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為多語人—語言自傳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成為多語人—語言自傳分析"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台灣語文教師碩士班碩士論文

成為多語人—語言自傳分析

研究生:洪素蓉 撰 指導教授:張學謙 先生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九月

(2)
(3)
(4)
(5)
(6)
(7)

謝 辭

有事做事、沒事讀書,這三年我過得特別充實難忘!

感激恩師張學謙教授,博學多聞、條理分明、不厭其煩的傾囊相授給予指導 鼓勵,同學們都互勉︰「嗯,愈來愈有阿謙的味道。」老師,謝謝您!

感謝教授楊允言的教學,讓我一窺台語文深奧語料之豐富與多彩,您的耐心 與專業是我爾後教學的標竿。

感恩許秀霞主任、林淑慧教授、林雅玲教授、傅濟功教授、董恕明教授的教 課,沒有您們浩瀚淵博的學問,學習的樂趣不會如此強烈、刺激。

感佩李秀妃教授,口考期間賜予許多寶貴意見,您的建議讓本文更臻完美。

感念十位主角,因為有您們的多語經驗,才有「成為多語人」的誕生。涂錦 賢我好愛聽你講話;李美妹謝謝妳常關心我有沒有吃飯;涂繼盛你的肯定讓我很 歹勢;邱明彥我想學你多語帶來的自信;陳四妹妳接受訪談是我的突破;陳清華 的熱情與疼惜讓我好愛妳;林清美妳七十歲不嫌晚是我最好的鼓勵;宋雲月妳好 學精神令我望塵莫及;林峰金妳是我的開心果;陳阿貴我看到你眼神與嘴角的喜 悅!

感動我們這一班,「第一屆台灣語文教師碩士班」老老少少一團和氣,互助 提攜、同甘共苦,這真是一段美好歲月。

感懷父親,他因工作常調動而影響我成為多語人;二十一年前我獲廣播金 鐘獎,他說︰「蓉啊!妳日以繼夜辛苦工作有收穫,好開心喔~。」現在,我想 說︰「爸啊!今天的收穫喜悅,更勝當年,您在天國高興嗎?」

最後,謝謝我的台東大學,你永遠是我的!

素蓉寫於東大 2008.09

(8)
(9)

成為多語人—語言自傳分析

作者︰洪素蓉

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班

摘要

台東縣幅員遼闊、族群眾多,人際往來密切、語言多樣,其中會使用多種語 言溝通的人令人稱羨,研究者以會說三種以上語言的人作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可 稱之為多語人。

本研究旨在瞭解多語人的語言經驗,包括她/他們如何、為何、在何種環境、

以及跟誰習得多種語言,同時把她/他們的多語能力放在個人的生命史當中,描述 多語言及其生命各個階段的豐富多樣的關係,透過多語人的語言故事,窺見族群、

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個人與社會意義。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的方法建構多語人的 語言自傳,以報導的方式呈現多語人的生命史。

從多語人的語言自傳可以看出環境和學習興趣、動機與開口說的勇氣,對成 為多語人有很大的影響力。受訪者強調環境與學習動機是學會第三種語言的關 鍵,即要有講話的對象、常說多說,語言不常說會退步也會忘,嚴重時有語言滅 絕危機。她/他們對多語現象保持相當正面的態度︰語言多樣,讓人生更加豐富有 趣,語言多樣也會帶來經濟利益、方便人際溝通和有利工作進行等實質好處。多 種語言靈活切換使用,能講對方的語言讓人有親切受尊重的感覺,多語學習利多 於弊;避免語言流失,多種語言是資源,維護語言多樣性是大家的責任。最後,

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打造多語環境,捍衛語言多樣性,將台灣裝點成多音交響 的美麗島。

關鍵字:台東、多語人(多語者)、語言自傳、多語主義

(10)
(11)

Becoming Multilingual

—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Autobiography

Su-jung Hung

Abstract

Taitung County is a multiethnic and multilingual place. In this multilingual society, multilinguals can easily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ir multilingual ability is both a personal and social treasure. In this thesis,

“multilingual” was defined as people with a good command of more than three language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multilinguals’ language experiences, including how, why and at what kinds of environments, and who did them learn various kind of languages. Furthermore, multilinguals’ various languages were placed in their life histories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life stages, it was hoped that through multlingals’ language autobiography, w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thnic,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being multilingual. This study used deep interview method to interview chosen multilingual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ranscripted and rewritten to language autobiographies.

From these language autobiographi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onductive to becoming bilingual were environments, interest, motivation and the courage to speak.

The respondents showed positive responses to their multilingual ability and multilingualism in society. For them, linguistics diversity meant precious resource, interesting and abundant life, it also meant economic benefits, and easier

(12)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bett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tc.

Hopefully, everyone can maek concerted efforts to construct a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s and to defend language diversity, so that Formosa can become a beautiful language garden.

Keyword︰Taitung, Multilingual,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Autobiography

(13)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報導與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語言保存和流狀況...5

一、世界語言狀況...5

二、瀕危語言的等級...5

三、台灣語言狀況...7

四、造成語言瀕危與流失因素...8

第二節 語言多樣性的重要...10

第三節 回顧和語言自傳相關的文獻資料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 15

第一節 深度訪談語言自傳...1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採訪問題...16

一、研究對象 ...16

二、採訪問題 ...17

第四章 受訪者的語言自傳 ... 19

第一節 涂錦賢的語言自傳 ... 19

第二節 李美妹的語言自傳 ... 29

第三節 涂繼盛的語言自傳 ... 36

第四節 邱明彥的語言自傳 ... 45

第五節 陳四妹的語言自傳 ... 54

第六節 陳清華的語言自傳 ... 60

第七節 林清美的語言自傳 ... 66

第八節 宋雲月的語言自傳 ... 75

第九節 林峰金的語言自傳 ... 82

(14)

第十節 陳阿貴的語言自傳 ... 92

第五章 訪談資料整理分析 ... 98

第一節 受訪者多語程度描述... 98

第二節 多語對家人的影響 ... 101

第三節 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影響 ... 103

第四節 多語在工作與人際的影響 ... 105

第六章 結論與感言... 107

第一節 結論 ... 107

第二節 感言 ... 109

參考文獻... 113

【語言自傳發表同意書】 ... 118

(15)

表目錄

表 2- 1 評估語言現狀的九個要素(UNESCO, 2003)……… 6

表 3- 1 受訪者基本資料……… 16

表 5- 1 受訪者多語學習受家庭、學校和區的影響………104

表 5- 2 受訪者語言使用在工作與人際的影響………106

表 6- 1 多語人優勢示意表………108

(16)
(17)

第一章 緒論

當你聽到有人跟自己說不一樣的語言時,是豎起耳朵仔細聽,還是充耳不聞?

台灣是個多語的社會,從前有原住民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國語、台 語、客語、英語等各種語言充斥;如今更有越南語、印尼語、泰國語、菲律賓語 等等加入。社會多語言和個人多語言,可以互相溝通瞭解、化解種族之間的歧見、

促進族群和諧。語言背後的獨特文化能否保存,包容與尊重每個民族的語言,讓 語言活力暢旺是關鍵。

語言活力要暢旺,各種語言都不應排斥,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會使用雙語或 多語溝通,多聽多說多學,成為多語人,小至家族、大至全人類都有貢獻的。為 此,本研究採訪十位台東縣的多語人,瞭解他們語言學習方法與多語帶來豐富的 生命史。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報導與研究目的、

名詞釋義等;第二章為文獻回顧,主要探討語言流失和保存、語言多樣的重要和 語言自傳的文獻資料;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與過程;第四章語言自傳;第五章為資 料分析;第六章結論與感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小時候因父親工作的關係經常搬家,每到一個新環境就得重新認識新朋友,

融入最好的方法是說話,說跟對方一樣的話,無形中學會了許多語言;從來沒想 過這樣的經驗,終身受用。

研究者以外省第二代的身份考上廣播電台閩南語播音員(當時的職稱和工作 內容分得很細),播很專業的農漁業新聞、主持很道地的閩南語節目,甚至台東六 族原住民節目也非閩南語播音員莫屬。

在1970 年代,政府愈來愈重視原住民生活、教育、經濟、文化上的政令宣導,

雖然節目使用語言為國語,但當時的主管認為主持工作應歸類在同屬語言位階較 低的台語。回想過往,當時閩南語播音員似乎矮一截,無從選擇的情況下,我以

(18)

