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暨實證性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暨實證性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為例"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暨實證性研究 -以台灣資訊產業為例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 研 究 生:盧建成. 撰. 指導教授:林杏子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五 年 七 月.

(2) 誌 謝 一轉眼就過了兩年,碩士兩年充實的學術生活,以及同儕間之互助﹐令人難 以忘懷。首先要感謝父母親對我的無怨無悔的付出與鼓勵,讓我在研究所期間能 專心求學、順利畢業,以及全心全力指導我的杏子老師,在課業與論文上的協助 與支持。另外,要謝謝大力幫助我的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張順傑專員,在論文的撰 寫過程中,給了我許多意見,讓我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關於文章的分析與驗證, 感謝曾教導我的周文賢老師,使我在多變量統計分析有更深的理解與應用;也感 謝提供我人生方向的高昇老師,使我有不同的思維。關於文章的內容,也要感謝 巨細靡遺閱讀我論文的口試委員張純端老師與樊台聖老師,給我許多具建設性的 思考方向;感謝一路陪伴我的女友聞詩,陪我一起成長、努力。 最後,關於論文資料的蒐集,真的很感謝曾經幫助過的同學、好友與學弟妹, 讓資訊產業管理者樣本與資訊背景學生樣本蒐集得以順利,如果沒有你們,這篇 文章也無法完成,感謝大學好友裕昇、郁琳、玉婷,高中好友進發、佳燕、泰彬, 客家學社學長姐忠政、欣慧、阿哲、宜鋒,大學學弟妹小潘、佩慈、小天、小嵐、 彰志,碩士班同學昆照、百欽、得成、志榮、淑慧、莉惠、吟華同學與學弟妹等, 想說一句: 「認識你們真好」 。研究所的生活即將圓滿落幕,畢業是另一個開始, 由衷祝福曾經幫助過我的人。. 盧建成 謹誌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3) 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暨實證性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為例. 指導教授:林杏子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學生:盧建成 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 摘要 近年來隨著永續發展的潮流與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等呼聲的增加,諸多國際組織與各 國政府均開始制定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準則,企業社會責任成為日趨受到重視的議題。 本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為對象,分別從管理者觀點、實際執行觀點,以及社會大眾觀點, 探討目前企業社會責任的政策與發展現況;並且,本研究更進一步的探討自發企業社會 責任、組織學習與組織績效的關係。 本研究透過實證結果發現,自發性企業社會責任會透過組織學習之"學習承諾"與" 共享願景"所扮演中介變數,正向影響組織的主觀績效與客觀績效。另外,從不同觀點 的分析結果顯示:在管理者觀點中,企業社會政策及績效管理被管理者視為是最重要的 社會責任議題。但在實際執行觀點中,研究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企業有完全落實職場安 全與衛生、環境政策與績效管理系統、消費者權益、供應商規範、誠實納稅。但是,卻 也有超過半數的企業皆無落實環境資訊披露。而在社會大眾觀點中,職場安全與衛生作 法被認為是最重要之社會責任議題。最後,從社會責任發展的階段來說,目前台灣資訊 產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大多屬於「遵循階段」,以利潤為其主要目標,對社會責任 的承擔則僅維持在被動的階段,這也是我國企業在發展與面對國際競爭力上需要加以重 視與探討的。 關鍵字: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績效、台灣資訊產業.

(4)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 Advisor: Dr. Cathy S. Li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Jian-Cheng Lu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While the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describ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s the business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One of the prerequisite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by earnestly carrying out the CSR; however, it is that the CSR nowadays seems still an evolving concept and currently does not be universally accepted by businesses. In this study, an empirical survey of CSR is conduct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 a three-perspective analysis a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CSR perceptions among the managers (ideological level), the publics (societal level), and the execution (operational level). Further,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erception of discretionar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cretionar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sitively influences on the learning commitment and shared vision, which further influence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s for the results of the CSR survey, in the ideological leve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licy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re viewed the most critical issue by managers. In the operational level, over fifty-percent of the investigated companies have implemented the "labor health and safety", "environmental policy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onsumer protection", "supplier relations", and "taxation". And in the societal level, "labor health and safety" is viewed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by the publics. Finally,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most of the investigated companies are in the defensive stage, the early stage of CSR.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5)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6)

(7) <論文目錄> 第 一 章 、 緒 論 ........................................................................ 4 第一節、研究背景 .................................................................................................. 4 第二節、研究動機 .................................................................................................. 8 第三節、研究目的 .................................................................................................. 9 第四節、研究流程 ................................................................................................ 13. 第 二 章 、 文 獻 探 討 ............................................................... 14 第一節、企業社會責任 ........................................................................................ 14 第二節、組織學習 ................................................................................................ 29 第三節、組織績效 ................................................................................................ 33 第四節、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績效之關係 .................................... 35. 第 三 章 、 研 究 方 法 ............................................................... 47 第一節、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研究變項 ................................................................................................ 47 第三節、資料蒐集程序 ........................................................................................ 50 第四節、前導研究(Pilot Study)............................................................................ 50. 第 四 章 、 統 計 分 析 ............................................................... 54 第一節、資料蒐集 ................................................................................................ 54 第二節、研究模式驗證與資料分析 .................................................................... 64 第三節、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階段 ........................................................................ 78. 第 五 章 、 結 果 與 建 議 ............................................................ 81 第一節、研究結果 ................................................................................................ 81 第二節、研究貢獻 ................................................................................................ 85 第三節、研究限制 ................................................................................................ 87 第四節、未來研究 ................................................................................................ 88. 第 六 章 、 參 考 文 獻 ............................................................... 90 第 七 章 、 附 錄 .....................................................................103. <表格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1、企業社會責任演進過程................................................................... 6 1-2、社會責任發展階段........................................................................... 8 1-3、企業社會責任之法令與政策......................................................... 12 2-1、四種社會責任層面......................................................................... 15 2-2、各機構對於企業社會責任定義..................................................... 16 2-3、各學者對於企業社會之定義......................................................... 17 2-4、企業社會責任未來展望之不同觀點............................................. 19 2-5、OECD多國籍指導綱領 .................................................................. 21 2-6、全球盟約......................................................................................... 22 2-7、全球蘇立文原則............................................................................. 22 2-8、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條文 ................................................... 23 2-9、SA8000............................................................................................ 24 2-10、九大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綜合整理表................................... 26. 1.

(8) 表 2-11、組織學習之過程觀點與傾向觀點 ............................................... 29 表 2-12、績效衡量指標彙整表................................................................... 34 表 2-13、企業社會責任與組織學習之案例............................................... 36 表 2-14、企業社會責任與組織績效研究構面整理................................... 44 表 3-1、社會責任發展階段問項................................................................. 49 表 3-2、 Nancarrow and Brace六種解決社會期望反應之方法 ................ 51 表 3-3、前導研究樣本特徵......................................................................... 53 表 4-1、樣本回收情形................................................................................. 54 表 4-2、資訊產業類別細項之總家數、已回收家數、未回收家數......... 55 表 4-3、催收動作對於自發性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績效之影響. 56 表 4-4、規模對於自發性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績效之影響......... 56 表 4-5、樣本特徵......................................................................................... 57 表 4-6、社會大眾樣本特徵......................................................................... 58 表 4-7、信度分析表..................................................................................... 59 表 4-8、Bartlett球形檢定與KMO 取樣適當性檢定 ................................. 60 表 4-9、研究構面之因素分析..................................................................... 61 表 4-10、研究構面之相關係數矩陣........................................................... 62 表 4-11、研究構面之標準化因素負荷量 ................................................... 62 表 4-12、研究構面之組成信度與平均萃取變異量................................... 63 表 4-13、信度分析表................................................................................... 64 表 4-14、假說H1 之路徑分析結果 ............................................................. 66 表 4-15、假說H2a之分析結果 .................................................................... 66 表 4-16、假說H2b之分析結果 .................................................................... 67 表 4-17、企業社會責任對主觀績效之效果分析....................................... 67 表 4-18、企業社會責任對客觀績效之效果分析....................................... 67 表 4-19、研究假說檢定結果(H1~H3) ........................................................ 69 表 4-20、管理者認為第 1 重要議題........................................................... 70 表 4-21、管理者認為第 2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0 表 4-22、管理者認為第 3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1 表 4-23、管理者認為第 4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1 表 4-24、管理者認為第 5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2 表 4-25、永續報告書政策因應................................................................... 73 表 4-26、企業社會責任政策落實與否比例............................................... 74 表 4-27、社會大眾企業社會責任政策認知重要性前五名....................... 75 表 4-28、資訊背景學生認為第 1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6 表 4-29、資訊背景學生認為第 2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6 表 4-30、資訊背景學生認為第 3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7 表 4-31、資訊背景學生認為第 4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7 表 4-32、資訊背景學生認為第 5 重要的社會責任議題之百分比........... 77 表 4-33、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階段............................................................... 78 表 4-34、社會責任發展階段對自發性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客觀績 效之影響 ....................................................................................................... 79 表 4-35、卡方檢定Fisher’s精確機率檢定 .................................................. 80. 2.

