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與生活型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與生活型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 博士. 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與生活型態 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研究生:何岫容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

(2)

(3) 致 謝 春寒料峭過去、乍暖還寒時候,就在今朝我即將和六萬字絮絮叨叨的論文話 分別,好似柳暗花明峰迴路轉一般、又好似黃粱一夢一般,就在追尋自己生涯意 義與自我價值的實習歲月中,同時完成了這本關於生涯的夢。 「生活、生命、生涯」,曾經在師大校園中,看到這幅演講主題的海報,當時 心中是多少感慨,我們有多少次生命可以重來?有多少次生活可以聚散?我們能如 何省思生涯?回首過去三年半在心輔所求學,以及在大直高中、龍潭國中實習的歲 月,多少畫面都和現在的心情交織在一起。 論文得以完成,萬分感謝指導教授陳李綢老師,老師如我生命中的貴人,自 碩一開始就受到老師的照顧,碩二碩三更是給學生許多教學上的建議與練習機會, 老師更是親切知著地與我分享許多人生經驗和智慧,接納學生因教程與實習拖沓 與裹足不前的心態。真的非常感謝老師在這三年多來的指導、鼓勵、支持與愛護, 讓在一開始對於自己論文發展相當沒有自信的我又重拾信心起來,有力量可以往 前邁進、到達里程碑。 也非常謝謝口試委員何英奇老師和林正昌老師口試時在論文上的指導,在與老 師聯絡的過程中,感受到老師們的親切與溫暖;感謝英奇老師不辭辛勞的細心指 導,以及正昌老師的熱心回饋與指教,讓學生忐忑的心漸漸放鬆下來,學習到論 文可以修改得更好的方向,猶如領受一堂珍貴的課程,甚是榮幸。 這本論文的完成,同時要感謝我生命中許許多多的貴人;在夏季操場的晌午 邊、韻律教室及陽明山的田野間,研究所同窗思羽、家維、忠璇學姊和煜智學長, 感謝您們的陪伴!謝謝同窗乃華,總是問我需不需要協助,謝謝你心中有著我。在 往大直的復興南路上、師大星巴克,是我永遠會記得的時光,謝謝實習戰友立姝、 子毓、雅茹學姊與怡寧學姊,在實習歲月中,聽我絮絮叨叨、幫助粗線條的我。 寫作過程中,有太多要感謝的人,穩琇老師、于庭老師、淑宜老師、雅綾老師、 秀雯老師、宜旻老師、蜀美老師、正民主任、家教靜儀老師,你們的溫暖和幫忙, 是我一直在實習和論文上持續努力的動力。也很謝謝實習中,710 的學生以及運動 夥伴柏瑋和澤祥,讓我每天都可以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擁有好心情,感謝!最後謝 謝我的親友團:卉羽、佳加、鈴芷、慧儒、宇彬、爸爸媽媽以及妹妹岫玫,你們總 忍受我的絮絮叨叨壞脾氣、偶爾的自閉、放任我讓我自由、支持著我,每每感受 到被你們寵愛。感謝每一個我生命中的貴人,願我們都一起成長進化為更好的人。 岫容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2 月 20 日 i.

(4) 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與生活型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主要有兩項:(一)修訂《樊氏生涯興趣量表》 ,並探討師大學 生的生涯興趣結構。 (二)藉由運用《樂活問卷成人版》及修訂之《樊氏生涯興趣 量表》 ,以瞭解生涯興趣與生活型態之關係,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新生的生涯 興趣與生活型態差異性。 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 個學院、共 32 個學系之 101 學年度大學入學 新生;有效樣本為男生 678 人,女生 947 人,全部有效樣本共 1625 人。本研究採 問卷調查法,統計方法有:項目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多向度 量尺(MDS)、t 檢定、卡方檢定及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樊氏生涯興趣量表》修訂後之信效度可接受。六個分量表 α 係數介 於.835~.890 之間,整體 α 係數為.884。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適配性可,模式之 RMSEA 指標為.087。 (二) 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結構不完全符合 Holland 的六角形模式。其中全體結構順 序為: I-R-A-S-C-E,男性新生結構順序為: I-R-E-C-S-A,女性新生結構順序為: I-R-A-S-E-C。 (三) 不同性別、科系領域與生活型態集群的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表現、生涯興 趣一致性與人境適配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 大學新生的生活型態集群有性別、科系領域的差異。 (五) 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的學生,在生活型態類別反應不同。. 關鍵字:大學新生、生涯興趣、生活型態. ii.

(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Interest and Lifestyle-among NTNU students. Hsiu-jung,Ho.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a) to modify version of Fan’s Inventory of Career Interest inventory, and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Career Interest in NTNU,(b)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interests and. Lifestyle among college freshmen in NTNU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strument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LOHAS for Adult" and the " revised Fan's career interest inventory". There were a total of 1625 valid subjects form nine academ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32 Department; included 678 boys and 947 girls. This study collected questionnaires,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d item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multiple dimensions scaling (MDS), t-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ANOVA. The finding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 revised Fan's career interest inventory" were acceptable. Six subscales α coefficient between .835 - .890. overall scale’s coefficient α is .884. The RMSEA index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s .087. it can enhance suitability result. (2) Freshmen’s interest career structure does not fully comply fit with Holland's hexagonal pattern. The order in which the entire structure is: I-R-A-S-C-E, male student’s structural order is: I-R-E-C-S-A, female student’s structural order is: I-R-A-S-E-C. (3) The different gender, department field and lifestyle clusters of freshme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s career interest , consistency of career iii.

(6) interest and PE-fit. (4) Freshmen’s lifestyle clusters and gender were differences in department field. (5) The different career interest type of freshme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s lifestyle. Keywords: freshmen, career interest, lifestyle. iv.

(7) 目次 致謝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8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生涯興趣發發展理論之相關探討 ....................................................... 13 第二節 生活型態理論之相關探討 ................................................................... 26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生活型態、生涯興趣之相關研究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69 第一節 修訂樊氏生涯興趣量表之信效度以及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生活型 態情形 ......................................................................................................................... 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新生生涯興趣與生活型態差異分析 ............. 92. 第三節. 不同生活型態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差異分析 ................................. 99. 第四節. 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的人境適配度與生活型態分析 101 v.

(8) 第五章. 討論 ........................................................................................................... 107. 第一節 第二節. 樊氏生涯興趣量表信效度與大學新生生涯興趣偏好情形 ........... 107 不同背景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生活型態之表現差異情形 ....... 112. 第三節. 不同生活型態表現學生在生涯興趣表現差異情形 ....................... 114. 第四節 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學生在人境適配度、生活型態反應之差異情 形 ............................................................................................................................... 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結論 ................................................................................................... 117. 第二節. 建議 ................................................................................................... 121. 中文參考文獻 ........................................................................................................... 125 英文參考文獻 ........................................................................................................... 129. vi.

(9) 表次 表 2-1-1:六種 HOLLAND 生涯興趣類碼的相關描述(人境適配觀點)................... 19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2-3-1:性別與生涯興趣、人境適配相關研究 ................................................... 44 2-3-2:大學科系與生涯興趣、人境適配度相關研究 ....................................... 46 2-3-3:大學生性別、科系領域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 48 3-2-1:有效樣本背景比例一覽表 ....................................................................... 54 3-3-1:集群分析遞增量一覽表 ........................................................................... 58 3-3-2:「樊氏生涯興趣量表」各生涯興趣向度之題項分配(無反向題) ............ 59 3-3-3:HOLLAND 的一致性層級 .......................................................................... 60 3-3-4:受試者生涯興趣代碼一致性評分層級 ................................................... 61 3-3-5:人境適配度層級對應一覽表 ................................................................... 62 3-3-6:學院類別對應生涯興趣代碼表 ............................................................... 63. 表 表 表 表 表. 4-1-1:各興趣類型分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71 4-1-2:實際型(R)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71 4-1-3:研究型(I)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72 4-1-4:藝術型(A)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72 4-1-5:社會型(S)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73.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1-6:企業型(E)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73 4-1-7:事務型(C)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74 4-1-8:正式量表之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 74 4-1-9:生涯興趣整體模式適配度一覽表 ........................................................... 75 4-1-10:全體大學新生生涯興趣平均分數分配 ................................................. 78 4-1-11:不同科系大學新生生涯興趣平均分數分配 ......................................... 79 4-1-12:各類樣本空間構形之壓力係數及決定係數 ......................................... 84 4-1-13:全體、男女樣本在幾何空間所找到的圖形座標 ................................. 84 4-1-14:生涯興趣各構面相關一覽表 ................................................................. 87 4-1-15:大學新生生活型態分構面平均數與標準差一覽表 ............................. 89 4-1-16:不同生活型態集群的人數在全體中、類別反應題項中百分比例. ..................................................................................................................................... 90 表 4-1-17:大學新生活型態與生涯興趣 PEARSON 積差相關一覽表 .................... 91 表 4-2-1:不同性別在生涯興趣、一致性及人境適配分數 T 檢定摘要表 ........... 93 表 4-2-2:不同學院類別在生涯興趣分數、生涯一致性及人境適配度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 94 表 表 表 表. 4-2-3:不同性別在生活型態分數 T 檢定摘要表 ............................................... 97 4-2-4:不同學院類別在生活型態分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8 4-2-5:大學新生生活型態集群與背景變項卡方檢定摘要表 ........................... 99 4-3-1:大學新生生活型態集群與生涯興趣分數 T 檢定摘要表 ..................... 101 vii.