融入原住民部落上山下海尋找題材,一個專為原住民朋友服務的節目「紅葉谷」,

於1987 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優良廣播電視節目金鐘獎。至此,以播國語獨享許 多福利的國語播音員,開始覬覦並爭取原住民節目應由國語播音員主持。

研究者所服務的電台屬全國性電台,記得1980 年要報考前,說話輕柔又快的 節目科長馮永寧在電話中說:「我們缺閩南語播音員,你來不來考?」研究者誤聽 為「我們缺蘭嶼播音員,你來不來考?」,便急忙婉謝「不了!蘭嶼要飄洋過海太 遠了」;等弄清楚才驚覺語言一字之差,真的差太多了。

在那個媒體尚未解嚴,廣播還負有抵制匪波的年代,研究者很幸運的從百多 名競爭者中,先通過考國文、英文、作文和時事分析的筆試,接著以當時所謂字 正腔圓的國語、清晰流利的閩南語,通過口試;第三關面試要審核身家背景和外 型,最後脫穎而出。歷經廣播的繁華拘謹嚴格與普及後的大鳴大放、個人色彩濃 厚的自由,一路走來始終與語言、說話、聲音無法分離。

2002 年到學校支援鄉土語言課程,看到人口不多、族群豐富、語言多樣的台 東,在語言推廣教育上,老師雖賣力薪傳、學生卻意興闌珊,十分可惜。語言是 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懂得一種語言亦即等於拿到一把打開文明寶藏的金鑰匙

(徐世璿,2001)。這把金鑰匙還彷彿是一種身分和能力,多學會一種語言,等於 多一個自我。「語言死,文化亡;文化斷,民族滅」咱台灣人不可擱「無要無緊,

任其自生自滅」(胡婉玲,2000)。

第二節 報導與研究目的

台灣四百多年的變遷史中,居民面對不同族群、統治者的入侵,自然衍發成 多語言的環境。從早年先住民在台灣生活,接著殖民時代荷蘭、西班牙、葡萄牙、

日本等國人,都曾在台灣留下統治的痕跡。台灣於清領時期,閩、客人士大量移 台,台東縣在同治十三年間才大量開放漢人移墾,漢人進入後山滿是原住民居住 的部落,語言進一步形成多元、多語的社會環境,台東境內閩、客、原住民族和 外省籍的南腔北調,各族群的語言好不熱鬧。

(19)

少講、學校不教不重視、社區也不通不聞問。研究者在學校支援母語教學時,多 數學生對自己的母語生疏冷漠,認為不登大雅之堂、沒有功能性,學習興致低落,

殊不知任何語言都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歷史文化的呈現。因此本研究以縣內會說 三種以上語言的人稱為多語人,報導十位多語人的故事,希望了解他們是如何學 會這些話、多語人的語言態度及對語言使用狀況如何?怎樣看待多語現象、能力,

以及多語帶來哪些好處。目的在突顯多語人的成長經驗及生活時空背景;多語人 的社經地位及生活成就關聯性;多語人是族群和諧及語言不流失的重要資產;證 明多語環境、多語主義可在台灣生根,會雙語(多語)的人,比只會單語者更具 優勢。

經由這些多語人經驗談,撰寫語言自傳。在現今社會環境急遽變遷及多元化 社會的需求下,多語人的語言自傳或許能為語言教育提供經驗法則,因應未來教 學或想成為多語人能有所助益和參考,期盼有效的多語學習,能減緩語言消失的 危機,讓大家也在多語天地裡受益良多。

第三節 名詞釋義

Baker(2007)在他的《雙語主義》書中對「多語者」、「多語人」、「社區語言」

的名詞做了簡明的解釋,以下引用他的說法,並將本文的相關名詞做簡單的定義︰

一、多語者(Plurilingual):「精通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人。」

二、多語人(Multilingual):「一個聽得懂或使用三種或三種語言以上的人。」

三、社區語言(Community Language)︰「某一特定社區或區域所使用的語言 通常指語言弱勢群體的語言。」

四、多語主義(Multilingualism)︰「指個人能使用數種語言及在一個地理區域 不同語言族群共存的現象,在多語主義下,教導與學習多種語言可以蓬勃 發展。」

(20)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呈現世界以及台灣語言保存與流失的狀況;第二節從 語言生態的觀點討論保存語言多樣性的重要性;第三節則回顧台灣和語言自傳相 關的文獻資料。

第一節 語言保存和流狀況

一、世界語言狀況

世界上目前將近有六千種的語言,舉世知名的語言權威大衛‧克里斯托,在

〈語言的死亡〉一書明白指出,語言只要再也沒人講,便算是死了(大衛‧克里斯 托,2001)。語言的流失和死亡是世界性的問題;其中美洲占 15%,歐洲和中東 占4%,剩下最大部分的 81%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假設兒童不再學習的 母語,就稱為是瀕臨死亡的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那麼現在世界各地瀕臨 死亡的語言狀況是:美洲三分之一的語言、澳洲90%的原住民語言、USSR 境內 50%的語言和北美洲 80%的語言都瀕臨絕種(張學謙,1996)。

全世界單單只使用一種語言的國家並不多,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是單族群語 系的國家,全球有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是屬於會說兩種語言(以上)的雙 語(bilingual)或多語(multilingual)族群,這說明人具有“雙語能力"或“多語 能力",多語言文化是當今世界的常態(Connor, 1994)。世界各地的弱勢語言大 概都是因為家庭失傳,學校不教,而斷送生命(張學謙,2003)。

二、瀕危語言的等級

據估計在21 世紀末,世界上 90%的語言會死亡、滅種(Krauss,1992)。前行 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為〈語言的死亡〉這本書寫序指出,

因漢化而導致平埔族群語言死亡,是台灣歷史族群的浩劫。語言是否病了?會不

(22)

會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3)以語言活力和瀕絕狀態、語言態度和 政策、典藏的急迫性三面向,提出了九個要素來評估語言現狀。在進行判定時,

這些要素絕對不可單獨使用。九個要素如表2-1 如下︰

表2- 1 評估語言現狀的九個要素(UNESCO, 2003;轉引自謝國平,2007:12-14)

要素 1:語言的世代傳承 語言由上一代傳到下一代。世代與世代間有的傳承越多,

語言也越強健。

要素 2:語言使用者的確 切人數

人口少的族群比人口大的族群,更容易因為疾病、戰爭、

天然災害、或因融入其他較大族群而消亡。一個社群認同 的一致性越強,語言也越強健。

要素 3:語言使用者佔總 人口的比率

在一個團體中,某語言使用者的數量與總人口之比,是判 定語言活力很重要的指標。越多人使用該種語言,語言也 越強健。

要素 4:現存語言應用範 圍的喪失

語言在何處被使用?用在跟誰對話?用在多少主題上?

一種語言越被一貫而持續地運用,就越強健,這代表著此 語言被應用在社群的各生活層面。

要素 5:對新領域和媒體 的回應

當社群的生活環境改變時,語言也跟著改變嗎?當語言越 被積極運用於新的領域時,語言也越強健。新的領域包括 了學校、新型工作環境、以及廣播和網際網路等新媒體。

要素 6:語言教育和學習 讀寫的材料

教育過程中,是否藉由這種語言的口語、書寫、和其他的 媒介型式來引領學習嗎?現存語言材料的多樣性越大,在 教育中被運用的機會越大,語言也越強健。

要素 7:政府和機構對待 語言的態度和政策(包 括官方地位及使用)

政府和機構對於優勢和非主流語言,有明確的政策和(或) 非公開的態度。當官方對待社群語言的態度和政策越正 面,語言也越強健。

要素 8:社群成員本身對 自己的語言的態度

某一語言社群的成員可能會認定自己的語言,對本身的社 群和認同很重要,因而推廣這個語言。當他們的態度越正 面,對自己的語言越感到驕傲時,此語言也越強健。當成 員越重視認同本身的傳統時,這個社群的語言也越有可能 被保留和推廣。

要素 9:典藏的數量和質 量

有充足的完整記錄、轉寫、翻譯、和分析過的材料嗎?有 越多的歷史和當代語料,語言也越強健。這些語料包括了 完整的文法和字典、大量的文本、不間斷的語料流通、以 及加註過的豐富高品質聲音及影像記錄。

(23)

三、台灣語言狀況

台灣是個多民族地區,2300 萬人口中,98%以上是漢族。漢族人口中,以閩 南人73.3%和客家人 12%為兩大分支,其餘為中國各省移民約 13%。閩南人原籍 以福建泉州和漳州人最多,客家人原籍以廣東的梅州和潮州人最多。而原住民即 南島語系佔1.7%(黃宣範,1995)。