(9) 表 4-36、企業社會發展階段成立社會責任部門與規模之情形............... 80. <圖形目錄> 圖 圖 圖 圖. 1-1、研究流程......................................................................................... 13 2-1、跨國性企業社會責任構面............................................................. 18 2-2、研究模式......................................................................................... 46 4-1、自發性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績效關係之驗證結果 ........ 68. 3.

(10)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一) 前言 隨著永續發展的潮流的興起,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因而 日趨重視。許多西方先進之國家,基於企業與社會共生之關係,而日漸要求企業 承擔社會責任,以期達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互惠觀點。基於此種觀 點,因此台灣有許多企業致力於企業社會責任,而根據調查(天下雜誌 1999, 2000, 2003, 2004, 2005; 遠見雜誌, 2004, 2005)資訊產業表現較為亮眼,例如台積電之公 司治理、台電電子之環境保護、智邦科技之公益事業、光寶科技之文化教育、明 基公司之供應鏈社會稽核等。 另 一 方 面 ,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為 當 前 國 際 性 調 查 關 注 之 焦 點 (KPMG, 2005; Business Ethic Magazine, 2002; Fortune Magazine, 2002) 。國際上也紛紛設立社會責 任相關之規範與倡議 (例如 The OECD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The UN Global Compact; ILO Conventions; ISO 14000; Accountability 1000; The Global Report ring Imitative; The Global Sullivan Principles;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面 對這種全球趨勢與浪潮,台灣目前並無一定衡量之標準,企業並無確切之指引, 只能從各項調查瞭解企業社會責任之概念,例如天下雜誌(2004, 2005)、遠見雜誌 (2004, 2005)、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3)之社會責任調查,因此建構一套合於台灣環 境之社會責任標準成為當下之重點。 基於此種國際趨勢與浪潮,本研究從績效的角度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對於企 業之影響與否。以策略管理之角度來看,早期策略管理主要著重在外在競爭環境 上的機會與威脅( Ansoff, 1965; Porter, 1980, 1985),因此,企業必須隨外在環境的 改變,來決定其策略與政策,由此觀點來看,國內外外在環境,對於企業社會責 任的逐漸之重視,引領著企業社會責任策略之發展。但是,另一派學者(Wernerfelt, 1984 ; Barney, 1991)基於企業內部資源的觀點,認為組織內部無形與有形資產,強 化組織之競爭優勢,進而影響組織的策略制定,由此觀點來看,企業社會責任可 以視為組織內部的無形資產(品牌、經驗、知識),進而影響企業的政策制定,因此, 不論由外在環境或內部資源的觀點來看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皆會影響企業的政策. 4.

(11) 與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由早期的負面觀逐漸推演至近代之正面觀。就早期而言,多從 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認為企業應該以利潤最大化為主(Friedman, 1964),故付出社 會責任會增加成本。再者,學者Hayek (1960) 反對企業所謂的社會責任,他認為 企業唯一且最終之目的,是替受託人達成利潤最大之目標,如為經營者以外的利 益而服務,短期內會增大經營者無責任的權力,長期而言會招致政府對企業的統 制,因此承受社會責任,除了破壞自由社會外,別無好處。最後,從利害關係人 角度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其認為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必須依據利害關係人之意見 行事,因此從事企業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之成本,進而導致競爭的劣勢。(Tinsley et al., 1999) 到了近期,由於社會之轉變,因而認為強化企業社責任可以增加其競爭 優勢 (Porter, 2002) ,再者,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可以改善品牌形象與企業知名度 (Brown and Dacin, 1997; Maignan and Ferrell, 2001) ,另外,從資源為基礎的觀點來 看,可以提升競爭優勢 (Barney, 1991; Porter, 1980) ,並且可能會強化組織績效。 因此,隨著企業社會責任影響之轉變,企業對於社會責任之觀念,也逐漸由被動 轉為主動。. (二) 企業社會責任演進 一般而言,企業面對內外環境的挑戰,要有足夠的自我更新能力,才能去生 存與發展,因此,面對這些挑戰,組織會日趨複雜,並且呈現階段性,對於組織 而言,付出企業社會責任猶如面對內外環境之挑戰,呈現各種階段性,因此,就 此觀點來看,企業在不同時期社會責任之付出,可以視為組織演進之階段。首先, 學者Hay and Gray (1974)將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利潤最大 化階段(the phrase of profit maximizing management):此階段的管理者經營方式,必 須以利潤為企業營運之首,第二階段為信託管理(the phrase of trusteeship):此階段 的管理者為本著民眾之託,解決社會與經濟問題,第三階段為生活品質階段(the phrase of quality of life management):此階段以提高大眾之生活水準為目標。再者, 學者 Zenisek (1979)依據大眾對於企業期望之轉變,說明企業社會責任演進之歷 史,需由責任最少之無道義主義的資本家時期,逐漸演進至現代必須重視廣大全. 5.

(12) 體的大眾階段,並且,將社會責任觀念劃分為不同型態,分別為業主型態(Owner), 組織參與者型態(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任務環境型態(task environment),社會 大眾型態(Social)等四階段。另外,學者Caroll(1999)將企業社會責任的演進分為開 端、發展、擴散、實證與移轉等五個時期(表1-1)。 表 1-1、企業社會責任演進過程 階段. 時期. 1.開端:社會責任近代思 1950年代 想的開端. 2.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文 1960年代 獻的發展. 3.擴散:企業社會責任的 1970年代 定義. 4.實證:企業社會責任的 1980年代. 內容 企業主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Howard R.Bowen 為企業社會責任之 父,Bowen(1953)認為企業是權力與決策 的中心,而企業的行動與社會大眾的生 活息息相關,其質疑企業主對社會的責 任,因此將企業主的社會責任定義為企 業主的義務是追求所有符合社會價值觀 與滿足社會的所有活動,Bowen 認為社 會責任雖不是企業的萬靈丹,卻是未來 企業重要的指導方針之一。 196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獻發展快 速,大部分文獻由學術機構發表, Eell(1956)將社會責任模式化,認為企業 負擔社會責任程度為連續帶,連續帶上 不同位置的企業負擔不同程度的社會責 任,也有不同之社會責任定義, McGuire(1963)對社會責任的定義公司 不僅經濟性及法律性責任,應對社會盡 其他責任。 1970年代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變得 較明確;像企業社會回應與企業社會績 效等重點變得普遍。Votaw and Sethi(1973)繼而提出社會責任的七個意 涵:1.法律責任或義務;2.社會性負責行 為;3.對客戶負責;4.慈善捐獻;5.社會 意識;6.與合法性同義;7.信託責任。涵 蓋了法律、倫理、社會及經濟等層面, Carroll(1979)利用明確之構面定義,包括 經濟性、法律性、倫理性及自發性四大 類的責任,是相關論文常引用之定義。 1980年代多數的學者試著去衡量與研究 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其他架構,. 6.

