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概念結合所產生之新屬性探討創造的認知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概念結合所產生之新屬性探討創造的認知歷程"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以概念結合所產生之新屬性 探討創造的認知歷程.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Creativit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ent Attribute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研究生:黃文毅 指導教授:洪瑞雲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2) 以概念結合所產生之新屬性探討創造的認知歷程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Creativit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ent Attribute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研 究 生:黃文毅. Student:Wen-Yi Huang. 指導教授:洪瑞雲博士. Adviser:Dr. Ruey-Yun Horng. 國立交通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July 2004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3) 以概念結合所產生之新屬性探討創造的認知歷程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Creativit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ent Attribute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研究生:黃文毅. 指導教授:洪瑞雲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所 摘要. 概念結合是指將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概念組合,以產生一個滿足原有那幾 個概念表徵的新概念。在概念結合後,對新概念的詮釋裡有可能會出現在原先的 概念中沒有的屬性,本研究即在探討概念結合時名詞配對中是否含有否定名詞, 以及詮釋的嘗試次數對產生新屬性的影響。實驗材料為 16 對名詞—名詞的配 對,研究中 65 個大學生被隨機分派至名詞配對中有或無否定概念的情境,對同 一名詞配對進行三次詮釋,並對每個詮釋舉出三個屬性。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 對名詞配對的詮釋嘗試的次數越多,則新屬性出現的機會也會隨著顯著上升。名 詞配對中若含有否定概念時,其概念結合後產生的新屬性與肯定型態的名詞配對 間則無差異顯著。在含有否定型態的名詞配對中,詮釋失敗的次數顯著高於肯定 型態的名詞配對。由新屬性的分數與創造力測驗所測得的變通性有低的正相關, 但與流暢性或獨創性無顯著相關,顯示概念結合時產生新屬性的歷程可能和一般 的分歧思考歷程不完全相似。 關鍵字:概念結合、新屬性浮現、認知歷程、創造力. i.

(4)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Creativit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ent Attribute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Student:Wen-Yi Huang. Adviser:Dr. Ruey-Yun Horng.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Conceptual combination involves joining of two or more concepts to produce a new meaning which satisfi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each constituent concept. However, there may be new attributes emerged from conceptual combination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by each individual concept.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at produce emergent attributes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may be viewed as a creative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interpretive attempts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and the type of noun-noun pairs on the type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number of emergent attributes. Sixteen noun-noun pairs which contain only affirmative concept or include one negated concept were used. Sixty-fiv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interpret these sixteen noun-noun pairs, in random order, three ti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emergent attributes indeed increased with the number of interpretive attempts. However, inclusion of a negated concept in the noun-noun pair did not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emergent attributes. One plausible reason is that a negated concept is difficult to conceptualize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task. Keywords:conceptual combination, emergent attribute, cognitive process, creativity. ii.

(5) 誌謝 論文的完成要感謝很多人,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洪瑞雲老師,洪老師對 於做研究的嚴謹與治學的認真讓我受益匪淺,不僅如此,對於處事的態度與面對 問題的應變更是讓我體驗到了一個學者的風範。當我研究遇到挫折時,洪老師精 闢的分析與適切的建議總是給予我一片希望,讓我免於困入學習無助的心境。跟 隨洪老師做研究真的是開放自由且快樂的。此外,要感謝王耀德老師與吳庭瑜老 師對於論文的指正與建議,還有吳庭瑜老師與黃永昌學長對於統計分析的指導, 也非常地感謝。 接著,要感謝的是在實驗過程中大力相挺的大學同窗好友小鳴以及室友桂 嘉;小鳴讓我在受試者的尋找上無所憂慮,桂嘉則是提供了我回中正做實驗時的 住宿以及實驗的場所。另外,還要感謝小弟文聰在工作之餘幫我做評分的工作以 及實驗數據的處理。當然,還要感謝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沒有你們的幫忙 此論文不會進行得如此順利。 最後要感謝的就是我的父母,感謝您們對於我的信任與包容,讓我無憂無慮 地在學術殿堂裡追求知識。也感謝您們對於孩子我的犧牲與奉獻,我有今天的表 現您們的功勞是最大的。. 文毅, 2004.07.. iii.

(6)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三章. 方法.................................................................................................. 37. 第四章. 結果.................................................................................................. 44.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67. 參考文獻.......................................................................................................... 75. 附錄 附錄一. 名詞.................................................................................................. 83. 附錄二. 名詞—名詞配對產生方式(肯定型態)...................................... 84. 附錄三. 實驗材料之名詞配對...................................................................... 85. 附錄四. 建立名詞屬性資料庫的表單.......................................................... 86. 附錄五. 建立單一名詞屬性的格式.............................................................. 87. 附錄六. 單一名詞屬性常模.......................................................................... 88. 附錄七. 指導語.............................................................................................. 120. 附錄八. 名詞配對之詮釋答案紙(肯定型態).......................................... 121. 附錄九. 名詞配對之詮釋答案紙(否定型態).......................................... 122. iv.

(7) 表目錄 表 3-1:詮釋分類的例子...................................................................................... 40. 表 3-2:新屬性評分例子...................................................................................... 41. 表 4-1:詮釋方式的平均次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5. 表 4-2:在各情境詮釋方式出現的平均次數...................................................... 48. 表 4-3:新屬性分數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 4-4:各組平均的新屬性分數表...................................................................... 55. 表 4-5:新屬性分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刪除超過 24 個詮釋失敗者)….... 58. 表 4-6:各組平均的新屬性分數表(刪除超過 24 個詮釋失敗者)……….... 59. 表 4-7:圓形測驗分數與新屬性分數之簡單相關(全部受試者)………….. 60. 表 4-8:圓形測驗分數與新屬性分數之簡單相關(刪除詮釋失敗超過半數)… 61 表 4-9:圓形測驗分數與新屬性分數之簡單相關(肯定的名詞配對)……… 64 表 4-10:圓形測驗分數與新屬性分數之簡單相關(含有否定的名詞配對)… 65 表 4-11:圓形測驗分數與新屬性分數之簡單相關(含有否定的名詞配對且 刪除詮釋失敗超過半數).................................................................... v. 66.

(8) 圖目錄 圖 4-1:詮釋方式在不同名詞種類的配對方式下之平均次數…………….. 46. 圖 4-2:肯定名詞配對下詮釋方式在不同名詞種類的配對方式下之平均次 數…………………………………………………………………….. 50. 圖 4-3:含有否定名詞配對下詮釋方式在不同名詞種類的配對下之平均次 數…………………………………………………………………….. vi. 50.

(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創造力是增進人類歷史文明與科學技術的動力。無論是在理論方面或是實 務、應用方面上,只有強調不斷的革新與獨樹一格的特性,才能有新的觀念、產 品、或制度出現。然而,在 1950 年前心理學家對創造的歷程與條件的研究幾乎 沒有。1950 年,Guilford 在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發表一篇以「Creativity」為題目 的演講大力鼓吹創造力的重要性,心理學者對創造力的研究才開始多起來。 創造力的研究,因研究者所採取的觀點不同,其探討的重點亦有所差異。例 如,Guilford(1956)將創造力視為是人天生具有的能力,視創造力為人的智能 中屬於思考的歷程的特質。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他以分歧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來定義創造思考的歷程,指一個人產生觀念時思考的流暢程度、變通 程度、獨創程度以及精緻程度(Guilford, 1956) 。在此同時,Mednick(1962)則 將創造力視為是遙遠的聯想(remote associate)的能力,亦即一個人可以在兩個 或兩個以上看來似乎沒有關聯的概念間,找出可以將它們串聯成一個有意義整體 之關係的一種能力。後來,亦有研究者將創造視為是一個問題解決的歷程(Klahr & Simon, 1999) ,其中所需要的元素,除了相關領域的知識外,就只是一些簡單 的思考法則(heuristics),用以搜尋可用的觀念及辨識出有意義之型態(pattern recognition)的能力而已。Simonton(1986, 2003)則強調在此發現新觀念的搜尋 與聯結之歷程中個人所處的環境—即「機運」的成分—的重要性。Amabile(1983). -1-.

(10) 也強調創造力的出現有賴一些有利於個人創造的社會文化因素,例如,賦予高度 責任感、減少行政干預、以及穩定性高的工作環境等。由此可知,創造的行為背 後,不僅需要有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個人,同時還需要一個可以支援此創造潛 能的環境及運氣。因此,創造是一個複雜的現象。 創造力的研究一般分成四大類:創造者個人、創造的歷程、創造出來的產品 以及創造的環境,此四者是相互鼎力,相關而不相同的(Torrance, 1974a) 。首先, 從個人特質的角度來看,創造被視為是一種個人的能力或特質,創造不是憑空產 生,而是要對現狀加以修訂、更新。因此,是需要智力做為知識獲得與思考的基 礎。雖然智力較高,不一定具有較高的創造能力;但智力不足,學習與思考能力 不夠則在知識的學習與環境的認識上將有所限制,要有創造的想法產生也是不可 能的(Guilford & Christensen, 1973)。此外,除了能力的條件外,創造的個人通 常需要具備某些特殊的人格組合。一個具有足夠的智力與學識的人,若缺乏一些 人格特質,例如,好奇心、想像力、冒險性、挑戰性等,也就容易偏向順應現狀, 而難以突破(Helson, 1999)。 其次,就創造的歷程來看,由觀念的醞釀到實現往往是一個漫長的歷程。 Wallas(1926)很早就由分析具有創造力的個案,如數學家們的自省資料,而指 :即事先需要具備所有 出創造通常含有四個階段,第一、準備期(preparation) 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提出相關的問題;第二、醞釀期(incubation) :即雖 意識到知識或現象中的缺陷,疑惑,但卻苦思不得其解,最後只好將它擱置一旁;. -2-.

