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大學募款基金之發展背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第一節 大學募款基金之發展背景 "

Copied!
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世界性組織,在1990年代 之後大力提倡導以私有資源來支持高等教育的擴充;而世界銀行在其1994 年的報告書中,亦建議各會員國要促進高等教育經費的多元化,不要只依 賴政府補助作為單一來源(黃政傑,2002;楊朝祥,2002)。換言之,誠如 Hammack(1995)所形容,現代大學正處於一種依賴情境,依賴於政府以外 的私人部門,尋求更多經費的資助,高教募款勢必成為未來的發展重點。

本章節主要說明,第ㄧ節大學募款意識的源起與發展背景,第二節針對大 學募款基金之意涵、功能以及運作方式加以分析,第三節了解現今大學募 款基金在運作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可能困境,最後,第四節探究有效增進大 學募款基金整體運作成效之途徑。茲逐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大學募款基金之發展背景

大學募款在美國早已行之多年,豐碩的成果不僅為大學發展募得充裕 的資源,亦成為大學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李然堯,1996)。由於,大學募 款確實有其特殊發展背景與文化脈絡,再加上市場態勢所使然,募款意識 與氛圍逐漸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蘊育而生。本節主要探究大學募款基金之發 展背景與起源,分別就意識、行動與管理制度等發展脈絡逐一論述。

壹、大學募款意識之源起

舉凡大學之學術發展、教育研究的精進以及專業人才的培育,皆有賴 大量與充足的教育經費做為後盾,並達至效率化的支用,促使學校活動如 期達成,實現辦學目標(陳麗珠,1998)。然而,政府的教育經費並非無 止境的增加,今日的高等教育資源在僧多粥少下,大學平均獲得的經費配 額大幅縮減,有鑑於此,大學自籌財源與對外募款的意識與行動正隨這市 場機制而逐漸興起。是故以下先行分析形成大學募款意識之相關因素,其 次就大學募款基金籌措之源起與大學募款基金之來源分別加以探究。

一、全球化資本滲透,開啟大學尋求社會支援的行動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之後,民族國家形成,國家權力的日益強大,並

(2)

且大學在數量及規模的日益擴充下,中古世紀大學所保有的自主與自律隨 著宗教改革後教會財產為國家所沒收,再加上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大學 喪失了財政的獨立性。易言之,國家開始介入並嚴格管控大學整體運作(周 志宏,2005:158)。直至二十世紀前半,學術研究與市場並無直接關聯,

相對地大學與市場亦保有一定的距離。此時,大學以人文主義為發展與經 營的核心,堅信大學的目的與功能在於孕育人類文明創新之可能性與多樣 性,力求開創堅守公平與真理的文明社會(Slaughter & Leslie,1997)。1950 年代之後,學術研究逐漸受到市場滲透,但影響的程度有限,至1960年代 開始全球化逐漸萌芽,當時受到蘇聯解體與中國市場的開放,頓時龐大的 廉價人力資源與潛在市場的同步產生,促使全球產業被迫進行重組。先進 國家透過直接投資設廠與代工的方式進行產業外移,如此將促使先進國家 產業得以尋求更高科技與創新技術的提升與轉型(Jongbloed &

Vossensteyn,2001)。發展初期的全球化生產重組並未衝擊到大學體系,主 要原因在於由工業先進國家外移到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線,大多屬低技術、

勞力密集型的產業,而歐美工業國家本身的研發技術便足以應付這一波的 生產變革(趙文衡,2002)。

乃至1980年代,國際代工的技術層次提高,許多高科技產業隨即外 移,如資訊產業,在第二波的生產重組中帶給歐美產業界莫大的壓力,歐 美各國為繼續維持市場佔有率,產業界開始尋求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的支 援,紛紛要求政府釋放投資研究型大學與政府研究單位的商用研究成果之 合法授權或技術轉移(Dale, 1999),大學學術研究的產出,成為業界最迫切 的需求,是故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關係開始產生了變化。全球化在新自由 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加速了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向市場靠攏 的腳步。這個急劇的轉變亦促使大學長久以來所崇尚與推崇的人文精神逐 漸式微,促使大學從長期與市場絕緣的自治型態,轉變成市場競爭環節中 的一部分(Slaughter & Leslie, 1997)。

此外,由於美國的市場機制在高等教育機構普遍設立之前就已經有了

相當程度的發展,美國大學受制於市場價值及消費需求的運作機制已有相

當長遠的歷史,是故不論在爭取學生、經費或專業教師等都必須面對開放

的市場競爭(Trow, 1993)。相對而言,對市場的依賴促使美國大學不必受到

政府的嚴密控制(Galaskiewicz, 1989)。隨著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資逐步

(3)

減少,再加上大學學術研究產出對產業界的重要性逐步升高,大學為化解 財務危機紛紛向私人部門展開積極性的募款策略,促使產業界代替過去由 政府長期擔任的大學經費提供者角色(金耀基,1997),以投資及捐贈者的 型態共同參與了大學經營與運作。由此可知,美國大學的募款意識開始逐 漸高漲,為了獲得更多資源,對於各類支持者的需求及興趣相當敏銳,除 了開展潛在捐贈市場,亦積極維繫現有的捐款群。

是故,當高等教育受到全球資本主義與市場價值的影響,紛紛強調經 費多元化、使用者付費、企業管理以及品質績效等原則,成為大學經營之 重點。綜合國內外多位學者(Ball, 1990 ;Cenry, 1996 ; Dale, 1999 ; Slaughter

& Leslie, 1997 ;黃政傑,2002 ;劉江彬、吳豐祥,2002)之觀點,研究者將市 場價值對大學經營所產生的可能影響歸納如下:

(一)追求實用性價值

大學由追求真理、提供博雅教育、孕育文明創新的可能性以及長期自 主獨立於市場及產業界之外,轉變為順應於市場需求的各項研發,學術研 究目的變成強調創新且具效益性的實用性研發,藉以提升國家在全球市場 之競爭力。

(二)知識與市場經濟關係的轉變

強調高科技的創新應用研究,知識與商品的界線逐漸模糊, 「為知識 而求知」的知識原型已轉化為「有用的知識」或「可轉價的知識」的知識 類型,亦即將知識視為透過價值轉化的過程,用以增加與創造新的知識資 本的資本, 「知識即商品」 、 「知識經濟」 、 「知識資本」等概念逐漸興起,。

(三)大學走向總體經營與產業化之管理

當大學學術之研究經費從依賴政府支持轉向主動進行募款、尋求外界 援助之際,除了開始強調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關係,同時亦注重大學所提 供的各項服務性功能。全球資本主義伴隨著商業氛圍進入到大學體系,不 僅扭轉了大學經營思維,走向知識產業化的營運模式,亦改變大學整體運 作的參與結構。

(四)大學學術研究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

大學與市場競爭有關的學術研究,其經費有相當高比例來自於產業界

的貢獻,由市場需求決定研究主題,亦即學術研究逐漸與市場中的實用價

值與商業契機產生連結,如今當大學教授的成就與名望主要來自市場價值

的供應與商業活動的肯定,成為市場型教授,大學自主性價值已遭到嚴重

(4)

的迫害。

(五)大學自籌經費的有效開展

隨著政府財政的緊縮,大學正以知識資本化姿態,透過各種不同的方 式與產業界進行合作與互動,而也因此發現透過產學合作將學術研發成果 取得專利後,合法轉售於相關企業可為大學校庫引進可觀的收益,降低對 政府的依賴。因此各校紛紛開始開展各項開源之道,而大學募款之風潮亦 自此逐步醞釀與開啟。

總言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諸多表現雖勢必受到資本力量的牽引與限 制,然而卻也引領大學經營朝向更多元化與優質化的運作,確實強化辦學 績效與內涵之表現(詹中原,1998a)。是故,從大學經營層面而論,大學的

「依賴情境」將由國家政府轉為社會大眾,大學募款意識亦隨著市場化的 嵌入、政府力量的轉型孕育而生(黃碧端、劉文惠,1999)。由此可知,募 款基金的運作機制不僅開啟大學財政的新版圖,同時亦藉由大眾捐贈參與 的方式,促使大學與社會關係更為緊密。

