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景谷 博士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研究生:王源章 撰

中華民國一0二年六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景谷 博士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研究生:王源章 撰

中華民國一0二年六月

(4)
(5)
(6)

謝 誌

兩年時間過得很快,回首兩年前,我的太太因為要照顧我那可愛又調皮的小 孩,而生了一場大病,到現在還在調養中。那時研究所新生的我是一則以喜一則 以憂,煩惱與不捨老婆的病情需要持續的吃藥,喜悅的是又重拾書本當學生。

「一年級迎新完隔年就要換你們被送舊了,同學們要仔細的思考未來二年的 規劃,尤其是論文要趕快確定研究主題及方向,最後自己才不會手忙腳亂」。這句 話是我剛上研究所課程時,幾乎是每位任課老師特別給班上同學的叮嚀。即將畢 業之際,現在想起來,感觸特別的深刻,也難掩心中的喜悅,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如釋重負,謹以這份謝誌感謝曾經給我指導、協助以及鼓勵的人。

首先在論文指導上,感謝指導教授葉景谷博士的悉心指導與鞭策,每當我遭 遇瓶頸與困難時,都能適時的給我方向與建議;其次要感謝論文審查委員周財勝 博士、盧正崇博士的啟發與匡正,得以使論文能夠完善的呈現。

在課程學習上,感謝這二年所有曾經指導過我的各位師長,財勝老師、明泉 老師、景谷老師、張翔老師以及讓我更認識自己身體的素華老師、美珠老師、大 豐老師,感謝老師們的教導,讓我有更寬廣的視野與體驗。當然還有一群說好「團 進團出」的同學們-安志、尚策、崇銘、杉哥、雪琪、宜芳、瑞陽、美錦、介賢……

感謝大家不吝分享學習心得與資料,使得笨拙的我才不會手忙腳亂。

能順利完成學業,最感謝的是我親愛的家人,每當假日要去台東時聽到寶貝 兒子童言童語的說”爸比開車小心,愛爸比”以及辛苦的老婆說”老公,加油!”

的話語,使我舟車勞頓的疲累與壓力,頓時一掃而空。感謝老婆一直盡心盡力的 照顧及教導寶貝兒子,讓我無後顧之憂,是我最堅強的後盾與依靠,將永銘於心。

謹以此論文完成的喜悅,獻給所有協助我、幫助我、關心我以及陪伴我的人。

王源章 謹誌 中華民國一0二年六月

(7)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是採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以2012年全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國、

高中團體及個人賽前兩名之學校帶隊教練為訪問對象,主要探討教練之價值觀、

領導行為、球隊之管理與訓練方式、領導球隊之團隊凝聚力及帶隊歷程中所面臨 之相關問題:

經訪談結果分析及討論為:

一、價值觀:訓練選手球技與品格並重,重視生活常規及運動精神,培養球隊團 隊精神,並加強教練自我進修以提高熱誠。

二、領導行為:大部份中學軟式網球教練認為在訓練選手時採嚴格、嚴肅、權威 型態,但透過權變方式、多元領導,才能對教練的領導有最佳的領導效益。

三、球隊之管理與訓練方式:教練會以年度賽程、學校經費、學生課業等相關事 務調配下安排訓練計畫,且會設立較嚴格、威權的隊規做為管理選手的規 範,搭配多樣性、增加比賽臨場感的訓練方式,來做管理與訓練。

四、領導球隊之團隊凝聚力:透過互相瞭解對方、關心對方、一起行動及建立選 手代表學校而非個人的觀念,來強化團體之間的凝聚力。

五、帶隊歷程中所面臨之相關問題:多數中學在比賽經費、場地受限、選手來源 不穩定、家長干涉因素上有難題。

關鍵詞:教練價值觀、球隊管理與訓練、團隊凝聚力、持拍運動、

質性研究

(8)

Research on Soft Tennis Coach Leadership of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mainly used qualitative method with the coaches from top two of National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Soft Tennis Individual Race in 2012, and looks into coaches’value, leading behavior,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method, team’s cohesion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during leading the teams: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re as followings:

1.Value: The coaches train the players skills, characters, routine rules, sport spirit, and team-work spirit. And the coaches also lift up their self-improve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own enthusiasm.

2.Leading behavior: The most of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coaches believe that a combination of severe management and authority in training, with contingency approach and multi-leadership produces the best and

efficient result.

3.Management and training method: The coaches adjust the training plan according to the annual race schedule, school fund, player’s schoolwork etc., and set up more serious and authoritative team rules with a variety of training ways and sensory presence to manage and train the players.

4.Team’s cohesion: The c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the team by helping the players understand and care for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and build the concept that the players represent the school and not the individual.

5.Related issues during leading the teams: The most of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have difficulty on insufficient race fund, limited practice place, unstable source of the players, and the intervention by the

players’parents.

Keywords:Coach’s Value,Team’s Management and Training,Team’s Cohesion,

Pem Hold Exercise,Qualitative Method

(9)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 圖次... VII 附錄 ... VIII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發展概況與沿革 ……… 6

第二節 領導理論與領導行為相關文獻研究探討 ……… 7

第三節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文獻研究探討 ……… 20

第四節 質性研究理論相關文獻 ……… 24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32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 3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訪者教練現狀基本資料整理... 40

第二節 教練本身的價值觀... 43

第三節 教練之領導行為... 49

第四節 教練對球隊之管理、訓練方式... 53

第五節 教練領導球隊之團隊凝聚力... 61

第六節 教練帶隊歷程中,面臨之相關問題...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8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83

英文部分 ……… 87

(11)

表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領導意涵之見解 ……… 8

表 2-2 特質論、行為論及情境論的不同訴求 ……… 16

表 2-3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 ……… 26

表 4-1 教練之基本資料表 ………..… 42

(12)

圖次

圖 2-1 領導過程示意圖.……… 10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31

圖 4-1 教練性別圖 ……… 40

圖 4-2 教練本身球齡圖 ……… 40

圖 4-3 教練學歷統計圖 ……… 40

圖 4-4 教練現職統計圖 ……… 41

圖 4-5 教練個人成就統計圖 ……… 41

圖 4-6 教練帶隊年資圖 ……… 41

(13)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之內容 ……… 90

附錄二 參與研究者同意書(教練)……… 92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小組成員資料 ……… 93

附錄四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表 ……… 94

(14)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並提供研究結果作 為未來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參考依據。本章分為五節,主要敘述如 下: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範圍;第四節研究限 制;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的軟式網球運動發展起源於受日本殖民時期。黃明寶(2011)指出,在 1900 年間日治時期受其教育、文化等影響下,軟式網球運動在日後也被引進臺灣,

而成為民眾休閒、運動項目之一;而自日治時期引進臺灣推廣至今,臺灣的軟式 網球已有百餘年歷史,軟式網球運動在 1952 年於屏東市舉辦第七屆省運大會列入 表演項目,1953 年列入正式比賽項目。之後軟式網球單項運動在臺灣的運動史上 即創造不少國內軟式網球運動員傳奇以及軟式網球國際比賽獎章功勳。

黃明寶(2011)並在臺南縣學校軟式網球運動發展研究結果中發現:1.臺南 縣(現為大臺南市)學校軟式網球推發展背景,均有良好組織、教師用心犧牲奉獻、

校長支持、家長認同、有良好銜接升學管道及成功的榜樣。2.臺南縣(大臺南市)

國小、國中、高中學校軟式網球發展有良好教練群、行政單位支持、家長肯定校 方、有穩定的選手來源,銜接升學管道暢通及有好遠景,奠定了日後選手的優良 的成績就是推展的原動力。3.臺南縣(大臺南市)軟式網球選手代表我國對外參 賽成績優異,且參賽者眾多。

