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 指導老師:陳芳明 教授. 儒教與同志 ──台 ──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 Under Confucianism : Ethics and Gay Men in Taiwan Literature and Film. 研究生: 研究生:劉韋佐. 中華民國 102 年 0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謝. 辭. 在貳拾柒歲的生日前完成了論文。 其實論文的主要章節早在一年前都幾乎完成,但因為發生了一些預料外的 打擊,於是又在此地多待了一年。這意外延長的一年,是對自己難得的從谷底 爬起的過程。我總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都認為會是有意義的,無論事大事小, 所以我在得知即將要開打延長賽時我就以星座專家的口吻告訴自己:那麼這一 年想必是會發生一些什麼的。而的確也如此發生了,令人不致氣餒的是,開心 的事情總多過了不開心的。像是二月寒風颼颼的紐約,雖然走在那條昏暗、潮 濕的街上要回到那只有我一個人的大房子總趕路得頭皮發麻,但隻身在那個燈 紅酒綠可以有無數形容詞來描述的城市裡,仍然那麼值得回味。 晨曦的藍光從我那沒有窗簾的大窗戶逐漸漫散開來,在這個我來到台北後 的第四個房間,我以為我早該要離開了,但我沒有。我選擇了比別人多出好幾 個年頭的青春歲月,來抵押我這本完成時還在臉書上大言不慚地說對得起自己 的論文。我知道,要能夠理直氣壯的說出我沒有浪費五年來唸一個研究所最好 的理由,就是盡善盡美地把這本論文完成。它完成了,我在迎接天明的房間裡 一頁一頁翻著它,卻一頁一頁都是我和你們的繁星點點。 謝謝陳芳明老師,在我無處可去時收留了我,並給了我很大的自由寫我想 寫的東西,我知道我不是個聽話的學生,但真的很謝謝您。謝謝范銘如老師, 您的提點、關心、責罵與刺激,都使我成長。謝謝紀大偉老師,您讓我的碩士 生涯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回憶(與眼淚)。謝謝 Fran Martin,在澳洲時給我論文 的意見,以及替我撰寫推薦信,實在麻煩您了,您的鼓勵讓我願意相信自己。 也謝謝口委劉人鵬老師,貼得滿滿的便利貼讓我在最後的口考又獲得了許多。 我時常在懷念著碩二時去花東的班級出遊,台文所九七級的同學,謝謝你 們開啟了碩士生涯的歡笑。謝謝地下戀情的學長姐學妹們,是那些吃飯聚會讓 我有了把論文完成的體力。謝謝已經離職的幼群助教,跟你一起上班的日子真 是太有趣了;還有慧玲助教,您真是台文所學生的天使,我總會很驕傲的跟別 人說:我們台文所的助教超棒的。 在台北這座城市雖然常常令人感到絕望、或三不五時就逼得我們要上街頭, 但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卻都在這座城市裡相呴以濕,相濡以沫。謝謝陪伴我在 房門外的學弟誌遠,實在想繼續當你的室友、陪你寫完論文,有你當我學弟的 這兩年,真的很開心。謝謝讓我依靠蘆洲線穿梭來往相見的許小弟,有你與我 一起在這個城市裡,總有了可以期待的耍玩與談吐。謝謝消解寂寞的一頓飯局.

(4) 的好朋友們,謝謝曾經與未來都要一同努力的 DPP 夥伴們。 謝謝論文讓我成為那個我想成為的人。讓我們相信每一件正在發生的事都 有著可愛的意義,都有著值得一說的一條皺紋痕跡。謝謝愛人,如果沒有遇見 你,我無法想像我的碩士生涯會是什麼樣子,有了你,才讓我有了未來的想像。 有你的旅行與有你的早晨,是我最喜歡的兩件事。 謝謝生下我、無微不至照護我的爸爸媽媽,雖然你們可能永遠不會看到這 本論文,也總搞不懂我到底作些什麼研究。未來,也許我還要讓你們失望好幾 回,但請你們相信,我是愛你們的。. 在旅行歸途的終點上,我討厭一個人回到關著窗的靜寂房間。但我終於要 下車了,回頭一撇,能夠看見每一個有緣的人們難以散去的笑容,要說這五年 裡除了論文還做了些什麼,那也就是與身邊的朋友們認真地吃飯、談話、每一 天都開朗的笑。謝謝讓我遇見你們的每一段緣份,我坐下你舉杯,共賞金尊沉 綠蟻,莫辭醉。夜的脈搏正急速激昂,而我們的狂喜旅程喘息,拼湊你的我的 他的誰的相互疊影。刻印傾倒這股遊魂血液,婉轉了我的旅行,並且繼續。 我將離開此處,循著遠方的跳躍音符。.

(5) 摘要 如果我們相信家庭永遠是避風港、是具包容性的,為何每當遭遇同志子女的現身時, 家庭便成為失序、衝突的禁地?究竟華人家庭是在怎樣的文化脈絡下,視同志為家庭的 禁忌?且此禁制不若西方因宗教信仰造成的直接衝突,而是不得見、不可說明、不可大 方現身的,以另一種包容的形式對同志形成排抗。又如果華人家庭沿襲的是儒教倫理傳 統,那麼儒教倫理又是在怎樣的建構下令同志無容身之處? 本論文由台灣社會同志面對家庭的現身失敗,欲針對整個異性戀體制及家庭空間所 服膺的儒教倫理價值、思想做一探究,討論「儒教倫理如何影響、並滲透在同志文學中」。 本文聚焦於解嚴後的台灣男同志文本,除了選取尚未有研究者討論的文本,也不忘藉由 重新閱讀經典文本《孽子》 ,指出其中的保守與含蓄。本研究將從儒教倫理與台灣男同志 文本,觀察在家庭場域中運作的儒教倫理,是如何以一種權力建構的姿態影響了台灣男 同志文本。. i.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 2 一、若無可容身,則以書寫回歸? .............................................................. - 2 二、儒教倫理的文化力道 .............................................................................. - 3 第二節、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 - 7 一、研究範疇 .................................................................................................. - 7 二、研究方法 ................................................................................................ - 12 第三節、前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 - 14 一、白先勇研究做為起點 ............................................................................ - 14 二、父親形象的現身 .................................................................................... - 17 三、罔兩問景:含蓄的文化力道 ................................................................ - 18 四、現身家庭:同志與家庭關係的相關研究 ............................................ - 20 第四節、論文架構與章節概要 ............................................................................ - 23 -. 第二章 儒教的結構 - 27 儒教的結構與戰後台灣 的結構與戰後台灣…………………………... 與戰後台灣 第一節、「倫理」系統 .......................................................................................... - 28 一、儒教的基礎結構:五倫 ........................................................................ - 30 二、以「孝」為中心 .................................................................................... - 33 第二節、儒教的深層結構 .................................................................................... - 38 一、儒教文化的核心觀念:和諧觀與秩序情結 ........................................ - 40 二、儒家關係主義:人情與面子 ................................................................ - 42 第三節、東亞文化圈──儒教與台灣 ................................................................ - 46 一、遷台後的國家機器與儒家文化的復興 ................................................ - 46 二、含蓄的文化力道 .................................................................................... - 49 -. 第三章 含蓄的 含蓄的經典── 經典──白先勇 ──白先勇《 白先勇《孽子》 孽子》………………...- 53 第一節、「經典」化及其意義 .............................................................................. - 54 一、「經典」的形塑 ...................................................................................... - 55 二、為何是《孽子》? ................................................................................ - 57 第二節、《孽子》小說所展現的傳統倫理痕跡 .................................................. - 61 一、「父像」的追尋與救贖 .......................................................................... - 61 二、打造「擬親屬」 .................................................................................... - 70 ii.

