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得稅法第66條之8案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所得稅法第66條之8案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怡澄 博士. 政 治 大. 立 66 條之 8 案例分析 所得稅法第. ‧ 國. 學. The Case Analysis of Article 66-8 Income Tax. ‧. Ac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陳祖揚 撰. 1. v.

(2) 中文摘要 租稅規避為造成我國稅基侵蝕的主因之一,企業大股東進行租稅規避時更會 造成鉅額稅收損失,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乃我國防杜股權不當避稅的主要規定, 然而實務上卻造成徵納雙方重大衝突,引起實質課稅原則是否違背租稅法定主義 的爭論,據此,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在學理及實務運用上仍存在深入探究之價 值。 本文彙總整理 94 年至 105 年訴願決定書與高等行政法院裁判書相關案例, 以個案分析方式將避稅態樣分類、歸納徵納雙方的爭點和法院裁定及提出政策修. 政 治 大. 法方向,研究結果顯示證券交易所得免稅是造成此種避稅態樣浮濫的主因,現行. 立. 法律條文對於此種避稅要件的規定過於抽象,裁罰要件的規定也不夠明確,未來. ‧ 國. 學. 修法應將解釋函令規範要件納入母法及明定裁罰要件,以符合租稅法定主義,真. ‧. 正落實實質課稅精神。.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關鍵字:實質課稅原則、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2. i n U. v.

(3) Abstract It is tax avoidance that causes tax base erosion in Taiwan. Tax avoidance cited by major shareholders in gargantuan businesses damages the tax revenue even more seriously. Although Article 66-8 of Income Tax Act is the main weapon fighting tax aggressiveness in illegally shifting share ownership, the provision causes great conflicts between tax payers and tax authorities, disputing about whether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violates the Principle of Taxation under the Law. Therefore, how Article 66-8 of Income Tax Act works has much to be dug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gmatically.. 立. 政 治 大. This paper summarizes cases involving Article 66-8 of Income Tax Act in. ‧ 國. 學. administrative Appeal Decisions on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final judgments on High Administrative Courts from year 2005 to 2016. By case studying, this paper not only. ‧. classifies but files out some arguing points and the judgment rendered by the court to. y. Nat. sit. point out how the Act should be revised.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blooming. n. al. er. io. tax avoidance cases are due to exemption from gains derived from the securities. i n U. v. transactions. The conclusion also points out that current legal provisions are. Ch. engchi. ambiguous on both imposition and penalty factors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Taxation under the Law, legisltors must put the imposition and penalty factors into the provision when enacting tax reform bill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Article 66-8 of Income Tax Act 3.

(4) 目. 錄. 第壹章 論文架構........................................................................................................ 1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論文架構................................................................................................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第二節. 租稅規避................................................................................................ 5 實質課稅原則........................................................................................ 6. 第三節.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7.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 10. 立. 資料蒐集與案件分類.......................................................................... 13 避稅類型稅負效果分析...................................................................... 22. 學. 第三節.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 10. ‧ 國. 第一節 第二節. 第肆章 個案分析...................................................................................................... 41 未進行避稅案例.................................................................................. 41 有進行避稅(國稅局未補稅裁罰)案例 ............................................... 43.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單純保留盈餘型.................................................................................. 46 創造損失型.......................................................................................... 54 股權先售後購回型.............................................................................. 63 其他型.................................................................................................. 75. ‧. 第一節 第二節.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伍章 結論與研究限制.......................................................................................... 81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81 研究限制.............................................................................................. 83. 參考文獻...................................................................................................................... 84 附錄.............................................................................................................................. 85. 4.

(5)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4 圖 2 研究架構圖..................................................... 5 圖 3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圖.......................................... 22 圖 4 單純保留盈餘(基本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23 圖 5 單純保留盈餘(多層次持股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25 圖 6 創造損失(投資損失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28. 政 治 大 圖 8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被投資公司型)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32 立 圖 7 創造損失(利用以往帳面虧損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30. 圖 9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交叉持股型)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34. ‧ 國. 學. 圖 10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私募基金型)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37. ‧. 圖 11 其他(收回庫藏股註銷)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39. y. Nat. 圖 12 大立光公司分配股利圖 ......................................... 42. er. io. sit. 圖 13 棄息避稅操作圖 ...............................................43 圖 14 台新金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 45. al. n. v i n 圖 15 綠意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47 C h....................................... engchi U 圖 16 公準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 52 圖 17 斐成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 56 圖 18 文久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 60 圖 19 德和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 64 圖 20 美麗華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 68 圖 21 合勤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 72 圖 22 勝豐公司避稅效果分析圖....................................... 76. 5.

(6) 表目錄 表 1 規避稅負模式定義的對照表 ...................................... 11 表 2 案件數量整理表................................................ 13 表 3 避稅模式類型統計表............................................ 14 表 4 案件類型彙總表................................................ 14 表 5 敘述統計...................................................... 18 表 6 大立光公司股東持股結構表...................................... 41 表 7 大立光公司董監持股比例表 ...................................... 42. 政 治 大 表 9 台新金大股東申讓持股明細表.................................... 44 立 表 8 台新金公司股東持股結構表...................................... 44.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n U. v.

(7)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目的. 綜合所得稅為我國主要稅收來源,然而稅基侵蝕狀況卻非常嚴重,造成稅基 侵蝕其中一項原因為租稅規避,租稅規避的態樣很多,依據Myron S. Scholes et al所著的Taxes and Business Strategy: A Planning Approach定義,可將租稅規 避分成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轉換所得類別的避稅,將應稅的所得轉換為免稅 的所得,達到避稅的目的,例如將應稅之營利所得轉換為免稅之證券交易所得。. 政 治 大 達到避稅的目的,例如高所得者透過分散所得,將原本適用高邊際稅率之所得轉 立. 第二種是轉換所得適用的稅率,透過將適用高稅率的所得轉換為低稅率的所得,. ‧ 國. 學. 換成適用低邊際稅率,第三種是操縱所得實現時點的避稅,例如預期未來所得稅 率會下降,利用延遲所得認列時點可以使同一筆所得適用未來較低的稅率,減少. ‧. 所得稅費用。. y. Nat. io. sit. 當企業的大股東進行股權移轉的避稅時,往往會造成鉅額的稅收損失,股權. n. al. er. 移轉避稅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黃任中案1,84 年初遠東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Ch. i n U. v. 遠航)因為經營績效良好,股價大幅攀升,皇龍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皇龍公司). engchi. 持有遠航 33%的股權,黃任中為皇龍的大股東,若按照當時稅法的規定,若皇龍 公司出售遠航的股票,再將盈餘分配予股東,個人股東會產生的應稅營利所得, 股東須繳納鉅額的綜合所得稅,為了規避鉅額的稅負,黃任中等人透過設立影子 公司及創造投資損失方式將應稅的營利所得轉換為免稅的證券交易所得。國稅局 查核該案時掌握黃任中等人透過虛偽安排達到避稅的事證,依據實質課稅原則, 歸課黃任中 84 年度及 85 年度營利所得約 32 億元,補稅額約 11 億,國稅局對黃 任中處以 5.9 億元的罰鍰。該案發生所得年度為 84 年度,當時我國稅法尚未明. 1. 最高行政法院 94 年度判字第 00071 號裁判書. 1.

(8) 文規定實質課稅原則,法院主要援引之前的判決來審查該案,因此也引發實質課 稅原則是否與租稅法定主義牴觸的衝突。 我國於 87 年實施兩稅合一以後,股權的避稅態樣不再僅是將營利所得轉換 為證券交易所得,避稅的態樣因可扣抵稅額帳戶的出現較實施前更多元且複雜, 為了防杜納稅義務人藉由形式上合法,實質上利用兩稅合一制度進行租稅規避, 另增訂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然而實務上,台灣上市櫃公司的大股東大多透過成立投資公司,將個人持股. 政 治 大 用的彈性、鞏固經營權、控制母公司的風險等,即便是有因而節省稅捐,亦屬於 立. 移轉給投資公司,其中不完全是租稅因素,也有許多非稅因素。例如考量資金運. 合法節稅方式,不必然會被國稅局以所得稅法 66 條之 8 加以處分裁罰。. ‧ 國. 學. 本研究查詢財政部訴願決定書,發現近十年來竟超過 400 件稅務爭訟案件與. ‧. 股權不當移轉避稅有關,超過 40 間公司涉案,其中包含部分上市櫃公司。且多. Nat. sit. y. 數涉案人均為公司董監事及高階經理人,這還不包括復查階段的案子,所以實際. n. al. er. io. 上因股權不當移轉避稅被國稅局以違反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案子可能更多。. i n U. v. 為何有這麼多納稅人進行股權規畫卻遭國稅局補稅處罰?他們的規畫方式和合法. Ch. engchi. 的規畫差異點究竟在哪?這正是本文的第一個研究動機,再者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納稅義務人藉股權移轉不或其他虛偽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 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得報請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予以調整,由於該條 文之構成要件過於抽象且所得稅法及相關子法均為對「不當」及「其他虛偽安排」 做出明確定義,以致納稅人難以理解與遵循,造成徵納雙方許多衝突,所謂爭點 所在即為研究價值之所在,因此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在學理與實務運用上仍存 在許多深入探究之價值。本文彙總整理 94 年至 105 年財政部訴願決定書及高等 法院裁判書,完整蒐集近十年來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案例,並詳細分類以圖解 說明不同類型間避稅前後稅負效果差異,藉由個案分析完全未進行避稅案例、有 2.

