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刑事程序中之媒體規制—以犯罪報導之限制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刑事程序中之媒體規制—以犯罪報導之限制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法 律 學 系 碩 士 班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刑事程序中之媒體規制 立. ‧ 國. 學. —以犯罪報導之限制為中心. ‧. The Media Regulation in Criminal Procedure. n. al. er. io. sit. y. Nat. - Focusing on Limitation of the Crime News.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何賴傑 博士 研究生:陳奐均 撰. 中華民國 一○九 年 七 月.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 謝辭 時光荏苒,在政大刑法組的四年轉瞬即逝,在這過程中,除了撰寫論文 以外,在如準備考試、擔任助理時,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但因為受到了數不盡 的師長、朋友們有形無形的幫助,使資質駑鈍的我也能順利完成學業。首先我 最感謝的當然是指導教授—何賴傑老師,猶記得在政大第一堂課就是老師的刑 事訴訟法專題研究,當時就被老師中氣十足的渾厚嗓音以及活潑又不失嚴謹的 教學態度所吸引,而在進了何門以後,每每餐敘時都會被何門歡快的氣氛所治 癒,老師與師母對我們的關心也使我備感溫暖,能在何門度過這四年真的很開. 政 治 大 導我的論文,並給予我許多寶貴建議,讓我能將論文順利完成。 立. 心!也非常感謝老師在身兼行政職,公務最為繁忙的時期,仍然盡心盡力的指. ‧ 國. 學. 接著要感謝口試委員楊雲驊老師。過去在修習老師所開設的課程時,老師 總能夠用許多重要問題的堆疊,循循善誘,幫助學生進入議題核心,同時發現. ‧. 自身的盲點,而我也從中獲益良多,也謝謝老師在口試時對於我論文中有關研. sit. y. Nat. 究範圍與外國法的部分所給出的諸多建議,讓我的論文更臻完善。. io. al. er. 再來要感謝口試委員張明偉老師,除了非常迅速爽快,答應了我的請求來. iv n C hengchi U 國法還有我國偵查不公開部分所給予的許多重要意見,讓這本論文更加完整。 n. 擔任口委以外,也謝謝老師對於本文中引註格式的修改建議,以及就澳洲、美. 另外,要特別感謝在日本岡山大學交換時,非常照顧我的原田和往老師與 一原亜貴子老師,除了學業上的指導以外,諸如文獻資源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 事務,都受到兩位老師毫無保留的幫助,實在感激不盡! 最後要感謝在研究所這四年以來,給我諸多幫助的師長親友們。首先要感 謝謝如媛老師,在我擔任中心助理期間對我的寬容以及照顧。謝謝系辦的子欣 學姊,對我的諸多奇怪問題都耐心給予解答。感謝一同來到政大的摯友亞哲, 碩一時常常讓我去你家借住,而無論我有什麼請求或問題,你也總是很爽快的 答應或替我解決,以後也要請你多多照顧了。謝謝達人生活的夥伴們,國毅、. DOI:10.6814/NCCU202001663.

(3) 貫緯、易辰、有綸、莊棋、晏齊,八年了我們的情誼仍一如往昔,與你們偶爾 一聚,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是無可取代的調劑。謝謝律訓時遇到的好夥伴育齊, 不管是論文還是實習你都給了我很棒的建議,非常受用!然後是刑中的人們, 謝謝宜峻在口試當天替我處理諸多事宜,真是辛苦你了。謝謝老大昭億對我的 各種照顧,希望老大的職涯也能事事順心,想去哪就去哪!謝謝我在研所最要 好的朋友惟翔、秉衡、啟弘,雖然你們也是最愛嘴我的三個人,但要是沒有你 們,這四年肯定失色不少。還要謝謝子淳在有關口試準備跟後續事宜處理上給 我的超多建議,小生感激涕零,希望周推也可以想去哪就去哪!謝謝 PPY、彥 廷、清奇、穎皓、映潔、逸筑、庭志、許願、誠澤、鞍稷、孟芳、宜昇、依. 政 治 大. 晴、德恩、致晴、Eddie、鵬衍、可晴、袖菁、于晴、Rachel、盈孜、律翔、佳. 立. 康、侑宸、昀倢,跟你們在刑中玩耍聊天的時光,真的讓這塊空間有了家的感. ‧ 國. 學. 覺,非常溫暖!. ‧. 當然還要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姐姐在我就讀研究所期間對我數不 盡的照顧、支持與寬容,沒有你們,我絕對無法安心、順利的完成學業,以後. y. Nat. er. io. sit. 就換我照顧你們了!. 最後,要感謝這段日子以來,相互扶持,並給我莫大支持與鼓勵的含雅,. n. al. Ch. i Un. v. 雖然妳自己也忙著面試、實習還有加班,但卻還是願意擠出時間來陪我一起討. engchi. 論問題,聽我抱怨,並不忘以過來人的經驗給我建議,完整的陪我一同走過了 撰寫論文的煎熬,對於妳的陪伴與付出,感激難以言表,希望妳未來一切順 利! 2020 年 8 月 於 三重. DOI:10.6814/NCCU202001663.

(4) 摘要 我國近年來,讓人民參與審判的聲浪不絕於耳,於 2017 年的司改國是會議 中亦為重要議題之一,但與之相對,關於刑事程序中媒體的犯罪報導,則未引 起太多討論或關注,考慮到多數人民對於司法之認識多來自媒體的報導,其影 響力不容忽視,如果將來進入審判之人民事先被媒體的犯罪報導污染心證,則 勢必將減損採行該制度之成效與提升人民對司法之信任目的之達成,並可能使 被告受公平審判之權利受到損害,因此該議題確有其討論之價值與重要性。 首先劃定本文之討論範圍以後,第二章則會從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為一深. 政 治 大 以實際案例,全面性的討論前開問題。接著討論犯罪報導可能會造成的問題, 立 入討論,先確立犯罪報導與新聞自由之關係,並探尋犯罪報導蘊含之價值,佐. ‧ 國. 學. 此部分將聚焦於犯罪報導與法規範(無論是實體法或程序法)產生衝突之處。最 後就「限制犯罪報導之必要性」做一簡略的基礎建構,同時作為進入第三章的. ‧. 鋪陳。. sit. y. Nat. 第三章為外國法之探討,為了提升參考價值,選擇的國家(澳、美、奧、. io. al. er. 日)皆有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運行。而本章於各節之始,會先對於該國之人民參. iv n C hengchi U 家對於犯罪報導規制的法規範、實務上運作的狀況與問題。 n. 與審判制度以及新聞自由的保障情形做一簡略之介紹,再進一步討論這四個國. 第四章則是我國法之檢討,結束比較法之討論以後,首先討論我國在對於 犯罪新聞的規制上曾有過什麼樣的歷程,而現況又是如何,是否有不足或待改 善之處,接著以第三章所介紹的外國法制為骨幹,討論何種制度較為適合我 國,如真要效法,又應進行何種轉化才能達到原本的目的又不會造成過鉅之衝 突。 第五章則為本文之結論,透過整理前四章之論述後作一歸納,並精簡總結 出本文之看法。 關鍵字:偵查不公開、媒體規制、犯罪報導、國民法官法、媒體公審. DOI:10.6814/NCCU202001663.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663.

(6) 簡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4 第四節 犯罪報導之內涵與範圍 .......................................................................... 5 第五節 「刑事程序」之範圍 ............................................................................ 11 第二章 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價值與衍生問題 ................................................. 12 第一節 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新聞自由 ......................................................... 12. 政 治 大 第三節 犯罪報導可能造成之問題 .................................................................... 35 立 第二節 犯罪報導之價值 .................................................................................... 26. 第四節 小結 ....................................................................................................... 65. ‧ 國. 學. 第三章 外國法之借鏡—對於犯罪報導規制之強度 ............................................. 67. ‧. 第一節 強力規範—澳洲 .................................................................................... 67 第二節 嚴格門檻—美國 ...................................................................................112. y. Nat. sit. 第三節 媒體專法—奧地利 ...............................................................................120. n. al. er. io. 第四節 媒體自主規制—日本 ...........................................................................129. i Un. v. 第四章 我國法之反思 ..........................................................................................139. Ch. engchi. 第一節 我國法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對於媒體規制之進程 .................................139 第二節 現行實務應改善之部分與可能之規範方式 ........................................148 第五章 結論..........................................................................................................156 附錄一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 2010 法院披露禁制令與公開禁制令法部分條文....161 附錄二 奧地利媒體法部分條文 ...........................................................................174 參考文獻 ...............................................................................................................185. i DOI:10.6814/NCCU202001663.

