態度的內涵 ... 7

第二節

對老人態度的測量 ... 9

第三節

教育課程介入對老人態度的影響 ... 14

第四節

態度的改變與其教學 ...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2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教學設計 ... 36

第四節

研究實施過程 ... 4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49

(9)

VIII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學生對老人態度的變化 ... 53

第二節

悅納老人課程之實施成效 ... 63

第三節

學生參與表現與綜合活動領域目標之達成 ...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結論 ... 83

第二節

建議 ... 85

參考文獻 ... 87

附錄

….. ... 96

附錄一國中學生對老人態度正式量表 ... 96

附錄二教學活動簡介 ... 100

附錄三訪談大綱 ... 107

附錄四悅納老人課程教案設計 ... 108

附件五教師訪談同意書 ... 123

附件六學生訪談同意書 ... 124

(10)

IX

表 次

表 3-1 悅納老人課程之教學階段與內容 ... 29

表 3-2 學生基本資料-家庭型態 ... 34

表 3-3 學生基本資料-與祖父母關係 ... 35

表 3-4 學生基本資料-與外祖父母關係 ... 35

表 3-5 學生基本資料-與其他年長的親戚關係 ... 35

表 3-6 受試學生基本資料-與鄰居接觸情形 ... 36

表 3-7 內容效度專家名單 ... 43

表 3-8 老人態度量表題目分配表 ... 43

表 3-9 預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整理 ... 46

表 3-10 研究實施流程表 ... 49

表 3-11 資料編碼方式一覽表 ... 52

表 4-1 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的得分摘要表 ... 53

表 4-2 不同性別學生對老人態度之得分摘要表 ... 55

表 4-3 不同性別學生對老人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5

表 4-4 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生對老人態度之得分摘要表 ... 56

(11)

X

表 4-5 不同家庭型態學生對老人態度」差異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 4-7 與祖父母親密關係不同之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總分摘要表 58

表 4-8 與祖父母親密關係不同之學生對老人態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58

表 4-9 與外祖父母親密關係不同之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的得分摘要表..

... 59

表 4-10 與外祖父母親密程度不同學生對老人態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59

表 4-11 與年長親戚接觸情形不同之學生對老人態度之得分摘要表 60

表 4-12 與年長親戚接觸情形不同之學生對老人態度差異之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 ... 61

表 4-13 與年長鄰居接觸情形不同之學生對老人態度之得分摘要 . 61

表 4-14 與年長鄰居接觸情形不同的學生對老人態度差異之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 ... 62

表 4-15 課程初期學生對老人生理特徵看法彙整 ... 69

表 4-16 課程結束時學生對老人生理特徵看法彙整表 ... 70

表 4-17 課程結束時學生對老人心理特徵看法彙整 ... 70

(12)

XI

表 4-18 課程結束前學生對老人社會價值看法彙整 ... 71

表 4-19 課程結束時學生對老人社價價值看法彙整 ... 71

(13)

XII

圖 次

圖 2-1 教學後平衡狀態 ... 19

圖 2-2 研究流程圖 ... 27

(14)

1

第一章 緒論

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其所造成的人口結構改變,進而使高齡化相關的議 題備受關注,教育部(2006)公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為落 實傳 統 核心價值 之 家庭倫 理 與品德 教 育,強 調透過正規 學校教 育與社會 教育合力推動,建立一個敬老尊賢的社會。然而青少年對老年人出現不適切的 行為卻時有所聞。根據發展心理學,青少年為建立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張春興, 1996),宜把握此階段,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基於此,本研究期望透過悅納老人 課程之實施,增強其對老年的正向態度。本章茲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 名詞的釋義、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分項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民國100年7月國民健康局以「老化海嘯襲台」,形容台灣目前的老化速度驚 人。就台灣地區而言,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1965年的2.65% 增加到2010年的10.75%(中華民國統計月報,2010)。三十多年來,老年人口的 增加幅度驚人,而老年人口的增加,意謂著與老年人口的接觸機會也隨之增加。 然而許多研究均證實其對老人的負面態度存在於不同的年齡層當中(林秀珍, 1987;林美珍,1993;洪淑媚,1997;邱天助,2002;張明麗,1999;陳玫月, 2002;陳瓊玉,2003;黃郁芬,2007)。 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國中,擔任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常於進行家庭教育課程 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祖父母雖有尊重的傳統美德,也認為長輩能幫忙處理生活事 務,但是在言語中會出現許多對老人輕視的口吻,如:「我才不要像奶奶一樣老」, 「老了沒有用」、「老人的生活都很無聊」,甚至認為所有老人都是臥病在床、 記憶性不佳。在許多競賽活動時,也常會聽見學生說:「動作不能慢吞吞像老人 一樣」、「像老人一樣碎碎念」等等,學生對老人有著不瞭解甚至為負面態度。

(15)

2 深入與學生探討相關的問題,原來學生的負面態度許多來自於電視劇、同 儕的言語,並非是真實與老人相處而來的經驗。而近年來,學童、青少年乃至成 年人對老人出現不適切行為的報導時有所聞,究竟該如何改變這些負面現象呢? 根據發展心理學,青少年階段為建立態度的重要時期,此階段處於建立自己的價 值觀和道德標準的時期(張春興,1996),因此如想要培養社會大眾對老人的正 向態度,可把握青少年時期階段。國內目前已開始進行培養對老人正向態度或增 進祖孫情感的教育研究,如以幼稚園學生進行代間教育(方珮玲,2006,林歐貴 英,2004;黃津文,2002;Chowdhary, 2002)、國小學生之老化教學課程(陳榮 彬,2009;曾菁怡,2008;Langer, 1999),或者以國中生為對象進行研究(方淑 玉,2003)。研究結果均顯示透過相關的老人議題及課程規劃,有助於正向態度 的建立(方淑玉,2003;陳榮彬,2009;曾菁怡,2008; Langer, 1999)。 綜合上述,欲提升一般人對老人的正向認同,宜把握態度的建立重要時期, 也就是青少年期階段(張春興,1996),進行規劃完善的課程計畫。研究者認為 發展國內青少年的悅納老人課程,將有助於青少年對老人態度的良性發展。觀諸 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發現課程中缺乏對於老人議題的關注,學生常接觸的教科 書,對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議題亦未重視(黃錦山,2011)。目前國內的九年一 貫課程強調彈性課程與教師自主的精神,因此本研究希望於國中階段的課程中, 加入悅納老人課程設計,期望能透過課程設計與實施,讓學生透過積極參與課堂 活動,如體驗活動、書寫學習單、蒐集相關資料上台報告等實作方式,來獲取關 於老人的正確概念,破除老人全部都是臥病在床、生活無聊沒有重心的錯誤想 法,讓國中學生體會老人的社會價值,減少認為老人是社會負擔的印象,透過課 程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能將其所習得之正向內涵轉化為實踐能力, 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展現於日常生活與老人友好互動。

(16)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希冀能透過悅納老人課程的實施,培養國中 學生對老人的正向態度,透過在教育現場的行動研究方式,以綜合活動領域精神 -實踐、體驗、反思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對於悅納老人課程的參與動機,增 加學習的成效,引導國中學生能對老人有正確的概念與態度。綜上所述,研究者 列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國中生對老人態度之問題並規劃與實施悅納老 人課程。 二、 探究實施悅納老人課程在國中學生對老人態度上的影響。 三、 分析國中學生在悅納老人課程實施過程中之表現與綜合活動領域 學習目標之間的關聯。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因此,根據研究目的與動機,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一、 行動研究方法與悅納老人課程之間設計要素為何? 二、 悅納老人課程之實施對國中學生老人態度的影響為何? 2-1 國中學生對老人的態度在悅納老人課程實施前後的改變為何? 2-2 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悅納老人課程實施前後,其對老人態度的改 變是否有差異? 三、 國中學生在悅納老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表現與綜合活動領域目標 達成之關聯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探討的重要名詞之定義分別界定如下:

