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Copied!
2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美惠 博士

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

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楊騏嘉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楊騏嘉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四縣市父母對學齡前子女之教養態度現況及不同背景 變項之幼兒、父母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差異情形,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父 母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性及預測作用。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 調查法,以中部四縣市學齡前幼兒的父母為研究對象 1039 人為研究樣本,利用 自編「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李克特四點量表計分, 再將調查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t 考驗、Pearson 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ANOVA)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的主 要發現如下: 一、 中部四縣市學齡前父母傾向「專制威權型」和「開明權威型」之教養態度。 二、 中部四縣市學齡前主要管教子女的為「母親」,其次依序為「父親」、「父母 兩人」、「祖母」、「祖父」。 三、 當配偶管教子女不當行為時之反應來看,多數父母會先採取「先不加以干 預,並在事後與配偶討論是否有更適切的教養方式」,其次依序為「不加以 干預,子女有錯,理應受罰被罵」、「當下為孩子向先生(太太)解釋事情 原委」。 四、 當幼兒表現值得鼓勵時,多數父母會採取「口頭讚美」,其次依序為「口頭 並送禮物」、「沒有表示」、「沒有口頭只有禮物」。 五、 父母教養子女態度最容易受「長輩的指導、親朋好友意見(含同事、親戚、 孩子同儕的家長)」之影響,其次依序為「自身成長背景」、「報紙、期刊等 書籍或網路媒體資訊」、「親子講座、研習,專家學者意見」、「配偶的想法」。 六、 父母認為子女成長過程容易受到「父母」之影響,其次依序為「朋友、同 Ⅰ

(3)

儕」、「老師」、「兄弟姐妹」、「大眾傳播媒體」,最後為「親戚」。 七、 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差異情形 (一) 母親的原生家庭與父母教養態度具有顯著差異,不同原生家庭對父親的 教養態度則無顯著差異存在。 (二) 父母親的年齡、父親的族群、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父親的職業、家庭每 月總收入皆與父母教養態度具有顯著差異。 (三) 母親族群、婚姻狀況、母親職業、家庭信仰、家庭結構、居住地與父母 教養態度無顯著差異存在。 八、 不同的學校類型、家中子女數與父母對教養態度具有顯著差異。幼兒的性 別、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態度則無顯著差異存在。 九、 家庭每月總收入、父母管教一致性、母親年齡、父親教育程度、母親的教 育程度與父母教養態度呈現顯著的相關性。 十、 學校類型、母親原生家庭、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出生序、父親 職業、家中子女數、父親族群、居住地、母親年齡和家庭每月總收入等十 一項能有效預測父母之教養態度。 關鍵字:教養態度、原生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居住地 II

(4)

A Survey Study o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in Central Part of Taiwan

CHI CHIA, YA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children rearing attitudes of the parents from the central part of Taiwan.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the various backgrounds of parents on their rearing attitude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and par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employed for this study. There were 1039 parents from central part of Taiwan participated this study, and a four –points Likert scale of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ubjects were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including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finding were as follows:

1.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ended to be more ‘authoritarian and authoritative oriented’ in central part of Taiwan.

2. ‘Mother’ was the main role of parenting , followed by ‘Father’, ‘both parents’, and ‘grandmother’, however, ‘grandfather’ was the least.

3. When children’s behaviors were worth encouragement, most parents would ‘oral praises the children, the following sequence were ‘oral praises and giving the gift to the children, ‘doing nothing’ and ‘only giving the gift to the children’.

4.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were mostly affected by ‘elders’ instructions, relatives’ and friends’ opinions’,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parents backgrounds , newspaper, journal or network media information’, ‘parenting enhancement courses, seminar and professional opinions’ ; however, ‘spouse idea’ was the least. 5.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children growing were the parents, friends, teachers

sibling, mass media and the relatives.

6. The different rearing attitudes of parents from central part of Taiwan were found among the followings parents independent variable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rearing attitudes between mothers’ various original famili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fathers from various original families.

(5)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rearing attitudes among age differences, fathers’ tribes, the educational levels, fathers’ occupations, the family income .

(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rearing attitudes between the mothers’ tribes, parents marital status, mothers’ occupations, family religion,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residential region.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ldren’s school type, number of sibling and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but not the gender and birth order.

8.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among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family income, agreement of parenting, the ages of mother and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both parents.

9.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school type, mothers original family,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both parents, birth order, the occupation of father, number of sibling, the tribe of father, the residential region, the ages of mother and family income can predict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effectively.

Key words: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Family of origin, Social Economical Status, Family structure, Residential region.

(6)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與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類型... 25 第三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3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12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25 V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29 第一節 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之情形... 12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父母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差異情形... 13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差異情形... 16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父母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性及預測作用..1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結論... 177 第二節 建議... 186 參考書目...190 壹、中文部份... 190 貳、英文部分... 199 附錄... 205 附錄一 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第一次預試)... 205 附錄二 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第二次預試)... 210 附錄三 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正式問卷)... 213 附錄四 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專家效度請託函】...217 附錄五 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專家審查問卷】... 218 附錄六 第一次預試問卷之信度表... 229 附錄七 第二次預試問卷之信度與因素分析... 231 VI

(8)

表 目 錄

表 2-1-1 近五年來國內學者對「教養」一詞之定義... 14 表 2-1-2 生態系統構成要素... 23 表 2-2-1 國內提出教養類型為單向度者... 28 表 2-2-2 Maccoby 和 Martin(1983)父母教養方式之雙向度類型... 33 表 2-2-3 Mccoby 和 Martin(1983)不同管教類型之父母行為表現... 33 表 2-2-4 國內提出教養類型為雙向度者... 35 表 2-2-5 八種父母管教型態可能的結果... 38 表 2-3-1 父母年齡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42 表 2-3-2 父母教育程度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45 表 2-3-3 父母社經地位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48 表 2-3-4 雙薪家庭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52 表 2-3-5 父母管教一致性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55 表 2-3-6 家庭結構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58 表 2-3-7 父母原生家庭之教養方式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62 表 2-3-8 城鄉差異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65 表 2-3-9 父母族群與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69 表 2-3-10 家庭信仰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73 表 2-3-11 家中子女數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77 表 2-3-12 幼兒性別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80 表 2-3-13 幼兒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實證研究... 83 表 3-2-1 第一次預試樣本基本資料分配表... 89 表 3-2-2 本研究有效樣本受試者基本資料統計... 90 表 3-3-1 第一次預試問卷四向度題目之內容明細... 97 VII

(9)

表 3-3-2 四向度分量表及總量表之信度值... 100 表 3-3-3 第一次預試問卷各題在四向度之研究因素負荷量... 101 表 3-3-4 建立專家審查之內容效度名單... 104 表 3-3-5 專家審查之內容效度試題統計分析... 105 表 3-3-6 第二次預試問卷父母教養態度之「專制威權型」分量表... 111 表 3-3-7 第二次預試問卷父母教養態度之「開明權威型」分量表... 112 表 3-3-8 第二次預試問卷父母教養態度之「寬鬆放任型」分量表... 113 表 3-3-9 第二次預試問卷父母教養態度之「冷漠忽視型」分量表... 114 表 3-3-10 父母教養態度之「專制威權型」分量表(正式問卷)... 117 表 3-3-11 父母教養態度之「開明權威型」分量表(正式問卷)... 117 表 3-3-12 父母教養態度之「寬鬆放任型」分量表(正式問卷)... 118 表 3-3-13 父母教養態度之「冷漠忽視型」分量表(正式問卷)... 118 表 3-3-14 正式問卷四向度分量表及總量表之信度值... 119 表 3-3-15 正式問卷各題在四向度之研究因素負荷量(N=1039)... 120 表 4-1-1 「父母教養態度量表」之現況分析... 130 表 4-1-2 總量表各題平均數得分排序摘要... 131 表 4-1-3 主要管教子女的照顧者... 134 表 4-1-4 與配偶對教養子女的看法... 134 表 4-1-5 配偶在管教子女不當行為時之反應... 135 表 4-1-6 父母獎勵孩子最常採取的方式... 136 表 4-1-7 左右父母教養子女態度之因素(複選題)... 137 表 4-1-8 父母認為子女成長過程容易受到之影響因素(複選題)... 137 表 4-2-1 不同原生家庭教養方式的父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139 VIII