(10) 表 4-4-1: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的人境適配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4-4-2: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之生活型態反應比例卡方檢定摘要表 ........................................................................................................................... 105. viii.

(11) 圖次 圖 3-1-1:大學新生生活型態與生涯興趣關係之研究架構圖 ............................... 51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4-1-1:驗證性因素分析因素負荷量關係圖 ....................................................... 76 4-1-2:不同科系學生在實際型(R)的平均分數表現.......................................... 80 4-1-3:不同科系學生在研究型(I)的平均分數表現 ........................................... 81 4-1-4:不同科系學生在藝術型(A)的平均分數表現 ......................................... 81 4-1-5:不同科系學生在社會型(S)的平均分數表現 .......................................... 82 4-1-6:不同科系學生在企業型(E)的平均分數表現 .......................................... 82 4-1-7:不同科系學生在事務型(C)的平均分數表現.......................................... 83 4-1-8:生涯興趣分數標準化分數後多元尺度分析-全體樣本在二維度平面空間圖. ............................................................................................................................. 84 圖 4-1-9:生涯興趣分數標準化分數後多元尺度分析-男生樣本在二維度平面空間圖 ............................................................................................................................. 85 圖 4-1-10:生涯興趣分數標準化分數後多元尺度分析-女生樣本在二維度平面空間 圖 ......................................................................................................................... 85 圖 4-1-11:生涯興趣各構面相關 ............................................................................. 87 圖 4-1-12: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生活型態類別反應狀況之群內比例 ................. 90 圖 4-4-1: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的適配度平均數圖 ......................... 102.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假設、名詞釋義及研究 範圍與限制。本章內容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 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名詞釋義及第六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青少年時期後半段的生涯發展不穩定與就業延後 在筆者就讀大學與研究所的期間,發生之兩件事,促使筆者想進行此項研究。首 先,在筆者就讀研究所的第一年,聽聞一位大學同學在畢業後的一年半之間,換過四 分工作,第一份工作甚至待不到兩個月;我當下很是困惑,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產 生了多次轉職的動機?是否是因興趣不合?還是個人特質與工作場域或工作夥伴不適 的緣故? 而他在大學一年級時就動過轉學他校他系的念頭,是否也是一個重要的跡象? 而第二件事,則是一位國中老師對我說她是政大廣播電視系畢業的、最後卻選擇來當 老師,而在學校同學與校友中,畢業後從廣播電視相關領域轉行的人,有一半以上。 筆者也回想起就讀大學時,主修的科系同為廣播電視學系,此校系不若政治大學或其 他大學的廣電系、新聞系、廣告系較專精在某一領域,而是試圖將大眾傳播的相關知 識技能傳授予學生,雖說出路多,但是因此也較無專業的深入學習。學生的生涯興趣 取向可能在高中剛畢業、升上大一的時候偏向藝術型(A),但也有可能因為多元的學 習和通識領域而走向其他興趣(林大森,2006),但卻也因為專精的技術能力不足,讓 科系的專業性下降,影響了就業的待遇、福利與生活品質,進而影響了轉行的可能。 綜上兩點,筆者試圖去瞭解大學生的生涯興趣與科系的適配狀況,並探討在興趣之外, 大學生個人的背景與生活型態是否也影響著我們的興趣與選擇? 由於社會轉變、民眾的需求呼聲與政府立志改革教育,政府自民國 84 年,10 年 1.

(13) 間,增加 85 所大學院校。民國 98 年,大學錄取率 97.14%,創下新高(國家教育研究 院,2009),進入大學就讀,幾乎成為一個在生涯中必經的歷程。而生涯發展,涵蓋 了人一生的生理、心理、教育、經濟等因素所形成連續變化的生命發展歷程。而大學 生在學階段,在生涯發展里程中,是一個將過去所學、興趣和幻想結合起來,經由不 斷探索來試驗自我職業定位的階段。 而一般大學生正好處在 Erikson 社會發展理論之青少年後期與成年前期,而成年 期期間的正向表現常源自於青少年期對內在有一定持續且信心的生涯目標,且在此時 產生自我認同,願意將生涯期許與人分享;足以見青少年時期對於生涯目標探索、認 同與維持的重要性。而無獨有偶的,Arnett (2004)提出成年初顯期一詞,認為 18 歲到 25 歲的青年處於一個青少年轉換到成年人的階段,Arnett 指出這是一種從 21 世紀出 現的特殊現象,資源與資訊較從前更為豐富的已開發國家之家庭子女,在面對愛情、 人生、工作等抉擇時,有更多的選項可以參考,相對地也增加了對未來下定承諾前的 探索時間,就業時間及初婚年齡延後,同時增加了這個期間狀態的不穩定性。 而此種不穩定性,在臺灣的高等教育中,可窺見一二。例如國立臺灣大學,近來 每年有 2000 名以上校內學生申請轉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也有將近百名名額提供學 生考試轉系。高等教育資料庫在民國 94 年的大學生調查也發現,35%以上的學生認 為選擇的科系和原本的升學期望並不一致,且有 22%以上的學生在大學入學後考慮轉 系,青輔會在 95 學年度對應屆畢業生的調查更發現,有 40%的大學畢業生不滿意自 己就讀的科系,認為和自己並不適合。民國 100 年,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吳 正己更表示,考慮到學生面臨二分之一學分不及格的原因,可能是對於原就讀科系沒 有興趣,採取對學生加強輔導、鬆綁轉系制度,同時一舉廢除了雙二一制度。(朱真 楷,2011) 教育作家李偉文,在《邁向目的之路》(威廉.戴蒙,2013)一書之推薦序中,也 提到臺灣目前存在和 Arnett(2004,2007)觀察到的現象:年輕人在物質豐盛、生活便利、 2.

(14) 資訊交流獲取快速的環境中成長,但也因為時代變遷之下,擁有太多的選擇、要什麼 有什麼,反而年輕人就被選擇「卡住」了,因為做什麼都可以,卻也什麼都做不了,就 像這樣循環,無法啟程,什麼地方也到不了。成人初顯期的年輕人,在大學階段學習 的重要性,在關於正向心理學的研究也同樣提及:拋開原生家庭的經濟水平,學生在就 讀大學一年級時的快樂程度,可以預測十幾年後他的個人收入水準。(謝維玲,2013) 從過去十二年國教即將推行到推行的現在,仍然可見到許多家長對於名校的迷思, 過去在教學實習過程中,也看見中學學生對於生涯興趣與生涯目標的探索不足,許多 中學生表示生涯目標就是:『考上一個好學校,然後進入好公司、結婚生子。』對於生 涯目標的概念是模糊而籠統的。儘管在國中、高中階段實施生涯發展教育,題供心理 測驗和生涯決定個別諮詢,但因為升學主義掛帥,學生課業壓力大、下課後卻需要更 多時間補習,缺乏時間探索個人特質和興趣,這樣的情形在升高中後更為明顯(王秀 槐、黃金俊,2010),也因此學生對生涯興趣不明的現象持續延伸到高等教育。葉紹 國(2007)、王秀槐等人 (2010)指出大學生的生涯選擇不只是在於個人的生涯發展,也 對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是否進步,有所關聯。同時,在高等教育機構過多、失業率 與少子化的多重衝擊之下,更影響了「尼特族」(NEET)的趨勢;2009 年,中國時報 報導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周玟琪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發現,台灣 15~24 歲人口中有 12.3%未升學、未就業,約有 42 萬人(金融海嘯初期更高達 64.3 萬人),強 調當局政府應該正視此問題。慈濟大學心理師黃宜珍(2010)在校內調查發現,61%的 同學對於「如果你的生涯興趣量表結果與目前就讀科系的職業發展”不一致”,你的處 理為何?」表示「順其自然、不去理會」,他認為這種故意拖延不理會的方式,可能 造成尼特族這類啃老現象的發生。 (二)缺乏以整合性的人境適配觀點來看個體生活型態、生涯興趣 RIASEC 組型之連結 與適配性. 3.