(17)

4

一、老人

社會對老人的界定,一般可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加以界定。其中最廣 泛使用的,是以生理中的實足年齡做為標準。1956 年,聯合國以實足年齡達六 十五歲以上稱為老人(黃富順,2004),我國內政部也採用同樣標準,以六十五 歲以上者為老年人口(內政部,2011)。本研究的「老人」係指年齡達六十五歲 以上者。

二、對老人態度

心理學家將「態度」定義為對特定人、事、物之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向(張 春興,1996)。本研究參照此定義,將「對老人態度」界定為個人憑其對老人的 生理特質、心理特質、社會特質的認識瞭解的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持久、 一致性的看法、感受、評價與行為傾向。 本研究中有關國中學生對老人之態度乃是以研究者自編之對老人態度量表 加以評量。本量表包含老人的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採用Likter量表計分, 根據整體總分情形,探討青少年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總得分越高,表示對老人的 態度愈正向;反之,得分越低,則表示對老人態度愈負面。

三、悅納老人課程

本研究所稱之悅納老人課程乃是基於下列之目標所規劃與實施之系列活 動;(一)提供有關老人的正確訊息,協助學習者形塑對老人正向、實際的概念 與態度;(二)提供對老人的屬性、行為和人格特質等沒有偏見的看法,以減少 刻板印象;(三)體驗老人的心理變化以及生理老化的過程;(四)提供代間溝 通的互動技巧。本課程重點在於提供有關學習者形塑對老人正向、實際的概念與 態度,轉化學習者的認知層面,提供學生有關老化的正確訊息以及對老人無偏見 的正面感受。

(18)

5 悅納老人課程之內容係由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及課程目標所發展,共設計八 個教學單元,教學歷程為 16 堂課,歷時十二週。在設計各教學單元時,配合多 樣化教學活動(如影片教學、討論發表教學、體驗教學、實際訪談活動),以形 塑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下針對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範圍,並由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及研 究教材三方面說明本研究的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題為「悅納老人課程對國中學生老人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主要 以國中七年級為研究對象,探討參與悅納老人課程前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的變化 情形。以下針對本研究的範圍加以說明。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悅納老人課程,是否能有效提升受試學生的對老人的正 向態度。悅納老人課程活動係由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所發展,其內容係以認識老 人、與老人互動及為老人付出三層面加以規劃課程主題,共計有八個主題,實施 時間總計 16 節課,每節 45 分鐘。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為台中市日出國中(化名)七年級學生。以七年級為對象主要 是基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當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七年級課程內容,包括家政課 程中的關心家人、童軍課程的日行一善以及輔導活動的同理心概念。這些理念與 本研究悅納老人課程之精神相符。因此,本研究之悅納老人課程正得配合學校課 程之進度進行,以七年 A 班學生為對象實施悅納老人課程之教學。

(19)

6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七年級學生參與悅納老人課程前、後,其對老人態度的 變化。基於時間、人物力相關條件,本研究有其以下限制:

(一)就研究工具而言

本研究主要以自陳式態度量表為課程實施成效的指標,而量表須由受試者 自行填答。研究者雖然在量表實施時特別向學生強調填寫時的匿名、填答結果與 個人成績無關等重點,以期學生能據實填答。不過,即使透過研究者的努力仍難 以完全避免學生以符合社會期望的知識回應量表中問題的可能。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限於時間、精力,僅以台中市日出國中(化名)七年級學生為主,實 施研究者自行發展的悅納老人課程之教學,過程中與協同合作教師一起對於整個 實施的過程與教材內容、教學策略等進行討論。研究的對象、參與的人員等均較 為特定,因此研究結果並不適合過度推論到其他地區或班級,僅宜作為實行國中 相關老人議題課程的教師之參考。

(20)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老人人口增加,然而學童、青少年對老人出現不適切 的新聞卻時有所聞,為建立國中學生對老人之正向態度,本研究規劃符合國中學 生之悅納老人課程,以提昇對老人的正向態度。因此為了釐清主題與概念,並建 立本研究之架構與立論基礎,將文獻探討部分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對老人態 度的內涵及相關因素;第二節為對老人態度的測量;第三節探究教育課程介入對 老人態度的影響,第四節為態度的改變與其教學,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對老人態度的內涵

對於老人議題的研究,於1950年代起步,而關於對老人態度的內涵,學者們 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本節就以對老人態度的內涵加以探討。 對老人態度的內涵是對老人態度研究的依據,以下探討學者對於老人態度內 涵的看法,加以分析各種內涵間的異同,作為檢視本研究量表、課程規劃之參考 方向。

Tuckman & Lorge(1953)為老人議題之研究先驅,其將「對老人態度」分為 13 個類別,可將其歸納為三大層面,即生理特質(身體狀況、性生活、外表乾 淨度、活動力、心智受損)、心理特質(保守、對未來的態度、不安全感、人格 特質、愛管閒事、一生的最好時期)與社會生活(財務經濟、家庭中的角色地位), 共有137題,但其本量表被評為將態度與知識混淆(林如萍,2008)。

最早對老人態度之定義與測量加以定義的是Kogan(1961)。Kogan定義「對老 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s the elderly)」是「個人對老年人所抱持的信念 (beliefs)及感覺(feelings)」(引自林如萍2008)。Kogan(1961)編訂的Old People Scale係採用六點式Likert量表,共包含34句對老人的描述,其中正負面 敘述各佔一半,並無明顯區分老人態度量表面向。在Ralston(1985)則將「對老

(21)

8 人態度」區分為四個層面,包括生理特質、性格模式、嗜好與能力之外,特別將 老人服務之項目納入量表中,Ralston認為對老人態度內涵時,應包含行為意向, 意即個人是否願意為老人之日常生活服務的態度表現。Polizzi ( 2003 )評估其 對老人之態度,其量表之向度有四個因素,分別為態度、智力與重要性、健康與 信心、身體特質等項目。 國內學者對於老人態度的內涵,各有不同的看法,如陳瓊玉(2002)將「對 老人態度」區分為五方面,包括生理特質(注意外表乾淨、健康狀況、身體反應 能力)、人格特質(幽默感、情緒穩定度、喜歡談論自己、害怕死亡)、家庭生 活(經濟來源、家人的陪伴與關心、幫忙照顧孫子)、人際關係(親切、熱心助 人、喜歡認識朋友)與社會價值(好管閒事、地位崇高、工作能力、社會負擔、 老人的經驗)等。而陳玫月(2002)、陳澤寶(2004)增加了心理特質。蘇美鳳 (2003)與其他學者不同的是,特別提出休閒消遣(嗜好和興趣、有無自己的休 閒活動)、調適能力(適應環境的改變、理解力、是否易溝通)及自我成長(追 求新知、會尊重年輕人想法)。陳秀娟(2005)參考陳宜汝、陳瓊玉之歸納,將 對老人態度分為生理、心理、社會三大層面,再將每個項目層面中細分為認知與 情感面向,也就是說生理層面中包括生理認知與生理情感,心理、社會層面亦然。 傅桂(2009)則歸納出不同的層面,分別為老人價值(熱心公益、有智慧的)、 老人潛能(當人變老會變得更有用、具有生產力、老人可以玩出新把戲),以及 接納老人(跟老人聊天很快樂、和老人相處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對老人的正面 印象(老人對未來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多數的老人都很健康)。除了上述層面之 外,也有學者強調經濟能力,將對老人態度分為工作與經濟層面、外觀與生理特 質、認知與心理特質、以及社會與人際互動(陸洛、高旭繁,2009)。 綜合而言,專家學者對於「對老人態度」內涵有著各自的觀點,雖然層面名 稱不盡相同,然而各層面之類別仍可進行簡要的分類,如身體狀況、外表、動作 等問題,屬於老人的明顯可見之外在生理條件;其次為老人之個人特質,包括固

