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現實的筆,寫關懷的詩―莫渝新詩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現實的筆,寫關懷的詩―莫渝新詩研究"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以現實的筆,寫關懷的詩―莫渝新詩研究 Writing Caring Poems with A Real Pen: A Study on New Poetry of Mo Yu. 指導教授: 林淑貞 Shu-Chen Lin 研 究 生: 劉 蓉 Rong Liu. 中華民國一○四年六月.

(2)

(3) 摘 要 莫渝,本名林良雅 1948 年 1 月出生於苗栗竹南鎮溪畔。畢業於台中師範專科 學校、淡江大學。曾擔任小學教師、書店職員、出版社文學主編、 《笠》詩社詩刊 主編,長期與詩文學為主。他在 1972 年應洪醒夫之邀加入後浪詩社,在 1983 年 加入笠詩社。這二十年當中,莫渝創作不輟。笠詩社是台灣的一個現代詩詩社, 成立於 1964 年 6 月,由注重台灣現實狀況的一群現代詩人組成,詩人們逐漸擺脫 1950 年代形式艱澀的詩風,轉而專注自己腳下生存的大地及人民,使現代詩學回 歸本土。莫渝自我界定:現實主義人文關懷的台灣詩人,從七○年代第一本詩集 《無語的春天》誕生,莫渝創作的題材,就選擇以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環境為 主,以一種任重道遠的儒士精神,在詩中直白深刻的表達對鄉土的關懷。本文以 文本分析研究莫渝七○年代~八○年代詩作,由於這二十年間,臺灣社會經濟型 態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快速發達的時代,也剛好是莫渝結束師專求學生 涯,邁入中年就業、成家生活的開始,開始為生活經濟打算,親身經歷時代的轉 型。所以,著眼於作者在詩中對鄉土的關懷,也同時透過詩人的眼睛和思維,了 解當時臺灣社會的縮影。. 關鍵詞:莫渝、現實、笠詩社. i.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檢視與回顧………………………………………1 一、專書………………………………………………………….1 (一) 《認識莫渝》..................................................................1 (二) 《笠詩刊 246 期―「臨水繆斯:莫渝專輯」》.................2 (三) 《莫渝詩文集 V:莫渝研究資料彙編》........................3.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二、討論專欄……………………………………………………..3 三、莫渝作品賞析……………………………………………….5 研究範圍與方法…………………………………………….…...6 一、研究方法……………………………………………………..6 (一)文本分析法 …………………………………………6 (二)訪問法 ………………………………………………6 二、研究範圍……………………………………………………..6 生平與創作歷程概述……………………………………………7 一、默默耕耘的兒童文學園丁…………………………………..7 二、側身杏壇的詩人作家 ……………………………………..8. 情感底蘊……………………………………………………………………..9 第一節 親情、愛情與思鄉情懷…………………………………………..9 一、親情之愛……………………………………………………..9 二、戀語呢喃…………………………………………………..16 (一)夫妻之情……………………………………………17 (二)莫渝的愛情觀………………………………………21 三、思鄉情懷…………………………………………………..23 (一)赴法進修時期………………………………………23 (二)家鄉行腳……………………………………..……26 (三)在世界的角落思念臺灣……………………………28 第二節 人物懷想………………………………………………………..28 第三節 生命的感動與感悟……………………………………………..31 一、自我期許與寫照……………………………………………32 (一)1965-1980 年無語的春天晦澀時期……………….32 (二)1980-2007 年曙光照射希望時期…………….……40 (三)2008-2014 年社會革命軍時期…………………....45. ii.

(5) 二、傷逝……………………………………………………………53 第三章 社會關懷……………………………………………………………………58 第一節 小人物的同情與關懷…………………………………………..58 第二節 守護家鄉………………………………………………………..64 一、親土的詩篇………………………………………………..64 二、親水的詩篇………………………………………………..70 三、時事感懷……………………………………………….…..82 第四章 現實的批判與省思…………………………………………………………87 第一節 反戰詩…………………………………………………………..87 第二節 為社會、為環境發聲…………………………………………..93 一、1970-1980 年代……………………………………………..94 (一)環保意識……………………………………………..94 (二)人文價值觀…………………………………………96 (三)時事議題……………………………………..……..100 (四)讀書有感……………………………….…………..103 (五)生活感悟………………………………..………..…105 二、1990-2014 年代……………………………..……………110 (一)環保意識………………….………………………..111 (二)人文價值觀…………………………………………113 (三)時事議題…………………………………………..116 (四)讀書有感…………………………………………..131 (五)生活感悟………………………………………..….133 第五章 表現手法:雙軌書寫的特色…………………………………..……….. .137 第一節 語言的轉換:國語與臺語的雙軌書寫……………………….137 一、國語詩書寫……………………………………………….138 (一)1970-1980 年代國語詩特色:古典中的灰色浪漫..138 (二)法國文學的浸潤:散文詩…………………………..142 (三)詩的原點:臺灣俳句習作………………….………144 第二節. 二、臺語詩書寫……………………………………………….145 平鋪直敘與迂迴的假託手法…………………………………147 一、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148 二、迂迴假托的寫作手法……………………………………153 (一)意象的塑造………………………………………..153 (二)諷諭的假託................................................................154.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156 參考書目…….……………………………………………………………………….158. iii.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筆者服務的學校在 2009 年出版《寶貝樹-校園詩畫集》,邀集詩人為校內樹 木寫詩,並由學生為詩作畫。莫渝是受邀其中的詩人,其創作的作品(南洋杉) 與(尤加利樹)二首,除了以文字描繪樹木的特質,也以兒童的視角,寫出尤加 利樹帶給兒童的快樂與童趣: 「清除中空後,倒立小圓錐/簡易小陀螺/在地面打 轉的/陪伴大家的童年」 。寫詩的人很多,然而,寫詩、譯詩、品詩同時兼具的人, 卻是很少的。莫渝出版的創作和譯詩集,數量之多和重要性讓人矚目。在他的詩 作中,有著中國古典文學氣質,同時又曾遊學法國,受到西方文學的薰陶,從年 少至今在詩社的經歷,讓他的創作著眼於鄉土與社會現實的描寫。因此,他的詩 作不同於部分詩人的刻意模仿或由零碎意象組合、譁眾取寵的形式書寫,他融會 貫通古今中外的詩學概念,堅持「溫情與感激」是他從事寫作的原動力。偶然機 會中得知莫渝為臺中師專校友,對於寫詩、譯詩工作不遺餘力,希望透過此次研 究,了解長期浸潤在文學領域的莫渝,他的創作理念與堅持,以及為臺灣文學的 貢獻。.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檢視與回顧. 有關莫渝現代詩的研究,根據筆者檢視目前研究成果 1,並無對其詩作之專 論,相關評論以單篇刊登於其他期刊者較多,並將這些篇章多收錄於三本專書內: 《認識莫渝》 、 《笠詩刊 246 期―「臨水繆斯:莫渝專輯」》 、 《莫渝詩文集V:莫渝 研究資料彙編》,其他的篇章評論,則多分布在莫渝其他出版著作或詩集中。. 一、專書 這三本依據莫渝的詩作而寫的評論觀點依照年代順序介紹如下: (一)《認識莫渝》 本書出版於 1993 年 6 月,編者為白沙堤,是莫渝早期使用的筆名。他將這本 書中區分成三輯,第一輯是資料的蒐集,包含他以白沙堤的筆名,以第三人稱的 敘述方式簡介「莫渝」這位詩人、1993 年之前出版的四冊詩集介紹、莫渝 10 則 詩觀、自我剖析二篇與三位評論者心目中的對莫渝所描述的詩人形象三篇。第二 輯是作品與欣賞,共收錄 40 首詩作品的賞析,這 40 首詩的賞析,其中臺灣的評 1. 筆者於 104 年 5 月於「全國碩博士論文網」的搜尋所得。. 1.