(15) 生涯發展的重要內涵包括發展連續性、選擇性,生涯發展理論的應用研究,一 方面重視發展過程、一方面重視發展內容,另一方面則重視發展過程和內容的社會 認知觀點(Walsh & Savickas, 2005),Super 將焦點放在生涯發展的階段變換中,但他 仍然強調在發展階段裡,不同的角色變換使人們發展成不同的生活型態 (林幸台、 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 。Holland 則聚焦在個人特質和環境的交互作用關 係及人境適配關係對於學業、職業的後續影響(Holland,1997),雖然 Holland 強調人 與環境的適配性,但環境的分類,依然是從人開始去集體對應,再編出環境代碼組 型,而非尋找出環境因素存有的解釋力。 此外,近年來,研究生涯抉擇的觀點,有三大方向,一為以生活圈(life-cycle patterns) 的模式和連續變化如何影響生涯抉擇、二為個人環境的生活脈絡如何去影響他的個人 經驗來影響個人的選擇,第三個觀點則注重在人際關係如何影響生涯抉擇的過程。 (Walsh & Savickas, 2005) 從以上三種重要方向,可以看到生涯抉擇的相關研究者,強 調選擇並不是一個人獨立的決定,更是受到環境的影響。 Piaget 則認為在環境中,最先影響我們的因素就是”興趣”,因為興趣是我們在這 世界環境中的動機。增加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形成對世界的概念,成長為我們獨特的 認知系統,增進心理的成長。興趣同時也是一個讓我們忘卻恐懼和焦慮的方法(Silvia, 2001)。人們在生涯中,很有可能離開一個主修科系或者是專業工作岡位,只因為這 個領域的活動不符合他本人的興趣 (Holland, 1997;silva ,2001)。 而選擇大學科系,是學生們在學習的階段中,最重要、同時自己可以作主的一個 抉擇(Porter &Umbach,2006)。若以人境適配的觀點來看,其實在脈絡中有很多訊息被 忽略,其中個人特質也為一環( Patton & McMahon. 2006)。以個人特質在在生涯發展 過程的脈絡中,許多學生對於選擇科系的首要條件是興趣(林大森,2006),此外,個 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價值觀是大學階段學生對於工作抉擇的生涯輔導關鍵(Duffy & Sedlacek,2007,2010)。 4.

(16) 尤其位在成年初顯期階段的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與發展不穩定的狀態中,外 因就在於生活物質的不虞匱乏、選擇過多(Arnett,2004)。而這種生活物質不虞匱乏、 但心靈卻不穩及匱乏的現象,其實在 2000 年,Paul Ray 也提出針對這類現象,美國 在 15 年之間出現了五千萬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型態,逐漸重視生態保護、人際關係 和心靈成長,許多改變生活型態的人,發現價值觀也產生改變,價值觀和生活型態彼 此作用;而許多人也選擇和自己價值觀相符的工作,將重要放在健康的生活上。(拉 拉,2008) Adler 認為人與社會系統是整合的一部分,他主張去看到當事人的整體世界。同 時,一個人就像是演員、創作者或藝術家,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軌跡,就 相當類似於我們賞析一個作曲家的作曲風格。「我們可以可以從選定的任何地方做開 始,每個段落都會告訴我們,在同一個方向:意即指向同一種動機、同一種旋律,都會 圍繞著建構好的人格打轉。」 (修慧蘭,2009)從生活型態的蛛絲馬跡中,我們也許可 以藉此一探一個人建構個人生活的背後風格意涵,整理出可能的脈絡關係。 然而,過去研究中,同時提及生活型態、職業興趣,並且探討兩者之間關係的 研究,僅有數篇(Watkins,1984;Vilhjálmsdóttir & Arnkelsson ,2013),因此本研究之目 的在於探討並比較在不同背景變項及不同生活型態,是否會影響學生的生涯興趣類型 和科系人境適配度。 綜上所述,生活型態和價值觀關係密切,而價值觀也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型態, 同時價值觀也和選擇科系和職業興趣有所關聯。此外,價值觀在大學生的選擇中佔有 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說價值觀是個人內在,環境是外在考量因素的話,大學生的生 活型態是否可代表外在環境與價值觀的交互作用,進而影響了職業興趣和科系的選擇? 而大學生的時間相對比起國高中,更具有自由度和探索自己的可能。大學新生的”前 大學”生活型態,是否影響了科系選擇的主觀適配度?生活型態資料中的線索,讓我們 有機會去探勘與探討上述之問題。 5.

(17) (三)個人背景變項對生涯興趣 RIASEC 組型、生活型態與科系適配度具影響力 過去有許多研究者研究大學科系選擇的因素、科系選擇所造成的學生能力發展, 以及個人背景變項對於科系選擇的影響,但是始終缺乏一個統整性而更全面的研究。 (Porter &Umbach, 2006)雖然人們普遍存認同性別對於科系選填和職業興趣的影響力, 但在實徵研究上,在國內外仍是較為缺乏、且研究結果無一致定論(Su , Rounds& Armstrong ,2009)。 過去相關研究在性別變項對於科系選擇的影響力研究上,也呈現不同的研究結果 (Reardon& Lenz,1998;林桂鳳,1991;田秀蘭,2003;吳佳玲,2009;Su,Rounds &Armstrong,2009)。一般而言,在高中時期,可以看到社會組和自然組的班級人數在 性別上有差異懸殊,但在人數分數分配上是否有明顯顯著差異,並非一一得到驗證。 而高中選組、直到大學選填科系志願的過程中,性別的影響究竟為何?大學新生的生 涯興趣分數上,是否存在著性別差異?而如果以 Holland 六角形的人-事件 (People-Things)、資料-想法(Data-Idea)劃分為生涯興趣兩端時,是否存在性別差異、 科系特質的人境差異? (prediger,1982) 生涯輔導不只重視學生對於自我的探索、對工作世界的認識,更有規畫生涯目標、 進行有效的生涯決定,輔導與諮商的目標在於讓當事人確知自己有選擇權、接納自我、 實現自我,尤其在接納自我的過程中,需先透過個人對自我特質的了解,不管是看似 正向特質或是負向的特質,特質都有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而當我們可以接納自己正 負向全部的特質,我們就可以減少耗費能量,成為更完整的自己,發揮特質帶來的更 多潛力(陳金定,2011;Holland,1997)。 探索自我需要更多的體驗、線索和引導,但從目前公家及教育機關對於生涯輔導 的引導與規劃,似乎還需要找到更多出路在。探索自我這一區塊,除了去引導學生認 識自己的特質、了解工作世界,更需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有哪些「生活意義」的線索 可以去和工作場域達到媒合。Erikson 也主張,不論是內在或外在的危機,試著去增 6.

