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苗栗縣公私立高中職教師對休閒參與 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苗栗縣公私立高中職教師對休閒參與 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苗栗縣公私立高中職教師對休閒參與 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gools –a case study of Miaoli Country

系 所 別:營 建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916027 李佳玲 指導教授:朱 達 仁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02 月

(2)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男女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 阻礙影響情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苗栗縣的高中職教師為對象,包含主任及教師,

總共13 所學校教師。研究工具包括:休閒參與動機依據 Beard& Ragheb 的休閒動機 量表與休閒參與動機依據Crqwfor&godbey 之休閒阻礙量表,共寄發 300 份問卷,回 收228 份問卷,回收率 76%。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特性之分析結果方面

(一)性別:顯示苗栗縣高中職教師男性教師佔多數。

(二)年齡:顯示苗栗縣高中職教師年輕教師佔多數。

(三)教育程度:顯示苗栗縣高中職教師教育程度有大學學歷佔多數。

(四)學校類型:顯示苗栗縣高中職教師任職高職學制佔多數。

(五)服務年資:顯示苗栗縣高中職教師服務年資都在6-10 年之間佔多數。

(六) 婚姻狀況:顯示苗栗縣高中職教師婚姻狀況,已婚佔多數。

二、高中職男女教師具有積極、正向的休閒動機,而休閒動機各層面之排序情形依序 為:「知性追求」、「社交需求」、「成就需求」、「刺激避免」。

以休閒參與動機分析之結果:

(一)知性需求以女性教師佔多數。

(二)社交需求以男性教師佔多數。

(三)成就需求以女性教師佔多數。

(四)刺激避免以男性教師佔多數。

三、高中職男女教師受到中等程度的休閒阻礙,而休閒阻礙各層面之排序情形依序為:

「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的阻礙」、「結構性阻礙」。

以休閒阻礙量表結果:

(一)個人內在阻礙以男性教師佔多數。

(二)人際間的阻礙以女性教師佔多數。

(三)結構性阻礙以女性教師佔多數。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男女教師在休閒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高中職男女教師的休閒動機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從事休閒活動類

(3)

型之不同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男女教師在在休閒阻礙上有顯著差異。

高中職男女教師的教師的休閒阻礙因年齡、學校類型、服務年資有顯著差異。

六、基於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政府單位、學校行政主管機關、教師及後 續研究等方面,提出數點建議,期望對高中職男女教師休閒生活有所助益。

關鍵字:性別差異、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休閒動機

(4)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s to takes the facultie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including the directors and the teachers from 13 schools in total.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The scale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Beard& Ragheb to measure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and the scal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ased on Crqwfor&godbey to measure the leisure constraints. A total of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of which 228 were returned with the return ratio of 76%. The above study obtains the results as the follows:

1.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teachers’ characteristics

(1)Gender: It indicates that among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male teachers are in the majority. (2)Age: It indicates that among the teachers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young teachers are in the majority. (3)Education level: It indicates that among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one third hold the university degree. (4)School type: It indicates that among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re in the majority. (5) Length of service: It indicates that among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most of which have worked for 6-10 years.

(6) Marital status: It indicates that among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th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married are in the majority.

2.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have active and positive leisure motivations, which are ranked as below:

The ranking is “intellectual demand”, “social demand”, “achievement demand”, and “stimulus avoida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1) Intellectual demand is mainly from the female teachers.

(2) Social demand is mainly from the male teachers.

(3) Achievement demand is mainly from the female teachers.

(5)

3.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encounter a medium lev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which are ranked as below:

The ranking is “inner constraint”,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leisure constraints scale:

(1) Inner constraint is mainly encountered by the male teachers.

(2)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 is mainly encountered by the female teachers.

(3) Structural constraint is mainly encountered by the female teachers.

4. In term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of these teacher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length of service and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

5. In term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leisure constraints of these teacher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age, school type and length of service.

6.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units of the schools, teachers and the follow-up studies, expecting to facilitate the leisure life of th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Keywords: Gender Difference, Teachers from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Leisure Constraint, Leisure Motivation

(6)

誌 謝

首先誠挚感谢指導教授朱達仁教授,老師悉心教導使我了解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 领域的深奧,不辭辛勞分析與指導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這二年獲益匪浅。老 師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學習的典範。

並且感谢陳羿文學姐不厭其煩指出研究中的缺失,且總是能在迷惘時為我解惑,

還有休閒組學長、學弟妹幫忙使得本論文能夠更完整。

要感謝一群陪伴渡過兩年快樂時光的同學們,還有同事,朋友的鼓勵,由於有您 們的陪伴、協助,讓我論文寫作不再孤獨,研究生活變得绚麗多彩。

最後,同樣懷著感恩之心,謝謝您們。還有默默在背後支持陪伴著我的家人。若 我有好的成就,功勞要歸功於一路陪我成長那麼多貴人的相助,謝謝您們。

李佳玲 謹誌 2013.1

(7)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誌 謝 ... V  目 錄 ... VI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限制 ... 2 

1.4 研究流程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2.1 休閒的字源及定義 ... 4 

2.1.1 時間的觀點 ... 5 

2.1.2 活動的觀點 ... 6 

2.1.3 經驗的概念 ... 6 

2.1.4 自我實現的概念 ... 7 

2.1.5 整體性的概念 ... 7 

2.2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 ... 9 

2.2.1 動機與行為 ... 9 

2.2.2 休閒參與動機 ... 13 

2.2.3 休閒動機量表 ... 14 

2.3 休閒阻礙的理論與相關的研究 ... 15 

2.3.1 休閒阻礙(Leisure constraints)的定義 ... 15 

2.3.2 休閒阻礙量表的發展 ... 18 

2.3.3 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 18 

2.4 性別角色差異 ... 20 

2.5 性別角色的概念 ...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2 

(8)

3.1 研究架構 ... 22 

3.2 研究樣本 ... 23 

3.3 研究工具 ... 23 

3.4 預測分析 ... 28 

3.5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2 

第四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 33 

4.1 教師特性之分析 ... 33 

4.2 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分析與差異檢定 ... 35 

4.2.1 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影響分析 ... 35 

4.3 性別對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影響之差異檢定 ... 37 

4.4 教師休閒活動阻礙之分析與差異檢定 ... 74 

4.4.1 不同屬性教師休閒阻礙之分析 ...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4 

5.1 結論 ... 94 

5.2 建議 ... 96 

參考文獻 ... 98 

附件一 訪談問卷範例 ... 105 

附件二 訪談對象單位教師編制 ... 112 

(9)

表目錄

表3.1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問項 ... 25

表3.2 休閒阻礙問項 ... 27

表3.3 過去相關演算法研究彙整表 ... 29

表3.4 教師休閒活動預測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30

表3.5 教師休閒休閒活動參與與休閒活動阻礙需求影響預測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 32

表4.1 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需求影響樣本教師屬性分析摘要表 ... 34

表4.2 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的影響程度分析表 ... 36

表4.3 不同性別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一、知性追求) ... 38

表4.4 不同性別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二、社交需求) ... 39

表4.5 不同性別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三、成就需求) ... 40

表4.6 不同性別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四、刺激避免) ... 41

表4.7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一、知性追求) ... 42

表4.8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二、社交需求) ... 43

表4.9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三、成就需求) ... 45

表4.10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表(四、刺激避免) ... 47

表4.11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一、知性追求) .... 49

表4.12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二、社交需求) .... 51

表4.13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三、成就需求) .... 53

表4.14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四、刺激避免) .... 55

表4.15 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學校類型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一、知性追求) .... 58

表4.16 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學校類型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二、社交需求) .... 59

表4.17 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學校類型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三、成就需求) .... 60

表4.18 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學校類型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四、刺激避免) .... 62