(10)

表 4-2-2 不同原生家庭教養方式的母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140 表 4-2-3 不同族群的父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141 表 4-2-4 不同族群的母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142 表 4-2-5 不同婚姻狀況之父母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 要表... 143 表 4-2-6 有無其他成員照顧幼兒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 摘要表... 144 表 4-2-7 不同年齡的父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 表... 145 表 4-2-8 不同年齡的母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 表... 147 表 4-2-9 不同教育程度的父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148 表 4-2-10 不同教育程度的母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151 表 4-2-11 不同職業的父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摘 要表... 153 表 4-2-12 不同職業的母親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摘 要表... 154 表 4-2-13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對「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157 表 4-2-14 不同家庭結構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摘要 表... 159 IX

(11)

表 4-2-15 不同居住地之父母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 摘要表... 160 表 4-2-16 不同家庭信仰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摘要 表... 162 表 4-2-17 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與教養態度各層面之差異情形... 163 表 4-3-1 不同性別之幼兒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165 表 4-3-2 不同學校類型其「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166 表 4-3-3 家中不同子女數其「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摘 要表... 167 表 4-3-4 不同出生序的幼兒其「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 摘要表... 168 表 4-3-5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與教養態度各層面之差異情形... 169 表 4-4-1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父母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積差關係... 170 表 4-4-2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父母預測「專制威權型」教養態度之逐 步迴歸分析... 173 表 4-4-3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父母預測「開明權威型」教養態度之逐 步迴歸分析... 173 表 4-4-4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父母預測「寬鬆放任型」教養態度之逐 步迴歸分析... 174 表 4-4-5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父母預測「冷漠忽視型」教養態度之逐 步迴歸分析... 175 表 4-4-6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父母預測教養態度總量表之逐步迴歸分 析... 175 X

(12)

圖 目 錄

圖 2-1-1 生態系統之結構... 22 圖 2-2-1 親子關係... 31 圖 3-1-1 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內容架構... 88 圖 3-4-1 研究程序圖... 124 XI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第一節就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進行闡述,第二節為研 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最後,第四節就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將闡述研究者進行此研究之動機並進行相關研究之背景探究,以及本研 究之研究目的。

壹、 研究動機

個體成長是藉由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所接收到的刺激引發學習動機,並透過 觀察、模仿、訓練等方式,發展為健全的人格,而家庭是幼兒第一個所接觸到的 環境,所以家中的父母對幼兒影響甚大。幼兒在家中與家庭成員長期生活,成員 間彼此交流、互動,這種親密的親子關係是無可取代的,尤其是父母的角色與功 能,對幼兒的影響最大。因此,Maria(2001)認為父母乃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 重要他人,而幼兒的人格發展也深受父母影響(引自張高賓,2004)。Roberta(2004) 提及父母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引導者,所以父母也要承擔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重大 責任。此外,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也是幼兒學習社會化的場所之一,家的基 本成員由父母親組成,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將有著極大的影響力,父母親也是 支持成長與家庭穩定的重要人物,由父母幫助子女建立利社會行爲、培養健康的 人格發展、奠定學習態度等,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的身、心、靈發展更是扮演著 無可取代的角色。 多項研究中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及態度影響子女許多面向,如生活適應(鄭

(14)

2 雅婷,2007;那昇華,2007;歐麗雪,2006;徐玉梅,2006)、利社會行為(郭玉 燕,2006;林玉萍,2006)、挫折容忍力(廖純雅,2006)、人格特質(張瑛昭, 2006)、道德判斷(陳建勳,2003)、焦慮程度(許家尹,2003)、行為表現(孫 碧蓮,2002;王鍾和,1993;徐綺櫻,1993)、氣質(王珮玲,1992)等各層面。 葉芊芊(2006)以問卷調查方式,研究137名北部地區4∼6歲幼兒的創造力與母 親教養方式之相關性,結果發現母親教養方式採「中愛護程度」者,其幼兒在「想 像力」層面得分高於母親教養方式採「低愛護者」者,表示母親對幼兒的教養態 度愈溫暖、愈關切,幼兒將具有越高的想像力;反之,母親對幼兒愈冷漠、愈忽 視,幼兒則較缺乏想像的能力。 Leibham, Alexander和Johnson(2005)針對父母教養態度與學齡幼兒興趣維持 的時間長短,作一個長期的縱貫性研究。此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親或照顧者之教 養態度與教養信念會影響幼兒對一事物的熱衷程度,和其興趣所維持的時間,特 別是學齡前之幼兒更為明顯。此外,針對同一個事物能維持長期興趣的幼兒,其 父母親也會提供更多元的刺激與幼兒興趣相關連的物品,來引發並提高幼兒學習 的好奇心。換言之,父母親的教養態度不僅影響幼兒興趣的發展,也影響幼兒對 一事物的熱衷程度以及其所維持時間的長短,亦將影響父母提供幼兒資源的多 寡,親子間彼此交互影響。故父母的教養態度將直接或間接連結幼兒各個層面, 包含認知、情感、社會、氣質、行為表現等,幼兒給予父母之回饋,也將影響父 母回應幼兒的態度,形成一個循環的系統,彼此間相互交錯關連。 學齡前的幼兒,父母的支持與鼓勵是其發展社會化和培養能力的基礎,教養 態度須具有敏感性與回應性(Baumrind, 1971)。Lipsitt(1983)認為早期生活經驗 是日後許多發展之基礎,因此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輕視或忽視早年經驗(引自游恆 山,1991)。幼兒時期可塑性最高,父母教養態度所採取的正向或負向行為、積 極或消極態度,在幼兒時期影響最大,但在父母教養態度的文獻回顧中,多以國 小的兒童為研究對象(那昇華,2007;張樹閔,2007;郭玉燕,2006;洪綉雯,

(15)

3 2006;廖純雅,2006;張瑛玿,2006;歐麗雪,2006;陳建勳,2003;曾淑華, 2003;許嘉尹,2003等),國高中學生次之(許修龍,2007;賴佳琪,2006;張怡 華,2006;孫碧蓮,2002;黃拓榮,1997等)。上述這些研究多由學生評估家長 之教養態度,一來涉及學生自我的主觀意識,二來牽涉學生心智的成熟程度及認 知發展、題意瞭解等問題,故由子女評估父母教養態度之方式,仍有失偏頗,無 法深入瞭解父母對教養子女時所持的教養態度。然而,針對育有學齡前幼兒之家 長,進行教養態度的調查卻不多。除此之外,以學齡前幼兒之家長為研究對象, 進行教養態度之研究,近年來又多以外籍配偶為主(邱奕仁,2004;羅美紅,2005; 莊麗玉,2005等),無法類推於一般學齡前幼兒家長之教養態度,因此,進一步 探討學齡前幼兒家長之教養態度並提供家長了解教養態度與幼兒發展之相關 性,改善父母教養態度,增進父母對教養之認識,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幼兒在學齡前,受父母影響最大,然而父母在教育與養育子女的方式、態度 和行為上,也受許多外在因素干擾、牽動。根據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的生 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的觀點,個體不僅與環境互動,個體也在多 層環境中交互作用,多層環境包含政治、社會、價值觀、大眾媒體、社經地位等 (引自 Bronfenbrenner, 1986)。Belsky(1984)認為父母親會因多種的文化背景, 如人格特質、工作性質、職業經驗、婚姻聯繫等,發展出不同的教養態度,進而 影響幼兒發展及特質。王珮玲(1992)以 1,267 位大班幼兒與其父母為研究對象, 調查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之關係,結果發現低社經地位的之 家長採取「命令」、「拒絕」負面的教養態度多於高社經地位之家長,而高社經地 位之家長採取「愛護」的正面教養態度高於低社經地位之家長。這項研究結果表 示社經水準較佳的家庭,在經濟層面不於匱乏的情況下,父母較可能採取積極的 教養方式,相反而言,在社經水準較差的家庭,父母可能為了生計奔波,而忽略 子女的教養,然而,此研究主要針對兒童氣質進行研究,對於父母教養態度並未 深入探究,但父母之社經地位應與其教育程度、職業性質等環環相扣,彼此間應