二、新管理主義促使大學募款理念趨於穩健

新管理主義的創新,完全是實務管理(practical management)與行政結合 使然,其主要的概念即是透過引進企業管理思維與市場競爭機制,強調效 率、彈性、市場以及消費者導向的價值信念,並著重於持續品質改善的必 要性與組織運作績效的提升(詹中原,1998)。換言之,新管理主義強調 透過市場競爭機制的導入,形塑績效管理與評鑑機制的概念,同時更進一 步結合企業管理價值,有效達至組織目標與公共問責性,提升競爭力。誠 如孫本初(1999)所言,新管理主義的發展從只追求經濟效率到兼顧效率與 公平性;從管理流程的控制到以結果為導向;從強調市場概念到重視服務 價值;以及從被動的回應顧客需求到主動提升顧客滿意。由此可知,隨著 新管理主義的興起,組織運作之發展勢必達致效率、效能與品質的並重,

而顧客導向的經營趨勢亦因此成為組織經營的核心要務(Ball,1990)。

當大學正面臨全球市場競爭態勢,以及政府財政緊縮導致的學校經營

危機之際,新管理概念的滲透促使辦學績效與管理革新頓時躍升為大學經

營的新指標,其中有關於學校資源的自主籌措與運作成效亦因此顯得格外

重要。有鑒於,美國教育行政學者William E. R.曾言:「學校經費如同是

教育活動的脊椎」(School Finance is Truly the Backbone of the Educational

(5)

Program)(黃昆輝,1986:305),而大學募款在學校自籌財源之途徑中,

因具備之自主與彈性特質最合乎新公共管理之訴求,在此同時顧客導向與 服務優化的核心概念,進一步促使學校開始正視大學募款所蘊藏之具體功 效與服務性價值(Barnes,1999)。

由此可知,組織運作績效與顧客服務品質不僅引發大學經營價值的總 體革新,更進一步影響大學募款的發展,亦即為有效充裕學校彈性經費、

提升募款成效,大學勢必設法提高捐款者的滿意度。根據Frederickson (1997) 的統計,只要挽留顧客比率增加5%,平均而言組織整體的顧客價值就能增 加25%到100%,同時吸引新顧客的成本是維繫現有顧客成本的5倍。因此,

對大學而言維繫並強化與捐款者之間的關係,同時在確保服務品質完善的 前提下,有效建立捐款忠誠度與向心力已然成為學校未來開展募款機制之 重點議題。誠如戴曉霞(2000)所言,大學為解決財政運作困境,隨著市場 價值與企業管理思維對於大學募款意識的急速催化,進而針對學校顧客之 捐款者服務的提升與募款運作績效的重視,如此將有效醞釀健全化且富有 發展性的募款氛圍。

根據Gronroos(2001)的研究發現,卓越的服務品質可為組織帶來更高的 收入。是故對大學而言,在同樣強調以顧客導向為經營重點之際,服務品 質不僅影響辦學優勢,更成為強化募款功效與凝聚募款意識的關鍵。有鑒 於大學募款成效與捐款者關係的緊密連結,透過學校對於顧客導向價值的 重視,將有效促使募款運作機制的開展,同時提升募款氛圍與價值意識的 凝聚。此外,隨著新管理主義導入市場價值與企業思維,大學因此逐步邁 向市場導向的經營型態,誠如張德銳(1994)所言,市場導向的經營反映在

「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及部門間協調」三個面向上,而這也意味著對大 學募款而言,首先必須以實際行動,實現對捐款者的承諾、滿足顧客的需 求以此作為基礎;進而衡量學校的競爭優勢,提出因應的策略與改善方 案;最後則力求學校各部門對於募款意識能夠取得一致性的價值信念(湯 堯,2005)。

誠如Garvin(1984)所言,凡具備有市場導向行為之組織,應該用心去瞭 解顧客需求,而大學經營既無法脫離市場競爭的環節中,面對消費者主導 的時代趨勢,惟有強化顧客需求服務與品質成效,達致服務經濟的管理。

相對地,透過顧客滿意度的提升,信賴與肯認促使大學募款意識的凝聚,

(6)

相繼獲得支持性的能量,而募款行動與機制也因此順利獲得開展。

三、校務基金制度營造大學募款行動氛圍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於民國八十八年公佈施行,完成 立法程序。條例第二條規定「為因應教育發展趨勢,提昇教育品質,增進 績效,國立大學校院應設立基金」。因此校務基金辦法成為國立大學因應 高等教育發展,提昇教育品質,增進教育績效,所採行財務革新制度。就 大學財政面而論,傳統公務預算之層層節制不僅造成公立大學缺乏整體經 營理念,在經費運用上毫無效能,造成龐大資源之浪費;另一方面大學的 額外收入皆需繳回國庫,導致大學無意充實內部財務,不但校友無意捐 贈,學校亦無心於推廣教育與建教合作上努力(鄭光甫、童甲春,1996)。

政府採行校務基金辦法推動大學政策革新,即意味著公立大學需要走 向更具彈性及效益性的自主經營模式 (董保城,2003)。透過校務基金財務 運作新制度之實施,國立大學對於教育經費的管理上,不僅要廣籌財源,

更應注重成本觀念,以有限的教育資源,負起經營學校責任。亦即,大學 如何籌措財源,如何節約成本,如何運用有限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最大 的經營成效,同時達成學校既定的發展計劃與目標,成為推動校務基金制 度之主要目的(張鈿富,2001)。

事實上,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辦法中強調,學校可透過「募款」、「建 教合作」與「推廣教育」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教育資源挹注,協助學校發 展特色,並將教育資源統籌規劃運用,作更有效率的運用。然而,在條例 第十條直接賦予捐贈收入部分不受相關會審法令限制,換言之賦予大學募 款基金充分運用之彈性空間(蓋浙生,2006)。藉由政策的施行不僅突顯 募款成為大學自籌經費來源中最具彈性與效用性之特質,另一方面亦開啟 公立大學正視募款機制的情境意識。

貳、大學募款之發展背景

國外許多知名、創校歷史甚早的大學多由私人捐資而創立,其募款活

動的歷史幾乎與大學創校的歷史同淵源。歐洲中古大學以及美國早期大

學,支持學校經營運作經費大多源自於宗教組織、學校鄰近社區居民、校

友以及熱心的富商與慈善家。隨著社會變遷,今日大學募款基金之來源及

(7)

管理方式亦產生轉變,以下進一步討論。

一、大學募款制度之肇始,早期多來自私人捐贈

中古時代歐洲的大學多為僧侶或私人所籌設,而私人贊助高等教育的 歷史早至西元前四世紀時就已出現,當時亞歷山大大帝曾捐贈一座圖書 館,後來便逐漸發展成為亞歷山大大學。Glandon(1987)曾提到柏拉圖捐贈 圖書至他所創設的學院,並於逝世後將全數的遺產捐給該學院。因此,

Havery & McCrohan (1988)認為私人捐贈或贊助學校是歐美許多大學初期 創設的重要基礎,一方面是基於宗教熱情及慈善心,另一方面則亦是認為 教育為百年樹人大業,造就眾多人才,貢獻社會甚具崇高意義。如早期牛 津與劍橋大學的教室,便多來自當時富有人士捐贈的屋舍。

至於美國民間捐款助學的風氣則是由早期來自英國、荷蘭移民到美洲 大陸的人士所興起的,建置許多教堂、學校與學院(Glandon,1987)。美國歷 史上最早的一項關於高等教育募款的記載,就以位於新英格蘭及中西部兩 所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為例,哈佛大學誕生於一六三六年,由 當時慈善家John Harvard捐贈其遺產一千七百磅的半數,約略八百磅左右,

以及生平所精心收藏的三百卷文書資料因而成立學院。由於大學圖書館是 大學的心臟,所有學術研究及傳播的基礎,創校必先要創立圖書館。至1641 年三位教士前往英格蘭為當時Harvard College(今日的Harvard University)

