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

Copied!
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 效益之研究. 研 究 生:王 山 指導教授:卓俊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 2012 年 7 月 研 究 生:王. 山. 指導教授:卓俊辰.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之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 休閒運動效益之情形,並瞭解不同背景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 機及休閒運動效益之差異性。透過「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 效益之研究」進行調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 600 份,根據所得資料, 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 行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前五項依序為:「自 我潛在需求」 、 「社交與工作促進」 、 「人際參與」 、 「健康與適能」 、 「促 進健全身心」 ;二、休閒運動效益前三項依序為: 「心理效益」 、 「生理 效益」、「社交效益」;三、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對休閒運動參與動 機與休閒運動效益間有典型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顯示兩者之間確有 典型相關存在。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即若能將休閒運動教育 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內,讓學生平時都能養成喜歡運動的好習慣。 關鍵詞: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效益. i.

(3) ii.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Benefits in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among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July 2012. Student: Wang, Shan Advwasor: Jwo, Jiunn-Cher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benefits in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among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Grear Taipei areas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enes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on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benefits in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elf-edited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benefits in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among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tool. There were 60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suggested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primary five motivations are (in descending order):“The self potential demand”, “To promote social and work”, “To promote friendship”, “Health and fitness”, “ To improve physical and mental”. 2. The primary three benefits of the recreation are (in descending order). ii.

(4) iii. “Psychological benefits”, “Physiological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3. There were one canonical correlation factors reaching significant level among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benefits in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in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hich revealed that canonical correlation did exist among the two variables. This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if leisure sports education will be the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at. students usually can develop. their good habits. Keywords: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recreational sports motivation, leisure sports benefits. iii.

(5) iv. 謝. 誌. 期待寫謝誌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心中的感受真是難以形容!在 進修的過程中歷經了休學與前進的動力讓我差點就要放棄,還好有著 運動員的那股鬥志一直存在我心中督促著我讓我的腳步又動了起 來,在完成的這一刻想到的都是感謝!感謝指導教授卓俊辰老師,口 試委員張少熙老師、張良漢老師在這些年撰寫論文過程中所給予的關 心和指導,在此獻上最深的感激和感謝! 這段進修的漫長時光就在這本論文完成的同時終告結束,過程中 的磨練和挑戰讓我成長了許多,感謝這段時光所有幫助我的好友們, 師大進修的美好時光將永遠留在我心中,這份歷程讓我的人生因此而 改觀,收穫與感動更是裝滿我人生的行囊。 感謝家人的鼓勵與相伴,沒有你們的支持我不會有今天的成果, 還有常常關心我的長輩們不時的提醒和叮嚀讓我有這分壓力督促自 己需要完成,最後,僅以本研究論文獻給我摯愛的家人,師長及好友 們,謝謝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我終於可以對你們說聲謝謝!告訴你們 我做到了。 王山. 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班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iv.

(6) v. 目 次 摘. 要..............................................................................................i. Abstract ..................................................................................................ii 謝. 誌 ....................................................................................................iv. 目. 次 ..................................................................................................... v. 表 目 次 ...............................................................................................vii 圖 目 次 ................................................................................................ 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休閒運動的定義與概念 ................................................. 10. 第二節.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 ................................................. 17. 第三節. 休閒運動效益理論 ......................................................... 21.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v.

(7) vi.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 37.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 39. 第肆章 研究結果 ................................................................................. 41 第一節.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 41.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性分析....... 44.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效益之差異性分析 .............. 52. 第四節.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相關分析結果... 5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5. 參考文獻 ............................................................................................... 68 中文部分: .................................................................................... 68 外文部分: .................................................................................... 73 附. 錄 ........................................................................................... 77. vi.

(8) vii. 表 目 次 表 1-1 問卷施測分佈表 ........................................................................... 6 表 2-1 休閒功能相關文獻摘要表 ......................................................... 15 表 2-2 休閒效益類別區分表 ................................................................. 25 表 2-3 休閒效益之心理效益相關學者研究摘要表 .............................. 26 表 2-4 休閒效益之生理效益相關學者研究摘要表 .............................. 27 表 2-5 休閒效益之社交效益相關學者研究摘要表 .............................. 28 表 2-6 休閒效益之生理效益相關學者研究摘要表 .............................. 29 表 3-1 問卷各構面之 Cronbach’s α 係數表........................................... 38 表 4-1 個人背景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量表 .......................................... 42 表 4-2 各研究構面之描述性統計分析量表 .......................................... 43 表 4-3 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 t 檢定 ................... 48 表 4-4 不同公私立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 t 檢定............ 49 表 4-5 不同就讀部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 t 檢定............ 50 表 4-6 不同學校屬性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 t 檢定............ 51 表 4-7 不同就讀年級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52 表 4-8 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 t 檢定 ................... 56 表 4-9 不同公私立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 t 檢定............ 56 vii.

(9) viii. 表 4-10 不同就讀部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 t 檢定.......... 57 表 4-11 不同學校屬性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 t 檢定 .......... 57 表 4-12 不同就讀年級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58 表 4-13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 .... 60. viii.

(10) ix. 圖 目 次 圖 2-1 休閒-休閒活動-休閒運動之關係圖.......................................... 12 圖 2-2 休閒效益模式 ........................................................................... 2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2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3 圖 4-1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之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 . 61. ix.

(11) 1. 第壹章 緒論 近年來,有鑑於青少年學子因升學在課業上所形成的壓力,以及 身心方面感受到疲憊與倦怠,如何適時從事休閒活動調劑身心,成為 一項熱門的話題;並且隨著休閒意識的抬頭,如何建立起學子們對休 閒的認知,並給予明確、有效的指引,便成了當務之急。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 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對象;第四節為研究限制;第五節為名詞 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面對時代的不斷進步與變遷,國人的生活型態也隨之改變,國民 所得增加,教育程度提昇,工作時數減少,社會大眾對健康和休閒生 活的重視也隨之而生,體育與運動相關單位在制定各項政策的同時, 應仔細考慮如何能合乎時代潮流,並給予適時而正確的引導。 自從週休二日假期開始實施後,民眾的休閒時間並隨之成長,休 閒活動也衍然是每位國民在生活之必需品。休閒運動則為休閒活動中 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並成為國人追求健康快樂的拼圖。所以可以知 道,工作並不是生活之全部,反而是有更多的人想藉由休閒運動來降 低工作壓力,並提高體力與抵抗力,對於認識自我及增加與他人互動.

(12) 2. 之關係則有相當的成效。故休閒運動則為吾人生活中的必需部份(李 嘉慶,2001)。 運動的種類項目眾多,休閒運動應較競技運動更符合時代潮流與 需要,青少年若能培養休閒運動的興趣,並養成休閒運動習慣,相信 對建立全民終身運動習慣,提昇全民體能體力,應有正面的意義(行 政院體委會,1999a) 。過去許多研究結果指出,持續而規律的從事運 動可以提高身體適應能力,增進或保持體能、維持健康、促進新成代 謝、消耗多餘脂肪、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老化等;在心理層面上, 可提升工作表現與心智的活動層次和能力,增進自信心,改善憂鬱和 焦慮等多種好處(羅明葵,2003)。 過去有許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休閒活動在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 上有很大的貢獻,並給予相當高的評價。例如,就生理上來看,主張 休閒活動具有促進青少年構造健全成長、維持年長者日常生活所需之 機能、減少心臟血管、骨質疏鬆、糖尿等疾病發生的作用(Brody, 1997);就心理方面而言,可以提升民眾自我認同感,對生活狀況的 掌握感、安全感、以及獨處能力等(Haun, 1966; Kraus, 1990);而在社 會層面上,亦可以減少社會問題,降低社會成本,直接或間接地為全 民製造財富(陳鏡清,1997),其中休閒運動(運動性休閒)對個體 身心情況增進的效果,更是受到學者們的肯定(Haun, 1966;Wolffe,.

