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大學為例"

Copied!
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 碩士論文. 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工 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大學為例 A Study on Job Stress,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Faculties in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研究生:黃惠君 指導教授:莊淑姿. 撰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2)

(3) 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工作滿 意度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大學為例 指導教授:莊淑姿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學生:黃惠君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摘要 由於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成長,帶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對休閒方面的需 求日益重視,休閒運動被視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近年在少子化的衝擊及招生業 務壓力下,各大學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的競爭力除了教師之外,行政人力負責整體後 勤幕僚作業,是協助教師提升其生產力的重要因素。目前較少研究將休閒參與、工作 壓力、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一起探討其關聯性與影響力,本研究試圖進一步驗證各 變數間之關係,希望藉此了解哪些因素是阻礙大學行政人員參與休閒活動之因子,以 及如何提升員工之工作滿意度。 透過實證研究,以南臺灣地區大學行政人員為樣本進行問卷施測,共回收 203 份 有效問卷,回收率約 50.75%。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迴歸分析進行 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之影響。2.工作壓力與休 閒阻礙有顯著之關係。3.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度有正向顯著之影響。4.休閒參與在休 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間有部分之中介效果。適度的參與休閒活動程度應可減緩工作壓 力,進而提高工作的滿意程度,學校應減輕行政人員工作壓力,鼓勵其多參與休閒活 動使身心得到滿足,進而在工作上提高滿足感,藉此研究結論,提供校方當施政上之 參考。. 關鍵字: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 I.

(4) A Study on Job Stress,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Faculties in Universities Advisor: Dr. Shu-Tzu Chuang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Health, and Leisur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Hui-Jun Huang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Health, and Leisur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y growth lea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of residents. The needs of leisure are more valued than ever, and leisure activity is now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ves.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decreasing birth rate and the pressure of student recruit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etition among universities is increasingly intense. The administrative faculty in charge of the overall administrative work of a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teaching faculty at school, making a university more competi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correlation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b stress,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job satisfaction, with the hopes to find out the constraint factors for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administrative faculties, and the enhancement factors for job satisfaction of administrative faculties. 400 administrative faculty members work in the universities in Southern Taiwan were surveyed with questionnaire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response rate is 50.7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adopted for analyses. The research outcome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Job Stress would directly affect Job Satisfaction.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3. Leisure Participation would direc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 Job Satisfaction. 4. Leisure Constraints would affect Job Satisfaction partially through the mediator variable Leisure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university in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Keyword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job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II.

(5)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3. 第一節. 休閒參與------------------------------------------------. 3. 第二節. 休閒阻礙------------------------------------------------. 9. 第三節. 工作壓力------------------------------------------------. 13. 第四節. 工作滿意度----------------------------------------------. 17. 第五節. 研究變項間之關係與假設推導-------------------------------.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27. 第三節. 變項操作定義與問券設計 ----------------------------------. 2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 3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基本資料及敘述性統計分析---------------------------------. 38. 第二節. 因素分析-------------------------------------------------. 41. 第三節. 迴歸分析-------------------------------------------------. 49.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4. III.

(6) 參考文獻 ------------------------------------------------------------. 58. 附錄 問卷內容 ------------------------------------------------------. 70. IV.

(7) 表目錄 表 2-1. 休閒活動參與的學說分類表----------------------------------------------------------. 5. 表 2-2. 休閒運動阻礙之相關研究表----------------------------------------------------------. 11. 表 2-3. 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表----------------------------------------------------------------. 15. 表 2-4. 影響工作滿意度之因素表-------------------------------------------------------------. 19. 表 3-1. 休閒參與各構面量表-------------------------------------------------------------------. 30. 表 3-2. 休閒阻礙各構面量表-------------------------------------------------------------------. 32. 表 3-3. 工作壓力各構面量表-------------------------------------------------------------------. 34. 表 3-4. 工作滿意度各構面量表----------------------------------------------------------------. 36. 表 4-1. 樣本資料分析-----------------------------------------------------------------------------. 39. 表 4-2. 研究變數之平均值、標準差及相關係數表--------------------------------------. 40. 表 4-3. 工作壓力之特徵值與累計解釋變異量表------------------------------------------. 41. 表 4-4. 工作壓力因素分析表--------------------------------------------------------------------. 42. 表 4-5. 休閒阻礙之特徵值與累計解釋變異量表------------------------------------------. 43. 表 4-6. 休閒阻礙因素分析表--------------------------------------------------------------------. 44. 表 4-7. 休閒參與之特徵值與累計解釋變異量表------------------------------------------. 45. 表 4-8. 休閒參與因素分析表--------------------------------------------------------------------. 46. 表 4-9. 工作滿意之特徵值與累計解釋變異量表------------------------------------------. 47. 表 4-10. 工作滿意因素分析表--------------------------------------------------------------------. 48. 表 4-11. 工 作 壓 力 、 休 閒 參 與 對 工作滿意迴歸分析----------------------------------. 49. 表 4-12. 休 閒 阻 礙 對 休 閒 參 與 之 迴歸分析-----------------------------------------------. 50. 表 4-13. 休閒阻礙、 休閒參與與 工作滿意層級迴歸分析--------------------------------. 51. 表 4-14. 假設驗證結果------------------------------------------------------------------------------. 53. V.

(8) 圖目錄 圖 2-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 10.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7. VI.

(9)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社會發展與經濟成長,帶動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國人對休閒方面之需求日益 重視,休閒運動如今已被視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過去人們認為工作才是生活重 心,而隨著休閒時代的來臨及資訊全球化,休閒意識不斷且迅速地的蔓延開,我國更 於民國九十年元月一日開始實施週休二日,工時縮減,人們逐漸產生休閒的觀念及重 視休閒生活。Shivers(1967)指出,「休閒已成為生命中的一種重要元素,在社會變遷 的過程中,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家庭或社區,休閒都扮演著槓桿的作用」。而壓 力則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許多研究顯示壓力存在與疾病發生 有顯著相關(蕭鵬卿、湯玉英,2004)。長期過度累積工作壓力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 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休閒活動的參與有助於身心的健康,不但能放鬆心情、紓解壓 力又可達到健身的功效。適度的運動、培養嗜好與從事適當的休閒將有助於紓解壓力 (黃惠惠,2002)。而休閒效益係指在參與休閒遊憩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 改善身心狀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高俊雄,1995)。 近十年來經濟的繁榮帶動社會的多元發展,更加速了教育改革的腳步。自1994年 四一〇教育改革行動開始,中華民國教育部推行廣設高中、大學等政策,使得至98學 年度(2009年),大專校院校數已增至164所(不含軍警學校及空大)。然而,近年因 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學經營面臨衝擊,教育部為因應此問題開始推動併校,希望 藉由擴大國立高教規模以提升競爭力。2002年,教育部宣布施行「推動研究型大學整 合計畫」,接著在2013年1月發文給19所國立大學,針對「單一縣市超過2所國立大學 且學生數低於一萬人」之學校推動合併(摘要自維基百科,2014),而這19所之中, 南部地區即佔了10所大學。 大學的競爭力除了教師之外,行政人力負責整體後勤幕僚作業,是協助教師提升 其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在國家教育政策變動、少子化衝擊及招生業務壓力下,各大學 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學校的政策在面對這些改變及不確定性,常常必須謹慎思考 如何因應,因此學校員工的工作壓力亦顯著增加,學校員工有較好的身心情況與工作 滿意,才能有效增加行政效率,產生較高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績效,以提升大學的競 爭力。 1.