研究者本身即出身自大臺南市,自小學三年級起即開始接觸軟式網球運動,

大學以前求學階段都是在臺南所就讀學校擔任軟式網球隊的選手,回顧這一路上

(15)

除了自己本身對軟式網球運動的熱好外,學校的肯定、教練的教導影響、同儕間 團隊凝聚力、家人支持等,幾乎可說是軟網運動學習及軟式網球比賽環繞著我的 學生時代。我們可以知道,在學生擔任選手當時,面對各個比賽中,若遇到球場 上的強敵其背後肯定有位高人在指引,而那位高人可能是位曾全國比賽資歷豐富 的選手、甚或歷經百戰的國家級選手或已是國家級教練,如此一來更是應驗古訓 名言:「名師出高徒」。再反觀這指引高徒的名師,如何在眾敵環伺之下訓練出一 支優秀隊伍而履戰履勝呢?如今,研究者本身亦在中等學校擔任體育教師,身處 這樣的環境,深知帶領一支優秀的球隊絕不是單單個人的球技好即可,現置身在 運動競技高度化的時代,教練個人除需具備有現代化的專業知識及訓練方法外,

對團隊同儕成員間的人際互動所形成的組織氣氛,例如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

成員的滿意度,與有關於影響團隊之間成員的運動技能表現因素的掌握等等,都 缺一不可。正因為教練所扮演的角色既複雜又多元,領導行為更是在在影響著運 動團隊的成績表現與整體發展,如此一來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競技運動團隊中,教練乃為靈魂人物,並與團隊同甘共苦付出心力,共同 朝既定目標勇往邁進,其不僅是團隊的靈魂人物,更是團隊的領導者(陳景星,

2006)。所以運動團隊可以被視為一種小型組織,組織的好與壞,大多是跟領導 者有著密切關係,所以領導者的角色是教練是無庸置疑的。而好的成績由運動員 來創造,提高運動員的能力及讓其在比賽中發揮最佳成績表現則是教練的使命所 在(賴永倉,2003)。教練在運動團隊中教練扮演了多重的角色,教練的領導行為 會因選手差異、個人特質及情境變化,而展現出不同領導表現。而有研究指出,

隨著運動員的成就受矚目,教練所扮演的角色就倍受重視,其所領導的行為對運 動團隊的好壞,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李仁佐,2011)。

跟著選手年齡層、成熟度的不同,鄭志富(1997)引用 Chelladurai 指出,教 練的領導行為可分三種:1.情境要求下的行為,2.選手希望教練表現的行為,3.

教練自己要求的教練行為。此三種行為分別受著運動情境特質、選手特質及教練

(16)

特質影響(吳慧卿,2001)。面對國內大小運動賽事,教練要如何透過其領導行為,

影響運動員的自我表現及運動績效,進而誘發運動選手持續參與運動的動機,實 屬重要(陳廖霞,2010)。

目前國內軟式網球專項對於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多以技術報告分析及量的探討 居多。並且大都以大專選手或國際比賽為研究背景,來做為教練領導行為研究。

現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極少,但是若欠缺基層教練對選手的發 掘、引領、訓練,中階層教練延續、加強、調整,高層級的大專運動選手又何來 有之。然而林合展(2012)指出同樣層級中的不同中學運動代表隊,卻是在團隊 凝聚力、運動績效上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貎。

然而在學生時期比賽經歷豐富、成績卓著的選手,其背後有同樣資歷豐富的教 練,而被訓練出的優秀選手日後亦能在運動團隊的帶領上有優異表現,這一個層 層環扣的教練回饋對培養出下一個優秀卓越的理想運動團隊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正因這樣的問題,讓同樣身在中學擔任運動教師的筆者,極想對全國中等學校運 動會獲得優越名次隊伍之教練,透過質性深入研究探討的方式,進一步瞭解中等 學校軟式網球教練之領導行為,期能將本研究結果提供給予擔任軟式網球隊的教 練,作為領導其團隊之參考,此為主要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係以質性的研究法,深入訪談軟式網球中等學校教練的領導行為,冀 能彙整各教練在球隊訓練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及瓶頸及個人珍貴經驗,作為其他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在領導訓練團隊中參考,供予有關單位在做決策時作為考 量的參考,並提昇我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所領導、訓練之選手的績效,進而

(17)

作為提昇大專軟式網球選手成績的基底磐石。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

二、探討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帶隊歷程所面臨的困難問題。

三、瞭解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對球隊之訓練及管理。

四、瞭解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球隊之團隊凝聚力。

五、分析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的價值觀。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如下:

本範圍以2012年參加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軟式網球比賽的男、女隊伍,

以實際參與訓練並帶領球隊之中等學校教練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係針對 2012 年組隊參與全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比賽,並獲得全國得 名輝煌的前 2 名隊伍之教練,共 6 位帶隊之教練為取樣對象。

二、 訪談綱要中所列問題,僅能做現況之研究,其他相關問題將無法詳細之探 討。

(18)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中等學校(Secondary School)

根據高級中學法、國民教育法所設立之國(市)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指高中、

職校)、縣(市)私立國民中學。

二、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指在國內中等學校任教或專任教練,擔任軟式網球指 導教練。本研究則以 2012 年組隊參與全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比賽,並獲得全國得 名輝煌的前 2 名隊伍之教練為研究對象。

三、教練領導行為(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教練領導行為之意義是教練依照自己個人的經驗、人格特質以及情境因素,

所表現出影響選手個人與運動代表隊目標的綜合行為過程為之(Laurent &

Bradney, 2007;高三福,2007;黃永昌、王瑞瑾,2006;許珺佩,2012)。

(1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蒐集與本研究相關文獻資料並進行整理歸納如下,共分為四節,第 一節、中等學校軟式網球發展概況與沿革;第二節、領導理論與領導行為相關文 獻研究探討;第三節、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文獻研究探討、第四節:質性研究 理論相關文獻研究探討。

第 一 節 中等學校軟式網球發展概況與沿革

網球運動的最早起源於法國,到十六世紀時才正式取名為網球(Tennis),在 十三世紀時,在法國一個宮廷晚會上,一位音樂師向晚會的來賓介紹了一種文雅 的遊戲這種遊戲的玩法是由兩人各站在一邊,而中間用一條繩隔開,隨著音樂的 節奏,兩人用手把一個球打來打去而那個球的構造是用布裁縫成球形,中間塞滿 毛髮及羽毛,這便是最初期的網球及網球運動,在西元1555年以前,網球被稱為

「宮廷遊戲」。

十四世紀時,由於法國與英國的貴族交往頻繁,因此網球運動便傳入英國,

十七世紀時,網球運動在法國和英國逐漸變得普及並平民化,球場中間已不用網 簾,而改用小方格網子,且把球拍拍面改為網子編成,以增加彈性及減少空氣阻 力,使球拍易於揮動且重量較輕。十九世紀初期,網球才由英;美;法等國的商 人及傳教士等傳入亞洲日本後,當時的日本還沒有能力製作網球拍及網球,在當 時進口的球及球拍昂貴又不容易買的到,當時人們為了省錢,有時會隨便用玩具 的橡膠球來代替網球進行活動,所以日本人將硬式網球改良,並利用橡膠球代替 硬式網球,於是,軟式網球就這樣誕生了,因此軟式網球起源於日本。後來,日

(20)

本軟式網球聯盟創立,舉辦了全日本選手全大會及各種錦標賽(中華民國軟式網 球協會)。在日本稱為庭球。英語的名稱為〞Soft Tennis〞,中文簡稱「軟式網 球」。