(7) 詳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4 第四節 犯罪報導之內涵與範圍 .......................................................................... 5 第一項. 「新聞報導」與「新聞評論」......................................................... 5. 第二項. 本文所指「犯罪報導」之範圍......................................................... 9. 第五節 「刑事程序」之範圍 ............................................................................ 11. 政 治 大 第一節 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新聞自由 ......................................................... 12 立. 第二章 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價值與衍生問題 ................................................. 12. 與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之關係....................................................... 12. 學. ‧ 國. 第一項. 第一款 表現自由 ............................................................................ 13. y. Nat. 第四權理論 ..................................................................................... 16. sit. 第二項. ‧. 第二款 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 13 第三款 新聞自由 ............................................................................ 14 第四款 三者之相互關係 ................................................................ 15. al. er. io. 第一款 理論原型 ............................................................................ 17. v. n. 第二款 反面見解 ............................................................................ 18 第三款 現代意義之第四權理論 ..................................................... 19 第三項. Ch. engchi. i Un. 知的權利 ......................................................................................... 20 第一款 理論原型與發展 ................................................................ 21 第二款 理論內涵 ............................................................................ 22 第三款 「知的權利」之憲法地位 ................................................. 23 第四款 對於犯罪事件的「知的權利」 ......................................... 25. 第四項. 小結 ................................................................................................. 25. 第二節 犯罪報導之價值 .................................................................................... 26 第一項. 對公權力之監督與協力 .................................................................. 26 第一款偵查階段至起訴階段 .......................................................... 26 第二款 審判階段 ............................................................................ 28. 第二項. 對法治社會之正面功能 .................................................................. 29 ii DOI:10.6814/NCCU202001663.

(8) 第一款 提升人民守法意識 ............................................................ 29 第二款 加強人民之危安意識......................................................... 30 第三項. 商業價值 ......................................................................................... 31 第一款 新聞事業簡史與營利模式 ................................................. 31 第二款 黃色新聞學 ........................................................................ 33 第三款 犯罪報導之商業價值......................................................... 33. 第四項. 小結 ................................................................................................. 34. 第三節 犯罪報導可能造成之問題 .................................................................... 35 第一項. 與偵查不公開之衝突 ...................................................................... 35 第一款 偵查不公開之意義 ............................................................ 35 第一目 目的與內涵 ................................................................ 35 第二目 例外 ............................................................................ 37. 政 治 大. 第二款 與新聞自由的衝突與矛盾 ................................................. 38 第一目 偵查不公開之規範對象 ............................................. 39 第二目 偵查不公開與公開之決定標準 ................................. 41. 立. ‧ 國. 學. 第二項. 影響法院之審判 .............................................................................. 44. ‧. 第一款 公平審判原則 .................................................................... 44 第一目 憲法意義上之公平審判 ............................................. 45 第二目 國際法上之公平審判 ................................................. 46 第二款 法官獨立原則 .................................................................... 49 第一目 法官獨立原則之內涵 ................................................. 49. er. io. sit. y. Nat. 第二目 實際案例 .................................................................... 50 第三款 無罪推定原則 .................................................................... 53 第一目 於法律體系中之定位 ................................................. 53 第二目 無罪推定僅為原則或係權利 ..................................... 54 第三目 新聞媒體是否係本原則之適用主體 .......................... 55. n. al. Ch. engchi. i Un. v. 第四款 犯罪新聞對於司法人員執行職務之影響 .......................... 58 第三項. 對被告及被害人權利之侵害 .......................................................... 59 第一款 對被告及嫌疑人權利之侵害 ............................................. 59 第二款 對被告/嫌疑人家屬之影響 ................................................ 61 第三款 對被害人權利之侵害......................................................... 62 第一目 對被害人人格權之侵害 ............................................. 62 第二目 對被害人家屬隱私權之影響 ..................................... 63. 第四節 小結 ....................................................................................................... 65 第三章 外國法之借鏡—對於犯罪報導規制之強度 ............................................. 67 iii DOI:10.6814/NCCU202001663.

(9) 第一節 強力規範—澳洲 .................................................................................... 67 第一項. 概說 ................................................................................................. 67 第一款 澳洲陪審制度簡介 ............................................................ 67 第二款 澳洲新聞自由之現況......................................................... 70 第三款 澳洲刑事程序中對於媒體之規制手段.............................. 71. 第二項. 2010 法院披露禁制令與公開禁制令法 .......................................... 72 第一款 立法背景與目的 ................................................................ 72 第一目 披露禁制令與公開發表禁制令之演進 ...................... 72 第二目 立法目的 .................................................................... 75 第二款 禁制令之種類 .................................................................... 75 第一目 公開發表禁制令......................................................... 75 第二目 披露禁制令 ................................................................ 77. 政 治 大. 第三目 移除令 ........................................................................ 78 第三款 作成禁制令之要件 ............................................................ 80 第一目 公開審理原則之審酌 ................................................. 80 第二目 限制資訊之性質......................................................... 80 第三目 作成命令之理由......................................................... 81. 立. ‧ 國. 學. ‧. 第四目 形式要件—限制資訊之特定 ..................................... 84 第四款 作成禁制令之程序 ............................................................ 84 第一目 聲請權人與有權陳述意見之人 ................................. 84 第二目 作成禁制令之程序 ..................................................... 