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市區居民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市區居民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本裕 博士

臺東市區居民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Taitung

研究生:林順成 撰

中華民國 一○一 年 六 月

(2)
(3)
(4)

謝 誌

去年相聚此門中,如今人面桃花相映紅,時間過得真快,從剛入學時 的學習適應與課業壓力,轉換至今已能克服學習障礙與壓力且將畢業了,

在學習過程中真是獲益良多,與班上同學們彼此間的情誼也更加深厚。

首先要感謝二年來不辭辛勞教導我們的師長們,更要感謝我的指導教 授廖本裕老師,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協助與指正,還有施孟隆教授在量化 分析統計方面的指導,並感謝中興大學黃炳文教授在口考時的指導才能如 期順利畢業。

接著感謝協助我問卷發放的朋友們,莉莉夫婦、文靜及填寫問卷的…,

有你們的幫助才能順利完成問卷資料統計及分析,還有求學過程中互相勉 勵的同學政成、仁祐、勇志、朝宇、玲玲、維亮、琪齡、建興、鳳圓、淑 雲…等。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偉大的媽媽、摯愛秋霜及兩個寶貝兒子,特別

是在天堂的爸爸(書名) ,沒有你們的支持與付出,就沒有今天的我,僅以

我最誠摯的心,由衷的祝福與謝謝大家。

林順成 謹致

101年06月

於國立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5)

臺東市區居民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市居民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係,藉以瞭解臺東市不同居 民特性的社區滿意度及不同居民特性的幸福感程度,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期 望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給政府單位及民意機關對地方改善建設及管理上之建議參考。

本研究以相關文獻分析來建立理論基礎,並以問卷調查法來瞭解臺東市居民社區 滿意度與幸福感之情形,以隨機抽樣臺東市研究範圍內10個里的居民。研究工具為「臺 東市區居民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調查問卷」。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臺東市居民對社區滿意度的感受屬於中上程度,以「鄰里關係」層面最佳。

二、臺東市居民對幸福感知覺情形是偏向較高層面,以「人際關係」層面最佳。

三、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在本地時間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有顯著 差異;不同性別、職業、個人平均月收入的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個人平均月收入之居民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不同

性別、職業、居住在本地時間的居民在幸福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五、社區滿意度對幸福感具有正向關係。

關鍵字:臺東市、社區滿意度、幸福感

(6)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Taitung

Abstract

This study is mainl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tung City residents'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residents'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Besides, based on the result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expecting this studyresults available to government units and public opinions to improve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cal reference.

In this study,we use literature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aitung City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the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of the situation.We also made the random sampling of Taitung City residents for the range of 10.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downtown Taitung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1.The Taitung City residents'feelings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is moderate .The neighborhood is the best.

2.Taitung City residents'feelings of well-being is to a higher level.

3.Different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and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local time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munity satisfa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gender, occupation, average monthly personal income of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satisfaction.

4.Different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and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local time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well-be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gender, occupation, average monthly personal income of residents in the well-being.

5.Community satisfaction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to well-being.

(7)

Keyword:Taitung City,Community satisfaction , well-being

(8)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Ⅳ 表次...Ⅵ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研究流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社區滿意度之意涵...10

第二節 社區滿意度之衡量...13

第三節 幸福感之意涵...15

第四節 幸福感之衡量方法...26

第五節 相關文獻探討...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39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9

第一節 居民特性現況分析...49

第二節 居民特性對社區滿意度之描述性分析與差異情形...55

第三節 居民特性對幸福感之描述性分析與差異情形...71

(9)

第四節 社區滿意度對幸福感之相關與迴歸分析...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 建議...93

參考文獻...96

中文部分...96

西文部分...101

附錄

附錄一 幸福感量表同意使用書...103

附錄二 預試問卷(專家)...104

附錄三 預試問卷...109

附錄四 正式問卷...111

(10)

表次

表 2-1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15

表 2-2 幸福感定義摘要表...16

表 2-3 判斷理論派別分析摘要表...22

表 2-4 幸福感之理論表...23

表 2-5 居民生活環境滿意度相關研究...28

表 2-6 幸福感相關研究...32

表 3-1 研究樣本分配表...39

表 3-2 社區滿意度量表...41

表 3-3 臺東市區居民社區滿意度調查問卷(預試)專家效度統計表...42

表 3-4 審閱量表之學者專家名單...44

表 3-5 預試問卷信效度摘要表...44

表 3-6 幸福感量表...46

表 3-7 幸福感各分層及整體之 Cronbach α...47

表 4-1 居民特性次數分配表...49

表 4-2 社區滿意度之描述性分析摘要表...55

表 4-3 不同性別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58

表 4-4 不同年齡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59

表 4-5 不同婚姻狀況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61

表 4-6 不同教育程度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62

表 4-7 不同職業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64

表 4-8 不同個人平均月收入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66

表 4-9 不同居住在本地時間之居民在社區滿意度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67

表 4-10 幸福感之描述性分析摘要表...71

表 4-11 不同性別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74

表 4-12 不同年齡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75

表 4-13 不同婚姻狀況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77

表 4-14 不同教育程度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78

表 4-15 不同職業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80

表 4-16 不同個人平均月收入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82

(11)

表 4-17 不同居住在本地時間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84 表 4-18 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89 表 4-19 社區滿意度各構面對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0

(12)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6

圖 1-2 研究範圍圖...9

圖 3-1 研究架構圖...37

圖 4-1 性別分配圖...51

圖 4-2 年齡分配圖...52

圖 4-3 婚姻狀況分配圖...52

圖 4-4 教育程度分配圖...53

圖 4-5 職業分配圖...53

圖 4-6 個人平均月收入分配圖...54

圖 4-7 居住在本地時間分配圖...54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之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為本研究的名詞釋義,第四節為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本研究的 流程,茲分別說明如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東市昔為卑南、阿美兩族定居之地,清代咸豐年間,始有漢人與平埔族由現屏 東縣境之枋寮一帶,漸次移居於卑南溪口之南岸拓墾。道光年間,已聚村落,稱寶桑 庄,光緒元年間設卑南廳,治理臺灣後山屯墾綏境。迨清光緒十四年升格為臺東州,

至光緒廿年日本據臺前,商民移往漸眾,臺東市始具市街型態,乃稱南鄉新街。光復 後,廢街設鎮,正名為臺東鎮屬臺東縣政府管轄,為縣治所在地。民國六十五年元旦 升格為縣轄臺東市(臺東市戶政事務所,2011)。

臺東市為臺東縣內之最大城市,人口數最多也最集中,根據臺東市戶政事務所

(2011)戶數、人口數統計指出,臺東市現有戶數總計有38240戶,人口數從88年的111,039 人至100年10月的108,315人,在人口數上有逐年遞減之趨勢。

隨著政府實施周休二日,經濟產業上的轉型、家庭結構、生活型態之改變,其國 民教育水準與生活水準等方面也隨之提昇,治安惡化問題及居家環境休閒品味之重 視,國人開始注重社區環境生活品質,社會呈現出多元化現象,民眾亦開始追求高品 質、安全、生活機能較好的社區環境居住。天下雜誌根據「經濟力」、「環境力」、「施 政力」、「文教力」及「社福力」五大面向,調查尋找全臺超值宜居城,進行2010年「25 縣市幸福城市大調查」,分為五都組及非 五 都 組 , 臺 東 縣 在 非 五 都 組 全 國 15縣市中 排 名 第 7(天下雜誌,2010)。可知在當今社會幸福感是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與需求。