(7) 論者芝華共寫了 18 首,多刊登於秋水詩刊和笠詩刊。亦有如鄒建軍、王海龍、錢 春綺等中國評論者的篇章,分別刊登於《中國當代青年詩人精評》、《上海文化讀 書周報》、《紐約海內外雜誌》等書籍刊物之中,足見當時莫渝的詩作,已受到海 外學者重視,並且在中國或世界其他國家展露風采。第三輯則收錄七位評論者對 莫渝詩作特色的評論與介紹,其中包含八則詩壇友人給予莫渝的短評。從這七位 評論者分別是趙天儀: 〈映象˙白描與諷刺〉評論莫渝第一本詩集《無語的春天》, 在評論中分析莫渝的詩作為意象的特寫、抒情的白描、溫柔的諷刺三種特色。麥 穗:〈批判與感動之間〉評論莫渝詩集《土地的戀歌》,認為莫渝蘊藏在詩中的愁 傷和憂鬱遠超過抗議和批評,也同時在詩集中看見另一股創作使命的自我期許: 「批判現實,感動人心」並歸納收集在這本詩集中的作品,大部份是秉著這個原 則出發。黃恆秋:〈平面上的心靈符號〉評論莫渝詩集《浮雲集》,認為他的詩作 品可以歸納為三條路徑:私我的懷想、土地的詠嘆、詠史的激情,創作形式以短 詩型的手筆見長,即使是詩集中的幾首長詩,也是以組詩的型態組成。錢春綺: 〈溫 柔敦厚一詩人〉亦是評論莫渝詩集《浮雲集》 ,評論莫渝的創作如同歌德所言的「機 會詩」 ,沒有浮泛空洞的毛病,詩中洋溢的感情是實在的,真摯的,敦厚的。芝華: 〈古來征戰幾人回〉評論莫渝的戰爭詩作情結,以莫渝 9 首反戰詩為主題的詩篇 賞析。香港學人潘亞暾: 〈心智之窗敞開著〉是莫渝二本詩集《長城》和《土地的 戀歌》的讀後欣賞,認為從莫渝的詩中,讀者可以感其志而萌發己意,也可感受 莫渝不願作雲間縹緲的詩人,要做人間切實的詩人的志向。鄒建軍: 〈在暗夜裡尋 找並散布星光〉綜論莫渝的詩作,認為其有了鄉土的情懷,有了面水端坐永生的 悟性,有了純淨的意象與象徵,終就能達成他最後的冀望: 「掛出一盞受人激賞的 星光」。 綜觀這七位學者對於莫渝詩的評論,莫渝 1993 年以前出版的詩作,雖然第一 本詩集《無語的春天》風格晦澀淒涼,對生命的體悟充滿憂傷與無可奈何的思緒, 但陸續出版的詩集《長城》、《土地的戀歌》、《浮雲集》都能看見莫渝在批判現實 的背後,那股嘗試感動人心的文人使命。 (二) 《笠詩刊 246 期―「臨水繆斯:莫渝專輯」》 2005 年 4 月 15 日《笠》詩刊 246 期,是以評論莫渝詩作的專輯。前二部份 分別是「莫渝作品評論資料」和詩壇友人、學者對莫渝小評 16 則。第三部分開始, 是由蔡秀菊等 22 位對莫渝 1995 年至 2005 年之間出版的詩作品所提出的讀後感與 評論。在這 10 年間莫渝繼《浮雲集》之後,集結過去的舊作與新作,並在 1995 年與 1998 年出版兩本同名《水鏡》的詩集,在這次專輯中,以這本詩集為主的評. 2.

(8) 論有蔡秀菊: 〈臨水的繆斯―莫渝詩集《水鏡》翦影〉 、趙迺定: 〈莫渝作品《水鏡》 集之解剖〉 、呂美親: 〈靜謐的垂死風景―讀莫渝《水鏡》〉 、紀小樣: 〈用溫情來焊 接生命的裂痕―讀詩與讀人,兼介莫渝詩選《水鏡》〉 、林煥彰: 〈端坐永生的一株 水仙〉、陳千武:〈苦竹不苦戀―欣賞莫渝《水鏡》詩集〉等,共 6 篇。其他評論 者則以綜論的方式,評論莫渝從 1965 年至 2005 年,三十年間寫詩的創作風格。 在這次評論集當中,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以《水鏡》詩集為主的賞析或評介, 二是以綜觀的方式論述莫渝從寫詩以來詩作的特色與各時期的詩風轉變,三是以 久識莫渝的角度,書寫朋友心目中所認識的莫渝。無論是面水端坐永生的水仙, 或是根深泥土的苦竹,皆是莫渝自我形貌的映照。評論者或朋友眼中的莫渝,如 苦竹紮根於鄉土,如水仙堅持孤獨的美麗,在詩壇中兀自走出一條屬於自己、溫 暖人間的詩路。 (三) 《莫渝詩文集 V:莫渝研究資料彙編》 2005 年 4 月同時出版的第三本專書,是由苗栗縣政府印製的 《莫渝詩文集 V: 莫渝研究資料彙編》 。在這本專書中彙集前二本專書中部份評論,和其他散逸在報 刊雜誌上的評論文章。. 二、討論專欄 詩人蔡榮勇曾於《笠》詩刊 148 期中策劃〈以小見大〉專欄,以莫渝的詩作 〈小毛驢〉讓臺中市國小學生欣賞、討論。參與的學生紛紛提出讀後的感受,筆 者將之節錄如下: 〈小毛驢〉 異國晴朗星期日的公園內 我看到一匹灰色小毛驢 矮背上馱負既驚又喜的稚童 來回走二十公尺的短路程 由主人牽引,替主人謀生 小毛驢垂著頭 大大眼珠子癡癡晃閃 不易辨識膽怯或興奮. 3.

(9) 黃土讓有勁的腳力踢揚 又沉重落回地面 浮雲般的我 被踢揚的鄉愁 也同樣落回跟地面相連的故鄉? (〈小毛驢〉《浮雲集》頁 59-60) 陳冠樺:這首詩共有三段,前面的兩段和後面的一段,有著兩種不同的意義。前 面的兩段,明顯的敘出人類的尊貴,與動物的卑賤。詩中的主人,和一 般的人類一樣;以強欺弱的情勢,駕馭著小毛驢,而那只小毛驢和背上 的小孩或許年歲是一樣的,但是他卻得辛苦的取樂背上的小孩,從小毛 驢的眼珠哩,我們是否可以瞧見那種弱者的無奈?後面一段,作者把黃 土、小毛驢輕輕的連在一起,來敘述自己的思鄉之情,利用空間,也使 我們(讀者)輕染著作者的感覺和黃土的浩瀚。 蔡浩志:中國古代有許多詩,很多都是表達思念家鄉的情懷,如〈靜夜思〉、〈九 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雜詩〉等等……。而這首小毛驢更以現代詩表達 了流落異鄉的鄉愁。作者在異鄉,看見一隻小毛驢踢動地上的塵土而想 起久別的故鄉。在異鄉想念故鄉的滋味真不好受,現在許多人老往外國 跑,連小學生都留學,他們可曾想念過臺灣,想念故鄉? 李佩洵:作者由在異國看到一匹灰色小毛驢,而思念起在遙遠的故鄉,很感人。 最後一段,作者引「黃土讓有勁的腳力踢揚,又沉重落回地面」做為思 鄉的鄉愁,很恰當。 劉安城:作者把他在異國看到了小毛驢的情形寫出來,在最後的一段中,作者把 他想念家鄉的鄉愁寫了出來,而前面中的文句也寫得很活潑,所以我很 喜歡這首詩。 蘇聖怡:作者把懷念國土的心情,以小毛驢踢揚黃土的情形,表達貼切。溫柔中 夾著幾分勁兒,惹人憐愛。 莫渝的詩能在國小課堂上讓學生就詩的內容討論、聯想,便可知其詩意象鮮 明、簡潔易懂,題材直白、生活化,且耳目一新,給予學生不一樣的思維方向,. 4.

(10) 學生以〈小毛驢〉的單一物象,看見詩人背後濃濃的鄉愁,從課堂的討論中,激 發學生讀詩、寫詩的聯想動力。. 三、莫渝作品賞析 在《笠》詩刊第 246 期中與苗栗縣政府 2004 年出版《莫渝詩文集 V:莫渝研 究資料彙編》中莫渝以筆名白沙堤再次整理 15 位文壇作家學者對莫渝寫作風格的 評價,以及 3 則自我剖析。筆者將發表內容節錄於下: 周夢蝶:想法、造句法及句子的形式,可以看出受某些詩人的影響。作者應該隨 時提高警覺,下筆前盡最大的努力做到:(1)句子的模式可以受別人影 響,詩想卻要自己的。(2)欣賞別人的詩作,取用他的思想(靈魂)而拒絕 他的形式(軀體)。高明的模仿就是創造。 ―1972 年 11 月 15 日《後浪詩刊》2 期,莫渝寫給管黠(蘇紹連)的信: 周夢蝶評後浪(第一期)作品。 洪醒夫:大體說來,莫渝的詩都是些感傷嘲諷的小品,沒有很強烈的色彩出現, 在淡淡的憂傷中托出生命的況味,有時卻能把生死幻滅發揮得淋漓盡 致,十分出色。 ―1973 年 3 月 15 日《後浪詩刊》4 期〈衝浪者介紹〉。 趙迺定:莫渝的詩帶揶揄批判性,在輕描淡寫中,總是吐露出淡淡的憂悒,把這 一代的部分現象忠實反映,使人在淡淡的感受中,蒙受其壓力。 ―1983 年 2 月《笠》詩刊 113 期,〈推介戰後世代五人作品(傅敏、莫 渝、郭承義、陳坤崙、向陽〉。 陳英德:翻讀你的詩作,立刻就被你那精闢、樸素的文字、顯明的意象、有節奏 感的音韻所吸引。它是十分不同於現代詩中有些詩人好作驚人的語調、 經營模糊不清的意象、玩弄晦澀不堪的語詞所可比擬的。我很喜歡你詩 作中起於觀察現實的感興之作,這多麼不同於「為詩而詩的陳辭」,但 我覺不是說你的詩作,就僅止於那麼一點「現實」,主要還是你掌握了 詩的至純的藝術性。 ―1983 年 6 月 28 日信箋 莫渝自我剖析: 1.把現實生活的無奈和溫情,融入感動與批判的作品中,重顯詩文學是 水邊常綠植物的自然景觀。 ―1999 年,莫渝〈笠詩人小評〉。 2.清冷、悲涼、淒美的意象組合,是莫渝詩創作的原點(基點)。 ―1999 年,莫渝〈感動與批判〉。 3.以「溫情」為詩文學的創作原動力,拓展出「感動」和「批判」的兩. 5.