85 第五款 禁制令之作用期間與範圍 ................................................. 86. er. io. sit. y. Nat. 第六款 違反效果與救濟 ................................................................ 87. al. n. 第三項. Ch. i Un. v. 「必要性」之判斷標準於實務上之流變 ....................................... 91. engchi. 第一款 基礎內涵 ............................................................................ 91 第二款 具體案例 ............................................................................ 92 第一目 R v DEBS .................................................................... 92 第二目 R v NK ........................................................................ 96 第三目 R v Qaumi & Ors ......................................................... 98 第四目 Nationwide News Pty Limited v Qaumi ......................108 第三款 必要性判準之確立 ...........................................................109 第四項. 制度之評析 ....................................................................................111. 第二節 嚴格門檻—美國 ...................................................................................112 第一項. 概說 ................................................................................................112 第一款 美國陪審制度簡介 ........................................................... 112 第二款 美國新聞自由之現況........................................................ 114 iv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0) 第二項. 美國刑事程序中對於媒體之規制手段 ..........................................115 第一款 藐視法庭罪 ....................................................................... 115 第二款 針對媒體之禁聲令—Nebraska Press Association v. Stuart116 第一目 案例事實 ................................................................... 117 第二目 法院意見 ................................................................... 117 第三目 對於後續實務之影響 ................................................ 118. 第三項. 制度之評析 ....................................................................................119. 第三節 媒體專法—奧地利 ...............................................................................120 第一項. 概說 ................................................................................................120 第一款 奧地利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簡介 ........................................120 第二款 奧地利之新聞自由現況 ....................................................121. 第二項. 新聞與其他出版媒體法 .................................................................122. 政 治 大. 第一款 媒體法第 7 條至第 7C 條 .................................................123 第二款 媒體法第 23 條 .................................................................124 第一目 條文規定 ...................................................................124 第二目 實際案例—Worm v. Austria ......................................125. 立. ‧ 國. 學. 第三項. 制度之評析 ....................................................................................128. ‧. 第四節 媒體自主規制—日本 ...........................................................................129 概說 ................................................................................................129. sit. y. Nat. 第一項. er. io. 第一款 日本裁判員制度之簡介 ....................................................129 第二款 日本之新聞自由現況........................................................130 第三款 日本刑事程序中對於媒體規制之手段.............................132. n. al. 第二項. Ch. engchi. i Un. v. 裁判員法之立法歷程中對於限制媒體報導之相關規制討論 .......133 第一款 事務局原案 .......................................................................133 第二款 媒體之反應 .......................................................................135 第三款 刑事檢討會之討論與定案 ................................................135. 第三項. 媒體自主規制之方式 .....................................................................136. 第四項. 制度之評析 ....................................................................................138. 第四章 我國法之反思 ..........................................................................................139 第一節 我國法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對於媒體規制之進程 .................................139 第一項. 法制史—出版法第 33 條 ...............................................................139. 第二項. 現行法 ............................................................................................141 第一款 廣播電視法第 22 條 .........................................................141 v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1) 第二款 公共電視法第 36 條第 6 款 ..............................................142 第三款 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143 第一目 不公開與得公開事項之精確化 ................................143 第二目 媒體對應規範化與究責機制之建立 .........................145 第三項. 我國關於妨礙司法公正罪之討論 ..................................................146. 第二節 現行實務應改善之部分與可能之規範方式 ........................................148 第一項. 偵查不公開之落實與內部自我監督的再強化...............................148. 第二項. 專法規範 ........................................................................................149 第一款 媒體法...............................................................................149 第二款 禁制令法 ...........................................................................151. 第三項. 強化自律機制—新聞評議會之改革 ..............................................154. 政 治 大 附錄一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 2010 法院披露禁制令與公開禁制令法部分條文....161 立 第五章 結論..........................................................................................................156. 附錄二 奧地利媒體法部分條文 ...........................................................................174. ‧ 國. 學. 參考文獻 ...............................................................................................................18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我國於 1987 年解嚴以後,隨著各種限制的鬆綁,社會亦逐步朝進步、開 放、多元化的方向前進,而三權之一的司法也無從免於此浪潮,要求讓人民參 與審判的聲音開始出現,1994 年,以實驗立法的形式被制定出的「刑事參審試 行條例草案」1,雖最後並未三讀施行,惟其仍成為了我國人民參與刑事審判制 度法制化之濫觴。而後,人民要求參與審判的呼聲未曾停歇,甚至因為人民對 於司法的不信任漸趨高漲而愈發激昂,在 2011 年 1 月,司法院開始研議人民觀. 政 治 大. 審制度2,惟同年 9 月爆發了對於我國法界影響劇烈的白玫瑰運動,此時,「讓. 立. 人民進入審判」的訴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峰。2015 年,觀審制在經過多年. ‧ 國. 學. 的研議與試行以後,因受到不少諸如「只讓你看,不讓你判」3、「根本玩假 的」4等輿論批評,於是,司法院遂改變路線,研擬其他制度之可行性,另外,. ‧. 2017 年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組,也有就國民參與審判應採何種制度進行討. Nat. sit. y. 論並於第 6 次會議中表決,惟並無得出結論5,最終,在參考了陪審制、德國參. n. al. er. io. 審制與日本裁判員制度後,司法院推出了混合式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 i Un. v. 案」,並以此為主幹,開始試辦模擬法庭,而在 2020 年 7 月 23 日,立法院正式. Ch. engchi. 三讀通過「國民法官法」,我國亦將於 2023 年邁入刑事訴訟的新紀元。 然而,在國民法官制度之實施成為確定的未來事實以後,讓人不禁存疑的 是,就此嶄新之權利及義務,我國國民是否已具備所應有之基本素養?而新聞 媒體對於報導犯罪相關之資訊時,又是否能把持住自我,避免為了閱聽率而成. 草案內容可參照:蘇永欽,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元照出版公司,頁 120-131,1998 年 10 月。 詳細時程可參考:司法院「國民參與審判大事紀要」 , http://social.judicial.gov.tw/LayJudge/Promoting/Chronicles#5,最後瀏覽日期:2020 年 7 月 6 日。 3 觀審制「只讓你看,不讓你判」 柯建銘籲建立陪審制,參考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21532,最後瀏覽日期:2020 年 7 月 6 日。 4 蔣念祖,看美日韓經驗「觀審制」根本玩假的!,司改雜誌第 103 期,頁 32,2015 年 1 月。 