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泰雅族石磊部落自然農業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泰雅族石磊部落自然農業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 泰雅族石磊部落的自然農業.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官大偉、顏愛靜 研究生:羅恩加 撰 中華民國 105 年. 2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感謝官大偉老師與顏愛靜老師多年來的指導,讓我知道如何做好研究者的角色, 同時也謝謝二位恩師長期支援和參與我們部落的工作。 感謝一路與我們在部落奮鬥的林益仁老師、日宏煜老師、王信翰兄弟,讓我知道 這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感謝數位網夢的每一位夥伴,亞弼、蕙雯、阿薊、美娟、美君、志強、羅綺、錦 光、芭翁、雅韻、慕妮、桂香以及長期陪伴我們的耆老,達利牧師、阿棟牧師、 阿道長老、尤命長老、巴燕長老、吳治德傳道,讓我知道如何做好部落工作者的 角色。. 政 治 大 感謝父親在自然農業工作的提攜,讓我知道如何做好農夫的角色。 立 感謝母親在屬靈生命的提攜,讓我知道如何在患難中呼求主的名。. ‧ 國. 學. 感謝太太李伊萍在生活中的扶持,讓我知道如何在忙碌中做好丈夫與父親的角色。 感謝我的孩子以色列、以西結、以斯帖在生活的互動,你們的喜怒哀樂更讓我知. Nat. y. ‧. 道如何做好父親的角色。. al. er. io. 讓我知道如何學習委身的禱告。. sit. 感謝身邊一群禱告勇士,我的父母親、黃春妹長老、羅紅桃姑姑、田錦德長老,. n. v i n 最後,我要以「禱告文」來回應這些年幫助我的親朋好友。 Ch U i e h n c g 親愛的天父,完成這本論文要感謝祢。這些年在我身邊安排許多貴人,幫助我一 步步完成論文的寫作,我雖然沒有指名,但祢都知道他們的名字,也知道他們過 去是如何援助我。天父,謝謝祢教導我,用禱告來回應這些幫助,所以願神祝福 過去幫助我的老師、學弟妹、家人、朋友,使他們在生活中平安快樂、身體健康。 畢業是另一個工作的開始,主若願意,孩子將繼續選擇站在祢安排的位置,與農 為伍,與祢對齊,回鄉奮鬥,與土地生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謹將此論文獻給 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族人以及數位網夢工作夥伴和我摯愛的家人 2016 年 2 月 25 日 於石磊禱告山.

(4) 摘要 近年來,有機農業在世界各地形成一種共同文化,主要是人們受到 1960 年 代後綠色革命引入化學農業之影響,而使有機農業也漸漸成為全球在產食文化的 新趨勢。台灣也於 1996 年正式推廣有機農業工作,啟動了台灣有機農業的時代。 然而在這波趨勢下,原住民族在發展有機農業上卻面臨許多障礙,而無法順利轉 型有機農業。如今,部落不僅要面對部落發展的課題,同時當有機農業做為部落 發展的新趨勢時,族人又該如何突破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發展之困境,開創出部 落發展的新局呢? 本論文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石磊部落為研究個案,個案結合民族知識的自. 治 政 而引起國內外研究者和農夫的關注,並在當代農業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有機 大 立 與自然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本研究運用「行動研究」與「民族誌研究方 然農業經驗,在當代社會中為罕見之農法,被媒體報導為台灣獨一無二之農法,. ‧ 國. 學. 法」的結合,透過自然農業的推廣和部落服務的具體行動,以及參與觀察、深度 訪談、焦點團體等方法,來探討石磊部落在不同時期農業變遷之問題,並從歷史. ‧. 脈絡中重新探究傳統農業對當代社會的意義,以及探討部落如何透過基督宗教的 力量,來發展出結合民族知識的自然農法經驗,這些知識如何對當代有機農業或. Nat. sit. y. 部落發展的概念上提供那些重要的啟發。. io. er. 本研究結果顯示,石磊部落結合民族知識的新興自然農業,透過教會、聖靈 的支持,部落領袖和家族組織的力量,將舊有的知識調整為新的知識,而發展出. n. al. Ch. i n U. v. 創新的農法,回應了原住民族知識改變現代有機或自然農業的事實,並且在農業. engchi. 生產知識上超越了國家機器的宰制。同時,透過個案部落的經驗,為當代部落發 展工作的經驗提供重要之建議,為國家政府以及原住民族日後推動有機農業和部 落發展政策的重要參考。 關鍵字: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部落發展、石磊部落. I.

(5) Abstract Recently, organic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end. This trend is affected by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1960s, which made organic agriculture became an innovative productive pattern. In Taiwan, even though organic agriculture had been officially promoted in 1996, it’s always very difficult for Indigenous people to transfer from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to organic agriculture. In nowadays,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re not only face the issues related to development, but also tr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us, it’s urgent to seek the solution of above issues.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a settlement of Tayal people– Quri community. The natural agriculture in Quri community integrate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attract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and farmers. This research use action research and ethnography as research methods, which include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focus groups interview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1)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Quri community; (2) th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3) how Quri community be inspired by Christianity to develop natural agriculture; (4) how natural agriculture facilitat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Indigenous community..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The research outcomes show that the natural agriculture in Quri community, which integrate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be supported by Christianity, community leaders and clans, is an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pattern. Integrat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natural agriculture shows that Indigenous knowledge is able to change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produce a new discours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meanwhile, this case study also provide decisive experiences to present Indigenous communities’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s future agricultural policies..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 Indigenous knowled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Quri community. II.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背景. 3 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7. 一、研究問題. 政 治 大. 8. (一)台灣原住民族山地社會發展之情況. 10. 二、研究目的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立. (二)部落主義的興起. 9. 學. ‧ 國. 一、發展理論的探討. 9. 二、原住民知識理論的探討. ‧. (一)什麼是原住民知識. sit. y. Nat. (二)傳統生態知識與部落發展. io. 第四節 研究方法. n. al. er. 三、本研究概念說明 一、方法論—本民族研究者的行動研究 二、研究方法. Ch. 第五節 研究地點與人群介紹. engchi. i n U. v. 12 15 16 17 20 22 22 23 33. 第六節 石磊在部落發展工作歷程. 36. 第七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38. 一、研究架構. 38. 二、章節安排. 39. 第二章 部落的 Qmazyah. 40. 第一節 什麼是 Qmazyah. 40. 一、Qmazyah 耕作的操作. 42. 二、Qmazyah 的核心 Gaga. 48. 第二節 Qmazyah 農業生產中的 Gaga III. 51.

(7) 一、Gaga na Rhyal. 52. (一)Rhyal 的選擇. 52. (二)整地的 Gaga. 54. (三)Rhyal 的土壤和地形之 Gaga. 57. 二、Gaga na pinbahuw. 60. (一)Pinbahuw na nniqum. 60. (二)Pinbahuw 種植在土壤的 Gaga. 61. (三)Gaga na pinbahuw. 62. (四)Gaga na Tmubux. 64. 三、Gaga na mlahang pinbahuw. 67. (一)Rhyal 的權力分配. 67. (二)mahing 與病蟲害防治的 Gaga. 69. 政 治 大. 四、Gaga na kmloh. 72. 立 第三節 Qmazyah 對部落社會的意義. 75. ‧ 國. 學. 一、Utux. 76 77. 三、Qmazyah 下的部落組織與人群網絡. 80. ‧. 二、Gaga. sit. y. Nat. 第三章 從水田到化學到有機農業. io. 一、水田農業的引入和學習經驗. n. al. Ch. n U engchi. (一)殖民時期的經驗 (二)戰後的經驗. er. 第一節 水田農業. iv. 84 85 85 85 89. 二、水田農業生產中的知識. 91. (一)土地的知識. 92. (二)農作物的知識. 93. (三)田間管理的知識. 95. (四)收成的知識. 98. 三、水田農業對部落社會的影響 (一)Utux ru Gaga 的衝擊. 99 99. (二)日本人的知識. 100. (三)水田農業帶來密集勞動生活. 101 102. 第二節 化學農業 IV.

(8) 一、化學農業的引入和學習經驗. 103. (一)戰後初期的經濟生活. 103. (二)化學農業的引入. 107. 二、化學農業生產中的知識. 113. (一)土地的知識. 113. (二)農作物的知識. 119. (三)田間管理的知識. 123. (四)收成的知識. 126 128. 三、化學農業對部落社會的影響 (一)弱化宗教信仰. 128. (二)造成人群關係的對立. 130. (三)密集的勞動生活. 131. (六)農藥在部落造成的問題. 134 136. 學. ‧ 國. 政 治 大 (四)造成土地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影響 立 (五)土地淪為賺錢工具. 137 138. Nat. (二)有機農業的學習經驗. al. 141. er. io. (三)有機農業在部落推廣問題. 138. sit. (一)部落轉型有機農業的脈絡. ‧. 一、有機農業的引入與學習經驗. y. 第三節 有機農業. n. 二、有機農業生產的知識. Ch. (一)土地的知識. U i e h n c g (二)農作物的知識. v ni. 138 146 150 150 163. (三)田間管理的知識. 167. (四)收成的知識. 170. 三、有機農業對部落社會的影響. 172. (一)教會的位置. 173. (二)市場競爭與信仰關係. 174. (三)密集的勞動生活. 176. (四)複雜的市場交易模式行. 178. (五)改變人們在農業生產的心態. 180. V.