(9) 避稅但未被國稅局補稅裁罰案例及有避稅且被國稅局補稅裁罰案例,了解實務上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如何運用與徵納雙方爭點所在,可做為納稅人、會計師租 稅規劃參考,降低納稅人遵循成本,本文也歸納此種行為的避稅特性,發現財政 部解釋函令中未分類到的避稅態樣:利用收回庫藏股註銷,本文建議可將此一避 稅態樣列入修改解釋函令的參考,另發現證券交易所得免稅是造成此一避稅態樣 浮濫之因,本文也提出相關修法的建議。稽徵作業方面,本文歸納個案中避稅行 為共同特性,建議建立勾稽選案資料庫,可增加查審判斷的效率並降低稽徵成本, 以做為稽徵機關查核的入門參考及精進方案,希望消除徵納雙方對適用法令的誤. 政 治 大. 解,使我國防杜股權避稅制度更加健全。.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10) 第二節. 論文架構. 本文架構總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架構與 各章節的介紹;第二章為文獻回顧,包括租稅規避、實質課稅原則與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相關文獻之回顧;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方法,包括樣本的選取、分類 與篩選、避稅前後稅負效果分析;第四章為個案分析,從每一種類型挑出一個具 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實務上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爭點及適用要件;第五章為 結論與建議,總結上述研究結果,建議未來修法的方向。. 政 治 大. 立. 緒論. ‧ 國. 學 ‧. 文獻探討. io. sit. y. Nat. n. al. 蒐集彙整資料. er. 研究設計與方法. Ch. engchi 個案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圖 1 研究流程圖. 4. i n U. v.

(11) 貳、文獻探討 本文首先介紹租稅規避相關文獻,其次探討實質課稅原則文獻、實務見解與 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立法目的,最後討論所得稅法第66條之8立法目的與學說爭 點,研究架構圖如下:. 圖2 研究架構圖. 第一節. 租稅規避.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 許多文獻對租稅規避也未做出統一的解釋,王建煊(2012)將租稅規避定義為. y. Nat. 鑽研稅法規定之漏洞,以獲取免稅利益或減少納稅之行為。此種行為本身並不違. er. io. sit. 法,外觀形式可能不違反稅法之規定,卻違反立法精神及社會道德。黃茂榮(2002) 則將租稅規避定義為,納稅義務人雖選擇私法上之法律形式,然從私經濟交易之. al. n. v i n 正常觀點來看欠缺合理之理由,而選擇不合常規之方式 (例如迂迴、複雜、荒謬、 Ch engchi U. 不理性、不自然、不尋常等方法),造成法律形式與經濟實質不相當。. 陳清秀(2012)則將合法節稅、租稅規避及逃漏稅做出解釋,節稅乃是依據稅 捐法規所預定的方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的行為,租稅規避則是利用稅捐法規所 未預定之異常的或不相當的法形式,意圖減少稅捐負擔的行為。逃漏稅行為乃以 虛偽或其他不正當行為為構成要件,在虛偽或其他不正當行為中,如包含帶有違 法性之事實的虛構性詐欺行為時,得成立逃漏稅行為,租稅規避與假裝行為不同, 乃是基於當事人真意,為私法上適法有效之行為。陳清秀另指出租稅規避的要件: 為把握某一經濟上事實關係,稅法與法形成可能性相連結、法的形成可能性之濫 用、稅法的規避與規避意圖。 5.

(12) 陳敏(1982)則認為應對租稅規避行為制定普遍防杜規避之概括規定,調整稅 負效果應符合租稅法定主義,租稅規避原係利用法律漏洞,基於法治國家之租稅 法定原則,自不得將設定租稅負擔之稅法規定,延伸適用於法律文義所不及之事 件,否則即違反禁止類推適用之原則。. 第二節. 實質課稅原則. 稽徵機關查核有租稅規避事實時,會援引實質課稅原則進行補稅甚至是處罰, 實質課稅原則在學說上有許多討論,在此把學者的見解臚列如下,王建煊(2012) 認為租稅之課徵,就課稅主體而言,無論名義上的納稅義務人為何,均應以該真. 政 治 大 課稅個體之存在是否適法,均應對之課稅,此為實質課稅原則。陳敏(1982)認為 立 實課稅主體為納稅義務人,就課稅個體而言,如課稅個體已具體存在,則不論該. ‧ 國. 學. 稅法在衡量納稅人之納稅能力時,所重視者,乃是足以表徵納稅能力之經濟事實, 而非外觀之法律行式形式,因此在解釋與適用稅法要根據經濟事實,而非形式之. ‧. 外觀。陳清秀(2012)則認為實質課稅原則不與租稅法定主義衝突,經濟觀察法或. sit. y. Nat. 實質課稅原則乃是量能課稅原則或負擔公平原則的表現,為實現租稅正義所必要. al. er. io. 之手段,從量能課稅導出的經濟觀察法,並不至於妨害法的安定性與課稅權的濫. v. n. 用,承認經濟觀察法或實質課稅原則,作為稅法解釋適用上的基本原理,不違反 租稅法定主義。. Ch. engchi. i n U. 因為早期稅法尚未明定實質課稅原則,法院多採用之前判例及大法官解釋作 為判決依據,本文整理行政訴訟上,法官引用實質課稅原則作為判決理由之依據, 按最高行政法院 81 年判字第 2124 號判決意旨:租稅法所重視者,應足以表徵納 稅能力之經濟事實,而非其外觀之法律行為,故在解釋稅法時,所應根據者為經 濟事實,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應就實質上經濟利益之享有者予以課稅,始符 合實質課稅及公平課稅之原則。最高行政法院 82 年判字第 2410 號判決意旨:有 關課徵租稅構成要件事實判斷及認定,應以實質上經濟事實關係及所產生實質經 濟利益為準,非以形式外觀為準,否則勢將造成鼓勵投機或規避稅法之適用,無. 6.

(13) 以實現租稅公平之基本理念及要求。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 420 號解釋文:涉 及稅捐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本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 衡酌經濟上意義及實質公平原則為之。 我國於 98 年 5 月 13 日增訂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之 1,立法目的如下:實質 課稅原則是稽徵機關課稅的利器,納稅義務人往往質疑稽徵機關有濫用實質課稅 原則,造成課稅爭訟事件日增,為疏減訟源。爰參照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解釋及 最高行政法院 81 年判 2124 號、82 年判 2410 號判決意旨,增訂本條文,規範稽 徵機關應就實質上經濟利益歸屬享有的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方符租稅法律主. 政 治 大 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之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為之。 立 義之要義。條文內容規定:「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 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時,應以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及其所生. ‧ 國. 學. 實質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為依據。」正式將實質課稅原則提升至法律的位階。.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 第三節. sit. y. Nat. 由於不同身分納稅義務人間,有關稅額扣抵與退還之規定各不相同,易滋生. al. er. io. 納稅義務人利用股權之暫時性移轉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 v. n. 之誘因。為防杜納稅義務人藉投資所得適用稅率高低之不同,將高稅率者應獲配. Ch. engchi. i n U. 之股利、盈餘及可扣抵稅額,移轉為低稅率者所有,或將不計入課稅之股利或盈 餘,移轉為應計入課稅之股利或盈餘,俾利用可扣抵稅額扣抵應納稅額,甚或退 還等,不當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減損政府稅收,並破壞兩稅合一制度,爰參酌 紐西蘭及新加坡立法例制定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2條文內容如下:「個人或營 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利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 間,如有藉股權之移轉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 務者,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稅金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 依查得資料,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該 2.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立法理由,立法院公報第 86 卷第 57 期院會紀錄,86 年 12 月,頁 53 至 56 7.