(10) 相關研究顯示,休閒參與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相關(鄭明興,2011;劉泳倫, 2003;梁文嘉,1996;陳中雲,2001)。部分研究證實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間有某 種程度的負向關係。參與休閒活動會能適當的紓解工作壓力,以提升員工在工作績 效上的表現(陸洛,1997 )。許志賢等(2002)提出,大多數研究者發現休閒運動 的阻礙因素主要為:人際、社會、工作因素、時間、休閒資訊、家人態度、健康不 佳、場地環境、個人因素、社會角色、勝任感、交通、經費…等因素居多。相關研 究顯示休閒參與活動與工作滿意有正向之關係(陳中雲,2001;劉泳倫,2003;陳俐 璉和陳敦禮,2004)。 綜上,目前較少研究將休閒參與、工作壓力、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一起探討其 關聯性與影響力,本研究試圖進一步驗證各變數間之關係,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研 究者本身服務於國立大學,希望能藉此了解那些因素是阻礙員工參與休閒活動之因 子,如何提升員工之工作滿意度等,並將研究結果提供校方作為施政之參考,此為本 研究之主要動機之二。本研究希望能藉此研究探討休閒參與、工作壓力、休閒阻礙與 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與影響力,並了解那些因素是阻礙員工參與休閒活動之因子,如 何提升員工之工作滿意度。.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休閒阻礙因素與工 作滿意之間的關係,希望了解影響學校行政人力工作滿意度之相關因素,研究結果 可供校方施政上之參考,以提高學校行政效率,協助教師產生較高之教學、研究和 服務等績效,並提升學校整體競爭力。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 研究目的: 一、探討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 二、探討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與休閒阻礙之關係。 三、探討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之影響。 四、探討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 五、探討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參與在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間之關係。. 2.

(11)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參與的定義與研究 一、休閒的定義 「休閒」一詞的英文為leisure,源自於拉丁文的licere,意為「被允許」(to be permitted)或「自由(to be free),而拉丁文的 licere 一詞,又源自希臘文skole 以 及拉丁文scola,然其原意並非學校,而是為休閒之義,意指無拘無束的行動,或指擺 脫工作後所獲得的自由時間或所從事的自由活動(呂建政,1994)。 許伯陽、吳崇旗(2007)指出,休閒領域的發展歷史上,休閒定義隨著時間的演 進而發展出較為完整的解釋,在50及60年代,休閒被視作是「非工作時間」(time off work)或「做完義務所剩餘的時間」,70年代開始重視「非工作時間」在生活中休閒 行為的本質,也就是參與活動的動機(motive)和利益(benefit),發展到80年代, 休閒轉向強調心理層面,定義包含知覺自由以及主觀向度的探索,90年代強調休閒品 質的內涵以及現象學的休閒體驗。蔡健雄(1997)指出休閒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 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使得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本能地 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愉悅的驅動下行動,並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換言之,是 指個體之所以志願選擇某些活動,乃是自我發動驅使的結果,以其從參加中獲得滿足 經驗。李枝樺(2004)從時間的角度定義休閒,指人們去除維持生活所需的時間後, 所剩餘的時間,稱為空閒時間或閒暇。從活動層面而言,是指在免去義務、責任後所 從事的較自由、個人的活動。 休閒具有諸多義涵,若在私領域內操作,只要個人受用,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認 為的休閒意涵,但當拿至公眾領域討論時,就必頇將休閒定義清楚,才不導致討論之 話題無法聚焦(葉智魁,2006)。目前許多學者都對休閒的定義下了自己的註解,但 從其論述中,皆不離時間、活動、心理體驗等觀點,分述如下: (一)以時間的觀點來定義休閒 最早可追朔至古希臘時代,亞理斯多德(Aristotle)將休閒定義為「自由的時間」 (available time) (戴偉謙,2001),亦是較為一般人所接受。國內學者高俊雄(1999)、 謝智謀(2003)等人以時間觀點來定義休閒,認為休閒是扣除人類基本生活,如工作 及生理時間等所剩餘的時間,此剩餘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通常也被稱為自由時 3.

(12) 間(Free Time)。 (二)以活動的觀點來定義休閒 張春興(1983)指出,休閒是在自由時間內隨心所欲所從事的活動,它可擺脫職 業工作的束縛。Parker (1976)指出休閒不只是一段時間,而是指活動的特質或個人所 從事的活動。Dumazedier (1967)則定義休閒為:一個人在完成工作上、家庭上及社會 上種種責任與義務後,依據自己意願,從事紓解個人精神與疲憊身體的活動;或者允 許自由參與,以拓展視野、知識和充分發揮具有創造力的社會活動。 (三)以非功利、體驗的觀點來定義休閒 休閒是一種體驗,讓人有機會去探索、瞭解和表現自我(Howe & Rancourt, 1990),亦是一種心智狀態、態度、經驗或行為,並發展出一套模式來建構所謂的 休閒典範 (paradigm of leisure)。張耿介、陳長文(2004)指出,休閒就是「單純為了 享受從休閒活動或行為中獲取的快樂」;張玉玲(1998)定義休閒是一種心靈狀態、 一種態度、一種心智狀態,其無關空間、時間與活動,而是一種純屬個體內在的心理 感受和態度。Csikszentmihalyi (1997)認為當個人在從事休閒時,內心皆充滿相容、和 諧的感受,感覺、希望與想法在此時達到極至,稱為「心流經驗」,也就是運動家所 謂的「處於巔峰」。 本研究所探討的休閒定義綜合各家學說,包含心靈層面、自由時間、自我意願及 無義務性的特質。. 二、休閒參與的定義、類型、學說 休閒活動「參與」通常定義為一種選擇性的行為(尹邦智,2005)、參與活動的 頻率(何吉郡,2004)或由目標導引,有所為而為之行為(林晏州,1984)。Ragheb & Griffith (1982)認為,休閒參與的意義是個體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或象徵個體所參與 之一般休閒活動類型。林晏州(1984)指出,休閒參與是一種由目標引導,產生有所 為之行為,其目的在於滿足參與者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需求。參與者依據個人不同 的需求,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選擇從事休閒活動,以便個人在從事休閒活動的體驗過 程中,能產生最大的滿意程度。而所謂個人不同的休閒需求,Kabanoff & O’Brien (1986) 兩位學者認為,休閒需求是參與者在他們的休閒時間對以下十一項因素想要參與的程 度,包含:(一)健身;(二)放鬆;(三)逃避例行性;(四)領導;(五)技能 4.

(13) 利用;(六)社會;(七)自主性;(八)競爭性;(九)刺激;(十)尊重及(十 一)家庭等想要參與的程度。另外也有學者,根據相關研究文獻,將休閒需求區分為: 鬆弛、剩餘能力、補償作用、淨化作用、最適合的焦慮、合群性、地位、創造性的表 達、技巧發展、自我意像 (Witt & Elliss, 1989)。 休閒活動有不同面向的定義,活動的類型亦相當繁多,且因學者所持理論基礎不 同,分類的方式亦有所差異。目前較為常見且受到國內學者普遍認同的分類方式有三 種,分別為:主觀分類法、因素分析法及多元尺度評定法(林清崎,2002;王梅香, 2003;高懿楷,2004;李冠儀,2005)。 而本研究休閒活動分類即採用主觀分類法,研究者依研究的對象與需要,經由個 人主觀的判斷,將就休閒活動性質分類並加命名以符合研究主旨(劉泳倫,2003)。 經參考目前國內許多學者的研究後,採用郭進財(2008)、鄭明興(2011)、吳彥鋒 (2010)、林俞廷(2008)、何吉郡(2005)等休閒主題相關研究的分類法,將休閒 活動分成五大類,分別是文化型、娛樂型、社交型、運動型及嗜好型。 為了了解人們為何參與休閒,研究學者探究各種休閒活動參與的學說,以解釋參 與休閒的起源及原因,以下為陳冠惠(2003)綜合歸納多位學者所提出之休閒活動參 與需求學說如下表2-1,說明在參與休閒時個體所表現出的潛在意識,通常會因本身 的本能需求,而選擇所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並對所參與的休閒活動產生喜惡的心態: 表 2-1 休閒活動參與的學說分類表 休閒參與學說 精力過剩說. 倡議者. 本質學說. 席勒與史賓塞 (F.. 人類的精力,可讓人們重新做一些事,如從事. Schiller & H.. 運動。人們參與休閒活動,乃是為了發洩過剩. Spencer). 的精力,維持生活之均衡。. 生活準備說. 卡爾.谷魯士 (Karl 人們參與休閒活動乃因本能所引起,是無意. (練習說). Groos). 識,即非意識所控制;而是由個體內在需求所 促成的結果。人類的休閒活動可重新做一些 事,如一種被生活準備的本能激發出來產生 的。這些東西是激發人類去學習一些技能,而 這些技能是生活必須的。 5.