(7) 第三節、含蓄評論與含蓄小說 ............................................................................ - 81 一、《孽子》評論的歷史化 .......................................................................... - 82 二、「含蓄」小說 .......................................................................................... - 89 -. 第四章 父親的 父親的「出櫃」 出櫃」──《 ──《台北爸爸.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紐約媽媽》 、 〈在父 〈在父 名之下〉 、 《河流 名之下〉 《河流》 河流》與〈女兒命〉 女兒命〉…………………- 93 第一節、父權的象徵與權力 ................................................................................ - 94 一、父權的建構:伊底帕斯情結與父姓象徵 ............................................ - 96 二、「父親」與倫理機制的權力關係 .......................................................... - 97 第二節、父子倫理的形塑──父性權力的形貌 .............................................. - 100 一、《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尋父路途 ................................................ - 101 二、〈在父名之下〉的父子倫理之形塑 .................................................... - 107 第三節、父不父,子不子的倫理歪斜 .............................................................. - 113 一、《河流》中的父子「有親」 ................................................................ - 113 二、〈女兒命〉父子的「怪胎」倫理 ........................................................ - 118 第四節、小結 ...................................................................................................... - 122 -. 第五章 有同志在 有同志在「 「家」嗎?同志文學的家庭書寫 ──振鴻 ──振鴻《 振鴻《肉身寒單》 肉身寒單》及《歉海的人》 歉海的人》………..- 125 第一節、「家」空間的建制與倫理 .................................................................... - 126 一、「家」空間的倫理系統 ........................................................................ - 127 二、有同志在家嗎?── ──「 ── 「家」空間的默言與含蓄 .............................. - 130 第二節、置疑家庭──《肉身寒單》的家庭書寫 .......................................... - 133 一、掙扎:《肉身寒單》的自我意識之覺醒 ............................................ - 134 二、自我肉身的抵抗與規訓 ...................................................................... - 139 第三節、接受規訓的含蓄修辭 .......................................................................... - 144 一、歉疚的回返:《歉海的人》 ................................................................ - 145 二、含蓄修辭的書寫策略 .......................................................................... - 149 第四節、小結 ...................................................................................................... - 153 -. 第六章 結論…………………………………..…………… - 155 結論 參考書目. iii.

(8) i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台灣同志運動自解嚴後的一路風起雲湧以來,外在局勢多有變革、進展,然 而遺傳自儒教傳統背景下的家庭主義卻仍禁錮著多數的同志個體,因此紀大偉說: 「『家』是絕大多數台灣同志文學作品的主要關懷」 1。置於儒教華人社會下的意 識形態,同時籠罩在父母輩與子女輩,父母與子女又一同在家庭主義的極權壓迫 與奮力抵抗中拉扯。面對這樣的狀況,同志酷兒得以用一種「怪胎」的姿態直搗 主流異性戀父權家庭的大本營2,揭露異性戀血親生殖家庭本身的怪胎化。因此張 小虹就認為台灣同志經典小說《孽子》有將「華人社會、儒家傳統、宗法父權下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律令加以怪胎情慾化」3而呈現同性情慾的擬親屬 結構之基進性。 然而,若進一步檢視文本,我們將會發現, 《孽子》所服膺的仍是在一個有父 有子的「親屬」 、 「倫理」結構框架之下,其「父權/系」的大結構並沒有被動搖。 因此我認為,即便同志文學以非異性戀的敘事觀點(有機會)挑戰主流文學史的 霸權,卻可能因創作者長久以來成長、生活在一個以「父系異性戀」系統為主的 社會裡頭,而使得文本其實無意透露出的是對於華人文化之倫理觀的臣服與被建 構。甚者,因面對行「孝」的必然失敗,而每每於文本中以一種告白式的歉疚口 吻書寫己身。 例如第三十二屆聯合報文學獎小說首獎的〈女兒命〉調皮地自喃: 「打勾勾, 這是我們的祕密。/祕密你壞壞。」4;或廣受推薦與暢銷,書寫家族與自我生命 史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欲「試著書寫家族裡那些說不出口的秘密,這些人 與那些人心裡的黑洞」5;以及《歉海的人》在文字中傾訴「『告訴妳』對我來說 是重要的,那表示我的愛情與鄉愁能夠坦然共處,而我可以無須再耗力隱匿」6。 這三部作品不約而同的皆以自我與父/母間的故事標誌出「生命史」的文學意義, 1 2 3 4 5 6. 紀大偉, 《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 (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年 10 月) ,頁 13。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2000 年 3 月) ,頁 6。 同註腳 2,頁 29。 林佑軒,〈女兒命〉,收於郭強生主編,《九十九年小說選》(台北:九歌,2011 年) ,頁 198。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台北:時報,2011 年) 。 振鴻, 《歉海的人》(台北:聯經,2011 年) ,頁 138。. -1-.

(10) - 2 -∣. 且都使用了一種欲將秘密傾吐的告白口吻粼粼寫來。我們不禁要問,是怎樣的一 種文化氛圍或創作意識,讓歷經數十個年頭崛起風湧的同志文學不斷地回返原生 家庭、親情的書寫;而家庭若明明是台灣同志最難以現身之處,為何同志文學卻 又紛紛回頭書寫家庭、告白父母?.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一、若無可容身,則以書寫回歸? 書寫「家庭」與告白「父母」皆突顯了同志對於倫理關係的糾結掛念,而這 當然與華人家庭對同志難以接受、以及同志成為「父母」的無法履行有關。畢恆 達曾有研究針對台灣男同性戀現身與父母的社會學研究、周華山亦有文章觀察中 國同志與家人出櫃的經驗7,兩份田調訪問均顯示出中國與台灣的同志同樣都負載 著「家庭」的出櫃難關──因著傳統中國文化的基礎,於複雜人倫宗族網絡下的 家,其血脈相連牽動著生命的神經脈搏,而「孝」更被視作極崇高又最基本的價 值取向,故此父母往往成為同志的沈重負擔8。 有別於歐美同志面對家庭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台灣同志文學的書寫上,則構 成了某種力道縈繞於文本上頭。例如同志文學經典《孽子》小說一名, 「孽」是「肖」 的反悖、而「子」則帶出了親情及血緣的相應關係(反觀英文譯名 Crystal Boys 便無法看出肖/孽的倫理意識);亦有研究者開始從家庭與親屬關係的面向討論 《孽子》,如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陳耀民〈我們都是 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分認同及抗爭之可能性〉、 或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等論 文。 《孽子》小說中的同性情慾與親情倫理的掙扎、矛盾,產生了獨樹於中華文化 脈絡裡頭──其家庭主義、倫理意識形態與同性情慾、同志個體間的複雜性格。 但此一體現於華人同志與家庭、倫理間的複雜性格,卻尚未見於台灣同志/ 文學研究中使其成為一有別於歐美同志、酷兒理論的在地研究方法。除了《孽子》. 7. 8. 周華山, 〈動之以情的現身策略──成功與家人「表白」的大陸同志經驗〉 ,收於《性別越界在中 國》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0 年)。 同註腳 7,頁 215。.

(11) 第一章. 緒論. 因有顯見與父權之糾纏而有從子嗣、家/父關係著手的零星研究外,同志文學與 家庭、倫理的討論多只附屬在論文研究的其一章節,而未能深究:儒教倫理如何 影響並滲透在同志文學的書寫當中。儒教倫理作為一種思想、或文化型態,必然 影響著文學文本中的人物、文化背景、與心理狀態;藉由儒教倫理的思想建構分 析、並以同志文學多關注家庭、親情、倫理的書寫內容兩相觀察下,或許漸能捉 摸在「台灣」同志文本背後的某種獨特形貌。 這一股面貌模糊、若隱若現,卻如魅包散在文本內外的「力道」或「氛圍」, 我認為是特殊於台灣同志文本中的性格或在地線索。這股力道應有其社會文化成 型的歷史背景,影響了作者的文本編寫,而使得這股力道刻印於文本的字句脈絡 中。因此本論文將從台灣社會作一思想、意識形態的探查,說明儒家文化如何普 遍性地影響了華人社會,再取同志文學爬梳其中的書寫及背景,期能將社會文化 與文學互為輔證,而能在本論文的撰寫與研究中清晰此一文化力道。. 二、儒教倫理的文化力道 這股「文化力道」我認為與東亞的「儒教文化圈」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儒 家倫理對孝道的重視對無可施行生育行為的同志形成第一層現實壓力,而中國傳 統文化對語言極限的體會,以至更嚮往心領神會的默契 9則形成面對同志子女的 「默言」態度。在儒家「仁、義、禮」倫理體系最強調的五種倫理關係「父子、 兄弟、夫婦、君臣、朋友」中,和家庭有關的就佔了三項。在這三項中,儒家最 重視的便是「父子」一倫的「孝道」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孔子有關「孝」的教誨 實施得最為徹底,對中國的家庭和社會制度影響也最大10。 「孝」成為儒教倫理最重要的德目,如有子說: 「孝弟也者,其為人(或作仁) 知本與?」 (《論語.學而》) 、或孔子於《孝經》亦云: 「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 生也。」在這些思想的建構下,儒教倫理將家庭框限在「父子」與「夫婦」的正 常、異性戀體制中,經由「孝」的意識灌輸將個人、家庭與生殖(以「孝」的意 義來說, 「繁衍」也許更適合)行為緊緊扣連。孝在現代華人的國族論述(不論是. 9 10. 周華山,〈動之以情的現身策略──成功與家人「表白」的大陸同志經驗〉,頁 218。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 (台北:巨流,1988 年) ,頁 162。. -3-.

