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與臺灣教育「整頓」之研究(1946-194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與臺灣教育「整頓」之研究(1946-1949)"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 導 教 授 :林 玉 体 博 士、林 建 福 博 士. 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與臺灣教育「整頓」 之研究(1946-1949). 研 究 生:蔡 孟 莉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O. 一. 年. 六. 月.

(2)

(3) 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與臺灣教育「整頓」之研究(1946-1949). 摘要. 戰後初期是臺灣歷史上一段特殊的年代,正值政治遞嬗與制度交替的過渡時 期。本研究以臺灣省教育會的初期發展為主軸,探討省教育會在這段時間裡,如 何協助政府,運用其所擁有的專業與資源,重整青黃不接的教育環境。並了解在 整頓教育的過程中,政治對教育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省教育會初期的發展實承繼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職員互助會與 臺灣省新生教育會,參與成員多為社會領導階層,例如官員、民意代表和教育人 員等;教育事務與福利服務為該會的工作核心,而且擴展至公共事務,同時結合 重建教育與中國化政策,一方面復甦社會環境、提升教育品質,另一方面重新進 行國族認同。 由此可知,省教育會的教育整頓工作,兼具教育與政治性意義,其一展現專 業性,其二則是與政策的執行休戚相關。再者,對戰後初期的教育發展而言,它 呈現新的教育樣貌被形塑的過程,並說明戰後初期教育整頓的複雜性。. 關鍵字: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教育整頓、會員互助會. i.

(4)

(5) An Exploration of the Taiwan Provinci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aiwan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1946-1949) Abstract In Taiwan’s history,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had represented a 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social change. Based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Provinci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TPEA), this research illustrated how the TPEA collaborated the expertise and resources to assist the government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lso, this research tried to realize how the political power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TPEA could trace back to the Taiw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Taiwan Educators Mutual Aid Associatio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Taiwan Provincial Rebirth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members of the TPEA were all elites, for instance, the employers, parliamentarians and educators. They mainly focused on educational affairs and educators’ welfare, even they expanded the business to public affairs. In the meanwhile, they integrated the reconstruction work and the China Policy, both helping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rebuild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reorganization work of the TPEA had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ne was showing their professional and the other one was indicating that they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Furthermore, it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process of shaping new educational image, but the complexity of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Keywords: early post-war period, the Taiwan Provinci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Member Mutual Aid Association. ii.

(6)

(7) 謝. 誌. 求學是段漫漫長路,得耐得住寂寞,好在這段路途中有親人與良師益友們的 陪伴、鼓勵,渡過了這段日子,回首過去,盡是滿滿的感恩。最大的感謝是我的 家人們,包容我的任性,儘管老是轉換跑道,讓他們摸不著我在做什麼,還是一 直支持我。 在研究所三年時光裡,感謝教導過我的老師們,給予我專業知識的啟發與學 習的機會,尤其在集刊室的日子,讓我習得許多課本外的事物,對於研究這條路 有更多的體悟。感謝指導教授玉体老師的教誨,在寫作論文過程中,雖然常常會 自我放生,老師仍有耐心地協助與提點,讓我再多加思考內容與架構的書寫,也 不忘給予我鼓勵,我也從老師的身上看到值得後輩學習的風範;此外也要感謝指 導教授建福老師,認真地給予建議,增加我寫作的視角。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 溫振華老師和陳伯璋老師的指導與建議,讓我的論文可以更加充實。特別要感恩 歷史系吳文星老師,讓我在修習臺灣近代史這門課時,了解許多歷史故事與學習 如何做歷史研究,增加對臺灣歷史的認知,對於之後的論文寫作帶來很多的幫助。 因為有您們,讓我可以持續走在夢想的道路上。 研究所同窗們的互相砥礪、鼓勵與支持,我們一起並肩作戰終於完成了目標, 見證彼此的成長。進步小組的笑與淚、集刊室伙伴的喜與苦都走過來了;一輩子 的朋友們在遠方支持我、UCLA 團的歡樂瘋癲、大學好友的友情相伴,這些甘苦 點滴在心頭;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好友們,你們帶給我的開心和青春洋溢,我不 會忘記! 有了三五好友的聚會和旅行的堆疊回憶,增添了幾分歡笑。這難得的緣 分,讓我能夠遇見你們,一路包容我,創造美好的回憶,我會將它珍藏在記憶盒 裡。 這一路上陪伴著我,願意聽我碎念與祈求,賜予我安定的力量,讓我順利完 成學業,都得感恩菩薩們的眷顧與保佑。這幾年來有機會造訪臺灣大大小小的廟 宇,走入都市鄉間,感受這塊土地的人情與文化。今年 2 月挑戰自我,參加徒步 進香的修行之旅,四天三夜走了幾百公里,從黎明走到夜晚,步步艱辛,也步步 踏實,考驗著耐心與意志。寫作過程中每遇到心急時,便會時時告誡自己要步步 踏穩向前走,不要慌,一股向上的力量推著我前進。這難得的因緣,伴我渡過人 生的苦與樂,是一位無聲的良師,讓我擁有更多關心和平靜,心存感激。 在論文完成之際,感謝這些生命中的貴人,也祝福你們。. 蔡孟莉 謹誌 2012.夏 iii.

(8)

(9)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史料與架構 ............................................................................. 6. 第二章 臺灣省教育會之創立...................................................................................... 9 第一節 創會之經緯與目的 ................................................................................................. 9 第二節 組織編制與經費來源 ........................................................................................... 22 第三節 人事分析 ............................................................................................................... 28 第四節 與其他團體之互動 ............................................................................................... 36. 第三章 臺灣省教育會之整頓工作............................................................................ 47 第一節 出版教育書刊 ....................................................................................................... 47 第二節 供銷服務與教學輔導 ........................................................................................... 59 第三節 推動會員福利 ....................................................................................................... 66 第四節 參與社會活動 ....................................................................................................... 72. 第四章 結論................................................................................................................ 81 第一節 臺灣省教育會之歷史意義 ................................................................................... 81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 83.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5 附錄一 臺灣省教育會第二屆理、監事名單............................................................ 95 附錄二 戰後初期教科書出版一覽表........................................................................ 97 附錄三 臺灣省教育會出版品.................................................................................... 99 iv.

(10) 附錄四 臺灣省教育會教科書內容(一).............................................................. 100 附錄五 臺灣省教育會教科書內容(二).............................................................. 101 附錄六《台灣教育》封面........................................................................................ 102 附錄七《台灣教育》刊載內容................................................................................ 103 附錄八《台灣教育》廣告頁.................................................................................... 104 附錄九《台灣文化》與《東方出版社》出版資訊................................................ 105. v.

(11) 表. 次. 表 2-1 臺灣省新生教育會重要幹部簡介 ................................................................. 14 表 2-2 臺灣省教育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 ............................................................. 31 表 2-3 籍貫分析表 ..................................................................................................... 35 表 2-4 臺灣文化協進會理、監事名單 ..................................................................... 41 表 3-1 各教科書出版一覽表 ..................................................................................... 49 表 3-2 各教材研究集及掛圖一覽表 ......................................................................... 50. 圖. 次. 圖 2-1 新生教育會出版之課本《初等國文》 ......................................................... 13 圖 2-2 臺灣省教育會組織編制表 ............................................................................. 24 圖 3-1 兒童話劇及歌謠徵稿啟事 ............................................................................. 51 圖 3-2〈兒童歌謠-歌譜選作-造飛機〉 ................................................................. 58. vi.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945 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再次進入到另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國 民政府收復臺灣後,成立行政長官公署,特任陳儀為行政長官及臺灣省警備總司 令,由其全權負責接管工作。接管計畫綱要揭櫫臺灣戰後的政策以「去日本化」 為原則,推行「中國化」政策為目標,貫徹三民主義的思想,對此,當局陸續成 立宣傳委員會、教育處及臺灣省編譯館等機關,負責肅清日文化的思想,當然也 透過政令的宣傳、編纂教科用書等手段灌輸黨國思想,強調精神訓練,重建中華 文化的意識。 此時,民間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回復祖國的活動,但行政長官公署於 1945 年 11 月 17 日公佈《台灣省人民團體組織暫行辦法》,強調人民團體應以協助政 府,建設三民主義的新臺灣,不能有妨害國家民族的行為,而且若經調查後有問 題者,政府有解散人民團體的權力。1 無庸置疑,此舉非但限縮人民團體的發展, 規定所有的團體皆須以三民主義為依歸,經官方許可方能成立,而且受到黨政的 政策指導,結社自由也相對受到箝制。 同年 12 月 31 日陳儀發佈是年工作要領: 政治建設在實行民權主義。……經濟建設的要旨,在增加生產,提高生 活。……心理建設在發揚民族精神。而語言、文字與歷史,是民族精神的要 素。臺灣既然復歸中華民國,臺灣同胞必須通中華民國的語言文字,懂中華 民國的歷史。明年度的心理建設工作,我以為要注重於文史教育的實行與普. 1. 行政長官公署令, 〈臺灣省人民團體組織暫行辦法〉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5 年 12 月 1 日,頁 4。. 1.