(9) 第四章 部落新興自然農業 第一節. 181 182. 新興自然農業的誕生. 182. 一、引入韓國自然農業 (一)韓國自然農業起源. 182. (二)韓國自然農業之核心知識:漢方、酵素、微生物. 184. 二、韓國自然農業在地化發展的限制和挫敗. 188. 三、石磊新興自然農業的誕生. 193. (一)聖靈的啟示. 195. (二)聖靈傳授的訊息/農法. 202. (三)靈恩工作與新興自然農業的關係. 210. 治 政 一、韓國自然農業核心知識的修正 大 立 (一)酵素技術的修正. 215. 第二節 新興自然農業對現有農業之影響. 216. ‧ 國. 學. (二)漢方技術的修正. 216. (三)微生物技術的修正. ‧. 三、對部落原來有機農業技術的調整. 230. n. er. io. al. n U engchi 一、韓國自然農業核心知識的進化到創新. Ch. 第三節 新興自然農業的創新經驗. 224. y. Nat. (四)新興自然農業的耕作時間. 224 227. (二)病蟲害防治技術 (三)農作物田間管理技術. 221. sit. (一)土地維護技術的改變. 219. iv. 233 234 235. (一)酵素技術的再進化到創新. 235. (二)漢方技術的再進化到創新. 240. (三)微生物技術的再進化到創新. 247 250. 二、部落特殊的農法經驗 (一)聖靈提供的技術與知識. 250. (二)超自然農業的經驗. 252. 三、目前農業生產的基本操作技術. 258. 第四節 新興自然農業對部落社會的影響. 267 267. 一、農業對宗教信仰的影響. 267. (一)教會轉向支持農業 VI.

(10) 269. (二)基督宗教信成為核心知識. 270. 二、改變人群與組織關係 (一)改變部落族人和家族的關係. 271. (二)部落協會組織的改變. 273 274. 三、民族知識的復振 (一)在地知識的價值. 275. (二)在地資源的價值. 275 277. 四、結合文化脈絡的銷售模式與認證機制. 第五章 部落農業發展的變化與意義. 283. 第一節 不同時期的農業由誰主導. 283. 治 政 二、誰主導推動水田農業 大 立 三、誰主導推動化學農. 283. 四、誰主導推動有機農業. 289. 一、誰主導推動 Qmazyah. 285 287. ‧ 國. 學. 五、誰主導推動新興自然農業. ‧. 第二節 不同時期農業生產知識的變化. y. Nat. 299. er. io. 四、收成知識的變化. al. 295 297. 二、農作物知識的變化 三、田間管理知識的變化. 294. sit. 一、土地知識的變化. 292. n. v i 第三節 傳統農業核心文化在不同時期農業之變化 n Ch engchi U 一、Utux 信仰的變化. 301 303 303. 二、Gaga 的變化. 305. 三、Sbayux 的變化. 306. 第四節 新興自然農業在原鄉部落推廣之情形. 308. 一、在部落的影響和發展. 309. 二、在鄉內推廣的情形. 311. 三、其他原住民族部落推廣的情形. 314. 第五節 傳統生態知識四個層次在不同農業的意義. 317. 一、Qmazyah 的意義. 317. 二、從水田到化學到有機農業的意義. 320. 三、新興自然農業的意義. 324 VII.

(11) 第六章 結論. 327. 第一節 自然農業是在原住民知識和社會性因素的串連下發展. 327. 一、部落社會性因素對發展自然農業的重要性. 327. 二、從文化克服發展有機或自然農業的障礙. 329. 三、結合民族知識發展本土自然農業. 330. 四、個案農業發展對當代部落發展的啟發. 332. 第二節 對於原住民知識和發展的再思考. 334. 一、新興自然農業在部落發展的突破. 334. 二、農業在原住民知識的關係. 335. 三、研究者反身性思考. 33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一、政策建議. 立. 政 治 大. 338 339 340. 二、後續研究建議.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參考書目. Ch. engchi. VIII. i n U. v. 342.

(12) 圖目錄 圖 1-1 傳統農生態知識四個層次. 18. 圖 1-2 當代原住民族部落發展模式之理想概念. 21. 圖 1-3 當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概念. 22. 圖 1-4 學習和參與 TaruBehuy 族人的自然農業工作. 28. 圖 1-5 參與石磊部落族人種植有機農業. 28. 圖 1-6 組織部落婦女成立小組學習自然農業. 29. 圖 1-7 部落內進行舉辦焦點團體工作坊活動. 29. 圖 1-8 協助泰雅爾中會辦理自然農業課程. 30. 治 政 圖 1-10 梅花部落辦理自然農業課程 大 立 圖 1-12 參訪壁羅村有機農場包裝場. 30. 圖 1-12 介紹蚯蚓技術在自然農業關係. 32. 圖 1-9 馬里光部落辦理自然農業課程. 31 31. ‧ 國. 學. 圖 1-13 協助嘉義達娜伊谷高正勝牧師參訪農場. ‧. 圖 1-14 石磊部落相對位置圖 圖 1-15 石磊部落空照圖. Nat. 34 34 38. er. io. sit. y. 圖 1-16 本論文研究流程圖. 32. 圖 2-1 泰雅族山田燒墾情況. n. al. n U engchi. 圖 2-2 部落族人實施山田燒墾之情況 圖 2-3 Qmazyah 示意圖. Ch. iv. 43 43 46. 圖 2-5Qmazyah 示意圖與實際操作情況. 46. 圖 2-6 農業生產的討論架構. 52. 圖 2-6 目前族人在燒墾的情形. 54. 圖 2-7 目前族人用挖土機整理燒墾之農地. 57. 圖 2-8 進行傳統 Sbalay Gaga. 63. 圖 2-9 當代部落族人進行小米脫粒的情形. 65. 圖 2-10 預備第一次 Tmubux 的 ghap. 65. 圖 2-11 耆老在 Tmubux 之情形. 66. 圖 2-12 將種子用土壤稍稍覆蓋之情形. 66. 圖 2-13 族人在間拔之情形. 69 IX.

(13) 圖 2-14 使用森林廢葉作為農作物營養源. 70. 圖 2-15 族人正在製作陷阱. 71. 圖 2-16 家族成員共同完成小米採收工作. 75. 圖 2-17 族人聆聽耆老分享 Qmazyah 的情形. 78. 圖 3-1 水田農業到化學農業到有機農業起點時間. 84. 圖 3-2 馬里光族人水稻收成的情形. 86. 圖 3-3 部落梯田地景. 96. 圖 3-4 部落族人種植香菇情形. 106. 圖 3-5 開發山坡地從事化學農業情形. 109. 圖 3-6 石磊部落 1990 年代青椒種植情形. 110. 圖 3-7 部落青椒種植情況. 111. 政 治 大. 圖 3-8 耕作重要工具搬運車. 立 圖 3-9 耕作重要工具貨車. 114. 圖 3-11 族人為加速耕作引進大型耕耘機. 116. 圖 3-13 引進耕耘機翻土與打溝. Nat. Ch. 圖 3-18 部落開挖山坡地之情形. 119. sit. n. 圖 3-16 採購自市場的青椒菜苗 圖 3-17 部落開挖山坡地之情形. 117. er. io. 圖 3-15 採購自市場的高麗菜苗. al. ‧. 圖 3-12 引進耕耘機翻土 圖 3-14 族人採購肥料. engchi U. 115. y. 圖 3-10 引進挖土機開挖農路與山坡地. 學. ‧ 國. 114. v ni. 118 120 120 122 122. 圖 3-19 化學農業單一種植青椒情形. 123. 圖 3-20 覆蓋 P 布的情形. 124. 圖 3-21 部落族人農業用之灌溉水塔. 125. 圖 3-22 族人從事化學農業時曾到苗栗大湖買農藥的地方. 126. 圖 3-23 族人包裝青椒情形. 127. 圖 3-24 族人整理青椒的情形. 127. 圖 3-25 有機農業耕作型態改變. 152. 圖 3-26 有機耕作區與化學農業相鄰情形. 153. 圖 3-27 有機農業土地輪作耕作面貌. 155. 圖 3-28 有機認證分享. 157 X.