(12) - 4 -∣. 大中國、台灣甚至新加坡的國族主義)中,已被神化為一種超驗的、亙古不變的 國族象徵、符號,是此等論述建構想像社群的一個重要而有力的工具11。 而在周華山的觀察中,則提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修辭語言對同志出櫃行為的影 響,例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切「盡在不言中」,都與中國文化強調「中 庸之道」一脈相承;此種重「和諧」的中國式價值觀顯現在父母輩面對同志子女 時的排斥與默言態度,便如論者所言的是一種「含蓄政治」:「作用於港、台等地 華語地區。這種含蓄…是一種社會-家庭的力道,一種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力道與 權利,以維繫人、事、物以及行動模式的『正常秩序』」12。 中國文化蘊藏著一個因動亂創傷而造成嚮往秩序的情結13:秩序情結是一種心 理狀態,蘇魯門、孫隆基等學者皆提及中國人有害怕動亂,嚮往秩序的傾向,在 傳統中國文化承襲下的台灣人亦表現了如此的性格。循此,可以發現在傳統中國 脈絡下的儒教文化,無論在思想上的建構或語言修辭的態度,都因被論述為主流 意識形態而對位於邊緣異體的同志不斷造成壓迫;此一壓迫被置放在儒教所不斷 強化的家庭空間中,因父母與子女間的倫理關係而得以進行箝制,令儒教文化從 沒思考過的同志個體無置身之地。 儒教倫理除了以一種文化力道的方式影響著社會文化,在文學層面上亦對中 國文學、台灣文學有所影響。儒教傳統對文學的影響約可分為兩個部份:一是要 求文學能直接提供德性倫理所要求的境界,一則是要求文學能起到規範倫理所強 調的教化功能。中國古代文學在這兩方面上都形成了深厚的傳統,例如古代的文 人詩歌與散文,就是比較注重境界的;而面對下層民眾的說書、小說、戲曲等文 體,則明顯地對道德教化的功能比較側重,勸善懲惡的意味很強;14古代小說、戲 曲對於人物的定位和塑造,主要是出自儒教的規範倫理;多數的人物實際上都是 被置於儒教倫理規範之下表現的15。 於是,儒教文化的存在與否主要不是表現在典籍的傳承上,而是表現在它對. 11. 12. 13 14 15. 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白先勇外集 III:白先勇研究精選》 (台北:天下文化,2008 年) ,頁 216。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7 年 6 月) ,頁 8。 張德勝,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 (台北:巨流圖書,1989 年) ,頁 3。 張均, 《中國現代文學與儒家傳統(1917-1976)》 (湖南:岳麓書社,2007 年) ,頁 18。 同註腳 14,頁 50。.

(13) 第一章. 緒論. 人們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的潛在且強而有力的影響上16。儒教傳統無論在中國古典 詩學、小說,或是現代文學皆有其存在狀態與影響,在這樣的脈絡下,除了探究 儒教作為思想文化對同志的壓迫,亦有其必要觀察台灣同志文學作品是否也可能 呈現儒教倫理在寫作上的敘事關聯;進而思考,在儒教倫理的影響、以及來自中 國文學傳統的脈絡下,同志文學是否有儒教傳統的痕跡;或同志文學如何在敘事 上表現了與儒教倫理的對立,皆是本論文欲探究之問題。 儒教倫理作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美學-倫理情感來操 作,因國民黨政府治理時期所想像創造的一種「美」與「善」的中國文化17而得以 持續於台灣社會被再造與傳衍。儒教倫理影響了台灣社會的文化現象、大眾的語 言態度,以「傳統」的、具「文化」標誌的價值功能不斷再現此一主流的文化霸 權。這樣的文化霸權現象雖因為八○年代的解嚴有了釋放的空間,但在中國文化 脈絡下的台灣人民卻因儒教「秩序情結」而對浮出暗櫃的同志文化/群體仍以「默 言」、「含蓄」的態度面對之。因此同志在向內面對家庭、父母的困境並無因為解 嚴的釋放能有所突破;於同志文學,則在解嚴初以情慾、身體的自我釋放之後, 仍選擇了以書寫面對家庭、面對父母。. 循此,本論文要觀察的,便是同志文學以怎樣的書寫姿態對原生家庭告白、 掙脫,而原生家庭又是如何被儒教傳統的價值觀給影響、並因此對家庭中的同志 個體造成壓迫。本論文將以《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為 題,以台灣作家的同志文學作品為研究文本,期能於本論文達到以下幾項研究目 的: (一)探掘經典之外、以及二十一世紀後的同志文學作品:同志文學研究雖已開 展了十來年,然直至近些年的學位論文仍多在對於經典的同志文本(如《孽 子》、《鱷魚手記》、《荒人手記》等)做深入、或整合性的研究;台灣同志 文學經過了巔峰注目的時陣(解嚴後至九○年代間) ,重量級作家未有新作, 但新世代的六、七年級寫手卻前仆後繼的在同志文學作品上有所耕耘,如 徐嘉澤、許譽誠、林佑軒等;而九○年代的蔣勳、曹麗娟、林俊穎、吳繼 文等之作品,亦尚待研究者進一步分析及賞閱。本論文將試圖從經典化之 16 17. 同註腳 14,頁 16。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 ,頁 ix。. -5-.

(14) - 6 -∣. 外、以及 2010 年前後的現代文本充實本研究的文本風貌。 (二)從同志文學作品中觀察儒教倫理權力的影響與建制: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 係,因傳統中國與儒家教化的傳統、規範意義──顯現在台灣同志文學作 品中便有著不同於一般被視為正常(異性戀的)文學文本的倫理敘事模式; 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敘事模式因「傳統中國/儒家文化」的籠罩而被糾 纏。因此本論文將由儒教倫理的宣成中析揀其對於親屬、家庭以及道德規 訓的秩序建制,並闡明倫理的文化脈絡並非天生而來,而是權力的運作, 且此權力運作也影響了台灣的同志文學文本;如何脈絡化地對於文本做一 倫理敘事的分析,將是本論文的寫作重點。 (三)開啟同志文學研究的在地理路:「含蓄政略」的儒教文化力道雖在 2007 年 便由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等人提出,但此一觀察視角並未在學院內的 同志研究進一步被討論。 「含蓄文化」的提出因其獨特的歷史性,而與台灣 同志群體在現身出櫃與家庭倫理的難關上更有了在地意義的相符相應。因 此本論文期望由「含蓄」文化力道的開啟,進一步以更多的同志文學文本 來擴大、觀察儒教倫理對同志及其文學的影響。.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一以台灣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的文學論文,將選取七部與同志相關 之作品為分析骨幹,由同志文學作品觀察儒教倫理作為一種權力結構在文本中的 影響。期望進一步了解整個華人文化系統如何透過父權的陽性價值建構以及家庭 主義的布局,對同志甚或其他邊緣性異體造成壓迫。. 一、研究範疇 本論文為一與同志文學相關的主題式文學研究,文本的取材以「書寫內容」 為準,不以時間、年代為限。劉亮雅已在相關文獻中指出 1987 年台灣解嚴與同志 文化/運動/文學得以興起的關係:1987 年台灣的政治解嚴,意謂著性別與情慾 意識的解嚴,於是女性運動得以蓬勃,而同志運動得以興起18。因此在九○年代後, 討論同志情慾與身體的論文已有豐碩成果。本文將不再關注於同志文學中的情慾 與身體書寫。 另一方面,由本文開頭所言的出版現象之觀察,同志文學書寫家庭、親情的 關係並未有「自解嚴來」於時間上的明顯改變。但也因從文本的觀察,發現無論 在書寫上、或同志個體與家庭間的關係上竟「未有明顯改變」 (從同運的層面來看, 同志大遊行已舉辦數屆,且參與人數年年增長,為何同志與家庭的關係沒有在運 動進程中有所開脫、或得到解放?) ,而有必要針對台灣(漢人)社會獨特的儒家 倫理結構以及家庭主義對同志身份之態度進行探究。. (1)為何是台灣「男」同志文學? 本論文將欲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台灣「男」同志文學作品上,所選取的七部文 本皆為男同志文學。會以這樣的方式訂立本研究的文本取材範疇,最重要的原因 是:在漢人以父系為主的親屬及倫理結構中,男同志與女同志所面對的難題與困 境並不全然相同。男同志在台灣這個以父系為主的社會必須負起「傳宗接代」的 重責大任,還有無限延長的婚姻壓力,養兒防老、含飴弄孫、責任面子等文化規. 18.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 ,《情色世紀末》 (台北:九歌,2001 年) ,頁 80。. -7-.

