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輔音字母無獨體,但同樣有字首、字中、字尾三形。而在滿文詞彙中,有 些輔音永不出現於詞尾,因此沒有字尾形。

(一)n

表3-11 輔音 n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n[n]

n[n]有兩種寫法,一種變例。

其一,音節之始n-,是短牙左側加一點。

圖3-7 滿文 han

其二,元音後的-n,直接在元音後加一個短牙即可。

換句話說,元音後的牙,就是n,短牙不需加點。如左圖,

元音 a 之下又有一短牙,不能誤識為 aa,而應當辨識為 an。han,即「成吉思汗」之「汗」,有「王」的意思。

圖3-8 滿文 haṇ

其變例,是當音譯漢語時,若恰與滿文詞彙同音,則 必須作出區隔,避免誤會。如「漢朝」應翻譯為han i gurun

(漢之國),但由於滿文「王」也作han,容易誤解為「王 之國」,因此習慣上,「漢朝」的「漢han」,n 的左側必須 加一點,以作區分,如左圖。但如果沒有同音的情形,對 音時的n 則不必加點。

滿文轉寫拉丁字母時,如遇上述變例,則會在n 下加點,如 ṇ。只是現代 學者有時不甚講究,常常省略。本文由於旨在研究滿漢對音,而非滿文詞彙,

為求便利,因此n 下也不加點。

(二)k、g、h 與 k’、g’、h’

滿文有一套k、g、h,可與 a、e、i、o、u、ū 等六元音自由拼合;另有一 套k’、g’、h’,只能與 a、o 拼合,且通常用於外來詞彙。這兩套字母的實際音 值,在部分地區,如阿勒楚喀,已合併而無分別17;另在部分地區,如新疆伊 犁錫伯族,則或舌根音或小舌音18,頗令人感到困惑。

17 穆燁駿:〈阿勒楚喀滿語語音簡論〉,頁 5-15。

18 李樹蘭、仲謙、王慶豐:《錫伯語口語研究》,頁 9-10。

ᡥᠠᠨ

h a n

71

對此,許多學者其實已觀察到規律19。筆者綜合諸學者的分析,試以較合 理、易懂的方式說明如下:

1. k、g、h→[qh]、[q]、[χ]/__[a]、[o]、ū 2. k、g、h→[kh]、[k]、[x]/__[e]、[i]、[u]

當字母k、g、h 與[a]、[o]、ū 拼合時,由於[a]、[o]、ū 等元音開口大、靠 後,因此發音部位在小舌。

當字母k、g、h 與[e]、[i]、[u]拼合時,由於[e]、[i]、[u]等元音開口偏小、

偏央偏前,因此發音部位前移到舌根。

言下之意,原初的滿文口音,只能有下列拼合情形:

表3-12 小舌音、舌根音與各元音拼合表

[a] [ǝ] [i] [o] [u] ū [qh]、[q]、[χ] + - - + - + [kh]、[k]、[x] - + + - + - [qhǝ]、[qhi]、[qho]與[kha]、[kho]、[khu]等音節,是不存在於滿語的。當滿 語需要音譯[kha]、[kho]等音節時,則需要為此情形另創文字,即 k’、g’、h’,

以公式表示如下:

3. k’、g’、h’→[kh]、[k]、[x]/__[a]、[o]

以上為,k、g、h 與 k’、g’、h’兩套字母音值的分析。

至於其字母形態的辨識,甚為困難,容易混淆。

表3-13 輔音 k、g、h 與 k’、g’、h’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k

g

-

h

-

k’

-

g’

-

19 王慶豐:〈試論滿語的元音 o、u、ū〉,頁 17-22。關辛秋:〈關於滿文輔音字母讀音的探討

(上)〉,《滿語研究》,2007 年第 2 期,頁 22-28。程燁、趙杰:〈滿語輔音字母 k、g、h 區別性 特徵分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 4 期,頁 158-163。

72

h’