(22)

9 執、保守、缺乏安全感,則主要偏向於心理而非外顯特質,屬於心理層面;最後 如相處意願、休閒嗜好,則屬於與人互動方面,可界定為社會特質,因此可將老 人態度分為三個主要層面,分別為生理特質、心理社質、社會特質。分別描述如 下: (一)生理特質:係指老年人的身體組成隨著時間形成自然變化的狀態,如身體 狀況(皮膚、器官系統功能改變等等)、精神狀況、活動力、外表乾淨程 度。 (二)心理特質:係指老年人的人格與心理健康,其人格特點、需求、情緒狀況 的狀態,如不安全感、興趣嗜好、保守、固執等特質。 (三)社會特質:係指老年人在面對年齡轉變時,能面對新角色進行調適、學習 後的表現。如家庭生活、人際關係互動、參與社會活動、生產力等。 由上述文獻可發現「對老人態度」的內涵包括對老人的生理特質、心理特質、 社會特質等三個層面。

第二節 對老人態度的測量

學者們對老人態度的測量主要亦是應用一般態度的測量方法,以瞭解社會大 眾對老人的態度,並希冀測量結果能對教育、老人議題等方面有所貢獻。對於老 人態度的研究,陳智昌(1985)年針對大學生學生開啟對老人態度研究,而後林 美珍(1987)以圖片訪談兒童對老人感覺,亦出現學者以焦點團體的方式進行(洪 淑媚,1997),但多數學者多以大規模的問卷進行對老人態度研究(陸洛、高旭 繁,2009;陳玫月,2002;陳瓊玉,2002;陳澤寶,2004;曾菁怡,2008;蘇美 鳳,2003)。本節就過去研究中,對老人態度測量方法與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測量方法

心理學對於態度的測量,可分為量表法、語句完成測驗、語意分析法、焦點

(23)

10 團體法、觀察法、自陳量表法等,對態度的測量方式最常見有兩種分別是觀察法 與自陳量表,在自陳量表法中又以Likert的總加量表最著名,應用最多(郭生玉, 2005),原因在Likert量表的編製較為方便,所耗時間較少,受試者不具名的情 形下,填答者能放心作答(王文科,1990)。此外尚有語意分析技術、Q技術等 方法可用於態度的測量(郭生玉,2005)。 陸洛(2010)則指出上述的幾種方式當中,在「對老人態度」的測量應用上, 最常見的是量表法當中的自陳量表、圖片配合訪談法、語意區辨測驗,以下針對 三種測量法加以說明。

(一)自陳量表

自陳量表是根據人們對一定的人事物進行的自我評定而反映其態度的方法 (時蓉華,1996),其中自陳量表法中以Likert量表最常見,其設計方法為將對問 題的認同度由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分成若干等第,主要可分為三點至七點的 設計方式,請受試者依其感受選擇其同意程度,再根據填答結果記分(時蓉華, 1996)。

國內外以量表法調查「對老人態度」的研究頗多,Tuckman & Lorge(1953) 首先將對老人態度量表分為13種項目,請受試者依感受勾選不同意、同意、以及 非常同意的三點量表,而Kogan(1961) 編製一份「對老人態度量表」(Old People Scale),用以評量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而該量表的編製成為「對老人態度」 測量的重要基礎。而後國內外陸續有學者依據老人的生理特質、心理特質、社會 價值與能力等面向,發展許多關於測量對老人態度的量表(陸洛、高旭繁,2009; 陳智昌,1985;陳玫月,2002;陳澤寶,2004;傅桂,2009;蘇美鳳,2003; Boyne,1984;Kogan,1961;Newman & Marks, 1997;Palmore,1980)。

(二)圖片配合訪談法

由於兒童語文理解能力的限制,如選用Likert量表測量其態度有所困難,因 此有些針對年齡較小兒童所進行的研究改以圖片為媒介,透過兒童對圖片的選擇

(24)

11 與簡單的口語表達,瞭解內心對於老人的想法與意見。林美珍(1987)、黃津文 (2002)都曾使用圖片訪談方式進行研究,從兒童對圖片的描述進一步瞭解兒童 對老人的態度,由於受試者能自由的描述自己的想法,不受題意或勾選項目影 響,因此此方法的優點是能較深入瞭解受試者對老人的想法,然而對於研究者是 較費時費力的方式。

(三)語意區辨測驗

語意區辨測驗係指測量時使用兩個相對的形容詞所構成的量尺,要求受試者 對某一個主題概念加以評定,請受試者選擇其同意程度。然而語意區辨法注意要 點有兩項,一為研究者是否能精準使用成對但意義相反的形容詞,第二項則是欲 測試的項目是否為兩極性(時蓉華,1996),因此在設計量表時,須多加留意用 詞的精準度。如陳澤寶(2004)便曾以國中學生為受試對象,進行對老人態度的 調查研究,問卷中採用五點量表,其題目包括我認為老人是老當益壯或體力衰退 等,讓學生進行勾選。如使用此方式,受試者的語文能力影響對題意的瞭解,導 致測量結果可能會有所誤差。

二、對老人態度的研究結果分析

從先前的文獻當中,我們得知對老人態度的內涵,以下進一步探討對老人態 度的研究成果及其影響因素。

(一)對老人態度研究結果

有關老人態度的研究,研究對象囊括了不同的年齡層,包括:學齡前兒童、 國小學生、國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一般民眾、老人等。國內對於 老人態度整體總分多數是正向的(林美珍,1987;陳智昌,1985;陳秀娟,2006; 葉淑華,2011;曾菁怡,2008;黃郁芬,2007;蘇美鳳,2003),受試者認為老 人是喜歡交朋友的,且讓人覺得親近;平時喜歡幫助別人,而且脾氣好、笑口常 開,心情常常很快樂。受試者對於老人的社會層面之態度是正向的(林美珍,

(25)

12 1987;陳智昌,1985;曾菁怡,2008;蘇美鳳,2003)。然而整體分數之外,各 分層的細目,部分研究顯是受試者在老人生理特質反應出負向態度。(陳瓊玉, 2003;陳玫月,2002;黃郁芬,2007)。 在國外方面,Palmore 從 1980 年代開始對老人議題進行研究,發現年輕人對 老人態度在「生理老化」、「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老人工作與 經濟安全」等面向方面依舊傾向負面態度,並沒有隨著時間變遷而有所改變 (Palmore, 2004)。Kaempfer & Himburg (2002)則發現營養系的學生常誤認為老人 是孤立、愛生氣、寂寞的一群。除了在心理上的認知片向負面之外,McGuire, Klein, & Couper(2005)指出美國社會大眾對老人帶有歧視的態度,認為老人是貧窮且多 病的,顯現社會大眾對老年人生理老化的負向態度。 在仔細探討對老人態度研究成果後,發現對老人的態度包含老人的生理、 心理、人格特質、社會價值與能力和家庭生活等多種變項,而結果因受試對象不 同而持有正、負向不同的看法。