(16) - 8 -∣. 範,是男同志身為「兒子」的壓力19。女同志的壓力不在傳宗接代,但父系親屬結 構以異性戀婚姻來「交換女人」的機制,卻使女同志面對更強大的婚姻壓力,無 論生育與否,這是女同志身為「女兒」的困境20。 有研究者就指出,男同志與家的關係,因身體有違父系家庭主義傳宗接代的 使命,致使父/兄無法接受系譜出現孽子致使香火中斷的事實,遂逼迫/自我流 放於「家」門之外21。因本研究聚焦於儒教倫理系統對文本的影響,男同志因其「男 性」於系統中心的位置,與「傳宗接代」 、 「系譜」 、 「香火」都有著更直接的連結。 女性因牽涉到婚姻行為的交換機制,雖然可能有著「雙重流放」的處境,但與儒 教倫理的關係較不如男性來得直接。 男同志或許有機會因著父權社會的結構比女同志較易獲取(社會)資源,而 擁有對既有體制反抗的力量。但這樣的論述必須在男同志「成功」獲取資源的假 設下──試想,於此之前,家庭或校園裡頭的男同志必須遮掩、假裝自我的性向 多久──另一方面,男同志不像女同志,可以用「手帕交」等因社會眼光對於「女 女」較寬容的態度而有表現自我情慾/性向的機會,在我們這個父權為上的社會 中,對於男性與男性的(肢體)親密之控管是無所不在的。小時候,若有兩個男 生在校園或公領域有較親密的動作,便會被視為「娘娘腔」或「好噁心」 (女生與 女生手牽手去上廁所似乎不會招來異樣眼光,但如果是兩個男生手牽手去上廁 所?)。 這顯示出,我們的社會雖然以父系親屬結構為主要系統,但同時,對「男性」 必須符合此一系統的規定也更加嚴格。在男性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是被規範不得 溢出固有「男性特質」 ,傳宗接代、成家立業都是男性在這個系統中必須要完成的 「人生大事」 。儒教倫理結構首要關注的是「父子有親」 ,是子繼承父的「孝/肖」 之道,他們也許將可以成為社會權力的掌握者。但假若他們沒能依循這個倫理結 構的規範、完成「孝/肖」之繼承,也將得到更嚴重的處罰。因此,在本研究中, 我會把焦點放在男同志文學作品上,觀察這些文本如何抵抗異性戀式的儒教倫理 結構,或在不知不覺中其實早已臣服於儒教倫理的規範。 19. 20. 21. 廖國寶,〈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7 年。 李慈穎,〈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系碩 士論文,2007 年) ,頁 10。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頁 191。.

(17) 第一章. 緒論. (2)女同志對「家」的反抗 另一方面,因解嚴後興起的女性主義思潮,以及八、九○年代有著狂飆發展 的台灣女性文學,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轉變/位置之研究比男性都要來得更加 蓬勃。女同志更因其女性與同志的雙重邊緣身份,對自我在家庭內外的流放及困 境有著更敏銳的察覺。漢人親屬結構及其意識形態,至少對女同志而言為異性戀 霸權最具壓迫力的一項成因22,關於這樣的議題,鄭美里在早在 1997 年就寫了《女 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外生活》23一書對此議題有深入觀察。在文 學的部份,也有論文〈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進行討論,論文指出,這 些女同志文學中的女主角,翻不出家的手掌心、或與母親相濡以沫、或慘遭父親 的(性)暴力。 但另一方面,因為在漢人父系家庭中被掩蓋的女性照顧活動,對維繫家庭的 重要性,卻在女同志家庭中被突顯出來,而在主體的成家論述及行動上,挪移為 成家的基礎,被賦予重要的價值;父系親屬結構的限制被轉化,出現了女同志成 家的可能性。24 可以發現,女性與女同志在面對父權與家庭是更具有自覺的,雙重的邊緣身 份與流放令她們早一步便開始思考如何對抗父系親屬結構;甚者,是女兒身份因 不須擔負血緣繼嗣的義務,使女兒要成什麼樣的家,沒有那麼清楚的規範,這給 予女同志家庭發展的空間25與可能。但對男同志來說,傳宗接待的任務使得男同志 難以離開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倫理結構與異性戀系統對男同志是「雙重禁錮」。 在「父子有親」、「父承子繼」的倫理規範下,我們將會發現,許多男同志自認心 靈流離失所,而以家庭的安頓以及父輩的諒解,作為流離生命的缺憾與永恆追求26 ──而如此殷殷期盼父輩原諒的景象,在女同志文學中是較少見的。. 22 23 24. 25 26.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 年) ,頁 96。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外生活》,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7 年。 李慈穎,〈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系碩 士論文,2007 年) ,頁 114。 同註腳 24,頁 115。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 ,頁 212。. -9-.

(18) - 10 -∣. (3)「父」承「子」繼的信仰系譜 承上之論述,這就回到本文在一開頭的問題意識:家庭若明明是台灣「男」 同志最難以現身之處,為何這些同志文學又不斷回頭書寫家庭、告白父母?在儒 教倫理「父子有親」的規範下,以及考慮到男同志與女同志其社群文化差異、在 家庭中的不同位置,不可一並而語,因此我將研究文本的選取範疇訂在台灣「男」 同志文學的文本。 葉德宣曾言,在我們這個以儒教文化為主的漢人社會中,其家庭主義是緊緊 扣著漢人堅信不疑的陽物價值──孝: 在該信仰的系譜中,唯有父子間的親情最可貴──因為唯有子能繼 承父之衣缽與志業,唯有子能為父傳宗接代,延續族之香火與命脈。 是以他對祖先負責的唯一方式就是繁殖。27 在這樣的儒教倫理結構下,當家庭中的「子」竟為同性戀時,因不僅冒犯了固有 的異性戀體制,更背棄了父系之間代代交接之繁殖義務, 「父親」通常是最憤怒、 且覺得自己是遭受背叛的人,父子間的衝突也就成為台灣男同志小說、電視劇、 電影一個頻繁出現的主題。28因此我除了選取台灣「男」同志文學的作品,在分析 上,我也將聚焦於其作品所表現與「父親」的關係。 父權論述的興衰與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歷程息息相關,從五四以來,打倒父權、 批判爸道就是新文學一再渲染的主題29。台灣文學亦然,如最著名的王文興《家變》 、 張大春《野孩子》等,然而,引王德威所言,他認為「當代台灣作者最有力的表 現並不在此,而是在方興未艾的同志文學」30循此,本論文將在第四章以四部男同 志文本來一一探看台灣男同志與父親究竟是怎樣的「繼/承」關係,與其他台灣 文學對父親的弒父、尋父等書寫,男同志文學又該如何在「為子」卻不願「為父」 的掙扎中面對父親。. 27. 28. 29. 30. 葉德宣, 〈陰魂不散的家庭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 , 《中外文學》第 283 期(1995 年 12 月),頁 81。 劉孟哲, 〈邊境:台灣男同志通俗小說研究(1990-2007)〉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7 年) ,頁 85。 王德威,〈叫父親,太沈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敘述〉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台 北:麥田,1998 年),頁,頁 189。 同註腳 29,頁 200。.