表4.19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一、知性追求) .... 64

表4.20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二、社交需求) .... 65

表4.21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三、成就需求) .... 66

表4.22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四、刺激避免) .... 68

表4.23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一、知性追求) .... 70

表4.24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二、社交需求) .... 71

表4.25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三、成就需求) .... 72

表4.26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差異分析表(四、刺激避免) .... 73

表4.27 教師休閒阻礙分析表 ... 74

表4.28 不同性別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 ... 76

表4.29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個人內在的阻礙) ... 78

表4.30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人際間的阻礙) ... 79

表4.31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結構性阻礙) ... 80

表4.32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個人內在的阻礙) ... 81

表4.33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人際間的阻礙) ... 82

表4.34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結構性阻礙) ... 83

表4.35 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個人內在的阻礙) ... 84

表4.36 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人際間的阻礙) ... 85

(10)

表4.37 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結構性阻礙) ... 86

表4.38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個人內在的阻礙) ... 87

表4.39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人際間的阻礙) ... 89

表4.40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結構性阻礙) ... 90

表4.41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個人內在的阻礙) ... 91

表4.42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人際間的阻礙) ... 92

表4.43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結構性阻礙) ... 93

(1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 ... 3

圖2.1 動機模式 ... 12

圖2.2 兩構面休閒參與動機 ... 14

圖3.1 研究架構圖 ... 22  

(12)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多年來社會快速變遷,教育政策亦隨社會的變化而思索改變之道,因此教育行政 單位不斷地推動進行教育改革。教育部為了配合新時代脈絡,在全國教育發展會議 中,「十二年國教」更成了最重要的議題進行教育改革,期以整體提升教師之素質及 國家競爭力,透過統整與連貫之課程結構,國中小教育與高中職教育相互銜接,使學 生之學習經驗與身心發展階段連結[1]。教師在教育的重要不可言喻,教育改革之推 動使得各層級教師必須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跟精力在教育工作上,往往影響到休閒生活 品質,而無法適度調節舒解壓力,反而影響到教學品質。

高中階段時處人生狂飆期,學生身心快速成長、情緒起伏不定,加上升學主義作 祟,導致學生課業繁重。正值此一時期的學生,若能逢遇身心平衡之教師,不但能獲 得良好的教學品質。教師在自己參與休閒之際,也可以有教育學生休閒之功能。理想 的教師應是心中充滿教育愛的經師和人師,能體察不同教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而且 習以開放、科學、專業及求善的態度與學生互動,更能積極配合學校行政,盡己所能 的參與行政服務[2]。教師增長了知識與見聞,亦可傳遞給學生,豐富學生的知識;

教師有了良好家庭與人際互動關係,亦能影響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與同儕關係;教師 能在休閒活動追求自我實現,必能以更圓融的智慧,促進學生的成長,進而對社會、

國家有所貢獻[3]。

傳統教育理論觀點向來代表男流的思潮,其中Rousseau(1964)可說是傳統理論闡 釋女性社會角色的典範,他認為男女的社會角色存在絕對的差異,早期的社會化歷程 對以兩性角色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秩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他強調兩性在「本質 (nature)就有差異,而差異關係著社會權利、責任的指派;男性支配被視為是合乎邏 輯、且自然發展出的結果。女性主義則對以上的觀點加以嚴厲的批判,因為傳統教育 實是一種性別主義(Sexism)的教育,性別主義將性別的區分作為支配個人生活信念,

而男性被認為較具優勢,而且有權力去統御其他性別。由此我們了解到,性別主義表 示著相信兩性之間存在著「當然的」差異,而且這種特殊差異,被視為是社會、政治 分配中,某一性別有權力支配其他性別的正當理由;甚至當社會分配出現問題時,性

(13)

別差異也被當成是合理且有效的判準[67]。

教育的重要性在於社會化功能,但當性別成為教育策略的重要考量及分類標準 時,性別差異也被視為激勵及控制學生的合理手段(女性劣於男性),女性成為被剝 削的對象,她們不僅得不到教育平等對待、經濟獨立、政治代表權力,甚至喪失了自 尊及人格[67]。

緣此,高中職教師除了需付出更多時間教學外,並且咸感內心壓力沈重與不安,

因而影響休閒生活及身體健康。而此現象是否有男女教師性別的差異?因此,本研究 特別針對高中職教師性別的差異對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的影響此一課題,實值得 加以研究瞭解。

1.2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苗栗地區高中職教師為對象,旨在探討:

一、 探討什麼因素影響教師個人之休閒參與。

二、 探討什麼因素造成教師個人之休閒阻礙。

三、 影響教師個人之休閒參與及造成休閒阻礙是否因教師不同屬性而有所差異,並 探討性別議題的差異性。

1.3 研究限制

囿於時間、經費等因素,本研究有以下兩方面的限制。

一、調查對象無法普及全國,爰以本研究僅以苗栗縣內13 所公私立高中職教師調查 為研究對象。

二、本研究僅就問卷所涵蓋之因素來探討什麼因素對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及休閒活動 需求之影響。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首先在建立研究主題,陳述研究背景、動機、目的,並蒐集針對研 究範圍之相關論文、期刊、書籍等文獻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及探討,接著開始提出研 究假說與問卷設計之擬定,問卷經預測確認信度後,著手發放正式問卷與進行回收程

(14)

序,並對資料加以彙集整理及進行統計分析,最後依所得結果歸納做成結論並提出建 議,研究流程如圖1.1:

圖1.1 研究流程 資料收集及文獻探討

問卷之試測及修改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問卷資料之探討與分析 問卷設計

研究分析結果之探討

結論與建議 確立研究主題

擬定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設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休閒的字源及定義

人類學家指出:「休閒以存於生活,是一種文化與教育,其離不開大自然及社會 人群。所以,休閒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4]相同的,教師更可透過參與休閒 活動而紓解教學上所承受的壓力,進而提昇教學成效。然而休閒(Leisure)一詞,雖說 是司空見慣,然其涵意,眾說紛紜。對於不同的人而言,他們對休閒所下的定義各有 不同;即使對休閒抱著相同概念的人,休閒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或是他們對 休閒的角色,或是他們對休閒所賦予的意義可能不大相同[5],本節將對休閒的基本 概念作一介紹,以瞭解休閒的定義。

休閒(lesisure)其涵義是為廣泛的意思,其包含休閒(leisure)、休閒活動(leisure activity)、遊憩(recreation)以及休閒(recreationalsport),此四者關係是息息相關的。

「休閒」的英文 leisure,美國辭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意指「自由、

獨立、自主」(freedom)無義務、無責任的自由活動。韋氏(Webster)辭典對於 leisure 的定義則為:工作之外,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一段不受拘束的時間[6]。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Leisure」是以自我發展、自我表現為目的之自由時間,他 並非指不要工作,而係指參於文化活動的自由時間;亞理士多德則認為「Leisure」是 一種狀態,一種離開工作需要的自由狀態。黃麗蓉指出「休閒」(Leisure)是源自拉丁 文的 Licere[7],意即「被允許的」(to be permitted)或是「自由的」(to be free);法文 Loisir 也是引伸自拉丁文的 licere,意思是「自由」;希臘文的 schole 或 skole 涵義即為 休閒(leisure),而其休閒係指無拘無束的行動,或指擺脫工作之後所獲得的自由時間 或所從事的自由活動;蓋希臘文化認為工作的目的即為了休閒,一旦沒有休閒就沒有 文化產生[69-70]。

中文的「休」字是由「人」與「木」合成的意象,是指人倚靠著樹木或坐在樹下 休息,所以「休」有休息,休憩、休養等暫停勞動之意;中文的閒是由「門」與「月」

合成的意象,是指門中鑲著一輪明月,此刻必是個與家人相聚或獨處靜思的夜晚,因 此「閒」就是安閒、閒適閒逸的意思。人正因為有閒,才能哲思深邃,創造美好的文 學作品。在清代段玉裁註解之《說文解字》中,「閒」指「隙也,比喻月光自門射入 之處為「閒」;其「閒」者稍暇也,故曰「閒暇」;有安閒、閒逸的意思」[8]。休