(二) 對老人態度的相關因素

關於影響老人態度的因素,其層面十分複雜,因此學者進行許多的研究,試 圖歸納出對老人態度之影響原因,將影響老人態度相關因素分述如下。 1.相關老人訊息的活動或接觸 陳瓊玉(2004)針對高職生進行問卷施測,發現與老人互動經驗、曾照顧老 人經驗、照顧老人的時間影響其對老人之態度,如為正面接觸經驗者,則對老人 態度較正向,此結果發現也與曾菁怡(2008)針對國小學童所進行的研究有類似 結果。國內外尚有多篇研究結果均證實:與老人接觸經驗多者,老人態度較為正 向(林美珍,1993;鍾春櫻,1997;魏玲玲,1995;Hawkins, 1996; Prudent & Tan , 2002; Rosencranz & McNevin ,1969)。發現受試者對老人的態度透過互動經驗的 增加、接觸老人的資訊增加時,對老人態度則較為正向。由相關研究可知,與老 人互動經驗可能會影響受試者對老人的態度,然而對於目前國中學生之不同個人

(26)

13 背景,例如家庭型態、親密程度等因素,對其老人態度是否有所差異,有待本研 究進一步驗證。 2.性別 早期文化背景影響之下,對於兩性有著相異的教養態度與社會期待,故男性 與女性對事物的態度不盡相同。國內林美珍(1993)曾進行大學生對老人態度的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對老人的態度較正向,對老人較以積極、願意關心的反應來 對待,蘇美鳳(2003)以國中學生為對象,也發現類似的結果。而且男性青少年 之老年歧視現象比女性青少年顯著(吳美雯,2009)。國外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 現,例如 Hawkins (1996)發現女性受試者對老人態度較男性受試者正向之外,同 時男性受試者對老年的認知也較女性低。Gellis, Sherman, & Lawrance(2003)也有 類似發現指出,相較於女性,男性對老人的態度較不友善。

雖然大部分的研究均發現女性對於老人的態度較男性正向,但是亦有研究指 出對老人態度並不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陳澤寶,2004;Rupp, Vodanovich & Crede, M. , 2005)。有鑑於此,對老人態度的性別差異有待持續探討。 3.年齡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發展中,人的心智年齡會隨著生心理成熟而改變,每個人 發展心理成熟度也不盡相同。國內文獻針對大學生的研究,則發現大學生對老人 的態度趨於負向(林美珍,1993),國中學生對於老人的態度則以中間偏正向居 多(蘇美鳳,2003)。而林美珍(1987)發現年齡較大的受試者比年齡較小的受 試者,其對老人的態度較正向。

Prudent & Tan(2002)發現隨著年紀增加,對老人的態度漸趨負向,國內林 如萍(2008b)亦發現年紀越大的受試者,對老人態度也更負面,由以上的文獻 探討可知,年齡的差異,可能是對老人態度不同的相關因素之一。

三、小結

(27)

14 則最早為對老人態度定義,為往後的研究奠定基礎。整體而言,從文獻中也發現 對老人態度與年齡、與老人之接觸經驗、性別等因素而有所差異。而上述的研究 結果,提供了教育學者在日後的課程設計時,如在教學活動時,能多提供學生與 老人相處的經驗,以培養學生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第三節 教育課程介入對老人態度的影響

面對人口的急遽老化,身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引導學生去重視人口老化的問 題,透過教育幫助學生擁有正確的老化認知及態度(黃郁芬,2007),透過完整 的教學活動,除了可增進學習者的老化知識外,更能影響學生對老人的態度,以 下就教學活動與老人態度相關研究成果加以說明。

一、繪本教學與語文閱讀相關之教學活動

由於繪本內容豐富又生動,將簡單的意涵透過故事呈現,讓學習者能更迅 速進入學狀況,除此之外,能增長學習者之認知學習、增進語言學習、提供生活 經驗、涵養美學、增進閱讀樂趣及培養創造想像的能力等(林敏宜,2000),因 此許多老人議題研究也將繪本納入研究設計中。 GutKnecht (1990) 以一到三年級的學童為對象,課程中採用許多對老人形 象是正向積極之閱讀教材,進行為期六周的閱讀課程,之後發現學童對於老人態 度是有改善的。而McGuire(1993)為使兒童能逐步瞭解老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 會特質,以童話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其主軸著重於教導孩子積極老化的概念, 更進一步藉由故事內容的角色扮演,澄清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呂瓊莉(2008)則 在老化課程中,藉由繪本使學生瞭解老年人的未來是美好發展與奉獻個人力量 的,彰顯老人的社會價值。陳榮彬(2009)則強調情感面向,希望透過繪本情節, 傳遞繪本故事中所傳達的祖孫間的支持與關懷的感情,以建立國小學生對老人的 正面意象,其他研究結果亦發現繪本對於學習者之老人態度有所助益(陳素玉,

(28)

15 2010;張美蘭,2006)。

二、媒體於老人課程設計之應用

現代人接觸大眾媒體的機會增加,而大眾傳媒的功能,如印刷品或圖像等平 面媒體,能更提供深入的內容或對專門性議題介紹較為完整,其廣播速度快,更 是一大優勢。而電視、電影、廣告、卡通等影片,則具聲光效果,更能吸引學生 的注意力,因此有學者將其特色應用於老人課程設計之中。 Frost (1981)以帶有歧視老人意識的電影、廣告與卡通進行教學,透過分組討 論、角色扮演之價值澄清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破除負面的老人態度。同樣為破 除老化負面態度,Ello (2007)以電影為媒介,教材則是以正向傳遞老人的形象, 並教導學生畢業後與高齡者相處的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修讀這個課程後, 能拓展他們對老化過程的觀點,提升他們對於老化過程的認識以及應付即將而來 有關於老化的無數難題,Ello認為應用多元化電影教學比傳統上在課堂、課本上 教授老化過程更能瞭解老年學問題。 在平面媒體方面,Langer (1999)以國小學生為對象,提供年輕人與老年人的 圖片展示,請學童想像自己年老的樣貌同時繪畫於紙上,意使學童瞭解老化是人 生的必經過程,其面貌的改變是自然且必經之路,結果顯示經過此活動後,學生 對老人的態度有正向的轉變。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不論是動態媒體或者靜態素材,均能提升對老人 的正向態度。

三、使用輔具體驗老化教學活動

除了大眾媒體之外,學者亦指出透過直接觀察或參與活動所得的知能,是 深度、主動、積極、有計畫性的經驗,具有更具體、更明確的感悟、感動、體會 和知覺所激發出具體深刻、持久的學習結果(李錫津,2003)。 在老人議題研究中發現利用輔具,讓國中學生體驗老化所造成的生理退化

(29)

16 情形,透過親身體驗讓學生對老人能有同理心,藉由同理心的產生,能更積極關 懷長者、幫助生活週遭的老人(方淑玉,2003;陳榮彬2009)。而陳憶佳(2011) 針對參加老人輔具體驗活動之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亦顯示使用輔具體驗受試 者對於老化感受能有深刻的同理與瞭解。

