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後現代脈絡下校長課程領導是一種慎思的歷程

「慎思」是必須確定個案中迫切需要的東西,「慎思」是需要設法形成變通 方案,剖析各個變通方案可能產生的後果,最後,更要衝量各個變通方案之成本 效益,進而作有效的最佳選擇。因此「慎思」的重點是找尋決定點、形成變通方 式、考量變通之優缺點和縝密思考作選擇。而批判理論認為「創造意義」是建構 社會性的過程,因為課程研究是透過「行動」和「反思」間一種相互作用的關聯,

而且他們只對「真實社會動態」的存在作反思性實踐的對象,關於虛假的世界,

他們認為無可建構的知識(吳遠山,2002)。

而在慎思的過程中,必須透過相關人員的充份溝通,才能發展出適合的行動 方案。在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教師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擔負更重要的責任。

首先每一位教師都要享有課程決策權,主要原因是:1.教師終日與學生在一起,

最了解他們的特質和需求;2.各種學問上獲得的結論需要教師在教室中加以檢 驗;3.教師不是線形作業上的操作員,不可能完全依照別人的指示去做,要教什

麼,如何教,要由教師參與討論、慎思和決定;4.教學是一種專業,教師參與課 程決策,使教學專業更能自主;5.教學的道德意涵,因為教學是一種道德的活動,

教師是道德的人物(moral agent),要賦予自由,以採取最好的判斷;6.依據市 場的哲學,教師最了解學生,教師能自主地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使產品更適合 於消費者的需求(Schwab, 1983)。

歐用生(2003b)則認為例慎思的藝術包括三個因素:1.實際的探究:課程慎 思要採用健康的折衷主義,包容多元的、歧異的觀點。2.教育的想像:教和學都 要具有想像和創造力。3.批判的反省:質疑個人的文化上的信念,社會的結構、

追求身、心、精神的解放,實現多元的民主。因而校長在課程領導過程中,就有 必要傾聽所有的參與者的聲音,Brubaker(2004)也呼籲課程領導者改變由上而下 的,獲得高分數的外在課程(outer curriculum),而發展自己的內在的課程(inner curriculum) 。前者假設課程權威不在學習者或教師,而在於行政人員對課程標 準和教科書的解釋,旨在傳遞知識,模仿學習,其主要問題是「誰的知識最有價 值?」教師只是課程實施者,而非課程設計者或專業人員。但內在的課程觀則將 教科書視為一個假設,在學習環境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個人經驗才是課程。教師和 學生都是學習者,經歷一種質的轉變;權威存在於個人如何追求了解和解放,並 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內在課程是自發的、鮮活的;外在課程是給予的、僵化的。

創意及慎思的課程領導就是要發展自己的內在課程,使教師有權而且有能。

Henderson 與 Hawthorne(2000)就認為課程發展是一種探究實際的過程,學 校中的校長、教師、家長、學生和社區人士,合作的慎思,共同考驗他們的實際、

信念、思考、意思決定和判斷,並不斷的反省和批判,以引導課程的發展、實施 和評鑑。他們也強調由上述人員 10-12 人組成課程委員會,並執行四項任務:1.

觀察或訪問教師、學生及家長對現行課程的情形和意見,深入了解他們的心聲,

作為課程發展的基礎資料。2.擬訂適合學校和社區需要的教育基礎(platform),

分析現有問題,並構想願景。3.依據教育基礎和願景,發展課程目標,內容選擇 標準和評量原則,並實際操作之。4.為設立教育論壇,邀請所有人提供意見,隨 時評鑑並修正。透過這樣的慎思過程,為課程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歐用生(2003b)進而引用 G.McCutcheon(1995)的慎思概念,強調慎思不是課 程理論家設計、發展課程的奧秘的模式,而是教育者解決問題的實際方式。慎思 是一作決定的過程,教師覺知問題,並在衡量各種可能的變通方案,思考各種答 案的結果中,選擇最適當的答案,並採取行動。但慎思不是直線的過程,教師一 直在重新架構問題,再思考,再選擇,再行動。所以慎思是社會性的建構課程知 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Schwab(1983)認為在學校層級方面,團體慎思的運 作,應由校長、社區代表、教師、學生和課程主席組成課程小組,由課程主席領 導,容納課程、教師、學生、學科與環境等五部分的經驗,共同進行慎思,發展 並促進課程實踐的品質。Hannay 與 Seller(1991)進一步應用 Schwab 所提的慎 思理論以兩個課程發展委員會的領導者為例進行研究,以了解課程發展過程中課 程領導者慎思過程中的角色,亦發現課程發展委員會必須同心協力,團隊合作才 有較佳的效能,而領導者在慎思過程也必須維持團體內部平衡的討論。

總而言之,課程慎思蘊涵主觀的詮釋興趣,強調社群與對話的重要性,主張 人類學習是一種社群,也涉及交互主觀性的社會建構作用。透過慎思的運作,重 視參與者的觀點,發展良好的課程,改善學校教育,使所有參與者,共同經歷知 識與品格的成長過程。在運作的過程中,透過批判反省藝術,進行檢視與反省,

藉以改變習以為常的思考習慣,激發新的潛能,使參與者共同經歷成長的歷程,

涉及不同的循環階段,課程發展因而呈現動態發展循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