台灣語言教育跟曾經想擁有它的族群,有相當大的不同和多貌:荷蘭人治台 為統治及傳教,以實用取向。明清領台以漢文為主。日據時代以同化為目標,分 三階段(1895-1919 年,安撫時期。1919-1937 年,同化時期。1937-1945 年,皇 民化時期)。光復後,國語成為共同語言。1945-1969,改制穩定時期,消除日語,

推行國語。1970-1987,計畫貫徹時期,鞏固國語。1987--多元開放時期,多元化,

承認所有本土語言(陳美如,1996)。

民族多、族群語言各不相同,在台灣大致以中國各省移民(即所謂的外省人)

以說國語為主、閩南人的閩南語廣泛被稱為台語、客籍人士講客家語,以及以原 住民為主的南島語系這四大族群的語言為主。(洪惟仁,2002)大部分的台灣人通 常能夠操持至少母語及國語等2 種以上的語言,因此台灣可以說是一個多語社會

(multilingualsociety)。在台東縣二十三萬四千多的人口當中,原住民約七萬八千 餘人,客家籍有五萬多人(台東縣政府全球資訊網www.taitung.com.tw)。但族群 人口不一定等於語言人口。

許多語言學家都指出,台灣本土語言的使用範圍縮減,原住民語流失相當嚴 重,已經走向「語言死亡」之路(鄭良偉,1990;黃宣範,1995;李壬癸,1997;

黃美金,2000)。

臺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在家庭以原住民母語最嚴重。1995 年內政部的統 計報告顯示原住民在家中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華語,佔60.49%,在家說母語的只有 35.8%(內政部統計署 1997﹕60,62)(轉引自張學謙、鍾秋妹、謝昌運,2005)。

聯合報2002 年 3 月 24 日曾調查 Holo 台語和客家話使用的情形,結果發現,

77%的 Holo 人在家說 Holo 話,19%在家說華語;41%的客家人在家講華語,超過 在家講客家話的比率(37%)。

(24)

聯合報2002 年 4 月 29 日第 14 版〈母語的傳承與流失〉的調查,指出台灣族 群語言的傳承危機主要有四點因素:1.台語能力衰退 2.家庭母語傳承不佳 3.母語 使用場合縮減4.母語傳承意願薄弱。台灣母語保存,過去是以維持雙言現象的方 式。也就是說,一般人會說母語並不是學校教導,而是在家庭社區的環境中,自 然習得。

根據鄭良偉觀察,台灣本土語言流失嚴重,主要是母語使用人口減少、母語 使用場合縮小,以及使用母語能力減退(鄭良偉,1990)。

四、造成語言瀕危與流失因素

(一)一般理論說法

根據Giles 等人(1977)的語言活力理論(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theory),認 為社會地位、人口因素、制度支持與控制是影響語言活力的三因素;當一個民族 缺少其中一項,即表示語言活力在程度上佔劣勢,容易造成語言瀕危和流失。黃 宣範(1995)對語言轉移或消失的原因認為有法律因素和人口因素;許多國家透 過行政命令或法律禁止某些語言在公共場所、行政機關內使用,最常見的是禁止 移民者使用自己原來使用的語言。人口因素有族語人口數量的大小、分佈情況、

都市化程度和教育、職業取向等(黃宣範,1995)。

語言消失的因素,十九世紀的學者們認為語言是有生命的,有誕生、成長、

成熟、逐漸衰老之後死亡,死亡乃是該語言不被人瞭解和使用。到二十世紀,人 們認為語言瀕危與流失的原因,一為語言群體消解,就是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消失 了;一為語言被同化所引起的語言轉用(language shift),這種轉用有強制性和自 願的兩種不同性質(徐世璇,2001)。

語言控制,達成語言霸權也是引起語言瀕危和流失的原因,Skutnabb-Kangas

(2000)提出:處罰或羞辱小孩說母語,就是母語流失的開始。(Skutnabb-Kangas,, 2000︰294)張學謙(2004)。語言歧視主義的獨尊華語、壓制本土語言,造成本 土語言嚴重的流失(張學謙,2000)。

有人類必有語言,語言瀕危與流失還包括使用的人變少、年紀變大、範圍減

(25)

滅絕;2.社會、經濟或聚落的破壞;3.遷居,人口遞減;4.強迫性的同化政策造成 的語言壓制或同化教育;5.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電視的沖擊。

(二)台灣的狀況

台灣在歷史上曾被異族覬覦、統治、獨尊國語的過往,影響語言活力與發展。

調查台灣本土語言使用的學者表示福佬話、客家話有衰微的跡象(Young, 1988)。

多語社會中,放棄自己的母語而遷就另一種語言是常有的事,雲林、彰化地區,

客家方言的衰亡是一個例子。而原住民語言已經走向滅種之路(黃宣範,1995)。

在台灣社會中,常會聽到阿公阿嬤用不輪轉的台灣國語跟小孫子們說話,這 狀況有源自過去推行說國語運動的成效,也有單語主義霸權壓迫下的改變。

許多詩人對語言受壓迫曾以文學作品呈現心聲,像曾貴海的詩「客家話」,對 不懂客家話的人而言,可視為一種挑戰,他這樣寫著(曾貴海,2006:49)︰

「日本人統治台灣五十年/大家還會講台語/

有兜老人家講起日本話/口氣優雅甚至帶感情/

中國人管台灣五十年/講客話要罰錢掛狗牌/

細人仔嚇到面蓋青/阿公喊做爺爺/阿婆喊做奶奶/

客家母語變做北京語/爺娘來聊/孫仔聽毋識客語/

看伊等像外星人/避入間肚毋出來/祖孫感情兩截斷/

老人家歇沒兩日/包袱擐著遽遽歸屋家/係麼人/

滅絕台灣客家話/滅絕台灣客家人倫/到底為麼介」

導致客語流失的原因︰張學謙(2000)於〈母語教育 e 趨勢 kap 基礎概念〉

文中指出,台灣本土語言的現狀有失去母語的危機,獨尊華語的官方語言歧視主 義,會危害母語生存,即台灣過去推行單語教育政策,造成削減式的雙語現象,

使各族群的學生學會了國語,卻喪失了母語。

黃娟(1995︰49)指出(轉引自張學謙、林芳蓉 2005)︰

客家人是台灣的少數族群,人口約五百萬,在國民黨長期貶壓母語、摧毀本 土文化的政策下,受到的災難格外慘重。今天的客家子弟,大半不識自己的 語言,對客家文化的特色也一無所知。換句話說,客家和客家文化,緊隨著 原住民的語言和文化,走上了覆沒之途。

(26)

第二節 語言多樣性的重要

人類文明的財富,語言是其中之一,一個人會兩種或多種的語言,自古以來 一直存在。徐世璇(2001)在思考語言瀕危與保留時,提出暢導雙語和保持語言 的多樣性是最佳對策,認為雙語或多語的狀況有使用上的優越性和語言互補的功 能,甚至能保存一個族群的文化遺產、增強自信心;語言多樣性是一種進步。

從語言生態(ecology of language)的觀點出發,語言多樣性是資源。Crystal(2001) 由語言生態學的角度提出「語言多樣」來關心語言死亡,語言和生態一樣,有不 可取代性。

一般人會認為全世界只要一種語言,就可以溝通無礙、四海一家,世界大同。

Crysta(2001)指出,這想法未免太天真,怎樣也沒辦法成立「語言愈少過得愈好」

的論調。世上的語言多一點,從「綠色語言學」(green linguistics)的不同角度來看,

有五大要點關心著語言的死亡,引領我們看見語言多樣性的好處,打破單一語言 的迷失:

(1)因為世人需要多樣的語言。

(2)因為語言說的是身分認同。

(3)因為語言是歷史的寶庫。

(4)因為語言可以擴大人類的知識。

(5)因為語言本身就很有趣。

多樣性和語言存活的重要,Garcia(1992)是以花園來比喻,強調世界各地有不 同形狀、大小不一、各色各樣的花朵,要是所有的花朵和顏色都一模一樣,那人 生將是黑白的;不同顏色的花朵可增添花園艷麗,豐富人們視覺與美感;假如在 語言花園裡,語言充滿多樣化,如此才會是個豐富、有趣又多彩多姿的世界。

無論是花園或社會,人們都喜歡豐盛的內容,因此,文人以詩或文學作品描 繪語言多樣的可貴,像熱愛生活的詩人陳黎,他的作品給人兼容並蓄又強烈的感 覺,對處在這片土地上的各種族群、多元文化和多樣的語言,以五顏六色傳神的 寫下這首〈島嶼之歌〉—給台灣的孩子,令人雙眼為之一亮,以下摘錄部份︰(陳 黎,2001)

(27)

島嶼的名字叫台灣,台灣是一塊調色盤:

不同形狀的舌頭,吐出不同顏色的聲音,

攪拌成色彩豐富的美麗島。

你塗上紅紅的雅美話:

我塗上藍藍的阿美話:

他塗上金黃的布農話:

你聽他們在那邊唱「帕西佈佈」,

讓我們解開打結的舌頭,讓五顏六色的母音一起畫畫:

閩南話,客家話,

山東,山西,河北話……

泰雅話,卑南話,

魯凱,鄒,邵,賽夏,排灣話;

巴埔轆,洪雅,巴布薩,

巴宰海,道卡斯,西拉雅,

噶瑪蘭,凱達格蘭……美麗的聲音,美麗的話。

如果這塊調色盤上的語言、聲音、文化、顏色都統一成一種尺寸形貌,七彩 變黑白還會美麗嗎?

