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究"

Copied!
2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究 A study on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s in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in Kaohsiung and Pintung areas. 指導教授:陳藝苑 博士 研究生:蔡憶茹. 中 華 民 國 一 ○ 三 年 六 月.

(2)

(3)

(4)  .

(5) 謝誌 終於要邁入人生另一段旅程了,回首這四年的研究所生活,簡直是悲喜交織, 在其中學會了感恩所有的際遇,沒有悲就沒有喜,沒有挫折就沒有成長,沒有困境 就沒有溫暖與關懷,沒有大家就沒有現在的我。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對於我任何事情上的循循善誘與包容,不僅在抒寫論文過 程中使我學會了邏輯的建構,也因老師您的細心與嚴謹,在潛移默化之下,使我了 解細心與嚴謹對於日常生活中之重要性,我會將老師待人處事的典範永遠銘記於心。 其次,要感謝口試委員伍鴻沂教授、謝苑玫教授百忙抽空給予本論文審閱與指導, 使我的論文更趨完善。 另外,感謝研究所同學彥伶、怡禎、欣婷、怡辰在我研究所生涯每個階段裡能 彼此互相提攜勉勵,使我面對困境時,因為有這些好姐妹的陪伴,能將挫折化為動 力,即使有人已展翅高飛往未來的旅程前進,但還是不忘尚未畢業的我,總是在關 鍵的時刻伸出援手,真是非常地感激。還要感謝茶道社所有的大家,由於你們真誠 的付出,使我透過茶藝的內涵,學會平心靜氣、專心一致地完成論文,也使我在研 究所漫長的過程中,體會慢活的意義,因而更認識自己及看到更多美好的人事物。 最後要感謝爸爸、媽媽無悔的付出關懷與用心的栽培,使我在求學過程中,能 順遂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此外,也要感謝我的姐姐、哥哥以及親戚們的鼓勵與 支持,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堅忍不拔地走下去。再多的言詞也說不盡內心無限 的感激,僅以此篇論文獻上我最真誠的謝意以及向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分享我無限的 喜悅。. 憶茹 謹誌 2014 年 6 月.

(6) ii.

(7) iii. 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屏地區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使用情形,並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使用情形上是否具有差 異性。 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以自編之「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調查 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高屏地區音樂補習班教師,共發出 420 份正式問卷,共計 有效問卷為 350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83%。所得資料經統計軟體 SPSS 17. 0 進行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與標準差)與推論統計(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依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結論:. 一、教師加強教學自我效能以減緩其工作壓力。 二、教師能善用正向之因應策略,但較少尋求負責人的建議與協助。 三、教師提升多元能力以減輕工作壓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分別對音樂補習班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能有助於 音樂補習班教師減緩工作壓力並提升教學效能,以及供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音樂補習班、工作壓力、因應策略.

(8) iv.

(9) v. A study on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s in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in Kaohsiung and Pintung area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teachers in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in Kaohsiung and Pintung areas. The researcher also examined the differentiation in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in these two area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adopted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the data from the teachers in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in Kaohsiung and Pintung areas. A total of 42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have been issued with 350 valid returned (83%). The researcher used SPSS 17 to analyze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he inferential statistics (t-test, a single-factor ANOVA).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conclusions were the following: 1. The teachers boost self-efficacy of teaching to reduce job stress. 2. The teachers can adopt positive coping strategies, but seldom seek advice and assistance from the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directors. 3. The teachers enhance diverse abilities to relieve job stress. Finally,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teachers and follow-up study are suggested.. Keywords: Supplementary Music School, Job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10) vi.

(11) vi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音樂補習班師資現況 ............................ 9  第二節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 ........................... 16  第三節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文獻探討 ............... 5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75  第四節  資料收集過程 ................................. 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6 . 第四章 研究結果、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89  第二節  發現與討論 .................................. 119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35 .

(12) viii. 第二節  建議 ........................................ 139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143  二、西文部分 ....................................... 159 . 附錄  附錄一 「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調查問卷 167  附錄二 專家效度之問卷修正表 ........................ 173  附錄三 信效度分析摘要表 ............................ 191  附錄四「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調查問卷 . 197 .

(13) ix. 表次 1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壓力定義彙整 .......................... 17. 2 表 2-2-2. 國內外學者工作壓力定義彙整 ...................... 26. 3 表 2-2-3. 國內外學者教師工作壓力定義彙整 .................. 31. 4 表 2-2-4.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彙整 ............................ 37. 5 表 2-2-5. 國內外學者對因應定義彙整 ........................ 41. 6 表 2-2-6. Pines 與 Aronson 因應策略分類表 ................. 49. 7 表 2-2-7. 因應策略分類一覽表 .............................. 51. 8 表 2-2-8.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彙整 ............ 52. 9 表 3-2-1.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 73. 10 表 3-3-1. 專家效度之學者基本資料表 ........................ 77. 11 表 3-3-2. 工作壓力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79. 12 表 3-3-3. 因應策略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79. 13 表 3-3-4. 工作壓力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80. 14 表 3-3-5. 因應策略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81. 15 表 3-3-6. 工作壓力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83. 16 表 3-3-7. 因應策略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84. 17 表 3-5-1. 研究問題與資料處理方法 .......................... 86. 18 表 4-1-1. 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情形 ...................... 90.

(14) x. 19 表 4-1-2. 「學生行為」向度之題項分析 ...................... 92. 20 表 4-1-3. 「人際關係」向度之題項分析 ...................... 94. 21 表 4-1-4. 「專業知能」向度之題項分析 ...................... 96. 22 表 4-1-5. 不同性別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分析表 .......... 97. 23 表 4-1-6. 不同年齡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分析表 .......... 98. 24 表 4-1-7. 不同婚姻狀況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分析表 ...... 99. 25 表 4-1-8. 不同任教年資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分析表. 26 表 4-1-9. 不同最高學歷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分析表 ..... 101. ... 100. 27 表 4-1-10 不同專業背景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分析表 ..... 102 28 表 4-1-11 音樂補習班教師因應策略使用情形 ................. 105 29 表 4-1-12 「問題解決」向度之題項分析 ..................... 106 30 表 4-1-13 「情緒調適」向度之題項分析 ..................... 107 31 表 4-1-14 「尋求協助」向度之題項分析 ..................... 108 32 表 4-1-15 「逃避問題」向度之題項分析 ..................... 109 33 表 4-1-16 不同性別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壓力因應策略分析表 ..... 111 34 表 4-1-17 不同年齡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壓力因應策略分析表 ..... 112 35 表 4-1-18 不同婚姻狀況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壓力因應策略分析表 . 113 36 表 4-1-19 不同任教年資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壓力因應策略分析表 . 114 37 表 4-1-20 不同最高學歷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壓力因應策略分析表 . 115.

(15) xi. 38 表 4-1-21 不同專業背景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壓力因應策略分析表 . 117 .

(16) xii. 圖次 圖 2-2-1. 刺激取向 1 ............................................................................................... 20. 圖 2-2-2. 反應取向 2 ............................................................................................... 21. 圖 2-2-3. 交互作用取向 3 ...................................................................................... 22. 圖 2-2-4. 個人與環境相適模式 4 ........................................................................ 28. 圖 2-2-5.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5............................................................................. 29. 圖 2-2-6. 壓力循環模式 6 ...................................................................................... 30. 圖 2-2-7.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7 ...................... 33. 圖 2-2-8. Moracco 與 Mo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8 .......................... 34. 圖 2-2-9. Tellenback, Brenner 與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9 36. 圖 2-2-10 認知評估理論模式 10 .......................................................................... 44 圖 2-2-11 互動學派之因應理論 11...................................................................... 45 圖 2-2-12 Justice 壓力因應矩陣 12 ................................................................. 5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14 ........................................................................................ 68. 圖 3-1-2. 研究步驟 15 ............................................................................................. 69.

