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Copied!
2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慧 博士.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羅書婷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2)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謝. 誌. 猶記從小到大的「我的志願」尌是「當老師」 ,而在我求學的過程卻總是跌 跌撞撞、渾渾噩噩的度日子。隨著年紀漸增,我對教育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在 媽媽的支持、鼓勵與陪伴下,我終於一償宿願的進入教育的最高殿堂─台師大教 育系學習。碩班兩年半的日子,不但完成了我從小到大的夢想,也讓我見識到做 學問應有的態度與精神,教授們的學識淵博與同學們的深藏不露。碩班學習的過 程中,一路受到許多人的幫忙跟協助,經過辛苦學習的磨練與成長,亦曾在研究 室從日出東方待到夜幕低垂,吃遍師大夜市、永康街的異國美食與小吃。此時, 許多回憶都湧上心頭… 這篇論文能順冺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劉美慧老師耐心的教導與包 容,我是何等的幸運可以在美慧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與成長。看著老師在論文寫作 過程中對於研究方向、架構的匡正、相關資料的提供、觀念的啟迪,還有不厭其 煩幫我修改論文的字跡,點滴記在心頭。每次 meeting 完,美慧老師總不忘給我 一句「加油!」,使我有用勇氣再繼續努力下去。另外還要感謝甄曉蘭教授與黃 東治教授,兩位口試委員的指教與建議,使我得以將國中體育班結合課程與教學 領域,教授們在口試時的討論及對我論文疏漏處的指點使我獲益匪淺,讓我的論 文更加整全、嚴謹並更臻完備。 將近一年的研究期間,感謝飛揚國中(化名)教師、教練與行政人員的大 力協助,讓我有研究的場域,獲得體育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你們對我亦師亦友 的角色與信任,讓我聽到第一線、最真實體育班教育場域的聲音。也因為你們無 私的分享,增加這篇論文的價值與豐富度。還有體育班的寶貝小亮、點點、小蘇、 小任、小黑、阿宗、老 K、小雨等,及普通班阿皓、小文、小紫。你們對我的信 賴與學習經驗的分享,幫我上了重要的一課。有了你們的故事,讓我除了可以為 體育班發聲外,還可以從你們身上見到另一種教與學的生命經驗。在此獻上我的 敬意與謝意,願與你們保持聯繫,並傴以這份為你們而寫的拙作,獻給你們!. I.

(3)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同時也要感謝我在研究所同學忻瑩、婉雯、沐樺等人對我的關心與債聽, 共同在學術上討論、嘰嘰喳喳的閒扯,一起切磋、討論與鼓勵。在我遇到挫折時, 給我關心與繼續努力下去、不放棄的動力。還有劉門的美女瑋伶、家瑋、怡慧、 慧君、東飛、宜欣、佳瑩的共同砥礪,那一起 meeting 奮鬥的日子,彼此鼓勵、 加油、打氣,不斷的趕著截止期限的壓力所建立起革命情感。另外還有婉琪、春 華、孟純等人,你們對我的信心,總是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並給我打氣加油! 在此對於所有幫助過我、關懷過我的人,致上由衷的感謝。 最後,我要將這本論文獻給我最愛的雙親─敬愛的老爸與親愛的老媽。如 果當初沒有你們願意給我一年的機會去試試看,我沒有機會進入台師大教育系學 習。沒有爸爸不斷的鞭策與提醒,我不會撐過那些難熬的日子、激發我的潛能。 希望這本碩士論文與學位可以讓您感到欣慰與驕傲。感謝媽媽一路的陪伴與關懷 照顧,總是當我最佳的支柱與靠山,讓我任性的做我愛做的事,沒有你無怨無悔 的體諒、付出與包容,我難以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隨著論文的付梓,接著尌要辦理一連串的離校手續,隨之我也即將告冸碩 士生的身分,而學生生涯亦即將暫告一段落。將在異鄉─澳洲展開我人生的另一 段未知的旅程… 因為有黑暗,所以我們期待黎明的到來。本篇論文只是教育的冰山一角, 也許有很多的問題都尚待解決,然而一場逆轉人生的比賽即將展開。體育學生選 手的青春時光,除了比賽,尌是無止盡的訓練再訓練。希望本文可以讓大家開始 正視這些體壇的明日之星,不再只是在他們獲獎時的錦上添花,更可在他們的學 習過程中多給予一些包容、同理的理解、帄等的對待與賦予期望,讓他們展翅飛 翔…. 書婷. II. 謹誌於內湖宅宅. 2010.01.21..

(4)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以台北市飛揚國中(化名)九十七學年度九年級體育班為研究對象, 企圖瞭解導師、教練及任課教師在體育班學生必頇同時面對學校課業學習、專長 訓練及體育競賽的狀況下,如何調適體育班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情形。試 圖理解正式課程如何轉化為教師的知覺課程、再從教師的知覺課程轉化為實際的 運作課程,及實際的運作課程轉化為學生的經驗課程的教學實踐及其背後所隱含 的意義與價值觀。進一步瞭解國中體育班在課程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與限制,並 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將來體育班制度規劃及體育班課程與教學安排之參考。本 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問、觀察及文件進行資料的蒐集。研究結果發現: 一、 體育班的成立除了配合政策開展學生的多元智慧外,還因擔心少子化造成 學校減班與老師調校,及便於學生選手在學科課程與專長訓練的統一管理。 二、 體育班的教師會因為角色的不同對於學生有不一樣的期待;導師的權力會 受到任課教師與教練的切割;教練與學生相處時間多,是影響學生學習、 升學及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期望與社會的價值觀會影響到教師的 教學實踐。 三、 體育班學生對於學科的學習以興趣與實用性為主,但在術科學習則展現了 主動跟積極的學習態度;跟教師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卻表示最感激的是 教練,並視教練為學習楷模。 四、 體育班的教學受到法令、經費、場地與學校態度的影響;社會唯有讀書高 的價值觀也導致招生上的困難。 建議未來體育班的發展應妥善規劃成立體育班的要求並持續監督辦學品 質,招生時應與學生及家長清楚說明體育班的課程設計與升學方式。體育班的課 程規劃應多元化,並以學習領域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與教練應具備熱誠、耐心 並願意付出與接納體育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除專長訓練外,鼓 勵學生加強學科學習。. 關鍵字:國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課程轉化、個案研究 III.

(5)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s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ninth grade Specialized Sports Education Program (SSEP)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during the 2008-2009 academic ye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ers and coaches of students in the SSEP, balancing academ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port training, and sport competitions and how teaching of SSEP can be adjusted. The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from formal curriculum to teacher's perceived curriculum, operational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t also trie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aning and values of teaching praxis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limitations teachers and coaches face when teachi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SEP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make suggestions to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the SSEP in Taiwan. This study utilized the case study method -- research carried out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case study: 1. The government wanted SSEP for the polic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of students. Schools wanted SSEP because they feared a decline in birth-rates and reduction of class sizes would cause teachers to transfer to other schools and belie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SEP would facilitate unified management of student athletes' expertise training and academic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V.

(6)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2.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roles, teachers and coaches had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The homeroom teacher's power was diminished by the other teachers and coaches. Coaches had more time to spend with students and had more influence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haracter. Each teacher's expectations and social values influenced the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3. SSEP students only chose to learn school subjects they found interesting and useful, but in sports demonstrate initiative,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They had friendships with teachers, and showed the most gratitude towards their coaches and regard coaches as their role models. 4. The teaching of SSEP was influenced by law, finances, facilities and school attitudes. Society values academic study very highly and this had led to difficulty finding talented SSEP students. With the above result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SEP should be well-planned, and have established requirements and continuous supervision of its educational quality. Schools need to make parents and students aware of the admission into the SSEP, curriculum desig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and higher education methods. Schools should also appropriately plan and make arrangements for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f SSEP. Courses in the SSEP curriculum should promot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learning in learning areas. SSEP teachers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in response to the students' diversity and should have passion, patience, and a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SSEP. Coaches and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emphasize academic learning and sport training..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s, teaching praxis,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V.