(14) 條制訂後利用股權移轉避稅的態樣仍層出不窮,起因為母法的沒有對認定要件有 明確的定義以及調整稅額的原則,有鑑於此財政部 97 年 4 月 30 日發布台財稅字 第 09700196750 號函,規範稽徵機關依本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調整稅額之處理原 則,另於 98 年 7 月 7 日發布台財稅字第 09800297860 號函(以下簡稱財政部 98 年函釋),規範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認定原則,對於虛偽交易、相關股權交易構 成要件特性、規避稅負模式做出定義。 柯格鐘(2010)指出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本質是防杜租稅規避的規定,條 文卻出現虛偽安排的用語,租稅規避不應和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混為一談,依照民. 政 治 大 後稽徵機關不得再對納稅義務人主張課稅,當稽徵實務上將租稅規避行為與虛偽 立 事法的規定,通謀虛偽的法律效果是回復原狀,該虛偽行為自始無效,回復原狀. 意思表示畫上等號時,反而會使稽徵機關處於不利的立場。. ‧ 國. 學. 至於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避稅行為是否得以補稅及加以處罰的適法性,. ‧. 葛克昌(2012)認為此避稅行為係脫法行為,不論有無法律明文,應按未脫法前相. y. Nat. 同之法律效果調整,亦與實質課稅原則不相違背。學者見解也主張對此種避稅行. er. io. sit. 為進行補稅調整,與稽徵機關與最高行政法院實務運作看法一致。 主張除調整補稅外仍得加以處罰的議題上,學說上有不同的見解,陳文宇與. al. n. v i n 許春安(2010)採肯定說,認為納稅義務人有依法申報的義務,脫法避稅行為已符 Ch engchi U. 合各該相關法律罰規定之構成要件,基於平等適用稅法之要求及防杜脫法避稅, 處罰有其必要性。法務部 95 年 6 月 28 日法律字第 0950018449 號函明示,所得. 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係法律賦予稅捐機關針對藉由股權移轉或其他虛偽之安 排等手段,不當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按實際情況予以調整之權限與依據,如該 行為手段經主管機關依其職權調查認定後經衡酌結果,已符合各該相關法律處罰 規定之構成要件,自當以該法律為處罰之明文依據。 採否定說的學說如下:葛克昌(2012)認為脫法避稅行為雖濫用私法之契約形 成自由,但在民法上並非虛偽行為仍為有效行為,所規避法律係強行法之稅捐債 務法,不影響民法之法律關係,原則上不生稅捐處罰法效果。黃茂榮(2012)認為 8.

(15)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條文,關於調整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 扣抵稅額的要件,並沒有今得以調整之妥當性理由適切表達出來。黃茂榮(2010) 認為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條文內容僅有「調整」的用語,稽徵機關針對此類避 稅行為進行處罰有逾越租稅法定主義之虞。 實務上對於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避稅行為,傾向比照逃漏稅行為補稅處 罰,依照最高行政法院 101 年度判字第 19 號判決意旨:上訴人就系爭營利所得 未按期如實申報,即有漏報所得而逃漏所得稅情事;並因此等一連串行為係上訴 人所刻意規劃,已屬脫法行為,則上訴人就本件所得稅之逃漏,縱無故意,亦有. 政 治 大 之裁罰要件,即無不合,亦與行政罰法第 7 條規定無違。 立. 應注意、能注意而疏未注意之過失,已合致行為時所得稅法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與個案分析法,文獻分析法亦稱歷史 文獻法,是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合證明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在於了 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將來。」及檢視歷史資料並客觀分析、評鑑資料的研究 方法3。本文蒐集相關期刊、專書及相關論文,介紹我國所得稅法相關條文、立 法背景與相關解釋函令以探究本文問題意識。 因為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避稅行為複雜,進行案件分類與個案分析可清楚. 政 治 大. 了解其避稅態樣,個案分析法之第一步是建立主要避稅類型,本文參考財政部. 立. 98 年函釋所列舉的 7 種規避稅負模式,由於函釋中的規避稅負模式(4):「藉股. ‧ 國. 學. 權移轉造成交叉持股,嗣安排高價向個人購買股權,俟獲配股利再將資金回流個 人,規避綜合所得稅。」為多數案件資金回流方式之描述,而非整體避稅方式之. ‧. 描述,故本文不採用該定義,而重新把樣本分成 4 種主要避稅類型:單純保留盈. y. Nat. sit. 餘型、製造帳上虧損型、先出售股權再購回型及收回庫藏股再註銷型。4其次將. n. al. er. io. 上述主要類型依據交易的複雜程度或透過不同類型的財務工具及會計處理方式. i n U. v. 再分子類型,將單純保留盈餘型依是否透過多家投資公司交叉持股分類如下,若. Ch. engchi. 沒有透過交叉持股則是單純保留盈餘(基本型),若有則是單純保留盈餘(交叉持 股型);接著將製造帳上虧損型依會計操作方式分類如下,若是在避稅年度進行 不合常規交易創造證券交易損失者則是製造帳上虧損(投資損失型),若是透過以 前年度帳列累計虧損者則是製造帳上虧損(利用以往帳面虧損型);最後將先出售 股權再購回型依投資工具的不同分類:先出售股權再購回(投資公司型)、先出售 股權再購回(交叉持股型)及先出售股權再購回(私募基金型);因為收回庫藏股再 註銷型自成一格,故未再分子類型分析。因此,本文將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避. 3. 參考葉至誠與葉立誠,1999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38-156 參考黃永婕,股權移轉規避稅負案型分析(下),稅務旬刊 2158 期,頁 28. 4. 10.

(17) 稅態樣分成 8 種類型,如表 1 所示: 表 1 規避稅負模式定義的對照表 規避稅負模. 財政部 98 年函釋定義. 本文定義. 單純保留盈. 藉由承買公司負擔未分配盈餘加徵 10%營. 同左. 餘型(基本. 利事業所得稅,規避個人綜合所得稅累進稅. 型). 率. 單純保留盈. 藉多家投資公司交叉持股,每年由不同投資. 餘型(交叉持. 公司獲配股利之形式,將盈餘保留於投資公. 股型). 司,規避綜合所得稅及未分配盈餘加徵 10%. 式. 政 治 大. 藉承買公司高價購買復低價出售股權,製造. 損(投資損失. 證券交易損失;或標的股權公司於股權交易. 型). 後,隨即減資、註銷或清算,致承買公司產. 立. 同左. ‧ 國. 學. 生投資損失等安排,規避綜合所得稅及未分 配盈餘加徵 10%營利事業所得稅. 沖抵投資收益,規避綜合所得稅及未分配盈. 帳面虧損型). 餘加徵 10%營利事業所得稅. 先出售股權. 藉個人以股作價投資或高價移轉股權予公. 再購回(投資. 司,承買公司俟獲配股利後,將股權售回該. 公司型). 個人後結束營業辦理清算,規避綜合所得稅. io. al. 同左. er. 損(利用以往. 同左. ‧. 承買公司帳上鉅額虧損或未分配盈餘減項. Nat. 製造帳上虧. y. 製造帳上虧. sit. 營利事業所得稅. 同左. n. v i n C ,嗣安排高價向個人 U個人以股作價利用多層次持股或交 股權移轉造成交叉持股h engchi 及未分配盈餘加徵 10%營利事業所得稅. 先出售股權 再購回(交叉 持股型). 購買股權,俟獲配股利再將資金回流個人, 叉持股成立許多投資公司,再混搭 規避綜合所得稅. 回購股權及減資退款後結束營業辦 理清算,可以同時達到避稅及延遲 繳稅的目的。. 先出售股權. 透過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將股權移轉予所申. 再購回(私募. 購之私募基金,再向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申請. 基金型). 贖回受益憑證,規避綜合所得稅. 其他(收回庫. 無. 同左. 案關公司原無發行股票,涉案人透. 藏股註銷). 過發行股票要求公司買回持股,公 司再將庫藏股註銷,減少保留盈 餘,規避綜所稅與未分配盈餘稅。. 11.

(18) 第二步是對將上述 8 種避稅類型,透過圖解方式分析規避前及規避後稅負效 果的差異,以便對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避稅態樣有全盤性深入了解。第三步 是進行個案分析,首先彙總樣本中所有案例依前述定義分類成 8 種避稅類型,從 每一種類型挑出一個具代表性的案例,接著是個案分析的架構如以下所列:案件 名稱及案號、案件事實經過表、國稅局調整營利所得額及補稅額、圖示、原告(納 稅義務人)主張、國稅局答辯、法院判決及小結,透過上述架構分析可得知徵納 雙方對於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爭點所在,了解在實務上如何適用虛偽交易的. 政 治 大. 要件,最後在小結中對這些案件提出結論,包括短期內稽徵機關針對此類查核精 進措施及長期修法的方向。. 立. ‧ 國. 資料蒐集與案件分類. 學. 第二節. 如果納稅義務人進行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避稅行為,而被稽徵機關查獲補. ‧. 稅裁罰,如果不服該處分結果,可依我國稅務案件行政救濟程序進行救濟:第一. sit. y. Nat. 步是向原處分機關提起復查,納稅義務人不服復查決定結果接下來是向財政部提. al. er. io. 起訴願,如果不服訴願決定結果,最後一步則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由於復. v. n. 查決定書為非公開資訊,故無法取得,本文案件的樣本只能從訴願階段開始蒐集,. Ch. engchi. i n U. 所以訴願決定書為公開資料中捕捉此種避稅行為的最大範圍,因為財政部訴願決 定書網站最早搜尋起始日期是 94 年 1 月 1 日起,所以本文的樣本區間自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至民國 105 年 10 月 31 日止,以下述檢索之關鍵字: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所得稅法第六十六條之八等搜尋財政部訴願決定書網站5,選取網站上所 有的案件,因財政部訴願決定書的公司名稱及涉案人姓名因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因 素均有遮蓋,故再交叉搜尋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6,由於最高行政法院與高 等行政法院的案件有重複,所以不搜尋最高行政法院的案件,經搜尋上述系統, 案件數量整理如表 2 5 6. http://web01.mof.gov.tw/peapply/condition_suit.asp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12.

