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國小四年級樂理學習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國小四年級樂理學習為例"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榮華. 博士.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 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以國小四年級樂理學習為例. 研究生:連怡婷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5 月.

(2)

(3) 謝辭 在教專兩年的時光過得真的很快,雖然這兩年裡塞滿了各式的課程、各式 的活動,常讓人忙得焦頭爛額,但好在有同學們的相互扶持,以及師長們的鼓 勵提攜,這兩年也平安順利且充實的度過了。 首先我想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曾榮華老師,在碩一開學時願意收我這個音 樂專長的學生成為研究生,在百忙之中仍不吝於給予我們指導,並督促我們要 抓緊該有的進度,讓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同時感謝口試委員陳盛賢老師與 王金國老師,兩位教授在口試時提出許多具體的建議,讓我能明確的瞭解論文 的改進方向,惠我良多。 接著我想感謝東東國小(化名)的校長、主任,以及教學研究班級的老師 與小朋友們,能有機會在那裡進行實地研究,真是件幸福的事,在這短短的 14 週內我得到了豐富且實用的經驗,對未來的教學也有極大的助益。 另外感謝同門的好夥伴秀如和甘芸,因為你們的積極,讓我每次轉頭看見 你們在寫論文時,都為我的懶散而感到良心不安,讓我跟著你們的腳步準時完 成論文。還有教專班內的同學朋友們,雖然我們這兩年非常的辛苦,但因為有 你們的陪伴,讓我得以苦中作樂,希望這一切都將成為這輩子最美好的回憶! 然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們,總是支持著因為壓力大而耍任性的我,尤其是我 的爸爸,如果當年爸爸沒有在報名的最後一天逼著我來報考的話,或許我至今 暑假還會在各縣市間奔波趕考,也就不會有這本論文了! 最後,感謝老天爺讓我在這兩年可以平安順利的完成學業,希望未來到職 場上我可以發揮所學,好好的面對所有挑戰,不負師長與自己的期待。 連怡婷. 謹致. 中華民國一O四年五月.

(4)

(5)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以國小四年級樂理學習為例. 摘要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探討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 生的樂理學習成就之影響,並進一步從行動中不斷的省思所面臨的困難,以及 尋求解決之道。 研究對象為臺中市東東國小(化名)四年級某班 26 名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 每週一堂共十二堂的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並且在教學過程中,同時透過上課時錄 影、觀察、省思、回饋單,與樂理學習成就測驗等,蒐集質性與量化資料,進行分 析後所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歷程中,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 (一)設計教學備案以應變突發的多媒體設備故障 (二)掌握學生輪流使用多媒體設備的時間 (三)搭配投影簡報講述部分應避免過長 (四)教師應充實自己的多媒體知能與運用能力 二、學生樂理學習成就之轉變情形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可顯著提升學生的樂理學習成就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僅在校內接受音樂教育的學生樂理 學習成就提升力大於有在校外接受音樂教育的學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未來在教學與研究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教學、音樂教學、樂理學習成就 I.

(6) II.

(7) The Effects of Multimedia-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on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e Example of 4th grade Students in Music Theory Learning Adviser: Tseng, Jung-Hua Graduate student: Lien, Yi-T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discover the effects of multimedia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on achievement of 4th grade students in music theory learning. Faced the difficulties and continued the reflections during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find the solutions. The objects of study are 26 4th grade students from Tung-Tung elementary school, Taichung. There were 12 lessons of multimedia-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s, 1 lesson per week. The research worker took videos, observations, reflections, and scores of music theory learning achievement exams, to analyses them.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the following: I. The difficulties and reflections of multimedia-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A. Prepare back teaching plans for the raining day. B. Control the time of students using the multimedia device. C. Avoid long speech, make the briefs “brief”. D. Teacher should enrich his ability of Multimedia. II.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changes in music theory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III.

(8) A. Multimedia-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can make a great beneficial in music theory learning B. After taking Multimedia-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ho only learn music in school had more advancement than the students who also learn music in cram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make some advices to the future teachings and studies as a reference in the end.. Keywords: multimedia-assisted instruction, music instruc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music theory. IV.

(9) 目. 次. 摘要 ......................................................................................................... I 表次 .................................................................................................... VI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多媒體輔助教學 ............................................................... 11 第二節 國小音樂教學探究 ........................................................... 13 第三節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之理由 ....................................................... 35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諍友 ........................................................... 36 V.

(10)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 38 第四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 42 第五節 研究規劃歷程 ................................................................... 46 第六節 研究教學設計 ................................................................... 52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多媒體輔助樂理教學歷程 ............................................... 55 第二節 學生樂理學習成就之變化 ...............................................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結論 .................................................................................. 93 第二節 建議 .................................................................................. 96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 99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一 樂理學習成就測驗 ................................................................ 105 附錄二 學生基本資料調查 ................................................................ 108 附錄三 研究省思日誌範例 ................................................................ 109 VI.

(11) 附錄四 學習單 ................................................................................... 111 附錄五 教學活動設計範例 ................................................................ 116. VII.

(12) 表. 次. 表 2-1 戈登教案模式表 ....................................................................... 26 表 2-2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相關研究 ................................................ 32 表 3-1 學生前測分數分析 ................................................................... 41 表 3-2 資料編號代號 ........................................................................... 45 表 3-3 課程教學大綱 ........................................................................... 51 表 4-1 學生對參與音樂會規則之先備認知 ........................................ 58 表 4-2 全體學生樂理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分數之無母數統計 ......... 89 表 4-3 有無在校外接受音樂教育學生前後測分數之無母數統計 ..... 90. VIII.

(13) 圖. 次. 圖 2-1 達克羅茲音樂教學內容彙整圖 ................................................ 18 圖 3-1 研究流程 ................................................................................... 49 圖 4-1 小組討論音樂會規則結果 ........................................................ 57 圖 4-2 國家音樂廳觀眾須知教學簡報 ................................................ 60 圖 4-3 音樂金頭腦競賽簡報................................................................ 60 圖 4-4 音型教學簡報 ........................................................................... 65 圖 4-5 音符的唱名與位置教學簡報 .................................................... 69 圖 4-6 音符對對碰遊戲紙牌................................................................ 70 圖 4-7 認譜複習簡報 ........................................................................... 71 圖 4-8 音符接龍規則說明 ................................................................... 72 圖 4-9 音符接龍遊戲結果 ................................................................... 75 圖 4-10 調性教學簡報 ......................................................................... 78 圖 4-11 基本音符複習簡報.................................................................. 82 圖 4-12 拍號教學簡報 ......................................................................... 83 圖 4-13 拍號學習單檢討簡報.............................................................. 84 圖 4-14 附點音符教學簡報 ................................................................. 86 IX.

(14) X.

(15) 第一章 緒論 在資訊爆炸、信息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無論是學 生或教師,資訊能力的養成都值得關注,如何有效利用現代便利的科技,提升 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樂於學習,進而增進學習成效,幫助學生的學習與成 長,成為教師重要的課題。本研究以各式多媒體工具為輔助,設計音樂教學活 動,並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希望藉由多媒體多變、可互動、即時等特性能 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樂理學習效果。 本章共分四節,首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接著提出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 題,其次是針對本研究中的關鍵詞進行名詞釋義,最後則是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音樂對人類的重要性存在於各種不同的層面,除了娛樂價值等實際運用的 層面外,還能提供人們深層的美感經驗,提升人類的精神生活,豐富人們的心 靈。然而為了要達到美感的經驗,則必須有超越初級的音樂知識作為基礎(黃 瓊慧,2002),所以我們必須透過音樂教育來獲取更多的音樂知識,以取得美 感的經驗。 音樂教育有助於人類智力、生理、群體關係,以及情感的發展(范儉民, 1990)。且根據 Akin(1989)的研究發現,音樂教育能啟發智能,加速生理、智 力、情緒和社會發展,幫助閱讀理解等,對學校課業十分的有幫助。 除此之外,音樂還有能調適人的感情、改變人的氣質,具有振奮人心、團 結意志的力量,促進繪畫製圖能力、語文能力、反應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調 和人倫關係的力量(張統星,1996)。以上足以看出音樂教育對於人類有不可 1.