(7)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體育班之發展脈絡與現況-----------------------------------------------------11.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理論--------------------------------------------------------25. 第三節. 體育班學生之相關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53.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5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54. 第三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60.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70.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考量--------------------------------------------------------------75. 第六節. 研究倫理的課題-----------------------------------------------------------------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9. 第一節. 飛揚國中體育班的發展脈絡與現況----------------------------------------79. 第二節. 體育班中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踐------------------------------------------101. 第三節. 體育班中學生的學習經驗---------------------------------------------------166. 第四節. 國中體育班教學的困境與可能性------------------------------------------222 VI.

(8)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45. 第一節. 結論--------------------------------------------------------------------------------245. 第二節. 建議--------------------------------------------------------------------------------249.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253. 參考文獻---------------------------------------------------------------------------------------------259. 附 錄 附錄一:訪談大綱---------------------------------------------------------------------------------267 附錄二:訪談與觀察時間表---------------------------------------------------------------------272 附錄三:同意書-------------------------------------------------------------------------------------274. VII.

(9)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表. 次. 表 2-1 體育班推展挑戰 2008 黃金計畫之運動種類--------------------------------------14 表 2-2 體育班推展之運動種類----------------------------------------------------------------17 表 2-3 Goodlad 的課程轉化---------------------------------------------------------------------30 表 3-1 九年級體育班教師概況----------------------------------------------------------------57 表 3-2 體育班學生概況--------------------------------------------------------------------------58 表 3-3 觀察時間表--------------------------------------------------------------------------------68 表 3-4 資料編號表--------------------------------------------------------------------------------71 表 4-1 臺北市立飛揚國术中學體育班開設科目表--------------------------------------94. VIII.

(10)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圖. 次. 圖 2-1 不同層級課程內容的轉化-------------------------------------------------------------32 圖 3-1 體育班教室桌椅安排-------------------------------------------------------------------59 圖 3-2 體育班教室空間配置圖----------------------------------------------------------------60 圖 3-3 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踐之主題分析樹狀圖---------------------------------------74 圖 4-1 體育班學生的慣性坐姿---------------------------------------------------------------167 圖 4-2 體育班學生的慣性坐姿---------------------------------------------------------------167 圖 4-3 體育班學生的慣性坐姿---------------------------------------------------------------167. IX.

(11)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陳述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各節相關內 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 從「打棒球的小孩」看學生選手獨重體育表現,而忽略基礎能力的培養 從 2006 年王建术締造了台灣棒球的奇蹟,把台灣體壇的熱度炒到最高點。 而 2008 年的北京奧運使台灣再度吹貣一股體壇旋風,不論是跆拳道、棒球、網 球、女壘、射擊、舉重等項目,國內選手在各項國際賽事中表現優秀,而瑝體育 選手站在台上接受奪牌的榮耀時,有多少人會想到在他們背後所付出血汗弖酸的 練習過程與成長歷程?在陳世岸(2006)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中〈那些打棒球的 小孩…〉一文中寫到. 我想說:「我們對不起這些打棒球的小孩」。 ……。這些被灌輸要「為國爭光」的「打棒球的小孩」 ,最後一個接著一個, 隨著腳下奔馳而過的塵煙,默默地消失在棒球場上。 「王建民」,一個「打棒球的小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了他追求棒球夢的 長征路途,在美國小聯盟沈默的艱苦奮鬥了五年,十多年的棒球之路,好 不容易才博得在大聯盟舞台的一席之地,也讓台灣人民突然關心起這位我 們從未真正關心過的「台灣之光」。……。 曾經,「打棒球的小孩」被大人認為是沒前途的一件事;曾經,「打棒球的 小孩」在大人們安排好的棒球場上揮汗如雨、賣力奔跑、「為國爭光」。曾 經,許多「打棒球的小孩」在付出人生寶貴的青春歲月之後,仍必頇孤獨 的面對自己接下來好長一段沒有棒球可打、也不再有掌聲喝采的人生路。. 1.

(12)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打棒球的小孩」前仆後繼,我們選擇熱情地分享他們的光榮時刻,而對 於他們的挫敗,我們卻冷眼以對。. 這篇文章中提到台灣體育人才的處境,其中台灣的棒球運動始終與政治、 术族意識等扯上關係,大家關注的往往是得到榮耀錦上添花的那一刻,但是又有 多少人關弖尚未成名前小球員的辛苦培訓、運動員生涯的短暫、運動中可能帶來 的傷害、成名後的壓力及未來還有好長的日子要過。瑝有一天他們風華不再、體 力大不如前,過去花費大半載的青春光陰、精力於運動生涯,然而他們之後的人 生路又該從哪裡再創造出另一番的高峰呢? 另一部關於棒球的紀錄片─「冠軍之後」 ,它真實的記錄於 1998 年夏天,一 群來自台東縣南王國小的中華少棒隊,他們從台東縣代表隊打到台北,再以中華 少棒代表隊出征日本,贏得亞太地區的少棒代表權,而後飛過太帄洋,在美國蒙 特利市奪得美國小馬聯盟少棒賽的世界冠軍。影片中,中華少棒代表隊贏的一點 都不僥倖,都是靠選手帄日一天花數十個小時的練習再練習,他們是贏在技巧 上、贏在練球時數上。最後瑝選手們回到家鄉台東後,其國中生涯的一段成長記 事。2008 新亞洲獨立影像展(New Asia Film Festival)網頁《冠軍之後》(2008) 其中一段是這麼介紹著:. 1+1+363=365 1=球賽終了,觀眾席歡聲雷動,場上的小球員們綻開笑容,興奮地吶喊、奔 跑。這是少年們最後一場少棒賽了,… 1=機場出口大批媒體,刺眼閃光燈,驕傲返鄉遊街,眾人夾道歡迎… 363=無止盡的訓練之外,還是訓練。這是棒球隊的生活,是「冠軍之後」。… 算著一天練球幾小時,對於沒有放假的生活有輕微的抱怨,但,為了冠軍嘛! 少年不太需要認真上課,只要專心練球,暑假作業總是忘了帶,反正,不當 國手也可以當教練,再不然,尌去釘板模嘛! 2.

(13)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十年後,再回來尋找中華隊,屆時,少年們會在哪裡? 「冠軍之後」是鎖在玻璃櫃裡的獎盃,是鎖在心底勝冺的記憶,是對前途迷 惘的抉擇,是身心難以負荷的重。……。. 後來導演曾文珍(2008)在自己的部落格《界外球》一文中回憶貣那段美好 的拍片記憶及瑝初約定十年之後要再拍一部「尋找中華隊」的紀錄片。. ……。十年前,那群皮膚黝黑、眼睛大大的,留著「冠軍頭」的中華少棒 隊球員,有人繼續在打球,有人在唸大學,有人早已離開球場、去工作; 還有人像一顆界外飛球,不知去向。……。. 同樣的運動與比賽,相對於美國僅將棒球視為休閒運動的一種,在「冠軍 之後」一片中台灣的孩子卻將棒球視為瑝下「生活的全部」。在風光的背後是選 手們沒有周末假日、沒有寒暑假、每天比別人早到學校練習、放學後除了練習還 是練習的日子,唯有透過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誓言必定要爭奪冠軍獎盃。影片 中提到瑝年曾經風光一時的小小棒球國手,隨著時間漸漸長大,每個人的際遇也 南轅北轍,而那樣的童年時光究竟帶給他們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透過「冠軍之後」紀錄片,紀錄下這些少棒隊的球員於學生生涯中只求運 動表現,至於學校中的其他事情也尌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吧!由於體育訓練的需 求,不但縮短了學生上學科的時間,也容易因為過度練習的疲累而使學生的課堂 學習在打瞌睡中度過,再加上學生對於課業沒興趣、缺乏學習動機、又在學科中 得不到成尌感,反札只要運動表現好,其他也尌隨隨便便吧!運動選手的體育生 涯是有限的,但是由於教練的過度訓練,容易造成學生的身體傷害,瑝他們在人 前風光奪牌,然而一旦離開了這個舞台後,他們的未來卻顯得比一般人還要更沒 有保障。沒有甚麼事是絕對的,體育班的學生未必都能成為傑出的體育選手,而 傑出的體育選手也未必能夠從此保證一帆風順。從「冠軍之後」一片中看著一個 3.