台灣軟式網球起緣至今,可追朔至日據時代,種子發芽期約為光復後的五十 至六十年代,突破期約於七十年代。遠自於1900年至1910間,早期台灣為日本殖 民地,隨著日本人大量來台時休閒活動傳入,當時從事軟式網球運動的人口,在 台灣從事都以日本人居多,台灣人民參與此運動仍為少數,直至日本戰敗後,台 灣民間才留下軟式網球運動項目,歷經各方人士四處奔走下,終獲教育部同意列 為學校體育教學發展的一環,因此奠定我國軟式網球運動蓬勃發展(中華民國軟 式網球協會)。軟式網球運動在亞洲地區是強項,我國最早自日本引進推展,自 1981年第四屆美國世界盃到2010年大陸廣州亞洲運動會,其間經歷多年努力,我 國在1994年亞運會ㄧ金及1998年亞運會選手郭旭東、方同賢拿下個人賽金牌及 2006年杜哈亞運女單江婉綺、男單王俊彥、男雙李佳鴻、楊勝發等三金及2010年 男團體及男雙李佳鴻、楊勝發等二金,為我國軟式網球寫下輝煌的一頁(王源章,

2010)。

以2012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為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分組參賽學校各組別 如列:(一)高中部男生組-計12隊,(二)高中部女生組-計5隊,(三)國中部 男生組-計18隊,(四)國中部女生組-計8隊。共計參賽國中26校及高中17校。

依照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成績排名,獲得決賽獎牌多以中、南部縣市中學為主,

故中、南部縣市發展軟式網球中學可說是我國孕育軟式網球國手之搖籃。

第二節 領導理論與領導行為相關文獻研究探討

一、領導意涵:

(21)

領導的研究理論相當多,數十年來社會學者及心理學者對「領導」一詞的研 究與定義眾說紛云。長久以來各組織、領域也認為領導一詞是極為重要又同時難 以瞭解的名詞(王耀聰,1997)。茲就各國、內外學者見解整理其定義如下表2-1: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領導意涵之見解

學者(年份) 領 導 意 涵

1 Hersey &

Blanchard (1977)

領導是處在特殊的情況下,影響個人和群體的活動,進而達 到目標的過程。另指出其領導過程含括領導者、追隨者,以 及其他情境的變數,在各種情境之下,某人嚐試影響他人、

或者是群體的行為,即有「領導」的事實產生。

2 Sergiovanni

(1992)

領導除了階層的威權和科技理性的威權之外,還應該包括專 業的、道德的威權。

3 Rost(1993) 分析美國50-70年代的領導研究,指出所謂的領導研究並未 產生一個新的領導領域,多數著作提及的領導,仍屬於傳統 的領導、企業典範(the industrial paradigm)的氣息。

4 Yukl(1998) 傳統的領導理論,大多數是以領導者的行為作為標的,藉以 觀察出領導者的行為、成員的表現及組織的成果等。

5 Autry(2001) 認為真實的領導應該不等同於管理,領導並不只是一組技能 和學習到的行為。

6 許士軍(2001) 領導是在一特定情境下,為影響一人或一群人之行為,史其 趨向於達成某群體目標之人際互動程序,是組織團體為達成 既定的目標、成就,領導者影響組織活動的過程。

7 賴永倉 (2003) 領導是一種指引團體活動之行為,具有倡導及說服的作用,

透過團體成員交互作用過程,達成組織目標的手段或工具。

8 彭小惠(2003) 領導的定義包含三個要素:領導是一個行為過程、領導的本 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領導最主要的目的是影響與激勵組 織成員朝向一致的目標邁進。

9 洪嘉文(2005) 領導是指在組織中,運用本身的影響力,在兼顧組織目標與 成員個人需求下,有效發揮成員潛能,以達組織的共同目標。

10 許珺佩 (2012) 管理與領導二者不同,管理是藉由擬定正式的計畫、設計嚴 謹的組織架構和監督控管作業的執行來達到組織目的與績 效;而領導則是藉由遠景的勾勒或其他互動型態來影響追隨 者,完成既定目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一)鞠德風(2005)指出,在各式各樣對「領導」的定義中,大多學者由於都 偏重一方,或是含糊語意,其整理出Bass & Stogdill有關領導的定義如 下所列:

1. 領導是群體過程的核心。

2. 此說強調領導者是群體變遷、活動和過程核心。

3. 領導是個人人格特質和其衍伸的效果。

4. 旨在說明為何某些人較其他人展現出更好的領導能力。

5. 領導是導引跟隨者服從的藝術。

6. 強調領導者以其意志導引跟隨者服從、尊敬和合作的過程。

7. 領導是運用影響力。

8. 認為領導的本質是如何獲得、運用和擴大影響力。

9. 領導是一種說服的形式。

10. 強調領導者的影響力來自於說服的能力和過程。

11. 領導是一權力關係。

12. 認為領導的基礎是來自於權力。

13. 領導是目標達成的工具。

14. 強調領導的任務在達成群體目標和滿足個人需求。

15. 領導是人際互動所產生的效果。

16. 視領導為組織內成員彼此互動的結果。

17. 領導是一種角色的分化。

18. 認為組織內角色分化使每個人都須扮演各自角色,而領導只 是這些分殊角色的一環。

19. 領導是創制制度和角色。

20. 認為領導不是被動的接受角色,而是實質角色創制和維持者。

21. 領導是各種要素的組合。

(23)

22. 認為領導是各種要素的組合體。

除定義上述領導所包含的內涵外,並將領導區分出四元素,分別為:1、

領導主體;2、任務;3、情境;4、影響力。透過該四元素交互作用,其中情 境與目標之間、領導者與跟隨者﹙或領導主體﹚之間、情境內各項因素之間,

其資訊須流通、目標和行為必須一致,藉以提升領導效率。透過情境外因素策 略分析-PEST(Political、Economy、Social、Technology)分析模式及情境 內因素分析-SWOT(Strength、Weak、Opportunity、Threat)或五力分析(five forces)模式。

領導者與跟隨者的關係為影響力發生之主要部分,而領導者必須因情境變 動而調整其影響力的方式(鞠德風,2005)。圖2-1為領導過程示意圖:

圖2-1:領導過程示意圖

二 領導行為意涵及論理探討:

(一)領導行為意涵

組織的領導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過去的行政學術思想研究發現,早

(24)

期的組織領導強調的是分工細密、規則嚴謹、不講情面的科層體制,其背後追求 的是科學的效率與理想。而後組織領導漸漸導入際關係的觀點,重視人性的心理 需要及精神鼓勵。翁志成(1997)為了將領導理論引進運動團隊對教練有所助益,

因此將重要的領導理論及發展,整理簡述如下:

1.科學管理的領導理論-以人性理論為基礎,兩個理論依據分別為:

(1)麥克葛瑞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X理論」,主張人性本惡。

(2)泰勒(F.Taylor):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提出如下有效管理的原則:

A.科學方法最有效、B.自由裁量浪費時效、C.人性自私自利、D.簡易重複 工作效率高。

2.人群關係的領導組織-其理論依據為:

(1)麥克葛瑞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Y理論」,主張人性本善。

(2)「霍桑實驗學派」理論:學者梅耶教授透過「交換器裝配實驗」發現與 工作績效有關的心理因素中,為獲受管理者良好生產力及全力以赴,應 讓受管理者感受到被關心與被期望。

3.組織行為的領導理論-調和「科學管理學派」與「人群係學派」的缺失,該 理論有二代表人物:

(1)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重視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兼顧組 織目標與個人目標。

(2)賽蒙(Herbert A. Simon):於197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近代科際整 合的成功者。其理論為:

A.調和組織的靜態與動態結構:過去強調把組織架構好,將人安排在適當 職務、給予適度分工的靜態的結構。現代則著重動態的歷程,除了組織 結構外,強調領導、計劃、溝通、作決定、評估及協調等整個歷程。

B.作決定(Decision)是行政領導中心歷程:以有達到滿意的利潤,並克 服各種主、客觀因素。另一方面要有前瞻性、預測性,隨著時代的變遷

(25)