「幸福」一辭自古以來就存在,同時也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不論是在生活、

婚姻、家庭、人生等,無一不希望獲得的感覺。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定義「幸福」一 詞為平安吉祥,順遂圓滿的意思。而我們則將幸福感定義為個人對於幸福的主觀評估,

(14)

主要是個人對於目前生活現狀與居住環境品質整體的滿意和情緒愉快的程度。

王微茹(2007)認為幸福感是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之認知性評價、正向 情感的呈現及負向情感的缺乏,而根據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可以了解,當需求被滿 足就會產生幸福感,影響幸福感高低之相關因素頗多,包含性別角色、人格特質、身 體健康、生活滿意、社會支持、生活環境與品質、休閒活動、人際關係等。

在社區方面,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定義「社區」一詞為一些人以自由結合的方式 所居住的特定區域。此範圍內的每一分子,皆可共享區域內所有的服務與利益。

葉舜華(2010)也指出以社區這個集合體的概念,說明了人是群居的動物,尤其在 現今人與人交往頻繁的社會關係中,社區中的人際關係的建立,有助於社區關係的提 昇,在社區這個場域中,居民得以交流感情,更可以凝聚居民的共同情感,故此,社 區的角色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已受到重視。

滿意度一直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們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社區或居住品質等 方面之看法的工具,是一項非常有用的衡量行為指標。相當多研究滿意度的文獻中都 發現,在不同的基本背景屬性,及不同的文化影響下,產生多樣的態度、偏好及動機,

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其對滿意度及品質的知覺(侯錦雄,1990)。

「社區滿意」與「住宅滿意」名詞雖不同,意義是一樣的。同指住戶對社區環境 的主觀知覺態度。社區環境指實質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鄰里關係)社區滿意測量,及 從這兩大面向的住戶主觀態度的測量著手(林昭綾,1985)。

居住環境品質是來自社區居民主觀的判定,但由於每個人心智模式、價值觀、經 歷、教育程度及職業等不同,其對居住環境品質的主觀認定會產生多樣性且不一致的 現象(陳鵬智,2008)。

臺 東 縣 的 觀 光 瓶 頸 就 是 對 外 的 交 通 運 輸 , 在 政 府 長 期 爭 取 拓 展 闢 建 改 善 臺 東 縣 之 聯 外 交 通 建 設 下 , 臺 東 市 區 為 何 變 化 差 異 不 大 , 且 臺 東 市 區 舊 火 車 站 廢 除 遷 移 至 卑 南 新 站 後 並 沒 有 為 臺 東 市 帶 來 明 顯 效 益 加 值 效 果 , 隨 著 時 代 的 變 遷 進 步 , 東 海 岸 的 鄉 鎮 有 中 央 單 位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東 部 海 岸 國 家 風 景 區 管 理 處 多 年 來 的 協 助 管 理 維 護 及 建 設 已 成 雛 形 , 山 線 的 縱 谷 鄉 鎮 有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花 東 縱 谷 國 家 風 景 區 管 理 處 協 助 管 理 維 護 及 建 設 , 也 有 不 錯 的 成 效 , 為 了 解 研 究 範 圍 內 臺東 市區 居民 對社 區滿 意度 方面有何想法與期待及是 否影 響幸 福感 ,為本篇研究 的動機之一。

(15)

以全國而言,臺東縣臺東市地處偏遠,財源短缺,在交通、醫療、文教、休閒及 公共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長期均被漠視,至使社區生活環境、公共設施缺乏完善規劃,

居民的生活品質、休閒娛樂及社區機能條件無法提升,進而影響房地產的增值或保值,

甚至下跌,和其他積極開發建設的縣市相比,就遜色許多,因此臺東市區居民之社區 滿意程度與幸福感感受應受其重視,本篇研究的動機之二。

彙整上述可得知整體社區居住環境、生活品質及幸福感之重要性,本研究以臺東 縣臺東市舊火車站周邊的10個里為研究地點,旨在探討臺東市研究範圍內居民社區滿 意程度與幸福感之關係,期望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給政府單位及民意機關對地方改善建 設及管理上之建議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臺東市研究範圍內居民為對象,了解居民之 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並探討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性,提供地方政府及社區營 造等相關機構參考之依據,本研究目的茲分別如下︰

(一)探討不同居民特性的社區滿意度。

(二)瞭解不同居民特性的幸福感程度。

(三)分析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性。

二、研究問題

依據前述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不同居民特性在社區滿意程度為何?

(二)不同居民特性在幸福感之程度為何?

(三)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間是否有相關性?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之名詞解釋如下:

一、臺東市區居民

本研究所指之臺東市區居民,乃指臺東縣臺東市新生里、民生里、民族里、文化 里、民權里、鐵花里、興國里、中山里、中正里、仁愛里等10個里的當地居民,至於 居住於該範圍的外地人(非臺東市登記市民),則不在樣本取樣範圍內;以年滿二十 歲以上,登記居住本研究範圍之居民為母群,進行取樣。

二、社區滿意度

社區一詞由英文字community 翻譯而來, 其詞源自於拉丁字communis,意指同胞 或指共同的關係及感覺;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定義「社區」一詞為一些人以自由結合 的方式所居住的特定區域。此範圍內的每一分子,皆可共享區域內所有的服務與利益。

滿意度一直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們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社區或居住品質等 方面之看法的工具,是一項非常有用的衡量行為指標。相當多研究滿意度的文獻中都 發現,在不同的基本背景屬性,及不同的文化影響下,產生多樣的態度、偏好及動機,

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其對滿意度及品質的知覺(侯錦雄,1990)。

邱乾順(2006)指出滿意是一種針對特定交易(transaction specific)的情緒性反應,

也就是顧客對於使用的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價值程度所做的一種立即性的情緒反應,

其反映出顧客在接受服務(使用產品)後,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整體感覺。至於居住 所產生的滿意度評價應包含生活條件、居住環境、交通、醫療、休閒、人文、治安等。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社區滿意度是偏向生活及居住環境品質面向之滿意度。

三、幸福感

「幸福」一辭自古以來就存在,同時也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不論是在生活、

婚姻、家庭、人生等,無一不希望獲得的感覺。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定義「幸福」一 詞為平安吉祥,順遂圓滿的意思。而我們則將幸福感定義為個人對於幸福的主觀評估,

主要是個人對於目前生活現狀與居住環境品質整體的滿意和情緒愉快的程度。

(17)

王微茹(2007)認為幸福感是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之認知性評價、正向 情感的呈現及負向情感的缺乏,而根據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可以了解,當需求被滿 足就會產生幸福感,影響幸福感高低之相關因素頗多,包含性別角色、人格特質、身 體健康、生活滿意、社會支持、生活環境與品質、休閒活動、人際關係等。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市區研究範圍內居民的社區滿意度、幸福感與兩者間的相關 情形。為達此研究目的,礙於個人時間、人力、經費及各項客觀條件無法全數配合下,