(19) 表 2 案件數量整理表 資料來源. 案件數量. 遺漏值. 財政部訴願決定書. 470. 5.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28. 0.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29. 0.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42. 0. 7. 因訴願決定書及判決書裡的涉案公司多為資本額小的投資公司,本研究想得 知涉案人於避稅年度是否有在股票公開發行公司擔任董監事或經理人,光憑訴願 決定書及判決書裡的涉案公司找不到上述財報資訊,因此本研究再以涉案人姓名. 政 治 大. 為關鍵字搜尋 TEJ 系統(台灣經濟新報)、公開資訊觀測站8及 GOOLE 系統9,共比. 立. 對出 41 家公司,其中有 26 家上市櫃公司,15 家未上市櫃公司。再依前述本研. ‧ 國. (投資損失). 合計. 7. 3. 10. 2. 0. 4. i n U. y. al. n. 製造帳上虧損型. io. (交叉持股). 未上市櫃公司(間). 製造帳上虧損型. Ch 4. sit. 單純保留盈餘型. Nat. (基本型). 上市櫃公司(間). er. 單純保留盈餘型. 表 3 避稅模式類型統計表. ‧. 避稅模式類型. 學. 究整理的 8 種避稅模式類型歸納整理如表 3 所示:. 4. engchi. v. 2. 8. 4. 8. (利用以往帳面虧損) 先出售股權再購回型(投資公司). 0. 4. 4. 先出售股權再購回型(交叉持股). 5. 0. 5. 先出售股權再購回型(私募基金). 3. 0. 3. 其他. 0. 1. 1. 25. 16. 41. (收回庫藏股再註銷) 合計. 7. 案號:第 09903013、第 09903032、第 09903033、第 09903158 及第 09903341 無法於財政部訴 願決定書網站查得訴願決定書 8 http://mops.twse.com.tw/mops/web/index 9 https://www.google.com.tw/?gws_rd=ssl 13.

(20) 表 4 是案件類型彙總表,列出本文所有樣本的來源,包括訴願決定書的發文 字號及裁判書的發文字號,由於一間涉案公司可能有多個涉案人,所以一間涉案 公司可能會有數個訴願決定書發文字號及裁判書發文字號,本文就每一間涉案公 司選出一個案號為代表,其他案號用同一事實其他涉案年度做表示。表 5 是本文 樣本的敘述統計,由於須列出涉案人最高職務層級,涉案公司須為上市櫃方能取 得該財報資訊,故表 5 所列公司僅為上市櫃公司。 表 4 案件類型彙總表 4.1 單純保留盈餘型(基本型) 被投資. 背後股票公開. 訴願書發文字號. 公司簡. 發行公司. 稱. (股票代碼). 綠〇開. 綠〇開發. 發. (25**). 力〇科. 力〇科技. 台財訴字第 009800561110. 99 年度訴字. 技. (未上市). 號. 第 543 號. 仲〇投. 統〇. 台財訴字第 10100184690 號. 102 年度訴. 資. (12**). 麗〇建. 名〇開發. 設. (14**). 宏〇工. 宏〇工業. 業. (34**). 巨〇科. 巨〇科技. 技. (80**). 長〇精. 長〇精密. 密. (45**). 新〇欽. 新〇欽. 立. 度. 他涉案年度. 104 年度訴. 95-98. 無. 無. ‧ y. 93-95. 96、98、99. 95,96. 93、94. al v 09800038240 號 第 925 號 i n C 台財訴字第h09700274370 e n g c 號h i 97U年度訴字. 94. 無. 89. 92. 台財訴字第 10100107020 號. 96. 95、97、98. 91,92. 無. 93. 90、91. 95-98. 無. 字第 88 號 103 年度訴. 97. sit. 台財訴字第 10213959450 號. 台財訴字第 09800038230 號. er. 字第 21 號. n. (23**). 字號. 字第 884 號. io. 資. 同一事實其. 學. ‧ 國. 台財訴字第 10413916200 號. Nat. 技〇. 避稅年. 政 治 大. 98 年度訴字. 第 3098 號. 101 年度訴 字第 336 號. 台財訴字第 09700541590 號. (未上市) 朕〇投. 裁判書發文. 98 年度訴字 第 110 號. 台財訴字第 09800054660 號. 98 年度訴字 第 1321 號. 青〇國際 (53**) 舜〇科. 舜〇科技. 技. (未上市). 台財訴字第 10000358100 號. 101 年度訴 字第 5 號. 14.

(21) 4.2 單純保留盈餘型(交叉持股) 被投資公. 背後股票公開發. 司簡稱. 行公司. 訴願書發文字號. 裁判書發文字. 避稅. 同一事實其他. 號. 年度. 涉案年度. 90. 無. 88. 無. (股票代碼) 路〇投資. 聯〇投資. 公〇精密. 台財訴 09800500520. 99 年度訴字. (31**). 字第號. 第 84 號. 昱〇. 台財訴字第. 95 年度訴字. (25**). 0950024380 號. 第 667 號. 4.3 創造損失(投資損失) 被投資公司. 背後股票公開. 簡稱. 發行公司. 立. (股票代碼). 建設、旺〇. (25**). 建設. 台財訴字第. 101 年度訴字第. 10100021620 號. 1134 號、102 年度. 台財訴字第. 99 年度訴字第 1814. (未上市). 09900165980 號. 號. Nat. 98 年度訴字第 1123. 〇、晶〇. 〇(未上市). 09800112160 號. 號. 玄〇. 玄〇. 台財訴字第. 96 年度訴字第. 清〇投資. 信〇投資. 斐〇. sit. er. a l09500585820 號 00996 號 i v Ch 台財訴字第 無 Un engchi 09900391930 號. n. (24**). y. 台財訴字第. io. 銘〇、宇〇、晶. 可〇. 年度. 其他涉案. 96. 95. 91、92. 無. 訴字第 158 號. 銘〇、宇. 信〇投資. 同一事實. 年度. 啟〇食品. (未上市). 避稅. ‧. 啟〇食品. ‧ 國. 興〇〇. 裁判書發文字號. 學. 大〇、東〇. 政 治 大. 訴願書發文字號. 大〇銀行. 台財訴 字第. 95 年度訴字第 695. (28**). 09500084690 號. 號. 光〇工業. 台財訴字第. 95 年度訴更一字. (未上市). 09300484540 號. 第 00005 號. 斐〇. 台財訴字第. 98 年度訴字第 180. (33**). 09700606210 號. 號. 15. 90. 89. 無. 91. 88、89、92. 89. 無. 89. 無. 91-94. 95.

(22) 4.4 創造損失(利用以往帳面虧損) 被投資公司. 背後股票公開. 簡稱. 發行公司. 訴願書發文字號. 裁判書發文字. 避稅年. 同一事實其他. 號. 度. 涉案年度. 94-98. 無. (股票代碼) 爭〇. 台財訴字. 103 年度訴字. (未上市). 10213958990 第號. 第 130 號. 奇〇實業. 奇〇實業. 台財訴字. 無. 90. 91、92. (17**). (17**). 09700487410 第號. 錫〇建設. 錫〇建設. 台財訴字第. 95 年度訴字第. 88. 無. (未上市). 09500434790 號. 03652 號. 昆〇. 台財訴字第. 101 年度訴字. 93-95. 無. (2385). 10100186880 號. 第 2053 號. 94-96. 無. 祥〇投資. 東〇鋼鐵. 立. 東〇鋼鐵. 台財訴字第. 100 年度訴字. 10000022980 號. 第 1462 號. 學. 台財訴字第. 101 年度訴字. 和〇投資. (25**). 10100018520 號. 第 232 號. 濱〇. 濱〇. 台財訴字第. 99 年度訴字第. (15**). 09800557780 號. 31 號. 威〇國際. 台財訴字第. 99 年度訴字第. (未上市). 09800644940 號. 1127 號. 92. 92-95. 無. 94. 無. io. er. 威〇國際. 90. sit. 元〇證券. Nat. 元〇投資. ‧. ‧ 國. (20**). 政 治 大. y. 爭〇. al. 避稅年. 同一事實其他. 度. 涉案年度. 竑〇科技. 台財訴字第. 101 年度訴字第. 94. 無. (未上市). 1000476350 號. 104 號. 綠〇. 台財訴字第. 100 年度訴字第. 94、95. 無. (未上市). 09900519370 號. 100 號. 德〇. 台財訴字第. 98 年度訴字第. 90、91. 無. (未上市). 09800378660 號. 2289 號. 信〇美. 台財訴字第. 95 年度訴字第. 89. 無. (未上市). 09500162000 號. 01073 號. n. v i n Ch 訴願書發文字號 U i e n g c h裁判書發文字 號. 4.5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被投資公司) 被投資公. 背後股票公開. 司簡稱. 發行公司 (股票代碼). 竑〇科技. 綠〇. 德〇. 信〇美. 16.