的興學計劃尋求協助,藉由波斯頓地區其他名流鄉紳的鼎力資助,得以成 就哈佛大學的完整雛型(Woods, 1987)。

此外,根據Westmeyer(1985)指出,芝加哥大學的締造則是由Rockfeller J. D.率先實際捐款倡導所致。當時,洛氏企業因經營石油公司而致富,由 於受到傳統基本教義信仰之身為浸信會教徒的義務感所迫使,一心期望能 將個人財產達到妥善運用,再加上另一位創辦參與人Goodspeed T. W.的極 力鼓吹下,Rockfeller J. D.決定聘邀Gate F. T.與Harper W. R.等人作為管理 上的助手,分別負責勸募工作的經營與策略籌劃等要務。最後在經過相關 研究與評估後,Rockfeller J. D.一共捐出了約略四千萬元美金,再加上當地 市政府提供了土地及建物(產值共約八百萬),最終促使了芝加哥大學的落 成,在密西根湖畔開闢了一片學術淨土。此後,其他大學如約翰霍普金斯、

史丹福、康乃爾、杜克等也相繼成立(Massy,1996)。

(8)

二、美國捐獻文化健全大學募款制度

Miller(1995)認為,遠自中古世紀一脈相承的捐款風氣在美國早已流

傳久遠,早期大學的捐款者多來自於教會或私人慈善家,或由一些熱心的 校友人士所組成,這種零星而隨興的募款作業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逐漸由 一種專業及系統化的制度所取代,美國真正形塑出較完整流程的募款制度 大約出現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接之際。至於此交替時期的變革Miller (1995)指出有三種現象:

(一)民眾對於激烈的募款競爭由抗拒轉至習以為常 (二)各校以校友為主要募款對象之校友基金會相繼成立 (三)非校友性質的大學友人聯誼組織、後援會等紛紛誕生。

Reilley(1985)進一步指出,美國人的捐獻行為大多延續中世紀以來基 督教之回饋社會的信念與使命,並認為很多事不應該由政府主導,而是應 該交給社會,亦即實現大社會,小政府的理念,也因此促使大無私的捐獻 文化成為美國獨特的民情。1970年代,數額最大的捐獻來自Home Depot 的總裁,一共約1500萬美元;到了1980年代,是商業大亨Lang.E,捐出3000 萬美元;1990年代,CNN總裁Turner.T則大手筆的一次捐給聯合國10億美 元,近三分之一的財富;直到20世紀結束前,則是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

一次捐贈20億美元,將美國所有中學圖書館的電腦更新(Massy, 1996)。由 此觀之,美國大學募款成效之卓越與興盛,當地文化與環境態勢扮演了重 要的推手。

個人自願捐獻是在市場投資的利益和政府稅收的調節之外,對社會資

源進行的第三次分配,所考慮的是有多餘資源的人利用慈善公益回饋社 會,直接幫助真正需要的人(Neave,2000)。長久以來大眾捐款大多為慈善 式的救貧或緊急災難事故,重視需要;但是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公益捐獻逐 漸轉向永續的改革與發展,亦即重視機會(Pray,1981)。因此,民眾對大學 的捐贈亦在側重辦學成效的需求中,逐漸形成社會共識,另外,捐款人大 多信賴民間的慈善組織或私人基金會,認同其脫離商業收益和市場價值之 下,能確保捐款分配公平和用得其所(司徒達賢,1999)。

美國捐獻文化之興盛,促使大學募款部門得以順勢蓬勃發展。根據

Fields(1981)提及,大學友人組織是由西北大學率先發明。起因於在1924年

(9)

該校長期未見募款成效的改善,斷然決定成立學校發展委員會,由Gonser T.

A.擔任首任會長,並提出了第二母校(second alma master),積極提倡認為 位居要津的工商巨賈應該可以同時保有兩種忠誠,其一對於自身原有的母 校之忠誠,其二則是對自己企業的所在地之大學投以忠誠。剛瑟的出奇致 勝,不僅為西北大學帶來源源不絕的鉅額捐款,亦帶動其它大學紛紛起而 效尤。

Sharron(1978)指出,第一個成立校友基金是Yale University在1890年,

自此校友終身回饋母校的概念亦逐漸形成。1949年有二所大學首度賦予校 友基金組織的領導人Director of Development的頭銜。1958年,在Ford Foundation所出資贊助的Greenbrier Conference中,由包括來自American College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及American Alumni Council的與會代表 一致協議由於基金勸募、校友關係及公共關係,是每一所高等教育學府尋 求外界支持與瞭解的主要基礎,因此這三項功能應該在一個獨立的組織內 運作,並且由一位高階協調者直接向校長報告。這個建議後來廣為全美各 大學所實行,奠定今日美國大學教育募款與發展的模式(Miller,1995)。

接著Pray(1981)提及,Kansas University於1893年設立「堪薩斯大學基 金會」,成為第一個為嘉惠公立大學而設立的基金會。1930-1940年代的大 學多以成立校友基金(Alumni Fund)進行募款工作,當時設有校友基金者不 及半數。根據美國大學公共關係協會於1936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時 美國大學院校中,設有校友基金者不及半數;而該協會在1942年再度做一 次類似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的一百四十三所大學中,共有六十五所設 有校友基金。石雅惠(1994)認為,由此可知第二次各大學設立校友基金的 比例,與第一次調查結果的比例相當接近,這也代表著大學校院基金會數 量成長的緩慢。李然堯(1996)指出,1949年美國僅有兩所大學設有發展部 主任(Director of Development),直至1952年有十三校設置。

大學校院基金會的大幅成長是在1960到1970年(Reilley,1985),根據

Sader(1986)的估計,1960年代之後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美國大學校院都已

設立基金會。以1986到1987年度為例,當時耶魯大學之基金會即以三億五

千萬元拔得頭籌,為學校募得相當豐厚的資源輔助,當時許多大學的經營

確實相當倚賴各種基金會給予獎學金得以順利運作。然而,此一階段多數

大學的專案募款工作大多委託校外專業公司協助辦理。Sharron(1982)指出

(10)

當時大多的大學校友基金會皆存在共通性問題,亦即缺乏從事對外募款的 積極心態與作為,往往只是被動地等待與接收外來的資金,從未主動對外 尋求潛在的募款對象及針對募款策略進行革新。募款基金為大學提供的興 學成效,促使大學經營者加強對募款工作的重視,在此同時卻亦顯露基金 會之共同缺失。

Barnes(1999)提及,美國自 1958 年各校真正開始逐漸成立發展部門,並 設置專責主管負責學校發展及募款事宜。至於,公立大學的起步較私立大 學為晚的原因在於,公立大學的經費長期以來便是來自於政府的預算,許 多公立大學院校的行政人員普遍認為,受政府稅收支持的公立學校不宜且 不需再向外界募款。直到美國政府財務逐漸緊縮,學校的經費來源漸漸短 缺之後,美國公立大學的募款制度才逐步成型。Reilley(1985)進一步指出,

至 60 年代之後,美國各大學及學院即開始聘用專職人員執行募款工作,

募款所得在美國高等教育的資源及運作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並以 Development Expert 來稱呼成功的高等教育募款人員;而與這個領域有關 的知識則包括公共關係學、行銷學、傳播學、廣告學、心理學、社會學與 法律等專門學門。范承源(1986)亦指出,及至 90 年代,高等教育的募款規 模日益龐大,尤以耶魯大學於 1992 年開始的一項以勸募十五億美元為目 標的募款活動,為當時的高教募款寫下最高記錄。

三、大學自籌經費時代的來臨

對美國私立大學而言,大學收入是由學生學雜費、企業捐贈與合作研 究組成,隨著市場機制與政府權責之下放,大學運轉所需經費正快速地超 過現有資源,自籌經費的比例越來越高,因而努力開創多元經費已然成為 美國大學維持運作之年度重點校務(Kogan, 1999)。 1960至1970年代高等教 育急速擴充,學校及學生數目皆大幅成長,許多私立大學開始出現經費與 資源不足的困境,迫使大學校長們不得不設法將資源募集的觸角轉向尋求 社會的協助(Massy,1996)。因此除了以企業管理的方式擴大經營大學募款 部門,向私人企業、慈善基金會、畢業校友們以及社會大眾進行勸募,另 一方面亦積極將學校的專業知識與科技研發推向市場,與企業組織進行跨 部門的產學合作、共創利潤(Bok, 2003;Delanty, 1998)。