(16)

4 互有關連,此研究卻未涉及。 Melby(1993)探討 393 位青少年學術成就與家庭背景之相關性,研究結果 顯示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子女學術成就與父母採取溫暖、關心的教養 方式,彼此間呈顯著的正相關;而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子女學術成就 與父母採取敵意、忽視的教養方式,彼此間皆呈顯著的負相關,也就是說,父母 親之教育程度愈高,家庭收入、社經地位也愈高,家庭在不須擔心教育經費的情 況下,父母採取溫柔積極的教養方式,使子女在學術上有較佳的成就表現;反之, 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易採取敵意、消極的或不關心的教養方式,子女在學術上 也沒有特別優良的表現。但此項研究僅針對父母教養態度中的「溫暖關心」和「敵 意消極」兩個面向進行調查,無法瞭解父母教養態度持專制、權威、溺愛等其他 層面時,其教養態度對子女學術成就的表現。此外,父母對子女之教養態度,影 響層面不應僅探究父母教養態度對子女學術成就的表現,應包含子女的行為表 現、情緒、道德發展、人際關係等,另外,此項研究在父母本身背景變項的探討 也不包含職業、婚姻狀況等多項因素。 諸多研究顯示,父母教養子女時所持的態度,將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差 異,但在眾多的研究中,皆將父母教養態度當作自變項,依變項多為子女表現或 行為結果,事後又著重依變項的解釋,導致父母教養態度是否因著不同背景變項 而有所差異之探討較顯不足,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內政部出生率之統計資料顯示,2007 年 1∼9 月出生的嬰兒約 14 萬 6,517 人, 相較於 2006 年降低了 0.4 個千分點,再創新低。再者,以內政部(2006)公佈「嬰 兒依生母生育胎次」之統計資料發現,近 10 年來生第 3 胎以上者減少 8.9 個百分 點,亦即表示願意生 2 胎以上的家庭迅速降低,也代表家中子女數逐年下降,獨 生子女數的比率逐漸增高,且資料也顯示 30∼34 歲之母親剛生育第一胎者占 44.6 %,代表頗多母親將屆高齡才生育子女,老來得子,對子女教養將更極致愛護與 寶貝。陳曉楓(2005)透過深度訪談與觀察的方式,發現母親對於獨生子女的教

(17)

5 養方式出現「竭盡所能」與「容易妥協」之兩大特徵,但此研究僅針對四組學齡 前之獨生子女、母親與教師進行訪談,研究對象過少,無法推論至其他父母對其 獨生子女之教養態度是否依然。此外,對於非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教養態度又 有何差異,葉怡伶(2004)針對家庭脈絡下學前幼兒及其母親的教養想法進行研 究,結果發現家中子女數的多寡,會造成父母教化孩子分享行為之差異,即非獨 生子女的家庭,母親教導分享行為的表現多於獨生子女的家庭。此項研究在父母 教養態度只著重教導子女分享行為之探討,家中子女數與父母教養態度之關聯涉 略並不深。事實上家中子女數與父母教養可能有所關聯,原因之一在於獨生子女 自小較缺乏手足相處學習和分享的機會,加上父母將他們的夢想和希望全部集中 在獨生子女身上,集中式的寵愛與關注,有求必應,直接地影響子女的行為與人 格發展;而非獨生子女,因父母的關愛與注意力被分散,其父母之教養態度與獨 生子女父母之教養態度將有所差別。施玉鵬(2002)以「父母親管教方式」等五 種量表,調查 738 名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發現父母對於長子的管教方式趨於開明 權威,中間及其老么的孩子,父母管教方式則趨於忽視冷漠,表示長子可能獲得 父母較多的關愛也被付予更多的期望,當家中子女數變多時,父母對子女的教養 態度將有所改變,然而此項研究中針對子女背景變項,僅探討出生序與父母教養 態度之相關,忽略子女其他面向之背景因素,如性別、年齡等。但上述子女的不 同背景變項甚少一起與父母教養態度作深入的探究。因此,父母對於不同背景變 項之子女,在教養態度為何?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三。 父母生育子女數變少,造成家庭成員的縮減,家庭結構的變化也產生更多的 衝突與矛盾,間接影響父母教養之態度。傳統大家族的支援照護體系,從 1986 年的 70.24%,到 2002 年已下滑至 63.4%(蔣士棋、何琦瑜、王芃,2005),可 見得長輩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愈來愈低,從傳統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至現今的核心家 庭,家中照顧子女的成員數變少,加重了父母教養的責任。社會型態的轉變,就 業結構和就業機會的增加,2004 年我國女性就業者計有 410.6 萬人,相較 1994

(18)

6 年增加了 19.8%(行政院主計處,2005),婦女就職率增高,不但提升女性地位, 也讓女性經濟更具獨立自主性,間接影響離婚比率。內政部(2007)的統計資料 顯示,2006 年離婚對數為 64,476 對,每日平均離婚對數為 177 對,離婚數增高、 非婚生子女比率上升,導致單親家庭比率陸續增多。經濟結構的改變,造就許多 父母皆投入職場的雙薪家庭,如此一來,夫妻在家庭中所扮演的教養角色,已不 再為「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相對在家務分工、教養責任、父職角色、 共職觀念開始被重視。除此之外,由外籍配偶所組成的家庭,在不同文化衝擊、 語言溝通等衍生問題之下,又呈現家庭結構多元化的一面。 隨著社會不斷地轉型而呈現多元的樣貌,收養子女、未婚生育家庭、繼親家 庭、隔代教養等,挑戰傳統對家庭的認識,家庭結構呈現多元、單親、雙薪、外 籍配偶等複雜的組合,家庭結構愈來愈複雜,家庭成員愈來愈少,父母教養責任 愈來愈重。對於初任父親與母親之家長,在教養態度上,是否承襲原生家庭之教 養態度來教育自己的子女?以及父母教養態度是否受城鄉差距的影響?因此,隨 著社會變遷,社會結構的改變,現今父母教養態度受家庭結構、城鄉差距、原生 家庭的影響為何,此乃研究動機四。 父母之教養議題一直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研究者進一步了解父母教養之相 關文獻,發現多數之研究方式著重在量化的設計,但在父母與子女相關之背景變 項卻不夠完整,且多數量表皆直接採用他人,如黃懷萱(2006)、張瑛昭(2006)、 洪信安(2002)、廖純雅(2006)、施玉鵬(2002)等人採用黃玉臻(1997)「父母 教養方式量表」。王春美(2001);李秀華(2002);羅美紅(2005)等人採用林 惠雅(1995)「母親教養信念」。陳昭吟(2002)等人採用王鍾和(1993)「父親 管教方式與滿意度量表」與「母親管教方式與滿意度量表」。葉芊芊(2006)等 人採用王珮玲(1992)「母親教養方式問卷」。曾家炎(2005)等人採用鄭玉英(1983) 「父母態度量表」。從上述發現,不少近年的學者仍直接使用之前學者所設計的 父母教養態度等量表,其問卷不僅年代久遠,也較不敷現今社會結構與父母教養

(19)