四、與代間互動之老化教學活動

代間課程最早開始於1963年的「乾爺爺與乾奶奶方案」(Foster Grandparent Program),讓低收入的老人們照顧高風險的兒童與青少年,這群老人與兒童少年 的關係,如同祖孫一般,老人們享用免稅津貼與福利補助,兒童與青少年亦能獲 得照護。(Larkin & Newman, 1997),並於1965年有正式的代間課程出現(Angelis, 1992)。最基本的代間課程,是將參與者的年齡間隔拉大,並透過合作、互動或 是交流的活動,讓老人與兒童能夠分享技巧、知識或經驗,課程後均能提升兒童 對老人的概念與彼此的情感提升(方珮玲,2006;林歐貴英,2004;黃津文,2002), 然而代間方案之後延伸至國中學生,同樣能改變學生對於老化的負面及刻板印象 (方淑玉,2003 ;Lynott & Merola,2007)。Klein,Council & McGuire (2005)特 別推崇介紹代間課程中老年偶像(elder hero)的課程活動,就是請社區中年滿65歲 以上的老人,親自到課堂上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提供給學生參考與體會,並且回 答學生的問題,學生對此活動課程得到不同的經驗與成長。 綜合上述具有成效之老化教學活動,能發現其課程的成功要素,內容包含繪 本閱讀、體驗學習、繪圖想像以及影片討論及反思等概念,有助於學習者建立對 於老人的正向態度。因此如在課程設計時掌握這些要素,讓學習者瞭解老人,與 老人有正向互動,課程中提供學習者老年的正向模範,形塑老人的社會價值,促 使大眾與老人都能從中獲益。

(30)

17

第四節 態度的改變與其教學

國內外對於對老人態度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其結果發現透過方案設計,能改 變個人的對老人的態度,究竟人們是如何改變既定的認知以達到最終態度的持久 狀態,長久以來都是心理學家所關注的議題,以下即就態度改變理論與教學設計 加以說明。

一、態度改變理論

態度的改變(attitude change)是指態度的方向、強度的任何變化。態度系 統中只要一個成分產生變化,就會造成其他成分的改變,如方向改變也會影響強 度改變(Simonson & Maushak,2001)。換言之,態度的改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分別為態度的方向以及態度的強度。以一種新的態度取代原有的態度,這就是方 向的改變。只是改變原有態度的強度而方向不變,這就是強度的改變。國外有關 態度改變的理論眾多,綜合社會心理學者的看法,有關態度改變有下列兩種代表 性的理論 (Miller, 2005;Taylor, Peplau & Sears, 1997;Watts, 1984)。

(一)一致性理論

此理論假設人們對於信念、態度和行為,均努力維持其一致性,Heider 的 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Festinger 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兩者的共同點是基於認知一致性原則,所產生的一個重要理論(時蓉華, 1996)。 1.認知失調理論 Festinger(1957)的認知失調理論,是將人的認知元素分成若干個基本單位, 如思維、想象、需要、態度、興趣、理想、信念等因素。其中任何兩種元素的不 一致,就產生失調。Festinger 強調當個體知覺到其行為表現與認知看法不一致 時,會產生不愉快的失調狀態,因此失調具有動機的作用,會驅使個體設法改變 態度以回復平衡。例如,當學生認為「自己是個敬老扶老的學生」,卻發現「自

(31)

18 己的舉止傷害老人的心」時,個人會有不愉快的感覺。而消除失調的方法有好幾 種,如改變行為,使其行為符合態度;或改變態度使其符合行為,或尋找新的認 知合理化解釋原先態度與行為的不一致。因此,學生可能會出現幫助老人的舉 止,以符合自我敬老扶老的態度,或者認為自己本來就無須尊重老人的態度以符 合行為,也可能以這個老人特別討厭,所以我才欺負她等想法。然而這種失調對 於態度的意義,在於能夠產生某種力量,使人們逐漸改變自己的態度。 2.平衡理論 Heider 的平衡理論,原則上與 Festinger 的認知失調理論是相同的。平衡理論 涉及到一個認知對象與二個態度對象之間的三角形關係。人們的認知系統中幾種 評價態度有趨向一致的壓力,認知處於平衡時,能引起一種滿意的狀態,而認知 處於不平衡時就力求趨向於平衡,或改變某種認知因素,或添加一種新的認識, 以矯正不平衡。由此,Heider 提出 P-O-X 理論,其中 P 代表自己,O 表示對方 而 X 則為客體(引自時容華,1996)。 Heider認為個體對於人、事、物的態度皆希望保持平衡的穩定,希望自己和對 方的感情建構在雙方對某一客體的共同好惡上,否則會因為失衡而不安,而這三 大要素是否平衡,要視兩兩之間的關係是正(肯定、喜歡)或負(否定、不喜歡) 而定。基本上學生對於教師的情感是正向的,因此學生希望能夠在課堂活動中獲 得教師的讚賞與鼓勵,故在悅納老人課程之實施過程,學生可以充分瞭解教師對 於老人持正面肯定的觀點,如此一來,當學生欲獲得教師的讚賞與鼓勵,勢必修 正本身對老人的態度,以符應教師的觀點,故透過悅納老人課程之實施,理想上 可使學生老人態度的發生轉變。 將上述的(學生P)-(教師O)-(老人態度X)的關係列成圖解形式,以符號 +表示正的關係,以符號–表示負的關係,那麼原本不平衡的結構,可透過教學改 變為平衡的狀態見下圖2-1(三者關係形式):

(32)

19 Martin& Briggs(1986)指出運用認知失調的策略,企圖使個體的態度產生改 變,在於說服者必須先造成個體的認知失調,然後提供方法讓個體能降低失調所 帶來不愉快的感覺。 綜上所述,相關文獻對態度教學規劃與實施有下列之啟示:(一)如欲使個 人的態度能有所改變,可提供受試者認知失調機會,受試者為了降低失調所帶來 的不愉快,將調整自我態度,也就是說個人態度將有機會出現轉變。(二)應用 平衡理論時,受試者為獲得研究者的肯定,將願意妥協原先的自我想法,轉變為 認同研究者之想法,因此研究者須獲得受試者的肯定,同時保有自身正向之行 為,以做為受試者的學習楷模。

(二)學習理論

態度形成與轉變,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認為態度就是習慣,是人們透過學習 而來的,乃是個體對於環境的刺激反應,可經過觀察、訊息刺激,而後產生增強、 模仿或認同等歷程,之後便學習到某一特定對象(個人或群體)其對周遭人、事、 物的態度(張春興,1996)。Miller(2005)指出學習理論原則,如欲改變個人態度, 可透過強有力的示範和提供做相同事情的多數模範,其原理說明如下。 1. 工具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經由教師對孩子實施獎懲制度,會影響孩子的表現,當孩子受到教師獎勵(增 強好的行為)或懲罰(減少不好的行為)時,即習得教師要求的態度。因此在日 常生活時,當學生出現對老人關懷的行為時,可多加以稱讚,讓學生能繼續保持 圖2-1 教學後平衡狀態 實施悅納老人課程 國中學生 教師 老人 態度 + + - 國中學生 教師 老人 態度 + + +

(33)

20 此正向行為。 2.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社會學習理論則強調態度的習得是來自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學習過程,當學生 常看社會大眾對某特定群體排斥而不高興時,起初學生的態度是中立的,長久之 後,學生也對社會大眾所厭惡之群體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必須及早建立國中生對 老人的正向態度,避免他們受到不正確的觀念影響,而對老人有所偏見,同時應 多提供社會上敬老尊老之時事並引導進行討論,讓學生學習正向之態度。 綜合上述可知,在引導學生的擁有正向態度時,可提供提供學生正向的訊 息作為學習模範,使學生擁有正確的與態度並且在過程中鼓勵學生,給予支持與 回饋,以達到學習目標。

二、態度的改變因素

社會態度往往具有預測的行為的作用,因為態度改變了,其行為也隨之發生 改變,因此研究態度轉變具有實用上的價值。Havland & Weiss於1959年提出了一 套完整的態度轉變模式,詳細的說明影響態度轉變的因素(引自時蓉華,1996)。 Havland指出說服者變量、訊息變量、渠道變量、以及信息接受者變量,每 種變量均可影響態度,同時變量之間有相互作用。以下說明四種變量的意涵。