語言的多樣性需要被放在社會脈絡中(Sonia Nieto, 2007),台東縣族群多貌、

文化特色多元、語言生態多樣;在這環境下,會雙語(多語)的人,比只會單語者 更具優勢。

英國的雙語專家Baker(2007)認為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萬花筒,特別在雙 語和雙語教學上,提出在溝通、文化、認知、性格、學業和金錢上,已知的十點 好處,分別是︰

(1) 溝通領域較廣(家族、社區、國際接觸、就業)。

(2) 兩種語言的讀寫能力。

(3) 較寬廣的文化涵養(enculturation),較深入的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ism),以及具有兩種語言世界的經驗。

(4) 對不同文化的忍受力較高,種族歧視的偏見較少。

(5)思考上的優勢(創造力、溝通的敏銳度)。

(28)

(6)提升自尊。

(7)身份認同的安全感。

(8)提高學業成就。

(9)較容易學會第三種語言。

(10) 經濟上和工作上的優勢。

在這些已知雙語和雙語教育的好處上,張學謙、鄭良偉(2006)提出語言可 以互相依賴,採用雙語能促進母語與強勢語言和平共存,在母語是教育的寶貴資 源下,母語和第二語言可互相依賴,更可建構雙語優勢。黃東秋(2003︰62)亦 主張新生代需要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語言』,這也是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的 精神。

第三節 回顧和語言自傳相關的文獻資料

回顧台灣和語言自傳相關的文獻資料有張學謙、蔡丕暹(2003)〈將語言人權 融入語文教學〉、黃宣範(1995)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王蜀桂(1995)

的《讓我們說母語》、王昱祺(2008)〈原住民的台語經驗以台東地區四大族群為 例〉、李惠敏(2002)〈從洋鬼子到外勞〉以及江文瑜(1999)的《阿媽的故事》。

張學謙、蔡丕暹(2003)、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李惠 敏(2002)並非語言自傳的專著,主要是運用受訪者的語言經驗來補充提供語言 人權、語言政策議題個人經驗的面向。黃宣範(1995)在〈語言、社會與族群意 識〉書中指出,多語社會裡的弱勢族群,能傳承弱勢語言的原因來自潛意識的族 群意識作用。他分別將原住民、客家人和外省二代的族群意識做番描繪,寫下語 言自傳。李惠敏(2002)在〈從洋鬼子到外勞〉闡述台灣人民的語言集體記憶,

在台灣官方語言政策下,人民學習國語心態的轉折。

王蜀桂(1995)《讓我們說母語》、王昱祺(2008)〈原住民的台語經驗以台東 地區四大族群為例〉和江文瑜(1999)的《阿媽的故事》則是較為完整的自傳書 寫。

(29)

王蜀桂(1995)的《讓我們說母語》將十四位外國神父,四十年來研究原住 民母語的艱苦過程,以故事報導呈現出一篇篇宛如原住民母語「活字典」的傳奇 經歷。這些神父有為原住民語言正音、有在瑞士教編排灣語、有在阿里山收集鄒 語、有研究賽德克語二十年的,也有為泰雅語將失傳而心急的,一切一切全都和 薪傳母語密不可分。作者從訪問的外籍神父修女身上也讀到令人心痛的事實—在 部落裡,原住民語言面臨消失的危機,因為孩子們都不喜歡說或聽母語。然而不 管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何時會消失,這群為台灣原住民語言、文化留下珍貴的 記錄者,相信台灣的歷史,不會忘記他們!

江文瑜(1999)的《阿媽的故事》採用口述歷史法整理而成,以九個單元,

記錄二十四位台灣阿媽那一代的生活史,用國語、國文所寫的閩南話和用「台文」

所寫的台語思考的文章,去描寫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籍、日籍等阿媽在婚 姻、家庭、經濟中,如何以無比的毅力與堅韌走過從前兩性不平等的歲月,勾畫 出台灣阿媽不同的容貌,是相當珍貴的台灣婦女生活史。

王昱祺(2008)〈原住民的台語經驗以台東地區四大族群為例〉,訪談台東地 區四大族群的十八位原住民,了解在台語的使用的狀況、學習過程和策略以及對 台語的態度和意識形態。文中除了呈現原住民的台語經驗之外,並分析影響原住 民台語學習和使用的相關社會、文化因素。這篇論文拓展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第 二語言能力新的認識。

(30)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第一節 深度訪談語言自傳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多語人的多語經驗,並撰寫語言自傳分析。

深度訪談是透過比較深入,徹底的訪談取得一些重要因素,而這些重要因素並非 普通訪談就能得到的結果(文崇一、楊國樞,2000)。深度訪談是要深入瞭解受 訪者真正的想法,獲得最真實的資訊。

進行深度訪談,要能融入情境,保持客觀。訪談者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其次是訪談前的準備工作,再來進行預訪、約訪,然後展開訪談,訪談時要能掌 控現場氣氛,最後完成報導(萬文隆,2004)。

訪談在質性研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經過仔細整理後得到逐字稿,接著從 詳細的資料中分析相關的理論,並以報導型式呈現受訪者語言自傳。受訪者族別、

成長背景、婚姻與家庭狀況、學經歷各有特色,目的在增加不同資料來源提供研 究現象完整。

目前所知,本研究在全國碩博士論文中尚無人做過,研究者進行的過程從人 選敲定,剛開始有部分被婉拒,經解釋說服到多次約訪,這過程有工作忙碌而爽 約的時候,有各種剛好不方便的理由,一次次克服與等待,每位研究對象的訪談 時間與次數各不相同,順則三次、慢則八次,之後還有以電話補充和確認的,估 算每次訪談時間從三十分到二小時不等。將訪談資料錄妥後,一句句監聽打逐字 稿、資料整理、初稿、定稿,修修改改到送受訪者審閱後,從陌生到熟悉,從排 斥到接納,再從接納到親如家人,過程有倒吃甘蔗般的喜悅與感受。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採訪問題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多語言學習經驗為主題,研究對象包括閩南、客家族群和原住民族。

研究者以人口較密集的台東市為中心,選擇五名受訪者,再以南迴線兩名、縱谷 線兩名、海岸線一名為對象,一共十位進行訪談,表3-1 為受訪者的基本資料。

表3- 1 受訪者基本資料 編

號 受 訪 者

族別 性 別

齡 配偶族群 職業 學歷 多語種類

1 涂 錦 賢

客家 男 58 閩南 警官 警察 大學

國、台、客、日、

英語(五種)

2 李 美 妹

客家 女 81 客家 家管

日治 公學 校肄 業

國、台、客語

(三種)

3 涂 繼 盛

客家 男 70 閩南(父)

客家(母)

台東縣政府 總核稿秘書 退休

台東 高中

國、台、客、日、

阿美語(五種)

4 邱 明 彥

客家

(父)

閩南

(母)

男 76 客家

台東縣政府 建設局長退 休

台東 高中

國、台、客、廣 東、日、阿美、

英語(七種)

5 陳 四 妹

閩南

(父)

客家

(母)

女 70 外省

(福建) 家管 小學 國、台、客、日、

福州語(五種)

(33)

6 陳 清 華

閩南 女 84 閩南 家管

日治 高等 科畢

國、台、客、日、

排灣語(五種)

7 林 清 美

卑南族 女 70 卑南族 小學老師退 休

師範 專科

國、台、日、卑 南、阿美語(五 種)

8 宋 雲 月

排灣族 女 63 外省

(河南) 裁縫師退休 小學

國、台、排灣、

日、英、客語(六 種)

9 林 峰 金

阿美族 女 54 英國籍 美髮師 花蓮 商校

國、台、日、阿 美、英語(五種)

10 陳 阿 貴

阿美族 男 49 閩南 遊覽車廠長 兼司機

新生 國中 補校

國、台、客、阿 美語(四種)

二、採訪問題

本研究針對以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士為對象,不管他們的母語為何,這其中有 客家人、閩南以及原住民。訪問他們童年生活使用何種語言?家庭生活和社會上 語言使用狀況?如何學成多語能力?成長背景?學習管道?多語學習對求學、生 活、工作和人際有幫助嗎?成為多語人的感想?