(16)

閒是人們在空閒時間從事他們所要的活動如為了樂趣、娛樂自我的改善,為了自己所 選擇的目標但不是為了物質的獲得。綜合中英文字源與字義觀點,「休閒」自有其「休 息」與「閒暇」之意涵。其即包括了「閒暇的自由時間」,同時也指從事足以「令人 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閒活動」[9]。

2.1.1 時間的觀點

研究者如陳彰儀(1986)[10]及許雅琛(1992)[11]認為休閒是工作者從事休閒活動 的機會,是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黃文真(1986)[12]將休閒定義為「工作以外,可以 自由運用的時間內除去用來滿足個人條件需要,如吃、睡、照顧自己健康、外表以及 那些家庭的、社會的宗教的或公共事務上的則任義務以外時間屬之。」李明宗(1988)[13]

認為休閒即為「閒暇」,意指「自由時間」(free time)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蔡培村(1990)[14]界定休閒活動為「除了生理需求(吃飯、睡覺)家務、學業…

等日常生活必行之事外,在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時間中,所從事的各種活動」。文崇 一(1990)[15]認為休閒是指個人離開工作崗位,自由自在去打發時間,以尋求工作之 外,精神、物質上的滿足。張春興(1996)[16]將休閒定義為:不工作就是休息的意思,

是指個人可以支配的時間。本質上將「休閒」視為一種「剩餘」(residual)的觀念,即 為最後剩餘的事;是一切必要之事都處理完畢後剩餘的時間[17],是非工作時間扣除 花在必須做活動時間,所剩於無強迫性一段時間[17-18]。

在此,休閒指的是自由的、沒有義務的獲自由支配的時間[19]。以時間向度來解 釋 Leisure 即指「自由時間」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可以不受 外界所加諸於自身的義務所約束。採用時間觀點的學者多支持休閒是工作後剩餘的自 由時間[71-72]。以此量化的觀點來定義休閒,利於比較不同社會、不同族群的休閒量。

謝智謀(2003)[20]認為從時間的觀念來看,休閒是扣除人類基本生活,如生理時間、

工作時間所剩餘的時間,因此常被定義為剩餘時間(discretionary time)或自由時間(free time)。但此定義也有些問題,如:入學前兒童、家庭主婦及退休老人,就很難斷定其 剩餘或自由時間。

(17)

2.1.2 活動的觀點

Kelly(1978)[73]曾廣泛的定義休閒為「一種為了休閒本身為主的自由選擇性活 動」。社會學辭典(Dictionary of Sociology)指出:「休閒活動」為在餘暇時間所從事 的任何活動,方式可為個人的或集體的;這種活動是自由且令人愉快,它是可供個人 發展生理、心理或應用創造能力的活動[21]。張春興(1983)[16]認為「休閒是在自由時 間內隨心所欲的從事為擺脫職業上束縛的活動」。陳畹蘭(1992)[22]認為所從事的非 工作性質是無家庭和社會義務的活動,就是休閒。

休閒是工作、家庭及社會等種種義務之外,個人依其所好而從事的活動。而「休 閒是所有活動的目的」。以活動性質來看,必須是放鬆、紓解和任意照個人之所好為 之的一種活動[17、19、23]。然而在以活動為主的休閒定義中,相當強調個人自由選 擇的層面[5、24、74]。Parker(1976)[75]指出休閒不只是一段時間,而是指活動的特質 或個人所從事的活動。Ellis & Witt(1991)[76]亦認為就休閒的活動觀點而言,休閒必 須是健康、道德及有助於個人的生活品質改善。

2.1.3 經驗的概念

一般研究「休閒經驗」者著重於探討休閒行為的心理層面,認為休閒是一種 主觀和內在的自由、滿足和情緒上的感覺;然而 Harper(1981)[77]主張休閒是一種

「生活化的經驗」而不只是一種感覺。Pieper(1963)[78]把休閒視為「一種心理和精神 上的態度,像是沉思默想,它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狀態」[79]。DeGrazia(1964)也認為: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自由時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休閒,因為自由時間只是計算、

歸納時間的一種方法,而休閒是人類的一種心思狀態。也就是說,休閒是參與者為了 體驗、享受活動本身的樂趣,自由選擇參與某項活動的行為,是一自主選擇決定的、

有意識的行動,非被強迫或逃避懲罰,也不是為了活動以外的報酬而不得不參與。

此 觀 點 著 重 行 動 過 程 中 的 感 受 、 體 驗 和 行 動 的 結 果 與 意 義[79] 。 Neulinger(1981)[79]指出「覺知自由」(perceived freedom)與「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休閒經驗」的主要準則,強調休閒是一種主觀和內在的自由、滿足和 情緒的感覺,並發展出一套模式來 建構所謂的休閒典範(paradigm of leisure),如表 2.1.1 所示。呂建政(1994)[5]則認為休閒是一種存在狀況,這種「存在經驗的休閒觀」

(18)

是富於精神性或宗教性的休閒觀;因此,休閒是一種活出自我,甚至超出自我存在經 驗,換言之,休閒也可以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境界。

2.1.4 自我實現的概念

依 Maslow(1970)[80]的主張,個人在基本的需求滿足後,自然地就會去尋求自 我實現的滿足。Cskisentmathaly、Kleiber(1991)[80]認為休閒提供了促使人們得 以自我實現的環境。從自我實現的觀點,人們透過對活動的投入與參與,開拓本 身的天份、能力和潛能,在過程中粹練,精緻生活體驗,進而促成自我實現[79]。

2.1.5 整體性的概念

歸納各學者的看法如下:法國社會學家度馬哲(JoffreDumazedier1974)試圖整合不 同休閒觀時,提出休閒有不可分的三部份:放鬆、娛樂和個人發展。放鬆是休閒之始,

因為人們需要克服疲勞;娛樂提供了休閒轉移功能,讓我們脫離自己關注的事務;個 人發展是休閒的持久成分,它使我們視野開闊且生命更有意義[17]。

Wheeler(1982)[74]的整體休閒觀,也將休閒定義為「任何一種個人有意識的去定 義的休閒活動」,休閒就是個人的認知,其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並暗示休閒是一種主 觀經驗[23]。許義雄(1989)[27]認為休閒的涵義,可因功能觀點的不同來區分為主體上 的休閒,強調一種心境、一種經驗;以及客體上的休閒,著重於自由時間的獲得,活 動形式的表達機會。宋幸蕙(1999)[28]採取「整體性」觀點詮釋休閒,包含「時間」、

「活動」以及「經驗」三個向度,視休閒為個體在自由時間內,依個人的喜好和意願 從事的一種自主性活動,以獲致身心快樂及自我超越或自我實現等感受。張宮熊博士 又將休閒分別依多向度、客觀概念、主觀概念、功能概念等角度敘述休閒的定義[29]。

一、多向度的概念

(一)古典看法:將休閒視為一種「為活動而活動」的心理狀態。

(二)社會階級:只有社會菁英階級人士才能享有的權利。

(三)活動形式:人們在自由時間內從事的一種「非工作性質的活動」。

(四)非義務時間:除維持生存所需花費的時間之外,所剩下的自由時間。

二、客觀的概念

(19)

(二)休閒是一種消費行為。

(三)休閒是一種參與特殊型態的活動。

三、 主觀的概念

(一)休閒是自由時間或非付酬工作的時間。

(二)休閒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活動。

四、功能的概念

(一)一種個人自由選擇的活動,具有娛樂的效果,並且能滿足個人重現自我的欲望、

充實自我的個人價值。

(二)休閒是自願性而非強迫性的。追求的不是為了維持生計,而是在獲得真正的心 理滿足。

(三)休閒是除了工作與其他必要責任外,可自由運用以達到擺脫生活或工作現狀,

達成社會成就、個人發展與娛樂等目的的時間。

Kelly(1990)[81]以四個角度來詮釋休閒:

一、從時間的觀點來看,休閒乃是滿足生存以及維持生活之外可以自由裁量運用的時 間。

二、從活動的觀點來看,休閒乃是在工作家庭及社會種種義務之外,個人依其所好所 從事的活動。

三、從體驗的觀點來看,休閒的重心主要是心理的態度,是一種靈魂的處境,視休閒 為一種活出自我,甚至是超越自我存在經驗[7]。

四、從行動的觀點來看,休閒既不是虛幻的自由感,也不是由藥物所引起的心境更不 是去市場購買被廣告稱為休閒的產品。Kaplan(1975)將休閒的概念分為量化模式、人 文模式、治療功能與BenderBranan and Verhoven(1984)三人對休閒的分析有異曲同 工之妙。

Bender等人認為休閒概念可從三個面向來說明:

一、休閒可以視為個人的自由時間或非工作時間;此面向與量化模式所強調的「休閒 及空閒時間」相同。

二、休閒包括休閒知覺、技巧、價值與態度,以及做決定等因素;此種強調休閒的功 能性之模式與治療改變模式大致相同。

(20)

三、休閒是個人透過對休閒的追求,達到自我實現之過程;此面向強調是休閒本身以 及視生活為整體的哲學內涵;休閒即是不斷追求自我開展、創造,與人文模式所強 調的休閒意涵相同[7]。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將休閒定義為個人或團體以自願的方 式,在自由的時間內自由的選擇活動,滿足自我心理或生理欲望的活動。

2.2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動機所支配,動機是行為的原因。休閒活動包羅 萬象,功能亦是多面向,個人從事或參與休閒活動,應是受到某些因素影響或支配,

這些因素即休閒參與動機。本節即針對休閒參與動機理論與實證研究作一探討。

2.2.1 動機與行為

一、動機意義

動機 motivation 或 motive(兩詞常交互使用)一詞係源自拉丁語 movere 演變 而來,原意是「引起動作」的意思;是心理學家對個體行為的原因和行為表現方式的 一種推理性解釋。所謂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該種活動,進而導使該種活 動朝向

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30],其特點有:

(一)動機本身不屬於行為活動,只是一種促動行為活動的內在作用。

(二)動機不但具有內在的促動作用,在促動之後,對個體的行為活動更具有導向作 用和維持作用。

(三)個體的行為活動所持續的時間,可長可短,端視是否達到目的使動機獲得滿足 而定。

(四)因是內在歷程,故動機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要瞭解動機必須從行為本身來 著手研究。

二、動機分類

研究動機的目的是在瞭解行為產生的原因,但人類的行為本甚複雜,其原因更是 複雜無疑,如何分類誠屬不易;且專家學者看法不一,意見紛歧,各種分法皆有其道 理,名稱雖未盡相同,但內涵、性質、範圍大致有相似之處。一般採取二分法,將各

(21)

(一)生理性動機(physiological motive)

係指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動機,包括所謂的原始性動機或生物性動機,也稱之為 原始性驅力。生理性動機是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就會威脅到生命的存 在,包含飢餓驅力、渴驅力、性驅力、母性驅力等原始性動機。

(二)心理性動機(psychological motive)

係指非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動機,也可稱之為社會性動機,是在追求社會目標以 滿足個體心理性需求,多是經由學習而獲得,且大多與他人有關,具有社會性意義。

心理性動機是純由個體生活環境中刺激所引發的內在驅力,包含成就動機

(achievement motive)、親和動機(affiliation motive)和權力動機(power motive)等。成 就動機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僅願意去做,而且更力求達到完 美境界的一種內在心理歷程。此項動機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在與他人交往的社會中學 習而來,含有與他人比較的社會意義。親和動機是指在某一社會活動中,存在著一種 需要與人親近的內在驅力或動力,如需要友誼、愛情,需要他人的關懷、許可、接受、

支持、合作等。親和動機純屬社會性,形成的原因除人類的天性外,主要是經由學習。

個人的親和動機獲得滿足,才可免於孤獨、寂寞及焦慮的痛苦,而增加個體的安全感。

權力動機是指個體在行為上的所作所為,其背後隱藏著一種內在力量;而此種內在力 量乃是源於個人所懷的一種強烈地影響別人或支配別人的慾望所促動。凡是對社會事 務有濃厚興趣,而且極願以其作為影響大眾的人,其行為背後均存有強烈的權力動機。

三、動機理論

人為何會有動機?有許多理論嘗試解釋動機的來源、功用和環境所扮演的角色,

即所謂的「動機理論」(theory of motivation),是心理學家對動機一概念所做的理論性 和系統性的解釋。但因人類的動機極為複雜,所以動機理論也頗為分歧,下列是四個 較重要的動機理論[31]:

(一)心理分析論

以 Freud 為代表,對於人類的動機強調兩種獨特的解釋,其一為人類的一切行為 導 源於「性」與「攻擊」兩種本能的衝動,另外則以「潛意識動機」(unconscious motive) 來解釋人類失態、失常的行為,所支配的行為多是偽裝或變形的。

(二)行為論

(22)

以 Whiting、Child 為代表,行為論是以刺激、反應的連結以及制約學習歷程中的 增強、次增強、消弱、類化等原理,來解釋人類的動機來自學習,並經由學習而使動 機隨體的成長愈趨分化與複雜。學習的歷程皆循需求→驅力→反應→滿足的行為模式 成人的動機係由幼稚期基本需要分化演變而來,動機與其所產生的行為均受個體的年 齡增長、環境要求、社會期待和文化傳統等因素影響,故學習所獲得的動機和表現在 外的行為,都顯示出極大的個人與團體的差異。

(三)認知論

認為動機是個體本身的瞭解,也就是個體的行為是按照其事先的設計與計畫,向 預定目進行的。其所討論的,除個體本身所作所為的瞭解外,還包括抱負水準、認知 失調、預期價值等三個主題:

1.抱負水準:係指個人從事某項實際工作之前,預估自己所能達到的成就目標,與 就動機有密切關係。

2.認知失調:指外顯行為與內在認知沒有一致,甚至產生衝突或矛盾。

3.預期價值:是指行為具有長程目標,個人能根據對事件的瞭解,預期達到目標做 成適當的決斷。

(四)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以人本心理學家 Maslow 為代表,Maslow(1968)[82]認為人類的各種動機是彼此 關連的,各種動機間關係的變化,又與個體成長的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行為是由需 求(need)所引起的,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才會引發行為的動機;而需求的重要性又有 高低層次之分,共分為五個階層,依其先後次序可排列成一金字塔型,人們會先滿足 下層的需求,再追求上層的需求,因是以需求層次來說明,故稱為「需求層次論」

Maslow 需求層次論所提出的五種需求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包括人類為維持生命、謀求生存的各種需求,如 食物、水、空氣、睡眠、性等。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包括人類對秩序、穩定、規律、熟悉環境與確定狀況的 需求,可使個人免於焦慮與恐懼。

3.愛與歸屬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又譯社會需求):包括人類對愛、

關懷、歸屬及被接納等需求,目的在接近他人,感受愛與被愛,並和他人建立親密

(23)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分為受人尊重和自我尊重兩個方面,包括人類對社會、

成就、獨立與工作的滿足等需求,讓自己感到有價值。

5.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代表人類追尋理想的實現,展現自我特 質、發揮潛能,以期達到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

(五) 動機模式

除上述四種理論外,另有Vroom(1964)[83]提出動機模式的概念,認為動機理論 是一循環圈(如圖2.1),彼此間環環相扣,個人的動機會引起行為,行為若能達到 目標,則能提供正向回饋,則動機則會愈強烈,行為也會愈來愈頻繁。若行為或參與 活動的結果沒有達到滿意的體驗,就會提供負向回饋,則行為或行動將會停止。