-

k 與[a]、[o]、ū 拼合時,寫作 ;與e[ǝ]、i[i]、u[u]拼合時,寫作

下表第一列之k,均為字首形,取自《四庫薈要本》的《御製增訂清文 鑑‧十二字頭》;第二列k,均為字中形,為現代電腦字體。

表3-14 輔音 k-與各元音拼合滿文形體表

ka[qha] ke[khǝ] ki[khi] ko[qho] ku[khu] kū 一般來說,滿文以右側加點區分[a]與[ǝ]、[o]與[u],但是逢 k、g、h、k’、

g’、h’等為例外。如何辨識元音,容後再行說明,先說明短牙的辨識。

如下圖①,輔音j[tʃ]下共有四個短牙,不易辨識。按常理,輔音後為元 音,因此可以判定第一個牙是a,如②。a 後有一個短牙,可能是 n,但如此一 來,n 後兩個短牙就很難解釋了,如③。所以,③辨識錯誤,重新回到②。a 後 有共三個短牙,已知兩個短牙為k,所以 a 後為 k;如此一來,k 後只剩一個短 牙,一個短牙是a,如④。最後成功辨認出來,此字為 jaka[tʃaqha],意思是

「物」。故當滿文短牙較多時,相當考驗讀者對於拼寫規則的熟悉度;而豐富的 字彙量,也有助於讀者更快辨識滿文。

① ② ③ ④

圖3-9 滿文短牙辨識示例 jaka

再如下圖①kasi,為筆者隨意所造的音節。我們知道,寫 也好,寫 也 罷,凡見兩個短牙,就是k。然而這樣的觀念容易產生誤解,如②就誤讀成的 ksi,k 後無元音,相當怪異。事實上,k 與 e、i、u 拼寫時,寫成 , 只有一個牙,其下的第二個牙是另一個字母,如③,為kesi,意思是「恩」。其 辨識步驟,應先是看到 ,知道是k;再看到 k 下有短牙,短牙非 a 即 e;

然後想到 後只接e,不接 a;最終正確辨識出 ke-音節。

ᠵᠠᡴᠠ ᠵᠠᡴᠠ ᠵᠠᡴᠠ ᠵᠠᡴᠠ

j

a j

a n

?

a j k a

73

① ② ③

圖3-10 滿文短牙辨識示例 kesi

以上出現的k,均是後 k 後加元音。若 k 後非元音,則寫成 或

。字中形 ,字尾形 ,其特徵是兩個牙,左側再加兩點。字中形

,字尾形 ,以便與元音i 區分開來,例詞如下圖:

jakdan 松 pok 碰物聲 ekšembi 忙 kek 稱心 圖3-11 滿文-k 詞例

何時寫 ,何時寫 ,則須視k 的音節,依據《御製增訂清文 鑑‧十二字頭》的官方標準寫法,整理如下表:

表3-15 各元音與輔音-k 拼合滿文形體表

-ak -ek -ik -ok -uk -ūk

○-、n-、b-、

s-、l-、m-、

c-、j-、y-、f- k-

t- -

d- -

k’、g’、h’ - - - -

w- - - - -

從上表可以發現,寫 與 的時機,不甚規律。

ᡴᠠᠰᡳ

k

a s i

k s i

k

e k e s

i

k k

k

k

74

了解字母k 後,接下來說明 g、h。

g 的特徵是在 k 的右側加一點,如 ;h 的特徵

是在k 的右側加一個圈,如 。

k’、g’、h’的寫法,與 k 、g 、h 相似,其特徵 為兩筆交叉,如k’ 、g’ 、h’ 。

圈點的標準位置,依形體而略有差別。如果是 等,圈點習慣偏下,下 到 k-後元音的位置;如果是 ,圈點則應在第二個牙的右側;如果是

,圈點則同高即可。如下表所示,取自《四庫薈要本》的《御製 增訂清文鑑‧十二字頭》:

表3-16 輔音 g、h、g’、h’與各元音拼合滿文形體表

-a[-a] -e[-ǝ] -i[-i] -o[-o] -u[-u] -ū g-[k/q]

h-[x-/χ]

k’[kh] - - - -

h’[x] - - - -

接下來說明如何辨識元音。凡逢k、g、h、k’、g’、h’,概不以點區別元 音,因為點的功能在於區辨k 及 g、g’及 h’。

第一,先看圈點,{

無 → k、k′

點 → g、g′

圈 → h、h′

第二,看元音字母形狀,i、ū 及字尾形的 a、e 可以快速辨識,o、u 及字 中形的a、e 則否。

{

長牙 等 → i 半圓加長牙 → ū

字尾向右 → a 字尾向左 → e

{ 短牙 → 可能 a,可能 e 半圓 → 可能 o,可能是 u

第三,如遇短牙 、半圓 ,則往回看輔音形狀。

{ 後短牙 → a

後短牙 → e { 後半圓 → o 後半圓 → u

75

此為正確辨識元音的方法,至於為何a、e 以末尾擺右、擺左作區分,原因 詳見下節說明。

為何滿文當初設計出 與 兩套複雜的寫法?筆者試提

出合理的解釋。觀察發現, 只與a、o、ū 拼合,此時均為小舌音;