(16) 或缺之重要性。 從分析音樂課程之教材可發現,音樂與其他不同型態的藝術往往具有密不 可分的關係,例如歌劇表演中就結合了音樂、文學(歌詞)、視覺藝術(舞台 設計與服裝設計)以及表演藝術(戲劇表演效果的呈現)。若對學生只是純粹 的介紹音樂的部分,將無法完整的呈現其作品應有的風貌,且造成學習內容的 懸缺。但在資訊社會進步的現代,可利用各種多媒體軟硬體設備,將各式各樣 的藝術元件鉅細靡遺的教給學生,使學生有機會得以一窺藝術作品的全貌。因 此,如何設計出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的教學設計,此為動機之一。 現今的藝術教育已漸脫離過去技術本位與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邁 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藝術學習(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強調教學方法必須具多樣性與彈性,且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程設計,並考 慮課程對學習者的適應性、適切性與意義性,提供生活化與活潑化的學習,理 論上應可提升學生對音樂之學習興趣與基本能力。但由於授課時數之減少,以 及學習範圍的增加等原因,使得學生在音樂的基本能力呈現降低的現象(黃玉 珮,2011),且我國社會功利主義與升學主義氣氛濃厚,以致於音樂教育並未 受到應有的重視(許舒斐,2005)。研究者在國小擔任音樂教師期間也觀察到 大部分國小學童對於音樂學習並不如像對其他學科般重視,尤其多數對於較需 記憶的樂理部分感到力不從心甚至直接放棄學習。 每位學生都是個別獨特的個體,人人的音樂欣賞習慣不同、樂理起點能力 有差異,且接觸音樂的頻率也有所區別。然而在學校統一接受多媒體輔助音樂 教學後,對於有在外補習音樂才藝的學生,與只在校內接受音樂教育的學生, 其樂理的學習成就是否皆能提升?或是常聽音樂與不常聽音樂的學生,在接受 多媒體輔助的音樂教學之後,樂理的學習成就提升的情況又會有怎樣的差別? 考量到音樂對兒童的好處,以及樂理作為音樂學習之基礎,絕不可輕易忽視, 2.

(17) 因此想藉由多媒體呈現方式活潑多元可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不斷重複的再 現,與可針對能力進行個別化調整等特性,來幫助提升學生之樂理學習成效, 並透過本研究,進一步的瞭解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是否皆能 有效的提升其樂理學習成就,此為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之方式,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於國小四年級學生, 教導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年級的自編音樂教材,設計使用多媒體輔助的教 學活動,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省思、調整,以提升學生之樂理學習成就。 基於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共有以下兩點: 一、探討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歷程中,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 二、探究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樂理學習成就之情形。 (一)探討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後,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整體樂理學 習成就之成效。 (二)探討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後,對有無在校外接受音樂教育的學 生樂理學習成就之差異。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有以下兩點: 一、教師實施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歷程中遭遇到之困難,以及解決方法為何? 二、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後,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樂理學習成效 為何?. 3.

(18) (一)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後,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整體樂理學習 成就提升之成效為何? (二)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後,對有無在校外接受音樂教育的學 生樂理學習成就提升之差異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以下針對研究題目「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 國小四年級樂理學習為例」,提出四項名詞釋義-多媒體、音樂教學、樂理, 與學習成就,說明如下。. 壹、多媒體 所謂媒體包括文字、圖片、照片、音樂、語音旁白、特殊音效、動畫和影 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動功能。而多媒體則是指在系統中,組合多種傳播媒 體的溝通系統和方法;也有學者認為同時使用兩種以上形式的媒體傳播訊息, 或使用一種媒體同時傳播多種形式的訊息即為多媒體。 本研究中所稱之多媒體,主要以電腦、單槍、音樂光碟、CD 播放器,以及 平板電腦等媒體,以複合的方式呈現資訊。. 貳、音樂教學 音樂教學的內容包括演唱、演奏、即興、編曲等音樂素養智能,與欣賞、 分析、評鑑等音樂聆賞素養智能,以及介於兩者間的認譜與記譜,且要教導學 生曲調、節奏、和聲、曲式與音樂表情等音樂要素。. 4.

(19) 本研究之音樂教學依據 2008 年公布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能力 指標與教材內容中所訂定之內容,由研究者自行編撰之教材進行教學,包含基 本音樂常識與音樂知識等範疇。. 參、樂理 樂理為音樂理論之簡稱,是對音和音樂的一種理論,其範圍包括旋律、音 程、節奏、和聲、結構、曲式、織體等,是種包含各種音樂元素、作曲方法, 與樂曲分析的學習領域,也是音樂隨著時間的流變,而歸納整理出來的通則與 法條。 本研究之樂理範圍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依照中年級應有的音樂能 力進行挑選,在音樂基本常識方面,包括參與音樂會應遵守的規則;音樂知識 方面則包含認譜、調性與三拍子的聽辨、辨認拍號與符值、基本的音型,以及 輪唱。. 肆、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乃指教學結束後,學習者在知識、技能及態度上的改變,它可以 作為衡量學習者學習成果之指標。學習成效會受到學習型態、學習環境、課程 設計與教學品質等各種因素影響。 本研究之學習成就指學生在接受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前後,參與樂理學習 成就測驗之分數,為紙筆測驗的形式,包含聽辨部分與是非、填充等一般測驗 題型,在測驗中分數越高,代表其學習成就越高。. 5.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範圍分為四面向,依據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研究方法,以及教材 範圍順序進行說明,並提出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以下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研究方法與教材範圍 四個面向進行說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臺中市東東國小(化名)四年級某班學生,班級的組 成為常態編班,班上無特教生存在,包含男生 15 人與女生 11 人,共 26 人。其 中 5 名學生有在校外的才藝教室學習其他樂器,另外的 21 人只有在學校內的音 樂課接受音樂教育。另外根據音樂聆聽習慣分析,平均每一到兩天就會聽一次 音樂的有 13 人;平均一週才會聽一次音樂,甚至只有在音樂課時才會聽音樂的 人也有 13 人。且所有人都表示會在閒暇之餘,使用電腦或手機進行休閒活動。.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由 2014 年 9 月 22 日至 2014 年 12 月 8 日,進行研究期程為連 續 12 週、每週一次的教學行動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即為教學者,教學同時搜集質性與量化的資 料與數據已進行課程調整與結果分析。其中質性資料為教學時的錄影與觀察、 6.

(21) 研究諍友之意見回饋、學生課後感想,以及研究者的省思等;量化資料則為在 12 週的教學活動進行前與結束後,根據學生進行樂理學習成就測驗的結果,利 用 SPSS20 作統計與分析。. 四、教材範圍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為幫助研究對象之樂理學習,因此本研究之教材為研 究者自編,以符合研究對象之學習需求,以及合乎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 規定。 本研究之教材內容,參照藝術與人文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所列之教材內 容,設計出符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的教材,以期研究對象在教學研究結束後, 得以獲得國小四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音樂能力。其中包含音樂常識與音樂知識兩 部分: (一)音樂常識 音樂常識的部分僅包含參與音樂會時應遵守之禮儀與規則,以本國最嚴謹 之音樂廳──國家音樂廳的規定為準則,讓學生瞭解該遵守的最高標準,並教 導在不同展演場所時可能會遇到的不同細則:如遲到後該坐在哪裡、是否能獻 花、幾歲以上才可入場、服裝衣著…等。 (二)音樂知識 1. 調性:聽辨大調與小調的旋律。 2. 輪唱:利用輪唱的方式和他人演唱歌曲,並能聽辨出曲調是使用 輪唱的方式演唱。 3. 三拍子:聽辨三拍子的旋律。 7.

(22) 4. 認譜:包含拍號、符值與五線譜上的固定唱名。. @ # $. (1)拍號: 、 、 的意義與拍子計算。 (2)符值:. q、n、y、h、d、w、j e、o、Q。. (3)固定唱名:熟悉從中央 Do 到高音 Re,共九個音在五線譜上的 位置。. 貳、研究限制 關於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研究方法與研究者角 色四面向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因本研究對象之範圍僅限定為東東國小(化名)之四年級某班 26 名學生, 無法確定是否對不同對象實施教學後,結果是否會相同,故研究之結果不宜作 過度延伸,難以將結果類推至其他年級學生,或是其他地區的學生上。. 二、研究時程 本研究之課程僅歷時十二週,每週利用一個早修時間進行教學,且無法將 實施教學的期間拉長或增減每週教學次數,因此本研究結果只能表示此特定情 況中的實施成效,無法得知更短或更長的教學時程之結果,難以推斷不同長度 的研究時程是否會有不同的影響。. 8.