(14) 休閒參與學說. 倡議者. 本質學說. 基本人類本能. 布魯斯與麥克道格. 人類的遊戲是來自於本能的反射衝動,這種反. 說. (James Bruce & Mc. 射衝動就像肚子餓了想吃東西;夏天很熱想吃. Dougall). 冰。這是本能的形式,不需要人教,這種本能 人類如此,動物亦是如此。. 經驗動作重複. 霍爾 (G. Stanley. 人經常在做重複的事,最具有代表性是遊玩,. 說(重演論). Hall). 而遊玩來自於自身基因遺傳,是人類的本性, 經驗上的重複。. 放鬆說. 拉茲入斯與柏屈克. 認為休閒是為了消除緊張、鬆弛情緒之活動,. (Moritz Lazarus &. 透過休閒活動以減輕壓力,消除焦慮。. G. T. W. Patrick) 自我表現說. 淨化說. 密西爾及馬松. 認為人類的生命歷程在於「實現動機、滿足需. (Elmer Dayton. 求」,從事休閒活動可提供人們滿足自我表現. Mitchell & Bernard. 的慾望。同時藉由表現的過程中促使個體獲得. Sterling Mason). 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受到他人所尊重。. 顧茲姆斯 (J. F.. 休閒是人類不良心理情緒的出口,如果不良情. Gutsmuths). 緒存在心中,將會對人造成傷害,藉由休閒活 動發洩情感,達到紓解壓力效果。(如:失戀 時,跑步發洩). 報償說. 文化決定論. 史文生 (S. R.. 從事休閒是一種獎賞,為了犒賞自己而遊玩,. Slavson). 從遊玩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米德 (M. Mead). 因各文化的差異及民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 休閒活動、遊戲。(如:中國小孩玩沙包、扯 鈴). 開發學習論. 皮亞傑 (Jean. 人類的學習有開發的過程,透過遊玩可以學習. Piaget). 開發(寓教於樂)。 (資料來源:陳冠惠,2003,頁30). 6.

(15) 三、休閒參與相關研究 余玥林(2004)在研究中提到,休閒效益對於個人休閒活動的參與和生活品質的 促進,扮演重要的角色。個人對於休閒效益的滿足與評價,將進一步影響個人整體的 休閒生活滿意、生活品質、以及工作績效,也可能影響個人對於休閒的認知、態度、 參與動機、期望,以及偏好。許雅琛(1992)認為休閒運動具有多元效益,在心理健 康方面:休閒活動有助於個人建立完整性的人格,鬆弛身心,消除鬱悶、浮躁等不良 情緒;在社會健康方面:擴展生活經驗,增廣見聞及發展社交能力。 鄭明興(2011)調查觀光行政人員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工作滿意度,發現工 作壓力的「升遷考績」與休閒參與的「社交活動」有中度相關;而工作滿意度的「升 遷福利」對於休閒參與各構面則皆為正向影響。郭進財(2008)針對我國大學院校優 秀運動員的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發現休閒參與會 影響自由時間管理,而休閒參與經休閒效益會間接反向影響訓練效果。 楊文廣、吳桂桂、李素箱、林志偉、傅若怡(2011)大學教職員工健康檢查、生 活型態、休閒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發現多數教職員工的身體存在著慢性 疾病,但身體健康檢查結果具有慢性疾病者,其參與休閒運動情形較佳;而當教職員 工對於自覺健康狀況愈良好時,其休閒運動參與情況也愈佳,但性別會干擾自覺健康 狀況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差異情形,顯示男性教職員工有正向之相關,女性則無,原因 在於女性教職員工以參與靜態且屬知識型的休閒活動居多。 張坤鄉(1991)調查高屏地區國中教師發現:教師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依序是球 類運動、旅行、散步、研讀書籍、郊遊、逛書店、逛街、品茗、園藝活動、聽音樂以 及聽廣播。張文騰(2004)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發現 員工有規律參與休閒運動習慣者之比率偏低(42.4%),每週從事休閒運動三次以上 者佔 32.4%。而該校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以工作因素最大,其參與休閒運 動之種類以健身運動為主,參與時段則以下班後為最多。 蕭佳修等人(2005)研究發現大學教師大部份都有運動的習慣,但偏好游泳、慢 跑、羽球及散步等運動項目;參與休閒運動的主要動機為追求更高、更純熟的運動技 術,藉由運動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並經由運動來拓展友誼及社交的機會。李昭憲、 陳美慧及梁仲正(2009)研究發現,大學校院教師參與休閒活動的情況優於職員,顯 7.

(16) 示職員的休閒活動參與還有待提升。 綜上所述,休閒活動所帶來的效益,不僅可以幫助人達到身心的滿足,也可以調 適身心的平衡,亦有助人際關係,並進一步影響其整體之生活品質、工作績效,而當 人自覺健康狀況較良好時,其休閒參與之情況也較佳,而其運動參與動機亦包含排解 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本研究希望了解大學職員工之休閒參與情形,並了解不同背景變 項之大學職員工,在各種類型的休閒活動之參與情形如何。. 8.

(17) 第二節、休閒阻礙的定義與研究 一、休閒阻礙的定義 休閒阻礙的相關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60 年初期,一開始多採用「barriers」,此 字傾向單一型態的阻礙,近來研究者多用「constraints」一字,意指介入個人偏好活 動和參與間的任何變數(曾正吉,2006)。到了1970、1980 年代,學者開始以心理 學的角度探討問題,思考個人對休閒的感受,而非單純「參與」或「不參與」休閒活 動等問題上的瞭解。學者認為在「參與」與「不參與」休閒活動間存有不同類型的阻 礙因素(鍾偉志,2006)。 張少熙(1994)認為凡介於有無此一休閒知覺(perception),到能或不能繼續參與 此一活動之間的一切阻礙,均可以稱之為「休閒阻礙」 。Samdahl and Jekubovich(1997) 指出休閒阻礙未必能完全限制個體參與休閒,但確實會影響個體參與時的選擇。其原 因在於個體的休閒內在動機高時,即使面臨阻礙,仍會努力克服並參與其休閒活動; 反之,若休閒阻礙難度過高,則會影響個體的選擇,甚至阻礙其參與。 在休閒阻礙的實證研究中,學者對休閒阻礙的分類並不一致;而最為後人普遍引 用的則是 Crawford & Godbey(1987) 將休閒阻礙產生因素所歸納而成的三種類別, (一)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因個人的態度或內在的心理狀態,而影響其休閒偏好或參與,如:焦慮、壓 力、信仰、憂慮、自我能力及對適當休閒活動的主觀評價。 (二)人際間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個人沒有合適的人際互動或個人人格特質關係影響的結果,這種阻礙可能影響 其休閒偏好或參與,也可能影響穩定參與的休閒活動。 (三)結構性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 指影響個人休閒偏好及參與的外在阻礙因素,如時間、金錢、季節、氣候、設 備、休閒資源及休閒機會等,而此類的阻礙可經由個人高度的休閒偏好去克服。 至1991年,Crawford, Jackson, and Godbey更進一步修正其決策過程,認為休閒阻 礙具有層次性(如圖2-1):. 9.

(18) 個人內在阻礙. 人際間阻礙. 結構性阻礙. 休閒喜好. 人際關係. 參與或不參與. 圖2-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Crawford, Jackson, and Godbey, 1991) 此休閒阻礙模式強調個體在參與休閒的過程中,必須先與個人內在的阻礙交涉, 在克服個人內在的阻礙之後,並在個人動機的驅使下,採取執行個人休閒偏好的行 動,而在執行時將先遇到人際間的阻礙,待個體克服它並獲得人際的協調和合作後, 又將會遇到結構性的阻礙,在個體順利克服之後,才會顯現出參與的程度。. 二、休閒阻礙相關研究 張良漢(2002)認為休閒運動阻礙(leisure sport constraints)係指影響個體在休閒時 間內,不喜歡或不投入參與休閒運動的理由或因素,如球類運動、戶外運動、民俗運 動、舞蹈、健身活動、技擊運動及水上活動等身體活動。大多數研究者發現休閒運動 的阻礙因素主要為:人際、社會、工作因素、時間、休閒資訊、家人態度、健康不佳、 場地環境、個人因素、社會角色、勝任感、交通、經費…等因素(李國華,1993;許 志賢,2002;謝堂益,2004;謝鎮偉,2002)。 王原政(2010)針對台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 究,發現台中縣國小教師之休閒阻礙程度屬於中等,構面中以人際間與結構性因素對 於教師休閒活動阻礙的程度較高;休閒阻礙及工作壓力能預測休閒滿意度,而其中以 工作壓力中的「學生行為」、「工作負荷」和「行政支持」三項構面對休閒滿意度各 個構面有較高的預測力。陳安妮(2009)以台南地區公私立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 結果發現高中教師休閒阻礙因素類別前三項依序為:時間、興趣、天候因素;而參與 休閒活動之阻礙因素構面依序為個人內在阻礙、其次依序為結構性的阻礙、人際間的 阻礙。 國內從事休閒阻礙因素的研究相當多,何永彬(2012)整理其中針對教師休閒阻 礙之相關研究(謝鎮偉,2002;張少熙,2003;黃金柱、高文揚、沈永昆,2006), 發現「沒有時間」為首要的阻礙因素。另外,傅錦松(2007)提出休閒阻礙構面排名 第一為「個人內在阻礙」,鍾秉珊(2008)提出高中職教師之休閒參與影響因素由認 同程度最高為「生活態度因素」。何福田(1990)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最主要的休閒 10.

