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後現代主義思想的源起,主要係孕育於現代性本身的危機問題中,依據 D. Harvey 的看法,可以將後現代主義分為三個不同的來源,首先,後現代主義 的第一個起源為歐陸(主要為法國)所展現的關於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後 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後資本主義(postcapitalism)、批判理論(cri- tical theory)、解構(deconstruction)以及女性主義(feminism)的學術論辯與 對話,屬於艱深難解的觀點。其次,後現代主義的第二個來源主要是對當代藝術 形式以及當代生活型態的批判,此一思想脈絡多半與前述第一個來源提出的批判 有關,特別是解構主義者(deconstructionalist)和女性主義者(feminist)對於 文化史的重新詮釋息息相關。後現代主義的第三個來源為對於職場(workplace) 和經濟體的社會分析,如 Bell(1976)的後工業時代(post-industrial era),尤 其在 T. Peter(1987)《成於混沌》(Thriving on chaos)一書,曾指陳「當今人 們對於後現代情境的應對措施,顯得黔驢技窮(inadequacies)」,由此來源的說 明亦可了解後現代主義為新思維與新觀念最為貼切的代名詞(許立一譯,2000)。

由上述的分析,可見後現代主義的思想源起是多元且共時存在,而其精神實 質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動,是一種「反智性思潮」(anti-intellecturalcurrent)。

從文化現象上來看,一般都認為後現代主義的反對目標是現代主義的同一性、敘 述性、本質主義及基礎主義。因此,趨於統一的語言、方式都是後現代主義反對 的,它提倡的是多元化的、非敘述性的、非本質化、無基礎化的方式。

此外,後現代主義的最大特點即在於它的差異性,要從中找出後現代主義的 共同主張相當困難,因而以下擬先從一些後現代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的主張進行分 析,以從中擷取後現代主義的一些綜合看法。

(一)Foucault:雖然他並不認為自己的理論與後現代主義有關,但他在考古

學(archaeology)及系譜學(genealogy)的主張,及對文本(text)的解讀、意義的 結構及權力與知識的關係等探討,都有其獨特的看法。這些主張正與後現代的精 神相契合。首先,他對歷史的主張在考古學與系譜學上有獨特的貢獻,他提倡知 識考古學與系譜學的主要動機,在於批判或甚而推翻傳統及現行人文研究的定義 與方法,而歷史(思想史)的領域則是他詰難的主要目標。他認為長久以來我們對 歷史的研究均強調在時間的延伸線上,將各種散亂的史實資料重新歸納排比,以 其根據邏輯推演的順序重新建立某個事件或時代的意義。但這種治史的方法過份 注重「體系」、「源始」、「傳承」等觀念,不但無法重現所謂歷史原貌(事實上也 不可能),反而將史實範圍侷限在少數的主題、事件或人物的重複研究中(陳明 鎮,1997 ),因此他主張歷史不連續性,認為歷史不是只有「一」個歷史而已,

也不應在史學研究中汲汲營營的找尋「一以貫之」的「中道」,因為傳統史學囿 於「思維主體」、「因果邏輯」、「完整結構」所形成的「中心」執念,以致難以顧 及此主體、中心之外的領域,但這些領域其重要性有時並不亞於傳統歷史,由此 可覺察他開始重視他者(others)的聲音。

其次,他對權力與知識的關係進行深入探究亦產生甚大的影響。在傳統上對 權力的瞭解是將它視為一種控制力量、權威的象徵,影響人的行動及思索方向(陳 明鎮,1997 )。一般的觀念認為知識提供我們權力,亦即「知識就是力量」。他 則認為權力不但製造社會真實並規範真理的範圍,也就是說權力決定知識範圍及 發展方向,因此知識不是客觀及脫離人的影響而中立的。人生存在社會之中,受 外在權力關係的節制,故知識的建構無法擺脫政治面與社會面,亦即社會及政治 權力影響知識的建構與方向。

(二)Lyotard:他在 1984 年出版的《後現代情境:一個知識的報告》(The postmodern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一書,被視為後現代主義中最 具代表性的書籍。首先他認為現代社會對於知識的驗證已經崩潰,後現代文化中

的知識破碎化,廣泛地表達對「鉅型敘述」(grand narratives)的普遍不信任,

對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主張後現代文化的特色是相對 主義,各種競爭的知識形式都是並存的,其真理的宣稱並無普遍接受的判準,而 是透過他所稱的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s)取得其合法地位,後現代因而不再相 信後設論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微型敘述」(petit recit)。

其次,他認為後現代情境的特性,在於對不確定性有較高的覺知與接受度。

這種觀點尤其反映在後現代科學上,他認為後現代科學與現代科學不同,現代科 學主張預測性、模式的建立及線性發展,而後現代科學則認為科學真理不過是眾 多「知識論述」中的一種而已,其與「敘述知識」一樣都不是絕對、單一的真理,

因而主張後現代科學的焦點在「猶疑難決之物、精確控制的侷限、不全資訊的衝 突、碎裂及實用的悖論(pragmatic paradoxes)」。因此,他並不是完全否定科學 進步的概念,他只是認為科學的進步並不是累積式,而是透過悖論,亦即採取意 料之外的方向進行,同時反對正統的理論。他不認為科學的目的是為了對世界達 到更高度的確定性。反之,不確定性的出現反而會讓科學達到真正的創新。