茲將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以臺東縣臺東市新生里、民生里、民族里、文化里、民權里、鐵花里、

興國里、中山里、中正里、仁愛里等 10 個里為研究範圍。研究範圍圖如(圖 1-1)所 示:

(18)

圖1-1 本研究範圍圖 往太麻里

往小野柳

(19)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如下:

(一)在研究地區的限制:本研究的研究地區因受限於時間、人力、經費等,僅以臺 東縣臺東市新生里、民生里、民族里、文化里、民權里、鐵花里、興國里、中 山里、中正里、仁愛里等10個里為主,其他里不在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僅以臺東市區研究範圍內10個里的當地 居民為對象,至於居住於該範圍的外地人(非臺東市登記市民),則不在樣本 取樣範圍內;以年滿二十歲以上,登記居住本研究範圍之居民為母群,進行取 樣。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採隨機問卷調查法,問卷的題項對於年紀較大的長者 或教育程度較低、生活遠離文字或無閱讀習慣的民眾來說,較為抽象且不易理 解作答;還有因受試者在填答時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認知、情緒、心理傾向,

或者是因為個人事務或其他因素,而產生快速答題的現象,無法據實填答,因 此在內容分析或結果的解釋上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降低研究的可信度。

第五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針對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訂定研究範圍、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透過文 獻整理,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及擬定研究方法並進行問卷設計,經實證分析後,獲得 研究結果、結論與研究建議,各步驟之詳細內容說明如下:

一、研究背景:在確定研究主題之後,蒐集相關資料撰述研究問題之背景。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依據研究背景發展研究動機,並開始蒐集相關資料,以擬定研 究目的。

三、訂定研究範圍: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確定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

四、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有關理論基礎之國內外文獻、

報章雜誌、期刊論文、網路資料、國內政府相關次級資料、新聞媒體報導等資料,

並以相關主要內涵為基礎,分析各構面變數與研究上的應用。

五、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依據研究目的及彙整收集分析後的文獻資料,確立研究架 構與假設。

(20)

六、問卷設計、前測與修正:根據研究目的訂定問卷內容,並進行信效度及預測實施,

在進行問卷修正後,形成正式問卷。

七、正式問卷調查:至本研究範圍內對研究對象進行正式問卷調查發放。

八、資料分析:對研究問卷回收後,進行資料檢核、資料編碼、資料確認。以社會科 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12 for WINDOWS 進行相關調查獲得資料的統計分析,以了解 研究架構中自變項及依變項間之各種關係。

九、結果歸納與整理:將研究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後,呈現統計資料分析結果。

十、結論與建議:歸納研究結果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21)

依據上述研究步驟,將本研究的流程圖整理如下(圖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訂定研究範圍

相關文獻蒐集與探討

社區滿意度 幸福感

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

問卷設計

問卷前測

問卷修正

正式問卷調查

資料分析

結果歸納與整理

結論與建議 圖1-2 研究流程圖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社區滿意度之意涵,第二節為社區滿意度之衡量方 法,第三節探討幸福感之意涵,第四節為幸福感之衡量方法,第五節為相關文獻探 討。

第一節 社區滿意度之意涵

一、社區

社區一詞由英文字community 翻譯而來, 其詞源自於拉丁字communis,意指同 胞或指共同的關係及感覺;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定義「社區」一詞為一些人以自由結 合的方式所居住的特定區域。此範圍內的每一分子,皆可共享區域內所有的服務與利 益。

Hillery(1955)年曾提出社區的四項基本要素:分別是人民(people)、地方(place)、

社會互動(socialinteraction)以及認同(identification)。

林振春(1993)指出社區的概念包括:(一)社區是一個地理位置,其大小 可分為:村落、城鎮、都市大都會區等;(二)社區是一種心理互動的團體組織,可 以沒有固定的地理疆界,如:宗教社區、學術社區、文化社區等;(三)社區是一個 包含各單位功能的系統,這些組成社區系統的單位可以是正式的團體,如:社區理事 會;或非正式的團體,如:社區守望相助隊;可以是組織,如:學校、醫院等,這些 社區單位在社區內互動,其功能在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服務。

國內學者徐震(1995)認為,自社區發展的觀點而言,「社區是居住在某一地 理區域,具有共同利益關係,共同服務體系與共同發展能力或潛力的一群人:

(一)住在相當鄰近的地區,彼此常有互動。

(二)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大家需要相互支援。

(三)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務體系,可以交換服務。

(23)

(四)面臨若干共同的問題,大家可以共同解決。

(五)彼此產生若干共同的需要。

由於這些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問題、共同的需要而產生一種共同的社區意識;從 而為保障其利益,解決其問題,應付其需要,居民乃組織起來,互相合作,採取集體 行動,以求共同發展。凡具備這些或其中一部份條件的一群人,稱之社區(徐震,

1995)。

Cohen(1985)曾經蒐集達90種有關社區定義的相關文獻,綜合整理指出社區是

「一種價值、規範與道德的系統,它足以對其成員在某一特定整體內產生認同感」;

同時社區也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以外,獲取基本與實質經驗的領域,是一個人學習與 實踐如何成為社會人的地方」。從寇漢的界定可知其強調社區在情感與道德方面的價 值感、個人的認同感與象徵性的社群建構。所以,社區也可以是精神社區或利益社區 的通稱,意旨共同利益、共同目標或共同背景,是一個心裡與互動概念的社區(轉引 自易永秋,2010)。

林瑞欽(1995)界定社區是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群人,由居 民、人與人間、人與鄰居間或團體間之互動,產生認同、樂於參與社區活動的群體。

社區發展工作綱要88年12月14日修正條文中第二條規定本綱要所稱社區,係指經 鄉 (鎮、市、區) 社區發展主管機關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 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

社區發展係社區居民基於共同需要,循自動與互助精神,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 術指導,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綜合建設,以改進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社區居民係指設戶籍並居住本社區之居民。

賴慧儀(2000)提及社區在形成與使用過程中,社區的實質環境與人際關係具有 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個好的社區環境的營造與保護,是建立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 上。研究認為檢驗社區環境品質的六項原則:

1. 社區環境應以居民為優先,要能支持社區內不同人的日常生活使用,強調社區裡的 每一位居民都是平等互惠的。

2. 社區環境應該是提供完整而便利之服務設施的維生系統,服務設施的維生系統是社 區中的軟硬體公眾設施,具有人性化與永續性的。

3. 社區環境要能凝聚及強化社區居民的互動,認為社區環境之營造活動,深深影響著 社區居民對社區參與的主動性與投入程度。

(24)

4. 社區環境必須能夠維持人和自然的親密關係,社區營造觀光事業發展之際,應能融 入永續發展的理念,並注重居民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均衡關係。

5. 社區環境必須可以經營,並容納成長的可能性。

6. 社區環境意象要能提供居民自我認同等,社區周邊環境之營造,最好能具備社區本 身的的自然與文化特色,使社區居民能以自己的居住環境為榮,進一步使居民能認 同自己的居住環境。

二、滿意度

滿意度一直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們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社區或居住品質等 方面之看法的工具,是一項非常有用的衡量行為指標。相當多研究滿意度的文獻中都 發現,在不同的基本背景屬性,及不同的文化影響下,產生多樣的態度、偏好及動機,