保持進步。

4.權變(Contingency)領導理論

翁志成(1997)引述吳清基的研究,歸納國內外學者所提組織領導理 論,綜合權變理論看法,認為領導理論的焦點及重視領導情境有以下三點:

(1)領導者和成員的關係,要先建立情感、獲得人心,才能得到支持。

(2)工作結構-依照目標明確否、結構可測性、程序是否多樣化、解決辦法 是否有彈性而定。其領導方式區分關係取向及任務取向二方面。

(3)領導者職權-依照影響力、權威的大小,決定其領導方式。

王耀聰引述 Chelladurai(1993)對教練領導行為做如下五層面的說明:

1. 訓練和指導(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教練安排協調選手們的活動,藉由辛苦訓練增進運動員的成績表現,指 導選手們運動技術、戰術及釐清隊員間的關係。

2. 民主行為(democratic behavior):

教練允許選手在有關球隊練習方法、比賽戰術、戰略和球隊目標上作決 策的參與。

3. 專制行為(autocratic behavior):

此教練行為,強調教練個人的權威及獨立判斷。

4. 社會支持行為(social support behavior):

指教練關心運動員個人的福利、和隊員彼此間的人際關係和注重正面的 團隊氛圍,又稱關懷行為。

5. 正面回饋行為(positive feedback):

當選手有良好表現時,教練給予認同及報酬的行為,又稱正面報酬行為 或獎勵行為(王耀聰,1997)。

(二)領導行為的演進

蘇美麗(2006)則於研究中提出,領導研究可以粗分為三個時期,其歷史沿

(26)

革分別為:

1. 第一個時期,從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聚焦於領導者是誰?包括 偉人、特質和心理的理論。

2. 第二個時期,從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到1960年代後期,聚焦於領導者做了什 麼,例如:行為理論。

3. 第三個時期,是從1960年代末期到現在,強調領導發生於何種情境,因此 發展了權變和情境理論(Chemers, 1984)。

所以領導行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學派:1、特質論(trait theory),2、

行為論(behavior theory),3、情境論(contingency theory)(Robbins, 1994)。

上述理論在各個時期,皆為領導研究奠定了基礎,特質論者認為領導最關鍵的因 素是領導的人格、社會、心理、智力等等特質,這些特質是領導者所獨有的;行 為論者認為特質論不足以形成有效的行為,因此主張從領導者行為的角度加以詮 釋,認為領導者因為採取了某項領導行為,才得以產生有效的行為;情境論者則 認為除了對領導者行為的關注之外,情境的因素才是真正影響領導行為的重要關 鍵。此三種學派,臚列介紹如下:

1.特質論(The trait theories)

此理論認為領導乃基於人格特質(Fairholm,1991),這個理論認為世 界的歷史是偉人的歷史,領導者是去創造任務讓眾人完成(Bass,1990)。 幾個早期的理論是由Galton(1869)所影響,他認為領導是奠基於遺傳的 背景;另外Carlyle(1902)英雄的論文,強調領導者的理念是一種天賦、

是獨特的才能;Dowd(1936)也強調大眾是由少數的優越者所領導,上述 有關偉人論的說法,認為成功領導者與不成功領導者擁有不同的人格特 質。Stogdill(1974)分析了多項相關文獻,將領導有關的特質,臚列為 五大類,分別為:

(1)能力(capacity):包括智慧、機警、善於言詞、判斷。

(27)

(2)成就(achievement):包括學識、知識及運動的成就。

(3)責任(responsibility):包括可信賴性、主動、堅忍、積極、自信,

以及超越他人的欲望。

(4)參與(participation):包括活動、社交能力、合作、適應能力,以 及幽默。

(5)地位(status):包括社經地位以及聲望。

雖然學者們對於領導者特質的討論十分熱烈,然而多數學者仍然找不 到足夠的證據支持上述特質可以作為區分領導者與追隨者的標準,

Robbins(1994)就指出特質論有四項缺失,分別為:

(1)忽略追隨者的需求。

(2)未能界定各種特質間相關的重要性。

(3)未能界定因果關係。

(4)忽略情境變數。

為了彌補領導特質論的缺失,加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崛起,第二次世 界大戰結束後,於是有領導行為論的出現。

2.行為論(The behaviors theory)

行為論的研究聚焦不再是「誰是領導者」(who the leader is?),反 而焦點轉移到「領導者做了什麼?」(What the leader does?)(Polleys, 2002)。行為論認為領導者的行為是具體、並且可以觀察的,一些行為理論 認為領導者行為是管理中心到追隨者中心的連續行為(Tannenbaum &

Schmidt, 1973);Blake、Mouton、Likert和McGregor關心個人在有效和具 凝聚力組織(Stogdill,1974)的發展,領導者的工作在於提供個人自由、

同時完成組織目標(Bass, 1990)。McGregor(1960, 1966)發展兩種型態 的組織理論,X理論假設人們是被動的、抗拒組織的需求,因此領導者要去 指揮、驅動、控制其他人;Y理論則主張人們己經有某種動機、具有責任感,

(28)

領導者是安排情境,讓追隨者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完成組織的目標。行為 論強調領導者實際動態的行為表現,這一研究取向又可區分為兩大類:

(1)著重在管理工作本質的研究:大都採取直接觀察、整理日記與訪談 獲得一些資料等方法,對於不同管理職位所需行為權責,以及對不同 工作所需行為知覺進行研究;

(2)辨認有效能、無效能領導者在行為上的差異,這方面研究的進展因領 導行為概念上及測量上的困難而受阻,行為學派的研究以「俄亥俄學 派論或兩構面論」、「密西根大學的參與論」、「Blake & Mouton的管 理方格論」為代表性(Blake & Mouton, 1964)。

領導者行為之所以受到注重,一方面是為了解領導形式的效力;另一方 面則是因為心理學行為論的推波助瀾。然而行為論雖然為領導開啟了另一扇 窗,卻仍有許多瑕疵之處,諸如:企圖使用一種研究取向,暸解領導的全貌、

忽略追隨者的想法以及需求、忽略領導情境的因素、因果關係有待釐清,究 竟是領導者的倡導行為產生了效能,亦或是領導的效能促進了倡導的行為?

其實不管是以領導者特質或行為為研究主題,它們都受到美國聯邦政府和軍 方的補助,都想要找到最好的領導形式,但是它們也都同時掉入了「放諸四 海而皆準」的陷阱中,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個領導形式是可以適用於所有的 情境之中,因此1960年代末期出現了情境論。

3.情境論(The situational theory)

雖然行為論比特質論考慮到更多的變項,但是並未注意到情境因素或文 化情境,情境論研究取向於是將重點擺在諸如:領導的職權、工作性質、部 屬的能力與動機、外界環境的性質、角色期望等等。因此後來的情境理論、

權變理論、多種人性模式都認為領導需要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改變,其中 Vroom、Yetton、Fiedler都是情境論的代表學者,其中Vroom和Yetton(1973)

的研究指出,當追隨者不知道如何著手,而領導者有信心知道如何著手時,

(29)

領導者應該採取指導的策略;然而當追隨者是擁有資訊、有技能、知道該如 何進行時,則領導者就要採取參與的策略(Fairholm,1991)。Fiedler的權變 理論(contingency theory,1967)則指出,要根據人們的才能,修正領導的 策略,有效的領導需視領導者、追隨者兩者的關係而定。另外蘇美麗 (2006) 引自 Burns(1978)將領導分成兩種型式,分別是互易領導與轉型領導,互 易領導認為領導者與追隨者的關係是政治場域的利益交換;至於轉型領導者 則了解追隨者的需求,除了尋找追隨者的動機之外,亦尋求追隨者更高層次 的滿足,其目的在改變追隨者使之成為領導者,領導者也能成為道德的策動 者。有關特質論、行為論、情境論的相關理論,及其主要訴求,如表2-2所示:

表2-2 特質論、行為論及情境論的不同訴求

領導理論 特質論 行為論 情境論

聚焦 誰是領導者? 領導者做了什麼? 領導發生的情境?