(14) 圖 3-29 羅慶郎自然農場、豐收農場、抬耀多加農場共耕情形. 159. 圖 3-30 部落老年無體力砍草而使用殺草劑除草之情形. 160. 圖 3-31 豐收農場種植玉米來改良土壤恢復地力. 162. 圖 3-32 族人燒稻殼來改良土壤. 163. 圖 3-33 部落族人自行育苗. 164. 圖 3-34 部落族人採購的種子. 165. 圖 3-35 有機農業多樣性耕作面貌. 166. 圖 3-36 豐收農場有機蔬菜裸菜出貨情形. 170. 圖 3-37 有機小農近年開拓包裝過的有機蔬菜. 171. 圖 4-1 韓國自然農業核心知識在農業生產之應用. 187. 圖 4-2 農業生產資材的採購. 188. 學. ‧ 國. 政 治 大 圖 4-3 Iban 長老與 TaruBehuy 族人前往韓國濟州島參訪自然農場 立 圖 4-4 壞掉的酵素丟棄到農園情形 圖 4-5 5 TaruBehuy 族人在冬天製作魚精的情形 圖 4-6 石磊禱告山. 191 192 194 195. ‧. 196. y. 圖 4-7 週六石磊禱告山聚會情況. 圖 4-9 TaruBehuy 族人按照聖靈啟示方法修正香蕉酵素的製作. 217. 圖 4-10 按照聖靈啟示方法修正魚精酵素的製作. 219. io. n. Ch. 圖 4-12 族人按照聖靈啟示方法修正微生物製作. U i e h n c g 圖 4-13 TaruBehuy 族人最新的微生物製作方法筆記. er. Nat. al. 圖 4-11 族人按照聖靈啟示方法修正漢方的製作. sit. 圖 4-8 TaruBehuy 族人形塑「新興自然農業」的要因. v ni. 210. 220 222 223. 圖 4-14 農場耕作放置 P 布. 225. 圖 4-15 自然耕作微生物維護土壤情形. 226. 圖 4-16 自然耕作自製堆肥維護土壤情形. 226. 圖 4-17 自然耕作稻草維護土壤情形. 227. 圖 4-18 使用自製天然藥劑防病蟲害. 228. 圖 4-19 在地材料製作病蟲害之天然藥劑. 229. 圖 4-20 可以飲用的天然藥劑. 229. 圖 4-21 農夫在正午時間進行灌溉. 230. 圖 4-22 宜蘭蘇澳港取海水. 231. 圖 4-23 採集雜草製作營養液. 232 XI.

(15) 圖 4-24 雜草營養液泡製情形. 232. 圖 4-25 雜草割過後放置在作物旁成為天然肥料. 233. 圖 4-26 學習磷酸鈣的做法. 236. 圖 4-27 筆者學習牛骨取鈣質的技術. 237. 圖 4-28 使用在的竹筍製作酵素營養源情形. 238. 圖 4-29 使用在地資材紅豆杉製作漢方營養源情形. 242. 圖 4-30 使用漢方營養源直接灌農作物根部情形(1). 244. 圖 4-31 使用漢方營養源直接灌農作物根部情形(2). 244. 圖 4-32 製作微生物堆肥情形. 248. 圖 4-33 未遭颱風破壞前的番茄園. 253. 圖 4-34 TaruBehuy 族人與筆者自新光部落推廣自然農業. 255. 圖 4-35 qenu tumaw 病蟲害材料. 256. 政 治 大 圖 4-36 新整的土地要種菜以前的改良情況 立 圖 4-37 市售堆肥經過改良之後的情況. 259 260. ‧ 國. 學. 圖 4-38 將堆肥撒在土地上預備進行種植 圖 4-39 菜苗定植以前過自製的營養源水. Nat. n. Ch. 圖 4-45 颱風造成的災害情況 圖 4-46 共食計畫合作農場. engchi U. er. io. 圖 4-43 培養蟲害的細菌. al. 265. sit. 圖 4-42 TaruBehuy 半夜抓蟲來培養蟲害的細菌. ‧. 圖 4-41 TaruBehuy 族人運用西瓜製作營養源. 263. y. 261. 圖 4-40 族人自製的農業追肥資材. 圖 4-44 TaruBehuy 族人農作物因災害全部損壞. 260. v ni. 264 265 266 266 280. 圖 4-47 寄送給契作穀東的蔬菜. 281. 圖 4-48 穀東招募記者會. 281. 圖 5-1 部落族人在 Qmazyah 學習脈絡說明. 285. 圖 5-2 部落族人在水田農業學習脈絡說明. 287. 圖 5-3 部落族人在化學農業學習脈絡說明. 289. 圖 5-4 部落族人在有機/韓國自然農業學習脈絡說明. 292. 圖 5-5 部落族人在新興農業學習脈絡說明. 293. 圖 5-6 Qmazyah 展現的就是傳統生態知識四個層次. 318. 圖 5-7 Qmazyah 農夫具備的基本知識. 319 XII.

(16) 圖 5-9 水田到化學到有機農業傳統生態知識四個層次的斷裂. 322. 圖 5-10 新興自然農業重新銜接斷裂的四個層次. 3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I. i n U. v.

(17) 表目錄 表 1-1 論文訪談問題. 25. 表 2-1 Qmazyah 的 Gaga. 47. 表 2-2 部落族人在 Rhyal 地形的應用知識. 59. 表 2-3 傳統社會的 Pinbahuw. 61. 表 2-4 Pinbahuw 與土壤的對應. 62. 表 2-5 傳統社會 pinbahuw 的保存技術. 74. 治 政 表 3-2 化學時期農作物生產的週期 大 立 表 3-3 有機農業耕作季節. 132. 表 3-4 有機農業作物種植品項總類. 167. 表 3-1 化學農業耕作季節. 119 163. ‧ 國. 學 ‧. 表 4-1 韓國自然農業基礎農法製作 表 4-2 聖靈傳授針對現有農業提供的調整訊息. Nat. y. io. 表 4-5 酵素製作之修正步驟方法. n. al. 204 205. er. 表 4-4 聖靈傳授針對身體保健之啟示. n U engchi 表 4-7 微生物製作之修正步驟方法 表 4-6 漢方製作之修正步驟方法. Ch. 203. sit. 表 4-3 聖靈傳授提供新式的農法. 186. iv. 217 220 222. 表 4-8 新興自然農業與過去耕作時間的比較. 234. 表 4-9 酵素在農作上功能和應用的說明. 238. 表 4-10 酵素在氮、磷、鉀元素的功能和應用. 240. 表 4-11 在地漢方功能及其應用對照表. 245. 表 4-12 漢方在經濟作物的應用對照表. 246. 表 4-13 部落製作堆肥演進說明. 249. 表 4-14 養殖土壤的操作技術. 259. 表 4-15 菜苗在抗病蟲害防治技術. 261. 表 4-16 追肥的技術. 262. 表 4-17 病蟲害的技術. 263 XIV.

(18) 表 4-18 禱告會聚會形式之比較. 268. 表 5-1 石磊部落族人農業經營型態. 309. 表 5-2 新興自然農業鄉內部落推廣情形. 312. 表 5-3 石磊部落新興自然農業在其他原住民族推廣情形. 3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V. i n U. v.

(1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研究動機 部落發展之研究或者工作現場,都在試圖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即如何為部落 的生活處境提供更明確的建議(劉可強、王應棠,1998;紀駿傑,1998;吳敏惠、. 政 治 大. 吳宗瓊,2000;黃國超,2000;黃正聰、陳本騰,2002;李淑娟,2003;吳忠宏、. 立. 邱廷亮,2003) 。早期,典型的部落發展模式,大多以結合生態保育的經驗為主,. ‧ 國. 學. 例如封溪護魚或森林觀光,到後來轉向結合文化脈絡的深度之旅、文創等,都在 努力試圖為部落開展更穩定的生活生計。不過非所有部落都適合發展觀光,而是 要斟酌自己部落之優勢,選擇適當的發展脈絡。雖然看似簡單,但事實上,有多. ‧. 少族人認真地看待這些問題。. y. Nat. 2001 年,1筆者受到長期投入原住民族社會議題族人影響,2在當年選擇回到. io. sit. 家鄉參與部落事務,開始積極參與新竹縣尖石鄉內數個協會工作,擔任數個協會. er. 重要幹部和意見領袖。然而當筆者參與部落工作後才發現,部落在成立協會的目. al. n. v i n Ch 如筆者過去曾協助的某個協會的經驗,曾因於 i U年參訪「達娜依谷自然生態 e n g c h 1999. 的,原來都是想要改善或提升部落族人的經濟生活,希望讓族人的生活更好。例 公園」,受到當地鄒族人影響,而學習起動護溪工作之念頭。於是當族人們回到. 部落,為達成封溪護魚行動而積極廣邀周邊部落族人加入成立護漁的工作,並在 各部落意見領袖的努力之下,終於取得各部落族人同意,啟動村內第一個跨部落 1. 筆者自 2001 年投入部落工作,並於 2004 年起曾任本鄉馬里光部落、石磊部落、帛納外部落、. 宇老部落、石磊部落擔任協會幹部與領袖(總幹事、企劃總監、專案管理、理事等職務) ,協助 執行的大計畫有:重點部落、六星計畫、資源池、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並於 2009 年加入數位網 夢計畫,任計畫執行督導,進行跨部落工作,以培力在地青年為主,並推動部落發展工作到今。 再來,筆者過去相當篤信觀光發展可以改變部落的生計,因而忽略在地的問題、優勢,也曾一昧 的以自己的概念、專家學者的建議來進行和推動現代邏輯式的部落發展工作,雖然我們知道在地 文化的重要性,但卻也陷入在主流社會發展的體制之中尋找我們的發展位置。 2. 筆者曾受到新竹縣尖石鄉的「阿棟.優帕司牧師」 、 「芭翁.都宓老師」 、 「亞弼.達利老師」等. 人之影響,才有機會參與新竹縣尖石鄉內的部落議題工作。初期在 2001 年參與成立石磊部落的 課後輔導工作,參與至善基金會大專生返鄉服務機會,2003 年開始參與協會和部落的工作。 1.