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其對滿意度及品質的知覺(侯錦雄,1990)。

針對滿意度之定義,馬斯洛教授(A. H. Maslow)主張人類的慾望有五個層次,

分別由低至高為「生理慾望」、「安全慾望」、「社會慾望」、「尊敬慾望」及「自 我實現」,而需要是支配個體行為與動機之泉源,當較低階層之需要得到滿足後,較 高階層的需要會成為個體另一個行動的動機與注意力的焦點,而需要的達成會帶給個 體快樂與滿足(柯瓊芳,1998)。

滿意度是指使用前的預期與使用後的認知之比較所產生之值,兩者的差異愈小,

受訪者的滿意度就愈高(馬克魯,2007)。

Oliver(1980)指出影響滿意度三要素為事前期望、實際認知與不確認性。

三、社區滿意度

邱乾順(2006)指出滿意是一種針對特定交易(transaction specific)的情緒性反應,

也就是顧客對於使用的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價值程度所做的一種立即性的情緒反 應,其反映出顧客在接受服務(使用產品)後,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整體感覺。至於 居住所產生的滿意度評價應包含生活條件、居住環境、交通、醫療、休閒、人文、治 安等。

席嘉勳(1999)於針對高雄市勞工居住滿意度研究評價指出勞工對所居住房子的 型式及採光通風較感到滿意,其次居民對房子的內部環境(如面積、房間數及衛浴數

(25)

等)外部環境(如環境清潔、治安秩序、交通網路、鄰里關係及公共設施等)亦感到 滿意,而所居住房子愈大、愈好愈方便勞工對其滿意度評價愈高。

林毓英(2006)臺北市內湖區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與再遷移傾向之研究中指出再 遷移的原因包括想要換大一點的房屋(61.7%)、為了讓子女到更好的學區受教(25.6%)、

有噪音(21.1%)、工作因素(19.8%)、空氣污染(15%)、街道髒亂(10.6%)、鄰居不好相處 (7.9%)、交通不便(4.8%)、常常淹水(2.6%)及治安不好(1.3%)等;居住環境滿意度與再 遷移傾向有顯著相關。受訪者對居住環境愈不滿意,其再遷移的意願愈高。

Moran and Rodgers(1975)及 Ledewig and McCann(1980)認為社區滿意度是一種 有關於生活品質的組合概念,是客觀環境狀況與生活經驗的主觀知覺所組合而成的,

也認為過去從事社區滿意的調查主要是從社區實質環境因素為著眼點的客觀認知,而 今日則強調居民對實質環境與非實質環境的主觀意識(引自吳垂楊,1996)。

本研究依據所欲探討之目的,社區滿意度是偏向生活及居住環境品質面向之滿意 度,探討臺東市地區所擁有「資源環境」、「公共設施」、「社區安全」、「鄰里關 係」等資源,是否讓居住於此的居民,對於臺東市地區之社區滿意度而有所差異。

第二節 社區滿意度之衡量

孫青雯(1994)所做的「臺中市生活環境品質評估之研究」裡,以「居住環境」、

「交通環境」與「公共福利環境」等做為評估項目,評估指標包含噪音干擾、空氣品 質、道路路面狀況、道路安全設施、消防設施、交通工具服務水準、交通流量情形、

醫療保健設施、文化教育設施、公園綠地及開放空間等。含括了實質的物質生活及非 實質上的精神生活兩方面,以了解居民對生活環境認知情形及滿意度。

郭桓志(2000)在新竹市生活環境品質滿意度調查分析中,以「重要度」及「滿 意度」兩部分,來瞭解新竹市民對居住環境、生活品質的重視情形,以及對現有生活 之滿意情況來作分析,其評估項目分為「生活條件」、「居住環境」、「交通運輸」、「醫 療照顧」、「休閒環境」、「人文素養」、「社會治安」、「教育訓練」、「社會福利」、「政府 服務」等十項構面。

許田宜(2008)研究居民生活型態、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以鹿港地區為例中以

(26)

「資源環境」、「公共設施」、「社區安全」、「鄰里關係」等四項構面,來衡量鹿 港地區社區滿意程度為何。

陳清江(2002)則在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以高雄 市明建新村為例,「內部環境」、「外部環境」、「休閒景觀」、「公共設施」及「安 全管理」為最適合的居住品質滿意度評量因素構面。

林昭綾(1985)臺北市居民社區滿意與移動意願中指出測量社區滿意水準可從三 方面著手:「內部品質滿意」、「外部環境滿意」及「鄰里關係」。

陳玫秀(2004)都市地區居住環境品質對居民居住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中以居住地 區、居民個人特徵及居住環境品質來建構居住滿意度預測模式。居住環境品質評估指 標經因素分析簡化後共萃取出七項因素,分別命名為「建築外部空間」、「環境健康」、

「公園綠地」、「鄰里關係」、「公共設施可及性」、「鄰里安全」、「對外交通方 便性」。

侯信安(2006)臺北市萬華區居民居住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中發現一、居住環 境品質評估指標經因素分析簡化後共萃取七項因素分別命名為「公園綠地休閒設施滿 意度」、「居家外部環境滿意度」、「居家內部環境滿意度」、「醫療保健及飲食滿 意度」、「居住安全滿意度」、「子女教育與文化滿意度」、「交通方便性滿意度」。

二、居住環境品質七項因素皆與居住滿意度呈現正相關的關係,居家外部環境滿意度 與居住滿意度相關性最高。三、居住環境品質在醫療保健及飲食滿意度方面,各次分 區之間並無顯著差異,而在公園綠地休閒設施滿意度、居家外部環境滿意度、居家內 部環境滿意度、居住安全滿意度、教育與文化滿意度、交通方便性滿意度方面,各行 政區之間有顯著差異性存在。四、居民個人特徵會影響居住環境品質評值及居住滿意 度。

吳垂楊(1996)都市居民社區滿意度與遷移傾向之研究中以「住宅品質」、「社區 實質環境」與「鄰里關係」三個角度來探討夫妻個別的遷移傾向。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以參考許田宜(2008)及吳垂楊(1996)的問卷改編而成,

最後經過指導教授與四位專家的指導建議,予以適度修改,最後確定問卷項目為「資 源環境」、「公共設施」、「社區安全」、「鄰里關係」等四構面來評估社區滿意度。

(27)

第三節 幸福感之意涵

一、幸福感

Andrews & Withey(1976)對幸福感所下的定義為:「幸福感是由於對生活的滿 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體評估而成」。

王微茹(2007)幸福感是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之認知性評價、正向情感 的呈現及負向情感的缺乏,而根據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可以了解,當需求被滿足就 會產生幸福感,影響幸福感高低之相關因素頗多,包含性別角色、人格特質、身體健 康、生活滿意、社會支持、生活環境與品質、休閒活動、人際關係等。

幸福感的研究中,所採用的名詞各不相同,包括滿足感(satisfaction)、快樂感

(happiness)、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情感均衡(affect balance)、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心裡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幸福感

(sense of well-being)等;而在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相關研究中,他們早期常用的 詞為「幸福感(well-being)」、「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心裡幸福 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李嵩義,2007)。茲 將其主要使用名詞的定義及著重點整理成表2-1 所示。