大致以三部份來區分,即受訪者的「語言能力」、「族群認同」程度和「語言 使用」情形。

「語言能力」︰受訪者的國語、閩南語、客家話及原住民語或其他語言的能 力,怎麼學的。

「族群認同」程度︰受訪者習慣一起相處的族群、覺得自己像的族群以及對 自己族群的認同程度。

「語言使用」情形︰受訪者面對不同說話對象、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說話 主題選擇使用的語言。

(34)

訪談大要:

(1)自我介紹(年齡、學歷、職業、族別、居住地、會說幾種語言)。

(2)家裡目前通用的語言?家人會不會講多種語言?

(3)是否自動自發的去選擇學習第二語言(或第三、第四語言等)?

(4)語言與求學生涯。

(5)在學習語言的過程當中,有無難忘的經驗?

(6)在家庭、社會、文化、工作上,多語的好與壞?

(7)語言對家庭生活、婚姻、子女、鄰里間的關係?

(8)成為多語人的學習方法。

(9)成為多語人的感想?

(35)

第四章 受訪者的語言自傳

本研究對十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訪談除溝通內容並建立良好互動,讓研 究對象清楚瞭解研究目的,以達成最正確的深度訪談陳述。訪談後的監聽逐字稿 有12 萬字,經過整理編寫的語言自傳,每人從四千字以上到八千字之間,十位總 計約六萬字。

第一節 涂錦賢的語言自傳

涂錦賢、1950 年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的客家人,有三弟二妹,家中老大。九歲 以前完全聽不懂台語,娶福佬妻、育有二男,會國、台、客、英、日五種語言。

一、童年—備受疼愛的長孫

1950 年涂錦賢誕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的一個小農村,祖父母和父母親都是純正 的客家人。母親告訴他,生他之前夢見一位膚色稍微黝黑的土地公,交給她一個 布包後轉頭就離去,打開一看是個小男孩,隔年就生下他,因此堅信他是土地公 送來的孩子,加上是長孫,所以備受長輩們疼愛。

在客家部落,土地公被稱為「伯公」、「福神」或「大伯公」。土地神信仰在先 民們渡海來台開墾時,便傳進台灣。祂的源起可以說是始於自然崇拜,客家人對 伯公有特殊的情感,就像依賴家人一樣,人神之間關係非常親密。所以,內埔地 區在莊頭莊尾,田間田尾,甚至在自家的伙房中都看得到供奉著的大伯公。

池塘邊有棵大榕樹,一群大人在樹下的伯公廟前聊天,討論今年的芝麻和花 生能否賣出好價錢;一堆小孩在廟旁玩彈珠,他們都說著客家母語,吆喝聲此起 彼落的打著彈珠,唯恐一個角度或視線瞄不準,吃不到別人的,還會輸掉自己最 心愛的大彈珠,每個人都說母語,沒有人講國語或台語,涂錦賢回憶說︰

(36)

是這樣子的因為我們家族是客家人,整個村莊裡都是客家族,除了去學校以 外,回家都是講客家話,大概是這個樣子。

涂錦賢的童年生活不只含蓋上學和玩彈珠,他還會跟著差他沒幾歲的小叔叔 到田裡抓青蛙,到溪溝摸蚋仔兼洗褲。有時用釣線綁著釣餌就釣得到四肢靈活的 小青蛙,有時跟在黃牛犁田後頭,黃牛走過驚動起一隻隻的大青蛙,隨便抓就抓 到了。後來他覺得抓青蛙和摸蚋仔都沒什麼好玩,因為他開始想念搬到台東的爸 媽和弟弟妹妹們。

二、求學生涯—九歲接觸台語

原來他擔任公職的父親在他小學二年級時調到台東,全家人都搬離老家,父 親怕他換新環境會難以適應,特別是在封閉的客家莊,幾乎都沒有閩南人居住,

更不用說會聽到台語,恐怕學習會跟不上,就暫時留在祖父母的身邊,等升三年 級時再到台東唸書。乖順的涂錦賢聽從父親安排︰

事實上我本來是二年級下就應該要來台東的,後來我爸爸是因為怕我來到這 邊,老師用台語來詮釋這個國語,怕我學習會有困難所以我就在屏東一直逗 留,我們全家人都搬來台東了。

妹妹那時還沒入學,妹妹應該是要入學了,但是來到台東之後刻意讓他八歲 入學,因為那時候老師都是用台語來詮釋國語;就好像我住在客家村初學國 語,老師是講客語詮釋國語,約莫一年。那時候大概都是這樣,譬如說老師 要教椅子,台語說 i-á 然後再講椅子,大概都是這樣子。那妹妹就讓她八歲 入學,來台東的時候是七歲,所以她慢了一年。

那我應該是二年級的寒假應該要過來,那爸爸就認為說這樣的話可能學習會 有困難,所以就讓我在那邊留到了三年級,就是把二年級全部讀完然後再過 來這邊,因為升上中年級,老師上課都講國語了。

1959 年涂錦賢九歲那年離開祖父母,轉學到台東師範附小,這個學區是台東 市最繁華的商業區和公教區,學生家長不是做生意的,就是在公家機關服務,學 生在家裡講台語相當普遍。

剛從客家莊到這個一切都充滿新鮮感的新環境,週遭的人使用的語言,除了

(37)

學校教的國語,還有一句都聽不懂也不會講的台語,涂錦賢學台語的方式是藉由 國語學台語的:

剛剛來是台語一個字都不會講,那在家會講客家話,因為我們家是公務員的 家庭也講國語,出去外面慢慢跟同學從九歲的時候慢慢學,就是從小學三年 級慢慢學。

但事實上過來的時候我發現因為可能國語也有基礎,會跟同學溝通反而是用 國語為主,然後再學習台語,就是用國語來詮釋瞭解台語,老師課堂上也講 國語,所以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聰穎好學的涂錦賢在學校安靜觀察哪個同學會講台語,他家住在那裡,個性 好不好相處,等觀察過後,他會主動釋出友善,有時邀同學們到家裡來寫作業、

吃東西,有時一夥人到海邊、公園玩耍,這放學後的時間就是最好學台語的機會,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這前前後後大約半年吧,很快就會聽會說了:

開口說台語大概都沒有說是什麼時候才敢,好像沒有什麼預備動作或是做功 課,都沒有,反正就是聽到人家講什麼我們就跟著講,跟著學很自然的,我 不知道這是不是叫做所謂的“自然學習法",有沒有這個名詞我不知道,就 是很自然的,沒有刻意的。

我想語言的東西應該是說用自然的學習會比較好,就像是說我們講閩南語也 沒有什麼課本或是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刻意去教那在學校那個階段學校也是 不准講台語,好像那個時候我們那個年代大部分都是講國語,但是因為每次 用的接觸這些回到家裡,要去外面的經濟活動都會使用閩南話,所以應該是 算很自然的學習,沒有刻意說像現在學校有開什麼方言課、本土語言母語課,

在那個時候是沒有的。

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當中,不覺得自己是在『學語言』,『說得流利』也不 是一項壓力的來源,學習母語是自然而然的。想想看自己沒有學過台語文法,也 沒背過台語單字,周遭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講台語、看台語電視劇、聽台語電台,

在環境當中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離開屏東,孝順乖巧的涂錦賢急著想寫信給祖父母,ㄧ方面思念,ㄧ方面想 告訴阿公阿婆台東生活點滴,請他們別掛念,於是發生語言使用的糗事︰

譬如說我第一次,我剛來到台東因為家裡住在屏東,那個時候電話也不方便,

(38)