(一)說服者變量

宣傳說服者的可信性、吸引力等影響著人們態度的轉變,如果說服者本身具 專業性、可信任、外表具有吸引力,以及為接受者熟悉、相似時,其傳播的訊息 會更具說服力。因此廣告中常利用名人代言、醫生代言藥品,借助他們的吸引力、 可靠性以彰顯產品的價值。

(二)訊息變量

說服者的內容需要針對性,當人們與宣傳者的信念方向一致,而且知識經驗 不足時,宣傳單方面訊息較適合,然而當人們已具備充分的知識與經驗時,而且

(34)

21 習慣思考與比較時,可以提供他們更多訊息以權衡利弊得失。李美枝(1992)指 出當接受訊息者的教育程度愈高,傳播者最好採用優缺點並呈的訊息方式,較能 影響個體態度的改變。

(三)渠道變量

說服者有許多管道,包括個人對個人的說明、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影片 等等,然而各種管道具有其優缺點,適合針對不同目標與目的,選擇適合的方式。 1.個人對個人面對面進行宣傳說服 人跟人面對第一線接觸時,宣傳效果很好(引自時蓉華,1996),因為說服 是更具體、能針對個人情形、無干擾的情形之下,能讓信息者多加思考和關注主 題。 2.大眾傳播媒體 此管道的優點為迅速將信息傳達給許多人,印刷品如報紙、雜誌、書面材料 可提供人們反覆閱讀,避免遺漏資訊,然而當傳遞訊息是較為簡單的概念時,則 以視聽的方式效果較好,因為視聽方式能集中信息者的注意力,快速接收後產生 良好的宣傳效果(時蓉華,1996)。

(四)信息接受者變量

Havland 曾指出信息者的智力、認知需要、人格特質(自信)、性別等因素 將影響信息者的態度(引自時容華,1996)。而一些學者也指出相同的看法,認 為智力會影響個人對信息的理解(Eagly & Chaiken,1993)、認知會影響態度轉變的 強度(Petty & Cacioppo,1986)。然而訊息者變量是相當複雜且不穩定,有學者提出 人們原來的態度也會影響轉變的可能性,如果在一定範圍內,說服者提供的訊息 與信息者的原有態度差異越大,則改變的可能性也越大,但超過一定的範圍時, 則效果減少(時蓉華,1996)。

綜合而言,前述文獻對於本研究中悅納老人課程之規劃與實施有下列之啟 示:(一)為使教學實施更具有說服性,需考量說服者變項,教學者與教材中所

(35)

22 涉及的對象應以學生較熟悉且具有吸引力者為主;(二)訊息變量方面應考量學 生的知識與經驗;(三)渠道變量方面可結合不同媒體並運用面對面接觸等不同 形式以收有效訊息傳達之效。

三、態度改變的教學

根據上述的態度理論中,對於態度的改變,在認知失調理論中,Festinger(1957) 強調當個體知覺到其行為表現與認知看法不一致時,會產生不愉快的失調狀態, 因此失調具有動機的作用,會驅使個體設法改變態度以回復平衡。而學習理論則 指出個體對於環境的刺激反應,可經過觀察、訊息刺激,而後產生增強、模仿或 認同等歷程,之後便學習到某一特定對象(個人或群體)其對周遭人、事、物的 態度(張春興,1996)。而人們的態度轉變也須考量說服者變量、訊息變量、渠 道變量、以及信息接受者變量。因此,往後的學者對於態度改變的教學設計提出 許多建議。Bednar & Levie(1993)提出在進行態度改變的教學設計時,可以運用以 下方法:提供具說服力的訊息、示範並增強合宜的行為、誘使態度之認知、情感 和行為成分的失調。Smith & Ragan(1999)則關注態度的行為面向,強調三個關鍵 的教學策略為:(一)以一個令人尊敬的角色模範,示範預期的行為。(二)經常 透過角色扮演,練習想要的行為。(三)增強所欲表現的行為。

除了上述研究結果之外,部分學者認為僅是提供認知層面的教學介入,並 不足以改變學生的負面態度,Allport(1954)的接觸(contact)假設,對外團體 (outgroup)的負向態度必須透過合作的、平等的人際互動接觸後,才會有所改 變。因此 Newman, Faux & Larimer(1997)讓老人進入教室,作為資源人士後,結 果發現兒童對老人的態度呈現較正向。Hegeman, Horowitz, Tepper, Pillemer & Schultz(2002)亦有類似的看法,認為結合教室教學和直接接觸的經驗,能改善學 生對老人的態度,並提高與老人相處的興趣。跟老人愈有親密相處經驗的學生, 對老人愈有正向的態度(Hawkins, 1996;Mason & Sanders, 2004)。因此,Krahe´& Altwasser(2006)建議若要改變學生的負向態度,應該多安排直接接觸服務對象的

(36)

23 經驗。 基於相關研究文獻,態度改變教學之設計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提供受試 學生正向老人楷模,以作為學生學習對象;(二)受試者透過角色扮演,練習互 動技巧後可與長者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三)多安排學生與長輩接觸的機會,以 達到態度改變的效果。 本研究乃以認知失調理論、學習理論、態度轉變模式為基礎,並且參考相 關學者對於態度轉變的教學設計建議,進行悅納老人課程設計,而關於態度改變 理論應用與課程設計,茲說明於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38)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分析悅納老人課程對國中學生老人態度之影響。研究以國 中七年級學生為對象,針對國中學生設計悅納老人課程,並進行教學。本章分別 就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與教學設計、研究實施過 程、資料分析分別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在設計課程前,首先探討態度的意義與形成以及老人態度的內涵,據以編擬 「國中學生對老人態度量表」,作為研究前、後測之評量工具。再就國內外老人 態度之相關文獻與老化相關教育課程研究深入分析,進而設計悅納老人課程之行 動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探究國中學生悅納老人課程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成 效。採用行動研究法主要是基於下列之考量: 行動研究乃是以實務問題的解決為主要導向,專注於實務問題的解決。正因 為這個特點,使得行動研究者所遭遇到的問題能夠立即性地得到解決。行動研究 應用於教育問題之解決時,教學者可視教學現場中學生的表現與回饋,立即修正 課程方向,改善教學現況,此種性質符合本研究之需求。 故當研究者發現學生的對老人態度出現誤解與刻板印象問題時,便期望透過 相關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透過行動研究以改善國中學生對老人的態度。研究 者搜尋相關資料、文獻探討、專家意見等進行探究所得到的結論,規畫悅納老人 課程,進一步透過實施課程之實際行動,以引導學生發展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再者,基於行動研究透過問題分析、行動規劃、行動實踐、檢討反思之循環 歷程,本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共分為三階段循環,每一階段有其目標,研究者在課

(39)

26 程實施過程進行反思與檢討,當學生達到每一個階段目標之後,方進入下一階 段,並持續這樣的循環,探討學生在教學程程中的態度變化。 故本研究的旨在於探討如何藉由悅納老人課程融入現在實行的九年一貫課 程綱要中,希望學生能將課堂所學,真正落實與生活中與老人的相處,研究者透 過問卷的設計、教案的修改、教學現場的實際操作以及訪談等方式來檢視融入時 可能產生的問題及成效,因此選擇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研究。