表2-1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

幸福感相關名詞 定義 著重點

快樂感(happiness) 1.包含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的整體評估結果 2. 負向情緒的相對狀態(極正向情緒的研究)

3. 包含生活滿意、情緒與心理健康的評估

認知、情緒 情緒

認知、情緒、心 理健康

幸福感

(well-being)

1. 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的整體評估結果 2. 正負向情緒的研究

3. 心理健康的測量 4. 自尊心

認知、情緒 情緒

心理健康 自尊心

(續下頁)

(28)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續)

幸福感相關名詞 定義 著重點

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1. 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的整體評估結果 2. 包含生活滿意、情緒與心理健康的評估

3. 身體健康 4. 自尊心

認知、情緒 認知、情緒、

心理健康 身體健康 自尊心 心裡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1.正負向情緒和特殊領域的滿意程度總加結果 2. 心理健康的測量

3. 自尊心

認知、情緒 情緒

自尊心 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

以認知角度對生活整體層面進行評量 認知

資料來源: 莊喻如(2011)

綜觀上述得知,各學者對幸福感之定義與幸福感相關名詞,有所不同。茲將各學 者對幸福感之定義,整理成表2-2 所示:

表2-2

幸福感定義摘要表

研究者 定義

Andrews and Withey(1976)

擁有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及缺乏負向情緒或內心不幸之感受。

Shin and Johnson(1978)

個人依據本身所選擇的判斷準則去評估整體生活品質狀況。

Argyle(1987) 幸福感是一個正向積極的心理評估狀態。

呂政達(1987) 認為幸福是一個人盡其所能,在為其所當為的努力過程中,所 獲得的一種喜悅和滿足感。

Diener(1984); Diener and Lucas

(1999)

幸福感是正向情感呈現、負向情緒缺乏及個人主觀認知對生活 滿意度評定的結果。

續下頁

(續下頁)

(29)

幸福感定義摘要表(續)

研究者 定義

Ryff(1989) 幸福感除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外,亦包含自我實現或其他。

生活目標的達成和個人成長等要素。

Veenhoven(1994) 主張幸福感是個人對生活的喜歡程度,是正向情緒之反應。

Ihinger-tallman等學 者(1995)

能成功且適當的管理人際關係與課業,或是能幫助自己免於有敗 壞道德的行為、沉重負擔的情緒,以及身體狀況不佳的情形產生。

Donahue(1997) 指長壽、愛與被愛(love)、成就感(success),以及擁有友好的 關係(friendship)。

Diener 等學者

(1999)

個人對於生活品質整體的評估。

Lu(1999) 幸福感不僅是個人內心一個短暫的情緒狀態,亦受外在環境的支 配。

何瑛(1999) 個體知覺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 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所產生的 一種情緒狀況, 且是由需要( 包括動機、欲望、興趣) 、認知、

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複雜、多層次的 心理狀態。

黃信二(2000) 幸福是指能夠在自身之外別無目的,有著其本身的快樂、是靈魂 一種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以及幸福的獲得必須借助本性、

習慣和理性。

Buss(2000) 個人對於此刻甚至是指全部的生活中,一種感到實現自我抱負、

生命有意義且愉快的一種持續性的感覺。

Diener &Suh

(2000)

個人對於自身目前生活品質整體滿意度之評鑑。

Sarvimi和 Stenbock-Hult(2000)

指快樂主義者對生活的看法。

(續下頁)

(30)

幸福感定義摘要表(續)

研究者 定義

Lu等學者

(2001)

個人以正向情緒控制負向情緒的情況,以及對整體生活滿意度高低之評 價。

Crosnoe

(2002)

身體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適應與否(psychological adjustment)、社會活動、以及財務穩定度。

Singh(2002)個人主觀的感受,常因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

Brinkman

(2002)

人類對於自身生活品質整體性的評價程度。

儒家思想 幸福觀即是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道家思想 順應自然中道,即是一種心境平和安適的幸福狀態。

佛家思想 幸福是遠離慾望,追求無憂無慮的生活,重視利他行為,捨棄個 人私慾,以追求心靈和諧安寧。

王微茹

(2007)

幸福感是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之認知性評價、正向情感的呈現 及負向情感的缺乏。

李嵩義

(2007)

幸福感意即人生每一層面處在最佳狀態,係指「心理良好狀態」或尌是

「主觀好的存在」,它的意思就是健康、快樂的狀態。

袁小惠

(2011)

幸福感是個體於生活經驗中的認知、情緒與身心健康狀態的感受情形,

使個體可以主觀意識本身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及對本身情感及生活 感到愉悅滿意的狀態。

資料來源: 謝明華(2003)、沈易儒(2008)及本研究整理

由表2-2可發現,雖然中西方對於幸福感之定義有所差異,但幸福感的核心內涵 大致相同( Lu ,1999 ),且各研究所定義之幸福感內涵,大致可分為情緒面和認知 面兩個層面,其中情緒面指個人情緒方面的反應,而認知面則屬理性與智力方面的反 應(林宜蔓,2004)。

(31)

國內在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多屬於哲學家及宗教家思考的範疇,如同西方的研究體 系,幸福感作為一社會科學的研究課題尚未成熟且明確,然相關的討論卻也未曾停 歇;基本上,多數幸福感的研究皆指向一種個體對於自身生活的滿意程度,並帶有正 向情感或情感的狀態(吳珩潔,2002)。

二、幸福感的理論

探討幸福感的相關理論很多,學者嘗試以個人動機、個人特質、社會比較等不同 的角度來對幸福感的產生加以解釋,因而產生不同內涵的幸福感。其中四種較完整的 理論分別是需求滿足理論、特質理論、整合思考模式、符號互動理論。以下分別加以 探討之:(施建彬,1995;林子雯,1996;顏映馨,1999;劉敏珍,2000;陳鈺萍,2004;

林宜蔓,2004;陳毓茹,2005;吳科驊,2006;陳慧姿,2007;王微如,2007;袁小 惠,2011)。

(一)需求滿足理論(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需求滿足理論認為幸福感主要是來自個人需求的滿足,唯有需求滿足,個人才會 感到幸福;反之,當個人長期無法得到滿足則會導致不幸福。故此理論是屬於一種由 下而上(Bottom-up Theory)的思考模式。因為著重點不同,所以又可以分為下列幾個學 派:

1、目標理論(Telic or Endpoint Theory)

此理論又稱為終點理論(Endpoint Theory)。以個人之目標是否達成為影響一個人幸 福感之關鍵因素,假設人都具有一個內隱的需求模式為行為之基礎,個人的理想達成 會帶來幸福感(陸洛,1998)。幸福就如同一種目標,是個體一生努力追求的方向,

唯有達成目標,才有幸福感(林宜蔓,2004)。反之,若需求無法滿足時,則會導致不 幸福感的產生。如同Maslow (1968)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有生理、安全、愛與歸屬、

尊重、自我實現等不同層次的需求,當層次需求達成後,幸福感便會產生。但因為幸 福感的產生還與其他因素有相當密切的依存關係,或目標需求間是否會因衝突或歧異 而有抵觸或削弱的情形,故此理論所帶來的可能是短暫的快樂而已。