(13) 3. 1965)。 正當我國邁向已開發國家行列的同時,國人也因此呈現身體活動 機會減少與體能逐漸衰退的現象(張少熙,2004),根據研究指出目 前台灣地區有規律運動的人口只有佔 25%上下(方進隆,1993) ,還 有 75%的大多數人口是屬於運動不足,或過著比較靜態的生活方式, 這對民眾的健康是非常具有威脅的,運動是休閒活動的重要內容,是 充實民眾休閒生活,促進全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張少熙,2004)。 此外,研究發現參與休閒活動帶來的正面結果包括社會、情緒、 心智及生理等益處(Driver, Brown & Peterson, 1991)。參與休閒活動可 以滿足人類的心理需求,其中包括自我才能、增進與他人友誼、滿足 權威與支配需求、新奇、安全、穩定與被認可、刺激經驗、美感需求、 及獨自參與需求等(Driver, Tinsley & Manfredo, 1991)。綜觀各學者研 究指出,有參與休閒活動的青少年比避開參與休閒活動的青少年來的 更健康與滿足(Iso-Ahola, 1980)。 Samdahl and Jekubovich (1997)的研究指出,動機因素使人們願意 改善自己的作息、創造時間及與他人協調出共同參與休閒的機會。根 據調查指出,大專以上學歷者參與休閒運動人口比例最高(行政院體 委會,1999b) ,李鐵生(1996)則以社區民眾作為研究對象,發現教 育程度愈高的人,參與休閒活動有愈豐富的趨勢,因此大專院校學生.

(14) 4. 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將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亦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重 要課題之ㄧ。 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評估與測量個人的效益可瞭解人對生活、 心理、社交所具有健康與平衡的程度,亦即,指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 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陳中雲,2001)。在體育與運動 的研究領域中,常以測量身體活動所帶來的效益,藉以知曉個人對有 關身體活動方面的瞭解,因此效益為本研究想要進一步探討的變項。 探討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與效益的關係情形,藉以了 解更多完整的訊息,將有助於休閒運動教育之推廣;不同背景變項的 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的影響上是否有差異?差異情形如何? 均需要更進一步地瞭解,並需更清楚地加以釐清。張春興與楊國樞 (1993)認為,個體從參與活動中獲得滿足感,此種滿足感又轉而強 化個體繼續參與活動的動機;休閒參與者從參與活動中感受的內在動 機愈強,他的滿意度也愈高,參與休閒運動滿意度具有重要的影響, 亦為吾人不容忽視的一點。 根據 Mull, Bayless, Ross and Jamieson (1997)的研究指出,在規劃 休閒運動方案中必須涵蓋人口統計變項,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職業、家庭生命週期及態度與意見等方面。有鑑於休閒運動實務的需 求以及高中職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效益等相關理論期.

(15) 5. 待建立,因此,本研究針對理論與實證研究之結果予以探討與分析, 期盼能建構出一個有助於瞭解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動機及休閒 運動效益的架構模式,以作為推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之參考,亦為 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ㄧ、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有四: (一)瞭解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現況。 (二)瞭解不同背景的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 差異情形。 (三)瞭解不同背景的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之差異 情形。 (四)瞭解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運動效 益之相關情形。 二、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針對下列問題進行探討: (一)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 是否會存在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效益上 是否會存在顯著的差異? (四)大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兩 組的變項是否會存在顯著的相關?.

(16)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界定在大台北地區的高中職學校,其中包括日間部及 夜間進修部,具有正式學籍之在學學生。研究範圍以十所私立高中職 學校進行問卷施測,其中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公立各兩所、私立各三 所,故選擇一所公立高中、一所公立高職及兩所私立高中附設高職和 一所私立高職,每所學校發 60 份問卷,共計 600 份,如表 1-1 所示。 表 1-1 問卷施測分佈表 區. 域 台 學. 施. 名. 人 數 別. 市 立 大 直 高 中. 市 立 松 山 工 農. 市 新. 私 立 強 恕 中 學. 私 立 滬 江 中 學. 私 立 開 南 商 工. 國 立 三 重 高 中. 北 國 立 淡 水 商 工. 市. 私 立 中 華 中 學. 私 立 東 海 中 學. 男. 10. 4. 4. 10. 4. 4. 女. 10. 4. 4. 10. 4. 4. 高 二年級. 男. 10. 4. 4. 10. 4. 4. 中. 女. 10. 4. 4. 10. 4. 4. 男. 10. 4. 4. 10. 4. 4. 女. 10. 4. 4. 10. 4. 4. 60. 24. 24. 60. 24. 24. 一年級 日. 間. 稱. 部班. 校. 測. 北. 三年級 部 小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私 立 復 興 商 工.

(17) 7. 表 1-1 問卷施測分佈表(續) 區. 域 台. 施. 私 立 滬 江 中 學. 私 立 開 南 商 工. 男. 6. 4. 4. 女. 6. 4. 高 二年級. 男. 6. 職. 女. 人 別. 日. 三年級 部. 私 立 東 海 中 學. 私 立 復 興 商 工. 6. 6. 4. 4. 6. 4. 6. 6. 4. 4. 6. 4. 4. 6. 6. 4. 4. 6. 6. 4. 4. 6. 6. 4. 4. 6. 男. 6. 4. 4. 6. 6. 4. 4. 6. 女. 6. 4. 4. 6. 6. 4. 4. 6. 36. 24. 24. 36. 36. 24. 24 36. 男. 4. 2. 2. 4. 4. 2. 2. 4. 女. 4. 2. 2. 4. 4. 2. 2. 4. 男. 4. 2. 2. 4. 4. 2. 2. 4. 女. 4. 2. 2. 4. 4. 2. 2. 4. 男. 4. 2. 2. 4. 4. 2. 2. 4. 女. 4. 2. 2. 4. 4. 2. 2. 4. 24. 12. 12. 24. 24. 12. 12 24. 小計 進. 一年級. 修 二年級 部 三年級. 市. 私 立 中 華 中 學. 高 中. 小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國 立 三 重 高 中. 北 國 立 淡 水 商 工. 校 立 名 大 稱 直. 數. 部. 班. 學. 私 立 強 恕 中 學. 一年級. 間. 市 新. 市 立 松 山 工 農. 測. 市. 北.

(18)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包含以下三個部分: 一、問卷量表上的問題作答,可能會受限於受試者本身的配合度、意 願與認知,僅能假設問題都能真實作答。 二、本研究的受試者均為高中職在學學生,研究的結果類推至高中職 以外的學生或族群上,其結果可能會有些不同。 三、本研究是以自我報告式回憶法進行調查,故受試者的受測誤差必 須加以考慮。. 第五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一、休閒 係指在無身心與時間方面的束縛情況下,自由而愉悅地在自我深 處無任何負擔的情境裡,所獲得的紓解與放鬆的愉快感受。 二、休閒運動 係指在約束時間以外的空間、時間內,經由自我自由的選擇參與 動態體能性、樂趣性與舒暢感的身體活動,其內容無關競爭、競技與 利益的適能性活動,活動範圍涵蓋身體動態性的運動類項目,在心理 層面上應是無負擔的運動性模式。.

(19) 9. 三、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本研究對於休閒運動動機的定義,係指在空間、時間內所引起個 體參與休閒運動的意念,是發自於個人的內在動力,並促使其有所行 為的過程,其操作性定義包含刺激性避免、社會性的需求、健康與體 能、成就感與知性感。 四、休閒運動效益 本研究對於休閒運動效益的操作性定義,係指個人在參與從事活 動所能獲得對身心最有利的發展與效果,其能對身心平衡能有顯著的 幫助,其操作性定義包含身心健康、舒暢愉悅、發揮運動技能及獲得 認同感,並能使身心獲得調適與滿足。 五、不同背景變項 本研究就背景變項之操作性定義包含高中職學生的性別、公私立 學校別、就讀部別、學校屬性以及就讀年級等五個項目進行分析。.