要寫個信回去給阿公阿嬤,那我就去買信紙,買信紙的時候台語應該說,

phoe-chóa,siá-phoe 那我就不會講,因為這個跟一般的差太多了跟國語差太 多了,事實上我們客家話講寫信是siá-sin 差不多嘛,跟國語好像差不會很多 那麼我就這樣子想,當然我就跟他講我要 siá-sìn,那賣的人就一頭霧水,他 看我,又因為不知道我的背景,就覺得很奇怪,他還笑我,你怎麼會這樣講,

後來他才知道我是客家人,所以大概笑話一兩則,其他的應該是有笑話,但 是因為是在很自然的環境語言,所以說好像學習之中並沒有碰到太多的困難。

這種情形反而讓他知道台語的正確說法,如今想來令人莞爾,他認為在學習 上沒有太大的困難:

當然就是剛剛開始學的時候鬧過很多笑話,因為我們又大了嘛,那個時候是 九歲,外界對我們會有期待,就是他不知道我們是客家人,也不知道我完全 不懂,所以這中間也鬧了很多笑話,那個時候小孩子嘛,學習能力很強,那 一方面同學們之間可能很快啦,度過那個階段是很快的,就是很快的就進入 狀況。

在與人互動的自然環境下學習語言,又勇於開口一定有效果。此外,學校裡 同儕互相影響與模仿,也會有一定的程度影響,問涂錦賢學台語學日語和學英語 哪一種最能得心應手?他覺得都還好:

我想大概都還好,就是說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刻意,不過我倒是要講的是說 日文的話,學的時間是很短,因為那時學校規定要講外國語,所以也是學的 不多啦!大概是因為學校需要有這門課。

那其他的語言方面應該是還好,不過我是感覺說學習語言大概是用自然的方 式最好,就是有這個環境,如果是要讀的話,這個好像是要刻意去讀的話,

應該是說是蠻累的事情,我想這也是我們中國孩子的一個困難與瓶頸,假設 所以為什麼有人出國不到兩三年英文就可以很流利,我想每一個人都是一樣 的,如果有這個環境的話應該是大家都一樣都會很好學習。

三、婚姻與家庭生活—閩客聯姻,各自彈調

一路順遂的求學過程讓涂錦賢選擇當警察,總覺得人民褓母很符合他見義勇

(39)

為、剛正不阿的個性,也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他的太太陳麗花。光聽麗花這個名字 就知道她是福佬人,就好像客家女人的名字很多都叫什麼妹什麼妹的。在公家機 關上班的麗花一句客家話都不會聽,和涂錦賢都以台語和國語交談。

有趣的是當論及婚嫁了,客閩聯姻雙方對採取何種形式都沒意見,最後兩種 都採納,皆大歡喜。他說:

我爸媽很開通,結婚好像不只是我們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結合,我 也不太懂客家或台灣的婚禮習俗,一切都由長輩決定,所以拜祖先的時候,

在她家講閩南話,在我家講客家話,我想雙方的祖先應該都聽得懂也很滿意 吧。至於婚禮的形式兩家都高興,她家採閩南形式,我家採客家形式。各自 彈調,互不干涉,相互尊重。這種作風女方家人的態度不會堅持,我們雙方 是互相尊重沒有隔閡。那客閩各自彈調,賓客親友也沒什麼感覺,現在的婚 禮改變很多,工商忙碌的社會很少墨守成規,有些也不合時宜,兩人相知相 許,孝順父母,家庭美滿比較實際。

至於總有不能改變太多的禮俗是有啦,我們客家傳統婚禮中的上燈、敬祖、

謝媒儀式都沒少。上燈要先上男燈再上女燈,並且要唸上燈的四句好話。上 男燈有添丁發財之意,上女燈意思一樣。接著祭祖,稟告祖先。最後要謝媒,

由新郎新娘向媒人行三鞠躬禮,感謝一番。在上燈時說的好話已記不太清楚,

反正好話都差不多,我依稀記得我太太在她家上香祭拜時,有聽到她大嫂講 台語說:「今天陳家嫁女兒,天賜良緣大吉昌,親朋好友喜洋洋,祝倆人幸福 美滿」什麼的;而我家上燈就是點蠟燭時客家媒婆是說:「花燭點起焰焰光,

兩邊高照萬里祥;吉日良時來迎娶,夫妻和合永久長」。大概是這樣。

結婚了,涂錦賢的爸媽通情達理,並不會要求媳婦一定要是客家人或是一定 得說客家話。只要聽得懂,講得出口,他們家都歡迎:

因為我太太就是閩南人,我們都是很隨遇而安就是很隨緣,因為我們溝通上 也沒有問題,當然我們也會遷就她,我太太也會學習一下,那家裡就會像是 八國聯軍。

就像剛才講的一樣,語言是學習的越多越好,你會越多種的話那就越方便,

所以並不會去排斥任何他者,包括說我曾經待過山地地方,那我都願意多學 幾句山地話,不過我倒是感覺山地話對我來講就有點困難,應該是他們的族

(40)

群太多了,每一族都不一樣,所以學起來就有點困難,後來就隨緣,就是這 個樣子。

四、家庭裡語言態度順其自然—語言彷如八國聯軍

典型的福佬客家一家親,家裡語言使用彷若八國聯軍,不禁令人好奇,祖父 母和父母都道地的客家人,照刻板印象想來,一定會嚴格要求孩子們在家說母語 啊!原來他家人來自鄉下地方,較崇尚自然,爸媽從客家村搬到語言多樣貌的台 東市,周遭的鄰居、同事、朋友使用台語和國語交談的相當平常普遍,在這樣的 環境下,大家都學著講,久了也習慣自由發展,反正都聽得懂也說得出口就順其 自然︰

爸媽倒是沒有要求我們講母語呢,因為我們家是客家莊,爸爸是公務人員,

媽媽是家管,我們一直都在鄉下地方長大,那就類似比較崇尚自然,就是說 很自然的學習,自己學啦!看到什麼就學什麼。像閩南語我的父母親也不會 說,大概只會一點點,因為他們在社會上面接觸,可能他們會講的也不到 10

%~20%。那一樣的,他們也是來到台東以後才開始慢慢學,我們是從零開 始,在家裡他們也沒有刻意去要求,反正有這種環境,倒是說我們現在混雜 的用,因為我們接觸閩南語的機會比較多,導致現在家裡用閩南語的機會還 算蠻多,大概佔六成以上,那四成才會用客家話。

至於我們的晚輩他們用國語和閩南語的機會比較多,客家話可能也有一些,

我的小孩有些他願意講,有些則很自然的去講國語或閩南語,導致客家話會 慢慢的比較少,就是我跟我弟妹們這一輩用的比較多和父母親也用的比較 多,跟孩子就比較少。

涂錦賢婚後育有兩個男孩,一般傳統客家人的想法和做法,孫子要由阿婆(即 祖母)照顧,阿婆在家有時跟媳婦說台語、有時說國語、有時也說母語客家話;照 顧兩個小孫兒也是三種語言掺雜使用或是自然使用,久了,媳婦和孫子也能聽能 說客語,因為她沒有刻意要求兒孫們一定要用那一種語言溝通,語言態度像極了 老子思想「自然無為」。涂錦賢教育兩個孩子也像母親一樣「無為而治、師法自然」。 他說︰

(41)

就是說學習語言越多越好,但是有時候有些人對學習語言的興趣,天份環境 不是那麼方便,譬如說像現在我們家當然是客家環境越來越少,大家就沒有 刻意意去要求,就像我兩個孩子老大,有一次我在老大的面前,有一點感慨,

我說我客家人,那到現在我的孩子竟然對客家語已經快失傳了,這個大兒子 他就很主動的去學,他自己找機會、沒有刻意的,很用心的去學;但是老二 他就不太願意,他的個性比較崇尚自由,他被我講了這幾句話,也不會有太 多的感觸或使命感。

所以現在老二他不太會講,老大就講的很流利,但是我沒有刻意去要求他,

只是說有時候會,我記得我是在家裡聊天的時候,自己有這個感慨,所以他 就這樣的學起來了。

涂錦賢這番感慨似乎意味著客家人那硬頸精神「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

大兒子因為父親感慨而引發學習動機,如今找回堆放在腦海一角落似曾相識的母 語,可以很流利使用,他是如何做到的?涂錦賢說主動學習以及阿嬤會刻意跟他 講︰

我知道的是,他起先也不太會講,但是他聽到我講這些話之後,他是怎麼學 來的,我實在是也不太清楚,不過我知道他可能實在是蠻用心的,有機會他 就會學,有時候他問,他阿嬤就刻意的跟他講,不管講的好不好,他就自己 很主動的去學習。