(11) 股方向。詩風呈現純淨的草根氣息,在淡淡的憂鬱中,流露生死幻滅 的點點靈智閃光。 ―2003 年,〈莫渝簡介〉(《嚮往和平》).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就是將事物或概念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逐一進 行研究,讓原本只是隱涵在整體中之「部分」的個別特徵得以突顯出來。2本論文 以文本分析為主,進行分析研究。在本論文研究中,以莫渝所出版的現代詩作品 為文本,針對其內容進行研究,並參考本章第二節所列之詩人、作家與學者對莫 渝作品所發表的相關的論述與見解為研究方向。 (二)訪問法 以當面訪談的方式訪談莫渝本人,訪談內容包括期創作理念、成長歷程、參 與詩社經驗等,希望對作者、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利更臻完善的研究。.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莫渝已出版的現代詩作品: 《無語的春天》 (1979 年) 、 《長城》 (1980 年) 、 《土地的戀歌》 (1986 年) 、 《浮雲集》 (1990 年) 、 《水鏡》 (1995 年) 、 《水鏡》 (1998 年)、《莫渝詩文集 I:莫渝詩集一》(2005 年)、《莫渝詩文集Ⅱ:莫渝詩 集二》 (2005 年) 、 《第一道曙光》 (2007 年) 、 《春天 ê 百合》 (2007 年) 《革命軍》 (2010 年) 、 《走入春雨》 (2011 年) 、 《光之穹頂》 (2013 年) 、 《陽光與暗影》 (2014 年)的現代詩為範圍。 從這十四本詩集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莫渝是以中文詩為創作起點。前 9 本詩集中並未看見臺語詩的創作,從第 10 本詩集《春天 ê 百合》開始出現臺語詩, 並一口氣出版《春天 ê 百合》、《光之穹頂》兩本全以臺語詩為主的臺語詩集,最 近一本 2014 年出版的詩集《陽光與暗影》中亦有 8 首臺語詩的創作。其中文詩與 臺語詩的寫作語言的改變與雙軌進行的方式,亦是本研究第五章對莫渝之書寫方 式的探討主題。 2. 顏崑陽,〈如何做好文本分析?〉2012.11.07 研讀會演講稿。. 6.

(12) 第四節. 生平與創作歷程概述. 莫渝本名林良雅,1948 年生,筆名有綠川、白沙堤、迎曦、林彥等。省立臺 中師範專科學校、淡江文理學院法文系畢業,曾赴法國進修。曾任國小老師、桂 冠圖書公司編輯、世界華文詩人協會創會理事,與《笠》詩刊主編。在臺灣文壇 中,集教師、編輯、創作於一身的為數並不多,莫渝是其中一位。在他四十年的 文學生涯中,以詩創作為主,並同時跨足翻譯、評論、散文寫作領域的經營,是 一位默默耕耘,為臺灣文學界奉獻心力的文學工作者。他的文學活動橫跨現代文 學與兒童文學兩大領域。在現代文學方面,他從事現代詩的創作,詩風從早期浪 漫的樣向經營轉變為近年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在每一本詩集出版後,他都會深 刻的省思與檢討,作為繼續創作的原動力。而莫渝的創作文類有論述、詩、散文, 論述多為詩評或讀書隨筆心得,譯介許多法國文學作品,其文學視野不僅止於法 國,還有北歐、東歐、南歐,或阿拉伯世界、亞州等國家,不僅是一位詩評家、 譯詩學家,還是一位比較譯詩學家,必然得閱讀豐厚的書籍,才能累積如此精闢 的論述。另外,在兒童文學部分,他一邊從事童詩的教學和研究,一方面從事童 詩創作,量雖不多,仍用心經營、用心醞釀。邱各容在〈走在文學邊緣的詩人作 家―莫渝〉 3一文中對莫渝的評價為: 在臺灣文學的舞臺上,莫渝雖然不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卻是一位盡責的演 員;在臺灣兒童文學的園地裡,莫渝雖然不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卻是一位 辛勤的園丁。. 一、默默耕耘的兒童文學園丁 莫渝在國小任教期間,對童詩教學投入心力,著有《鞋子的家》。「欣賞,可 以選擇,創作則需由無到有,進而追求完美的艱辛歷程。基本上,兒童詩歌教學 的指導,應多從欣賞著手,讓孩子在輕鬆、快樂,沒有壓力的活動,接受優美詩 文學的薰陶。」這是莫渝對童詩教學所抱持的態度。莫渝在退休當年的兒童節, 曾為任職的新埔國小編輯出版三冊小書,分別是《我們的島―臺灣詩文選讀》 、 《火 金姑―臺灣兒歌與俗諺》 、 《神奇的貓―貓的文學欣賞》 。此外,自法國遊學歸來後, 3. 邱各容, 〈走在文學邊緣的詩人作家―莫渝〉 , 《莫渝詩文集 V:莫渝研究資料彙編》 , (苗栗縣: 苗栗縣文化局,2005 年 4 月)頁 289。. 7.

(13) 莫渝投入法國詩的譯介,其中包含法國孩童所寫的詩歌,先後發表在《布穀鳥》 兒童詩學季刊、 《詩人坊》 、 《臺灣文藝》 、 《笠》詩刊、 《海洋兒童文學》季刊、 《滿 天星》兒童詩刊等,後集結出版,書名為《夢中的花朵》 (1991 年) ,這本詩集是 臺灣第一部法國兒童詩歌選集,共有兒童詩作品 55 首,內容分為:消失的河流、 生命之歌、愛與友情、人物描繪、童年的夢、生命與挑戰、蝴蝶的誕生等七輯。 另外在退休後,受聘出任桂冠圖書公司文學編輯,翌年便出版譯著《小王子》 。莫 渝在兒童文學領域,和他任職於國小教師的工作一樣,在這個田地中默默耕耘。. 二、側身杏壇的詩人作家 莫渝自臺中師專畢業,即開始從事教學生涯,詩人趙天儀曾經描述莫渝: 「…… 從海邊的小學(貢寮鄉和美國小)到山區的小學(林口鄉林口國小) ,他的腳步, 一步一步地,從基層的工作出發,一邊現身國民小學的教育,一邊又不忘繼續進 修與深造。在為生活而奔波,為成家而辛苦的日子哩,他依然堅持讀詩寫詩,而 且攻讀法文,涉獵法國文學,尤其是法國詩。因此,使他在詩的創作、翻譯與評 論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他默默不懈的耕耘,使他逐漸地有了收穫,嚐到 4. 了苦盡甘來的成果。」 趙天儀這段描述,道盡了莫渝在詩創作的心路歷程,也呈 現出一位詩人在詩創作的堅持與執著。 從 1965 年 4 月,詩作〈給憂鬱的年華〉刊登於臺中《民聲日報˙學生園地》。 自此之後,莫渝寫詩、讀詩、評詩、譯詩,終生與詩文學結下不解之緣,時至今 日已出版 14 本詩集,相關詩評著作、譯作無數,雖然他自謙為走在文學的邊緣, 但他所堅持的詩路,已為臺灣詩壇貢獻良多。. 4. 趙天儀, 〈映像˙白描與諷刺〉 , 《莫渝詩文集 V:莫渝研究資料彙編》 , (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 2005 年 4 月)頁 238。. 8.

(14) 第二章. 情感底蘊. 本章著重於莫渝詩篇中對情感的描寫,由親人到朋友,最後是透過生命中每 段歷程的感動與感悟,進而內化或自我提升的進程。第一節「親情、愛情與思鄉 情懷」 ,介紹莫渝詩篇中對父母、妻子的家人親情,以及對臺灣土地的思念與愛護。 第二節「人物懷想」 ,整理莫渝在詩篇中對古今中外人物的描寫概況。第三節「生 命的感動與感悟」 ,以莫渝的十一本詩集出版日期作為分期,分析每一個階段莫渝 對生命的體會與自我期許。. 第一節. 親情、愛情與思鄉情懷. 諾瓦利斯言: 「詩,是生活的外形。個體生活在整體之中,整體生活在個體之 中。通過詩,最高的同情與活力、有限與無限的最緊密的結合才形成。」1本節所 探討之主題以莫渝詩作中對父母、妻子以及臺灣土地的詩作品。從家人至家鄉, 從人與人的互動,以至對整個家鄉寸草寸土、滴水河流的懷想,莫渝將豐沛的情 感投注在詩中,流露其對親人、對故鄉真摯的情感。. 一、親情之愛 由苗栗縣政府出版的五冊莫渝詩文集,莫渝將父母照片放在文集前,可以想 見對父母的尊重與遙思,將他看重的這份文學榮耀歸功於父母親。1990 年出版的 《浮雲集》一本詩集中,莫渝將對父親的感念詩作結成一輯,輯名為「父親靈前 的焚稿」,共有七首:〈秋雨〉、〈背影〉、〈語言〉、〈年輪〉、〈祭〉、〈燒香〉、〈腳踏 車〉,完成日期為 1980 年至 1981 年之間,其中四首詩更再次收錄於 1995 年《水 鏡》詩集中,可見莫渝對親情的懷想與關注深刻,父子之情對其生命影響的刻骨. 1. 諾瓦利斯: 《斷片集》 ,見海塞編《德國文藝理論讀本》 ,(斯圖加特克萊特出版社,1976 年),頁 61。轉引自李伯杰:〈詩與哲學的綜合〉,周國平主編《詩人哲學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3 月),頁 90。. 9.