在美國社會氛圍下,除了產學合作的獲利,外界捐款亦是美國各大學

重要財務來源,募款成效成為評定私立大學辦學成敗關鍵,尤其許多知名

(11)

大學在籌劃募款工作方面甚為積極與重視(Barnes, 1999)。目前全美有二十 二所大學正在推動十億美元以上的募款計劃,高額募款目標的籌款活動,

改變了這些菁英大學的傳統募款方式,除了跟校友募款之外,許多學校現 在還採用數據挖掘(Data-mining)的技術,並且高薪雇用專業行銷諮詢人 員,幫助學校更有效率及更經濟的方式來提升辦學效能並維繫良好之公共 關係(例如提高忠誠度及挖掘潛在捐款者) ,提高大學競爭優勢(David, James, & Kathleen, 1996)。

除此之外,美國名校除了不斷積極創新募款策略,以及來自各方校友 與業界人士的慷慨解囊外,學校也擅長將募款資金或是校內基金做最有效 的投資,高薪聘請熟悉市場操作的專業人士將每年大筆的募款總額進行多 角規劃(Duronio & Loessin,1991);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與《慈善 紀事報》針對247所非營利機構所做的一份有關於2005年捐款轉投資所得 之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大學院校財務操作明顯呈現愈來愈大膽的趨勢,不 少大學院校不再將所得募款投資在股票、債券與現金等傳統金融商品市 場,而是轉向利潤較高的衍生性金融投資商品,亦即迎向高風險的投資標 的,包括一般私人股票、避險基金、高風險基金、入股石油天然氣公司、

木材、房地產等等(高教簡訊,2006)。

大學推動產學合作,提供社會服務、經濟發展與學校經營等面向之多 重效益,也因此愈為全球各地高等教育主事者所重視,無論是學校經營者 或政府主管人員,莫不思索如何強化大學產學能量,以締造最佳的辦學效 能(劉江彬、吳豐祥,2002)。大學在開始考慮辦學成本及開源節流的同時,

對於提升學校自籌財源的能力勢必成為未來的重點,因此大學對於募款專 責單位日益增加的資源投注,期望藉由多角化的基金操作與投資策略,為 學校引進更為豐富的經費與資源(湯堯,2005)。

參、大學募款基金之捐贈類型

具有長久且專業募款經驗的美國各校,事實上所接受捐贈物與資產相 當多樣性,根據湯堯、成群豪(2003)指出,除了金錢以外,還包括不動產、

股票、債卷、信託財產,已付清的保單等,這些皆屬於需要捐贈者財務顧

問監督下的巨額捐助。其中一種型式是慈善餘額信託財產(charitable

remainder trust),捐贈者將遺產以信託方式轉移給學校進行投資,捐贈者每

(12)

年可藉此得到固定的年金,至於利息部分則作為對學校的捐贈。對捐贈者 而言,除了可將所捐贈利息作為扣減綜合所得稅外,並可免繳遺產稅與贈 與稅,而當此份信託財產之最後一位受益者逝世之後,大學將繼承剩餘的 信託資產(Barnes, 1999)。

Edwards 與 Tueller(1991)便舉出在土地的捐贈交易上的實例,Green River Community College 與捐贈者合作規劃的互惠捐贈方案,這所學院通 過買賣協定獲得與校地相鄰的 20 畝土地,在此協定內容中只要求該學院 付出土地價格 1/4 的價格,而捐贈者則可在售價與市價的差額中得到扣稅 的抵免與優惠。是故,美國捐贈者得以透過合法議價出售的方式,將捐贈 品以低於市價的方式轉售給學校。而此種實際售價與公平市價間的差額便 可視為對大學之捐贈(Greenfield,1991)。

總言之,面對多元類型的募款資源,除了金錢之外,還包括研究之儀 器設備、土地、股票、債卷、信託財產等任何學校可直接應用或未來可轉 換成使用經費的物品。大學募款之宗旨主要在於對外展現學校辦學成效,

同時向社會訴求學校特色與發展重點,並藉以招募未來興學發展所需之各 項資源(湯堯,2000),因此,大學募款基金之型態將隨著捐款者之意願而 呈現多樣性的差異。

肆、大學募款基金之捐贈來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出募款的來源可分為以下兩種:以個人為對象:

校友、研討會或演講會之參與者、學生、學生家長、教職員工、董事及其 親友、一般社會大眾。以及與學校有互動關係的組織機構:與學校有建教 合作關係之企業、雇用校友眾多之企業、學校所在地附近知名企業、一般 企業機構(尤其是外商公司、中型企業、正努力打開知名度之企業等)、

學術、文教或公益基金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5)。

擔任過美國柏克萊大學校長的田長霖亦曾以美國大學 募款經驗提 出五種主要捐贈對象:基金會、公司企業、政府委託等研究計劃、校友捐 獻以及體育捐獻等(滕淑芬,2002)。

周逸衡(1992:42)以美國公私立大學的募款成果進行分析、研究,

結果進一步顯示在校友、教職員工、學生家長、一般社會人士、工商企業

機構及非營利組織或基金會等學校捐贈對象中,學校校友群為主要的捐贈

(13)

來源;另外,亦針對台灣公私立大學院校募款來源比重進行調查,如表2-1 所示。

林嘉慧(2001)更進一步對國內大學實際募款運作情形的研究結果指 出,依學校與募款的對象的親疏關係,募款來源可分為「高關係」與「低 關係」。「高關係」者諸如「校友」與「學生家長」二者;而「低關係」

則泛指「企業」、「基金會」、「宗教團體」、「非校友個人」等對象。

表2-1 台灣公私立大學院校募款來源比重比較表

項次 募款對象來源 公立大學排名 私立大學排名 總排名

1 教職員工 3 5 4

2 家長 6 6 6

3 社會大眾 4 3 4

4 校友 1 2 1

5 企業組織 2 1 2

6 法人組織 5 4 3

7 其它 7 7 7

資料來源:整理自周逸衡等(1992)。大學募款之相關研究。教育部高教司 委託專案報告。桃園: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提供大學募款基金的來源分為基金會與財團法 人、企業以及個人三種類型。在「基金會與財團法人」方面,此外,根據

Johnston(1999)

指出,大多數的基金會和財團法人會優先將款項投注於自己 感興趣的特定領域。就美國的基金會和財團法人通常不願將大額捐款直接 捐到校務基金中,較偏好把它指向特定計畫的用途上。其原因在於,他們 對學校整體的福利並不真正感興趣,只是想藉由學校來推動其組織本身的 總指或慈善目標而已。對於財團法人組織,更明顯傾向於投資與公司商機 息息相關之學校科系,如:資訊科技相關的財團會將款項撥給資訊相關的科 系,作為添購電腦週邊設備或研究經費(Wagner, 1996)。

「企業方面」,企業強調透過目的行銷、企業贊助、產品的贈與、企

業志工等方式來與大學建立夥伴關係。企業提供經費及人力贊助大學各項

活動,雖然對企業組織來說相當耗費成本,但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此方式來

促進與社會的關係(蔣安國,1998)。企業目的行銷的意義是在建立企業與

大學之間的互利共生,企業不僅可獲得營利與社會回饋的雙重功效,甚至

(14)

亦滿足招募新進優秀人才的需求,反之大學亦可藉此完成募款與興學之目 的。Scott(1991)指出,將學校和商業界的合作重點定位在替業界培育所需 之人力資源亦是鼓勵商界捐款的有效方法。辦理各種專業推廣教育班不僅 可吸引企業機構派員工到大學參加受訓,同時亦拉近了各大學與企業界之 關係,藉此擴大學校募款的來源(教育部,1996)。

「個人捐款方面」,就個人捐贈者之心態,不論捐獻多寡,都希望能 得到若干有形與無形的回饋或滿足。根據蔣安國(1998)對某所學校之捐款 對象進行研究發現,依捐款額百分比來區隔,則可分為:校友(61.69%)、