(18) 加孩子內在自己的整合性、依循心中目標與他人要求的整合、形成更準確的判斷抉擇 力,可以讓下次遇到生涯發展危機時的決斷結果更好,這些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Erikson,196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大學新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於探索修訂後之生涯興趣量表的信效度, 以及針對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生活型態及背景變項相關議題進行研究。而北一區 大專院校院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和創星知識科 技科技公司在 2010 年合作開發「樂活量表」施測系統計劃(陳李綢、陳嘉鳳、林正昌、 樊雪春、鄭振和,2011),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台北醫學大學等 10 所大學進行 8000 名學生施測。其應用 HRK-工作環境定位人工智慧系統經由不同生 活型態探索不同人格職場特質,適合不同的職能類型工作,而這和 Holland(1997) 提 出的職業興趣組型與其後提出的人境適配理論不謀而合。而經由 HRK-工作環境定位 人工智慧系統發現音樂、美術、國文系的生活型態與特質與其他科系的學生差異最 大。 由於 HRK-工作環境定位人工智慧系統的分項指數採取人工智慧的計分,探索單 一學生的工作環境適配性,但若非專案研究人員則較難理解計分方法的概念。此研究 希望藉由樂活量表中的單一題目內容類別,探索變項之間的潛在關係,期待能從中發 現輔導學生選擇科系、引導生涯興趣的線索與方向。 基於上述討論,本研究將使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 101 學年度入學時之學生輔導 中心施測生涯興趣量表、樂活量表之資料,檢視修訂後樊氏生涯興趣量表之信度度。 並運用樂活量表中,關於樂活生活型態之「運動健康」 、 「藝文活動」 、 「社會公益」之 子項目樂活型態程度、以及子項目題總分之集群分析集群,探索修訂後樊氏生涯興趣 量表、樂活量表兩者之關聯,同時分析生涯興趣、生活型態於學生探索生涯興趣與科 7.

(19) 系適配之運用,分析大學生在不同生活型態集群中的生涯興趣偏好,以及在不同生涯 興趣代碼類型時的生活型態反應;將生活型態作為修訂後樊氏生涯興趣量表之關聯效 標。. 本研究目的歸納後,分述如下: 一、修訂生涯興趣量表,探索生涯興趣量表之信效度以及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偏好情 形。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科系領域)之大學生的生涯興趣、生活型態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生活型態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表現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生涯興趣類型大學新生的人境適配度及生活型態表現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修訂後之樊氏生涯興趣量表其適用性以及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偏好情形 1-1 修訂後之樊氏生涯興趣量表是否具有良好信效度? 1-2 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偏好(平面相對位置)是否符應 Holland 之生涯興趣環狀結 構順序。 1-3 生涯興趣各構面與生活型態子項目是否具有相關?.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新生生活型態及生涯興趣之得分情形 2-1 不同性別之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偏好情形是否有所不同? 2-2 不同性別之大學新生的生活型態集群分布是否有所不同? 2-3 不同科系領域之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偏好是否有所不同? 8.

(20) 2-4 不同科系領域之大學新生的生活型態集群分布是否有所不同? 三、不同生活型態之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之得分情形 3-1 不同生活型態族群之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偏好是否有所不同? 3-2 不同生活型態族群之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一致性是否有所不同? 3-3 不同生活型態族群之大學新生在人境適配度是否有所不同? 四、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的人境適配度以及在生活型態的表現情形 4-1 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在人境適配度是否有所不同? 4-2 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在生活型態表現反應是否有所不同?.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之研究假設 一、. 修訂後之樊氏生涯興趣量表其信效度以及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偏好情形 1-1 修訂後之樊氏生涯興趣量表具備可運用之良好信效度。 1-2 大學新生之生涯興趣偏好(平面相對位置)符應 Holland 之生涯興趣環狀結構 順序。 1-3 生涯興趣各構面與生活型態子項目具有相關。.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新生生活型態及生涯興趣偏好的得分情形 2-1 不同性別之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偏好情形有顯著的差異。 2-2 不同性別之大學新生的生活型態有顯著的差異。 2-3 不同科系領域之大學新生的生涯興趣偏好有顯著的差異。 2-4 不同科系領域之大學新生的生活型態有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生活型態之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偏好的得分情形 3-1 不同生活型態表現之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偏好有顯著之差異。 9.

(21) 3-2 不同生活型態族群之大學新生在生涯興趣一致性有顯著之差異。 3-3 不同生活型態族群之大學新生在人境適配度有顯著之差異。 四、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在人境適配度與生活型態反應情形 4-1 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在人境適配度有所差異。 4-2 不同生涯興趣兩碼類型大學新生在生活型態表現反應有所差異。.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節為使本研究所提之主要變項重要名詞的定義更明確,在此界定研究中所提及 研究變項之操作性定義,分述如下: 一、 生涯興趣一致性 一般來說,生涯興趣一致性源自於 Holland 生涯興趣理論中的 RIASEC 六角形環 狀結構,六角形的每一角分別代表一種生涯興趣偏好,分別為:(1)實際型(代碼為 R)、 (2)研究型(代碼為 I)、(3)藝術型(代碼為 A)、(4)社會型(代碼為 S)、(5)企業型(代碼為 E) 以及(6)事務型(代碼為 C)。在本研究中,依據個人的生涯興趣代碼最高分的前三個代碼 在 Holland 六角形模型中的相對位置,排出生涯興趣一致性的高、中、低程度;而生涯 興趣代碼在 Holland 六角形模型中的順序。當個人生涯興趣代碼的前三碼在 RIASEC 環 狀結構位置上為相鄰者(例如:RIA、ECR),則生涯興趣一致性為高級程度;若個人生涯 興趣表現前三佳的代碼,在環狀結構中有相隔一個無關代碼、但另兩個代碼相鄰的情 形(例如:RIS、ECI),則生涯興趣一致性為中等程度。最後,如果個人生涯興趣表現前 三佳的代碼,彼此無一相鄰、甚至在對角關係上(例如:RAE、ISC),則生涯興趣一致性 為低程度。. 二、人境適配 10.

(22) 一般來說,人境適配意旨一個人的特質與工作環境、組織或工作的適配性。在本研 究,人境適配意旨受試者在生涯興趣量表現分數中最高的代碼,與就讀科系之生涯興趣 代碼的符應情況(就讀科系之生涯興趣代碼參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提供之科系與生涯興 趣代碼學類圖)。當兩者的代碼完全相符時(例如一個人的生涯興趣量表最高分表現是藝 術型(A)),為人境適配最符合,且得到 4 分;若個人興趣代碼與科系代碼在 Holland 六 角形結構位置不相符、但相鄰,則為人境適配度中上,得到 3 分。依此類推,當個人興 趣代碼與科系代碼在 Holland 六角形結構位置不相符、且相隔一個碼,則得到人境適配 度 2 分。當人興趣代碼與科系代碼在 Holland 六角形結構位置中的對角線位置時,表示 最低程度的人境適配,得到 1 分。 但若受試者的生涯興趣類型分數表現結果差異如果在三分以內,則生涯興趣類型代 碼皆並列第一。. 三、 生活型態(Lifestyle) 一般來說,生活型態意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所形成的生活消費模式、運 動保健模式或娛樂模式。本研究使用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與創旭知識科 技應用股份科技應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之樂活問卷成人版(LOHAS for Adult),作 為衡量大學新生生活型態題項。應用其中二元類別計分題項共八題,分出三大類子題 項:「運動健康」、「藝文活動」、「社會公益」。並由二元類別反應,分出兩個生活型態 集群:從事藝文活動高比例集群、從事藝文活動低比例集群。. 四、科系領域 本研究所指之科系領域,根據 Holland(1997)之生涯興趣類型理論以及後續應 用到美國大學與勞工局的分類方式、以及臺灣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之學類圖分類方式 (ACT,2009;教育部,2011)將受試者就讀之科系依據科系分配到實際型(Realistic)、研 11.