圖2.1 動機模式[32]

需求或動機 行為或活動 目標或滿意

回饋

(24)

2.2.2 休閒參與動機

一、休閒參與動機的意義

動機既是指個體因有需求而引起行為的內在歷程,休閒參與動機則可說是因有休 閒需求而引起休閒行為的內在歷程,Iso-Ahola(1980)[84]更提出休閒動機具有動態的 特性,並非一成不變,特徵有:

(一)休閒動機會因時而異:休閒動機會隨著生命週期而改變,讓自己在休閒過程中,

對休閒活動的選擇更有自主性的感覺,對自己的休閒能力更加滿意,對自己的 休閒涉入有更愉悅的心情。

(二)休閒動機會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和社會化過程都不相同,

所以都具有不同的休閒動機;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機和地點,也可能 有不同的休閒動機;當缺乏休閒設施時,會以其它休閒活動來取代,改變原先 的休閒動機;當休閒環境增添休閒設施時,也會產生新的休閒動機。

(三)休閒動機會因情境而異:休閒動機會隨著情境不同而有所改變,通常因情境改 變的休閒動機可分為隨興式的休閒動機;未經設計或籌畫而有的休閒動機;以 及參與某項休閒活動後,對原先的休閒動機有所改變,因此個人過去的休閒經 驗也會影響休閒動機。

本研究將休閒動機定義,為了滿足個體需求而引起休閒行為的心理層面和 社會層面的種種理由,且會因人、因時、因地、因情境而改變。

二、兩構面休閒動機

Iso-Ahola(1989)[85]認為個人休閒參與動機有兩個特性,即追求(seeking)和逃避 (escaping)。追求是指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是想要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如自我決定、勝 任能力;逃脫是指個人可以拋開問題、麻煩或遠離人際社交的世界。以此構面(追求 或逃避),加上另一構面:個人(personal)或人際(interpersonal),這兩個構面將休閒參 與動機歸納為四類:追求個人需求滿足(seeking personal reward)、追求人際需求滿足 (seeking interpersonal reward)、逃避個人生活環境(escaping personal environments)和逃 避人際生活環境(escaping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s)(如圖2.2)所示。這四類動機可 以取代傳統以長篇條例式方式探討一個人參與休閒的動機[33]。

(25)

圖2.2 兩構面休閒參與動機[85]

2.2.3 休閒動機量表

Beard&Ragheb(1983)[86]在研究休閒行為時,提出一個重要的休閒動機概念:當 從事休閒活動時有許多特殊的理由,休閒動機可提供最佳的方法,因此發展一套測量 休閒動機的工具,測量人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心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理由,以 Likert 式 五點量表計分,休閒動機主要分成四種層面:知性追求、社交需求、成就需求、刺激 避免。

Beard&Ragheb 的休閒動機量表分成四個部分:

一、知性追求(intellectual):指個體從事休閒活動時,是基於學習、創造、發現和探索 的原因,如追求新觀念、滿足好奇心、拓展知識領域等。

二、社交需求(social):指個體從事休閒活動的社會性理由,包含友誼、人際關係的需 求及獲得他人尊重的需求,如認識新朋友、與人建立友誼、擁有歸屬感等。

三、成就需求(competence-mastery):指個體從事休閒活動是基於挑戰、競爭的心態,

以獲得成就感,如向自我能力挑戰、增進技巧與能力、發揮技巧與能力等。

四、刺激避免(stimulus-avoidance):指個體有趨力去逃脫和遠離生活環境中過多的刺 激和避開社會的接觸,並有追求獨處和寧靜環境的需求,是為了得到休息和鬆弛 身心才從事休閒活動,如使身體獲得舒緩、抒解壓力、逃避擁擠與吵雜等。

追求個人需求滿足

逃避人際生活環境 追求人際需求滿足

逃避個人生活環境

(26)

2.3 休閒阻礙的理論與相關的研究

2.3.1 休閒阻礙(Leisure constraints)的定義

休閒阻礙的因素指影響或減少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和愉快程度的種種因素,以往在 許多研究曾探討許多因素,包括時間、費用、安全、交通、設備、同伴、資訊等等[34]。

在 1980 年代中期之前,國外有關休閒阻礙(leisure constrains)之研究文獻,幾乎全然 將阻礙的觀念視為休閒參與時的「種種無法克服的障礙」(insurmountable obstacles),

無視於休閒阻礙本身的程度有強有弱。因此,研究人員作出一個假定;只要個人遭遇 了休閒的障礙,結果一定不參加[88]。但自 80 年代後期至今,一種嶄新的觀念逐漸 成形;個人不再消極地以「不參加」來面對休閒阻礙;相反地,許多人會積極設法克 服障礙,最終得以開始或持續參與休閒,雖然參與休閒方式可能與原先的期望有出入 [88-89]。Edington, Compton, & Hanson(1980)[90]將不同的休閒阻礙分為下列幾項:

一、態度的阻礙:某些人不信任也不關心休閒,認為休閒只是特殊階段的特權。

二、知覺的阻礙:是真實或想像的,係遭到拒絕、失敗後一段時間才形成少數民族及 殘障人士也有同樣情形;

三、訊息的阻礙:鄉村地區主要是缺乏休閒機會的發展,都會區居民則可能面對太複 雜的選擇而阻礙了休閒的實現。

四、消費的阻礙:是暫時的障礙,某些是事先決定的事。

五、社會文化的阻礙:如少數民族在休閒追求上受到社會排斥,可能是年紀性別造成。

六、經濟的阻礙:經濟造成潛在的障礙,一般從事休閒活動都要花錢,對經濟地位不 利者,這種障礙更是明顯。

七、健康的阻礙:疾病會整個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型態,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會形成不能 克服的障礙。

八、經驗的阻礙:建立休閒決定及評估的終身休閒的發展,對休閒是很必須的,如果 缺乏休閒經驗的基礎,會形成休閒阻礙,休閒價值和技巧的阻礙,如果一個人缺 乏對休閒體力,智慧及社會的技巧,通常會避免參與,沒有人希望在休閒中失敗 負面經驗,例如殘障人士通常沒有休閒必須的技巧。

(27)

Francken & Van(1981)[91]將休閒阻礙區分為內在阻礙及外在阻礙二類,內在阻礙 如個人能力、知識、興趣,外在阻礙則如缺乏時間、地理的距離、缺乏設備等。

Jackson & Searle(1985)[92]則將阻礙分為禁止性阻礙與抑制性阻礙,禁止性阻礙為 完全阻礙參與,抑制性阻礙則是僅抑制能力使其無法參與更大或較小的範圍,主要是 環境的限制。Ellis & Rademacher(1986)[93]曾將遊憩阻礙分為個人與環境兩大類[35]:

一、在個人方面-包括八項:

(一) 激發因素:生病或殘障。

(二) 體能因素:體能狀況不適合。

(三)生物韻律因素:生物作息限制。

(四)個人能力因素: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五)內在動機因素:缺乏好奇心,對外顯利益的過度重視。