二、研究流程

由於研究者於教學現場察覺到國中學生對老人的誤解、刻板印象或不知如何 與老年人相處等問題,改善此現象乃是本研究的主要動機與目的。基於此,本研 究選擇採取行動研究法進行探究。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之後,即參考文獻以確定 理論基礎及凝聚焦點,並根據態度改變理論、老化議題等相關文獻內容,自編悅 納老人課程草案,並尋求協同教師合作與專家學者的意見,形成本研究之流程, 在實施的過程中持續蒐集資料,並秉持行動研究「規劃、行動、觀察、反省與修 正」的循環模式。在開始正式授課前的準備週,先進行學生對老人態度的前測, 以瞭解學生對老人態度得分狀況,進而實施 16 節課的悅納老人課程,教學結束 後一周進行學生對老人態度後測,並經過統計分析,探討課程實施前、後,學生 對老人態度的變化情形,同時透過研究者與協同教師的觀察記錄、學生的課程回 饋訪談、學生學習單等資料,以瞭解課程實施成效,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日後教學 活動編修之參考。本研究利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時間進行教學,因為綜合活 動的基本精神—實踐、體驗、反思,賦予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並強調其活動中所 學習的內容能在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可發現兩者的理念相符,故研究者選擇於 綜合活動領域時間進行悅納老人課程教學。 綜上所述,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資料收集工作包括對老人態度量表、觀察 記錄、學生回饋等文件記錄,以求研究之完整。本研究之流程如圖 2-2,並將各 階段與步驟說明如下:

(40)

27 圖 2-2 研究流程圖 (參考來源:黃佳怡,2011) 初步文獻探討並擬定研究主題 綜合文獻所得擬定行動方案 為而 準研 備究 採 取 行 動 對前 老測 人 態 度

規劃(planning)

建立老人正向概念 行動(acting) 第二循環悅納老人課程 「深入接觸老人」階段 反省與修正 (Reflecting) 1.教學方面 2.研究方面 觀察(observing) 1.協同教師日誌 2.學生心得回饋 資料整理與撰寫研究報告 發現學生問題 在 行 動 中 研 究 規劃(planning) 建立老人正向概念 行動(acting) 第一循環悅納老人課程 「建構老人形象」階段 反省與修正 (Reflecting) 1.教學方面 2.研究方面 觀察(observing) 1.協同教師日誌 2.學生心得回饋 文 獻 探 討 規劃(planning) 建立老人正向概念 對老人態度後測 對研 行究 動 的 研究 行動(acting) 第三循環悅納老人課程 「為老人付出」階段 反省與修正 (Reflecting) 1.教學方面 2.研究方面 觀察(observing) 1.協同教師日誌 2.學生心得回饋

(41)

28

三、研究階段

研究者參考 Sagor(1992)理論規劃本行動研究。將各階段說明如下:

(一)為準備行動而研究

本研究源起於研究者在教學現場察覺學生對老人議題的不瞭解,甚至出現 對老人的歧視,如老人癡呆、碎念、整天看電視等刻板印象。因此研究者尋找相 關文獻與資料,並指導教授、學校教師進行討論,對教學現場與學生問題進行確 實瞭解。經過初步的文獻探討與專家學者的討論後,為破除學生刻板印象並提供 學生與長者正確的溝通互動技巧,以培養學生對老人之正向態度。因此在確定研 究問題的焦點後,研究者深入探討文獻以及與專家學者的討論中獲得知識與設計 課程的要點,並以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規劃悅納老人課程方案,根據行動研究之精 神,撰寫研究計畫。在執行行動方案前,為進一步釐清學生對老人態度的問題, 研究者針對受試學生進行「對老人態度量表前測」,以瞭解其對老人態度。

(二)在行動中研究

在實施悅納老人課程的過程中,研究者透過持續的觀察、訪談與蒐集分析 學生的文件資料,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根據結果進行省思與修正,擬定下一 循環課程。依照階段目標的不同,研究者將教學流程分為三個循環階段,分別為 建立老人概念階段、與老人接觸階段,以及為老人付出階段,茲將各階段之活動 內容概述列於表 3-1 中。

(42)

29 表 3-1 悅納老人課程之教學階段與內容 課程 階段 階段目標 單元名稱 活動內容概述 建 立 老 人 概 念 階 段 認識台灣人口結 構與瞭解老人生 理、心理、社會 特徵及需求與同 理。 1.老識我最行 2.不老騎士 3.誰該坐?該誰坐? 4.客串銀髮族 1.透過小組競賽學習台灣目前的人口 結構與老化常識。 2.觀賞影片瞭解老人概念。 3.透過辯論與討論的方式,瞭解博愛 座以及讓座的原因,達到敬老的目 標。 4.藉由不同方式剝花生、吃花生的活 動體驗,認識老年人的老化特徵, 並同理其心理狀況和社會需求。 與 老 人 接 觸 階 段 學習瞭解長者, 與長者互動培養 關懷長者的心 意、溝通技巧, 建立對老人正向 的態度。 5.遇見未來 6.幸福延長線 5.邀請長輩演講自己的旅遊經驗,提 供學生與長者正向互動的交流機 會。 6.請學生回家訪問家人喜愛的事物, 將答案記錄於學習單上。於之後上 課討論。鼓勵與家人間多談輕鬆的 事,彼此分享生活。 為 老 人 付 出 階 段 表達對祖父母的 關愛情意。 藉由分享與回 饋,瞭解學生的 想法。 7.我願意為你 8.品嘗古早味(烹 飪) 9.回饋與分享 7.製作欲贈與祖父母(長者)表達心意 的卡片。 8.製作符合老年人飲食習慣的傳情點 心。 9.學生藉由照片或學習單回顧各活動 的進行過程,分享活動的心得感想。

(43)

30

(三)對行動的研究

本研究分析資料可分為量表施測結果、文件資料、訪談資料。在實施悅納 老人課程行動方案前、後,進行悅納老人量表施測,以了解學生在課程實施前後, 其對老人態度的變化情形。在過程中,研究者對學生進行觀察、訪談,與蒐集、 分析學生的文件資料,並與協同教師討論課堂情形。 研究者整理分析研究中所得的資料,歸納分析研究結果,確實呈現研究中 的實施歷程與成果,並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最後完成研究報告,並根據分析結 果進行反省與修正,以瞭解課程實施成效,待教學結束後,最後請學生填寫「悅 納老人課程回饋表」,瞭解學生對於此悅納老人課程的建議與想法。

四、研究步驟說明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茲將各步驟說明說明如下:

(一)發現學生問題

研究者擔任參與學生班級之童軍教師時,曾讓學生進行小組表演,其中一 隊將隊名取為阿公阿嬤啦啦隊,然而學生當時的劇情是主角老人彎著腰沿路向他 人乞討,接著便凍死在路邊,其他組員見狀,便開始灑起小花(用碎紙做的)高 喊:「老人終於死掉了!」。而這樣的劇情,全班哄堂大笑,研究者與學生簡單討 論,發現學生認為老人的價值性是很低的,甚至有學生發言:「活到四十歲就可 以了,變老很沒用」,從學生的對話、嘲笑,可看出學生對老人的負面態度,也 因此,希望能設計相關的課程,轉變學生對老人的態度。

(二)擬訂計畫

研究者秉持綜合活動領域實踐、體驗、反思的精神,將編製的悅納老人課 程,本課程歷時十二週,共十六節課,合計 720 分鐘,除第二、六、八週進行每 週兩節課程之外,其餘各週每週一節。融入現行國中七年級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當中。

(44)

31

(三)執行歷程

本計畫的執行時間於 101 年 3 月 13 日進行,結束日期為 101 年 6 月 5 日, 實施前研究者先與學校和協同合作教師進行討論,進行本次行動研究教學,並且 透過量表前、後測之差異情形以及相關文件資料、師生訪談的方式,來檢視本次 悅納老人課程之成效。

(四)進行觀察

本次行動研究的觀察者,除了研究者本身之外,另有協同教師。研究者課程 當中全程攝影,在每一堂課程結束之後,與協同合作教師進行討論,協同合作教 師提出在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及狀況,給予課程建議。