(14) 及。……全省教員學生,大概能說國語,通國文、懂國史。….2 依照上述工作要領,推動中國化政策絕對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 當時教育界人士為了回應政策及教育革新的迫切性,匯聚許多臺籍菁英,力 求促進教育的改善,重組臺灣省教育會(以下簡稱省教育會),同時配合政令的 宣導,以各項教育事業的推展,整頓百廢待興的教育環境。教育是凝聚及形塑國 族意識最直接的場域,省教育會的成立無可避免地也受到時局影響,成為推動中 國化政策最佳的組織之一。 政治力介入指導人民團體的運作,或多或少都會對團體的發展產生影響。省 教育會雖然屬於教育組織,但它的工作範圍卻不限於體制內的教育重建,除了出 版書刊、成立教學委員會之外,還擴大至社會教育,例如舉辦藝文活動、比賽和 憲政宣傳,這些工作亦與政策執行休戚相關。事實上,政府早已設有專責機關負 責教育文化方面的重建工作,其中包含編輯中小學的文史教科書和大眾讀物,這 些皆與省教育會的工作有很多重疊之處。凸顯在政府機關之外,省教育會亦扮演 著政府的幫手,依藉其專業能力,成為政府施政的工具之一。 在政局丕變和資源匱乏的時代裡,臺灣教育又具有其特殊性,各級學校教材 在程度及內容上均無法適用於當時的教育環境,當務之急便是快速地重新整頓教 育與文化內容,方能因應實際的教育需求。正因為如此,它所從事的教育事業, 除了編輯教材和供應學用品外,還成立各種教學研究會,以解決戰後教育資源不 足之問題,提供更多的教育資訊與服務。同時亦延續日治時期臺灣教育職員互助 會的功能,側重戰後教師的待遇及生活問題,解決教師們在生活上所遭遇的困難, 提供補助。這些對於正在復甦的臺灣而言,不失為一大助力,尤其在教育文化的 重建方面,更有其重要性在,讓臺灣的教育環境與人民能暫時渡過動盪不安的年 2.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 《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一輯》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 傳委員會,1946),頁 41-45。. 2.

(15) 代。 誠如前文所述,省教育會的發展是伴隨著政局及社會層面的變動。在政治層 面,配合政府的政策執行,透過雙方的密切互動所產生的改革,意味著汰舊換新, 廢除現行舊體制,以達到轉向「中國化」的目標;相對地,這也代表著另一個維 繫新政權的開端。急劇的社會變遷所引發的種種不安,需要政府即刻面對與解決, 此時省教育會的資源投注無疑是幫了政府一個忙,儘管它不像其他政府機關那樣 受關注,但仍然扮演著它專業的角色。因而,這兩股力量會對戰後初期臺灣的教 育環境造成多大的影響,政治力對於省教育會組織運作的影響層面有多大;究竟 省教育會運用其專業,實際進行教育整頓後,又讓教育產生了何種轉變,亟待進 一步之探討。 時至今日,省教育會已成立近 66 個年頭,臺灣各地都有所屬的地方教育會, 仍然是為教育而服務,雖然影響力已不若當年,逐漸退去重要的教育工作,但在 當時的社會脈絡下,它對於整頓、改善教育環境的付出絕對不亞於政府。特別的 是,臺灣正處於新的政治環境,有人選擇積極回應、配合政府的作法;也有人為 不公平且具有差別的待遇而抗爭,這兩股力量的拉扯代表著臺灣人民對新政局的 反應,而省教育會作為一個深受政府指導的人民團體,背負的責任不僅止於提升 教育品質,更體現出為國家、為政府效命的精神。 目前關於戰後初期(1946-1949)這段時間中,仍未有人進行省教育會的專 題論文研究,僅有針對日治時期之臺灣教育會的討論,或是僅在探討戰後教育體 制重整時才有所提及。有鑑於此,本研究擬探究此一時期的省教育會,透過分析 其組織運作及工作實踐之情形,試圖從該會的發展歷程,了解戰後初期的臺灣教 育是在什麼樣的契機條件下,透過何種方式,重新被建立與重整。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茲分述如下:. 3.

(16) 一、 了解臺灣省教育會之成立經緯及組織發展概況。 二、 分析臺灣省教育會之人事背景,俾了解該會之成員結構及組織定位。 三、 探究臺灣省教育會教育整頓工作之實踐,以了解該會的職能與教育整頓之 情形。 四、 探討臺灣省教育會在 1946~1949 年間,對於整頓臺灣教育之歷史意義。 迄今關於省教育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出版書刊,例如在戰後初期提供教學用 書,惟僅在探討戰後初期教科書編輯與供應之研究中提到;其次則是省教育會所 從事的文化事業研究。對於省教育會的組織發展和成員探討、具體的工作實踐, 甚至省教育會對於整頓教育的付出則是相對較為缺乏的。茲將相關研究成果分述 如下: 首先,在教學用書方面。歐素瑛〈戰後初期臺灣職業學校的調適—以課程變 革與教材編印為中心(1945∼1949)〉3 一文闡述,戰後初期在新舊政府交替之時, 臺灣職業學校所面臨的課程與教材銜接問題。對此,政府進行課程的重編和改革。 再者,當時教科書的品質不佳,價格也高且供應不足,為政府最迫切需要解決之 問題。文中提到省教育會參與教科書的編印與供應的工作,對戰後初期學校教材 的選擇和供應方面,扮演一重要角色。 另外,何力友〈教科書供應模式對戰後初期臺灣文教事業之影響(1945~1949)〉 4. 一文,探討戰後初期中小學教科書配發機制與免費供應政策建立之經緯,並說. 明在臺灣省政府成立前,因教科書售價過高及供應不足而導致就學率低的情況, 而在配發與免費供應政策實施後,對於實際的就學人數的確是有所助益的。但該 文也只概略提到省教育會作為一個被指派的協助者,參與教科書的配發工作。. 3. 4. 歐素瑛, 〈戰後初期臺灣職業學校的調適—以課程變革與教材編印為中心(1945∼1949) 〉, 《臺 北文獻》146(2003 年 12 月),頁 173-210。 何力友, 〈教科書供應模式對戰後初期臺灣文教事業之影響(1945~1949)〉 ,《臺灣學研究》6 (2008 年 12 月),頁 89-108。. 4.

(17) 從上述研究可知,戰後初期的臺灣教育正處於轉變期,不論是國民教育抑或 是職業教育,皆需解決物價高漲,失學人數增加,資源不足和品質低落的問題。 在這段時期裡可見到省教育會所發揮的功用。但,這些研究多聚焦於政府的因應 對策,以官方為主體進行討論,而忽略了同為參與者的人民團體,除了表現服從 性外,其專業能力的展現。因此,關於該會所擁有的職能及實際的執行情況,對 教育帶來何種變化,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在文化事業方面,李玉姬的〈臺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 (1954~1961)〉 ,5 討 論 1950 年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之創刊背景,針對雜誌作內容分析,包括作 家、插畫以及刊載的文章內容等,藉此了解《東方少年》的時代意義、定位,以 及在兒童文學史上的貢獻。其中,作者在論述創刊的歷史脈絡中,討論到身為刊 物作者之一的游彌堅,對於後續刊物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力。游氏不但是省教育 會的理事長,創會後亦陸續推動許多兒童文化活動,參與文化團體。文中更分析 刊物的作者群裡,多半與省教育會及臺灣文化協進會的成員重疊,而這兩個團體 也與《東方少年》的發展有緊密的關聯,同時也凸顯游彌堅在戰後初期如何連結 這些團體,向社會大眾及體制內的學生推展教育文化活動。因此,這些相關背景 資料不僅有助於分析省教育會的發展,也能了解該會在戰後初期所肩負的任務。 整體而言,儘管有研究提及省教育會在教育方面的事業,但目前針對省教育 會發展歷程和教育整頓工作的論述相當少。若能探究戰後的教育專業團體,討論 其組織架構以及實際的工作執行,不僅有助於了解戰後初期臺灣教育重建的過程, 更能進一步觀察當時人民團體與政府間的互動關係,而這些關係又是如何影響到 整個教育的發展。. 5. 李玉姬, 〈臺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 〉(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9) 。. 5.