(23) 三、研究方法 由於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因此在不同研究場域,或是對不同的研究 對象實施教學活動,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本研究之結果無法直接推論 至其他研究情形上,僅能提供相關研究者或教育工作者作為參考。. 四、研究者角色 因研究者為碩士班日間部學生,非研究對象之導師或音樂科任教師,亦非 該校之教職員,因此在課程內容與進度安排部分可依研究設計進行,但因在開 始進行前測時才首次與研究對象們見面,在師生互動與默契方面需要時間建立 與磨合期,因而產生限制。. 9.

(24)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研究需要,第一節先針對多媒體輔助教學進行探究,再於第二節進 行國小樂理教學之相關探討,最後再分析以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做 為本章之總結。. 第一節 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具有多種電腦、資訊資源的功能,可作用於人類的聽覺、視覺等感 官。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各種媒體之優勢,可以幫助學生之學習。 在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中提到,鼓勵藝術課程與教學運用媒 體教育的資訊科技;在能力指標中也強調運用科技與資訊在資訊蒐集、設計創 造、開發新創作經驗與方向,實可見多媒體在藝術與人文教學、在音樂教學的 重要性。以下將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探究,作為研究基礎。. 壹、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意義 多媒體一詞最早出現時,是指廣告設計人員用來傳達資訊與藝術,提供視 覺及聽覺多重訊息的媒體。由於電腦應用科技的發展,電腦便逐漸成為多媒體 的代名詞(歐家秀,2010)。 為了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利用電腦相關科技設計教材,協助教學者 教學或學習者學習的一種教學法,係為多媒體輔助教學(王全世,2000)。林 永吉(1990)也指出電腦輔助教學是一種利用電腦作為教學媒體的教學方式, 它的功能在於協助教師教學與輔助學生學習,可以用來進行個別化教學、補救 教學或精熟學習目的之編序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可讓教師的 角色從教知識改變為輔導學生學習,因為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提供生動的教 11.

(26) 學課程,以及自主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依興趣與程度選擇適合的教材進行 學習。也因為有多媒體輔助學習,可以使教育達成因材施教的理想(溫明正, 2000)。. 貳、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理論基礎 每個個體的認知歷程有其個別差異性存在,尤其是注意力方面,會對心智 導向的形成與學習成效產生強烈的影響。多媒體輔助教學範圍包含推理與記憶 的知識屬性,與教學策略運用兩相結合,產生刺激源,並因不同媒體在不同時 空對不同個體會產生不同效果,而增加學習者之注意力,注意力便透過心智導 向,影響學習者之情意與認知(洪榮昭、劉明洲,1997)。 根據林婉玲(2007)認為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理論基礎最主要為行為理論與 建構理論。其中建構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情境設計,使學生能有 機會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即實踐性以及參與性;行為主義強調做中學的概念, 因此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最好是能化被動的學習為主動。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要藉由多媒體的多樣化面貌,使學生自然能從中汲取知識;並設計能讓學生主 動親自使用,產生良好互動的架構,兼顧行為以及建構理論兩者。. 參、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特性 在教學現場,有許多課程需要透過實作以增強技能,而因為技能的獲得有 幾項特徵,使得在教學現場不易達成。首先是技能的獲得必須經過長時間不斷 反覆的練習,其次是每位學習者的程度與學習速度有個別差異的存在,且評量 方式也常無法以紙筆評量進行,以上幾點在教學進行中為教學者帶來許多困擾。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針對學生在某項學習困難,一再重複練習以達精熟, 也可加強學生對特定知識和技能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概念性的 12.

(27) 教材提供範例與補充、提供模擬實境的學習環境,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另 外於評量時也可利用多媒體輔助,呈現出多樣態的評量方式與成果展現,並給 予學生立即的回饋與改正的機會(李堅萍,2003;陳郭良,2003;鄭慧娟、許 允麗,1994)。 基於多媒體的特性,其在教育上有四種重要的應用模式,分別是個別化教 學:透過多媒體輔助進行個別化的教學,可提供學生自我學習之環境,並促使 學生產生動機主動參與學習;分析錯誤的功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隨時 分析學生的回答,並提供資料使其自行改正,在錯誤的概念形成前,建立良好 的學習模式;視聽教學:可使原本抽象的音樂概念變得具體,使學生更容易理 解,並可結合不同的媒體呈現方式,使視聽教學的功能更完備;以及能精確重 現: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可一再的重複完全正確的資料,不會像一般教師 因長時間的教學活動而影響正確率(賴美鈴,1994)。 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許多特色與形式,且常以複合多種概念的形式呈現。隨 著科技不斷的進步,人們的思考也不斷的創新,未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模式必 定有不斷增加的可能。. 第二節 國小音樂教學探究 本節將從樂理教學方面著手,分別由樂理教學之內涵與相關理論開始,進 行樂理教學之資料蒐集與探討,最後再從我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 程綱要進行分析,以期在研究時不至於偏離現行國民小學音樂教學之方向。. 13.

(28) 壹、音樂教學之內涵 音樂是由許多不同的元素所構成,為了使學生能瞭解這些元素,進而欣賞 音樂藝術之美,音樂教學必須教會學生數項基本能力。 Mursell 與 Glenn(1938)認為音樂有五種基礎能力,分別為對節奏的體認、對 曲調之理解與感受、對和聲之理解與感受、對調性之理解與感受與讀譜能力之 獲得。 陳道南(1986)認為音樂基礎指導含有節奏、曲調與和聲三項,且互相緊 密關聯無法獨立存在。分析我國國民小學之音樂教學之內容也可發現,音樂基 本練習、演唱、演奏、創作以及欣賞,都是音樂教學的面向。 Adler 在 Methode der Musikgeschichte 中則將音樂分為歷史與系統領域,並 將音樂教育歸於系統領域中,包含一般音樂、和聲學、對位法、作曲、管弦樂 器以及聲樂和器樂表演的教學(引自 Duckles, 1980/2000)。 齊易與張文川(2002)依照具體內容切入,認為音樂藝術教育分為音樂理 論知識、視唱練耳(聽音)教育、聲樂與器樂技能訓練、音樂欣賞教育、音樂 創作教育,以及音樂藝術活動等類型。 Reimer(2003)提出整合性的音樂課程,他將音樂課程分為演唱、演奏、即 興、作曲編曲、認譜、欣賞、理解音樂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以及音樂史與文化 等九大教學項目,每一項目的教學皆包含知識與實作的部分,與我國藝術與人 文課程的重點相似。 樂理是音樂的基礎。教學者在進行樂理教學時,將音樂的要素、結構、術 語,與記譜法等相關知識,經由參與和體驗,促進學生之欣賞、認知與演奏, 使學生有能力享受更多的音樂。. 14.

(29) 基礎樂理教學的內容應包含三個面向(齊易、張文川,2002;陳道南, 1986;Sur & Schuller, 1966),分別為記譜、音程與和聲,以及一般音樂常識。 以下針對各面向之內容進行說明:. 一、記譜 記譜方面包含音高記譜、符值記譜,以及音樂表現記號: (一)音高記譜 音高記譜的功用在於利用音樂記號與符號,將樂曲的旋律記錄於樂譜上, 例如音高、譜表、升降記號、臨時記號、上下加線與高低八度等。 (二)符值記譜 符值記譜之功能在於利用不同型態的音符與數字,表現樂曲之節拍,以及 旋律中每個音符的演奏長短,例如:音值(包含音符與休止符)、連結線、附 點、小節線、小節、拍號,與節奏型等。 (三)音樂表現記號 音樂表現記號用以增加曲調的風格、色彩與感受,例如力度記號、速度術 語,以及各種表情記號與術語等。. 二、音程與和聲 音程與和聲方面,包含音程與和聲結構,以及音程與和聲辨別。 (一)音程與和聲結構 音程與和聲結構,指各種大、小、增、減性質和音響效果之音程與和弦之 構成分析,以及鄰音、經過音、先現音等和聲外音。 15.