(20)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文獻,全章內容共 分為四節;第一節:休閒運動的定義與概念;第二節:休閒運動參與動 機理論;第三節:休閒運動效益理論;第四節:研究假設,分別敘述如 下。. 第一節 休閒運動的定義與概念 一、 休閒運動的定義 休閒運動主要在強調人們從事休閒活動時,係以動態性活動的模式 增進體能及娛樂身心為主要之目的,必須建立於個人自我的意願上,在 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範圍內,各種體能或休閒性運動是自由意志所選擇 參與,可以讓我從中得到喜悅及健康。而黃金柱(1999)則依照目前青 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需求進行調查,其中休閒運動則可分隔為:球 類運動、戶外運動、民俗運動、舞蹈運動、健身運動、技擊運動、水中 暨水上運動、空中運動及其他休閒性運動等九種類別。沈易利(1998) 就休閒運動的概念性定義:在每個人可以運用作為休閒時間的範圍內, 以讓身體可以動態進行活動之方式,選擇可以達到健身、遊戲、娛樂、 消遣、創造、放鬆等功能,能讓身心得以健康並舒緩個人壓力為之休閒 運動。施長發(1999)指出,當人們非常投入休閒運動時,會感到興奮、 狂熱、不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與干擾,也不會感到受限制,且擁有高度的.

(21) 11. 自由感。休閒運動不僅在於提供心理狀態的愉悅與快樂,同時亦顧及生 理上的健康,追求一種身心平衡發展的適能狀態(謝鎮偉,2002)。休 閒運動乃在休閒時間中追求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與樂趣(fun)、放鬆、 滿足感、有活力等經驗,而且是自由選擇參與的運動,讓參與者不僅在 於生理上獲得健康,亦顧及心理狀態的愉悅與歡樂,非強調競技與能力 的表現,而是健康與快樂的運動取向。 休閒運動強調的是在身體活動的部分,休閒運動的種類各學者所持 的觀點有所相同。陳麗華(1991)將休閒運動分類為雙人的球類運動、 健康與適能運動、團體球類運動、舞蹈及體操性運動、娛樂性運動、速 度性運動、防衛性運動、技擊性運動。Maclean, Peterson and Martin (1985) 將休閒運動型態分為:低度組織的遊戲與競賽、個人運動、雙人運動、 團隊運動。陳定雄(1994)將休閒運動定義為著重健康、快樂與善意, 屬於道德人的活動,更著重自由意志及個人善意所作所為;休閒活動存 在於生活中,而非孤立在生活外,它的最終目的是全體人類的和諧與發 展。 張廖麗珠(2001)亦將休閒運動界定為休閒活動中的動態性活動, 而且這些動態活動是以增進體能及娛樂為目的,故休閒運動應包括任何 已成型的運動項目及未成型的運動項目,但是其運動本質中應剔除競技 或職業成分,強調的是健康體能(health relate fitness)與娛樂性質。張良.

(22) 12. 漢(2002)針對休閒、休閒活動、休閒運動的定義,認為休閒是一種廣 義、大範圍的詮釋,其內容涵蓋休閒活動及休閒運動的本質,都是工作 以外閒暇時間自由自在選擇喜愛的活動,以達身心放鬆,享受樂趣之目 的。而彼此的關係相互關聯,休閒較為抽象,休閒活動其內容明確;而 休閒運動則在身體活動上較為強調,其關係情形,如圖 2-1 加以界定。. 休閒. 休閒活動. 休閒運動. Leisure. Recreation. Recreational Sport. 圖 2-1 休閒-休閒活動-休閒運動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 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綜觀以上的論點,程紹同(1994)認為休閒運動有別於其他的休閒 活動,是運動與休閒的結合,所以進行具有運動性質的休閒活動,不但 可以讓整個人心神氣爽,甚至將煩惱都拋到雲霄之外,將一成不變的生 活型態都擺脫,也可以達到娛樂、個人成就、社交及健康提昇等多種成 效,為其他種類之休閒活動所無法比擬的休閒活動。 二、休閒運動的功能.

(23) 13. 謝政諭(1994)指出,休閒是促進身心健全、理智與情感平衡所不 可或缺的活動,休閒活動的功能可大略可歸納區分如下: 1. 增進個人身心的健全:適度的休閒活動,可以使一個人達到動以 養氣。 2. 擴展第三生命圈:人有三個生命圈,一是自然生命圈,二是工作 生命圈,三是社會團體、休閒活動生命圈,個人生活能得到休閒 之效,更可增進社會互動與強化社會和諧。 3. 消 弭 工 業 化 、 都 市 化 社 會 的 疏 離 感 、 匿 名 性 : Unger and Kernan (1983) 研究指出,休閒活動可帶給一個人內在滿足感、 自由感、投入感、興奮感、敬畏感等心理感受。 4. 促進工作效率、增進經濟效益:研究顯示,員工的休閒娛樂活動 有助於挫折的安慰、勞資關係的改進、訓練幹部領導才能、失業 的減少、合作精神的增進、吸引優秀職工、增進工作效率。 5. 預防犯罪與疾病治療:研究顯示,一般少年從事正常娛樂的百分 比較非法行為少年為高,亦即正常休閒有預防青少年的非法行為 之效。 6. 開創文化內涵、提昇生活品味:研究指出,文化是在遊戲中創出, 而休閒無論在消極上或積極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文化 的發源地,休閒為生活帶來了有品味的選擇,也豐富了文化內.

(24) 14. 涵,提昇了彩色的人生。 從事休閒運動的功能方面,黃金柱等(1999)認為休閒運動的功能 有: 1. 促進健康體適能:積極推動休閒運動,可有效促進健康體適能。 2. 紓解各種壓力:現代社會生活,充滿壓力,休閒運動可紓解壓力, 促進身體健康,是人類健康生活的最重要活動之ㄧ。 3. 滿足高層次心理需求:透過休閒運動的自由參與、自主活動,人 們可獲得人際歸屬、愛與自尊及自我實現的滿足。 4. 提昇工作服務效能:推展休閒活動,可強化體能,減少因病請假 的機會,並能提振工作精神與士氣,提昇工作效率。 5. 提高生活品質:推動休閒活動,能確保健康,提高生活品質。 6. 其他:休閒運動可作為競技比賽的項目,成為謀生的職業,亦具 有心理、學習、社會、治療等功能,有助於身心的復健。 游正芬(1999)對參與休閒運動的好處提出以下六個功能觀點: 1. 參與休閒運動使人感到快樂。 2. 參與休閒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 3. 參與休閒運動可以增進個人的自由感受。 4. 參與休閒運動有利於發展與他人的情誼。 5. 參與休閒運動具有娛樂與放鬆的功能。.

(25) 15. 6. 參與休閒運動能使個人透過需求的滿足而平衡人生。 許宏哲(2000)綜合國內外學者見解,認為休閒具有下列功能: 1. 參與休閒運動能促進健康體適能。 2. 參與休閒運動能紓解各種壓力。 3. 參與休閒運動能滿足高層次心理需求。 4. 參與休閒運動能提升工作服務效能。 5. 參與休閒運動能提高生活品質。 6. 參與休閒運動有助於身心復健。 三、本節小結 綜上所述,休閒運動的功能可以改善身心及精神的狀態並滿足 個人需求,增進社交及人際關係、紓解生活壓力並提高生活的品 質,針對國內外學者及專家對參與休閒的功能,列舉相關文獻加以 整理,歸納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休閒功能相關文獻摘要表 研究者. 時間. 功能內容. Parker. 指出參與休閒對個人而言,具有放鬆(relaxa tion)、 遊樂(entertainment)以及個人發展。對社會而言, 1971 具有社會化(socialization)、娛樂遊憇(Recreation)及 整合(integration)等功能。. Iso-Ahola. 提出從事休閒活動的成效:1.藉由參過程來獲取各 種社會經驗;2.可增進部份工作技能對於工作績效 1980 則會有所提昇。3.對人際關係及互動技能具有滋長 效果。4.趣味及放鬆。5.有助人格發展。6.避免懶 惰及反社會行為。.