(18)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史料與架構 本研究著重在省教育會的組織發展,針對有關教育改善的工作做一資料蒐集 與整理。並且將研究範圍內,與省教育會相關的人、事、物做史料的蒐集、整理、 歸納分析與詮釋。此外,本研究也將同時期與該會有所互動的人民團體納入討論, 以期能進一步呈現該會之時代背景及意義。 其次,該會的機關刊物《台灣教育》雜誌從 1948 年創刊,至 1949 年停刊, 刊物僅維持 1 年,目前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館藏的期刊僅有 5 期,本研究 將針對現有刊物做介紹,透過對現有文獻的分析,了解當時的教育問題與相關教 育論述。 本研究的範圍以 1946 年至 1949 年為限,此階段在政治上歷經陳儀主政時期、 二二八事件,以至臺灣省政府的成立;文化方面,原本活絡的景況,漸漸受到官 方政策的壓制;教育方面則是積極去除日本所遺留下的教育體制與內容,求質的 改變,亦講求量的改善。這 4 年屬於臺灣新的教育草創期,而省教育會初期的任 務便是以整頓地方教育為核心,輔佐政府進行普遍與一般性的學校教育,積極協 助政府建立教育基礎,直至 1949 年後政府正式遷至臺灣,各項教育體制逐漸步 上軌道與安定後,該會才慢慢退出學校教育的工作。 就此而論,這 4 年不但是建設新臺灣的開始,也正是省教育會發揮其功能之 關鍵時刻,也最能看出它在當時的地位與角色,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源,為臺灣 日後的教育發展奠定基礎。 本研究引用的資料包括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政府所藏之官方檔案,以及政 府單位所編纂的史料彙編,以及省教育會的出版品等。此外亦援用下列資料:. 6.

(19) 一、. 官方檔案. 主要有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所編印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與臺灣省 秘書處所編的《臺灣省政府公報》,透過國家圖書館所館藏之史料,加以查閱政 府的各項施政內容。其次,日治時期由臺灣總督府和民間所出版的史料,以及行 政長官公署人事所編的《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皆提供了政府各機關單位詳細 的人事資料。 二、. 報紙. 本研究爬梳《新生報》與《民報》兩份報紙中,關於省教育會的相關報導。 其中《新生報》為官辦報紙,《民報》則是民營報紙。透過兩種報紙的資料,適 切呈現省教育會的發展樣貌。 三、. 臺灣省教育會檔案. 主要以該會所出版編印的《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以及該會於 1948 年所 發行的機關刊物《台灣教育》為主,藉以了解省教育會實際的運作情形和戰後臺 灣教育的發展概況。 利用上述史料及近人的相關研究,期盼能了解省教育會的發展特性,及其對 於戰後教育整頓的影響,更希望本研究能為戰後教育史留下一些新發現。 本研究共分四章,除第一章緒論外,第二章為「臺灣省教育會之創立」。主 要討論省教育會的發展軌跡。本章先概述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的發展歷程,藉由 對其組織的探討,進一步指出教育會的屬性。其次,探究二戰結束後成立的臺灣 省新生教育會,描繪其成立背景和當時參與的重要人士,說明從日治到戰後這段 真空時期內,知識分子對新政局的應變和教育任務的接續性。之後探究省教育會 的成立目的,並比較與臺灣教育會的異同處;並針對組織架構、經費來源和參與. 7.

(20) 人員等層面,分析其特性和定位。最後,介紹同時期四個團體的發展,以及與省 教育會的互動情形,用以對照出省教育會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脈絡。 第三章則是「臺灣省教育會之整頓工作」。處在變動不安的環境裡,恢復和 穩定教育的發展,成為省教育會的工作重心。本章將省教育會的各項工作分為出 版、服務與輔導、福利互助會和參與社會活動等四項,並分別探討工作內容和意 義。透過分析省教育會的工作執行情形,不但可了解戰後臺灣教育所面臨的難題 和困境,更凸顯出省教育會對此所投注的資源和功能。 第四章為結論,歸結上述分析可知,從省教育會的發展過程到工作執行,都 有其特殊的時代意義,而這樣的工作推展可視為一體兩面。戰後政府的文教方針 以中國化為主,在省教育會進行教育整頓與復興的過程中,不單發揮其專業性, 也藉此加強中國意識的企圖,進行政治性的整頓。最後,則是檢討戰後初期臺灣 發展民主教育的侷限,再概述美國 19 世紀著名教育家 H. Mann 和 H. Barnard 的 教育理念,如何影響美國共和體制的發展,並做一比較,藉此檢討省教育會受政 治影響的程度,因而使得民主思想無法隨著教育改革而提升。. 8.

(21) 第二章 臺灣省教育會之創立 1945 年是臺灣進入新政權統治的開端,戰後之初臺人對此一政治變革無不 抱有相當大的期望,儘管面對著戰爭破壞和隨之而來的動蕩不安,復興的工作反 倒是持續地進行,在教育方面亦復如是。為協助政府早日完成重建工作,因而由 臺人重組臺灣省教育會。事實上,早在省教育會成立前,就曾有過臺灣教育會和 臺灣省新生教育會,這三者在功能上有其承續性。是故,本章先闡述日治時期臺 灣教育會與臺灣省新生教育會的發展概況,透過對組織的探討,串起彼此的關聯; 其次再藉由分析省教育會之組織沿革、編制和人事,俾窺見該會的特性與定位。 最後,透過與戰後初期四個人民團體的發展,以及各團體與省教育會的互動情形, 進一步凸顯省教育會的時代特殊性。. 第一節 創會之經緯與目的 臺灣的教育會發展可溯及到日治時期,當時臺灣總督府的統治政策具有同化 取向,為進一步培養臺人變成日本國民,因而促使臺灣教育會的成立。此種政治 力介入教育活動的情形,在日後省教育會的發展過程中,亦可見一斑。此外,省 教育會接收臺灣教育會所有的業務與財產,與臺灣教育會有極相關的承繼性,故 先從臺灣教育會的發展過程談起,以利於探究省教育會的背景。 壹、臺灣教育會(1896-1945)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先後在全臺設立國語傳習所與公學校等初等教育設施, 作為貫徹同化政策的主要機關。惟,當時臺灣的教育設施並不完備,且欠缺完善 的制度,為了促進與推廣新教育的普及,1896 年開始就有地方性教育會的成立, 如臺南教育會、新竹教育會及臺中教育會。有些地方教育會是由長官主導,有些 則是結合地方士紳與書房教師,除了有普及新教育的功能之外,還有傳達政令、. 9.

