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之關係:兼論心流體驗之中介效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之關係:兼論心流體驗之中介效果"

Copied!
153
4
1
顯示更多 ( 頁)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之關係: 兼論心流體驗之中介效果. 指導教授:吳忠宏 博士 研 究 生:潘美君 撰.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2)

(3) 致謝 俄國著名文學家普希金曾說過: 「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與知識的幫助下,.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與知識」,此本論文能呈現在大家的眼前,是有賴於許許多多 的人們的協助與指教!首先,非常感謝指導教授吳忠宏博士的教導,從研一開始 嚴謹的訓練,讓我漸漸了解學術的面貌,以及在論文撰寫過程,給予的思考方向 與指導,讓論文內容能夠更臻完備。 承蒙口詴委員曹勝雄教授、黃章展教授、葉源鎰教授與林宗賢教授的悉心指 點,讓論文內容更加完善,也讓我對此論文有另一番的思考;在論文進行過程中, 王正帄教授、何景華教授、李介祿教授、李英弘教授、沈立教授、周學雯教授、 林宗賢教授、林宜親教授、張樑治教授、梁英文教授、陳慧如教授、曾永帄教授、 葉源鎰教授、趙芝良教授、鄭佳昆教授與戴有德教授,在百忙中抽空為問卷進行 審查;與臺北捷運公司小巨蛋營運管理處與冰上樂園工作人員的協助,問卷才得 以順利地發放,以及被我叨擾的滑冰朋友們,有你們的幫忙,這本論文才能完成。 感謝王志宏教授、黃玉琴教授與靜宜學姐總是對我付出關心,並不吝對我伸 出援手;與碩士班期間給予過我指導的游國謙教授、湯幸芬教授、李介祿教授、 顏宏旭教授、游森期教授與林政逸教授,讓我在學術知識上能夠有所增長;謝謝 文雄學長在許多方面給予我無私的指導與意見,讓我在研究的路上能夠更加順遂, 以及吳家班與觀光所裡的學長姐與學弟妹,給予我的意見與幫忙。 還有我最重要的好夥伴們,有你們的支持、陪伴與義氣相挺,我們才能相互 扶持走到最後,在課業與生活都不吝給我安慰與建議的珮玲、經常帶給我正面能 量的天琦、是我生活中好榜樣的敏慈、總是陪在我身邊的詠琳、會帶給大家歡笑 的博杰、無條件支持我告訴我不能怕的妤甄、不時給我加油與鼓勵的萍君、是我 們學習楷模的媖美姊、刺激我不同面向思考的莓涵、最漂亮的媽咪─瓊文、給予 我論文上意見的柏辰與涴瑱,我們一起經歷過的時刻與踏過的步伐,都會是我最 重要的回憶!以及其他所有的朋友,你們一句加油,便會為我帶來勇氣與信心, 最後,感謝我最最親愛的家人們毫無保留的支持,我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後。 研究所是一段漫長又充滿考驗的路程,有賴於總是在我身邊的你們,才能讓 我有勇氣與毅力走到最後,為你們獻上我最真摯的感謝! 2011.05.29 I.

(4) 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之關係: 兼論心流體驗之中介效果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社經背景變項的滑冰參與者在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 場所依戀之差異情形,進而建構並驗證「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 所依戀之關係模式」,並進一步探討心流體驗的中介效果。 首先,經文獻回顧建構出「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 關係模式」,再以臺北小巨蛋冰上樂園之滑冰參與者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 之方式共獲得 317 份有效樣本。實證研究結果顯示:1. 整體而言,受訪者遊憩專 門化程度是偏低的,而心流體驗、場所依戀則屬中等;2. 不同社經背景變項的受 訪者在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上均有顯著差異;3. 修正後之「滑冰參 與者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關係模式」整體適配情形良好,且模式 信度與效度俱佳;4. 由模式得知遊憩專門化會正向且顯著地影響心流體驗、遊憩 專門化與心流體驗亦會分別正向且顯著地影響場所依戀,此外,心流體驗在模式 裡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管理意涵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管理單位及後 續研究者做為參考。 關鍵字: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場所依戀、滑冰參與者、中介效果. II.

(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in Ice-Skaters: Mediating Effect of Flow Experienc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a conceptual model of ice-skaters integrating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flow experience, and place attachment.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are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ce-skater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s,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flow experience, and place attachment ; 2. to construct and validate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flow experience, and place attachment; and 3.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low experience. A total of 31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face-to-face survey from ice-skaters at the Ice Rink of Taipei Are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ice-skater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s,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flow experience, and place attachment. The overall modified model was well fit the data. After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ce-skaters’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low experience; their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lace attachment. In the mean tim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low experience was also examined within this model.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some managerial suggestions for Ice Rink of Taipei Arena were propose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Flow Experience, Place Attachment, Ice-skaters, Mediating Effect. III.

(6) 目錄 致謝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遊憩專門化 .............................................................................................. 7 第二節 心流體驗 ................................................................................................ 16 第三節 場所依戀 ................................................................................................ 27 第四節 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關係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4 第一節 研究基地與對象 ....................................................................................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三節 研究假說 ................................................................................................ 37 第四節 問卷設計 ................................................................................................ 40 第五節 調查方法與抽樣設計 ............................................................................ 44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 45 第七節 預詴問卷效度與信度評鑑 ....................................................................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9 第一節 樣本屬性 ................................................................................................ 59 第二節 研究變數之敘述性統計分析 ................................................................ 62 第三節 不同社經背景變項的受訪者與研究變數之差異情形 ........................ 67 IV.

(7) 第四節 模式資料檢視 ........................................................................................ 73 第五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 .................................................................................... 74 第六節 理論模式之驗證 .................................................................................... 83 第七節 研究假說之檢定 ....................................................................................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 100 附錄一 問卷初稿 ............................................................................................. 112 附錄二 專家問卷 ............................................................................................. 116 附錄三 問卷審查專家名單 ............................................................................. 124 附錄四 專家審查意見 ..................................................................................... 125 附錄五 預詴問卷 ............................................................................................. 136 附錄六 正式問卷 ............................................................................................. 140. V.

(8) 表目錄 表 1 遊憩專門化相關研究主題 ........................................................................ 10 表 2 遊憩專門化認知、情感與行為三構面內容之比較................................ 13 表 3 遊憩專門化構面之整理 ............................................................................ 14 表 4 場所依戀衡量構面之整理 ........................................................................ 28 表 5 結構方程模式之符號與意義 .................................................................... 38 表 6 徑路圖符號意義表 .................................................................................... 39 表 7 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量表 .................................................................... 40 表 8 滑冰參與者心流體驗量表 ........................................................................ 42 表 9 滑冰參與者場所依戀量表 ........................................................................ 43 表 10 理論模式檢定指標值 .............................................................................. 49 表 11 量表內容效度係數(V 值) ....................................................................... 51 表 12 遊憩專門化認知構面問項修正 .............................................................. 52 表 13 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項目分析表 ...................................................... 53 表 14 滑冰參與者心流體驗項目分析表 .......................................................... 54 表 15 滑冰參與者場所依賴項目分析表 .......................................................... 55 表 16 預詴問卷信度分析 .................................................................................. 56 表 17 預詴樣本心流體驗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 .............................................. 57 表 18 確立九題項心流體驗量表後之項目分析 .............................................. 58 表 19 受訪者社經背景變項分析 ...................................................................... 61 表 20 受訪者遊憩專門化認知與情感構面統計分析表.................................. 63 表 21 受訪者遊憩專門化行為構面統計分析表 .............................................. 64 表 22 受訪者心流體驗統計分析表 .................................................................. 65 表 23 受訪者場所依戀統計分析表 .................................................................. 66 表 24 不同社經背景受訪者與專門化、心流體驗、場所依戀之差異檢定 . 71 表 25 模式所有問項之偏態與峰度分配 .......................................................... 73 表 26 遊憩專門化模式參數估計表 .................................................................. 75 表 27 遊憩專門化模式適配評鑑表 .................................................................. 75 表 28 心流體驗模式參數估計表 ...................................................................... 77 VI.

(9) 表 29 心流體驗模式適配評鑑表 ...................................................................... 77 表 30 場所依戀模式參數估計表 ...................................................................... 78 表 31 場所依戀模式適配評鑑表 ...................................................................... 79 表 32 測量模式信效度評鑑摘要表 .................................................................. 81 表 33 遊憩專門化區別效度分析表 .................................................................. 82 表 34 場所依戀區別效度分析表 ...................................................................... 82 表 35 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關係模式結構參數迴歸係數 ..... 83 表 36 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關係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 ......... 84 表 37 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關係模式適配評鑑表.................. 84 表 38 直接與間接效果係數表 .......................................................................... 86 表 39 整體模式信效度評鑑摘要表 .................................................................. 88 表 40 整體模式區別效度分析表 ...................................................................... 88 表 41 整體模式結構參數迴歸係數 .................................................................. 90. VII.