(23) 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以及事務型 (Conventional)後,再將實際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兩種類型的科系合併為 理工類科科系;將歸為藝術型(Artistic)、社會型(Social)兩種類型的科系合併為人文類 科科系;最後將分為企業型(Enterprising)以及事務型(Conventional)的科系合併為法商 類科科系(區雅倫、翁儷禎、李庚霖,2012;林桂鳳,1991)。. 12.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本研究問題之變項,進行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進行蒐集、比較與回顧, 將文獻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為 Holland 生涯興趣理論與評量工具的相關探討,第二 節為生活型態理論之相關探討,第三節為個人背景變項與生活型態、生涯興趣之關係 研究。. 第一節 Holland 生涯興趣發展理論與評量工具的探討 本節旨在針對生涯興趣發展的主題進行文獻探討,將對生涯興趣發展的主要相 關理論:發展觀點理論、Holland 的 RIASEC 類型論與人境適配觀點,最後是生涯興趣 理論的量表與測量方法,依序分述如下:. 一、 生涯興趣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隨著一生之中逝去的時間、年齡的增加、累積 的經驗,影響人們一連串的工作和經驗,逐漸開展其生涯旅程的過程(Gunz &Peiperl, 2007;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 。Barley 指出在 1989 年之前,生涯 發展理論不只受到心理學觀點影響,更受到社會學觀點影響,一個人生活的選擇,可 能影響到生涯。(Gunz &Peiperl, 2007;孫治本,2004) Hughes 在 1937 年使用一個社會動態的觀點來看生涯發展,他認為生涯發展是人 們如何在社會秩序、經驗預測和關聯資源之中,去為自己下定位,並且顯現在人與自 然和工作環境之中。(Gunz ,Mayrhofer &Tolbert,2011) 生涯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是職業興趣的選擇,而有從發展觀點、特質觀點、社會 認知觀點為基礎來看影響職業興趣選擇的理論。而 Ginzberg 是首位被認為以發展觀點 13.

(25) 討論職業興趣選擇的心理學家。(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 Ginzberg 主張,職業興趣選擇是一個發展性的歷程,持續一輩子不斷,和我們一生的 生存息息相關。「職業興趣選擇對一心想從工作上尋找滿意度的人而言,是一個終生 的決定過程。這就使得他們再三地評估如何改善在他們多變的生涯目標與現實工作世 界之間的融合度」 Ginzberg 將理想職業與現實職業之間的找尋過程,分為三個職業決策的調節階 段分別為幻想期、嘗試期和現實期。從十一歲的嘗試期開始,可以再細分為(1)興趣、 (2)能力、(3)價值和(4)過渡階段。當人們觀察到自己喜歡某些事物、不喜歡某些事 物時,興趣階段便開始了;而當人們發現自己有些事情就是做得比其他人好時,開始 進入能力階段;當發現自己覺得某些事物或觀念,相較他人而言,自己是更看重、堅 持的時候,那便是價值階段出現的時候。而過渡期會讓你更認識工作世界、更有自信 後,將會進入到現實期。 現實期,包含了大學生,當然也有大學生可能還停留在嘗試期。現實期又細分為 (1)探索階段、(2)固化階段、(3)明確階段。探索階段,指的是學生剛進大學或開始 正式全職上班、觀察幾種不同的職業時,這時還不會對一種職業定下來。下一階段, 固化階段,指的是個人選定了主修科系或單一職業方向,出現職業模式之時。最後一 個階段,明確階段,指的是個人在單一主修科系或單一職業朝向更高階的發展,例如 在研究所攻讀某個學科主題,或者選擇了特定的專業工作。有些人可能很早就開始往 單一方向發展就不再改變,而有些人則是轉換過多種職業後確定下來,也有些人從未 定下來確認自己的職業模式(Lock, 2005)。. 二、Holland 的 RIASEC 類型論與人境適配觀點 二十世紀之後,相對於社會學觀點認為社會和階級決定了生涯(career),以心理學 觀點聚焦於生涯發展時,更注重個人在心理計量上的差異傾向,是否可以預測一個人 14.

(26) 的生涯抉擇和生涯成功。在生涯抉擇的心理計量的概念上,尤以能力或智力測驗 (ability or intelligence testing)、性向和技能測驗(aptitude or technical competence testing)、 興趣和人格測驗(interest or personality testing)三方面最為盛行(Gunz &Peiperl, 2007; Moore, Gunz & Hall, 2007)。以下我們將聚焦於 Holland 的生涯興趣理論。 (一) Holland 生涯興趣 RIASEC 類型論之發展演進 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中,有關注於生涯角色、生涯抉擇、個人特質的理論,相較 於 Roe、Ginzberg、Super 等人的生涯發展理論注重的是發展中階段演變的原因和選擇, Holland 更注重個人原因和其影響選擇,Holland 主張人們會依自我的特質去找到一個 最能發揮自己興趣和能力的環境(Holland,1997),他還專注研究在如何把這些想法變得 更為結構性,因此也更具有影響力,從 Holland 發表他的理論開始,到 1991 年就累積 超過 700 的研究使用 Holland 的 RIASEC 理論。(Reardon& Lenz,1998) RIASEC 類型論假設的靈感來自於 Holland 集結了許多前輩的看法,包括 Darley 在 1938 年提出研究認為我們職業存在著刻板印象,而這些刻板印象來自於人 們潛在的價值觀基礎;而 Holland 也贊同 Beardslee 在 1967 年的研究,認為一個人的 職業刻板印象,顯現了心理和社會的意義,即使是不同年級和性別,對於他們的影 響與否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有工作經驗和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於職業的看法會 有不同 Gottfredson (1981)贊同職業存在刻板印象的看法,尤其是社會化後性別角色 的限制;他更進一步表示,個人的興趣和個人存在的自我認同一致,這包含了人格、 自我能力的預測和性別角色的呈現。 Murray 在 1938 的理論,對於 Holland 也有所影響,他認為人和環境的關係,最 顯著來自於人的需要(needs)和環境壓力的刺激。此外,Guilford 在 1954 年的研究,表 達了他對人們職業興趣有 6 種共同因素的看法,這 6 種因素分別是機械(mechanical)、 科學(scientific)、社會公益(social welfare)、事務(clerical)、商業(business)、審美(esthetic)。 (Holland,1985) 15.

(27) (二)Holland 的生涯興趣類型論-RIASEC 之分類與概念 Holland 的 RIASEC 六角型理論,在研究職業的相關應用心理學中,是最早被 建構的模型,同時也是最被廣泛研究的理論(Tracey, Wille, Durr &Fruyt ,2014)。 Holland(1973)建構了生涯興趣類型論,旨在可以讓人們可以做出最滿意的的職業 抉擇、解決女性的職業困境,同時更甚至在這些前提之下,找到哪一個教育系統是被 人們需要的。 Holland 認為這個理論對於人格的六個分類類型:現實型(Realistic;代碼 R)、研 究型(Investigative;代碼 I)、藝術型(Artistic;代碼 A)、社會型(Social;代碼 S)、企 業型(Enterprising;代碼 E)、事務型(Conventional;代碼 C),更和各種人的個性特質 與行為的不同展現有所關聯。除了個人的不同特質、行為和這個分類理論的類型有 所關聯,Holland 更認為一個人所生活的環境,也可以分類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 型等六種類型的環境;人格的分類和環境分類一致的程度是否和諧,可以預測並解 釋學業成就和教育的抉擇,更可以正向預測職業的穩定性和成就感(Holland,1996)。 Holland 強調,一種人格分類代表著一種職業環境,這六種類型在不同的職業環 境都存在著,只是存在得比例可能不盡相同,而且六種中可能只是其中的 2~3 種在這 個職業環境中具有主導性的地位。他同時指出從發現一個人最顯著的人格類型,可以 去預測他可能的另種相似的人格類型,也就是說,RIASEC 模型的 6 種類型中,有彼 此較為相似的與較不相似的(Holland,1997)。因此,他認為 RIASEC 這 6 種類型中,依 照先後多寡的百分比成分,排出一個人最具代表性的前 3 種類型代碼,會出現 720 種 排列組合。 同時 Holland 也認為某一種的職業類型會吸引相同人格特質的人,而這些有相同 特質的人,對於生活中許多事件的行為反應也是類似的,因此,從這些類似的人格特 質和行為,創造了某一種獨具其類別特色的生活環境及工作環境,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態度和行為(Holland,1997)。例如擁有現實型(R)特質的人通常會想透過機械或技術的 16.