(30) (二)音程與和聲辨別 音程與和聲辨別為根據各種音程及和聲之組成要素與排列方式,辨別出該 和聲或音程之結構,以及和聲進行的模式。. 三、一般音樂常識 一般音樂常識包含的範圍較廣,例如音階、曲式、調式調性、聲樂與器樂 常識、音樂體裁、音樂家與音樂史、民族音樂,與民間音樂等皆屬於音樂常識 之範疇。 無論各音樂學者對於樂理的分類方法為何,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所謂的樂 理教學項目應包含記譜法、音樂術語、音程和聲、調性等知識,且不能忽略音 樂情意面之表現,方是樂理應有之面貌。. 貳、音樂教學法探究 當代主要的音樂教學法有:達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奧福音樂教學法、柯大 宜音樂教學法,以及戈登音樂教學法。此四大教學法各有各的教學風格以及專 長項目,以下就此四種音樂教學法進行說明如下:. 一、達克羅茲音樂教學法 達克羅茲音樂教學法是以瑞士籍音樂教育家 É mile Jaques-Dalcroze 為名,他 針對音樂教學中觀察到學生的普遍情形提出疑問,進行實驗教學,發展出結合 肢體律動與音樂訓練的音樂教學法,也為後世的音樂教學法之奠基(鄭方靖, 2013)。. 16.

(31) (一)教學策略 達克羅茲認為透過結合耳朵、說白、歌唱與身體律動,是學習音感的最佳 手段;音樂理論與音樂結構的學習,則透過即興創作來達成。底下針對達克羅 茲的教學策略進行說明(張馨方,2011;鄭方靖,2013): 1.律動 達克羅茲運用「肌肉覺」的概念,將聽到的音樂訊息化為肢體律動,使學 生感受音樂節奏的速度、長短、力度等音樂的基本元素,並透過肢體動作將聽 覺藝術視覺化,用來表達音樂。 2.即興創作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透過即興創作以培養創造力、表達能力,以及音樂的 統整能力。學生可利用律動、說白、故事、歌唱與樂器演奏等各種方式,表達 內心的感受,賦予各種不同的音樂詮釋,以及培養音樂創作能力。 3.說白與歌唱 達克羅茲認為語言中存在著韻律,因此孩子得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語言的 節奏累積音樂節奏的經驗。而歌曲除了節奏外,更有聲音的高低,與調式的變 化,因此能運用唱歌來建立音感與判斷調性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 謝鴻鳴(2006)根據達克羅茲之教材著作,將達克羅茲教學法之內容整理 歸納分為三大面向,即音感訓練(solfege)、節奏訓練(eurhythmic),以及即興 (improvisation)(圖 2-1)。觀察後發現,在節奏訓練底下的子項目數量比音感 訓練與即興的子項目多出了許多,可見達克羅茲的音樂教學強調節奏的訓練。. 17.

(32) 音感訓練. 節奏訓練. 即興. Solfege. Eurhythmic. Improvisation. 達克羅茲音階 音階數字. 手臂指揮 時間-空間-精力. 數字旋律 線譜 音程 全音半音 和弦 和聲外音. 速度 力度 重音 基本拍 音值 增值與減值. 調式 調性 轉調. 單複拍 樂句 小節 複節奏(交錯拍) 不規則拍子 (變態拍). 鍵盤和聲 動機: 重複、模進、對比 節奏型 平行樂句 曲式: ABA、輪旋曲式 卡農 速度變化 力度變化. 不規則小節 (混和拍) 不規則樂句 休止符 切分音 拍號變換 自由速度 即興延展旋律 即興作曲. 即興伸展身體與節奏 現代舞. 樂器即興作曲. 圖 2-1 達克羅茲音樂教學內容彙整圖。修改自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頁 57), 鄭方靖,2013,高雄:復文。. 18.

(33) (三)教學實務 達克羅茲教學法的課程編排以單一音樂要素為主題,再利用不同的方式與 角度幫助學生全方位的瞭解該主題。但音樂要素眾多,考慮到學生學習時有練 習律的問題,因此在製作課程設計時,應盡力使課程間有連貫性,幫助學生複 習已學過的音樂概念或音樂符號。. (四)教學成效 使用達克羅茲教學法得以讓學生習得四種音樂能力:音樂基礎能力、肢體 感應音樂能力、思考創作音樂的能力,以及利用內在情感感受音樂的能力。這 些成效不但符應達克羅茲的音樂教學目標,也符合音樂美感訓練、認知訓練等 現代音樂教育目標。. 二、奧福音樂教學法 奧福音樂教學法由德國音樂家 Carl Orff 所創,是一種激發孩童的想像力, 以進入音樂仙境的教學法,其教學目標在於幫助學生累積音樂經驗,以建立音 樂的能力,並幫助學生發展潛在的音樂性(鄭方靖,2013)。. (一)教學策略 奧福音樂教學法與達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同樣的強調律動、說白與歌唱,以 及的重要,且認為透過樂器的合奏,才能使音樂真正的與律動合而為一(蕭奕 燦,1989)。奧福認為透過這些策略的引導可以使學生經驗音樂、探索音樂, 並將潛在的音樂性得以發展出來。以下逐一說明之:. 19.

(34) 1.律動 奧福教學法認為律動是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手段,經由律動,學生可以體驗 並探索空間、時間、能量,以及音樂,使學生的動作得以變得自然且富有美感 與音樂性。 2.歌唱 奧福教學法中的歌唱為廣義的,包含有曲調的歌唱(sing)、說白(speak)、節 奏性的唸謠(chant)與口技(patch),歌唱是引導學生的音樂經驗、探索聲音特色 的主要手段,也是幼童探索旋律與節奏的主要媒介。 3.樂器合奏 在奧福教學法中,樂器合奏和歌唱一樣,被視為學生探索聲音的主要方法。 其種類繁多,大致上可分為天然樂器、自製樂器、身體樂器與奧福樂器等四種。 (1)天然樂器:生活周遭可以發出聲音的物品稱之,例如石頭、桌椅等。 (2)自製樂器:由學生們製作樂器,以瞭解樂器的特質與合奏。 (3)身體樂器:只要能拍擊出聲音的身體部位,都可作為身體樂器。 (4)奧福樂器:包含鐵琴、木琴、直笛、吉他、鼓、提琴等。 4.即興創作 即興創作是奧福教學法中用來探索曲式的最主要手段,可以讓學生盡情盡 力的發揮想像力,激發創造力,除此之外,還可作為老師評估學生吸收程度的 工具之一。. 20.

(35) (二)教學內容 奧福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大致可由「奧福樹」來呈現,但由於奧福樹作為 教學的導引不夠具體,因此各學者便依自己的想法做出了不同歸納,如李春艷 (1999)將教學內容變分為節奏、旋律練習,以及基本形體動作教學兩大項目。 而鄭方靖(2013)則將教學內容分為頑固伴奏、旋律要素,以及伴奏理念與技 巧三種。但無論分法為何,都不違反奧福樹以及 Carl Orff 所著之《奧福兒童音 樂》中所列之教學內容。. (三)教學實務 典型的奧福音樂教學課程,一定會使學生探索並體驗聲音、空間,以及曲 式。在課程中通常會有一個主要的中心目標,課程中所有的活動都是為此而設 計,其他的活動皆為配合此中心活動而進行。. (四)教學成效 在接受奧福音樂教學訓練後,學生得以習得音樂基礎能力以及音樂表現能 力,且奧福的樂器合奏練習也使學生和他人的合奏組團更加容易。但因為奧福 教學法的內容寬廣且較鬆散,因此教師本身的能力在此教學法中便顯得十分重 要,且教師須對學生的學習成敗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三、柯大宜音樂教學法 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是由匈牙利音樂家 Zoltán Kodály 所創,主張要建立紮實 的音樂基礎能力,必須要有良好的耳朵、音樂知識、高尚的心,以及音樂技能, 此四方面必須平衡的成長、交互作用,才能有能力去讀、寫與思考音樂(Szonyi, 1973/1992)。 21.