(22) 管理與改良書房,以及扮演官民之間的溝通橋樑之意。然,臺日人士對於教育會 懷有不同的認知,時而意見相左,無法落實教育會所提供之意見,在得不到支持 的情形下,地方教育會便逐漸沒落式微。6 不過地方教育會的衰微並不影響總督府治臺的決心。先後改由國語教授研究 會及國語研究會,取代原先地方教育會的角色,它的成員以國語學校的日本教師 為主。但不同於地方教育會的性質,此研究會初期是以研究「如何教授臺灣人國 語」為目的,之後為了符應臺灣教育的發展趨勢,才決定要擴大教育事業的範圍, 所以在 1901 年 2 月改組,名為「臺灣教育會」。 同年 3 月通過《臺灣教育會規則》 ,以「普及臺灣教育並謀其改進」為目標。 7. 會址則設立於國語學校內,招收的會員以公學校教師為主。第一任會長為總督. 府參事官長石塚英藏,他曾在《臺灣教育會雜誌》第一號發刊詞中提及:「藉諸 教育使本島民心同化,這對未來本島的統治事關重要,已無庸多作置言」。8 總 督府企圖透過臺灣教育會達到貫徹同化教育之意,表露於此。 1907 年,臺灣教育會設有總裁制,在會長之上設立總裁的職位,由總督擔 任總裁,會長則是由民政或總務長官擔任,此後這樣的制度便一直沿襲下來。會 員方面,凡是教育相關從業人員都可加入,不僅如此,之後的辦公會址也直接遷 入到總督府內,一直到 1931 年才搬移到臺灣教育會館。從人事和組織運作來看, 臺灣教育會儼然就是總督府的外圍機關。9 就工作實踐而言,原先國語研究會所. 6. 謝明如, 〈日治初期臺灣地方教育會之研究〉,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2010 年 6 月),頁 231-271。 7 《臺灣教育會規則》第一章通則:第一條本會以企圖臺灣教育的普及改進為目的;第二條本會 稱為臺灣教育會;第三條本會辦公室置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內;第四條本會執行的主要事業 如下:發表教育社會的意見、研究教育學術的事項、調查教育上主要的事項、開設有關教育學 術的講談會及講習會、發行有關教育的雜誌及教育上有益的圖書。室屋麻梨子, 〈 《臺灣教育會 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頁 18。 8 又吉盛清,潘淑慧譯, 〈臺灣教育會雜誌—再版記及內容介紹(上)〉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 館館刊》3:2(1996 年 12 月),頁 79。 9 室屋麻梨子, 〈《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 ,頁 18-21;許佩賢, 〈戰爭時. 10.

(23) 進行的教育工作,例如國語教學研究、發展及調查,開始轉變為傳遞臺灣總督府 的政策、指令與文宣給下層機關。10 在總督府的管理監督下,臺灣教育會所從 事的工作包括調查、講習會、出版教育雜誌及圖書等。整體而言,臺灣教育會已 經從一個純粹的國語教學研究會,變成更全面性討論臺灣教育的機構,一個由總 督府所主導的團體。 該會於 1931 年登記為社團法人,會址遷到臺灣教育會館(今為二二八國家 紀念館) 。 《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曾言: 「(臺灣教育會)專門遵從總督府的教育 方針,遂行獎勵學事及關於社會教育之事業。」11 該會也順勢配合政策,擴大 推展日語的範圍,藉由學租財團的補助,以法人團體的方式輔助總督府進行國語 普及與社會教化的工作,例如全島國語演習會、臺灣美術展覽會、活動寫真、表 彰活動、出版教育書籍及支援青年團的營運等。12 值得注意的是,該會所發行 的機關誌—《臺灣教育會》雜誌(1914 年更名《臺灣教育》)和出版的《臺灣教 育沿革誌》,詳細記載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發展歷程,有助於後人了解殖民時期 的教育面貌。 綜言之,臺灣教育會主要是作為日本征服臺灣的輔助力量,積極扮演著協助、 輔佐總督府的角色,該會的性質轉變為殖民體系的一環,政治的影響大大超過實 質提升教育的目標。 貳、臺灣省新生教育會(1945-1946) 1945 年日本戰敗後,陳儀被派任赴臺,進行行政接管及政權重建等後續工. 期的臺灣臺灣教育會與殖民地統治(1937-1945) 〉,收於戴浩一、顏尚文編, 《臺灣史三百年面 面觀》 (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8),頁 329-364。 10 又吉盛清,潘淑慧譯,〈臺灣教育會雜誌—再版記及內容介紹(上)〉 ,頁 79。 11 許佩賢, 〈戰爭時期的臺灣教育會與殖民地統治(1937-1945) 〉,頁 329-364。 12 室屋麻梨子,〈 《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頁 34-42;許佩賢, 〈戰爭 時期的台灣教育界—以台灣教育會為中心〉 , 《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51(2007 年 6 月) ,頁 2-4。. 11.

(24) 作。接收臺灣後,政府本著「行政不中斷、工廠不停工、學校不停課」的原則, 在文教方面,設立教育行政機關負責接收教育機構,依計畫制定教育相關政策與 教育方針,包括教育行政組織、調整課程與甄選師資等制度變更,以維持各級機 關學校之運作,並確立教育方針以逐步改進臺灣人五十年來所受的日本殖民教育。 此階段的教育重心在於除舊佈新,剔除日治時期的皇民思想,改以三民主義為依 歸,增強民族意識,實施中國化、祖國化的教育。13 就在國民政府正式來臺前的真空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如陳炘、葉榮鐘、王金 海等人共組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維持地方秩序,滿懷希望地以為臺灣終於 可以迎接自治的來臨,共同研討該如何建設新臺灣,復歸祖國的懷抱。在此種氛 圍之下,杜聰明接受陳炘推薦,團結教育界人士組成「臺灣省新生教育會」,於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藥物學教室召開「臺灣省新生教育會創立總會」,擔任新生 教育會會長,接收臺灣教育會。14 新生教育會透過交換彼此的學識意見,甚至在嚴重缺乏國語教科書的情況之 下,出版國文教科書—《初等國文》充當臨時教材,不僅作為教授國語的教材, 內容也透露出建構國族意識的思維(如圖 2-1) 。例如〈我國〉 、 〈大總統〉 、 〈敬國 旗〉等,或現代生活知識,如〈採桑〉 、 〈車〉 ,或是提倡公民素養,如〈敬老〉、 〈親恩〉 、 〈守規矩〉 、 〈灑掃〉等,藉以貫徹三民主義、中華傳統倫理的理念以及 普及「國語」之教學。15. 13 14 15.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十年來的臺灣教育》 (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頁 8。 杜聰明, 《回憶錄之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下)》 (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 ,頁 201。 曾健民, 《1945 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 (臺北:聯經,2005) ,頁 156。. 12.

(25) 圖 2-1 新生教育會出版之課本《初等國文》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藏, 〈初等國文〉 , 《臺灣記憶》 ,典藏號:0000307541、 0000307592。 據杜聰明回憶,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期間,新生教育會曾推薦幾位中學校長, 參與教育處接收學校的工作,也曾多次開會商議臺灣未來的教育政策。但,由於 新生教育會的會員僅限於中等學校及小學教員,因此在《人民團體組織法》修訂 之後,杜聰明便辭去會長一職,待省教育會成立後,才移交職權給省教育會,繼 續未完成的教育工作。16 新生教育會可以算是戰後最早成立的教育組織,作為 銜接臺灣教育會與省教育會的過渡性團體,某種程度地稍稍降低政局變革所帶來 的不穩定。 新生教育會的成員包括行政長官公署代表林忠、林茂生、劉克明及杜聰明, 會長與副會長分別由杜聰明、潘貫及葉土蜅擔任,同時在各地區成立分會。臺北 州分支部長分別是林景元、陳紹馨、李章榮與李進興;新竹州由張棟蘭、陳漢陽 及林家謙;臺中州是江文章、張世椅和朱阿貴;臺南州則由陳保宗、趙天慈和王 金泉擔任。17. 16 17. 杜聰明, 《回憶錄之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下) 》 ,頁 201。 〈全省教育者團結 創立新生教育會〉, 《民報》 ,1945 年 10 月 13 日,2 版。. 13.

(26) 新生教育會運作的時間相當短暫,鮮少被人注意及討論,若是進一步去了解 他們的背景(表 2-1) ,可以發現他們都是臺籍菁英,在各自的領域學有專精,如 杜聰明、潘貫與陳紹馨,皆具有留日背景,對臺灣的學術研究頗有貢獻。其他以 小學和中等學校校長占多數,有些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是相當活躍的人物,兼任 地方上的領導人物,如朱阿貴;有的則是在專業領域表現出色而受到重用,如林 景元、張棟蘭和陳保宗等。這些成員當中,也有少部分成為省教育會的幹部,例 如潘貫、林景元、江文章和陳保宗等人,持續為青黃不接的教育境況而努力。 總的來說,在日治時期,這些成員幾乎是知識份子,具領導階層和社會地位, 而這樣的現象也延續到戰後初期,不論被派任接掌學校的一級主管、從事學術研 究或是參與政治性的活動,皆持續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引導國家走向新的未 來。 表 2-1 臺灣省新生教育會重要幹部簡介 姓名. 職務. 簡. 介. 加入其他人民團體. 淡水人,生於1893年。臺灣總督府醫學 臺灣醫學會會長 校畢業後,從事基礎醫學研究。1922年 國民黨文化運動委員 會主任委員 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為臺人 第一位醫學博士。同年擔任臺北帝國大 臺灣憲政協進會理事 杜聰明. 會長. 學醫學部教授,籌辦臺北帝國大學藥理 臺灣文化協進會委員 學教室。1945年後,出任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省新生活運動促 醫學院院長,更被推舉為臺灣醫學會理 進會常務理事 事長。先後擔任過臺灣省政府委員、淡 臺灣光復文化財團董 事長 水中學學校理事。 臺北更生院院長 潘貫. 副會長. 臺南人,生於1907年。畢業於臺北帝國. 14.