社會(0.053%)、學生家長(6.78%)、教職員工(0.56%)、企業(10.67%)、財團 法人(12.69%)、董事(7.78%)。以結果觀之,高達一半以上的捐款額皆來自 校友,而校友的捐贈亦大多來自個人對學校投以回饋之心。劉維琪(1993) 亦指出校友係國內大學捐款的「核心能力」。除了中國人傳統重視「關係」

之維繫,亦是因為它是各校所特有的,促使國內高等教育之校友捐款佔極 大比例;此外由於捐款者捐贈動機多元,大學募款組織的工作人員若能深 入瞭解並追蹤其捐款與不願意捐款的潛在原因,對於大學募款策略的運用 上是相當重要。

第二節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相關意涵

「募款」對我國而言並不是一個新穎的名詞。我國目前募款成效最為 顯著與普及者,為宗教團體或非營利組織在慈善事業上從事的公益募款,

其所募得之經費除了得以維持組織運作之所需,更重要的是協助社會上需 要幫助的人(陳俊良,1994)。為因應市場競爭機制的導入,高等教育必須 主動拓展經費來源,吸引外界投入募款興學之行動。許多國外教育相關文 獻皆將募款 (fundraising)改由發展 (development)加以替代,亦或是直接等 同相當的概念,其目的不僅在於突顯大學募款動機是立基於協助大學實踐 長期的興學計劃與發展,另一方面亦是作為大學募款與一般民間募款之區 別(湯堯,2001)。以下,分別針對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意涵、功能,以及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型態與儲備方式加以說明。

壹、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意義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包含了「大學募款」、「大學募款基金」以及「大

(15)

學募款基金運作」之三大概念,以下將進一步予以明確之定義。

一、大學募款之定義

大學募款行為的發展、社會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理念的變遷三者間影 響效應顯而易見且息息相關,面對社會快速變遷,大眾需求多元化,大學 募款型態亦隨之產生變化作為因應,是故大學募款觀念將不斷進行更新與 改變。現代化大學募款逐漸轉向企業化之運作,其中對「發展」概念的關 注成為現代化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積極作為(許添明,1994;湯堯,2005)。

在美國,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與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字義相同,是 故發展已經等同於募款之意(林嘉惠,2001)。從國外許多文獻中發現,多 半已不再使用fundrasing(募款),而是另以development(發展)代替之,正因 為大眾願意提供捐贈之動機是根源於對大學之支持與肯認態度下,期望協 助大學得以永續發展(Barnes, 1999

Greenfield,1991;Mace, 1996)。近年來,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亦逐漸專指從事大學募款之行動,在理想的情況 下,大學募款行動亦即進行大學基金之多元籌募,透過大學發展部之勸募 專員將學校長期發展方向與外部捐贈者之理念期望作緊密地連繫,成為激 勵捐贈之誘因(湯堯,2004) 。經由募款與發展概念之攜手合作,大學募款 行動不僅加深捐贈者對學校的參與感及信賴程度,大學募款行動成為主導 大學實踐發展目標之具體實踐之要素。

Kotler與Fox(1995)認為大學募款是一種社會交換的觀點,捐贈者貢獻 財務資源,學校貢獻專業資源,每一份子共同分享其所投資於社會的回 報。以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形式請求貸款、資金或其他種類的財務援助,以 作為慈善活動之用。

Warwick與Hitchcock(2002)認為大學募款就是在對的時間及地點,尋找 最佳且充裕的資源,大學募款所得並非僅止於金錢的獲得,募款的方式及 目的亦須與大學經營目標及使命相契合。

陳忠俊(2003)指出大學募款可界定為基於大學經營的目標或募款行 動的主題需求,針對政府、企業、社會大眾或基金會等來源,發動募集金 錢、物資與勞務的行動或過程。

林嘉惠(2001)認為「大學募款」必須涵蓋在「發展」及「管理」之過

程與思維,不僅對大學經營目標和其募款任務工作具有全盤性的認知,同

時大學募款專員應具備耐心、判斷力及專業敏銳度,以永續而真誠的經營

態度拓展學校的公共關係。

(16)

歸納上述專家學者之看法,本研究之大學募款定義為:大學為維持學 校運作及促進未來發展計畫之實踐,乃運用各種募款策略與方案,積極向 不同的捐贈來源進行資金與資源的勸募過程。本定義所含括之重點有:

(一)大學募款為學校進行社會資源籌募之過程,其目的在於擴充學校可彈 性使用之發展經費,以維持穩定的經營運作,並促進學校永續發展。

(二)各大學透過多元募款策略,以增加大學募款成效,同時提昇捐贈者之 認同感與信賴程度。

(三)現代化大學必須主動經營與規畫大學募款行動,並朝向計畫性積極運 作。

二、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定義及其特質

組織運作為一動態循環之歷程,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便立基於大學募款

組織之運作中,並以大學募款基金之擴充、運用與發展為主軸,目的為達 至大學教育目標之實踐。以下進一步說明其定義與特質。

(一)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定義

政府預算決算模式是國立大學財務主要型態,亦即學校所需經費主要 出自於政府的教育經費預算和學雜費收入兩大部分。而我國私立大學經費 來源則主要出自於學雜費收入,其次依次為政府補助經費及募款經費(陳東 園,2003)。在台灣高等教育機構中,很少學校會將募款視為校務發展的重 要方針,也因此募款金額通常占各大學財源收入極低的比例(湯堯,2005),

然而基於經營環境的需求以及國家政策發展走向的轉變,無論公私立大學 紛紛面臨國家財政緊縮之壓力,高等教育資源得自於政府的補助將持續減 少,自籌比例雙雙升高,促使各校勢必積極開展國內教育募款之市場,爭 取促進興學發展所需的資源(曹學仁,1997)。

事實上,對大學而言,來自於公部門配置的教育經費稀釋,並不盡然

表示大學可供使用的資源將會隨之降低,兩者並不存在因果關係,是一種

相對而言的概念。湯堯、成群豪(2005)提及,大學經費過去皆屬法定預算

之內對大學進行營運上的補助,然而法定預算僅代表一項政策執行之承

諾,大學經營者本身即必須對學校基礎的營運費用付予完善的責任。在此

種責任氛圍下,大學募款基金的投入則是提供大學卓越發展之協助性功

能,透過現代化的財務經營與資源管理模式,包括對大學發展基金之籌募

(17)

行動用以良好周延之規劃策略,以及對大學募款基金之運用施以優化管 理,協助大學在穩定中獲得發展的新動力(黃政傑,2002)。

在學校獨立籌措發展所需經費來源中,捐贈收入所具備的最佳彈性空 間與發展潛能,促使高教募款事業逐漸成為國內大學經營之發展重點(湯 堯、成群豪,2004)。為了有效達成募款策略的目標,提升大學發展基金的 成長空間,理應透過健全機制有效進行內外資源整合,並透過制度化管理 及具高績效的策略模式,制定資源經略的機制,發揮學校總體經營與現代 化管理之功效(余玉照,1996)。

是故,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不僅包含學校對外籌募基金與資源之行動,

更蘊含後續所進行系統式與企業化之操作管理過程,誠如陳柏彰(2002)提 及,大學作為開放性的社會組織系統,同樣可以通過對內部結構的調整,

對組織系統內部多元的行動狀態,進行最佳秩序的組合,以求形成大學組 織運作之優化與穩固。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既為大學行政系統之ㄧ環,必然 秉持與校同步成長的堅持及使命,達至大學總體績效的提升與運作之穩定 (石雅惠,1994)。

在本研究中,所謂大學募款基金運作包含了「大學募款基金之籌措」 、

「大學募款基金之管控與支用」以及「投資」之三項指標概念為主體,其 中更蘊含「大學發展」的概念,是故本研究之大學募款基金運作定義為:

大學為促進興學與發展,對外進行籌募之教育經費與資源,於校內成立一 獨立之教育基金,亦即「大學募款基金」;進而大學募款基金將同時搭配 大學募款行動計畫與學校未來發展之目標,透過大學募款組織之行政運作 與管控流程,以期發揮大學募款基金之最大效用與發展空間,達至大學募 款組織與基金運作之績效性,最終提升大學教育之整體運作效能。