(28) 能力達到生產目的來獲取成就感;研究型(I)的人偏好從證明自己的科學價值來達到成 就感;藝術型(A)特質的人,則想要透過展現個人的藝術價值和非傳統的創造力來獲 取成就感;社會型(S)的人經由展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合作能力來獲得成就感;企業型 (E)的人,則是透過權力、地位、金錢、達成個人或組織目的來獲取成就感;事務型(C) 的人則是從適應性和依賴性的工作完成來產生成就感。(Lock , 2005) Holland 更假設人們都需要盡可能去發現那些可以展現自己人格特質和價值、 並且尋找機會扮演可以愉快發揮自己能力的角色。而人們的行為表現,也是外在職 業環境類型和人格特質類型互相交互作用的結果(Holland,1985),這些交互作用來自 於文化和個人的因素,包括同儕、父母和外在物理環境。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的成 就感就來自於人們發揮自我的優勢人格特質,當我們發揮這些特質越多,快樂感也 越會提升。(謝維玲,2013) 一個人的人格組成樣態,某些種類有的時候會限制一個人的職業環境中的機會,而 另一些種類可能會帶來機會。(Holland,1997;Tracey &Robbins, 2006 ) Lock (2005)也認為我們個人對外在世界和自我內在的研究,是連續而不停息的, 當我們去認識自己內在的人格特質時,我們會發現哪些外在事物讓自己產生動力和 精神、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缺點,並且發現生活中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而 這些可以透過個人的興趣和嗜好去發現。Lock 指出將興趣的探索應用在職業探索的 量表中,廣泛被使用的便是 Holland 所建立的人格與職業類別理論。Holland 假設職 業的選擇便是一個人人格特質的展現,而這可以透過量表的測試來獲得資訊。 Holland 表示他的 RIASEC 類型論基礎,源自於他早先的職業偏好問卷 (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職業自我探索量表 (Self-Directed Search;SDS)、 職業生涯評估問卷(the Career Assessment Inventory;CAI),並且自 Holland 團隊與後 來的研究者持續驗證(Holland,1983;Latona, 1989;Tracey,Wille, Durr & Fruyt, 2014)。 而在臺灣也持續有研究者探討是否有跨文化的普同性,研究結果發現適用於臺灣學 17.

(29) 生及成人等各類樣本(林桂鳳,1991;陳清平,1999;Tien, 2009)。 其中,職業自我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在 Holland 和團隊於 1969 年的相關研究中,發現人類應用學系的學生有顯著的藝術型(A)人格類型、商業與管 理學系的學生則是由社會型與事務型人格類型(S-C)和社會型與企業型人格類型 (S-E),各 2 種類型(types)為代表的學生最顯著。公共事務學系的學生則是社會型與 研究型人格類型(S-I)和社會型與藝術型人格類型(S-A),各 2 種類型為代表的學生最 顯著。自然與應用科學系的學生代表人格類型則是實用型(R)和研究型(I)。而早先, Holland 在 1961 年的研究中則是發現實用型(R)類型學院的學生比人類學系的學生, 更具有務實的特質。(Holland, 1985). 18.

(30) 表 2-1-1 六種 Holland 生涯興趣類碼的相關描述(人境適配觀點) (引自 Reardon& Lenz,1998 p.31,40。 Spokane, Luchetta & Richwine ,2002 p.381~383) 實用型. 研究型. 藝術型. 社會型. 企業型. 事務型. 自我認 定的 特質. 精明富手 工操作的 能力。 保守、較 低自我了 解的、謙 遜的、沉 靜的、訓 練有素的. 分析的、 聰明且可 以預測和 控制社會 和自然現 象。 學術的、 簡潔精準 的、廣泛 興趣的、 好奇的、 堅定的。. 在表達上 開放、創 新,缺乏 書記或公 務能力。 凌亂的、 愛作夢 的、敏感 的、內省 的、廣泛 興趣。. 富同理 心、有耐 心、並富 有社交技 巧的。缺 乏機械能 力。 友善的、 仁慈的、 慷慨、信 任、有說 服力的。. 擁有說服 和銷售能 力。缺乏 科學能 力。 受歡迎 的、勤奮 的、外 向、自信 的、多才 藝、有活 力的。. 擁有商務 和科技運 用的能 力。缺乏 藝術能 力。 投機的、 傳統、精 明的、俐 落的、順 從的。. 能力的 學科領 域. 機械. 科學. 藝術. 人類學應 用相關. 領導. 企業. 偏好的 職業和 活動. 機械組 織、工具 和事物. 探索、求 知、預測 或控制自 然與社會 現象的。. 精通文 學、音 樂、藝術 技能。. 助人的、 教育的、 透過 人際互動 輔導 或服務他 人的. 說服、組 織或引導 他人. 建立或組 織既定的 規則和基 準。. 需求. 手工、機 械運用、 工具和物 件. 分析、技 術、科學 能力. 向他人表 達情感、 創意的革 新. 人際競爭 力、指導 他人、照 護他人的 技能. 說服他人 和闡述理 念的技能. 精簡標準 的組織能 力、書記 能力. 19.

(31) 表 2-1-1 六種 Holland 生涯興趣類碼的相關描述(人境適配觀點) 價值觀. 職業範 例. (續前頁). 自由、真. 發展或學. 想法、情. 培養他. 素材管理. 財政管. 理、自我 控制、溫 馴、企圖 心. 習知識。 自我決 定、理論 性、智 慧、家 庭、青少 年的、企 圖心. 緒或觀點 的創意表 達。 自我表 達、激 勵、美學. 人、謀求 他人的福 利、 為他人服 務、社 交、寬 恕。. 和社會地 位。自 由、控制 他人、政 治或經濟 的主宰、 企圖心. 理、社會 經濟的權 利或政治 活動。組 織性、保 守、企圖 心、舒適 的人生. 汽車維修 員、卡車 駕駛、運 動健將. 心理學 家、 微生物學 家、科學 家. 音樂家、 室內設計 師、畫家. 諮商師 、神職人 員、老師. 律師、零 售店經 理、政府 領導. 出版社編 輯、零售 記帳員. (三)Holland 的生涯興趣 RIASEC 類型論之應用與延伸:職業選擇與人境適配觀點 1.生涯發展觀點的影響,生涯興趣理論在職業選擇的應用 在 Holland(1985)的書中提到,自 1955 年 Darley 和 Hagenah 發表人格理論中的職 業興趣研究,以及 Super 在 1972 年提出的職業選擇發展歷程,都讓 Holland 認為這些 主張的一致性,暗示了個人的職業興趣是他的生活歷史和人格(personality)特質所造成 的,同時這些也會顯現在學校的學習科目、習慣和嗜好中。 Holland 強調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重要性,其中個人特質更是他研究的重點。特質 論最早起源於 Parson 於 1909 年的職業選擇理論,Parson 指出職業選擇的三大步驟包 含對自己的認識、對職業的認識,最後是在對自己和職業之間做出適當的推論。也因 此發展出個體差異心理學的研究,產生了許多應用在心理計量測量上的職業心理測驗, 甚至歸納出職業與科系的資料系統,應用在大學科系的輔導與美國勞工局的職業分類 上 (Patton & McMahon, 2006;Edwards, 2008;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 , 20.

(32) 同時具有跨文化的實證與生涯輔導價值(區雅倫、翁儷禎、李庚霖,2012)。 2.人境適配理論觀點之緣起與其意涵 (1)人境適配理論之意涵 人境適配(person environment fit)理論假設人影響了環境,環境也影響了人,兩者 互相影響 (Swanson &Fouad,2010) 。人會帶著個人的生物或心理需求、價值觀、目標、 能力和人格特質,而環境也存在著自己獨特的特質、文化價值觀、內外在獎賞和工作 的角色需求。人在環境中會產生交互作用,而人和環境在這交互作用的關係中,是否 會達到和諧、適配或相似的關係,是人境適配論看重的。如果人和環境是相互適合的, 那則達成人境適配之要求;不只是反映個人之差異,也包含了團體、組織和職業環境 等不同的環境類型。(Holland,1997;Edwards, 2008;Ahmad,2010) kristorf 在 1996 年重申人境適配論的三個標準要求: 第一,環境和人會互相提供 它們的需求;其二,人和環境有個相似的特質;最後,前兩項標準達到應證。 (Greene-Shortridge ,2011) (2)人境適配理論的發展 過去在社會學領域常討論環境的重要性,在後來,演變成環境心理學家討論的主 題,研究領域與內容概括校園環境和心理健康關係、地理學、建築、都市計畫和工程。 近年來,在心理學領域中,則常運用在組織行為的研究中,包含人適不適合組織、人 適不適合工作是否影響員工產出以及能力和報酬的供需是否影響工作滿意和離職的 研究。而不管以社會學還是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之相關研究中,常有研究者將理論聚焦 在人和工作是否適配(men-job fit)的概念上(Gunz &Peiperl, 2007)。「人境適配」的概念, 對於人格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有所影響, 並強調個人和環境之間的適配性來自於個人的人格特質、價值觀、目標和能力與環境 是否具有兼容性。(Spokane, Luchetta.&Richwine ,2002;Edwards, 2008;Kristof-Brown & Guay ,2011;Duffy & Sedlacek,2007) 21.