影響期間 1910~二次世界大戰 二次世界大戰~1960年代末 期

1960年代末期~現代 相關理論 偉人理論

特質理論 心理的理論

行為/人性理論

Blake和Mouton方格理論 Likert的行為模式 McGregor的XY理論 期待和交換理論 知覺和認知理論 歸因理論

Hers和Blanchard的 情境領導

Fiedler的權變理論 Evan的路徑/目標理 論

理論主張 偉人的出現並沒有 清楚的特質,一般聚 焦於智力、社會成熟 度、動機和人際關 係。

領導者要透過諮詢的、參與 的、民主的方式,使人們在 面對組織目標的同時,也能 滿足他們的需要。

當情境改變時,領導 也要跟著改變,領導 者行動時要順從情 境中重要的因素。

資料來源:引自蘇美麗(2006)。領導理論。

(三)領導行為理論各學者見解

1.林金杉(2003)所提出領導的相關理諭如下:

(30)

(1)巨人論-最早有關領導學的探討始於特質理論,研究者認為某些領導者 具天賦的人格特質,稱為巨人論。從哲學的角度探討,成就動 機高、具熱心、有責任感且充滿活力者,都可為領導者。

(2)行為論-從整體行為的觀點來看,什麼樣的人為好的領導者,以領導者 的行為來研究有效的領導方式。1945-1957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研 究指出,領導者在追求目標時,建構出與部屬對組織創造、溝 通及工作導向,敏感體察成員的人際關係。

(3)隨因理論(Fielder,1967)-亦稱權變理論,隨著情境而因時、因地來 制宜。領導者的領導方式與情境彼此相互關聯,工作取向的達 成任務、或是人的取向運用人際關係培養感情,爭取福利。以 及情境的偏好,如領導者與選手的關係,工作結構(責任分工)、 權力大小等。Fielder 指出領導者與部屬的關係越好,工作結 構越清楚,則領導者的控制力與影響力就越大。

(4)領導的多向度模式(林金杉,2003;鄭志富、蕭嘉惠、牟鍾福,1997)

引自(Chelladurai,1978)提出領導多向度模式,嘗試將有關 運動領導理論中的特質論及行為論不足處加以補充。把教練、

選手、情境三者交互關係做了更好的詮釋。因此Chelladurai 乃 修改過去工業心理及一般心理學中通常使用的探討領導行為的 量表,發展出第一版的運動領導量表(LSS)。

2.蘇國楨(2004)-中國式領導哲學

長久以來, 圍內領導研究者深受西方思潮影響,大都以兩維思考模式,

建構「倡導」、「關懷」的領導行為,而其研究均根植於實證科學的分析,甚少 從哲學思想來詮釋和理解領導行為(蘇國楨,2004;許世卿,2001)。不同文化 對人的認識觀點,也影響著領導的行為(蘇國楨,2004)。蘇國楨(2004)引 自康自立(1997)綜合儒、法、道三家的領導思想,歸納中國式領導哲學,不外

(31)

乎「情」、「理」、「法」三種行為向度,康氏並統合儒家、道家、法家的哲學思 想, 兼採< 孫子兵法> 和<三國演義> 之論述,將領導行為歸納為「作之 親」、「作之師」、「作之君」三種角色。其領導行為如下(蘇國楨,2004):

(1)「作之親」-內涵包括以和為貴、尊重關懷和恕道同理心三個構面:

A 以和為貴的領導原則,傾向於與被領導者保持親密和諧的關係。領導行 為傾於表現出:能與部屬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注重成員間的情感和 友誼、努力與其他單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能敏捷地預期及處理組 織衝突。

B 尊重關懷的領導行為包括:能尊重成員而且待之以禮、善聽眾議、虛心 求教而且能夠接受批評並予改進、對部屬的作為能表示信任和支持、

主動關懷、愛護成員以及關心其切身問題。

C 恕道同理心的領導行為以儒家的「忠恕」為理念中心,對部屬強調秉持

「誠」的原則,引申的領導行為包括:體恤部屬、肯定部屬的努力與 成就和、建立正確的親信關係。

(2)「作之師」-者重其人格操守的角色楷模,其次便是對成員的才智激發,

最後則為分享參與,以三個構面來探討:

A 角色楷模,以中國史上諸葛亮成就聲望、廣博智慧、具遠見謀慮、勇於 擔責,而獲得部屬信任,有其領導行為。具體行為包括、形象、聲譽良 好能獲得部屬的認同;人品高尚、操守廉潔;能獲得部屬信任;果敢決 斷,遇狀況勇於承擔;有遠見、謀慮,能因時制宜和通權達變。

B 才智激發,領導者唯有能夠激發成員智慧和潛力才稱得上是好的領導 人才;領導者應、給予成員的指導與協助,除可澄清其角色與任務,

對績效的提昇也有一定的助益(蘇國楨,2004;張幼恬,1997)。引申 出領導者具體行為:工作指導、經驗傳授以提高績效;分派具有挑戰 性的工作,豐富部屬的知識與技能,刺激其成長;諮詢成員的意見,

(32)

藉以達成組織目標。

C 分享參與,領導者在提出可符合成員的期望遠景後,透過部屬的參與、

經驗的分享和決策上參與,亦是領導者重要的任務(蘇國楨,2004;江 攻君,民90 )。其領導行為包:建立願景,使成員為組織及個人共同 目標一同努力;以身作則、激勵員工部屬;鼓勵成員參與決策;藉成功 經驗的分享,進而勉勵成員見賢思齊。

(3)「作之君」-主要以法家思想為主,法家三大派,分為商鞅重「法」、申 子重「術」、慎子重「勢」,而韓非子集法、術、勢之大成。法家的領導理 念便是以法、術、勢三者為主要核心所發展。探討如下:

A 法衍生出來的中國式領導行為包括,(a)要求部屬的一切,都要依照法 令規定辦事;(b)處理事情要能秉公處理;(c)公正的原則與令,凡出必 行、信賞必罰。組織一旦有明確的法規、制度,領導者即不須再事必躬 親,僅委託部屬執行、按章處理即可;影響法令的公信力高低、賞罰信 賞否,是賞、罰這二個權柄可否發揮影響力的首要條件,這些啟示是領 導者所應當要深思的。

B 術相關的領導行為包括,(a)量才委用、因任而授官;(b)循名而貴賓;

(c) 克群臣之能與操生殺之權。領導者如何安排適當職位、選用人才,

是以部屬一旦完成任務,必論功行賞,加以稱揚,然部屬犯錯、無法完 成任務時,將依法懲處、予以告誠。

C 勢所衍生行為包括,(a)傾向於以正式的權柄來影響受領導人員;(b)以 獎勵方式要求部屬達成任務;(c)用懲罰方式避免部屬犯錯。養成組織 遵守紀律的習慣,可正確地執行任務;獎賞權用來勉勵為組織效力的成 員,然避免其不當行為和防範成員犯錯方面,就要靠「懲罰權」來嚇阻、

警告,否則組織內成員各自行其事,將無法順利運作。

蘇國楨(2004)研究結果表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國人對領導的

(33)

認知,有其獨特的內涵,以情、理、法三維思考模式所發展出主管領導理論包 含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三種領導類型,此類領導行為準則為文化層次中最 基本哲學思想,深藏在國人最深層的認知中,有別於西方的「關懷」、「倡導」

兩維思考模式,值得推廣使用。

第三節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文獻研究探討

一 教練領導行為論理

鄭志富(1995)指出早期的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大多於內隱的人格特質中探 討教練人格特質,而後取而代之的則以外顯領導來探討教練行為,但研究者意識 到複雜的運動環境中,仍存有在許多特殊情境因素,難以歸納出一套「放諸四海 皆準」的領導模式。