(19) 阻礙為家人的反對、缺乏同伴、零用錢的多寡、時間不夠、訊息不足、場地環境等。 以下整理有關休閒運動阻礙之相關研究(表2-2): 表2-2 休閒運動阻礙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及發表年份 許義雄(1993). 研究對象 青少年. 研究結果 阻礙因素包含興趣、時間及個性因素,亦受到同 伴、經費、資訊、器材裝備等因素所阻礙。男性 青年認為場地、設備的影響力較大外、女性青年 則認為指導人員、家人態度、技巧、體力及健康 情形等五個阻礙因素影響力較大。. 李國華(1993). 國小教師. 工作因素是阻礙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的最大阻力。. 沈易利(1995). 中部勞工. 阻礙因素前三名為:1.時間因素影響最大2.友伴因 素3.場地因素及活動機會。. 謝鎮偉(2002). 大學教職員. 阻礙因素包含沒時間、場地設施與器材、沒有友 伴、費用負擔、交通問題、缺乏指導、缺乏裝備、 課業問題、資訊不足、體力問題、不適合參加和 身體狀況不佳、運動技巧、沒興趣、家人問題、 環境與環保問題、離開年輕團體缺乏參與活動的 動機與機會、職責顧慮、個人特質或特性、對休 閒運動觀念瞭解不深、家人或父母親不鼓勵、長 官或師長不支持等。. 陳亞雅(2004). 宗教志願工. 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有顯著線性相關。. 作者 葉為谷、劉志鈺、. 泳渡南灣運. 休閒需求之「知識探究因素」構面、「能力成就. 張志青(2010). 動觀光銀髮. 因素」構面、「身心釋放因素」構面以及休閒阻. 族. 礙之「人際間阻礙」構面均達顯著差異;其他的 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因素皆未達顯著性差異。. 11.

(20) 研究者及發表年份 王原政(2010). 研究對象 國小教師. 研究結果 休閒阻礙程度屬中等,而休閒阻礙三個構面中, 以「個人內在阻礙」得分最低,顯示個人內在因 素對於休閒活動的阻礙程度較小。. 紀成進(2011). 彭嘉賢(2011). 國中教師兼. 休閒阻礙感受程度屬中下程度者,會因個人喜. 任行政工作. 好、價值、活動技巧之不同,或家庭及工作上壓. 人員. 力之情形,進而影響其休閒活動的參與。. 國小教師. 休閒阻礙程度屬於中間偏高程度者,在「人際間 阻礙」層面的阻礙程度最高,而不同背景變項的 國小教師在休閒阻礙類型有顯著差異。. 林岳霆(2011). 嘉義縣市慢. 休閒阻礙經生活品質會間接影響工作滿意度。. 跑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而言,不同研究對象其不喜歡或不投入參與休閒運動的理由或因素不同,其 休閒運動阻礙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由上述文獻亦可知休閒阻礙的因素不外乎缺乏時 間、興趣、友伴、金錢、家庭及安全等。本研究將以休閒阻礙最為後人普遍引用的分 類「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及「個人內在阻礙」等三個構面,用以分析及探 討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阻礙情形。. 12.

(21) 第三節、工作壓力的定義與研究 一、工作壓力的定義 「壓力」最早源自於物理學與工程學所使用的名詞,其用意是指物體受到外力作 用產生的一種抗力(張德聰,1992)。McGrath (1970)認為壓力是需求和反應之間存 在的一種不平衡狀況,若需求無法被滿足,則會產生不良的後果。謝菊英(2001)指 出,「工作壓力」乃是自「壓力」的定義衍生而來,就刺激型、反應型、互動型三種 壓力定義的觀點而言,「工作壓力」是指工作情境裏所覺知會引起壓力的任何事件, 是對情境持以如生氣、沮喪等消極性反應,是對負性的工作環境條件覺知後,轉變成 一種反應與行為。 Greenberg and Baron (1997)視工作壓力為個體面對外界壓力源時的情緒、認知和 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以互動理論的觀點界定工作壓力是一 個連續變化的動態歷程,在此歷程中,人是主觀的,更是能動的,個體絕非被動地承 受環境事件的衝擊,而是在協調環境、管理環境、與環境互動的。 研究工作壓力的相關學者,大多以壓力作為基礎進而延伸到工作壓力上,凡因工 作關係而引起任何令人心神困擾、產生不愉快的感覺者都是工作壓力,工作壓力乃是 職業上的不當壓迫或負擔,而嚴重影響了工作者本身心理與生理狀況。. 二、工作壓力相關研究 游肇賢(2002)以國中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為對象之調查研究,以「教學角色衝突」 、 「行政角色衝突」 、 「專業角色衝突」 、 「社會角色衝突」為研究的構面,研究結果顯示 要有效的因應角色衝突,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角色衝突愈高,工作滿意度愈低, 行政人員常會遭受挫折與壓力,無法全心投入工作,所以研究發現若能因應策略的不 同,而用不同的情境去處理因應,通常都會收到不錯的效果。若能提升行政人員的情 緒管理知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使行政人員全心投入工作。 黃彩霖(2003)以醫院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以「低自我發展」 、 「角色衝突」 、 「低 制度福利」 、 「工作負荷」為研究的構面,研究表示對於行政人員應適才適所,讓行政 人員都能依自己的學歷所長得到專長的發揮。對於行政人員的角色定位應明確,增加 行政人員的安全感,才能真正減輕工作上所帶來的壓力。另外應加強行政人員自我適 應的能力,不應存有學非所用等心態,應積極投入工作,才能得到組織的認同,相對 13.

(22) 的工作壓力就減輕許多。 紀翠玲(2002)以國小兼任行政教師為研究對象,以「人際因素」 、 「專業知能」、 「工作負荷」 、 「時間壓力」為研究的構面,研究結論建議教育當局應增設職員的編制。 建立行政人員的證書制度,以加強行政人員專業知能。應給行政人員足夠的時間辦理 事務,且減少不必要的公文往來等。加強有關心理衛生的課程,多辦一些研討會及聯 誼活動等。 蔡志成(2005)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發現國民小 學總務主任的工作壓力感受屬中等程度以上,其中以「專業知能」的壓力最大;另外, 女性、年紀輕的國民小學總務主任感受的工作壓力也較大;而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 間有顯著的相關,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劉泳倫(2003)針對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 結果發現基層消防人員在工作壓力4個因素上,壓力最大來源的為「個人因素」,其 次依序為組織外部因素、工作本身、組織內部因素;而基層消防人員之休閒參與和工 作壓力之間無相關存在,休閒參與和工作滿意間呈正相關,工作壓力和工作滿意間呈 負相關。 官湘玲(2005)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以「工作負擔」的壓力為最高,其次依序 為「外在環境」 、 「人際因素」 、 「角色壓力」 、 「組織因素」 。認為組織再造、人力規劃、 學校提供充份的資源及減少一些不重要的活動等,可以減輕行政工作的負擔,有效的 降低工作壓力,相對工作績效自然就會提昇。另宜強化兼行政教師專業知能,在職進 修的機制,並定期舉辦研習,不但可以增加行政的工作績效,也能因為專業知能的提 高,使教師的行政工作得心應手,另外學校的組織氣氛良好,在這種工作情境下,對 行政工作更加投入,自然減輕工作上的壓力。曾玲娟(2004)指出,當教師有長期工 作壓力的感受時會產生工作倦怠,且其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具有顯著的預測力。以下 整理幾位國內學者探討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表2-3):. 14.