(二)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特質

1.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應涵蓋公共責任性

Gumport P.引用Zemsky R.的詞彙,主張大學在面臨現今高教環境的衝

擊時,仍應將使命為中心,並兼顧市場機靈的運作 (張建邦,2004),換言

之,大學將應具備同時回應教育目標與市場化需求的能力。由此可知,大

學角色、功能在具備社會性價值與使命的同時,公共性責任勢必納入大學

(18)

經營與管理機制,因而在大學募款基金運作過程中,也相對承擔了社會服 務性承諾與公共責任(戴曉霞,2000)。擁有充分的彈性自主是大學經營的 核心,然而無論公、私立大學都必須將公共責任視為走向大學自主的最高 指導原則,亦即惟有在確保實踐公共責任性的範疇下,大學得以享有自主 決定與彈性發展的權益(湯堯,2001)。儘管大學被視為公共服務,卻亦是 市場供需下的一項服務性商品,因此大學在享有充分的彈性自主管理權 時,仍須強化回應市場需求與提供服務性回饋的能力,同時提昇教育價 值、功效與產量,徹底達至公共責任性的具體展現(OECD, 1998)。事實上,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責任絕不侷限於法律或規範的限制與遵守,更重要的 是對於捐款者權益與信賴的確保及維護,亦即強調勸募過程與落實成效之 間達到前後承諾一致的公共責任性表現(江明修,2002:24-28)。

大學募款既然是透過勸募的過程進行社會資源的匯集,理當更肩負完 善社會大眾對於達致辦學使命的期待。事實上,考量非營利組織的責信,

進而將其規範為一套公開的報告制度,對非營利部門整體的公信力發展,

是相當有益的(馮燕、蕭新煌,2003)。此外,責信亦可視為是受託者與委 託者之間所建立的一種特殊關係,而大學既是透過對外勸募方式,進行社 會資源的匯集,換言之,捐款者以委託者之角色將促進興學發展之基金受 託大學代為管理與使用,而大學也因此成為受託者。藉由此種關係的建立 與展現,受託者必須接受委託者的監督,並向其負責或有所交代(司徒達 賢,1999)。是故,在大學募款基金運作過程中應具備捐款信實度,以查核 的角度而言,應著重於捐贈款項的來源與使用流向的揭露,同時強調給予 捐款者公開透明化的參與監督平台(李志宏,2006) 。總言之,有效的大學 募款基金運作必須作為實踐辦學承諾的有效途徑,同時達致公共責任與信 實之功效。

2.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應具備高績效性

Steers(1977)認為組織績效乃是,組織滿足其服務對象之需求的程度,

亦即以心態觀點作為主要考量,績效的內涵即為成員滿足感。換言之,有 效的組織必須能滿足服務對象或消費者的需求,亦或減少服務對象或消費 者對組織的失落。

Kast與Rosenzweug(1978:109-120)認為組織績效應包括以下三種內

容:(1)組織效能(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2)組織效率(organizational

(19)

efficiency)、(3)組織成員的滿足程度(participant satisfaction)。Kast 與 Rosenzweug的看法較廣泛,從目標達成、效率提升、成員滿足三個觀點來 加以闡述。

French(1994)將「效能」、「效率」、「個人、團體與組織發展」、

「參與者滿意」列為組織績效整合模式的結果變項(引自張瑞村,1998:

434)。換言之,當在衡量組織績效時,將包含效能、效率、成員需求滿 足、組織發展等基本要素。

吳清基(1990)認為,效率和效能是一體二面,前者強調將組織的人力、

物力、財力和時間做最妥善的分配,重視組織資源運用的投入與產出的比 率,是導向個人目的。而後者則是強調,組織資源運用所達成目標的程度,

重視實際產出與期望產出的差距,是導向組織目的。

范熾文(2002)認為,學校組織績效乃是學校組織實際之表現與成果,

其內涵包括了教育目標之達成、教育資源有效運用、教師工作滿意感及組 織之適應能力。

關永實(1992)認為,績效包含效率與效能兩層次。效率使以產出與投 入之比率,提高效率是指以較少的投入,得到較多的產出;而效能意指達 成組織整體目標的程度。效能往往是高效率的結果,但是高效率卻不一定 有高效能。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體制的變遷,績效意義伴隨著組織團體及民眾意 識的興起逐漸產生變化,開始強調組織運作效能、效率與消費者導向,因 此績效之意涵已不再侷限於組織本身作為思考的單一主體,而是進一步探 討組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並進一步衍生出對組織產出之服務品質與 效益衡量之概念。是故,當大學面對市場法則的入侵,勢必開始著重辦學 績效、服務品質以及競爭優勢的強化(張慶勳,1996)。

圖 2-1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效能、效率與績效之關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大學募款基 金捐贈

大學募款基 金之運作

效能 效率

成員滿足感 組織競爭力

投入 產出

再投入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績效

(20)

由此可知,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既為大學組織運作之ㄧ環,不論在辦學 成效或者行政運作績能上,皆以共同推動大學獲得永續發展為目標。因 此,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欲呈現高績效表現,必須包含高效率、高效能、高 成員滿意度與高組織競爭力四大要素(楊國賜,2003),如圖 2-1。

根據張惠群(2004)研究指出,主要功能有:其一,針對大學募款基金 使用之成效進行評估,同時應兼具審計與查核之監督功能,促使有限的大 學募款基金發揮無限的興學效益。其二,有助於持續強化大學募款基金運 作系統之功能,透過持續性的績效檢核作業以及階段性革新的組織目標,

協助成員發揮工作潛能,提升大學競爭力。易言之,具高績效大學募款基 金運作不僅意指大學募款基金之使用須達高效用性,同時在各個行政運作 環節上應達致高度連結(湯堯,2005)。總體而言,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成 效,包括「運作效率之高低」與「運作效能之高低」,「高效率」是指投 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大學募款基金之籌募與使用皆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實 用於所需標的上;亦或是在有限的經費(固定投入)條件下,卻同樣造就高 品質的學生與社會人才(產出成效大於投入),徹底發揮大學募款基金之功 效。

圖2-2 大學募款基金目標與高等教育自主經營與管理雙循環 資料來源:修改自湯堯、成群豪(2005)。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

295),台北:高等教育。

註*:圖之上半部循環關係指出大學募款基金與教育績效品質的關係,下 半部則顯示大學募款基金有效運作促進其自身經營的成果

提升教育品質 增加教育資源

力求日益充裕的大學募款基金

發展

配合校務發展與 興學需求 執行

大學募款基金之 使用與規劃 計劃

大學募款基金之

籌募

(21)

由於「高效能」的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意指達成大學募款基金運作目 標的程度,是故大學募款基金之管控必須達成最初計畫擬定及預算編列下 欲實現之目標,進一步能與大學的辦學理念與興革目標形成雙循環的合作 網絡(湯堯、成群豪,2005),如圖2-2所示,大學募款基金運作與大學經營 目標間,勢必透過資源經營管理措施,經由相互的調整與協持,呈現相輔 相成的關係。

效率強化時效性,效能強調結果性,至於績效則是結合兩者之表現針 對特定問題、需求與現況所被改善的程度,重視資源投入與效益之間的關 係(李志宏,2006)。當體現在具高績效性的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上,則意味 著不僅追求高效率的運作環節,亦重視最終提供捐贈者之高品質服務與達 致興學目標之高水準表現(黃碧端、劉文惠,1999)。

自1994年《大學法》對大學自主精神的充分授與,政府開始逐步放鬆 過去對於大學教育機構之層層管制,讓各大學能考量環境及自身的需求,

努力尋求更多資源的挹注,走出自己的特色(戴曉霞,2000)。在此同時,

隨著公共監督權益與大眾社會意識的抬頭,學校的辦學成效與教育責任亦 逐漸受到重視(Wangner, 1996)。未來,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成效勢必成為外 界評估的重要標的,連帶影響外界之捐款意願。是故,大學未來將更直接 面對市場競爭與審核,大學募款基金運作勢必落實高績效特質,使其更加 健全與完備,確實發揮於興學之功效,真正促進大學永續發展。