(11) 第三、豁朗期(illumination):亦即是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一段時間後,出奇 地浮現出解答的新概念;第四、確認期(verification):亦即進一步地將上述解 答的可行性加以發展、測試,以確定此新概念是符合原先的問題方向與需求。在 此四個階段中,醞釀期及豁朗期一直被視為是十分神秘不可理解的心理歷程,牽 涉到一個人腦袋中新概念浮現的歷程。心理學家至今對此新概念浮現的歷程仍只 停留在探索階段,沒有一致的見解。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問題。 就創造的結果與產品來看,不論它只是一個觀念或是一件具體的產品,都是 過去所不曾有過的產品或是概念。此觀念或是產品除了獨特性外,亦必須符合有 用性的條件,是符合社會價值的;亦即此新產品或概念對社會而言,是可用的、 有價值的。最後,從創造性的環境來看,創造的個人是某個時空下的一個個體, 創造者需要一個可以孕育他的創造動機,培養他的知識、人格特質,發展他的創 造思考技能的環境(Amabile, 1982)。若缺乏環境的支援,天才可能早夭,創新 的觀念也可能成為迫害的對象(Simonton, 1985)。. 二、創造的機制:概念結合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創造的認知歷程中新概念產生的機制。 「新」是一個相 對的概念,如果沒有原先的、舊的概念就沒有所謂的新概念。因此,創新的概念 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須以原有的概念為基礎,探討人由原有的概念中產生新概念 與理解,已有的研究如語文理解(Kintsch, 1988, 1998) 、問題解決(Newell & Simon,. -3-.

(12) 1972;Klahr & Simon, 1999) 、類比(Gentner, 1983)及隱喻(Glucksberg & Keysar, 1990)等。類比(analogy)是以不同概念間相似之處做為基礎,將一概念中的 某些特質對應至另一個概念上,使這個概念增加(產生)新的意義或解答的一個 心理歷程,例如, 「水面」如「鏡」指的是水清澈地猶如鏡子一般可以反射影像。 隱喻(metaphor)是將兩個不同概念間之特定的屬性、特徵、或關係以暗示的方 法呈現,例如,人的「注意力」就如「探照燈」指的是注意力的表現猶如探照燈 會將焦點至於某個事件上。另外在頓悟的問題解決中(Kohler, 1927) ,黑猩猩將 長短不同的許多棍子接在一起形成一根長的棍子去勾取香蕉,或是將箱子推至於 懸掛高處的香蕉下方,再爬到箱子上摘取香蕉,都是行為上靈機一動、突然間想 到問題的解決方式。不論是類比、隱喻、或是頓悟的現象,基本上都有一共同的 歷程:概念的結合(conceptual combination) ,亦即將原有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概 念,適當地加以組合、對應,以衍生出一種符合整體情境需求的新概念(Davidson, 1995;Ward, Smith & Vaid, 1997) 。 將不同的概念結合以產生新的詮釋的現象普遍存在於作家、音樂家、繪畫 家、藝術家、科學家、甚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語言與閱讀理解中,例如, 孔雀魚(孔雀—魚) 、鳳梨釋迦(鳳梨—釋迦) 、菜鳥(菜—鳥)等等。概念結合 是幫助我們描述現象,闡明意義的主要方式,例如,當我們聽到「竹筏」(竹— 筏)一詞時,就可以明確地瞭解它是數根竹子並排綁在一起,可浮在水面的交通 工具。然而,為了將不同的概念組合以產生新的合理的詮釋,人需要在其記憶中. -4-.

(13) 搜尋原有的各項概念的個別解釋,比較組合後可能出現的各種詮釋方式,再選擇 出一個「恰當」的新概念。在此概念結合的過程中,個體不但要對於原本各概念 有所認知,而且還要對於概念間彼此有那些是相同的、重疊的,有那些是不同, 以決定有那些是可以結合的,那些是不能結合的,才能將這些可利用的材料進行 比較與整合,進而創造出新的概念或是產生新的產品。由此看來,當我們看到文 章中將「立委」寫成「利委」而能心領神會、會心一笑時,其所隱含的認知歷程 絕不會是如想像中那麼簡單的。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結合成一個新的名詞 後,不一定會有創新概念的產生。因此,概念結合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出現創新的 觀念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要問題。 概 念 組 合 後 的 詮 釋 方 式 可 分 為 四 種 : 屬 性 交 集 的 詮 釋 ( conjunctive interpretation) 、關係的詮釋(relational interpretation) 、屬性轉移的詮釋(property interpretation)、或上述三者之外的其他詮釋方式(Hampton, 1987;Wisniewski, 1996;Costello & Keane, 2000)。屬性交集的詮釋是指概念結合後的新概念,其 詮釋是由概念間同時共同具有的概念來決定,也就是取不同概念間有交集的部分 來做為新名詞的意義,例如,鏡花—水月,兩者所描述的項目之共同特徵是「非 實質的影像」,因而形成「空幻的、想像的、不實在」的詮釋。關係的詮釋是指 概念結合後,新概念的詮釋是來自不同概念間所可能出現的關係而言,例如,鬼— 月,我們用「鬼」和「月」兩個概念間可能存在的關係來形成「一年之中鬼門關 大開,所有的鬼魂都到陽間來的那個月」的詮釋。屬性轉移的詮釋是指概念結合. -5-.

(14) 時將其中一個概念所擁有的某些屬性轉移到另一個概念上而產生新概念的詮 釋,例如,斑馬—線,是將斑馬身上「橫條紋」的屬性加諸於馬路線段的概念上。 以上三類概念結合的方式普遍存在於我們日常語言理解之中。另外,概念結合所 產生的詮釋有可能是來自各概念間沒有交集的部分或是另外衍生出的意義,例 如,生—手,兩個概念單獨來看, 「生」是指尚未煮熟或是未成熟, 「手」是指四 肢之一,兩個概念結合後新概念是指一個人在新技術的運用上尚未進入狀況而 言,其新概念與「生」跟「手」的概念都無交集,也不是指生和手兩者間的關係, 也不單指未煮熟的手。 概念結合時可能有上述四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人會決定要採取哪一種詮釋方 式的認知歷程有三個不同的說法,分別是:雙歷程理論(dual process theory)、 關係理論(relational theory)與限制理論(constraint theory)。雙歷程理論(如, Wisniewski, 1996, 1997a, 1997b, 2000;Wisniewski & Love, 1998)主張人在概念 結合時的詮釋方式同時含有關係詮釋與屬性轉移詮釋兩個不同的歷程,兩者是可 以同時存在且並行運作的。他們主張概念結合時關係詮釋的方式是透過在兩個概 念間建構一故事情節,以將原有的各概念予以聯結的一個解釋歷程,例如,巧克 力—球,詮釋的方式是把巧克力當成是球的一種組成成分的關係詮釋,又如,巧 克力—店,是把巧克力當成是商店所賣的東西。屬性轉移詮釋方式則是先將不同 概念間的屬性或特徵予以比較與對應,找出可以由一個概念轉移至另一個概念的 屬性或特徵,再重新建構新的概念以符合概念間的一致性,例如,蜜—月,它的. -6-.

(15) 詮釋是將蜂蜜的一個屬性「甜的」給予「月」,以表達甜蜜的一段時間的意義。 關係理論者(如,Gagne, 2000;Gagne & Shoben, 1997)則不認為概念結合 的過程中屬性轉移的詮釋方式與關係的詮釋方式是兩個獨立的歷程。他們認為概 念結合中產生新詮釋的歷程只有一種,即關係的詮釋歷程。他們認為屬性轉移的 詮釋只是一種特殊的關係推論方式,亦即各個概念之間存在著某種屬性類似的關 係。在概念結合的詮釋歷程中,關係理論者主張關係推論的詮釋歷程是先於屬性 特徵的詮釋歷程(Gagne, 2000)。 限制理論者(如,Costello & Keane, 2000, 2001)則認為概念結合時的詮釋 方式只有一種,就是一種符合及滿足限制條件的歷程(constraint satisfaction)。 他們主張在概念結合歷程中,新的概念必須同時符合診斷性(diagnosticity) 、可 信性(plausibility)以及具知識性(informativeness)三個限制條件。所謂診斷性 是指概念結合後新概念的詮釋必須包含原先的各概念重要的或明顯的屬性,如, 在「仙人掌—魚」中仙人掌是有刺的,魚也是有刺的, 「有刺的」這個屬性是此 二概念的診斷性的指標,因此仙人掌魚結合後形成體外有刺的魚。可信性則指衍 生的新概念必須是可以被原先概念的訊息所解釋的;如,當你看到「鏟子—鳥」 一詞時, 「是一種鳥,具有可以用來挖洞的扁扁尖尖的嘴」的詮釋方式會比「一 隻會使用鏟子挖洞的鳥」的詮釋方式更是讓人能信服的。具知識性的限制條件是 指衍生的新概念在原有概念之,外必須提供新的、重要的訊息;如,木—馬,是 指一種玩具,通常是木製的、外型如馬,可以用來裝飾觀賞或娛樂遊玩,「裝飾. -7-.