(20) 封溪護漁的行動,在 2000 年在新竹縣政府和尖石鄉公所的協助下成立「馬里克 灣河川保育協會」 ,開展了封溪護魚的集體行動。二年後,馬里光封溪護漁行動, 成功地恢復了昔日河流魚群匱乏問題,顯著之護漁工作,使得我當在地封溪護漁 行動被媒體視為台灣原住民族保育成功的典範(顏愛靜、官大偉,2004)。當時 因為河川魚群與日俱增,意見領袖為了讓協會帶來更多的收入開放垂釣。遺憾的 是,當龐大的垂釣資金開始在協會流通時,人們因為資源分配問題產生爭執和對 立,彼此之間的承諾、信任、公約也因而崩解,中止了村內跨部落行動(羅恩加, 2010a)。 然而筆者在指出馬里光封溪護魚的案例並非要批判事件的對錯3,而是讓我 們知道,這事件與後來石磊發展的自然農業有關聯,因為馬里光跨部落的封溪護 漁經驗,以及過去協會的運作、資金的流通、外部資源的引進都深深影響著後來. 政 治 大 落的意見領袖 受到封溪護魚的影響也開始號召族人,成立協會,希望結合生態 立 觀光來活絡部落生計。於是在取得族人們的同意之後,在 2004 年成立「谷立部 村內族人在發展上的重要概念,也包括石磊部落在內。所以在 2003 年,石磊部 4. ‧ 國. 學. 落生態觀光產業發展協會」 ,正式推動河川與森林保育工作,建置傳統建築設施、 修繕步道、綠美化等工作,試圖也要透過豐富的自然資源活絡族人的經濟。因此,. ‧. 當年我們協會以「改善族人生計的誘因理念」很快渲染部落,為謀生而快速形成 一種集體行動。不過石磊部落的協會在 2005 年以後,因組織運作問題,加上人. y. Nat. sit. 才不足,內部出現內鬨而中止了部落發展之機會(羅恩加,2010a) 。雖然,發展. al. er. io. 觀光雖可為部落經濟發展創造機會與平台,但如果組織運作不當,概念和方向一. n. 旦不明確,恐怕結果將與個案發生的經驗一樣,都凸顯我們在地在發展上之困 境。. Ch. engchi. i n U. v. 在台灣,大多數對部落發展之研究,多是看到部落表面上問題,就希望提供 更多的建議。例如高永興(2015:121、128)從社會投資觀點探析社區產業發展 時,彙整了台灣四十個社區產業發展經驗,其中也包括石磊部落的經驗。他指出 石磊的產業特色是有機耕種與酵素雞。他認為要助於部落特色的發展,除了必須 強化人才培力與有機認證之外,同時他建議,部落若能善用社會企業的策略和管 理工具,更可以讓社區產業有更好的發展。不過,對部落而言,什麼是人才培育, 什麼又是有機認證,部落要如何消化和適應這些問題,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筆 3. 相關馬里光護漁行動之研究可參見:官大偉、蕭惠中、羅恩加(2010)〈從生態事件的在地詮 釋看部落發展的政策迷思:以馬里光封溪護漁為例〉;顏愛靜、孫稚堤(2008) 〈原住民地區共 用資源自主治理之研究-以馬里克彎河域的護魚行動為例〉;官大偉(2002) 〈原住民保留地共有 制施行基礎-公共資源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個案為例〉等研究。 4 由石磊長老教會的長老和耆老們共同號召族人成立協會。 2.

(21) 者認為,要提出理想的概念之前,更應該探析部落為什麼無法取得有機認證,以 及部落人才的是什麼,才有可能從部落的脈絡下解決部落的問題。 所以,筆者不禁的自問,為什麼政府的計畫就無法有效的在個案地區推行。 難道是部落本身就不適合從事部落發展工作嗎?還是政府的補助資源和政策本 身也具有問題,到底部落的問題出在哪?如何找出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問題和因素 (孫大川,2006:17),絕對是大部分部落都要面對的實際問題。同時,我們應 該反思,為什麼耆老轉述傳統社會的部落,在推行任何事情都可以順利推動,沒 有爭奪資源的問題發生,到底是那些因素或文化讓社會穩定的運作,值得當代部 落在發展上的省思。 因此,根據石磊部落在過去發展的經驗發現,當族人在沒有穩定生計的基礎, 容易因為生計而爭奪資源,競爭這些外來的補助而內鬨。所以筆者為了改變這些. 政 治 大 把推行自然農業的工作,也當做部落發展的概念來進行,希望從自然農業的推廣 立 工作提升族人穩定的生活,同時也期待透過農耕發展的經驗來探討部落在發展上. 問題,在 2007 年嘗試推動有機農業5和自然農業6工作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生計,. ‧ 國. 學. 的根本問題,為當代部落發展工作提供重要的建議,而展開自然農業工作與研 究。. ‧. io. sit. y. Nat. 二、研究背景. n. al. er. 近年來,有機農業在世界各地形成一種共同文化,主要是人們受到 1960 年. i n U. v. 代後綠色革命引入慣行農業的影響,資源耗盡,環境污染,健康問題,而使有機. Ch. engchi. 農業成為全球發展的新趨勢。台灣也於 1986 年由農委會所召集多方專家學者共 同討論台灣社會推動有機農業的可行性,並由政府先行設置進行有機農業實驗的. 5. 有機農業(organic farming)起源於德國人 Dr. Rudolf Steiner 在 1924 年提倡的農作物有機栽培. 法,希望以耕作技術來取代化學物質的使用。Ananata Ghimire(2002)認為「有機農業」這個術 語,用來描述二個替代性農業(alternative agriculture)特點,包含有機肥料替代化肥及利用生物 控制蟲害,而不是化學控制蟲害。在台灣,農委會採用「有機農業」一詞(黃璋如,1997)。對 有機農業的定義是:不用化學農藥,不用化肥、化學藥劑或化學添加物所生產的產業或過程(董 時叡,2006),具有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郭華仁,2007),及永續農業最基本有效的方法(丁 孝全,1998)。 自然農業(natural farming)由日本岡田茂吉先生於 1935 年倡導自然農法,以尊重土壤為基本, 倡導永續性的農業生產體系(林銘洲,2005:1) ,強調不耕地、無肥料、無農藥、無除草劑四大 6. 原則,而以自然方式發揮土壤的肥力。但是,筆者在本文提出的「自然農業」概念,為部落新興 的自然農業,與日本的經驗不同,結合部落傳統知識以及當代有機農業和韓國自然農業等知識, 再由基督宗教力量整合,擷取個農法之長處,發展出適合部落的新興自然農業。 3.

(22) 場所,透過長期的實驗,政府於 1996 年開始正式推廣有機農業工作,啟動了台 灣有機農業的時代(董時叡,2001)。 在台灣原住民族社會中,也因為政府的牽動和鼓勵,新的有機農業之興起, 環境保育和糧食安全風潮影響之下,也帶動台灣原住民族發展有機農業,而形成 新的部落發展的趨勢。雖然原鄉部落擁有台灣發展有機農業最適當的自然資源條 件,但族人在學習有機農業的技術上遭遇到許多課題,而導致無法順利轉型有機 農業或自然農業(羅恩加,2008)。矛盾的是,政府或專家對於無法適應的族人 卻以「懶惰」 、 「隨興」 、 「學習農業不佳」 、 「不受規訓」等字眼加以標籤(張瑋琦, 2012:276) 。然而國家對於原住民族文化偏見,不只在目前的有機農業,也存在 於過去的農業社會。 原住民族自殖民接觸後,日本人也曾對原住民族的山田燒墾,判定為愚昧與. 政 治 大 復後,國民政府仍延續日本殖民政策,實施「山地人民生活改造運動」 、 「育苗造 立 林運動」、「定耕農業運動」,讓原住民學習慣行農業,在國家指導下發展經濟,. 無知的農耕,所以教化、並推行水稻定耕來改進原住民社會的愚昧。到了台灣光. ‧ 國. 學. 而傳統自給型的農業逐漸過渡到商品經濟,被迫學習平地人種植高經濟作物,以 符合市場需求,而進一步將原住民族的農業和社會整合到主流社會的體系中。但. ‧. 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於無法適應政府政策的原住民,又被視為不努力、懶惰、不 ,也見其存在嚴重 改進的標籤(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54:133;余光弘,1984). y. Nat. sit. 的偏見問題。所以,高德義(2011:30)批判,發展政策之影響是有限的,他認 得不到保護和保障。. er. io. 為關鍵在於這些政策沒有解決原住民族邊緣化之結構性問題,原住民個人或集體. al. n. v i n 不過 1980 年代末期,興起之「原住民知識」 研究,使原住民現代化議題提 Ch U i e h n gc 升至知識論的層次(林益仁,2006)。在台灣,關於泰雅族農耕與原住民知識之 7. 研究於 2000 年後隨之展開,指出傳統生態知識可助於當代部落農業的發展,助 於調節部落文化與社會之發展,並利於推展部落的農業永續經營(林益仁等人, 2008;林相華等人,2008;林相華、田玉娟,2009;顏愛靜、陳亭伊,2009;張 瑋琦,2012;官大偉,2013;羅恩加,2015a) ,而關注到原住民知識在當代有機 農業之價值。有關於原住民知識與當代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的討論,在台灣主要 以石磊部落個案之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的研究對象為主,目前在石磊部落有機農 業或自然農業之研究,大致上可分為三個取徑: 第一,針對石磊部落發展有機農業適應和問題的討論。首先由羅恩加在 2008 7. 本論文在全文之所使用「原住民知識」而不是「原住民族知識」 ,主要是本論文所涉及的研究 是關注在人與土地、自然互動下獲得的知識,也利於論文的討論而使用此詞彙。 4.