(23) 4.6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交叉持股) 被投資公. 背後股票公開. 司簡稱. 發行公司. 訴願書發文字號. 裁判書發文字. 避稅年. 同一事實其他. 號. 度. 涉案年度. 92. 無. 96、97. 無. 92、93. 無. 87. 88、89、90. (股票代碼) 美〇華. 志〇國際. 台財訴字第. 98 年度訴字第. (26**). 09813001420 號. 1006 號. 復〇. 台財訴字第. 104 年度訴字第. (15**). 10413901220 號. 443 號. 利〇. 台財訴字第. 97 年度訴字第. (44**). 09700215080 號. 398 號. 華〇電子. 台財訴字第. 94 年度訴字第. 美〇鋼鐵 (20**). 利〇. 華〇電子. 立. (61**). 政 治 大. 09400276450 號. 背後股票公開. 司簡稱. 發行公司. 4.7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私募基金) 訴願書發文字號. 裁判書發文. 避稅. 同一事實其他年. 字號. 年度. 度當事人案件. 台財訴字第. 100 年度訴字. 94. 93、95、96、97. 09900546570 號. 第 613 號. 台財訴字第. 100 年度訴字. ‧. 被投資公. 00802 號. 學. ‧ 國. 復〇. 順〇. io. 順〇. 美〇. 美〇 (24**). 94. a10000013010 第 175 號 iv l C 號 n 台財訴字第 年度訴字 U 94 h e n g c 100 i h 09900485530 號 第9號. n. (55**). sit. (23**). er. 合〇. Nat. 合〇. y. (股票代碼). 無. 無. 4.8 其他(收回庫藏股註銷) 被投資公. 背後股票公開. 司簡稱. 發行公司. 訴願書發文字號. 裁判書發文字. 避稅. 同一事實其他. 號. 年度. 涉案年度. 94. 93、95、96、97. (股票代碼) 勝〇茂記. 勝〇茂記. 台財訴字第. 100 年度訴字第. (未上市). 10013008870. 1848 號. 17.

(24) 表 5 敘述統計 5.1 單純保留盈餘型(基本型) 公司. 避稅年度. 漏報營利所得. 綜合所得總額. 補徵稅額. 最高涉案人職務. 巨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9. $782,994,554. $1,385,477,209. $313,197,821. 董事長兼總經理. 92. $163,067,309. $182,792,848. $65,302,508. 董事長兼總經理. 90. $25,893,000. $96,583,980. $6,964,170. 董事兼任總經理. $32,847,425. $139,742,462. $10,229,045. 董事兼任總經理. 93. $207,493,875. $300,925,913. $77,758,238. 董事兼任總經理. 90. $46,607,400. $280,579,992. $12,535,560. 董事長兼任總經理. 91. $73,880,428. $168,724,751. $23,007,168. 董事長兼任總經理. 93. $207,493,875. $300,925,913. $77,758,238. 董事兼任總經理. 宏〇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94. $335,712. $5,413,320. $110,573. 協理. 名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93. $10,612,000. $48,976,952. y. $2,749,968. 大股東. $11,110,000. $42,360,457. sit. $2,529,019. 大股東. $13,088,400. $71,702,930. $3,347,227. 大股東. $3,738,547. 大股東. $688,390. 董事長兼總經理. 綠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95 96. a$13,353,600 $82,114,757 iv l C n $6,016,114 h e n g c h$9,285,350 i U. n. 96. io. 95. Nat. 94. er. 青〇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國. 立. 學. 91. ‧. 技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政 治 大. $5,461,952. $12,171,100. $1,376,960. 董事兼總經理. 97. $6,137,779. $12,145,407. $2,063,539. 董事兼總經理. 98. $8,047,990. $12,055,554. $3,061,968. 董事兼總經理. 18.

(25) 5.2 單純保留盈餘型(交叉持股) 公司. 避稅年度. 漏報營利所得. 昱〇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8. $7,645,432. 綜合所得總額. 補徵稅額. 最高涉案人職務 關係人. 5.3 創造損失(投資損失) 公司 斐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避稅年度. 政 治 大. 漏報營利所得. 立. 91. $64,330,657. 董事長兼總經理. 學. $74,695,972. 95. $51,938,176. 95. $343,169,871. $344,914,402. 96. $56,793,485. $108,200,666. 大〇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89. $56,152,604. 可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8. $9,884,592. ‧. 94. 董事長 董事長. 大股東. $64,080,547. $19,489,573. 董事. $11,996,742. $2,956,116. 董事兼副總. $96,443,241. 董事兼副總. y. $16,790,078. sit. io. 大股東. n. a$266,891,491 $296,513,401 iv l C n hengchi U. 19. 董事長. $125,766,183. er. Nat. $83,520,903. 89. 最高涉案人職務 董事長兼總經理. 93. 興〇〇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補徵稅額. $17,719,646. ‧ 國. 92. 綜合所得總額.

(26) 5.4 創造損失(利用以往帳面虧損) 公司. 避稅年度. 漏報營利所得. 綜合所得總額. 補徵稅額. 最高涉案人職務. 元〇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90. $8,821,126. $9,192,347. $2,863,024. 董事. 濱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92. $819,231. $2,590,053. $42,012. 總經理. 93. $9,223,737. $17,453,539. $3,138,758. 董事長. 94. $7,915,110. $11,356,337. $2,247,177. 董事長. $11,475,460. $16,274,405. $3,521,285. 董事長. $31,813,202. $84,507,583. $7,482,459. 董事長. 94. $5,075,386. $45,643,828. $1,289,731. 董事長兼總經理. 95. $12,136,939. $57,008,714. $2,336,585. 董事長. 94. $152,953,500. $257,751,388. $30,727,900. 董事長兼總經理. 95. $186,337,026. $321,875,986. $25,253,013. 董事長兼總經理. 96. $218,503,384. $376,745,651. $32,939,550. 董事長兼總經理. 學 ‧. sit. Nat. io.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被投資公司):無上市櫃公司涉案. n. al. er. 東〇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93. ‧ 國. 昆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y. 立. 95. 政 治 大. Ch. engchi. 20. i n U. v.

(27) 5.5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交叉持股) 公司. 避稅年度. 漏報營利所得. 綜合所得總額. 補徵稅額. 最高涉案人職務. 志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92. $449,476,000. $454,932,733. $179,440,300. 董事長. 美〇鋼管廠股份有限公司. 92. $449,476,000. $454,932,733. $179,440,300. 董事. 利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93. $6,804,518. $11,714,450. $1,744,071. 董事. 華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87. $4,991,574. 立. 88. 90. 合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3. 補徵稅額. 最高涉案人職務 監察人 大股東. $225,859,686. $2,842,812. 董事長. v ni. $12,656,599. 董事長. $3,687,118. 董事長. $2,019,674. 董事長. $1,039,134. 董事長. $12,103,300. $36,905,302. $4,791,361. $4,874,357. $19,438,206. $1,816,886. $8,279,262. al. n. 94. 綜合所得總額. y. 94. 漏報營利所得. $35,641,772. $246,537,785. Ch. 96. $267,736,298 i U e h n c g $6,213,445 $166,927,768. 97. $4,779,950. 95. 關係人. sit. 美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關係人. er. 94. $841,705. ‧. 順〇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大股東. 5.6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私募基金). io. 避稅年度. $899,531. $930,631. Nat. 公司. 董事. 學. ‧ 國. 89. 政 治 大. $10,937,130. $134,738,859. 其他(收回庫藏股註銷):無上市櫃公司涉案. 21.

(28) 第三節. 避稅類型稅負效果分析. 以下分析是以我國 104 年度法定稅率作為假設,假設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法定 稅率為 17%,未分配盈餘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法定稅率 10%,綜合所得稅所得淨額 在 10,000,000 元以上邊際稅率為 45%。. 一、. 單純保留盈餘型(基本型). (一). 定義:. 藉由承買公司負擔未分配盈餘加徵 10%營利事業所得稅,規避個人綜合所得 稅累進稅率。. 立. 規避方式:. 學. ‧ 國. (二). 政 治 大. 將適用高邊際稅率之個人綜所稅轉換成 10%的未分配盈餘稅,達到部分避稅. y. Nat. io. 1. 圖示:. n. al. sit.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er. (三). ‧. 的目的。. A 公司. Ch. engchi. i n U. v.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 \. 股利給甲,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甲. 圖 3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圖 22.

(29) 2. 說明: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 本例假設股東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45,000,000 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2.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股利予 A 公司. 政 治 大. B 公司,B 公司需繳納. 10,000,000 元未分配. 立. 盈餘稅. ‧ 國. 學. 1.甲除息日前移轉 股權予 B 公司. ‧. B 投資公司. 甲.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A 公司配發股利回流至甲. 圖 4 單純保留盈餘(基本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2. 說明: 甲原為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甲在 A 公司配發股利前,將持有 A 公司的股票移轉 給 B 投資公司(以下簡稱 B 公司)(甲對 B 公司也有控制力),B 公司購買股權的資 金來自甲的借款,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 B 公司,由於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B 公司自 A 公司獲配之股利不計入 B 公司當年度營所稅應稅所得,若 B. 23.