(15) 銘心。例如〈秋雨〉 、 〈背影〉 、 〈腳踏車〉2三詩,藉由日常生活物品的刻畫與描繪、 父子之間的對話回憶,展現創作情思,表現父子情感的連結,含蓄溫和的情感, 在字裡行間、創作者與讀者間產生共鳴: 那部破舊腳踏車 父親,自您走後 依然擺在簷下 您曾提過: 寒冬踩腳踏車好吃力 希望換摩托車 繼而想想,又得花一筆錢 還是讓腳踏車的生鏽鏈條 依舊演唱 讓破車心疼如絞 我們顧不了風雨的侵襲 只因為 不忍挪開門前的唯一擺飾 不忍挪開對您的記憶 (〈腳踏車〉,《浮雲集》,頁 40-41) 莫渝以淺白的語句描繪屋簷下那輛破舊的腳踏車,腳踏車的存在是對父親記 憶的連結。第二段以父子對話表現父親儉省的生活態度,其中「還是讓腳踏車的 生鏽鏈條╱依舊演唱╱讓破車心疼如絞」以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從腳踏車的視 角做敘述,表達腳踏車如同父親忠實的伙伴,即使如父親一樣老了、生鏽了,卻 仍強打精神在歲月中演唱生命之歌。破車心疼如絞的意象,表達現實中腳踏車的 破舊不堪,就像老人多病的身軀,多騎一段路就吱啞作響的鏈條,如同老父為了 生活即使身體不堪負荷,卻仍堅持為家計生活賣命,同時也流露作者心疼父親的 情緒。而在〈秋雨〉一詩中,作者秋雨中最後一次送別父親,莫渝藉由秋雨的意 2. 莫渝, 〈秋雨〉 、〈背影〉 、〈腳踏車〉 ,《浮雲集》(臺北市:笠詩刊社,1990 年 3 月),頁 30-31; 頁 32-33;頁 40-41。. 10.

(16) 象,表現秋風蕭瑟、秋雨淒凉的天時情境,敘述依依離情。 「今夜,讓我們再次共 撐這把╱好久未撐開過的雨傘╱當年╱幼稚的我曾在傘下與您同行」臺灣民俗中 出殯時須撐黑傘把往生者的牌位和骨灰罈遮住,在這首詩中莫渝讓雨傘成為與父 親的記憶連結。回想小時候父親總是撐開傘替他擋風遮雨,兒時,父親是孩子的 天,是孩子的保護傘,隨著年齡漸長,孩子長大了,也漸漸獨當一面,共撐一把 傘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沒有,莫渝藉由撐傘的動作,想起最後一次與父親 貼身靠近共同撐傘卻已是天人永隔的狀態,從詩句中,讀者看見莫渝身為其子的 孝順與後悔,如此後悔的情緒一語道出許多讀者內心共同的記憶情結。 另一首〈背影〉一篇,讓人想起與朱自清同名之散文。同樣以父親為題材,以 父親背影作為線索,敘述兒子對父親的關愛之情,不知從何著手幫忙、無能為力 的喟嘆,以及對歲月無情的埋怨。不同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內斂深沉,讓所有壓抑 的情感在「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一句中,含蓄深情的表達。而莫渝的詩作裡, 則讓緬懷父親的情緒與對時間傷逝的情感同時在詩中流露,父親下樓的背影讓莫 渝「驚覺年輪滾壓的巨痛」 ,揣測父親因「公寓小屋╱感覺不出泥土的踏實」而「堅 持返回南方小鎮」 。作者深知父親除了不適應北部水泥叢林般的居住環境,還有更 貼心的深意,是不願意讓年老的自己成為孩子負擔。父親的背影在這首詩中貫串 前後段,末段作者敘述陪父親下樓,看見「夕陽拉長您的背影╱我好恨好恨╱它 怎不狠狠刺盲我的眼睛?」最後一句強烈的設問句,讓本詩情緒蓄積到最高點, 流露為人子女無法親近父母身邊時刻盡孝的悔恨。這三首詩是對物象的寫實,也 是對情感的寫意,兩者並結合為一的表現。 在這輯詩中〈語言〉和〈年輪〉二首詩,從原本觸目所及的景物連結:腳踏 車、秋雨、背影,轉而將焦點放在語言、行為舉措等記憶的片段。在〈語言〉3一 詩中,莫渝以閩南語和國語的使用習慣為題材,在詩句中描述三代之間因語言所 造成的生疏與隔閡: 父親只能用閩南語同我交談 我習慣用國語跟孩子說話 已退休的父親 甚少主動對我開口 上了學會說簡單而正確國語的孩子 3. 莫渝, 〈語言〉 ,《浮雲集》(臺北市:笠詩社,1990 年 3 月),頁 34-35。. 11.

(17) 有事沒事就找我問東問西 火柴般的語言 輕輕一擦 有時會產生溫馨的暖流 有時卻造成意外的傷害 (〈語言〉,《浮雲集》頁 34-35) 〈語言〉這首緬懷父親的作品觸動人心,其中蘊含著莫渝細膩的觀察,他用意象 化的語言點燃臺灣語言三代隔閡的困境。自古迄今追憶親人的詩文很多,多為觸 景傷情、因物起興的題材。 〈語言〉一首讀來淺白,自始至終用字簡潔、平鋪直敘 三代之間使用語言的狀況,卻能從字句中看見作者滿滿思念的情緒。內容不言傷 悲,卻道盡語言隔閡間接在老父心中造成的傷害;內容沒有哀痛涕泣,卻看得見 作者對於沒有常伴老父所心生的懊悔;這首詩裡沒有華麗詞藻堆砌的思念,卻充 滿對父親含蓄恆久的深情。莫渝在一首追憶父親的短詩中,同時描繪出時代的畫 面。1980 年代之前的臺灣,閩南語是當權者眼中的「方言」,從國小開始,義務 教育的要務之一便是教導學生說一口流利標準的國語,有些校園甚至禁止學生說 閩南語,說閩南語是要受到處罰的。身為國小老師的莫渝,無論在家或者在校, 無論言教或是身教,更是肩負此一重任的「授業者」 ,同時可以在字裡行間的詩句 中讀出他心中對當時語言限制的矛盾與衝突。 「父親只能用閩南語同我交談」 、 「我 習慣用國語跟孩子說話」 ,首段二句便以人物間使用的語言製造時空環境的衝突, 和身為轉譯者的無奈。第二段從語言使用的頻率形成相處時間多寡的對比。從莫 渝鋪陳的文句中,可以感受其父親不願意讓子女添煩添憂,而減少對兒子的開口 需求,而此時的他卻同時身為人父人師,對於牙牙學語的孩子好奇心和需求,只 能盡量的傾盡父愛之所能地給予滿足。父親的寡言是因為慈愛,孩子多言是因為 未能自立的需求,這兩者需求造成閩南語和國語使用頻率的懸殊,其所流露的深 意,也是身為人子未能好好盡孝的懊悔。第三段莫渝以火柴比喻語言的碰撞,一 觸即發。有時或許因三代同堂雞同鴨講的趣味,增添溫馨有趣的笑料與暖流,但 更多時候造成的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傷害,因為語言無法溝通,情感的互動就會 有所折損,如此的傷害不僅是未盡孝道的哀傷,同時還有傳承中斷的憂傷。 輯中最後二首詩〈祭〉和〈燒香〉 ,可以看見作者在這輯詩中按照時間推衍的 排序方式。從送別的哀傷,觸景傷情的回憶懷念,到焚香祝禱,交織著過去、現. 12.

(18) 在、未來的三種時空,舉手投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別有意義的想念。在〈祭〉一 首詩中,面對父親遺像的同時,讓作者深刻體認父親再也不會回來的事實: 「冥紙 成灰,父親╱我們就在暗夜中╱用寒風鏤刻您瘦削的聲音」聲音實際上是無法鏤 刻的,但作者卻以鏤刻二字讓聲音轉化為具體的樣貌,轉變其原來的性質,變成 以思念構成的樣貌,而呼號的寒風便是那把刻刀,在生者心中刻畫逝者的容貌, 每一畫都是刻骨銘心的印象。祭奠過後,曾經是家庭的靠山,曾經是孩子保護傘 的父親,已經卸下塵世的重擔永遠離世,身為人子的莫渝開始接手承擔父親往昔 「燒香」的任務。閩南人習慣於晨昏之固定時刻,在佛龕案前燒香點燭,祭拜天 地祖先,莫渝以〈燒香〉 4一詩傳遞兩代之間的傳承: 已經是多年習慣了 每日晨昏固定時刻 總要向祖先的神位,與 屋外的青天 燒三炷香 不曾聽到口中念念的詞句 但虔誠的姿勢一絲不苟 正向您待人處事的平凡一生 您走了,父親,請放心 神明與青天的香燭 還會繼續延燒下去 繼續傳述兒子的心語 (〈燒香〉,《浮雲集》頁 38-39) 過去以農業社會型態為主的閩南人每日晨昏燃香點燭,虔誠敬拜神龕案上的神明 祖先,其中所包含的意義不僅是虔誠敬天,還有對先人的感恩與尊重,透過清香 祝禱,每日晨昏定省,便如同先人仍在世間一樣的尊崇,同時也是孺慕之情的依 賴,透過燒香的儀式與先人對話,祈求平安與護佑。莫渝以燒香的動作為題材,. 4. 莫渝, 〈燒香〉 ,《浮雲集》(臺北市:笠詩社,1990 年 3 月),頁 38-39。. 13.