(10)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 專門化環基本概念圖 ................................................................................ 11 圖 3 遊憩專門化環基本概念圖 ........................................................................ 12 圖 4 原始心流模式圖 ........................................................................................ 19 圖 5 原始心流模式運作過程 ............................................................................ 20 圖 6 四向度心流模式圖-1................................................................................. 21 圖 7 四向度心流模式圖-2................................................................................. 21 圖 8 八向度心流模式圖-1................................................................................. 23 圖 9 八向度心流模式圖-2................................................................................. 23 圖 10 八向度心流模式圖-3............................................................................... 24 圖 11 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發展模式圖 .......................................................... 29 圖 12 研究架構圖 .............................................................................................. 35 圖 13 研究概念圖 .............................................................................................. 36 圖 14 初始模式圖 .............................................................................................. 38 圖 15 遊憩專門化修正模式之路徑圖 .............................................................. 76 圖 16 心流體驗修正模式之路徑圖 .................................................................. 77 圖 17 場所依戀修正模式之路徑圖 .................................................................. 79 圖 18 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模式路徑圖.................................. 85 圖 19 中介效果之驗證 ...................................................................................... 86.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研究概況共分為四節,首先說明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 所依戀之研究背景,以及促成本研究之動機,並據此擬定研究目的,發展研究流 程,最後,針對重要名詞進行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 2010 年為了營造優質運動環境、推廣全民運動以促進 國民健康體能,提出了「改善國民運動環境與打造運動島計畫」 ,以「樂在運動, 活得健康」為理念,積極推展全民運動,增強國民參與運動意識,並打造國人優 質健康的運動休閒環境(行政院,2010)。 為了能夠達到全民運動之目的,與營造優質的休閒遊憩場所,瞭解民眾的休 閒遊憩行為是相當重要的。而場所依戀是指當參與者體驗過某遊憩場所後,若該 場所具有異於其他場所不可替代之特質時,除了實質的資源可以滿足參與者的需 求外,參與者也會有想長期性、持續性地接近此場所之需求,即會重遊該場所 (Moore & Graefe, 1994; 謝宗恆、侯錦雄、郭彰仁,2005;梁英文、曹勝雄,2007)。 因此,透過瞭解遊憩者對遊憩場所的場所依戀,將有助於管理單位瞭解遊憩場所 是否能夠有效且持續的被利用。 再者,相關研究指出對遊憩者而言,欲有心流體驗,環境是極為重要的一個 因素(Williams & Harvey, 2001; 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1997),遊憩者 為了能再度感受心流體驗,很有可能對特定場所產生依戀。所謂的心流體驗是指 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參與者的技巧與面臨的挑戰達到帄衡之下,所產生的一種正 面情緒,能達到心理、生理健康與成就感的體驗,並具有挑戰與技巧的帄衡、動 作與知覺合一、清楚的目標、明確的回饋、全神貫注、自我掌控感、自我意識的 失去、時間感轉變、自成性經驗九個特徵(Csikszentmihalyi, 1997; 陳秀娟譯,1998)。 瞭解遊憩者的心流體驗,除了有助於研究者瞭解遊憩者在遊憩過程的心理狀態之 外,對於遊憩者來說,心流體驗的感受,會使參與者覺得更愉悅,也因為心流體 驗強化了參與者的自信心,進而使得參與者的生活品質也提高(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1997)。最後,相關文獻指出心流體驗的產生,除了被知覺的挑 戰與技巧達到帄衡之外,技巧與挑戰也必頇高於一定的門檻值(Ellis, Voelkl, & 1.

(12) Morris, 1994; Csikszentmihalyi, 1997; Hills, Argyle, & Reeves, 2000)。此外,葉源鎰 (2007)也說明當參與者之遊憩專門化程度越高時,其心流體驗的感受認同度也會 越高。 梁英文、曹勝雄(2007)更進一步指出由於人們休閒健康觀念的普及化,單純 的參與遊憩活動,已經無法滿足某些遊憩活動從事者,因而出現遊憩專門化的現 象。自 1977 年 Bryan 提出遊憩專門化的概念後,遊憩專門化已被廣泛地運用到 各種休閒遊憩活動,可見其受到休閒遊憩領域相關研究之重視,而透過遊憩專門 化能夠瞭解遊憩者的行為與態度(Bryan, 1977);而且後續學者亦指出管理者能夠 透過 遊憩 專 門化 來 瞭解 遊憩 群 體的 差 異, 進而 對 遊憩 管 理有 所幫 助 (Ditton, Loomis, & Choi, 1992; McFarlane, 2001)。 在探討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關係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到兩者的關係會因活 動屬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 Bryan (1977)指出當釣客的專門化程度增加時,其 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也會增加;Bricker and Kerstetter (2000)則發現高專門化的泛舟 者,對於場所認同,顯著高於中、低專門化者,但是在場所依賴上,則沒有差異; 而在梁英文、曹勝雄(2007)針對賞鳥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遊憩專門化對場所依 戀的直接影響效果未達顯著水準,但遊憩專門化會負向直接影響場所依賴,遊憩 專門化會正向直接影響場所認同。而在位處於亞熱帶的臺灣要進行滑冰活動必頇 仰賴特殊的資源,所以滑冰參與者對滑冰場地應具有場所依戀,尤其專門化高者 應會有更加強烈的場所依戀,因此,本研究亦將透過滑冰活動的參與者來再次驗 證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間之關係,以再次釐清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間之關係。 此外,雖然已有文獻同時探討過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三者間之關係 (林柏志,2009;林欣怡,2009),但是,其研究結果略有不同,且並未討論到心 流體驗在其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因此,本研究除了再次驗證三者間之關係外, 並嘗詴探討心流體驗的中介效果,以瞭解遊憩專門化越高的滑冰參與者,是否會 透過其所體驗到的心流感受越高,來更加劇對冰上樂園的場所依戀感。 臺北小巨蛋是全臺灣第一座政府興建民間經營的多功能室內體育館,為政府 打造民眾優質休閒運動場館的重要成果,更是臺灣極具代表性的運動場館,而位 於臺北小巨蛋副館的冰上樂園更是全臺第一座且是目前唯一一座符合國際比賽 標準的滑冰場地,並舉辦過多場國際滑冰賽事(江金山,2007;臺北大眾捷運股份 有限公司,2010)。滑冰的歷史可推演至 1924 年第一屆冬季奧運會舉辦時,滑冰 2.

(13) 即被列為原始項目之一(湯銘新,1998),滑冰入門容易,但是,學會滑冰之後, 為了做出高難度的動作,參與者必頇不斷精進自己的技巧,以克服高程度的挑戰, 其活動特性極能夠反映本研究擬探討的遊憩專門化與心流體驗。 因此,本研究擬以臺北小巨蛋副館之冰上樂園為研究基地,並透過結構方程 模式來建構與驗證「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關係模式」 , 除了驗證變項間的兩兩關係外,並進一步瞭解心流體驗的中介效果,對此模式之 影響關係作一完整性探討,此乃本研究之主要學術貢獻,以期相關研究結果能提 供給後續研究者,做為未來學術研究之參考依據;亦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實質管理 意涵予相關管理單位,藉以增進滑冰參與者之遊憩專門化與心流體驗,進而提升 其對冰上樂園的場所依戀。.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定以下研究目的: 一、瞭解不同社經背景變項的滑冰參與者在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 差異情形。 二、建構並驗證「滑冰參與者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關係模式」 。 三、探討心流體驗在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4.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承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定以下研究流程,做為執行之遵循依據,進而 達成本研究之目的。 下圖 1 為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擬定研究目的. 文獻蒐集與回顧. 建立研究架構與方法. 問卷設計及調查. 資料整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 1 研究流程圖. 5.