(17)

(18)

(19)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音樂自古代以來無論是政治祭典、文化傳承、休閒娛樂、軍事用途上均佔有 重要的地位,在教化功能上更扮演重要的角色。荀子於《樂論》中說:「樂者, 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李美燕,1999:79);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也說:「音樂的潛力無窮,對教育的作用勝過任何工具」 (滕淑芬譯,2001:35)。音樂結合教育,除了可滲入人之心靈,感人至深,進 而潛移默化,使人向善,還有助於學習及開發個人之潛能。同時,物理學家Gordon Shaw及精神學家Frances Rauscher亦發現音樂教育可促進兒童空間與時間概念、閱 讀和語文能力及社交能力等其他智能領域的學習(引自呂昭瑩,2002);亦能增 進孩子邏輯、理性批判的思考能力、創造力以及良好人格養成進而達到德、智、 體、群、美之身心靈平衡的發展(滕淑芬譯,2001)。顯見音樂教育對於個人之 整體發展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促使社會大眾重視音樂教育的價值與其傳承,而 音樂補習班即是扮演音樂宣揚以及傳承之重要角色之一。 音樂補習班是隸屬於短期補習教育之技藝補習班,其設立目的是為了提升國 民知能,教授技藝才能,培養健全國民以達到社會進步(台北市教育局,2000), 亦即為增進音樂知能、傳授音樂技藝、培養真、善、美健全之品格,進而美化社 會為主要目的。家長認為學校音樂教育因配課不均,不能提供小孩完整的音樂教 育,因而有些家長會將小孩送往音樂補習班,以彌補音樂知能、技能及陶冶性情 方面之不足(溫麗玲,2011;鍾伊虹,2008)。此外,家長將小孩送往音樂補習 班還有另外四個因素:(1)現今科技媒體發達,無論家長或小孩皆難抵抗宣傳 廣告之吸引力;(2)家長的「補償心理」,希冀小孩學習音樂來彌補小時未能 學習之缺憾;(3)家長鼓勵小孩學習音樂成為專才,其不失為將來的謀生技能; (4)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的小孩皆有學習音樂,避免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點上 (楊如馨,2001)。綜觀上述,大部分小孩進音樂補習班學習樂器,除了自己的.

(20) 2. 興趣外,家長的影響力也是個關鍵。 面對家長對於音樂補習班的影響力,許多音樂補習班教師認為優先注重家長 對音樂補習班的期許,可加強音樂補習班在補教業之競爭力(李錦雯,2010)。 依據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網頁顯示,音樂、舞蹈類補習班 2004年共有400家,2008年已成立687家,至今2013年共有966家,十年內迅速成長; 然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我國新生兒人數從2001年的26萬人逐年銳減至 2013年的21萬人。因此,面對不同類型的補習班大量成立與少子化問題,音樂補 習班面對同業競爭以及家長的各樣需求,如何圖變求新,吸引更多學生的加入? 是現在每間音樂補習班所面臨的課題。音樂補習班舉辦音樂發表會或讓學生參與 檢定和比賽,除了讓家長瞭解小孩學習的成果外,也讓小孩可透過舞台表現自我 的機會,間接提升他們的信心以及增加學習動機。有些家長為了小孩升學加分和 未來職業證明之用處,要求音樂補習教師讓小孩頻繁地參與檢定、比賽,以拿到 實質成績證明,卻造成大部分學生之壓力;學生除了要花費許多時間在學校課業, 也需要許多時間來練習樂器,導致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不願意練琴,造成學習成 效不佳,因而進度緩慢。大部分家長將學生不願意練琴以致學習進度落後視為教 師的責任(李錦雯,2010),且可能懷疑音樂補習教師之專業知能不足,而有更 換老師之想法;此種狀況造成音樂補習教師對於學生學習問題方面的壓力,以及 同儕競爭壓力。因此,為了強化競爭力,保留及增加學生來源,教師必須提升個 人的專業知能。 時代不斷的更迭,科技資訊持續的進步,是教師在專業知能上的一大挑戰。 教師專業知能從昔日只著眼於音樂知識、技能,至今包含了科技資訊應用及學生 之身心發展知識等(張文嘉,2002)。面臨專業知能逐漸多樣化,研究顯示許多 教師無法有效調適此狀況,致使教師產生在專業知能上的壓力(林保豊,2002; 洪文章,2004)。 教師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如無法適應這些壓力,將造成情緒、態度及生理 上的耗竭,而降低工作之熱忱度和成就感(郭生玉,1990)。當教師過於孤立於.

(21) 3. 自我的情緒中,對自身的教職工作將會產生不確定感,因而影響教學活動(Kargan, 1992;引自劉乃華,2006)。研究顯示,教師工作是具有高工作壓力的行業之一, 且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在教學上感受到極大之工作壓力(Coates & Thorensen, 1976; Green & Ross, 1996),遂促使眾多學者開始研究教師工作壓力(朱永馨,2002; 江欣霓,2002;李彥君,2002;吳俊容,2002;周美君,2002;張恩滋,2011)。 再者,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比學校教師的壓力更大,乃由於為了穩固薪資,音樂 補習班教師們除了需具有家長的應對溝通能力、與孩子們的相處之道、與經營者 之間的協調溝通,還需注意同儕間的競爭以及提升專業知能等(何欣怡,2012; 陳靖允,2007)。同是身為補教業的研究者也感同身受,音樂補習班教師為了穩 固薪資,除了滿足家長需求外,還須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能反應資訊現況以及傳承 音樂理論的知識,亦要重視良好教育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以幫助學生達到身心 靈之平衡(李錦雯,2010;胡昭瑛,2003;Davidson & Scutt, 1999);其壓力的堆 積,不僅影響教師本身對音樂教學之熱忱,還會影響學生終身學習音樂之興趣, 這已偏離音樂補習班設立之宗旨。由於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壓力相關文獻較為缺乏, 身為音樂補習班教師的研究者,亟欲探究各音樂補習教師之工作壓力情形,希冀 能藉此研究瞭解音樂補習教師的主要壓力來源,以助於研究者以及其他音樂補習 班教師避免或減輕工作壓力程度,進而提升教學熱忱及教學效率。 生活在日益競爭之工作環境中,壓力已是無法避免的,如無法調適,過多壓 力之堆積將會產生生理及心理無法負荷之狀態,導致工作效能低落。因此,開始 有眾多學者重視壓力因應策略之議題,其相關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存在 著重要的關係(林家任,2003;曾吉雄,2002;蔡純姿,1998;Austin, 2005); 當個人處在工作環境下,在面對內、外在情境要求、問題或衝突時,個人所採取 的策略將有助於減輕過多之工作壓力負荷(吳榮福,2002)。根據劉乃華(2006) 在探究國小音樂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一文中提到,國小音樂教師較常採用之 因應策略為問題解決。同樣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蔡玉董(2006)研究中顯示 適當的因應策略有助於壓力的減緩,較理想之因應方式為採取直接面對問題,亦.

(22) 4. 即運用理性思考計劃性地解決問題;然而,陳靖允(2007)以補習班教師為對象, 發現補習班教師較常使用的壓力因應策略為情緒調適。顯示出研究對象不同,其 因應策略也有所差異,促使研究者欲探討音樂補習班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所採 取的因應策略為何?研究結果盼能提供身為音樂補習教師的研究者及其他音樂 補習教師之參考依據,有助於減緩工作壓力程度,進而提升教學效能。.

(23)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透過自編問卷了解當前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 力情形與面臨工作壓力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並依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任教 年資、最高學歷、專業背景等不同變項比較音樂補習教師之差異,根據此研究結 果提出綜合性之具體建議,期能提供研究者及其他音樂補習教師做為改善工作壓 力並提升教學效能之參考。. 二、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者藉由自編之「音樂補習教師之工作壓力及 因應策略」問卷調查音樂補習班教師,針對下列研究問題之填答進行探討分析。 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瞭解當前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情形。 1-1 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學生行為方面之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1-2 音樂補習班教師在人際關係方面之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1-3 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專業知能方面之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音樂補習班教師所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差異情形。 2-1 不同性別之音樂補習班教師的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2-2 不同年齡之音樂補習班教師的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2-3 不同婚姻狀況之音樂補習班教師的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2-4 不同任教年資之音樂補習班教師的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2-5 不同最高學歷之音樂補習班教師的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2-6 不同專業背景之音樂補習班教師的工作壓力情形為何?.

(24) 6. (三)瞭解當前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情形。 3-1 音樂補習班教師以問題解決作為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3-2 音樂補習班教師以情緒調適作為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3-3 音樂補習班教師以尋求協助作為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3-4 音樂補習班教師以逃避問題作為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四)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其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情形。 4-1 不同性別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壓力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4-2 不同年齡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壓力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4-3 不同婚姻狀況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壓力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4-4 不同任教年資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壓力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4-5 不同最高學歷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壓力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4-6 不同專業背景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在壓力因應策略情形為何?.