(23) 年發表的〈原住民發展有機農業遭遇的若干問題-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 一文,檢討族人因有感於農藥、化肥對環境與身體所致之傷害,故於 1988 年轉 型有機農業,在專家訓育下學習有機知識與技術,實施有機農業。他發現個案地 區實施到今,僅少數族人從事有機農業工作,指出有機農業推廣和執行的難題。 他進一步分析部落族人除了成本、技術、市場通路等之因素導致有機農業無法順 利推展以外,也因為族人習慣過去化學農業的操作,而無法適應有機農業的規定, 導致部落有機農業難以在部落中推展。所以作者認為必須克服以上問題,才可能 實踐有機農業,而同時這也顯示原鄉地區發展有機農業的難度。 面對此問題,鄭桂芳在 2008 年發表了〈非營利組織協力部落發展之探討- 以一個社會福利機構協力梅嘎浪與谷立部落為例〉碩士論文,及羅恩加在 2010 年發表了〈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的課題-以石磊部落發展有機農業為例〉,文中. 政 治 大 尋求合作,借助機構的資源改善原住民在成本、技術、市場通路之問題,將可增 立 加部落成功轉型有機農業的機會。不過,他們也發現研究個案的協會運作狀況不. 對部落發展有機農業提出具體之建議說道,部落可以透過非營利機構組織的協助,. ‧ 國. 學. 佳,皆會衍生許多內部問題,而造成外部支援無法著力。. 再者,劉佩琪也在 2009 年發表了〈原住民族農地利用與部落發展之研究-. ‧. 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部落為例〉碩士論文,何欣芳在 2010 年發表的〈台灣原 住民地區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碩士論文,以及. y. Nat. sit. 顏愛靜等人在 2012 年發表了〈誘因排擠與原住民部落農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竹. er. io. 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論文,指出藉由適當的誘因、多功能農業的推廣,可以促. al. 進部落有機農業的發展,凝聚部落的社區發展共識,兼顧原住民族傳統文化。. n. v i n 第二,受到原住民生態知識思潮影響,研究者開始針對石磊部落有機農業的 Ch U i e h n c g 「生態知識」進行研究。首先,由顏愛靜等人在 2009 年發表的〈原住民地區永 續農業發展之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文中指出,因部落發展的自 然農業應用傳統生態知識,故而相較於慣行農法,自然農法的生產技術可使產期 縮短,產品質佳量豐,更利於土地之健康,將是促使部落經營得以獲致穩定收益 的重要方法,所以發現部落結合傳統生態知識的農法有助於當代有機農業的推動 和實踐。 隔年,羅恩加在 2010 年發表的〈會跳舞的蔬菜:泰雅族石磊部落自然農業 發展歷程之研究〉文中,首度提出泰雅族傳統生態知識在當代有機農業/自然農 業的實踐與應用,讓傳統生態知識與有機農業之研究不再只是論述和理想,而是 實際將老人的智慧運用在當代自然農業,探究個案在豐富的傳統知識之背景支持 下,將其經驗融入於現代農業中。再者,顏愛靜等人在 2011 年發表〈原住民社 5.

(24) 區永續農業發展之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自然農法為例〉論文,則進一 步分析泰雅族石磊部落發展自然農業之理念,其與當代學界討論的土地倫理概念 相同,發現石磊部落從土地與社會規範發展之農業經驗,不僅助於原住民族傳統 生態知識的應用,亦改善人群在農作之關係,而舒緩原鄉部落轉型有機農業之問 題,以及是實踐土地倫理的重要方法。 2012 年後,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有機農業的研究進入到更深層的討論。官大 偉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合作,在 2012 年共同發表了〈原住民生態知識在當代農業 的實踐-從 gaga 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談起〉一文,官大偉接著在 2013 年發表 了〈泰雅族河川知識與農業知識的建構-一個民族科學的觀點〉論文,以及羅恩 加在 2015 年發表了三篇研究〈原住民知識與當代農業-以泰雅族石磊部落的自 然農業為例〉 、 〈當代原住民族的自然農業-以泰雅族石磊部落創新農法的經驗談. 政 治 大 驗為例〉等論文,都進一步從本民族觀點,解析了泰雅族傳統農業的知識,他們 立 發現,傳統的生態知識對當代農業提供重要的支持,這些知識透過農民本身,以. 起〉 、 〈當代有機農業中原住民知識的再現-以泰雅族石磊部落創新自然農法的經. ‧ 國. 學. 現代農業的技術為基礎,將山林的資材自製為營養源,取代市售的有機肥料和藥 劑,順利地將部落傳統知識應用於當代的有機農業中,並調整了有機農業的知識. ‧. 和技術。. 第三,從基督宗教的脈絡去探討石磊部落自然農業的發展。日宏煜在 2013. y. Nat. sit. 年發表了〈地方性道德世界觀與原住民族農民有機農業之轉作-以新竹縣尖石鄉. er. io. 石磊部落為例〉論文,提出了予以上研究不同的論述,他發現有機農法的推廣者. al. 視實行有機農業為實踐基督教信仰的途徑,分享有機農法的技術則是體現基督教. n. v i n 利他之精神,是促成有機農業在部落發展的重要因素。再來,羅恩加和日宏煜在 Ch U i e h n c g 2015 年發表了〈當代自然農業中的靈恩工作-以泰雅族石磊部落的農耕經驗為. 例〉論文,提出別於以上二個研究取向的結論,他們指出石磊部落新興的自然農 業與泰雅族靈恩工作有關,在靈恩工作的影響下,利用在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自製 營養源取代市售的有機資材,並調整過去的農耕經驗,使農民克服轉型有機農業 之限制,在當代社會中建立獨特的農耕模式,為現代農業以及學術研究提供新的 經驗。 雖然以上三種研究取徑為原住民知識與當代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提供相當 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仍忽略了自然農業得以發展、運作和傳統社會耕作的關係。 也就是傳統農耕如何影響當代部落發展的新興自然農業。同時,對於部落發展的 自然農業,它如何立基在部落的文化脈絡和基督宗教信仰下,來支持部落家園之 建立,以及如何回到部落的文化脈絡的基礎下,來形塑出適合部落的自然農業模 6.

(25) 式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和討論。8所以,筆者立基於以上研究的基礎,進行後續之 研究。再者,以上的研究,也尚未呼應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做為部落發展概念模 式,到底可以為當代部落發展提供那些重要的啟發。 因此,關於本論文石磊新興自然農業之研究,除了立基於前述學者的研究, 將深入探究靈恩工作與當代自然農業之關係,聖靈如何參與族人的農業,傳遞訊 息,使部落族人得以順利修正、調整當代的有機農業技術和知識。同時,有機農 業或者自然農業做為本論文部落發展的概念,我們有可能突破現代的體制和困境, 發展屬於部落脈絡的有機或自然農業,並從此經驗中來獲得部落發展的建議,而 石磊部落發展的新興自然農業有可能改變目前的局勢嗎?. 學. ‧ 國. 第二節. 治 政 大 研究問題與目的 立. 一、研究問題. ‧. y. Nat. 根據研究背景及其動機,筆者提出一個核心問題,亦即:「原住民知識、原. n. al. er. io. 問題組:. sit. 住民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之間有什麼關係?」,並基於此核心問題,展開出三個. 1.. Ch. 泰雅族的傳統耕作時期:. (1) 有哪些農業知識?. engchi. i n U. v. (2) 這些知識如何在社會中運作,形成生產活動? (3) 這些知識和生產活動對部落社會的意義? 2.. 從殖民時期到目前為止的化學農業或有機農業:. (1) 有哪些新的農業技術被引進?泰雅族農業知識被邊緣化的情形? 8. 由聖靈傳授農業訊息和技術這件事,雖然聽起來有些神奇,但這就是石磊部落自然農業的特. 殊性,至少筆者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推廣自然農業以來,暫時未發現神明直接介入農業,或指導 農法之研究案例。當然筆者並不是要在本論文中凸顯基督宗教的能力,而希望透過討論石磊新 興自然農業的發展歷程,來作為當代部落在發展上之借鏡。所以,本論文的重點雖然是要為原鄉 發展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業提供方法之外,但更關注在個案部落中找到如何改善當代部落在發展的 策略與建議。 7.

(26) (2) 造成現代知識主宰生產活動而傳統知識邊緣化的政治、經濟力量? (3) 現代知識主宰生產活動而傳統知識邊緣化對於部落社會的影響? 3.. 新興的自然農業對泰雅族部落發展的幫助:. (1) 自然農業在部落興起的過程?自然農業結合了哪些現代農業知識與 傳統農業知識? (2) 自然農業的生產活動如何改變了部落的人際網絡?又是如何挑戰了 化學農業的知識霸權與產銷剝削? (3) 自然農業的經驗對於部落發展的思考能有什麼啟發?. 二、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透過對研究問題之探討,本論文預期達成以下幾點目的:. ‧ 國. 學. 1.. 探究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原住民知識與部落發展之關係與其社會意涵,. ‧. 並深入探討傳統農業在部落的內在價值與具體的展現,如相關的祭儀活 動、社會網絡、人際關係。. sit. y. Nat. 分析原住民知識在不同殖民時期遭到邊緣化的問題,如從日本時期到現. io. er. 2.. 今,農業生產的改變對原住民知識與部落發展造成什麼問題,而傳統農. n. al. Ch. i n U. 業在部落的內在價值有產生什麼變化與發展。 3.. engchi. v. 解析原住民知識在現代農業(水田農業、化學農業、有機農業)跟部落 發展之間的對應關係,原住民知識如何被現代農業生產邊緣化,尤需探 究在外來知識和權力之介入下,原住民農業生產如何遭到轉化和質變的 歷程。. 4.. 探討現代農業(水田農業、化學農業、有機農業)對於個案部落發展之 正、負面影響,並分析個案部落在面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時,如何因 應其衍生之問題。. 5.. 最後,藉助個案之結合原住民知識所自發創新的現代農業經營方法的歷 程,探析其如何重新定位山地部落農業發展的未來走向,並解決部落在 8.

