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現代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對於其內涵的界定更沒有共同的觀點,分析學 者對後現代主義內涵的界定,可以歸納為下列幾個研究方向:

(一)直接分析後現代主義的內涵

要直接分析後現代主義的內涵,大多從某一後現代主義的主張分析,在有關 直接分析後現代主義的內涵的研究中,被引用最多者為 I. Hassan(1992)在《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一書中,分析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質,指出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有下列 11 項(劉象愚譯,

1993):

1.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

包括影響知識與社會的多種模糊性、斷裂性和移置。對當代科學中不確定性 的概括,就形成了一些以不確定性為基礎的哲學觀,如 T.Kuhn 的新舊典範之 間不可共量性觀點。

2.零亂性或碎裂化(fragmentation)

後現代的世界既然是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那麼它就不是一個整體的系統世 界,它反對任何整體化的趨勢。

3.非正典化(decanonization)

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一切既成的原則,都應當受到批判,在這個世界中唯 一能進行交流的就是語言,每個人在談論話語時,實際上就是作為一個語言

遊戲的參加者,在其中沒有既成的規則,其規則是由遊戲約定形成,所以沒 有什麼權威,沒有要遵循的東西。

4.無我性、無深度性(selflessness、depthlessness)

後現代主義與現代哲學或存在哲學不同者,在於消除自我或主體性,鼓勵自 我毀滅,它把傳統的自我作為整體性對象予以消解,主體自我、人都成了被 解釋的、被消融的和被曝光的對象,它否認深度,否認所謂的現象背後的本 質,否認佛洛伊德的表層—深層的心理分析模式,堅決排斥所謂可以從非真 實性下面找到真實性的做法。

5.不可表象性(unrepresentable)

反對藝術能夠反映或表現真實的觀點。

6.反諷(Irony)

透過反諷以展示其多重性、多義性、散漫性、或然性,甚至荒誕性。

7.種類混雜(hybridization)

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是一種大雜燴,是一種專事拼湊、彷製的變體裁文學。

8.狂歡(carnivallization)

是指涉後現代反系統的顛覆的包孕著再生的那些因素。

9.參與(performance,participation)

後現代主義創作方法是遊戲,這種遊戲歡迎一切人參與和表演。

10.建構主義(contructionism)

後現代主義既是一種解構主義,同時也是一種建構主義,但它不同於現代建 構主義的是其注重的創新、發明形式,是不確定的、無定型的。

11.內在性(immanence)

所謂內在性是指心靈的能力----在符號中概括自身,人透過語言、符號在擴 展自身的能力,而在這種語言的發散、傳播、推進、相互作用、交流、相互

依賴的過程中,人構成自身並透過自己創造的符號創造了世界。人們透過語 言創造了各種觀點(文化現實),將自然轉變成一種文化之後,又將這種文化 轉化成為一種符號系統。

而 McLaren(1986)則由社會理論角度統整出後現代特質有下列幾項:

1.後現代化將其革命性理論化,此革命性觀點包括不連續性(或斷層)、大變動、

不可複誦性與矛盾性。

2.後現代性已透過不同描述方式,將獨占知識真理地位的實證性科學之權威逐步 粉碎。

3.後現代即是啟蒙理性之批判性重建。

4.後現代興起於自我反省的隳壞。

王秋絨與楊洲松(1996)由後現代文化的觀點分析綜合出後現代文化具有下 列特色:

1.反對價值具有最終性、目的性,主張價值的變異性與個別性:M. Weber 認為現 代化最主要的動力在於宗教與知識份子的智慧,然而重視理性與宗教道德的觀 點卻不為後現代主義所贊同。在法國後結構主義的影響下,後現代主義所揭櫫 的價值是對變異性的尊重,同時肯定最大的文化價值就是多元發展。

2.影像、複製品是文化最主要的表徵:Jameson 指出,在消費性社會文化被商品 化、複製化,所謂的客觀世界已經成為一系列的文本作品和擬像、影像化,個 別主體已被解體死亡,擬像現象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實。所以影像、電訊取代了 現代主義所強調的語言、文字的文化媒介,成為後現代主義中的文化表現形式。

3.文化現象呈現斷裂性、平面化、非理性、反主體、非歷史的特質:後現代主義 一反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追求整體性、同一性、主體性的文化傳統。

由於後現代主義的影響,產生了文化對立的界限模糊,實在不只是在表象的 顯現,通常有其更深層的意義,必須多以體驗的方式探求,但也因此導致知識論

述的合法性問題,使得知識份子的地位日漸衰微。戴曉霞(1996)由此分析後現代 文化的特徵,認為後現代主義有以下一些特徵:

1.文化二元對立的泯滅:消除現代精緻文化和通俗文化。後現代可以說是一個「消 除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時代,不但文化階層之間的界線消失了,文 化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分野也模糊了。

2.平面感與零散化

後結構主義對詮釋深度模式的消解也反映在後現代上,後現代主義作品不再提 供任何典型現代主義作品所追求的意義,作品不可解釋,只能體驗,沒有隱藏 在語言背後的所謂深層意義。而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使主體喪失中心地位,