(13) 實證研究. 5.移轉:企業社會責任與 1990年代 其他論題. Carroll(1981)指出社會責任是社會在某 一既定時間對組織的期望,包括經濟 性、法律性、倫理性與自發性的期望, 在企業社會責任分類方面也有新的發 展:Steiner(1980)將企業社會責任依外、 內部企業環境之影響分成內在的和外在 的社會責任,Carroll(1981)的企業社會責 任分類為:經濟性、法律性、倫理性和 自發性責任。Frederick(1987)只分兩類: 強制性和志願性責任。Epstein(1987)的 分類範圍很大,分別是企業道德、企業 社會責任和企業社會反應。 199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更廣泛的包含了 代理理論、企業社會績效與企業公民等, Wood(1991)提出三原則來解釋企業社 會責任,分別為制度層次的合法性、組 織層次的公共責任和個人層次的管理自 主等原則,由企業社會責任歷史可知其 發展趨勢,Bowen(1953)認為企業社會責 任是企業主的義務,傳統經濟學者認為 企業應以獲利為唯一目的,只需考量法 律限制,而後的學者主張企業應超越社 會責任和法律,追求公共責任和倫理責 任,最近的解釋認為企業不只對股東有 契約效力之團體有義務,對其他企業關 係人與其他有貢獻之團體亦有義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企業社會責任演進與組織學習 組織學習為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之重要關鍵,近年來學界與實務界不斷提倡其 概念。學者 Simon(2004)利用 NIKE 為例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五個階段(表 1-2),說 明企業社會責任必須是循序漸進的,第一階段為防禦性階段(defensive stage),此階 段企業面臨了未料想的批評,且這些批評來自社會,而企業採立即駁斥的回應態 度,第二階段為遵循階段(compliance stage),此階段企業遵循社會的評論,認為遵 循能保護公司名聲,但是,企業認為遵循也是種成本,第三階段為管理階段 (managerial stage),企業開始體認社會責任為長期的問題,必須重視,第四階段為 策略階段(strategic stage),企業體認到調整策略來強化社會責任,並且能產生競爭 利基,第五階段為公民化階段(civil stage),此時企業會股利集體行動,來處理社會. 7.

(14) 大眾所關注的議題。 表 1-2、社會責任發展階段 階段 防禦性階段. 組織的行為表現 否認事實,結果或責任. 遵循階段. 將行以策略為基礎的遵循方式 來因應,將之視為經營事業的 必要成本 將社會性議題融入企業的核心 管理流程. 管理階段. 策略階段. 將社會性議題整合到企業的核 心策略中. 公民化階段. 推動整體產業承擔企業責任. 表現緣由 為了對抗外界對其聲譽的攻擊 (可能因此在短期內影響其銷售 量,人力招募,生產力或是品牌) 就中期而言,企圖消弭因持續的 生譽受損,或訴訟風險所造成的 經濟價值的減損 企業希望將承擔社會責任的作法 整合到日常營運中,達到更長期 的利益 增進企業長期的經濟價值,因應 社會議題進行策略調整及流程創 新,以獲取先佔優勢 克服任何先改先輸的不利因素, 透過集體行動來實現其利益,促 進長期的經濟價值.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總和上述,可以瞭解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猶如組織的演進,企業在這種過程 之中,必須不斷學習與成長,以期提升整體績效。由此可知,企業社會責任之付 出與執行,往往伴隨著組織學習,值得企業與大眾進一步瞭解與思考。. 第二節、研究動機 依據上述之企業社會責任演進,可以瞭解企業社會責任之過程伴隨著組織學 習。近年來,研究也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會幫助組織學習之產生。如學者 Simon(2004)以NIKE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社會責任,研究結果發現,組織學習 在耐吉公司社會責任發展之過程中,但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另外,學者 Carmer(2005)針對荷蘭19家公司研究,研究發現企業在導入社會責任時,不論個 人、團體與組織層面,皆會產生一種組織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實務上也有個 案顯示企業社會責任演進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組織學習,例如,全球知名鞋業 公司愛迪達(Adidas),對於供應商社會責任,該公司藉由雇用小組,教導供應商對 於工資、工時、集會自由之概念,並教導的過程中與供應商分享與學習彼此之經. 8.

(15) 驗,因而產生了組織學習之機制,進而提升企業之績效與形象。 再者,企業社會責任對由早期之負面觀點,逐漸轉變為正面觀點,也進一步 說明企業社會對於組織的正面影響。例如英國石油(BP)為了因應京都議定書,BP 於1998年訂立於2010年達成污染排放再減10%的目標,BP提早於2002年達成此目 標,並且節省六億美元的支出,由此例瞭解社會責任能增加組織績效,進而減少 成本之支出。根據學者Chakravarthy(1986),其說明企業政策成功是否,可藉由對 績效之衡量來推斷策略是否有效運作。因此本研究從企業社會責任之角度,進一 步探討其對於組織績效之影響,且以組織學習為中介變數,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 組織學習對於組織績效之影響。 另外,企業社會責任之概念源於西方(Environics 2000),有鑑於目前社會責任 之趨勢與潮流,但至今仍未建構出適合台灣企業之衡量標準,因此為了完善衡量 台灣目前之社會責任發展現況,本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為樣本,依據 Marne (2005) 所提出之企業社會責任未來展望之構面,分別從管理者知覺(ideological)觀點、實 際執行觀點(Operational)、社會大眾觀點(Societal)來驗證目前台灣之發展現況。. 第三節、研究目的 有鑑於研究動機之陳述,瞭解此研究不但著眼於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學習與 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且分別從管理者知覺觀點、實際執行觀點、社會大眾觀點 探討目前台灣資訊產業企業社會責任之發展現況,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自發性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績效三者之關係: 學者 Chakravarthy(1986)要說明了解企業政策是否成功,可藉由績效之衡量, 來推斷策略是否有效運作,基於此種觀點,本研究以績效的角度,探討管理者對 於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態度,是否對企業造成影響?因此,藉由 Goll and Abdul(2004) 所發展之自發性社會責任(discretionary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探討其與組織績效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之關係,因此,關於企業社會責任與組織績效之關係, 已有許多學者研究兩者間之關係(Mokowitz, 1972; Parket and Eilbert, 1975; Conran and Ward, 1978;. Posnikioff , 1997; Ruf et al. ,1998),但是,各學者抱持著不同的觀. 9.

(16) 點,早期對於企業社會責任與組織績效的結果,絕大部分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 會對績效造成負影響(Mokowitz, 1972; Parket and Eilbert, 1975; Conran and Ward, 1978; Posnikioff, 1997; Ruf et al. 1998; Stanwick and Stanwick , 1998),但是,到了近 期,絕大部分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會對績效造成正向影響。探究其因素,主 要由於早期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為一種成本(Friedman, 1971),後來逐漸演變至今, 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強化組織績效(Barney, Dacin,. 1991)、改善品牌形象(Brown and. 1997)、提升企業知名度(Maignan and Ferrell, 2001)、提升競爭優勢(Porter ,. 2003)。因此,基於現今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下,本研究進一步驗證企業社會責任 與是否會正向影響組織績效。 另一方面,許多文獻提及社會責任與組織學習有一定之關係(Simon, 2004; Carter, 2005; Carmer, 2005; Gordon and Alexander, 2005 )。上節說明之愛迪達案例, 也進一步證實企業發展社會之過程中,伴隨著組織學習,因此藉由本研究,初探 性驗證組織學習與自發性企業社會責任之關係。 總和以上內容,本研究採用專家訪談與相關文獻之推演,建構企業社會責任、 組織績效與組織學習關係之路徑分析模式,來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學習與組 織績效三者,在台灣資訊產業的彼此關係。. 二、瞭解台灣資訊產業企業社會責任現況: (一)管理者知覺觀點 學者 Singhapakedi and Vitell (1993)指出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之分析,必須以個 人層面分析。舉例而言,當管理者在進行決策時,其衡量自我決策是否在倫理的 情形時,必須仰賴各種不同的背景因素,例如文化環境、產業環境組織環境、專 業環境與個人特徵。Hunt and Vitell (1986)指出決策者的倫理決策包含其目的論, 意指著一種衡量過程,衡量各種可能的結果與期望的結果。由此可知,經理人在 執行社會責任的決策的同時,往往會依據其對於倫理之概念進行決策。因此管理 者對於社會責任議題的認知與付出之意願,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之重點。. 10.