(23) 表2-3 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及發表年份 張進上(1992). 研究對象 國小教師. 研究結果 工作壓力指標:行政支持、工作負荷、學生管理、 教學方面。. 朱濟群(1997). 台灣電力公.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間呈負相關,即工作壓力. 司員工. 愈高,工作滿意愈低。. 陳聖芳(1999). 國小教師.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黃義良(2000). 兼行政工作. 工作壓力源分為人際關係、行政負荷、專業知能、. 之教師. 內在衝突、時間壓力及上級壓力。. 公立國民中. 工作壓力來源包含:1.工作負荷 2.人際處理 3.. 學處室主任. 決策參與 4.內在衝突 5.專業知能. 托兒所合格. 托兒所合格保育人員與助理人員之工作壓力與工. 保育人員與. 作滿意呈負相關。. 吳明順(2002). 陳佩汝(2002). 助理人員 吳榮福(2002). 台南縣國小. 女性總務主任感受到的工作壓力顯著高於男性。. 總務主任 陳葦諭(2003). 杜昌霖(2005). 台北市基層. 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具有部. 員警. 分相關性存在。. 教師. 工作壓力來源包含:1.人際關係 2.工作負荷 3. 上級壓力 4.行政支持 5.時間管理 6.專業知能。. 林春鳳(2005). 蕭惠文(2009). 屏東地區大. 發現大專教師的教育理念是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 專教師. 來源之一。. 國小教師. 國小教師感受到的工作壓力為中等程度,其中以 「工作負荷」的壓力最大,呈現此種現況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教師除了正常的授課教學以外,尚須 應付學校的行政工作、各種活動比賽等,或是因 應教育改革常需接受不定期的訪視評鑑,讓教師 常處於疲於應付的情況。 15.

(24) 研究者及發表年份 陳志宏(2010).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兼任行政職. 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對「行政負荷壓力」知覺程度. 務教師. 最高,而以「人際關係的壓力」層面的工作壓力 知覺最低。. 唐順得(2011). 國小已婚女. 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屬中等程度,其中尤. 性教師. 以「角色壓力」層面感受的壓力最大,其次依序 為家長參與、工作負荷、組織氣氛與人際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上,目前國內已有一些針對不同產業之行政人員工作壓力所進行的研究,並根 據其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可減緩其工作壓力之建議。本研究與官湘玲(2005)、蔡志成 (2005)等研究中所提出之工作壓力來源五個構面相似,並與鄭明興(2011)研究之 工作壓力構面相同,將以「工作負荷」 、 「主管領導風格」 、 「人際關係」 、 「個人認知」、 「家庭因素」等五項構面探討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情形。在少子化衝擊及教育部 推動大學整併之背景下,本研究亦希望進一步探討與大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相關之各 種因素。. 16.

(25) 第四節、工作滿意度的定義與研究 一、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工作滿意度 (Job satisfaction)最早起源於霍桑 (Hawthome Studies),是由芝加哥 西方電氣公司中的Mayo、Roethisberger & Whitehead於1927到1932年間共同主持的研 究。該研究指出,工作者的情感影響其工作行為,進而影響工作績效,而工作者之 社會及心理因素才是決定工作滿意度與生產力的主要因素(葉倩妏、劉念琪,2009)。 Hoppock (1935)的工作滿意度一書,率先提出工作滿意度乃是員工在生理和心理 上,對於工作環境和工作本身的滿意感受程度,也就是工作者對於工作情境的個人主觀 反應。黃毅志(1998)、黃盈彰(2002a)認為工作滿意度是工作者對自己工作主觀且. 整體的綜合感受,是個人特有的情感性反應,也是其對工作整體評估後所得到的, 兼具了主觀性與整體性。 Cribbin (1972)指出,工作滿意度是工作者對其工作環境的感覺,此工作環境包 括工作本身、主管、工作團體、機關組織。王秋發(2006)指出,工作滿意度是個人 對於組織的整體情意感覺及各層面的實質感受,依其價值觀、背景等因素之不同情感 反應。當人們對某事物具正向態度時,會做出促進或支持該態度的行為;反之,則會 做出阻礙或反對該態度的行為 (Judge et al., 2001)。 綜合以上,工作滿意度於本研究中,可定義為個人對其工作本身、整體工作環境 及各層面之主觀價值判斷與情感反應。. 二、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 Robbins (1998)的研究提出,他認為工作滿意度代表員工對工作所抱持的一般性 態度,當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愈高,即表示此員工對他自己的工作抱持著愈正面的態 度,若此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越低,表示此員工對他自己的工作抱持著較負面的態 度。張雅靜(2010)指出派遣員工在角色衝突情況下,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負向影 響;要派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派遣員工工作滿意度皆有產生正向影響。 陳聖芳(2000)、藍瑞霓(1998)的研究指出,工作滿意度不僅來自於薪資等物 質報酬,還有很大部分來自工作成果的回饋,例如學生的成就表現與家長給予的肯 定等。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也會影響教學成效,對教學工作滿意度較高的教師,較能 發揮教育的愛心與熱誠,並提高教學品質,亦能保持良好的師生與同儕關係。 17.

(26) 廖維元(2012)針對學校兼行政教師對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工作績 效相關之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工作績效指標,依影響力大小排序,在「工作滿意」構 面下,依序為「工作本身」、「工作環境」、「升遷福利」;而「工作投入」、「工 作壓力」、「工作滿意」相互間部分有顯著相關。鄭明興(2011)以觀光行政人員為 研究對象,發現其工作滿意度之「溝通順暢」對於工作壓力之「主管約束」、「同事 互動」、「升遷考績」為負向影響。 黃盈彰(2002a)提到 Seashore & Taber 在 1975 年有關工作滿意度的研究,環境 變項中的政經環境、職業性質、組織特性及工作環境等,以及個人變項中的背景變 項、穩定人格特質、能力、情境人格特質、知覺、認知及期望、暫時性人格狀態 等,都會共同影響工作滿意度。另外,其針對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特性之研究中則 提及,工作特質中的專業學識技術層級、舒適度、道德評價、安定性、自主性越高, 以及例行性越低,工作滿意度就越高(黃盈彰,2002b)。 葉倩妏、劉念琪(2009)指出,一般而言工作滿意度指的是,個人在組織內部進 行工作的過程中,對工作本身和工作相關方面(包含工作環境、工作狀態、工作方式、 工作壓力、挑戰性、工作中的人際關係等)的感受。許世軍(1977)研究則提到,研 究工作滿意度的目的在於可把工作滿意度視為預測組織內部一項警戒指標,若能掌握 組織內部成員的工作滿意度,可以提早發現策略或計畫上的缺失,進而可採取一些補 救措施。Smith P.C.,Kendall,L.M. & Hullin,C.L. (1969)指出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構面包含 工作本身、升遷、上司、工作夥伴和薪水等五個構面。 探討影響工作滿意度之因素相關研究很多,且尚無定論,以下整理幾位學者所歸 納過去幾份較具代表性研究之論述(表 2-4):. 18.

(27) 表2-4 影響工作滿意度之因素 研究者 Vroom. 發表年份 1964. 影響工作滿意度之因素 包括:公司及管理當局、升遷機會、工作內容、直接主管、 金錢待遇、工作環境及工作同事。. Fournet. 1966. 1. 個人特性因素:包括年齡、教育、性別、智力、人格特 質等。 2. 工作特性因素:組織與管理、薪資、工作安全、工作單 調程度、上司監督、溝通等。. Locke. 1973. 1. 工作事件(Events)包括: (1)工作本身:工作價值、成就感等。 (2)工作報酬:薪酬、升遷、主管的讚賞等。 (3)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物質環境、社會環境等。 2. 行為者(Agents)包括: (1)行為者本身。 (2)組織內外的其他人。. Seashore& Taber. 1975. 影響工作滿意度可分為前因與後果相關變項。 前因可歸納為環境與個人特質兩類,且取決於這兩方面變項 的交互作用將會影響個人、組織和社會等的工作滿意度之後 果反應。 1. 個人屬性因素 (1)人口統計變項: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年資等。 (2)暫時性人格特質:如心理特質、價值觀、需要等。 (3)知覺、認知及期望等。 (4)情境人格:動機、偏好等。 (5)穩定的人格特質:如憤怒、厭煩等。 2. 環境因素 (1)政治、經濟及文化環境:如失業率等。 (2)工作與工作環境:如工作特性等。 19.