(36) (一)教學策略 「歌唱」在柯大宜教學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認為歌唱可以用來進 行音樂概念的認知教學,也可透過歌唱訓練音感、進行創作、學習音樂欣賞, 以及引導學習樂器演奏。柯大宜的歌唱教學以首調唱名法搭配絕對音名與節奏 簡譜,來建立學生的視譜能力、演唱音準、音感、和聲概念,以及移調能力等 音樂能力。. (二)教學內容 柯大宜音樂教學法的教學內容以音樂概念與要素的教學為主,然而歌唱、 說白、唸謠、音感、即興、音樂欣賞、樂器演奏,以及歌唱遊戲的律動舞蹈, 不但是執行教學的活動方式,也是活動的目的,這些活動的能力會隨著音樂概 念的增強而一同成長。. (三)教學實務 在執行柯大宜教學時,教師除了一般專業音樂教學能力外,還有三項必須 良好具備的能力:歌唱能力、音樂視聽能力,以及分析與運用音樂教學素材的 能力。 1.歌唱能力 由於歌唱在柯大宜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師的歌唱能力,即歌唱 方法、音準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方能在教學活動進行時讓學生模唱、學習 正確的歌唱。. 22.

(37) 2.視聽能力 即視譜與音感的能力。視譜能力方面,強調在視譜、讀譜後能充分理解音 樂;音感能力方面則強調調式,也就是教師在聽完樂曲後,能以首調唱名唱出 曲調,並判斷此樂曲之調式。 3.分析與運用音樂教學素材的能力 教師在演唱、演奏的教學活動後,必須引導學生來學習更深一層的音樂內 涵,進一步的認識音樂知識與結構,因此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分析教學素 材,並做出適當的編排與運用。. (四)教學成效 柯大宜教學法的主要成效在於培養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與歌唱能力,並 進一步的深入音樂的內涵,增強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使學生可以培養對歌唱 的興趣、對音樂的愛好,以及增進音樂讀寫能力,並能發掘學生的音樂能力, 以實現「音樂屬於每個人」的理想(楊立梅,2000;鄭方靖,2013)。. 四、戈登音樂教學法 戈登音樂教學法是由現代美國音樂教育家 Edwin E. Gordon 所創,認為「音 樂聽想(music audiation)」是音樂性向(music aptitude)的基礎,而「音樂性向」則 是指能達到的音樂成就的潛力。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聽和唱的先備基礎,那麼他 在其他方面的音樂學習,如音樂理解、讀譜與創作,都會受到限制(Gordon, 1997/2000;鄭方靖,2013)。. 23.

(38) (一)教學策略 戈登音樂教學法吸收了過去音樂教學法的理念,融合多樣的教學手段與自 己的創作,集音樂教學法之大成。其中最主要強調的是歌唱、節奏律動,以及 首調唱名與節奏唱名。 1.歌唱 戈登認為歌唱與音樂性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個人的歌聲音樂性表達 程度越高,代表其音樂性向的成就越高。學生透過模唱無伴奏的音調型曲調, 學習各種不同的調式、調性、節拍,與曲調風格。 2.節奏律動 戈登認為音樂家必須有敏銳的聽覺,以及精準的節奏感,而這與節奏律動 的成果相符。他認為律動經驗可使學生為正式的節奏學習打好基礎,因為身體 是學習音樂最好的媒介,而律動可以為音樂學習者建立速度的流動感,並讓學 生體會出複雜的音樂概念。 3.首調唱名 戈登認為首調唱名可培養學生在調性、調式與和聲的推理能力,使學生產 生順暢的移調能力以及歌唱的音準能力,和柯大宜教學法類似。 4.節奏唱名 戈登改良柯大宜教學法所設計的節奏名,使節奏唱名成為解讀節奏型的關 鍵,學生透過學習節奏唱名,即可學習解讀節奏組合的能力。. 24.

(39) (二)教學內容 戈登音樂教學法的音樂課程內容分為一般音樂教學內容與學習序列教學內 容兩種,於下將進行說明。 1.一般音樂教學內容 戈登教學法的一般音樂教學內容包含有歌唱、音樂遊戲、律動、欣賞、即 興、樂理等音樂綜合訓練,但其教學進度必須根據學習序列的教學來進行,根 據學習序列的教學內容規劃。 2.學習序列教學內容 戈登將音樂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方面,分別為曲調教學、節奏教學,以及技 能教學,針對各面向詳盡的規劃其教學順序進程,並說明音樂聽想與音樂學習 理論在學習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三)教學實務 戈登對音樂課提出了整體-部分-整體的主張(表 2-1),在教學活動進行 時,先引導學生透過一般性的音樂活動體驗音樂內涵,再依學習序列的教材, 進行音調型或節奏型的教學,最後再度使用一般性的音樂活動,使學生得以將 所習得的音樂素材加以印證與應用。. 25.

(40) 表 2-1 戈登教案模式表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整體. 部分. 整體. 經驗完整音樂. 學習某項音樂概念. 一般性 音樂教學活動. 學習序列教學活動 辨識性技能. 推理性技能. 歌唱 唸謠說白 律動舞蹈. 聽/唸唱. 聽/唸唱概括.  詞彙聯結.  詞彙概括. 遊戲 土風舞 樂器演奏 即興創作 音樂欣賞.  部分綜合.  即興創作.  符號聯結.  符號概括.  整體綜合.  理論性理解. 更深入理解 經驗完整音樂 一般性 音樂教學活動 歌唱 唸謠說白 律動舞蹈 遊戲 土風舞 樂器演奏 即興創作 音樂欣賞. (讀、寫) 修改自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頁 305),鄭方靖,2013,高雄:復文。. (四)教學成效 戈登教學法的主要成效,首先是能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音樂基本能力,且 由於戈登音樂教學法十分強調好的歌唱能力、正確的演唱音準,與曲調聽想能 力,因此對於學生的歌唱能力也能有一定效果的提升。另外因為戈登教學法也 強調節奏律動的使用,所以對於學生在利用肢體體驗音樂方面也會產生正面的 影響。. 26.

(41) 參、藝術與人文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音樂部分相關分析 藝術領域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按年級順序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應 達成之目標能力,且在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中共有三大統整內涵,每 個內含中都有其相對應之教材內容。本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之學童,因此將 從國小四年級所在之第二階段著手分析課程綱要中關於音樂之教材內容,以作 為研究之課程設計之參考,將資料整理後依各面向條列呈現如下。. 一、表現試探:音樂表現與試探 (一)以不同型態演唱音域適合的各種歌曲,如:齊唱、頑固曲調伴 唱、異曲同唱、輪唱。 (二)表現歌唱的呼吸、頭聲共鳴與發音技能,以及對歌曲曲調、節 奏準確度的掌握。 (三)從事節奏樂器、曲調樂器的個人與團體習奏,如:高音直笛齊 奏、直笛與節奏樂器合奏。 (四)學習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應指 揮的提示。 (五)即興或創作曲調,如:四小節曲調、問句與答句、反覆樂句, 以運用所習得的音樂知識與技能。 (六)運用適當的記譜方式記錄創作之作品,如:五線譜、簡譜、圖 形譜。. 27.

(42) 二、基本概念:音樂素材與概念 (一)探索並運用各種音源,以製造聲音,如:不同的人聲、各式樂 器、環境中的各種聲響,並自創符號加以記錄。 (二)從事基礎的讀譜練習,如:固定唱名、邊聽音樂邊指認樂譜中 的音樂符號。 (三)從事基礎的音感練習,如:節奏、曲調、調性,分辨樂曲的節 奏,如:區別二拍子與三拍子、大調與小調、重複、級進或跳 進的音型、上行或下行的音型聽辨。. 三、藝術與歷史文化:音樂與文化 (一)蒐集及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的音樂。 (二)認識音樂與其他藝術作品整合的作品,並發表心得、與他人分 享,如:動畫、故事繪本。. 四、藝術與生活:音樂與生活 (一)觀察及認識生活中各種物件發聲特性和習慣,選擇個人擅長的 方式表現與分享,如:肢體聲響、動物的叫聲,或是樂器的演 奏姿態。 (二)培養正確及尊重的態度觀賞各種音樂展演,如:守時、穿著整 齊、自制、專注。. 28.