(16) 觀賞」 、 「娛樂遊玩」 、 「外型如馬」 、 「木製的」 、 「玩具」就具知識性的條件。不同 概念結合的詮釋方式是由上述這三種限制所引起的,而不同的概念結合詮釋方式 也必須符合與滿足不同的限制。然而,最近有研究結果顯示,在利用屬性轉移詮 釋的概念結合過程中,受試者所採用的詮釋主要在滿足診斷性的限制條件 (Costello & Keane, 2001)。 概念結合後能否產生新概念受一些因素影響,例如,概念間的相似性 (Wisniewski, 1996;Wilkenfeld & Ward, 2001) 、概念的物理種類(Bock & Clifton, 2000) 、概念間是否具有明顯的屬性(Murphy, 1990;Bock & Clifton, 2000)以及 概念結合時不同概念間的前後排列順序(Hampton, 1988, 1997a)有關。各概念 間的相似性程度對於新概念的影響在於原先的不同概念間的相似性愈高,則越容 易使用屬性對應的方式來詮釋。也就是說,各概念間的相似性愈高新概念的詮釋 方式愈偏向採用屬性對應的方式(Wisniewski, 1996) 。過去研究中概念結合所使 用的概念一般分成天然物與人造物兩類,研究指出(如,Bock & Clifton, 2000) 概念結合時,當概念是屬於天然物時,因為天然物主要係依據物理屬性來分類, 如,動物、植物,或水生、陸生,因此人們比較會注意到概念所擁有的屬性或特 徵,所以,在新概念組合的詮釋上傾向採用屬性對應的詮釋方式,如,老虎—狗, 易被詮釋為具有黃色、身上有橫條紋的狗。相對地,當概念是屬於人造物時,由 於人造物往往缺乏明顯的或固定的定義屬性,但確有特定的功能,如, 「杯子」, 可大、可小、可圓、可方,但都是用來裝水的。因此在概念結合時詮釋方式會傾. -8-.

(17) 向以功能來尋找概念間的關係連結,例如,毛衣—卡車,指「用來運送毛衣的卡 車」。 一個概念是否有明顯的屬性也會影響概念結合時的詮釋方式,有研究指出 (如,Murphy, 1990;Bock & Clifton, 2000)具有突出屬性的概念,其突出的屬 性容易被人用來詮釋另一概念,例如,仙人掌—魚,仙人掌有刺是它的一個突出 的屬性,「有刺」就容易被用來詮釋魚類。此外,概念結合時各概念間的前後排 列順序也會影響概念結合時的詮釋方式,如「仙人掌—魚」的例子,通常是前一 個概念會被當成修飾詞,用來詮釋後一個名詞。因而較多人會形成「體外有刺的 魚」,而較少會出現「會游泳的仙人掌」的詮釋。然而,偶而概念結合的詮釋還 是可能會發生位置移轉錯誤的現象,即有時候會有以後面的名詞概念來詮釋或修 飾前一個名詞概念的情形,例如,枕—頭,其意義主要是一種枕(墊),用來支 撐頭部的。 然而,概念結合所產生的概念,未必都是有創新的意涵。要具有創新的意涵, 則概念結合後所產生的概念必須含有原先概念之外的新屬性(emergent attribute) (Hampton, 1997b)。此新的意涵不只是建築在原有的概念架構上,且亦符合是 新奇的且具有解釋力的。在 Bock & Clifton(2000)的研究中發現,概念結合後 所產生新的概念中有超過 50%是屬於「屬性對應」與「關係聯結」的詮釋方式, 但是也有 20%以上的新概念被歸為「無法評分」的新概念。這些無法依「屬性 對應」或「關係聯結」來分類的概念究竟有何特色,如何產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 -9-.

(18) 題。 在概念結合的過程中,新概念的產生與原有二概念本身是否具有的重要向度 或概念間是否有明顯的共同屬性有關。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當概念結合時,各概念 間的重要向度愈沒有交集或重疊,或是在該向度愈不具有明顯特徵時,則所能產 生的新屬性可能就越多(如,Estes & Ward, 2002)。由此推論,概念結合時出現 新屬性的次數與概念間的相似性及對概念結合時的詮釋次數有關。Wilkenfeld & Ward(2001)的研究發現,原概念間彼此愈相似者,因為容易尋找到共有的屬 性來做解釋,在概念結合時,新概念中出現新屬性的機會便愈少。此外,他們也 發現在名詞配對相似組裡對概念結合下第二次定義時,新屬性出現的次數也比僅 做一次定義時多,但在名詞配對不相似組中則未出現這樣的情形。這現象可能是 因為重複對概念結合下定義時,受試者相對上在原先概念間可以用來詮釋的共同 屬性或明顯特徵就會減少,為了再產生新的詮釋受試者就必須注意到未使用過或 較不明顯的屬性或特徵並用它們來詮釋概念結合。另外,Hampton(1997a)研 究則發現,當受試者欲將名詞做歸類時,若其中一個概念為否定型態的概念時, 例如,英文句子中的 Tools which are not Weapons,相對於:Tools which are also Weapons,其欲被歸類的名詞會產生會出現較多超越原先概念及其所包含的交集 的屬性。由此判斷概念結合時,新屬性浮現的另一個可能機制是由兩個概念不交 集的部分尋找結合兩個概念的屬性或關係。. - 10 -.

(19) 三、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概念結合時的兩個因素,名詞配對中是否含有否定名詞 及詮釋的次數,對新屬性浮現的影響。根據上面的文獻,我們推論概念結合時, 若概念之一為否定性質時,新概念的詮釋型態雖與一般概念結合的型態相仿,但 對於一個概念的否定概念而言,如,黑的否定概念為非黑,其範圍可能是無限大 且可能是由不同成分所形成的,什麼屬性會是此否定概念的定義屬性或是明顯屬 性並不清楚。概念結合時要如何決定一合適的屬性轉移的詮釋、或是尋找兩者間 的關係詮釋、甚至是屬性交集的詮釋可能也就不易有人與人之間的共識了。因 此,在此詮釋的歷程當中,出現新奇的詮釋之機會可能就相對地上升了。另一個 影響概念結合時新屬性浮現的變項是對結合的概念進行詮釋的次數,我們推論針 對概念結合所做的詮釋愈多,若能成功地產生不一樣的詮釋,則出現新屬性的機 會愈高。 綜合而言,本研究中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問題一:對名詞—名詞配對進行詮釋時,詮釋的嘗試次數不同,新屬性出現 的機會是否不同? 問題二:名詞—名詞配對中含有否定概念時,新屬性出現的機會是否與兩者 皆是肯定概念時不同? 問題三:詮釋的次數與名詞配對的型態(肯定與否定)兩者間是否有交互作 用的產生?. - 11 -.

(20) 針對上述每一個問題,本研究所提出的對應的假設如下: 假設一:名詞—名詞配對的詮釋次數上升會提高新屬性出現次數的產生。 假設二:在含有否定型態的名詞—名詞配對中,會出現較多的新屬性。 假設三:詮釋的次數(一次、二次、三次)與名詞配對的型態(肯定與否定) 兩者間無交互作用存在。. 四、變項定義 本研究的問題中含有兩個自變項,分別是:名詞—名詞配對的方式以及詮釋 的嘗試次數。控制變項為名詞—名詞的配對種類型態。測量變項則為新概念詮釋 的方式(種類)、詮釋後所出現的新屬性量以及創造思考的程度。它們的定義如 下: (一)自變項 名詞—名詞配對的方式:名詞—名詞配對分成兩類,一類只含肯定的名詞, 如,雛菊—機車;另一類至少含有一個否定的名詞,如,是蜈蚣—不是球棒。 詮釋的嘗試次數:是指受試者對一名詞—名詞配對加以詮釋的次數,分別為 一次、二次、三次。 (二)控制變項 名詞—名詞配對的種類型態:指配對中的名詞是天然物亦或是人造物,分成 天然—天然、天然—人造、人造—天然、人造—人造四類。. - 12 -.

(21) (三)依變項 為概念結合時產生的詮釋中所出現之新屬性的分數以及概念結合時產生的 詮釋種類。新屬性是指該詮釋所擁有的屬性既非來自原概念 A 也非來自原概念 B。概念結合的詮釋種類分成:屬性交集的詮釋、關係的詮釋、屬性轉移的詮釋、 以及詮釋失敗四種。. - 13 -.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創造的定義與歷程 Guilford 在 1950 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演講中指出創造力是人類最珍 貴的能力之一,但在此之前,幾乎很少有學者對它做過研究。他將創造力視為是 人類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他的智力結構理論中,他以分歧性思考來定義創造的歷 程,所謂的分歧性思考是指人們根據已知的訊息、知識與經驗,將這些材料整合 以產生一些與原先已知條件不同的新觀念。一個人的分歧思考分別由他思考過程 中的概念流暢的程度、變通的程度、獨創的程度以及精緻的程度來衡量(Guilford, 1956)。Torrance(1974a)即依據 Guilford 對分歧思考的定義發展出語文的及圖 形的創造性思考測驗(Torrance Test of Creativity, TTOC),在此測驗中思考的流 暢性是指在固定時間內一個人所思考能想出的不同觀念的數量,觀念愈多,思考 的流暢性愈高。思考的變通性指在思考時所產生的觀念所涵蓋的種類、向度,向 度愈多,則思考的變通性愈高。觀念的獨創程度則是指想出來的觀念是與眾不同 的、很少人會想到的。思考精緻的程度則表示將所想出來的概念的完整程度與內 容或細節的豐富程度。 Mednick(1962)則進一步指創造的過程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看似不相關的 概念間,為它們找出一個可將二者整合在一起以產生有意義關聯的能力。他以「遙 遠的聯想」的能力來稱呼創造力,尤其是其中的獨創能力。例如,在他的 Remote Associate Test 中,他給受試者看英文中的三個單字 food、catcher 以及 hot,受試. - 14 -.