(28) 研究者. 發表年份. 影響工作滿意度之因素 (3)職業性質,如職業聲望等。 3. 工作滿意度之後果變項 (1)個人反應因素:如退卻、攻擊、知覺扭曲、疾病、工 作績效。 (2)組織反應因素:如生產力、品質、流動率、曠職、怠 工等。 (3)社會反應因素:如國民總生產額、疾病率、社會適應 率、政治穩定性、生活品質等。. Reiner &. 1999. Zhao. 包括人口屬性及工作環境,工作環境是指員工對工作環境、 經驗之特色與感覺;人口屬性則是指員工的種族、性別、教 育、年齡及符合其本身特性之工作分配。. Jennifer M.. 2002. 1. 人格:一個人長期感覺、思考、行為的方式。. George &. 2. 工作情況:工作本身、同事、上司、屬下、實際工作條. Gareth R.. 件、工作時數、薪水、工作保障。. Jones. 3. 價值觀:內在工作價值觀、外在工作價值觀。 4. 社會影響:同事、團體、文化等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上相關研究顯示,影響工作者之工作滿意度因素甚為廣泛,除了工作本身、工 作環境,還包含薪資福利、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升遷等,亦牽涉到個人主觀價值觀上 判斷的感受,而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愈高,即表示此員工對他自己的工作抱持著愈正面 的態度。本研究與鄭明興(2011)、廖維元(2010)探討影響員工工作滿意度之因素 相同,包含「工作本身」、「工作環境」、「行政督導」、「人際關係」、「薪資福 利」、「升遷考核」等六項構面。. 20.

(29) 第五節、研究變項間之關係與假設推導 一、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 有關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兩者關係之相關研究不在少數,大部分的研究顯示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間呈負相關,即工作壓力愈高,工作滿意愈低;反之,工作 壓力越低,工作滿意愈高。Bateman (1983),發現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呈負相關。 Spector (1987)研究發現,工作負荷過重、角色衝突及人際關係衝突等因素均與工作 滿足呈顯著的負相關。Borg & Riding (1991) 以國中的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發現工 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陸洛(1997)指出許多研究證實工作績效與工 作壓力之間有某種程度的負向關係。朱濟群(1997)針對台灣電力公司員工的研究; Wong & Cheuk (2000)針對香港幼稚園校長的研究等也都有類似的結果。 劉泳倫(2003)以基層消防人員為對象研究中發現,工作壓力和工作滿意之間呈 負相關。駱仁(2006)以國小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為對象,研究顯示工作壓力和工作 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其中,「專業能力」層面工作壓力越大,工作滿意就越低。陳 怡如(2006)以高中教師為對象,研究結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呈顯著負 相關。林婉君(2007)在衛教師群的研究中,發現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呈現負相關, 即工作壓力愈大,工作滿意度愈低。劉善興(2008)對營建從業人員之研究發現,時 間控制壓力與整體工作壓力提高時,內外在工作滿意與整體工作滿意度皆較低,工作 壓力和工作滿意間是呈負相關。陸洛等(2009)的研究指出,適當的休閒活動可以讓 人放鬆以及紓解生活壓力,也可以降低因為工作要求過高、工作場所內的人際衝突或 是工作上的自主性太低所帶來的工作壓力,進而提升工作的效率。 許耀文與黃玉青(2010)的研究指出,幼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之 影響力。陳永純(2010)之研究亦顯示,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負相關,即 工作壓力大、工作滿意度低;工作壓力小、工作滿意度高。鄭明興(2011)的研究亦 指出,工作壓力和工作滿意度有負向關聯性。綜上所述,相關之研究對象各有不同, 但研究結果趨於一致。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大學的行政人員,其工作壓力應該也會影 響其工作滿意之程度。. 21.

(30) 二、休閒參與及工作滿意度 Kando & Summers (1971)認為,休閒可以提供在工作職場裡未必能獲得的正向經 驗,更能使人們從挫敗的經驗重新再出發。Murphy (1974)認為,工作相關的因素往往 會影響休閒參與。梁文嘉(1996)研究指出,導遊人員在工作表現較成功、受公司重 用而自我肯定越高時,所參與休閒活動之數目亦會隨之增加。李鐵生(1996)以社區 居民為研究對象,發現在休閒滿意感受越高時,對其生活與工作的滿意度也有越高的 趨勢。陳中雲(2002)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在各類型休閒活動中,體能 性休閒活動、知識性休閒活動、休憩性休閒活動、社交性休閒活動及服務性休閒活動 之頻率越高對工作滿意度均有正面的助益。 劉泳倫(2003)以基層消防人員為研究對象,所得結果,休閒參與和工作滿意間 呈正相關,基層消防人員在整體休閒參與愈高,其整體工作滿意愈高。陳俐璉和陳敦 禮(2004)研究發現:各類休閒活動參與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可能都有雙向關係。陸洛、 蔡貴丞、吳欣蓓(2009)研究結果顯示,員工休閒滿意度愈高,其工作表現會愈好, 表示適當的、滿足的休閒活動的確可能有助於對抗工作壓力,進一步提升員工工作表 現。 陸洛和胡家欣(2002)整合質化與量化的研究發現休閒對個人而言,最主要是自 主性的展現;休閒與工作的反差也是休閒的本質之一;休閒就是要與工作無關、脫離 工作。房家儀(2008)對空服員研究中,顯示休閒參與的頻率和時間愈高,其生活滿 意度也愈高。周文慶(2009)以雲嘉地區國小教師為對象,獲得結論,國小教師之休 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滿意有顯著之正相關。鄭明興(2011)研究指出,休閒參 與會顯著影響工作滿意;其中,休閒參與的「文化藝術」、「都會休閒」以及「影視 娛樂」對於工作滿意度的「升遷福利」為正向影響。林慶珍(2013)以嘉義縣警察局 基層警察人員為對象之研究,探討休閒參與、工作滿意度、生活滿意度三者具有顯著 相關,而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生活滿意則具有預測力。. 22.

(31) 三、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 Raymore、Crawford、Godbey & Von Eye (1993)指出,即使個體有休閒阻礙存在, 個體仍然會有休閒的參與。Shaw、Bonen & McGabe (1991)同樣指出有較多休閒參與 經驗者,較不易感受休閒阻礙的問題,而對於休閒阻礙的覺察也未完全地影響個體的 休閒參與。在產生休閒行為時,除了正面的休閒動機的差異外,休閒阻礙的因素也佔 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某些阻礙因素,使得某些休閒行為無法進行。 吳佳玲(2003)的研究,探討不同屬性下觀光業職業婦女在角色衝突、休閒阻礙 與休閒活動參與之關係。其研究結果顯示,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之相關分析上發現在 二種屬性上的職業婦女在休閒活動參與休閒阻礙上有部份顯著負相關,及少部份顯著 正相關。李枝樺(2004)研究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 滿意度的現況,學童的六種休閒參與類型和九個休閒阻礙構面間皆具有顯著相關性, 休閒阻礙愈高者,則在休閒參與頻率上愈低。Alexandris & Carroll (1997)也發現,個 體內阻礙之缺乏興趣與知識的部分,與運動參與有顯著的負相關,而休閒內在動機與 休閒阻礙間亦具有顯著負相關。 然而,連婷治(1998)研究結果,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不具預測能力。王碧雲(2007) 的研究顯示,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無顯著相關。何永彬(2012)對醫護管理學校 教師所做的研究,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相關與預測能力討論研究結 果顯示,工作壓力、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間並無顯著相關,也無預測能力。不同的 研究對象,也會因其屬性不同而有不同程度及種類的休閒阻礙,本研究除了希望了解 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參與情形,亦希望了解其休閒阻礙是否影響其休閒參與程度。 汪茂鈞與李連宗(2007),以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實施 95 年班畢業生愛國教育所 列之軍事院校為研究範圍,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程度休閒態度對休閒動機、阻礙、 滿意度有明顯差異存在。蕭立修(2008)的研究,以嘉義市保險業主管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保險業主管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間存在正相關性。林岳霆(2011),以 嘉義縣市慢跑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參與動機對於生活品質有直接的影響關 係;休閒阻礙對於生活品質有直接的影響關係;生活品質對於工作滿意度有直接的影 響關係;參與動機經生活品質會間接影響工作滿意度;休閒阻礙經生活品質會間接影 響工作滿意度。 23.