7 態度所需,部分問卷則以國外問卷直接翻譯作為我國教養態度的問卷,在不同之 文化背景、親子互動模式、填答習慣、幼兒之行為表現等情況下,也可能因環境 變化,時代轉變而有所差異,如電腦、媒體的普及、速食主義、雙薪以及父母共 同分擔教養責任等,問卷內容多已不適用,再加上以往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問 卷,皆以 Likert Scale(李克特式量表)得分,來表示父母在教養上所採取之態度, 亦無法深入了解父母教養態度的內在意涵。因此,父母親在面對幼兒表現優良 時,獎勵方式為何?夫妻間對於教養子女的一致性為何?以及父母親除了自身背 景變項影響教養態度之外,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他們的教養態度?此乃本研究動 機之五。 綜上所述,父母的教養態度將影響子女生理、心理、情緒、行為等各層面的 發展,尤其是學齡前的幼兒。父母的教養態度也會因著父母與幼兒不同的背景變 項而有所差異,家庭結構的外在改變,如單親、雙薪等,以及家庭結構的內部變 化,如婚姻狀況、管教一致性等,也與父母的教養態度密不可分。因此,在眾多 因素影響下,學齡前幼兒之父母親教養態度為何,值得深入探究,進而增進學術 研究之傳承及將來對社會的貢獻與服務。

貳、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的研究動機,研究者欲瞭解現代父母親對教養態度所持的看法與做 法為何?面對幼兒的良好表現,所採取的鼓勵方式為何?夫妻彼此的教養態度有 何差異?影響父母教養態度的主要因素為何?等並進一步建構變項間的相關 性。依據上述問題,列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現今育有學齡前幼兒之父母的教養態度,管教子女的主要照顧者、父母 對子女獎勵制度之實施、夫妻間教養態度之差異與協商方式、影響父母教養 態度的相關因素、以及父母認為子女成長過程容易受到的影響因素。 二、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教育程度、年齡、職業、原生家庭教養模式、家

(20)

8 庭每月總收入、信仰、婚姻狀況、家庭結構、族群、有無其他成員照顧幼兒 以及居住地區)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情形。 三、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家中子女數、性別、出生序和就讀學校類型), 其父母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家中子女數、性別、出生序和就讀學校類型)與 不同背景變項的父母(教育程度、年齡、職業、原生家庭教養模式、家庭每 月總收入、信仰、婚姻狀況、家庭結構、族群、管教一致性、有無其他成員 照顧幼兒以及居住地區)對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性及預測作用。

第二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現今育有學齡前幼兒之父母持有怎樣的教養態度?管教子女的主要照顧者為 何?父母對子女獎勵制度之實施為何?夫妻間教養態度有何差異與協商方 式為何?影響父母教養態度的相關因素為何?以及父母認為子女成長過程 容易受到的影響因素為何? 二、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否會因著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教育程度、年齡、職業、 原生家庭教養模式、家庭每月總收入、信仰、婚姻狀況、家庭結構、族群、 是否有其他成員照顧幼兒以及居住地區)而有所差異? 三、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否會因著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家中子女數、性別、出生 序和就讀學校類型)而有所差異? 四、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否因著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家中子女數、性別、出生序 和就讀學校類型)與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教育程度、年齡、職業、原生家 庭教養模式、家庭每月總收入、信仰、婚姻狀況、家庭結構、族群、管教一 致性、有無其他成員照顧幼兒以及居住地區)而有顯著性的相關性或預測作

(21)

9 用存在?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在本研究,文中陳述之相關名詞,為了避免閱讀者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不同 解讀,並使探討更加清楚明確,茲將本研究重要名詞賦予一般性與操作性之定義: 一、教養態度: 所謂父母教養態度指的是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所持的觀念與態度(引自侯春 如,2005)。父母教養態度亦即表示父母在教育、教導及養育子女時所持的認知、 行為表現、情感和信念,統稱為教養態度。本研究,係以研究者參考國內相關文 獻,自編「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作為父母教養態度之依據。該 量表包括四個分量表:開放權威型、寬鬆放任型、專制威權型和冷漠忽視型。根 據受試者在「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上的得分,代表其父母在教養 子女時所持之態度。各分量表之平均分數愈高,表示愈傾向該分量表之教養態 度,如在「寬鬆放任型」分量表的分數愈高,表示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愈傾向寬鬆 放任型之教養態度。 二、原生家庭: Anderson(1987)認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個人自其中開始學習生 理、心理與情緒的層面(引自楊惠敏,2006)。然而原生家庭又可稱為「生長家 庭」或「生育之家」,它是我們一生下來即為人兒子或女兒的家庭。本研究是指 幼兒祖父母的家庭,即現今父母上一代的家庭。 三、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係為社會經濟地位(Social Economical Status,SES)之簡稱, 主要包括職業,教育與收入,這些面向具有高低排序及連續性,來代表一個人的

(22)

10 社會階層,如地位、聲望、權力等(李威辰,2001)。本研究參酌行政院主計處 (2005)頒布類別等級作為劃分方式,分別以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及家庭每月總 收入表示之。 (一) 父母的教育程度:行政院主計處將之分為識字與不識字兩類,識字又分 為自修、國小、初職、國中、高職、高中、專科(五年制前三年、五年 制後二年、二、三年制)、大學院校、研究所。本研究以家長勾選最高 學歷之方式表示,並分為國中或國中以下、高中職、專科、大學、研究 所以上等五個階段。 (二) 父母的職業類別:行政院主計處將職業類別分為民意代表、行政主管、 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事務工作人員; 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農、林、漁、牧工作人員;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 員;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裝工;非技術工及體力工;現役軍人等十類。本 研究參酌後,分為無、家管、公務或教職人員、工、商、農漁業、軍警 人員、科技工程人、服務業等九類。 (三) 家庭每月總收入:依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家庭所得分配狀況,分為五 等級。本研究依據最高所得組別與最低所得組,家庭平均每月所得劃分 為 20,000 元以內、20,001 元~40,000 元、40,001 元~60,000 元、60,001 元 ~80,000 元、80,001~100,000 元、100,001 元以上等六個等級。 四、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係指家庭成員形成的組織結構(王鍾和,1993)。內政部兒童局依 據親屬關係將家庭結構劃分為四種基本形式:聯合家庭(Joint family)、聯合 主幹家庭(Joint-stem family)、主幹家庭(Stem family)(又稱折衷家庭或 是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本研究意旨幼兒的居住狀況,分 為五類:小家庭(及核心家庭,幼兒與父母同住)、三代同堂大家庭(幼兒與祖

(23)

11 父母、父母同住,但無親戚同住)、大家庭(幼兒同時與祖父母、父母和親戚同 住)、隔代教養家庭(幼兒與祖父母同住,但無與父母同住)、單親家庭(幼兒僅 與父親或母親一方同住)。 五、居住地區: 本文所指居住地區,以幼兒就讀園所位置為依據。依研究目的,將幼兒就讀 園所之位置分為六個區域,分別為台中市、台中縣、彰化市、彰化縣、南投市、 南投縣,利用這六塊區域,進一步做為城鄉差異的比較。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係採調查研究法,旨在探討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 查,茲將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考量研究目的及研究者個人之人力、經費、時間等限制,故研究者委 託中部四縣市公私立幼稚園熟悉且信賴之教師,協助收發家長教養態度之問卷, 故本研究樣本僅以中部四縣市為主。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變項包含公私立幼稚園,並以育有學齡前幼兒之家長為研 究對象,故研究對象以 2000 年∼2004 年出生的幼兒為主要研究對象。

(24)