(43) 由於本研究主要在於樂理學習成效,因此將以上所列之教材內容進行分析 出與樂理相關之項目分析如下:. 一、音樂常識 瞭解齊唱、頑固曲調伴唱、異曲同唱、輪唱之意義。 (一)分辨級進與跳進。 (二)分辨大調與小調。 (三)瞭解旋律之上下行之意義與表現方式。 (四)瞭解不同族群音樂特點並欣賞。 (五)瞭解與音樂互相整合的其他藝術作品。 (六)觀賞音樂展演的態度與行為表現。. 二、認譜 (一)辨認譜上的曲調與節奏。 (二)將自己的創作紀錄於譜上。 (三)瞭解音符的基本唱名,並能認讀。 (四)瞭解譜上的音樂符號的意義。 (五)分辨調性與調名。. 29.

(44) 肆、多媒體在音樂教育的應用 早期的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常用於聽音訓練、視唱練習,以及節奏感等音 感訓練範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在音樂教育上的應用範圍也隨之擴 大(賴美鈴,1994)。以下將由四方面來探討多媒體在音樂教育的應用:. 一、音感訓練 音感訓練是最早使用多媒體輔助的領域,經過 Kuhn 與 Allvin(1967)的試唱 軟體開發、Placek(1973)的節奏訓練、Lamb 與 Richard(1979)的音感訓練等研究 後,證實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此後許多研究也開始不斷的 擴大其範圍。. 二、音樂理論 早先關於音樂理論方面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聚焦在音樂概念的學習,教 學內容包含譜表、三和絃、七和絃、轉調、音階、調號、和絃進行與音樂術語 等。之後慢慢加入非調性音樂的學習,以及關於各種音符與音樂記譜符號等音 樂理論課程。. 三、演奏教學 早在一九六九年就有用來幫助樂器演奏練習的電腦輔助軟體,可輔助學生 對於運句、樂句與節奏的練習,進而可增加學生的音感。之後針對管樂樂器、 鍵盤樂器等都有相對應的軟體不斷的被研發出來,給與學生的演奏學習與練習 很大的幫助。. 30.

(45) 四、音樂創作 多媒體可以表現、製造出更多不同於以往的聲響效果,對擴充學生們的音 樂創作世界有很大的幫助。從 1975 年開始,便開始有系統的引導學生瞭解聲音 的意義。而後更發展出可用來分析不同曲式、不同風格作品的軟體,教導學生 模仿、變奏與創作,增進學生音樂創作能力。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更多不同種類的多媒體軟硬體設備的發明與普及, 提供音樂教師得以獲得更多元管道來活化教學、補充新知、發揮專業知能,幫 助學生學習。. 第三節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中的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係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中,輸入關鍵字:「多媒體」與「音樂教學」後,進行搜尋後之所得結 果只有四篇論文(2014 年 3 月 31 日止),如表 2-1 所示。以下茲就此搜尋結果 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三面向進行分析:. 31.

(46) 表 2-2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王慈慧 (2009). 李芳如 (2007). 廖翊妏 (2006). 楊淑茹 (2001). 研究名稱. 1.研究方法 2.研究對象 3.研究範圍. 研究結果.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對學生學習成就之 1.實驗研究法 影響-以國小五年級 2.國小五年級學生 音樂學科之認譜及 3.認譜與節奏學習 節奏學習為例. 多媒體教材教學在認譜及 節奏教學,能符合學生適 性需求,使學習成效優於 一般傳統教材教學,並能 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 1.個案研究法 運用多媒體電腦協 助國中音樂教學之 2.國中八年級學生 研究 3.國中音樂教學. 運用多媒體電腦協助音樂. 運用電腦輔助國小 1.準實驗研究法. 運用電腦輔助教學於國小 高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學. 音樂欣賞教學之研 2.國小六年級學生 究 3.音樂欣賞.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 1.實驗研究法 學:國中音樂直笛 2.國中學生 教學自製教具之實 3.直笛教學、 徵研究 自製教具. 32. 教學能提昇學生音樂學習 動機與學習興趣,強化學 生學習能力與效率。. 習成效顯著優於一般音樂 欣賞教學。 使用多媒體電腦教學,能 使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 果,增加對音樂表現活動 的主動參與,改變學習態 度,刺激產生學習意願與 動機。.

(47) 壹、研究對象 分析此四篇相關研究之研究對象,發現有兩篇研究對象設定為國中學生 (李芳如,2007;楊淑茹,2001),而另外兩篇則設定為國小高年級學生(王 慈慧,2009;廖翊妏,2006),並無研究將研究對象設計為中年級學生。因此 本研究希望能將多媒體用於輔助中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為相關研究增添其對 象的完整性。. 貳、研究方法 在此四篇研究中,總共有兩篇使用實驗研究法(王慈慧,2009;楊淑茹, 2001),一篇使用準實驗研究法(廖翊妏,2006),一篇使用個案研究法(李 芳如,2007),無人使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但本研究者希望能在研究過程 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樂理學習困難處,設計合適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活動,以幫 助其學習成效之提升,因此利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促進行動研究法在多媒 體輔助音樂教學方面之利用。. 參、研究範圍 在分析此四篇研究後,發現研究範圍分歧,王慈慧(2009)利用多媒體輔 助認譜與節奏的學習,李芳如(2007)用來輔助進行國中音樂科的教學,而楊 淑茹(2001)將重點放在直笛教學自製教具方面;廖翊妏(2006)則強調以多 媒體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以上四篇相關研究皆無人將研究範圍訂於輔助學生之 樂理學習,雖然其中王慈慧(2009)之研究的認譜與節奏學習與本研究部分範 圍重疊,但本研究所設定之多媒體輔助教學範圍較廣,所以可將此篇做為本研 究之參照,並期望本研究在未來能做為將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實施於更多音樂 其他面向之參考。 33.

(48) 34.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以及參考相關文件之後,以行動研究的 方法來探究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理學習成就之影響, 以冀提升學童之樂理學習成就。 本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使用行動研究之理由;第二節為研究 者與研究諍友之介紹;第三節介紹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第四節針對資料的蒐 集、整理與分析;第五節介紹研究規劃歷程;第六節介紹研究教學設計;最後 的第七節則為說明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之理由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期望能透過實際實施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的過程, 為教學現場中所遇到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由於樂理的教學是循序漸進的,若 學生沒有具備應有的先備經驗,則容易提高未來學習的難度,造成學習困難; 且樂理的學習包含各種不同的面向,更增添了學習的變數。而在行動研究的過 程中,可針對研究對象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以對研究對象的變化作出應變。 因此本研究選擇行動研究之理由如下:. 壹、時間因素 樂理的學習尤其是其中的欣賞態度的養成,需要時間來觀察與培養;研究 者的教學活動也需要時間來進行,以能在過程中針對各種問題做修正與解決。 因此設計了 12 週的教學活動,期望能透過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改善樂理學習, 提高其樂理學習成就。 35.

(50) 貳、研究者因素 研究者本身希望無論是教學效能或是專業成長,在音樂教學的各方面都能 有所提升,以期對未來的教學現場有所助益。因此採用行動研究可以讓研究者 邊進行教學,邊依據學生的情況不斷反省與修正,改善教學活動設計與執行, 已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協助學生學習。除此之外,在研究過程中也持續與研 究諍友們共同討論對話,以期能在專業對話的往來之中,促進教學與人際互動 的成長。.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諍友 本研究採以行動研究法方式設計與進行,在研究中,研究者同時兼任課程 活動的設計者與教學者,因此研究者的學經歷背景對研究與課程的設計、執行 等各方面皆有影響。 且本研究除研究者自身外,另有兩位研究諍友,希望可以藉由研究者與研 究諍友間的專業對話中,獲得更多多元且中立的看法,更期望在研究過程中, 能參考研究諍友之意見,進行改善和修正,以發揮研究的效益。 以下分別對研究者與研究諍友的背景與教學經驗進行描述與說明:. 壹、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主修聲樂,副修鋼琴與作曲。 在大學時代起即對多媒體產生極大的興趣,除了使用電腦進行電子音樂的創作 外,也修習了電腦音樂相關課程,學習了許多適合用於音樂教學現場的電腦軟 體之運用與操作。. 36.