(33) 而人和環境關係的理論,最早要回溯到發明了個人特質和不同職業對應模型、主 張能力和需求對應的 Parsons (1909;引自 Edwards, 2008),而 Lewin 於 1935 年和他 的學生 Barker 認為一個環境的特質,會影響一個人不同行為和社會角色的發生,Lewin 寫下了公式:B= F(P,E),B 代表行為,P 是個人,E 是環境,F 則為函數值。也就是說, 影響人們行為的要素有二,其一為個人、其二為外在環境,兩者交互作用產生變化。 Murray 進一步解釋,個人和環境的兩種力量,其一為存在的外在壓力,其二為內在驅 力的動機因素。(Lewin,1951;Edwards, 2008;Spokane, Luchetta.&Richwine ,2002) 而後,有許多研究者紛紛研究人和環境互動(pers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的關係, 形成一種獨特的生態心理學方法。Lewin 有另一個理念,在當時有些人會並不贊同。Lewin 認為興趣可以同化為快樂的代稱,但是的確有許多結果證實興趣會帶來許多正向結果,尤其 當我們在環境中尋找資訊時,我們會將結果歸納於一個好的原因、產生一個好的結果。(Silvia,. 2001) 而 Holland 也呼籲當一個環境的特質若凸顯時,若會凸顯一個人本身的特質和 這個環境是越適配,或者越不適配。也就是說環境的特性越凸顯時,越會對人們造成 影響。個人的興趣在生涯發展中,是重要的基礎,因為人們喜歡去尋找一個可以發揮 與表達自己興趣的環境 (Holland,1997) 。Gottfredson 則強調個人在環境中互動下的 自我概念認知,可能會形成一個人的生涯阻礙因素。(Spokane, Luchetta & Richwine ,2002) (3)人境適配論中的人格要素 張春興(1991)綜合國外研究人格之文獻,定義人格為「人格是個體在對人對己及 一切環境中事物事物適應時,所顯示異於別人的性格;個體的性格,是在遺傳和環境 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徵所構成,而其心理特徵表現於行為時,則具有 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由以上可知,個體內在會和外在交流,並且有一定的穩定 性及表現行為,這和 Holland 在闡述生涯興趣的適配度是受到人格特質和環境特質的 適合程度可說是互相呼應。 22.

(34) 前一節中,提到心理學觀點的生涯發展研究變項,在二十世紀後,集中在能力或 智力測驗、性向和技能測驗、興趣和人格測驗三方面。 本研究以興趣和人格測驗為研究方法,使用的是 Holland 生涯興趣 RIASEC 類型 論的概念。承接 Strong 等人的職業心理測驗概念,以及 Super 認為職業選擇是一個「 職業角色特質的假設、自我概念的假設」概念;Holland 相信人們對於職業會有固定的 刻板印象,就像我們會從外在第一印象去對一個人下評斷那樣,儘管這些判斷不一定 準確,我們可能會認定律師咄咄逼人、科學家不擅社交、演員自我中心…等。(Lock,2005) 同時 Holland 也認為每一種職業領域和選擇,的確都是一種人格類型的外在表徵行為。 意指人們的內在性格可以分類,外在環境也可以分類,然後可以去測試個人內在與外 在環境的類型是否合適。(Holland,1985). 三、生涯興趣量表的測量與應用 (一)國內外常見之生涯興趣量表 國內外最常使用的生涯興趣量表,常以 Holland 的生涯興趣六角型(RIASEC)概念 與人境適配論為依據(Lock,2005;Reardon & Lenz,1998),現今使用的興趣量表有 80 種(Kaplan& Saccuzzo,2005),其中在國外最常被廣泛使用的興趣量表包含史東職業興 趣量表(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SVIB)、史氏職業興趣量表(Strong 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ey;SCII)、坎貝爾興趣與技能問卷(Campbell Interest and Skill Survet; CISS)、職業自我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Kaplan& Saccuzzo,2005;Reardon & Lenz,1998);在國內則以「我喜歡做的事」(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1993)、「國中 生涯興趣量表(第二版)」(金樹人、田秀蘭、林世華,2013)、「生涯興趣量表(大專生 版)」(林幸台、金樹人、陳清平、張小鳳,1992)、「生涯興趣組合卡(國中版)」(金樹 人,2001)、「大學學系探索量表」(簡茂發等人,2007)、「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 量表」(簡茂發等人,2007)等生涯興趣測驗為主,以上國內常用之生涯興趣測驗,除 23.

(35) 生涯興趣組合卡之外,均建構於 Holland 生涯興趣理論。其中,「我喜歡做的事」興 趣測驗及「生涯興趣組合卡(國中版)」的重測信度分別介於.78~.87、.67~.86;「國中 生涯興趣量表(第二版)」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75~.87 之間,「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 趣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94~.95 之間;以上 4 種測驗在國內中學階段被列為常 用之生涯適性輔導的參考測驗。 (二)Holland 生涯興趣量表之計分基本概念 1.一致性(Consistency) Holland(1983)解釋道,在一個人與環境之中,一些類型是和其他類型更具有接 近關係的,例如現實型(R)和研究型(I)的關係,比事務型(C)和藝術型(A)的關係來得更 接近。 Holland 假設一致性和一個人的毅力和成就有所相關, Lotona (1989) 也驗證了 這個假設,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主修和個人一致性和毅力之間,是有正相關的。 2.區分性(Differentiation) Holland 說明在一個人和環境之中的類型,可以依據分數的差距來分出有沒有明 顯的類型,如果說測驗分數互相接近的話,則不容易界定出較為突出的類型,也就是 個人類型之間缺乏相異性。 區分性可從生涯興趣前兩碼的分數差距來測量,當兩者分數差距越大時,則區 分性越大,若兩碼之間的分數在三分之內,則兩者其實並無顯著的喜好差異性。(Lock, 2005;Holland,1997) 3. 適配性(Congruence) Holland(1997)所指的適配性是指的是人的代表類型和環境的代表類型互相適合程 度,而這種適配性的程度,當一個人的人格代表類型和環境的環境類型一樣時,代表 適配性高。如果說人格類型代碼和環境類型代碼不一致時,則依照一致性的遠近關係 來看適配程度呈中或低。 24.

(36) 4.RIASEC 六角型模型的關係 Prediger (1992,2000;引自 Tracey,2014)最早開始利用空間結構維度,驗證 Holland 提出的類型相關距離關係,發現 R、I、A、S、E、C 之間的相關關係在空間結構座標 的距離位置上,可以呈現一個六角型。而 Prediger 指出這個六角形模型可以奠基於工 作任務不同的領域上。六角型模型中可以依照對人和事物、資料和想法的二分法來區 分模型中的類別分布,同時它們是以向量與座標呈現在空間中的。依據研究驗證的結 果,R、I、A、S、E、C 六種類型各在四個象限的空間座標中,呈現接近於一個正六 角形。六角形在空間結構中的領域可分為 2 個維度座標、4 個象限,一個維度是資料 和想法,另一個維度是人和事物。 相較於 Holland 採用 2 到 3 碼的適配度計分,Tracey 等人則認為更應該利用 6 種 全部的 Holland RIASEC 碼,才能呈現更完整的資訊 (Tracey & Robbins,2006) 。而在 結構上,也有六角形各類別各自為特色、兩兩高度相關(共三組別)、社會性與事務性 兩向度之分法(Gati, 1982,2007;Hogan,1983;引自 Armstrong& Rounds,2008;區雅倫、 翁麗禎、李庚霖,2012;Tracey,2006;田秀蘭,1998 )。 Tracey 等人(2014)在 2006 年測試興趣和主修的適配(interest-major match)、興趣和職 業(interest-occupation match)的適配對於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同時發現了和過去 Prediger 與 Vansikle、Swaney 分別在 1992 年和 1995 年的研究結果相互應。 (三)生涯興趣一致性、適配性與區分性的相關研究 1.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Holland 在 1966 年假設一致性和區分性和良好的適配性和生活滿意度有關。Tracey、 Allen 和 Rorbin 在 2012 年的研究則發現學生的適配性影響了生活滿意度,同時研究 發現了一致性和區分性和職業的選擇是有相關關係的(Tracey et al, 2014)。 2.與在學時成績的相關研究 Tracey &Robbins(2006)研究發現,興趣和科系的適配度,不只和畢業後的工作表 25.