12

貳、 研究限制

一、研究變項上的限制: 影響家長教養態度變項之多,除本研究列入的父母背景變項包括教育程度、 年齡、職業、原生家庭教養模式、家庭每月總收入、信仰、婚姻狀況、家庭結構、 族群、是否有其他成員照顧幼兒以及居住地區等和幼兒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出 生序、家中子女數、就讀園所類型之外,對於其他可能影響結果推論的相關變項 未能逐一探討,此乃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之一。 二、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礙於經費考量,以中部四縣市(台中市、台中縣、彰化市、彰化縣、 南投市、南投縣)為主,並針對這六個區域中之公私立幼稚園,進行叢集抽樣的 方式選取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無法推論於全臺,故於外在效度有不足之處。 三、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研究工具為問卷調查,屬於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自編之量表 力求客觀、正確,但仍有不足之處。若問卷先以質性方式深度訪談家長,進一步 了解父母教養態度之看法與差別,必能使研究工具更具效度。

(25)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將對「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與理論基礎」進行探討,並細分為父 母教養定義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理論依據,第二節將闡述「父母教養態度之類型」, 最後,第三節為「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與理論基礎

根據本研究目的,本節將先行釐清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與理論基礎。因此, 先依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與理論基礎加以闡述。

壹、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

Merriam-Webster(1994)的大學字典裡將教養廣義解釋為父母撫養子女、照 顧子女之態度或活動(引自Damon, &Lerner, 2006)。Bornstein(1995)針對教養 作出四種廣義的定義:(1)慈愛的養育者應滿足幼兒身理需求;(2)養育者提供 物質照顧並組織幼兒的生理世界;(3)養育者的教養行為包括促進人際交流、遵 守社會規範之層面;(4)養育者之多種教導策略,使幼兒更瞭解外面的世界(引 自Damon, &Lerner, 2006)。Maccoby和Martin(1983)將父母教養態度分為父母回 應和要求子女兩個層面;而父母對子女的回應通常為採取提供溫暖、支持與引 導,至於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則著重於遵守社會化規範及行為上的控制(引自鄭雅 婷,2007)。Darling(1999)認為父母教養態度是很複雜的,無論是父母一方或 一起分擔之教養行為,都會強烈的影響子女,包含親子間正向的共處,如一起閱 讀,或是負面的對待,如辱罵或忽視等,都是所有教養態度的總和。Sears和Maccoby (1957)認為教養本質上是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父母的態度、價值觀、

(26)

14 興趣、情感、信念、照顧和訓練等行為,且這些教養行為是依據父母個人的人格 特質與秉持的信念,或將教養歸為子女知覺父母教導其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 所採取的態度和策略(引自黃懷萱,2006)。Darling和Steinberg(1993)認為父母 教養乃是結合父母態度、行為、情感與孩子互動的具體表現,並主張父母教養將 影響子女對於社會化的成果。Coleman和Karraker(2000)認為教養的主要潛在元 素為父母教養的自我效能,亦即父母教養經驗的豐富性與否和其教養態度,將影 響幼兒能力的發展與行為表現。 國外學者針對教養給予不同的名稱,如「parenting」、「rearing」等,國 內學者亦針對「教養」一詞給予不同的名稱,諸如管教方式(王鍾和,1995;吳 承珊,2000;徐綺櫻,1993;張麗梅,1993;陳秀蓉,1986;黃玉臻,1997;楊 國樞,1986;廖文靖,1999;羅一萍,1996)、教養方式(王珮玲,1992;吳金 香,1979;李蕙美,1992;洪聖陽,2001;徐麗湘,1994;許瑛玿,1993;陳姣 玲,1995;黃迺毓,1995)、教養行為(林惠雅,1995、1999)、教養態度(林 正文,1981;林正文,2001;簡茂發,1978;魏惠貞,1984)、管教態度(郭燕 如,1988;楊妙芬,1995)。研究者整理近五年來國內學者以教養態度為研究之 相關主題時,針對「教養」一詞所賦予的意義,如表 2-1-1。 表 2-1-1 近五年來國內學者對「教養」一詞之定義 研究者 研究主題 教養的定義 鄭雅婷 (2007) 跨文化家庭中主要照 顧者之教養方式對幼 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探 究—以台南市為例 教養方式是指主要照顧者在教導或約束孩子 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態度或使用之策略。 張瑛玿 (2006) 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 生活適應、人格特質 關係之研究 教養方式是指父母親在教養子女時,所表現 的教養行為和策略。

(27)

15 表 2-1-1 近五年來國內學者對「教養」一詞之定義(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教養的定義 楊瑛慧 (2006) 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 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 研究 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情感、希 望、思想、認知、信念、興趣、價值觀念、 行為及人格特質等各個層面之教育與養育方 式。 黃懷萱 (2006) 父母的社經地位、管 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 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 探討 管教方式是指父母訓練與教養子女時,對子 女在情感、權威感、支配性、期待方面所持 的積極性或消極性的態度或作為。 徐玉梅 (2006) 外籍母親管教方式與 幼兒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 管教方式是指外籍母親管教子女日常生活行 為所採取的方式即表現出的認知、情感與態 度。 葉芊芊 (2006) 北地區幼兒創造力與 母親教養方式之研究 教養方式意旨父親和母親自己所認知到對子 女教導時,所表現的態度和作法。 任以容 (2004) 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 教養態度、親子衝突 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 擾傾向之關係研究 教養態度是指父母教養子女時所持有的態度 與觀念,及其表現出來的對待子女的方式。 蔡亞蓉 (2004)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 式、職業自我概念與 生涯成熟關係之研究 管教方式父母親經由社會化經驗及人格特質 所建構出的一組價值觀。 莊雪芳 (2004) 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 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 關研究 教養方式為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的態度、 情感、信念和在行為上所顯示的基本特徵, 以教導或改變子女行為的歷程。 徐世杰 (2003) 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 懼、雙親教養態度之 相關研究 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與其子女共同生活的過 程中,用以撫育子女之個人內在價值信念與 外在行為表現,以及兩者交互作用所呈現之 一套具有個人特質且影響自女身心發展之態 度行為統稱。

(28)

16 表 2-1-1 近五年來國內學者對「教養」一詞之定義(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教養的定義 郭芳君 (2003) 父母教養方式、自我 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 制、少年偏差行為之 關係研究 教養方式包含情感性關係(態度層次)和權 威性關係(行為層次)。情感性關係之下, 分為接納、拒絕、溺愛、忽視、敏感、不敏 感、焦慮情緒的涉入、情緒冷靜的分離;權 威性關係之下,分為專制權威、民主、過度 放任、矛盾、紛歧等。 潘玉鳳 (2003) 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 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 父母教養包含教養的實質內涵、教養態度與 方式,及孩子的感受。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歸納製表 根據上述國內外學者,對父母教養提出之定義中發現,無論他們以哪一種年 齡層作為研究對象,基本上他們對教養一詞,持有許多相同的觀點,且他們對於 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均強調父母對子女認知、社會、情緒等方面的影響,包含口 語或非口語、內在信念或外顯行為,透過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家庭氣氛、父母親 回應或要求子女的方式,或者子女給予父母親的回饋反應等。本研究著重父母教 養子女時所持的態度,即父母針對幼兒生活事件在教育和養育上的看法與做法, 例如面對幼兒偏差行為時的處理方式、獎懲制度的實施等,因此,本研究依據研 究目的,採以「教養態度」作為本研究的名稱。

貳、父母教養態度之理論基礎

研究者考究文獻,發現多數學者參考 Mead(1976)對父母教養態度所依據 之理論基礎加以說明,他試圖從六種心理學理論詮釋有關父母教養態度的概念, 這六種理論包括: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Approach)、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發展成熟 論(Development matura-tional Approach)、行為論(Behavioral Approach) 及存在現象(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本研究另納入生態

(29)

17

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茲將這七種理論說明如下:

一、 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Approach) Freud 於 1896 年提出心理分析論,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id)、自我(ego) 和超我(superego),認為個體具有維持生理需求的本能(instincts),唯有滿 足需求,減輕壓力和緊張,獲得快感後,個體才能維持均衡的狀態(引自伍振鷟、 陳李綢、郭妙雪,1998)。Freud(1896)又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階段,說明環 境限制會與個體衝動產生衝突,引發個體「固著(fisation)」現象,並繼續表 現出被壓抑或放縱慾望之象徵性舉動(引自朱敬先,1997)。因此,父母對幼兒 的教養態度,應瞭解孩子內在心理層面的需求,並滿足不同階段的慾望,提供適 當的情緒宣洩途徑、傾聽幼兒的情緒反應並引導幼兒尋找紓解焦慮、恐懼等負面 情緒的管道。

二、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Piaget 是認知發展論之代表人物,在 1970 年代提出生理成熟(biological maturation)、活動(activity)、社會經驗(social experience)與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 為影響人類訊息建構之四種因素(引自朱敬先,1997)。因此,人類認知結構是 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而成,亦受個體自身成熟度所影響。然而學齡前的幼兒,又 處於 Piaget(1986)主張四個發展階段中之「前運思期」階段,此階段又分為「前 運思階段(preoperation phase)」和「直覺階段(intuitive phase)」,幼兒在此時 期具思考不可逆性,時常無法瞭解事情的相關性,也無法預測事件發生的後果, 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容易使他們忽略了某些因素的考量,所以父母對子女的管教 或夫妻間的教養態度須具一致性,在事件處理前後也應向幼兒說明解釋、釐清觀 念,若父母對幼兒的教養態度,並未處理得當,將使幼兒感到困惑不解,同時產 生認知失衡,也將影響幼兒的判斷力。此外,幼兒的發展具有順序性,父母教養

(30)

18

子女時,必須配合每一階段的發展。Vygotsky(1978;1986)認為幼兒之認知發 展必須仰賴環境中的成人,透過與環境成員的互動,產生鷹架作用(scaffold- ing)與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使尚未成熟之認知功 能,得以繼續發展(引自朱敬先,1997)。這說明,父母教養子女時,在幼兒面 臨解決問題的當下,父母只須給予暗示或提醒,幫助幼兒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 法,而非直接給予幼兒外在的協助。父母提供鷹架幫助幼兒建構知識,視幼兒為 主動探索者並提供良好的環境,引發學習動機。

三、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Bandura(1986)提出社會學習論,認為人類受增強作用與個體主觀知覺成 份的影響而習得行為,即表示透過模仿、觀察獲得資訊,以分辨環境中的增強物 與非增強物,進而發展符合所追求目標的期待,最後以行為反應出來(引自伍振 鷟等人,1998)。因此,幼兒透過模仿與觀察方式,促使幼兒直接或間接習得新 的行為模式。Bandura(1971)認為兒童模仿最多的對象,多半是具有威信和權 力的人。在兒童早期,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人,也是主要的認同對象,因此父 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自然成為子女學習的主要對象(引自許憶真,2004)。因 此,學齡前幼兒之父母在教養子女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幼兒模仿力強、吸收能 力佳的階段,父母的身教和言教皆相當重要,父母須隨時注意自己行為表現對幼 兒所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也需注意自己說話的口頭禪或不雅字詞的使用,應引 導幼兒自我知覺、自我評價並且達到自我強化的能力。 四、 成熟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 成熟論由 Gesell 所提出,主張個體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皆依據基因規定的順 序,有規則地進行,「成熟」及「發展」是這個理論的主要概念,而且認為發展 的主要因素在於個體的成熟,也不因外在多次練習而有所改變,在發展過程中會

(31)

19 重複某些發展的現象,呈現出螺旋狀,以完成整個程序(引自廖純雅,2006)。 Gesell 與 Amatruda(1941)表示動作行為、適應性行為、語言行為及個人和社會 行為是個體行為成長的四個範圍(引自簡志娟,1996)。成熟論強調內在的成熟 生長因素比外在環境影響更具重要性,一切的發展必須依據個體發展之成熟度而 定。故父母教養子女時,應了解幼兒一切的行為發展必須依據個體身心的發展成 熟度而定,父母不應揠苗助長、操之過急,應等待幼兒生理、身體、心裡做好學 習的準備,並且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吸收消化所學的知識,提供適當的協助與支 持。 五、 行為論(Behavioral Approach) 行為論利用改變行為的結果來修正個體的行為,認為個體的行為不只是遺傳 或自然發展的結果,是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個體必須對環境刺激進行自發性 的操作性行為,進而習得新的行為(引自朱敬先,1997)。因此,父母在教養子 女時,可透過外在環境刺激的改變,以修正或養成預期之子女行為表現。其中, 又可利用增強物、消弱或刺激原理,甚至體罰等,建立子女新行為的養成。美國 心理學家 Throndike(1874)提出行為養成說的看法,主張個體可透過嘗試錯誤 的方式學習(引自伍振鷟等人,1998)。換言之,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應給予幼 兒嘗試解決問題的機會,並允許幼兒有犯錯的可能,提供練習機會,促使經驗的 聯結,使幼兒能在錯誤中學習新的行為與知識。 六、 存在現象論(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存在現象論主要以「自我概念(self-concern)」為中心,以 Rogers 為最具影 響力的學者,強調個體對現實的主觀感受。Rogers(1988)從現象學的觀點認為 人具四點特徵:(1)人是自我實現者,能朝向潛能發展及理想的目標前進;(2) 人具社會性,須透過與他人互動,人格才能發展健全;(3)藉由良好環境,促

(32)

20 使人格健全發展,具向善的可能;(4)情緒發展與認知發展一樣重要(引自簡 志娟,1995)。因此,父母對幼兒的教養態度上,其先決要件是父母必須先肯定 自己具有成為好父母的要素,相信自己可以勝任教養子女的責任,再者,對於幼 兒的情感表露,應給予傾聽,深入了解幼兒想要傳達的訊息,接收後給予回應和 支持,父母也多提供親子交流的活動、培養親子間和諧的關係。

七、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生態系統理論是由心理學家Bronfenbrenner 於1970年代末期所提出,此理 論是源自於生物學的理念,強調多重環境對個體行為與發展的影響,並將環境、 個體和社會分析成一個層構組織,近年來生態系統被廣泛運用在發展、教育、家 庭與社會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引自周美慧,2006)。 Bronfenbrenner將影響個體的社會環境分析成四個層面,分別為微系統 (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及巨系統 (macrosystem)。研究者參考劉逸瑩(2000)、簡志娟(1996)及Bronfenbrenner (1989)整理描述各系統之內涵並參考圖 2-1-1,瞭解四個系統彼此間的關係: (一)微系統(microsystem) 微系統是生態系統理論最核心的一層,指的是個體直接接觸人、事、物,並 且與個體有密切之互動,因接觸頻繁,所以產生的影響也最大。如圖 2-1-1,在 微系統中,以家庭和幼兒為主要互動,彼此間產生直接的關連,交互影響。然而, 在家庭環境裡,家庭成員與幼兒的互動過程,所有的言行將直接產生影響。其中, 又以父母親對幼兒的影響最大,故父母親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影響深遠。 (二)中間系統(mesosystem) 中間系統是指個體直接參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微系統間的關連與互動,即為與 個體有密切關係的家庭或學校中的人、事、物,也就是個體所處的位置,與各個 微系統聯結之環境。如圖 2-1-1,在幼兒進入學校後,家庭開始與學校產生互動,

(33)