(27) 大學理農學部化學科,曾任教於臺南工 業專門學校(今成功大學前身)。後來 由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授予理學博士學 位。戰後,任教臺大化學系,1947年當 選中央研究院首位臺籍院士,也開啟臺 灣放射化學研究,生平致力於理論化學 及無機化學等研究。 臺北人,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 範部。曾任教於蓬萊公學校(前為大稻 葉土蜅. 副會長 埕女子公學校)、太平公學校,戰後派 任永樂國小校長。 高雄人,生於1901年。畢業於臺北師範 臺灣省教育會理事 學校,曾任臺北第二中學校教諭,戰後 高雄市教育會理事長 轉任臺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校校長,為 雄中首位臺籍校長,同時也兼任第二中 學校長,被譽為臺灣省第一流數學家。 二二八事件時因雄中為反對政府的社 臺北州分. 林景元. 會人士集中地,遭到拘留,並被迫離開 支部長 高雄中學。此後,曾續任臺灣省立臺南 工學院教授、臺北市立女子中學(今金 華國中)校長、臺灣省教育廳督學、臺 灣書局編審、高雄醫學院教授等職。著 有《鄉土數學》 、 《趣味的數學》 、 《數學 問題集》等書籍。. 15.

(28) 汐止人,生於1906年。為臺灣首位社會 臺灣文化協進會理事 學博士。自公學校畢業,進入臺南商業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 員 專門學校就讀,受到林茂生的影響而加 入臺灣文化協會。1927年至日本,就讀 陳德星堂董事 日本大學預科,再於 1929年考入日本 的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社會學科。為 《民俗臺灣》創辦人之一。1942 年, 陳紹馨. 以囑託身分進入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 種研究室,以臺灣與南洋各地的歷史文 化研究為主。戰後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 系,主持「南方文化研究會」,加強臺 灣與南洋各地歷史的研究。1962年擔任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員,以其社會學專 業撰寫省通志,其中《人口篇》對於臺 灣社會史的了解極有助益。 三峽人,生於 1896 年,是三峽早期拓 三峽農會常務理事. 李章榮. 墾的家族之一。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 三峽鎮調解會主委. 語學校師範部,曾任三角湧公學校教. 三峽鎮老人會第一屆 會長. 師,三峽東國民學校首任臺籍校長以 及成福國校校長。戰後爭取設立三峽 初中,並受命為校長,之後也擔任過 首任直選的三峽鎮長、合作社監事等。 臺北人。曾任教於蓬萊公學校(前為大. 李進興. 稻埕女子公學校)、日新公學校,二戰 後擔任日新國小校長。. 16.

(29) 新竹縣湖口人,生於1900年。臺灣公立 臺中中學校(今臺中一中)畢業後便赴 日求學,先後畢業於早稻田第二高等學 院與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英文科,為新竹 新竹州分. 首位臺灣籍英文教師,且是日治時期新. 支部長. 竹中學唯一的臺籍教師。戰後被派任為. 張棟蘭 新竹州教育課長、臺灣大學文學院教 授、新竹縣教育科長、新竹立市初級中 學校長與新竹縣文獻會委員,1956年擔 任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陳漢陽. 新竹人,曾任教於大溪公學校。 新竹人。曾任教於舊港公學校,戰後派. 林家謙. 任新竹州南寮國民小學校及北門國民 小學。1962年派任民富國民學校校長。 臺中州分 臺中人,戰後派任為臺灣省立臺中商業. 江文章 支部長 張世椅. 職業學校校長。 戰後任省立臺中二中教師。. 17.

(30) 東勢人,生於 1889 年。畢業於國語學 慈善救濟會 校師範部乙科及總督府臨時講習科。. 青年團. 1910 年被任命為大茅埔公學校訓導, 崇文社 1925 年升任為該校校長。他亦積極參. 大茅埔青年團長. 與地方性的建設,例如 1914 年促成大 甲溪大橋之興建;1917 年組織慈善救 朱阿貴. 濟會、青年團等團體;1919 年與鄉紳 張傳盛等人籌組東勢信用組合;1926. 大茅埔女子青年團長 國語講習所長 婦人會. 年當選為東勢信用組合長。隔年,與 劉阿全、朱湖等人倡建文昌廟。1936 年起兼任大茅埔青年團長、國語講習 所長等職務。戰後,擔任臺中市立女 子職業學校(今臺中家商)校長。 臺南人。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曾任公 學校校長、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代理校 長以及臺南師範學校漢文教師,戰後派 臺南州分 陳保宗. 任為宜蘭中學及蘭陽女中校長。日治時 支部長 期曾在《民俗臺灣》出版〈臺南の音樂〉, 介紹臺灣的民族音樂,並於1945年創作 〈歡迎歌〉迎接新政府的到來。 臺南人,生於1889年。臺南神學院畢業 後,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就讀,回國後. 趙天慈. 便一直服務於臺南神學院。戰後初期為 臺南市東區接收委員,先後擔任過臺南 市參議員、光華女中董事、臺南市救濟. 18.

(31) 院董事及長榮中學校長。 臺南人。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 王金泉. 範部,曾任教於臺南第一公學校(即臺 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 資料來源:日向順諦編《新竹州下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編篡部, 1939),頁 88;杜文靖,《臺北縣鄉土人物群像》(臺北:臺北縣政府 文化局,2002) ,頁 102-109、360-366;杜聰明, 《回憶錄之台灣首位 醫學博士—杜聰明(上)》 ,頁序;周浩治, 《新竹縣志續修( 民 國 41-80 年 )卷 七 人 物 志 》 (新竹:新竹縣政府,2009) ,頁 7455、7615、7617、 7620;屋部仲榮,《臺南官民職員錄》(臺北:臺南人物名鑑發行所, 1927),頁 161-162;章子惠,《臺灣時人誌》(臺北:龍文,2009), 頁 57;許雪姬, 《臺灣歷史辭典》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 頁 302;郭芳齡, 《長榮中學百年史:西元一八八五~一九八五年》 (臺 南: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1991),頁 394;鈴木辰三,《臺灣官 民職員錄》 (臺北市:松浦屋印刷部,1920) ,頁 474、500;臺灣新民 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頁 87;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 (臺北:臺灣時報發行 所,1938-1941),頁 456-457、491、358、431、491;歐素瑛,〈潘貫 (1907~1974)──化學教育的先進〉,收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教 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 IV》 (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9) ,頁 121-136;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商務,2003),頁 275。 參、臺灣省教育會之成立(1946-) 新生教育會成立隔年,重建的速度仍未步上軌道,為了盡速讓臺人早日回復 祖國,認識三民主義,於是一群臺灣菁英,如杜聰明、林景元、張耀堂、許世賢、 陳招治等人,便發起籌組臺灣省教育會。1946 年 7 月,省教育會在臺北市中正 堂成立,並經過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的核准立案,由參議李祥麟擔任組織指導員。 18. 省教育會的成立大會匯聚各縣市的教育界代表,出席的教職員約有八百餘人,. 1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省教育會成立核准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 00312310002001; 〈省教育會首屆大會,全省教育代表濟濟一堂,通過章程卅五年度計劃〉 , 《民 報》,1946 年 6 月 25 日,2 版。. 19.