5 參考自:司法院「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案研議委員會」 , https://social.judicial.gov.tw/LayJudge/Promoted/Committee,最後瀏覽日期:2020 年 7 月 6 日。 1 1 2.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3) 為嗜血的猛獸?無可否認,大眾對於司法最直接的資訊來源,就是新聞媒體, 也因此,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能夠進入法庭的「國民法官」們,會不會受到 失去自律之媒體的影響,將受汙染的心證帶進法庭,進而讓審判蒙上「有罪推 定」的陰影?此絕非無的放矢,於資訊爆炸的現代,「假新聞」「帶風向」「懶人 包」「網路爆卦」「人肉搜索」「全民公審」「輿論審判」早已是耳熟能詳的詞 彙,一個案件雖尚未被起訴,但曝光在大眾的眼皮底下時,要人不去議論揣 測,甚或「鍵盤辦案、鍵盤審判」簡直難如登天,2019 年席捲全台的律政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對嗜血媒體與輿論審判進行了深刻的描繪。由此可知, 如果在國民法官制度下,對於新聞媒體之犯罪報導,如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措. 政 治 大. 施,而使閱聽後心證受到汙染的國民法官參與審判,很可能會使國民離真正的. 立. 司法愈來愈遠,而有違國民法官制度立法之美意。. ‧ 國. 學. 因此,本論文之研究重心,將會著重在如何防止新聞媒體的犯罪新聞報. ‧. 導,在國民法官進入審判以前就對其心證造成影響,而可能之防止手段何其 多,無論是強度或是效果都不盡相同,在我國現行法制上,偵查不公開作業辦. y. Nat. er. io. sit. 法係對於新聞來源之限制,廣播電視法則直接限制媒體對偵審中案件之評論, 但是這些規範手段,透過大量的實際案例便可證明,其並未於我國充分落實,. n. al. Ch. i Un. v. 則在未來國民法官制度施行以後,前開制度是否能夠發揮其應有作用,不無疑. engchi. 問。因此,除了對於相關規範需要進行檢討以外,亦有必要未雨綢繆,考慮其 他可能的規範方式。 犯罪新聞報導所涵蓋的資訊極為敏感,而媒體在對於系爭資訊進行報導時 的立場與態度,時常能夠引起並推動社會的輿論,這樣的機制可以說是一把雙 刃劍,正確發揮其功能時,的確能夠促進大眾對於政府公權力之行使或刑事政 策等公共事務的關心與議論並產生正面的影響,但反之,除了可能侵害被告、 嫌疑人或被害人之權利甚鉅以外,對國家司法之正常運作乃至整體社會大眾關 於刑事案件的理性思考亦可能造成扭曲。故本文將以犯罪新聞報導的立足點為. 2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4) 始,從新聞自由的角度切入確立其存在基礎,再進一步討論其正面價值何在, 以及其可能帶來之負面影響,透過綜合比較,嘗試劃定出何種情況下有對於犯 罪報導進行限制的必要,至於具體之方式,則參考亦有採取陪審制(澳洲、美 國)、參審制(奧地利)以及裁判員制度(日本)的其他國家,對於刑事程序中媒體 犯罪報導的規制手段,對照我國現有之規範方式,是否有足資借鏡之處,以作 為我國未來修法或立法上之參考,最後再提出本文之意見及立法建議。.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在國內文獻的部分,主要係以法源法律網、月旦法學知識庫以及碩博士論 立 本論文所使用之研究方法,主要為文獻分析法及比較研究法。. ‧ 國. 學. 文知識加值系統,蒐集已電子化之相關期刊論文,而紙本文獻之檢索,則以政 治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為主;另外,由於本文目. ‧. 的在於探討對犯罪新聞之限制,因此勢必須舉出大量的新聞報導作為檢討之對. sit. y. Nat. 象,論理始為有據,而對於犯罪新聞之蒐集,則主要以公信力及代表性高的傳. io. er. 統大型新聞媒體之官方網站與電子報作為檢索標的,並從中過濾本文認為較具. al. iv n C hengchi U 定程度之法規範,惟實際上缺乏具體判決或行政處分案例可供研究或參考,故 n. 指標性的事例進行評判。至於實務上之運作,我國雖對於犯罪新聞報導具有一. 案例研究將會以外國法為主。 比較法上之文獻部分,英文文獻多係以 Heinonline 資料庫進行蒐集,澳洲 法之立法歷程與相關案例,前者資料來自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和法律改革委員會 之官方網站,而後者則以 Australas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提供的判決搜尋 系統進行篩選與蒐集;美國判決的搜尋則係使用 Westlaw;至於奧地利法之實 例則以有上訴至歐洲人權法院的案例為主。至於日本文獻,大部分資料皆係於 日本岡山大學圖書館蒐集整理所得,少數電子資料則係透過 CiNii 資料庫取 得。透過對前揭四國有關刑事程序中媒體報導規制之相關規範與實際案例的介 3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5) 紹與分析以及對我國法之檢討後,本文將指出現行或是未來法制上可能的不足 之處,並嘗試找出比較法上值得師法的部分,是否能在經過合理之轉化後,於 符合我國國情的情況下完善我國法制,以作為本文之研究意見,供日後立法或 修法上之參考。. 第三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之部分,將先就本文之研究動機、背景 與方法做一介紹,並闡述本文所指之「犯罪報導」其內涵究竟為何,從而勾勒 出本文所欲討論之範圍。. 政 治 大. 第二章則會從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為一深入討論,於本章中,首先最重要. 立. 的兩個問題即係:(1)犯罪報導與新聞自由之關係,以及(2)犯罪報導之價值為. ‧ 國. 學. 何?為避免過度偏重從法律的角度探討而使本文流於象牙塔中的觀察,是以除. ‧. 了法律面,本文亦會從媒體以及人民的角度多加著墨,並佐以實際案例,以求 全面性的討論前開問題。接著,本章會逐漸進入本文的核心,即「犯罪報導可. y. Nat. er. io. sit. 能會造成的問題」,因本文仍為法律系論文,故此部分自然會聚焦於犯罪報導與 法規範(無論是實體法或程序法)產生衝突之處進行探討。最後本章將會對「對. n. al. Ch. i Un. v. 犯罪報導進行限制之必要性」做一簡略的基礎建構,同時作為進入第三章的鋪 陳。. engchi. 第三章係本文的重點部分之一,即外國法之探討,而為了提升參考價值, 此處選擇的國家(澳、美、奧、日)皆有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運行。另外,由於 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形式以及新聞自由的保障程度各國不一,故媒體所受之保 障與可能造成的影響也不相同,因此,本章於各節之始,會先對於該國之人民 參與審判制度以及新聞自由的保障情形做一簡略之介紹,再進一步討論這四個 國家對於犯罪報導規制的法規範、實務上運作的狀況與問題。 第四章則是本文重點之二,在前一章探討過國外法制以後,如何從中擷取. 4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6) 可為我國師法之部分,並將其合理內化?當然在此之前,必須討論我國在對於 犯罪新聞的規制上曾有過什麼樣的歷程,而現況又是如何,故本章會先就我國 法制史與現行法進行爬梳,接著以第三章所介紹的外國法制為骨幹,討論何種 制度較為適合我國,如真要效法,又應進行何種轉化才能達到原本的目的又不 會造成過鉅之衝突。 第五章則為本文之結論,透過整理前四章之論述後作一歸納,並精簡總結 出本文之看法。. 第四節 犯罪報導之內涵與範圍. 政 治 大 在正式進入本研究的正文以前,首先,必須界定本文所欲討論的「犯罪報 立. ‧ 國. 學. 導」,其定義與內涵究應為何?因現代傳播媒體的多樣性、資訊呈現之方式、文 章體裁的差異…等因素,導致在辨別系爭內容是否為犯罪報導時,可能會產生. ‧. 模糊地帶,例如:在報紙上發表關於偵查中犯罪事件的社論;或是所謂的「名. sit. y. Nat. 嘴」們在新聞台播出的政論節目上就犯罪新聞進行熱切討論,甚至對於犯罪過. io. al. er. 程口若懸河,將之描繪得栩栩如生…等。而這些內容,是否能被劃入犯罪報導. iv n C hengchi U 作為規範客體,亦不得不辨明之。故本文必須先處理該問題,始能進入正文。 n. 的範疇,不無疑問。然如欲對犯罪報導進行規範(先不論何種形式),則何者能. 第一項 「新聞報導」與「新聞評論」 首先,所謂的「犯罪報導」,其實際的涵義,應解為「犯罪新聞之報導」, 也就是說,「新聞」與「報導」的內涵並不一樣。我國新聞學者鄭貞銘,於綜合 了古今中外對於「新聞」一詞之解釋後所得出之結論係:「『新聞』本身屬於一 種事實、一種觀念,並包含了不尋常的、驚人的、重要的等特性。」並認為 「新聞如果要『新』,就得把握報導的時效性及正確性。」 6而有學說認為,新 0F. 6. 鄭貞銘,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頁 3,1992 年 3 月,七版。 5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7) 聞寫作通常能夠二分為「報導」與「評論」兩種形式. 78 1F. 2F. 。故依上述之見解,「新. 聞」確實應與「報導」以及「評論」有所區分。至於「報導」一詞,依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之解釋,其意為「透過報紙、雜誌、廣播等傳播媒體將新 聞告知大眾。」故依前述之見解能夠推知,「新聞」並不一定會被「報導」,「報 導」係一使「新聞」廣受大眾所知之手段。而「評論」之內涵以及與新聞之關 係,容留後述,於此先不贅提。 本文所要討論的新聞種類,係「犯罪新聞」,然而報導與評論各有非常多種 體裁、形式,因此在闡明三者應資區別後,接下來要討論的即是:「報導」究竟 有哪些態樣?. 政 治 大. 新聞報導的體裁種類,在新聞學上並無定論,本文採取學者李茂政的分類. 立. 方式,故報導體裁大致上可分為:一般新聞報導、解釋性新聞報導、深度報. ‧ 國. 學. 導、新新聞學、調查性報導、評估報導、新聞特寫與專訪七種 9。而這些報導 3F. ‧. 方式之間的異同,主要有二:其一,新聞事實所含資訊量多寡;其二,在客觀 事實之外,報導者本身所帶有之主觀程度的高低。由此可以衍伸出下列兩個問. y. Nat. er. io. sit. 題,即:當該種報導中所必備之要素,無法避免與犯罪新聞中嫌疑人或被告之 權利產生衝突時,該如何權衡?以及新聞報導的客觀性問題—新聞報導究竟應. n. al. 不應該「完全客觀中立」?. Ch. engchi. i Un. v. 李茂政,當代新聞學,頁 236,2002 年 10 月,初版。 需要特別注意者係,「新聞寫作」的內涵,各家解釋並不相同。我國新聞學者錢震認為,新聞 寫作中不得包含報導人之主觀意見,否則即為「評論寫作」(筆者在此將其理解為「新聞評 論) 。而鄭貞銘雖認為新聞寫作分類下包含了報導與評論,然其在子分類的部分與李茂政並不 相同。筆者認為李茂政的分類方式較為合適,故採之。相關論述可參考:錢震 著、鄭貞銘、張 世民、呂傑崋 增修,新聞新論,頁 177,2003 年 3 月,初版;鄭貞銘,同註 6,頁 154。 9 以下扼要的解釋各類報導的內涵:「一般新聞報導」係指內容簡明、客觀之報導,毫無參雜報 導者之個人意見,又有「純淨報導」之稱。 「解釋性新聞報導」係指報導者對於新聞事件附上背 景資料並加以說明之報導。「深度報導」則是「解釋性新聞報導」的強化版,除了說明以外還會 對新聞事件加以「分析」。「新新聞學」係以小說的筆法來報導新聞,此種報導所蘊含之主觀性 非常強烈。「調查性報導」係報導者主動追查,而非被動報導新聞。 「評估報導」係結合「新新 聞學」與「調查性報導」之報導模式,要求記者須發掘新聞背後的故事、探求背後隱藏之意義 與真相,此種報導同時蘊含了豐富的客觀事實與記者的自我判斷。 「新聞特寫與專訪」係兩種有 些許差異的報導方式, 「特寫」是對某一與新聞有關之事物進行資料蒐集與深入描述; 「專訪」 則是對某一新聞中之特定人或事進行個別專訪,注重「對於人的訪問」 。詳細的介紹可參考:李 茂政,同註 7,頁 236-248。 6 7 8.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8) 第一個問題,以深度報導為例,其對於新聞事件除了報導基本的事實以 外,還需要對於該新聞進行背景介紹以及分析,而在犯罪報導中,除了犯罪事 實以外,對於被告、嫌疑人與被害人的身家背景、可能的犯案動機/被害原因、 以及其日常生活…等要素,自然也會進行一番調查、分析、推測,並在整理過 後將新聞公布周知;而在新新聞學的情況,報導者會基於基礎新聞事實,以主 觀性強烈的創作技巧撰寫新聞,則於犯罪報導中可能的表現方式,除了將犯罪 過程描述得非常細緻,使閱聽人有如在旁觀看以外,甚至還有辦法揣摩嫌疑人 或被害人的當下情緒,讓整篇報導像小說一樣精彩。而這樣的犯罪報導,即有 高度可能會對嫌疑人、被害人之名譽權、隱私權,甚或本文最為關注之受公平. 政 治 大. 審判的權利,產生負面影響或是侵害,惟如不予以報導,又有侵害新聞自由之. 立. 嫌,故兩者之權利,勢必都有一底線係絕對不可退讓,至於底線之外的範圍,. ‧ 國. 學. 即為可能的權衡點。. ‧.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國新聞學者錢震認為,無論是什麼模式的新聞報導都 應該保持完全的客觀中立,其中不得摻入報導者個人之主觀意見. 10. ,也因此,. Nat. y. 4F. io. sit. 其認為「解釋性報導」一詞之運用並不適宜,應用「深度報導」為佳. 11 5F. 。而荷. n. al. er. 蘭傳播學者 Denis McQuail 則認為,客觀性的主要特徵有:(1)超然中立(意味著. Ch. i Un. v. 毫無主觀介入)(2)不採特定立場,亦無偏見(3)要求「正確、中肯、完整」(4)公. engchi. 平且無差別,同時點出滿足客觀性的困難之處. 12. 6F. 。最後,其認為在正常的情況. 下,基於種種因素(媒體內容的特殊性、任意性、自主性、新聞價值之考量、因 為社會階級所產生的媒體近用權落差…等),媒體提供的內容(於此指新聞報導) 必定會產生偏差,而不可能呈現真實的一般情況,因此毋庸期待其能夠反映出 真實. 13 7F.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前者的想法過於理想化,雖然立意良好,但稍嫌. 錢震,同註 8,頁 177。 錢震,同註 8,頁 217。在錢氏的觀點下,解釋性報導與深度報導係同義,然「解釋」一詞 本身即帶有以個人意見進行判斷的成分,故其認為「深度報導」一詞較佳。 12 Denis McQuail 著、陳芸芸、劉慧雯 譯,McQuail’s 大眾傳播理論,頁 213-216,2011 年 1 月。 13 Denis McQuail,同前註,頁 388-393。 7 10 11. DOI:10.6814/NCCU202001663.