(23) 者可以以 dog 一字來將這三個不同的概念予以串連起來,構成 dog food、dog catcher 以及 hot dog 三個具有某種共同意義的名詞。Mednick 利用文獻探討的方 式,調查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與作家,發現在他們的創作(造) 、研究中,都 強調了不同遙遠聯想的重要性。 後來,Newell & Simon(1972)及 Klahr & Simon(1999)等人則將創造視 為是一種問題解決的歷程。亦即創造是因為有一個沒有現成解的問題的存在而產 生。因此,創造歷程和一般問題解決歷程是大同小異的,唯一不同的只是在解答 的「新奇」程度而已。所以創造所需的條件與問題解決所需的條件相似,一為相 關的知識領域,一為思考的一些簡單經驗法則,另一個則是辨識可行解的型態之 型態辨識能力。 由型態辨識的角度來看創造歷程時,牽涉到人如何能由一大堆已知的條件、 知識、以及經驗當中,「找出」已有的概念藉以發展出新的解答的相關知識。由 這方面來看,創造可被視為是一個類比的思考解決歷程(Gentner, 1983;Holyoak & Thagard, 1995;Keane, 1997)。類比思考是指以不同的概念間的相似之處為基 礎,將一已知的問題/概念或解答中的某些特質對應到另一個問題/概念上,再 借用前一個問題或概念中已有的解答或相關的知識,以解決二個問題中懸而未決 的部分。例如,Rutherford 利用太陽系各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方式來類比原子的結 構,電子繞原子核的方式與行星繞太陽的方式是一樣的。類比思考或解題成功與 否有兩個重要的關鍵,一為相似概念的提取,另一為概念間的結構對應。所謂相. - 15 -.

(24) 似概念的提取是指當面對一個問題時思考者是否能夠由記憶中回憶出過去某個 相關的知識出來,且此被回憶出來的知識必須和目前面臨的概念或問題間具有結 構上的相似性,因為只有結構上相似的問題,其解答才能通用(Holyoak & Thagard, 1995) 。類比思考經常被視為創造的核心歷程之一,例如,Gick & Holyoak(1980) 的研究中,若事先給受試者閱讀一個將軍攻打敵國城堡的故事,故事中指出因為 城堡的四周佈滿了地雷,若大批軍隊同時經過時則會使地雷產生爆炸。因此,將 軍便採用分散士兵由各種不同的方向朝同一目標匯集的方式成功地攻下城堡。則 事後這些受試者在面對另一個醫生必須使用高強度的雷射能來殺死病人的癌細 胞的問題時,受試者會使用由不同方向分散雷射光的強度再將這些光線集中在一 點上之治療方式的人比沒有讀過先前故事的人升高至 80%左右。 隱喻則是類比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將一個概念的屬性、特徵、或關係以暗 示的的方式來加給另一個概念,例如,某人是打不死的蟑螂,是將蟑螂「具有生 命力極強」的特徵來加以形容那個人不怕挫折、掙扎奮鬥的樣子。隱喻在語言上 具有普通性與其價值性存在,且並不是一個異常或例外的使用方式(Glucksberg & Keysar, 1990) 。例如,人生如一趟旅行,人只是過客,其中「人生」與「旅行」 隱喻的使用通常是在暗示這兩個概念間可能具有相似性後,以協助讀者自行衍生 出兩者的關係。因此,當一個說話者使用一個隱喻時,說者和聽者之間的理解必 須建立在一個共同的類比基礎之上(Thagard, 1996) ,否則便會產生誤解或不解。 例如,當有人宣稱某人是木頭時,他所預期的理解並不是說某人真的是一棵樹被. - 16 -.

(25) 砍下後所製成的木頭,而是說某人的行為反應和木頭的概念間有著些相似性存 在,如,毫無生氣、呆滯等特徵。 當人面對一個未知的概念或是在面對問題而苦思不得其解時,有時會因他對 於問題或是概念的詮釋結構性有了變化而產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現象,稱為 頓悟(Kohler, 1927;Ohlsson, 1992) 。例如,Kohler(1927)對於黑猩猩的研究, 黑猩猩會將長短不同的許多棍子接在一起形成一根長的棍子去勾取香蕉,或是將 箱子推至於懸掛高處的香蕉下方,再爬到箱子上摘取香蕉,都是行為上靈機一 動、突然間想到問題的解決方式。他認為雖然黑猩猩一開始會錯誤地使用棍子或 是沒有想到用箱子當作墊腳石的方式,然而在經過一陣時間之後,黑猩猩就產生 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頓悟的產生。因此,頓悟發生的關鍵是在對問題情境 中之元件間的關係有了一個新的組合或詮釋方式。Ohlsson(1992)指出,頓悟 的現象隱含人在思考中的三個問題:第一、人無法解決問題時,心理上、認知上 的瓶頸為何?第二、如何突破這個瓶頸?第三、瓶頸突破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情 形。他指出瓶頸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人對問題的表徵出了問題,這可能是因為人對 問題的詮釋錯誤或是資訊不夠。為了突破瓶頸,人就必須重新建構問題的表徵, 例如,將問題精緻化,也就是說利用推論或是增添與問題有關的新資訊;鬆綁問 題的限制條件,亦即改變問題目標上的限制條件,讓條件彈性化;或者是將問題 的表徵重新詮釋。問題的表徵(結構)改變後,若直接就可與記憶中相似的知識 相對應,解答便呼之即出,此即頓悟。. - 17 -.

(26) 由以上的研究結果得知,問題解決、類比、隱喻、乃至於頓悟都是創造歷程 的重要因素。然而,這些重要的認知歷程基本上都有一共同的歷程:概念的結合 (conceptual combination) ,亦即將原有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概念,適當地加以組 合、對應,以衍生出一種符合整體情境需求的新概念(Davidson, 1995;Ward, Smith & Vaid, 1997) 。本研究的主要議題就是要探究概念結合時,有那些因素可能會影 響概念結合時創新的概念的形成。. 二、概念結合與新概念的產生 概念結合是將含有兩種以上的概念組合以產生一個滿足原有那幾個概念表 徵的新概念(Wisniewski, 1996) 。如,斑馬—卡車,可以產生「一種漆有斑馬條 紋的卡車」 、或是「一種專門運送斑馬的車子」的概念。因此概念結合可視為是 一種可以引導出創新觀念的歷程,而且可能是概念改變與概念發展的根源之一 (Ward, Smith & Vaid, 1997)。概念結合的過程牽涉到在把其中一個概念視為修 飾詞語,而另一個概念視為中心詞語,並要為二者間找到一種適當關係的新概念 (Shoben & Gagne, 1997) 。此新概念的產生牽涉到人們要去解釋兩個或兩個以上 不同概念之個別意義放在一起時,它們之間交互作用後產生一個不同概念的認知 歷程(Gerrig & Bortfeld, 1999;Costello & Keane, 2001)。 研究概念結合的形式有名詞—名詞的配對方式(Hampton, 1997b;Wisniewski & Middleton, 2002;Estes, 2003) ,如,豪猪—蘑姑。有形容詞—名詞的配對方式. - 18 -.

(27) (Springer & Murphy, 1992;Estes & Ward, 2002) ,如,友善的—敵人。有分詞— 名詞的配對方式(Ferretti, Gagne & McRae, 2003),如,英文中的 arresting cop 與 arrested cop,以及名詞—關係子句的配對方式(Hampton, 1997a;Wan & Chiu, 2002) ,如,英文中的 Birds which are also Pets。概念結合的研究大多採用「名詞— 名詞」的配對方式來進行研究的,看到兩個不同名詞被放在一起時,人可將這兩 個概念予以整合,進而產生概念上新的理解與解釋,或是在觀念上賦予創新的意 義,如,沙發—馬鈴薯,可以被解釋為整天坐在沙發上吃馬鈴薯看電視的人,或 是可被解釋為非常懶惰的人的新概念。 概念結合而產生新概念的認知歷程一般可區分為以下四種不同的詮釋方式 (Wisniewski, 1996),第一、屬性交集的詮釋(conjunctive interpretation):是指 概念結合時產生新概念的方式是採用兩個名詞間同時共同具有的概念,例如,寵. 物—鳥,鳥的概念集合中含有寵物的成分,而寵物的概念集合中也含有鳥的成 分,二者的交集便成了新的概念: 「一種被人飼養當成寵物的鳥」 。第二、關係的 詮釋(relational interpretation) :是指概念結合時新概念產生的方式是來自尋找兩 個名詞概念間可能存在的關係,例如,公寓—狗,是表示住在公寓裡的狗。第三、 屬性轉移的詮釋(property interpretation):是指概念結合時新概念產生的方式是 將其中一個名詞概念中的屬性轉移到另一個名詞概念上,而使得第二個名詞有了 新的概念意義,例如,斑馬—線,是將斑馬身上橫條紋的屬性加諸於馬路上線段 的概念。第四、概念結合時詮釋的產生有可能是來自於各概念間沒有交集的部分. - 19 -.