(51) 畢業後同時在國小當音樂代課老師與音樂教室個別課老師兩年半,對兒童 的音樂教學小有心得。其中也常使用電腦音樂軟體將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與電 影配樂,改編符合學生程度的鋼琴與直笛樂譜,使學生得以習奏。 研究者並於 2013 年考上了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得以 有機會繼續往全方位的小學教育精進自己的能力。 過去在小學中代課時,發現在小學現場中,孩子們的音樂能力落差極大。 在同一班級中,會有數名孩子是平日有在校外學過音樂,如鋼琴、小提琴等, 這些孩子本來花在音樂的時間上就比其他同學多,對於音樂也有興趣,因此在 音樂課時通常表現較優良,且較願意參與音樂學習,但有時也會覺得課本中的 教材稍嫌容易,學不到什麼新玩意兒。另外也有一群孩子,對音樂課本中的內 容總是提不起勁,連最基本的節奏或音名都記不齊,因此影響到往後的音樂學 習。研究者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再加上本身於大學時期有修過「電腦科技在音 樂上的應用」及「教學媒體與操作」等課程,對電腦資訊方面頗有興趣,因此 決定利用研究的機會,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期望能利用多媒體能將素材 做多變化的呈現等特性,搭配編製合適的教材與教學設計,以幫助學生學習, 達到增進其樂理學習成就之目的。. 貳、研究諍友 本研究很幸運的有兩位研究諍友,一位為研究對象之級任導師,另一位則 為研究對象之音樂科任老師,研究者得以在研究過程中諮詢兩位研究諍友之意 見,作為課程反省與改進的參考。以下針對兩位研究諍友的背景進行介紹:. 37.

(52) 一、余老師 余老師為研究對象的班級級任老師,擔任導師工作已有十年的經驗,這是 他第二次當中年級的導師,對中年級的課程教學、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 生、家長間的相處應對已有一定的瞭解。余老師身為研究對象之班級導師已進 入第二年,對於班上的每位學生接有深入的瞭解,平時上課時也會針對學生發 生之個別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專心於課堂與學習上。另外余老師在課 餘時間,也不吝於提供個別輔導給需要的學生,是位熱心肯為學生犧牲奉獻的 好老師。在這次的教學研究過程中,也不厭其煩的提供研究者諮詢與協助,分 享班級經營的策略與技巧,以及各種教學的心得,惠我良多。. 二、李老師 李老師為研究對象的音樂科任老師,也是研究者的碩士班前輩。雖然李老 師是第一年在東東國小(化名)執教,對於研究對象們的認識只早研究者不到 一個月的時間,但待人親切,受學生歡迎。且音樂知識涵養豐富,教學認真, 常和研究者一同討論與分享音樂科任與帶團等實用的教學經驗,使研究者在研 究期間增進了不少對未來有用的音樂科任經驗。.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本節將對研究場與以及研究對象進行說明。在研究場域部分,主要以學校 概況、教學現場進行說明,以瞭解研究之教學情境;研究對象部分,則針對本 研究之對象進行與研究相關之資料說明。. 38.

(53) 壹、研究場域 此部分將介紹研究學校之概況,以及教學現場的情況,以做為研究時的參 考,分別描述如下:. 一、學校概況 本研究之研究學校為東東國小(化名),位於臺中市山區,是一所總學生 人數有 1009 人的大型學校。班級數有四十班:一年級到三年級有五班,四、五 年即有七班,六年級則為八班,其中包含兩種音樂藝材班,另有各式音樂社團 可供學生自由參加,音樂學習風氣頗豐。. 二、教學現場情況 由於學校校舍曾於九二一地震使倒塌毀損,在經重建後,校舍的空間規劃 較往日增加不少。本研究進行教學的教室,天花板與一般教室不同,為尖形挑 高,上有透明採光窗,教室明亮採光良好。 多媒體設備方面:教室後方設有一臺桌上型電腦固定於老師之辦公桌上, 連接投影機可同步播放螢幕上的畫面,但無電子白板,待未來學校內設備逐步 汰換後會增加此功能;電腦的音源輸出也暫時接在教室前方舊型的映像管電視 上,待未來經費充足時將會再進行音響之更換,但音質與音量皆有保持一定水 準,播音效果不錯;電腦的作業系統為 Windows XP,Office 的版本為 2003 版, 所以若是要使用 PowerPoint 簡報進行教學,需將檔案儲存為相容模式才得以讀 取。因此研究者在教學素材的準備與呈現方面,需要注意到研究場域電腦的限 制。. 39.

(54) 學生使用之課桌椅為單人座形式,共分為六行,每行四到五列,桌椅兩兩 併在一起,以增加合作學習的機會與桌椅間走道的空間。. 貳、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東東國小(化名)四年級的某班學生,全班共 27 名學生,因 進行教學時間為早修,導致 1 名學生必須參與社團活動,無法加入研究,所以 研究對象總人數為 26 人,其中 15 名為男生,11 名為女生。 為瞭解此 26 名學生之樂理起點行為,以及其他音與樂相關習慣或情形,研 究者設計樂理學習成就測驗與調查表來進行瞭解,並將結果說明如下: 26 人之中,有 5 人平時有在校外接受音樂教育,如學習鋼琴、小提琴等音 樂才藝,另外 21 人則只在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且 26 人之中,根據音樂聆聽習 慣,平均每 1 到 3 天就會聽一次音樂的人有 13 人,而超過 1 週以上或是只有音 樂課時才聽音樂的人也剛好是 13 人。以上統計資料都會在分析統計數據時作為 參考。 在進行前測之後將每位學生的樂理學習成就測驗的分數整理至表 3-1,發現 學生程度落差大,分數最高為 S26 的 85 分,而最低為 S16 之 15 分;從平均分 數的 52 分來看,可見全班的平均分數是不及格的。因此在教學實施後是否能提 升分數以及降低分數差異,為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 40.

(55) 表 3-1 學生前測分數分析 座號. 分數. 座號. 分數. S01. 27. S14. 35. S02. 67. S15. 62. S03. 73. S16. 15. S04. 66. S17. 64. S05. 66. S18. 54. S06. 63. S19. 45. S07. 32. S20. 39. S08. 50. S21. 56. S09. 57. S22. 49. S10. 23. S23. 59. S11. 53. S24. 64. S12. 42. S25. 35. S13. 62. S26. 85. 總人數. 26. 平均分數. 52. 標準差. 17.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41.

(56) 第四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在行動研究期間,透過蒐集、整理與分析多元的資料以提升研究之品質, 本研究中所蒐集之資料,包含質性的基本資料調查、課堂錄影與觀察、研究者 省思、學習單與研究諍友的回饋等;而量化的資料則為樂理學習成究測驗的測 驗結果。以下將針對本研究之質性與量化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方法進行說 明:.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來源多樣,所蒐集的資料包括研究前後的樂理學習成就 測驗結果、學生基本資料調查、課堂錄影與觀察、研究者省思、研究諍友的回 饋與學習單。以下針對這些資料之說明如下:. 一、量的資料蒐集 本研究使用之量的資料為學生在教學研究開始前與結束後,接受研究者自 編之樂理學習成就測驗(附錄一)之分數,用以分析瞭解學生在接受多媒體輔 助音樂教學後,樂理學習成就之改變情形。以下將對測驗內容進行說明: 本樂理學習成就測驗的編制範圍依據研究課程教學大綱製作而成,以測出 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方面的瞭解程度。內容共分為四大題,第一大題為聽辨, 此部分有五小題,分別用來測得學生是否能聽辨曲調的調性(大調或小調)、 曲調的拍號(二拍子或三拍子)、曲調的進行方向(上下行或同音反覆)、曲 調的進行方式(級進或跳進)以及曲調的演唱方式(齊唱或輪唱)。 第二大題為填充題,其中有三部分,其中前兩部分皆與音符的符值有關。 第一部分為拍號的判斷,學生必須根據兩小節的節奏判斷其拍號是三四拍或是 42.

