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許多測量教師自我效能工具的發展,基於兩種領域的研究,第一種為基於 Rotter 的內外控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依據這個理論教師認為教學的困難或學生動機不強是個人 的因素則屬於內控,如認為環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比自己的教學能力大,則屬於 外控。最初 RAND 公司的二項量表測量教師的內外控性格,即基於這個理論就分 為二項測量量表,其題目為 1.「說真的,教師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學生的 動機與表現主要依賴她或他的家庭環境。」2.「假如我真的很盡力,我能克服最 困難或沒有動機的學生。」

第二種領域即為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efficacy),他區分二種期望,自我效能及結果預期。結果預期 是個人對某一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種結果的估計。效能預期則係個體對本身是否能 成功的執行某一行為以獲得所欲的結果之信念。

所以,其後有關教師效能的測量即以此為基礎而發展,以 Rotter 內外控理 論發展的量表,如 Guskey(1981)的「學生成就責任量表」(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受試者要求給予兩個選擇中的一個權重或百分比。有二 個分量表:學生成功的責任(R﹢),學生失敗的責任(R﹣)。將控制信念的概念引 用至教師效能感可知,認為環境對於學生學習之影響力大於教師之教學影響力的 教師,持著他們不能掌控教學後果的信念,屬於外控信念的類型;而有信心能教 導學習困難或動機低落之學生的教師,展現了他們能夠掌控教學後果的信念,此 為內控信念者。

另有基於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社會認知理論而來,Gibson 與 Dembo(1984) 即基於 Bandura 的理論,以多向度的模式來測量教師的自我效能,發展出教師效 能量表(Teacher Efficacy Scale,簡稱 TES),共有 30 題,為李克特 6 點量表,

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為兩個分量表:個人教學效能感及一般教學效能感。

Woolfolk 與 Hoy(1990)則認為 Gibson 與 Dembo 的教師效能因素僅是自我效能 的期望,而不是結果的期望。因此將個人教師效能變為二個因素,一為正向學生 結果的教師責任感及負向學生結果的教師責任感。而 Emmer 與 Hickman(1991) 他們架構教師效能係由自我效能及結果預期所構成,但不像 Gibson 與 Dembo 的 分類,他們認為個人教師效能的項目,反映兩種不同的自我效能,為教學(7 項) 及教室管理(2 項)。因而轉變為二項自我效能感:教學及教室管理層面,及一項 結果預期層面為教學效能。

根據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論,教師效能感被認為由兩個獨立的向度 所組成:教學效能感(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與個人效能感(sense of personal efficacy);教學效能感係指教師對於教學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的預期 (Ashton & Webb,1986),或教師對於任何教師在外在因素如家庭環境、家庭背景、

或家長影響力的限制下,能夠發揮其影響力的信念(Gibson & Dembo,1984);而個 人效能感則指個人對於本身教學能力的評估(Ashton & Webb,1986),或教師對於 本身具有影響學生學習之技巧與能力的信念(Gibson & Dembo,1984)。

這些測量工具的運用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演進,但大多以這兩種理論為基礎,

研究上也曾運用到國內,如 Lin 與 Gorell(1998)研究台灣的職前教師效能信 念,運用 TES 加上兩項有關文化差異的問題。經由主成分分析而分為四群因素, RAND Measure

(Armor et.al.,1976)

2 題,李克特五點量表,從非常

Teacher Locus of Control (Rose&Medway,1981)

28 題,以強迫選擇的方式。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Guskey,1981)

參與者要求給予兩個選擇中的

表 4-1(續)

Webb Efficacy Scale (Ashton et.al.1982)

7 題,強迫選擇的方式。受試者必須決

Ashton Vignettes (Ashton al.1982)

50 題,描述有關不同教學面向的問題情

Teacher efficacy Scale (Gibson&Dembo,1984)

30 題,李克特 6 點量表,從非常不同意

Science Teaching efficacy belief instrument

(Riggs&Enochs,1990)

25 題,李克特 5 點量表,自非常同意至

Bandura’s Teacher efficacy scale (Bandura,1997)

30 題,9 點量表,由沒有、很少、一些

Effective Teacher Scale

Kyriakides,Campbell,and Christofidou.(2002)

51 題,7 點量表。由非常少到非常多。

分為 8 個層面。

1.鼓勵學生表達他們的意見。

2.設定清楚的目標。

3.評估所有的兒童。

表 4-1(續)

以 Gibson&Dembo 的教師自我 效能量表為基礎,參考孫志麟

Likert 量表,分為教學自我效 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

資料來源:Teacher efficacy:Its meaning and measure(P.213).By M. Tschannen-Moran, A.W. Hoy,

&W.K.,Hoy , 1998,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8(2),202-248.及研究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