(25)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為探討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情況,研究範圍 與限制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高屏地區之音樂補習班教師為受試對象,採用分層叢集抽樣抽取 已立案音樂補習班之教師,再輔以滾雪球抽樣抽取未立案音樂補習班之教 師,倘若未立案音樂補習班之教師僅有一位,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二)本研究內容主要探討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現況,由於工作壓力類型 的分類極廣,本研究無法涵蓋所有的類型,僅參考陳靖允(2007)、劉乃 華(2006) 、蔡玉董(2006)等研究,探究層面分為專業知能、人際關係、 學生行為三個層面。 (三)本研究內容在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之因應策略將從問題解決、情緒調 適、尋求協助、逃避問題四方面來探討。.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限於人力、物力與時間的情況下,研究範圍僅限於高屏地區音樂補 習班教師,無法涵蓋台灣地區所有音樂補習教師之異質性,故研究結果無 法推論至其他地區。 (二)本研究以音樂補習班個別課教師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為主,因此研究結 果無法推論至僅團體授課之音樂補習班教師。 (三)本研究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情形與因應策略使 用情形之資料蒐集,在填答問卷過程中,由於受限於受試者主觀感知之不 同,無法呈現真實反應,而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26)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音樂補習班 根據教育部社會教育司(2002)所修訂之「補習及進修教育法」,補習及進 修教育可分為三種,分別為國民補習教育、進修教育及短期補習教育。其中短期 補習教育分為技藝補習班與文理補習班兩類,可由學校、機關、團體或私人辦理 (賴冠羽,2005)。音樂補習班隸屬於技藝補習班,業界另有其他的名稱,例如 音樂教室或音樂才藝班等(鍾伊虹,2008)。. 二、教師工作壓力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從事教學相關工作時,覺察要面對的問題,超過 自我能力的負荷,而導致身心的干擾與掙扎、痛苦、失落、焦慮或不愉快的負面 感受,影響其工作表現的一種反應之歷程」(陳文蘭,2013:15)。音樂補習班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為與主任、行政人員、家長、學生、同事互動關係以及專業能 力的不足(李嘉雯,2007;鍾伊虹,2008),因此,研究者在自編「音樂補習班 教師之工作壓力量表」裡選取「專業知能」、「人際關係」、和「學生行為」三 個向度作為探討教師工作壓力之項度,所測得的分數愈高,表示工作壓力愈大。. 三、壓力因應策略 壓力因應策略是指:「面對壓力時的動態歷程,個體知覺外在環境的改變與 威脅,經過認知評估與調適,所採取的處理方式與態度,以減輕壓力所帶來的負 面效應」(張嘉茹,2009:39)。根據鍾伊虹(2008)研究顯示,音樂補習班教 師需具備解決問題、情緒控制、主動積極等能力,然而音樂補習班教師並不全然 具備該能力,有些教師會選擇負面因應方式來解決問題,因此研究者自編「音樂 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之因應策略量表」以「問題解決」、「情緒調適」、「尋求 協助」、和「逃避問題」等四個向度來探究,所測得的分數愈高,表示愈常使用 該策略以減緩工作壓力程度。.

(27)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本研究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音樂補習班 師資現況,探討專業背景現況、師資來源現況二方面;第二節探討教師工作壓力 與因應策略,以壓力的意涵、工作壓力的內涵、教師工作壓力及其相關研究、壓 力因應策略意涵、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內涵及其相關研究五方面說明之;第三 節探討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音樂補習班師資現況 社會不斷的變遷,至今已發展成科技化、資訊化、全球化的趨勢,各國為提 升國民素質與增加國民競爭力,紛紛提倡教育之重要性,促使人們對教育的重視, 各種才藝班因而乘勢而立,音樂補習班亦為其中之一。音樂補習班面對少子化的 現象,為滿足家長及學生需求以及強化補教業間的競爭力,必須重視音樂補習班 教師的師資。當音樂補習班教師面臨音樂補習班、家長、學生等需求,知覺個體 能力、知識、技能、特質、信念等個人資源不符合該需求時,便形成了壓力,長 期壓力的累積,會造成音樂補習班教師之負面反應,影響教學效率(何欣怡,2012; 鍾伊虹,2008)。因此,本研究探討音樂補習班師資現況,以瞭解音樂補習班教 師壓力來源,助於針對壓力源採取適當之因應策略,進而減緩壓力感受程度,以 達最佳的教學效益。本節分別就音樂補習班教師專業背景現況、師資來源現況、 音樂補習班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之相關研究進行討論。. 一、專業背景現況 我國為了提升教師專業知能以及解決教師來源匱乏之問題,在1994年通過 《師資培育法》,公佈師資培育管道將轉變為多元化,不僅師範體系的學校可以 培育師資,一般大學亦可享有師資培育之權利,促使各個一般大學積極設立教育 學程供各個學系學生選修。由於學校教師擁有良好的薪資待遇與福利,學校教職 工作已是大學生生涯規劃中的一部份,因而使大學生修習師培學程意願度提升。.

(28) 10. 音樂系學生為提升專業知能以及增加職業選擇,亦紛紛加入學程修習之行列。然 而,近幾年來少子化,又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使得學校教師需求已飽和,此狀 況對音樂系畢業生從事學校教師職業之生涯規劃,造成很大的衝擊與挑戰,促使 音樂系畢業生之職業方向逐漸朝向坊間音樂補習班發展(林靜宜,2009;劉佳潔, 2011;賴曉庭,2008)。 由於師資多元化之故,大部分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專業背景可分為音樂相關科 系有修教育學程者以及音樂相關科系無修教育學程者。李嘉雯(2007)研究顯示, 有修習教育學程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因為接觸過兒童心理學方面之相關知識,因 此在學生的生、心理發展等方面較能理解,亦較清楚如何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所發生的問題。顯見,教師不同專業背景會影響教師在音樂補習班教學工作之勝 任度,倘若音樂補習班教師對於音樂補習班教學現場之問題,是以往專業學習能 力所不能負荷的,將會產生壓力,故研究者將教師專業背景列為本研究背景變項, 以了解不同專業背景之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感受程度與因應策略使用情 形。. 二、師資來源現況 音樂補習班師資來源除了為大學音樂相關科系畢業者外,音樂補習班為了鞏 固專業師資來源,故會與有系統的培育機構結合,建立一系列的檢定制度,以培 訓優良專業師資,因此音樂補習班師資來源除了為大學音樂相關科系畢業者外, 非音樂相關科系者通過音樂培育機構的專業檢定級數,亦具有音樂補習班教師指 導資格。由於每間音樂補習班師資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師資來源,研究者列舉坊 間有系統之音樂補習班師資來源,分述如下(李嘉雯,2007;張毓窈,2009;張 麗君,2007;韓瓊儀,2013;鄺蜜莉,2005) : (一)山葉音樂教室 山葉音樂教學著重適齡教育,依據不同年齡層學習者的情緒、能力、個性等 特質,再予以學習者綜合性音樂能力的適性培養,如:聽音、歌唱、彈奏、樂譜.

(29) 11. 讀寫、創作等。為達此目的,山葉音樂教室除了徵選大專院校以上音樂科系畢業 之專業師資外,亦提供「教師檢定級數」提升教師綜合能力以及教師資格認證, 以助於學生透過檢定制度漸進式地提高綜合能力,進而增進學生自信心。 (二)河合音樂教室 河合音樂教室師資來源除了包含音樂系相關科系畢業者,還創設了分級檢定 制度培養非音樂相關科系畢業之教師,提升其音樂專業知能,以幫助學生藉由快 樂的接觸音樂,透過聆聽、想像、感覺、聽唱、彈奏等學習活動來培養音樂的基 礎能力及創造力,進而提升自信心,勇於以音樂表達自我情緒與發展自我的潛能, 以達培養健全的人格。 (三)梅苓全人音樂教室 梅苓全人音樂教室著重藉由「音樂」達到全人教育,因而重視師資的專業度, 其師資徵選資格為國內外各大專院校音樂科系畢業,或大專以上程度,具有音樂 教學經驗的音樂教師,以幫助孩子透過快樂的音樂學習,開啟更寬廣的視野,培 養獨立自主的個性與恢宏的人生觀。 (四)柯大宜音樂教育中心 柯大宜音樂教育中心的教師來源為國內外大專院校音樂科系畢業之專業 師資,其中包括修習教育學程者,構成柯大宜音樂教育中心的師資陣容,以營造 快樂的學習環境,並運用啟發性、創造性教學方式,讓孩子透過音樂遊戲、 肢體律動、歌唱教學、樂器合奏、合唱、音樂欣賞等方式,瞭解音樂的概 念和要素,達到喜愛音樂並享受音樂。 (五)奧福音樂教室 奧福音樂教室為讓孩子在具生活化的課程中,透過遊戲學習節奏音感、肢 體律動、即興創作等能力,以達到藝術的全人教育。因此教師的來源皆是具有國 內外大專院校以上畢業學歷的音樂教師,以面試的方式篩選與奧福音樂教室的教 學理念相符者,使整體師資具有活力與創意,進而帶動整個音樂教室的教學氛圍, 以達到上述的經營理念。.