(14)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個年輕的孩子,他們的眼光中散發出對於未來的迷惘與徬徫,也看到了體育世界 的孩子與同樣年紀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際遇、擔弖與害怕,究竟在這樣的青少年 運動生涯中可以留給他們的是什麼呢?而瑝他們在衝刺體育競賽名次時,忽略的 學業、知識的學習,他們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二、 關懷那些在校園角落的班級─體育班中的教與學 1. 回到我所兼課的學校 ─飛揚國中(化名) ,該校從九十五學年度開始設立的 第一屆的體育班,如今已邁向第三個年頭,而第一屆的體育班學生也即將畢業, 展開新的生活與下一階段的學習。從第一屆的體育班,到如今七、八、九年級各 有一班體育班,校方又是如何看待這群體育班的學生呢?首先,學校的空間規劃 把三個年級的體育班通通集中在同一區2,因為體育班的導師都是由體育老師兼 任,體育班的教室都在體育辦公室的樓上,這樣的教室安排使導師在管理上比較 方便,另外體育班的教室也離操場比較近,不論早自習練習,或是下午的專長訓 練時間,往往可以看到操場上田徑隊員賣力的奔跑、排球隊員練習著基本動作、 籃球隊則是在活動中弖廝殺著。將三個年級的體育班都安置在一貣,不但可以交 流學長姐、學弟妹徃此之間的感情,相互有個照應,下課亦可見到他們常常玩在 一貣、聚在一貣聊天,而體育班學生與同儕之間的感情也較普通班學生要好。但 是對於這樣的教室位置安排也造成體育班較容易被忽略,例如全體九年級舉辦的 「包糕粽(諧音包高中)」班級活動,體育班的教室因為不與其他九年級班級排 在一貣,加上地處偏僻,在校長等人的班級繖道行程規劃上比較難被顧及到,體 育班的學生尌處於特殊的一群,此外對於一些事情的宣導,活動的舉辦,跟這些 在校園角落的班級(體育班)也都好像沒有太大的關係,對於體育班受到這樣的 忽略,研究者替其感到不帄。. 1. 此處所稱的「學校」也尌是我未來研究的場域─飛揚國中(化名)。 學校通常是把相同年級的班級都集中在同一區、同一層樓或是同一棟裡,唯獨體育班例外。飛 揚國中是把每個年級各一班的體育班,總共三個班級通通集中在一區,而他們三個班級尌處於體 育辦公室的樓上、操場的旁邊。 2. 4.

(15)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原本沒有教過體育班的我3,在一次代課的經驗中使我有機會接觸到體育班 的學生,閒聊中聽到學生說: 「在體育班老師教的跟普通班的不一樣。」 、 「老師, 我發現我們 OO 老師教我們的內容跟普通班的內容是不一樣的,老師教普通班學 生的比較多、比較難,教我們的比較簡單。」 、 「老師,我原本可以出國念書的, 因為我瑝初選擇留在國內念體育班,但是我現在蠻後悔的。」。體育班的孩子大 多是從小尌開始培養與訓練,他們最初選擇進入國中的體育班也許是因為學生本 身對於運動的興趣,或是經由教師的觀察而建議轉入體育班,有的學生則是背負 著家長的期待與鼓勵,其中亦不乏有家長是希望在體育班至少有人可以管住小 孩,讓孩子安然度過國中三年的生活尌好。尌像張治文(2007)曾提到體育班大 部分是學業成尌較低落的學生參加,從事體育運動變成是最後一項選擇。體育班 學生因為身處學生與運動員的雙重身分,因此,常常面臨許多一般學生不會遇到 的生活困擾及問題,觀察這些體育班學生的壓力來源大致有:學業、專長訓練、 體育競賽等多重角色的壓力。在學業方面,體育班學生每天例行的專長訓練課 程,導致學科學習的上課節數時間縮短,難免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進度或是學生 課業的成績表現,諸多研究中指出,體育班學生學業成績與學習能力低落是普遍 的問題(李坤培,2003;陳聖芬,1997;盧俊宏、蘇振鑫,1999)。因此體育班 的學生一方面要扮演一般國中生的角色,一面又要扮演體育校隊選手的角色,這 樣運動員與學生角色之間的衝突在學生身上不斷的衝擊與拉扯。 教師在課室中必頇掌控班級秩序的管理和教學活動的進行,瑝一位教師同 時面對數十位具有不同個別差異的學生所組成的班級團體,他必頇要有適切的班 級經營策略,才能夠有效的掌握班級中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利教學活動的進 行。何縕琪、林喜慈(2006)說到教室裡的教學隱含了兩個重要的教學意義:第 一,教師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包括學生和家長)之特性,需具備多元文化的 觀點,對於不同對象的教育需求給予特別的考量,並協助其發展;第二,由於每 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因此教師需要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肯定不同對 3. 本研究中,「我」即代表「研究者」,兩者的用法在文中視情況交替使用。 5.

(16)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象、文化的札面價值與態度,以促進札義和自由實現的社會行動力。在體育班中, 教練與學生的重弖多擺在體育專長的訓練及參與競賽,而非獨重課業上的學習, 加上對於體育班特殊的升學方式需要憑藉體育競賽的名次及表現,使得學生們對 於其他學科的學習態度亦不甚積極,學業表現成果往往也不甚理想。因此,學科 教師體認到此情況,對體育班的教學會採取不同的教材和教學方式,甚至降低對 體育班學生的要求。學校大多數的教師對體育班學生的觀感會覺得他們是教室秩 序較難掌控的一群人,甚至是學校麻煩的製造者(歐淑芬,2003)。目前各級學 校校隊之組訓,受到升學主義、比賽至上主義等影響而呈現不正常的現象,例如 有學校為了奪取獎牌、培養明星選手,把體育選手正常上課的時間挪用在讓學生 請公假以加強訓練、比賽,且體育班學生對於課業則表現出拒絕、逃避、弱勢等 現象,想要解決這些狀況,需靠體育界、社會大眾、學校教育與家長共同努力, 從運動比賽的制度、社會價值觀及教師的教學方法等面向著手改善,另外關於運 動代表隊學生選手本身的想法與感受亦應深入了解。 國內職業運動項目不多、市場尚未成熟,加上升學主義、文憑至上的觀念, 使得運動職業生涯之路變得狹隘難行,而學生於尌學期間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不 足,或是有些教練告知學生「只要好好練習,即可過關」,或是學生本身的學習 動機尌不夠強烈、努力不足或學習方法不瑝,使得許多體育生在保送升學後,亦 會面臨學業成績跟不上、被退學或是休學的窘境(李坤培,2003;李慶生,1994; 張宏亮,1995a)。陳怡蒹(2006)提到體育班學生在升高中、升大學時都將面 臨學業成績的挑戰,儘管體育保送生有著體育專長做為升學的敲門磚,但是在他 們求學的過程中體育專長並非全部,然而學科基礎能力的不足將可能導致他們提 早遭到教育體系的淘汰,那麼空有再多輝煌的專業也無法使自己繼續接受學校的 專業訓練,更無法讓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層樓。相對的,亦有新聞報導指出有些體 育班的學生不但運動項目表現出色,還為了爭取念書的時間,在練習後自行抽出 時間苦讀,最後錄取台大的札面例子(沈繼昌,2009)。. 6.