五、就業與鄰里互動—相同的語言,易排紛解難

涂錦賢的警務工作從基層做起,曾經擔任過派出所、戶政事務所以及現在勤 務中心主管,在在都須為民服務,站在崗位上離不開與民接觸的機會,多一種語 言多一份親切,溝通方便多了,他表示︰

這個應該是會有,譬如說我從事員警工作若是在鄉下地方,碰到有些鄉下的 阿公阿嬤、婆婆媽媽,他們若要全部用國語表達,有時會有問題。舉例來說,

這時候可以用客家話來跟他們溝通,來幫他說明一下,服務一下,那這些應 該就是語言使用的方便。

隨著教育普及,媒體發達,廣播、電視深入家庭,現在使用國語已相當普遍,

(42)

涂錦賢不覺得多一種語言會帶給自己工作和人際的不便或特殊的便利,但是在經 驗中,若遇上民眾有嫌隙糾紛爭執時,說跟對方一樣的母語,的確比較容易歡喜 收場︰

由於政府大力推動說國語,現在人的語言溝通毫無問題。又因長期族群融合,

因語言不同可能產生的隔閡更是明顯模糊。所以,多一種本省方言並不會給 就業、或人際互動帶來不便或特殊的便利;但是,或許因相同母語,而有特 殊情感,較能獲得信賴,而較易溝通。所以從事員警工作數十年,遇有排難 解紛,操持相同的母語較容易緩和當事人情緒,解除其精神武裝,和平歡喜 收場。

當了大半輩子的人民褓姆,原來會多一種語言對形塑員警親民愛民以及端正 社會風氣是受用的。他肯定語言學習越多越好,涂錦賢這麼說:

我想語言是這樣的,知道的越多越好,就是說能夠用很多的語言來表達,那 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譬如說,像有的時候,我們知道對方對這件事情不太 清楚,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語言來輔助,來詮釋;如果對方是客家人,台語 說的不流利,可能還不行,那我們用客家話跟他溝通,讓他瞭解;或者是說 我們知道他的英文程度,我們有時候還可以交叉使用,就像做筆記一樣,有 的時候中文、英文交叉著用,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反正我想語言學習的 越多越好,當然是這樣子。

語言學習的越多越好,這應該是認為語言多樣性是資產,涂錦賢語言使用靈 活,加上對人熱情誠懇,公忙之餘會到鄰居家或老同學家泡茶聊天,朗朗上口的 俗諺俚語常會令人刮目相看,連冷僻,一般生活少用或不掺雜外來語的鄉下土話,

他也擅長。例如聊到一件工作,剛開始容易,後來困難度越來越高,對方想放棄 算了,他就會說台語的俗語「路頭擔燈心,路尾擔鐵鎚」來鼓勵,應該有耐心與 毅力去完成,不能虎頭蛇尾,結果就會有相對的報償;又例如會說客語的朋友講 到某件事沒當機立斷,這下如何如何了,他就說:「天晴唔肯去,直待雨淋頭」, 比喻好時機不把握,失去了才嘆氣,於事無補。…等等,先民們勸善、智慧、補 過、警世等寓意深遠的哲理俗諺,運用上畫龍點睛令人回味無窮:

大概現在我台語懂得很多,可以這麼說,有時候講一些台語的土話我都還能

(43)

客家話的土語可以講的很深奧的那種土話,就是很俚語那種,我都還知道的 非常多,台語客語都可以。甚至於說,有時候我和我們閩南人在聊天的時候,

比較起來,我台語的領域這些應該都算還好,唱歌的部份也是沒有問題的,

演講這些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台語和客語懂得多,最開心的莫過於回到故里和小時候的玩伴、同學們,用 大家都聽得懂的母語敘敘舊,用土話話家常。對講講土話的態度,他有一種強烈 的歸屬感與親切感,不管說那種語言,心情都一樣愉快:

應該是一樣的,這些也是很愉快的事,就是說現在我如果回屏東老家,或者 是看到一些我們年齡相仿的朋友,這時候講講土話,也就是講講比較深的俚 語,在聊天當中或是開玩笑當中,講講俚語是件很愉快的事,對方聽到我講 俚語也會產生親切感,好像這種俚語都已經慢慢的消失掉了,那大家都很愉 快。事實上很簡單的幾句話大家就哈哈大笑,就好像回到我們小時候,在鄉 下抓青蛙、摸蜊仔那個年代,就是件很愉快的事情。那在這邊,就是台語的 部分在台東已經住了四十多年,這邊大概也就更不用講,反倒是說我沒有把 客家話忘記,能夠把客家話的俚語記的那麼多那麼清楚,是我感到一件很快 樂的事情,還有和原本鄉下兒時的玩伴,那些溝通或是跟他們開開玩笑的時 候,閒話家常聊天用客家俚語是很快樂的。

做事一板一眼、心思卻很細膩的涂錦賢,說話跟他的個性一樣體貼,會避開 朋友當中有人不會聽的語言,避免對方尷尬或聽不懂而產生溝通上的誤會。問他 如何處理多語言、多族群的場合?他指出︰

我會這樣子,當我現在來到台東,我的朋友裡面會有客家人、閩南人,有些 閩南人他不會講客家話,但是來到這個閩南地方的客家人,大概通通都會講 閩南話,閩南人就不一定會講客家話,那我為了不想讓閩南人的朋友尷尬,

我會刻意避開不講客家話,避開的意思不是說不喜歡客家話,不是感到客家 話丟臉,而是說不想讓這些人感到尷尬,或是發生溝通上的誤會。那當然如 果這一群朋友都是講客家話,我當然是講客家話,我很樂意去講講我的母語,

因為跟一群客家人講我的母語,我會感覺回到我故鄉一樣,好像回到我小時 候的地方。

(44)

六、對成為多語人的想法—環境因素使然,自然無壓為重

這一路聽來涂錦賢的語言學習過程好像沒有遇到什麼挫折,他自己覺得是有 這環境因素使然,自然學習不要有壓力也是重點。

這一部分我不曉得應該怎麼形容,我的感覺是還好,在學習的當中很自然的 就學會了很多,應該是沒有太多的挫折,因為我們有這環境。

學校教育的部分我想每一個都可以推廣,但是在推廣上,我希望,在同學學 習的環境,能夠讓他們用比較自然的環境來學習,不要用的好像要看書正經 八百的考試,這個很累的,而且我相信學的不完整。譬如大家營造一個環境 出來,讓他很自然的學習,就像我剛講的一樣,在很自然的環境我們都沒有 感到壓力,事實上我們學了很多種語言,自然的環境是比較好一點,不要說 同學課業已經很重了,又要增加什麼什麼課,那也做不好,我想沒有太大的 意義,基本上我是認為可以保留的還是要保留,但是學習時不要有壓力。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文化的累積,但不是人人具備的天賦本能,它要經 過後天的學習模仿。一旦語言不通,人際間的語意溝通也將變得窒礙難行,多少 會影響其他的學習與成就。問涂錦賢:「如果再讓你做選擇,你是不是願意選擇多 語學習?」,他說:

那是當然,我還是這樣想,如果說我還是有機會、環境,那我是非常願意,

而且我幾乎很少放棄這種環境給我的恩賜,這恩賜是方便、厚愛,當我能夠 接觸這種環境時,我不會去放棄這個機會、希望來學習,我相信每一個人都 是一樣的。很自然的狀況之下,如果硬逼的話就沒意義了,我想也沒這個必 要,就是讓大家很自然很愉快的學到的東西,當然也會運用自如,會比較好 一點。

(45)

第二節 李美妹的語言自傳

李美妹、女、1928 年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的客家人,有一兄二姊,家中老么。

七歲喪母、十一歲輟學,1959 年隨夫婿遷徙到台東市,育有四男二女,精國、台、

客三種語言。

一、童年—家貧,七歲喪母、十一歲輟學

教室裡日籍老師賣力的教著あ い う え お……,ㄧ群七、八歲的小學生跟 著老師的腔調口氣大聲的唸あ い う え お……。時間是 1935 年,正是日本治台 的第二時期(自後西來庵事件的1915 年開始,到 1937 年蘆溝橋事變為止)。地點 在屏東縣內埔鄉的新東勢國民學校。