(19) 第一章. 緒論. (4)各章節的文本選取 在文本的選取上,以各章節討論的主題為準。於第三章「含蓄的經典──白 先勇《孽子》」以《孽子》為主要分析文本;因《孽子》的同志文學「經典」意義, 以及其標示出六○、七○年代男同性戀在台灣父權社會裡被看待的方式尚未脫離 宗法思想的傳宗接代觀念,顯現台灣同志最難克服家庭(主義)對同志身分的打 壓31。 第四章「父親的出櫃」則專注於描繪同志與父親關係的文本,這些文本可能 展示了父權的倫理權力、有的則以酷異的父親形象逆反陽性價值,如《台北爸爸‧ 紐約媽媽》 (陳俊志 2011) 、 〈在父名之下〉 (曹麗娟 1998) 、 《河流》 (蔡明亮 1997) 與〈女兒命〉 (林佑軒 2010) 。必須特別說明的是,蔡明亮《河流》雖是電影作品, 但因其中的父、子關係為台灣同志作品中(包括文學與電影)相當殊異之作,有 其討論的必要性,因此將《河流》以「影片體」(Filmic Fact)32作為本章討論之 文本。 第五章「有同志在『家』嗎?同志文學的家庭書寫──振鴻《肉身寒單》及 《歉海的人》」則以振鴻的兩本小說《肉身寒單》 (2004) 、 《歉海的人》 (2011)為 分析文本,因振鴻在兩本小說中以深刻的字句刻鑿出家庭/倫理對個人形塑的建 構行為,小說中的敘事者更臣服於下,因而帶著罪孽、歉疚請求家庭的原諒,是 討論「倫理權力」重要的同志文學文本。. 31. 32.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 ,《情色世紀末》 (台北:九歌,2001 年) ,頁 85。 「影片體」所針對的是表意(具有豐富意義)的文本,觀察影片所蘊含之社會、文化和心理上 的意義。. - 11 -.

(20) - 12 -∣. 二、研究方法 對於文本進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其靈感來自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在 2007 年 出版《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一書所提出的「罔兩問景」方法論。此文援引 《莊子》寓言「罔兩問景」中「罔兩」提問的模式,作為一種方法不斷對含蓄的 規訓力道進行詰問;並由女性運動及學院狀態發現一種「含蓄」的修辭或策略, 幾位論者洞見地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瀰漫著的一種文化的、以及文化養成的力道」 提出了觀察的心得。他們認為這種文質彬彬、拒絕面對矛盾衝突的情緒是一種「含 蓄文化」 ,而其研究方法則是在於歷史化,試圖將「含蓄」作為當代規訓策略之殘 餘,在文本小說中觀察與區分含蓄的策略。 此書所提出的「含蓄」力道接近本研究於前述所提對同志造成壓迫的倫理「文 化力道」的某一種面貌(或描述) ,但我認為這只是龐大文化力道中的分支──這 是一個研究的啟迪與待深化的論點。如《罔》書認為含蓄力道的效力在於「一種 主流的倫理,附帶看不見的暴力」──而此一「看不見的暴力」便是我在本研究 中亟欲辨清的重點。這樣的文化暴力每每出現於台灣的同志文學作品中,它影響 了文本人物的心理狀態、或面對自我身份與慾望時產生的規訓壓力;因此我更關 注的是,屬於台灣現代儒教權力部屬裡的權力機制運作,是以怎樣的面貌展現、 以及其修辭或敘事的策略又為何?希望能透過同志文本的分析,對於儒教倫理的 權力結構有更清楚的認識。 然本研究中所要討論的「儒教倫理」權力,意旨並非在深入儒教思想或文言 教條做闡釋,而是將儒教倫理作為本研究的一社會文化背景。多數的同志或酷兒 研究聚焦於身體與情慾、或關注於同志主體的形塑;然而在這些隱/現、家庭、 對抗的命題裡,我認為是有一股別於西方的「東方文化」影響了這些命題的結論, 而這個東方文化便是我在研究中欲加以闡述的儒教倫理思想。張德勝《儒家倫理 與秩序情結》33不同於從思想觀點討論儒家的本質性論調,而是以社會學角度詮釋 儒家思想的「秩序情結」 ,從外緣交代思想和社會的關係,符合本研究將儒家倫理 做為一種社會「權力」建構的論述方法。本研究將藉由此書的論點來分析產生「默 言寬容」態度的社會背景、以及導致這般恐同思想發展的客觀因素。. 33.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 ,台北:巨流,1989 年。.

(2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將從儒教倫理在台灣作為一種文化秩序的意識型態開始談起,作為針 對社會文化面的剖析,得以連接華人家庭面對同志的態度──展示此一文化脈絡 對同志的壓迫。繼之拆解儒家倫理的運作結構,將其分為父權的陽性價值與家庭 主義兩部分、並取同志文學文本作分析與論證。儒教倫理服膺在「孝」的信仰系 譜下,而「孝」的意義則源於傳統農業社會必須維護的父權家長制(patriarchy); 父權陽性價值的實行空間便在家庭當中,家庭主義與孝的信仰倫理互相交織而成 大網壓迫著──無法執行「孝」的繼承與延續命脈之道──的同志。 在此一過程中,我也將反覆思索本文在一開始所提出:家庭明明是台灣同志 最無難以現身之處,為何近年的同志文學卻又紛紛回頭書寫家庭、告白父母?─ ─的問題,這是否是因倫理的道德內涵雖歷經現代化的洗禮,但人際間的倫理關 係仍實際地受到傳統的規訓所影響?而這是否又說明,同志文學仍或隱或現地呈 現了對某種倫理秩序的渴望?本研究期望從含蓄力道、儒教倫理的秩序與權力等 論述面向,綜合文學領域的文本分析與社會學的文化結構等研究方法,能對台灣 同志文學作品有一更深入且細膩的解讀與討論。. - 13 -.

(22) - 14 -∣. 第三節、前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本論文的研究除了梳理傳統中國/儒家倫理文化對於「含蓄」社會力道的形 構、找尋同志文本中受到倫理權力影響的線索之外,在文本素材的分析上將以白 先勇《孽子》此一已被經典化的同志長篇小說作為開啟本研究理路的文本。 《孽子》 不僅是台灣同志文學中的經典,更幾乎是同志文學發展中最早觸及同性戀與原生 家庭、父執輩關係的小說。然相較於其他的同志文學作品, 《孽子》卻出奇地「廣 受」研究者與評論家的青睞。 而我認為, 《孽子》較之其他同志文學作品如此受到歡迎,除了作者本身的文 學藝術成就,必然有某些因素讓這本同志小說能夠在異性戀社會中受到較少的歧 視、而得以廣泛被接受與閱讀。因此,本研究將再次細讀《孽子》 ,從指出《孽子》 的含蓄態度出發,期能在對經典文本的再閱讀中先對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有所運用, 於後續的章節裡再取其他尚未經典化、年代較新還未受到討論的同志文學作品深 入探究。 本論文以台灣同志文學與儒教倫理權力的影響為研究主題,目前學界尚未有 以同志文學與儒教倫理為題之論文,因此以下將由數篇以父子倫理、家庭主義為 題對於《孽子》的研究文獻進行討論;繼之從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所提出的 「含蓄政治」之文獻、以及運用含蓄美學閱讀文本的文章,說明本論文如何在前 行文獻的成果中加以沿用、並深化論點;最後整理同志與家庭關係的相關研究論 文。. 一、白先勇研究做為起點 於 1983 年(首度)出版的白先勇《孽子》小說,其作為同志文學的經典意義 無須贅述,但在《孽子》出版後的十來年間,歷逢解嚴、後學思潮、女性主義/ 運動/文學以及同志運動/文學的爭鳴高潮,為何幾乎只有《孽子》一書能以「同 志小說」之姿於學術圈、報章雜誌上反覆地被閱讀、被經典化?甚至被改編拍攝 成──深具大眾通俗意義的──電視連續劇於家家戶戶(安然)上演。究竟是在 怎樣的文化脈絡下同志(文學)彷彿、能夠「被」大眾所看見──抑或是,社會.