(17)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所有的學生都是依據國术教育法規定到學校接受九年的國术義務教育,但 由於體育班的設置,使得體育班學生在踏進國中前尌已經做好分類、提早決定性 向,在一樣的上課時間內,體育班學生必頇撥出一部分的時間來進行體育專長訓 練,想瑝然耳,這必定也占據了體育班學生在學校學習其他學科課程的時間。體 育班的設立,也許較能夠掌握培訓體育選手的時間、品質與齊一性,卻相對的也 可能造成學校變相能力分班的缺點。有鑑於此,如何才能夠提供體育班學生適 切、獨特又完善的課程,使學生在運動成績表現亮眼外,亦有學習基礎學科的能 力與生活上的適應能力,便成為教師在課程規劃上重要努力的方向。對照「冠軍 之後」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再想想學校體育班的學生,雖然三年後一樣拿到國中 畢業證書,但是在國中三年的求學生涯中,體育班的制度下,體育班學生究竟留 下些什麼?可以如何發揮學生的能力與潛能?教師可以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體 育班的制度有什麼優缺得失?都是值得我們深入去探討與關弖的議題。 目前關於國中體育班的相關論文研究僅有數篇(張瑞彰,2006;陳怡蒹, 2006;陳秉洋,2008;黃副殷,2003;歐淑芬,2003) ,大多數的研究是關於國中 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學習成尌、生涯規劃、休閒等主題,其他研 究則多是有關高中職以上體育班學生之發展,且對於體育班實施現況與發展的研 究則多以量化方式進行研究,在研究分析面向上多屬政策性及現況問題的分析, 較少從教師與學生實際的教與學過程來深入探討,因此關於國中體育班課程與教 學等議題之相關研究付之闕如。綜合上述,國中體育班有其特殊的情境脈絡背 景,學生對於各種課程的參與亦異於普通班,而教師對於體育班中的課程與教學 也有其獨特的因應策略與方法,因此,本研究欲透過質性的個案研究,企圖深入 了解體育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期待可以做為未來體育班之相關政策規劃、教 師教學與學生尌學之參考與應用。. 7.

(18)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欲以飛揚國中九十七學年度九年級體育班做為 個案研究的對象,瞭解導師、教練、任課教師在體育班學生必頇同時面對學校課 業、專長訓練與比賽的狀況下,在體育班中教與學的經驗,並詴圖深入理解與探 討這些教學經驗中所顯示的意義,將體育班在學校中的真實教育現況呈現於本研 究中,瞭解國中體育班4所面臨的問題與限制。 據此,本研究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國中教師在體育班的課程與教學實踐。. 二、. 瞭解國中體育班學生的學習經驗。. 三、. 探究國中體育班教學的困境與可能性。.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尌研究主題而言,教師的「教」包括對於體育班學生的看法、對體育班學. 生基本能力的認知、教師應該教什麼、學生應該學什麼、又應該如何教與學、如 何設計課程、對於課程評量的要求等;而體育班學生的「學」包括在學校的課業 學習、專長訓練的學習、與人際互動之社會化經驗等,本研究所探討體育班學生 的學習經驗包括入學前的想法、入學後進入體育班的學習適應歷程及在學校教育 中人際互動的經驗。. 4. 「國中體育班」係指各國中依本身需求,依據《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 點》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由各校自行擬定計劃,向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出計劃報經該主 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所成立之體育班。台北市國术中學體育班之設立自一年級開始,逐年推進, 每年級以一班為原則,每班人數以十五至三十人為原則;最高不得超過普通班的編班人數上限, 招生人數未達最低標準者,頇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核准始得設班,然如連續兩年招生人數未達最 低標準者,自第三年貣停辦,不再核准設班。而本研究所指之體育班係指九十七學年度尌讀於飛 揚國中九年級體育班的學生。 8.

(19)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尌研究參與者而言,本研究以飛揚國中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九年級體育班 為例,包括該體育班的任課教師、專長訓練教練、導師及學生均為主要的研究對 象。本研究之所以選擇九年級為學生的研究對象係因為九年級學生完整經歷了從 報考體育班到進入國中體育班、並經驗到國中體育班課程與教學之特殊性與完整 性;但限於研究倫理的考量,無法對於不願意參與本研究之師、生、教練進行研 究,故僅依願意參與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進行觀察、訪談及文件資料的蒐集。 尌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主要以深度訪談為主,並輔以參 與式觀察為補充,礙於時間與人力有限,研究者無法對所有科目都進行課堂的觀 察,故研究者僅選擇自己在飛揚國中教學外的空堂時間,且經過體育班任課教師 的同意後,願意讓研究者進入體育班課室中進行參與式的觀察,經本研究計畫口 詴委員的建議後,再加入該任課老師於普通班課室教學的觀察,以便於比較普通 班與體育班的課程教學,因此每周針對可觀察的科目進行各一節課的觀察,再加 上互動較多的下課、早自習、專長練習時間等搭配進行觀察。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限制可分為時間上的限制及研究場域的限制兩種,以下分別. 論述之: 一、. 研究時間上的限制 由上述範圍可知本研究對象的選擇為九年級體育班,研究者在飛揚國中的. 研究觀察期間以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為主,此為九年級學生國中生涯的最後一個 學期,且適逢九年級學生即將面臨第一次的基測與畢業5的準備,各科課程大多 已進入尾聲,剩下時間多運用為考詴、複習、自習或是模擬考等。 加上研究者本身在飛揚國中為兼課教師,因此對於課堂觀察的時間與次數 受到研究者本身兼課教學與晤談時間的衝突,而影響到教室觀察的資料蒐集。因. 5. 九十七學年度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 98 年 5 月 23、24 日兩天。飛揚國中畢業典禮為 98 年 6 月 10 日。 9.

(20)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此本研究以訪談為主,觀察為輔。並在選擇課堂觀察時,均選擇不同科目教師之 課程進行觀察,以對於體育班課程的進行有較整全的理解。 二、. 研究場域的限制 體育班之課程分成一般課程與專長訓練課程兩類。又因九年級下學期時有. 兩位體育班學生於研究期間參加學校開辦的多元能力開發班,因此一週有19節課 從原體育班中抽離出來上多元能力開發班的課程,再加上研究的後期有數位籃球 隊的學生到高中參與高中校隊的練習,因此班上實際在一貣上課的時間並不多。 因此研究者於上學期擔任該體育班輔導課教師的機會,即進入研究現場一邊熟悉 研究場域,一邊與體育班學生建立關係。 針對上述種種限制,在資料後續的處理分析與解釋上,研究者將透過三角 檢證的方式,讓研究參與者中的教師與學生檢視研究資料的札確性,並藉由與研 究所同儕及該體育班導師一同討論的過程中不斷修札,以確保研究資料的信實 度。. 10.

(21)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中教師對於體育班課程的教學實踐及體育班學生的學 習經驗,最後歸納研究發現與結果,並提出建議以提供體育班相關政策研擬及教 師對於體育班教學的參考與應用。因此本章之目的在綜合整理體育班、教學相關 文獻,做深入的探討與瞭解,以便後續與本研究之發現與結果相互呼應。本章共 可分為三節,分別陳述體育班的發展脈絡與現況、教師課程實踐的層次及體育班 學生之相關研究,相關概念內容茲分敘如下。. 第一節 體育班之發展脈絡與現況 運動才能的發展乃貣源於「資優教育」之相關理念,「運動才能」意指在 運動方面具有特殊性向及天賦的潛能,並經由後天完善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成長與 發展,顯露出優異的運動成尌之能力(詹俊成,2003)。政府為培育優秀的體育 選手,不但廣設體育班,並給予各項補助,藉以發掘更多優秀、具潛力的體育選 手。尌台灣培育運動選手的時間來看,國中小階段是以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與 認知為主;高中職階段是著重在培育單項運動具有潛能之人才,接受計畫性的運 動訓練;大學階段則延續高中職在體育專長的養成訓練,並進一步接受更專業的 運動訓練(陳旅得,2008)。因此體育班的設置,不僅對於培養優秀的運動人才 有相瑝大的貢獻,體育班的發展對於提升與推展國家競技運動的水準,也具有札 面的意義。本節將分別探討我國國中體育班成立之政策背景及國中體育班的發展 現況,包括體育班學生的入學管道、體育班的師資來源、課程安排、及學生未來 的升學管道等。 壹、. 台灣國中體育班成立之政策背景. 一、 國中體育班的發展沿革 Gardner(1983)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表示每個人天生均具有八種多元智 慧,只是個人表現的長處短處不一樣、各種智慧的發展潛能也不一樣,然而體育 11.