2、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此理論又稱為自動目的理論(Autotelic Theory)(Omodei & Wearing, 1990),強調幸福

(32)

感是人類主動且專注地參與活動時的產物,個人可以藉由健康、有意義的工作、休閒、

運動或人際互動的歷程,發揮潛能並滿足個人需求,進而產生愉悅的成就感和價值 感,此即為幸福的感受(Argyle,1987;Diener, 1984)。誠如Aristotle所言:「沒有活動,就 沒有快樂,而每一活動皆完成於快樂」。學者Crikszentmihalyi 提出心流理論(Theory of Flow)指出,只有當個體所選擇的活動和自身的能力志趣相符合,才能帶來幸福感;反 之,太過困難或太過簡單的活動對個體來說都不具吸引力,因此也就不會產生幸福感

(林子雯,1996)。

3、苦樂交雜理論(Pleasure and Pain Theory)

此理論認為幸福與不幸福經常是伴隨一起發生的,只有長期體會需求被剝奪的不 幸福感在達成目標時,才有強烈的幸福出現。正如拉長拉高正向的擺盪,隨之而來的 必然是更強的反彈,幸福與不幸福是相對循環與存在的,長期來看,這種擺盪對兩造 是中立的,即其總合為零,故又稱為零和理論(Zero -Sum Theory)(Veenhoven,1994)。

綜觀上述,需求滿足理論認為幸福的獲得,乃源於目標的達成或參與活動過程中 的滿足,但因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故有學者提出特質理論,來說明個人特質對幸福 感的影響。

(二)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此理論以個人特質的觀點來解釋幸福感產生的原因,解釋某些人容易感到幸福之 原因,認為這是因為個人特質的因素所造成,不同的個人特質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感受 與體會,是屬於一種由上而下(Up-down Theory)的思考模式。由於著重點不同,因此又 可以分為下列幾個學派。

1、連結理論(Associationistic Theory)

本理論以認知、記憶及刺激反應的制約連結,說明有些人為何特別容易感到幸 福,認為生活事件本身應該是中性的,唯有經過個體的認知、解釋後,事件才有意義。

幸福感較高的人容易以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事件,進而促使幸福感的產生。此 外,Stone與Kozma (1985)提出刺激反應連結和認知結構兩種看法,認為幸福感較高的 人,可能擁有一個以幸福感為核心的記憶網路,當生活中有某一事件發生時,便會透 過幸福記憶網路來提取資料,以誘發幸福感的產生。所以當個人的認知結構形成後,

面對相同的問題時,幸福感較高的人容易以正向的態度來面對,這種正向思考的模式 就是「幸福感」的源由。

2、人格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33)

Costa與McCrae在1980年提出,幸福感是一種長期且穩定的人格特質,而此種幸福 感的人格特質可能導因於個人擁有一個容易誘發愉悅神經的生理機制,即是先天的遺 傳因素,也可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Veenhoven, 1994)。經由一些實證研究也指出,外 向人格傾向越高者,其幸福感較高(Headey & Wearing, 1990);而個人神經質傾向越高 者,則幸福感越低(Argyle & Lu, 1990)。因此,幸福感取決於個人看待世事的心態,此 心態導源於與天俱來的特別氣質,故有些人不論處於順逆都能處之泰然。然而,此人 格特質理論雖然強調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的關係,但對於生活中所造成短期的幸福感受 與情緒,卻是人格特質論所無法解釋的。

特質理論針對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關係提出解釋,但卻無法說明生活事件對幸福 感的影響。由許多研究發現,幸福感應該是由個人特質和生活事件共同影響所致(林 子雯,1996;施建彬,1995)。因此,若單從個人需求之滿足與否,或個人特質之差 異來說明個體間幸福感的不同,實有偏頗(吳科驊,2006)。

(三)整合思考模式

對於需求滿足和個人特質之間,非此即彼的看法,不少學者提出質疑。故有學者 嘗試以整合的觀點出發,綜合需求與特質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一方面承認生活事件 所帶來“下而上”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個人特質對幸福感產生“上而下”的效 應。此整合模式不僅可由個人特質部份來說明幸福感長期穩定的特質,同時也合理的 解釋生活事件對幸福感所產生短期性的影響(袁小惠,2011)。以下就「判斷理論」

與「動力平衡理論」來說明。

1、判斷理論(Judgement Theory)

此理論認為幸福是一種相對的、比較後所得到的結果。其基本的假設有三項:一 為幸福感是來自比較後所得;其次為比較標準會隨情境而改變;其三為此標準是由個 體自己所選取建構的(Diener& Laarsen, 1993;Veenhoven, 1989)。個體會在發生某些事件 時,從參照標準來對該事件進行評估和判斷。當所面臨的事件比參照標準好時,就會 引發幸福感;反之,則會有不幸福的感覺產生。判斷理論依據參照不同的標準,又分 為四種分支理論:

(1)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本理論主要的判斷參照標準是來自他人,但是一般而言,評判者通常會傾向選擇 社經地位相近的人作為參照標準(Diener,1984;Argyle,1987)。

(2)期望水平理論(Aspiration Level Theory)

(34)

此理論認為幸福感決定於個人對理想與現實比較後所得的差距結果,亦即個人的 理想與現實狀況差距大時,則其幸福感會降低;若個人的理想與現實狀況差距小時,

則其幸福感會較高(施建彬,1995)。

(3)適應理論(Adaptation Theory)與範圍-頻率理論(range-frequency theory)

主要認為幸福感的形成是個人將自己過去和現在做一比較,若個人目前狀況比以 前好,便會有幸福感;反之,則幸福感會降低。

Brickman & Janoff-Bulman(1978)認為一件以未曾發生在生活之中的事件剛發生 時,會引起幸福感或是幸福的感覺,當經過一段的適應期後,當這個事件不再引起任 何情緒反應,成為內在經驗的參照標準,當後來生活中出現類似的事件時,評判者就 會將它與過去的經驗進行比較,當這個事件比過去經驗好時,就會產生幸福感,當目 前狀況比過去差時,則不會產生幸福感(引自施建彬,1995)。

(4)多重差異比較理論(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多重差異比較理論認為幸福感主要取於個人目前狀況與選擇後的標準相比較下 的差異,差異程度越小,幸福感就越高。

判斷理論的參照標準因人而異,而分出許多派別,茲將該理論整理成表2-3 所示:

表2-3

判斷理論派別分析摘要表

判斷理論派別 要點 參照標準

社會比較理論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幸福是來自他人比較的結果 家人、朋友、社經地位 相近的人、不認識的人 期望水平理論

aspiration level theory

幸福感程度來自個人理想目標和 現實狀況比較後,所得的差距而 定

個人所設定的理想期望 目標

適應理論 adaption theory

生活中曾經發生的事件將成為個 人內在經驗,若生活中再出現類 似事件,個人會以過去的內在經 驗和其比較

個人過去的經驗

範圍-頻率理論 range-frequency theory

過去的生活經驗將成為參照標 準,但會隨目前事件修正轉變

過去生活經驗

(續下頁)

(35)

判斷理論派別分析摘要表(續)

多重差異比較理論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幸福感決定於個人目前狀況與所 選擇的標準比較後,存在兩者間 的差異程度