(六)機會及資源認知因素:缺乏對休閒遊憩系統的認知、缺乏休閒遊憩的資訊。

(七)規範及標準因素:缺乏模仿的對象。

(八)社交技巧因素:缺乏社交技巧。

二、環境方面-包括三項

(一)可獲得資源品質因素:遊憩場所骯髒、擁擠、吵鬧。

(二)人際環境品質因素:受到他人的過度影響、使用者密度、所感受的擁擠度、不 適當的社交圈、缺乏具相似興趣的同伴等。

(三)資源可獲得性因素:缺乏可使用的資源,如缺乏時間或金錢、恐懼等。

休閒阻礙從參與者的參與程度不同去分類:分為參與者,不參與者又可細分為想 參與,但因為有阻礙而無法參與和根本不去參與兩種 [92]。而以人為基礎特質的分 類方式有:繼續不斷的參與及中斷沒有繼續參與者及想參加但無法增加參與休閒活動 的頻率和等級及根本不參加遇到阻礙完全停止及換一種方式參與[94];主動的參與及 被動的參與。Crawford 和Godbey (1987)[95]指出,休閒阻礙為個體主觀知覺不能喜歡 投入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因素,並歸納統整各類休閒阻礙的研究,發展休閒阻礙模 式,將阻礙個體休閒喜好與休閒參與的影響因素分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個人內在阻礙:指個體因內在的心理狀態或態度,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如 壓力、憂慮、信仰、焦慮、自我能力及對適當休閒活動之主觀評價等。亦有其他 學者認為個人內在阻礙的範圍包括:個人的生理狀況(健康及體能因素)、休閒

(28)

動機、知覺休閒重要性的程度、需求的滿足、壓力狀況、個人能力、知識興趣以 及對休閒活動之便利性評估等。

二、人際間的阻礙:指個體因沒有適當或足夠的休閒參與伙伴而影響其休閒喜好與參 與。

三、結構性的阻礙:指影響個體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外在因素,如休閒資源、設備、時 間、金錢及休閒機會等。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1991)[96]認為休閒阻礙因 素間有層次的決策過程,強調層次的要性,認為休閒阻礙的層次乃從最初的個人 內在阻礙,人際阻礙到最後的結構性阻礙階段。

(29)

2.3.2 休閒阻礙量表的發展

休閒阻礙量表建構由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與 VonEye(1993)[97]依據 Crawford 與 Godbey(1987)[98]及 Crawford、Jackson 和 Godbey(1991)[99]之休閒阻 礙模式及 參考相關 領域之專家群之意 見所編製而成的休閒阻礙量表(Leisure Constraints Statement)。休閒阻礙因素係指個人主觀知覺到影響個人不能喜歡或投入 參與某休閒活動的理由。Raymore、Godbey、Crawford與 VonEye(1993)[100]參考其 它休閒學者之觀點,認為休閒阻礙包括三大類,其分別為 :

一、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

二、人際間的阻礙(interpersonal)。

三、結構性阻礙(structure)。

2.3.3 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何福田(1990)[36]在探討青少年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指出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受 到家人、同學、零用錢、時間、訊息、場所為主要影響因素。黃文真(1986) [12]在臺 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中,指出國中學生休閒困擾主要有課業太多、零用錢不 夠、缺乏同伴。文崇一(1990)[15]以臺灣地區民眾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教育程度的高 低、年齡大小及休閒時間的多寡,對休閒行為產生實質的影響。Hultsman(1993)[101]

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與休閒活動常受到父母、其他重要成員如活動領導者、教練及同儕 等三個主要的社會化作用利影響[84、102、103]。

Jackson(1993)[104]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將阻礙因素分為:

一、社會孤立。

二、資訊不足。

三、個人和費用因素。

四、時間受限。

五、設備。

許義雄、陳皆榮(1993)[37]調查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發現 青年參與休閒活動的前四項阻礙因素依序為:興趣、個性、同伴及經費。張少熙 (1994)[18]研究情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發現青少年參與休

(30)

(1996)[38]針對南部地區九所專科學校學生進行休閒活動阻礙原因的調查,研究結果 發現影響休閒活動實際參與情況的因素,包括興趣、場地設施、經費、時間、同伴、

體力、技術與健康情形等,而女生的阻礙指標較男生高。

黃立賢(1996)[34]以專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休閒興趣相關研究發現,休閒活動 參與的阻礙因素依序為:

(一)時間的限制。

(二)零用錢不夠。

(三)缺乏同伴。

(四)沒有適當的場地。

(五)課業壓力太重。

(六)相關知識不足。

(七)缺乏資訊來源。

(八)相關技巧或能力不足。

(九)缺乏指導的人。

(十)場地不安全。

(十一)交通不便。

(十二)父母不鼓勵。

(十三)體力不夠。

(十四)師長不鼓勵。

余嬪(1999)[39]認為限制青少年參與休閒的原因包括:沒有時間、課業壓力大、沒 有錢、缺乏設備、沒有機會、缺乏社交能力與同伴、父母不鼓勵沒有興趣、個性不適 合及環境不安全等因素。謝鎮偉(2002)[40]以大學教職員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 素之研究發現其阻礙因素以「工作因素」構面之阻礙最大,如「工作繁忙」、「工作 時間太長」、「沒有閒暇時間」、「自己的業務壓力太大」、「工作的體力負荷量太 大」等;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職稱與收入與休閒運動之阻礙因素皆有顯著差異。

蔡惠君(2003)[41]以五甲地區成年人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為研究,期研究發現五甲 地區成年人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依序為「時間阻礙」、「同伴阻礙」、「心理阻礙」、

「知識阻礙」、「設施阻礙」、「興趣阻礙」、「便利性阻礙」因素;不同性別、年

(31)

齡、職業、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及收入之成年人在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尚有顯著之 差異。

胡信吉(2003)[42]以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阻礙因素為研究;其研究發現 影響花蓮地區青少年與休閒的阻礙因素,前五項依序為:時間、課業壓力、天候因素、

家人態度及休閒場所距離;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區域、族群及休閒費用等背景 變項中,各類型的休閒阻礙有顯著差異。游淑如(2003)[43]以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 求、阻礙、滿意為研究,期研究發現不同性別、擔任職務、婚姻狀況、最小子女年齡 之國小教師,在休閒阻礙方面無顯著差異存在;而不同年齡、任教年資、教育程度則 有顯著差異(p<0.05),年輕、任教年資長及教育程度高者知覺到休閒阻礙較高。黃庭 芳(2003)[44]在花蓮是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阻礙關係為研究,其研究 發現背景特性中,僅在職業、每月個人收入及工作時間的不同會再休閒阻礙有顯著差 異。由以上休閒阻礙相關研究文獻中推論得知休閒阻礙會因為性別、 年齡層、教育 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收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2.4 性別角色差異

從一個嬰孩出生前到呱呱落地,大家就對它的性別充滿期待;在兒童還沒有顯著 性別意識之前,父母會運用許多的方法來使其子女社會化而符合性別角色,有些是明 顯的,然而大部分都是難以捉摸而不明確的。其中相當重要的是父母本身對性別角色 的態度,他們會依此來對待其子女以及作出回應,並且表現出讓子女模仿學習的角色 的行為。

然而,生理的性別差異沒有優劣之分,但是除了父母信念以外,隱藏在性別背後 的社會價值觀或文化因素,亦能影響兩性的社會角色、工作型態、行為規範,以及種 種的人生期許。傳統上,性別角色由「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來規劃,做為男女社 會分工的依據,男人扮演「工具性角色」,而女人扮演「情感性角色」。傳統的家庭勞 力分工在規劃工作與家庭時已有多樣化的趨勢:女性因為走出家庭角色的範疇,必須 學習去適應可能與家庭角色參與相互衝突的狀況﹔男性參與家庭的時間增加,『工作 為男性角色的首要之務』的刻板印象也逐漸被突破[105-106]。這股新的趨勢增加了個 體更多社會角色的扮演,例如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而這些多重角色伴隨而來的是個 人所必須面對和調適的角色間之衝突[107]。

(32)

但是,我們正處於轉型期的游渦中,帶來社會成員心理的障礙和暈眩,該如何疏 解,則有賴人類智慧的思考與因應。畢竟,社會環境是男女共存共榮的天地,我們希 望性別角色的內涵和要求能因社會變遷而調適,以營造兩性互敬互重的和諧社會。