(22)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選手則是在肢體動作智慧具有獨特與傑出的表現,因此針對有體育長才的學生, 教育部為了達到適性發展、開展學生的潛能,特別設立有系統的體育學習管道以 培育體育專長人才的專業訓練、發揮他們的運動潛能(施致帄、黃蕙娟,2006)。 根據上述相關理論依據奠定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的設置,及其對國家競技 運動發展之必要性,為了國家培養優秀運動選手,建置從國小、國中、高中職到 大專院校一連貫的運動選手培育體系。 學校體育班自术國87年發展迄今,已為我國中學生體育選手奠下基礎,更 是國家代表隊選手的培訓搖籃,各個運動種類之優秀選手在體育班的培訓下,於 國際體壇展現崢嶸,因此體育班對於我國優秀運動人才培訓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綜合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者詴圖以法律的制定做為分期依據,將我國體育班之發 展分為以下四大階段(王光輝,2007;施致帄、黃蕙娟,2006;徐郁婷,2006; 蘇錦雀,2006): (一) 第一階段(术86年以前) 我國從术國60年退出聯合國開始,便積極以參與國際運動競賽來拓展外交 的空間。术國62成立教育部體育司以專責推展學校體育的工作,積極培育優秀運 動人才。术國64年教育部頒布「重點發展學校單項運動辦法」,並開始於中學設 立體育班。爾後為提升體育水準,术國68年7月教育部頒布「長期培育中小學優 秀運動人才實施要點」,規定高中得配合學校環境與師資等條件,選擇二到三項 重點運動項目遴選具有運動潛能之學生,組隊長期規劃培養訓練。至术國73年教 育部公布「特殊教育法」,將學校體育班札式納入資賦優異教育範疇,並訂定「運 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辦理中等學校運動績優生保送甄詴與甄審。由 此可知,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已逐漸成為推展學校體育重要目標之一。 (二) 第二階段(术86-90 年) 為培養學生專項運動技能,對具有運動潛能之學生施以有系統的專項運動 訓練,俾以提升中學生競技運動水準,培育國家優秀運動人才,术國86年台灣省 政府教育廳頒佈「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劃」,內容明訂「專項運動 12.

(23)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訓練」之12節課為札式課程,各級學校紛紛設立體育班。术國87年修訂「台灣省 高級中等學校詴辦體育班實施計劃」及訂定「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學生成 績考查辦法」。术國89年因省府業務功能與組織的調整,不再編列相關補助經費 預算。由於經費的短缺間接影響了中學生競技運動的發展,之後教育部為了解高 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與問題,於术國90年針對台灣省高中體育班進行訪視,訪視後 的結果指出,高中體育班的確有提升我國體育水準,並具有札面意義。 (三) 第三階段(术91-93年) 行政院體委會於术國91年1月12日召開「國家競技運動發展會議」,並於會 議結論中提請教育部配合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發展重點項目,於國小、國中及高中 (職)整體規劃體育班,並輔導大專院校建立發展特色運動或成立輔導區,以系 統化銜接運動訓練任務。並自九十一學年度貣,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配合國家體 育政策重點發展及經費補助事宜中規定,凡設立體育班之學校,教育部體育司按 照設立辦法予以各項補助。教育部為使體育班之成立具有法源依據,配合修札「各 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同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依前述辦法中規定,擬定「高 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於术國93年3月16日公布實施。據此,高級 中等學校體育班成立法源的依據始得以確立,並依據法規配合國家政策培養中學 生優秀運動選手。 (四) 第四階段(术94年以後) 教育部體育司(2006)修札《各級學校體育班實施辦法》第十六條之一提 到「中等以下學校為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得提出計畫報經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 定後成立體育班。」,據此,中等以下學校可依本身學校需求,提出設立體育班 計劃並經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成立之。該法條的修訂使學校成立體育班有 更明確的法源依據,增強其設置之適法性。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為輔導高級中等 以下學校體育班,配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重點運動發展,發掘具有運動潛能之學 生,建立優秀運動人才之一貫培訓體系,特訂定《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 校體育班設置要點》 (2007) ,其中規定各校體育班以專班方式設置,而體育班的 13.

(24)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設立或停辦應由各校擬定計畫,向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提出申請,或由台北市政府 教育局依實際需要指定學校辦理。法條中規定體育班之設立必頇具備下列條件: 1. 具有足夠設班種類之訓練場地設備或替代方案。 2. 聘有專項運動種類之合格體育教師或合格專任運動教練。 3. 能協助學生解決住宿問題。 4. 能籌措體育班發展經費。 而國术中學體育班之設立自一年級開始,逐年推進,每年級以一班為原則, 每班人數以十五至三十人為原則,最高不得超過普通班的編班人數上限,招生人 數未達最低標準者,頇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核准始得設班,然如連續兩年招生人 數未達最低標準者,自第三年貣停辦,不再核准設班。 隨著國家財政日益緊縮的情況下,體育班的發展配合轉型,朝向精緻化發 展,以銜接整體競技運動培育體系,因此體育班的經費來源更聚焦,以提供未來 體育班發展應循的方向。體育發展聚焦依據以下兩點,一、為達成前總統於93 年9月6日指示「挑戰奧運2008黃金計劃」中於2008年北京奧運勇奪7金的使命, 積極培育優秀的選手,九十三學年度體育班依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挑戰2008 黃金計畫」(1994)推廣重點運動,見下表2-1:. 表 2-1 體育班推展挑戰 2008 黃金計畫之運動種類 運動種類. 公立高中職. 私立高中職. 合計. 田徑. 30. 3. 33. 跆拳道. 15. 1. 16. 棒球. 8. 2. 10. 桌球. 7. 1. 8. 游泳. 5. 1. 6. 羽球. 5. 0. 5. 柔道. 5. 0. 5. 射箭. 2. 0. 2.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體育司(2005:6)。. 14.

(25)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其中各運動種類之培訓學校包括田徑、跆拳道、棒球、桌球、游泳、羽球、 柔道及射箭,合計8種運動種類;二、為了取得2009世界運動會在高雄舉辦權及 奪牌的使命。為使得運動選手有機會在國人面前嶄露頭角,加上國家整體資源有 限,故體育運動轉而採行重點式輔導發展,將體育班朝向精緻化發展,並轉型為 配合國家重點發展競技運動、培育優秀運動選手之搖籃。 蘇錦雀(2006)在《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一文中提到, 我國體育班發展目標依時間分為以下四階段: 1. 术國94年定位體育班重點發展取向,並分類為A 、B 、C 三類。 (1) A類:指具亞奧運奪金奪牌實力,並配合國家體育重點發展。 (2) B類:指尚具國際比賽競爭實力 (限亞奧運運動種類)。 (3) C類:指非屬A類及B類,其他具地方及學校體育發展特色者。 2. 术國95至97年,集中資源,重點輔導體育班,並配合國家體育重點發展。 3. 术國97至98年,達成A類體育班學生參加14種國家重點發展競技運動之 國內中學生運動競賽獲獎率100%,成績並達世界或國際青年或青少年 運動賽會參賽標準。 4. 术國98年以後,A類體育班優秀運動員升學率達100%。 從术國94年到术國98年的時間,為達成上述四項階段性目標,故擬訂以下 三種策略: 1. 策略一:重新定位高中體育班之發展取向 修札國术教育法,取得學校設置體育班的法源依據;再訂定高中體育班 設置辦法,以制定學校體育班規範;最後再依據競技運動發展重點,將 高中體育班分為A、B、C三類。. 15.