貳、大學募款基金運作產生之可能效益

管理學大師Drucker(1992)認為,資金的來源便是劃分非營利組織和營 利組織或政府組織的最主要差異點。營利組織透過商品買賣以謀求最大利 潤,擴大產業資源;而非營利機構多半只能倚靠贊助者與支持者的持續捐 款,因此募款的最大功能即為組織帶來更豐沛的資金來源。

根據《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十條之規定:「校務基金

有關年度預算編製及執行、決算編造,應依預算法、會計法、決算法、審

計法及相關法令規定辦理。但捐贈收入、場地設備管理收入、推廣教育收

入、建教合作收入及第七條之一投資取得之有關收益不在此限,惟應由各

校自行訂定收支管理辦法,並受教育部之監督。」可見政府對於募款基金

的使用限制上較為寬鬆,大學得以在政府的監督下,獲得更自主與彈性的

(22)

發展空間,提高辦學效率與效能。

蓋浙生(1995)提及,政府對於捐贈收入的限制較為寬鬆,大學得在政 府與社會的共同監督下彈性的自主運用,針對各校之需求進行合宜的規 劃,呈現更具績效性的辦學成效,易言之,大學募款基金運作成爲學校引 進豐沛彈性經費之最佳途徑。

Kotler與Andresen(2003)表示非營利事業沒有資本主,也沒有利潤導 向的訂價制度,是故必須倚賴其他的資金來源作為各項行動開展的支持性 能量。由於大學本質仍是立基於公共服務的要件上,因此須透過公益募 款,協助其獲得充足資金來源,得以擴大並實踐公共性與社會性之責任與 使命,達至辦學目的具體展現。顯然地,募款機制對大學卓越發展而言是 相當重要的行政運作環節。

蘇復興(1997:170)與曹學仁(1997)分別研究美國大學的募款情形後均 指出,大學經費原多來自於學生的學雜費或政府補助,但在日漸繁重的校 務需求及社會經濟壓力之下,大學補助經費明顯不足,這將影響大學的正 常運作。然而,有效的募款制度不僅有助於紓解各大學經費短缺的困境,

更改善了大學成員因面臨財務窘境而產生的恐慌與煩躁不安心理。

蓋浙生(1995)提到透過募款的機制不僅可改善公私立大學財務結構所 顯現的缺失及弊病,更讓大學擁有較大的財務自主權,此制度在美國已行 之有年。而大學募款的功效在於:擴增硬體建設及設備、研究補助、獎助 學金、講座或客座教授的設置等。

田長霖(1997)以自身過去曾擔任柏克萊加州分校校長的豐沛募款經驗 表示,大學募款的目的絶不只是向人要錢,而是進一步將學校的理念推廣 出去,與社會結合,獲得大眾對學校的支持與認同。同時在執行募款過程,

促使學校行政人員開始重視內、外形象的維護、加強行政效率,並在相互 監控下避免因貪瀆事件而影響募款成效;而教授除了埋首於研究之外,亦 開始思考如何將研究知能與社會需求進行結合,以增加募款來源;再者,

學校對於學生的需求、感受會更加的重視等,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增加外界 對學校的信賴感,進而願意提供更長期且持續性的捐款。

林嘉慧(2001)在針對美國大學募款策略進行研究時曾經指出,大學除 非有雄厚的基金孳息或產業收益,否則就必須向政府以外之企業或社會大 眾募集金錢、物質或勞務等各項資源,方能滿足實現組織使命與維持生存 的需求。

李然堯(1996)提到,學校進行募款的目的,不只是募集資金、資源而

(23)

已,透過募款的過程,學校可藉以展現辦學之理念及未來發展之方向,具 有對內凝聚同仁之信任與認同感,對外拉近與校友及相關企業之關係的價 值。

湯堯(2001)指出經由募款而獲得的資源,雖然無法完全支撐學校的基 本運作,但卻能促使教學與研究的品質更加卓越、精進。同時,藉由募款 的過程亦能對外展現學校辦學的崇高理念,對內亦可凝聚同仁共識,滿足 了社會上個人與組織有形、無形的需求。

綜合上述國內外各家學者之論點與期望,並參照《國立大學校院校務 基金設置條例》第十條之內容,整理大學募款為大學經營所帶來之助益與 功能,如表2-2所示。

表2-2 大學募款功能一覽表 興學

功能 專家

學者

充裕學 校經費 與設備

促進教 學與研 究品質

擴大學 校經費 運用彈 性空間

強化成 員對學 校發展 之信賴

有助於 公共關 係建立

提供回 饋社會 的管道

Drucker (1992) Kotler &

Andresen(2003)

田長霖 (1997)

李然堯 (1996)

林嘉惠 (2001)

湯 堯 (2001)

蓋浙生 (1995) 蘇復興與曹學

仁(1997)

國立大學校院 校務基金設置 條例

總累積次數 6 3 2 4 3 3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總言之,大學推動募款機制成為校務經營與發展上必要的策略之一,

而重視開展募款運作機制的學校不僅相對擁有較佳之募款成效,在興學效

(24)

益上更包含有教學、學術研究、校園建設以及校、內外形象的提升等,皆 獲得更具體的成長。結合表2-2之結果,研究者進一步針對大學募款發揮之 功能作詳細之說明。

一、 充裕學校經費與設備

大學募款所得並非用以維持學校、院、系或行政單位基本運作所需,

而是用來提昇學校總體經營環境與品質,換言之,大學募款之功用為協助 學校擁有更豐碩之額外資源與經費,持續擴充軟、硬體設備,提供更優質 化的教與學成長空間。

二、促進教學與研究品質

大學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在作育英才,而促進教學與研究品質的進步是 至為緊要的。藉由大學募款行動之成果,大學募款基金在合理的分配下,

得以適度用以增加研究補助、增聘客座教授、設置獎助學金或研習講座 等,給予教授及學術人員合理範圍之教學及學術研究的自主性。

三、擴大學校經費的彈性空間

根據《校務基金設置條例》,大學募款收入不為上述法規所限制,各 校可在教育部的監督之下,自行訂定收支管理辦法,提供大學在財務經營 上較大的自主空間,不僅達成促進積極辦學的美意,亦有效降低因政府對 高等教育資源與經費相繼緊縮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奠定高等教育更穩定之 發展基礎。此外亦間接促使學校重視經營管理,注重成本效益觀念,將學 校組織視為事業體來經營,提升大學募款基金的使用效能與成長空間。

四、強化成員對學校發展之信賴

透過大學募款說明會,提供參與者及捐贈者即時且正確的大學募款基 金管理方式與投資成長空間,同時透過正確且公正的報表,公開表達學校 之真實財務狀況,是故,不僅實踐公共教育事業的多元參與,亦連帶增強 學校成員對學校未來發展之信心,進而有助於後續長期募款之意願。

五、有助於公共關係之建立

透過大學募款基金之運作,學校為提升募款成果勢必加強行政效率,

並避免因貪瀆事件而影響募款成效,以及有效促進學校整體經營之效能;

而透過大學募款基金,學校對於學生的需求、感受將更容易給予回饋及滿 足,藉由學生、家長的宣傳力量將有助於建立學校的公共關係與良好形象。

六、提供回饋社會的管道

大學募款基金本就來自於社會大眾與企業之捐獻,其豐碩的募款所得

除了為學校帶來豐富盈餘之外,透過產學合作或辦理推廣教育課程等方

(25)

式,亦促使大學得以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回饋於社會。

參、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方式

任何組織運作皆會是其組織主體及目標採以適合之行政模式,大學募

款組織即以大學募款基金為發展主軸,進一步刻畫出有助於大學募款基金 運作之方式。高等教育單位用來推動募款發展方案的組織,基本上有三種 結構,集權制(centralized model)、非集權制(decentralized model)與彈性分 權制(shared model)。集權制是指所有的募款活動及發展計畫由學校統籌規 劃與監督執行;非集權制是指募款活動由各學院自行發展;而彈性分權則 是由各學院與學校的發展部門共同負責規劃與執行的工作,在行政及管理 上具有相當的彈性。以下分別針對低成本式、集權式、分權式與整合式加 以說明。