何全進(2002)指出,教練領導行為(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是教練 依照個人經驗、情境因素及個人特質,所表現出影響個人以及團隊既定目標的行 為過程。這些行為包括訓練、指導選手技能、團隊戰術、戰略演練、團隊目標的 決策與對選手的關懷和獎賞。

林金杉(2003)引述陳玉娟,教練領導是教練按照個人在運動團隊中的角色 定位,扮演著影響、聯繫指導運動員,以達成運動團隊本身的活動和團體目標的 行為過程。教練領導行為指教練在引領與影響選手達成運動技能學習,並得到錦 標等具體目標所表現出來的語言與動作。

教練在其專業生涯中,除了運動技術的指導外,尚須擔任良師益友、諮商者、

公關人員、心理學家、募款者等角色(翁志成,1993;許義雄,1989;陳玉娟,

1995;鄭志富,1997;劉一民,1989;蔡敏忠,1981),然而所扮演的這些角色又

(34)

隨著情境因素的轉變,進而調整出不同的領導行為模式。

二 教練領導行為的功能

(一)李仁佐(2011)指出,教練具備領導技巧,可協助選手改變自我受限的信 念系統,創造團隊整體績效;另一方面,透過領導的過程,提升選手的自 我覺察能力,促進學習與改變行為,提升個人訓練績效。故為發揮下列五 點領導之功能則可促進永續改革的基礎,作為團隊改善的策略。

1 決策功能

決策功能是教練領導行為的基本功能,教練在運動隊中佔據顯要的 位置,須審慎評估時 勢,知人善任,確定目標,制定政策,採取措施,

作出最終的決策。

2 組織功能

為了實現團隊的目標,教練要在決策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團隊 策劃和管理工作,要科學化、有效率地計畫,使用人才,調動一切積極 因素,在實施訓練計畫和完成比賽任務的過程中,使全隊上下團結一 致,協同作戰,逐漸接近並達到預定之目標。

3 溝通功能

作為一個團隊的教練,要領導全體隊員,內部團結是基礎條件。全 隊上下能否相互理解和支持,是決定團隊有無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關鍵因 素。而身處團隊中心地位的教練,在隊中的人際協調,與其他成員多方 面的資訊交流和各種溝通方式是其職責之一,也是使其及時瞭解情況,

處理好各種關係,提高工作效率的可靠保證。

4 激勵功能

激勵是教練透過自身影響力和所制定的各種制度、獎懲條件等方 法,提高運動員的動機,充分發揮積極與創造性活動。在運動團隊中建

(35)

立起激勵機制,強化其成就動機。如此,運動員就會產生成功感和滿足 感,動機得到強化,進一步激勵他向新的目標努力,形成良性迴圈。

5 控制功能

控制指在領導過程中,教練對整個團隊活動的駕馭和支配的能力。

在實現團隊目標過程中,偏差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偏差行為的發生可能 源自於不可預見的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可能源自於內部不合理的組織結 構、規章制度、不合格管理人員的影響。因此,糾正或消除偏差行為的 產生是控制的基本功能。

(二) 根據多位學者之研究,教練領導行為一般可歸納為以下五個面向探討(李 仁佐,2011;陳其昌,1997;陳景星,2006;鄭志富,1997)。

1 訓練和指導行為

在教練的組織和指導下,運動員進行艱苦之訓練,其目的是讓運動 員掌握本專項所要求的動作技能,提高技術戰術水準,不斷提升運動成 績,協調與處理團隊內的各種人際關係,策劃、組織、指導各種訓練活 動。

2 民主行為

教練與隊員共同協商並確定團隊的目標,並制定實施步驟與訓練方 法,制定比賽戰術方案等,並以此增加隊員的參與意識,提高其訓練的 積極與主動性。

3 專制行為

教練要有自信、有主見、勇於負責、獨立決策,保持在運動團隊中 的權威地位,以知識、能力、經驗、水準、魅力等個人風格,保證其在 團隊中的絕對領導地位。

4 社會支持行為

(36)

教練要善於在團隊內營造良好的氛圍,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以 增進團隊凝聚力,對外能夠得到校方、選手家屬、親朋好友和校內運動 愛好者及球迷等各方面的支持與鼓勵。

5 獎勵行為

教練要對選手在訓練和比賽中的良好表現和優異成績及時表揚與 鼓勵,獎勵有成就的運動員,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其進取動機,使其在訓 練中更勤奮、努力、不斷向新的目標前進。

(三) 劉靄儀(2011)研究指出,卓越領導行為的核心要素是-不管面對的比 賽或對手為何,遇敵時只要五根手指(五大特質)緊握,即能戰無不勝:

1 積極溝通:鼓勵下屬意見表達、成員之間勇於對談。

2 建立信任:成員之間彼此相互信任,有信任才不致猜忌對方。

3 共同責任:團隊中,一人犯錯,等同全隊犯錯。

4 互相關心:成員間彼此關懷,互相依靠彼此。

5 引以為傲:強調責任和榮譽,讓部屬學會為自己負責。

小 結

運動教練在運動團隊中,是極重要的領導者,不僅肩負團隊成功與否的決策 關鍵-在決策環境中將各種有關的內、外情境「輸入」後,經教練「理性思考」

的預測、判斷,再透過技術、戰術運用「輸出」給運動團隊;一旦遇有錯誤或需 修正的情境,再予「反饋」。此一個動態情境模式顯示出教練領導行為需受情境變 化延伸多變、複雜的多樣性,在面對不同的項目、不同層級的運動,教練更要依 照選手特質配合領導模式論理,各展其才。藉由本研究,期望能探討教練之良好 領導行為策略,如何培養出選手個人的人格素養、營造出優質的運動團隊、勾勒 團隊美好的願景、並且將美好願景轉化為個人的自我目標,讓團隊共同努力奮鬥,

進而達成組織目標。

(37)

第四節 質性研究理論文獻探討

執行質性研究時,所要呈現的是研究對象的經驗,亦即研究對象對生活週遭 的人、事、物之體驗、覺知、或想法(楊政議、李麗紅、曾雯琦,2008;Willig, 2001)。因此,質性研究者是在自然的情境之下,對所要研究的現象進行瞭解,藉 由參與者所分享的經驗和看法,來瞭解特定事件對他們的意義。由於是在自然情 境下所進行的研究,所以研究者傾向使用較彈性的研究過程,並且依照研究者對 所瞭解的現象而進行調整。例如研究者在資料進行前可能只對研究現象、選樣等 有初步的規劃,直到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想要進一步探索的現象後,開始修正選樣 方法,聚焦在特定族群,甚至資料收集的方式也跟著改變(楊政議、李麗紅、曾 雯琦,2008;Green & Thorogood, 2005)。

一 質化研究之特性

有些研究者傾向於將「量性研究」歸納為實證主義,將「質性研究」歸類為 建構主義(Wainwright, 1997)。對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Husserl)而言,經 驗就是人類的意識結構(Johnson,2000)。也就是說,經驗是由人類的意識所知覺,

並且應該被科學研究所重視(Lopez & Willis, 2004)。胡塞爾建議從以下幾個步 驟來獲得他人的主觀經驗:(一)研究者先將所擁有的過去理論或假設丟置於一 旁;(二)將個人的生活經驗抽離;以及(三)重新回到自我,透過直覺(intuition)

來描述純意識。由此可知,胡塞爾建議研究者先將個人的經驗置於所要研究過程 之外,讓研究者在執行研究步驟的時候,可以讓自己的經驗和研究現象保持了一 個特定的距離和客觀性(Lowes& Prowse, 2001)。所以研究者超越了自己原有的 態度,透過現象學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來獲得知識。如此,研 究者所獲得的知識即是未受到研究者既有觀點所污染的產品(楊政議、李麗紅、

(38)