(30) 公司不分配盈餘,則 B 公司須繳納 10,000,000 元未分配盈餘稅 (100,000,000*10%)。B 公司再將自 A 公司獲配之股利償還向甲的借款,A 公司配 發的股利回流至甲,稅負為未規避的 22.22%,避稅利益達 77.78%。 (45,000,000-10,000,000)/45,000,000. 二、. 單純保留盈餘型(交叉持股). (一) 定義: 藉多家投資公司交叉持股,每年由不同投資公司獲配股利之形式,將盈餘保留於. 政 治 大. 投資公司,同時達到避稅及遞延課稅的利益。. 立. (二) 規避方式:. ‧ 國. 學. 將高邊際稅率之個人綜所稅轉換成 10%的未分配盈餘稅,並延後至數年後繳納, 達到部分避稅及延遲繳稅的目的。. ‧. (三)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sit. n. al. er. io. A 公司. y. Nat. 1. 圖示:. Ch. engchi. i n U.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 股利給甲,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甲. 24. v.

(31) 2. 說明: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 本例假設股東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2.A 公司 104 年分配. 政 治 大. 100,000,000 元股利予 B 公司. 學. ‧ 國. 立. A 公司. 1.甲於除息日前移 轉股權予 B 公司. 4.B 公司 105 年. 的股利予 C 公司. v. C 投資公司. n. al. 分配取自 A 公司. er. io. sit. Nat. ‧. 甲. y. B 投資公司. Ch. 3.A 公司配發給 B 公司. engchi. 的股利回流至甲. i n U. 5.C 公司 106 年 分配取自 A 公司 的股利予 D 公司. 6.B 公司及 C 公司無須繳納未分配 盈餘稅,若 D 公司 107 年不分配股. D 投資公司. 利,D 公司 107 年才須繳納 10,000,000 元未分配盈餘稅,達到 延遲繳稅的目的。. 圖 5 單純保留盈餘(交叉持股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2. 說明: 甲原為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甲成立 B 投資公司(以下簡稱 B 公司),甲另成立 C. 25.

(32) 投資公司(以下簡稱 C 公司)及 D 投資公司(以下簡稱 D 公司),C 公司 100%持股 B 公司,D 公司 100%持股 C 公司,甲在 A 公司配發股利前,將持有 A 公司的股票移 轉給 B 公司 ,B 公司購買股權的資金來自甲的借款,A 公司 104 年度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 B 公司,由於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B 公司自 A 公司獲配 之股利不計入 B 公司當年度營所稅應稅所得,B 公司在 105 年度將取自 A 公司的 投資收益分配予 C 公司,所以 B 公司毋須繳納為分配盈餘稅,C 公司在 106 年度 將取自 A 公司的投資收益分配予 D 公司,所以 C 公司毋須繳納為分配盈餘稅,若 D 公司 107 年不分配股利,D 公司 107 年才須繳納 10,000,000 元未分配盈餘稅,. 政 治 大. 相較於單純保留盈餘型(基本型),此類型不但可以規避 77.78%的稅負,更能達 到延遲繳稅的目的。. 立. (一). 定義:. ‧. ‧ 國. 創造損失(投資損失). 學. 三、. y. Nat. 藉承買公司高價購買復低價出售股權,製造證券交易損失;或標的股權公司. er. io. sit. 於股權交易後,隨即減資、註銷或清算,致承買公司產生投資損失等安排, 規避綜合所得稅及未分配盈餘加徵 10%營利事業所得稅。. n. al. (二). 規避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規避綜所稅與未分配盈餘營所稅,達到完全避稅的目的。. 26.

(33) (三).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A 公司.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 股利給甲,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甲. 立. ‧ 國. 學. 2. 說明:. 政 治 大. ‧.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 y. Nat. 本例假設股東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n. er. io. al. sit.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Ch. engchi. 27. i n U. v.

(34)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2.A 公司分配. A 公司. 100,000,000 元股利 予 B 公司,B 公司毋 須繳納未分配盈餘稅. 1.甲於除息日前移 轉股權予 B 公司 B 投資公司 甲 4.B 公司低價出售 A. 立. 公司股票予 C 公. 政 治 大. 司,製造鉅額投資 損失. C 投資公司. 3.A 公司配發給 B 公司. ‧ 國. 學. 的股利回流至甲. sit. y. Nat. 2. 說明:. ‧. 圖 6 創造損失(投資損失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al. er. io. 甲原為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甲在 A 公司配發股利前,將持有 A 公司的股票移轉. v. n. 給 B 投資公司(以下簡稱 B 公司)(甲對 B 公司也有控制力),B 公司購買股權的資. Ch. engchi. i n U. 金來自甲的借款,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 B 公司,按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B 公司自 A 公司獲配之股利不計入 B 公司當年度營所稅應稅所得,B 公 司低價出售 A 公司股票予 C 投資公司,製造鉅額投資損失,抵銷 B 公司自 A 公司 獲配之投資收益,B 公司無須繳納未分配盈餘稅,B 公司再將自 A 公司獲配股利 償還向甲的借款,A 公司配發的股利回流至甲。避稅利益達 100%。. 四、. 創造損失(利用以往帳面虧損). (一). 定義:. 藉承買公司帳上鉅額虧損或未分配盈餘減項沖抵投資收益,規避綜合所得稅及 未分配盈餘加徵 10%營利事業所得稅。 28.

(35) (二). 規避方式:. 規避綜所稅與未分配盈餘營所稅,達到完全避稅的目的。 (三).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A 公司.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 股利給甲,甲需繳納. 政 治 大.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 sit. y. Nat. 2. 說明:. 甲. 學. ‧ 國. 立. al. er. io.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 v. n. 本例假設股東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Ch. engchi. i n U.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29.

(36)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2.A 公司分配. A 公司. 100,000,000 元股利予 B 公司,B 公司毋須繳 納未分配盈餘稅 1.甲於除息日前移 轉股權予 B 公司 B 投資公司 甲. (帳列累積巨額 虧損)).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3.A 公司配發給 B 公司 的股利回流至甲. ‧. y. sit. al. er. io. 2. 說明:. Nat. 圖 7 創造損失(利用以往帳面虧損型)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v. n. 甲原為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甲在 A 公司配發股利前,將持有 A 公司的股票移轉. Ch. engchi. i n U. 給 B 投資公司(以下簡稱 B 公司)(甲對 B 公司也有控制力),B 公司購買股權的資 金來自甲的借款,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 B 公司,按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B 公司自 A 公司獲配之股利不計入 B 公司當年度營所稅應稅所得,因為 B 公司帳上有累積鉅額虧損,抵銷 B 公司自 A 公司獲配之投資收益,B 公司無須 繳納未分配盈餘稅,B 公司再以自 A 公司獲配股利償還向甲的借款,A 公司配發 的股利回流至甲。避稅利益達 100%。. 30.

(37) 五、.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被投資公司). (一). 定義:. 藉個人以股作價投資或高價移轉股權予公司,承買公司俟獲配股後,將股權售回 該個人,規避綜合所得稅及未分配盈餘加徵 10%營利事業所稅。 (二). 規避方式:. 規避綜所稅與未分配盈餘營所稅,達到完全避稅的目的。 (三).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A 公司.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 股利給甲,甲需繳納. Nat. sit. y. ‧.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io. n. al. er. 甲. 2. 說明:.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Ch. engchi. i n U. v.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 本例假設股東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31.

(38)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A 公司. 2.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股利予 B 公司,B 公司毋須繳 納未分配盈餘稅. 1.甲於除息日前移 轉股權予 B 公司 B 投資公司. 甲 3.轉換成免稅所得. 3.轉換方式:B 公司獲得配息後再將 A 公 司股權低價回售予甲,產生證券交易所. 學. 得;或 B 公司辦理減資,退還甲的股款. ‧. ‧ 國. 立. 政 治 大. y. sit. al. er. io. 2. 說明:. Nat. 圖 8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被投資公司型)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v. n. 甲原為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甲在 A 公司配發股利前,將持有 A 公司的股票高價. Ch. engchi. i n U. 出售給 B 投資公司(以下簡稱 B 公司)(甲對 B 公司也有控制力),B 公司購買股權 的資金來自甲的借款,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 B 公司,按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B 公司自 A 公司獲配之股利不計入 B 公司當年度營所稅應稅所得,B 公司獲得配息後再將 A 公司股權低價回售予甲,產生證券交易所得;或 B 公司辦 理減資,退還甲的股款,因為證券交易所得免稅,減資退還股款也非股利所得, 此種避稅模式將應稅所得(A 公司配發之股利)轉換為免稅所得(證券交易所得或 減資退還股款),所以甲毋須繳納綜合所得稅,B 公司無須繳納未分配盈餘稅。 甲達到避稅目的後或許會把 B 投資公司註銷,此種避稅模式避稅利益達 100%。. 32.