(26) 16. 表 2-1 休閒功能相關文獻摘要表(續) 研究者 Kraus 高俊雄. 時間. 功能內容. 以較廣義的休閒活動而言,具有心理反轉、心理健 1990 康、社會價值。 生活體驗得比均衡、充實生活內容及改善生活品質 1995 等。. 趙善如. 休閒活動對青少年階段的身心建康發展具決定性 成效,即可成果陶冶個人品性及自我成就的一種方 1995 法、藉由交友發展同袍關係的機會及助劑、生活壓 力得以解放。. Bammel and Burrus 涂淑芳譯. 休閒的最大目的在於可以讓青少年有更多參取正 1996 常社交活動的機會,並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行 為,得以促進身心平衡及減少矯枉過正的行為。. 陳思倫等人. 增進人際關係、體能增進與享受、教育學習、冒險、 1996 內心自省、內心沉靜、親密家庭生活。. 林宏恩. 人類參與休閒活動可以享受自然、促進體能、降低 1997 緊張、遠離塵囂、消除生理疲憊、獲得成就感、滿 足人際、冒險需求、紓解懷舊情懷。. 張宮熊等人. 鬆弛身心理狀況、獲得謀生工作以外的滿足感、拓 2002 展生活經驗、促進身心平衡發展、強國強民的效能. 蔡熙銘等人. 煩惱拋到雲霄之外,一成不變的生活型態擺脫,也 2007 可達到娛樂、個人成就、社交及健康提昇. 林幼萍等人. 增進個人身心的健全、增進社交能力,擴展生活經 2009 驗、開創文化內涵,提昇生活品味、消彌都市化社 會的疏離感、自我實現與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經驗。. 顧兆台等人. 休閒活動應具有放鬆心情、調劑身心、自我滿足、 2012 自我成長的功能。. 資料來源:整理修改自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 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27) 17. 第二節.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 一、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概念 休閒運動參與,是個人針對健康和樂趣,在閒暇時間內,自由選擇 而參與的各種體能性活動(吳承典,2003)。參與休閒運動可視為一種 體能的表現,並有助於宣洩情緒及身心壓力,是屬於戶外體能遊憇型 態。休閒運動具有機動之移動性、易於接近及欣賞自然、環境美學欣賞 和覺知,並可提供個人紓解、放鬆的機會及帶來愉悅的滿足,也是個人 在義務時間之外,可自由支配時間內所從事的活動,是基於一種自由的 意願,自主選擇與決定參與的行動,需要結合體能、耐力、敏捷性、決 心,以及狂熱的活動,其主要目的的可能包括發洩體力、放鬆身心、紓 解壓力、享受愉悅、社交互動…等等,並可從中獲取運動參與的樂趣與 效益,並能增進生活幸福感(楊胤甲,2006)。 動機可以說是個體參與休閒運動的主要動力來源,Deci and Ryan (1991)指出決定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包括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考量, 在生理方面包括個人能力、身高、體重和健康情形;在心理方面包括自 尊、情緒和樂趣;社會方面的因素則有競爭、環境等。Gould and Petlichkof (1988)也指出,年輕運動者運動參與動機,主要是為了增進技術、有趣、 能和朋友在一起、體驗興奮與刺激、獲得成功、發展體適能等益處。 Ashford (1993)針對英國十四項休閒運動參與研究發現,活動參與動機的.

(28) 18. 明確因素,主要包括於表現有關的藝術(如肯定的成績、運動控制與表 現)及與體適能和健康有關的因素(如身體的安康、社會心理的安康)。 可見參與休閒運動的主要動機大多是以健康為傾向,然而年輕運動參與 者比較重視運動過程中的表現與樂趣,年紀較長者在社會心理層面的安 康因素上較年輕參與者高。 盧俊宏(1994)綜合歸納出近代運動的心理學家探討出一般人參與 運動的動機包括: 1. 對所有運動參與者來說,不管是運動員或非運動員,運動帶給他 們快樂、放鬆、興奮等感覺,是很重要的動機來源。 2. 健康及體適能需求是所有運動參與者肯定的事實,也是一項重要 的動機來源。 3. 運動本身是一良好社交場合,在運動情境內可以達到友誼和社會 性交往機會。 4. 由於運動並非工作或嚴肅活動,藉運動轉換情緒、補償、紓洩和 放鬆等作用,是參與運動另一重要動機。 5. 運動場合可讓不同人展示其體能技術,讓參與者表現其技巧體 能,具有滿足追求成就、自主並實現自我等需求的作用。 盧俊宏、卓國雄、陳隆弘等(2005)整合了國外學者(Cash, Novy and Grant,1994),和周嘉琪、胡凱陽(2004)的研究,指出一般的人參加運.

(29) 19. 動的動機可以區分為六大層面,包括:1.改善外表(體重的動機)。2. 紓解壓力(改善情緒的動機)。3.維護健康(體適能的動機)。4.從事社 交(休閒的需求) 。5.社會影響。6.建構個人自學的目的。鍾志強(1996) 研究指出一般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非常多樣化,大致上可歸納為身體層 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及追求美好生活層面等四個構面。 二、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意義 休閒運動參與的動機(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指的 是個人所從事的休閒運動行為當中,所要追求的內在驅力。據研究指 出,如果一個人沒有休閒參與的覺知、態度與技能,或常常感到休閒參 與的約束性,則比較無法有休閒活動的動機,而較有休閒的無聊感覺 (Wessinger & Bandalos,1995)。 袁之琦、游恆山(1990)指出,動機一詞(motivation),含有推動個 體採取行為之內在催力,並導引及保持既有個人行為,可將行為轉向特 定目的(如:個人需要的滿足)的願望或意念之意。Kotler (1997)認為 動機是一種被刺激的需求,也是一種強大的壓力,足以引發個體採取行 動以滿足之,並藉此降低焦慮與緊張感。林靈宏(1994)認為當人們有 某種需求產生,就會感到壓力的存在,此時個體內心會出現一股驅力 (drive),驅使個體採取某種行為以降低壓力、或滿足需求。Deci and Ryan (1985)則指出動機是源自於勝任能力與自我抉擇;因此,當活動帶給個.

(30) 20. 人體驗到勝任能力和自我抉擇的感受時,將更容易促使個體投入於活動 中。 張春興、楊國樞(1993)認為個體首先感覺到需求的存在,這個需 求可能是效用的需求,也可能是享樂的需求,在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下, 人們的現況與理想之間有差距存在,這個差距會產生壓力,壓力的大小 決定了個體解決這個問題的急切程度;除了強度之外,壓力也具有方向 性,它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行為,以滿足特定的需求,動機性行為隨動機 的滿足而告終止。故動機、動機性行為以及目的物之獲得三者構成一個 週期,稱之為動機的週期(motivational cycle)。楊國樞(1976)指出,動 機為個體對其所認知是重要性及整體價值高的活動,而想要盡可能達到 完美境界其進行工作的特定內動力。張春興(1995)更進一步的指出, 動機是個體願意自發性參加可能失敗性即高的工作時,仍然不害怕失敗 的阻礙,仍然會竭盡全力,期能達成設定目標並獲得相關經驗的一種內 在心路歷程。 三、本節小結 根據上述研究歸納,本研究認為休閒動機是需要結合體能、耐力、 敏捷性、決心的活動,其具被自由、自主選擇與決定參與的行動,目的 在於;體力宣洩、放鬆身心、紓解壓力、享受愉悅、社交互動…等等, 並可從中獲取運動參與的樂趣與效益,並能增進生活幸福感。因此,每.