曾雯琦,2008;Lowes & Prowse, 2001; Maggs- Rapport,2001)。不論是實證主 義或建構主義,在收集和分析資料時都強調客觀的重要性,但兩者的方法不同。

以下綜納各學者對質性研究論理:

Patton (1980) 對質性研究提出三項特性,分述如下,(一)整體方法:將每 一個情境、個案當作是獨特的實體,具獨特的意義,整體脈絡具關聯性;(二)自 然探究:了解、敘述研究情境的日常實現,不在於減少、操作、控制情境的變項;

(三)歸納途徑:從個案分析中探詢重要問題,做為演申為其他方案活動、結果的 經驗。

Christians & Carey (1981)提出質性研究應有的四個評準為:(1)自然觀察 (Natura- listic Observation);(2)情境脈絡(contextualization);(3)將比較 最大化-多加比較不同的情況旨在增進詮釋的實質性與解釋力;(4)感知的概念 (sensitized concepts)-有效尋找原始的意義後,便應迸生出對人們有意義的概 念範疇,以能解釋大範圍的社會經驗。

Merrian(1988)所提出的六項為,(一)關注於歷程,而不是結果;(二)主要 興趣在於意義(meaning);(三)研究者是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主要工具;(四)往往涉 及田野工作(field- work);(五)在性質上是敘述的(descriptive );(六)整體屬 於歸納的(induc- tive)。

王文科(1994)根據研究後指出質性研究具有以下五項特性: (一) 為直接的資 料,以觀察自然環境中的行為,且以研究者為蒐集資料的主要工具;(二)以蒐集 描述性的資料為主;(三)研究進行中關注過程與成果;(四)採歸納方式分析資料;

(五)研究中關注的重點在於「意義」。

黃瑞琴(1996)更具系統的統整出質性研究的十項特性:

(一)描述性的研究;(二)統整的研究;(三)自然式的研究;(四)注重情境脈絡的 研究;(五)注重現場參與者觀點的研究;(六)歸納的研究;(七)彈性的研究;(八) 非判斷的研究;(九)人性化的研究;(十)學習的過程研究。

(39)

在量化與質的評估研究方法論上的差異,分別可以資料統整、因果問題、演 繹與歸納途徑、主、客觀性、研究對象、變數整體、變遷的觀點以及抽樣邏輯等 八方面探討(吳瓊恩、張世杰1994;謝秀芳,2002),根據謝秀芳(2002)提出質化 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如表2-3所示)

表2-3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

項目 質化研究 量化研究

資料統整 對情境、事件、人們、交互行 動和被觀察行為的詳細描述

經由問卷、測驗、標準化的觀察工 具以及方案記錄來獲得

因果問題 互為因果的關係Mutual causality

直線的因果關係Linear causa lity

演繹與歸納 途徑

開始從事一位面向的觀察,再 逐漸建立全面一般性類型

事前已預設某些目的,並去測量達 成該目的效果、效率程度為何?

主、客觀性 在純粹經驗中獲致絕對客觀的 真理是不可能的

以科學研究的標準程序來觀察實 在性

研究對象 接近研究對象 與研究對象保持距離 變數整體 注重方案活動的脈絡背景 透過統計分析的方法

變遷的觀點 瞭解整個方案的動態過程 透過前測和後測的結果來比較控 制組和實驗組

抽樣邏輯 目的性的抽樣 隨機抽樣 資料來源:引自謝秀芳(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

二 質化研究的優點與缺點:

一般來說,研究方法可分為非實驗性的研究方法、準實驗性的研究方法及實 驗性的研究方法三大類,其中非實驗性的研究方法乃指以蒐集事實性資料的方法

(40)

(質性研究),其中包括個案法、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等。本文依實際需要採 取深度訪談的「非實驗性的質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是一種為了克服量化研究的 缺點而興起的研究方法,其融合研究者個人主觀的價值、信念和興趣,親臨其境,

在自然的氣氛下,經驗對方的生活經驗,並解釋他們,是一種較為人性化的研究。

(許立宏、許維哲、葉忠桂、徐煒杰,2005)

Bainbridge (1989)指出深度訪談有如下的優點:

(一)標準的深度訪談是在受訪者家中進行,因此可從面談的觀察中得到更多豐 富更有價值的資料,而受訪者也可因處在熟悉的環境中,較深入地回答間 題。

(二)在深度訪談中常探用的開放式問卷,可問得更多的資訊,也問得更徹底。

(三)使用深度訪談的研究者通常只專注研究一個論題,故較能針對此間題能到 全方位且深入的了解。

(四)質化的研究可補足量化研究的缺點。量化研究的不足在於無法測量受試者 的思維過程、或是較為敏感或細膩的心理變化。反之,這則是質化研究的 優點。

深度訪談則有別於單純訪談,深度訪談的目的在於透析訪談的真正內幕、真 實意涵、衝擊影響、未來發展以及解決之道。質性訪談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廣泛 運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主要著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

藉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獲得、了解及解釋研究參與者個人對社會 事實的認知(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一般而言,深度訪談較一般訪談 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且深入受訪者的內心深處,如同是抽絲剝繭一般,一層一層 的向裡面探索,探訪出受訪者的真正感受,但是其所得到的結果更具體能深入描 述事物的本質,來做為進一步分析的依據(萬文隆,2004)。本研究之質性訪談,

以參考他人之訪談大綱後修改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訪談大綱」為 主軸,輔以結構式訪談方式,從受研究者逐題回答之答案及研究者所觀察受訪者

(41)

個人感受,探究出教練的具體領導行為。

(4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之主要目的在敘述本研究的研究設計與實施的方式,共分為:第一節為 研究方法與工具;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步驟;

第五節為資料整理與分析等五個部份。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旨能精緻且深入地觀察,並揭示研究者能探求在內隱 的典範思維與外顯的研究效度操作(羅德興、王明雯,012)。

質性研究的特性為:

(一)自然的情境中蒐集描述性的資料。

(二)強調現場參與者對歷程的關注。

(三)採歸納分析統整的資料。

(四)「意義」是整個研究的重點。

大部分的質性研究都應用到教育相關領域上,在研究方法論當中,仍是以深 度訪談最常使用(謝秀芳,2002)

一 本研究以教練領導行為訪談大綱,並採用質性研究法,並透過6位教練做深度 訪談為主軸,(研究工具為筆、筆記本、錄音筆、照相機、錄影機)與記錄 的方式,瞭解在不同背景情況下,教練領導行為及運動團隊之間的關係。筆 者透過語言溝通來獲取受研究者的某些訊息,如同對話一樣,在提話與回答 的互動過程中,用來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資訊。而深度訪談的目的在於除了 透析訪談的真實意涵、真正內幕、衝擊影響外,藉以了解其價值觀、領導方

(43)

式、教練與該團隊間之互動關係、運動團隊面臨之相關問題,以及未來發展 和解決之道。賴永倉、Patton(2003,1990)研究之效度,其關鍵在於實地 到研究場所、蒐集資料、選擇、訪談、觀察、紀錄、分析、詮釋、整理等工 作。將所取得的資料,詳細地敘述人、事、物和談話內容,以文字來說明描 述其現象,再加以探討分析後,掌握整體脈絡的相互關聯性,最後予以整體 之歸納並提出研究報告。

(4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訪談軟式網球中等學校教練的領導行為。依據文獻的探討結果,

加以分析、歸納出本研究流程。如圖3-1所示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主題

文獻選讀與蒐集資料 一、運動教練領導行為 二、教練相關研究 三、質性研究

訪談對象 訪談大綱 擬定訪談問題

徵詢相關領域學者 研究問題、背景動機

撰寫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確認

受訪者之再確認 (訪談對象)