(五)反省與修正

行動研究需因應教學現場學生的反應與需求作調整,上述教學流程視實際狀 況進行反思與修正。研究者在每一堂課程結束之後,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上課狀況 以及學生的反應進行檢討,並指出問題撰寫反思紀錄,提出修改的建議。

(六)再規劃課程

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回饋、協同教師建議後以及研究者自我檢討,提出修正 教案。進入循環階段,繼續課程的執行。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的教學實施學校為研究者之任教學校,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目前一共 有 53 班,屬於中型學校,採常態編班。與附近的其他國中相較之下,歷史較為 悠久,班級數也較多。由於學校處於公家機關附近,學生的社經背景普遍為中上 程度,家長為公務員、教師者眾多。而該校附近社區為早期眷村,有許多老人居

(45)

32 住,許多長者於每天早上以及下午前往校園運動,與學生接觸機會頗多。因此進 行悅納老人課程,能增進學生對老人的正向態度,並讓學生學習與老人良性互動 的技巧。

二、研究參與者

為使教學更具備效度,本研究除了研究者、參與學生之外,更邀請協同教師, 針對授課情形進行討論及建議,以其悅納老人課程能有所成效。

(一)研究者本身

陳伯璋(1986)認為,行動研究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研究者與行動者 合一」,教師本身就是研究者,除了可以透過「行動」來嘗試解決在教學實務上 遇到的問題之外,行動研究的行動,是一種提升專業效能的實務理論(Argyris & Schon, 1974),可以幫助教師提昇自己的專業教學能力。 研究者擔任綜合活動領域教師資歷已有七年之久,秉持教師自主教學的精 神,主動設計課程教材,並多次參加教案競賽活動,獲得不錯的成績。為使自己 更能掌握課程設計的要旨,研究者選擇就讀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在 就讀期間研究者曾修習過課程理論研究、教學理論研究、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和 多元文化課程研究等科目,讓研究者在課程理論與教學設計上收穫良多。在研究 能力的培養方面,研究者修習過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高等教育統計學與套裝 軟體應用統計、學習評量研究等,認真學習努力精進自我研究基礎。 除了課程理論、教學設計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外,研究者於大學時期,曾參加 大專生國科會計畫,其研究主題為代間課程之行動研究,因此,對於此議題已有 初步的基礎,而在選修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此門課時,研究者學習將課程理論與 應用結合,曾進行老化教育之行動研究,透過實作的過程,包括訪談、觀察、量 化資料統計、資料整理與分析,以及研究報告的撰寫,加強本身研究能力。因此, 研究者進行悅納老人課程教學,將所學實際運用於教學現場,透過行動研究「規

(46)

33 劃、修正、評估、反省與修正」的循環模式,解決教學時所遭遇的問題,以改善 學生的對老人的負面態度。

(二)協同合作教師

在本研究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教師,也是課程設計者,但為求研究的嚴謹, 除了研究者本身的教學紀錄及觀察之外,更尋求協同教師之合作以求研究的周 延。本研究的協同合作教師,主要給予研究者在課程設計時的建議與提供教學方 法上的修正。仰賴協同教師的實務經驗與卓越的教學設計能力。在設計過程中, 給予研究者許多意見,並協助設計及修改課程內容協同合作教師之一為小意老 師。小意老師善於設計教學活動,同時曾撰寫行動研究為主題的論文,可見小意 老師累積深厚的實務經驗與卓越的教學設計能力。另一位小香老師,平時與研究 者經常針對教學上的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而小香老師之碩士論文採用質性研究 方法,其在觀察學生、資料分析上給予研究者許多的協助。 兩位協同教師均能針對教案中的問題進行修改,在研究者實際教學時,從旁 觀察,實施後與研究者進行討論跟修改,並持續這樣的流程。,從中瞭解課程的 執行成效。

(三)參與學生

研究參與的學生為研究者所任教的七年級班級,經由導師同意與協同教師任 課時間以及週次考量下,選取七年 A 班為教學班級。七年 A 班學生人數共有 29 人,其中男生人數為 16 人,女生人數為 13 人。就學業成績而言,該班成績在全 年級 16 班中,排行中段。如以上課投入程度及專心度來看,學生表現良好。在 常態編班下,雖然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做到課堂要求,並且願意和教師配合,參 與課程,不過仍會出現少數學生對於教學的反應較為冷漠,並且不願意與教師配 合的狀況。然在研究者任教的班級當中,該班級配合度相當不錯,其中最令研究 者印象深刻的是,該班在小組活動表演過阿公阿嬤啦啦隊,學生在言談中對老人 的不支持、不諒解,此乃研究者選擇該班最主要的原因。

(47)

34 根據本研究量表第一部分進行基本資料調查,經統計之後,茲將受試學生之 背景資料以下列表格呈現。 1.受試學生基本資料 研究者於進行悅納老人課程前一星期,對接受行動研究教學之班級進行前 測。本次接受行動研究教學的班級為七年 A 班,共回收 29 份基本資料完整的問 卷。 (1)性別 參與學生為七年 A 班,共有男生 16 人,女生 13 人。 (2)家庭型態 研究者以居住情形來分類,可分大家庭(和父母、祖父或外祖父母、其他 親戚同住)、折衷家庭(和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小家庭(和父母同 住)、隔代家庭(只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其他共五類。而七年A班學生家 庭型態,呈現如下表3-2。 表 3-2 學生基本資料-家庭型態 變項名稱 人數 百分比 家庭型態 (共 29 人) 大家庭 1 3.4% 折衷家庭 5 17.2% 小家庭 22 75.9% 隔代家庭 0 0.0% 其他 1 3.4% (3)與祖輩(長輩)的親密關係 研究者針對與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往來頻率,分為很親密、親密、普通、不 太親密、很不親密共五類。而七年 A 班學生與祖輩關係情形,詳見以下表 3-3 與 表 3-4。

(48)

35 表 3-3 學生基本資料-與祖父母關係 變項名稱 人數 百分比 與祖輩關係-祖父母 (共 29 人) 很親密 5 17.2% 親密 9 31.0% 普通 15 51.7% 不太親密 0 0.0% 很不親密 0 0.0% 表 3-4 學生基本資料-與外祖父母關係 變項名稱 人數 百分比 與祖父輩關係-外祖父母 (共 29 人) 很親密 5 17.2% 親密 11 37.9% 普通 11 37.9% 不太親密 1 3.4% 很不親密 1 3.4% (3)與祖輩(長輩)的往來頻率 本研究針對與年長親戚及年長鄰居的接觸情形,如打電話或見面,分為 經常、偶爾、很少、不曾共四類。而七年A班學生與年長親戚或鄰居關係情 形,詳見以下表3-5與表3-6。 表 3-5 學生基本資料-與其他年長的親戚關係 變項名稱 人數 百分比 與年長親戚或鄰居接觸情形-年長親戚 (共 29 人) 經常 1 3.4% 偶爾 6 20.7% 很少 9 31.0% 不曾 13 44.8%

數據

表 4-18 課程結束前學生對老人社會價值看法彙整 ............. 71  表 4-19 課程結束時學生對老人社價價值看法彙整 ............. 71
圖            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Cabri 3D and physical manipulativ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on the spatial rotation concept for second graders..

Schematic phase diagram of high-Tc superconductors showing hole doping right side and electron doping left side.. The common Features in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This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from the teacher-designed concrete vector classroom-teaching approach in Plane Vector course on the basis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Instead of categorizing triggers by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ir associated services [13], we categorize by the types of information they may leak, and iden- tified three types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kalemia ECG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on the

Lange, “An Object-Oriented Design Method for Hypermedia Information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ven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