2.5 性別角色的概念

「角色(role)」是指一個人在其所佔社會位置上,所擔任的任務與從事的活動,其 任務與活動包括兩種不同的層面:一種稱為「角色期待」,為社會所期待的活動;另 一種則稱為「角色表現」,為個人所實際從事的活動。而角色亦決定了理想的行為,

或至少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因此社會文化根據性別,為其成員規劃許多行為範本,

個人生存在社會中即依循此社會角色來行動,舉凡「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剛強,

女性柔弱」等,皆為社會對於男、女性別行為的評價,稱之為「性別角色(gender role)」。 性別角色態度

張春興(1995)[45]對於性別角色態度的定義提出兩個重點:一為性別角色態度指一 般人對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所持的態度;二為男性或女性本身對自己性別角色的態度 與看法。國外學者 Scanzoni & Fox(1980)[108]認為性別角色態度是指在一個社會或文 化情境中,個體對男女兩性所期待表現的適當行為模式,及社會對男女兩性合於規範 行為之適當期望。

Smelser(1983)認為性別角色態度是一種文化信念,對男性和女性有著不同的預 設;根據這種預設,產生對男女行為上的預期,同時也決定了男女在特定時空中所需 扮演的角色,及擁有的社會地位[46]。因此,性別角色態度是一種文化期許下的產物,

是有關一個人的行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模式[47]。

在婚姻關係中,為了讓家庭發揮功能,家庭內就產生了一些角色,期許家庭中的 成員能擔負起各種角色的任務。因此「性別角色態度」是指個人看待自我或是一般男 性與女性應有行為的傾向,也就是代表了個人對男女在性別上之合適行為的判斷 [48]。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針對苗栗地區高中職現任教師參與休閒活動和休閒阻礙因素進行分 析,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研究方法分成四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及 選樣方法;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資料處理與分析,分述如下。

圖3.1 研究架構圖

如圖3.1所示,依據本研究的動機、目的和第二章探討之相關文獻,提出本研究架 構,探討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需求影響之關係。

教師屬性 1.性別 2.年齡 3.教育程度 4.學校類型 5.擔任職務 6.任教科別 7.服務年資 8.婚姻狀況 9.子女人數 10 個人月收入 11 居住地區

12 休閒活動類型之選擇

教師休閒活動參與

*知性追求

*社交需求

*成就需求

*刺激避免

教師休閒阻礙

*個人內在阻礙

*人際間的阻礙

*結構性阻礙

(34)

3.2 研究樣本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100學年度苗栗縣內13所公私立高中職現職教師為研究對象,並依據 苗栗縣教育局(2011)所統計13所公私立高中職現職教師為研究標的母群體,進行抽樣 及問卷調查。

(一)預測

本研究之預測問卷採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進行,針對苗栗縣內13所公私立高中職學 校。(如附錄一):包括大成高級中學、中興商工職業學校、苗栗農工、建臺中學、

君毅中學、大成中學、育民工家、建臺高級中學、龍德家商、大湖農工、竹南高中、

苗栗高商、苑裡高中,同時每校預計16至24名位教師,共計發放300份問卷。

3.3 研究工具

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影響問卷的編製,預測問卷分別為三部分:第一 部分為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三大題、第二部分為休閒活動的阻礙三大題、第三部分為 教師基本資料十二題。內容如下:

一、教師個人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學校類型、擔任職務、任教科別、服務年 資 、婚姻狀況、子女人數、個人月收入、居住地區。

(一)性別:(1)男 (2)女。

(二)年齡:(1)26-30歲 (2)31-40歲 (3)41-50歲 (4)51-60歲。

(三)教育程度:(1)專科 (2)大學 (3)碩士(含40學分班)(4)博士。

(四)學校類型:(1)公立高中(2)私立高中(3)(含國中、高職部)(4)公立高 職(5)私 立高職。

(五)擔任職務:(1)專任教師(2)導師 (3)教師兼行政工作 (4)組長(5)主任 。

(六)任教科別:共同科【(1)國文 (2)英文 (3)數學 (4)社會 (5)自然(6)藝術(7)體 育 (8)特教)】

職業類科【(1)電機與電子群(2) 機械群 (3)動力機械群 (4)土木與建築群

(35)

(5) 化 工 群 (6) 工 程 與 管 理 群 (7) 商 業 管 理 群 (8) 設 計 群 (9) 餐 旅 群(10)食品群 (11)農業群 (12)外語群 (13)海事群 (14)水產群 (15)家政群

(16)衛生與護理群 (17)藝術群)】

(七)服務年資:(1)5 年以下 (2)6~10 年 (3)11~15 年 (4)16~20 年(5)21~25 年 (6)26 以上

(八)婚姻狀況:(1)未婚 (2)已婚 (3)離婚 (4)鰥寡

(九)子女人數:(1)0人 (2)1人 (3)2人 (4)3人 (以上)

(十)個人月收入:(1)30,000~40,000 元 (2)40,001~50,000 元 (3) 50,001~60,000 元 (4)60,001 以上

(十一)居住地區:(1)苗栗市 (2)公館鄉 (3)三灣鄉 (4)三義鄉 (5) 後龍鎮 (6)通宵鎮 (7)竹南鎮 (8)頭份鎮 (9)南庄鄉 (10) 獅潭鄉 (11)大湖鄉 (12)西湖鄉 (13)卓蘭鎮 (14)銅鑼 鄉(15)頭屋鄉 (16)苑裡鎮 (17)造橋鄉 (18)泰安鄉 (19) 外縣市

(十二)休閒活動類型之選擇:(1)旅遊類—如郊遊、旅行、露營、遠足(2)體能類—

如球類、游泳、健身操、騎馬、登山、太極拳、潛水、跳繩(3)收藏類—如 集郵、卡片、書籤、剪報、錢幣、火材盒、徽章、貝殼、模型公仔(4)思考 類—圍棋、象棋、跳棋、線上遊戲、電腦網頁流覽(5)創作類—插花、繪畫、

書法、攝影、手工藝、寫作、唱歌(6)社會服務類—參加社團、擔任志工、

擔任義工(7)栽培飼養類—如種花、養蘭、飼養寵物(8)娛樂類—電影、電 視、舞臺劇、舞蹈、平劇、音樂演奏、逛街

(36)

二、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

研究者修改王儷儒(2004)[49]本量表將實際參與的程度量表採李克特 Likert 五等 量表來計分,將實際參與休閒活動的程度分「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 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1、2、3、4 及 5 的分數。全部題項採正向題,

量表各題項之得分相加可得知休閒活動改變程度得分,分數愈高,表示休閒活動需求 影響愈大。

表3.1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問項

題號 問 項 內 容 一 知性追求

A1 學習週遭的事物 A2 追求我的好奇心 A3 拓展我的興趣 A4 拓展我的知識領域 A5 體會生命的意義 A6 發現新奇的事物

二 社交需求

B1 與他人建立友誼

B2 多認識一些新朋友或不同的人群

B3 可以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B4 可以增進社交的技巧與能力

B5 獲得歸屬感

B6 排遣寂寞、孤獨的感覺 B7 享受和同伴在一起的感覺 B8 增進家庭成員間彼此的感情 B9 享受活動的氣氛

(37)

表3.1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問項(續)

三 成就需求

C1 挑戰自我的能力

C2 從事休閒活動使我感覺很好,獲得愉快的體驗 C3 提升我從事該項活動的技巧和能力

C4 強化身體適能

C5 感覺得以勝任,獲得成就感 C6 獲得別人稱讚

C7 維持良好身材與體態 C8 使我感覺精力充沛

四 刺激避免 D1 放慢生活步調 D2 可以讓我心靈舒暢

D3 脫離日常生活的擁擠、吵雜與忙碌 D4 抒解工作上壓力與緊張

D5 重新安排自我時間 D6 發洩多餘體力或精力 D7 發洩不滿或不平情緒 D8 處於不靜的氣氛 D9 好好的休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休閒活動阻礙題項