(31) 21. 個人選擇參與休閒運動是具有多元化不同的需求及參與的動機。. 第三節 休閒運動效益理論 一、 休閒效益的定義 休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之定義與觀點的解釋相當寬廣,有從心 理方面、生理方面、經濟方面來探討,也有從個人層面,團體層面、社 會層面的觀點來導入。Bright (2000)認為休閒效益除了個體參與休閒可 獲得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改善之外,整個社會也能獲益,例如文化認同、 環境的維護保存與社會安定等,是以全方位層面觀點來建構休閒效益。 Wankel and Berger (1991)提出效益為目標達成的論點,因此評估休閒活 動是否能夠幫助它們所要達成目標為評估休閒效益的方法,且並非是以 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評估所需達成目標的過程,因此有許多休閒遊憩活動 的效益是無法被發覺到的,例如從事各類運動,本身個體可以感受到愉 快與成就感,並且能減少壓力與焦慮的形成,降低憂鬱的程度,由此論 點可見休閒效益是一種非常自我和主觀的感受。 Mannel and Stynes (1991)將休閒效益規劃、整理為一個系統,他們 認為人們如參與休閒時,所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境的刺激,產生 生理、心理、環境、經濟、社會之影響,而這些經由評估之後,即產生 了休閒的效益,如圖 2-2 所示。.

(32) 22. 政 策 與 管 理 資 訊 之 需 求. 環境. 活動. 產. 時間. 出. 輸入式刺激. 心境. 過. 程 輸出或影響. 生理的. 經濟的. 環境的. 評. 社會的. 價 價. 心理的. 程 值. 效益. 社會價值觀. 圖 2-2 休閒效益模式 資料來源: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L. Driver, P. J. Brown, and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Journal of Stage College, 100(1), 461-473. 高俊雄(1995)指出,大多數的學者認為休閒具有正面的功能與意 義,再針對內容分析相關文獻後將休閒效益歸納出三個主要構面: 1.均衡生活體驗: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精神情緒。 2.健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進家庭親子 關係、關懷生活環境品質。 3.提升生活品質:欣賞創造真善美、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想。.

(33) 23. Bammel and Burrus-Bammel (1982)則更廣泛地認為個人參與休閒活 動有六項效益,內容包括:心理效益、社交效益、放鬆效益、教育效益、 生理效益、美學效益、分述如下: 1.生理效益(Physiological benefits):保持定期運動或體能,可保持體 適能水準,改善體適能、減少心肺血管疾病。 2.社交效益(Social benefits):休閒活動具有社交潤滑劑的功效,志同 道合,能分享相同嗜好的成人藉由休閒活動參與,更容易培養珍 貴的友情與親情。 3.放鬆效益(Relaxation benefits):休閒活動能遠離環境、解除憂鬱、 恢復精力、參與耗用體力的活動,使參與者達到絕對放鬆的目 的,以保持個人身、心、靈的平衡發展。 4.教育效益(Educational benefits):休閒提供多元的興趣領域,藉由 正式或非正式參與,滿足個人求知慾、創作慾,並提高個人的知 識領域。 5.心理效益(Psychological benefits):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可以得到 肯定和認同的機會及價值,也可藉由情境角色轉換而獲得成就 感;對於心靈受創者也有醫療的功效(舒緩、調適及恢復)。 6.美學效益(Aesthetic benefits):從休閒活動中學習美的欣賞,能獲 得心靈、情感及靈性的充實及滿足,並可確認個人價值觀念。.

(34) 24. 林欣慧(2002)探討各學者的的觀點,認為其中的看法,就發生效 益的對象而言,可區分為個人和社會兩種類形;並且針對個人的休閒效 益進行整理歸納,認為依據休閒效益涉入的人際關係來看,分為個人層 面與社交層面兩個部分:個人層面包含的休閒效益有生理效益和心理效 益兩個構面,而社交層面包含的休閒效益為社交效益一個構面,各構面 又包括了多個類別和項目,茲歸納,如表 2-2 所示。 二、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 本單元針對國內外眾多學者整理所提出休閒效益各層面所做的研 究加以歸納,如表 2-3 所示。 三、本節小結 綜合多位學者的主張,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個人或群體在閒 暇而自由的時間所從事休閒的行為過程中,針對從事活動所有的體驗, 進而對個人及社會產生的有益影響而言。並歸納:生理效益、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等三個構面。.

(35) 25. 表 2-2 休閒效益類別區分表 效益類別. 主要功能效益. 主要內容. 1.維護健康的生理效益. 提供人體基本的活動量需求或 適合的生理狀態,其細目包括 調整身心、逃避環境壓力。. 生理效益 2.鍛鍊機能的生理效益. 1.輕鬆的心理效益. 心理效益. 2.休息的心理效益. 3.娛樂的心理效益. 1.人與人的關係 社交效益 2.人與環境的關係. 增進身體部位的功能,達到強 身的功效,其細目包括增進體 適能、訓練技巧。 清除生活中的疲勞以及倦怠 感,使心情舒暢愉悅,其細目 包括紓解壓力、自我滿足。 卸除平日的責任和負擔,使心 靈舒適、寬慰,其內涵主要為 尋求心靈慰藉。 生活有更多的變化,滿足追求 快樂和新奇體驗的慾望,其細 目包括增加娛樂、增加體驗、 欣賞真善美、擴展興趣。 在人際互動中,學習、交流各 種價值觀和理念,其細目包括 結交新朋友、增進人際關係、 共享價值、服務社會、獨處、 學習團體生活。 多變的自然環境,與人關係密 切,流連其中。其細目主要為 接觸自然。.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 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36) 26. 表 2-3 休閒效益之心理效益相關研究摘要表 休閒效益項目 肯定自我 獲得成就感. 國內外相關研究者及年代 Bammel and Burrus (1982); Cordes and Ibrahim (1999);Driver and Brown (1987);Driver, Tinsley and Manfredo (1991);Bright (2000);Philipp (1997);高俊雄(1995);蘇美玲(1998);董媛 卿(1992);沐桂新(1995). 自我滿足 自我實現. Cordes and Ibrahim (1999); Driver and Brown (1987);Philipp(1997);董媛卿(1992). 消除緊張.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Driver and Brown (1987);Gitelson and. 紓解壓力. Kerstetter (1990);Bright (2000); Philipp (1997);謝 政諭(1989);柴松林(1996);蘇美玲(1998); 高俊雄(1995) ;董媛卿(1992) ;楊敏玲(1994). 愉悅心情. Cordes and Ibrahim (1999);Gitelson andKerstetter. 增添樂趣. (1990);Bright (2000); Philipp (1997); 高俊雄 (1995);楊敏玲(1994). 發洩情緒.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舒暢身心. (1999); 謝政諭(1989);柴松林(1996). 欣賞創造真善美.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Driver and Brown (1987);Philipp (1997); 高俊雄(1995) Cordes and Ibrahim (1999);Driver and Brown. 獲得特殊體驗. (1987);Gitelson and Kerstetter (1990); Driver, Tinsley and Manfredo (1991);Bright (2000);謝政 諭(1989);柴松林(1996) ;高俊雄(1995) ;蘇 美玲(1998);沐桂新(1995);楊敏玲(1994).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 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37) 27. 表 2-4 休閒效益之生理效益相關研究摘要表 休閒效益項目. 國內外相關研究者及年代. 維持體能.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保持健康. (1999);Driver and Brown (1987);Bright (2000);Philipp (1997);謝政諭(1989);李鍾元 (1991);高俊雄(1995);蘇美玲(1998);沐 桂新(1995). 獲得休息. Bammel and Burrus (1982);Driver and Brown. 消除疲憊. (1987);Bright (2000); 柴松林(1996);蘇美玲 (1998). 改善控制疾病. Bammel and Burrus (1982);Driver and Brown (1987);Bright (2000); 謝政諭(1989); ;楊敏 玲(1994);董媛卿(1992);沐桂新(1995). 調劑精神. Bammel and Burrus (1982);Driver and Brown. 恢復精力. (1987);Cordes and Ibrahim(1999); Winthrop(1997);蘇美玲(1998) ;高俊雄(1995).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 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38) 28. 表 2-5 休閒效益之社交效益相關研究摘要表 休閒效益項目. 國內外相關研究者及年代. 增進行為技能.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Driver and Brown (1987);謝政諭(1989); 柴松林(1996) ;蘇美玲(1998) ;沐桂新(1995); 高俊雄(1995). 拓展知識領域.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Driver and Brown (1987);Gitelson and Kerstetter (1990); Philipp (1997);謝政諭(1989); 柴 松林(1996). 刺激心智. Cordes and Ibrahim (1999); Driver, Tinsley and. 啟發創意. Manfredo (1991);謝政諭(1989); 沐桂新(1995). 激發個人潛力. Bammel and Burrus (1982);謝政諭(1989); 沐桂 新(1995). 培養多元興趣.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謝政諭(1989). 促進活動技巧. Bammel and Burrus (1982);謝政諭(1989);Driver and Brown (1987).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 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39) 29. 表 2-6 休閒效益之生理效益相關研究摘要表 休閒效益項目. 國內外相關研究者及年代. 增進家人感情.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Gitelson and Kerstetter (1990);Bright (2000);謝政諭(1989);高俊雄(1995);蘇美 玲(1998);楊敏玲(1994). 促進朋友情誼.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Gitelson and Kerstetter (1990); Driver, Tinsley and Manfredo (1991);Bright (2000); Philipp (1997); 謝政諭(1989) ;高俊雄(1995); 蘇美玲(1998);楊敏玲(1994). 拓展社交圈. Bammel and Burrus (1982);Cordes and Ibrahim (1999);Gitelson and Kerstetter (1990); Driverm, Tinsley and Manfredo (1991);Bright (2000); Philipp (1997); 謝政諭(1989) ;高俊雄(1995); 蘇美玲(1998).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 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40) 30.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與相關文獻探討結果,提出下列研究假設進行驗證: 研究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有顯 著差異。 研究假設 1-1: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有顯 著差異。 研究假設 1-2:不同公私立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 有顯著差異。 研究假設 1-3:不同就讀部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 有顯著差異。 研究假設 1-4:不同學校屬性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 有顯著差異。 研究假設 1-5:不同就讀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 有顯著差異。 研究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著差 異。 研究假設 2-1: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著差 異。 研究假設 2-2:不同公私立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