(19) 不切實際;而後者提出了客觀性的內涵,並明確指出不可能達成完全客觀,這 樣的看法雖較為悲觀但確實是比較實際的,故筆者認為,要求記者在撰寫犯罪 新聞的報導時必須完全客觀中立並不可能,亦無此必要,惟此不代表全然放棄 客觀性,而是應思考如何降低犯罪報導中的偏差。 而「新聞評論」,依照學說之見解,其本質係為「意見之表達」,故與「新 聞」係為二事,新聞中並非不能報導意見,但只能限於他人的意見,而非記者 本人或媒體本身的意見. 14 8F. 。亦有認為,新聞評論應係與正統新聞隔離,屬於報. 社(本文認為於此應指所有傳播媒體)以及大眾共有的意見市場. 15 9F. 。由此可知,. 新聞評論之內容並非在「將新聞事實告知大眾」,而係對於新聞報導予以分析、. 政 治 大. 討論、評論。其態樣亦為多變,大致上有社論、短評、專論、專欄、時事分. 立. 析、讀者投書,以及電子媒體上的廣播評論、電視評論等. 16 10F. 。. ‧ 國. 學. 按照上述所例示之新聞評論的種類,能看出新聞評論的其中一個共同點似. ‧. 乎是「以新聞媒體為載體」,以報紙為例,新聞評論或由新聞媒體之資深主筆主 動撰寫、亦或向名家邀稿、或是讀者主動投稿,最後由該媒體進行審查與編輯. y. Nat. er. io. sit. 後刊出。因此,這些對於新聞的「意見」,都會經過該媒體的審核,其中代表的 含意是,這些評論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反映出該媒體的意見與立場,雖然新聞. n. al. Ch. i Un. v. 評論的目的之一,本就是為了促進社會不同意見的對話,但觀察各大報的評論. engchi. 版面,都可以輕易看出,新聞媒體刊載和自身價值、理念、立場不一樣的意見 並非常見的情況。 而在電子媒體上,除了一般的廣播電視以外,因為網際網路的崛起,無數 網路傳媒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我國各大報以及有播報新聞的電視台自不待 言,無一不設立官方網站提供電子報,或是創立 Youtube 頻道以直播或是錄影 存檔以供大眾閱覽,同時亦有只以網路為媒介的新聞媒體(如風傳媒、關鍵評論. 14 15 16. 錢震,同註 8,頁 309。 鄭貞銘,同註 6,頁 179。 錢震,同註 8,頁 309-329;李茂政,新聞學新論,頁 360-361,2005 年 8 月,初版。 8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0) 網、報橘 BuzzOrange 等)。通常以電子報形式存在於網路上的新聞報導,都會 在報導下方設置留言區,以供閱聽人發表評論,而此類針對新聞發表意見的留 言,是否算是前述之新聞評論?筆者認為,應採否定之看法,原因在於:該種 留言並未如同讀者投書、專欄專論等評論,係由媒體本身予以審核、編輯進而 刊載,而僅係閱聽人即時性的意見,在載體與表現形式上與前述所例示之新聞 評論的態樣即有落差;再者,新聞學中對於新聞評論,多認為其具有特殊之功 能性意義,依李氏的觀點,新聞評論具有「教育性、新聞性、倡導性、公益 性、權威性」的性質. 17 11F. ,也就是說,其認為新聞評論應本於新聞事實以表達意. 見,並發揮出教育、倡導閱聽人解讀正確訊息、促進社會公益的功能;而錢氏. 政 治 大. 則以社論為例,認為其具有對於新聞事實分析並進行解釋,贊助、防衛、主. 立. 引大眾對議題之關注,以及提供娛樂等諸多功能. 18 12F. 學. ‧ 國. 張、提倡有利於社會之事物,並反對與攻擊不利於社會公益者,提出問題以吸 。以上,可以看出,新聞評. ‧. 論無論係在實務或學理上,都確實有被賦予獨特的功能、責任與意涵,也因 此,筆者認為不應該將其與一般大眾對於新聞所發表的意見劃上等號。. er. io. sit. y. Nat 第二項 本文所指「犯罪報導」之範圍 a. n. iv l C n hengchi U 在探討完新聞的「報導」與「評論」之內涵後,筆者將試著勾勒出本文所. 欲討論之「犯罪報導」之範圍。筆者原則上會將「犯罪新聞之評論」排除於本 文所欲討論之範圍外,此並非代表筆者認為犯罪新聞之評論完全沒有規制之必 要或可能性,然考慮到新聞評論之功能與新聞報導有較大差異,為避免討論失 焦,本文選擇將重點置於犯罪新聞之報導,且通常情況下,先有「新聞報導」 之存在,才能夠對其「評論」,故依順序,從新聞報導之部分開始討論應屬合 理。然因報導與評論在本質上雖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惟於某些特殊情況要完全. 17 18. 同前註 7,頁 383-387。 錢震,同前註 8,頁 313-314。 9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1) 區分兩者又十分困難,故筆者欲從形式面及實質面著手,嘗試訂立出本文區分 兩者之標準。 首先是形式面。犯罪報導無論是以報紙雜誌、廣播節目、電視新聞,網際 網路甚或其它載體以為傳播,皆在所不問,然於常見的傳播媒介上,對於報導 與評論多半會加以區隔,而這種區隔,或能作為最初步的區分標準,意即:如 果該內容於其所依附之載體上係被區分為「報導」,便能夠認為其具有「報導」 之性質。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屬於較容易判斷的種類. 19 13F. ,網際網路的部份,我. 國各大報也多半都有設立官方網站並提供電子版內容,新聞評論也會獨立出個 別頁面提供予閱聽人瀏覽。而廣播電視則以節目區隔出報導與評論之分界,以. 政 治 大. 電視為例,新聞報導的進行方式,多半係由主播與記者對於新聞記事進行陳. 立. 述,通常不會參雜個人感情與主觀意見,而新聞評論節目則否,其會有一位主. ‧ 國. 學. 持人主導節目的進行,並邀集來賓一同對於新聞發表評論與意見,而這些言論. ‧. 通常就代表了發表人自身的主觀意見,在形式上兩者因為有著固定的模式,故 能輕易辨別其間之區別。. y. Nat. er. io. sit. 比較困難的部分是實質面的區分,例如:新聞評論節目的來賓、名嘴在節 目上,對於犯罪事件進行「爆料」,將原本其評論中之新聞內容裡所無之新資訊. n. al. Ch. i Un. v. 新事實透過媒體傳達予閱聽人,此時其本質實際上似已逸脫新聞評論的範疇,. engchi. 然而是否能因此認為其係報導?本文認為,嚴格論之,此類言論本質上仍屬其 表達本人意見之新聞評論,而難以認為其係報導,而有論者亦提出所謂「爆料 新聞學」,在此概念下,爆料者爆的料在經過記者的報導過後才會成為新聞報 導,這種報導方式的最大缺點,就是記者捨棄自身作為新聞工作者之「查證義. 以我國四大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為例,新聞報導多歸類於 A 版,並 以新聞種類分為「焦點、政治、國際、綜合、財經、生活、社會、地區」的區塊(當然名稱會因 不同家報紙而有差異,惟整體而言差別並不大),並以 A 版末頁作為刊登社論或新聞評論的區 塊。但中國時報與聯合報會在新聞報導的部分以「新聞透視」 、 「社論」 、 「黑白集」等標題,將 相關之新聞評論直接置於報導旁,相對於另外兩報,筆者認為該作法稍嫌不妥,有模糊新聞報 導與新聞評論分界的缺點。 10 19.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2) 務」 20,並將其讓渡給消息來源(也就是爆料者),惟無論如何,在理論上,前揭 14F. 所指之爆料行為,仍難以劃入本文所欲討論之犯罪新聞報導的範疇。 綜合上述,本文所討論者,原則上仍著重於狹義之犯罪新聞報導,其內涵 為「由新聞工作者將與犯罪事件有關之資訊,以報導之形式傳達予大眾」,而此 處之報導則回歸前述所指之態樣判斷,然不限於形式面,在特別情況下仍應實 質判斷,例如本文第二章第三節所提及之「2100 全民開講」之情形,形式上雖 為新聞評論節目,然實質上已經有部分屬於報導之行為,此時便應認為其具有 犯罪新聞報導的性質。. 第五節. 治 政 大 「刑事程序」之範圍 立 ‧ 國. 學. 另外,由於刑事訴訟程序之範圍,以偵查程序為始,起訴(或自訴)、通常 審判程序、通常救濟程序(上訴)、非常救濟程序(再審、非常上訴)乃至判決確定. ‧. 後之執行程序,都屬於刑事訴訟程序之範疇21,其概念過於廣泛,如欲單以本. sit. y. Nat. 文探究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媒體規制,除了力有未逮以外,考慮到本文目的之. io. al. er. 一,係為未來我國採行國民法官制度以後,媒體、國民法官以及刑事訴訟程序. iv n C hengchi U 報導影響大眾最為深刻,最容易帶動輿論的時點,即案件發生至第一審判決宣 n. 三者間可能的衝突提供解方,討論範圍過廣可能會讓議題失焦;又,由於犯罪. 示的期間,且國民法官參與刑事審判的部分也只有第一審的審判程序。