(17) (二)實際執行觀點 各產業對於社會責任之付出程度也不盡相同(天下雜誌 1999; 2000),在現今台 灣的環境之下,資訊產業扮演著領導的地位,促使社會的經濟與發展,許多調查(天 下雜誌 1999, 2000; Fortune Magazine, 2002 )發現資訊產業相較於其他產業付出較 完善之社會責任,此外,學者 Marquez and Forbrum(2005)於衡量社會責任一文,提 及 Domini 400 之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排行前十名的社會責任企業,屬於資訊產 業的企業,就佔了一半以上,因此本研究著重於本國資訊產業之研究。 再者,不同國家發展型態下,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有所差異(表 1-3)。以英 國、加拿大與美國為例。英國政府於 2001 年要求企業必須依照環境條例,公布其 內部遵循之狀況。另外,英國政府也於 2002 年根據下議院草擬了企業責任法案。 另一方面,加拿大為最早制定公共政策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政策之國家,二十世紀 加拿大政府開始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鼓勵持續發展、 人權與國際勞工標準。最後, 就美國而言,美國在環境保護與人權層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在環境保護方面, 美國政府要求必須列出耗能成本,以供消費者瞭解。在人權方面,美國政府勞工 局,公布了一系列雇用有童工之產品與國家。由此可知,不同國家之社會責任並 不相同。再者,經濟學人雜誌(2005)於公益事業掀起生產力革命一文中,提及全球 公益捐獻佔 GDP 比例,屬於已開發國家之美國、加拿大與英國為公益之首,由此 證實國家開發型態對於企業社會責任表現也有所不同。由此來看,我國屬於開發 中國家之台灣,相較於西方國家企業社會責任之發展,可能也會有所差異,在社 會大眾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與日遽增的潮流(天下雜誌, 1999, 2000; 遠見雜誌, 2005),且政府重視此議題之趨勢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003),探討其與其他國家 之差異。. 11.

(18) 表 1-3、企業社會責任之法令與政策 國家 法國 英國. 美國. 澳洲. 荷蘭. 法令與政策 2001 年規定上市公司從 2002 年必須出版環保與社會責任報告書。 2002 年根據英國下議院草擬了企業責任法案(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Bill),其中有四個重點:1. 公司(五百萬營業額)必須常年出版公司的社 會、環境及經濟報告 2. 確保公司與利害相關者協商 3. 確保高階執行 長經營及改進公司的財務、環境及社會績效 4. 確保公司須接受企業社 會與環境標準組織的查核。 1986 年緊急規劃與社區有權利知道法案(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ight-to-Know Act, EPCRA),屬於草案的強制報告規定,共 有三項:1. 2001 年8 月之企業的行為準則草案(Corporate Code of Conduct Act),規定凡是雇用海外公民的美國企業,必須公佈它們的人 權、勞工權利及環境的資訊。2. 2001 年擬定的「全國溫室效應氣體盤 查及登記法案(Na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ventory and Registry Act),規定企業必須進行盤查及註冊,以便有效的達到減 量的目標。3. 2001 年5 月的「兒童環境保護法案(草)」(Childre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也就是EPCRA 目前的修正案,規定企業 須特別針對其所釋放的有害物質對於兒童造成的影響而提出報告。 1997 年 實 施 及 1999 年 修 正 的 全 國 污 染 物 盤 查 (National Pollutant Inventory),要求企業盤查及報告90 種排放物質及使用能源,並建立民 眾查詢資料庫。 1997 年實施的環境保護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其中有一環 節需要公司出版環境報告書之規定。 資料來源: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idic.gov.tw/main.asp. (三)社會大眾觀點 在現今的環境,外部環境的顧客需求及社會大眾意見,成為不可忽視之重點, 因此,本研究進一步以學生為樣本,探討各種社會責任政策對於其之重要性。本 研究以學生為對象之因素,主要由於學校為孕育經理人之搖籃,再者,由於學生 為任何企業未來的一份子,學生的倫理觀驅使著日後管理者或者經理人的決策, 培養且探討商管學院學生倫理信念,是當前不容忽視的重點。但是近幾年來,資 料顯示許多學校往往忽略了商業倫理的課程(Hosmer, 1985),造成這些未來社會經 理人對於倫理信念之缺乏,進而促使企業弊案連連。而學生對於企業社會責任之 認知,屬於倫理信念的一部份。因此,基於以上觀點,本研究探討資訊背景學生 對於企業社會責任之認知,瞭解其認為企業應付出之重要社會責任政策。. 12.

(19) 第四節、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如下(圖 1-1),本文於第二章節說明文獻探討的部分,以瞭解企 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與相關文獻,以利研究架構之建立;接下來,本文第三章的部 分主要說明本研究之架構,分別說明其研究之重點與假說;再者,於第四章分析 本研究之樣本資料,且進行統計分析。最後,本文於第五章,提出本文之結論與 貢獻,且說明其管理意涵與未來之研究方向。.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管理者觀點 說明台灣資訊 產業管理者自發性 社會責任、組織學習 與組織績效彼此之 關係。. 實際執行觀點 利用本研究發展之企 業社會責任政策量 表,探討台灣資訊產 業目前企業社會責任 政策發展現況。. 資料蒐集. 統計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 1-1、研究流程. 13. 社會大眾觀點 進一步與實際執 行觀點比較,探 討資訊背景認知 的社會責任重要 性。.

(20) 第二章、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之部分,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自發性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學習、組織 績效之關係,再者探討台灣資訊產業企業社會責任政策之發展情形,因此,本研 究於第一節說明企業社會責任之理論,再者於第二節探討組織學習理論,最後, 於第三節探討組織績效衡量之標準。. 第一節、企業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 幾世紀以前,Bowen(1953)認為企業的管理者有權利去滿足關於社會之政策、 決策與活動,Bowen 開啟了社會責任的世紀,此後社會責任的概念逐漸被重視, 學者 Aupperle et al. (1985)認為社會責任為一種價值觀,且易受特別的概念或思維 所影響。因此,許多領域的學者開始去定義、挑戰社會責任的觀念,甚至認為企 業不該付出所謂的社會責任。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大致上可以分為支持與反對之 兩種學派。 首先就反對社會責任之學派加以說明,Hayek(1960)為首先提出反對聲浪之學 者,其認為企業唯一追求之目的,是替受託支出茲人達成利潤最大之目標,如為 經營者以外的利益而服務,短期內會增大經營者無責任的權力,長期而言會招致 政府對企業的統制,因此企業如果負擔社會責任,除了破壞自由社會所形成的機 制外,別無好處。再者,Friedman (1970)引領了社會責任反對之浪潮,其認為承受 社會責任是種損害,企業經營者只有盡可能為股東賺錢,如經濟與法律的權利, 如果付出太多是不負責的,因此,履行社會責任反而會形成一種破壞性教條,而 具破壞性的理由如下,第一點是經營者的能力有限,第二點,其會侵害股東的權 力。 另外,就正面之企業社會責任學派而言,學者 Davis(1960)開啟了企業社會責 任之正面觀點之先河,其定義社會責任為管理者付出的決策或活動,必須超越企 業經濟與科技利潤。另外,McGuire(1963)認為能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並非只有 經濟與法律責任。因此,社會責任的範圍從原來侷限之經濟與法律層面,逐漸闊 展出去,但企業所必須付出之社會責任仍是模糊的,因此,學界開始探討企業社 會責任之範圍,學者 Carrol’s(1979)闡述了社會績效的三構面,其中包含社會責任、. 14.

(21) 特定的社會議題與社會回應的概念。再者,根據 Carrol’s(1979)之概念,Spencer and Taylor (1987)進一步將社會責任分為經濟責任(economic responsibility)、法律責任 (legal responsibility) 、 倫 理 責 任 (ethical responsibility) 、 博 愛 責 任 (discretionary responsibility) 四種層面,而奠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範圍之建構(表 2-1)。 表 2-1、四種社會責任層面 構面 經濟責任(economic responsibility). 法律責任(legal responsibility). 倫理責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 博愛責任(discretionary responsibility). 定義 此項為經濟的本質,企業在行使任何活 動之前,必須滿足此項基本需求,由於 企業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因此有責任去 生產產品來滿足社會需求,簡而言之, 此責任關於產品銷售之利潤。 企業在社會體系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 角色,在滿足經濟責任的同時,也必須 遵守法律規定與基本規則,簡而言之, 此責任關於遵守法律與規則。 雖然經濟與法律責任具體化了倫理規 範,但仍有許多行為與活動未包含在法 律下,其中包含社會大眾對於企業的期 望,簡而言之,此責任之主要目的為滿 足社會期望。 由企業自由選擇或自願的,這些活動是 自願的,企業可以自行選擇社會活動, 不是義務的,不是法律規定的,也不是 社會期待企業的倫理表現,簡而言之, 企業會自願去舉辦活動來滿足大眾期 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企業社會責任範圍之基礎訂立後,許多學者與機構開始針對企業社會責任 加以定義與探討。因此,依據鍾啟賢(2003)於企業永續發展簡訊一文整理之社會責 任定義,加上本研究所整理之2003年以後之企業社會責任定義如下,由此可知, 各學者(表2-2)與機構(表2-3)對於企業社會責任定義並不相同,故於下段提出不同 觀點社會責任之衡量文獻。. 15.