(28) 或是另外衍生出的意義,例如,菜—鳥,兩個概念單獨來看,「菜」是指蔬菜或 是青色的, 「鳥」是指會飛的動物或是具有羽毛的,兩個概念結合後新概念是指 一個人在新環境中尚未進入狀況或搞不清楚狀況而言,其新概念與「菜」跟「鳥」 的概念都無交集。一般而言,其中第一個名詞稱為修飾名詞(modifier noun), 第二個名詞稱為中心名詞(head noun) 。此類新概念產生的方式大多是將第一個 名詞視為修飾名詞並將其概念中的屬性轉移至中心名詞的概念上。有研究顯示 (Costello & Keane, 1997;Wisniewski & Gentner, 1991)當人在處理概念結合的 詮釋時,其詮釋的方式會有所偏好。例如,採用關係的詮釋方式與屬性轉移的詮 釋方式是最常出現的兩種,其所佔的比例約在 30%至 70%之間,而採用屬性交 集詮釋的方式所佔的比例卻不及 10%。 當將兩個不同的事物或概念結合以產生新概念的時候,為了讓這兩個不同的 概念結合後的新概念是有意義的,概念一致性(conceptual coherence)是一個最 基本的要求(Thagard, 1997)。所謂概念一致性是指當概念結合時新概念的詮釋 之限制條件的滿足(constraint satisfaction),也就是新概念的詮釋必須要同時滿 足與原先兩概念所具有的正向限制與負向限制。所謂的正向限制是指概念結合後 的新詮釋之屬性含有與原來的兩個概念間的屬性具有相同或性質相似的屬性, 如,鯊魚—律師,若新概念被詮釋為「一位兇暴、嗜血的專業律師」時,則「兇 暴、嗜血的」屬性符合鯊魚的概念,「專業的」符合律師的概念,所以「兇暴、 嗜血的」與「專業的」就是所謂的正向限制。而負向限制則是指概念結合後的新. - 20 -.

(29) 詮釋之屬性必須摒除與原來的兩個概念間所具有的屬性相互矛盾對立或者是關 係薄弱的屬性,如,鯊魚—律師,若新概念被詮釋為「一位溫和、嬌弱的年輕律 師」時,則「溫和、嬌弱的」屬性不符合鯊魚的概念, 「年輕的」屬性亦與律師 的概念並無太大的相關,所以「溫和、嬌弱的」與「年輕的」屬性對於鯊魚—律. 師來說就是所謂的負向限制,必須予以排除的。然而,在概念結合的過程中這種 概念一致性的新概念產生方式,其原概念的屬性易受社會上刻板印象的觀念所影 響,例如,看到女人就會聯想到嬌弱,看到黑色就會聯想到暴力或貧窮(Kunda & Thagard, 1996)。. 三、概念結合的詮釋方式之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人們看到名詞—名詞的配對組合時,究竟要採取屬性交集詮釋、關係詮釋、 或是屬性轉移的詮釋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呢?概念結合的詮釋歷程有三個理論:雙 歷程理論(dual process theory) 、關係理論(relational theory)與限制理論(constraint theory) 。雙歷程理論者(Wisniewski, 1996, 1997a, 1997b, 2000;Wisniewski & Love, 1998)主張概念結合時,人產生新概念的詮釋方式分別來自於關係詮釋與屬性轉 移的詮釋兩種不同的機制反應。此理論主張概念結合時所進行的關係詮釋是透過 建構一故事情節(scenario)的方式來將兩個既有的概念予以結合以產生新概念 的解釋歷程。如,地板—電視,地板的概念可能有是硬的、可以有不同材質的等 等,電視的概念可能有是一種傳播工具、方正笨重的等等,當這兩個不同主題的. - 21 -.

(30) 概念結合時,地板電視可能就會被詮釋為是一種置於地板上的直立型電視。至於 概念結合時屬性轉移詮釋的歷程則是先將兩概念間的屬性或特徵予以比較對應 (align),找出可以對應的屬性或特徵,再重新建構新的概念以符合概念間的一 致性。如,仙人掌—地毯,仙人掌的屬性特徵有長有刺的、生長在沙漠的,地毯 的屬性特徵有軟的、方方正正的,在比較對應兩者的屬性特徵後,仙人掌地毯可 能就會被詮釋為是一種帶刺的地毯。雙歷程論者認為在此概念結合過程中屬性轉 移的詮釋方式與關係推論的詮釋方式是兩種不同的歷程,且兩者是可以同時存在 並行運作的。以斑馬—卡車為例,屬性特徵的詮釋方式是透過斑馬與卡車兩原始 概念間各屬性的比較與應對後,找出可以結合兩概念的屬性特徵,再將其中一個 概念下的屬性特徵轉移到另一個概念上。如,斑馬—卡車的屬性對應後,可以產 生“一種漆有斑馬條紋的卡車"的概念。關係推論的詮釋方式則是在斑馬與卡車 兩原始概念間尋找某一種主題性的功能角色來加以詮釋。如「一種專門運送斑馬. 的車子」的概念。至於最後被採用的新概念究竟是由哪一個詮釋歷程所產生的, 則是要看哪一個歷程能先提出合理的解釋而定(Estes, 2003)。 關係理論(Gagne, 2000;Gagne & Shoben, 1997)則主張概念結合中產生新 詮釋的歷程只有一種,那就是關係詮釋的歷程,屬性轉移的詮釋只是一種特殊的 關係推論方式,且強調在概念結合的詮釋歷程中,推論關係的詮釋歷程是先於屬 性轉移的詮釋歷程。另外,關係理論強調在概念結合時,一個修飾名詞在概念之 間可能會存在著各種關係,例如,是兩概念間的「成分」關係、或是「因果」關. - 22 -.

(31) 係、還是「部件」關係等等,而在這些關係當中於經驗法則裡出現頻率最高的關 係其產生詮釋所花的時間最短。例如,以巧克力當修飾名詞時,巧克力可被當成 是一種組成成分的關係詮釋(如,巧克力—球)出現的頻率就會高於把巧克力當 成是一種被賣的商品的關係詮釋(如,巧克力—店),所以,當概念結合時就易 將巧克力以成分的關係來作詮釋所花的時間較短(Gagne & Shoben, 1997)。 限制理論(Costello & Keane, 2000, 2001)主張概念結合時新的概念出現的 方式皆來自一限制與滿足的歷程,亦即新的概念必須滿足診斷性、可信性以及具 知識性三個限制條件。診斷性是指概念結合後新的概念必須包含原概念間所屬重 要或明顯的屬性或特徵,如,當斑馬—卡車被詮釋為是一種漆有橫條紋的運輸工 具時,橫條紋屬於斑馬明顯的特徵之一,運輸功能是卡車的主要功能之一,所以 「橫條紋」與「運輸工具」就是概念結合後新詮釋具診斷性的指標。可信性則指 概念結合後衍生的新概念必須是可以被原先概念的訊息所解釋的,例如,當你看 到鏟子—鳥一詞時,「是一種鳥,具有可以用來挖洞的扁扁尖尖的嘴」的詮釋方 式會比「一隻會使用鏟子挖洞的鳥」的詮釋方式更是讓人能信服的,因為在原概 念中,鳥是不會是用工具的,而將其嘴的形狀詮釋成像鏟子相對上是比較合理 的,也比較能讓人相信的。具知識性的限制條件是指在概念結合後所衍生的新概 念,除了具有原先概念的某些屬性或特質外,必須提供新的、重要的訊息;如,. 木—馬兩個組合後,假設詮釋的新概念是一種可以用來裝飾觀賞或娛樂遊玩的木 製的馬,則「裝飾觀賞」 、 「娛樂遊玩」就具知識性的條件。不同概念結合的詮釋. - 23 -.

(32) 方式是由上述這三種限制所引起的,而不同的概念結合詮釋方式也必須符合與滿 足不同的限制。然而,最近有研究結果顯示,在利用屬性轉移詮釋的概念結合過 程中,受試者所採用的詮釋主要在滿足診斷性的限制條件(Costello & Keane, 2001)。 為了檢驗在概念結合過程中屬性轉移的詮釋與關係推論的關係,Estes (2003)以大學生為受試者,探討名詞—名詞配對的理解過程中,屬性轉移詮釋 與關係詮釋這兩歷程的發生順序是前後的順序,或是平行發生的。他採用促發效 果的方式來進行實驗,實驗中他讓受試者先看一對名詞—名詞配對,如,仙人掌—. 地毯,作為促發刺激(prime)的名詞配對。在受試者自己認為瞭解該配對詞組 的意義後,按空白鍵之後會再出現另一名詞—名詞配對,如,針狀—牧草,此是 受試者做反應的目標名詞配對(target) 。受試者所要做的作業是判斷此目標配對 詞是「有意義」或是「無意義」 。實驗中操弄的變項有二,一為促發刺激的名詞 配對的型式,分成三種:1.促發刺激中的名詞配對與做為反應目標的名詞配對二 者皆屬同一種詮釋(屬性轉移詮釋或關係詮釋),2.促發刺激中的名詞配對與做 為反應目標的名詞配對二者屬於不同的,3.目標的名詞配對與促發的名詞配對兩 者間沒有任何關係,即促發的名詞配對不提供任何與目標的名詞配對有關的訊 息。第二個變項為做為反應目標的名詞配對的型式,分成二種,一為名詞—名詞 的配對所引發的詮釋是屬於屬性轉移詮釋的方式,另一種則是屬於關係詮釋的方 式。Estes 推論如果在概念結合的歷程中屬性轉移詮釋的方式與關係詮釋的方式. - 24 -.