因此, 本文標題所指之刑事程序,基本上將限縮在「偵查階段至第一審判決宣示」的 刑事訴訟程序,至於其他部分,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蔡蕙如,爆料新聞學在臺灣的初探—邱毅爆料風潮的爭議,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頁 1-3,2009 年 7 月。 2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七版,頁 15-16,2013 年 9 月。 11 20.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3) 第二章 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價值與衍生問題 犯罪新聞之報導,基於其內容之特殊性與敏感性,相較於其他新聞種類, 爭議較多且備受關注,甚至可以說,在所有新聞種類中,我們也很難找到比犯 罪新聞報導牽涉到更多權利衝突的類別。又,犯罪新聞在分類上被置於社會新 聞之子分類,且於其中佔據要角,亦有學者認為於我國,社會新聞主要即係指 犯罪新聞而言(惟當然不僅止於此) 22,足可見犯罪新聞對於社會以及媒體本身之 15F. 重要性。故本章節所要探討的,即是以法律學以及新聞學之觀點,試圖歸納出 飽含爭議的犯罪報導於民主法治社會中存在的正當性基礎,以及其價值所在。. 政 治 大 罪報導始存在,而是新聞媒體對於犯罪新聞進行報導時因為此基礎所受保障權 立. 而筆者需先釐清的是,於此所描述的「存在基礎」,並非係指因有此基礎,故犯. ‧. ‧ 國. 學. 利以及所負有義務之根源而謂。. 第一節 犯罪報導之存在基礎—新聞自由. y. Nat. io. sit. 第一項 與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之關係. n. al. er. 依照我國憲法第 11 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由此. Ch. i Un. v. 可以看出,制憲者對於表現自由,至少在憲法中明示出四種型態:言論自由、. engchi. 講學自由、著作自由及出版自由。其中,與新聞報導有關的權利基礎,當然以 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以及並未明列於憲法,透過解釋之方式所延伸出之「新 聞自由」最為人所悉。然而三者之間的關係,究竟係本質上各自獨立之憲法基 本權利,亦或新聞自由之內涵與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其實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存有歧異,故以下需就此作一整理並說明。. 22. 錢震,同註 8,頁 117-118。 12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4) 第一款 表現自由 首先,是作為最基本概念的「表現自由」。蓋表現自由係指「人民得以自由 發表意見而不受非法侵犯」 23者謂。亦有學者將其稱為「人民將自己內心之意 16F. 見形諸於外之『意見自由權』」 24,或是「將個人心中所思以各種形式形表於外 17F. 之廣義言論自由」 25。當然,無論作何解,實際上都沒有太大差別,其核心價 18F. 值皆在於藉由保障表現自由以促進個人自我實現進而發現真理,使人民暢所欲 言、保持社會安定並促進多元社會之呈現. 26 19F. 。表現自由也是作為人民自由權基. 礎的行為自由之延伸,係民主自由之基石與憲法秩序之必要支柱. 27 20F. 。而我國憲. 法則於第 11 條明定表現自由之四種態樣,前已述之。. 政 治 大. 立. 第二款 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 ‧ 國. 學. 而言論自由,此處引用我國學者李惠宗較為完整的解釋,其認為,言論自. 個人價值判斷或轉述事實之自由. 28 21F. ‧. 由之意義,係指人民以語言或其他足以表其思想之媒介(如文字圖畫等),表達 。雖有學者認為,言論係指用口頭發表意. y. Nat. er. 29 22F. io. ,惟這樣的思考脈絡,可能會造成三者之差別僅在於「表. al. n. 表現自由之內涵中. sit. 見,著作係指用文字圖書發表意見,而出版則係指印行著作,三者皆被包含在. Ch. i Un. v. 達方式之不同」之誤解,蓋言論自由之意義應非如此限縮,其與著作及出版自. engchi. 由除了表現形式的差異外,尚有其他不同之處。又,言論自由的保護領域,包 含了積極的表意自由與消極不表意自由. 30 23F. ,除此之外,有學者認為,「言論表達. 陳春生,憲法,頁 105,2003 年 10 月。又,陳氏認為表現自由亦可稱作是思想自由,筆者 認為該論述或有些許瑕疵,蓋因表現自由本質上應係思想自由之外部化,具有其界限,然而思 想自由屬於極度個人化之自由,難謂其有界限存在,無論任何人(包含國家)都難以且不應對於 他人之思想加以干涉或強制,故兩者之意義有所不同,陳氏之論述將其劃上等號,稍嫌不妥。 24 陳新民,憲法導論,六版,頁 98,2008 年 10 月。 25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頁 3,1993 年 4 月。 26 李惠宗,憲法要義,六版,頁 185,2012 年 9 月。 27 陳慈陽,憲法學,三版,頁 653,2016 年 3 月。 28 李惠宗,同註 26,頁 187。 29 陳春生,同註 23,頁 105;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頁 155,1982 年 2 月。 30 陳慈陽,同註 27,頁 658。 13 23.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5) 自由」與「資訊取得自由」同為言論自由所保障,就資訊取得自由之部分,雖 未明定於憲法,然資訊取得既為言論自由甚至是表現自由的存在前提,由此觀 察即可得知資訊取得自由係由言論自由之保護領域所涵蓋而得直接適用憲法第 11 條. 31 24 F. 。. 出版自由之意義係指,人民得將其意見或其他智慧性成果,以文字聲音或 其他方式傳布於眾之自由. 32 25F. 。而保障出版自由,能夠反映民意、強化民主、啟. 迪新知,並促進文化、道德、經濟等多元之發展. 33 26F. 。至於出版自由的保護領. 域,有認為除了保障出版品「產出」之自由,還包含了保障出版品流通管道的 自由. 34 27F. ;亦有認為,出版自由所保障之範圍,從資訊之取得至傳播意見表達的. 政 治 大. 過程,以及對出版作用具重要性之輔助行為(如成立出版公司) 35。. 立. 28F. ‧ 國. 學. 第三款 新聞自由. 上首次使用「新聞自由」一詞,當屬釋字第 689 號解釋. 36. ,大法官亦於該號解. Nat. y. 29F. ‧. 我國憲法並未明定保障新聞自由,故其意涵即需以解釋探求,在釋憲實務. er. io. sit. 釋理由書中,闡述了保障新聞自由之目的以及其界限:「…而為確保新聞媒體能 提供具新聞價值之多元資訊,促進資訊充分流通,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形成公. n. al. Ch. i Un. v. 共意見與達成公共監督,以維持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新聞自由乃不可或缺. engchi. 之機制,應受憲法第十一條所保障。新聞採訪行為則為提供新聞報導內容所不 陳慈陽,同註 27,頁 662。 李惠宗,同註 26,頁 206。 33 司法院第 407 號解釋理由書節錄: 「…出版自由為民主憲政之基礎,出版品係人民表達思想 與言論之重要媒介,可藉以反映公意,強化民主,啟迪新知,促進文化、道德、經濟等各方面 之發展,為憲法第十一條所保障。…」 34 李惠宗,同註 26,頁 207。 35 陳慈陽,同註 27,頁 667。 36 司法院第 689 號釋字解釋文:「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八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旨在保護個人之行 動自由、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及於公共場域中得合理期待不受侵擾之自由與個人資料自主 權,而處罰無正當理由,且經勸阻後仍繼續跟追之行為,與法律明確性原則尚無牴觸。新聞採 訪者於有事實足認特定事件屬大眾所關切並具一定公益性之事務,而具有新聞價值,如須以跟 追方式進行採訪,其跟追倘依社會通念認非不能容忍者,即具正當理由,而不在首開規定處罰 之列。於此範圍內,首開規定縱有限制新聞採訪行為,其限制並未過當而符合比例原則,與憲 法第十一條保障新聞採訪自由及第十五條保障人民工作權之意旨尚無牴觸。