(30) 12. 三、音樂補習班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 壓力產生於個體本身所擁有的能力,不足以應付外在環境要求,因此研究者 參考諸多文獻並歸納音樂補習班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以助於了解音樂補習班教 師壓力源,細述如下(李忻怡,2006;沈煌寶,2002;張文嘉,2002;盧秀嫚, 2002;鍾伊虹,2008): (一)音樂知能 音樂補習班教師所需具備的音樂知能包含音樂知識及音樂技能: 1.音樂知識:音樂補習班教師需熟悉音樂理論並具備不同音樂類型(古典、爵士、 民族、流行音樂)的知識、瞭解音樂無論在社會及文化上所呈現的美學觀與價 值、具備與藝術相關的理論基礎,如美學及表演藝術等、熟悉音樂在歷史上的 演變、發展以及不同音樂家的背景、作品、風格。 2.音樂技能:所謂音樂技能為具備節奏樂器基本的使用方式、基本歌唱、即興演 奏、創作音樂、音高與音準聽辨、鍵盤樂器演奏及伴奏、曲式分析並解說的能 力,並且需具備鑑賞、評量、回饋能力,如藝文活動(音樂會、舞蹈表演、戲 劇)、音樂作品等鑑賞能力以及評量音樂並給予回饋的能力。 (二)一般教學能力 學生有效學習是建立在良好、安心以及信任的學習環境,因此音樂補習班教 師需具備一般教學能力以製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能力包含兒童教育、班級管理 以及人際關係能力: 1.兒童教育:音樂補習班教師需先熟悉幼兒及兒童發展與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 進而了解兒童的思考方式和常用語言,作為引起兒童學習動機的能力。 2.班級管理:音樂補習班教師需具備控制上課秩序的能力以及能即時處理課堂上 發生的突發狀況,以建立與保持教室正向的學習氛圍。 3.人際關係:音樂補習班教師需擅於表達、溝通與傾聽,並擁有強烈的敏略度感 受他人的心情與肢體語言,以達到與學生、家長、同事等他人之間良好的互動.

(31) 13. 並助於瞭解學生的背景、興趣與需求。 (三)音樂教學能力 教學是建構於教師如何教以及學生如何學,因此音樂補習班教師需具備教學 知識、教學技巧、教學能力之音樂教學能力,以達到音樂教學目標: 1.教學知識:音樂補習班教師需熟悉並理解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熟知教材內容 及課程安排、具備如何教導兒童音樂的理論基礎。 2.教學技巧:包含了資源的善用,如善用音樂補習班的教具與教材於教學上、利 用音樂器材及各種資源提升教學效率以及活用多方蒐集課程相關資料於教學; 此外,亦包含適當的教學方式,如依兒童個別差異調整教學進度與採取適當的 教學方法以及擅長在教學時呈現生動的言語與及肢體語言。 3.教學能力:音樂補習班教師需具備教導兒童聽音能力、作品鑑賞、演奏樂器、 音樂理論、律動、歌唱、樂器合奏、合唱、和聲、演奏即興、創作樂曲、參與 音樂檢定或比賽的能力,並且亦需具備客觀評量兒童學習成果的能力。 (四)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音樂補習班教師若 欲提升自我效能,增加音樂教學之勝任度,則必須重視專業提升、自我管理、顧 客導向、團隊合作: 1.專業提升:音樂補習班教師需不斷充實音樂相關的專業知能,如積極參與音 樂教學研習或講座以及研究兒童音樂教材與教學,同時還需以謙卑的態度接 受專家所給予的教學建議並且能檢討、反省與改進自己的教學過程以助於專 業提升。 2.自我管理:此能力包含上課前能確實作好備課與事後教學評估、對於音樂補 習班的各項規範能確實遵守並且能準時出席音樂補習班相關會議、面對負面 情緒與壓力能做好適當的調適與控制。 3.顧客導向:為了滿足顧客(家長、學生)的需求,音樂補習班教師除了對音 樂教學需具有高度的熱忱外,還需重視顧客給予的意見和反應,面對他們所.

(32) 14. 提出的疑問能耐心回答並提供協助,並且認為協助顧客解決問題是建立成就 感的來源之一。 4.團隊合作:係指能與職場主管及行政人員、同僚之間有良好的互動,如音樂 教室所推行的政策或營運的相關活動,能全力配合與協助、能樂於與他人分 享訊息或交流意見並且能與他人合作進行音樂教學相關的研究與活動。 (五)人格特質 教師的人格特質將會影響教學與學習品質的良窳,因此教師需具備友善心、 自信心、主動積極、親和力、上進心、開闊心、樂觀、嚴謹、沉穩與熱心之人格 特質,细述如下: 1.友善心:面對學生的表現與成就,經常給予讚美與鼓勵,並且能以信任、包 容的態度對待學生並時常給予他們正面的評量。 2.自信心:能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自信並且能勇於向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 建議。 3.主動積極:能主動積極地執行音樂補習班所擬定的教學目標,以及能夠積極 參與音樂補習班所舉辦的研修會議。 4.親和力:能面帶微笑,以親切的態度待人,並能關懷他人。 5.上進心:能經常觀摩他人的教學並學習他人的優點並且主動向他人分享教學 經驗與心得。 6.開闊心:能接受並認同新教材或使自己具備新的觀念以創新的方法指導學 生。 7.樂觀:面對工作的挑戰能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並以新方法解決。 8.嚴謹:做事細心、井然有序、有規畫,能夠按部就班,全力以赴地達成目標。 9.沉穩:能冷靜面對工作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10.耐心:對於學生及家長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耐心回答並盡力解決。 根據鍾伊虹(2008)研究顯示,在所有音樂補習班教師職能中,音樂補習班 教師一致認為具備「自我效能」之職能是最重要的,尤其在「自我效能」層面中.

(33) 15. 以「顧客導向」以及「自我管理」重要程度最高。顯見,音樂補習班教師首當要 注重家長與學生的需求以及重視適當情緒控制與壓力管理方面的能力。.

(34) 16. 第二節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 社會急遽變遷使國人生活型態改變,處於資訊化、科技化、講求效率及競爭 力角逐的環境,各行各業很少能免於壓力情境,尤其是教育工作更為嚴重(Sarros, 1988)。外界對教師要求甚高,教師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有增無減,長期沉浸於壓 力之下,導致身體、情緒及態度上的耗竭,不僅關係到教師教學品質,也影響學 生的學習成效(Blase, 1982;引自楊麗香,2004)。因此,促使本研究亟欲探討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以改善教學品質。為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本節分別就 壓力的意涵、工作壓力的內涵、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策略意涵、教師工作壓 力因應策略內涵及其相關研究進行討論。. 壹、 壓力的意涵 一、壓力的定義 「壓力」(stress)一詞源於拉丁文「stringere」,意義為「拉緊」或「緊拉」 (Cooper, 1977;引自陳文蘭,2013);此名詞最早應用於物理學和工程學,其原 意即形容物體承受過多外力,因負荷超載而損壞(吳榮福,2002)。1932年Canon 首先將壓力之概念引入生物學,Canon認為強烈的情緒,會造成個體生理功能上 的影響;而後,1956年Selye將壓力之理念應用於社會科學領域內,Selye認為當個 體面對刺激時,欲重新回到正常的狀況而做的反應,如有此反應發生,即代表正 處於壓力之下(引自吳政融,2006)。 Selye將壓力區分為四類:1、過度壓力(overstress or hyperstress):當過度的 要求超過其適應的限制時所引起的;2、過低壓力(understress or hypostress):如 要求不足將造成無聊、心理停滯、疏離感等缺乏自我實現的狀況;3、優壓力(good stress or eustress):接觸某種壓力所體會到的愉快、興奮與實現感;4、劣壓力(bad stress or distress):接觸某種壓力常造成不愉快、有害之感。因此,Seley(1983) 強調,我們應該保持過度壓力與過低壓力間的平衡,並儘可能尋找優壓力激發潛 能,減少劣壓力的產生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引自劉乃華,2006)。後續亦有學者.