2012 年全中運 國、高中得名前

二名之教練

原始資料整理、分析

專家學者效度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樣本以 2012 年參加全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比賽,以實際參與訓練並帶 領球隊之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不分男、女教練,並獲得全國得名輝煌的前 2 名隊伍之教練,總共 6 名教練作為研究受訪者,並以深度訪談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以結構性訪談(struc -tured interviews)進行,程序共分成準備期、

找尋研究參與者與正式訪談等三階段進行。研究內容主要依據參考各研究者訪談 大綱之設計及形式,並經指導教授修正指導以及專家效度後進行試問,並針對訪 談對象所做的訪談問題相關之重點,並將各訪談的項目不同處,所設計的訪談重 點異同,加以應用並滙整如下:

一 參考之訪談大網:

(一)劉季隴(2009)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影響團隊績效的研究-以訪談三 位高雄市國小羽球教練為例。

(二)林合展(2012)國民中學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風格的探究-以訪談三位高 雄市國小羽球教練為例。

(三)賴永倉(2003)我國國際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四)連玉輝(2004)現代男子強勢網球(Power Tennis)之研究-深度訪談的 質化探討。

(五)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

(46)

析。

(六)洪文英(2010)焊鑄鐵漢-一個國家級跆拳道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

(七)高三福(2012)教練家長式領導與選手同儕互動關係。

(八)許珺佩(2012)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桌球隊 為例。

(九)吳國銑(2000)我國大專院校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

(十)陳文宗(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術競賽與競技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及選 手滿意度、團隊凝聚力與團隊目標達成度之研究。

(十一)許立宏、許維哲、葉忠桂、徐煒杰(2005)運動教練哲學課題專欄:質 性研究方法與實際應用

(十二)在前三章口試後,依照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的建議,修訂所擬定之訪談 大綱。

二 訪談大綱之內容

(一)教練之基本資料:

(二)教練之價值觀:

1.請問您初期如何介入運動?

2.您認為身為教練的職責任務所在為何?

3.您喜歡從事教練的工作嗎?為何?

4.您認為中等學校軟式網球運動學習中,應重視之精神何在?

5.請問您想建立的球隊團隊氣氛為何?

(三)教練之領導行為:

1.您認為本身在領導球員上的領導特質為何?

2.您透過什麼溝通方式及相處模式與球員互動?

(47)

3.您覺得自己在球員心目中是屬於哪一種典型的教練?

(四)教練對球隊之管理、訓練方式:

1.您在擬定訓練計畫及訓練目標上,有作何考量?

2.您擬定之訓練期程內容、目的,球員能瞭解嗎?

3.您覺得運動科學參與訓練的看法如何?

4.您會常常改變訓練方法嗎?

5.您認為中等學校的選手,自主性訓練夠嗎?如何激發、培養?

6.您認為中等學校的球員,在日常的基本態度上有那些需要要求呢?如何 實行?

(五)教練領導球隊之團隊凝聚力:

1.您認為球隊凝聚力重要嗎?為何?

2.您對球隊之凝聚力如何培養?

3.您認為所帶領之球員,於比賽時有設立團隊目標嗎?會為目標而努力 嗎?

(六)教練帶隊歷程中,面臨之相關問題:

1.您所帶領球隊目前球員人數為何?

2.你認為中等學校球隊之領導方式跟小學及大專球隊有何不同?

3.目前國內中等學校軟式網球在訓練及推動上,有何阻礙?要如何的去突 破?

4.中等學校教練與小學教練及大專教練,在觀念上有何差異?

5.如果隊員在學業上表現有面臨困難,會協助嗎?如何協助?

6.在中等學校級比賽中,您覺得領導的成功關鍵因素為何?是否有致勝方 程式?

7.您在帶領球隊的歷程中,是否有出現任何的難題?

8.對於中等學校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請教練是否補述相關之意 見。

(48)

三 找尋研究參與者

由於深度訪談的過程對受訪者和訪談者雙方所造成的影響比傳統的調查法來 得深廣,因此研究者在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不只是蒐集到的訊息是否足夠,同時也 要考慮訪談對雙方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對受訪者所造成的干擾(范麗娟,1994)。 除找尋參與者及邀請其參與本研究外,並告知每位研究參與者在實施本研究 時之相關事項:

1.本研究的動機、目的及研究者本身的背景。

2.本研究進行的晤談方式,及晤談中錄音與錄影的需要,並謄錄成逐字稿的必 要性。

3.說明資料蒐集後的處理方式。

4.說明研究參與者可保有其隱私權,並完全尊重研究參與者的意願。

5.確定研究參與者的意願後,確認約定訪談時間及地點。

四 正式訪談進行與記錄

(一)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指出,質性訪談的資料分析,第一步就 是做逐字稿,建立訪談的書面記錄。逐字稿的建立原則在於「詳盡確實」,

完整的逐字稿不僅能使質性資料的分析更接近原貌,更能了解受訪者意念 的來龍去脈。僅以訪談過程的手稿紀錄並不能反映整個討論的特徵,受訪 者的非語言溝通、手勢以及行為等就無法藉由訪談過程中的紀錄加以描 述,故逐字稿的製作最好能以錄音、錄影設備作一輔助,中介者(研究者)

可以藉此了解受訪者的情緒及受訪情境,更可以避免中介者的記憶出錯,

而去渲染、誇大了實際狀況。

(二)本研究訪談時間約 2-3 小時,訪談的同時進行錄音和筆記,以求得書面 紀錄之逐字稿來源註明於各引用句子之後,“受訪者-頁數-行數”標 註,例如 A01P03L02 表示引用自受訪者 A01 逐字稿第 03 頁第 2 行。完

(49)

成編碼後,再與前述文獻資料作比較與分析,進而深入探討本研究之目 的。完整,受訪者回答的看法與觀點再做重新整理分析。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一 資料整理

萬文隆(2004)指出進行完深度訪談後,就必須開始整理逐字稿,此時必須 一個字一個字的謄寫,除了刪除明顯的錯誤外,應忠於受訪者的原意。其紮根理 論,主要的程序包括針對訪談逐字稿進行開放編碼,以產生概念化進一步歸納出 類別,再根據屬性及面向再做發展,分化拆解出次類別,接著是主軸編碼,沿著 屬性與面向上的直線以連結類別與次類別,接著是選譯編碼,以統整及精鍊理論,

由一個核心概念組織起來,勾勒出理論架構,著手去精鍊理論、修剪多餘概念、

補足未充分發展的類別等,接著是歷程編碼,進行整個編碼歷程的檢驗等,以發 展出暫時性的理論。紮根理論的哲學基礎是符號互動論與實用主義,最主要的貢 獻是從人類的經驗著手,分析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二 資料分析

結構性的訪談能夠讓研究參與者在訪談中盡情發揮,提供給研究者其複雜且 詳盡的情緒,以及敏感的內心反應,此豐富的資料即是研究的重點。范麗娟、

Tesch(1994,1990) 大致指出十點有關質化資料的處理原則:

1.在質化研究中,分析並非是研究過程的最後階段,而是隨著資料的收集過 程,不斷的在進展的工作。

2.分析的過程是有系統且易理解的,但絕非固定的形式。

數據

表 4-1  受訪者教練之基本資料表  編號  性 別  個人球齡  個人最 高成就  教育 程度  現職  帶隊最佳成績  教練帶隊年資  Coach  1  女  25-30 年  國家級  碩士  專任教練  全中運團體、 個人賽第一名  5 年以下  Coach  2  男  20-25 年  國家級  大學  專任教練  全中運個人賽第二名  5-10 年  Coach  3  男  20-25 年  國家級  大學  專任教練  全中運團體、 個人賽第二名  5-10 年  Coach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addition, the way that students deal with homework is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o handwriting, while college student are asked to typing. Moreover, though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In this Researc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ase Study Method are used, from which thre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ork progress were obtained: “Encountering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case study are two eighth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ath game is designed to assist in teaching volume four, chap- ter one of grade 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