(22) 表 2-2、各機構對於企業社會責任定義 機構 定義 英 國 貿 易 與 工 業 部 (department of 企業在如何提升社會、環境與地方經 濟,以及營造社會和諧、維護人權、奉 行公平交易等方面之議程,乃是所有企 業無論本土、跨國或是規模大小都應該 關注此議題。.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ACSD). 歐盟. 企業社會責任論壇(CSR Forum). 一種企業的承諾,為求得經濟永續發 展,共同與員工、家庭、社區和地方社 會營造高品質的生活。 企業對於其利害關係人造成影響時,所 應當負起之責任,乃是持續承諾以公平 及負責的行為使他員工、家庭、社區或 地方社會達到經濟發展、生活素質、社 會凝聚、維護環境品質方面的提升,同 時亦在生產、 雇用、投資上,致力於改 進雇用與工作品質,勞資關係如尊重基 本權利、機會平等、無歧視,以及維護 高品質的財務與服務、人體健康、良好 環境。 一種以道德為標準以及對員工、社區、 環境則採行公開與透明化的商業模式, 乃是用來獲致股東需求甚至進一步達成 社會整體永續價值,然而其範圍是廣泛 與複雜的。. 資料來源:企業永續發展簡訓(2003). 16.

(23) 表 2-3、各學者對於企業社會之定義 學者 Davis (1973). 定義 社會給予企業的合法性及權利,然而若是企業沒有適當地運 用,這種權利將被收回。 Wood(1991) 企業社會責任乃是組織的社會義務,企業有責任對其主要及次 要範圍負責(主要範圍是指企業的功能角色,而次要範圍是指 由於企業的主要活動造成之影響。 Drucker(1993) 企業公民表示積極承諾、責任,它代表企業在一個社區、一個 社會及一個國家所應負之責任。 Buchholz(1995) 企業的義務,乃是藉由其相關政策、決策及行動,達成社會的 目標與價值。 Warhurst and 企業社會責任的策略作法,乃表示其積極性的進行污染預防及 Nornoha(2000) 社會影響評估之內部化過程,藉此以改善環境與社會衝擊,並 達到最佳效益。 資料來源:企業永續發展簡訓(2003). 二、管理者知覺觀點、實際執行觀點、社會大眾觀點 學者Marne (2005)於Transnation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一文中指出跨 國公司衡量CSR必須從三個構面去探討(圖2-1)、(表2-4),分別為企業社會責任內容 (Content Domains)、企業社會責任策略導向(Strategic Orientation)、企業社會責任展 望(Perspective),才能完善建構企跨國企業之社會責任。就第一個構面企業社會責 任內容來看,Marne(2005)依據全球盟約(UN Global)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條文之內 容,將其分為人權(Human、勞工(Labor)與環境(Environment),說明企業本身應盡 之政策內容。再者,Marne(2005)根據Bartlett and Ghoshal (1987)之概念,認為企業 社會責任策略導向可以分為全球(Global)導向、跨國(Transnational)導向、多國 (Multinational)導向、國際(International)導向。最後就企業社會責任展望,Marne (2005) 依 據 Zenisek’s (1979) 提 出 之 CSR 概 念 , 將 展 望 構 面 分 為 社 會 大 眾 觀 點 (Societal)、實際執行觀點(Operational)、管理者知覺觀點(ideological),來解釋CSR 之概念。另一方面,其說明實際執行觀點、管理者知覺觀點須從公司內部衡量之, 衡量方法大都為自我評估式機制(self-report mechanisms),例如Quazi and O’Brien (2000)、Environics International Ltd. (2000)、Peters and Enderle (2000)。而社會大眾 觀點,大部分從公司之利害關係人角度評估之,其衡量方法主要為質化與量化兩. 17.

(24) 種,例如Langlois and Schlegelmilch (1990)、Rondinelli and Berry (2000)、Williams and Pei (1999),從這三個觀點來看,整體企業社會責任之調查與研究,大多針對實際 執行觀點與管理者知覺觀點(如Goll et al, 2004 ; 遠見; 天下, 2005),較少的研究從 利害關係人(即社會大眾的角度)來衡量企業社會責任之重要性,因此本研究分別從 社會大眾觀點、實際執行觀點、管理者知覺觀點,分別來解釋其中企業社會之概 念,並且相互比較彼此間之差異,由此可知,社會責任可由三種觀點衡量,故於 下段首先說明管理者觀點之文獻,即自發性企業社會責任。. 圖 2-1、跨國性企業社會責任構面 資料來源: Marne(2005). 18.

(25) 表 2-4、企業社會責任未來展望之不同觀點 展望. 定義. 一般的方法. 實 際 執 行 觀 點 公司或企業社會 (Operational) 責任政策實際執 行情況 社 會 大 眾 觀 點 社會大眾或利害 (Societal) 關係團體認知企 業必須善盡之社 會責任 管理者知覺觀點 公 司 經 理 人 認 知 (Ideological) 所必須付出之企 業社會責任政策. 分析層級. 自我報告機制,如 公司 問卷與訪談 自我報告機制,如 公司利害關體 問卷與訪談. 質 化 與 量 化 之 研 公司 究. 資料來源:Marne(2005). 三、自發性企業社會責任 根據 Marne(2005)其定義管理者觀點的社會責任,為企業之經理人或管理者認 知企業必須付出之社會責任程度。Goll and Addul (2004)認為企業經理經理人或管 理者付出社會責任的意願與承諾,即所謂的自發性社會責任(discretionary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可以瞭解衡量經理人或管理者的社會責任付出意願。為何其為衡量 經理人與管理者社會責任付出之之重點呢?以下說明自發性社會責任之相關文 獻,以釐清其觀念。 何謂自發性社會責任?學者 Swanson (1999)定義其為管理者的承諾意願與其 自願付出的責任。另外,就其內如而言,有些學者(Swason,1999; Wood, 1991)認定 義自發性企業包含企業慈善(corporate philanthropy)與對社會利益的涉入程度。因 此,學者(Carroll, 1979)認為這種自發性社會責任會影響管理者的決策。 企業社會責任為公司能提供給社會利益的能力(Swanson, 1999; Wood, 1991), 而依照付出社會責任的意願程度(Carroll, 1979),由低程至高可以分為四種,分別 為經濟(economic)層面、法律(legal)層面、倫理(ethical)層面、自發(discretionary)層 面(或譯為博愛層面)。而這四種層面的社會責任付出意願,以自發層面與管理者的 信念(beliefs)與價值觀(values)最為相關(Buchholtz et al, 1999)。再者,許多研究顯. 19.

(26) 示,管理者的信念與價值觀為影響公司社會責任導向的主要關鍵(例如 Aupperle et al. 1985; Epstein, 1987; Miles, 1987; Swanson, 1995),這是由於高階管理者的管理哲 反應了企業對於社會責任之回應程度(Miles, 1987),另一方面,由於高階管理者影 響公司的文化形成,且此文化進而影響外部回應之基礎。學者Agle et al. (1999)研 究發現管理者價值觀與企業社會有顯著相關,再者,學者Lerner and Fryxell (1994) 研究發現管理者價值觀與社會慈善行為有顯著相關。由此可知,管理者與經理人 是影響自發性社會責任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將自發性社會責任,視為衡量 管理者或經理人社會責任付出意願之方向,瞭解管理者觀點之文獻後。接下來, 說明實際執行觀點與社會大眾觀點下,衍生之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四、企業社會責任之國際標準 國際上目前建立有許多社會責任之標準與規範,以下九項主要之國際標準, 將其整理,分別為 OECD 多國企業指導綱領、全球盟約、全球蘇立文原則、經濟 體聯盟、SA8000、AA 標準系列、國際勞工組織(ILO)標準、國際標準組織環境管 理系統、歐盟環保法規。由於各項標準對於社會責任之範圍並不相同,如,全球 蘇立文原則,著重於全球性觀點;國際勞工組織(ILO)標準,強調勞工的部分;經 濟體聯盟,強調經濟層面的部分;SA8000 著重於工作層面;AA 標準系列強調產 品的標準;國際標準組織環境管理系統與歐盟法規強調環境標準。就整體而言, 以多國企業指導綱領與全球盟約範圍最廣。綜合此九種國際性標準,以下分別整 理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所提供國際九大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第一項為OECD多國企業指導綱領,其為各國政府對多國企業營運行為的建議 事項,屬於自發性商業行為及標準,主要目標是希望多國企業的營運目標能與政 府一致,加強企業與其營運所處地社會間的互信基礎,以及協助改善外國投資氣 候及強化多國企業對永續發展的貢獻,其中指導綱領所包含之條文共有10項(表 2-5)。. 20.