(23) 第一章. 緒論. 大眾是以怎樣的文化脈絡來「讓自己」看見同志(文學)?在地脈絡中的文化氛 圍是本研究主要的分析重點,而《孽子》則幾乎是論述在地脈絡與同志文學的重 要起點。 《孽子》的肖(孝)/孽性格、父權關係、以及含括著前述兩個子題的家庭 主義是與本論文相關的研究範疇。尤其小說中的父子關係,首先受到研究者的討 論,根據曾秀萍的整理,指出蔡源煌的〈《孽子》二重奏〉開《孽子》研究風氣之 先,從此以「父子倫理」的討論模式影響了多數的評論34;但於此之後的研究並無 針對此父權意義下的「倫理」文化進行分析,直到 1995 年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 35. 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 一文才明確的指出「家庭對同 志的壓迫性」。 葉德宣認為,蔡源煌與龍應台討論《孽子》之文「把(父子)親情當作同志 最後的救贖──至於家庭對同志的壓迫性,他/她們不是缺乏深刻體認,就是淡 化處理」36。葉文一把揭穿家庭主義行使在評論者與異性戀論述中的權力結構,並 在文章尾端以「這個家庭主義不是西方的,而是緊緊扣著漢人堅信不疑的陽物價 值──孝」37之語指出了於華人/中國在地脈絡下的信仰系譜。 葉德宣的文章從在地的(儒教)文化脈絡中積極的指出由《孽子》所看見的 同性戀恐懼,延續前文之作〈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 的身體規訓地景〉38則將主題擴大為國族及國家機器,並細讀「國族主義在這些論 述中如何發生作用,以及它和家庭主義及同性戀恐懼的糾合與共謀」39;作者在文 章中並陳述「『孝』不僅是屬於家庭的論述,它也常被國族主義利用或挪用──一 方面,透過『忠』與『孝』兩者的並置強調兩者在本質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 『孝』 也成為定義華人文化特殊性乃至優越性的一項重要指標」40。葉德宣從華人文化脈 絡所指陳的國族論述突顯《孽子》小說在行文中、以及台灣國族建構中的規訓力 34. 35. 36 37 38. 39 40. 曾秀萍,〈流離與生根──白先勇研究在台灣(1962-2008) 〉,收於《白先勇外集 III:白先勇研 究精選》 (台北:天下文化,2008 年 9 月) ,頁 300。 葉德宣, 〈陰魂不散的家庭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 , 《中外文學》第 283 期(1995 年 12 月),頁 66-88。 同註腳 35,頁 67。 同註腳 35,頁 81。 葉德宣, 〈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 , 《中外文學》第 350 期,2001 年 7 月,頁 124-154;並收於《白先勇外集 III:白先勇研究精選》 ,對葉德宣此篇 論文的頁數標注為《白先勇外集 III》一書之頁數:頁 201-247。 同註腳 38,頁 201。 同註腳 38,頁 213。. - 15 -.

(24) - 16 -∣. 道;碩士論文《Perverse Penumbrae in Exile: Multiple Technologies of Sexual Policing and Discipline in Crystal Boys(流亡的性罔兩:《孽子》中性管制與規訓的多重技 術)》41更進一步闡釋國家與家庭在規訓、管制異類情慾時所展現的共謀關係。葉 德宣對於華人──國族──異性戀此一大框架下的權力部署多有具體且細緻的分 析,筆者與本論文的發想深受其啟示,將從葉文中: 從每個人性慾化、性別化(未完全)國族化的身體,和理想、得體 國族身體的差異出發,去發覺/掘一個井然有序的國/家機器的建 立,是靠著對多少邊緣主體的犧牲達成的,進而批判國族建構及父 系家族主義中的陽物霸權意識或潛意識. 42. ──之建議,進而閱讀更多的同志文學作品,指出、並使那──不斷排抗邊緣身 份,且在不同的時間中亦揮之難去的(儒教)倫理/文化脈絡──得以現身。甚 而, 「被」經典化的同志小說,其實也因為「被」閱讀出其中與國/家相應的意識 形態而得以「被」大眾廣為接納,此一特點竟於研究白先勇同志小說之專書《孤 臣、孽子、台北人》一書中再現。 曾秀萍於 2003 年出版的《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43以 白先勇的同志小說為核心,全面性地從小說中的父子、家國與其錯綜之倫理、空 間、性別等關係做了一次徹底的文本爬梳。總括白先勇同志文學研究、並確立「同 志角色在白先勇小說中的地位」44的宏觀研究視野提供了年輕研究學輩一著力之範。 然而細讀其中文句,卻可發現其書除了不斷回應白先勇在同志小說中時常流露的 悲憫、同情之懷,更處處回應著來自傳統倫理的主流呼喚。 葉德宣於〈「不得不然」的父系認同:評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45一 文中便從曾著書中引用葉文之說加以駁評曾「析論白先勇筆下人物矛盾的同時, 也複製了相同的矛盾,這是個屬於父系認同的強迫回返與重複」46;細讀《孤》一 書將可發現本論文欲探討的儒教倫理權力如何細膩的滲透於評論者的意識型態中,. 41. 42 43 44 45. 46. Yeh Te-hsuan, ”Perverse Penumbrae in Exile: Multiple Technologies of Sexual Policing and Discipline in Crystal Boys”,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頁 241。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 (台北:爾雅,2003 年) 。 同註腳 43,頁 40。 葉德宣,〈「不得不然」的父系認同:評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文化研究月報第 49 期(2005 年 8 月) 。 同註腳 45。.

(25) 第一章. 緒論. 此部分的爬梳將待至本論文的第三章與《孽子》小說一同處理。 曾書的第七章〈在父名之下: 《孽子》 「肖/孽」問題析辨〉47從「肖/孽」問 題分析其關乎孽子個人與《孽子》全書究竟是對父權價值的因循或反叛作討論。 華人、儒教文化脈絡下的「孝/肖」議題與本論文關注倫理的面向其實是相同的, 然而曾文雖欲釐析男同志與父權體系間相抗相依的弔詭之處,最後的結論卻只是 反駁了酷兒論述上基進的運動策略,對於小說本身並無開啟不同的閱讀省思;而 曾將「孝/肖」的論題放在內在心靈探索48的層面上,則恰好對應於本研究視「孝 /肖」為外部權力佈署的探討。在「父名」之下的「肖/孽」也從命題上反映了 在儒教倫理脈絡中的「孝/肖」如何被箝制在父名的歷史背景下,因此,欲從儒 教文化來處理權力的形塑,「父」將是另一個重點。. 二、父親形象的現身 父名/父權的主題不僅是同志文學中的重要主題,亦是文學史上流行、延續 已久的研究面向。王德威早有〈叫父親,太沈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敘 述〉49一文簡述父權論述的興衰與中國/台灣文學現代化之歷程,文中並提到: 比起彼岸作者的大塊文章,當代台灣作者最有力的表現並不在此, 而是在方興未艾的同志文學。這一方面的突破者應是白先勇八○年 代中期的《孽子》 。小說的題目已點出父與子之間的張力。五四時代 意識形態的孽子如今搖身一變,成為身體/性別政治的孽子。但所 帶來的衝擊較前只有過之。50 父子倫理的討論在前期的《孽子》研究中便多有處理。其實要論父子關係,台灣 在七○年代王文興《家變》小說已颳起一陣父子研究的風潮, 《孽子》是為父子間 的關係再添一樁變異。父親在文學史上無論男、女作家皆要寫上一筆,研究論著 便從文本分析將小說中的各種父親面貌以「弒父」、「尋父」、「似父」等標籤分類 上架。侯裕姫在論文〈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年代以後小說中的. 47 48 49 50.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 ,頁 223-270。 同註腳 47,頁 47。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台北:麥田,1998 年) ,頁 189-203。 同註腳 49,頁 200。. - 17 -.

(26) - 18 -∣. 父子關係〉51中整理了台灣四、五十年來文學小說中的父子關係面貌,從文本爬梳 由青少年時期的篡弒、救贖到中壯年的追尋、重逢到為父的焦慮、承擔的父子軌 跡。但這樣的論述卻是預設了在生殖系統下每個男性都必須「為父」的邏輯,那 如果是同志文學中不願、或無法為父的子輩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龐鉅的「父」影 呢? 我們必須打破「父親」只能是在──生理男性、異性戀家庭──中的這個邏 輯,並質問:父親在與社會結構互為體系時,他真的就嚴守自身所冠戴的父親頂 帽而遵照循其身而來的倫理禁制嗎?難道父親不可能是同性戀的嗎?這些問題在 所謂討論父親形象的研究中並不被置疑,因為被討論的「家庭」結構只存在了一 種可能:那便是生理(異性戀)男性的父親與生理(異性戀)女性的母親,但這 所謂的「母親」或「父親」的象徵地位無一不是一種對有條件的文化規範的理想 化或僵化。 因此,除了在小說中的父親形象做分類,還必須看見在不被視為正常(家庭 /性)規範外的父親──如王德威言「細思這一建構下各樣父親的面貌,而不定 於一尊」52。因此本研究將把重點放在倫理權力塑造的大框架下,去指陳儒教倫 理與父權如何一同操作(異性戀)主流意識型態,使其成為一文化力道,而得以 在無形的含蓄政治策略中對邊緣性異議群體施壓與排抗。本論文將在這個方向上 從父親形象的現身討論父親與倫理機制的權力關係。. 三、罔兩問景:含蓄的文化力道 收錄在《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政略》53的文章〈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是啟發 筆者開始思考儒教倫理作為一種權力對同志、及其文學有所影響的重要文章。劉 人鵬與丁乃非的這篇文章從中國傳統文化對同性戀「默言寬容」而造成同志現身 即隱身的怪誕事實思考: 「此時此地經過再想像的『含蓄寬容』……究竟如何實際 促成一種陌生的『溫和』恐同,或造成恐同效應?為什麼別人可以是同性戀,但. 51. 52 53. 侯裕姫,〈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 ,國立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 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頁 202。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7 年。.