(16)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此節將針對本研究中重要相關名詞進行操作型定義的解釋。 一、遊憩專門化(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遊憩專門化是指遊憩活動的參與由一般興趣與低涉入程度,進展到專業興趣 與高涉入程度的連續性行為,並且活動中所使用的設備、技巧,以及對活動場域 的偏好會反映出參與者的遊憩專門化程度(Bryan, 1977; 2000)。本研究所指之遊憩 專門化為滑冰參與者參與滑冰活動由一般興趣與低涉入程度,進展到專業興趣與 高涉入程度的連續性行為。 二、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 當參與者沉浸於某活動中,無視於其他事物的存在,注意力完全投注於該活 動,便會產生心流的感受,此乃一種暫時性的、主觀的體驗,這種體驗本身會帶 來莫大的喜悅(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1997)。本研究所指之心流體驗 為滑冰參與者參與滑冰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正面的感受,並具有挑戰與 技巧帄衡、動作與知覺合一、清楚的目標、明確的回饋、全神貫注、自我掌控感、 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感轉變、自成性經驗等九個特徵。 三、場所依戀(Place Attachment) 場所依戀為個人對某特定場所的歸屬感,是個人感覺到自己與該場所的結合 程度、 對於 該場所 的情感 ,以 及該特 定場所 對於 個人所 代表的 意義 與感 覺 (Williams, Patterson, Roggenbuck, & Watson, 1992;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且場 所依戀可分為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兩構面,場所依賴為活動參與者對特定場所在 功能上的依戀,而場所認同則是參與者對該場所在情感上的依戀(Vaske & Kobrin, 2001)。本研究所指之場所依戀為滑冰參與者對臺北小巨蛋冰上樂園在功能上與情 感上的依戀。. 6.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針對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與評析, 並進而分析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間之關係,以做為本研究探討滑冰 參與者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間關係之理論基礎,以及設計研究方法 之參考。. 第一節 遊憩專門化 目前國內研究者,大多將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翻譯為遊憩專門化(梁英文、 曹勝雄,2007;歐雙磐、侯錦雄,2007)、遊憩專業化(許義忠,2007)或者是遊憩 專業程度(李素馨,1994),而葉源鎰(2007)則指出 specialization 並非指專業級或專 家程度者,而是指學習之求精益程度,因此認為將 specialization 解釋為 「精熟度」, 較能適切表達其意涵。不過,本研究仍採用目前較常見且較廣泛被使用的「遊憩 專門化」來翻譯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以下將針對遊憩專門化進行文獻的回顧與整理,以瞭解遊憩專門化之定義與 內涵,並進一步比較過去研究中遊憩專門化的衡量構面與衡量方式,以利本研究 選擇適當的研究工具。 一、遊憩專門化之定義與內涵 遊憩專門化的概念是在 1977 年由 Bryan 所提出,遊憩專門化是指遊憩活動 的參與由一般興趣與低涉入程度,進展到專業興趣與高涉入程度的連續行為,並 且活動中所使用的設備、技巧,以及對活動場域的偏好會反映出參與者的遊憩專 門化程度(Bryan, 1977; 2000)。Bryan (2000)更進一步指出每個程度的專門化皆表 達著獨特的行為和傾向,包含了對設備的偏好、追求經驗的型態、期望的活動場 域、對資源管理的態度、首選的社會環境,甚至於是假期的型態。 在 Bryan (1977)的研究中指出,其主要目標是要利用遊憩專門化發展一個概 念性的架構,此架構可以涵蓋釣客的型態,並且藉此來瞭解這些遊憩者的行為和 態度。在此研究中,Bryan 透過問卷調查與參與式觀察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並將 受訪者依參與的次數、技術和場所偏好分成四個類型(Bryan, 1977): 1.. 非經常性釣客(occasional fishermen):指偶爾從事釣魚活動者,因為他們 7.

(18) 剛接觸該活動,並尚未確立釣魚活動為他們休閒的常態性部份,或是因 為釣魚活動還沒成為其主要興趣; 2.. 一般型釣客(generalists fishermen):指已經確立釣魚為經常性休閒活動的 釣客,並且能夠使用多樣化的釣魚技巧;. 3.. 技術專家(technique specialists):指專攻特定技巧,而排除其他技術的釣 客;. 4.. 技術與場域專家(technique-setting specialists):屬於高承諾型的釣客,專 攻於技術並且對於到特定水域型態從事該活動有明確的偏好。. 此外,在此研究中 Bryan 根據其所研究之結果提出了四項重要的主張,分別 描述如下(Bryan, 1977): 1.. 隨著時間的累積,釣客專門化程度通常會更加提升,而專門化程度越高 的釣客,會有較高的知識與承諾持續進行垂釣活動。. 2.. 大部分專業的釣客會加入休閒社交圈(leisure social world),休閒社交圈中 的成員有著相似的態度、信念與意識形態,並且會有相似的行為,以及 具有團體認同感,休閒社交圈是這些成員的主要參考團體。. 3.. 當垂釣的專門化程度提升,對於活動的態度和價值也會隨之改變,釣客 的觀念會從魚類的消費轉變到保護和重視活動的本質與環境,簡而言之, 對專門化程度較高的釣客來說,魚不是他們主要的目標,釣魚的體驗才 是他們想要獲得的。. 4.. 當垂釣的專門化程度增加,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也會增加,如對資源環境 的可預測性與操作,與對其控制程度可以了解運氣與技巧的差別。. Bryan 在 1977 年的研究中,提及了休閒社交圈的概念,其指出休閒社交圈中 團體成員的態度、信念、偏好是相似的,並且會產生相似的行為,對團體也會有 認同感(Bryan, 1977)。後續亦有研究者從休閒社交圈的觀點來作為遊憩專門化發 展的理論基礎(Ditton et al., 1992)。當休閒遊憩參與者初投入一個遊憩活動,其技 巧也許是不成熟的、裝備也可能非常簡陋、對該活動也不太熟悉,甚或尚未領略 到其中的樂趣,但隨著時間的累積,以及對活動的投入,參與者的技巧逐漸變得 純熟、裝備逐一升級、對該活動駕輕就熟、能融入活動中領略其樂趣,甚至於找 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分享與活動有關的知識,或是由活動中所獲得的樂趣, 這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便是指休閒社交圈,且低專門化程度的活動參與者可能會以 8.

(19) 高專門化程度的活動參與者作為他的參考團體,而休閒社交圈內成員的交流不一 定都是透過正式的形式,他們也會透過各式各樣的媒體指南、專門雜誌和設備型 錄中來交換訊息(Bryan, 1977; 葉源鎰,2007)。 Ditton et al. (1992)認為遊憩專門化並不是僅指具備高度技巧的活動參與者, 其包含了從初學者到專家所有的參與者,因此任何參與者皆具有專門化,只是在 程度上有所差異(引自葉源鎰,2007)。Scott and Shafer (2001)則定義遊憩專門化為 遊憩者在遊憩活動參與中,隨著時間的累積,遊憩參與者參與活動的方式與看待 該活動的觀點會有所發展與改進的過程。 自 Bryan 提出遊憩專門化之後,後續研究遊憩專門化之學者大多沿用 Bryan 所提出的定義(McIntyre & Pigram, 1992; McFarlane, 2004; Tsaur & Liang, 2008; 歐 雙磐、侯錦雄,2007;葉源鎰,2007),故本研究乃採用 Bryan 在 1977 年對遊憩 專門化的定義。 目前遊憩專門化已被運用到各類休閒活動中,如釣魚(Bryan, 1977; Oh, Ditton, Anderson, Scott, & Stoll, 2005; 許義忠,2007)、野生動物的觀賞(Lee & Scott, 2006; Lemelin, Fennell, & Smale, 2008; Tsaur & Liang, 2008)、登山(歐雙磐、侯錦雄,2007)、 狩獵活動(Miller & Graefe, 2000; Needham, Vaske, Donnelly, & Manfredo, 2007)、潛 水活動(Thapa, Graefe, & Meyer, 2005; Thapa, Graefe, & Meyer, 2006; Sorice, Oh, & Ditton, 2009; 戴有德,2005)、橋牌(Scott & Godbey, 1994)、襲產旅遊(Kerstetter, Confer, & Graefe, 2001)等休閒活動(詳見表 1)。爰此,遊憩專門化已被廣泛地運用 到各種休閒遊憩活動,顯示其在學術界所受到的重視;而相關研究更指出遊憩專 門化的概念能夠提供管理者瞭解遊憩群體間的差異,並能對遊憩管理有所幫助 (Ditton et al., 1992; McFarlane, 2001)。. 9.