(27) 表 2-5、OECD 多國籍指導綱領 條文構面 1.觀念與原則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內容 指導綱領係各國政府對多國企業營運行為的共同建議,企業 除應遵守國內法律外,亦鼓勵自願地,採用該綱領良好的實 務原則與標準,運用於全球之營運,同時也考量每一地主國 的特殊情況。 2. 一 般 政 策 企業應促成經濟、社會及環境進步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General Policies) 鼓勵企業夥伴,包括供應商,符合指導綱領的公司行為原則。 3. 揭露 企業應定期公開具可信度的資訊,揭露二種範圍的資訊;第 (Disclosure) 一,為充分揭露公司重要事項,如業務活動、公司結構、財 務狀況及公司治理情形;第二,將非財務績效資訊作完整適 當的揭露,如社會、環境及利害關係人之資料。 4.就業及勞資關 企業應遵守勞動基本原則與權利,即結社自由及集體協商 係(Employment 權、消除童工、消除各種形式的強迫勞動或強制勞動及無僱 and Industrial 傭與就業歧視。 Relations) 5. 環境 適當保護環境,致力永續發展目標,企業應重視營運活動對 (Environment) 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強化環境管理系統。 6. 打擊賄賂 企業應致力消弭為保障商業利益而造成之行賄或受賄行 (Combating 為,遵守「OECD打擊賄賂外國公務人員公約」。 Bribery) 7.消費者權益 企業應尊重消費者權益,確保提供安全與品質優先之商品及 (Consumer 服務。 Interests) 8.科技(Science 在不損及智慧財產權、經濟可行性、競爭等前提下,企業在 and Technology) 其營運所在國家散播其研發成果。對地主國的經濟發展與科 技創新能力有所貢獻。 9.競爭 :企業應遵守競爭法則,避免違反競爭的行為與態度。 (Competition) 10. 稅捐 企業應適時履行納稅義務,為地主國財政盡一份心力。 (Taxation) 資料來源: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idic.gov.tw/main.asp. 21.

(28) 第二項為全球盟約,此盟約主要是讓企業與聯合國機構、勞工和民間社會聯 合起來,共同支持人權、勞工和環境領域中的九項普遍原則,目前已有 50 多國家 約 700 多家企業簽署了盟約,其中 30%是中小企業 30%是中小企業,全球盟約主 要原則有 9 項(表 2-6)。 表 2-6、全球盟約 條文構 面 1.人權 2.勞工. 3.環境. 內容 1.在企業影響所及的範圍內,支持並尊重國際人權。 2.企業應確保公司內不違反人權。 3.保障勞工集會結社之自由,並有效承認集體談判的權力。 4.消弭所有型式之強迫性勞動。 5.有效廢除童工。 6.消弭雇用及職業上的岐視 。 7.支持對環境挑戰採取預防性惜施 8.採取善盡更多的企業環境責任之做法 9.鼓勵研發及擴散環保化的科技. 資料來源: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idic.gov.tw/main.asp 第三項為全球蘇立文原則(1977),主要是要求企業應遵從法律及負責任,並將 原則長期性的整合到企業內部的經營策略上,包括了公司政策、程序、訓練及內 部報告制度,並承諾達到這些原則,以便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諒解,以及提 升文化與維護世界和平(表 2-7)。 表 2-7、全球蘇立文原則 構面 1.人權 2.平等機會. 3.員工意願 4.員工能力 5.工作職場 6.公平交易 7.社區活動. 條文 維護全球人權(特別是員工)、社區、團體、商業夥伴。 員工均有平等機會,不分膚色、種族、性別、年齡、族群及宗 教信仰,不可剝削兒童、生理懲罰、凌虐女性、強迫性勞役及 其他形式的虐待事項。 尊重員工結社的意願。 除了基本需求,更提升員工的技術及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及 經濟地位。 建立安全與健康的職場,維護人體健康及環境保護,提倡永續 發展。 提倡公平交易如尊重智慧財產權、杜絕賄金。 參與政府及社區活動以提升這些社區的生活品質,如透過教 育、文化、經濟及社會活動,並給予社會不幸人士訓練及工作 機會。. 22.

(29) 8.企業整體 9.透明化. 將原則完全融合到企業各種營運層面。 實施透明化,並向外提供資訊。. 資料來源: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idic.gov.tw/main.asp 第四項為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其為GRI所提 供的永續性報告架構,目前被公認為一種能協助組織改進分析及決策的有利工 具,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400 家的績優跨國企業應用了 2002 年版的GRI綱領,來編 撰報告書,且其分為原則與內容,其中原則包含完整性(Completeness)、包容性 (Inclusivity)、一致性(Consistency)、正確性(Accuracy)、清晰性(Clarity)、中立性 (Neutrality)、時效性(Timeliness)、可稽核性(Auditability)、透明性(Transparency)、 永續性(Sustainability Context),而內容主要分為五個部分(表 2-8)。 表 2-8、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條文 構面 不同層面的經濟衝擊 環境衝擊 社會衝擊. 內容 顧客、供應商、員工、資金贊助者、大眾行業之衝擊。 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樣化、空、水、廢物的排放、 供應商、產品與服務、運輸、其他衝擊。 (1)勞工實務-雇用與正當工作、產業關係、健康與安 全、訓練與教育、多樣與機會。 (2)人權-策略與管理、不歧視、結盟與集體協商的自 由、童工、強迫與強制的勞務、紀律懲戒實務、安全實 務、固有的權利。 (3)一般社會-顧客健康與安全、產品與服務宣告、廣 告、尊重隱私、顧客滿意度、賄賂與貪污、政治現金、 公共政策、競爭與價格制定、企業公民、社區。. 資料來源: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idic.gov.tw/main.asp 第五項為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標準(1946),其主 要目標為把政府、雇主和工會集合在一起,去追求社會正義而採取協調一致的行 動。目前其有國際勞工組織有 150 個成員國,關於其內容而言,ILO 所界定的勞工 標準共有 19 項,包括: 1. 結社自由及組織權利的保障。. 2. 組織與集體談判的權力。. 3. 工資保障 and 工資保障建議書。4. 就業政策 and 就業政策建議書。 5. 就業歧視。. 6. 強迫勞動 and 廢除強迫勞動。. 23.

(30) 7. 工作時間 and 減少工作時間建議書。 8. 每週休息。 9. 工資照付年假。. 10. 工業安全與衛生。. 11. 福利設施。. 12. 住房和業餘時間。. 13. 社會保障最低標準。. 14. 社會政策基本目標和標準。. 15. 產業關係。. 16. 女工。. 17. 童工與未成年工人。. 18. 老年工人。. 19. 海員。 第六項 SA8000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其前生乃經濟優先鑑定機關 (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Accreditation Agency, CEPAA),是推動 CSR 的創始 者之一,另一方面,SA 8000 標準包括 8 大方面(表 2-9)。 表 2-9、SA8000 構面. 內容 1.童工 禁止雇用失學之童工,有限制使用青少年勞工。 2.強迫勞工 禁止強怕性的勞動工作。 3. 安 全 與 衛 生 條 工作環境之安全衛生基本條件、預防職災或受傷所需設施、 件 安全衛生相關訓練、衛浴設施、飲用水供應。 4. 員 工 組 織 及 談 員工自由參加工會、工會代表有權與雇主談判。 判權力 5.歧視動作 嚴禁體罰/騷擾、禁止精神上虐待及言語侮辱、禁止性別歧視 /種族歧視/宗教歧視、禁止競賽式工作獎金。 6.工作時數 符合當地勞動法規、每週工作時數不可高於 60 小時、非強 迫性加班、每工作六日需休息一日。 7.工作報酬 符合法規規定、滿足人類基本需求、適當之福利、禁止懲罰 性之扣抵費用。 8.管理系統 可公開之政策、承諾符合相關法規要求、管理審查、公司代 表、規劃並執行管制措施、供應商管制、矯正措施、對外溝 通、確認各項規定之符合性、記錄。 資料來源: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idic.gov.tw/main.asp 第七項為AA(AccountAbility)標準系列,其由非營利組織社會與倫理研究所推 行,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策劃會計、稽核、嵌進(to embed) 與報告、以及利害相關者 承諾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之五個步驟來建立組織的擔當標準,由於AA 1000 是種標準,因此特別需要達到某些主要原則(包容性、完整性、有形、規則性), 其餘的原則是品質保證、易接近、可比較、可靠、相關及可瞭解性。. 24.