(27) 農業發展上之困境,以提供其他山地部落邁向農業永續經營或部落發展 之重要參酌。.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本章節筆者將要先回顧發展理論與原住民山地社會發展之關係,以及受到部 落主義影響之下,原住民族自主性部落發展概念之興起;接著回顧原住民知識的 理論興起,對原住民族社會之影響,如何從原住民族的知識論擺脫國家權力與知. 政 治 大. 識的宰制;最後再提出本論文的研究概念。. 立. 一、發展理論的探討. ‧ 國. 學. 工業化的巨輪,推展了人類的文明,但也帶來環境生存之危機,因此人們開. ‧. 始尋找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發展。發展(Development)是對第三世界國家或開發. y. Nat. 中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問題的探討與研究(Webste,陳一鈞譯,1990),. sit. 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殖民地紛紛從西方殖. er. io. 民大國的控制下走向獨立,誕生出許多新的國家,而發展似乎成為大部分國家追. al. n. v i n Ch 剝削所致之貧窮,以及要如何在國家經濟成長過程中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與自由, engchi U 求的目標。當新的國家脫離西方大國之制宰,如何振興國家經濟,消除殖民時期 與對外建立友邦,確立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都是一個新國家要面對的重要 課題。 然而發展之浪潮並非自然而生,乃在國際政治力量的整合之下,西方為界定 自身的優勢地位,建構出「第三世界」 、 「低地發展」等落後形象,提出追求西方 先進工業文明之目標改善劣勢環境,而使工業化國家成為發展中的主角(Escobar, 1999:43)。因為對西方先進國家來說,他們相信落後國家的貧窮乃是共產主義 散播勢力最主要原因,而落落國家擺脫貧窮的主要途徑是經濟成本或邁向工業化, 使這些落後國家的可以踏上發展之途,縮短和先進國家之間的距離(龐建國, 1993) 。 在發展研究之領域,主要分為「現代化理論」 (Modernization Theory)與「依 賴理論」 (Dependency Theory)和「世界體系理論」 (The Theory of World System), 9.

(28) 以上的理論雖然都代表著不同階段與時期,都有其目的和意義。但這些理論的共 通性都是希望改進落後國家而進行的發展論述,以走向文明、現代化國家的策 略。 在現代化理論中,強調開發中國家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社會的過程,主要 靠內部的制約發展,接受引入西方新進的技術、學習西方的文化思想,方能克服 傳統/內部的問題,走向現代化開發的路,為典型發展。 在依賴理論上,則是強調殖民主義和依賴性是開發中國家難以發展的原因, 只要切斷對核心工業國家的依賴,尋求某種自主性的發展,或者聯合若干開發中 的國家,形成一保護圈,俾與核心國家談判,才能使開發中的國家有所發展,為 依賴理論的核心。 在世界體系理論中,大致沿襲依賴理論之觀點,但發展出半邊陲的觀念,並. 政 治 大 先進國家的支持轉向半邊陲(顏愛靜、楊國柱,2004:63)。雖然這些理論之目 立 的,都是希望為落後的國家社會提出改進之解套,但 Banuri(1999)卻批評,這. 強調核心、半邊陲與邊陲的相對位置與動關係,也就是說,開發中國家可以透過. ‧ 國. 學. 樣的發展思維卻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均衡之發展、剝削、問題。. ‧. (一)台灣原住民族山地社會發展之情況. sit. y. Nat. io. er. 在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發展的型態,顏愛靜與楊國柱(2004:64-65)認為, 世界體系理論較能解釋山地社會與平地社會發展的關係,他們指出原住民社會是. n. al. Ch. i n U. v. 台灣平地社會的邊陲,國家是核心,山地對平地社會的依賴,乃是發展初期的必. engchi. 然現象,在發展後期階段,原住民若能透過資金技術引進及經濟、社會、文化、 政治等條件的配合,拉近區域間發展的差距,消除不平等,很有可能從邊陲邁向 核心,成為半邊陲。 然而,回顧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與原住民族部落之關係,國家或主流社會 是如何看待原住民族的農耕,如何改進並影響原民的生活。韓西庵(1951)在台 灣山地人民之經濟生活的研究指出,作者從生活經濟之觀點來探討台灣山地經濟 之現況,指出山地農業大抵滯留在低級農業時代,仍以實施旱田耕作法/山田農 業為主,為落後、缺乏私有財之型態。他認為部落之農耕因處在傳統耕作之情況 導致生活困頓,建議轉向學習漢人農耕才能解決生活貧困之問題。 所以自 1948 年,當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 ,一本平等 對待原住民族,其後,為加強改善其生活,自 1951 年推行「生活改進運動」 、 「獎 勵定耕農業」 、 「育苗造林運動」等山地三大運動,著力於促進山地經濟的「平地 10.

(29) 化」 (李亦園,1984) ,透過平地化政策的實施來改進山地部落的生活,而現代化 農業之經營模式正是國家在支持、援助山地部落經濟發展的重要方法。 因此,原住民族在國家指導之下開始以現代化農業來發展山地的經濟模式, 改變了山地社會農業自給型態轉向商品化經濟時期,使原住民族開始向平地人學 習化學農業,種植高經濟作物,學習適應現代農業,進入主流社會並符合市場之 需求。然而當時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其中輔導山地發展農業為「山地施政」 的重點工作(李榮雲,1989),使我們原住民族正式進入學習現代化農業來改變 傳統社會之生活,以解決長期以來貧窮與不發達的生活處境。 王人英(1966)在台灣高山族的社會文化接觸與經濟生活變遷之研究,針對 台灣數個原住民族部落進行研究,探討原住民接觸新文化後經濟生活之變遷,發 現部落在接觸新的社會與文化下,生活開始變化、發生衝突,如在學習平地人種. 政 治 大 的農業生產型態難以與部落中推展,以致現代農業推廣不利。他指出雖然原住民 立 嘗試種植高經濟的作物來取代傳統的耕作型態,但交通或生活條件等因素往往不 利於部落順利轉型,導致農耕無法改進。. 學. ‧ 國. 植梨子、蘋果等經驗面臨到阻礙,加上地理環境與文化因素等之影響,更造成新. 再者,黃應貴(1975)針對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研究中指出,原住民經. ‧. 濟改變之動力多由外力所造成,才能改善原住民社會本身存在許多問題,如人才、 技術、資本等問題,尤其是政府推行之政策影響下,原民之經濟將日漸成長,但. y. Nat. sit. 同時會改變了原民原來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恐面臨文化與傳統社會的流失和問題,. er. io. 也難以擺脫劣勢之地位。. al. 此外,李亦園(1983)在山地行政政策研究評估報告書指出,台灣山地經濟. n. v i n 的大轉變由政府推行之政策為主要影響,發展出山地定耕農業、生活水準提升之 Ch U i e h n c g 現象。但他發現,由於山地部落無法調適/適應外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衝擊, 無法解決並克服如山地農業資金與產量問題、農業推廣有限、山地財政過度依賴 政府援助等等問題,而導致山地經濟反而陷入一連串的脫序問題,使山地社會引 起許多問題。 除此以外,蕭新煌(1984)也在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之研究指出, 光復後的山地經濟政策,事實上是政府透過一系列之政策與計畫,希望將山地經 濟納入到台灣經濟的體系中,但由於山地部落處境之劣勢,導致山地部落社會無 法適應當時社會經濟之發展,面臨無法進入台灣經濟體系之問題,而變成產生低 度發展和落後之現象。 最後,張文傑(1990)也針對排灣族與雅美族的農耕與生計適應之研究亦指 出,二個案例自日治時期之影響,遷村、當原住民族學習水田農業之後,也迫使 11.