(41) 31. 著差異。 研究假設 2-3:不同就讀部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顯著 差異。 研究假設 2-4:不同學校屬性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 著差異。 研究假設 2-5:不同就讀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 著差異。 研究假設三: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間有顯著相關存 在。.

(42) 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在探討與說明本研究的方法,全章內容共分為六節: 第一節主要在介紹研究的概念及架構模式;第二節主要在說明研究整個 流程;第三節說明所要研究的對象範圍;第四節為研究的使用工具;第 五節說明信度與效度分析;第六節為資料的分析與方法,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與綜合相關文獻探討的結果,發展成為以下研究概念 架構模式進行探討,如圖 3-1 所示:. 變異數分析(t 檢定,one-way ANOVA).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背景變項:1.性別 2.公私立別 3.日夜 間部別 4.高中職別 5.年級別. 典型相關分析. 休 閒 運 動 效 益 變異數分析(t 檢定,one-way ANOVA).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3)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主要內容架構:1.研究對象;2.研究目的;3.相關文獻 回顧(決定研究變項、建立研究問題假設) ;4.研究設計(問卷設計、資 料分析方法) ;5.問卷調查(問卷施測、資料編碼與分析) ;6.調查結果; 7.結論;8.建議。本研究流程架構,如圖 3-2 所示: 研究背景 決定研究變項 研究目的. 建立研究問題假設. 相關文獻回顧 問卷設計 研究設計. 問卷調查. 資料分析方法 問卷施測 資料編碼與分析. 調查結果. 驗證問題假設. 結論. 建議.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4)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臺北市、新北市為範圍,各選取公立兩所、私立三所, 共計十所公私立高中職,以九十六學年度就讀各類部別及科別之在學學 生為取樣對象。學校均以位於都會區為主,問卷的發放以同時具有高 中、高職及日間部、進修部學制為選取原則,依選取之學校每校各分送 問卷六十份,總計發放六百份,並依背景屬性分別分配樣本數(如表 1-1 問卷施測分佈表所示) ,施測時間為 2008 年 2 月 13 日起至 2008 年 3 月 13 日止,計一個月時間,採親送或郵寄方式,送達各校協助施測教師手 中,並在施測前詳細告知施測時之各類注意事項,以利施測。 二、 實施程序 本研究採問卷作答方式予以施測,其實施作業程序為:首先,聯絡 各選取學校協助本研究施測之負責教師;其次,再依各校發送之問卷 數,分部別、科別、年級、性別等項目,分配施測人數、安排施測時間, 並於施測前說明注意事項,通過施測、回收問卷,由協助教師聯絡研究 者取回該校之問卷;最後依據施測問卷之結果,予以分析與探討。.

(45)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利蒐集相關的資訊,為達到本研究之主 要目的,特編製「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效益研究問卷」 見附錄),本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休閒運動動機量表;第 二部分為休閒運動效益量表;第三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表。 一、 問卷內容 (一)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量表 本 研 究 的 休 閒 運 動 參 與 動 機 量 表 主 要 是 參 考 Beard and Ragheb(1983)、張良漢(2002)等有關休閒及運動動機量表,配合本研 究之需要,加以修定改編,共包含有五個構面(自我潛在需求為 1-5 題、 社交與工作促進為 6-10 題、人際參與為 11-15 題、健康與適能為 16-20 題、促進健全身心為 21-24 題)共 24 道題的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預試量表。 1. 記分方式 本量表採李克特 Likert 五分量表,從「非常同意」、「同意」、「沒意 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 5、4、3、2、1 之分數,由 受試者就 Likert 五分量表上依自己最合適的尺度上打ˇ,本量表全部的 題項均採用封閉式問答。 2. 問卷內容分析 全體樣本均依照不同背景(性別/公私立/日夜間/高中職/年級),分.

(46) 36. 別以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兩兩之間的平均數檢測,以比較不 同背景下之差異。 (二)休閒運動效益量表 本研究的休閒運動效益量表主要是參考張良漢(2002)等文獻,加 以修定改編而成,共包含有三個構面(生理效益為 1-5 題、心理效益為 6-10 題、社交效益為 11-13 題)十三道題的休閒運動效益預試量表。 1. 記分方式 本量表採李克特 Likert 五分量表,從「非常同意」、「同意」、「沒意 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 5、4、3、2、1 的分數,由 受試者在 Likert 五分量表上依自己最合適的尺度上打ˇ,本量表全部的 題項均採用封閉式問答。 2. 問卷內容分析 全體樣本均依照不同背景(性別/公私立/日夜間/高中職/年級),分 別以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兩兩之間的平均數檢定,以比較不 同背景下之差異。 (三)基本資料:本研究中不同背景變項包含有五種類別: 1. 性別:男、女 2. 公私立別:公立、私立 3. 就讀部別:日間部、進修部.

(47) 37. 4. 學校屬性:高中、高職 5. 就讀年級:高一、高二、高三.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信度係指量測結果之一致性或穩定性,測驗必須具有信度,研究者 才能確定樣本行為具有一致性,信度愈高,表示量測結果愈一致,誤差 也愈小。本研究對信度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來衡量,本研究信度分 析詳細數值列於表 4-3 所示。 Wortzel(1979)建議係數>0.7 為高度;係數<0.35 則分析結果不足採 用;係數>0.35 表示可接受。其中在休閒運動動機部分,自我潛在需求 為.79,社交與工作促進為.74,人際參與為.78,健康與適能為.79,休閒 運動動機之促進健全身心為.7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總構面)為.91, 可知均為高度信度數值。在休閒運動效益部分,生理效益為.89,心理效 益為.86,社交效益為.67,休閒運動效益(總構面)為.90,除「社交效 益」外每一構面的信度 Cronbach’s α 值都大於 0.7,從以上分析可以 顯示,本研究問卷量表都有很好的信度。.