(31) 第八項為國際標準組織環境管理系統,其為國際標準所建構,該組織藉由 ISO 9000 及 ISO 14000 系列來促成品質、安全與健康、環境的改善,其中包含它含有 幾個重要的準則,分別是環境政策、環境面的評估、法規要求及自發性評估、管 理系統、定期的內部稽核與向高層稟報。 目前 ISO 預計於 2008 發行 ISO26000,其所擬定的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包括 了 八 大 方 面 , 如 人 權 ( 以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ILO Core Conventions 為基礎)、職場及員工議題(包括職業衛生 and 安全)、違反公平原則的 事務如行賄、貪污、反競爭作為(所有組織)、組織的治理、環境、市場及消費者議 題、社區參與與社會發展等。 第九項為歐盟環保法規,其主要法規可以分為歐盟有害物質禁用指令(WEEE) 指令與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條例(ROHs)指令。就WEEE指令而言,其主要目的在於 提高報廢電子電氣產品的回收及再迴圈率,從而降低最終處理的電子廢料的數 量,以此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歐盟有關專家還 認為,WEEE指令的實施將迫使電子電氣設備生產商加快環保綠色產品的研究、設 計和產業化生產。根據WEEE指令,自2005年8月13日起,歐盟市場上流通的電子 電氣設備的生產商必須在法律意義上承擔起支付自己報廢產品回收費用的責任。 歐盟各成員國有義務制定自己的電子電氣產品回收計畫,並建立相關配套回收設 施,以方便電子電氣產品的最終用戶能夠方便並且免費處理報廢設備。 再者,就ROHs指令而言,其目的為歐盟市場上禁止含有某些有害物質的產品 出售及使用。根據該法案,自2006年7月1日起,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出售的電子電 氣設備必須禁止使用鉛、水銀、鎘、六價鉻等重金屬,以及聚溴二苯醚(PBDE)和 聚溴聯苯(PBB)等阻燃劑。 總和以上國際上九大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表2-10),可以進一步瞭解廣義的企業 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層面相當廣,然而,這九大國際標準,是否適用於台灣之環境? 因此,如何建構合於台灣當下環境的社會責任衡量標準,成為目前企業社會責任 相關研究之重點。目前台灣已許多第三團體或政府部門(遠見雜誌, 2004; 2005; 天 下雜誌, 1999; 2000; 2004; 2005;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003),試著針對企業社會責任 進行調查,但並無統一標準衡量企業社會責任。有鑑於此,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5.

(32) (2005),依據目前上述國際企業社會責任之九大標準,希望藉由評選委員會之方 式,衡量台灣當下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由於本研究著重於台灣資訊產業企業社 會責任之探討。因此,本研究以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5)所發展之企業社會責任績 效評等為基礎,配合遠見雜誌(2005)與天下雜誌(2005)之企業社會責任衡量標準, 來衡量資訊產業企業社會責任政策實際執行之現況。 表 2-10、九大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綜合整理表 標準名稱 內容 1. OECD 多國企 1. 觀念與原則(Concepts and Principles) 業指導綱領 2. 一般政策(General Policies) 3. 揭露(Disclosure) 4. 就業及勞資關係(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 5. 環境(Environment) 6. 打擊賄賂(Combating Bribery) 7. 消費者權益( Consumer Interests) 8. 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 9. 競爭(Competition) 10. 稅捐(Taxation) 2. 全球盟約 1. 人權 (1) 在企業影響所及的範圍內,支持並尊重國際人權 (2) 企業應確保公司內不違反人權 2. 勞工 (1) 保障勞工集會結社之自由,並有效承認集體談判的權力。 (2) 消弭所有型式之強迫性勞動 (3) 有效廢除童工 (4) 消弭雇用及職業上的岐視 3. 環境 (1) 支持對環境挑戰採取預防性惜施 (2) 採取善盡更多的企業環境責任之做法 (3) 鼓勵研發及擴散環保化的科技 3. 全 球 蘇 立 文 1. 維護全球人權(特別是員工)、社區、團體、商業夥伴 原則 2. 員工均有平等機會,不分膚色、種族、性別、年齡、族群 及宗教信仰,不可剝削兒童、生理懲罰、凌虐女性、強迫 性勞役及其他形式的虐待事項 3. 尊重員工結社的意願 4. 除了基本需求,更提升員工的技術及能力,提高他們的社 會及經濟地位 5. 建立安全與健康的職場,維護人體健康及環境保護,提倡 永續發展 6. 提倡公平交易如尊重智慧財產權、杜絕賄金. 26.

(33) 7. 參與政府及社區活動以提升這些社區的生活品質,如透過 教育、文化、經濟及社會活動,並給予社會不幸人士訓練 及工作機會 8. 將原則完全融合到企業各種營運層面 9. 實施透明化,並向外提供資訊 4. 全 球 永 續 性 1. 願景與策略 報告協會(GRI) 2. 概況 3. 治理結構與管理系統 4. 績效指標 5. GRI 的內容: 完整性(Completeness)、包(Inclusivity)、一致 性(Consistency)、正確性(Accuracy)、清晰性(Clarity)、中 立 性 (Neutrality) 、 時 效 性 (Timeliness) 、 可 稽 核 性 (Auditability)、透明性(Transparency)、永續性(Sustainability Context)。 5. SA8000 1. 結社自由及組織權利的保障 (Convention 87, 1948) 2. 組織與集體談判的權力(Convention 98, 1949) 3. 工資保障 and 工資保障建議書(Convention 95, 1949、 Convention 85, 1949) 4. 就業政策 and 就業政策建議書(Convention 122, 1964) 5. 就業歧視(Convention 111, 1958) 6. 強迫勞動 and 廢除強迫勞動 (Convention 29, 1930 and Convention 105, 1957) 7. 工作時間 and 減少工作時間建議書(Convention 47, 1935 and Convention 116, 1962) 8. 每週休息(Convention 14, 1921 and Convention 106, 1957) 9. 工資照付年假(Convention 52, 1936) 10. 工業安全與衛生(Convention 6, 1919、Convention 13, 1921 等) 11. 福利設施 12. 住房和業餘時間(Convention 102, 1956、Convention 115, 1961 等) 13. 社會保障最低標準(Convention 102, 1952 等) 14. 社會政策基本目標和標準(Convention 117, 1962 等) 15. 產業關係(Convention 91, 1951 等) 16. 女工(Convention 3, 1919、Convention 103, 1952 等) 17. 童工與未成年工人(Convention 5, 1919、Convention 138, 1973 等) 18. 老年工人(Convention 162, 1980 等) 19. 海員(Convention 147, 1976 等)。 6. 國 際 勞 工 組 1. 童工(禁止雇用失學之童工,有限制使用青少年勞工) 織(ILO)標準 2. 強迫勞工(禁止強怕性的勞動工作),安全與衛生條件(工作 環境之安全衛生基本條件、預防職災或受傷所需設施、安 全衛生相關訓練、衛浴設施、飲用水供應). 27.