(33) 是屬於前後序列發生的方式,且關係詮釋先於屬性轉移詮釋,則在概念結合的促 發效果中做為促發刺激的名詞配對的詮釋方式應該會影響接下來做為反應目標 的名詞配對的詮釋速度與正確率。當做為促發刺激的名詞配對為屬性轉移詮釋詮 釋時,將可促進接下來的屬性轉移詮釋的認知歷程,但卻會阻礙接下來的關係詮 釋的歷程。 實驗結果發現,做為促發刺激的名詞配對的詮釋方式與做為反應目標的名詞 配對的詮釋方式之間並沒有交互作用。顯示做為促發刺激的名詞配對的詮釋方式 不同,對於接下來做為反應目標的名詞配對的詮釋速度並沒有產生不同的影響。 此結果顯示概念結合時屬性轉移詮釋與關係詮釋是可以平行進行的。但是,此研 究中亦發現,在理解的過程中概念結合時屬性轉移詮釋的所需時間(M=1638 ms.)比關係詮釋(M=1520 ms.)來得長。且屬性轉移詮釋能被理解的程度的比 例(M=.63)亦比關係詮釋能被理解的程度的比例(M=.81)來得少。這樣的 結果是支持雙歷程理論的。 雙歷程理論與限制理論對於新概念產生時人所從事的屬性轉移詮釋二者的 預測不同。雙歷程理論認為概念結合後新概念的產生所採用的屬性在兩概念間是 屬於二個原始概念相互對應、比較後尚可接受的差異性(alignable difference), 例如,以吉他—豎琴為例,連結後可接受的差異性是指兩概念有一個共同的向度 (如,弦) ,但在這向度上其程度有差異,例如,吉他有六條弦,而豎琴有很多 條弦。限制理論則認為概念結合後採用屬性轉移詮釋時被採用的屬性是屬於修飾. - 25 -.

(34) 詞語最具診斷性的屬性,如吉他—豎琴的例子,「六條弦」就是吉他—豎琴概念 結合後具診斷性的屬性。為了檢驗概念結合時屬性的連結與診斷性對於採用屬性 轉移詮釋的方式之影響為何,Costello & Keane(2001)讓 16 位大學生針對 16 組名詞配對每組配對分別提供四種由實驗操弄形成的不同詮釋做適不適當的評 估,實驗操弄屬性的對應(分為可對應的差異性與不可對應的差異性)與診斷性 (具診斷性與不具診對性),分別包含於受評估的四種詮釋當中。結果發現,在 利用屬性轉移詮釋的概念結合過程中,受試者所採用的詮釋主要在滿足診斷性的 限制條件。. 四、概念結合與創造之關係—新屬性的浮現(emergent attribute) 兩個概念(A 或 B)結合時,所產生的新概念其所擁有的屬性可能:既是 A 的屬性也是 B 的屬性、或是 A 的屬性卻不是 B 的屬性、或是 B 的屬於卻不是 A 的屬於、或既不是 A 的屬於也不是 B 的屬性。由於概念結合時新概念的詮釋必 須符合既有的概念與舊有的知識背景,當概念 A 及 B 結合後所出現的新概念 (AB) ,其所擁有的屬性與原先 A、B 各概念間的屬性間的關係,又可分為屬性 一致性、屬性不一致性、新屬性的浮現、以及正確的謬誤四種。所謂屬性一致性 是指原先屬於 A 或 B 概念的屬性在概念結合後依舊會屬於新概念詮釋的屬性 中。所謂屬性不一致性是指有些原先 A 或 B 概念中的一些屬性在概念結合後並 不會出現在新概念的屬性集合之中。第三種情形是在原先 A 或 B 的概念中沒有. - 26 -.

(35) 的屬性,在概念結合後所產生的新概念的屬性集合中裡卻出現了,這種情形稱之 為新屬性的浮現。最後的一種情形就是原先不屬於 A 或 B 概念的屬性,在概念 結合後亦不會出現的屬性集合中,稱之為正確的謬誤。這四者之中,第三種原不 屬於 A 或 B 的屬性在新概念結合中卻出現了,可說是一種「生產性」的歷程 (generative process) ,賦予新概念超乎 A、B 之外的新的意義,我們推論這是個 「新」的意義的創造,對瞭解創造的歷程有其重要性,值得深入探討。 Hampton(1997b)認為概念結合後新屬性的浮現可能來自於兩種不同的歷 程:第一、是將原先概念中的某一種特殊子類別的知識運用在概念結合後的新概 念之中,例如,若寵物—鳥的概念結合中,出現「住在籠子裡」和「會說話」兩 個新屬性時,這兩個屬性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寵物或鳥類中才會出現的,例如,鸚. 鵡或八哥鳥。在一般的寵物或鳥的屬性集合中是沒有的,第二、受試者在概念結 合的詮釋過程中,因必須建構可能的故事情節而產生的新屬性;其目的是為了要 解決概念結合時可能產生的衝突或矛盾,例如,沙發馬—鈴薯,原本可能是用來 描述一個人整天坐在沙發上邊吃馬鈴薯邊看電視的人,之後再建構出「懶惰的人」 或「不愛動的人」的概念。 新屬性的浮現可視為是創造的一種歷程,它是將原有的兩概念間做比較,尋 找二者重疊或不同之處,再重新建構(reconstruct)新的概念,進而創造新的詮 釋。新的概念一方面係建築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上,另一方面亦符合所產生的概念 是新奇的且具有解釋力的。概念結合時產生具創造性新概念的歷程可能不是一個. - 27 -.

(36) 自動化的歷程,但必然是一個認知的歷程;它需經歷將兩概念間所有可能的屬性 加以比對或擴展其屬性間的關係、或是放鬆各項屬性間的限制條件、或者是要發 揮想像力來解決兩概念間的不一致性等方式,才能成功的創造出新的概念的詮 釋。然而,新屬性的浮現是否為概念結合中常見的現象,仍是一個問題,因為要 從兩概念結合中去建構出一浮現的新屬性且又符合原先概念的新概念,相對上可 能不是容易的,因此這便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Wilkenfeld & Ward(2001)推論概念結合時新屬性的浮現與名詞—名詞間的 相似性(similarity)及受試者嘗試對名詞—名詞配對進行詮釋的次數有關。他們 預測名詞配對中兩個名詞較相似者,因為容易尋找到二原有名詞的重疊屬性來做 解釋,所以可能產生的新屬性愈少,例如,杯子—碗,因為兩者都是拿來當作裝 東西的用途,重疊屬性大,所以較不易產生新屬性。此外,若受試者對名詞配對 下過一次定義後,再試著去找不同的解釋時,因為必須由剩餘的、比較不常使用 的屬性中去尋找,產生新屬性的機會也可能會比第一次下定義時大。 在 Wilkenfeld & Ward 的研究中,他們先從八個名詞類別當中選出 90 組名詞 配對為材料,預先將這些名詞配對設計為相似組與非相似組。他們請 53 個大學 生針對每一個詞組配對做七點量表的相似性評估,再由其中選出被評鑑為最相似 的配對組合 8 組以及最不相似的配對組合 8 組,作為實驗的刺激材料。接下來, 他們要求另外 63 位大學生針對上述的 16 對名詞配對中的每一個名詞分別列出至 少六個屬性,以作為名詞結合後所產生的屬性是否落在原有屬性的集合內的判斷. - 28 -.

(37) 依據。此外。他們另以 65 位大學生為受試者針對上述 8 組相似(如,杯子—碗) 與 8 組不相似(如,汽車—牛奶)的名詞—名詞配對分別下兩個不同的定義,並 分別描述該定義為何及列出其可能的屬性。結果發現,不相似的名詞配對所產生 的新屬性數目顯著地比相似的名詞配對來得多。此外,受試者在配對名詞為相似 組的情境下對第二次所下的定義時,產生的新屬性數目也顯著地比第一次下定義 時多,但在不相似組裡則未達顯著效果。他們進一步分析受試者對名詞配對所做 的詮釋方式,結果發現在相似名詞配對上出現屬性轉移詮釋的方式比率高於不相 似的名詞配對。而在不相似的名詞配對組則是出現較多的關係聯結詮釋。亦即, 名詞配對間愈相似的話,受試者愈易採用屬性轉移詮釋,例如,「吉他—豎琴」 被詮釋為是一種有六條弦(吉他的屬性)的豎琴。兩個名詞之間愈不相似則結合 時易採取關係聯結的詮釋方式,例如,「沙發—溜冰鞋」被詮釋為一種可以移動 沙發的滑輪器具。 Wilkenfeld & Ward 以雙歷程模型來解釋上述的發現,他們推論受試者會將 名詞配對間的關係作一連串地比較與連結歷程(alignment process) ,例如,名詞 配對間的共同性(commonality) 、連結後可接受的差異性(alignable difference)、 以及連結後不可接受的差異性(nonalignable difference) ,進而建構出新結合的概 念。以「吉他—豎琴」為例,共同性是指兩概念重疊相同的部分,例如,它們兩 者都含有「弦」 、都是「琴」 ;連結後可接受的差異性是指兩概念有一個共同的向 度(如,弦),但在這向度上其程度有差異,例如,吉他有六條弦,而豎琴有很. - 29 -.