一個住在內埔鄉東勢村客家莊的小女孩阿妹,以往放學後總是聽媽媽的叮 嚀,快快回家寫功課,不幸的是媽媽在她剛上一年級沒多久就因病去世;往後阿 妹放學後都到同學家寫作業,這樣撐到她小學四年級。她的兩個姊姊一個哥哥年 紀和她相當懸殊,在大家族裡總有忙不完的工作,爸爸年紀大,不太管她究竟到 學校學些什麼。因為家裡太窮,沒錢買筆和紙的阿妹決定輟學,阿妹回憶說︰

讀日本書讀日本書四年,四年就沒讀,媽媽就過世了沒辦法讀書,要買筆沒 錢、要買紙也沒錢,我就不要去讀了。那時候都日本教育,哪有教什麼,就 敎妳あ い う え お 啦,五十音一直讀,讀到現在我也忘記了。

內埔鄉位屏東縣中間內陸近臨太武山下,是一個民風純樸,風景秀麗以農為 業的鄉。由屏東區往南行沿台一線(屏鵝公路)來到內埔鄉。內埔鄉居民以客閩 籍為主,客家居民約佔百分之六十,聚落分佈在西南邊共十四村。有:內埔、內 田、東片、東勢、東寧、義亭、豐田、富田、振豐、興南、和興、美和、上樹和 竹圍村。閩南居民約佔百分之三十五,住區分佈東北邊共九個村。有︰老埤、中 林、龍泉、龍潭、大新、建興、黎明、隘寮和水門村。其他族群約佔百分之五。1 不想去學校讀書的阿妹開始忙著自家田裡的農務,也到叔叔經營的輾米廠打 工,就在米廠的環境下接觸到台語,在客家莊難得聽到台語,說台語的就是住在

1 內埔鄉簡介,參閱內埔鄉公所網站︰http︰//www.neipu.gov.tw。日期︰2007/08/20

(46)

隔壁龍泉村、龍潭村的台灣人,經常來碾米或買米,聽著聽著也會開口用台語交 談了︰

我叔叔家是輾米廠,隔壁老埤村那邊,還有靠三地門那邊的龍泉村、龍潭村 的台灣人都會拿穀子到叔叔家碾米啊!他們都說台灣話,沒有說國語,我要 幫忙就ㄧ直聽一直聽,怎麼會講也不知道,就會講了!

台語稍微會聽會説的阿妹在叔叔家會主動和說台語的台灣人寒暄聊天,也常 去嫁到龍泉村的姑姑家玩,在這四週都說閩南語的地方,阿妹會去找人聊天、跟 台灣人買菜。甚至和班上沒再升學的女同學,一起到會社(指糖廠)去挑石子、

整地。她覺得自己像野馬一般四處跑。

然而工作中有兩件事讓她忿忿不平,第一是︰一樣的工作量,卻因為自己身 材小而工資少,別人一天兩塊半,她只有一塊半。第二是︰台語越聽越多,也越 說越溜,開始體會語言歧視的不舒服,有時候跟著同村的大姐姐們或家裡的大嫂 一起去除草拔甘蔗葉打零工,聽到台灣人輕蔑的說她們是客婆仔,已經十四、五 歲的阿妹總會和對方你一句我一句的吵開來,因為她討厭人家叫她們客婆仔,有 矮化不受尊重的味道。她表示:

那時候我稍微會說,因為我叔叔開米廠,很多台灣人去那裡碾米,我跟著學 就會了,而隔壁住著台灣人,那時去除草拔甘蔗葉都到隔壁村,就都說台語,

還會吵架,他們罵我們客婆仔,我們不喜歡人家這樣罵我們客婆仔。那我們 罵他們隨便罵啊,罵他們河洛婆仔,就小孩子之間隨便罵,那客婆仔就客家 人啊,不好聽,好像罵到我們就對了。

原來稱客家人為「客人仔」,稱客家婦女為「客婆仔」的用語,在過去代表後 來強勢福佬覇權對台灣少數民族文化的歧視、壓迫。就像過去稱原住民為「番仔」, 稱原住民女性為「番婆仔」,或稱外省人為「阿山仔」、「外省仔」,甚至「中國豬」、

「咬柑仔」;現在稱外勞為「外勞仔」,大陸人為「大陸仔」「阿六仔」皆為輕蔑或 帶有污辱之語。難怪阿妹會不甘示弱的反唇相譏。

二、青少年階段—喜歡做生意的聰明個性

聰穎活潑的阿妹在叔叔家幫忙做生意,無形中激發起喜歡做生意買賣的細

(47)

胞。十二歲那年,看到家裡生產的香蕉和花生、芝麻,阿妹在家門口的大馬路旁 擺攤做生意,賣給過路人、賣給日本兵,生意不錯,很快就賣完了,而究竟怎麼 賣?說什麼話招呼吆喝人家來買,阿妹已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很愛做生意,哪裡 可以賺錢、哪些東西可以賣錢,阿妹就去做,做了很順利,沒有語言不通或障礙 的問題。她回想那段沒人教,無師自通做生意的日子:

我小時候很愛做生意,差不多十二歲我就會煎粿去賣,我家種花生芝麻,我 爸爸榨花生油,有油加上自己拔的花生,我將花生和米浸泡後磨漿,再到菜 園拔九層塔和蔥到外面去煎粿去賣,自己拿鍋子、盤子、油,煎一塊一塊。

沒人教我,我那時很喜歡做生意。是十二歲的孩子,很好玩,怎麼做的也不 知道了。我家門口是大馬路,在大馬路,有一次不知道幾歲,家裡有很多香 蕉,日本兵出來要買香蕉,我挑出去一下子就賣完了。少年開始什麼都做過 了,黑白做,還沒結婚時家裡很窮,哥哥家賣油,我帶著朋友到高雄賣油。

三、成年生涯—二十歲相親、二十二歲結婚

「這個時代講做親情檢采有較譀(hàm),親像流行歌仔講--的,「當今

(tong-kim)二十世紀新潮派,男女時行自由戀愛」;我的爸母佇四十五年前 無仝款時代的社會風氣結婚,全然靠人講親情,佇(tī)洞房進前,阮阿爸 毋知阮阿母生做圓抑(iah)扁。」(陳明仁,1996︰03)

這是作家陳明仁形容四、五十年前父母如何認識到結婚的文章《講親情》,用 在阿妹與先生認識到結婚幾乎大同小異。二十歲那年的大年初一,阿妹和她的姐 妹淘開心的玩錢,跟姐妹淘一起玩都說母語客家話,她們沒有說台語的朋友在過 年來家裡玩,因為整個村都住客家人,也只有在過新年才可以這樣玩錢。可是沒 多久,哥哥叫他回家準備相親了,媒人是她嫁到隔壁豐田村的姊姊的嬸婆,也是 她先生的嬸婆,相親是父親的意思。相完親,阿妹的哥哥覺得對方家境貧窮又是 長子,唯恐阿妹會受苦,阿妹卻相信媒人(先生的嬸婆)說的話,認為男方以後 會有出息,決定同意這門婚事。阿妹說:

是父親做主,本來那時我先生也是當員警,他身體很瘦,人家做媒來看,看 剛好是過年初ㄧ,那時我們有很多姐妹在玩錢,我哥哥來叫我回家,回到家

數據

表 6- 1    多語人優勢示意表 編 號  受訪者  多語使用態度 多語習得方法 多語帶來的好處  成為多語人的 想法 1  涂錦賢  自然。但會顧 慮不懂者而使 用 大 家 共 通 語。  喜 歡 無 壓 力自然習得。  易排難解紛。易與人相處。族群關係和諧。  語 言 多 學 有益無害。  2  李美妹  都好。沒有忌 諱。  從街坊鄰居處多聽、敢說。 買賣順暢,生意興旺,收入頗豐。朋 友亦多。  若 和 原 住 民為鄰,也要學原住民語。  3  涂繼盛  自然使用不避 諱。  多背單字、敢講敢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 students have to sketch and compare graphs of various types of functions including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in Learning Objective 9.1 of the Compulsory Part, it is natural to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hools using integrated or mixed mode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to adopt the modules of Life and Society (S1-3) for improving their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 The class of languages decided by polynomi al-time algorithms 是 the class of languages accepted by polynomial-time algorithms 的 su bset.. G=(V,E) is a simple cycle that contains

Programming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create programs that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a. machine and/or to express algorithms precisely.” -

Schools participating in the Pilot Scheme on Promoting Interflows between Sister Schools i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the “Pilot Scheme”) have been organising various

Instruction  Teachers systematically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riting of life stories could help them apply knowledge of different life s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