(20) 表 1 遊憩專門化相關研究主題 相關文獻. 研究主題. Bryan, 1977; Salz, Loomis, & Finn, 2001; Oh et al., 2005; Salz & 釣魚. Loomis, 2005; Morgan, 2006; Oh & Ditton, 2006; Schroeder, Fulton, Currie, & Goeman, 2006; Morgan & Soucy, 2008; Oh & Ditton, 2008; Oh & Ditton, 2009; 許義忠,2007 Hvenegaard, 2002; Scott & Thigpen, 2003; Lee & Scott, 2004; Scott,. 野生動物觀賞. Ditton, Stoll, & Eubanks Jr., 2005; Lee & Scott, 2006; Lemelin et al., 2008; Moore, Scott, & Moore, 2008; Tsaur & Liang, 2008. 狩獵活動. Miller & Graefe, 2000; Needham et al., 2007. 河川相關遊憩活動.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 Lee, Graefe, & Li, 2007; Kuentzel &. (划獨木舟、泛舟). Heberlein, 2006; Kuentzel & Heberlein, 2008. 露營車參與者. McIntyre & Pigram, 1992; McFarlane, 2004. 潛水活動. Thapa et al., 2005; Thapa et al., 2006; Sorice et al., 2009; 戴有德,2005. 登山. Dyck, Schneider, Thompson, & Virden, 2003; 歐雙磐、侯錦雄,2007. 高爾夫運動. 葉源鎰,2007. 自行車活動. 鄭育雄、李英弘、葉源鎰,2005. 攀岩. Ewert & Hollenhorst, 1994; 詹前志,2005. 衝浪. 李春安,2008. 橋牌. Scott & Godbey, 1994. 國家公園遊客 襲產旅遊. Chen, Hwang, & Lee, 2006 Kerstetter et al., 2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遊憩專門化之衡量構面 在遊憩專門化的研究中,大部分以多面向的綜合性評量來衡量休閒遊憩參與 者之遊憩專門化程度(葉源鎰,2007)。在 Bryan (1977)建構遊憩專門化概念的研究 中,是根據釣客的裝備、技巧、對環境的偏好與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活動的承諾, 來測量釣客的遊憩專門化程度。 McIntyre and Pigram (1992)指出在過去遊憩專門化的研究中,為了能輕易衡 量遊憩專門化,通常透過觀察法紀錄與活動相關的行為來得知專門化的程度,或 以一些簡單的問項來測量,如:擁有的設備、過去經驗、地點的選擇、技巧程度, 因而容易忽略參與者在參與活動時情感依附(affective attachment)的部分,這樣的 10.

(21) 依附可被稱作承諾(commitment)、自我涉入(ego involvement),和持續性涉入 (enduring involvement)。忽略情感面向,在探討遊憩專門化程度時,便無法得知 受訪者對該活動的內心感受,如:該活動對受訪者的重要性、該活動為受訪者帶 來多大的快樂……等等。如此一來,研究者所衡量出來的遊憩專門化程度,或許 便不夠完整,無法反映到真實的情況上。 McIntyre and Pigram (1992)引用 Little (1976)提出的描寫認知、行為、情感系 統間連結的專門化環(如圖 2),他們認為 Little 專門化環的概念中,情感系統和 Bryan (1977)所強調的行為和認知構面是同等重要的。因此,McIntyre and Pigram (1992)根據 Little 的概念發展了遊憩專門化環(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loop)(如圖 3), 在測量指標中加入情感面向,以認知、行為和情感系統組成遊憩專門化環。其中 認知與行為系統是引用 Bryan (1977)的概念,認知系統(cognitive system)是關於個 人在活動中所累積的知識與技巧,例如:對活動的環境屬性瞭解程度、活動中技 巧使用的程度、專精者對活動本身的知識;行為系統(behavioral system)藉由參與 的頻率與程度來描繪,以過去參與活動的經驗,以及對遊憩環境的熟悉度來衡量; 情感系統(affective system)是關於休閒遊憩參與者對活動的持續性涉入,包含該活 動對參與者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所獲得的樂趣、在活動中的自我表現、是否可以 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以及該活動在生活中所佔的地位(McIntyre & Pigram, 1992)。. 概念的內容和結構 認知系統. 個人系統 情感系統. 行為系統. 興趣和正面的激勵. 活動的頻率和強度. 圖 2 專門化環基本概念圖 資料來源:Little, 1976; 引自 McIntyre & Pigram, 1992. 11.

(22) 環境屬性. 知識. 技巧. 認知系統. 個人系統 情感系統. 行為系統. 持續性涉入. 過去經驗. 熟悉度. 重要性. 樂趣. 自我表現. 中心性. 圖 3 遊憩專門化環基本概念圖 資料來源:McIntyre & Pigram, 1992. 目前有關遊憩專門化的研究,多採用 McIntyre and Pigram 在 1992 年提出的遊 憩專門化環的概念(McFarlane, 2004; Thapa et al., 2005; Thapa et al., 2006; Needham et al., 2007; 葉源鎰,2007;歐雙磐、侯錦雄,2007),透過認知、情感、行為構面來 衡量遊憩專門化的程度。雖然多數研究者以此三構面來作為遊憩專門化的指標, 但是各研究對於其實質內涵的看法與定義卻是相當分歧(如表 2 所示)。 亦有研究者非採用認知、情感與行為構面來作為衡量的指標(如表 3 所整理), 例如:Tsaur and Liang (2008)則以生活型態中心性、過去經驗、經濟承諾來衡量 遊憩專門化。其中部分研究之構面與 McIntyre and Pigram (1992)提出的遊憩專門 化環概念相同,或是只單取構面中一個面向,例如:Lee and Scott (2004)以行為、 承諾、知識和技巧來作為衡量的構面,其中承諾便是情感構面,知識與技巧則為 認知構面。整體來說,大部分的研究皆是奠基於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構面去發展 遊憩專門化的衡量構面。 回顧過去遊憩專門化之研究,研究者大部分以多面向評量方法來衡量遊憩專 12.

(23) 門化的程度。此外,大多數研究者採用遊憩專門化環的概念,以認知、情感和行 為構面來衡量遊憩專門化,然而因各研究活動屬性的不同,故不同研究中構面的 內涵也有所不同,所發展的問項亦有所差異,目前尚未發展出一個具有系統化與 一致性之測量工具,正如 McFarlane (2001)所提及遊憩專門化概念的建立雖然對 遊憩管理極有幫助,但各研究者在概念化、衡量,以及專門化過程瞭解上卻是相 當不一致,容易造成研究上的限制。 綜上所述,遊憩專門化已經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構面,並且被實證研究驗證為 一個多面向的指標(Thapa et al., 2006)。大多數研究皆採用 McIntyre and Pigram (1992)所提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構面所組成的遊憩專門化,經過實證研究 此三構面確實能有效衡量出遊憩專門化,因此,本研究將以認知、情感、行為此 三構面作為衡量遊憩專門化的依據。 表 2 遊憩專門化認知、情感與行為三構面內容之比較 相關文獻. 認知系統. 情感系統. 行為系統. 環境屬性 技巧 知識. 重要性 樂趣 自我表現 中心性. 過去經驗 熟悉度. 技巧. 吸引力 中心性 重要性. 過去經驗 熟悉度 從事活動的年數 每年帄均旅遊次數. Thapa et al., 2005; Thapa et al., 2006. 認證程度 自我陳述技巧程度 知識 適應不同情境的能力. 持續性涉入 生活型態中心性. 經驗的程度 參與的頻率. Needham et al., 2007. 技巧 知識. 中心性. 裝備 經驗. 對環境的瞭解 技巧操作程度 知識. 重要性 樂趣 自我表現 生活中心性. 過去經驗 熟悉度 擁有/投資的裝備. McIntyre & Pigram, 1992. McFarlane, 2004. 歐雙磐、侯錦雄,200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24) 表 3 遊憩專門化構面之整理 衡量構面. 相關文獻 McIntyre & Pigram, 1992; McFarlane, 2004; Thapa et al., 2005; Thapa et al., 2006; Needham et al., 2007; 葉源鎰, 2007;歐雙磐、侯錦雄,2007;李春 安,2008 Bryan, 1977. 認知、情感、行為. 裝備、技巧、環境偏好、過去經驗 參與、技巧、生活型態、裝備 經驗程度、技巧程度和能力、生活型態中心性、持續 性涉入、裝備與投資. Miller & Graefe, 2000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 參與、裝備、技巧程度、生活型態/社會承諾. Lee & Scott, 2004; Oh et al., 2005; Lee & Scott, 2006; Oh & Ditton, 2008; Oh & Ditton, 2009 Lee et al., 2007. 過去經驗、生活型態中心性、經濟承諾 中心性、經驗、擁有的裝備、團體會員身分. Tsaur & Liang, 2008 Lemelin et al., 2008. 過去經驗、投資、生活方式 經驗程度、技術程度與能力、生活核心、持續涉入、 裝備和投資. 戴有德,2005 許義忠,2007. 行為、承諾、知識和技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遊憩專門化之衡量方式 關於遊憩專門化的衡量方式,Wellman, Roggenbuck, and Smith (1982)在遊憩 專門化的研究中,首先採用加總指數的方式,他們結合行為和態度的元素,如過 去經驗、經濟投資和生活型態的中心性,來創造由低至高的專門化連續性程度(引 自 Lee & Scott, 2004)。Kuentzel and McDonald (1992)則認為不應該把專門化各構 面的分數加總起來,而是應該分別加總每個構面的分數,形成不同構面的加總指 數來進行討論。 歐雙磐、侯錦雄(2007)也認為加總指數方式有其缺失,該研究指出過去研究 多把遊憩專門化簡化為總和的測量指標,使用此種指標來個別解釋專門化內容或 遊憩活動會造成問題,因為分數加總時會造成不同面向間分數上的互補,例如: 高認知程度與低行為程度加總後所產生的互補。 透過加總指數的方式來對遊憩專門化做分類是有所限制,因此,後續研究採 14.

