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建構本土性、脈絡性的校長課程領導模式

國外的課程領導發展已有一段期間,因而對於課程領導的理論探討較為完 整,亦有許多從事領導模式的建構,以為課程領導者進行課程領導的參考,如早 年的 Bradley(1985)即嘗試建構一課程領導模式,以供課程領導者的依循參考。

近來如 Stark(2002)的課程領導模式如圖 5-1。將管理分為彈性(flexibility)、

控制(control)、內部焦點(internal focus)及外部焦點(external focus)等四 個分項,依此產生四個象限,分別表示一種課程領導模式,分別一為彈性、外部 焦點象限:開放系統模式(Open System Model);二為彈性、內部焦點象限:人 際關係模式(Human Relations Model);三為控制、內部焦點象限:內部歷程模 式(Internal Process Model);四為控制、外部焦點象限:理性目標模式(Rational Goal Model)。

依據 Stark 的研究結果發現,「人際關係模式」強調非指導性、激勵、集體 團隊合作,一般成員覺得這種模式最適於學術界,但卻不是最有效能的一種方 式。「內部歷程模式」主要重點在於協調與評鑑,雖然是課程領導者常用的模式,

但仍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理性目標模式」強調領導者影響和控制他人的 觀念和行為,視課程領導者為建議未來願景,闡明任務和期望,是課程領導者認 為最有效的方式。「開放系統模式」著重外部角色及彈性的作為,較不強調控制 行為,為課程領導者認為效力僅次於理性目標模式的方式。

彈性

人際關係模式 開放系統模式

教導者(The Mentor) 革新者(The Innovator) 激勵者(The Facilitator) 中介者(The Broker)

內部焦點 外部焦點 監控者(The Monitor) 生產者(The Producer)

協調者(The Coordinator) 指導者(The Director)

內部歷程模式 理性目標模式

控制 圖 5-1 課程領導模式

Note.From Testing a model of program curriculum leadership (p61).By J.Stark,2002,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3(1),59-82.

國內對於課程領導的研究,正如前述是近幾年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後才快 速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尚在成長的階段,對於課程領導的理論建構尚未深入探 究,所以真正對本土性的模式建構,黃旭鈞(2003)的「校長課程領導模式」研究 堪稱是首創,其模式主要特點在於校長必須先評估環境趨勢、制度結構、學科性 質、學校文化等不同的學校情境脈絡因素,再根據不同的情境脈絡,決定該扮演 何種或強化何種課程領導角色,進而採取適切的課程領導作為,在課程領導作為 形成不斷改進的小循環,最後獲致良好的課程領導結果。此外在脈絡、角色、內 涵等過程中必須進行形成性評鑑,以提供定期回饋給課程領導者,並在最後進行 總結性評鑑,以了解課程領導成效。接著根據這些評鑑結果與實施經驗,校長必 須加以反省改進,之後再進入下一循環的脈絡、角色、內涵、結果、評鑑、反省 改進,如此是一不斷循環,持續改進的歷程,茲將其模式圖摘錄如圖 5-2。

脈絡

素,對實際課程領導的運作有甚多的貢獻,透過這些模式的檢證可以使得課程領 導者掌握領導的內涵,並分析領導脈絡中的主要因素,綜合發展出適當的課程領 導運作。但正如前章所述,在邁入後現代社會之後,正如 Morrison(2002)所述具 有如扁平式、彈性界限、不可預測性等學校組織的後現代特性,使得課程領導模 式的適用性受到一些影響。不過模式的發展還是增加了許多能掌握的範圍,減少 一些不可預測性,所以發展可行的課程領導模式,還是相當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