個人需求、期望擁有、

他人所擁有、應該擁有 等

資料來源:顏映馨(1999)

2、動力平衡理論(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動力平衡理論與判斷理論一樣,都是試著整合個人特質與生活事件對幸福感之雙 重標準。本派理論強調幸福感的獲得,除了受到穩定的人格特質因素影響外,亦受到 生活事件的影響。此派學者Heady&Wearing(1990)認為幸福感在大部份的時間中,

因受到人格特質因素的影響,而呈現穩定平衡的狀態,然而當生活中發生特別或不同 過往經驗的事件時,就有可能影響到原來平衡的狀態,個人的幸福感將隨之改變。

(四)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此理論認為符號是互動的中心概念,包括語言、文字及符號,而個人的肢體動作 如握手、擁抱、接吻等不僅是身體接觸,更具有其符號意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 一部份如思想、觀察、傾聽、行動等都必須透過語言、非語言行為文字及符號表達意 念、價值和思想,達到互動溝通、互相瞭解的目的,以形成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增進 個人幸福感(袁小惠,2011)。Argyle (1987)研究發現社會接觸互動的增加,能導致幸 福感的增加,人際關係的品質提供社會支持之親密性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綜合上述,對幸福感相關理論的探討後發現,影響個人幸福感的因素頗多,各家 理論有不同的看法與領域解釋支持其論點,但仍無法對幸福感作全面性的分析整合。

茲將幸福感各理論之優點及限制,整理成表2-4 所示:

表2-4

幸福感之理論表

理論名稱 思考模式 理論要點 優點 限制

需求滿足 理論

下而上 幸福是來自目標達成 後產生的滿足

重 視 人 生 目 標 的 訂 立 及 目 標 合 理 性

無法解釋某些 人具有幸福感 的傾向

(續下頁)

(36)

幸福感之理論表(續)

理論名稱 思考模式 理論要點 優點 限制

特質理論 上而下 以認知、記憶等人格 特質解釋幸福感的產 生

可 解 釋 某 些 人 容 易 感 到 幸 福 感 的 原因

無法解釋生活 事件在幸福感 中的影響 判斷理論 整合模式 來自參照標準比較後

結果

兼 顧 人 格 特 質 和 生 活 事 件 對 幸 福 感的影響

無法說明參照 標準何時運作 及如何選擇參 照標準

動力平衡 理論

整合模式 幸福感一種同時受到 人格及生活事件影響 的動力平衡狀態

改 變 幸 福 感 是 來 自 單 一 因 素 的 想 法

目前研究成結 果無法清楚分 辨人格特質與 生活事件間的 相對關係 符號互動

理論

符號是互 動的中心 概念

透過語言、文字及符號 表達意念、價值和思 想,達到互動溝通,來 解釋幸福感的產生

社 會 接 觸 互 動 的 增加,能導致幸福 感的增加

無 法 說 明 語 言 文 字 及 符 號 表 達 標 準 及 在 幸 福感中的影響

資料來源:巫雅菁(2001)及本研究整理

三、幸福感的理論發展

根據國內學者陸洛(1998)對於西方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所做的整理,認為西方 有關幸福感的研究是起源於哲學家嘗試對健康安適(well-being)提出的解釋,期共歷 經了四個階段:

1.外在評量期

在初期,主要認為幸福感是種外在的評量標準,尤其是在道德評量的部分,或者 以社經地位、教育水準、年齡等因素,作為推估幸福感的依據(Andrews & Withey,

(37)

1976;Campbell,1976;引自陸洛,1998),在客觀標準無法統一下,此種方式被漸漸 拋棄。

2.情緒測量期

幸福感研究的第二階段開始將焦點注重在情緒面上。研究者開始以感受的角度對 幸福感進行分析,其焦點主要是放在情緒面的測量,包含了正向情緒的出現與負向情 緒的缺乏;但在本質上,卻忽略了人類認知活動對幸福感所帶來的影響,幸福感研究 的反動開始逐漸浮現,幸福感朝下階段發展。

3.認知活動期

幸福感研究的第三階段是將焦點放在人類認知活動的影響上,比起上階段的情緒 面,這階段的內涵比較近似生活滿意度;然而,在研究者發現幸福感也會受到短期情 緒的影響後,情緒因素又被重新放回幸福感之研究脈絡中,也因此促進了第四階段的 研究方向。

4.認知情緒期

經歷了三階段的演進後,第四階段的幸福感研究開始以整合性的觀點切入幸福感 內涵,探討個體對整體生活滿意度在認知情況、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的呈現狀況等三 大構面來探討,諸多學者在此概念下進行研究(轉引自黃舜農,2009)。

四、幸福感的來源

幸福感是評量生活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國內有關幸福感的研究大多受西化 心理學的影響,對本士特有的幸福感現象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在幸福感的來源方面,幸福感的來源共包含下列九大來源:一、「自尊的滿足」:

如對被別人尊重的需求。二、「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如對家人與朋友間和 諧相處的渴望與需求。三、「對金錢的追求」:如幸福就是能夠賺到很多的錢。四、「工 作上的成就」:如由工作成就之中對自我所獲得的滿意感。五、「對生活的樂天知命」:

如生活平順沒有令人困惑的事。六、「過得比你好」:如我好你不好的概念。七、「對 自我的控制與實現」:如實現追求的理想。八、「短暫的快樂」:如生活所發生的愉悅 事件。九、「對健康的需求」:如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施建彬,1995)。

黃舜農(2009)在幸福感與生活環境知覺之關係 -以巴克禮公園使用者為例中 分析結果顯示幸福感主要來源為其能夠理解生活的意義、對生活中的事產生好的影

(38)

響、喜悅興奮的感覺、對生活中的事有投入感與參與感。幸福感可以說是一種無形意 義(情感、和諧、生命、活力、自然、健康、溫馨、心意等)的展現,人們透過某些 行為將難以捉摸的意義給具體展現出來,其展現的方式可能是動作、行為、氣氛再將 其衍伸到物品上。最後,經由物品讓我們直接體驗或聯想到相關的意義與畫面,進而 感到幸福。

第四節 幸福感之衡量方法

幸福感的衡量,各學者測量的方式及見解不盡相同,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認知 反應的部份,針對整體生活滿意度;另一部分為情緒面向,測量個人的正負向情感所 出現的頻率。

Diener(1984)強調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幸福感,認為幸福感是一種個人對生活評 估後的結果。根據Diener 等人於1984 年的研究定義,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 指的是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認知性評價、正向情感的呈現以及負向情感的缺乏。幸福 感是一個廣泛的現象分類,包括個人的情緒回應、對於重要事件的滿意程度以及對於 整體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每一個環結都需要透過個人性的理解,然而這些因素常有高 度相關而難以釐清(Diener et al.,1999)。因此,對於幸福感之研究,主要立基於個人整 體性的看法,而非對於各項特定事物之評價(吳珩潔,2002)。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根據牛津幸福量表的

「樂觀」、「社會承諾」、「正向情感」、「掌控感」、「身體健康」、「自我滿足」、

「心理警覺」七個構面予以修定,延續其正偏態量尺計分,已充分反應幸福感之正向 特質,量表分為「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身心健康」四個分量表來 衡量。