(35) 17. 陸續將「壓力」一詞應用於醫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術領域(周立勳, 1986)。 對於壓力的定義,由於研究時期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論點,茲簡述如下(何 欣怡,2012): (一)生理病理反應論時期(1930-40年代) 此時期的學者認為壓力是指個體需求的一種生理反應,該反應是可以被測量 的,如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對壓力的反應,此時期的代表人物為Cannon和Selye。 (二)認知論時期(1950-60年代) Lazarus為此時期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壓力是當個體面對刺激情境時,對所涉 事件的解釋,個體會因不同的認知考量,而有不同的適應反應,並非自主神經的 反應。 (三)心理社會環境互動論時期(1970 年代以後) 此理論強調壓力是壓力源與個體的遺傳、早期環境、知識、經驗等因素相互 作用產生的。換言之,壓力是源自心理、社會、文化因素作用於個體,而導致疾 病的模式。 綜觀上述每時期學者對於壓力之論述,其著重的觀點各有所異,研究者茲整 理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整理如下表: 1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壓力定義彙整. 研究(年代). 壓力的定義. Canon (1932). 壓力係指個體可以忍受寒冷、缺乏氧氣及其他環境壓力源下的最 初低度壓力源,但面對高度或持續性的壓力源時,則會造成傷害, 重則將導致生理系統崩潰。. Selye (1956). 壓力係指當個人學習與經驗無法符合生活環境需求或生活環境不 能滿足個人需求所產生的一種非特定性反應,此反應為生理或心 理失去平衡的一種緊張狀態。. Lazarus (1966). 壓力是使動物和人類產生強烈及苦惱的經驗,對行為有極大的影 響。. Miller (1974). 壓力是個體無法負荷外界環境所輸入的過量資訊,因而耗費生理 系統能量之狀態。.

(36) 18. Lazarus & Folkman (1984). 壓力是個體評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負荷環境的需求,嚴重則會 危及身體健康。. Gireenberg (1995). 壓力是當個體受到環境刺激或內在要求超過個體的適應資源時, 所產生的反應狀態,亦即是一種刺激與反應。. 邱義憲 (1996). 壓力是個體面對情境刺激時,知覺到該情境會影響本身表現,因 而產生負面情感,影響生理與心理的狀況。. 黃義良 (1999). 壓力是指個體知覺外在環境的改變或要求具威脅性、壓迫性,經 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特質評估後,內心所產生負面與消極性的情感。. 張春興 (2000). 壓力是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具威脅性的環境刺激時,在情緒 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緊張狀態。. 藍采風 (2000). 壓力是指個體感受到某種情況具有某種程度或種類之威脅性。. 張郁芬 (2000). 壓力是指當個體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時,評估其人格特質、認知過 程或過去經驗,是否產生過度負荷或者足以應付該環境刺激的狀 況。. 宋禮彰 (2002). 壓力係指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當個體面對外在環境壓力 時,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無法預期的情緒變化,如緊張的、不愉 快的,或是壓迫感的、痛苦的與威脅的,. 李彥君 (2002). 當個體認知到自身的主、客觀能力與資源不足以應付外界的事件 或要求時因而產生之身心不平衡及緊張、受壓迫的現象;該現象 會因個體人格特質、認知調適、舊經驗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 的影響。. 周元璋 (2003). 壓力是當個體面對外在主客觀環境的改變,知覺此改變超出個體 的因應能力、意願或意志時,導致生心理感覺負荷、不舒服、甚 至難過等種種負面的情緒或身體反應的情形。. 楊麗香 (2004). 壓力係指個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感受到生理、心理、行為上不 平衡之狀態。. 蔡玉董 (2006). 壓力是個體依據不同的個人的經驗、人格特質、心理歷程,評估 判斷外在刺激具威脅性的程度,導致生理與心理方面不同程度的 負面情緒及緊張狀態之反應過程。. 吳政融 (2006). 個體知覺自身能力無法符合外在客觀環境或事件的要求,而產生 與環境要求之間不能平衡的結果。. 李榕峻 (2006). 壓力是指當個體在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知覺到自己時常性地失常 表現具有負荷感,因此導致身心上的不健康。. 陳靖允 (2007). 當個人評估本身所具備的能力不足以應付外在環境要求時,感受 到具威脅性,導致生理、心理或情緒不平衡的狀態。. 吳美華. 壓力為個體和環境交互作用時,認知到內在、外在資源不足以供.

(37) 19. (2009). 應外界刺激與內在需求,導致個體無法適應而產生壓迫、緊張, 甚至致病等身心不平衡的現象,其現象會因個體認知、經驗不同, 而有個別差異。. 陳文蘭 (2013). 壓力是指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時,會以本身所擁有的資源(如舊 經驗)認知評估並調適環境刺激是否具威脅性,所造成連續性的 身心反應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彙整). 綜合各學者的看法,可將壓力的定義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刺激取向 此派學者將壓力視為一種刺激,Friesen 和 Williams(1985)提出舉凡生活中所 發生的事情,皆可能形成個體壓力;其觀點類似虎克(Hooke)彈性定律,即為物體 受外力衝擊,若沒超過其彈性限度,外力移除後物體即可恢復原狀,若外力超之 於彈性限度,即使外力移除,物體將無法恢復原狀(呂勝瑛,1985)。換言之, 壓力可謂是一種力量,它包括環境中重大改變、影響個人的重大事件、日常生活 中的困擾等力量,衝擊個體內在與外在,而造成個人生理上的反應;因此,將壓 力(壓力源)視為自變項,而個體反應(緊張)情形則為依變項(蔡玉董,2006)。 然而,此派理論過於強調工作環境之壓力來源,反而忽略了無刺激情境也會產生 壓力;且個人對壓力之容忍度,會因個人特質、經驗等因素而有其差異性。.

(38) 20. 自變項. 壓力 (壓力源). 環境刺激. 依變項 生理反應 心理反應 行為反應. 個體反應. 圖2-2-1 刺激取向1 資料來源:引自蔡玉董(2006:10). (二)反應取向 此派學者將壓力視為一種反應,當個體面對外界環境時,為避免自己受於環 境威脅,而產生的生理反應(邱美華、董華欣,1997);同時,張春興(1996) 也認為壓力是個體感受到威脅時在生理或心理上產生一種緊張狀態,因此將壓力 (個體反應)視為依變項,而壓力源(環境刺激)為自變項。此觀點源自於Selye (1956)稱這種反應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是 身體為保護及抵抗壓力時而產生適應上的反應(引自馮觀富,1994);其反應依 次可分為警覺反應期(the stage of alarm reaction)、抗拒期(the stage of resistence)、衰 竭期(the stage of exhaustion)三個階段(引自邱姮娟,2005): 1、警覺反應期(the stage of alarm reaction):個體知覺到環境的要求,選擇面對或 逃避時,而產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各種反應。 2、抗拒期(the stage of resistence):個體改善壓力引起的症狀,以有效適應環境。 3、衰竭期(the stage of exhaustion):如果壓力源超出適應能力範圍,並且持續性的 存在,將會使個體變得消極、疲憊,最後導致身體衰竭現象產生。 綜合而言,反應論強調個體面對壓力來源所產生的反應,但較缺乏解釋壓力.

(39) 21. 來源的探討、個體認知過程與環境刺激如何與個人產生互動方面。. 自變項. 依變項 壓力. 壓力源. (生理、心理、 行為反應). 環境刺激. 個體反應. 圖2-2-2 反應取向2 資料來源:引自邱美華、董華欣(1997:409). (三)交互作用取向 此派學者不僅視壓力為一種刺激,同時也視壓力為一種反應,亦即壓力為中 介變項,來自個體知覺自己與外在環境間一種特殊動態的關係,彼此互相作用與 影響。邱美華、董華欣(1997)認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間特殊的關係,其關係是 經由個體認知評估過後是否造成威脅,假如此威脅不是本身擁有資源所能負荷的, 將會危害到本身健康而形成壓力。因此,此學派強調個體認知評估刺激事件是否 為壓力而產生的反應;反之,如果個體不能認知評估其威脅的存在,自然對個體 而言即不會產生壓力。這樣的壓力觀,顯示了個體在壓力歷程中具有積極主動作 用(吳美華,2009)。.