21 幼兒、家長、學校、老師和同儕彼此間相互連結,即為中系統的表現,又如當父 母協助幼兒邀請學校的同儕到家玩耍,藉由此教養態度,父母能促進幼兒人際間 的互動,培養幼兒社會化的能力。 (三)外系統(exosystem) 外系統是指直接影響個體之微系統,但個體卻未直接參與的系統,即為影響 家庭穩定性的環境,包含父母的工作性質、大眾傳播媒體、社會支持系統等。上 述這些因素會影響父母對幼兒的教養態度的差異。如圖 2-1-1,在經濟條件不利 的家庭,父母可能需要籌措子女的教育經費,忙於工作,對子女的教養問題將感 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反之,經濟狀況相當優渥的家庭,父母相對能提供幼兒更多 的資源輔助學習,進而影響對子女之教養態度。 (四)巨系統(macrosystem) 巨系統為生態系統理論最外面的一層,是指一廣泛的思想體系,影響個體的 思想與思考模式,同時牽引著外系統、中系統和微系統產生變化,包含文化傳統、 宗教信仰與價值觀對個體的影響。如圖 2-1-1,父母在不同的價值觀、宗教觀以 及對生命所負予的意義,皆會影響對子女的教養態度。

(34)

22 圖 2-1-1 生態系統之結構 資料來源:Bronfenbrenner(1979;1989);引自劉逸瑩(2000)。國小資賦優異 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頁21。 由圖 2-1-1可知,生態系統理論中,四個系統間彼此會相互影響,系統與系 統間直接或間接與個體互動,因此,以下將生態系統理論中之特徵、構成要素與 家庭關係,茲以表 2-1-2作一說明: 微系統 家庭 法律、政治 大眾傳播、醫療系統 個體 宗教 社區 學 校 中間系統 外系統 巨系統 價 值 觀 社 會 文 化 鄰居 親戚 朋友

(35)

23 表 2-1-2 生態系統構成要素 系統 特徵 要素 對家庭的關係 微 系 統 家庭間之互動、家規、 家庭成員之角色、期望 和信念。文化因素與原 生家庭都反應在此系統 中。 配偶、子女、其 他家庭成員。和 家庭信仰與家 庭價值。 藉由家庭成員與家庭間互 動的型態,來顯現其技巧與 能力。 中 間 系 統 家庭成員參與的場所, 包含獨自一人、或共同 從事的活動,如工作場 地、子女學校、鄰居、 社區或教堂。 家庭成員、老 闆、老師、朋 友、其他家庭與 公共團體(警 察、消防員、牧 師等) 家庭所獲得的資源,可決定 家庭所擁有的機會,如學校 的品質、圖書館和博物館, 或其他家庭和團體之活動。 外 系 統 家庭成員不必一起參與 的環境,但是可能對家 庭有重要的影響力。 由周遭地方政 府或國家所形 成的規範、法 則,是整體社區 對家庭的態度 並將之運用於 每一個特殊的 家庭。 藉由社會所發展出來的觀 點,使家庭清楚區分可從事 與不允許的事情,包括成長 活動的代價。 巨 系 統 家庭普遍會傾向符合之 社會方針,如文化對家 庭及家庭成員所形成的 價值觀和文化期盼等。 文化價值或文 化產物與家庭 及家庭成員所 之交互作用。 協助家庭成員符合角色期 望,並幫助建立家庭成員互 動中之分工合作。

資料來源:Fannin(1987). Family Wellnes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National Symposium on Building Family Strengths,p10.

Bronfenbrenner(1979;1989)另外提出時間系統(Chrono-system),即 結合了發展中個體因素、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過程以及個體所處環境背景(con- text)和時間(time)等,認為環境是變動的,生活事件(包括環境和個體本身) 發生的時間會影響其生的衝擊,亦為在不同時間點使個體與社會環境產生不同的

(36)

24 交互作用(引自Roberta, 2004)。如幼兒在年幼時,自然產生分離焦慮,必須 與母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形成安全依附關係,隨著年齡增長,幼兒進入學校,接 觸教師與同儕的機會增加,幼兒可能傾向取得同伴的認同感。對幼兒自身而言, 年幼時受父母不當教養態度之對待,短期會使幼兒感到情緒的失調,在時間系統 的概念下,將對幼兒有長期的影響,在各方面的發產展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也造 成幼兒不可抹滅的傷痕。 綜合上述教養理論之基礎,本研究考量研究對象為學齡幼兒的父母,而且著 重父母與幼兒不同背景變項和教養態度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以生態系統理論作 為本研究教養態度之理論基礎。在微系統層面,探討幼兒自身之背景變項,即為 幼兒性別(男、女)、出生序和家中子女數。同時探討父母自身的背景變項,如 年齡、教育程度等,以瞭解微系統內之因素對父母教養態度上的影響;中間系統 層面,則為父母親與幼兒就讀學校間的互動關係,如父母參與學校活動的程度、 父母對幼兒同儕互動之協助等,均列入中間系統的考量;在外系統層面,則探討 外在環境因素對父母造成的影響,使父母在教養態度上有不同的表現,如父母的 社經地位、家庭月收入、大眾傳播媒體、報章雜誌等,甚至以幼兒就讀學校位置, 作為代表城鄉差異的探討,均歸為外系統層面之考量;在巨系統層面,研究者則 欲瞭解在時代更換,社會變遷下,家庭結構多元化、宗教信仰、族群意識、社會 價值觀等因素影響下,現代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深受何種因素的影響。

(37)

25

第二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類型

在研究教養之相關文獻中,關於父母教養類型的分類上,多以實證研究進行 探究, 綜觀各國內外學者的分類方式,大致可區分為三種形式:單向度(single -dimension)、雙向度(two-dimension)及多向度(multi-dimension)三大類, 茲說明如下:

壹、單向度(single-dimension)

所謂的單向度,乃將教養分類為單一概念,且每一個教養類型彼此互不交 集。單向度教養類型之概念,將父母教養態度截然劃分清楚,讓父母能清楚、簡 易的意識到自身教養態度所歸屬的類型。但 Chao(2001)主張父母在不同時間、 情況、事件下,會採取不同的教養策略,不同的文化背景之個體又有不同教養類 型的連結。因此,教養單向度類型之說法在近年受許多學者抨擊,認為無法周詳 地詮釋父母之教養態度。但不可否認的,單向度教養類型的概念,乃是教養類型 劃分之先驅,釐清大眾對教養類型之認識,故研究者將歷年來多位學者所提單向 度之教養類型,茲述如下:

1. Baldwin, Kalhorn和Breese(1945)針對125的家庭且育有十四歲青少年的家長,使用臨床與 統計方法進行父母教養行為之綜合分析,將管教方式分為三種類型:

(1) 接納型(acceptance)。 (2) 民主型(democracy)。 (3) 放任型(indulgence)。

2. Schaefer和Bell(1958)使用「Parental Attitude Research Instrument;PARI」 四點量表,針對父母教養態度進行探究,並將教養態度細分為平等對待 (Equalitarianism)、不處罰(Nonpunishment)與嚴懲(Harsh Punishment)、 嚴格(Strictness)、逃避(Avoidance)、表現愛與情感(Expressing Love and

(38)

26 Affection)、教養角色的認同(Approval)等。 3. Elder(1962)調查7,400位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教養方式,以父母對子女 行為的參與(involve)程度的高低,並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七種類型: (1) 專制(autocratic)。 (2) 威權(authoritarian)。 (3) 民主(democratic)。 (4) 平等(equalitarian)。 (5) 溺愛(permissive)。 (6) 放任(laissez faire)。 (7) 忽視(ignoring)。 4. Pumroy(1966)研究美國馬里蘭洲(Maryland)父母教養態度,施以問卷 調查,問卷內容共有以95個題目與教養孩子相關的實際問題,並將教養態 度分為五種類型: (1) 放縱型父母(indulgent parents)。 (2) 忽視型父母(indiffierent parents)。 (3) 嚴厲型父母(disciplinarian parents)。 (4) 拒絕型父母(rejecting parents)。 (5) 保護型父母(protective parents)。 5. Hoffman和Saltztein(1967)進行父母教養與子女道德發展之研究,將父母 管教方式分為三類(引自賴正珮,2004): (1) 權威主張(power assertion) (2) 愛的撤回(love withrawal)