後現代社會特徵之一則是「零散化」(fragmentation)。

3.模擬與複製

後現代文化中的種種產物,從電視、電影到廣播、廣告透過模擬實在、扭曲實 在、脫離實在的模擬三階段後,變成不需要以實在為根據的「擬像」(simula- crum),也成為比實在更真實的「超實在」(hyperreality)。此外,複製的普 遍化使眾多模本代替了原有的獨特性,也使得原作和模本的區分喪失意義。

4.知識份子地位的衰微

後現代的知識分子地位動搖可由三個面向加以觀察:

(1)自啟蒙以來,在知識分子在現代性所強調的西方文化之優越性及西方宰制 的合法性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但這種社會進化論、歐洲中心觀的主張受到 嚴厲挑戰,其地位隨之動搖。

(2)當代國家合法化的工具已由權威性的訴求轉向更有效的誘惑(seduction) 和壓抑(repression),使當代社會對知識份子所擅長的「合法化論述」

(legitimation discourse)的需求越來越小。

(3)自啟蒙運動以來,在傳遞及創新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國家的介入和大

眾文化市場導向,使知識份子最後的疆域在質與量方面都產生巨大的改變。

(二)從與現代主義的關係探討後現代主義的內涵

鑑於後現代主義本身界定較為困難,有些學者則從與現代主義的關係探討後 現代主義的內涵,如 Best 與 Kellner(1997)在分析現代主義的特質後,提出後 現代可以確認有四個主要系統與現代的概念或主題決裂,因而可以歸納出後現代 的特性如下:

1.後現代拒斥一致性、整體性及普遍性模式,喜愛強調差異性、多元性、分裂性 及複雜性,如 Derrida、Lyotard 的差異哲學、Rorty 的多元文化及 Jencks 的 多樣風格的建築等,都表現出這些概念,此外亦強調不連續性者,如 Foucault 考古學理論。

2.後現代主義者放棄接近結構(close structure)、固定意義(fixed meaning)、

及嚴格的秩序(rigid order)而喜愛遊戲、不確定性、不完全的、未確定的、

含糊的、偶然的及混沌的。

3.後現代主義者放棄了自然現實主義及再現認識論,和不想客觀及真理,而喜愛 識覺、反基本主義、詮釋、組合性、模擬及相對主義。

4.一個新的強調是在解構界限的明證,在不同學科之內及之間在後現代轉向。

溫明麗(1996)則更用探討現實世界的主要特質綜合,以對比反映後現代的特 質,因而將現代與後現代主要特質的對比如下:

1.現代所關懷的重點是新事物;後現代所看到的卻是新事物的破碎不完整處。但 兩者均在追尋新生活。

2.現代所關切的是自然世界或事物本身;後現代卻記錄變化的不同頻率,且以故 事體的方式呈現出來。

3.現代企圖找尋事物的共同趨勢;後現代的主張則較為分散,且承認各自為政,

但此並不表示後現代總是相對的或偶發的。

4.現代欲將人文世界客觀化;後現代卻偏重人文世界,A.Huyssen(1981)反省 道:「後現代雖興起於前衛藝術,但更確切的說,卻是對實驗性、機制性而喪 失自我主體之藝術的反擊與批判」。

5.現代化具克服與超越特質,其主要的目的在找尋世界的普遍結構;後現代雖具 有與現代化同樣的特質,卻試圖解構現代化的權威,而恢復古文藝復興時期的 人文性。

(三)由後現代探討的議題出發探討後現代主義的內涵

當後現代主義在批判現代主義與反思的歷程中,漸漸地有其探索及討論的議 題,由此亦可瞭解後現代主義的一些主張,White(1998)即認為後現代思考涉及 現代許多關鍵現象如下:

1.後現代思考在引導論述觀念時涉及隱喻多於邏輯。

2.拒斥現代基礎的二分方式:如主觀與客觀、文化與自然、文學與科學、男性與 女性、初級與次級特質。

3.其發展依據一個概念構成,特別是 Derrida 的分化,分化自繼承自 Plato 現代 思想後設物理學觀念。

4、懷疑後設物理學及熟練論述,如進步及啟蒙所依據的基礎。

而提出邊界教育學的學者 Giroux(1991)則透過後現代對現代主義的批判觀 點,尋求後現代主義討論的主題包括以下七點:

1.拒絕強權敘事(master narratives)及基於第一原理的知識傳統。

2.懷疑哲學之正統原則及神聖的觀點。

3.向知識確定性及學術性學科之固定疆界的挑戰,稱為「對集權的戰爭」及拒絕 包含一切的單一世界觀點。

4.否定有高低級文化的明顯劃分,所謂大眾文化、通俗及民間藝術形式,都可以 成為研究的對象。

5.啟蒙時期的一些看法,如:歷史與進步併進,現代主義者對科學、理性及自由 的言論招致深切的質疑。

6.人文主義的一些固定的、統一的而且可以確認的主題討論,被多元化及流動性 論題及對敘述空間的要求所取代。

6.人文主義的一些固定的、統一的而且可以確認的主題討論,被多元化及流動性 論題及對敘述空間的要求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