(40) 22. 自變項. 壓力源. 依變項. 個人差異. 生理反應 心理反應 行為反應. 環境刺激. 認知. 個體反應. 壓力(中介變項). 圖2-2-3 交互作用取向3 資料來源:引自邱美華、董華欣(1997:410). 探討以上三種不同學派的論點可得知,各學派有其偏重的觀點,因此很難賦 與「壓力」一個精確的定義,如刺激取向著眼於刺激環境,認為壓力是自變項, 影響個體內在與外在而產生生理上的反應,其反應為依變項;然而,此取向過於 強調壓力源卻不探究個人對壓力之容忍度。反應取向重視個體因受外在環境影響 而形成的反應,認為反應即是壓力,而將該壓力視為依變項,壓力源為自變項; 然而,此取向較著重於個體心理或生理反應,反而忽略了壓力來源的探討與個體 認知過程。另一方面,交互作用取向採全面性的角度,認為壓力為中介變項,是 個體受外在環境刺激,經由認知評估後,認為該刺激對本身具威脅性,所產生生 理及心理的反應。 基於諸位學者對壓力之界定,研究者認為壓力是個體認知評估外在環境刺激 是否個體所能負荷,如超出個體本身所擁有資源範圍,將會感覺具威脅性,導致 生理及心理產生負面反應。因此,依據本研究內容,研究者將參考陳靖允(2007) 在「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一文中的定義,即當個體面對 外在環境威脅時,認知到本身的資源缺乏,無法應付當前的情境,而導致生理、 心理或情緒不平衡的狀態。.

(41) 23. 二、壓力來源 所謂的「壓力源」(stressor)係指任何會讓個體產生壓力反應的外在刺激、 情境或內在的態度與思維(李彥君,2002) 。B. E. Compas(1987)認為壓力的來源 有三種,分別為尖銳緊急的壓力源、長期的壓力源與人際互動的壓力源。尖銳緊 急的壓力源如日常瑣事、生活改變;長期的壓力源包括貸款、不利的環境條件、 重覆發生的事件;人際互動的壓力源包含人與父母、同事、朋友、上級間的溝通 互動(引自陳聖芳,1999)。此外,對於工作目標不清楚、過多的要求、太多或 太少的工作量、無法參與和自己有關的決策、必須對其他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負責 任、角色衝突、在期限下工作、太過複雜或單調的環境,個體在以上情況下如果 不能適時放鬆自己及調適心情,皆成為壓力的來源(馮觀富,1992;潘正德譯, 1995)。再者,壓力來源的產生,在於個人特質如何認知評估事件的發生,所產 生心理上的挫折與衝突,包含自作自受、剛毅性格、自我要求等性格(王美華譯, 2005;張春興,1995;藍采風,2003)。 根據上述學者的看法,壓力的來源可歸納為外在環境因素、組織因素、個人 特質、重大生活改變、日常瑣事(黃家齊譯,2011;周文欽、孫敏華、張德聰, 2010): (一)外在環境因素 1、經濟不景氣時,所產生的危機,如面臨裁員、減薪。 2、政治的不確定性,如政治不安定、政權轉移、政策改革。 3、技術的不確定性,如個體的專業技能無法符合潮流趨勢。 (二)組織因素 1、任務的要求(task demands),如工作設計、工作環境、工作實體設備是否個 體所能負荷。 2、角色要求(role demands),如個體無法滿足各種角色期望而產生的角色衝突 (role conflict)、角色負荷過重(role overload)。.

(42) 24. 3、人際關係的要求(interpersonal demands),如缺乏同儕支持、同儕關係惡化。 4、組織結構(organization structure),如過多的正式規定、個體無法參與決策。 5、組織領導(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如主管的領導風格令個體感到緊張、恐 懼。 6、組織所處的階段,其階段包含創立、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個體處於 創立及衰退階段時,所感受的壓力較大。 (三)個人特質 1、知覺是潛在壓力與個人反應之間的中介變項,潛在壓力來源並不存在於客觀 環境中,而存在於個體經由知覺評估後的結果。 2、工作經驗與壓力呈現負相關,個體工作資歷越深,壓力越小。 3、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減輕壓力。 4、外控性格的人,認為自己會被外界力量所控制;內控性格的人,認為命運即 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通常內控性格的人,所感受到的壓力較小。 5、A 型行為的個體具有強烈的競爭趨力,總是想運用更少的時間來獲取更多效 益,必要時還會想盡辦法除去阻礙其目標的人或物,此類型的人較易感受到 壓力。 (四)重大生活改變 個體喜歡或習慣於次序、持續、及可預測性的生活,一旦異於往昔,就會產 生壓力: 1、重要人際關係改變,如離婚、分居、失戀、好友關係破裂。 2、工作職業生涯改變,如失業、調職、降職、轉業。 3、健康的改變,如自己或重要他人生病。 4、生活環境改變,如遷居、移民。 5、習慣作息改變,如睡眠、飲食、交通、休閒。 (五)日常瑣事 每天所發生的小事,其事件常引起個體不愉快的經驗,如果長期發生或不斷.

(43) 25. 重複將會導致壓力,例如:1.家庭支出、2.身心健康、3.時間分配、4.生活環境、 5.工作與職業、6.生活保障。. 三、壓力的影響 壓力是個體知覺本身無法負荷情境要求而妨礙表現時,將會影響情緒、生理 與心理的狀況(邱義憲,1996);Gerard Hargreaves(江麗美譯,2001)認為其影 響可再分為四個範疇:身體、情緒、心裡與行為。此外,藍采風(2003)根據許 多研究證實,認為壓力會在主觀(心理面)、行為、認知、生理與健康及組織(工 作與人際)造成不良影響,茲陳述如下: (1)主觀(心理面)影響:侵略性、喜怒無常、憂鬱、易怒及壞脾氣、缺乏興 趣、乏味、疲勞、挫折、罪惡、不安感與羞愧感、悶悶不樂、低自我評價、 緊張及孤獨感等。 (2)行為影響:常有意外事件發生、濫用藥物、情緒急躁、暴飲暴食或無食慾、 酗酒或過度抽煙、過度興奮、強迫性行為、緊張大笑、不停息狀及抖震等。 (3)認知影響:無法做決策或集中精力、健忘、忽然忘卻一切、對批評過度敏 感、自我評判、固執等。 (4)生理影響:小便急促及頻率增加、血糖含量升高、心跳急速、血壓增高、 口乾、流汗、瞳孔擴張、呼吸困難、冒冷汗或全身發熱、喉嚨哽住之感、 四肢無力、麻痺凍僵之感、肌肉疼痛等。 (5)健康影響:氣喘、胸及背部疼痛、無月經、冠狀動脈心臟病、偏頭痛及頭 痛、神經質、惡夢、失眠、身心疾病、糖尿病、皮膚紅腫及發炎、潰瘍、 性無能及對性失去興趣、癌症、過敏症、免疫力降低等。 (6)組織影響:缺席、人際關係不良、高轉業率、工作效率低、士氣低落、意 外事件高發生率、對工作不滿等。.

(44) 26. 貳、 工作壓力的內涵 一、工作壓力的定義 工作壓力(work stress)一詞是由壓力的定義所衍生而來,吳宗立(1996) 認為工作壓力即為與工作有關之情境因素所引起的壓力;該因素為個人所需要並 重視的工作機會、需求及限制(曾守誌,2004) 。此外,對於工作壓力一詞,陳 靖允(2007)提出工作壓力不僅是客觀存在的壓力,也包含個人主觀感受到的壓 力;即是個人對客觀存在的壓力,經由自己知覺認知的過程,對其工作環境進行 評估後,發現環境中超出自身能力與經驗,而形成主觀感受到的壓力,導致壓力 反應產生(王秀慧,1999);其生理或心理潰決之反應,如緊張、焦慮、挫折、 壓迫或苦惱狀態,將導致個人無法表現正常的工作水準(陳聖芳,1999;Beehr, Newman, & Terry, 1986)。各學者對於工作壓力亦持有不同的見解,茲研究者整 理相關工作壓力定義如表2-2-2: 2 表 2-2-2 國內外學者工作壓力定義彙整. 研究(年代). 工作壓力的定義. Caplan (1974). 工作壓力是工作環境要求超出個體所能負荷範圍或者無法滿足 其需求,而使個體感覺具威脅性。. Beehr & Newman (1978). 工作壓力是指工作相關的因素與個體之人格特質互動下,使個 體在生理或心理正常功能上發生變化,並迫使個體身心偏離正 常運作。. Lazarus & Folkman (1984). 工作壓力是指個人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依據個人對事件的評 估而產生負荷感,導致個人因承受過多負擔,進而危及身體的 健康及產生不安等負面情緒。. Robbins (2001). 工作壓力係指個人知覺工作機會、限制或要求的結果對自我的 重要性,但又充滿不確定性所處的一種動態狀況。. 林秀靜 (1998). 工作壓力是個體面對工作要求時所感受到的負面的情緒,如緊 張、焦慮、挫折、憤怒和沮喪等。. 葉兆褀 (1999). 工作壓力是個體面對工作情境時,因應能力無法應付工作環境 要求與自我期望,因此在生理與心理上產生失衡的狀態。. 黃義良 (1999). 工作壓力是個體知覺到周遭環境的改變或要求具有威脅性、壓 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評估判斷後,內心所產生消極與.