(38) 多條弦;連結後不可接受的差異性則是表示兩概念間完全不同的地方,例如,吉 他有一長柄,豎琴則沒有。 從上述的實驗結果我們推論,新屬性的浮現與兩名詞配對間的不相似程度有 關。當配對的名詞愈相似,則其屬性重疊共同性的部分則越大,相對地就增加了 受試者從中提取屬性來做解釋的機會,因而限制了創造思考的方向,也就比較不 容易浮現出較多創新屬性。相反地,兩概念間的相似程度愈低,其屬性重疊共同 性的部分愈少,則會有較多不同的屬性可用來對結合概念做出新的詮釋。又兩個 名詞間的相似度愈小,則概念結合時可用來產生詮釋的共同屬性或可接受的差異 性愈小,受試者也就要設法去注意到兩者間的差異,進而由此差異中找出一個可 行的新意義出來。因此我們推論若是採用完全相反對立的兩個名詞來做結合時, 是否會刺激產生更多的新屬性將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我們也推論對配對名詞嘗試做較多次的定義或詮釋,也將較有機會觀察到新 屬性的浮現。在概念結合時,由於第一次詮釋時已經使用過名詞配對的部分資 訊,所以欲再做出不同的詮釋時,勢必要提取新的或不同的訊息才能做出合理的 詮釋。然而,由於找出可用來詮釋結合後概念的新屬性不見得是個容易的歷程, 要求受試者對二名詞結合時重複進行不同的詮釋不一定可以成功的。 Bock & Clifton(2000)則認為除了名詞間的相似性程度外,名詞與名詞配 對所產生的新詮釋也受到名詞的實體類別(ontological category)及概念本身是 否有明顯之特殊屬性所影響。實體類別可分為天然物與人造物兩類。當名詞配對. - 30 -.

(39) 屬於天然物時,人們會較為注意其名詞的屬性;所以,在詮釋時會傾向用屬性對 應的方式,將某一名詞的屬性轉移到另一個名詞上去,如,豪猪—磨菇,易被詮 釋為長有刺的菇類。相對地,當配對名詞為人造物時,人們會較為注意此人造物 名詞的功能性為何,在名詞配對的詮釋時則會傾向用關係聯結的方式,由兩名詞 間的功能性去尋找出某一種關係性來解釋之,如,杯子—碗,易被詮釋為拿來裝 水的碗。明顯的特殊屬性是指人一看到某名詞概念時腦海中會立即想到的屬性或 是該名詞概念具有明顯的特徵,例如,看到白蟻會很快突出來的屬性是一種啃食. 木頭的動物、看到計程車會立刻讓人想到黃色。但馬鈴薯或襯衫可能比較不會讓 人想到該二物有何較為特殊或立即能想到的屬性。 Bock & Clifton 的實驗中使用的名詞刺激分為天然物與人造物兩類。他們先 讓 60 名大學生每人閱讀 160 個字,並要求受試者列出每個字可能的突出屬性, 並評估各屬性的突出程度。之後,由天然物名詞與人造名詞中各選出 20 個具有 明顯突出屬性的名詞與 20 個無明顯突出屬性的名詞,共 80 個字。以 H 表示該 名詞有明顯的突出屬性,L 表示該名詞無明顯的突出屬性,形成 H—H、H—L、 L—H、L—L 四組的名詞配對,共 80 個名詞配對(因為每個字使用兩次) ,作為 實驗時的名詞配對材料。正式實驗步驟是讓 48 位大學生先針對上述 80 個名詞配 對中的 40 個名詞配對分別提出結合後最適當的詮釋,然後再對另外 40 個配對名 詞做相似性程度的評估。受試者對於名詞配對的詮釋反應將被評估為屬性對應、 關係聯結、混合、轉移錯誤(即表示用中心詞語的屬性來解釋修飾詞語)、以及. - 31 -.

(40) 無法評分等五類來進行分類。 實驗結果發現,從名詞配對的實體類別(天然物 vs. 人造物)來看,天然 物的配對名詞使用屬性對應的詮釋方式(42%)顯著地多於人造物的配對名詞 (27%)。相反地,屬於人造物的配對名詞使用關係聯結的詮釋方式(35%)則 顯著地多於天然物的配對名詞(18%)。從轉移錯誤(即表示用中心詞語的屬性 來解釋修飾詞語)的反應來看,在具有突出屬性的中心名詞中發生詮釋上移轉錯 誤的次數的確會比不具有突出屬性的中心名詞多;這現象在人造物質的名詞配對 中發生尤其明顯。然實驗中並未發現名詞間的相似性會影響名詞配對的詮釋方 式,這樣的結果和 Wisniewski(1996)的研究不同,這可能是因實驗中的名詞配 對已經依名詞的實體類別分類,因此名詞配對間相似性的差距不夠大之故。 從上述的實驗結果來看,名詞配對的實體類別與該名詞是否有突出的特殊屬 性確實會影響名詞配對結合後的詮釋方式。然而,上述的研究並未探究實體類別 與名詞是否具有明顯的特殊屬性對概念結合的詮釋過程中新屬性浮現的影響。此 研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受試者對名詞配對的詮釋種類分類上,除了屬性對應與關 係聯結的詮釋方法外,有大於 20%的反應是被判為無法評分,這些無法依屬性對 應或關係聯結來分類的屬性,究竟是些什麼?它們是如何產生的?這是值得進一 步加以探討的。 Estes & Ward(2002)推論兩概念結合後,其新詮釋要有新屬性的浮現會受 到修飾名詞的重要性與典型性影響。所謂的重要性是指當我們提到一個概念時自. - 32 -.

(41) 然會加以強調的某一向度,而典型性則是指在這個向度上其特徵值為何。例如, 就鯊魚而言,「性情」是一般人想到鯊魚時會強調的一個行為向度,因此是鯊魚 的重要的向度,而「兇暴、具有攻擊性」則是鯊魚的性情的典型特徵了。Estes & Ward 預測當概念結合時,修飾名詞愈無重要向度,且修飾名詞的重要向度若缺 乏典型特徵,則詮釋後的概念浮現新屬性的機會就愈大。他們以 150 個大學生進 行實驗,實驗的材料採用「形容詞+名詞」的配對,共 10 個,操弄的變項為形 容詞的重要性與典型性,受試者的作業為針對每個配對詞組給予一個最好的敘 述,做完 10 個配對詞組的詮釋後,受試者要列出該詮釋的可能屬性。研究結果 發現,在概念結合的過程中,新屬性的產生與概念本身是否具有的重要向度或明 顯的特徵有關。當概念結合時,各概念間的重要向度越沒有交集或重疊,或是在 該向度越不具有明顯特徵,則能產生越多的新屬性。此外,反義字與不規則或異 常的概念結合,亦可以產生較多的新屬性。 Hampton(1997a)的研究則利用將名詞歸類的方式來探討概念結合中若修 飾詞為否定型態時,例如,Tools which are not Weapons(相對於:Tools which are also Weapons) ,對受試者產生新概念詮釋的影響。Hampton 所關心的問題是在否 定型態的概念結合裡,新概念的屬性與兩概念原本的屬性之間的關係為何以及否 定型態的概念結合是否會受中心名詞與修飾名詞的順序或明顯的特殊屬性概念 所影響。120 個大學生參與了這項實驗,實驗材料採用了六個不同類別的概念結 合,如,運動—遊戲,工具—武器,每個類別的名詞配對可以有六種不同的呈現. - 33 -.