(32) 由高雄第一中學校長林景元擔任主席,會議中通過組織章程、工作計畫、接收事 項及預算案等,同時選出第一屆理、監事代表,推選臺北市市長游彌堅擔任該會 理事長。19 在省教育會成立後,新生教育會的職權與工作便一併改由省教育會 掌。游氏是當時頗受政府重用的臺籍人士(或稱半山),特別的是,省教育會特 聘請行政長官公署陳儀為顧問,秘書長葛敬恩為名譽理事。20 很明顯可以看出 該會對當政者的重視,而這樣的人事安排亦隱含了政治影響。 該會在成立之初,即揭示其工作之宗旨為:「協助政府推行政令,以宣揚三 民主義實行新生活運動;推動國文及國史的研究;獎勵體育及科學的研究;為教 育界謀福利,協助教育人員進修,提高社會地位,並獎勵在教育方面有功勞者; 協助學校教師及學生解決教育及學習上的困難;刊行教育相關書籍及雜誌」21 這 樣的目標,無庸置疑,一方面代表著必須盡快讓臺灣人熟悉祖國的歷史文化及語 言,除去日本文化,加強國族意識。另一方面,表示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教育困 境,如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課程與學制的調整與銜接,以及戰後積欠教師 薪資等。22 針對眼前的教育問題,省教育會也立即做出相應的對策,包括呈請 政府機關盡速支付國校教員之薪俸、協助各縣市成立教育會;調查並處理原日治 時期臺灣教育會及教育團體財產接管問題。23 顯而易見地,這凸顯出省教育會的任務在於政治面和教育面的重新整頓,不 論是宣揚民族精神,抑或是改革教育的品質,都能見到它以雙管齊下的方式,試 圖藉著提升教育品質的同時,進一步將國族思想傳遞給下一代,無形中強化戰後 初期政治與教育的聯結。. 19.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臺北:臺灣省教育會,1956),頁 9-10。 〈省教育會昨開首次役員會,選蘇維梁為總幹事〉, 《民報》,1946 年 6 月 25 日,2 版。 21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教育會指導人民 團體組織總報告表填送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01270003016。 22 國民政府令,〈各縣立中小學,多因經費困難,設備不周,教員待遇微薄,致難得優良師資, 擬請轉飭有關機關予以切實改進等由〉, 《國民政府公報》,1946 年 8 月 31 日,頁 7。 23 〈省教育會昨開首次役員會,選蘇維梁為總幹事〉, 《民報》,1946 年 6 月 25 日,2 版。 20. 20.

(33) 隨著《教育會法》的修正,該會的工作方針亦更加明確,其宗旨改為: 「以 研究教育事業、發展地方教育,並協助政府推行教育政令」;任務及相關教育事 業則更改為:「關於地方教育之研究設計及建議改進事項、關於增進會員生活上 之指導事項、關於地方教育之調查統計及編纂事項、舉辦各種教育研究會及學術 講演會、關於一般教育事項得建議於教育行政機關、處理各官署委辦或諮詢事項、 獎勵體育、刊行教育有關之雜誌圖書等、表揚教育功勞者、辦理其他合於教育宗 旨之事項等。」24 由上述可知,其組織定位聚焦在地方教育,以國民教育為核 心,推展教育工作,這也預示著日後該會的走向。 如同前文所述,省教育會肩負著復興中華文化與重建教育的重責大任。臺人 在殷殷期盼下迎來祖國,自當願意替國家付出,有共識地一同團結組成教育組織, 讓臺灣的教育環境能夠逐漸回到正常的運作。然而,臺灣教育會及省教育會這兩 個存在臺灣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組織,皆產生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中,而且在性質與 功能上有所承繼。 與日治時期的教育會組織相比,就性質而言,省教育會同屬於政府體系之下 的外圍組織,日治時期是要貫徹官方的「國語」政策,加強日本式的教育,而後 者則是具有使命感地施行「三民主義」以及協助推行中國式的「國語」運動,以 消除臺人五十年來所受到的日本文化。兩者皆站在政府的立場,各自實踐著不同 意識型態的「同化」教育,企圖消滅某一方的文化與民族性。 其次,它們的人事安排都有政府官員的參與。臺灣教育會由總督擔任總裁, 掌管一切事務,甚至將會址直接設在總督府內,主導意味相當濃厚;省教育會則 是將重要的行政首長列為顧問,該會的成員中也有相關教育官員和民意代表,在 那時的政治氛圍中,任何團體一定得聽從政府的指示,受影響程度可想而知。它. 2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電送臺灣省教育會章程乙份復請察照由〉 , 《省級機關檔案》 ,典藏號: 0040123008796014;行政長官公署令, 〈修正公布「教育會法」 〉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1946 年 8 月 19 日,頁 680-683。. 21.

(34) 們名義上是法人團體,實際上卻帶有強烈的官方色彩。 在功能上,兩者所訴求的不外乎是透過「教育救國」,藉著教育過程傳遞政 治上的信念。不論是改善體制內的學校教育,抑或是辦理社會教育活動,如講演 會、研究會等等,皆是將國家的政策寓於教育之中,一方面推動教育事業,另一 方面則是站在官方宣傳的文教政策立場,重塑、強化國家意識。 然而,兩者的差異點在於,臺灣教育會是消極地配合臺灣總督府的指示,省 教育會除遵行政令之外,還具有人民團體的請願權利,可以將不合理的現況,呈 請教育機關處理,主動提供教師教學上的協助。就內部的團結性而言,省教育會 是高於臺灣教育會,大抵是因為省教育會的組成分子以臺人為主,有復國的共識, 自然會以提升臺人的教育為目標而努力。而臺灣教育會在總督府的強力主導下, 表現的是服從,完全的配合,更明顯存有國家與教育繫於一身的特色。 不論是哪一時期的教育會組織,可以發現政治總是凌駕於教育,充滿濃厚政 治味,當然這兩者不可能完全脫勾,而教育的發展也一再受到政治的侷限和屈服。 但不可否認這些手段的背後,提供的是啟迪民智的機會與改善國民教育的品質, 對於突破教育的窘境是有所助益的。. 第二節 組織編制與經費來源 壹、組織編制 關於省教育會的組織編制,因成立之初,各縣市教育會尚未成立,而且政府 又急於成立教育會,故政府特別准許該會從省級組織成立,致使當時並未能有會 員代表出席,因此以首次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出席人員大多是教育從業人 員。該次會議選出理事 21 人,監事 5 人。其後依《教育會法》規定,分別協助 各縣市成立教育會,待各縣市教育會成立後,選出會員代表,舉行第一屆會員代. 22.

(35) 表大會。25 剛成立的時候,僅有 1144 位會員,以男性居多。26 根據該會章程第六至八條,省教育會以各縣市教育會為會員,各縣市教育會 各由其會員大會選出代表 3 人,出席會員代表大會,任期二年,會員代表大會每 年舉行一次。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包括修改章程、會員除名、理監事退職、審查 報告、通過預算決算、選舉理監事,決定工作方針及重要業務。27 關於組織方面,省教育會置有理事 21 人,監事 5 人;候補理事 5 人,候補 監事 2 人。理、監事任期均為二年,連選得連任,且為無給職,從會員代表大會 中選舉理、監事。由理事中互選 5 人為常務理事,負責主持重要會務,再由常務 理事中互選理事長 1 人。監事互選 1 人為常務監事,以監察會務為主。基本上理 事會每半年舉行一次,常務理事是每月開會;監事會則是半年開會一次,除非有 重大事項得討論,否則都是由理事長或常務監事分別召開會議。依據該會章程規 定,理事會可聘請名譽理事、顧問及各種委員。除此之外,連推行政府法令也被 直接列為職權範圍之內。理事會之下設有總幹事 1 人,聽從理事長之指示,處理 所有的決議案及日常事務。此外,亦設有視導委員若干名以及成立各種委員會的 權利。28 關於會務運作部分,分設總務、會計、出版、研究、編輯與服務等六組,各 組有組長 1 人,之後服務組職掌細分為供應部和會員互助會,亦各設有主任 1 人,總幹事以下的職員由理事長任免(見圖 2-2 所示)。 至於工作職掌,大致分為教育事務及福利服務。教育事務方面,由出版、研 究與編輯組掌理編輯書刊、編纂教材和召集各委員會專家學者;舉辦各種藝文活. 25 26. 27 28.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教育會指導人民團體組織總報告表填送案〉,典藏號: 00301270003016。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45-4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電送臺灣省教育會章程乙份復請察照由〉 ,典藏號:0040123008796014; 臺灣省教育會編,《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頁 46。. 23.