(19) 表達一種思念的習慣:「已經是多年習慣了╱每日晨昏固定時刻」,表達對父親行 止的尊崇與學習: 「不曾聽到口中念念的詞句╱但虔誠的姿勢一絲不苟╱正像您待 人處事的平凡一生」,表達一種世代傳承的概念:「您走了,父親,請放心╱神明 與青天的香燭╱還會繼續延燒下去╱繼續傳述兒子的心語」 。這三種意念的表達透 過燒香的動作,簡單平凡而樸實,是每一個傳統的閩南人家每日如常的宗教儀軌, 卻能在莫渝簡潔的敘述裡,看見人間父子不言而喻的情感,如同他的詩句,平凡 無華,卻擁有滿滿的真情與恆久的懷念。 莫渝另於 1991 年 10 月完成〈枯手〉、〈灰髮〉、〈撿骨〉、〈舊照〉四首詩,這 四首詩所表達的是莫渝對母親逝世的想念之作。同時收錄於 1998 年出版《水鏡》 一書之中,後來於 2005 年出版之莫渝詩文集中也再次收錄,可見莫渝對親情詩的 重視。這四首思念母親的創作詩,同樣以時間排序,讀者在閱讀莫渝的詩作同時, 從他的細膩的描述中感受其思念母親的心情。〈枯手〉 5一詩,敘述看見母親抗拒 病魔受盡苦痛,身為人子的心疼與不捨: 竟然是 一雙乾癟的枯手 單獨揮擋. 抗拒. 病魔的猙獰糾纏 我們何其狠心 只能呆立一旁 緊張無助的觀望. 拉手. 任憑用力撫搓 也產生不了暖意的枯手 竟然是當年織過春天 握過情愛 揉捏我們長大的 一雙溫潤的手 (〈枯手〉《水鏡》,頁 39) 人生行至最後,往往需獨自面對病痛對身心的折磨,而這些折磨就算至情至愛的 5. 莫渝, 〈枯手〉 ,《水鏡》(臺北市:河童出版社,1998 年 8 月),頁 39。. 14.

(20) 親人也無法以身替代,只能在一旁眼睜睜的無助觀望。莫渝握著母親的手,看著 眼前年華老去、乾枯瘦癟的雙手, 「任憑用力撫搓╱也產生不了暖意的枯手」意味 著母親的生命力正一點一點的流逝,並走向盡頭。這雙手曾經也曾經握住青春的 芳華,有過情愛的滋潤而滑嫩,有身為人母的溫柔,用堅毅和溫暖一點一滴呵護 孩子成長,而今手心的溫度正慢慢的冷卻,慢慢的準備放下。。最後一首〈舊照〉 與〈枯手〉前後呼應,看著母親的舊照,家人圍坐客廳讀著母親的青春年華,同 時「追憶母親的年輕歲月╱也臆想半世紀前的景象」前後呼應的詩句,作者的文 字像運鏡時空的長鏡頭,以簡潔的兩首詩描述母親從少女、少婦,以至於年邁的 情景。許多女人的一生,其實就如同作者的短詩,雖然短暫如一瞬,卻背負著情 感的包袱,相夫教子,辛苦又甘甜的走完一生。 描寫送葬過程的〈撿骨〉6一詩,是一首喻景於情的詩。作者描述撿骨的過程, 歷歷在目卻不過份渲染情緒,心疼不捨卻非激動哀切的哭嚎。其文字所傳達給讀 者的不僅有真實的體驗,也有真實的情感: 「不要進去。」 太遲了 睜著眼看您無感覺的軀體 推進熊熊烈火 內心悸顫抽搐 母親 您是否喊痛 您的魂魄是否也在忍受熬燒 把痛苦昇華為 白皙的骨 母親 我們細心地 把懷念您的思緒 一塊一塊地 放進甕裡 6. 莫渝, 〈撿骨〉 ,《水鏡》(臺北市:河童出版社,1998 年 8 月),頁 41。. 15.

(21) 永存 (〈撿骨〉,《水鏡》頁 41) 這首詩抒情之意深厚悠遠,造意細長綿深。其實對於生者而言,死亡是一種未知 的情境,一直到死後的那一刻,但凡人類才知死後是否有靈魂的存在,靈魂是否 永生。第一段「『不要進去』╱太遲了」作者以簡潔的對話紀錄,傳達自此與母親 天人永隔的事實。眼看母親生前遭受病魔折磨的苦痛,死後還得受烈焰燃燒而心 有不捨,他在心中默問母親:「您是否喊痛╱您的魂魄是否也在忍受熬燒」。第三 段莫渝將火燒後的白骨轉化為「痛苦的昇華」以及「懷念的思緒」 ,寄情於物,讓 思念慈母的心隨著撿骨的動作,「一塊一塊地╱放進甕裡╱永存」,意喻著母親的 肉身形貌即使隨著烈火煙消雲散,但後世晚輩對其思念卻如封存於甕中的白骨, 同時也封存於心底不會消失。作者以第一段的對話、第二段的設問、第三段撿骨 動作的描述,真實的映像撿骨儀式,也真實的表露情感,增強全詩所傳達之思念 的感染力。 綜觀莫渝追憶父親和母親逝去的兩輯詩選,可以看出其父親與母親在作者心 中不同的情感與樣貌。莫渝筆下的父親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男人,代表著一家之主 的威權、嚴肅的象徵,一絲不苟的處世態度,與不擅言語情感內斂的關愛之情。 莫渝藉由日常物品、語言行止懷緬父親,即使父子之間無絮絮叨叨地叮嚀言語, 卻有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讓他在父親離世後,自發性的、心甘情願的擔負起一 家之主的責任:「燒香」。燒香的任務不僅是一家之主地位的承擔,更是世代交替 傳承的象徵。莫渝在追憶父親的詩作中,除了緬懷的情感之外,更多了一種一種 對父親以身作則的推崇,還有一種男人之間、父子之間守護家園的承諾。而在追 憶母親的詩選中,莫渝對母親的懷念,多是身為人子心疼與不捨的情緒表露。心 疼母親受病痛折磨,心疼母親為家庭操勞的灰髮,心疼母親死後還得受到熊熊烈 火熬燒,望著母親的舊照心疼母親從清秀的少女轉變成年邁老婦,終其一生為家 庭為孩子辛勞付出。從兩輯十一首詩作中,可以知道莫渝是一位重視親情的詩人, 孝道與倫理道德的傳統在其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把榮耀歸功於父母的栽培,把 成就歸功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從他的詩作中,可以看見其父母對他的身教是恆久 而深長的。. 二、戀語呢喃. 16.

(22) 莫渝豐沛的情感在夫妻之間化成情詩,而這些情詩在他的詩作中所佔篇數 並不多,且多於遊法期間創作。另外,莫渝在 2003 年至 2004 年間完成《戀人絮 語 101》一輯詩,他在前言之處自稱創作形式仿自法國法國文論家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1915~1980)片簡(fragment)的書寫方式,並以其相似的模式 寫下一百多首以愛情為名的詩。 (一)夫妻之情 從莫渝的詩作中,可以發現他對國家、鄉土、親人朋友的感情是真摯綿長的。 他的情感表達含蓄內斂,將繾綣的愛意化為繞指柔,用筆寫在字裡行間中記錄生 活,記錄情感。其中思念妻子為題材的詩,集中於 1982 至 1983 年間前往法國遊 學期間完成,共計有: 〈朝東南的窗口〉 、 〈凝窗的露水〉 、 〈花市〉 、 〈在無垠的河口 相望〉四首,在莫渝的詩作中所佔比例並不多,但在他出版著作的後記中,吉光 片羽的文字裡,都特別註記對妻子的感謝: 第一本詩集《無語的春天》扉頁上, 以醒目的大字寫著: 獻給 同我生活而無怨的伴侶 7 第二本詩集《長城》後記 中,有莫渝提及家庭的片段:. 書架擺放兩冊自己的詩集,內心難免充溢喜悅,聯想到素昭吾妻逸寧吾 兒,這些年來共同生活的歡樂,雖然他們的影子並未深留詩篇,但生活上 的笑聲與淚痕,足以讓我體會到人間愛的溫馨與關懷,憑此溫馨與關懷, 我走得再遠,也不擔心孤單,寂寞。 這兩段文字分別寫在詩集前後的註記中,可以深刻體會莫渝對家人重視,尤其妻 子的長期支持與包容,是他創作不輟的重要後盾。 1982 年 9 月底,時年 34 歲的歲莫渝前往法國進修,家庭與孩子由在臺灣的 妻子照料。想必是一種互相信任的深情與承諾,讓畢業於淡江大學法文系的莫渝 得以前往法國圓夢,浸濡於法國文學中,為日後譯介法國文學的工作和創作靈感, 奠定深厚的基礎。莫渝在許多作品中評論時政一針見血、直言不諱,然而,在異 國寫給妻子的四首詩中,描述感情的方式卻含蓄深遠,喻景於情。作品中沒有熾 7. 莫渝, 〈《長城》後記〉, 《長城》(臺北市:秋水詩刊社,1980 年 6 月) ,頁 159-160。. 17.

(23) 熱濃烈的文字敘述,沒有感傷不止的連連嘆息,他以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傳達濃 情愛意,寫給妻子的第一首〈朝東南的窗口〉8一詩中,他選擇站在窗口前遠眺, 思念隔著半個地球之遠的妻子,其詩句表現淡雅,情意卻而悠長深遠: 北緯四十七度半,西經一度 吾愛 我思念的標鵠 等著你可愛而珍貴的隨時撞擊 吾愛 最好我倆同時睜眼 互相對視. 守望. 無奈「時差」的鴻溝 宛似浩瀚銀河 暮靄一來襲 吾愛 那盞思念不已的小燈 就懸在朝東南的窗口 夜夜因你而亮 夜夜眷護你的夢境 (〈朝東南的窗口〉《莫渝詩文集Ⅱ:莫渝詩集二》頁 7) 「北緯四十七度半,西經一度」莫渝以精準的數據寫下這首詩的第一句,所流露 的情感如同生根的思念,在身處異國的夜晚發芽。相隔大半個地球,他以詩句告 訴遙遠彼岸的妻子,思念如同一把飛箭,沒有時空的阻隔,隨時可以射向遠方, 落下的地點,就在「北緯四十七度半,西經一度」 ,那裡正是他現在所在的位置, 思念生根的地方。第二段,詩人盼望能擁有心有靈犀的相視: 「同時睜眼╱互相對 視 守望」,即使彼此間隔著千山萬水,在同一片天幕之下同時醒著,同時睜眼, 同時在窗口憑朓遠方。然而,作者感嘆比實際距離更遠的是「時差的鴻溝」,「宛 8. 莫渝, 〈朝東南的窗口〉 ,首刊登於 1983 年 6 月 15 日《笠》詩刊第 1150 期。後收錄於《莫渝詩 文集Ⅱ:莫渝詩集二》 ,(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2005 年 4 月),頁 7。. 18.

