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領導理論在 1950 年代之前,主要著重在領導者特質的探討,其研究成果雖 然定義出一些個人領導特質,主張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較能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

者。但因其研究結果之間還是缺乏一致性,並無法描述出有效領導者全貌,似乎 在個人的領導歷程中還有些因素影響著領導,在面對這些問題無法解釋時,學者 們乃轉而嘗試瞭解有效能領導者的外在行為表現,以探討組織團體有效能的表現 與領導者的行為是否有相關,並研究領導者的行為與被領導者的行為和態度之間 的關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如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 研究關懷與倡導領導行為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工具有俄亥俄州大學發展的「領導 者行為描述問卷」(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此工具簡稱 為 LBDQ,所測量的行為項目,經過因素分析後統整為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 與關懷(consideration)兩類行為方式最為著名。領導者行為依此可以分成四種 型態,即低關懷低倡導、低關懷高倡導、高關懷與低倡導及高關懷高倡導等,之 後許多依此進行的相關研究多半支持「高關懷高倡導」的領導類型是最佳的領導 類型。經過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之後,更激起許多學者從事領導行為相關研 究,其所建構或歸納出來的領導型式名稱雖不同,但皆不出關懷行為所強調的人 員導向(People oriented), 與倡導行為所重視的工作導向(task oriented)兩類 行為方式(羅虞村,1999)。茲將一些相關的研究較著名者摘錄如表 3-1。

表 3-1 型式取向時期較著名學者所提出領導行為層面內容簡述摘錄表 學 者 重 要 行 為 層 面 內 容

巴納德

( C.H.Barnad,1938)

將合作性行動中的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 (efficiency)加以區分。

俄亥俄州立大學企業研究局 (1950)

訂出九個範疇層面的領導者行為表,同時編成「領導者行為 描述問卷」(L.B.D.Q)

卡茲(D.Kate)及卡因( R.L.Kahn, 1951)

1.督導角色的分化。2.督導的閉鎖性。3.員工導向。

4.團體關係。

怕孫斯( T.Parsons,1951) 工具層面(instrumental dimension)與經驗層面(experience dimension)。

霍爾品(A.W.Halpin) 及韋納(B.J.Winer,1957)

1.關懷(consideration) 2.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 3.強調績效(production emphasis) 4.敏感性或社會察覺力

表 3-1(續)

(sensitirity or social awareness)。

賴克特(Likert)(1961) 1.員工為中心的(employee-centered)。

2.工作為中心的(job-centered)。

霍爾品(Halpin)

克若福特(D.B.Croft,1962)

用以描述校長的領導者行為層面:

1.維持距離(aloof)。 2.強調績效。 3.力求完成任務 (thrust)。 4.關懷。

用以描述教師的領導者行為層面:

1.離心(disengagement)。 2.阻礙。 3.工作精神(esprit)。

4.親密。

史多迪爾(R.M.Stogdill,1963) 1.系統導向(system-oriented)。

2.人員導向(person-oriented)。

布郎(A.F.Brown,1967) 系統導向及人員導向。

控制層面(control dimension)與感情洩導層面。

(cathectic dimension)。

緬恩(F.C.Mamn,1965) 1.人群關係技巧(human relations skill)。

2.技術性技巧(technical skill)。

3.行政技巧(administrative skill)。

資料來源:領導理論研究(170-184 頁),羅虞村,1999。台北:文景。

在課程領導的研究方面也有學者採取領導者的行為研究取向,Oliva(1992) 即提出人際導向的課程領導與任務導向的課程領導兩種型態,前者在建立尊重且 令成員滿意的心理與物理環境,同時在過程中主動察覺成員的需求,展現領導者 的熱誠,後者則強調組織制度的建立以及組織任務目標的完成。

由此可見,有關課程領導者的行為表現的研究,仍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向,

但其缺點在於忽略情境因素,同時亦難確認行為模式與效能間的關係,因此要歸 納出領導行為的通則亦屬不可能,追根究底仍是對情境因素的掌握不夠完全,因 而重視情境因素的權變領導理論的研究乃繼之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