(37) 現有所關聯,對於大學生在學時的學業成績呈現高度正相關。 儘管也有其他研究結果呈現模稜兩可或是立場不一,沒有出現顯著相關的結果,但他 認為這和適配計分的方法以及統計方法是有所關係的。 3.與主修科系與職業的適配關係 Tracey 等人(2014)在興趣和主修的適配關係發現正相關關係,在興趣和職業兩項 變項的適配關係中則找不到相關。六種興趣類型和人境適配無高度相關的此一結果, 意指六種興趣類型的人並沒有哪一類型特別可以預測得知人境適配的程度, Prediger(1982)的研究也發現了此一結果,但徐靖雯(2009)的研究結果則發現藝術型科 系的學生較社會型與企業型科系的學生更具人境適配度。 4.應用與學校輔導的研究 由於美國大學生學業堅持度不佳的問題,Tracey &Robbins(2006)曾經利用興趣分 數等級、人境適配度在美國進行長達 5 年的縱貫研究,開始追蹤轉學、延畢和被二一 的學生。他們也發現即使是自我生涯興趣類型一致性高的學生,一旦碰上個人科系人 境適配度低落,相比於那些生涯興趣一致性低、但是和就讀科系人境適配程度高的學 生,反而是後者更能長久地堅持學業。臺灣研究學者(張紹勳,1997 )也發現專科中不 同科系的學生,在「持續性」、「思考性」等個性特質上會有顯著差異。 5.應用企業認同、企業契約與企業滿意度研究 人境適配理論應用到企業組織中,形成人與組織適配的探討,人與組織適配度 越高,對企業認同、心理契約和滿意度越高。(Krisof-Brown & Guay, 2011). 第二節 生活型態理論之相關探討 本節針對生活型態之相關理論、生活型態之測量及生活型態與職業興趣抉擇相關 研究加以說明。 26.

(38) 一、 生活型態的意涵 廣義來說,生活型態的定義是一個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但在一般生活中,很少 直用運用到「思考與行為方式的生產過程」上,反而更常被拿來和我們的生活休閒、消 費和文化概念作連結,但生活型態常常在社會學當中被認定是一個「身分認同」的附屬 性質,生活型態意即指著:「如何過生活?」(孫治本,2004)。而在心理學領域中,生 活型態的概念,源自於 Adler 的個體心理學,同時也出現在 Kelly 的個人建構系統理 論中(Watts, Richard & Carlson ,1999),Kelly 強調一個人在生活中不斷適應這個世界。 1960 年代,Lazer 認為生活風格是一個人的人格的外在表徵;而在現今,Kaynak 和 Kara 則認為生活風格是一種人們如何生活與如何消費的模式 (Vyncke, 2002) 。. 二、 生活型態的相關理論 (一)Bourdieu 的生活型態理論 Bourdieu 一開始以社會階層的觀點去看生活型態,試圖將生活型態作為一個社 會不平等的分析面向,他提出兩個層面,一個是社會位置,意指一群客觀生活條件相 同的人會形成同一個社會階級;另一個層面則是生活型態空間,意指行動者在生活日 常的表徵與外顯行為;而連結這社會位置所指之「生活條件」與生活型態所指之「外顯 行為」這兩個層面的便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Habitus),綜合上述,「客觀的生活條件塑 造了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又決定了生活型態。」(孫治本,2004)而另一方面,在 Bourdieu 之後,Hradil 並不認為客觀的生活條件會影響生活習慣和生活型態,反而是一個人的 個人內在目標、喜好和慾望動機會影響到生活習慣和生活型態,而擁有同一種生活型 態的人會有相同的主觀動機和目標,與 Adler 的理論不謀而合 (孫治本,2004) 。 (三)當代的生活型態潮流:樂活( LOHAS;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1. 樂活概念之意涵 由於全球化和氣候變遷,基於對自然的熱愛,有越來越多人的投入在環境保護的 27.

(39) 運動裡。即使在生活中,他們依然奉行這樣的理念,由其是去追求個人的生理與心理 健康,同時去完整一個人和環境的保護責任態度,簡單來說,可以歸納為「關心人類 健康與地球生態永續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這樣的核心概念稱之為樂活。 生活型態,同時意指一群體或一個人的生活方式(the way a person or a group lives), 它由外在活動、興趣和選擇反應出來,同時也會呈現在團體中和飲食、穿著和談話的 外在表現中,它可以作為評估,去區分一個人的獨特喜好和生活意識和其他人有何不 同;同時也可以看出當代的人對於世界的意義如何解釋。當代樂活的概念,被廣泛運 用在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研究中。(Yeh & Chen, 2011) 2. 樂活概念之緣起 美國一家研究生活型態與文化價值觀的公司副總裁,同時也是社會學家的 Paul Ray 和在精神機構執業的心理學家 Sherry Anderson 共同進行了 15 年的研究,發現自 1986 年代到 2000 年之間,美國有 26%的人口(約五千萬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型態和 價值觀,從生活型態的改變,甚至影響了文化的變遷、創造了新文化。創造生活型態 新文化的契機來自於人們對於地球資源與心靈層面雙重匱乏的擔心。於是,對於希望 地球資源永續發展與自我健康的居民,開始有志一同的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呼 籲人們注重大自然生態與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蕭如珀,2006;拉拉,2007). 三、. 生活型態的功能與生涯興趣、職業選擇之關係. (一)生活型態普遍具有的功能 Shulman 和 Mosak 等人則認為生活型態具有多種功能,包括: 1. 依據規則和價值觀,來解決問題的功能。 2. 依照過去經驗和私人邏輯預測、事先規劃的功能。 3. 蒐集資訊和經驗,控制行為方向的功能。. 28.

(40) 4. 喚起個人動機的功能。 這其中包含了個人和世界的交互作用,包含個人的理想我和行動計畫。 (Watts, Richard & Carlson ,1999)。 人們通過自己的思維、語言和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 價值核心建構和系統,以及覺察到這些價值觀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和生活中的許多 抉擇時刻,你就越了解自己,缺少目的和價值感意義的生活,將會讓人失去希望與 活力,也會對外在事物缺乏興趣(Lock,2005)。Lock (2005)說明了解個人的生活價值 觀,將有助於理解三個根本問題:我是誰?我的生命具有什麼意義?我適合做什麼工 作? 具體而言,各家學者對於生活型態的定義並無一致,但如果整理之後可以看出是 一個受內在特徵影響外在行為的過程,且可以定義為觀察其對於「食衣住行」等外在表 徵的選擇來理解其內在持續不變的認知邏輯與人格。 (二) Adler 觀點的生活型態功能作用在生涯發展中 Super 認為生涯的過程中,包含了職業和生活的角色,不管是身為工作者、家庭 一員或是公民,在角色的活動經驗中,我們會表現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而這種 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會持續不斷地使一個人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生活型態。(林幸台、 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 Watkins(1984)整理 1960~1980 年代個體心理學應用在職業選擇的相關研究中, 推論出個體心理學四種主要的內容: (1)生活技能與任務(the life task of work)、(2)家庭 氣氛與出生序 (family atmosphere and relationships &birth order) 、(3) 早期回憶(early recollections)及(4)生活型態(lifestyle)。在四個生活任務的推論之後,接下來將焦點集 中在 adler 對於生活技能與任務(the life task of work)以及將會應用的生活型態 (lifestyle)介紹上。 1.生活技能與任務的主旨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我來到台中就讀大學後,積極的尋覓台中市有制度且招生團隊完善的補習班擔任招生工讀,以期讓自

IRB 編號 SE19403A-1 計畫主持人 陳周斌 計畫名稱 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創傷後成長的關係之追蹤研究 審查意見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