(24) 似浩瀚銀河」般,讓同時睜眼的期盼因時差而失落。第三段,莫渝體認思念不僅 是心有靈犀的撞擊和同時睜眼的互相對視,不是勉強為之的具體表現,而是時時 刻刻的守護。因此他點亮房間的小燈,懸在「朝東南的窗口」,「夜夜因你而亮╱ 夜夜眷護你的夢境」 ,燈,自古為光明與守候的表徵,莫渝在詩末以點燈的動作, 表達將思念化成永恆守護的心情。 另一首〈花市〉 9一詩,作者以逛花市的日常題材思念妻子: 路過花市 吾愛 我買下一盆小花 讓自己快樂 讓遠方的你知道我快樂 路過花市 吾愛 想你該在我右邊 欣賞這些鮮豔的秋景 我們家鄉一樣有 路過異國花市 吾愛,我忍不住地 逗留又逗留 想在群花當中 找尋一張熟悉的面孔 (〈花市〉《莫渝詩文集Ⅱ:莫渝詩集二》頁 9) 從這首詩的描述中讀者可以窺見莫渝和妻子日常互動的模式。在異國花市中,這 些曾經擁有的、平凡的行為舉措,成為作者思念的根據。想必逛花市的的習慣, 是夫妻倆共同興趣,也是生活裡快樂的調劑。作者在異國花市獨自買下一盆小花, 他以此舉表現夫妻倆不言而喻的默契,他心中確信如果遠方的妻子知道了,也會 9. 莫渝, 〈朝東南的窗口〉 ,首刊登於 1983 年 6 月 15 日《笠》詩刊第 1150 期。後收錄於《莫渝詩 文集Ⅱ:莫渝詩集二》 ,(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2005 年 4 月),頁 9。. 19.

(25) 放下掛心的擔憂,明白丈夫在法國的生活是快樂的。第二段再次提起夫妻間慣常 互動模式: 「吾愛╱想你該在我右邊」以察覺一個長久養成的習慣成為思念妻子的 根據,突顯獨自一人身在法國花市面對漂亮的花卉,但妻子不在身邊,即使眼花 朵艷麗仍無心欣賞。詩人在詩中嘟噥著: 「這些鮮豔的秋景╱我們家鄉一樣有」似 乎告知遠方的妻子和讀者,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此刻身處花市的莫渝,思 妻同時也思念起家鄉景物,並透過詩作表達唯有摯愛陪伴,美景才有意義。第三 段,莫渝以在花市中「找尋一張熟悉的面孔」作結,似是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情 詩〈離思〉之意: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 道半緣君。」隱喻情人間深廣篤厚的愛情,除了詩人心所繫念、鍾愛的女子,再 也沒有能使其動情的女子。法國花市裡的花朵再美麗再鮮豔,他逗留其中只是為 了「想在群花當中╱找尋一張熟悉的面孔」 ,這個執念的小動作,為這首詩思念的 情感寫下一個美麗的註腳。 最後一首詩〈在無垠的河口相望〉完成於 1983 年 4 月,莫渝將從法國返臺之 前。這首詩有著如第一首〈朝東南的窗口〉中一樣的盼望: 「終於走到河口了╱憑 倚霜冷的石欄╱儘管遠隔蒼茫暮靄╱吾愛,我依然認真地╱冀盼不可及的對岸╱ 亦該有同樣守候的立姿」如同第一首〈朝東南的窗口〉詩作中中企盼遠隔千山的 相視與對望,這是情人間思念的樣貌,但凡分隔兩地的情人,總是希望對方和自 己一樣,即使身處不同時空之下,仍彼此心繫對方。莫渝在最後一段流露對於即 將回家的盼望: 「最末一首了╱下次,吾愛╱我們將依偎木屋的竹椅╱用你熟稔的 鉤針╱編結永恆╱讓世界在兩人的相望中╱輕輕淪陷」詩末的呢喃如同戀人間絮 語,莫渝以承諾般話語在詩句中告知妻子即將返國的消息,告知下一次見面時, 兩人便能再度依偎,一起共度再平凡不過的時光,在平凡的時光中「用熟稔的鉤 針╱編結永恆」。 莫渝在其翻譯的法國散文詩集《比利提斯之歌》 10譯後記寫著: 容我把這冊譯詩集,虔誠地獻給遠在家鄉,我日夜思念不已的妻子。 懷抱夢想前往法國,浸潤在文學的國度,白天,他像一塊吸水的海綿,汲取對知 識的渴求。夜晚,獨自一人時,思念便油然而生。從譯後記,到四首情詩的集結, 不僅能感受莫渝對妻子的思念,還能看見夫妻間互相守候的信念。他將思念寓於 和妻子曾經共處的時光中,無論是憑窗遠眺、點燈守候、花市買花,或是用鉤針 10. 莫渝, 〈比利提斯之歌譯後記〉 ,《比利提斯之歌》 ,(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4 年 2 月)。. 20.

(26) 編結永恆,當他想起妻子時,這些日常平凡的舉動,便是讓思念根深的地方。他 以簡樸的詩句,傳遞對妻子濃濃的愛意,而綿長久遠的幸福就該在這些平凡的時 光中,和最值得的人相守。 (二)莫渝的愛情觀 2003 年〜2004 年間完成「戀人絮語」一輯共 101 首、「共許的眸光」一輯共 11 首情詩。 2003 年至 2004 年間,莫渝完成 101 首「戀人絮語」 。他在〈前言〉11中提到: …… 1975 年 1 月,羅蘭˙巴特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開一門「討論課」,以歌德 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教材,分析書中戀人的話語。兩年後,整理出 版《戀人絮語》(Fragment d'un discours amoureux,1977)這本書;書名 原義:戀人話語的片段。 …… 仿巴特書名,仿巴特片簡(fragment)書寫的方式,在上下班路程(主要是 上班 30 分鐘的車囂中思索後,我記下這些似有似無對象的模糊「戀人絮 語」。…… 這 101 首詩的內容,有感傷、有欣欣然的期盼、有寓情於景的投射、有對愛的渴 望、有對愛的迷惑;在千嬌百媚的愛情樣貌中,有裂痕之愛,有擁擠之愛,有無 語之愛,有守候之愛,有等待之愛,有依偎之愛…等型態,這些愛情分別以不同 的姿態出現在芸芸眾生的群相之中;在莫渝書寫的表現手法上,有散文詩的敘述, 有俳句般的精煉,有一層又一層排列堆疊的疑問句。莫渝果真以日不間斷、持續 的創作、紀錄,收集成共計 101 首,名為「戀人絮語」的愛情詩話,讓世人一窺 身處愛情裡的萬種風情。例如: 各自奔騰或氾濫的水流 終究匯聚於某一點 11. 莫渝, 〈戀人絮語 101-前言〉 ,《莫渝詩文集Ⅱ:莫渝詩集二》,(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2005 年 4 月),頁 205-208。. 21.

(27) 誰在等誰呢? (29.〈匯聚〉《莫渝詩文集Ⅱ:莫渝詩集二》頁 227) 在對的時間相遇,便是愛情。莫渝以水流比喻愛情,無論水流奔騰、氾濫,或是 靜靜地流淌,終究將在某一個安靜的角落停止。可以說是趕路的水流終於找到了 可以停泊歇息的地方,也可以是那個匯聚的角落終於守候到了奔騰的水流。莫渝 以水流比喻愛情裡的尋尋覓覓,沒有誰等候誰,而是等候到了時間,等候到了愛 情的緣分。 受寵的女人 愛,對方發出 疼,留給自己,甜甜的 (32.〈疼愛〉《莫渝詩文集Ⅱ:莫渝詩集二》頁 229) 在愛情中有多甜就有多苦,苦與甜相伴而生。受寵的女人沉浸在愛情裡,受盡呵 護享受各種甜蜜。莫渝以偏義複詞的手法,將「疼愛」一詞分開,單獨成義。受 寵的女人接受愛情,享受甜蜜的同時,在愛情裡時時刻刻的掛念會疼,不能相見 的時候會疼,想念的時候會疼,這些都是受盡時光啃食的疼,時光將疼痛煎熬成 甜蜜,留給女人自己。疼與愛相伴的愛情,往往令人刻骨銘心。 什麼時候 你的黑髮出現了兩三根灰白 當你偎依過來 閤閉雙眼 任我端視 任我的手指頭遊走 自然不能當作瀑布 否則柔順的秀髮,就該全白 一瀉到肩的烏黑 是芬芳的碼頭 我幻想著停泊的船隻如何由此遠航復靠岸. 22.

