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鑑於型式取向的研究忽略了情境的影響因素的缺失,從 1960 年代起乃以「情 境變項及權變」為主要的研究焦點,其主張世上並無單一的最佳領導模式,而必 須視情境而定,在研究方法上,領導者的外顯行為被當作獨立變項,組織之績效 為依變項,情境則被視為是中介變項,依其特性之不同尋找適當的領導模式(秦 夢群,1999) 。此一時期主要以 F.E.Fiedler 的權變理論為最著。

權變領導理念的萌芽,雖非起自 Fiedler 於 1964 年所提出的權變領導理論 (Contingency Leadership Theory),但真正有系統的建構其理論架構,以及大 規模的進行實證研究者,則係始自他此殆無疑義。他整合了特質論和情境論,強 調唯有領導者特質和情境有利度(situational favorableness)的最適搭配,方 可產生最佳領導效能。他提出「在對領導者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情境下,應採工 作導向(task-motivated)的領導型式,其領導效能(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較佳;而在中度有利情境下,則宜採關係導向(relationship- motivated)的領 導型式較具效能」的主張,並且否定領導有所謂「單一且最佳方式」(one best way) 的理念,認為最好的領導,應是因應不同的情境狀況而作權變搭配的方式(陳慶 瑞、林純文,2001)。權變領導理論的理論變項,主要可分為領導型式(leadership style)、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以及領導效能(leadership effec- tiveness)三部分。在領導型式方面為了區分領導者的領導型式,他設計了一套 問卷,稱為「最不受歡迎同事量表」(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Scale; 簡稱 LPC)。至於 LPC 的類型,可分為三種類型,即人際關係導向(高 LPC)、工作導向(低 LPC)、以及社會獨立導向(中度 LPC)等三種。在情境因素方面依其主張,區分團 體情境是否有利的因素,包含領導者與部屬關係(leader-member relations)、

工作結構(task sturcture)、以及職權(position power)等三種。至於在領導效

能方面他只採用單一效標衡量的方式,以團體績效作為衡量效能的指標,亦即認 為「領導效能即是團體成員完成其工作的程度」。

其後許多學者不斷探討影響領導的不同權變因素,也發展出不同的權變領導 理論,其中較常見者有 House 的途徑---目標理論、Vroom & Yetton 的規範式權 變理論、Hersey & Blanchard 的情境領導理論,茲分述如下。

一、R. J. House 的途徑-目標理論(Path-Goal Theory)

他認為領導情境,係由「部屬的特徵」及「環境的壓力與要求」兩項交織而 成。至於領導效果則包括,「部屬的工作滿足感」、「領導者被接納程度」及「部 屬的動機」三項。因此他將領導型式分為四種,分別為:

(1)指示型領導:經常要求部屬該作些什麼。

(2)成就導向型領導:經常設定具有挑戰性目標,並期求部屬有良好的表現。

(3)支援型領導:強調以平等方式對待其部屬。

(4)參與性領導:常讓部屬參與決策,並參考採用部屬的意見來作決定。

二、V. H. Vroom & P. W. Yetton 所提出的規範式權變理論(Normative Contingency Theory)

他們認為有效的領導者,應該選擇何種的領導方式,端視情境特徵而定。並 將領導型式分為三大類,再細分為五型,分別如下:

(1)專制第一型:領導者利用手邊的訊息,自行解決問題或作決定。

(2)專制第二型:領導者從成員處獲致訊息,再參考這些訊息獨自作成決定。

(3)諮議第一型:領導者與有關成員個別討論問題,聽取他們建議,然後自行 作成決定。

(4)諮議第二型:領導者與成員作團體的討論,聽取成員的建議,再自行作決 定。

(5)團體型:領導者採團體會議方式,與成員共同討論問題,共同作成決定,

共同來承擔責任。

三、P. Hersey & K. H. Blanchard 的情境領導理論(Center for Leadership Theory)

他們在領導情境的理論中,加入了成熟度的變數。一個領導者,不但要知道 其所處團體的平均成熟度,也應注重其中個人的不同差異。所以他們將領導行 為,分為四種:

(1)高工作低關係:當成員的成熟度低時,採用這種領導方式最為有效。

(2)高工作高關係:當成員的成熟度處於中下時,採用這種領導方式最為有效。

(3)低工作高關係:當成員的成熟度屬於中上時,採用這種領導方式最為有效。

(4)低工作低關係 : 當成員的成熟度高時,採用這種領導方式最為有效。

在課程領導上亦深受其影響,認為學校的運轉存在著許多變數,校長課程領 導必須採取權變領導以因應不同的人、事、地、物的變化,以達成課程領導的目 的(楊文慶,2002)。Bradley(1985)在其研究中,歸納出五種類型的課程領導型 態,他認為者五種領導型態各有其適用時機,亦受上述權變領導概念的影響,其 適用時機隨著問題性質及成員特性而不同,詳如表 3-2。

表 3-2 課程領導類型的適用時機分析

領導類型 時間 問題性質 成員特性

教導者 長/短 問題的解決策略需為相關的

知識經驗

成員的知能經驗不足

紛爭協調者 短 課程發展或改革中出現失、

時間不足,以及亟需立即解 決的衝突

1.成員認為問題嚴重,需立即協調 2.成員認為課程領導者有能力代其

解決問題

倡議者 長/短 1.改革的途徑非常明確

2.課程領導者認為某理念或 策略為最適切的解決對策

1.成員對該改革途徑相當陌生 2.成員對可能的改革途徑與解決策

略欠缺明確答案

表 3-2(續)

服務者 長/短 問題無較正確或固定答案 1.成員的知識經驗足以作決定或進

行問題解決

2.成員比課程領導者更具備問題的 相關知能

促進者 長 問題為目標凝聚、長程規畫、

充份的溝通、資源的分配利 用、士氣革新、自主、調適、

問題解決等

1.擁有課程領導的潛能

2.對專業成長與組織健全等極為投 入該類型使用的另一目的在培養 課程領導者。第二重目的在提昇組 織成員對於課程相關知識的認識

資料來源:課程領導概念內涵分析,張嘉育,2001,輯於台北市立師院主編: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 研討會論文集(141-15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