(48) 38. 表 3-1 問卷各構面之 Cronbach’s α 係數表 構面. 問項數量. Cronbach’s α 係數. 自我潛在需求. 5. .79. 社交與工作促進. 5. .74. 人際參與. 5. .78. 健康與適能. 5. .79. 促進健全身心. 4. .71. 生理效益. 5. .89. 心理效益. 5. .86. 社交效益. 3. .67. 二、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採用內容效度,即本研究之問卷題目則為以往相關文獻所 採取具有高效度的量表,本研究並依研究實際情形進行改寫,最後進行 前測請受訪者針對內容及主題進行試填,對語法予以適度修改,故問卷 具足夠之效度。.

(49) 39.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及研究問題假設,使用 SPSS 18.0 中文版進行 資料處理,有關統計方法如下所述: 一、描述統計 (一) 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用於描述樣本的特性。 (二) 平均數及標準差:用於樣本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效益 等量表上的描述。 二、 推論統計 (一) 獨立樣本 t 考驗(t-test):本研究以不同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公私 立別及就讀部別為自變項,考驗樣本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 運動效益等量表在各構面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本研究以不同背 景變項中的學校屬性為自變項,考驗樣本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休閒運動效益等量表在各構面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事後比較(posteriori comparisons):當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主要效果顯著時,則針對不同水準的兩兩配對進行細部分析,本 研究採用 Scheff 事後比較,以發現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 動效益等量表在各構面顯著差異時比較各組別平均值的高低。 (四) 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analysis):典型相關即在求出 X 變數(自.

(50) 40. 變數或控制變數)與 Y 變數(依變數)等兩者之間顯著關係的檢 定。而這兩組典型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則稱之為典型相關(吳明 隆、涂金堂,2005) 。本研究利用典型相關分析來檢定休閒動參與 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等變數構面之間其相互的關係。.

(51) 41.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暸解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動機與休閒運 動效益間之關係。本章先已呈現研究樣本的背景特性,接著就是以各變 項進行統計與分析,並加以說明研究問題假設之驗證結果。本章共分為 四節:第一節樣本描述統計分析,第二節個人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參與 動機之差異性分析;第三節個人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效益之差異性分 析;第四節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相關分析。. 第一節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參與休閒運動的高中職在學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總共發 出 600 份問卷,回收問卷數為 600 份,因為在施測前由協助教師說明注 意事項,在回收問卷並逐一確認問卷的有效性,故均為有效問卷,有效 回收率為 100%。本節先針對樣本中的個人之背景變項進行次數分配之 描述性統計分析,以瞭解樣本之特性(見表 4-1)主要內容敘述如下: 一、個人背景變項分析: 1.性別 男性高中職學生 312 人,佔 52%;女性高中職學生 288 人,佔 48%。 2.公私立別 公立學校學生 244 人,佔 41.7%;私立學校學生 356 人,佔 59.3%。.

(52) 42. 3.日夜間部別 本研究將原就讀部別分成日間部、夜間部,以便進行分析。在日間 部有 472 人,佔 78.7%;夜間部有 128 人,佔 21.3%。 4、高中職別 以就讀高中或高職部分加以區隔,高中部分有 262 人,佔 43.7%; 高職部分有 338 人,佔 56.3%。 5.年級別 一年級學生人數有 203 人,佔 38.8%;二年級學生人數有 190 人, 佔 31.7%;三年級學生人數有 207 人,佔 34.5%。 表 4-1 個人背景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摘要表 基本資料變項 性別. 公私立. 日夜間. 高中職. 年級. 男性. 樣本數 312. 百分比% 52.0. 女性. 288. 48.0. 公立. 244. 41.7. 私立. 356. 59.3. 日間. 472. 78.7. 夜間. 128. 21.3. 高中. 262. 43.7. 高職. 338. 56.3. 一. 203. 38.8. 二. 190. 31.7. 三. 207. 34.5.

(53) 43. 二、各研究構面敘述統計 本研究問卷設計中研究構面共有兩項,包括:休閒運動動機及休閒 運動效益等,就研究構面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敘述統計的分析,結果如表 4-2。觀察各構面的平均分數,其中平均分數最高者為休閒動機之自我潛 在需求構面,其平均分數為 4.13 分,其次為休閒動機之社交與工作促進 構面,其平均分數為 4.12,平均分數最低者為休閒效益之社交效益構 面,其平均分數為 3.72 分。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為 4.05 分,休閒運動效益為 3.78 分。可見休閒 運動參與動機要比休閒運動效益來得強。 表 4-2 各研究構面之描述性統計分析摘要表 題目數量 平均數 標準差 自我潛在需求. 5. 4.13. .51. 社交與工作促進. 5. 4.12. .49. 人際參與. 5. 4.11. .52. 健康與適能. 5. 4.05. .55. 心理效益. 5. 3.80. .63. 促進健全身心. 4. 3.79. .58. 生理效益. 5. 3.78. .64. 社交效益. 3. 3.72. .61.

(54) 44.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性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學生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的差異。 一、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 t 檢定 表 4-3 顯示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 t 檢定。由表可 知,學生的性別在「休閒動機之社交與工作促進」、「休閒動機之人際參 與」、「休閒動機之健康與適能」、「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等構面存在顯著 差異(p<.05),而「休閒動機之促進健全身心」構面未存在顯著差異 (p>.05)。其原因在於不同性別對於休閒動機的參與是有顯著差別的,女 性平均值均略高於男性,可能是女性認為休閒運動具有多方面用途,所 以會比男性較熱衷於參與休閒運動。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1-1: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 持。 二、不同公私立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 t 檢定 表 4-4 顯示不同公私立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 t 檢定。由表可 知,學生的公私立別在「休閒動機之社交與工作促進」、「休閒動機之健 康與適能」、 「休閒動機之促進健全身心」等構面存在顯著差異(p<.05), 其餘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在部分構面有差異的原因在於不同 公私立別對於休閒動機的參與可能在特定構面上會有差別,如社交面部 分,在動機部分私立較公立來得高。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1-2:.

(55) 45. 不同公私立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獲 得支持。 三、不同就讀部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 t 檢定 表 4-5 顯示就讀部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 t 檢定。由表可 知,學生的就讀部別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的所有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 (p>.05)。可以看出不論是日間部或進修部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均未有顯 著差異,可能是功課壓力都相當高造成參與動機不強烈。假設驗證情形 為;研究假設 1-3:不同就讀部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 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持。 四、不同學校屬性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 t 檢定 表 4-6 顯示學校屬性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 t 檢定。由表可 知,學生的學校屬性在「休閒動機之促進健全身心」構面存在顯著差異 (p<.05),而其餘多數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高中與高職雖然在 屬性上是不相同的,高中強調的是全方位的教育,而高職強調的是在職 場上的技能,但是研究分析發現,這兩種類別是沒有顯著差別的,推估 可能原因在於目前高中職學校對於休閒運動都相當地重視,所以教育平 衡發展造成學校屬性並無太大差別。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1-4: 不同學校屬性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獲 得支持。.