(45) 27. 負面的情咸感。 郭峰偉 (2000). 工作壓力是個體和工作環境互動過程中,知覺其結果具威脅性, 而導致壓迫、緊張、不舒服的狀態。. 柳敏秀 (2004). 工作壓力是處於內外變項與個體交互作用過程中,知覺工作角 色需求達到過度與有害的程度,所產生心理緊張、焦慮、挫折、 壓迫、苦惱的反應或不安情感等具威脅性的現象。. 廖郁映 (2006). 壓力是指面對自身週遭工作環境改變或要求時,經由個人特質 與心理中介歷程後使身心產生不安定、緊張、受威脅或壓迫等 負面反應。. 蔡玉董 (2006). 壓力為在工作情境中,由於個體資源無法適應環境的要求,產 生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與負面情緒。. 何欣怡 (2012). 個體評估認知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要求或刺激後,發現 超過自身能力所能負荷而產生負面的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 因而導致焦慮、挫折、壓抑等不平衡、不適應的情緒反應現象。.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彙整). 由表2-2-2對工作壓力定義的描述,研究者將工作壓力分為四類,分別為:1、 因工作壓力所導致的緊張反應狀態;2、工作壓力因個人有其不同的知覺與評估, 而有所差異;3、工作壓力是因個人資源不能配合工作需要而造成的;4、工作壓 力是因工作環境特性干擾所產生的。 歸納各學者的研究,本研究將工作壓力定義為,當個體面對工作情境時,經 由本身知覺評估後,認為個人資源不能符合工作所需,而導致生理及心理產生緊 張、焦慮的反應狀態。. 二、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時至今日,對於工作壓力之研究,學者發展出許多理論模式,其理論淵源及 重點皆有所異,研究者做出以下歸納並加以探討: (一)「個人與環境相適」(Person-environment fit model)模式 French 和 Kahn 於1962年首次提出,壓力來源乃取決於人與情境互動之相適 性(fit notion),其相適情形可分為兩種:一為個人的需求與環境供給的相適程 度,另一為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的相適程度(引自葉椒椒,1995)。因此個人與.

(46) 28. 情境之間也包含兩種相適方式(郭峰偉,2000):1.客觀個人(獨立於知覺外的 個體)與客觀環境相適情形、2.主觀的個人(自我知覺的個體)與其對環境知覺 間的相適情形。此外,French 和 Kahn也考慮到個體與自己知覺相適情形及工作 情境與對工作情形知覺間相適的程度,即是客觀個體與客觀環境的相適度及主觀 個體與主觀環境的相適度。其中,「自我評估的正確性」會造成客觀的個人與主 觀的個人之間的差異,而「個人與現實接近的程度」即是個人知覺到客觀的環境 與主觀的環境。根據此理論,當情境需求遠超於個人、無法滿足需求能力或無法 滿足需求所產生的後果,便會產生壓力,長期之下,將引發身心疾病(楊麗香, 2004)。 與現實的接近性 客觀的環境:. 主觀的環境:. 職業. 動機供給的認知. 家庭情況. 職務要求的認知 主觀社會支持: 主管、同事、家人. 客觀相配. 因應. 防衛 主觀相配:. 需求與環境供給 達到環境要求的能 力. 客觀的個人: 動機 能力. 壓力狀態: 行為的 生理的. 心理的. 主觀的個人: 自我評估的正確性. 工作動機的認知. 對能力的認知. 圖2-2-4 個人與環境相適模式4 資料來源:引自葉椒椒(1995:403). 身心疾病.

(47) 29. (二)「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 Model)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最早由Redford和Williams於1980所提出,強調當個體受到 外在環境刺激時,腦部會透過身體神經、自主神經、末梢神經再發動訊息至身體 各器官(引自程一民,1996)。然而,在傳送過程中,腦部因受人格特質和遺傳 基因的影響,對事件的解釋及傳送訊息的方式而有所差異,所以即使是同樣的刺 激,也會導致個體不同的反應。當個體面對環境刺激,產生不良反應,若長期累 積下來,將會導致身心疾病(駱仁,2006)。. 基因. 人格特質(習得的期望). 環境刺激的歷史. 環境事件 腦. 基因. 發動訊息 身體神經 自主神經 神經末稍. 目標器官 (行為) 經過一段生活時期. 症狀和疾病 圖2-2-5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5 資料來源:引自程一民(1996:11). (三)「壓力循環」(Stress Cycle Model)模式 Gmelch(1988)歸納過去學者之壓力研究,提出壓力可分為壓力來源、個人 知覺、因應反應、結果四等階段(引自劉家修,2008),分述如下: 1、壓力來源:即為壓力的刺激或加諸於個人的特殊要求而導致工作壓力;其壓.

(48) 30. 力來源可能是真實的、可能是曲解事實或純粹想像等。 2、個人知覺:即是個人對壓力知覺程度,積極的個人知覺會製造正面思想,對 於萬物皆以正向想法和眼光看待;反之,負面的知覺,則會加深不良的心理與生 理反應。 3、因應與反應:係指個人面對壓力源時,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如生理(呼吸急 促、攻擊-逃避反應、心臟跳動加速等)與心理(恐懼焦慮等)之反應,故其因 應方式與效果也各有所異。因此,因應方式須考慮到文化、社會、心理與各組織 間的客觀性而因應之。 4、因應結果:即個人長期面對不同密度之壓力與不同忍受度,所造成生理或心 理上的影響。. Ⅰ. Ⅱ. Ⅲ. 壓力來源. 個人知覺. 反應. 期望. 社會的. 缺乏時間. 身體的. 薪水. 智能的. 工作負擔. 個體. 環境的. 工作人際. 人際的. 進步. 管理的. 干擾. 態度的. Ⅳ. 結果. 生理或心理 的疾病. 圖2-2-6 壓力循環模式6 資料來源:引自劉家修(2008:34). 綜合歸納上述三種不同的工作壓力理論,研究者發現各理論雖各有其強調的 重點,卻亦有其共同的觀點,如相適性環境模式,強調壓力來源乃取決於人與情 境互動之相適;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著眼於腦部之傳送訊息內容;壓力循環模式,.

(49) 31. 主張壓力是循環過程。然而,其共同觀點為壓力形成須透過個體之人格特質評估 與知覺歷程,因此個體面對相同環境刺激,會有不同的反應。其觀點與上述壓力 取向之「交互作用取向」類似,採較全面性之層面。. 參、 教師工作壓力及其相關研究 一、教師工作壓力定義 教師工作壓力(teacher job stress)是從工作壓力的概念引申而來(吳美華, 2009)。近年來,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已受到相當的關注,其所涉及層面極廣, 因此不同學者亦持有不同的見解,以下將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歸納整理如表 2-2-3: 3 表 2-2-3 國內外學者教師工作壓力定義彙整. 研究(年代). 壓力的定義. Kyroacou &Sutcliffe (1978). 教師工作壓力是憤怒、焦慮或沮喪等負面的情感反應,源自於 外界施加於教師工作角色之要求,嚴重則會使生理產生變化並 致病。. Moracco& McFadden (1982). 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感受到環境要求剝奪了本身與幸福與自 尊時,以致於生理、心理產生失衡的狀態。. Litt&Turk (1985).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當教師面臨問題,發現本身所具有的資源能 力無法負荷及解決問題時,導致苦惱、焦慮等負面情緒的經驗 產生。. 陳聖芳 (1999). 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處於超乎於個人負荷量的環境要求下, 導致失常的身心變化,引發了焦慮、挫折、壓迫、苦惱、無助 感等消極反應。. 李彥君 (2002).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內在自我期許無法與外在教學工作情境 達到平衡時,導致影響工作表現之負面感受產生,如緊張、威 脅感、苦惱、焦慮或不愉快等;其工作壓力程度會因個人舊經 驗、人格特質或心理認知歷程等媒介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何柔慧 (2003).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透過個人特質或心理歷程主觀評估判斷 工作環境之需求、威脅、限制與機會後,知覺與個人能力、期 望間產生不平衡,導致教師在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產生不穩定 的現象。.