又系爭規定以警察 機關為裁罰機關,亦難謂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有違。」 14 31 32.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6) 可或缺之資訊蒐集、查證行為,自應為新聞自由所保障之範疇。又新聞自由所 保障之新聞採訪自由並非僅保障隸屬於新聞機構之新聞記者之採訪行為,亦保 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於眾,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以監督政府, 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惟新聞採訪自由亦非絕對,國家於不違反憲法第二十 三條之範圍內,自得以法律或法律明確授權之命令予以適當之限制。…」由此 可以看出,大法官認為,新聞自由之所以能作為受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利,係 以憲法第 11 條為依據,惟此並無法看出新聞自由,究竟是從該條所舉之四種型 態的何者所推導得出,而依我國學者之通說,新聞媒體以報紙雜誌或廣播電視 將各種資訊傳播於眾,係為出版的一種形式,故新聞自由應可由我國憲法第 11 條規定之出版自由所包含在內. 立. 37 30F. 政 治 大. 。至於新聞自由所保護的實質內涵究竟為何,. 除了大法官於前述釋字中所肯認的新聞採訪自由以外,亦有學者認為,新聞來. ‧ 國. 學. 源保密、公權力事前檢查禁止與原則上禁止搜索等當然包含在新聞自由之保障 38 31F. ;而記者的報導自由. 點,簡單來說應該有下列五項. 39 32F. 40 33F. 亦同;新聞學者錢震則認為,新聞自由之重. ‧. 範圍內. :(1)自由經營傳播媒介 (2)自由採訪新聞(3)自. y. Nat. 面所述的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之內涵中探求而得。. n. al. 第四款 三者之相互關係. Ch. engchi. er. io. sit. 由傳播新聞(4)自由傳播意見(5)自由收受新聞或意見;而這五要素,都能夠從前. i Un. v. 在簡單爬梳了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及新聞自由三者之概念後,接下來便將處 理本節開頭所述之問題:三者之關係究應如何理解? 如前所述,我國學者有認為,憲法第 11 條僅係規定實踐言論自由的各種方 法或形式. 37 38 39 40 41. 41 34F. ,按此邏輯,則推導自出版自由的新聞自由,也只是言論自由的一. 林子儀,同註 25,頁 70。 陳慈陽,同註 27,頁 667。 李惠宗,同註 26,頁 197。 錢震,同註 8,頁 339。 同註 29。 15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7) 種形式,內涵並無二致。而我國學者陳慈陽所建構之表現自由之體系,亦係以 人民表達意見之形式為標準進行分類,並認為新聞自由係言論自由之特別規定 42 35F. ,出版自由則非言論自由之特別規定. 43 36F. ,惟其在探討新聞自由之內涵時主要. 係於出版自由之體系下討論,由此可見,陳氏對於新聞自由在憲法第 11 條中之 定位似無嚴格之劃分。筆者亦認為,新聞自由所涵蓋之內涵過於廣泛,要特定 新聞自由係從憲法第 11 條所明定之基本權利中的何者所推導出來,的確是十分 困難的事。而我國學者林子儀認為,其雖同意新聞自由可從出版自由所推導而 出,但並不同意新聞自由只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意即,其不同意新聞自由 只是「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並基於第四權理論,認為新聞自由係獨立於言論 自由以外之基本權利. 44 37F. 政 治 大. 。筆者同意此種見解,蓋新聞媒體基於新聞自由,確實. 立. 享有一般人民所無的特權,例如:參加政府機關所召開的記者會、進入特定之. ‧ 國. 學. 封鎖區域等,如果將其內涵與一般的言論自由等同視之,尚非妥適。. ‧ sit. y. Nat. 第二項 第四權理論. io. al. er. 「第四權理論」的原文為「the fourth estate theory」,其中的「the fourth. iv n C h e n g cEdmund 階級形容新聞媒體,據信是始於英國政治家 h i U Burke 45,當時的英國國會 n. estate」,直譯的話應譯為「第四階級」,我國新聞學者亦多使用該譯稱。以第四 38F. 由三大階級組成—教會、貴族以及平民,而 Burke 認為,新聞記者雖然並未參 與國會之組成,只能待在國會的旁聽席,卻是比這三個階級更為重要的第四階 級. 46 39F. 。而現今的國家體制,政府的主要架構多是三權分立之形式,如仍使用階. 級來劃分政府的組織架構,確實稍嫌過時,因此我國法學家在引進該理論時,. 陳慈陽,同註 27,頁 662。 陳慈陽,同前註,頁 663。 44 林子儀,同註 25,頁 69-72。 45 Schultz, Julianne,Reviving the fourth estate 49(1998).然亦有不同說法,有學者認為該詞之起源 應是英國政治家 T.B Macaulay,參見:David L. Lange, The Speech and Press Clauses, 23 UCLA Law Review 77-119 (1975),轉引註自:林子儀,同註 25,頁 67,註 10。 46 Potter Stewart, Or of the Press, 26 Hastings L.J. 631,634 (1975). 16 42 43.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8) 便採用「第四權」這個較為符合現代政府的譯稱,以表示出新聞媒體擔當監督 構成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第四權」的功能,本文以下亦使用該譯 稱。而新聞學上雖然多用第四階級一詞. 47 40F. ,惟兩者皆在展現新聞媒體作為監督. 政府之角色定位。. 第一款 理論原型 「第四權理論」係由美國已故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Potter Stewart 於 1974 年在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演說中提出. 48 41F. ,簡單統整其論述,可以得出以下重點:. (1) Stewart 大法官認為,從最高法院關於新聞自由的四個判決中,可以看出最. 政 治 大. 高法院認為憲法上新聞自由之保障,本質上是一種制度性組織的條款,原因在. 立. 於,《權利法案》中的其他的大多數條款都保護了特定的自由或個人的特定權. ‧ 國. 學. 利:言論自由,禮拜自由(宗教自由),受律師協助之權利…等等,然而保障新. 到憲法明確保護的私人企業. 49 42F. ‧. 聞自由的條款將保護範圍擴大到機構。簡而言之,具組織性的出版業是唯一受 。(2)而新聞自由的意義如僅在於保障報紙出版商. y. Nat. er. io. sit. 的言論自由,那只會是種憲法上的累贅。在 1776 年至憲法起草之間,許多州憲 法中都有保護新聞自由的條款,但同時也沒有承認一般性的言論自由。制憲者. n. al. Ch. i Un. v. 透過在第一修正案中同時保障這兩種自由,表示其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之間 的區別. 50 43F. engchi. 。(3)假定將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唯一目的,認為是確保報紙可以成為. 供大眾辯論的中立論壇、「思想市場」的話,也是錯誤的觀念。亦有論者將新聞 界視為人民與其所選出之領導者間的中立資訊管道,然而上述這些理論的通 病,是沒有充分重視新聞業的機構自主權,惟此正是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目的 51 44F. 47 48 49 50 51. 。(4)制憲者在建立聯邦政府的三大分支時,便有意地建立了內部制衡體系,. 例如:鄭貞銘,同註 6,頁 188;李茂政,同註 16,頁 323;錢震,同註 8,頁 377。 林子儀,同註 25,頁 73。 Potter Stewart, supra note 46, at 633. Id. at 633-634. Id. at 634. 17 DOI:10.6814/NCCU202001663.