只與e、i、u 拼合,此時均為舌根音。也就是說,對於滿文的創 制者而言,兩者為不同的音位類型。或許是穆麟德(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 1847-1901)不察,也或許是當時他所聽到的發音如此,直接將小 舌音與舌根音合併,一概以拉丁字母k、g、h 轉寫。其結果導致後人不知有小 舌音、舌根音之別,困惑於k、g、h 的兩種寫法。

如前所述,本文所關切者,在於滿漢對音中,滿文字母的實際音值為何?

滿語雖有小舌音,但清代官話卻無,因此不管是小舌音的 ,還是舌根音

的 、 ,都可能用來標註漢語的舌根音。

同一個漢字,既用小舌音 ,又用 標注者,全數整理如下表:

表3-17 《御製增訂清文鑑》對音 h、h’混用總覽

漢字 漢拼 對音 例數/總數 比例圖示 備注

貉 he2 hao/ho 3 「貉」對音共有三

h'ao 1 種。

好 hou3 hao 40/47 h'ao 7/47 號 hao4 hao 12/14

h'ao 2/14 喊 han3 han 9/10 h'an 1/10

行 hang2 hang 8/9 別音xing2 不列 h'ang 1/9 入。

活 huo2 ho 14/15 h'o 1/15 夥 huo3 ho 6/8

h'o 2/8

(三)b、p

76

表3-18 輔音 b、p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b[p]

p[ph]

-

b[p]與字尾形的 o 相近。 出現於字尾為 o,出現於字首、字中為 b。字 尾形的b ,末尾撇長,以作區別。

p[ph]原非滿語固有的輔音,而是為了音譯漢宇而創制,形如 b[p],右為兩 弧。

b、p 後的短牙,容易被忽略,誤判成下圖①。但事實上, 後的短牙,是 另一個字母a,並非與 一體,如②。故此字為 bai,意思時是「白白」、「白吃 白喝」之「白」,為音譯詞。

① ②

圖3-12 滿文 bai

(四)s、š、dz、ts

滿語s[s]與元音 i[i]拼合時,會顎化為[ʃ],其餘狀況皆讀[s]。s[s]顎化為[ʃ]

時,音全同š[ʃ]。但滿文 š[ʃ]與 i 拼合時,不讀[ʃi],而讀[ʃɿ],如下表:

表3-19 輔音 s-、š-、dz-、ts-與各元音拼合音值表

a e i o u ū

s [sa] [sǝ] [ʃi] [so] [su] [s]ū š [ʃa] [ʃǝ] [ʃɿ] [ʃo] [ʃu] [ʃ]ū 表3-20 輔音 s、š、dz、ts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s[s/ʃ]

š[ʃ]

-

ts[tsh]

-dz[ts]

-b i

b a i

77

s 的特徵為「>」形,字尾時寫 。š 的特徵為 s 的左側加一短撇,如

dz[ts]、ts[tsh]是專為滿漢對音而創制的字母,並非滿語原有的輔音。ts[tsh] 為s 的右側加一「├」符號,如 。dz[ts]為 s 的右側加一短豎,如 。 由於滿語沒有漢語[ɿ]元音,因此[sɿ]、[tshɿ]、[tsɿ]的寫法較缺少一致性原 則。同時,穆麟德轉寫法也同樣缺少一致性原則,導致學界寫法混亂。

下表滿文為標準寫法,拉丁轉寫法最前者為穆麟德標準寫法20,後者為其 他學界亦見寫法。

表3-21 音節[sɿ]、[tshɿ]、[tsɿ]滿文轉寫法總覽

s-[s-] ts-[tsh-] dz[ts-]

[-ɿ] sy ts/tsy/ts’y ?/dzi 下圖即穆麟德《A Manchu Grammar》原書書影:

圖3-13 《A Manchu Grammar》書影

按穆麟德原初的轉寫法,[tshɿ] 轉寫為ts,不加任何拉丁元音字母;然而 [tsh-] 與其他元音拼合,卻還要多加「’」,如 ts’a、ts’e、ts’o、ts’u 等。至 於 ,則不甚明確,只知輔音轉寫為dz,而不知[tsɿ] 該如何轉寫,也不知 dz 後是否需加「’」。

(五)t、d

表3-22 輔音 t、d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t[th]

d[t] -

t[th]之後若無元音,寫作 ,除此特殊狀況外,t[th]與 d[t]僅差在右側 是否有點。

等,點的位置習慣偏下,甚至下到 d-後元音的位置。如下 表,取自《四庫薈要本》的《御製增訂清文鑑‧十二字頭》:

20 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 A Manchu Grammar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2), p.0.

78

表3-23 輔音 t-、d-與各元音拼合滿文形體表

-a[-a] -e[-ǝ] -i[-i] -o[-o] -u[-u] -ū

t[th] -

d[t] -

一如k、g、h,凡逢 t 與 d 概不以點區別元音,因為點的功能在於區辨 t 與 d,其辨識步驟如下:

第一,先看圈點,{無 → t 有 → d 。

第二,看元音字母形狀,i 可以快速辨識,其餘 a、e、o、u 則否,

{ 短牙 → 可能 a,可能 e 半圓 → 可能 o,可能是 u 。

第三,如遇短牙 、半圓 ,則往回看輔音形狀。

{ 後短牙 → a

後短牙 → e { 後半圓 → o 後半圓 → u

其次,在辨讀t、d 時,容易被其短牙所誤導,如下圖①;然而完整的 t 應 包含一個完整的圓 與一個短牙 ,該短牙 並非另一個字母,而是t 的一部 份。故最終可正確辨讀出taidzi,即「太子」的音譯詞。

① ②

圖3-14 滿文 taidzi

最後說明 。當t-後無元音,寫作 ,包含一個半圓、一個短牙。

然而on 也與此同形,故辨別不易。如下圖①,前部 bi,尚屬容易;i 後為半圓 理應為o,io 也是合理的複元音組合;o 後一短牙,短牙在元音後為 n;末尾為 he;最後全字辨讀為 bionhe,卻無法在字典查到此字,故辨讀錯誤。正確辨讀 應如②,bi 後一半圓、一短牙 ,非 on 即 t;既然 on 錯誤,則當為 t;最後全 字辨讀為bithe[pithxǝ],意思是「書」。

此牙為t 的一部分 ta

n ?

t a i dz

79

① ②

圖3-15 滿文 bithe

(六)l、m

表3-24 輔音 l、m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l[l]

m[m]

l[l]與 m[m]相似,右側往上是 l,右側往下是 m。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滿語沒有[ɚ],習慣以 el 標註漢語[ɚ]音。

(七)c、j

表3-25 輔音 c、j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c[tʃh] -

j[tʃ] -

c[tʃh]形如注音符號ㄐ。

j[tʃ]在字首時,為往下的長牙;字中時,為避免與元音 i 混淆,長牙須上 挑如 。

滿文c[tʃh]、j[tʃ]也用於漢字對音,標示漢語[tʂh]、[tʂ]等音。由於滿語沒有 漢語[ʅ]元音,因此另外創制寫法,標示[tʂhʅ]、[tʂʅ]等音,如下表:

表3-26 音節[tʂhʅ]、[tʂʅ]滿文形體表 c-[tʃh-] j-[tʃ-]

[-ʅ] cy jy

(八)y

b i o n he

b i t h e

80

表3-27 輔音 y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y[j] -

半元音y[j]的特徵為一長牙,末端勾起。

(九)r

r[r]為舌尖顫音,現代中文常稱「彈舌音」,但古代文獻稱「滾舌音」,《清 文啟蒙》清楚描述發音方法:「滾舌者,舌尖上貼,用氣吹動舌尖也21。」在同 書〈第三字頭〉為所有-r 音節,作者又註:「係滾舌嘟嚕尔音。」22

表3-28 輔音 r 滿文形體表

字母 字首 字中 字尾

r[r]

其特徵為左側「>」形交叉,筆順如下圖。在一些刻本、抄本,滿文r 有

其特徵為左側「>」形交叉,筆順如下圖。在一些刻本、抄本,滿文r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