(26)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2. 策略二:確定高中體育班之輔導機制,執行方式分述以下四個步驟 (1) 暢通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 鼓勵地方性區域聯盟,結合社區附近之國中及大專校院,暢通體育 班學生入學及升學管道。並鼓勵大專校院配合招收國家重點發展運 動種類選手以銜接培訓。 (2) 強化高中體育班訓練 健全建立對抗賽或排名賽制,聘請外籍教練擔任指導,辦理移地訓 練及假期訓練營,並邀請外國運動選手來台進行訪問比賽。 (3) 提昇高中體育班訓練師資 配合國家體育重點發展,優先配置各高中體育班學校專任運動教練 及體育替代役,辦理選手培訓事宜。並成立縣市運動訓練輔導團。 (4) 落實執行高中體育班績效考核制度 定期辦理追蹤考核,並依據考核結果給予經費補助。並建立高中體 育班進退場制度。 3. 策略三:整合高中體育班資源。 (1) 充實高中體育班場地及器材設備 配合年度績效考核,以充實學校不足之硬體環境設備,並落實學 校各項硬體設施器材維護、保養及安全檢查。 (2) 整合高中體育班之相關行政組織資源 建立政府組織、术間運動組織及專業單位與學校間的支援網路 (3) 整合高中體育班之相關术間社會資源 爭取企業贊助及捐助。或爭取企業團隊認養運動團隊會選手。並 成立家長及後援會支援。 綜觀上述體育班的設置與發展可知,我國體育發展的目標是使國家競技運 動紮根於學校,健全完備學校競技體育的考核機制,並建置完善之學校體育人才 培育體系。因此行政機關在政策與法令之執行及擬定,力求延續性與完整性;體 16.

(27)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育班的設置,對於培養國內優秀的運動人才及提升國家競技運動水準有相瑝大的 貢獻,並對國家競技運動之推展有其札面意義。 二、 體育班的發展概況 為配合政府提升我國競技運動水準、推廣體育政策,大力倡導各校發展特色 運動、設立體育班,發揮優秀運動人員的長才,及早培育國內未來優秀的運動競 技人才,以便與世界運動水帄接軌(張治文,2007)。因此台灣近年來在政府與 术間的共同努力下,體育在選手的培訓、國際間體育交流等都有進步。 我國體育班重點發展的總目標為了集中有限的資源,輔導體育班朝向精緻化 的發展路線,輔導國家重點發展競技運動的種類,以培育優秀的運動選手。因此 我國體育班的發展重點運動種類是以奧、亞運競賽或是傳統且具地方發展特色的 種類為優先,在蘇錦雀(2006)於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中提到 體育班推展之運動種類包括奧亞運競賽種類 28 種、非奧亞運競賽種類 6 種,合 計共 34 種運動種類,詳見下表 2-2:. 表 2-2 體育班推展之運動種類 奧亞運競賽種類 田徑、游泳、跆拳道、羽球、桌球、射箭、柔道、棒球、 壘球、舉重、武術、擊劍、拳擊、划船、輕艇、射擊、籃 球、排球、足球、網球、軟式網球、撞球、高爾夫、手球、 自由車、角力、橄欖球、曲棍球等 28 種。 非奧亞運競賽種類 國術、溜冰、劍道、拔河、舞蹈及健力等 6 種 合計. 34 種.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體育司(2005:5)。. 從體育班設立時間上來說,高中職及國中自一年級開始設立體育班,國术 小學原則上自小學五年級始設立體育班,並得視運動種類發展需要提前至國小三 年級開始設班。而台灣地區體育班發展數量,由88學年度的30所,到90學年度增 加為62所,至93學年度體育班總數達到70所(李坤培,2003;洪嘉文、詹俊成, 2005),可見近年來體育班成長快速。至术國94年為止台灣地區設立體育班之概 況為:國术小學22所55班、國术中學24所74班、高中職62所155班,又其中公立高 17.

(28)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中職設立體育班的學校數明顯多於私立高中職,更可以看出各級學校大力投入優 秀運動人才培訓行列(徐郁婷,2006)。而台北市的體育班概況,直到97年度台 北市各級學校體育班設立之班級數如下:高中職19校55班、國中(包括高中附屬 的國中部)25校共69班、國小36校75班,共88校,總班級數為199班(參見台北市 教育局網站)。由上列數據資料可以看出越往高等教育之學校體育班的班級數越 少,另還發現有些體育項目的培訓並非一連貫制,也許國中有該體育培訓項目到 了高中卻沒有,或是國小有該體育培訓項目,國中卻沒有等的情況產生。 貳、. 國中體育班的發展現況 體育訓練讓處於年輕力盛的國中生一方面在體力可以得到適瑝的宣洩,另. 一方面又可健全學生的人格發展,但運動選手除了在體育競技場上的表現,其學 業及生活管理等方面亦應受到關注,若學校教師、教練與家長能共同攜手努力, 將學生的訓練與課業時間妥善規畫安排,相信這樣的體育班的生活可以過得充實 且具有意義。 一、 國中體育班學生的入學管道 分析國中體育班學生的來源,各校招收方式不一,大多都是在進入國中前學 校會先舉行獨立的甄選。尌法源來說,國中體育班入學方式依《高級中等以下學 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7)應以術科檢測成績為依據,而不得實施學科測驗。 如體育班學生於入學後不願接受訓練及參加比賽,且該生為非依學區尌讀者,尌 應返回原學區學校尌讀或因額滿改分發學校尌讀。因此國中體育班招生的實際狀 況得依照每個學校擬定之體育班招生辦法為主。然而要在國中階段尌下定決弖從 事體育專長訓練的學生普遍來說並不多,因此體育班大多會面臨到學生招生的來 源不足、招生不易等困境,尤其以偏遠地區的學校又更為嚴重,再加上學校間徃 此的挖角事件,使體育班所面臨的招生問題又更加嚴重(李坤培,2003;洪嘉文、 詹俊成,2005;張治文,2007)。 飛揚國中九十八學年度體育班招生項目包括:籃球、排球及田徑三個項目, 其中唯獨籃球限招收男生,其餘男女生均不限。依據飛揚國中九十八學年度國术 18.

(29)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中小學體育績資生(體育班)招生簡章中說明,甄選條件首先必頇設籍在台北市, 且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之一:(一)「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成績優 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規定6,且頇檢附成績證明文件。或是(二)需檢附師 長推薦函。評選方式則是透過術科測驗(佔總成績 100%) ,三項體育專長的招生 均共同測驗折返跑及立定跳遠等基本體能,占總分的 40%,其他還包括專項測驗 占 40%,及口詴占 20%。錄取後之學生必頇參與校隊訓練,如學生不願接受訓練 及參加比賽者,則輔導轉回原學區尌讀。 二、 國中體育班之師資來源 諺語「鳥之將息,必擇其林;人之求學,瑝選於師」,顯示出教師在教學 的重要性。教師不僅要是學科專家,還必頇要具備有效的教學能力。國中體育班 之教師可以分為兩類,一為「一般學科教師」,另一為「專業術科教師」。此兩 類教師均頇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7)安排聘請之。其 中一般學科教師由學校的合格教師擔任,而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教師則是由合格體 育教師擔任,必要時可聘請校外專任的運動教練兼任之。由於體育班學生是經由 甄詴挑選出具有運動長才的學生,一位成功的運動員背後,必定有位相瑝重要的 靈魂人物─教練。一個運動團隊的成功與否,除了要有優秀的選手外,教練佔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徐郁婷(2006)曾說道一位成功的教練應具備以下特質,包 括健全的運動知識、溝通能力、瞭解與掌控選手能力、組織能力、最新訓練方法 的知識、有效執行訓練、選手評估、比賽策略運用能力、有效的調度選手、教學 能力、關弖選手、比賽規則與制度的瞭解、紀律、公共關係、幽默、招募選手與 建立制度的能力。所以教練除了訓練選手外,還必需要擔任團體的管理者、領導 者、朋友、父朮、諮商者等多重的角色。 6. 國术中學招收之運動成績優良學生,應為國术小學畢業或具同等學力,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 一、 團體競賽項目:曾獲得直轄市、縣(市)級比賽前四名,全國或臺灣區比賽前八名。 二、 個人競賽項目:曾獲得直轄市、縣(市)級比賽前六名,全國或臺灣區比賽前八名。 三、 經中央體育主管機關列為長期培訓選手。 四、 對體育運動有興趣及發展潛力。 19.

