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中文識字歷程之理論基礎

識字困難是許多閱讀障礙者的共通特徵,而識字又是開啟閱讀的關鍵之鑰,

然而人的認知資源容量有限,當識字耗掉大多數資源時,能夠處理閱讀理解的資 源就相對有限,進而影響學習成效(王瓊珠,2005)。本節將從中文字的識字心理 歷程及學障識字困難學生的中文識字補救策略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中文字的識字心理歷程

針對中文字的辨識歷程,國內學者的主張分為兩種理論,分別為曾志朗(1991) 提出「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與胡志偉、顏乃欣(1995)提出「多層次字彙辨識 理論」,詳述如下:

(一) 「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

曾志朗(1991)認為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不同的訊息會以平行分布的方式 儲存於記憶系統當中,在「激發」階段,刺激字的各種相關訊息,包括與刺激字 之聲旁有關的可能發音都會被激發出來;而在「綜合」階段,閱讀者根據多重線 索合成一個最為可能的發音後做出反應,達到識字的目的。換句話說,就是各線 索之間互相合作,產生了共謀效應,使閱讀者在短時間內便可認出字來。其過程 如下圖所示:

圖 2-2-1 激發—綜合二階段識字模式

資料來源: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

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50 頁)。台北市:遠流。

(二)「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胡志偉、顏乃欣(1995)認為中文字的辨識歷程為「多層次」,而所謂「多層 次字彙辨識」理論,係指讀者依賴多年習字及閱讀的經驗來分析呈現在視覺系統 中的文字。字形在讀者的長期記憶當中並不是孤立存在,它和字音、字義與其他 形似字字形記憶之間均有強弱不等的連結,這些連結彼此間產生交互激發或抑制 的現象,直到具有最高位階的字形記憶、字音記憶、字義記憶超過辨識的閾值,

達到意識層面,才完成文字辨識的任務。譬如:長期記憶中的「女」、「子」及「好」

的字形被激發,被激發的字形記憶又會再去激發相似的字形記憶,例如「女」可 能會激發出「姐」、「姓」、「娃」等形似字的記憶,被激發的字形會受到熟悉度的 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之差異,此差異會產生互相抑制的現象,直到接受到最多回 饋的字形記憶、字音記憶及字義記憶表徵連結,才達到文字辨識的任務(王瓊珠,

2005)。其過程如下圖所示:

視覺刺激

視網膜上之投影

記憶系統 激發階段 綜合階段 形成認知

圖 2-2-2 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資料來源:出自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

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49 頁)。台北市:心理。

彙整「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與「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兩者的觀點,可 發現在識字的歷程當中,字形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字形單位是觸發記憶系統當中 字音與字義線索連結的關鍵。識字即看見字形便能連結其字音、看見字形便能理 解其字義,而藉由字音、字形與字義多重線索之間的交互作用,激發各種可能的 相關訊息,透過刺激再與長期記憶中的心理辭典做比對與檢索,以達到識字的目 的。

而要正確的掌握漢字,不僅需熟記字形的完整結構,且要形成該字的形、音、

義三者緊密聯繫的統一整體,達到會讀、會解、會寫、會用的境界。識字是一個 自覺的知覺、記憶和思維的複雜程序,萬雲英(1991)認為初學漢字時,熟記漢字

所經歷的心理歷程有下面三個發展之階段:

(一)對字形結構各組成部分和形、音、義三者建立模糊聯繫的泛化階段 經過初步的學習,兒童對漢字這一複合刺激物的字形輪廓建立了粗略、模糊 的概念,即兒童對字形結構的各組成部分尚未建立完整正確的聯繫,產生嚴重的 泛化現象。在再認與默寫時,常因聯繫的模糊而造成偏旁部首「張冠李戴」和基 本字「移花接木」的結構混淆,以及筆畫增減、方位變動或倒置的現象發生。譬 如:「春」寫成「香」、「昨」寫成「咋」等。

(二)對字形結構各組成部分和形、音、義三個基本因素之間建立統一聯繫的初 步分化階段

經過各種對比分析教學後,兒童不再出現上述音、形、義某一因素混淆的現 象,對字形結構具備基本的把握,不再有結構上的混淆和遺漏。但是,仍然有綜 合概括不全,對字形結構的細微部分尚有遺漏或添補的情形發生,像有時會將字 音讀「別」了或讀「錯」了,書寫時也常出現寫錯字再更正的現象。

(三)形成字形結構各組成部分和形、音、義三個基本因素之間統一聯繫的牢固 精確分化階段

此階段經過多次的複習後,針對課文閱讀過程中的理解和運用,所教授的生 字,均已達到牢固掌握、精確分化的程度。能迅速的完成讀音、解義、默寫,且 能辨析字與字之間的異同,瞭解偏旁部首標義的含義,譬如:分析「滴」、「摘」

二字時說:「一滴水是講水,所以用水部;摘花要用手,所以用手部」。

二、學障識字困難學生的中文識字補救策略

李翠玲(2001)提出針對國語科常犯錯誤類型的補救方式,有下列幾項建議:

(一)字形辨別:教學先後順序為認識生字詞、區分相似字、加強部首、字音補 充、教導筆順,最後讓學生默寫數次,加深印象。

(二)字音辨別:對於聲調的指導,可利用「手勢」教學,加強記憶、區辨聲調;

對於發音相似度高的音,則可反覆練習發音及其拼音,強化印象。

(三)部首練習:部首學習時宜以富有變化的方式反覆練習,以建立部首屬性的 概念。

(四)相似字區辨:先將相似的字音、字形做一解說,再依需要編排字音、字形 辨別的練習活動,並進一步做文句練習,以求其應用。

(五)應用練習:造句若無法流暢的造出,可先由「填詞」、「連連看」、「排句」、

「替換語詞」、「句子加強」等方式交替練習,藉此加強其自我檢視句式的 能力。

學障識字困難學生,在語文科目的學習倍感挫折,面對抽象的符號,學習的 保留時間相當短暫,常常學了即忘,無形中增添不少挫敗感,漸漸感到習得無助,

對學習產生排斥,所以要如何改善學習上的困境,有效促進字形的辨識、字音的 辨別、字義的應用,針對學習的弱點,採富有變化的方式反覆練習,降低作答的 難易度,透過多元活潑的課程設計,建立學障識字困難學生基礎的能力。