再者,他認為合法化的論述亦會面臨危機,知識論述不是如現代主義論者所 主張的靜態的合法化論述,而是採取動態的觀點,當所處的脈絡有所變化時,可 能會因為時過境遷而失去其合法化的基礎,此時必須採取一種新的觀點和方法來

「去合法化」(delegitimation),並對後設論述提出質疑,以重新合法化其知識 論述。這樣的主張亦意味著應尊重各種論述間的差異,依據各種不同的遊戲訂出 不同的規則,各種遊戲都是平等的、無高低之分,也不互相侵吞(Lyotard,1984)。

綜合言之,Lyotard 的主張中呈現了許多重要後現代概念,主要有如下幾項 (Woods,1999):1.最重要者為「後設敘述的質疑」,及「反對基礎主義」。2.主動 尋求異質性、多元主義及經常變革。3.認為不只是一個歷史世紀,也是審美的實 踐。4.挑戰實證科學的合法性。

(三)Baudrillard:他的思想來源主要是對虛擬世界的主張,他認為我們正處 於一個新的虛擬的時代,由生產性的資本主義,轉向以電腦化、資訊、媒體、擬 像符碼與模型組成的後媒體時代。他認為後現代媒體社會中,大眾與媒體之間是 內在性的關係,大眾不僅生活在媒體空間之中,而且與媒體處於同一種社會過程 中,媒體所散放的符號,在大眾空間中形成長久的歷史性沉澱,切入社會身體的 內部,形成無法切割的象徵性網絡(周珮儀,1996)。

由於對擬象社會的觀點,他認為啟蒙的知識觀所立基的再現論(theory of representation)也面臨了危機,即所謂再現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 tion),傳統上把語言和知識(概念)都視為實在的再現,這和客體/主體的二元論 有關,客體視之為獨立於主體。同樣地,實在也視為是獨立於語言或知識的東西,

在語言或知識中獲得再現,然而以往穩定的實在(reality)/再現(representa- tion)之間的區別及對應關係,在當代擬像社會(simulation society)中越來越 模糊了,如:電玩之中的虛擬實境,難道只是一種再現嗎!他認為是一種沒有原 版或基骨的拷貝或影像,他稱之為「擬像」(simulacrum)。面對這種現象,實在 /再現的範疇區分似乎越來越難適用了。

再現的危機及擬像社會有關的一種趨勢,即「跨越界限」再現危機,即意味 著「實在」與「再現」之間的傳統界限模糊了,前述當代許多人或現象都試圖跨 越界限,在知識上學科間的傳統界限也一樣,因而形成學科整合的呼聲,社會政 治的界線更明顯,如國家政黨、性別、公私領域的傳統界線亦模糊了,同時組織 跨國公司、網路世界都是顯現這種趨勢(黃瑞祺,2002)。

(四)Rorty:他以新實用主義的觀點,重新檢視傳統哲學的議題,提出其「後 哲學文化」(postphilosophical culture)主張,亦即提倡無鏡哲學及教化哲學,

超越傳統非歷史性永恆模型,去建構新的文化前景。他的哲學論點乃是建立在他 對於現代主義哲學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的批判,基礎主義指的是我們的

知識或信仰乃是基於某種無可置疑的基礎之上。他認為西方哲學自 R. Descartes 以來,一直專注在形成一套可以像鏡子一樣反映自然的語言,一套刻劃世界本質 形態的語言---即鏡式哲學的觀點。因此在批判了此種鏡式哲學之後,他提出其 後哲學文化的主張,即打破傳統形上學的中心性及整體性觀點,倡導綜合性及無 主導性的哲學,追求的不再是一致性及普遍性的真理,而是追求差異和不確定 性,以求在思維中使自己處身的時代得到理解。

Rorty「後哲學文化」的主張下,他將哲學分為體系哲學和教化哲學

(edificational philosophy),體系哲學處身於主流的哲學地位,它的特點是抱 持中心性、同一性的原則,重視正常論述、建構和體系的設定,強調心靈的鏡式 本質和哲學的認知性。教化哲學則身處邊緣哲學的位置,它抱持差異性、相對性、

諷喻性、治療性、遊戲性原則,重視解構,強調教化過程和人類對話的理解,重 視哲學真理的追問(周珮儀,1996)。

由此,根本上他主張我們不可能確定自己對世界的描述是否正確,實際上的 反映即在於我們可以對世界做出很多不同形式的描述,各式各樣的詮釋。真實的 世界所呈現給我們的樣貌,從來就不足以對各種不同的描述做出裁決,我們只能 說,所有的描述都是特定時空的產物。

其次,他對於科學的看法,認為比起其他知識,科學並不具有更高的真理價 值,此與 Lyotard 的科學真理只不過是眾多知識論述中的一種之主張有類似的觀 點,所以科學的進步不能被理解為趨近於對世界做一種真實、正確的再現。科學 知識只是人類知識的不同分支及各種不同文化的不同字彙(different vocabula-

其次,他對於科學的看法,認為比起其他知識,科學並不具有更高的真理價 值,此與 Lyotard 的科學真理只不過是眾多知識論述中的一種之主張有類似的觀 點,所以科學的進步不能被理解為趨近於對世界做一種真實、正確的再現。科學 知識只是人類知識的不同分支及各種不同文化的不同字彙(different vocab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