(29) 而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主要目的也與此類似: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個機構,以 作為對官方三權的追加制衡(additional check). 52. 。. 45F. 由於 Stewart 大法官所提之上述見解為原始的理論,故完整性稍嫌不足,但 已明確顯示其認為憲法之新聞自由,係為保障媒體作為政府之外的第四權之功 能以及自主性的核心立場。而 Vincent Blasi 以及 C.Edwin Baker 兩位學者也對於 該理論作出了補充. 53 46F. ,其認為,民選政府之施政本即應受人民之監督,且政府. 因擁有合法暴力的權限,故如濫權,對於人民與社會之影響力與傷害亦較私人 為鉅,為了預防這樣的情況,在三權彼此間監督的力量不足,而人民的監督力 量又過於分散的狀況下,便需要具有良好結構、財務健全、資訊取得與傳播兩. 政 治 大. 管道皆優的組織來監督,而具有此能力的僅有新聞媒體。因此,透過分析上述. 立. 論點可以得出,以第四權理論所建構之新聞自由,具有以下特性:(1)新聞自由. ‧ 國. 學. 為制度性的基本權利,而非個人性的基本權利(2)新聞自由的主體為新聞媒體,. ‧. 而非一般大眾(3)新聞自由為一種工具性的基本權利(4)新聞自由並非以保障或促 進新聞媒體自身之利益為中心(5)新聞自由提供了新聞媒體言論自由保障範圍以. n. al. er. io. sit. y. Nat. 外的特別保障。. 第二款 反面見解. Ch. engchi. i Un. v. 而反對第四權理論者認為,新聞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並不如支持者所想像 的巨大、重要,客觀上亦無充分證據能佐證此點,且以新聞媒體表達、傳播意 見和一般言論表達並無不同,實無法找到給予媒體特殊待遇的理由;再者,新 聞媒體的定義該如何、由誰界定?如由政府界定,是否會有球員兼裁判的嫌 疑;最後,給予新聞媒體特殊待遇的合理性為何?是否有違任何人皆平等享有 基本權利之理念. 54 47F. ?對於上述質疑,支持第四權理論的學者林子儀認為,從常. Id. 本段整理並節錄自學者林子儀對該二位學者所作之理論統整,詳文請參照:林子儀,同註 25,頁 77-84。 54 林子儀,同前註,頁 85-86。 18 52 53. DOI:10.6814/NCCU202001663.

(30) 理推斷,一個能夠傳遞其意見想法給數十萬、百萬人的人或組織之言論影響力 較一個人為大,是符合邏輯的. 55 48F. ;至於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區別是否有必. 要,其認為,在同意基本權能夠分為制度性基本權利與個人性基本權利的立場 下,以第四權理論將兩者區分的實益在於給予新聞媒體一定之憲法地位,且兩 者之權利性質不同,內容亦不相同. 56 49F. ;而由誰界定新聞媒體的問題,需要登記. 始能合法營運的廣播電視媒體在形式認定上較無困難,比較有困難的報紙雜 誌,則可以由法院對於具體爭議產生時,參考社會對於「何謂新聞媒體」之共 識進行判斷,不僅較為具體,亦可避免恣意. 57 50F. ;最後,新聞媒體在受有特殊待. 遇的同時,也同時擔負了特別的義務,而非僅有特權而已,且所有人均有成立. 政 治 大. 或加入新聞媒體的機會,並未違反平等享有基本權利之理念. 。. 學. ‧ 國. 立. 58 51F. 第三款 現代意義之第四權理論. ‧. 然而,在林子儀教授於我國引入第四權理論近三十年後的今日,隨著網際 網路漸趨發達,資訊獲取與傳遞的速率相較於當時已經不是倍數,而是指數等. y. Nat. er. io. sit. 級的成長。伴隨著這樣的成長,有研究認為,以第四權理論作為新聞自由與言 論自由區別之基礎,已不合時宜,兩者並無區分之必要,原因在於,第四權理. n. al. Ch. i Un. v. 論主要以「為了保障新聞媒體代替人民監督政府的功能,便必須保障其特權」. engchi. 作為其立論基礎,且過去也只有具組織性的大型新聞媒體具有這樣的能力及專 業進行監督,但現在一般人透過網路,也都有可能成為新興媒體,如此一來, 如果原屬於個人之言論自由即能發揮等同於專業傳統媒體組織的功能,那單一 個人也可能作為新聞自由的權利主體而享有現代意義新聞自由之保障,意即, 所有人都可能是第四權,權利主體之認定,應該以「是否為機構」轉變為「是. 55 56 57 58. 林子儀,同前註,頁 88。 林子儀,同前註,頁 92-93。 林子儀,同前註,頁 95-96。 林子儀,同前註,頁 94。 19 DOI:10.6814/NCCU202001663.

(31) 否能發揮監督之功能」而定. 59 52F. 。筆者以為,該研究確實點出了第四權理論在面. 對現代科技使媒體與個人之分界愈趨模糊的狀況下所顯示出的不足之處,惟誠 如林子儀教授所提出,如果在認定是否屬於新聞媒體之部分有所爭執,為確定 其是否為新聞自由之權利保障主體,依舊可以交給法院來判斷;且縱使進入網 路時代,在判斷新聞媒體上亦仍有標準可循,第四權理論並不至於因此即喪失 其論理意義。我國學者王正嘉則認為,確實,因為網路時代使得人人皆有可能 是新聞媒體,且新媒體相較於傳統媒體更具獨立性,但也因此較為欠缺內部監 督機制而不易自我監督制衡,雖然釋字第 689 號採取了新聞媒體功能取向的觀 點闡釋新聞自由之內涵,提供了新聞自由權利主體擴展之可能,但現階段新媒. 政 治 大. 體似仍難享有新聞自由,而仍應歸屬於一般言論自由看待. 立. 60 53F. 。. 而以第四權理論所建構之新聞自由,對於犯罪新聞之報導的意義,即在. ‧ 國. 學. 於:當新聞媒體在報導犯罪事件時,便是在代替人民監督具有「合法暴力」的 61 54F. ),對於犯罪事件是. ‧. 國家公權力,特別是第一線的行政權(警察權以及檢察權. 否有進行妥適處理,諸如偵查、蒐證,起訴與否之決定等刑事程序,以及後續. y. Nat. er. io. sit. 如進入訴訟,司法權對於該事件之審理。因此,新聞媒體以其第四權之地位, 作為其對於犯罪事件進行報導,尤其是進入偵查或審判中等已由公權力介入進. n. al. Ch. i Un. v. 行處理的階段之事件的合理基礎,確實具有其正當性而應予一定保障。. engchi. 第三項 知的權利 除了第四權理論以外,「知的權利」亦為新聞自由的另一個重要核心內涵與 立論基礎。新聞媒體進行新聞採訪或報導行為時,在有侵害他人權利之虞致產 生爭議,亦或是有過度報導而被質疑逾越、濫用新聞自由的狀況下,為捍衛其 陳雅慧,想像的新聞自由—從台灣媒體之現實檢討第四權理論,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99-101,2009 年 8 月。 60 王正嘉,進行中刑事案件之新聞報導的應然與界限,台大法學論叢第 47 卷,第 3 期,頁 1227,2018 年 9 月。 61 當然,檢察官定位的問題於我國爭論已久,惟非本文故於此不深入討論,且無論將其歸為司 法權或行政權,都不影響其作為被新聞媒體監督之客體的地位。 20 59. DOI:10.6814/NCCU20200166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

,所有從中國以外地區抵港的人士同樣須接受十四天的強 制檢疫。違反強制檢疫令會構成刑事罪行,違例者最高可 被罰款

For example, there are the procedures of “Mazu’s establishment of a monastery” and the standards of “Baizhang’s introduction of pure regulations.” These were establishe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