(39) 六、.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交叉持股). (一). 定義:. 個人以股作價利用多層次持股或交叉持股成立許多投資公司,再混搭回購股權及 減資退款後結束營業辦理清算,可以同時達到避稅及延遲繳稅的目的。 (二). 規避方式:. 規避綜所稅與未分配盈餘營所稅,達到完全避稅的目的。 (三).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A 公司.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n. al. er. io. sit. y. Nat 甲. ‧. 股利給甲,甲需繳納. Ch. engchi. i n U. v. 2. 說明: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 本例假設股東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33.

(40)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2.A 公司各分配 50,000,000 元股利 予 B 公司及 C 公司,B 公司及 C 公司 毋須繳納未分配盈餘稅. A 公司. 政 治 大. 2.配股. 立. 1.甲於除息日前 移轉股權予 B 公 司及 C 公司. D 公司. B 公司. 學. 3.B 公司及 C 公司將 A 公司配發股利回流至甲. F 公司. n. er. io. al. sit. Nat. C 公司. y. ‧. ‧ 國. 甲. 5.配股. 2.配股. Ch. i n U. v. e n g c h4.Bi 公司及 C 公司分別以 A 公司的 股票作價成立 D 公司與 F 公司 6.D 公司及 F 公司獲配 A 公司股利 後,隨即減資註銷將股款退還予甲. 圖 9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交叉持股型)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34. 5.配股.

(41) 2. 說明: 甲原為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甲在 A 公司配發股利前,以 A 公司的股票作價成立 B 公司及 C 公司,並將持有 A 公司的股票高價出售給 B 公司及 C 公司,B 公司及 C 公司購買股權的資金來自甲的借款,A 公司各配發 50,000,000 元股利給 B 公司 及 C 公司,按所得稅法第 42 條規定,B 公司及 C 公司自 A 公司獲配之股利不計 入當年度營所稅應稅所得,B 公司及 C 公司獲得配息後再將 A 公司股權低價回售 予甲,產生免稅之證券交易所得,次年再用相同手法,以 B 公司及 C 公司的股票 作價成立 D 公司及 F 公司,D 公司及 F 公司獲配 B 公司及 C 公司股利時,D 公司. 政 治 大 次持股或交叉持股,將持有 A 公司股權型態從直接持股變為間接持股,利用減資 立. 及 F 公司辦理減資,退還甲的股款,甲隨即將 D 公司及 F 公司註銷,甲透過多層. 退還股款外觀形式,經濟實質上將甲獲配 A 公司的應稅股利所得轉換成免稅的減. ‧ 國. 學. 資退還股款,利用多層次持股或交叉持股再混搭回購股權及減資退款,可以同時. (一). 定義:. n. al. er.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私募基金). io. 七、. sit. y. Nat. 斷。. ‧. 達到避稅及延遲繳稅的目的,更增加稽徵機關查核的難度及混淆法官的心證判. Ch. engchi. i n U. v. 透過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將股權移轉予所申購之私募基金,再向證券投資信託公 司申請贖回受益憑證,規避綜合所得稅。 (二). 規避方式:. 規避綜所稅與未分配盈餘營所稅,達到完全避稅的目的。. 35.

(42) (三).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A 公司.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股 利給甲,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甲. 立. 2. 說明:. 政 治 大. ‧ 國. 學.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 ‧. 本例假設股東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n. al. er. io. sit. y. Nat.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Ch. engchi. 36. i n U. v.

(43)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2.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股利予 B 基金,B 基金毋須繳. A 公司. 納未分配盈餘稅. 1.A 公司除息日前,甲 出資成立基金,約定不 分配收益. 甲. B 私募基金. 政 治 大. 3.轉換成免稅所得. 學. ‧ 國. 立. 3.轉換方式:B 基金獲得配息後,甲贖回. B 基金,產生證券交易所得,再把 B 基金. ‧. 註銷. y. sit. al. er. io. 2. 說明:. Nat. 圖 10 股權先售後購回(利用私募基金型)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v. n. 甲原為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甲在 A 公司配發股利前,將持有 A 公司的股票高價. Ch. engchi. i n U. 出售給 B 私募基金(以下簡稱 B 基金),並在基金信託契約中約定基金不分配收益 予受益人,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 B 基金,因為我國信託課稅係採導 管理論,不對 B 基金實體課稅,當 B 基金分配收益予受益人時,該項收益始併入 受益人當年度綜合所得稅課稅,B 基金獲得配息後基金淨值上升,甲贖回 B 基金, 產生證券交易所得,最後再把 B 基金註銷,此種避稅模式將應稅所得(A 公司配 發之股利)轉換為免稅所得(證券交易所得),所以甲毋須繳納綜合所得稅,此種 避稅模式避稅利益達 100%。. 37.

(44) 八、. 其他(收回庫藏股註銷). (一). 定義:. 案關公司原無發行股票,涉案人透過公司發行股票再要求公司買回手中持股,公 司再將庫藏股註銷,減少保留盈餘,將應稅的營利所得轉換成免稅之證券交易所 得,同時規避綜合所得稅與未分配盈餘稅。 (二). 規避方式:. 規避綜所稅與未分配盈餘營所稅,達到完全避稅的目的。 規避前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立. A 公司. ‧ 國. 學 ‧. A 公司分配 100,000,000 元股 利給甲,甲需繳納. io. sit. y.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 Nat. al. n. 甲. 政 治 大. er. (三). Ch. engchi. i n U. v. 2. 說明: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從未發行股票,因出售土地有帳 上鉅額盈餘,由於所得稅法第 4 條規定,該筆收益不計入 A 公司當年度稅報所得, 但須計入 A 公司財報所得,若 A 公司當年度決議分配盈餘,該筆盈餘應計入自然 人股東的當年度營利所得,A 公司配發 100,000,000 元股利給甲,本例假設股東 可扣抵稅額為 0 元,甲原本即適用最高邊際稅率 45%,則甲需繳納 45,000,000 元的綜合所得稅(100,000,000*45%). 38.

(45) (四). 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 1. 圖示:. 3.註銷庫藏 股作為保留 盈餘的減 項,規避未分 配盈餘稅. 1.出售土地前 A 公司每 A 公司(因出售土. 股淨值 10 元,出售後每. 地有鉅額盈餘). 股淨值為 1,010 元,甲 要求 A 公司以每股 1,010 元買回其手中持 股。. 2.A 公司退還甲的股. 立. 款:100,000,000 元,轉換 為免稅的證券交易所得. 政 治 大. 2.A 公司收回甲持股 100,000 股(庫藏股). al. v i n Ch 11 其他(收回庫藏股註銷)規避後稅負效果分析圖 engchi U n. 圖. sit. io. er. 持股 100,000. y. ‧. ‧ 國. 學. Nat. 自然人股東甲. 2. A 公司分錄: 購入庫藏股票:. 註銷時:. 庫藏股票 xxxx 現金. 資本公積 xxxx xxxx. 保留盈餘 xxxx 庫藏股票. xxxx. 3. 說明: 甲投資 A 公司,是 A 公司的自然人股東,A 公司從未發行股票,因出售土地有帳 上鉅額盈餘,由於所得稅法第 4 條規定,該筆收益不計入 A 公司當年度稅報所得,. 39.

(46) 但須計入 A 公司財報所得,出售土地前 A 公司每股淨值 10 元,出售後每股淨值 為 1,010 元,,甲要求 A 公司以每股 1,010 元買回其手中持股,A 公司收回甲持 股 100,000 股(庫藏股),A 公司退還甲的股款 100,000,000 元 ((1,010-10)*100,000(股)),而後 A 公司註銷庫藏股作為保留盈餘的減項,規避 未分配盈餘稅也規避甲的綜合所得稅,避稅利益達 100%,甲利用符合公司法及 證券交易法規範之外觀形式,利用發行公司股票,再透過收回庫藏股並辦理註銷 庫藏股方式,沖銷保留盈餘,將股東的應稅的股利所得轉換成免稅之證券交易所 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0. i n U. v.

(47) 第肆章. 個案分析. 本章第一節以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完全未進行租稅規避的案例,第二 節分析有進行租稅規避但未被國稅局補稅裁罰的案例,包括常見的自然人大股東 透過集中市場棄息操作及新光金控大股東吳東亮將個人持股法人化之避稅操作, 第三節至第六節則是分析有進行租稅規避且被國稅局以違反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補稅加罰的案例。本文個案分析的架構,首先是案件事實與稅額調整調整簡述, 以表格方式呈現案件經過、國稅局調整原告營利所得額與補稅額,第二是以圖示 來表達此個案的交易流程,第三是從判決書裡歸納原告理由、國稅局答辯理由及. 治 政 法院認定補稅及處罰的理由,並節錄判決書部分內容,最後在小結裡提出本文研 大 立 究心得、國稅局短期查核精進做為及建議未來修法的方向。 ‧ 國. 學. 第一節 未進行租稅規避案例. ‧. 一、案件事實介紹: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立光公司). Nat. al. n. 政府(公營)機構投資 本國金融機構投資. 本國證券投信基金投資. 股數. 5. 4,276,690. 34 C214 h. 本國公司法人投資. 61. 本國其他法人投資. sit. 人數. 持股比例(%). er. io. 股東結構類別. y. 表 6 大立光公司股東持股結構(104 年 4 月). n U 11,586,023 engchi 3,133,486. iv. 3.1882 2.3360 8.6372. 387,824. 0.2891. 4. 12,791. 0.0095. 僑外金融機構投資. 0. 0. 0.0000. 僑外法人投資. 0. 0. 0.0000. 僑外證券投信基金投資. 1,203. 62,871,877. 46.8703. 本國自然人投資. 4,708. 51,855,998. 38.6581. 僑外自然人投資. 11. 15,508. 0.0116. 實際發行總股數. ------. 134,140,197. 100. 15. 33,320,048. 24.8397. 全體董監、經理人及 10% 以上股東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41.