顏映馨(1999)研究大學生生活風格、人際親密與幸福感之相關之研究中,將幸 福感分為「自我肯定」、「人際關係」、「生活滿意」、「身心健康」四個層面來衡量。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中,

將幸福感分為「自我肯定」、「人際關係」、「生活滿意」、「身心健康」四個層面來衡量。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

(39)

研究中,將幸福感分為「自我肯定」、「人際關係」、「生活滿意」、「身心健康」四個層 面來衡量。

許田宜(2008)居民生活型態、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鹿港地區為例中,

也同樣以「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身心健康」四個構面來衡量幸福 感。

黃舜農(2009)幸福感與生活環境知覺之關係 -以巴克禮公園使用者為例中,

以「自我價值」、「情緒認知」、「自信掌控」三個構面來衡量分析幸福感。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中,以「自 尊心」、「身體健康」、「生活滿意」、「憂鬱傾向」四個層面來衡量幸福感。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中,以「生活滿意」、

「自我肯定」、「自我信心」三個構面來衡量分析幸福感。

沈易儒(2008)荖濃溪激流泛舟遊客刺激尋求、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中以

「自我實現」、「樂趣享受」 及「人際和諧」三個構面來衡量分析幸福感。

彙整上述文獻,本研究以林子雯(1996)以Argyle(1987)所編制的牛津幸福感量表 (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為主幹所修訂,再加上其他相關之幸福感題目編寫而成之

「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身心健康」四個構面來衡量幸福感,並經 林子雯本人授權同意使用此幸福感量表作為調查工具(如附錄一)。

第五節 相關文獻探討

一、社區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依據所欲探討之目的,社區滿意度是偏向生活及居住環境品質面向之滿意 度,不同的對象,對生活環境滿意或不滿意之因素,也會各不相同。本節希望在各學 者的研究差異中找出影響滿意度之因素,進而提供探討生活環境滿意度之參考因子,

其居民生活環境滿意度相關研究整理如(表2-5)。

表2-5

(40)

28

居民生活環境滿意度相關研究

作者及年代 研究主題及結果

賴春綢(1980) 住商工混合地區生活環境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大同段為 例。

研究結果:得知女性對生活環境不滿意程度較男性高;年齡愈 長者、建築物權屬自有者、純住宅居民對生活環境較滿意;從 事自由業對生活環境最不滿意。

黃明智(1994) 臺北都會區生活環境品質與認知特性之關聯研究。

研究結果:

一、性別:女性對生活環境滿意度較男性低。

二、年齡:20~30 歲與41~50 歲對生活環境較不滿意。

三、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愈高者較不滿意生活環境。

四、職業:除了從事農林漁牧、行政主管人員與自由業不滿意 生活環境外,其餘則傾向稍滿意。

五、收入:收入偏低者對都市災害、所得、親水空間不滿意。

席嘉勳(1999) 高雄市勞工居住滿意度之研究。

評價指出:未婚勞工、租賃房屋者皆不滿意居住環境。但當家 人人口數愈多者對外部環境滿意度愈高,而居住房子愈大、愈 好愈方便,勞工對其滿意度評價也愈高。

張珍悅(1999) 臺北市士林地區居民對生活環境滿意品質之評價研究。

結果顯示:

一、性別:男性對環境品質各變項傾向較滿意;女性的評價多 分布於普通。

二、年齡:50 歲以上的居民對公園綠地及開放空間、飲用水品 質、居住空間滿意度較高;但29 歲以下50~59歲的居民對河 川污染滿意度偏低。

三、教育程度:國小程度與其他教育程度的評價較不相同。

四、職業:從事工業與自由業者對飲用水品質滿意度較高。

五、收入:收入越高者對空氣品質、居住空間、飲用水品質滿 意度較高,但對街道景觀滿意度偏低。

(續下頁)

(41)

居民生活環境滿意度相關研究(續)

作者及年代 研究主題及結果

陳清江(2002) 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 明建新村為例。

結果顯示:居民個人基本資料之年齡、住戶階級、教育程度與 居住品質滿意度成正相關,而家庭月總收入入(5-7 萬及3-5 萬)、家庭居住人口(3~4人)、居住時間(20~30 年)、居住 房間數(3~4 間)及居住坪數30~40 及20~30 坪)居住品質滿意 度較高。

林素穗(2004) 城市生活品質評量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結果在區別方面,住所、家庭生活、友誼、工作、生活水準、

休閒時和整生活滿意度都會因居住的地區域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婚姻狀況會影響的領域大致與區別相同。除了市政整體表 現、孩童遊戲空間、休閒設施外,其他領域的滿意程度會因年 齡、收入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學歷顯著影響休閒設施、住 所、生活水準和休閒時間。

林秋燕(2004) 臺灣地區國民生活環境滿意度及重要度之研究。

以行政院主計處九十三年二月辦理之「臺灣地區國民生活指標 重要性評估調查」作為研究之依據,探討臺灣地區二十歲以上 國民對於環境品質重要度與滿意度之評價,結果顯示個人背景 顯著影響環境品質滿意度,尤其以教育程度影響最大,為負向 影響。

黃淑枝(2004) 郊區新社區的形成與居民生活滿意度分析 : 以臺北都會區的新 店安坑地區為例。

研究安坑地區(新和區、公崙區、太平區)居民生活滿意度,

發現:受訪居民在整體環境品質的滿意程度上,滿意程度高於 不滿意。三個分區之滿意度有差異,新和區環境品質滿意程度 最低;公崙區的環境品質滿意度最高。

(續下頁)

(42)

居民生活環境滿意度相關研究(續)

作者及年代 研究主題及結果

鄭洲楠(2005) 社區環境對居住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結果歸納如下:

一、居民對社區環境的事前期待與實際績效兩者的差異(約等於 吻合程度)會影響居住滿意度。

二、居民對社區環境的事前期待會影響吻合程度,並間接影響 居住滿意度。

三、社區環境中,居民較重視安全、機能、便利等因素。

四、個人屬性對社區環境有不同的偏好,也會影響居住滿意度。

五、社區規模不同,對社區環境有不同的偏好,也會影響居住 滿意度,但不會影響滿意度的結構模式。

邱乾順(2006) 眷村改建服務與居住滿意度之探討—以桃園地區自立新村等五 處基地為例。

結果發現: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服務滿意度的評價較低,且改建 服務過程中的知覺滿意度與居住品質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相 關。

林毓英(2006) 臺北市內湖區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與再遷移傾向之研究。

結果如下:居民背景屬性與居住環境滿意度達到顯著差異;居 住環境滿意度與再遷移傾向有顯著相關。

楊佩書(2007) 高樹鄉大埔村高齡化社區之生活環境滿意度分析。

結果發現:大埔社區高齡者與鄰里間互動良好,大埔社區公共 場所因管理問題,僅在活動舉辦時開放,社區公共空間應能提 供充足之公共空間供民眾使用,高齡者對於社區公共設施的提 供及社區環境改善尚有許多期待。高齡者更期待能常舉辦不定 期式的活動,所以發展不定期的社區活動,將是大埔社區未來 的趨勢。

(續下頁)

數據

表  4-17 不同居住在本地時間之居民在幸福感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84  表  4-18  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89  表  4-19  社區滿意度各構面對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iming and stock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