(42) 方式,例如,寵物—鳥的六種呈現方式分別為:鳥、寵物、鳥—也是寵物、寵物—. 也是鳥、鳥—不是寵物、寵物—不是鳥。在每個配對名詞概念下列了 20 個項目 (名詞) ,這些項目(名詞)可能是任一概念的範例,可能是同時屬於兩個概念 的,可能是屬於其中一個但不屬於另一個,或者可能是皆不屬於任何一個的,例 如,在鳥—也是寵物的配對中,可能列了孔雀、雲雀、老鷹、杜鵑、巨嘴鳥、知 更鳥、家鴿等項目(名詞)。受試者所要做的作業就是先判斷該項目是否屬於該 名詞配對,若認為該項目是屬於該名詞配對類別的話,再評估該項目代表該類別 的典型程度為何,若認為該項目不屬於該名詞配對類別的話,再評估該項目與該 類別的關係程度為何。研究結果發現,含有否定型態的概念結合時,產生的新詮 釋會受原概念間之明顯的重要屬性影響,這與一般的概念結合型態(沒有否定) 在產生新詮釋時會受明顯的重要屬性影響是相似的。並且和一般概念結合的型態 一樣,含有否定型態的概念結合時,人在產生新詮釋時,會將原概念的屬性做過 度擴展,例如,以西洋棋來說,受試者會認為西洋棋並不屬於運動的類別,但是 當他們又會將西洋棋列為是遊戲—也是運動的類別裡。顯示受試者已經將西洋棋 並不屬於運動的類別做了某種程度上的概念擴張。 然而,在含有否定型態的概念結合裡,當既有的兩概念類別(即 A 和 B) 的重疊部分越少時,則 A 與不是 B 的部分重疊的地方就會越大,因此在「A 並 不是 B」的概念裡,就跟概念 A 是相近的,所以人們就可能直接利用概念 A 的 屬性來做詮釋,而很少會去尋找否定型態已經存在的屬性來做詮釋。相反的,在. - 34 -.

(43) 含有否定型態的概念結合裡,當既有的兩概念(AB)集合的重疊部分越高時, 則 A 與不是 B 的部分重疊的地方就會越小,則人們較可能會利用否定型態的屬 性來做詮釋,因此產生新屬性的機會也比較高(Hampton, 1997a)。 相較於一般的概念結合(A—B) , 「A—不是 B」的概念結合雖然要產生新詮 釋概念的方式與概念結合 A—B 的配對要產生新詮釋的方式相似,但是「A—不 是 B」概念結合後的屬性問題與新屬性產生的問題卻比 A—B 配對的概念結合來 得複雜。因為 A 與非 B 的概念之集合真正為何,是難以得知的。且對於 B 與非 B 而言,人在處理非 B 的概念或作業時,是比較不容易的。因為對於非 B 而言, 由於其範圍是無限大的且由不同成分所形成的(heterogeneous),所以不容易掌 握含有否定型態的概念。因此,A 與非 B 做概念結合時,要產生新屬性的詮釋 就不那麼容易了。. 五、結論 在概念結合的過程中,新屬性的浮現對於創造力的產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 色。由過去的研究顯示,概念結合時新屬性的浮現與名詞—名詞間的相似性及對 名詞—名詞配對的詮釋次數有關(Wilkenfeld & Ward, 2001) 。且與是否含有否定 型態的詞語(非概念 B)的概念結合的形式有關(Hampton, 1997a) 。所以,本研 究的目的在於延伸 Wilkenfeld & Ward(2001)所得到的結果,若請受試者連續 對配對名詞下定義或詮釋時(下三次),新屬性的浮現次數亦會增加嗎?預測的. - 35 -.

(44) 答案是可能的,但未必是肯定的。因為做太多次的定義,受試者未必能做出合理 的詮釋反應。此外,亦探討含有否定概念的配對詞組,例如,“是 A—不是 B" 的方式,是否會有較多新屬性的浮現。雖然反向否定的概念較不容易形成,但是 若能順利且清楚地將兩概念結合,則應該會產生較多新屬性是可以預見的。. - 36 -.

(45) 第三章 方法 一、受試者 本研究受試者為 65 位中正大學之大學生(男,20;女,45) ,平均年齡 20.9 歲(男,M=21.7;女,M=20.5) 。受試者被隨機分派至肯定或否定之名詞—名 詞配對的實驗情境,其中肯定之名詞配對組有 33 名(男,9;女,24),否定之 名詞配對組有 32 名(男,11;女,21)。. 二、實驗材料及名詞—名詞配對的操弄 概念結合的作業係採用名詞—名詞配對,共 16 對,由 32 個天然或人造物體 的名詞建構而成,其中含 8 對名詞由屬同一類別的天然名詞構成,另 8 對由屬相 同類別的人造名詞構成(附錄一)。實驗材料的名詞—名詞配對分成四種:天然 (N)—天然(N) 、天然(N)—人造(A) 、人造(A)—天然(N) 、人造(A)— 人造(A)四類(附錄二)。名詞—名詞的配對係以隨機的方式配對而成,但限 制其中上述 4 種名詞—名詞配對的關係為:設 N1—N2 是隨機產生的自然物名詞 配對且 N1、N2 不為同類名詞,如,地球—貝殼。N3 與 N1 是同類的自然物, 如, 「彗星,地球」 ,N4 與 N2 為同類的自然物,如, 「珊瑚,貝殼」 。同理,A1— A2 是一隨機產生的人造物名詞配對且 A1、A2 不屬同類,如,教室—鈔票。A3 為 A2 的同類人造物,如, 「鑰匙,鈔票」 ,A4 為 A1 的同類人造物,如, 「涼亭, 教室」 。由此產生一組含四類的名詞配對,天然(N1)—天然(N2) 、天然(N3)—. - 37 -.

(46) 人造(A3)、人造(A4)—天然(N4)、人造(A1)—人造(A2),如,地球— 貝殼、彗星—鑰匙、涼亭—珊瑚、教室—鈔票。依此類推,產生肯定型態的名詞 配對的實驗材料,而否定型態的名詞配對則是將每一肯定型態的名詞—名詞配對 中的第二個名詞改成否定的形式(附錄三)。. 三、自變項的操弄 本研究的自變項有二,名詞—名詞配對中是否含有否定名詞的方式以及名 詞—名詞配對的詮釋嘗試次數。名詞—名詞配對是否為肯定或否定名詞有二個實 驗水準,分別為全為肯定名詞的名詞配對(如,地球—貝殼),與含有否定名詞 的名詞配對(如,地球—不是貝殼),為組間變項。名詞—名詞配對的詮釋次數 有三個實驗水準,分別為一次、二次、三次,為組內變項。. 四、控制變項 為了不使名詞是屬於天然物或人造物造成實驗上的混淆,本研究另以名詞是 天然物亦或是人造物為控制變項。名詞—名詞種類的型態有四個實驗水準,分別 為天然—天然、天然—人造、人造—天然、人造—人造四類,為組內變項。. 五、依變項的測量 本研究測量的變項為概念結合後,受試者所產生的詮釋方式、詮釋後所出現. - 38 -.

數據

表 3-1:詮釋分類的例子  名詞—名詞  詮釋  分類  青草—小麥  生機飲食的一種  屬性交集的詮釋  白雲—算盤  品牌為「白雲」的算盤  關係的詮釋  地球—貝殼  形狀像地球的貝殼  屬性轉移的詮釋  教室—鈔票  一個討厭鬼,坐在沙發蹺著腳  詮釋失敗  青草—不是小麥 皆是植物,外表相似容易混淆  屬性交集的詮釋  酒瓶—不是電腦 可樂裝在酒瓶裡喝  關係的詮釋  玫瑰—不是電燈 無法散發光芒的花  屬性轉移的詮釋  門鈴—不是汽車 汽車造型的門鈴  詮釋失敗  無法走動的汽車  詮釋失敗
表 3-2:新屬性評分的例子  名詞—名詞  屬性一  評分 屬性二  評分 屬性三  評分  地球—貝殼  沒有生氣 1  乾乾的  2  硬硬的  0  玫瑰—不是電燈  多刺  0  易生蟲害 2  大  1  列舉之次數製成常模,以做為新、舊屬性的判斷依據。  新屬性評分的方式分為:0 分、1 分、2 分。在名詞配對中受試者所列出的 屬性若與兩個名詞中任一名詞的屬性常模裡的屬性出現頻率在 2 次以上一致者 即為 0 分(附錄六);若受試者對名詞配對所寫的屬性在任一名詞的屬性常模中 與只出現 1 次相
表 4-1:詮釋方式的平均次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ource  SS  df  MS  F  Sig. 受試者間  名詞配對型態(肯、否定) (A) 0 1 0 . . 誤差 1 0 63 0  受試者內  名詞配對種類(天然或人  造) (B)  0
表 4-2:在各情境詮釋方式出現的平均次數  名詞配對方式  名詞種類配對方式 詮釋方式  平均數  標準誤 肯定型態  天然—天然  屬性交集  3.52 .36 關係的詮釋  4.85 .39 屬性的轉移  3.46 .51 詮釋失敗  .18 .49 天然—人造  屬性交集  .97 .20 關係的詮釋  5.09 .38 屬性的轉移  5.24 .43 詮釋失敗  .68 .48 人造—天然  屬性交集  1.06 .22 關係的詮釋  7.39 .41 屬性的轉移  3.06 .44 詮釋失敗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ric, B., Georges-Louis B., Computer-Based Concept Mapping : a Review of a Cognitive Tool for Students, in Benzie David & Passey Don (eds.),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結合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提具促進特定對象及就業弱勢者就業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以 2011 年經濟部統計處針對各製造業所做的調查,糕餅業所屬 的其他烘焙麵食品之生產值占食品製造業中 3.68%,在 33 項品向中排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Hammer and Champy (1993)則認為流程再造是從產生問題的基礎重新思 考,徹底翻新作業流程,以便在成本、品質、服務與速度等衡量指標上獲得改 善。Hammer

李友錚【5】指出有關顧客需求特性的探討目前以 Kano 二維品質模式 最具代表。因此,可以利用 Kano

將產出鍊輸入後,各訂單會依其最有利的時間排定 其生產順序,因此會發生個訂單擠在同一天等產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