(28) 什麼時候 你的黑髮出現兩三根灰白 當你偎依過來 我偷偷地拔下一根 用來繫住永恆的憶念 (92.〈偷偷地拔下一根白髮〉《莫渝詩文集Ⅱ:莫渝詩集二》頁 267) 當烏絲染上灰白的顏色,象徵年少的夫妻偕伴走入了中年。這首詩是莫渝的心境 投射, 「我幻想著停泊的船隻如何由此遠航復靠岸」 ,他曾經在 1982 年離開家人赴 法進修,以一位有工作、有家庭,生活中有多重身分的中年人,需要有極大的勇 氣暫時放下肩頭的擔子,夫妻間需有相當的信任與支持,才能成就遠赴異國的夢 想。多年來憶及此,莫渝感謝妻子的成全和承擔,而他就是那艘遠航復靠岸的船 隻,心繫著許多牽掛而返。從黑髮變成白髮,從年少結髮走到白頭,身邊的妻子 始終不離不棄,扮演著人生堅強而有力的後盾。他偷偷地拔下一根白髮, 「用來繫 住永恆的思念」 ,這個動作流露對妻子的疼愛之情,也同時宣示永結同心、白頭偕 老的誓言。. 三、思鄉情懷 (一)赴法進修時期 1982 年莫渝赴法進修,這是他第一次遠離家門。多首思鄉的作品,集中於法 國那段期間創作,收錄於 1990 年出版的詩集《浮雲集》中:〈靜靜的林園〉、〈秋 日情懷〉、〈候鳥的哲學〉、〈雪的哲學〉、〈站在城牆上〉、〈情願讓雨淋著〉、〈小毛 驢〉共七首。詩集《浮雲集》的題名,典故取自李白〈送友人〉12一詩: 「浮雲遊 子意,落日故人情」之意。莫渝想表達的是遊子思鄉情懷,其思鄉之情濃,無論 身處何處,其景、其人、其物皆能觸動心弦,寫下充滿思鄉情懷的作品。詩集中 輯三作者題名為「羅亞河畔的思念」(1982-1983),人在法國,心卻牽掛著千里之 遠的臺灣,在〈秋日情懷〉 13一詩中,莫渝直白的道出感傷的思鄉情緒:. 12. 13. 李白, 〈送友人〉 ,《全唐詩》(臺北市:宏業出版社,1982 年)全詩內容為: 「青山橫北郭,白水 遶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莫渝, 〈秋日情懷〉等詩,《浮雲集》-「輯三˙羅亞河畔的思念」(臺北市:笠詩刊社,1990 年 3 月),頁 45-54。. 23.

(29) 離別之後, 寂寞常有,孤單更是 微溫的夕陽下 初秋早寒 我的倦軀早已不勝酒力負荷 更惶言遙遠的鄉愁與思念 (〈秋日情懷〉《浮雲集》頁 45) 懷抱夢想前往法國,第一次與家人相距這麼遠,分別如此之久。秋日往往為許多 詩人增添愁緒,此時在法國的莫渝以直白的敘述坦言離別臺灣之後,身在異國, 「寂 寞常有,孤單更是」 。小酌一杯原想忘卻所有煩愁,卻讓身心更不堪酒力負荷,然 而最讓他無法負荷的,是遙遠的鄉愁與思念。其他詩作中的思鄉之情,同樣躍然 紙上、溢於言表: …… 遙遠的異地 是否也如此飄落 無私的雪 讓人們從寂靜中 把遙遠的思念 攤在大地 接受陽光 暖化成湧動生命的清溪 (〈雪的哲學〉《浮雲集》頁 42-43) 流浪,不是心願 一再遷移居地 更非職業的招引 儘管如此 我們仍會回來. 24.

(30) 在春暖花開的時節 我們仍記得歸程 回來探望去歲的景物 不渝的我們,永遠對 去歲的情. 依依 (〈候鳥的哲學〉《浮雲集》頁 44). …… 這裡不是自己家園 浪遊的猶里西斯 誤入迷途,暫時休息 在林園裡 暫時褪盡奔波勞累 靜靜享受片刻寧穆 靜靜吐出思鄉的唏噓 (〈靜靜的林園〉 《浮雲集》頁 46-47) …… 我站在城牆上 遙想家鄉的親人好友 一股折騰的惦記 不由浮泛胸際 (〈站在城牆上〉 《浮雲集》頁 53-54). 詩人在登高望遠,站在法國城牆上,面對被歲月湮滅的斑斑古跡,驚訝於時間對 世間人、事、物的毁傷與撫平,思鄉念國的心情更是在胸際中波濤洶湧著。從悠 遠的曠古懷想起,曾經再堅毅的堡壘,都會因時間走向衰頹與破敗,而古老的中 國也是如此,潮汐浪花淘盡千古人物,愚與賢、尊榮與衰落終將隨時間而盡,埋 入塵土。詩人的眼由遠而近,故國懷想也由遠而近,想起故鄉親人,因時空距離 拉長的想念和惦記,身在異鄉的同時,不由自主的在胸際中翻攪!秋風、冬雪, 氣候的變化和古蹟遊歷,往往讓古今許多詩人觸景生情,成為思鄉之作的題材。 而莫渝於在本輯詩選中〈小毛驢〉一詩,則是一首題材特別的思鄉之作。. 25.

(31) 異國晴朗星期日的公園內 我看到一匹灰色小毛驢 矮背上馱負既驚又喜的稚童 來回走二十公尺的短路程 由主人牽引,替主人謀生 小毛驢垂著頭 大大眼珠子癡癡晃閃 不易辨識膽怯或興奮 黃土讓有勁的腳力踢揚 又沉重落回地面 浮雲般的我 被踢揚的鄉愁 也同樣落回跟地面相連的故鄉? (〈小毛驢〉《浮雲集》頁 59-60) 莫渝在前二段先平鋪直敘的介紹看見小毛驢的時間、地點、事件,悠閒晴朗的假 日,想必是愜意的在公園裡優遊,他看見小毛驢背上的稚童,孩子的驚喜、父母 的疼愛,在假日時光中構成一幅幸福快樂的畫面。第二段莫渝以生動的描寫, 「垂 著頭」、「癡癡晃閃」活生生的寫著小毛驢的動作和表情,唯有讓詩人不確定的是 小毛驢「癡癡晃閃」的眼神,讀不出究竟是不諳世事初到市集的興奮,還是無奈 被主人牽著走的膽怯。小毛驢是主人謀生的工具, 「黃土讓有勁的腳力踢揚╱又沉 重落回地面」小毛驢終日反覆這樣的動作,牠只是牲口,只是一個謀生的工具, 沒有太多的悲喜交雜,灰塵輕輕揚起又沉重的落回地面,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過。然而,心中過不去的是旁觀者的思鄉情緒。第三段小毛驢奮力一踢,卻踢出 作者心中忽然一閃的鄉愁,鄉愁被輕輕撩撥、重重落下,詩人借景傳情,其實景 物無心,小毛驢依舊是聽主人命令的小毛驢,只剩多情的詩人,依舊佇立一旁難 解心中化不開的鄉愁。 (二)家鄉行腳 從法國回臺灣後,莫渝不僅將所學貢獻在法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介紹,也展開對. 26.

(32) 臺灣鄉土文學的整理。在他陸續出版的詩集中,有許多遊歷臺灣城鄉的遊記詩作。 茲整理其詩篇作品如下: 表格 1:莫渝詩篇中出現的臺灣地點 輯名. 詩篇題目. 地點. 《浮雲集》. 〈遊園遐想-秋遊板橋林家花園〉 新北市. 輯四:廢園詩帖 《莫渝詩文集. 完詩日期 1980-. 板橋. 1984. 桃園龍潭. 2003. 〈懷想一條河〉. 高雄. 2004. 〈山城詩籤〉. 苗栗. 2005. 〈路過龍潭〉. Ⅱ:莫渝詩集二》 〈大地之子〉. 《第一道曙光》. 〈冬訪柳家梅園〉 《走入春雨》. 《光之穹頂》. 2006. 〈蘭陽行腳 01-19〉. 宜蘭. 2008. 〈冬陽等 01-9〉. 宜蘭. 2008. 〈鋼鐵城市〉. 高雄. 2011-2012. 〈高雄港〉 〈高捷美麗島站〉 〈光之穹頂〉 〈內惟碑〉 〈行在馬卡道路〉 〈刺竹圍籬的厝〉 〈留戀大卑湖〉 〈相招來蓮潭〉 〈打鐵街〉 〈垂柳倒影-曹公圳護城河〉 〈龍目井〉 〈旗山老街咖啡〉 〈旗山驛頭〉 〈旗山地景橋〉 〈黃蝶翠谷〉 〈惡地形〉. 27.

(33) 〈雞冠山〉 〈先民生活淡繪-追記林園區鳳 鼻頭遺址的住民〉 〈霧鎖藤枝〉 〈原鄉悲曲〉 《陽光與暗影》. 〈海岸留影〉. 宜蘭龜山島 2011. 〈來去麟洛〉. 屏東麟洛. 〈麟洛的夕陽〉. 2012 2012. 〈前進關東〉. 新竹關東. 2012. 〈夜宿仙湖農場書懷〉. 臺南東山. 2012. 〈劍獅埕〉. 臺南安平. 2012. 〈駁岸墘〉. 高雄. 〈關東心,咖啡路〉. (三)在世界的角落思念臺灣 從 1990 年間,莫渝有幾次到其他國家遊歷的機會,然而,在世界各個角落遊歷的 同時,他所寫的創作也離不開對臺灣的想念: 表格 2:莫渝出訪的國家 輯名. 詩篇題目. 地點. 完詩日期. 《第一道曙光》. 〈我在首爾〉. 韓國首爾. 2006. 《第一道曙光》. 〈我在布里亞特〉. 布里亞特. 2006. 共和國 《陽光與暗影》. 〈淀川詩行〉. 第二節. 日本. 2013. 人物懷想. 在詩與純文學越來越分流的現代,莫渝同時將品讀、鑑賞與創作持續成為畢 生興趣,並擁有豐富的著作。他在詩的國度中結識許多好友,這些好友有些是書 中的歷史人物,有些是當代文學創作大家,有些是臺灣詩壇的前輩與好友,有些 是素未謀面的時事人物。這些創作主題佔莫渝創作的一部份。以下整理莫渝以人. 28.