(30) 部落社會文化體之瓦解。 綜合以上文獻探知,台灣原住民族並沒有因為國家政策之現代化思潮而順利 的改進生活,反而導致諸多適應性的問題和衝突。官大偉(2010)指出,戰後山 地政策之推行,不光只是意欲改變原住民族農耕行為,或將山地原住民「山地平 地化」之「同化」想法,並不是真正地要將地理上的高山夷為平地,而是要將落 後、不文明的「山地性」從山胞身上移除,如同日治時期的治理模式,以殖民者 認為合理的方式、手段或目的,不斷向山地推進,是造成當今農業改變的重要原 因,迫使山地農業轉向現代化經營。 再者,杭之也批評(1987),發展中的國家,傳統的社會想要轉化成現代化 社會,非借助先進現代社會的支持,或者依賴現代化國家經驗,如外援、技術、 資金、教育、經濟,才能改變落後的生活,恐怕會深深影響著部落原初社會之結. 政 治 大 因此,筆者依長期在部落的經驗思考問題,這種依賴政府、現代化、學習市 立 場的經濟生活/農業,雖然漸漸為部落族人帶來可能穩定之生活生計,但卻也使. 構和文化。. ‧ 國. 學. 部落原來之傳統社會文化,社會結構,資源受到衝擊和剝削之情況。可見,部落 在邁向現代化的同時,將會深陷於國家政經結構性的劣勢地位,也將會面臨嚴重. ‧. 的傳統文化消失之問題,而成為台灣大社會發展下的一件危機(高德義、楊政賢, 2000)。然而許寶強(1999)為我們原住民族在發展上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說道:. sit. y. Nat. er. io. 發展是甚麼?究竟為誰或為甚麼要發展?甚麼在發展?經濟發展是. al. 否等於改善人們的福利,提高人們的生活素質?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同社. n. v i n 群所付出的代價又是什麼?對弱勢族群(如原住民和女性)的影響又是如 Ch U i e h n c g 何?除了現代化和工業化以外,有沒有另類的發展軌道,能更直接改善人 們的生活?」(許寶強,1999:vii). (二)部落主義的興起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自 1983 年〈高山青〉雜誌創刊起,原住民青年學生 開始提倡山地同胞自救、自覺與自決(汪明輝,2003;夷將.拔路兒,2008)。 隔年,在原住民菁英的號召下,成立「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推動原住民族社 會運動以及主導都市原住民菁英進行的社會運動等。然而,早期社會運動的推展 工作,除以都市菁英、知識分子為核心外,也仰賴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特別是 花蓮玉山神學院師生的支持(汪明輝,2003) 。此後,在 1980 年代中期至 1990 12.

(31) 年代中期作為原運的主導組織,原住民菁英先後發起追求正名與 自治的四次「憲 法運動」 、三次「還我土地運動」 ,以及「破除吳鳳神話」 、 「反挖掘東埔祖墳事件」、 「紀念霧社抗暴事件」等集體行動,使「原住民的心聲」終於可能被社會大眾聽 見(夷將.拔路兒,2008)。 到了 1990 年代中期開始,體制外的集體行動由陸續形成的原住民團體所接 棒,但也因原住民議題繁多而走上專業分工之路,不再有單一主導團體(汪明輝, 。因此,這些以都市為核心的抗爭行動在十餘年後,讓一些參與社會 2003:124) 運動的原住民知識份子重新思考這樣的行動缺乏部落基礎,建議社會運動必須與 部落連結、向下紮根、以部落為主體性。當時該會成員之一的台邦.撒沙勒首先 反省了這樣的運動所設定之議題與實際生活差異甚大,所以他意識到這種運動實 際上忽略了民族實踐的主體性(台邦.撒沙勒,1993),透過反省提出了「原鄉. 政 治 大. 戰鬥」和「部落主義」的主張說道:. 立. 部落,事實上是原住民生命繁衍的母體,是孕育其文化活動的基石,. ‧ 國. 學. 脫離了部落,也就脫離了土地,而一個喪失土地庇佑的族群,終將難逃潰 敗的命運,所有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復興,必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壤,. ‧. 去重構這片土地的歷史,去重建那裡的社會結構,重塑族群文化的脈絡, 唯有如此才能尋回民族再生的契機。(台邦.撒沙勒,1993,38). sit. y. Nat. er. io. 這樣的主張,強調原住民族運動團體應以原鄉部落為主體,重新建構原有的. al. 部落體系和人文傳統,恢復已逐漸失去原味的祭典及文化活動,建立一個緊扣土. n. v i n 地、以部落族人為主體的民族再生運動(林良謀,2008:9) 。再來,這樣的宣示 Ch U i e h n gc 和主張也逐漸影響許多曾在都會抗爭的知識份子回歸原鄉之熱潮,帶動了聚落、 文化、歷史、族語的重建工作,引起知識份子返鄉工作之熱潮(汪明輝,2003)。 然而,回鄉行動剛好與 1994 年政府推動之「社區總體營造」與部落紮根工作互 為接合,而順勢搭上社區營造。 然而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緣起,與 1993 年 5 月 20 日李登輝前總統在就職三 周年記者會上透過媒體不厭其煩的詳盡介紹「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對基層社區 所扮演的角色提出高度期許。9接著在 1993 年時任文建會主委的申學庸女士在國 民黨中常會提出了「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報告,指出社區共同體意識的 培養是地方文化建設中常被忽視的重點,因當凝聚其共識,助於地方發展(行政 9. 資料來源: 〈陳其南催生新文化藝術共同體〉 ,文化部網站,搜尋時間:2015 年 9 月 12 日,搜 尋網址: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3086.html 13.

(32) 院文建會,1999) 。因此,文建會於 1994 年正式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施政方 針,目標在於喚起社區共同體意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共同經營「產業文化 化,文化產業化」 、 「文化事務發展」 、 「地方文化團體與社區組織運作」 、 「整體文 化空間與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以及其他相關文化活動,倡導社區凝聚力及提 振地方產業(黃煌雄,2001;謝禎德,2005)。 雖然「社區總體營造」並非對原住民族之政策,但政策中因強調的草根性、 地方性、區域性、自主性等由下而上之特色,反而成為原住民族部落發展與文化 復振的有利條件(紀駿傑,1998:45-60) ,加上 1996 年「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 之成立,政府投入補助予社區營造與恢復原鄉傳統文化,使得各地原住民團體在 行政資源挹注下大量出現,開啟文化復振、重建部落之風潮(孫大川,2000:61), 而結合生態保育的觀光發展迅速成為當時部落發展重要的趨勢潮流,例如新竹縣. 政 治 大 成功的打開部落觀光之路,為原鄉部落在生態觀光發展上提供重要的借鏡,有鑑 立 於這樣的經驗,而迅速擴散到全台的原鄉部落,也奠定了部落族人自主性發展部 石鄉司馬庫斯與鎮西堡部落、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部落,乃結合生態保育之工作. ‧ 國. 學. 落工作之重要因素,「生態旅遊儼然是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的新希望,除了可以 增加經濟收益外,最主要,是可以體現原住民的自主性,而且也是教育外界認識 148) 。. ‧. 原住民文化的一種方式」 (Lacy、Terry、Lawson,1997;轉引自黃躍雯等人,2006:. y. Nat. sit. 不過,在這「社區總體營造」之浪潮,卻使原住民族陷入一種積極發展觀光. er. io. 的現象,期待觀光為部落帶來穩定生活之迷失。我們如果可以進步審視部落的發. al. 展脈絡,截至目前為止,卻只少部落是可以善用政府和民間機構的資源推動永續. n. v i n 部落發展之工作,大多數的部落卻在計畫結束後中止,亦有一些部落在資源進入 Ch U i e h n c g 部落後發生內部分裂的事實(官大偉、蕭惠中、羅恩加,2012)。然而筆者並非. 要批評這樣的模式不能運作,而是應該通盤檢視部落本身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 題,組織與部落之間的動能關係,所以孫大川(2006)的研究中反省,部落與組 織關係密切與穩定將攸關於部落工作。 值得注意是,李佩珍(2012)關注到國家主導的社造對部落造成之問題,認 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機制只是一種工具,要部落去迎合政府所設置之模式、規 則,但卻尚未配合原住民族之生活習慣,進而剝奪族群的自主意識,阻礙了族群 認同與文化傳承,同時在經費的設定牢牢的規定在某種項目中,而部落為了獲取 經費而沒有目的性的執行活動等等之問題,均成為部落發展的阻力。 綜合以上文獻初步發現,在台灣原住民族在部落發展上的經驗雖然獲得發展 的自主權,若再進步審視關係,則可觀察到我們部落族人礙於資本關係仍須依賴 14.

(33) 國家與市場經濟的支持,尤其以政府的方案為主,但這種由下而上的社造概念, 在互動上看似相當符合我們部落的主體和自決,不過背後卻仍然衍生出舊有之問 題,那就是部落為主體的發展工作或計畫仍然在國家設計的計畫科目和規範中運 作,至終無法擺脫國家規訓的框架。縱使這種發展模式阻礙了部落的發展,卻在 我們原住民族發展經驗上提供重要的方向,那就是部落發展的內涵基礎是必須要 立基在部落與土地和文化之中,才能解決部落長期之經濟困頓與文化困境問題。 再者,台灣關於生態旅遊之研究包括著名的黃躍雯等人(2006)對部落發展提出 的生態旅遊概念,為什麼難以於部落中落實。在我認為,不是生態旅遊理論的問 題,而是部落如何以在地的經驗來吸收和轉化,以及外部社會如何讓生態旅遊的 概念是符合在地的生活,否則再好的概念、論述、計畫都將無法於部落中推行。 所以,同樣回到石磊個案在部落發展的問題,不是部落不能發展生態旅遊,而是. 政 治 大 因此,回頭檢視發展研究之討論,最大的獲利仍是核心國家,而被剝削的永 立 遠都是弱勢的族群或原住民族。所以,當我們回到部落的土地脈絡下重新思考發 如何從部落的文化底蘊之中,找到符合部落脈絡和生活習慣的生態旅遊。. ‧ 國. 學. 展時,筆者不禁的又想問,由國家制定的遊戲規矩,豈能讓人自由發揮,而現代 化農業發展或者部落自主的發展仍然難以脫離核心國家之宰制,因為訂定規則的. ‧. 都是政府,由此以國家主導的現代化發展或者方案計畫的目的背後,卻落入國家 權力運作之框架。.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原住民知識理論的探討. Ch. engchi. i n U. v. 原住民知識研究的興起,自 1980 年代末期,因為鉅型社會理論的失敗、發 展典範的轉移以及對現代科學的反省,西方學界更加重視小區域的、地方性的知 識的研究(Agrawal,1995,轉引自官大偉,2015:102),展開一連串關於原住 民知識與科學知識的辯證,促使原住民現代化議題提升至知識論的層次(林益仁, 2006),所以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知識與文化有了不同的看法與反省,焦點則開 始轉向了針對特定時間或地點的具體研究,證明了現代知識對「未發展」之社會 的發展論述是不足夠的,有待檢視的,於是發展理論家則轉向了尋求另類的、在 地的知識的研究(官大偉,2010d),從而開始關注原住民知識,並檢視過去國 家、專家對原住民族社會如農業之文化偏見。. 15.