(32) 王雯宗、朱盈蒨、蔡智勇、王念慈(2010)探討高壓力族群的工作壓力對於幸福 感的影響,進而了解休閒參與在高壓力族群的工作壓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其研 究結果發現,高壓力群的工作者其工作壓力會影響幸福感。其次,休閒參與介入工作 壓力與幸福感是有影響,亦就是說休閒活動參與可以降低工作壓力,進而提升幸福 感。房家儀(2008)對空服員研究中,顯示休閒參與的頻率和工作壓力及生活滿意度 呈現正相關;但實際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和時間愈少,其工作壓力也愈高。另外,許 多有關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其結果相當一致性,即工作壓力與工作滿 意之間呈負相關(劉泳倫,2003;駱仁,2006;陳怡如,2006;林婉君,2007;劉善 興,2008;陳永純,2010,鄭明興,2011)。. 四、休閒阻礙、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 有關探討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如汪佳欣(2013)以國小教師為對象 之研究結果指出,休閒阻礙對工作壓力有正向顯著性影響。而何永彬(2012)之研究, 其研究對象為嘉義以南之 7 間五年制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教師,結果顯示,教師工作壓 力、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無顯著相關,且無法有效預測教師之休閒參與表現。 現有探討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的相關文獻,休閒阻礙會影響休閒滿意度;亦即 休閒阻礙越高則休閒滿意度越低(Iso-Ahola & Weissinger, 1990;陳明勇,2005;陳芝 萍,2007;彭嘉賢,2011)。其中如,Iso-Ahola & Weissinger(1990)指出個體在參與 休閒活動若遭受到阻礙,將無法獲得適當的滿足經驗;劉翠華等(1994)研究發現, 臺北市公立托兒所教保人員之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間有顯著負相關,亦即休閒阻 礙越高則休閒滿意度越低。反之,休閒阻礙越低則休閒滿意度越高。李枝樺(2004) 研究發現,在休閒阻礙構面與休閒滿意度構面間有顯著相關性;休閒阻礙愈低者,其 休閒滿意度愈高。陳亞雅(2004)以宗教志願工作者為對象,探討其休閒態度與休閒 阻礙之關係,結果顯示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有顯著線性相關。另外,國小教育人員 常因各層面之阻礙因素而未能參與休閒運動(吳承典,2003;謝堂益,2004);阻礙 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的最大阻力則是工作因素(李國華,1994;謝鎮偉,2002)。陳明 勇(2005)與陳芝萍(2007)之研究顯示,個人內在阻礙、結構性阻礙人際阻礙、結 構阻礙構面之休閒阻礙愈低者,其休閒滿意度愈高。 再者,有關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兩者關係之相關研究,如彭嘉賢(2011)對桃 24.

(33) 園縣國小教師的研究結果,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層面有關,其中以結構性的阻礙與 工作滿意度最為相關。林岳霆(2011)對嘉義縣市慢跑者的研究顯示,休閒阻礙對於 生活品質有直接的影響關係;生活品質對於工作滿意度有直接的影響關係;參與動機 經生活品質會間接影響工作滿意度;休閒阻礙經生活品質會間接影響工作滿意度。何 永彬(2011)對醫護管理學校教師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阻礙與 休閒參與無顯著相關,且無法有效預測教師之休閒參與表現。汪佳欣(2013)對國小 教師的研究結果,教師的休閒阻礙對工作滿意度沒有顯著性影響。是以,有關探討休 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兩者的關係較趨一致的結果,即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呈負向顯 著的關係;而探討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部分顯示有間接關係,部分則有直 接影響,甚至兩者並無顯著相關,其結果不一而足。 許多學者相繼提出休閒參與可以減低工作壓力,諸如Riddick (1985)、Kraus & Crewe (1987)、Coleman (1993)、Dishman (1994)、Askins (1997)等學者都有相關之研究。 陳葦諭(2002)研究發現,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呈顯著負相關。劉泳倫(2003)休閒 參與和工作壓力成微弱或無相關,顯示基層消防人員不會因休閒參與程度高而產生高 的工作壓力,也不會因休閒參與程度低,而產生高的工作壓力。柯政利(2008)的研 究亦指出,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成顯著負相關。許耀文(2009)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 對象,發現幼教師工作壓力現況呈現中度的工作壓力感受度,休閒參與和工作壓力之 間關係呈現負相關。莊勤昇(2010)研究顯示,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 和上課休閒參與程度呈現負相關。鄭明興(2011)研究指出,休閒參與會顯著影響工 作壓力。李守翊(2009)在探討觀光領隊人員研究調查中發現,工作壓力越大時,領 隊人員對休閒活動之參與及感受的滿意度越低。 許耀文與黃玉青(2010)研究發現,幼教師的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之影 響力。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工作滿意具有影響關係,亦即當 幼教師感到工作壓力愈高其工作滿意亦愈低,反之,當工作壓力愈低時,其工作滿意 亦愈高;其研究證實工作壓力會負向影響工作滿意。葉倩妏、劉念琪(2009)研究發 現,員工之工作負荷與工作滿意度為負向關係,當員工之工作負荷越大時,其工作滿 意度越低,而工作家庭衝突對於工作滿意度有預測力,且在工作負荷與工作滿意度間 扮演著部分中介角色。. 25.

(34)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提出5個假設,詳下所述: H1: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之影響 H2: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與休閒阻礙有顯著之相關 H3: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有顯著之影響力 H4: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之影響 H5: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參與在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間之中介效果. 26.

(35)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一、 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為台灣南部地區大專院校行政人員或教師兼任行政人 員。所謂行政人員包含正式公務人員、行政助理、技工、工友等人員。另外,教 師兼任行政職務,如兼任一級主管或二級主管等職務者。調查範圍包含南部公私 立大專院校,如國立高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屏東科 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文藻外語大學、義守大學等大專院校。 二、 問卷調查與抽樣方式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郵寄、親送與電子郵件等方式,將問卷直接送交 受測人,對未回覆或資料不全者再以撥打電話方式跟催,以提高回收之份數。本 研究之樣本採用便利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總共發送400份問卷,回收後再建檔 並以SPSS軟體分析結果。.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H1. 工作壓力. 工作滿意度. H2. 休閒阻礙. H3. H4. 休閒參與 H5 圖3-1 本研究架構圖. 27.

(36) 綜合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提出之五項假設分別為: H1: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之影響力 H2: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與休閒阻礙有顯著之相關 H3: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有顯著之影響力 H4: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之影響力 H5:大學行政人員之休閒參與在休閒阻礙與工作滿意度間之中介效果. 28.

(37) 第三節 變項操作定義與問卷設計 本研究依據前述文獻與理論實證,就休閒參與、工作壓力、休閒阻礙與工作滿 意度之相關屬性變項,採用有信度的成熟問卷評量設計。各變項的衡量方式除個人 特徵外,其餘皆以李克特(Likert Scale)五點順序量尺來衡量,由受試者針對各衡量問 項以其主觀認知圈選,並依所得分數高低做為該變項分數評比。. 一、休閒參與量表 本研究休閒參與量表之設計,主要參考Mannell & Kleiber(1997)、郭進財(2008) 大學院校優秀運動員休閒參與量表、鄭明興(2011)觀光行政人員休閒參與量表、吳 彥鋒(2010)大專院校教職員休閒參與量表等以休閒參與相關之研究量表,考量本研 究主題、研究對象及工作特性後編修而成。 依照活動項目、活動屬性予以歸類命名,共分為五個構面,包含第一構面「社交 型」1-5題,第二構面「運動型」6-10 題,第三構面「娛樂型」11-15 題,第四構面 「文化型」16-20 題,第五構面「嗜好型」21-25題,加以改編擬定發展出之休閒活動 參與項目為 25 個選項(詳如表3-1)。 本量表採Likert Scale五點量表作答,依照「不曾參與」、「很少參與」、「偶爾 參與」、「較常參與」、「經常參與」等五種選項供受試者進行選擇,依序給予1分、 2分、3分、4分、5分。其所得的分數愈高,表示對該項休閒活動參與次數需求愈高, 所得分數愈低,表示對該項活動參與需求愈低。. 29.