(36) 動等事項。福利服務方面,掌理學用品之供應、會員救助等福利業務。其後順應 教育需求,將福利服務細分為供應部與會員互助會兩個單位,明確區分兩者的業 務。供應部則以合作社方式經營,負責供應學用品、配發教科書等服務。至於會 員互助會則專為促進教師福利而設置的,透過會員互助的方式,提供給會員適當 補助金、慰問金、撫恤金及獎學金等福利服務。. 會員代表大會. 監事會. 理事會. 各縣市教育會. 常務監事. 常務理事. 各鄉鎮教育會. 理事長. 總幹事. 總. 會. 出. 研. 編. 供. 會. 務. 計. 版. 究. 輯. 應. 員. 組. 組. 組. 組. 組. 部. 互 助 會. 圖 2-2 臺灣省教育會組織編制表 資料來源: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7;國史館臺灣文獻 館藏,〈電送臺灣省教育會章程乙份復請察照由〉,典藏號: 0040123008796014。 由上可知,該會成立初期,行政人事的運作採用選舉的方式,實際執行業務. 24.

(37) 之人員和聘請顧問、名譽理事則是直接由理事長或理事會所決定。其次,就決策 面而言,實際的工作決定由會員代表大會經一定比例人數同意後,方能執行。至 於執行面,依不同的教育需求,各有所屬的負責單位,著重在教育事務與福利服 務。顯示省教育會的整體運作,以會員代表大會為主,理事會兼具執行與人事決 策的功能,各組間的分工有助於教育工作的進行與改善。 貳、經費來源 省教育會成立初期的經費來源,包括會員入會費與常年費、捐款、補助及事 業收入等四項。29 既然已繼承臺灣教育會的一切事務,原本屬於前臺灣教育會 的財產自然歸於該會名下,例如圖書文卷、用具與房舍等,其中房舍的接管,主 要為學租財團的財產。 該會的經費依據法規,除了會費及年費之外,若必要時亦可向政府申請補助, 30. 但戰後初期,行政長官公署採行統制經濟,壟斷市場,民不聊生,物價高漲,. 加以國共戰爭,臺灣物資又不斷輸送至中華的情形之下,終致通貨膨脹,自然無 法對該會有所補助。因而將臺北市國際戲院(原為國際館)改以委任經營方式, 交給省教育會、臺灣文化協進會和省體育會,由這三團體組成「國際戲院管理委 員會」共同經營管理,年收可達十多萬元。31 交由三個團體共同經營實其來有自。實際上它們都是 1946 年成立,32 省教 育會理事長游彌堅,同時也是文化協進會理事長,並且兼任臺北市市長。游氏同 時也是省體育會的發起人之一,並擔任省體育會臺北分會理事長。就此淵源,不. 29. 30. 31 3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電送臺灣省教育會章程乙份復請察照由〉 ,典藏號: 004012300879601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教育會指導人民團體組織總報告表填送案〉,典藏號: 00301270003016。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9。 李永熾、薛化元編, 《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 I(1945-1965)》(臺北:國家政策硏究資料中心, 1990) ,頁 17。. 25.

(38) 難理解何以政府會委由它們共同管理,作為資金的補助。 不過,當時國際戲院屬於日人投資的電影院,依照《收復區敵偽產業處理辦 法》,只要是日人出資的企業均得收歸為國有財產。國際戲院原本應該是交由行 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所接收,不過國民黨以行憲在即為由,行文行政院要求長 官公署將全省電影院改為黨營。最後折衷結果,除了保留國際戲院作為教育處的 實驗劇院之外,省黨部一共接收日產電影戲院 19 間。33 國際戲院正好是少數未 被國民黨列入黨產清冊中的戲院,但其產權仍舊屬於國民黨所有,故該戲院在 1952 年就被收回。34 另外,該會亦獲得部分學產管理委員會的補助,以當時補 助相關教育文化機關團體經費而論,1947 年就曾撥給省教育會 1,330,000 元的補 助金。35 至於財產部分,自從日人治臺後,便透過調查、土地整理及登記等方式,將 清代之學田租、書院租以及其他教育團體相關財產併入學租,加以法制化,並由 政府統一管理,一直到 1906 年正式成立學租財團,才以法人制管理財產,其主 要用途是作為補助與推廣教育事業或社會事業之用,36 例如臺灣教育會、臺灣 教育職員互助會都曾接受過學租財團的資金補助。 日本戰敗後,行政長官公署與警備司令部於 1945 年 11 月,成立接收委員會, 展開各項接收工作,分成軍事接管、行政接管與重建以及日產接管與處理三部分。 關於行政接管的工作,接收委員會設有民政、財政金融會計、教育、農林漁牧糧 食、工礦、交通、警務、文化、軍事、司法法制、總務等 11 組,負責接收前臺. 33. 陳亮州, 〈戰後台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頁 77-79。 34 國家檔案資訊網藏, 〈各日產電影院移轉黨營〉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典藏號:A375000100E; 李福鐘, 〈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 , 《國史館學術集刊》18(2008 年 12 月) ,頁 189-220。 35 其他接受補助的團體包括新文化運動會 2,100,000 元、文化協進會 400,000 元、臺灣醫學會 500,000 元、國聲函授學社 640,000 元。歐素瑛編,《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二)》 (臺北:國史館,2004),頁 25。 36 許佩賢, 〈日治前期的學租整理與法制化過程〉 , 《師大臺灣史學報》3(2010 年 3 月) ,頁 23-43。. 26.

(39) 灣總督府的行政機構。37 相關教育業務與財產暫交由行政長官公署所屬的教育 處接管。到了 12 月,政府認為日人所留下的教育財產亟待整頓,故決定參照日 治時期的做法,於是在 1945 年 12 月設立了「臺灣省學產管理委員會」,教育處 所接管的學租財團便轉移給學產管理委員會負責。學產管理委員會雖然延續學租 財團的工作,但其接收範圍並不限於學租財團的財產,而是包括統籌整理「原由 學租財團管理之教育款產及各教育社團之財產」,擴大其管理的範圍。38 直到省教育會成立後,前臺灣教育會所擁有的文卷圖書、辦公用品、房舍、 水田等均歸省教育會管理。可是由於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下來的學租財產,在省 教育會接收前,有些房屋就已經被政府機關所使用,即使該委員會撤銷改組後, 移交財產給省教育會,仍無法具有實質管理使用的權力,只能以租金方式取得收 入。這包括位於南海路之臺灣教育會館、陽明山山莊、泉州街招待所與宿舍,39 其中臺灣教育會館即為一明顯的例子。 按照規定,省教育會原本的辦公處所應該是臺灣教育會會館,但臺灣教育會 館屬於學租財團所有,依規定其財團所有的土地要全交由學產管理委員會集中管 理,40 省教育會當時尚未成立,因而未能直接從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臺灣教育 會會館。當時是借用給臺灣省參議會作為臨時會址,待省教育會成立後,雖能依 照法令接收前臺灣教育會之一切業務及用品,不過臺灣教育會館正借給省參議會 使用,暫時無法遷移,該會只好暫時以臺北市西門國民學校作為臨時會址。等到 1949 年,才正式將臺灣教育會館移交給省教育會。41. 37. 38. 39 40. 41. 魏永竹編, 《抗戰與台灣光復史料輯要—慶祝台灣光復五十周年特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5) ,頁 490。 董保城, 《研擬學產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與學產基金管理條例》 (臺北:教育部中部辦公 室,2002),頁 5-7。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9-1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學租財團土地由學產管理委員會集中管理案〉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檔案》 ,典藏號:0031530001100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籌備省參議會成立及第一次大會座談會紀錄〉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檔案》 ,典藏號:00301910065001。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9。. 27.

(40) 然而,正值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大批隨政府撤退來臺人士面臨居住問題,造 成房荒的情形更加嚴重,該會要收回教育會館充為會址,似乎難以期待,故向省 參議會洽商,以按月酌給租金,以為本會另租會址之費,但省參議會預算有限, 以致於無任何結果。至 1952 年,省教育會才決定以「臺灣省教育會會員互助會」 所收的會費盈餘,另外尋覓新址興建辦公大樓,以作為該會的招待所與會址,42 終於搬入新的會址。時至今日,教育會館經歷了省參議會、美國在臺新聞處,再 到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省教育會仍不曾真正擁有過這棟建物。43 總的來看,省教育會在成立初期,受局勢影響,無法有穩定的經濟資源,儘 管如此,該會仍透過不同的補助與相關教育事業收入,擴展財源,以維持省教育 會的運作。. 第三節 人事分析 一個團體的運作,需要健全的組織與人員的參與。誠如前文所述,省教育會 的成立宗旨即明指其組織定位,加深該會的官方色彩。本節擬討論該會的理、監 事成員,從成員的相關背景,一來可了解該會人員組成之特殊性,二來更可釐清 省教育會的角色定位。 籌辦省教育會初期,發起人幾乎全是臺籍及教育界人士,至 1949 年為止, 總共開過兩次會員代表大會,其中理事長皆為游彌堅,他擔任該會理事長長達 14 年之久,更積極參與許多人民團體的活動,對於該會初期的發展影響甚大。 底下先介紹省教育會一重要人物—游彌堅。. 42 43.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9-10。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011), 〈台灣教育會館歷史沿革年表〉 ,2012 年 3 月 15 日, http://museum.228.org.tw/info.aspx?v=BB894F114AE3C2CF. 28.