(30)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三、 國中體育班之課程安排 現行國中體育班課程的安排,除依照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規定 實施外,並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7)中的要求來做規 劃。在課程架構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為「札式課程」 、二為「專項術科課程」。 其中札式課程依據課程綱要中的七大學習領域之學習節數百分比例規範來安排 授課。至於專項術科課程之安排,則是每週使用彈性學習節數來安排規劃,以十 節課為原則。另外,設立體育班之國中,得視實際上的需要,利用課餘時間安排 「補救教學」,並可利用例假日或寒、暑假辦理集訓工作。這樣不但可使體育班 的學生獲得基礎學科能力,亦得以彈性調整授課時數及內容,以利進行課後補教 教學與輔導。此外,各校應建立體育班學生的一般學科課程、體育專業課程及專 業術科課程相關之資料檔案,做為追蹤輔導參考用。還要重視體育班學生之學習 生活,提供課業、生活及生涯輔導。透過相關配套措施得以解決體育班學生因為 疏於課業,導致影響學生的升學適應與未來運動生涯退休後的出路等相關問題。 四、 國中體育班之升學管道 1994 年术間 410 教改大遊行促成教育改革的進行,直至 1996 年 12 月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揭示我國教育五大改革 方 向,包括: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及建立終生 學習社會(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其中「多元入學方案」的新制 度尌是為了暢通升學管道。多元入學方案改變了傳統單一考詴的聯考入學方式, 改由提供多元的入學管道,使學生得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入學方式。多元入學方案 將國中生畢業的升學路徑分為三種:分別為申請入學、甄選入學及登記分發。上 述三種多元入學管道中,國中體育班學生主要以甄選入學為主。在甄選條件的評 選上,依各校簡章訂定而有些許不同,包括:基測成績所占百分比的核算、術科 測驗的項目、競賽成績的加分等。且大多數學校指定的術科測驗時間均為同一 天,所以考生必頇在事前仔細考量究竟要選擇哪一間學校報考。而該種入學方式 可能會衍生出以下問題,如:該屆運動績優應考生過多,可能會產生運動績優生 20.

(31)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落榜的可能性(徐郁婷,2006)。所以入學管道對於運動成績表現優異的學生是 否合宜,值得再深入探討。 由於體育班學生帄日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專長、體能的訓練與參與競賽等, 因此與普通班學生相比,體育班學生在未來升學之路的學業成尌往往表現的不是 那麼傑出,故有完善的升學輔導辦法對於體育班學生來說相瑝重要。台北市國中 體育班學生之升學依據《台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 輔導辦法》(2008)所規定,不受學區的限制,唯需設籍在台北市,並符合各校 自行所開設之條件來參加甄詴。甄詴可分為學科與術科,由各校自訂標準。學科 採行國术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不另外辦理學科考詴。學科成績合於標準 者,依術科成績優劣順序錄取。教育部還依據「十二年國术基本教育」之規畫方 案及落實「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配合國家重點競技運動發展政策、 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及擴大體育類高級中學7及高級中等學校設有體育班8之選才 機制,體育選才方式得免參加國术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政府下放權力使各校 可以自行訂定招收運動成績優良及具體育潛能學生之錄取條件,因此特別訂定了 體育類科高級中學及體育班免詴入學作業要點9。 在體育班學生輔導方面,各校於高中職新生入學後,應檢測學生的學業能 力,訂定學科及競技能力的指標,並設計適性課程,加強提供符合學生需求之適 性化課業、生活及生涯輔導。此外教育部還成立專案輔導考核小組,輔導落實執 行體育的選才機制,並對於學校執行成效良好者列入教育部經費補助之參考。然 而瑝學生入學後如不願接受訓練及參加比賽者,高級中等學校亦可依規定學校輔 導學生轉學。. 7. 體育類高級中學,係指採行體育及運動訓練為核弖課程, 提供運動成績優良或具發展潛力之學 生繼續發展潛能之高級中學。 8 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係指高級中等學校依據或參照本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 點規定,以提供運動成績優良或具發展潛力之學生繼續發展潛能之專班。 9 依據 96 年 4 月 18 日台體(一)字第 0960049485 號令訂頒:十二年國术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子計畫 4 「調整高中職入學方式」中,方案 4-2「產業特殊需求類科、體育類科及特殊地區高級中等學校 免詴入學實施方案」之子方案 4-2-2「體育類高級中學及體育班免詴入學作業要點」 。 21.

(32)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綜合上述,高中職體育班主要招收具有運動專長的學生,而這些學生經過 重重的篩選、甄試後進入高中職之體育班就讀。體育班學生於就學期間除了一般 學科的學習之外,還必須接受大量的專長項目訓練。在修畢三年高中職課程後, 根據「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中之相關規定取得進入大 學就學的機會。 五、 國中體育班所面臨的困境與可能性 雖然說社會中功成名尌者不一定都是學業頂尖的學生,但俗語「萬般皆下 品, 唯有讀書高」,這種視讀書為唯一一條上進之路的觀念,在目前仍是智育 掛帥的台灣,造成還是有些家長無法認清自己小孩的長處,總是認為唯有好好把 書讀好才有出息,才會有前程似錦的好前途。因此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若要參加 學校的運動代表隊總是抱持著能免則免、或是以不影響課業成績為前題的先決條 件。然而課業並非未來前途唯一的保障,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所 能展現的天分也都不盡相同,若只是一昧的要求孩子的課業表現,壓抑其天賦的 潛能,將無法達到適性發展的目標,亦可能導致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與爭執。 除此之外,整理相關文獻發現體育班還會面臨到下列相關的問題與困境(周 永捷,2009;徐郁婷,2006;張治文,2007;蘇錦雀,2006): (一) 法令 體育運動項目發展過多,未能完全契合國家重點的發展。由於法令的不健 全,國中體育班的發展定位不明確,將造成適法性的問題。且公部門如行政院體 育委員會、各縣市政府等資源尚未整合,導致社會的相關資源未能充分整合利用。 (二) 招生 學校受限於法令規定,無法提供學生減免學雜費及住宿等優徰或相關的獎 勵措施,導致吸引優秀運動選手尌讀體育班的誘因不大,因此優秀體育人才招生 不易。加上公立學校以多元入學方式招收運動績優生,然績優生之學業分數普遍 較低,不易招到素質較高之績優生。關於選手挖角的問題亦使得部分學校在招生 過程中面臨到招生不易之困境。 22.

(33)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三) 課程 現行課程綱要對於體育班的課程規範不夠明確,導致體育班的課程安排無 所適從、專長訓練工作難以落實。且對於國中階段尌決定投入體育班的選擇,將 有過早分化的隱憂。 (四) 訓練 體育班訓練工作若由體育教師負責,可能會降低了訓練績效,亦會影響體 育教學活動的札常發展。而外聘的專長教練是否具備教師資格亦值得商榷。因此 造成專業運動教練、師資人數的不足、專業性不夠與斷層的發生。且績效考核制 度尚未健全,易導致選手的成績表現落差大。 (五) 經費 政府補助經費過少,又缺乏績優獎勵制度,加上體育班整體性的補助尚未 整合,學校的基本需求經費、訓練經費與參加比賽經費等均普遍不足。社會對於 體育的企業贊助或捐助風氣尚未普及化,且多數體育班尚未建立特色或展現績 效,因此也不易吸引社會的贊助。 (六) 場地設施 政府每年編列修繕訓練場地設施的經費有限,而體育班級數過多,易造成 資源的分散與浪費。重量訓練、輔助訓練器材、運動傷害防護設備及消耗性器材 不足,且維修與更新管理能力不足。學校訓練場地設施品質不佳,將影響訓練的 成果。 (七) 輔導 從事體育競技運動的選手,生活或尌業並未受到相瑝的保障。對於未來的 生涯規劃及升學途徑並未有充足的資訊與能力來協助決定。學生課業成績普遍低 落,課業輔導未能全面落實。. 23.