(27) 第一章. 緒論. 如果自己的兒女是,就不再是兒女?」54除了華人家庭對同志的排斥,還有來自北 台灣婦運組織對是否要參與公娼的抗爭所內生的紛歧意見,讓論者感受到在日常 生活中瀰漫著的一種文化的、以及文化養成的力道,而其效力在於一種主流的倫 理,附帶看不見的暴力55;而這樣的一種含蓄文化,可以理解為一種「台灣儒家」 的文化。 這樣的一種寬容或含蓄,不應被置於正面意義的字彙語意下,以「西方恐同」 來對比「中國寬容」作為華人社會面對同性戀的態度,而認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 不恐同的。劉人鵬等人提出由特定的台灣文本,開始重新思考寬容與含蓄的介面, 做為一種主流美學-倫理價值,如何維護既定的「合宜」性關係,而將異議的性 滯留於魑魅魍魎的國度裏 56──而這將是嘗試描繪家庭內外進行的一種特定恐同 效應,透過對「默言寬容」的再思考,使它不再輕易就被當成披著現代「民主」 外衣的最「傳統」的美德57。 這樣的思考與本研究從──家庭明明是台灣同志最無能抵抗、現身之處,為 何近年的同志文學卻又紛紛回頭書寫家庭、告白父母?──的問題意識有著同樣 從家庭主義壓迫的事實、而開始向其所服膺的儒家文化價值質疑:儒教文化是否 可能正用一種權力的運作、且以表面寬容、實際上造成同志無法現身的恐同力道 隱匿在我們的社會當中。這篇文章由閱讀一部不含蓄的同志小說《逆女》來描述 其中謀殺少女同志的家庭政略,以文本為證觀察到「含蓄」教養模式恰恰構成了 最強烈的恐同效應的力道58。由小說以及敘事和閱讀批評裏,看見了一種含蓄的、 寬容的倫常美學行為準則,實際上使得或者促成了難以辨識的恐同作用。 「含蓄」的一種屬於酷兒閱讀的政略在 1998 年提出後,陸續有幾篇文獻亦沿 用劉人鵬、丁乃非對含蓄美學的研究方法。如 2006 年〈公視孽子中同性性愛的含 蓄美學〉59,此文將白先勇《孽子》小說與公視製作的改編電視劇視為特定時空脈 絡下的文化產物,也是權力佈署的場域;引用含蓄美學來細讀公視孽子對白先勇 小說中同性愛場景的含蓄再現來揭露公視如何在「擁抱同性戀」、「將同性戀去污 名」的偽裝之下將同性性愛魍魎化為一不可見、不可辨識的魍魎主體。此文從媒 54 55 56 57 58 59.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頁 6。 同註腳 54,頁 vi。 同註腳 54,頁 7。 同註腳 54,頁 7。 同註腳 54,頁 21。 李佳軒,〈公視孽子中同性性愛的含蓄美學〉 ,《文化研究月報》第 56 期(2006 年 3 月) 。. - 19 -.

(28) - 20 -∣. 體與文化文本的權力角力讀出媒體其實藉由含蓄的改編再現了「恐同」的力道, 可說是體現了當代台灣社會中同性戀與傳播媒體間的矛盾關係。 2007 年〈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 文化實踐(1990-2002)〉60此論文試圖在文化場域及社會場域中分析同志文化與同 志運動所展現之異於主流異性戀文化中的酷兒性,分別從音樂、文學、劇場、同 志運動等四個面向來觀察台灣同志文化的面貌。在針對音樂中有關同志的歌詞陳 述,作者認為歌詞所傳達關於同性愛情的羞辱感或壓迫,正呼應了含蓄政治的觀 察61。 2010 年的〈作愛亦作人:台灣男同志小說的通俗敘事和色情想像〉62則從較 少被學院研究提及的通俗類同志小說著手,作者以亞瑟潘作品的「屁眼書寫」認 為其小說中有意識地操弄台語而破壞了語言的階序,對既有文化秩序提出質疑和 抵抗;此文以上述學者所提出的含蓄美學觀點討論小說作者如何透過不含蓄的通 俗語言來逆反含蓄修辭和父系家庭主義。 「含蓄美學」的閱讀或研究觀察被提出後,少數的文獻也開始引用此一研究 方法來分析同志相關的文化、文學文本,然而針對台灣同志文學中的含蓄力道、 修辭等面向,仍較少被深入討論。本論文便意欲在〈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此篇 文獻所針對中華/儒教文化的含蓄語言所開啟的觀察,於本研究中以更多的台灣 同志文學實證在地文化的確可能同時滲透、且同時有所壓迫的存在於文本當中; 從父母、家庭倫理與同志間的關係,思考我們所處的文化空間如何以含蓄語言對 非異性戀體制進行控管與壓迫。. 四、現身家庭:同志與家庭關係的相關研究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有很大的部份來自筆者本身、及同志社群中來自家庭、或 面對家庭無法坦然「現身」的壓力,畢恆達的研究應證了「家」作為華人同志現 身最大的難關與障礙,因此,家庭與同志間的相關研究也是台灣同志研究中不可 60. 61 62. 羅敬堯,〈 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 ○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 (1990-2002)〉 ,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同註腳 60,頁 19。 劉孟哲, 〈作愛亦作人:台灣男同志小說的通俗敘事和色情想像〉 ,2010 年文化研究年會研討會 論文(2010 年 1 月)。.

(29) 第一章. 緒論. - 21 -. 或缺的部分;但目前在同志與家庭(壓迫/權力結構)關係上的論文多從社會學、 田野調查、文化研究等面向切入,以文學文本作分析的論文較少(頂多是論文中 的一章一節) ,因此本論文才欲以台灣同志文學為研究對象,觀察儒教倫理、家庭 主義如何影響同志文本。此部份將以學位論文為主,整理目前台灣同志研究中與 家庭相關的文獻,這些前行研究將可在我之後的撰寫中作為與文學互為對照的文 化實證觀察。 2000 年由趙彥寧所撰寫、後被視為台灣同志研究重要的回顧整理文章63中, 其中一節便以「異性戀霸權權力生產機制──家庭結構、親屬意識形態、與國家」 為標整理了相關的研究文獻。趙文由鄭美里研究女同志認同形成的論文,認為漢 人親屬結構及其意識形態至少對女同志而言為異性戀霸權最具壓迫力的一項成因; 而在親屬結構或家庭主義的議題研究,趙文所述之第一位專注探究之文為張小虹 與王志弘在 1996 年藉由三部台灣電影分析家空間意義的論文64,但此論文較以空 間理論分析,非著重於同志與家庭壓迫之面向。 鄭美里在 1997 年出版的《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應 算是第一本從同志與家庭關係著手的研究文獻,亦為第一本以人類學田野調查方 式討論同志與家庭關係之論文,頗具意義。同年出版的廖國寶〈台灣男同志的家 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65亦以訪談形式探討適婚年齡期間及之後的男同 志的種種生活面貌,其中便包括了男同志現身的背景、動機及家人的反應;此文 較將重點擺在婚姻上頭,且認為同志的壓力肇因於異性變社會對同性變的恐懼, 缺乏針對婚姻體制背後的權力運作有深入探究,稍嫌可惜。 2000 年後則有曾寶瑩〈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66,此文同樣 是以訪談形式來觀察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之歷程,以心理學研究分析同志 與家庭關係的演變歷程,惟訪談取樣數太少,給出含括同性戀群體的結論便嫌薄 67. 弱。2008 年劉育豪〈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 仍是以訪. 63. 64. 65. 66 67. 趙彥寧, 〈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38 期(2000 年 6 月) ,頁 207-244。 此論文為:張小虹、王志弘,〈台北情慾地景──家/公園的影像置移〉 ,收於《慾望新地圖─ ─性別、同志學》 (台北:聯合文學,1996 年),頁 78-107。 廖國寶,〈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7 年。 曾寶瑩, 〈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劉育豪,〈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8 年。.

