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綜合教師自我效能或自我效能感及教師教學效能的觀點

(二)教學實施中的主要內涵:教學方法與策略、師生互動、良好的教材組織及 系統的呈現教材、教室的管理、學習氣氛的營造等。

(三)教學後評鑑的主要內涵:目標達成的評鑑、教學之反思、學生的學習表現 及評量等。

三、綜合教師自我效能或自我效能感及教師教學效能的觀點

一些學者認為單採教師自我效能及教師有效教學,似乎未能週延的考量教師 的教學效能,因此主張綜合二者的觀點來探討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Yeung 與 Watkins(2000)認為教師教學效能層面有:教學投入、學生學習需求、學生溝通 與關係、學術知識及教學技能、課程準備、班級秩序管理、成功的教學、教學承 諾及自我信任感,對教師的自我承諾及自我信任列為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之一。

而國內首先由林海清(1994)將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有系統的列入教師自我效能 的觀點,而認為教師教學效能包含:1.規範性內涵: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 能。2.實質性內涵:教學計劃;教學策略;教學評鑑;教學氣氛。之後,陳木金 (1997)更結合 Borich 有效教學的觀點,而將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列有六個向 度:1.教學效能自我信念。2.系統呈現教材內容。3.多元有效的教學技術。4.有 效運用教學時間。5.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6.營造良好師生關係。此後,許多的

研究都以陳木金的觀點界定教師教學內涵,如馮綉雯(2002)認為教師教學效能包 含 1.系統教學內容。2.有效教學技巧。3.和諧師生互動。4.因應環境影響。

5.教師自我效能。李雲漳(2002)認為教師效能歸納為 1.教師有效教學效能。

2.學生有效學習效能。3.教師專業發揮效能。4.班級經營效能。這些研究都以此 為藍本。

以上主張教師教學效能係綜合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的觀點,主要認為教 師的自我效能決定教師對教學的信念,進而會影響到教師是否能突破環境的限制 或受制於環境,如此先決的信念已經決定一位教師是否能成為一位有效能的教 師。張俊紳(1997)即指出在教學情境中,教師的信念影響其對於任務與目標的界 定,且是其選擇可用方法、策略和資源的依據,信念不同,界定的任務和目標就 會有所不同,所採取的方法及策略也可能有所差異,即使選定相同的方法,也不 會預期有相同的結果。

因此,在探討教師教學效能內涵時,教師的自我效能應是一個重要的面向。

但顯然地只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要成為有效能的教師仍是不足的,他仍是必須具 備促使教學歷程有效進行的一些條件,因而對教師的專業知能、教學計畫的準 備、教學方法與策略、師生互動、良好的教材組織及系統的呈現教材、教室的管 理、學習氣氛的營造、學生的學習表現及評量等,應該具有良好的素養才能成為 有效能的教師。因而 Borich 與 Cruickshank 在 1990 年綜合歸納出有效能教師 行為包含以下七大類行為,可以為有效教學的參考(邱錦昌,2001):

(一)有關教師人格特質方面

1.有效能教師是具有下列特質:刺激、熱忱、溫暖、鼓勵、目標導向、寬 容、友善、圓融、信賴、彈性、應變、民主等特質。

2.有效能教師對學生常抱持高的期望、對學生不存有負面的刻板印象,能 給予學生學習責任感的機會、能真情流露並具有良好的傾聽技巧。

(二)教師所知道的知識方面

有效能教師在其教學學科領域上具有豐富知識,依據 Shulman(1986)的看 法,一位理想教師應具備之知識基礎為:學科知識、一般教育方法學知識、課 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對學生身心發展及其特徵的認識、對教育環境的認識、

對教育目的、價值與教育哲學、及歷史基礎之涵養。其中以學科教學知識最重 要。

(三)教師所要教的內容方面

有效能教師能保證以有效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最需要及最適當的教材內 容,並能提供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最多的內容範圍。

(四)教師如何教學方面

1.有效能教師之教學是說明清晰的,能有效運用小組方式教學,能注意並 督導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因應學生的需要而提供變化的教學,以及建立 並維持教學專業能力的成長。

2.有效能教師能採取有利於達成教學目的的方法。

3.有效能教師能展現出學生學習上所必需的思考歷程,並能作自我檢討省 思。

(五)教師如何回應學生問題方面

有效能教師能以前後一致的態度原則來處理學生的問題,對學生的稱讚要 能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則,並能敏銳的察覺不同社經地位與文化背景的學生學習 上的差異,以適當調整教學。

(六)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方面

有效能教師要對學生建立正面好的期望,使學生能感覺到他們在學習上獲 得成效。

(七)教師如何經營班級方面

1.有效能教師能作好班級組織工作,在計畫上顯出專業的能力,有助於營 造良好班風。

2.有效能教師能將其班級教學脫序狀況減至最小的程度。

除以上所述的自我效能及有效教學的內涵觀點之外,教師教學效能在團體動 力方面的主張,認為效能感不僅是個人構念,同時也是社會性構念,亦即效能感 不僅存在於個人層次,組織層次也有效能感存在,即集體效能感 (collective efficacy) /群體效能感 (group efficacy),而集體教師效能感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 意指一所學校教師對於其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知覺。集 體教師效能感的建構來自有效力的精熟經驗 (enactive mastery experience)、

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言語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及生 理和情緒的狀態 (physical and emotional state)等四項訊息(吳璧如,1992)。

集體效能影響結果比顯著超出一個人的自我效能及角色衝突的負面效應為高效 能的群體所中和。團體對個人心理方面的作用體現在歸屬感、認同感及社會支 持,尤其社會支持當個體的思想或行為,符合團體的要求時,團體會加以讚許及 鼓勵,從而強化這種思想或行為,得到團體的社會支持是個體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侯玉波,2003)。因而 Weasmer 與 Woods(1998)研究指出當教師協力合作時目標 能一致及有較高的熱誠,有正向個人教學效能教師可能影響較缺乏效能自信的教 師,也能交換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