(57) 四四拍;第二部分為畫出小節線,學生必須從拍號推斷出一小節有幾拍,再將 小節線畫在正確的位置上;第三部分為音高連連看,用以瞭解學生對五線譜的 認讀程度。 第三大題為是非題,共有十小題,以得知學生對參與音樂會時該有的表現 是否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最後第四大題則為符值的連連看,以瞭解學生是否瞭解某些音符的符值, 並能根據不同的節奏組合判斷該節奏型的長度總值。. 二、質的資料蒐集 本研究之質性資料有五種,分別為學生基本資料調查、課堂錄影與觀察、 研究者省思、研究諍友的回饋,以及學習單。以下茲就各項說明之: (一)學生基本資料調查 在學生進行研究前的樂理學習成就測驗中,最末頁為學生基本資料調查, 用以調查學生在校外學習音樂的情況、聆聽音樂的頻率等,以在教學結束後得 以進行更進一步的結果分析,以瞭解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不同特徵學生的影 響有何差異,詳見附錄二。 (二)課堂錄影與觀察 研究者在教學活動時觀察學生上課情形,並從教學活動實施時錄製的影片 紀錄做觀察,以瞭解學生上課表現與反應、師生互動與學生回應情形等,已進 行檢討與省思教學之優缺點,作為未來教學活動設計之參考。. 43.

(58) (三)研究者省思 研究者根據教學前、中、後所得到的感受,對教學內容、師生互動、學生 表現等情形,或教學時遭遇到的問題提出感想、檢討與反省,匯集成省思,以 作為日後研究計畫改進之參考,詳見附錄三。 (四)研究諍友的回饋 此資料指研究諍友在觀看研究者進行教學後,給予研究者的意見,以及研 究者在教學上遭遇到問題時,向研究諍友進行請教後所獲得的建議內容。 (五)學習單 在教學單元結束後,研究者會要求學生寫學習單,以瞭解每位學生在接受 教學後,對教學內容之理解情形,並在學習單的最後希望學生能給予些情意方 面的回饋,以瞭解學生對於教學內容之感想與興趣所在,內容詳見附錄四。. 貳、資料整理 以下將說明本研究中的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之整理與分析:. 一、量化資料 研究者將學生進行前測、後測之樂理學習成就測驗之分數,輸入表單一中 建檔。再根據學生填寫之基本資料,將全班學生以「是否有在校外接受音樂教 育」為分類,將學生歸為兩組,填入表單二,以進行之後的統計分析。. 44.

(59) 二、質性資料 研究者於資料蒐集後,首先將資料進行初步分類處理,並閱讀資料內容, 以了解其意義。且根據不同資料之屬性做第二次分類,從中分析出其關聯性, 最後將文件資料加以編碼,使資料能系統性的呈現,以利往後的資料分析,增 加提出研究解釋和結論的容易度。以下為資料編號之整理表 3-2: 表 3-2 資料編號代號 資料編號 觀 20140925. 代表意義 代表底下之內容摘錄自研究者觀察 2014 年 9 月 25 日之上課情形 與教學錄影檔案紀錄. 饋 20141006. 代表 2014 年 10 月 6 日研究徵友提供之回饋. 省 20141127. 代表 2014 年 11 月 27 日研究者的教學省思內容. 單 20141211 S01. T S01 Ss. 代表 1 號學生在 2014 年 12 月 11 日於學習單上的的回答表現, 或給予的意見回饋 代表人物: T 為研究者; S01 指座號為 1 號之學生; Ss 表示多數學生到全體學生. 45.

(60) 參、資料分析 本研究使用行動研究法進行,其中質性資料以三角交叉法進行測量,並輔 以量化資料的分析,以求研究之中立,並達到研究目的。. 一、質性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之質性資料使用三角交叉法進行分析,依照各種資料來源,包括有 觀察紀錄、研究諍友之回饋、研究者之教學省思,以及學生在學習單上的回答 等,進行多方佐證,以求研究結果之完善。. 二、量化資料的分析 研究者將研究對象之前後兩次樂理學習成就測驗之分數進行無母數統計, 並採用魏氏考驗進行分析,以瞭解全體學生在接受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的活動 後,樂理學習成就的提升情形。以及近一步的比較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對「有 在校外接受音樂教育」與「僅在校內接受音樂教育」,以及「常聆聽音樂」與 「不常聆聽音樂」的不同群體之影響。. 第五節 研究規劃歷程 本研究根據行動研究的螺旋循環過程,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以及整 理階段此三大階段,並利用圖 3-1 的研究流程圖表示之,並介紹本研究 12 堂課 之教學大綱。. 46.

(61) 壹、準備階段 研究者根據過去於教學現場進行音樂教學的經驗發現,學童普遍對較需記 憶性的樂理學習上學習成就低落,然而樂理是音樂學習的綱糸,若缺乏樂理的 基礎,則未來隨著年級升高,內容加深後,究會影響音樂學習的其他部分,例 如演唱、演奏、創作等的學習。因此研究者開始有了以提升學生的樂理學習成 就為主題的想法。 確立主題後,研究者開始思考該使用何種策略以有效提升樂理學習成究, 因而在文獻資料中發現可以利用多媒體對學童的吸引力、呈現效果的多樣性, 以及即時互動效果,吸引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進而提升 樂理的學習成就。 因此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定研究題目,並開始研定研究方案、教材範 圍,與教學活動設計等項目,並自編樂理學習成就測驗以瞭解學生在接受教學 的起、終點行為。. 貳、實施階段 在教學實施階段,將教材內容分為五個單元,每個單元教學時間根據內容 難度調整,從 1 節到 3 節不等。其中包括專有名詞的介紹與音樂知識概念的認 識,加上遊戲式的活動讓學生能在遊戲互動中,反覆練習學到的音樂知識,最 後利用學習單進行個別評量,以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利用錄影、觀察、省思等方式獲得許多質性資料, 以作為研究結果之佐證。. 47.

(62) 參、整理階段 整理階段,研究者將研究過程中所蒐集的所有資料進行整理、編碼,與統 整分析,並進一步的歸納出研究結果與建議,撰寫於研究論文之中。. 48.

(63) 圖 3-1 研究流程. 49.

(64) 肆、教學大綱 本研究之教學共有 12 堂課,內容包含「參與音樂會規則」、「旋律進行方 式」、「認譜」、「聽辨輪唱、調性與三拍子」,以及「音符的符值」,以下 將教學大綱以表 3-3 列出。. 50.

(65) 表 3-3 課程教學大綱 節次 課程名稱. 1. 參與音樂會規則 1. 主要課程內容 1. 小組討論已知的音樂會參與規則 並發表 2. 釐清規則正確性. 2. 參與音樂會規則 2. 介紹國家音樂廳觀眾守則,並分析、 解釋其訂定原因. 3. 參與音樂會規則 3. 透過遊戲式活動精熟規則 1. 利用喜歡與不喜歡的情意態度連結 上行、下行音型,與同音反覆音型. 4. 旋律進行的方式. 2. 學生練習舉例與聽辨 3. 介紹級進與跳進音型 4. 學生練習舉例與聽辨 5. 綜合練習 介紹與複習中央 Do 到高音 Re 在五線譜. 5. 認譜 1. 上的位置,並一起討論出記憶方法 (如諧音、動作). 6. 認譜 2. 音符對對碰:練習五線譜與唱名之配對. 7. 認譜 3. 音符接龍:練習五線譜與唱名之配對. 8. 聽辨輪唱、調性與三拍子 1. 1. 介紹輪唱的概念並利用輪唱的方式 演唱歌曲 2. 介紹大小調概念與聽覺效果,並進 行聽辨 1. 聽辨學生蒐集的旋律之調性. 9. 聽辨輪唱、調性與三拍子 2. 2. 認識三拍子的概念 3. 使用踏步等方法聽辨三拍子曲調. q、n、y、h、d、w、Q. 10. 音符的符值 1. 複習. 11. 音符的符值 2. 拍號的概念與運用. 12. 音符的符值 3. 認識. 51. j e、o 與運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經過小學四年級輔助課程四十多小時密集式的活動,組員有不同程度及層面的學習和參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