(30) - 22 -∣. 談作為研究文本,此文最後認為,跟家人出櫃後的男同志,與家庭的狀況雖不可 能平靜無波,但對原生家庭的認同卻少被動搖。亦可以說,在掙扎與擺盪之間, 出櫃男同志猶將原生家庭視為重要的依靠,不輕言離開或背棄。從表面看,家庭 和諧得以維持,似乎不是壞事;但若從另一角度去想,這或許也是華人家族觀念 所浸淫之下的某種無形枷鎖。 畢恆達在 2003 年以較多量的取樣與訪談寫了〈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 策略、時機與後果〉68,此文細膩的從訪談文本分析男同志對家庭出櫃的現身考量、 其中策略等…是台灣男同志與家庭關係相當重要的社會研究文獻,文末討論到成 功的現身,但同志若要順利在家庭現身卻仍得遵循異性戀為同性戀所設下的規範, 結論令人沮喪。 2004 年張國珍〈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69雖也 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來探討男同志父母的壓力來源及社會支持,但訪談對象為出櫃 男同志的父母,觀察父母親面對同志子女的出櫃過程中的調適歷程;研究中提到, 同志父母其實受到更多來自外界社會的束縛,對同性戀還是有著「家醜不可外揚」 的態度,向外尋求協助對同志父母並非易事。顯示台灣社會的含蓄態度不僅由父 母施加於子女身上,父母本身亦同樣接受著文化力道之壓迫。 以上所討論的研究文獻幾乎都以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作為討論文本,少數研 究者將同性戀作為一不為(異性戀)大眾所認識的群體、或殊異對象而採取訪談 取樣,這於研究發展初期有其必須性,但若累積足夠的文本數、或同志在社會的 能見度也有大幅提昇後,則應該對於──為何十幾年來在同志與家庭關係研究的 結論幾乎未能改變──的現象採取進一步的探究,以及對於整個家庭、倫理機制 的運作有更細膩的剖析。另一方面則發現多數研究皆作訪談研究,而鮮少有研究 討論同志文學中書寫家庭與父母是呈現了怎樣的樣貌,而引發本論文從台灣同志 文學的書寫進行研究的企圖。. 68. 69.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第 15 期(2003 年 5 月),頁 37-78。 張國珍,〈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 年。.

(31)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論文架構與章節概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為本論文的研究計畫概要。由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開展本文的寫作, 說明期望完成的研究目的;前行研究的回顧與整理,則由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優、 缺點的討論,望能以前車之鑑讓本文的撰寫更加完善。繼之研究方法闡述本文的 研究理路,並說明本論文欲研究的小說文本,訂出清楚的範疇。為進入正式論文 研究的框架說明與起頭。. 第二章 儒教的結構與戰後台灣 此章作為本研究的背景論述,將仔細爬梳儒教倫理作為一思想意識,如何影 響中國、大東亞圈──以及台灣如何在華人文化脈絡下繼續鞏固著儒教倫理觀。 除了儒教倫理的傳承與接受背景,並針對儒教倫理的思想重點,指出其特徵、以 及如何作為思想霸權對邊緣群體造成壓迫;對儒教倫理有更進一步的明瞭,才能 進一步探問:儒教倫理是否有同志的容身語彙。除了思想與文化上的層面,也觀 察文學方面因儒教而來的影響,由中國傳統文學、五四新文學到台灣戰後、解嚴 文學,以儒教試圖找到中國文學從古典到現代的一脈系統,繼而觀察:同志文學 如何與這樣的文學系統相融、或抗斥。有了儒教倫理在文化以及文學兩方面的背 景爬梳,便能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以台灣同志文學文本分析其中的倫理痕跡與權力 再現。. 第三章 含蓄的經典:白先勇《孽子》 若本研究欲援引「含蓄」力道的運用、並由儒教倫理的討論擴大此一文化力 道的影響,而能將含蓄閱讀與同志研究有其在地性的相應,那麼《孽子》一書作 為台灣同志經典文學則必然有再閱讀的必要。本章由《孽子》小說被建構為同志 經典作品的歷史化過程開始,由「建構經典」的主流操作手段,討論同志此一原 為邊緣主體的文學類型開始被經典化、甚而翻拍為電視連續劇在社會大眾「坦然 現身」的政治性──並試問:為什麼是《孽子》?──除了作為第一部長篇同志 小說的歷史性位置之外, 《孽子》是因為怎樣的文學特徵得以持續的被閱讀、或作. - 23 -.

(32) - 24 -∣. 者本身的書寫性格讓《孽子》的經典建構水到渠成。以「含蓄」閱讀「孽子」 ,並 期望進一步討論,從中國文學史到台灣文學史的「經典」意義與「含蓄」性格與 傳統倫理的脈絡有著怎樣的關係。. 第四章 父親的「出櫃」──《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在父名之下〉 、 《河流》及〈女兒命〉 儒家倫理由「五倫」的父、君、夫皆直指一個將父親作為陽性權力與價值的 源頭。 「父親」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概念,他聯繫著家庭和社會,在與外部世界、家 庭成員的相互關係中體現了「父親」身上的多種角色功能和文化信息。 「父親」永 遠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徵,他的形成是中國幾千年一貫的家庭倫理觀念對之不斷 強化而潛入無意識層次的結果。文學作品中的父親形象亦是如此,他是在與家庭、 子女、倫理觀念等因素的多重交織中得以彰顯其文化的象徵意義。 本章由自傳體《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尋父路途談起,對比〈在父名之下〉 的獨子同志所必須承受的「含蓄」無能現身,兩篇文本皆在父逝之時開啟了同志 兒子與父親的倫理形構。繼之則從《河流》中的父親亂「倫」 ,突顯倫理的失序與 雙重父/陽性的交疊,闡述與倫理互為建構的父親主體,在律法之外的情慾及越 界如何被看見。最後則是〈女兒命〉中父子攜手越過倫理高牆,以跨性別之姿給 予父子脈絡歷史的一記花拳繡腿。從各有酷異的四篇作品,觀察父親與倫理間糾 結的運作機制,突顯血緣、倫理的權力塑造痕跡,而父親形象的現身也就不再只 是那個位處律法、或帶領進象徵秩序的「真實父親」了。. 第五章. 有同志在「家」嗎?同志文學的家庭書寫──振鴻《肉身寒 單》及《歉海的人》. 儒教倫理在父權家長制的社會中服膺著陽性價值,所建立「孝」的文化信仰 則在家庭中實行。家庭空間是社會秩序的物質再現(Bahloul, 1992:129),要求每 一位個體必須符合秩序的規訓,才得以順利地在家空間中成長與居住。而華人家 庭便在儒教倫理的文化意識建構下,以家庭建立了「倫理空間」 ,由血親與倫理關 係串連起家庭中的每一位個體。同志因無法實行家庭的婚姻、生育等「合法化」 之生殖功能,亦將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教條而無能在家庭對父母出櫃。.

(3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由振鴻《肉身寒單》與《歉海的人》兩本帶有自傳意義的家庭史書寫,討論 同志面對家庭現身的失敗,以告白式的歉疚口吻悠悠道來;其中的歉疚感與倫理 的束縛又呈現了怎樣的關係,皆是討論的重點。本章將家庭視為一「倫理空間」 的規訓場域,拆解家庭倫理與同志個體間的複雜關係,期能明晰同志在家庭所受 到的壓迫以及在書寫中回返家庭的敘事意義。. 第六章 結論 本章總結全文。針對第三、四、五三章的文本分析作出歸納與總結,觀察在 經過文本分析與研究後是否回答了文初所提出的主要問題。經由第二章關於儒教 倫理的背景與文化觀察,後三章取同志文本的作品分析,歸納出本論文由儒教倫 理所開啟的同志文學研究所獲得的總結與研究意義。. - 25 -.

(34) - 2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走過 2020 年,臺灣的硬技術與軟實力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不僅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prevocational) 、轉銜的工作訓練(transitional work training/vocational adjustment)、半 技術性的工作訓練(semi-skilled work training)、技術性的工作訓練(skilled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子為父隱: 討論總結. 孔子與葉公:不同角度,各言其志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 申請人應依個人專業及意願順序,至多可選填該批次 30 個校系 志願,所選志願應與申請人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所選填志願 中,國立大學共可選填 10 個志願,每校至多選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