(56) 46. 五、不同就讀年級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表 4-7 顯示不同就讀年級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的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由表可知,學生的就讀年級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所有構 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從研究結果可知,無論是哪個年級在休閒 運動參與動機上是沒有差別的,可能是功課壓力造成意見上的一致,而 較為忽視運動參與所致。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1-5:不同就讀年 級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持。 六、討論 本研究發現,學生的性別在「社交與工作促進」 、「人際參與」 、 「健 康與適能」 、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等構面存在顯著差異,公私立別在「社 交與工作促進」 、 「健康與適能」 、 「促進健全身心」等構面存在顯著差異, 公私立別在「社交與工作促進」、 「健康與適能」 、「促進健全身心」等構 面存在顯著差異,學校屬性在「促進健全身心」構面存在顯著差異,就 讀年級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所有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與先前研究則 有異同處,相同之處,如廖宏偉(2011)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在休 閒動機上具有顯著差異,Iso-Ahola (1990)亦指出,女性通常比男性負. 擔更多的家庭事務,在休閒動機會面臨較多的阻礙,所以會與男性有 差異。此外在臺灣社會的期待中仍保有男性要有氣慨、勇敢進取、冒 險挑戰的認知,而對女性的要求則舉止要端莊,不宜晚歸及較多的行.

(57) 47. 動約束。不同之處,如賴奕雄(2009)以大專學生參加直排輪運動之個 人背景、動機以及休閒效益研究,研究發現性別在「社交層面」、 「生理 及心理層面」 、「自我實現」等動機有顯著差異,廖宏偉(2011)研究結 果發現,不同年級在休閒動機上具有顯著差異。而 Ellis and Witt(1987). 亦指出當個人相信自已有能力去影響休閒活動的開始、結束及整個過 程的程度指標,同時年齡較長通常有能力且積極性的動機。Ashford (1993)指出,年輕運動參與者比較重視運動過程中的表現與樂趣,年 紀較長者在社會心理層面的安康因素上較年輕參與者高。 在受訪的高中職學生當中大多數都認為參與休閒運動是具有調劑 身心、增進身體健康、促進人際關係的正面效果存在,若參與休閒運動 的高中職學生能抱著正向的態度,則獲得的結果就愈能受肯定,並能從 參與的樂趣當中得到無窮的價值感。.

(58) 48. 表 4-3 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各構面上的 t 檢定. 自我潛在需求. 社交與工作促進. 人際參與. 健康與適能. 促進健全身心. 性別. 個數. 男性. 312. 4.10. .53. 女性. 288. 4.16. .49. 男性. 312. 4.07. .50. 女性. 288. 4.17. .48. 男性. 312. 4.05. .58. 女性. 288. 4.16. .51. 男性. 312. 4.01. .57. 女性. 288. 4.10. .53. 男性. 312. 3.75. .56. 女性. 288. 3.84. .55. *p<.05; **p<.01; ***p<.001.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值. -1.40. .16. -2.34. .02*. -2.61. .01*. -2.11. .04*. -1.78. .08.

(59) 49. 表 4-4 不同公私立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各構面上的 t 檢定 公私.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值. -1.50. .14. -2.49. .01*. 1.35. .18. 2.17. .03*. -3.83. .00***. 立別 自我潛在需求. 社交與工作促進. 人際參與. 健康與適能. 促進健全身心. 公立. 244. 4.09. .48. 私立. 356. 4.16. .53. 公立. 244. 4.06. .44. 私立. 356. 4.16. .53. 公立. 244. 4.14. .50. 私立. 356. 4.08. .53. 公立. 244. 4.11. .54. 私立. 356. 4.01. .56. 公立. 244. 3.69. .49. 私立. 356. 3.86. .59. *p<.05; **p<.01; ***p<.001.

(60) 50. 表 4-5 不同就讀部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各構面上的 t 檢定 就讀部.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值. -.02. .98. -.72. .47. -2.79. .01*. -2.02. .04*. -1.82. .07. 別 自我潛在需求. 社交與工作促進. 人際參與. 健康與適能. 促進健全身心. 日間部. 472. 4.13. .52. 進修部. 128. 4.13. .49. 日間部. 472. 4.11. .49. 進修部. 128. 4.15. .50. 日間部. 472. 4.08. .52. 進修部. 128. 4.22. .51. 日間部. 472. 4.03. .55. 進修部. 128. 4.14. .56. 日間部. 472. 3.77. .56. 進修部. 128. 3.87. .56. *p<.05;** p<.01; ***p<.001.

(61) 51. 表 4-6 不同學校屬性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各構面上的 t 檢定 學校.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值. 1.00. .32. .60. .55. -1.19. .23. -.41. .68. 2.03. .04*. 屬性 自我潛在需求. 社交與工作促進. 人際參與. 健康與適能. 促進健全身心. 高中. 262. 4.16. .52. 高職. 338. 4.11. .51. 高中. 262. 4.13. .52. 高職. 338. 4.11. .48. 高中. 262. 4.08. .56. 高職. 338. 4.13. .48. 高中. 262. 4.04. .59. 高職. 338. 4.06. .53. 高中. 262. 3.85. .56. 高職. 338. 3.75. .55. *p<.05; **p<.01; ***p<.001.

(62) 52. 表 4-7 不同就讀年級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各構面上的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自我潛在需 求 社交與工作 促進 人際參與. 健康與適能. 促進健全身 心.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間 組內 總和 組內 總和.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28 2 .14 .53 156.95 597 .26 157.23 599 .06 2 .03 .11 146.45 597 .25 146.50 599 .35 2 .17 .64 162.03 597 .27 162.38 599 .21 2 .10 .34 183.53 597 .31 183.73 599 .77 2 .39 1.24 185.52 597 .31 186.29 599 163.75 597 .27 163.79 599. p值 .59. .89. .53. .71. .29.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效益之差異性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學生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的差異。 一、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之 t 檢定 表 4-8 顯示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 t 檢定。由表可 知,學生的性別在「休閒運動效益」所有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 男女均無顯著差別,即不會因為性別而產生在休閒運動效益的差異。假.

(63) 53. 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2-1: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 上有顯著差異,未獲得支持。 二、不同公私立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之 t 檢定 表 4-9 顯示不同公私立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 t 檢定。由表可 知,學生的公私立別在「休閒效益之社交效益」等構面存在顯著差異 (p<.05),其餘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在部分構面有差異的原因 在對於休閒效益確是公立較私立高,可能是因為私立學校的學生對於社 交比較熱衷。所以平均值比較高,但實際參與後則發現不如預期,所以 效益平均值比較低。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2-2:不同公私立別的 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持。 三、不同就讀部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之 t 檢定 表 4-10 顯示就讀部別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 t 檢定。由表 可知,學生的就讀部別在「休閒效益之社交效益」、 「休閒運動效益」等 構面存在顯著差異(p<.05),而其餘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可以 看出社交效益及運動效益則是進修部平均值較高,可能是因為進修部同 學多為在職人士,對此方面需求認知較高所致。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 假設 2-3:不同就讀部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顯著差異,獲 得支持。 四、不同學校屬性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之 t 檢定.

(64) 54. 表 4-11 顯示學校屬性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 t 檢定。由表 可知,學生的學校屬性在「休閒效益」等構面存在顯著差異(p<.05),而 其餘多數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研究分析發現,這兩種類別是 沒有顯著差別的,可能原因在於目前高中職學校對於休閒運動都相當地 重視,所以對休閒效益認知並無太大差別。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2-4:不同學校屬性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獲 得支持。 五、不同就讀年級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表 4-12 顯示不同就讀年級之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效益上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由表可知,學生的就讀年級在「社交效益」等構面存在顯 著差異(p<.05),其事後檢定為高一大於高二,高三大於高二,而其餘多 數構面均未存在顯著差異(p>.05)。從研究結果可知,在「社交效益」上 則是高一大於高二,高三大於高二,其可能原因在於高一因剛進入學校 所以對新朋友,社交方面的參與會比較熱衷,而高三則是身心較為成熟 所以從社交方面的效益會比較高。假設驗證情形為;研究假設 2-5:不 同就讀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運動效益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 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In addition, the way that students deal with homework is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o handwriting, while college student are asked to typing. Moreover, thought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motiv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a contented-based classroom. 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to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