(41) 壹、游彌堅(1897-1971) 游彌堅於 1897 年生於內湖務農家庭,原名游柏。當時家裡相當排拒日本統 治,故游氏小時候受的是私塾教育,讀的是中國傳統教材。直至十三歲才進到松 山公學校就讀,因為成績表現優異,加上有感於教育是轉變政治環境的重要環結, 十七歲畢業後便考進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在 1918 年畢業後,執教於老松公學 校及松山公學校。他教書認真負責,被調升到總督府成德學院任教,游氏依靠著 音樂專長,以藝文活動來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他也為了充實自己,於 1924 年遠赴東京日本大學攻讀政經系,3 年後學成 返鄉,此時的臺灣並沒有太多的發展機會,只好再轉向中華尋求新的發展,在南 京一所中學擔任教職工作。在中華期間,受到名軍事家蔣百里的賞識與器重,加 入中國國民黨,因而踏上政治一途。先後擔任過湖南財政廳視察、稅務局長以及 財政部官員,可見游在財政經濟方面頗受重用。44 二戰期間,臺灣革命同盟會成立,發起復臺運動的風潮,呼籲各界重視收復 臺灣的必要與責任,游氏就被推選為該會的常務委員。隨著戰爭情勢的發展,國 民政府在中央設計局內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研究、人才培訓,與 相關接收事宜,游氏就是其中少數的臺灣人士。45 1945 年日本宣佈投降,游氏 奉命擔任臺灣區財政金融特派員,也擔任過臺灣省政府委員、日產處理委員會委 員與物價委員會委員等政府官員。46 由於職務涉及國家財政的管理,考量能力 問題,便在幾個月後離職。. 44. 45. 46. 謝德錫, 〈台灣觀光之父—游彌堅〉 ,收於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 《臺灣近代名人誌》 (臺 北:自立晚報,1987),頁 149-164。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 ,收於張炎憲、李 筱峯、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頁 233-27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行政院任命丘念台等為臺灣省政府委員案〉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 案》 ,典藏號:00303230002065;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日產處理委員會委員游彌堅派任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03231043003;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謝東閔等 物價委員會委員委任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 ,典藏號:00303231110037。. 29.

(42) 次年,陳儀派游氏繼任臺北市市長,共掌政四年,戰後的臺北市百廢待興, 因此他希望能盡速恢復市容,重建被戰爭摧殘過的臺北市,他也特別重視文教活 動。1945 年和文化界人士共同創辦「東方出版社」 ,相當重視兒童教育和文化的 推展;1947 年參與臺灣省教育會和臺灣文化協進會,著力於整頓學校教育和文 化體制的重建。他對於文教活動的推展亦不遺餘力,發行過《新選歌謠》月刊, 提供臺灣音樂界一片創作的園地。游氏卸任後,投身於社會文化事業,擔任臺灣 觀光協會董事長、國語日報社董事長、滑翔協會和游泳協會理事長等職務。47 游氏市長任內也歷經二二八事件以及四六事件,在二二八事件中,由於游氏 是半山身分,當時有許多受難者家屬請求他幫忙,但他不表明立場的態度,讓他 飽受批評,不被諒解。而在二二八事件後,臺灣還是處於不安的狀態,1949 年 4 月 6 日卻又爆發戰後最大規模逮捕學生的四六事件,被逮捕的學生來自臺大和當 時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政府唯恐共黨思想入侵校園,決定要整頓學風,成立「整 頓學風委員會」,事件發生後命令學校立即停課,所有學生一律重新登記。省立 師範學院由臺灣省教育廳廳長劉真擔任主任委員,其他成員包括臺北市市游彌堅、 臺灣省參議會代表蘇惟梁、省立師範學院教師謝東閔、謝似顏、孫德中等人。48 市長任內,他參與市政建設、推動國語政策的政治整頓,另一則為整頓學風,肅 清校園異議份子,極受當政者的重視。 不論是政治或文教界,游彌堅相當受到政府重用,而且運用其豐富的人脈資 源,結合教育和文化組織,例如省教育會、文化協進會和東方出版社等團體,積 聚各界資源,並聘請專業人士,共同促成各項活動的進行,這些活動同時也扮演 著喚醒社會的民族意識和重建臺灣文化的角色。顯然,游彌堅所具備的優勢對於 省教育會是有一定的影響力。. 47 48. 莊永明, 《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7)頁 149-162。 吳文星採編、賴澤涵計畫主持,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1)。. 30.

(43) 貳、理、監事之背景 該會成立的時候,選出了 27 位理監事,其中不乏女性,詳細名單如表 2-2 所示: 表 2-2 臺灣省教育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 性 職務. 姓名. 其他經歷. 籍貫. 官職 別 臺北市長. 理事長. 游彌堅. 臺北市. 前臺灣調查委員會委 員. 男 臺灣文化協進會理事 長 行政長官公署參議. 臺灣省政府參議. 常務理事. 張耀堂. 臺北市. 男. 常務理事. 周延壽. 臺北市. 男. 臺北市參議會議長. 常務理事. 周憲文. 中國 浙江省. 男. 國立臺灣大學法商學院 院長. 常務理事. 林聰田. 臺北縣. 男. 臺北市立福星國校校長. 常務理事. 李季谷. 中國 江蘇省. 男. 省立師範學院校長. 理事. 范壽康. 中國 浙江省. 男. 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 公民訓練委員會委員 長. 理事. 蘇惟梁. 臺北市. 男. 新竹市參議員. 臺北市參議會議員. 行政長官公署參議. 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 魏建功. 中國 江蘇省. 男. 理事. 省立臺北建國中學校 長. 公民訓練委員會委員. 理事. 林大英. 臺北縣. 男. 臺北縣督學. 理事. 徐慶鐘. 臺北市. 男. 行政長官公署參議. 理事. 潘貫. 臺南市. 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 31. 省政府農林處處長.

(44) 授 理事. 杜錫基. 基隆市. 男. 安樂國民學校校長. 理事. 陳招治. 臺北市. 女. 臺北市立女子中學校長. 理事. 唐秋溪. 臺北縣. 男. 臺北縣政府教育科科員. 理事. 江文章. 臺中市. 男. 理事. 李志傳. 屏東縣. 男. 省立屏東女子中學校長. 理事. 林景元. 高雄縣. 男. 省立高雄第一高級中學 校長. 理事. 王宗淵. 彰化縣. 男. 省立彰化中學校長. 理事. 陳保宗. 臺南市. 男. 省立宜蘭中學校長. 常務監事. 劉克明. 臺北市. 男. 臺北市大同高中校長. 常務監事. 林清南. 臺北市. 男. 延平國校校長. 常務監事. 劉傳來. 嘉義縣. 男. 嘉義市省參議員. 監事. 王承通. 臺北市. 男. 臺北市社會教育課長. 監事. 戴明福. 臺東縣. 男. 省立臺東中學校長. 監事. 蘇進傳. 臺北縣. 男. 臺北市士林國校校長. 監事. 何只經. 屏東縣. 男. 高雄縣政府學校教育股 股長. 臺灣省婦女會理事. 省立臺中商業職業學校 校長. 省立嘉義農業職業學 校校長. 資料來源:許雪姬, 《臺灣歷史辭典》 ,頁 1195、1202。章子惠, 《臺灣時人誌》 (臺北:龍文,2009)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 《臺灣省各機關 職員錄》 (臺北:文海出版社,194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 ;臺灣省教育會編,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 頁 49-51。 依表 2-2 所示,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包括政府官員,如臺北市市長、行政長 官公署參議、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督學、教育科科 員、社會教育課長以及學校教育股股長。民意機關部分,則有臺北市參議會、省 參議員;其餘多數則是教育人員。.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EdD, MEd, BEd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ember, 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ducation Bureau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18/19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銀獎 Silver Prize. 青蛙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