(25) 用有別於加總指數的方式來進行衡量。其中,歐雙磐、侯錦雄(2007)的研究是將 所測得的專門化面向分數,先進行標準化 z 分數後各自加總為認知、情感和行為 系統的個別分數,以解決單位不同造成的差異性,再以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標 準化分數進行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集群分析可以根據受訪者的特性,亦考 慮了遊 憩專 門化的 多面向 特性 ,因此 ,較能 夠將 相似的 受訪者 分為 同一類 (McIntyre & Pigram, 1992)。 然而,部份研究者認為,遊憩參與者的遊憩專門化不一定要透過研究者的分 類,亦可由受訪者自我界定出其遊憩專門化程度。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透過自 我分類法來衡量受訪者的遊憩專門化程度,其衡量方法是先由研究者界定出三個 不同群體的遊憩專門化程度,並對這三組不同的專門化程度加以描述,接著讓受 訪者指出自己是屬於哪一個群體(Scott et al., 2005; Kerins, Scott, & Shafer, 2007; Sorice et al., 2009)。許義忠(2007)指出透過自我分類法來衡量遊憩專門化可以省下 研究調查及資料分析的時間,且能提高受訪者的填答率;而 Kerins et al. (2007)亦 指出自我分類法是能夠有效衡量專門化程度的工具。 綜上所述,在區隔受訪者的遊憩專門化程度時,主要有三種方法,首先,加 總指數法可分為總和加總指數法與個別加總指數法,總和加總指數法是將所測得 的資料簡化為一個總和指標,再依指標的分數去劃分遊憩專門化程度,而個別加 總指數法則是分別加總各面向的分數;第二種方法為將所測得各面向的分數,先 進行標準化 z 分數來處理單位不同的問題,隨後再透過集群分析來區分受訪者的 遊憩專門化程度;最後,第三種方法則是由受訪者自我判斷的自我分類法,各研 究應視研究的需要來選擇適合的遊憩專門化工具。 考量本研究將以結構方程模式為研究工具,並以認知、情感、行為此三構面 做為衡量遊憩專門化的依據,故採取個別加總指數法做為遊憩專門化的衡量方式, 以由低至高的連續性指標來衡量滑冰參與者的遊憩專門化程度。. 15.

(26) 第二節 心流體驗 此部份將針對心流體驗之理論、心流模式的演變進行文獻回顧,並進一步瞭 解過去相關研究衡量心流體驗的方法,以選擇適合本研究擬測量滑冰參與者心流 體驗之工具。 一、心流理論 目前國內研究者,對於 flow 的譯名非常多,如:心流(張樑治、劉吉川、余 嬪,2004;葉源鎰,2007;林心慧、曾琬婷,2008;張家銘,2009;侯雅齡,2009)、 流暢或暢流(張孝銘、高俊雄,2006;簡桂彬,2008)、神馳(林淑芬、吳淑女,2006)、 沉浸(陳怡安,2002;徐純慧、施素明,2005)、神迷(晁瑞明、徐暄淯、林妙冠、 葉逸萱,2004),大致上來說,近年來大部分研究者多以心流來做為譯名,因此, 本研究採用目前較常見且較廣泛被使用的「心流」來翻譯 flow。 心流的概念起源於 1975 年由 Csikszentmihalyi 所提出的,當一個人完全沉浸 於某種活動當中,無視於其他事物存在,注意力完全投注於該活動,便會產生心 流的感受,是一種暫時性的、主觀的經驗,這種經驗會帶來莫大的喜悅,又稱為 最優經驗(optimal experience) (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1997)。 Csikszentmihalyi 透過觀察外科醫生、音樂家、攀岩活動者……等許多活動的 參與者,從中發現到心流體驗的概念,而近年來其他研究者也將心流體驗的研究 廣泛的應用到許多領域中,包含了休閒遊憩(Hills et al., 2000; Havitz & Mannell, 2005)、運動員(Jackson & Marsh, 1996)、電腦或網路使用(Hoffman & Novak, 1997; Chen, Wigand, & Nilan, 2000; Pace, 2004)、教育或教學(Ainley, Enger, & Kennedy, 2008; Fullagar & Mills, 2008)、演員(Martin & Cutler, 2002)等。 Csikszentmihalyi (1975)對心流的原始定義為「參與者意識集中在一個非常狹 窄的範圍,不相關的知覺和想法都被過濾掉,並喪失自覺,只對具體目標和明確 的回饋有反應,同時透過環境的操控產生一種控制感」(引自葉源鎰,2007)。 心流也被定義為最佳的、極致的快樂經驗,當一個參與者以全心投入、專注 和享受從事一項有樂趣的活動(Chen et al., 2000; Pace, 2004)。Jackson and Marsh (1996)指出心流是構成巔峰表現(peak performance)的一種心理過程,可以為參與 者帶來正面的績效成果。因此,心流體驗為參與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 的一種正面情緒,並且能達到心理、生理健康與成就感的體驗(Csikszentmihalyi, 16.

(27) 1997; 陳秀娟譯,1998)。 Csikszentmihalyi (1990)進一步指出不論透過什麼活動產生的心流,參與者幾 乎都以相同的字眼來描述,並不會因為文化、現代化程度、社會階級、性別或年 齡而有所差異,最優經驗以及導致這種經驗的心理狀態,似乎放諸四海皆準,以 下針對描述心流體驗的九項特徵進行說明(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 1997; Csikszentmihalyi, 1996; 杜明城譯,1998; Csikszentmihalyi, 1997; 陳秀娟譯, 1998; Jackson & Eklund, 2004): 1.. 挑戰與技巧帄衡(challenge-skill balance):心流的感受來自於個人挑戰與 技巧間的帄衡,只有參與者知覺到的高難度挑戰與個人的卓越能力相互 配合,參與者的全心投入才可能體驗到心流,而有異於帄常的經驗感受。. 2.. 行動與知覺合一(action-awareness merging):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思與 作為經常是脫節的,如工作中的上班族想著週末,但是,在心流狀態下, 參與者必頇運用相關技巧來應付挑戰,此時參與者的注意力就會完全投 入,無法分神處理任何與挑戰無關的資訊,參與者的動作與知覺間完全 協調,而且全神貫注並完全融入活動當中,人與行動完全合一。. 3.. 清楚的目標(clear goals):當參與者面對一套清晰的目標,便很容易達到 心流的境界,因為當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參與者自然就知道該做什麼、 該如何做,例如:彈奏樂器、編寫電腦程式、攀爬山岳或執行手術,都 具有清楚的目標,使參與者在心流狀態中對於自己要完成的目標與動作 有強烈的知覺,並且完全了解即將進行或完成的動作。. 4.. 明確的回饋(unambiguous feedback):在心流活動中,參與者能夠很清楚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透過明確的回饋參與者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 參與者也可以在每一個步驟之後,判斷自己是否有所改進,如登山者每 攀爬一步,便知道所在位置又上升一截;歌唱者每唱過一小節,便可聽 出自己所唱的音符是否與樂譜相符,在參與者成功地達到某項目標時, 其相對的回饋是十分清楚而具體的。. 5.. 全神貫注(total concentration on the task at hand):全神貫注是指參與者對 於所從事的活動能夠專注且全心投入,參與者只意識到與此時此地相關 的事物,也能使參與者從生活中引起的壓抑和焦慮中解脫。. 6.. 自我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在心流狀態中,參與者因為太過於投入, 17.