(48) 由上表所示,本國法人股東持有該公司的股權比例僅 0.2891%,本國個人股 東持有前開公司股權比例達 38.6581%,相較於台灣多數上市櫃公司,大立光公 司是由自然人大股東直接持有股份,而非透過設立投資公司間接持有股份。. 時間. 姓名. 職稱. 股有股數. 持股比例. 104 年 4 月. 林恩舟. 董事長本人. 4,111,142. 3.0648%. 104 年 4 月. 林恩平. 副董事長本人. 6,019,652. 4.4876%. 104 年 4 月. 謝銘原. 董事本人. 3,606,585. 2.6887%. 104 年 4 月. 梁博仁. 董事本人. 1,236,802. 0.9220%. 104 年 4 月. 林耀英. 董事本人. 2,526,036. 1.8831%. 104 年 4 月. 蔣翠英. 董事本人. 6,625,569. 4.9393%. 104 年 4 月. 陳世卿. 董事本人. 6,763,831. 5.0424%. 104 年 4 月. 梁忠仁. 監察人本人. 2,108,721. 1.5720%. 104 年 4 月. 陳慧芬. 監察人本人. 0. 0.00%. 104 年 4 月. 蘇小佩. 監察人本人. 210,159. 104 年 4 月. 林恩舟. 副總經理本人. 0. 0.00%. 104 年 4 月. 林進芳. 副總經理本人. 5,034. 0.00%. 104 年 4 月. 林中適. 副總經理本人. 10,000. 0.0075%. 104 年 4 月. 黃有執. 副總經理本人. 94,228. 0.0702%. 104 年 4 月. 王聲連. 協理本人. 0. 104 年 4 月. 曹杏如. 財務部門主管. 2,289. sit. 表 7 大立光公司董監持股比例. 104 年 4 月. 曹杏如. 104 年 4 月. 林恩平. 政 治 大. n. 其他. 0.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Ch. engchi. y. 0.00%. 0.0017%. er. io. 0. 0.1567%. ‧. Nat. al. 會計部門主管. 學. ‧ 國. 立. i n U. v 0.00%. 二、圖示: 大立光 公司 大立光公司分配 319,041,556 元股利 給林恩平,林需繳納 143,568,700 元 的綜合所得稅 林. 圖 12 大立光公司分配股利分析圖 42. 0.00%.

(49) 三、分析: 以 104 年度大立光公司的副董事長林恩平為例,經查詢公開資訊網站,林恩 平於 104 年 8 月的持股數量為 6,019,652 股(同 104 年 4 月),104 年度大立光公 司每股配發現金股利 53 元,林恩平獲配 319,041,556 元現金股利,假設股東可 扣抵稅額為 0,則林恩平需繳納 143,568,700 元(319,041,556*45%)的綜合所得 稅。. 第二節 有進行租稅規避(國稅局未補稅處罰). 政 治 大. 一、 棄息操作 (一)圖示:. 大股東. 學. 大股東於除權息日前將手中持股拋 售予公開市場,形成棄息賣壓,俟除. ‧. ‧ 國. 立. 權息日後,再以低於之前持有成本價 格購回原公司股票. io. sit. y. Nat. n. al. er. 集中市場或 店頭市場. Ch. engchi. i n U. v. 圖 13 棄息避稅操作分析圖 (二)分析: 棄息是上市櫃公司大股東一種常見的避稅手法,如果預期政府調降股東可扣 抵稅額比例,例如 104 年度起個人股東可扣抵稅額比例由全完全設算改為部分設 算,或是預期該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比例不高及未來填息機率偏低,則大股東於 除權息日前將手中持股拋售予公開市場,形成棄息賣壓,俟除權息日後,再以低 於之前持有成本價格購回原公司股票,可將原本應稅的股利所得轉換為免稅的證 券交易所得,若大股東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需符合證交所的規定才能合法交割. 43.

(50) 股票,資金流程較無虛偽交易之虞,而且成交價為集中市場或店頭市場撮合的價 格,較難操控賣出及後續買入的價格,價格和數量都會受到證券交易所的監控, 目前此種模式尚難認定有虛偽交易,並沒有違反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規定。 二、 轉移股權予投資公司 (一)案件事實介紹:台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新金公司) 表 8 台新金公司股東持股結構(104 年 4 月) 股東結構類別. 人數. 股數. 比例(%). 政府(公營)機構投資. 13. 143,233,002. 1.6162. 本國金融機構投資. 22. 719,259,695. 8.116. 政 治 大. 99,161,627. 1.1189. 547. 1,777,854,924. 20.061. 38. 10,953,792. 0.1236. 0. 0. 0. 僑外證券投信基金投資. 532. 2,224,016,695. 25.0954. 本國自然人投資. 220,259. 3,873,294,497. 43.7055. 僑外自然人投資. 279. 14,484,301. 0.1634. 股東人數. 221,829. 0. 0. 實際發行總股數. 0. 8,862,258,533. 22. 194,823,585. ‧ 國. 僑外法人投資. 立. Nat. y. 本國其他法人投資. sit. 本國公司法人投資. io. al. n.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Ch. engchi. er. 全體董監、經理人及 10% 以上股東. ‧. 139. 學. 本國證券投信基金投資. i n U. 100. 2.1984. v. 由上表得知,本國公司法人投資持有台新金公司股權比重達 20.061%,較前 述大立光公司高。 表 9 台新金公司大股東申讓持股明細表 轉讓日期. 1040324. 轉讓人姓名. 吳東亮(以下簡稱吳). 職稱. 法人董事代表人. 受讓人. 嘉浩股份有限公司(94 年 12 月 29 日成立). 轉讓前持股數. 24,061,759. 轉讓股數. 15,000,000. 轉讓後持有股數. 9,061,759.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44.

(51) (二)圖示:. 台新金公司. 2.台新金公司分配. 2.台新金公司分配. 股利予吳東亮. 股利予嘉浩公司. 吳東亮. 嘉浩公司. 1.吳東亮移轉約 60%股. 政 治 大 圖 14 台新金公司避稅操作分析圖 立 權予嘉浩公司. ‧ 國. 學. (三)說明:. 吳於 104 年 3 月 24 日移轉 1,500 萬股 股台新金公司股票予嘉浩股份有限公. ‧. 司(以下簡稱嘉浩公司),台新金當日收盤價為 13.2 元,該筆交易價款約 1.98 10. sit. y. Nat. 億元,經查詢經濟部商業司網站 ,嘉浩公司的董事為彭雪芬(吳之配偶),資本. al. n. (四)分析:. er. io. 額為 6,724 萬元,於 94 年 12 月 29 日設立登記,彭持有嘉浩公司全部股份。. Ch. engchi. i n U. v. 本案吳將名下持股移轉給集團內投資公司,除了賣股變現繳納五月份綜合 所得稅外,因為嘉浩公司為吳之配偶 100%持股公司,所以賣股也不會分散吳對 新光金公司的經營權,次年度(105 年度)獲配的自新光金公司的股利可從 45% 的個人綜所稅邊際稅率轉換成 10%的未分配盈餘營所稅,而且可以遞延到 107 年才繳納,同時產生避稅及遞延課稅的利益,然吳此舉是否違反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的規定?首先分析上述交易是否該當虛偽交易之要件,嘉浩公司資本額為 6724 萬元,系爭交易價款約 1.9 億元,本案(交易股款價額/投資公司資本額) 比例約為 3,與部分進行虛偽交易案例動輒 10 倍或 100 倍有別,若吳東亮與嘉. 10. http://gcis.nat.gov.tw/pub/cmpy/cmpyInfoListAction.do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七)

(六)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七)

一、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以下簡稱地政局)為辦理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第

3.如仲裁小組之最終報告認定系爭措施係造成附件 15.02 所稱之 利益剝奪與減損時,報告應指出剝奪或減損之程度,並得提出爭 端締約國各方均能滿意之調整建議。. 第 15.16

南大河州相關法規規定,對於紡紗、織造和針織等業者其 在州際間銷售,可獲 ICMS 之 8%之稅收抵免;另若為州內銷 售亦可獲 ICMS 之

10.4.第 10.2 條所定之申請人得撤回申請。然而反傾銷及損害調查已依據 第 11.1

1.調查機關按本條例第 12 條所定之調查程序作成之初步認定結果,應自調 查決定作成日起算 90 日內公布之;如有特別情形,得延長初步決定之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