(38) 表3-1 休閒參與各構面量表 1. 電話聊天. 2. 上 facebook. 3. 泡茶、飲酒、跳舞. 4. 拜訪親友、同事聚餐. 5. 參加宗教活動(例如,做禮拜). 6. 騎自行車. 7. 各項球類活動. 8. 健行、爬山. 9. 慢跑、散步. 10. 水上運動(游泳). 11. 觀看現場比賽. 12. 唱 KTV、卡拉 OK. 13. 逛百貨公司、大賣場. 14. 至戲院看電影、聽音樂/廣播. 15. 看電視、影片(DVD、VCD). 16. 至外地旅遊. 17. 欣賞音樂會、演唱會. 18. 觀賞戲劇、藝術表演. 19.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展覽. 20. 收藏物品(郵票、錢幣、模型). 21. 玩樂器. 22. 休息、睡覺、補眠. 23. 駕駛汽機車兜風. 24. 飼養動物、養盆景、種花等園藝活動. 25. 上網、玩線上遊戲或電子遊樂器. 社交型. 運動型. 娛樂型. 文化型. 嗜好型. (本研究編訂) 30.

(39) 二、休閒阻礙量表 本研究休閒阻礙量表之設計,係以Crawford & Godbey(1987) 、Crawford & Jackson 等(1991)所提出之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三種休閒阻礙構面理論 為基礎,經參考王原政(2010)之國小教師休閒阻礙量表、陳安妮(2009)高中教師 休閒阻礙量表,再依照本研究之主題及研究對象修改題目,使其文字敘述更適合大學 行政人員之經驗背景後,加以改編修製訂而成之休閒阻礙量表共21個題項(詳如表 3-2)。 本量表採Likert Scale五點量表作答,根據研究參與者對於休閒活動之阻礙因素的 感受而選擇「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見」、「同意」、「非常同意」, 依序給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愈高者表示休閒阻礙愈高;反之,得分愈 低者則表示休閒阻礙愈低。. 31.

(40) 表3-2 休閒阻礙各構面量表 1. 本身個性不喜歡. 2. 家人的反對. 3. 對休閒活動沒有興趣. 4. 朋友的反對. 5. 宗教的原因讓我無法參加. 6. 參加活動時,讓我感到不自在. 7. 活動所需的技巧太難. 8. 共同參與休閒活動的同伴居住太遠. 9. 同伴負擔太重,沒有多餘時間. 10. 同伴沒有足夠的錢一起參加. 11. 同伴因家庭或工作壓力無法一同參加. 12. 缺乏相同休閒興趣的同伴. 13. 缺乏活動技巧旗鼓相當的同伴. 14. 同伴缺乏交通工具前往休閒活動的目的地. 15. 活動場地簡陋或不敷使用. 16. 工作負荷太重. 17. 缺少便捷的交通設施. 18. 休閒設施不敷使用. 19. 休閒活動資訊取得不易. 20. 活動時間無法配合. 21. 活動項目的花費太高. 個人內在. 人際因素. 結構性. (本研究編訂). 32.

(41) 三、工作壓力量表 本研究工作壓力量表之設計,主要參考蔡志成(2005)國小總務主任工作壓力量 表、鄭明興(2011)觀光行政人員工作壓力量表、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工作 壓力量表、陳俊霖(2005)公務人員工作壓力量表、施必成(2010)台北郵局員工工 作壓力量表等修改而成,共分為五個構面,包含第一構面「工作負荷」1-5題,第二 構面「主管領導風格」6-10 題,第三構面「人際關係」11-15 題,第四構面「個人認 知」16-20 題,第五構面「家庭因素」21-25 題,加以依照研究主題、研究對象,及 考量其工作特性及研究者本身之工作經驗後,改編後之工作壓力量表共25個選項(詳 如表3-3)。 本量表採用Likert scale五點量尺計分方式,依其對該項問題同意之程度,分別以 「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見」、「同意」、「非常同意」,依序給予1 分、2分、3分、4分、5分。所得分數愈高,表示工作壓力愈高,反之,分數愈低,表 示工作壓力愈低。. 33.

(42) 表3-3 工作壓力各構面量表 1. 工作量過大,易使身心俱疲. 2. 工作時間過長,我必須經常調整體力上班. 3. 我會擔心隨時要被輪調到新單位. 4. 每天下班後我感到十分疲倦. 5. 目前的工作無法實現我人生的理想. 6. 主管的行事風格,讓我感到困擾. 7. 我的上司經常不能給我工作上的支持與協助. 8. 上司不合情理的督導與要求,致使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9. 直屬上司經常採用權威式的領導方式. 10. 因為上司要求績效而加重我的負擔. 11. 同事間常常為升遷與考績感到困擾. 12. 單位中同事常常為自己利益相爭. 13. 同事之間缺乏互動,無法建立友善關係. 14. 同事間工作上不能相互協助感困擾. 15. 在工作時我會覺得軟弱無力,無精打采. 16. 工作時我覺得脾氣比平常暴躁. 17. 我發現要早起是十分困難的. 18. 我會因為升遷與考績感到困擾. 19. 我在現職上無法有發展與升遷的機會. 20. 我常會有想辭職的念頭. 21. 常因工作負擔過重,無法照顧家庭而感到愧疚. 22. 我的工作經常影響到與家人的相處時光. 23. 我的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收支平衡. 24. 家人因為我工作性質必須輪班而感到困擾. 25. 我工作內容繁重與薪資所得不成比例. 工作負荷. 主管領導風格. 人際關係. 個人認知. (本研究編訂) 34. 家庭因素.

(43) 四、工作滿意度量表 本研究工作滿意度量表之設計,主要係參考廖維元(2010)移民署國境事務大隊 人員工作滿意度量表、鄭明興(2011)觀光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量表、莊朝勝(2012) 學校兼行政教師之工作滿意度量表編修而成,共分為六大構面,第一構面「工作本身」 1-3題,第二構面「工作環境」4-6題,第三構面「行政督導」7-9題,第四構面「人際 關係」8-11 題,第五構面「薪資福利」12-15題,第六構面「升遷考核」16-18 題, 修訂而成之工作滿意度量表共計 18 個選項(詳如表3-4)。 本量表採用Likert scale五點量尺計分方式,依其對該項問題同意之程度,分別以 「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見」、「同意」、「非常同意」,依序給予1 分、2分、3分、4分、5分,所得的分數愈高,表示工作滿意愈高,反之,分數愈低, 表示工作滿意愈低。. 35.

(44) 表3-4 工作滿意度各構面量表 1. 執行工作時,我不會感到心力交瘁. 2. 我可以將個人的創造力運用在工作上. 3. 即使是例行性工作也不會令我覺得乏味. 4. 本單位表達意見的管道暢通. 5. 目前工作所需要的裝置設備妥善好用. 6. 我能與服務對象有愉快的互動. 7. 我的直屬上司能採行人性化的管理. 8. 我的直屬上司下達工作指令十分明確. 9. 我的直屬上司對屬下的辛勞能體諒或肯定. 10. 本單位同事之間相處合諧. 11. 本單位同事間沒有各自為政的小團體. 12. 本單位同事間皆能相互分享新知. 13. 我對目前工作的穩定性感到滿意. 14. 我對本單位的各項福利措施感到滿意. 15. 與其他行業人員相比,我對自己的福利感到滿意. 16. 本單位的考核讓我覺得公平. 17. 本單位在升遷考核上的規定十分明確詳實 我認為在本單位工作有能力又肯努力,就會有較多的. 18. 升遷機會 (本研究編訂). 36. 工作本身. 工作環境. 行政督導. 人際關係. 薪資福利. 升遷考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1968),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 pp. (1976) “The Nature & Cause of Job Satisfa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