(50) 32. 蔡玉董 (2006). 教師在教學工作的情境下,因個體資源無法負荷情境要求而產 生不適應感,促使生理或心理產生負面情緒與緊張狀態。. 傅聖坤 (2007).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個體透過認知、經驗評估教師工作情境刺激 無法供給內在需求匱乏或者內在資源無法應付工作情境刺激所 產生的壓力源,造成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 宋志彥 (2010).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與學校情境交互作用時,所產生的不適 應感,例如: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間無法達到共識以及無 法解決的教學、行政問題。. 陳文蘭 (2013).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連續的反應歷程,亦即是教師覺察所面對的 教學工作問題是本身能力所不能應付時,造成將影響工作表現 之負面感受產生,如痛苦、失落、焦慮或不愉快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彙整). 綜觀上述,早期專家學者面對教師工作壓力多傾向反應論觀點,著重教師負 面的情感反應;而後續專家學者較傾向交互作用觀點,強調個體知覺自己與外在 環境間一種特殊動態的關係。 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的論述,本研究將教師之工作壓力定義 為:「教師從事教學相關工作時,覺察要面對的問題,超過自我能力的負荷,而 導致身心的干擾與掙扎、痛苦、失落、焦慮或不愉快的負面感受,影響其工作表 現的一種反應之歷程」(陳文蘭,2013:15)。. 二、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源自於一般工作壓力之觀點,其主要著重於人與環境交互作用 觀點之教師壓力情境與教師反應(王以人、林本喬、陳芳玲,2005;Pithers, 1995)。 Kyriacou 和 Sutcliffe是研究教師工作壓力的先驅,其後續學者Moracco 和 MoFadden 與 Tellenback, Brenner 和 Lofgrenu延伸其理論模式,以下分別探討該 三種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一)Kyriacou 與 Sutcliffe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和 Sutcliffe綜合各學者工作壓力理論,於1978年提出教師工作壓力, 是研究教師工作壓力的先驅者;他們認為教師工作壓力產生的過程是:教師面對 物理的、心理的可能壓力源,經過認知評估判定將會對個人自尊及福祉造成威脅,.

(51) 33. 因此而成為實際壓力源;為降低其威脅性,而產生對實際壓力源的因應機轉,其 機轉將造成教師在心理、生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當壓力長期不斷影響教師工作, 將導致教師身心上的慢性症狀(王素芸,2007)。該模式有四條回饋線: (A) 表示因應策略對壓力源評估的影響,若因應策略使用得當,則可使「實際壓力源」 減至最小; (B)指教師在壓力症候下運作的情形,此處的教師易於知覺到更多的 壓力事件; (C)表示長期壓力所導致的慢性症狀可能會造成「非職業壓力源」 ; (D) 表示教師按照過去處理壓力的經驗會影響目前評估的結果(吳晨妤,2006)。. 教師個人特質:屬性變項、人格、需求、適應能力、 信念、態度、價值系統. D 1.可能. 2.評估:. 3.. 4.適應機. 5. 教師壓. 6.慢性壓. 的壓. 對個人. 實. 轉:減少. 力反應:. 力症狀:. 力:. 安全自. 際. 感受到威. 心理、生. 身心症、. 物理的. 尊和安. 的. 脅. 理及行為. 心臟病、. 心理的. 全的威. 壓. 反應. 胃潰瘍、. 脅. 力. 心理疾病. 源. A B C 屬非職業的壓力源. 圖2-2-7 Kyriacou 和 Sutcliffe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7 資料來源:引自吳晨妤(2006:19).

(52) 34. (二)Moracco 與 MoFadden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Moracco 與 MoFadden修正 Kyriacou 與 Sutcliffe 的模式,於1982年提出綜合 性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旨在強調工作環境內外都存在著教師的潛在壓力源,其 包含:社會(政治情勢、社區意識、家長社經背景、課程目標等)、工作(工作 負荷、專業知能、角色期望與衝突等)、家庭(家庭生活氣氛、婚姻狀況、親子 相處與子女問題等等)。此潛在壓力源為客觀存在的現象,須透過個人主觀評估 會威脅到個人自尊或幸福時,才會成為實際壓力源,個體感受到實際壓力後,產 生因應機轉,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如其因應策略無法發揮效果時,則產生壓力 徵狀,長期累積下來將會導致慢性疾病。此外,評估與因應機轉均受個人特質(經 驗、價值觀)的影響,教師不同知覺評估,感受壓力程度也不同;採取不同的因 應策略,也會產生不同的壓力處理效果(魏美娥,2013)。. 個人特質(經驗、人格特 質、價值觀). 社會. 潛在 壓力. (1) 工作. (d). (2) 評估. 源. (3) 實際 壓力 源. (4) 因應 機轉. (5) 壓力 徵狀. (6) 長期 徵狀. (a). (b) 家庭. (c). 圖2-2-8 Moracco 與 MoFadden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8 資料來源:引自魏美娥(2013:25). 上圖 2-2-8 中四條回饋線代表: (a)表示工作壓力與因應機轉的關係,若採取的因應機轉無法減低工作壓力程.

(53) 35. 度,再經評估後,將會使個體感覺更具威脅性。 (b)表示當教師處於壓力的情境下更易將事件視為壓力。 (c)表示教師正處於倦怠階段,若教師有長期壓力徵兆出現時,需要家庭和親 人的支持與協助。 (d)表示教師過去處理壓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以及其社會資源的支持與否, 皆會影響目前及未來對於壓力事件之評估與因應。 (三)Tellenback, Brenner 與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 Brenner 與 Lofgrenu 於1983年修正了Kyriacou 與 Sutcliffe的理論 模式,提出新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其兩者間的差異在於此模式加入了「學校社 會的特質」,如學校規模大小、校長的領導風格、學校的組織氣氛、班級學生數、 教師年齡的分佈、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與家長間的關係等,因各個學校特性 不同,亦是造成教師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之一。 此模式壓力形成的歷程為:學校社會特質、教師個人特質與非職業性的壓力 三者產生可能的壓力源,經過個體評估後知覺具威脅性則轉變為實際壓力源,此 時個體的適應機轉開始運作,若採取適當的因應機制,可以減少感受壓力威脅, 反之,則會形成一般性的緊張,長期累積之下,將造成個體身心健康的損害,最 後退出工作。根據壓力形成的歷程,此模式包含了三部分:1.學校壓力源和教師 壓力反應的關係、2.教師特質的影響、3.評估、適應轉機和非職業性壓力源對壓 力的關係(邱姮娟,2005)。.

數據

圖 2-2-12 Justice  壓力因應矩陣 1213 資料來源:引自Justice(1988:18)  根據上述學者的壓力因應策略區分,研究者發現儘管各學者將因應策略區分 為二分法、三分法或三分法以上等區分方式,彼此之間卻有其相關性,茲歸納如 表2-2-7:  針對外在環境  問題解決技巧、獨斷、磋商、  說服、攻擊、尋求及運用資訊、尋求他人協助 針對內在環境 認知重建、修正認知偏差、 改變內在對話 針對身體層面  運動、鬆弛練習、洗熱水澡、 喝酒或服用鎮定劑 針對情緒層面 討論壓力源、參加聚會、看電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14  二、  研究步驟 研究者蒐集與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有關之國內外碩博士論文、學術期刊、 書籍和網路等相關文獻資料,經由閱讀、歸納與整理分析後擬定研究目的與研究 問題,進一步透過文獻探討的內容進行問卷之編製。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編製 成「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包含「音樂補 習班教師之工作壓力量表」以及「音樂補習班教師之壓力因應策略量表」 。為達 問卷內容之適切性,首先參酌指導教授之建議,修正題意與內容後形成初稿,再 經由專家評估分析其問卷
圖 3-1-2  研究步驟 15 蒐集、閱讀相關文獻  擬定研究 方向 確定研究題目與研究問題  專家效度分析 項目與因素分析預試問卷施測 文獻探討 問卷初稿  信度分析 正式問卷 撰 寫 研 究 計 劃 研究計劃發表 正式問卷施測 回收問卷 修正研究計畫 資料處理與統計撰寫研究發現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完成口試與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