(34) 物懷想為主題的詩創作,筆者以臺灣、中國大陸、外國詩人三大類別,並按照完 詩年份區分整理如下: 表格 3:莫渝寫給朋友的詩 輯名. 詩篇題目. 人物. 完詩年份. 臺灣 《無語的春天》. 〈春心莫共花爭發―題贈周夢蝶〉 周夢蝶. 1974. 《莫渝詩文集. 〈天鵝〉. 柯旗化. 2002. Ⅱ:莫渝詩集二》 〈送別―送詩人詹冰〉. 詹冰. 2004. 《第一道曙光》. 〈玉玲!妳,慢慢走〉. 陳玉玲. 2005. 〈探視病床上的葉笛〉. 葉笛. 2005. 〈詩人獨行-送葉笛〉. 葉笛. 2006. 〈出遠門-送浪漫主義詩人葉笛〉. 葉笛. 2006. 〈永恆的槍響-致畫家陳澄波〉. 陳澄波. 2006. 〈秋光召魂曲-. 胡品清. 2006. 〈古城秋陽-訪古城尋葉笛〉. 葉笛. 2006. 〈巨樹―送巫永福先生〉. 巫永福. 2008. 〈搭船遠行―送詩人拾虹〉. 拾虹. 2008. 〈送文壇老前輩巫永福師伯〉. 巫永福. 2009. 〈予阿嘉〉. 陳恆嘉. 2009. 〈公義的冠冕―向花蓮鳳林張七郎. 張七郎醫師 2009. 送唯美詩人胡品清〉. 《走入春雨》. 《春天 ê 百合》. 醫生以及家族致意〉. 《光之穹頂》. 〈文學家看冊的神采―懷思葉石. 葉石濤. 2011. 濤先生〉. 〈我的朋友是街頭藝人〉 〈二層行溪墘英雄夢―緬懷朱一. 2011 朱一貴. 2011. 〈笠山下 ê 文學家―追懷鍾理和〉 鍾理和. 2012. 〈懷思鐵民兄〉. 鍾鐵民. 2012. 〈橋頭行徙亂想―. 余登發. 2012. 貴的革命行動〉. 感懷「臺灣野生 ê 政治家」余登發前輩〉. 29.

(35) 〈勇建 ê 大樹庇蔭―. 黃樹根. 2012. 陳千武. 2012. 〈送千武仙〉(臺語詩). 陳千武. 2012. 〈揭除魅影―在岩頂咖啡初晤畫家. 陳武鎮. 2012. 錦連. 2013. 〈詩人的畫廊―懷錦連先生〉. 錦連. 2013. 〈懷李賀〉. 李賀. 1974. 〈懷李白〉. 李白. 1974. 〈懷杜甫〉. 杜甫. 1974. 〈敲鐘的人―致魏京生〉. 魏京生. 1980. 〈易水寒〉. 荊軻. 1978. 〈擊楫渡江〉. 祖逖. 1978. 〈仰天長嘯〉. 岳飛. 1978. 〈古道照顏色〉. 文天祥. 1978. 《土地的戀歌》. 〈風簷展書讀〉. 文天祥. 1981. 《浮雲集》. 〈寫給屈原〉. 屈原. 1981-1982. 輯六:航向故都. 〈風寒方知情深―巴金〉. 巴金. 1981-1982. 〈生鏽的筆―沈從文〉. 沈從文. 1981-1982. 〈雪―艾青〉. 艾青. 1981-1982. 〈探訪―蕭乾〉. 蕭乾. 1981-1982. 〈草木常綠―沙河〉. 流沙河. 1981-1982. 〈今夏最後一隻蝴蝶―悼作家尤. 尤增輝. 1981-1982. 懷記 m̄-bat 見過面 ê 詩人黃樹根〉. 《陽光與暗影》. 〈暮春,一枚葉子飄墜― 敬輓詩前輩詩人陳千武先生〉. 陳武鎮〉. 〈人生愁苦 詩藝留存― 殤送前輩詩人錦連先生〉. 中國 《無語的春天》. 《長城》. 增輝〉. 〈紀念徐訏〉 《第一道曙光》. 1981-1982. 〈夢幻草原-追尋成吉思汗的馳騁 之夢〉. 30. 成吉思汗. 2005.

(36) 《走入春雨》. 〈等待劉曉波〉. 劉曉波. 2010. 〈陽光詩抄-獻給梵谷:一顆孤獨. 梵谷. 2006. 法國詩人. 1974. 國外 《無語的春天》. 的太陽〉. 〈懷杜伯雷〉. 杜伯雷 《長城》. 〈維尼〉. 法國詩人. 1979. 維尼 〈波特萊爾〉. 法國詩人. 1979. 波特萊爾 〈魏崙〉. 法國詩人. 1979. 魏崙 〈賈穆〉. 法國詩人. 1979. 賈穆 《走入春雨》. 〈詩魂還鄉―題贈土耳其詩人逆風. 稀克梅特. 2009. 塔赫. 2011. 行者希克梅特〉. 《陽光與暗影》. 〈遙念―致北國詩人塔赫〉. 莫渝曾在前輩詩人陳千武去世後的感懷文中寫道: 尊敬作家的幾個方式:1.購買其著作書刊閱讀;2.讀後撰寫心得、書介、 書評;3.隨時問候、請安;4.參與編輯作業。每個晚輩可以量力而為。 14 因為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因為莫渝溫柔敦厚的個性,莫渝的詩作中出現許 多歌詠傷逝故人的作品,以簡潔精煉的詩語,描寫他們的一生,以詩作為最後告 別的禮物,送別這些好友。. 第三節. 14. 生命的感動與感悟. 莫渝, 〈感懷〉 ,《陽光與暗影》 (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4 年 10 月) ,頁 83。. 31.

(37) 善感細膩的心思讓詩人除了是詩人,還可以是哲學家。葉子凋落,花朵枯萎, 萬物生長,四時遞嬗不僅是宇宙運行之必然,也是生死之必然。莫渝的詩一向以 白描手法為特色,簡樸而不刻意雕琢的筆法,讓詩作就像一幅簡單的人間素描。 沒有奇譎怪誕、拐彎抹角的意象堆疊,他的詩像一道直指人心的明亮曙光,透過 詩句的沉吟流露心中至性至情,也試圖緩慢世人庸庸碌碌的腳步。如同簡政珍在 15 「詩人道出人共有的命運。人經由沉思生而死而 〈詩的哲學內涵〉 一文中提到:. 變成智慧。詩從個人的感受觸發引起共鳴和哲思。進入詩的個人經驗必是具有通 相的個相。詩從個相入手,而以共相為依歸。」莫渝因為與所觀察的人事景物保持 一個溫情卻非濫情的溫度,因此可以觀察得更真實,記錄人生每段年齡的感悟、 社會中每個年代真實的人情寫照,讓讀者透過莫渝的作品集,細細品味他人生中 每一段溫厚的情誼與感動。本節分為. 一、自我期許與寫照 (一) 1965-1980 年無語的春天晦澀時期 在 1982 年志文出版社出版莫渝翻譯的《異鄉人》一書中,他在譯序裡提及個 人作品受到當時環境影響及時代思想的流行: 1970 年代初期現代主義興起,卡謬像一陣旋風連同沙特的存在主義席捲 本省,整個文壇蔚為風尚,似乎每個人均被籠罩住了。再隨著社會形態的 改變,人生際遇的無常,西方文學特有的 ennui 厭煩、厭倦、倦怠……等, 也就像流行病一樣讓人不及迴避。在這種情況下,我的一部份詩作,感染 了類似《異鄉人》的心態…… 16 因此莫渝在文學初探的創作道路上,呈現多首彷彿歷盡人生滄桑、無可奈何的作 品,在人生中第一本出版的詩集《無語的春天》有別於ㄧ般人對「初始」的印象: 萌芽、新生、活潑、躍躍欲試等意象連結。莫渝時齡約 25 至 30 歲,是一個剛在 詩壇嶄露頭角的新生代詩人,對於剛跨出的第一步,顯得謹慎怯生,對於未來生 活方向或是在詩壇發展的步履,沒有太大的把握。從他將卷一題名為「啞默的序 曲:一切都誕生了/我羞於成胎」便可得知。第一本詩集的誕生,是人生中一個 重要的里程碑,但他卻仍以「羞於成胎」四字,顯露心中所有不確定的感覺。從 15 16. 簡政珍,〈詩的哲學內涵〉, 《台灣現代詩美學》 (臺北:揚智文化,2004 年 7 月。) 莫渝, 《異鄉人》 ,(臺北:志文出版社,1982 年 3 月。).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舉辦這次座談會之前,其實有先邀請大家填寫問卷。彙整問卷結果以及會 議裡提出的意見後,我們發現有許多地方是有衝突的,好比說課程太難

我利用了這個機會拜訪了 Freudenthal Institute 的所長,也是數學史家的 Jan van Maanen

沒有宋以前的數學文本傳世,他們便懷疑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數學成就的真實性,更懷疑

這本書是由 Charles Dickens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 可編程實體實物(Programmable physical objects),是指 一些可以讓人們設計及運行程序的物件,通常是一些電子 設備..

熱烈、生機勃勃等強烈感受。此詩當然不是寫歸隱,而是描寫女子出嫁時 的喜慶場景,但是,因為詩中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二句,陶公在此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