(28) 所以不會擔心失敗,對進行的活動有一種完全掌控的感覺,這種主觀控 制的感覺是自動產生的,而在高難度挑戰的活動中,高度控制感對於參 與者來說是更加重要的。 7.. 失去自我意識(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在心流狀態中,個人會有與環 境合而為一的感覺,因而會產生暫時性的忘我,如果自我意識能隨時恢 復,這場經驗就不可能太深刻。等活動結束後,自我意識才會逐漸復甦, 這時的自我已經和經歷心流前的自我不一樣了,新技巧和新成就將使它 變得更加豐富。. 8.. 時間感轉變(transformation of time):在描述心流經驗時,最常提及的一點 就是時間感跟帄時不一樣,我們通常會忘了時間,幾小時變得像只有幾 分鐘,或是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麼漫長,如一個花式滑冰者提 到實際上僅需一秒的急轉彎,似乎時間伸展了十倍之長,但也有例外, 如外科醫生與賽跑選手,時間的控制對他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這時控 制時間也成為一種提升經驗樂趣不可或缺的技巧。. 9.. 自成性的經驗(autotelic experience):「自成目標」(autotelic)一字是由 auto(自我)及 telos(目標)兩個希臘字根組成,所謂「自成目標的活動」 (autotelic activity)即意指,該活動本身就是目的。舉例來說,下棋的目的 如果是為了樂趣,棋賽便是一種具有自成目標的經驗,但若是為了金錢 下棋,下棋的動機就變成「外求目標」(exotelic),因此, 「自成目標」是 指以活動本身為目的,並非為了日後達成某種外在目標而去從事該活 動。. 二、心流模式 心 流 模 式 (flow state model) , 又 稱 為 心 流 頻 道 分 割 模 型 (flow channel segmentation models),可用來說明參與者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其心理狀態的呈 現,自 Csikszentmihalyi (1975)提出原始心流模式後,後續研究者陸續根據其研究 進行心流模式的修正,進而提出了四向度心流模式與八向度心流模式,以下針對 各心流模式進行介紹: (一) 原始心流模式 圖 4 為 Csikszentmihalyi (1975)所提出的原始心流模式,說明從事一 18.

(29) 項活動時,當參與者認為所面對的行動機會(action opportunities)遠高於他 的行動能力(action capabilities),此時參與者感受到的是焦慮(anxiety);當 參與者的能力提升了,但其所面對的挑戰(challenges)仍高於他的技巧, 此時感受到的是擔心(worry);而當行動能力大於使用它們的機會時,則 會覺得無趣(boredom);當技巧遠大於挑戰時,參與者產生焦慮的狀況便 會再次出現;唯有當參與者所知覺到的挑戰與其個人技巧,取得帄衡時, 參與者才會有心流的感受產生。. 高. 焦慮. 行 動 的 機 會 挑 戰. 擔心. (. 心流. ). 無趣. 焦慮. 低 低. 行動能力(技巧). 高. 圖 4 原始心流模式圖 資料來源:Csikszentmihalyi, 1975. 關於原始心流模式的運作過程,Csikszentmihalyi (1990)透過圖 5 來 1 代表參與者正處於初學的狀況,參與者不懂任何技巧, 說明,首先 A○. 所面臨的挑戰也低,但參與者還是可能覺得很愉快,因為難度正好適合 他粗淺的技巧,此時他很可能經驗到心流,但時間很短暫;經過一段時 2 ), 間練習,參與者的技巧進步了,對於目前所面臨的挑戰覺得無趣(A○. 或是參與者面臨了難度更高的挑戰,使得他對自己拙劣的技巧感到焦慮 3 ),為了回到心流的狀態,參與者可以為自己確立一個跟技巧相當、 (A○ 2 →A○ 4 ),或是加強自己的技巧,以符合挑戰的難 難度提升的新目標(A○. 19.

(30) 3 →A○ 4 )((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1997)。 度(A○. ∞ (高). 焦慮 心流 渠道. 挑 戰. 3 A○. 4 A○. 1 A○. 2 A○. 無趣. (低) 0 0(低). 技巧. (高)∞. 圖 5 原始心流模式運作過程 資料來源: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1997. (二) 四向度心流模式 Csikszentmihalyi and Csikszentmihalyi (1988)透過經驗取樣法進一步 探討心流體驗,發現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較低技巧與挑戰的帄衡只會 產生冷漠(apathy),並不會有心流的感受,因此將原始心流模式修改為四 向度心流模式(four channel of model)(如圖 6)(Ellis et al., 1994)。當參與者 所知覺到的挑戰高於其本身的技巧,參與者會感到焦慮(anxiety);當參與 者的技巧高於其所面對的挑戰,參與者會感到無趣(boredom);當參與者 所面臨的挑戰與技巧皆低時,則其感受為冷漠(apathy);唯有參與者個人 的技巧與其所面對的技巧皆高時,參與者才會產生心流的狀態。 為了能更明確的說明心流體驗的產生,Jackson and Csikszentmihalyi (1999)根據 1988 年 Csikszentmihalyi and Csikszentmihalyi 所提出的四向度 心流模式進行修正,如圖 7 所呈現,Jackson and Csikszentmihalyi (1999) 認為參與者欲獲得心流體驗關鍵在於挑戰與技巧的帄衡,但是,唯有當 參與者所知覺的挑戰與其本身所具備的技巧皆高於帄均值時,參與者才 20.

(31) 會有心流體驗的感受產生(Jackson & Eklund, 2004)。. 高. 焦慮 挑. 心流. 低. 高. 戰 冷漠. 無趣. 低 技巧 圖 6 四向度心流模式圖-1 資料來源:引自 Ellis et al., 1994. 高. 焦慮. 心流. 挑 戰. 高. 低 冷漠. 放鬆─無趣. 低 技巧 圖 7 四向度心流模式圖-2 資料來源: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 1999. 21.

(32) (三) 八向度心流模式 在四向度心流模式被提出之後,相關研究者認為四向度的心流模式 依然不足以來說明參與者發展心流體驗的過程,所以相關研究者認為應 該在四向度心流模式的假設上,嘗詴去增加新的向度(Ellis et al., 1994), 因此,陸續有研究者提出了八向度心流模式。 正如同前述的四向度心流模式,隨著挑戰與技巧關係的轉變,參與 者的經驗感受也會有所不同,當兩者皆位於最高點時,最容易產生心流, 由圖 8 可以看出,假若挑戰的難度過高,會令人深感挫折,接著是擔心, 最後產生焦慮;如果挑戰太過容易,你的能力綽綽有餘,繼輕鬆之餘, 你就會感到無趣;若挑戰難度低、個人能力亦不足,當事人的態度便會 趨於冷漠(Csikszentmihalyi, 1997; 陳秀娟譯,1998)。圖 9 亦如同圖 8 所 呈現,是奠基於四向度心流模式發展而成,兩個模式的概念非常的相似。 假設某人處於圖中的「激勵」狀態,參與者會變得專一、主動而投 入,但還不能掌控一切,只要透過學習新技巧,就能進入更愉悅的心流 狀態;若處於「掌控」的狀態,同樣也能獲得快樂、堅強、滿足的感受, 但缺少了全神貫注、全心投入的感覺,此時只要提高挑戰的難度,就能 達到心流狀態了,由此也可看出心流有助於個人成長(Csikszentmihalyi, 1997; 陳秀娟譯,1998)。 圖 10 呈現了 Novak and Hoffman (1997)所提出的八向度的心流模式, 是將四向度的心流模式(如圖 6)旋轉了 45 度,使得圖 10 的水帄方向為技 巧加挑戰的總和(the sum of skills plus challenges),垂直方向為技巧減掉挑 戰的差異(the difference of skills minus challengws),西南-東北方向為技巧, 西北-東南方向為挑戰,來構成冷漠、鬆懈、無趣、擔心、操控、焦慮、 激勵與心流等八個向度。 由上述可得知,心流模式是透過參與者所知覺到的挑戰與其本身所具備的技 巧之間的比例來決定,隨著各研究的發展,心流模式由 Csikszentmihalyi (1975) 所提出的原始心流模式,逐漸進展到四向度與八向度的心流模式;其中由四向度 與八向度的心流模式,我們可以得知只有在高難度的挑戰與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 之下,個人的全心投入才能夠觸發心流的產生(Csikszentmihalyi, 1997; 陳秀娟譯, 1998)。 22.