(3) 父母的誘導(induction regarding parents)。

6. Devereux(1967)將教養分為四類:過度保護、溺愛、權威主義、漠視(引 自連惠君,2000)。

(39)

27 7. Baumrind(1971)依據「溫暖(warmth)」和「控制(control)」兩層面, 將教養類型分為三層面: (1) 專制威權型(authoritarian):父母對幼兒有許多的控制,帶有服從 的期望以及對權力的尊重。 (2) 溝通式權威型(authoritative):父母教養風格是熱情並且接受幼兒 想法,但仍須遵守一定的規範。 (3) 自由放任型(permissive):父母很少的控制他們孩子的行為,這些 父母也傾向於放縱或者漫不經心。 8. Hurlock(1972;1978)將管教方式分為八種類型(引自賴正珮,2004): (1) 過度保護(overprotective)。 (2) 過度放任(overindulgence)。 (3) 拒絕(rejection)。 (4) 接納(acceptation)。 (5) 支配(dominance)。 (6) 屈從(submission)。 (7) 偏愛(favorite)。 (8) 期望(expectation)。

9. Hoffman(1977)將教養類型分為專斷型(power asseriton)、感情剝奪型(love withdraw)和誘導型(induction regarding parents)(引自連惠君,2000)。 10. Pulkkmen(1982)研究童年到青年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連續性,問卷以95 個教養項目,調查父母教養之實踐,並區分為以父母中心取向與子女中 心取向兩個類型(引自鄭雅婷,2006)。 國內最先發表關於教養研究的為賴保禎,他在1972年引用日本東京學藝大學 教授品川不二郎之「親子關係診斷檢查」所修訂的「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將父 母教養方式分為拒絕、嚴格、溺愛、期待、矛盾、紛歧等六種類型,一直至1999

(40)

28 年,仍有學者依序發表單向度之教養類型,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2-2-1。 表 2-2-1 國內提出教養類型為單向度者 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教養類型 林惠雅 (1999) 母親信念、教養 目標與教養行 為 以自編「母親信念、 教養目標和教養行 為」問卷調查國小低 年級和高年級的母 親,共469位 分為三類:修正不當行為和 討論因素;服務、示範和練 習以及鼓勵良好行為和自主 因素。 林惠雅 (1995) 父母教養行為 問卷之編製 編製「父母教養行為 問卷」 分為十個因素:情感、尊重、 鼓勵獨立自主、控制、不一 致、處罰、過度保護、拒絕、 他人取向、獎勵等。 張麗梅 (1992) 家庭氣氛、父母 管教態度對兒 童偏差行為關 係之研究 使用林繼盛(1982) 編之「家庭氣氛問 卷」調查國小五、六 年級學生,共503位 分為四種:嚴格型、縱溺型、 分歧型及誘導型。 吳正桓 (1991) 雙親傳統及現 代性管教方式 與兒童自我控 制發展之相關 研究 修訂Baumrind (1971)量表,進行 家庭訪問時分別請 父親及母親填寫,再 進行群集分析 將母親管教行為分為權威主 義、誘導、拒斥、對管教方 式的自信、促發獨立性、嚴 格執法及限制活動自由;父 親 的 管 教 行 為 分 為 權 威 主 義、拒斥的、要求成熟的行 為、誘導、促發獨立、堅定 的立場及平等立場。 何長珠 、楊淑珍 (1991)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Parent Childrearing Attitud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ational/Irrationa l Belief

問卷調查 分為六種:嚴格、保護、期 待、溺愛、拒絕、不一致。

(41)

29 表 2-2-1 國內提出教養類型為單向度者(續) 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教養類型 楊國樞 (1986) 家庭因素與子 女行為:台灣研 究的評析 文獻分析 分為兩種:積極型(包含關 愛、接納、適中限制、愛護、 寬嚴適中、精神獎勵、公 平、親切)和消極型(包含 嚴格、拒絕、溺愛、忽視、 寬鬆、權威、控制、獎懲無 常、分歧、期待、體罰、威 脅)。 曾一泓 (1977) 國中學生的控 制信念與父母 的控制信念及 教養方式之關 係 國中一年級男女學生 各100與其父母,使用 「諾史控制信念量 表」、「父母管教態度 測驗」、「獨立性訓練 量表」、「普通能力測 驗(甲)」、「洛氏控制 信念量表 」 分為六種:拒絕、嚴格、溺 愛、期待、矛盾、紛歧。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歸納製表 從上述發現,國內提出教養單向度之說法,普遍晚於國外提出教養單向度之 學者,表示我國乃因國外對父母教養類型的劃分,才開始注意到父母教養類型的 劃分方式。然而,我國學者所提出的教養類型幾乎與 Hurlock(1972;1978)提出 的八種類型最相符合,經仔細比較後,發現 Hurlock(1972;1978)所提出的八種 教養類型中,似乎可將相似的教養類型作為歸類,如過度保護和過度放任,與 Baumrind(1971)所提出自由放任之教養類型雷同,皆是指父母過度寵愛子女、 過度縱容子女的意思。Hurlock(1972;1978)所提之支配和服從,又與 Baumrind (1971)所提的專制威權之教養類型相似。因此,若將父母教養態度劃分過細, 反而在歸類父母教養類型時,更模擬兩可,也無法確切了解所屬類型。提出教養 單向度之學者以 Baumrind(1971)的教養理論最受大家肯定與使用,乃因他將父 母教養類型以最簡單、清楚的方式劃分,雖然每一教養類型彼此不重疊,但「專 制威權型」、「溝通式權威型」和「自由放任型」三種類型已經大致可將父母教養

(42)

30 類型進行歸類,故本研究亦參考 Baumrind(1971)所提出教養三種類型作為理論 依據之一。

貳、雙向度(two-dimension)

所謂雙向度,乃將教養分類為兩個面向、四種概念,且彼此間互有交集、交 織而成。此類型,依教養類型之強弱差異與程度不同所構成。許多學者認為,單 向度之教養類型過於狹隘,無法完全詮釋父母之教養,故雙向度的呈現,將更清 楚釐清父母教養細微的變化,以下就各學者所提出之雙向度做一整理歸納: 1. Porter(1954)調查父母教養與孩子的接納程度,針對育有 6∼10 歲的家 長,共 43 位父親和 57 位母親,並將父母教養情感與型為,分接納 (acceptance)和不接納,各有四個向度。 (1) 接納:尊重、愛、溫暖、關懷。 (2) 不接納:拒絕、冷漠、過度保護、縱容。

2. Williams(1958)使用「Parental Authority-Love Statement;PALS」量表, 讓孩子評估父母教養的感受,提出與 Baumrind 相似的分類,即將父母 教養方式分為「關懷(love)」和「權威(authority)」兩層面,另就其程 度高低組合成「高權威、高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高關 懷」、「低權威、低關懷」四種類型。

3. Schaefer(1959)調查母親教養行為,透過因素分析與 Guttman's 之環狀 模式,提出「關愛-敵意(love vs. hostility)」、「自主-控制(autonomy vs. control)」兩向度,以縱橫座標呈現,共發展為十四個教養行為:敵對 要求、權威獨裁、被動、過度保護、保護放任、過度放任、接受、合作、 民主、自由、孤獨、冷漠和忽視組成一環狀結構。

4. Bronfenbrenner(1961)在調查時間與空間造成的社會化與社會階級中, 針對父母教養提出「控制」、「支持」二個向度,又以程度的高低,另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

(2)As for the attitudes towards selection autonomy, significant variations exist among teachers categorized by different ages and by different years of teaching.. (3)The similarity

The correlation of choosing which style of afterschool classes i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upon the paren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occup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This research does a survey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and studies how the backgrounds of the mothers of

2.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ning will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enrichment,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among sexual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led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in score of the scal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