(34) (一)什麼是原住民知識 原住民知識代表的是有別於主流發展論述的另類走向,但它之所以成為後來 討論永續發展時主要關切的議題,其原因之一即是認知原住民的知識體系,這些 知識顯然有助於部落社會世代與自然和諧的相處。同時,原住民所累積的知識也 提供了相當多樣的價值,像是在地的生態保育、森林保護、植物調查、農業生產、 土地倫理等等的知識,逐漸被現代知識熱切討論與運用。 鑒於這樣的潮流趨勢下,開始了原住民知識的研究。然而對於此一指涉對象 之研究,通常會以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在地生態知 識 (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 、 原 住 民 生 態 知 識 ( indigenous ecological. 治 政 農民知識(rural people’s/farmer’s knowledge)交替稱之,雖然這幾個名詞所指涉 大 立 的對象都是原住民知識研究,在許多時候可能重疊,也時常被交互的使用,但是. knowledge) 、原住民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 、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 ‧ 國. 學. 實際上它們所強調的面向仍有所不同。所以,不論是「原住民知識」、「原住民 生態知識」各有其指涉,二者強調的重點不同,但彼此也會相互重疊與共通之處。. ‧. 以原住民知識而言,原住民和其土地之間在現代國家出現之前即存在長久的依存 關係,因此具有對於其土地之在地知識,同時許多知識在本質上是相對於現代科. Nat. sit. y. 學知識的傳統知識(官大偉,2010d),而原住民知識之所以被看重,其原因主. io. er. 要是它能夠改善並輔佐主流社會科學知識的限制。. 然而關於原住民知識在以往最具爭議的論點是, 「傳統」一詞最易讓人誤解,. n. al. Ch. i n U. v. 而落入在「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之觀點,使「傳統」陷入於野蠻或特定時. engchi. 間以及靜態的想像。盧道杰(2005)認為傳統具有其文化的或歷史的連續性。再 者,郭祐慈(2009:99)也扼要地說道,「傳統」不可能是亙久不變的,因著外 在力量或 內在動力的改變或驅使,時間得以在傳統的面貌上做出變化,保留了 一些什麼,也逐漸減少些什麼。陳張培倫(2009:42)也認為,原住民知識並非 一成不變,雖著時間推進和大社會環境之影響而改變,所以無論其具體實用層次 或甚至基礎層次(世界觀、價值觀與認知方式),都有可能因著時空環境或者不 同社會脈絡而產生些變化,而且此一變化常常是與外界的互動中產生之,因而原 住民知識即使某些部分確實有別於主流社會知識,但也並非完全不同,同時,即 使不同之處仍可能存在著對話之可能性。 所以根據以上定義,筆者認為,原住民知識之所以不斷的改變,主要是為了 適應當時社會脈絡或處境而轉變,使舊有的知識會因為外部社會知識的影響,來 不斷的吸收再轉變,學習轉變再吸收,而過程之中有些知識也將會逐漸弱化或消 16.

(35) 失,最顯著的例子如傳統農耕的變化。例如郭祐慈(2009:123)針對阿美族傳 統農業知識的研究就指出,傳統社會的阿美族農耕為同作共享之型態,並具有豐 富的社會性意義,存在於他們的生活各個面向中,從共同耕作到獵物分配,都表 現出共享價值下人與人強烈的依存關係。不過當部落受到外部社會的干預之後, 日治時期耕作型態與地權觀念的確立,而使得阿美族傳統農業的生活方式產生變 化。雖然技術與知識已改變,她發現傳承在阿美族之間的農作精神,在當代社會 的豐年祭活動,不僅可見傳承在阿美族之間同作共食的精神,也透過豐年祭其內 部緊密結合在一起依然被保留到今。雖然在日治時期出現眾多轉變,時至今日, 豐年祭還是傳承著凝聚部落團結與化解家族感情的功能,「重農」的阿美族迥異 於台灣其他原住民族,這些存在農業祭儀中的精神,正是阿美族得以貢獻世界的 珍貴文化內涵。另外,阮文彬與劉炯錫(2000)對阿美族漁獵活動之研究,指出. 政 治 大 漁獵技術捕魚,同時更相當熟悉各海域或溪流的水勢或地形。在保存魚類的知識 立 上,將魚類風乾或利用鹽巴醃製,放入罐中可以保存半個月的時間,這些知識源 阿美族自有一套捕魚和保存魚類的知識。在捕魚技術上,阿美族人懂得利用各種. ‧ 國. 學. 自於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又例如羅素玫(2011:6-13)以印尼峇里島和台灣東 部海岸原住民族二個案例,探討現代化發展對個案傳統知識的衝擊,指出先進技. ‧. 術的引入想要改變原來在地之農耕體系,但卻發現效果卻不如在地所流傳的固有 知識。作者意識新的科技或綠色革命農業相較於在地的傳統智慧,其實未必能面. y. Nat. sit. 對當代的環境和人口壓力之挑戰,而凸顯了原住民知識的價值。. er. io. 因此,對於原住民族社會而言,如何擺脫其族群知識的異化狀態,重獲知識. al. 建構主權或自主性,在不排斥其所持有知識亦為人類社會所分享互惠的前提下,. n. v i n 著力於使自身知識為己所用,這或許會是在追求集體地位與發展權利的潮流中, Ch U i e h n c g 論述原住民族知識時所應立基的出發點,否則就可能只是殖民知識的再製,而與 其民族發展前景無甚關聯(陳張培倫,2015:5)。. (二)傳統生態知識與部落發展 加拿大人類學家Fikret Berkes(1999)是國際上研究原住民族生態知識的重 量級學者,以加拿大原住民族作為例子,指出「傳統生態知識是一種知識、實踐 和信仰的複合體,傳統生態知識是演變自適應性發展過程,藉由文化傳承給下一 代,是關於生命體(包括人)彼此之間與環境之間的關係」(Berkes et al. 2000: 1252) 。具體地說,是包括對動植物與土地的在地知識、土地與資源的管理系統、 支持該管理系統之社會體制以及其背後的信仰及宇宙觀等四個層次如圖1-1,第 17.

(36) 一層內圈是在地知識,有關於原住民對於地方上動植物與地景的在地知識;第二 層是資源管理系統,對於不同的動植物有其管理方式;第三層是管理這些自然資 源的社會制度;第四層是形塑原住民生活中人與自然關係給予互動意義的宇宙觀。 同時它提出的四個向度,正是加拿大原住民族過去在管理、維護家園之核心脈 絡。. 學. 圖1-1 傳統農生態知識四個層次. 資料來源:Fikret Berkes(1999). ‧. ‧ 國.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對於四個層次的討論,長期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生態議題的林益仁(2015:24). io. er. 則從泰雅族的經驗貼切的敘述了Berkes四個面向之意義及其關係。 在意義上,第一層是關於事物的命名,舉凡動、植物、土壤、地名甚至人名. n. al. i n U. v. 等背後都有一套認知的系統與規則,它涉及到語言的基本功能,也構成了該民族. Ch. engchi. 認識世界的重要通道。第二層是涉及如何利用周遭環境與資源的技能與管理模式, 例如漁獵、採集、農業甚至工業的發展等,都涉及到如何運用周遭的物質轉化為 生活所需的能力,是非常基本的維生技術。第三層是連結到一種集體生活的制度 與分工,亦即如何透過分工、分配與分享等社會機制,讓一群人可以有秩序且和 平地一起生活,甚至藉此抵禦外在的威脅,尋求最大的生活空間。此外,這些制 度也應能確保後代的順利繁衍。第四層是涉及支持整體社群在物質利用與分配運 作背後的價值系統與宇宙觀,它對於人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的生死問題,以及 善惡道德的標準提供了一套意義的系統,讓個人在社會群體與周遭環境互動的過 程中不僅只是物質實踐的面向,同時還具備了精神與靈性發展的向度。 在關係上,林益仁(2015:25-28)以此架構扼要地分析泰雅族生態知識, 指出泰雅族的在地知識或者種植物的命名上具有豐富的智慧,對於新或者陌生的 地點就有必要透過命名,讓這些新的地點進入到自己以及族人所認識的世界中,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proposed a novel neural network model, Ecological Succession Neural Network (ESNN), which is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iming and stock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用 途 專供農業發展及農民福利之用 課徵主體 申請農業用地變更使用之申請人 收支運用 專款專用(農業發展基金專戶).. 審計管理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is study is processed with tribe 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both cultural and na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to implore the inter-relations of the resource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