研究者修改粱玉芳(2004)[50]編寫的「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的量表」

外,將部份內容修正為「高中職教師休閒活動阻礙量表(leisure constraint scale)」。計 分方式:採李克特Likert 五等量表,從「非常同意」、「同意」、「沒意見」、「不 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5、4、3、2 及 1 的分數。全部題項採正向題問 答,量表各題項之得分相加可得知休閒活動阻礙得分,分數愈高,表示休閒活動阻礙 的程度愈高(如表 3.2)。

(38)

表3.2 休閒阻礙問項

題號 問 項 內 容 一 個人內在阻礙

E1 因本身太害羞,不願意嘗試新的休閒活動 E2 我比較願意去嘗試家人認為不錯的新休閒活動 E3 我比較不願意去嘗試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新休閒活動 E4 我會去嘗試我朋友認為不錯的新休閒活動

E5 我會去嘗試符合自己信仰理念的新休閒活動 E6 我不會去嘗試我覺得不自在的新休閒活動 E7 我會去嘗試不需要花太多技巧的新休閒活動 二 人際間的阻礙

F1 我的朋友住的較遠,無法和我做一項新的休閒活動 F2 我的朋友常沒有時間和我一起開始做新的休閒活動 F3 我的朋友有足夠的錢可以和我一起做一項新的休閒活動 F4 我的朋友有家庭責任,無法和我一起做一項新的休閒活動

F5 我的朋友能提供雙方可以共同參與的新休閒活動訊息讓我願意去嘗試該 項活動

F6 我的朋友沒有興趣,無法和我一起從事新的休閒活動,導致我不願意嘗試 該項活動

F7 我的朋友沒有足夠的活動技巧,無法和我一起從的事新休閒活動,導致我 不願意嘗試該項活動。

(39)

表3.2 休閒阻礙問項(續)

三 結構性阻礙

G1 如果休閒設施沒有擠滿了人,我比較可能去做這項活動

G2 如果休閒設施或設備使用不方便,我比較不願意去做這項活動 G3 如果教學工作耗費太多精力,我比較不願意嘗試新的休閒活動 G4 如果家庭工作耗費太多精力,我比較丕願意去嘗試新的休閒活動 G5 我比較不願意去嘗試會破壞我生活步調的新的休閒活動

G6 如果我有交通工具,我比較可能做一項新的休閒活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 預測分析

將預測回收的有效問卷輸入電腦,同時參考過去相關研究後(如表表 3.3),以 SPSS for Window 12.0 的統計套裝軟體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及

「效度分析」,作為建構信效度的考驗。包括休閒阻礙量表及休閒活動需求預測量表,

皆採相同原則進行分析,取捨之後的題目納入正式問卷。

一、項目分析

(一)休閒活動參與動機

預測問卷之項目分析以及休閒阻礙問項遺氶漏值檢驗、平均數、標準差、偏態、

極端組 t 檢定、總分相關及因素負荷進行項目分析,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 ,以編碼 A1 至 D1 代替依此類推(如表 3.4)。

(40)

表3.3 過去相關演算法研究彙整表 年別 研究者 論文名稱

2010 陳思樺[51] 國中生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之城鄉差距 2010 鄒惠貞[52] 新北市住宿業與觀光資源之空間分佈關聯研究 2009 陳柏成[53] 石門水庫集水區湳仔溝溪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之漁業生物學及復育放流之研究

2009 鄭裕仁[54] 以GIS 空間分析克利金法研析苗栗中港溪遊憩潛力與環境 景觀之關聯

2008 吳立偉[55] 溪河發展輕艇活動遊憩潛力評估之研究

2008 李時慧[56] 國中生能力分組對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 苗栗縣為例

2008 羅月琴[57] 臺灣發展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選址之研究-以新竹縣為 例

2007 陳羿文[58] 中港溪河域遊憩潛力評估之研究

2007 吳美貞[59]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苗栗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行為 意圖之研究

2007 朱秀苓[60] 臺灣發展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選址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2006 賴旻佑[61] 以灰關聯探討石門水庫上游河域遊憩潛力評估之研究 2006 鐘廷峰[62] 應用多元尺度法在溪流複合評估模式指標間之關聯分析 2005 鄭安盛[63] 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溪流整治影響評估各指標之關聯

分析

2005 謝宜衡[64] 以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溪流整治影響評估各指標加權設 定差異之研究

2004 呂宗儒[65] 應用溪流複合式評估模式評估臺北縣牡丹溪整治影響之 研究

2004 李宗儒[66] 模糊化複合式溪流評估模式之建構與評估─以后番仔坑 溪生態工程為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1)

表3.4 教師休閒活動預測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號 編碼 遺漏檢驗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極端組 t 檢定 相關 因素負荷 保留或刪除 1 A1 2.00% 3.88 0.82 -3.95 -3.95 0.54 0.67

2 A2 2.00% 3.84 0.84 -5.13 -5.13 0.50 0.62 3 A3 2.00% 4.00 0.83 -27.85 -27.85 0.76 0.87 4 A4 2.00% 4.06 0.87 -13.47 -13.47 0.75 0.86 5 A5 2.00% 3.70 0.74 -7.74 -7.74 0.60 0.76 6 A6 2.00% 3.54 0.74 -4.27 -4.27 0.47 0.62 7 B1 2.00% 4.12 0.75 -0.20 -7.90 0.68 0.78 8 B2 2.00% 4.04 0.83 -0.30 -7.912 0.75 0.84 9 B3 2.00% 3.76 0.77 0.45 -9.56 0.55 0.66 10 B4 2.00% 3.74 0.88 0.17 -9.664 0.55 0.68 11 B5 2.00% 3.60 0.86 0.28 -5.21 0.50 0.61 12 B6 2.00% 3.50 0.65 0.00 -5.536 0.47 0.56 13 B7 2.00% 3.86 0.81 0.02 -5.17 0.65 0.73 14 B8 2.00% 3.80 0.95 -0.03 -5.586 0.44 0.55 15 B9 2.00% 3.88 0.77 0.21 -4.68 0.62 0.70 16 C1 2.00% 3.90 0.86 -0.20 -7.20 0.682 0.77 17 C2 2.00% 4.08 0.83 -0.15 -7.61 0.710 0.80 18 C3 2.00% 3.78 0.84 0.23 -9.51 0.591 0.73 19 C4 2.00% 3.66 0.77 -0.15 -11.25 0.654 0.76 20 C5 2.00% 3.72 0.86 0.18 -6.92 0.757 0.85 21 C6 2.00% 3.58 0.76 0.01 -6.76 0.723 0.82 22 C7 2.00% 3.80 0.81 -0.10 -5.94 0.392 0.48 23 C8 2.00% 3.88 0.63 0.09 -6.22 0.396 0.47 24 D1 2.00% 4.00 0.70 0.00 -4.50 0.39 0.55 25 D2 2.00% 4.08 0.72 -0.12 -8.88 0.57 0.74 26 D3 2.00% 4.10 0.81 -0.19 -15.21 0.72 0.85 27 D4 2.00% 3.92 0.78 -0.13 -9.29 0.72 0.86 28 D5 2.00% 3.78 0.65 -0.23 -4.53 0.55 0.69 29 D6 2.00% 3.54 0.71 -0.15 -6.57 0.45 0.52 30 D7 2.00% 3.26 0.75 -0.47 -2.84 0.35 0.41 31 D8 2.00% 3.24 0.74 -0.11 -3.13 0.39 0.47 32 D9 2.00% 3.66 0.82 -0.20 -3.20 0.35 0.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has that users’ “user background variable” and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sers’ “ actual feeling for service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2.The discriminations of the teenagers’s leisure hinders a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leisure attitudes in the attributes of gender, school systems, sufficiency of

There appears form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ocational schools and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till now; on the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