一、低成本式運作

國內大學早期最初的募款組織規模都不大,大多偏向低成本的營運考 量,且採用分權化的管理或零星的募款作業,而領導的工作大抵是由校內 現有的主管進行兼任,以副校長或各級行政單位主管擔任負責募款基金運 作的領導者與決策者(湯堯,1999)。往往規模太小的私立大學校院在缺乏 募款領域的專業人士帶領及經費的有限情況下,未能設置正式的募款組織 與部門,只能採用低成本的人事組織策略,由分布在各單位下之行政人 員,依序分配募款基金運作的任務與職責。Durnio 與 Loessin (1991)指出,

此種低成本的運作模式的確對小型或經費不足的學校在籌募經費上有所 助益,但對學校整體發展上仍帶來了部份困境,不僅導致權責不清的現 象,在人事、業務的溝通與協調上往往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欠缺 全面性、連貫性與集中性。

另一種常見的低成本的募款組織模式則為專案型之募款委員會,屬於

階段性的募款組織,其存在都有一定的期限,約三至五年,當募款任務完

成後便立即解散(教育部,1996)。是故,此種組織往往是學校為順利特定

的專案得以推動時,才會以特定主題名稱作為前提,成立專責的募款委員

會。如,慶祝創校 100 周年募款委員會,興建新大樓募捐推動委員會。這

種屬於階段性任務型態的專案募款委員會強調主題明確,且不受到學校正

式編制員工的限制(湯堯、成群豪,2003),易言之,透過廣納校外具社會

(26)

名望的知名人士及學者專家們共同參與專案募款工作,不僅大幅提升募款 組織之公信力,對募款成效亦有所助益。然而,此種專案型募款組織的存 有完全倚賴於募款任務的開始與終結,組織人員在不斷替換的情況下,造 成重要募款專案經驗的無法延續與累積(Barnes,1999)。

湯堯(2000)提及,近年來,我國大學校院逐漸意識到募款的重要性與 迫切性,並開始著手經營募款基金相關工作,大多指定一個或數個重要行 政單位,如祕書室、人事室、會計室、公共關係室、畢業生就業輔導室或 者校友聯絡室等進行兼辦或聯合承辦。其結果不僅在人力與經費上合乎精 簡的原則,就募款成效而言相較於過去僅賴於大學校長或學校重要人士進 行的零星式籌募結果來的更為顯著,總言之,低成本型態的組織運作,雖 然符合了人力與財務之精簡原則,同時也給予外界強烈的募款需求與明確 的捐贈名義。然而湯堯、成群豪(2005)更進一步提及,如此簡化與未成熟 的募款專責單位與人員往往因缺乏專業募款知能或是募款經驗的不足,在 募款基金運作的推動與執行上,不僅無法立即因應不同捐贈對象的需求提 供即時的處理,亦對募款工作無法產生主動且積極的熱忱與態度。

二、集權式運作(centralized model)

早期國立大學校院因受到政府預算法規定,每年的年度結餘皆必須繳 交國庫,因此學校本身完全沒有額外的經費作為未來校務發展之預備。自 政府逐漸將財政與人力資源之自主自治權下放至學校後,各校紛紛成立各 種主題式的基金會來籌募經費,為使學校得以擁有更多具彈性運用的資源 (周逸衡,1992)。然而,此時,早期低成本募款組織產生的專業性不足與 經驗傳承斷裂等缺點,讓部分規模較大且有能力經營的學校開始尋求其他 有效管理募款基金與資源之模式,而集權式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則成為早 期校內募款組織之普遍型態(湯堯,2000)。

根據 Hall M. R.研究指出,集權式通常是成立一架構完整的發展處做

為募款的核心組織,如圖 2-3 所示,權力配置主要集中由大學校長掌握與

統轄整個募款相關政策,底下設置發展處交由副校長或主任(vice president

or director for development)一人,負責規劃全校各學院(系)重要的募款政

策,並施以監督、審查之責,進一步在發展處底下成立 Central University

Development Office (CUDO)學校發展中央辦公室負責執行校內的各種大型

募款行動,並協辦各系所的募款相關活動。是故,在集權式運作底下,大

(27)

學內各學院/系所並無實質權力,大抵皆聽命於上級指令,因此校長成為募 款組織之核心人物(引自湯堯,2001:122)。

圖 2-3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集權模式

資料來源:湯堯(2001)。學校經營與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 銷。台北:五南。

三、分權式運作(decentralized model)

相對於集權式的單一募款統籌組織,分權式募款組織如圖 2-4 則是在 大學校長之下,將權力分配至副校長及各個院校/系所成為主要的管理者,

進一步各自分設出兩種募款單位。一是負責全校性募款作業的 CUDO(學校 發展中央辦公室)隸屬於發展室之下,另一個則是負責各學院或學術單位募 款事宜的學術發展室 (Academic Unit Development Office,AUDO)隸屬於各 學院/系所之管轄,AUDO 聽命於各學院院長的調度與指揮,人事費用也由 各學院自行分擔;至於 CUDO 專門是負責籌募針對全校性核心課程(core program)所需的營運經費,因此與在集權式之組職中所掌握之職權與要務 是有所分別的,而 AUDO 與 CUDO 兩者乃平行單位無層級之分,副校長 與各學院系所領導者之間亦呈現互為平等的狀態,而校長之職責在權利與 責任的共同下放後,僅針對學校重大募款事件進行決策與商討(Hall, 1993)。

A 學院(系)

President (主要 Leader) 校長

Vice President (director) 副 校長或主任

(發展處)

Central University Development Office (CUDO) 學校發展中央辦公室

B 學院(系) C 學院(系)

(28)

教育部(1996)提及,對於規模較小、採取分權式的學校而言,由各學 院(系)或教學單位所募集的款項往往成為學校的主要捐贈收入來源,事實 上各學院(系)或教學單位本身並無專責人員之編制,因此在推動募款活動 時便會尋求發展處的專業建議與技術指導。另外,分權式的募款基金運作 模式所籌得之捐款亦大多直接應用在各學院(系)或教學單位上,如此不但 可刺激各學院(系)或教學單位的主動參與,同時也可減少學校編列預算的 負擔,各學院(系)或教學單位與發展處間彼此維繫著相輔相成的合諧關係。

圖 2-4 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分權模式

資料來源:湯堯(2001)。學校經營與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 銷。台北:五南。

根據 Kelley(1991)研究美國大學 1987-1988 年之募款結果提及,,許多 私人捐款大多是採限制性捐贈(restricted gift),此類型捐贈者通常公然指明 必須將此份募款基金用於學術發展之上,亦或是以特定的學院(系)為受惠 人。私立大學獲贈之經費中,有 73%就屬於限制性捐贈。是故,募款基金 運作過程中採用分權式管理較能確實發揮募款基金之運作成效,同時達到 最初設定之募款目標與捐贈者之期望。

Hall(1993)之研究結果亦發現設立 AUDO 的學院往往募款績效表現 為顯著,所募集到的經費的額度亦較為可觀,同時不必依賴學校撥付之經 費募款組織依然可以維持正常的運作;其各學院院長亦體認到自籌財源之 重要性,相較於以往更富積極冒險的動力與企業家精神,同時在與校長進 行募款事務協調時亦較具籌碼,充分享受學院自治的具體展現。此外,採

A 學院(系) Vice President (director)

副校長或主任

CUDO

學校發展中央辦公室

B 學院(系) C 學院(系)

(A 系)AUDO (B 系)AUDO (C 系)AUDO President

校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雇主提出「初次招 募」、「重新招募」申請 時,對於國內招募所聘 僱之本國勞工,有下列 情事之一,應廢止其招 募許可及聘僱許可之一

(二)受補助單位申請支付款項,應本誠信原則對所提出支用單據

撥予院校的獎 學金

課程等)及回覆確認回條 11月 向學校增撥或扣減有關金額 調整津貼的撥款 根據實際學生人數發放撥款..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答6: 校本支援服務一般以一學年為單位,如原定會議時間遇上學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