(33) 高. 激勵 焦慮 心流. 挑 戰. 擔心. 冷漠. 低. 掌控. 無趣. 鬆懈. 技巧. 高. 圖 8 八向度心流模式圖-1 資料來源:Csikszentmihalyi, 1997; 陳秀娟譯,1998. 向度 1 高 向度 8. 激勵 心流. 焦慮. 挑 向度 7 戰. 操控 向度 3. 擔心 冷漠. 向度 6 低 低. 向度 2. 無趣 鬆懈. 向度 4. 向度 5 技巧. 高. 圖 9 八向度心流模式圖-2 資料來源:引自 Ellis et al., 1994. 23.

(34) 技巧-挑戰 無趣 鬆懈. 技巧 操控 心流. 冷漠. 技巧+挑戰. 激勵. 擔心. 挑戰. 焦慮. 圖 10 八向度心流模式圖-3 資料來源:Novak & Hoffman, 1997. 三、心流體驗衡量方法 關於衡量參與者心流狀態的方法,一開始 Csikszentmihalyi (1975)的研究團隊 是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來瞭解這個現象,因為透過質性的方法可以獲取大量的資料, 但另一方面,量化的方法也被廣泛地採用(Jackson, Martin, & Eklund, 2008)。 其中 Csikszentmihalyi 的研究團隊為了能更精確觀察心流現象,逐漸發展出 一套評估主觀經驗的新方法,即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經驗取 樣法是由 Csikszentmihalyi 在七零年代早期於芝加哥大學發明的研究方法,其操 作方式為:每位受訪者會佩戴一個電子呼叫器或具有設定功能的手錶,提醒受訪 者填寫隨身手冊中的問卷,為期一週,每當呼叫器一響,受訪者就要寫下當時的 感覺或心情,一週期滿後,受訪者會交回一份流水帳式的紀錄,研究者可藉此追 蹤受訪者一週內所從事的活動、當時的感覺與心情,以及與某人相處時的情緒變 化等(Csikszentmihalyi, 1990; 張定綺譯,1997; Csikszentmihalyi, 1997; 陳秀娟譯, 1998)。 雖然經驗取樣法在評估日常生活中心流的相關研究上相當受到歡迎,但是, 24.

(35) 當應用在運動休閒或遊憩場域時,是被部分學者提出質疑的,因為,在參與者進 行活動時,中斷活動來要求受訪者填答問卷,可能會因此使受訪者受到干擾,這 樣的做法不是非常妥當,因此,部分學者認為發展一個標準化的量表做為研究工 具是更好的方式(Jackson & Eklund, 2002; Jackson et al., 2008)。 Jackson and Marsh (1996)首先發展了心流狀態量表(Flow State Scale, FSS),該 研究是以 Csikszentmihalyi (1990)所提出的九個心流特徵所發展的,其問項是奠基 於過去關於心流狀態的研究,以質性訪談分析與量化調查,來發展 FSS,每個構 面有 4 個題項,共有 36 個題項。而 Voelkl and Ellis (1998)則是透過挑戰和技巧 (challenge and skill)、情感(affect)、自我證言(self-affirmation)來衡量心流體驗。 FSS 主要是用來評估最近體驗過的事件,讓受訪者在一個特定事件過後來填 答,以評估當時的心流狀態(Jackson & Eklund, 2002; Jackson et al., 2008)。繼心流 狀態量表之後,特質性心流量表(Dispositional Flow Scale, DFS)被提出來探討, DFS 主要是在受訪者選定的體能活動中,來衡量心流體驗的頻率,DFS 同樣也是 九個構面,36 個題項的測量工具(Jackson & Eklund, 2002)。 而 Jackson and Eklund (2002)則針對 FSS 和 DFS 進行項目的修正,以改進部 份心流構面的衡量,而提出了心流狀態量表第二版(FSS-2)與特質性心流量表第二 版(DFS-2)。在 Jackson and Eklund (2004)所出版的心流量表手冊中,針對 FSS-2 與 DFS-2 進行詳細的統計分析,該研究並指出 FSS-2 與 DFS-2 是令人滿意且相當 有效地衡量心流的工具,以下針對 FSS-2 與 DFS-2 做進一步的說明。 FSS-2 問項設計與措辭是針對受訪者剛結束某特定活動或事件的參與後,主 要用來做為心流狀態的事後評估(post-event),受訪者是以對題項的同意程度來填 答,該研究並指出 FSS-2 的實施最好盡可能地接近活動或事件結束的時間,如此 受訪者才能清楚回憶當時的狀態,FSS-2 也被稱為事件體驗量表(event experience scale);而 DFS-2 則適用在一個由受訪者所選定的特定環境中,評估受訪者體驗 心流特性的趨勢,或研究者若想要知道某特定活動或環境的情況,也可採 DFS-2 做為測量工具,受訪者填答時,是思考其在某特定活動的心流頻率,所以,在該 量表中受訪者的填答方式是以從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或總是 如此來回答,DFS-2 則被稱為活動體驗量表(activity experience scale)(Jackson & Eklund, 2004)。簡而言之,心流狀態量表主要是在評估參與者在當次活動中的心 流狀態,而特質性心流量表則是在一個特定活動中,參與者體驗到心流的頻率。 25.

(36) 再者,發展短式量表是目前迫切需要的,因為短式量表可以減輕受訪者的負 擔,提升受訪者的填答率與有效問卷的比例(Jackson et al., 2008),在 Jackson et al. (2008)的研究中,提出可由已發展的長式 FSS-2 與 DFS-2 來發展短式心流狀態量 表與短式特質性心流量表,該研究認為可以在九個構面中各選出一題具代表性的 題項,選擇的標準應該包含兩個步驟:首先,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ion factor analyis)找出每個構面中標準化因素負荷量(standardized factor loading)最高 的題項,其次,若同一個構面中,有因素負荷量相同或非常接近的題項,皆應該 被選取,代表這些題項的表面效度良好,並能對該構面提供較佳且完整的呈現。 Jackson and Eklund (2004)指出研究者若想要知道某特定活動或環境的情況, 可採特質性心流量表第二版做為測量工具,本研究所欲探討的是滑冰此特定活動 參與者的遊憩行為,因此,本研究擬採用特質性心流量表第二版做為測量工具, 此外,考量到受訪者的填答率與問卷的有效率,本研究將發展短式量表,於預詴 時先採用 DFS-2 的 36 個題項進行問卷發放,而後對預詴資料進行驗證性因素分 析,並採取上述 Jackson et al. (2008)選取短式量表題項的兩個標準,來發展本研 究滑冰參與者的短式特質性心流量表。. 26.

(37) 第三節 場所依戀 本節將先由場所依戀之定義與內涵談起,隨後回顧場所依戀的衡量構面與方 式,以做為研究方法設計之參考。 一、場所依戀之定義與內涵 人與環境間的關係通常被稱為「地方感(sense of place)」或是他們對環境的情 感連結,這樣的連結或是個人的依戀提供研究者瞭解參與者為何去選擇該特定的 環境,以及獲得對資源規劃過程的關鍵性資訊,而個人在情感上和行為上與環境 的互動,會使得個人表現出深層和複雜的依戀,這樣的關係被相關研究者定義為 場所依戀(Bricker & Kerstetter, 2000)。 場所依戀的概念是由地理學家與環境心理學家所建立的(Kyle, Graefe, Manning, & Bacon, 2003),而研究者開始將場所依戀運用到休閒遊憩與觀光相關研究中始於 1980 年代(Hwang, Lee, & Chen, 2005),Schreyer, Jacob, and White (1981)提出場所依戀 為使用者對遊憩場域的評價,此評價包含了功能的意義與依戀(functional meanings and attachments),以及情感表徵的意義與依戀(emotional-symbolic meanings and attachments)(引自 Moore & Graefe, 1994)。 場 所依 戀 已 經 被概 念 化為 個 人 對 特定 環 境場 域 的 價 值和 認 同 (Moore & Graefe, 1994)。Hidalgo and Hernández (2001)指出場所依戀被定義為人與特定環境 間正面的情感結合或聯繫,而且個人會與該特定場所保持密切的關係。戴有德、 陳冠仰、李素馨(2008)則認為場所依戀可以說是個體自我與其在選擇活動地點或 遊憩地點的資源間有著互相影響的連結關係。綜上所述,場所依戀為個人對某特 定場所的歸屬感,是個人感覺到自己與該場所的結合程度、對於該場所的情感, 以及該特定場所對於個人所代表的意義與感覺 (Williams, Patterson, Roggenbuck, & Watson, 1992;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 二、場所依戀衡量構面與方法 由表 4 可以得知,各研究在衡量構面上有些許的差異,不過,絕大多數的研 究皆採用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兩構面來衡量。此兩構面的奠定於 1980 年代便可 見端倪,在 Schreyer, Jacob, and White (1981)的研究中,透過功能和情感表徵的意 義與依戀來評價場所依戀,其中所指的功能的意義與依戀便是指場所依賴,情感 27.