(34) 3. 員工組織及談判權力(員工自由參加工會、工會代表有權與 雇主談判) 4. 歧視動作(嚴禁體罰/騷擾、禁止精神上虐待及言語侮辱、 禁止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宗教歧視、禁止競賽式工作獎金) 5. 工作時數(符合當地勞動法規、每週工作時數不可高於 60 小時、非強迫性加班、每工作六日需休息一日) 6. 工作報酬(符合法規規定、滿足人類基本需求、適當之福 利、禁止懲罰性之扣抵費用) 7. 以及管理系統(可公開之政策、承諾符合相關法規要求、管 理審查、公司代表、規劃並執行管制措施、供應商管制、 矯正措施、對外溝通、確認各項規定之符合性、記錄)。 7. AA 標準系列 1. 包容性、完整性、有形、規則性。 2. 品質保證、易接近、可比較、可靠、相關及可瞭解性。 8. 國 際 標 準 組 1. 人權(以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ILO Core 織環境管理系統 Conventions 為基礎) 2. 職場及員工議題(包括職業衛生與安全)、違反公平原則的 事務如行賄、 3. 貪污 4. 反競爭作為(所有組織) 5. 組織的治理、 6. 環境 7. 市場及消費者議題 8. 社區參與與社會發展等 9. 歐 盟 環 保 法 1. WEEE 指令:目的在於提高報廢電子電氣產品的回收及再 規 迴圈率,從而降低最終處理的電子廢料的數量,以此減少對 環境的污染,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歐盟有關專 家還認為,WEEE 指令的實施將迫使電子電氣設備生產商加 快環保綠色產品的研究、設計和產業化生產。 2. ROHs 指令:目的非常明確,在歐盟市場上禁止含有某些有 害物質的產品出售及使用。根據該法案,自 2006 年 7 月 1 日 起,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出售的電子電氣設備必須禁止使用 鉛、水銀、鎘、六價鉻等重金屬,以及聚溴二苯醚(PBDE)和 聚溴聯苯(PBB)等阻燃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五、小結 藉由以上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文獻,可以瞭解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衡量標 準與意涵,而學者 Simon(2004)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組織學 習,故於下一節介紹組織學習之相關研究。. 28.

(35) 第二節、組織學習 組織學習研究的發展已經有30年的歷史,且持續呈現指數成長。對於組織學 習之議題確有許多分歧之觀點。例如經濟學家視組織學習為簡化的數量改進活 動,且在一般文獻中經常指出學習等同於永續比較效率。再者,心理學家認為組 織是為達成共同目的所組合之有機群體。若以系統論觀點來定義組織學習,組織 與外界互動所獲致之一切知識與技能,便稱之為組織學習,其目的為調整組織與 外在環境維持平衡關係。由此可知,學者間對組織學習的定義與衡量,並沒有一 定程度的標準,而要如何衡量一個組織或團體組織學習的程度時,也發現各研究 對組織學習的操作性定義並不一致,組織學習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似乎是由研 究者依實際研究情境來加以詮釋的因此,各學者對於組織學習之定義雖然不盡相 同。經由文獻之整理,大致可以分為組織學習的傾向與組織學習之活動(表2-11), 故本研究依據此分類,將過去組織學習相關之研究,分為組織學習傾向與組織學 習之過程。就組織學習之傾向,主要說明組織成員對於學習之知覺,如藉由學習 之過程改變對於學習之信念,彼此在心智上的改變。而組織學習之過程,主要說 明組織學習為一種程序與循環,在此過程中成員彼此分享知識與資訊的處理。 表 2-11、組織學習之過程觀點與傾向觀點 觀 主張學者 點 March and Simon (1958). Fiol and Lyles(1985). 組 織 學 習 過 程. March and Olsen (1975). Argyris and Schon (1977). 定義 組織在有限理性的限制下,知覺到環境的不確定 性和風險,而使得決策規劃發生變動,而此種選 擇行為的改變又直接反映在資訊處理方式上的 改變,整個循環過程即為組織學習。 將組織學習認為是組織在生存奮鬥的過程中,所 獲取有關外在環境的知識,進而調整組織活動, 使組織的輸入及產出與環境回應間能維持一動 態均衡關係。 組織成員對環境不確定的認知形成個人信念,此 信念 影響個人選擇型態的匯集、整合、及決策 的行動;在組織展開行動之後,將造成環境的回 應,進一步會影響到個人原先對於事物因果關係 的判斷或理解,形成一個學習循環。 組織學習意指錯誤的偵測與矯正之程序,且可以 分為單輪學習、雙輪學習與再學習。. 29.

(36) Huber(1991) McGill et al. (1992). Haeckel and Nolan (1993) Garvin (1993) Meyers (1990) Dodgeson (1993). Kolb(1961) Whyte(1967) Duncan and Weiss(1979) 組 織 學 習 傾 向. Morgan and Ramirez(1983) Stata (1989) Senge(1990). Kim and Mauborgne(1993). Hult and Ferrell(1997). Sinkula et al. (1997). 組織透過資訊的處理改變潛在行為的範圍即稱 為組織學習。 組織學習的過程是藉由改變資訊被處理的方 式,以求能反應新的資訊,並比較不同的學習方 式所造成的影響。 組織學習的過程包括資料模式、預測模式或程序 模式等各種資訊模式改變的程序。 組織學習是組織創造、獲得與傳遞知識,並進而 修正其行為以反應新的知識與動察力的過程。 組織學習是企業對於內部或外部環境刺激,進行 察、評估、及行動的能力。 組織學習為關於公司活動的知識與常規,建立、 提供、並組織在其文化之內,並藉由改善其人力 技能來調整與發展組織之效率。 組織學習是針對組織意象或認知形式發生錯 覺、異常及矛盾時,所做的一種修正和更改。 認為組織學習主要是探討組織成員如何經由認 知的過程形成對組織的感覺與看法。 組織學習是一種可以藉由發展組織行動與成果 間關的知識,並了解環境對這關係的影響。 當面臨相同問題的組織成員,以共同學習的方式 一起解決問題時,稱之為組織學習。 組織獲得新的知識與看法,並藉以修正其行為與 行動稱為組織學習。 只有透過個人學習組織才能學習,而組織學習又 可以分為分別為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 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享 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幾個觀點。 組織學習即是增進組織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可 以經由個人學習成效的累積來達成,故其透過心 智模式建立一個連結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的架 構。 根據組織學習的特性,分別從團隊(team)導向、 系統(systems )導向、學習(learning)導向、及記憶 (memory)導向等四個構面來衡量組織學習; 認為組織學習必須經由市場資訊流程(market information processing)活動而產生,就組織學習 傾而言,可以分為對學習的承諾(commitment tolearning)、分享願景(shared vision)、及心智開 放(open-mindedness)等三個構面來衡量組織學. 30.

(37) 習。.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兩種組織學習文獻之文獻,本研究旨在探討管理者知覺觀點之社會 責任,即自發性社會責任,因此著重在管理對於組織學習之傾向,而不考慮組織 學習之過程。關於學習傾向之文獻如下:. 一、組織學習傾向 當組織學習傾向提升時,相對會提高組織的價值,並且影響企業創造與使用 知識的傾向。在這種觀念下,組織學習傾向影響著知識的伴隨、詮釋、衡量與最 終之接受與拒絕(Argyris and Schon 1978; Dixon 1992; Hedberge 1981),另一方面, 組織學習傾向在長短期下,會對組織造成影響。短期而言,組織學習傾向會影響 企業對於市場資訊接收的質與量。長期而言,學習傾向會影響組織資訊的詮釋效 率,並且間接影響組織之績效(Sinkula nad Baker 1997),由此可知組織學習傾向對 於企業的重要性。 各學者對於組織學習傾向之分類並不相同,以下分別說明各學習之分類, Senge(1990)於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利用個案之方式,提出組織學 習傾向的主要關鍵為五點,分別為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享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再者,其說明系統思考意指為解決組織的問題, 應摒除僵化、片段的思考方式,並以整體性的視野,觀察事件發生的環狀因素和 互動關係;自我超越意指培養組織成員自我挑戰的胸懷,確認擬達成的目標並全 力以赴;改善心智模式意指鼓勵組織成員有多樣化的觀點和意見,才能在意見交 流或行動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團體智慧且凝聚共識;建立共享願景意指建立共享 願景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組織溝通過程;團隊學習意指透過團隊對話能讓組織成員 正視自己思維的障礙,進而面對事實,並學會欣賞不同的意見,發展更高層的共 識,此書引發各界開始重視組織學習之概念,而引領組織學習傾向領域的探討。.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Instruction  Teachers systematically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riting of life stories could help them apply knowledge of different life stages

推 荐 期 刊 :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brand image, product attributes, purchase inten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EM)... 誌

This research se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variables of consumers of Miaoli County residents and whether their different life styles and corporate social

Slater (1990),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pp. (1999), “Green Competitivenes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co-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Symbiosi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