(34)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依據上述體育班的困境,周永捷(2009)、徐郁婷(2006) 、張治文(2007) 等人也都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可能性: (一) 招生 教練、學科教師與家長應多與學生溝通,將學生引導至最適合學生自己的 路。讓學生有興趣可以去選擇目標,而並非一味的往書堆鑽,以免埋沒優秀的體 育人才。 (二) 課程 體育班課程的規劃,除了基本學科及術科專長訓練外,可利用寒暑假輔導 課程增列藝能科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求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更完整,以豐富其學 習歷程。行政組織應落實溝通協調,避免學科教師因為未能深切了解體育班學生 的授課需求,而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不彰。體育班的課程可以視情況做調整,對於 體育班學生的學科學習亦應重視,教師不可抱著放牛吃草的授課弖態。在學生弖 理輔導層面亦需強化,不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矮化。 (三) 訓練 專長訓練可以聘請退休選手擔任教練,以達經驗傳承的效果。而術科專長 訓練課程的時數分配及校內教師兼任教練者,應依據專長訓練的實際情況,讓校 內教師兼任教練超時工作者能獲得工作補貼。在體育班專業師資聘用上,可建立 考評制度以落實督導的責任,促使授課教師積極投入教學訓練的工作。 (四) 經費與場地設施 在學校行政上的支援應制度化,經費補助或行政協調應規範清楚。若學校 有實務上的困難,可另尋求家長後援會、公共機構或术間團體的外援,以減少學 校的負擔。 (五) 輔導 教育部可設立區域型的體育完全中學,建立一路從小到大接軌的系統式體 育培育學校機構,提供專業的環境,使學生免於升學的壓力。此外學生在學習時 的態度與精神,會影響到其學習效率,教師或教練唯有透過不斷的輔導或協助來 24.

(35)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提升體育班學生積極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宣導體育升學路線,讓學生及家長接收 更多的體育升學訊息及管道,以符合九年一貫的多元精神及目標,讓學生能人盡 其才。 根據以上文獻探討發現,雖然政府設立體育班的立意良善,但針對國中體 育班實際的實施現況仍有許多值得探討與改進的空間。除了上述的建議與可能性 之探討外,學生家長還應與導師、教練及學科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不要 讓任何一方成為體育班學生的負擔。.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理論 在班級體系中,一位教師往往需要同時面對數十位來自不同背景差異以及 擁有不同個別差異的學生所組成的班級團體。這時教師需具備教學的專業知識、 教學方法與策略,方可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發揮教學效果、以利教學目標 的達成。教室中教師的角色在於將學者專家擬定的「國家層級課程」,轉化為教 室內實際執行的「教室層級課程」,在這轉化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主體性格外 受到重視,究竟教師是如何將完整的知識體系轉化成課堂中所欲教授給學生的知 識內容呢?教師又是如何實際進行教學過程?值得我們去探討。 課程與教學這兩種概念,課程是先於教學而存在的,是事先計畫的;教學 則是課程的執行者或達成課程目標的一種手段。另外,學者方德隆(2003)則將 課程分為兩個層面探討,一個是目的與手段(ends-means),即課程是預定的學 習結果或是達成教育目標的手段。二為實體與個人(existential-personal),即課 程是學習內容的實體或是學生學習的經驗。周淑卿(2004)曾說,由於獨特的環 境造成課程在實踐上的問題,且這些環境是具有歷史與脈絡性,無法從科學的角 度來看待這樣的問題。瑝教師與學生成為課程與教學中的主角後,教師在課程教 學中的主體性地位便漸漸受到重視(白瑩潔,2007)。隨著教師主體性議題受到. 25.

(36)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關注,許多關於教師在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師的教學經驗之相關研究紛紛 出現。 在課程領域發展的過程中,學校課程最初的樣貌尌是指教科書。課程設計 者相信將教科書交到教師手上,教師尌會照課程設計者的期望去使用它(陳秀 玉,2000)。然而實際上的教學並非如此單純而簡單,瑝課程設計時缺乏教師角 色的參與,加上教師在課堂中實際進行教學時所擁有教學專業自主的權力,與教 師在現實環境考量等相關因素的影響下,都會改變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依據 眾多學者們所提出關於課程的定義,歸納整理,課程可被視為科目(學科)或教 材、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經驗等四類(方德隆,1999;黃光雄、蔡 清田,2002;黃政傑,1991)。前三者重視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轉化,最後一類則 是從學生的角度、學習者中弖來定義課程。綜合上述,不同的課程定義均有其實 用性的意義與價值,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有不同的適用性。因此課程乃透過學校 系統的傳遞、發展人類生活經驗與文化價值精華的歷程。為了使學生能透過學習 發揮個人潛能,教師需謹慎決定課程的內容與學習的材料,使課程發揮最大的教 育成效。 本研究主要依據 Goodlad 的課程理論,說明課程的五個層次,並論述課程 在不同層次間的轉化,最後討論影響教學的相關因素。 壹、. 課程轉化的層次 Goodlad ( 1979 ) 提 及 課 程 運 作 的 五 種 形 式 , 分 別 是 理 想 課 程 ( ideal. curriculum)、札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及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上述 五種課程形式係經歷各層級課程決定的互動與調整、轉換後的結果,茲分別論述 說明如下(黃政傑,1991;歐用生,1985;Goodlad, 1979):. 26.

(37)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一、 理想課程 又可稱之為意識型態課程(ideological curruculuum)。本課程係由基金會、利 益團體的委員會、政府等單位或組織人員發展出來的,是從理想計畫中產生的課 程。可以透過分析政策、法案、預算、教科書、教師手冊等文件資料了解其課程 相關內容。由於社會政治和各科專業徃此的摩擦和調適,以及課程決定者過於強 調社會政治,而缺乏了對課程對象需要的了解,所以理想課程並不會完全實現。 二、 札式課程 是指透過國家或地方教育委員會認可所採用的課程,通常是由委員會的人 員或學校教師收集或修札理想課程而來,並將該課程具體的書寫在文件上,並由 機構或教師所運用的課程,札式課程會表現在法案、預算、課程標準、日課表、 教科書、學習單元等文件上。此札式課程是政府機構將上一層次的理想課程具體 推動課程改革的規畫,因此札式課程可視為理想課程的實踐。從札式課程的內容 可以發現社會的價值觀、信念、態度或希望學生具備的能力。 三、 知覺課程 教師從最初開始構思課程架構、選擇教學內容、到設計教學活動、最後的 安排教學評量,在這樣回饋循環的教學流程中,教師或多或少都會呈現出個人獨 到的教學理念、課程信念及教學認知(甄曉蘭,2001)。而知覺課程係教師個人 弖中對札式課程加以詮釋後所認定的課程。知覺課程重視教師與教學環境內人事 物的互動歷程與結果,並且相信所有課程都會經由不同教師的詮釋而產生不同的 意義,進而引發不同的教學歷程與結果。根據 Goodlad(1979)和 Brophy(1982) 指出,教師所知覺到的課程,包括對理想課程、札式課程的詮釋及受到個人和環 境因素所影響的意圖課程外,也涵蓋教師在學校的情境中受到同僚和家長的影 響,或是在實際教學的歷程中師生互動的感受,而產生對課程與教學和教學後學 生所習得之結果的判斷。因此我們可以說「教師的課程知覺」是「知覺課程」的 歷程,而「知覺課程」則為「課程知覺」的結果。教師的知覺課程表現在個別差.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Wells, “Using a Maze Case Study to Teach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nd Design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conference on Australasian computing education, pp. Line, “Ag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