(38) 表徵的意義與依戀則為場所認同(引自 Moore & Graefe, 1994)。Kyle, Graefe et al. (2003)亦指出,在休閒遊憩相關文獻中,目前絕大多數的研究皆認為對於場所依 戀的衡量至少是以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兩個構面所組成的。 表 4 場所依戀衡量構面之整理 衡量構面. 相關文獻. 場所依賴、場所認同. Williams et al., 1992; Moore & Graefe, 1994; Vaske & Kobrin, 2001; Kyle, Absher, & Graefe, 2003; Kyle,Graefe et al., 2003; Williams & Vaske, 2003; Kyle, Bricker, Graefe, & Wickham, 2004; Hwang et al., 2005; 謝宗恆等人,2005;梁英文、曹勝雄, 2007;林宗賢,2008;潘淑蘭、吳忠宏、周儒,2008; 曹勝雄、孫君儀,2009. 場所依賴、場所認同、生活型態 實體環境、社會環境 場所依賴、場所認同、社會連結 場所依賴、情感依附、場所認同、社會 連結.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 Hidalgo & Hernández, 2001 Kyle, Graefe, Manning, & Bacon, 2004 Kyle, Mowen, & Tarrant, 2004; Jun, Kyle, & Mowen, 200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Vaske and Kobrin (2001)為場所依戀的兩個構面做了簡單的界定,其認為場所 依賴(place dependence)為活動參與者對特定場所在功能上的依戀,而場所認同 (place identity)則是參與者對該場所在情感上的依戀,以下將針對場所依賴與場所 認同進行探討。 Stokols and Shumaker (1981)指出場所依賴為個人知覺他們自己在功能性上 與特定地方或場所的連結程度(引自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Moore and Graefe (1994)則認為場所依賴是奠基於該場域是極佳的,進而促成使用者前往從事特定 活動。曹勝雄、孫君儀(2009)則表示場所依賴是指該場所的環境與資源能滿足參 與者從事活動的需求,而且場所依賴的形成並不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Proshansky (1978)提出了場所認同的概念,意指參與者對於實體環境的個人 認同,憑藉著有關環境的有意識、無意識的思想、信念、偏好、感覺、價值、目 標、行為傾向與技巧(引自 Kyle, Bricker et al., 2004)。Proshansky,. Fabian, and. Kaminoff (1983)指出場所認同的特性為參與者態度、價值、信念、意義和行為傾 28.

(39) 向的結合,使得參與者對該特定場域具有深遠的情感依戀和歸屬感(引自 Bricker & Kerstetter, 2000)。有別於場所依賴,場所認同必頇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發展才能 形成(Moore & Graefe, 1994)。 相關學者曾指出,在休閒遊憩相關文獻中,目前大多數的研究皆認為場所依 戀的衡量至少是以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兩個構面來組成的(Williams et al., 1992; Kyle, Graefe et al., 2003)。然而部份研究者指出關於場所依戀的相關研究仍有許多 問題亟需被探討,尤其對於場所依戀的層級性關係並未被明確的說明(Hidalgo & Hernández, 2001; Hammitt & Cole, 1998; 引自戴有德等人,2008)。Moore and Graefe (1994)提出了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之發展模式圖(如圖 11),其認為活動參 與者會因為場所的特性在短時間內對其產生依賴感,而後隨著接觸時間的增加, 才會形成場所認同。戴有德等人(2008)更進一步指出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間的關 係,是由遊憩者對某場域先有所接觸,而該場域所提供的功能,能夠符合遊憩者 對遊憩場所的需求而產生場所依賴感,當遊憩者對該場域建立的情感越深,對該 場域發展出認同及歸屬感越強,則會逐漸發展出場所認同,故其認為場所依賴及 場所認同之間,可能強烈地隱含著先後成形的因果關係。. 使用者 特性. 情境變數. 使用頻率. 場所依賴. 活動相關. 接觸時間. 變數. 長短. 場所認同. 圖 11 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發展模式圖 資料來源:Moore & Graefe, 1994. 29.

(40) 而在場所依戀的相關研究中,對於場所依戀的衡量方式,雖然有部份學者是 採用質性的研究方法來瞭解受訪者的場所依戀情形(Chow & Healey, 2008),但是, 絕大多數研究皆是透過結構式問卷,來瞭解受訪者對於某場所的場所依戀(Moore & Graefe, 1994; Williams & Vaske, 2003),Bricker and Kerstetter (2000)亦指出在戶 外遊憩領域研究者最早是透過發展場所依戀量表(place attachment scale)來評估個 人對遊憩場所的情感連結。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透過結構式問卷來對受訪者施測,並以場所依賴與場所 認同兩構面來衡量受訪者的場所依戀。. 30.

(41) 第四節 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關係 本節將針對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之間的關係進行回顧,以做為 本研究探討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場所依戀三者影響關係之理論基礎。 一、遊憩專門化與心流體驗之關係 在心流體驗相關研究中,學者們所提出的四向度心流模式以及八向度心流模 式,皆說明了當參與者所面臨到的挑戰與其本身的技巧均高於帄均值時,參與者 才會有心流體驗的感受發生(Csikszentmihalyi & Csikszentmihalyi, 1988; Jackson & Csikszentmihalyi, 1999; Csikszentmihalyi, 1997; Ellis et al., 1994; Novak & Hoffman, 1997);Csikszentmihalyi (1997)更明確指出只有高難度的挑戰與卓越的能力相互配 合,個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觸發心流,塑造異於帄常的經驗感受(陳秀娟譯,1998); 而 Hills et al. (2000)也指出心流的產生必頇是被知覺的挑戰和技巧要超過一定門 檻值,當技巧和挑戰皆在很低的程度時,即使兩者達到相等的帄衡,其所獲得的 體驗依然是冷漠而非心流。 Csikszentmihalyi (1990)亦指出欲獲得心流體驗,必頇憑藉更大的挑戰、消耗 大量體能或嚴格的心靈訓練,應用更高層次的技巧,而且注意力一放鬆,心流感 受就可能消失無蹤,Csikszentmihalyi 更進一步指出所有的心流活動,皆需要培養 必頇的技巧,擴充自己的能力,不斷追求成長,否則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 的樂趣(張定綺譯,1997)。 葉源鎰(2007)則發現專門化程度不同之高爾夫運動參與者在心流體驗的「技 巧與挑戰」 、 「情意」與「自我證言」三個構面上均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其研究結 果說明了當參與者之專門化程度愈高時,其心流體驗的感受認同度也會愈高。 由上述研究可得知,心流體驗的產生,除了被知覺的挑戰與技巧達到帄衡之 外,技巧與挑戰也必頇高於一定的門檻值,而技巧與挑戰我們可以從遊憩專門化 的角度視之,換句話說,當參與者的遊憩專門化越高(即挑戰與技巧高)時,參與 者越容易獲得心流體驗,因此,本研究據此假設一個人的遊憩專門化程度會影響 其所感受到的心流體驗。 二、遊憩專門化與場所依戀之關係 Bryan (1977)指出當釣客的遊憩專門化程度增加,其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也會增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RTG and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in local tissues in a rat model and to identify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clinical features relating to calcifications within the parotid gland of patients with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NF-κB and IL-6 in oral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lesions 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general dietary guidance or impose a cash punishment policy on customers for not finishing their food 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tourists’ multi-phase recreation experience of railway tourism,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customers’ involvement, perceived

Regarding Flow Experiences as the effect of medi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n volunteer firemen, taking volunteer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erform a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effect of shape-stabilized PCM plates as inner linings on the indoor air temp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

This research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influent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reality and in cyberspace, and help us to

This research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rk designers and users, in order to give a better suggestion to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1) to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areer satisfaction of homosexuals who came out in their work place, hoping to understand the career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criteria that reflect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disseminating Christianity to the world.. Research

The third essay uses an optimal control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case under which a tourist invests his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input in pursuing tourism experience and taste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online gaming platforms and mobile gaming by using nic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niche-breadth, niche overlap,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